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第1篇

一、 走进汉语拼音园地。(33分)

1、我会在带点字宝宝正确的音节下面画上“____ ”。(6分)

说 话(suō shuō) 丰 收(fōng fēng) 星星(xīn xīng) 百 花(bái bǎi) 大 桥(qáo qiáo) 尝一尝(cháng sháng)2、我能认真拼,漂亮写。(20分)注意:写出格或涂改要扣0.5分。

xǔ gāo jìng liǎn xuě

多 山 干 洗 下

yīn wèi xiǎng niàn rèn zhēn liàn xí

wǎn shàng bà bɑ kàn dòng huà

,我 和 在 片。

3、我能把序号填进花朵里。(7分)

①gē wǔ ②zá pò ③huǒ bà ④chéng shí ⑤sù dù ⑥péi yù ⑦dǎo yóu ⑧chuàng zào伙伴 导游 诚实 歌舞 速度 培育 创造 砸破二、走进字词园地。(31分)

1、我能选字填空。(4分)

玩 完

①我写( )作业就出去( )了。

座 坐

②红红正( )在( )为上做手工呢?

2、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8分)

亲 全 远

新 会 连

“亲”字的主笔画是(),要写在填字格的竖()上。

3、我能照样子做一做。(15分)

①加一加 (完全) ( ) ( ) ②减一减 ( ) ( ) ( ) ③换一换 ( ) ( ) ( ) ④唱反调 上(下) 长( ) 甜( ) 冷淡( )三、走进句子园地。我能把句子写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小鸡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

第二部分:理解运用(20分)

四、学了课文我会用。(12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一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8分)

(1)只有自己( ),才有( )( )( )的菜。

(2)乌鸦看见旁边有( )( )小石子,想出( )( )来了。

2、根据课文内容连线。(4分)

司马光 把棉花上的蚜虫吃光了。

王二小 砸缸救出了小朋友。

小壁虎  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七星瓢虫 向小鱼 老牛 小燕子借尾巴。

五、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小白兔没有钟,不知道时间。小山羊就给小白兔送来了三盆花——牵牛花、午时花和夜来香。

太阳出来了,小白兔还在睡觉,牵牛花张开了小喇叭喊:“小白兔,起床了!太阳升到头顶了。”

中午了,小白兔还在跳舞,午时花开了,笑嘻嘻地叫:“小白兔,该吃午饭了。”

天黑了,小白兔还不想睡觉。夜来香开了,张开了小嘴轻轻唱着:“小白兔,把八点钟了,快睡觉吧!”

小白兔有了这三种花,起床、吃饭、睡觉,再也不会忘记了。

1、本文一共有____ 个自然段,第二段写的时间是______ 。(2分)

2、小山羊送给小白兔的三种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根据短文内容连线。(3分)

牵牛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吃饭

午时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睡觉

夜来香 提醒小白兔按时起床

第三部分 综合运用(10分)

六、写话练习(10分)

今年的“六一”是你上小学以后过的第一个儿童节,那一天你是怎么过的?仔细想一想,写一写。看谁写得仔细,写得有意义。(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

一、 走进汉语拼音园地。(33分)

1、我会在带点字宝宝正确的音节下面画上“____ ”。(6分)

说 话(suō shuō) 丰 收(fōng fēng) 星星(xīn xīng) 百 花(bái bǎi) 大 桥(qáo qiáo) 尝一尝(cháng sháng)2、我能认真拼,漂亮写。(20分)注意:写出格或涂改要扣0.5分。

xǔ gāo jìng liǎn xuě

多 山 干 洗 下

yīn wèi xiǎng niàn rèn zhēn liàn xí

wǎn shàng bà bɑ kàn dòng huà

,我 和 在 片。

3、我能把序号填进花朵里。(7分)

①gē wǔ ②zá pò ③huǒ bà ④chéng shí ⑤sù dù ⑥péi yù ⑦dǎo yóu ⑧chuàng zào伙伴 导游 诚实 歌舞 速度 培育 创造 砸破二、走进字词园地。(31分)

1、我能选字填空。(4分)

玩 完

①我写( )作业就出去( )了。

座 坐

②红红正( )在( )为上做手工呢?

2、我能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8分)

亲 全 远

新 会 连

“亲”字的主笔画是(),要写在填字格的竖()上。

3、我能照样子做一做。(15分)

①加一加 (完全) ( ) ( ) ②减一减 ( ) ( ) ( ) ③换一换 ( ) ( ) ( ) ④唱反调 上(下) 长( ) 甜( ) 冷淡( )三、走进句子园地。我能把句子写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小鸡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十分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

第二部分:理解运用(20分)

四、学了课文我会用。(12分)

1、按课文内容填空(一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8分)

(1)只有自己( ),才有( )( )( )的菜。

(2)乌鸦看见旁边有( )( )小石子,想出( )( )来了。

2、根据课文内容连线。(4分)

司马光 把棉花上的蚜虫吃光了。

王二小 砸缸救出了小朋友。

小壁虎  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七星瓢虫 向小鱼 老牛 小燕子借尾巴。

五、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小白兔没有钟,不知道时间。小山羊就给小白兔送来了三盆花——牵牛花、午时花和夜来香。

太阳出来了,小白兔还在睡觉,牵牛花张开了小喇叭喊:“小白兔,起床了!太阳升到头顶了。”

中午了,小白兔还在跳舞,午时花开了,笑嘻嘻地叫:“小白兔,该吃午饭了。”

天黑了,小白兔还不想睡觉。夜来香开了,张开了小嘴轻轻唱着:“小白兔,把八点钟了,快睡觉吧!”

小白兔有了这三种花,起床、吃饭、睡觉,再也不会忘记了。

1、本文一共有____ 个自然段,第二段写的时间是______ 。(2分)

2、小山羊送给小白兔的三种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根据短文内容连线。(3分)

牵牛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吃饭

午时花 提醒小白兔按时睡觉

夜来香 提醒小白兔按时起床

第三部分 综合运用(10分)

六、写话练习(10分)

今年的“六一”是你上小学以后过的第一个儿童节,那一天你是怎么过的?仔细想一想,写一写。看谁写得仔细,写得有意义。(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

1、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都有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例如:怎样上厕所,就可以随机进行;又例如: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可通过户外游戏时进行渗透。体格锻炼通过早操、体游、运动器材等进行。

2、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

使其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例如:将健康知识用儿歌形式传授。

最后: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全面的健康教育。

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一、体能

1、能运用各项基本动作做游戏

指定范围内走和跑;四散走和跑;在直线、曲线上走和跑;双脚向上跳、投掷、爬行等。

2、基本体操

会听音乐做模仿操;会一个跟一个排队;会一个跟一个走圈。

3、体育器械的运用及操作

会玩滑梯、荡椅、攀登架等大型体育体育器材;会滚球、传球;会骑三轮车等。

4、愿意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游戏

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1、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会愉快进餐,不挑食,初步培养良好进餐习惯;会主动喝水,初步懂得不吃零食的道理;能按时睡觉、起床、进餐等;不害怕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生病时愿意接受治疗。

2、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会保持身体各部位的清洁卫生、学会盥洗方法;会使用自己的毛巾、杯子;能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初步知道环保的意义;认识身体器官的名称及作用,初步了解保护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

第4篇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这种爱意越浓,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建议用课件展示)。然后向学生质疑:①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②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①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②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宣读法律条款)。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猛然惊醒,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邀游。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图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图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

第6篇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问题分析

(一)课后练习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语文教师,他们比较喜欢逐一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他们认为,既然编者在教材后面设置练习,那就有一定的目的。同时,万一考试考到练习上的题目或相似题目,讲过和没讲过的考试结果不一样,而且即使学生考不出教师也能够感到心安理得,因为他已经讲过了。所谓“不讲不放心,讲过就放心”,这明显没有针对性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课后练习没有选择,不分侧重点,只是一味平铺直叙式地讲解或请学生回答。这明显脱离教学实际。他们弱化学习方式的指导,用结果代替学习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常常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教学实效却很低。

(二)课后练习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结束后,常常根据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多少来决定课后练习的使用。剩余时间多就多讲,剩余时间少就少讲,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讲。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之差也就可想而知。

(三)课后练习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课后练习时,只选择一些客观题目,一律放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类题目。由于客观题目答案单一、明确,他们认为易于讲解也便于学生回答。而实践活动类题目的答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一时半刻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回答,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新课标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后的练习的实质理解不透,甚至懒于钻研。这种片面性的课后练习使用会大大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课后练习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基本不使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他们认为如果使用课后练习,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问题。同时,学生人手一本类似教学参考书的辅导资料,如《语文教材全解》《语文教材详解》《语文教材全易通》等。这些语文辅导资料不仅有教材分析,还有教材课后练习答案。教师讲解课后练习时,学生基本不听。他们要么自己在看辅导资料答案,要么认为自己看过答案在东张西望。请学生回答课后练习时,他们常常照读辅导资料答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使用在这些教师的教学操作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结果白白浪费了课后练习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效使用的策略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判断课后练习使用的有效性的最好依据就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课后练习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灵活使用课后练习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力求为实现语文三维目标服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础练习,学生课前预习时使用

基础练习主要指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经过查字典词典或查阅其他资料等可以完成的练习。它包括现代文中的字词注音抄写、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类基础练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与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学生才能从事阅读理解,才能形成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培养与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情操。

例如现代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4题,两人一组轮流朗读课文,结合查字典,互相检查下列字的读音是否准确。再共同辨析加点的字容易与哪些字在形体上混淆。《古代寓言二则》(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第三题,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三峡》(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查阅相关资料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练习。因此,教师应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二)内容练习,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内容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它们大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时使用这类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化用,即把这类题目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那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编委会副主编赖瑞云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提到关于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一个教例。课后练习第1题,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叙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值得改正的吗?第2题,朗读鲁迅深夜工作至天亮、海婴连喊“明朝会”两小节,谈谈你的感受,说说哪些地方最动人。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几件事?表现了鲁迅什么品质?(2)说说文中最使你感动的事件和细节。赖瑞云教授对教者的化用作了高度评价。显然教者很好地理解、掌握了练习,又深入浅出巧妙地改造、化用了练习,效果很好。学生们“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效果极佳。

另外,语言训练一类题目在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很好地使用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长张传宗在《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文中也指出,课文练习应着重练语言,但必须把练习的具体要求和语言表达的可学之处讲清楚,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语言训练这类题目同样适宜于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三)写法练习,学生课堂学习中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文章写法类题目大多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这类题目。

《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2题,课文由近及远地对宇宙进行了介绍。你能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吗?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笔者就大胆抛出了这个题目。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读书的,有讨论的。在理出课文说明顺序之后,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题目。再如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第3题,读读下列画线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人们不熟悉的宇宙空间说明得通俗易懂的。笔者先给学生补充介绍说明方法方面的知识,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他们很快举手回答这个问题。如第2小题,画线语句把宇宙比成大海,把恒星比作大海里的水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宇宙之大。

如果教师善于把课后练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那么必定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大有裨益。

(四)活动练习,学生新课结束后使用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实践活动类题目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扩展,它们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而设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由于实践性和活动性,这类题目灵活开放,难度较大。但是,语文教师不能因为难度大就随意弃置这些题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一般来说,在新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题目。教师要及时检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并对他们加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新要求

1.着眼于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语文认知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语文课程目标力图在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人生设计和选择。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

2.突破学科中心。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教科书难、繁、偏、旧的状况,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加强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课程标准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

3.立足于学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摆在了重要的地位,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究,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得到确认,教师的角色自然需要发生转变,教学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转变。

课程不仅是规定好的一系列学习内容的组合体,而且是学习主体一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必须有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地学习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志。简言之,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更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变“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组织者。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为主要标准,除教师讲授外,还要看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合适,是否有效。

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得到体现。比如,语文实验教材的呈现方式就是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说话。以前教材开篇的编写说明,多侧重于讲编写的原则、教科书的结构,这一次则有所不同。语文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前言是“给同学们”,结尾处是:“希望我们能多多联系,真诚欢迎你们提出意见,真诚欢迎你们推荐新的课文、活泼的练习设计和设计有趣的附件。祝你们学习进步!”还留有通讯地址、电话、网址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也是用“写在前面”开篇,把语文学习设计为“语文之旅”。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使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信息时代,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学校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渠道多样化,如电视、网络等,让学生有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这与我们以往的学习环境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样,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方法的学习和寻求知识的观念更为重要;与接受知识相比,选择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职能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改变。教师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专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成为教学专家,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

第8篇

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实施单元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整体教学计划,努力做到“四个一”。

语文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思路,努力做到“四个一”:依托一个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一套教材,熟悉一册课本,明确一个单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其理念和标准,了解整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体系特点,熟悉当前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图,明确当前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时序、过程设计等。

教师在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时,可以参考每单元之前的“单元教材支配表”。此表提要式分条列出本单元读、写、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等的主要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建议和精、略读课文安排建议。当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适当调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如笔者在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亲近文学”单元的教学时,将开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放到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最后一课时教授,并作了略读处理。因为,笔者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小,对文学没有太多直观认识。而《为你打开一扇门》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等的论述又比较抽象。如果按部就班,首先教授此文的话,非但不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还会打击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为此,我先安排了浅显易懂的《繁星》,生动曲折的《安恩和奶牛》,优美流畅、富有哲理的《冰心诗四首》,再安排了简短有趣的《古代寓言二则》,散文、小说、诗歌、寓言,体裁多样。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赵丽宏对文学的阐述。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二、有效开展比较教学,多角度、多层面“求同求异”。

现行语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题来合成单元。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既有共同的主题,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因此,实施单元教学可以常用比较教学法。有效开展比较教学的方法可概括为“求同求异”,通过对语言材料全面深入地比较和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理解鉴赏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聚合性和发散性思维。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之歌。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七律 》、《<组歌>两首》、《老山界》、《草》、《<>节选》),若从求同的角度看,它们有很多共性。首先,题材都与“”有关,记述了途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其次,表达方式方面,都采用了叙事和描写,多少不同而已。最后,五篇课文的主题,都表现了指战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展现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有共性,某些教学环节的要求、处理可以相同或相似。如:朗读基调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若从求异的角度看,它们各有个性。首先,五篇文章体裁不同。律诗、歌词、回忆录、小说、电视剧本,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文体特点,把握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一般方法。其次,从描写角度来看,前三篇描写景物较多,后两篇描写人物较多。教师可将各篇文章中的描写性语句找出,然后比较差异,并探寻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主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七律・》侧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组歌>两首》侧重表现用兵如神和战士的革命理想;《老山界》侧重表现优良革命传统;《草》侧重表现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节选》侧重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可指点学生通过体会细节,品读关键语句来把握差异。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研究

前言

新课标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地开展育人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开展工作,教师在设置教学模式上,力求模式新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氛围轻松民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通过学习、体验、互动、思考等环节寻找学习中的乐趣。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能够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有关键作用。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不仅肩负课堂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要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了无生趣,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只会照本宣科,机械性模仿、死记硬背、对知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现状,这样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没有创新意识,学不到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丧失求知欲,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条件制约教学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以致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资源缺乏。这些不利因素在农村学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十分艰难,现代化教育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这些也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性问题。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没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或图书过于成旧,甚至缺页断章等原因不能正常阅读。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对信息化教学仪器知之甚少,即使听过,学校经济条件也难以支付,老师很少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们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语文书。学生难以获取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语文教学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不同,新课标对每个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了解新课标后,结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摒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学生就是核心,充分带动他们学习,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故而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由之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性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创造一个敢于发言,敢于作答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一问一答”的局面,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对教师不再盲目听从、被动的去接受课本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能够积极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2.合实际条件,推动教学创新

农村学校受先天条件的限制,造成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单调乏味的现状。教师难以形象生动的演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也十分贫乏。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环境下,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举例教学,生活中自然风景、飞禽走兽、人物民风都是“活教材”,这些“活教材”学生认知度高,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对这些知识也能理解的更透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例如七年级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中提到的大山,这些课文内容针对山区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了,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还有八年级初中语文《绿色蝈蝈》(人教版),这篇课文十分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与他们讲述蝈蝈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故事,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师在讲授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事半功倍。

3.增加阅读量,促进语文知识吸收

教师在上七年级初中语文《童趣》(人教版)时,一方面尽可能生动有趣的讲解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述童年趣事,分享经验。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果缺乏图书,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将自己最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学生之间互相传递借阅,同时还可以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学习与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合作共赢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校园里创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创作,将优秀的文章贴到各处通知专栏中展示,供其他学生阅读借鉴,将爱好创作的学生们组织起来创建文学组,定期开展有关文学的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农村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实际,着眼于未来,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考虑跨界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这一个领域,让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梳理知识脉络、思考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念,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为以后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教学模板,也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学模式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尚越.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第10篇

刘彩霞

本学期我代九三、九四两个班的语文,中考平均成绩为:九三班101.4分,在全局排名第九。九四班101.84分,全校语文最高成绩九三班黄倩同学119分,第二李丽117分,平均分和其他学校相比,不是十分理想,下面我就一学期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两个班级,我都是中途接上的。九三班,八年级第二学期李正玮老师请假,学校安排我接代这个班的语文课。九四班,王校长来了之后做了调整,接替高洁老师的课。

(一)九三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变动频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没有紧迫感,学习自觉性较差。最大的问题是不交作业,逼急了就抄作业。在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具体如下:

(1)抓抄作业的学生。早上到校那段时间抄作业的人多,指定班长负责抓抄作业的学生,被抓到的,第二天早上站在讲台上抓其他抄作业的人,被抓到的接替前一个。执行了两天,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抓不到抄作业的人了。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只是早上到校这段时间没有了。

(2)成立语文学习小组,组长检查并收交作业,给课代表提供不交作业的名单,课代表交给老师,有老师处理,如扣德育分、课堂上点名批评、课下做思想工作等。

2.背课文慢,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的寥寥无几。在提问检查背诵方面浪费了不少时间。

3.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学习自觉、主动的少,女生好于男生。不学习、不交作业的多。如张涛、詹培琛、杜生贵、于腾飞等,从不交作业。后面复习时,早上到校迟,杜生贵还经常不上课。

4.字写得认不出来的多,如朱宏亮、何翔霖、詹培琛、石瑞、杜生贵、于腾飞、张涛、张晓海等,字迹潦草,奇形怪状,影响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

可喜的是,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李正玮老师代课时,一直高于同行班其他班级,我接上之后,也一直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二)九四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收不上来。全班31人,作文收的最好的时候能收上18本。练习册十来本,由于收不上,五一后再没收过作业,在抽查时多数学生没完成作业。

2.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尽管是补习生,但学习自觉性也差,课文背诵总有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一部分男生上课说话,不学习。

3.对语文复习不重视。由于是补习生,从接上这个班,就着手复习,先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之后是八年级上下册,最后是七年级上下册,同时穿插复习《中考通》。《中考指导》,八套卷子全部复习完,另外还印发了中学生必备50首古诗词、2009年各省古诗词默写汇编等,作为老师,我尽心尽力了,但部分学生并不领情,有厌烦情绪。不过中考成绩还算可以。

二、复习工作

九四班是补习班,复习工作做得扎实,按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的顺序,复习了课本。现代文,重点复习了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词是复习的重点。复习课本时,同时做《语文中考通》。之后做《语文中考指导》,还给学生印了一些2009年各省中考古诗词默写。后几周又第二轮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初中六册书中的古诗词。冲刺阶段,做了几套卷子。总的感觉,九四班复习的比较扎实,按计划圆满前完成了复习任务,没有什么遗憾。

九三班,有所欠缺。由于时间不足(第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开始复习的),课本的复习,走马观花的复习了文言文、古诗词。《中考通》做完了,《中考指导》中的现代文阅读没做,8套卷子最后几天紧赶慢赶做完了。文言文、古诗词背诵默写本计划再复习第二遍,可时间不足,后面两天临近考试,学生情绪不稳定,没有心思学了,没有完成预定计划,有点遗憾。

第11篇

关键词:课前发言;农村语文教学;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0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学生,应当能够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有中心、有条理、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以上这些要求对于城镇学生或城市学生当然不在话下,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就很难。因为农村中学生很少接触外界的新事物,可读可看的东西少,知识面窄,另外羞怯心理也阻碍了他们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导致口语交际能力的极度薄弱,写作能力低迷不前,而这一切若不先行解决,势必会给我们的农村语文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这一特殊学情,笔者在自己所在学校推进EEPO有效教育新课改的同时又推进课前发言作为我们农村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一、农村语文教学开展课前发言的必要性

2006年,笔者对一个七年级民族班做过这样的调查问卷:你认为你的口语表达能力如何?A.差B.一般C.良好D.很好。调查结果:74%的同学选A;18%的同学选B;8%的同学选C;选D全班无一人。由此可见,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差。因此,语文教学开展课前发言就很有必要了。

二、课前发言的实施过程

大部分学生原本不敢或不想开口“说”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疑虑,向他们说明课前发言的重要性。每天上课前三分钟,让一位学生上讲台作口头说话训练,并形成一种制度,在班内轮流执行。

就此依次按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分别制定三个阶段:

1. 初级阶段的训练

七年级刚进校,从各村来的学生由于受各地方言的影响,加上胆小羞怯、词汇贫乏、见识少,口语表达能力极为薄弱。为此,这个阶段得先从比较简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可从兴趣爱好、父母、朋友、教师等方面指导全班学生出题。如(1)浅谈你的兴趣;(2)你喜欢怎样的教师?(3)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然后由当节课前发言者提前一天抽题后课前写好发言稿。上课发言时还允许参考讲稿,只要学生上了讲台发言,不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

2. 中级阶段的训练

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基本消除“不好意思”的胆怯心理,敢于在讲台上开口发言后,再由学生出一些既与课文有关又切合实际的题目。

例如:(1)学习《繁星》后,你喜欢看星星吗,为什么?(2)学习《端午节》之后,你家乡的端午节有什么习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3)学习《春》之后,你眼中的春如何?请具体描述等。然后仍由当日发言者提前半日抽取题目后稍作准备再上讲台发言,要求发言时必须脱稿且词句必须在五句以上。

3. 后期阶段训练

九年级,在学生有一定胆量和见解,基本能“说”的基础上,有课代表或教师指定某篇文章或某件事或某个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1)针对课前发言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2)谈谈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3)谈感恩等,任由当日发言者抽题后就上台发言,要求发言必须在两分钟以上。这个阶段训练了学生即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针对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课前发言实施后的效应

经过三届九年的实践证明,课前发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思维,丰富词汇,扩大知识面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1. 课前发言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发言者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达到认定的目标,就会想尽办法搜集材料,留心听、留心看、留心找,然后对拥有的词汇、材料进行整理,力争条理清晰地进行发言。民16班一位平时胆小的同学在日记中还这样写道:我平时见教师打招呼都紧张的脸发烧,课堂上站起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更是两腿发抖,现在由于事先有充分准备,硬着头皮讲下去,没料到效果还不错。当听到大家的掌声时,心里就像喝蜜糖了一样。由此可见,课前发言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让学生在自己的讲述中感到成功与快乐。

2. 课前发言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在听人家发言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就能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每次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完全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两条可供写作的素材,帮助自己加强作文材料的积累,长期坚持下来,众多的学生都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作文资料库,这无疑使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了坚实的基础。

3. 课前发言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课前发言强化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力,学生在准备发言的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考虑发言内容的有趣;考虑从哪方面来“说”等,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逐渐学会思考的办法,其作为智力核心的思考力就得到了有益的发展。

4. 课前发言活动对促进学生课堂发言起到积极作用

刀是磨出来的,嘴巴是练出来的。因为有了课前发言活动,学生不仅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逐渐提高,胆子越来越大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课堂只要有合作讨论,发言见解的机会,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这种课堂气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利的。

第12篇

周四是我们七年级学生上作文课的日子,此次作文的话题是“感动”。周一下午,我就和同事们在一块就这次作文进行商讨,也就是所谓的集体备课。会上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终的意见是担心作文写不出新意,孩子们会给我们如法炮制出很多我们似曾相识的文字,诸如:飘雪或骤雨的日子,我突发疾病双亲如何为我艰难的寻医治病;老师如何悉心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同窗室友如何给我以帮助,让我铭记在心……“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如此,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对感动的切身体验。当我们对孩子们寄予百倍的希望,让他们用自己视角写出他们的独特体验,让我们来分享属于他们的那份感动,给予他们写作的成功时,换来的却是凤毛麟角般的所谓“佳作”以及成人般的那份扭曲的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事们一致认为应该给孩子们提供鲜活的事例,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的放矢。同事王老师若有所悟的说,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视频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材料,我们可不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提供一次视听上的盛宴,让他们以此为切入点去写好本次作文。是呀,能让众多的中国人为之感动的人物,会打动不了我们的孩子,何况里面还有他们的同龄人何月呢?不经意间,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描述的幸福感就慢慢的唤醒了,一如水中之藻荇摇曳多姿。

感动他人,先从感动自己做起。我坚信,那段视频曾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里面有我和我的同事们。如何在两节课中既完成视频教学,又完成作文指导教学?无疑要对视频材料进行加工,让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视频缩短为40分钟左右。重温那些鲜活的事例时,我们真的无法割舍,剪辑掉哪一个,保留哪一个。它们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当语文教学中碰到这样让我们为人师者左右为难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新课标指出我们的一起教学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需要什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视频中的何月,是学生如果健在的话应和孩子们的年龄相仿,都是七年级的学生。她的事例应最贴近学生,最具说服力。当那份感动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时,我们的学生最容易被触动。首选何月这是不争的事实。林俊祥是视频材料中最先亮相的人物,他的爱岗敬业,心系国家,执着追求,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让很多人为之倾倒,潸然泪下。尤其是视频中反映林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特写镜头不更容易撩拨我们孩子的心弦,让他们懂得执着的可贵,一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好多人相当科学家,相当邓稼先式的人物,这一视频是不是更具有指导意义,更对孩子多一些人文关怀与精神呵护呢?说到邓稼先,我们不由得想起执教《邓稼先》一文时,苦于直观的材料,那林老的事例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以后的教学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第三个该选谁,也是我们视频教学中最后一个登场的是谁?我们在又一次观看,商讨,比照中最终我们选取了陈斌强,一条毛巾,一个不甚宽阔的后背,捆扎背负的岂是母亲,那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温情,足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坚强挺立的人间大爱。“百善孝为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该从中汲取些力量,更何况这个社会在迫切的召唤对亲情的关注。我们常常埋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不够浓郁,陈斌强的例子是不是可以激起千百万学子的共鸣,让他们明白感恩的可贵。一次次分析,比较,斟酌,敲定,我和同事们所感受到的已不单单是从教的快乐,更有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愉悦。我们沉浸在幸福的潮水中,那感觉妙不可言。

观赏视频是在一间大的 阶梯教室里,没想到的是七年级开展的这次活动竟然让两个九年级的班级蠢蠢欲动,用他们语文老师的话说,感动这个话题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论是烛照孩子们急需滋养的心灵,还是参与中考应试都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望去人头攒动,我默默的祝福他们好运。何月的故事让他们震撼,林俊贤的事例让他们潸然泪下,陈斌强的事迹让他们自豪。一场“久旱逢甘霖”的雨露在滋润着他们,不论是何种层次上的,他们都被感动所包围着,精神的天空愈加湛蓝,愈加明亮。我们的课前预设没有白费,我和同事们暗暗为自己加油,用忠心,诚心,爱心,信心打造的课堂是孩子们最乐意参与,也是他们最受益的课堂。为什么经常埋怨我们的孩子不配合课堂,课堂教学老是不出彩,我想孩子们是无辜的,多多从自身查找原因才是我们能够获取教学自由的出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肯卖力气,不光是一己之力,还要有团队凝聚之力,一如我和同事们在这节作文教学执教上的努力一样,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阻滞了我们语文教学多年健康发展的顽石是可以如愚公那样感动“操蛇之神”的。但让肯卖力气的背后,是我们的诚心,对教育,尤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用精神呵护精神,用心灵打动心灵,多动真心多动真情,心无旁骛,一心做好自己的事。我们所收获的就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唯有如此,我们才是精神上坦然独立的人。

接下来就是习作指导教学的时间,我的一番作文构想还未来得及和大伙交流,课代表就提出建议,能不能让我们自由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不会写跑题的。我愕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写不成功怎么办?不需要指导也敢去写?事后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多余的,当孩子们默默从阶梯教室走出的时候,他们已悄然被一种浓浓的情感所包围着,一种欲吐为快的心灵之火大有燎原之势。这是不是对我们一种传统教学意识的一次灌顶:什么都想教给孩子,结果什么都没交给。陶行知曾指出,“小孩人小心不小”其潜质是无法预测的,尤其是在我们给他们提供释放空间让其呼之欲出的时候。看着孩子们渴望自由表达的眼神,以及眼神背后那满满的信心,我默许了。黄厚江曾撰文指出“如果一切按照计划,一切按照指令,也就是一棵没有生命活力的树,即使壮大,也是一棵不在扎根于土壤的树”,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共生中,我感到了一种快慰,也获得了一份意想不到的馈赠。孩子们沙沙的笔响俨然一曲美妙的天籁,久久在我耳畔回响。这才是课堂幸福的真谛。

一堂作文教学课,带来了同事之间的相互切磋,达成了教学共识;一堂作文教学课,唤醒了孩子们沉睡已久的心湖,涌起情感的波澜;一堂作文教学课努力践行了教学相长的教学主张,让师生共同成长……掂量这些沉甸甸的收获是,我是幸福的,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

第13篇

关键词: 人教版 初中《语文》 古代诗歌教学 改进对策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古代诗歌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古代诗歌教学片面追求默写代替品味赏析,局部分析代替整体感悟,一元分析代替多元思考以及滥用多媒体手段等。看似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却丧失了“诗教”的真正功能。笔者看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有四方面问题。

(一)古代诗歌选编的不足

首先,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选编太少。

其次,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从所选的古代诗歌数量上来说,唐朝文人的作品占绝对优势,达到46%以上,宋代文人作品比例也达到了24%。虽然唐诗宋词的确是我国古代传统诗作的巅峰,但是,其他朝代也不乏精品佳作,因此对其他朝代作家和作品的忽视,会使学生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朝代的作家作品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

此外,从内容上来说,89首古代诗歌无外乎书写友情,描写思想爱国之情,描绘美丽风景,寄托人生哲理等,很多诗歌并不能全面的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一些联系,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9首古代诗歌中收入诵读欣赏的有60首之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26首在六册单元中选编并纳入新授课的教学计划,即一学期只学习5首,这样少的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略显不足。

(二)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当前,功利性教学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愈演愈烈:不少初中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甚至反复默写,以达到做试卷不错一字。布鲁纳认为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学习结果固然要重视,但更要重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里不是片面地认为背诵、默写可以“一刀切”,毕竟,语文素养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一定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若简单地为了迎合考试,机械地背诵默写代替了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赏析,那么学“诗”就不再是真正的学“诗”,诗歌被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对诗歌审美因素的体验感悟自然无从说起。

(三)古代诗歌教学手段“泛多媒体”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一方面,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种“泛多媒体化”的现象日益显露。这种“泛多媒体化”即不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动辄使用多媒体手段;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甚至达到了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尴尬境地。

(四)古代诗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个性、轻视过程等问题存在于古代诗歌教学评价中。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但是,现在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所以,现在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明显。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了一卷定终身,导致了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临时抱佛脚。进行评价改革,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已势在必行。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诗歌学习的正常进行,从而让“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根本的依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对策建议如下。

(一)完善课本古代诗歌选编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选编的古代诗歌加以重组和整合,增选适当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进一步扩大现有教材编选的特点,深化古代诗歌教学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增加生活化的选篇。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只要文章选得好,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①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仅要“文质兼美”,而且还要看“可接受性”。所谓“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智发展的阶段,对于选文的生活化、趣味性就更加关注。

2.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践。人教版初中《语文》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分析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却呈现这样一种情况:《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选编了四首古代诗歌:《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下做为精读课文,仅选编了一首《木兰诗》。如果七年级上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但是七年级下侧重于人与自我,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增强责任感,但是到了八年级上选编的《使至塞上》、《登岳阳楼》等又侧重关注自然,与七年级上的选编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初二学生进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此时语文教材的编排多设置一些关注自我,关注内心的诗歌,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到了初三,学生除了迎接中考这一人生第一次转折之外,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社会,这一时期如果选择一些侧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思考个体所承担的责任,理性地对待周围社会。

3.科学整合选编诗歌。根据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灵活运用,扬长避短,例如进行比较探究。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较好方法之一。比如,可以将七年级上附录的古代诗歌《如梦令》和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作品进行对照阅读教学。

4.增加辅知识提示。诗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传授一定的有关诗歌的常识。②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了解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笔者以为,每册课本可以安排一两篇有关古诗文词法、句法、章法的辅导性文章,以便学生掌握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提高阅读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说:“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透过一节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己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实践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和素养,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知识,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老师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挑战。除了阅读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素养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参加古代诗歌教学研讨,开展古代诗歌教学公开课等,激发语文教师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如此由外而内,内外兼修,定能使教师的古诗词修养有所提高。

(三)优化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营造一种与文本相吻和、相协调的生活氛围,将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作为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情趣,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

除了可以用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导语创设情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则抓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让学生谈谈成功或是失败时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即吸取经验教训,着眼于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唤醒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受,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有主观情感的积极参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学习方式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受动性、依赖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实践活动的指导。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例如把古代诗歌学习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之相连,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调歌头》、《蒹葭》等都曾被改编并演绎为歌曲,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可以增加诗歌意境的直观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在学习中,对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运用的过程和方法,也是古代诗歌学习的内容之一。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再如办手抄报、为课文绘插图、制作小书签等都可以“走进”古代诗歌课堂,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更好的学习诗歌。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所以,应用多媒体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必须依据语文学科古代诗歌教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多媒体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总之,使用多媒体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使用,为教学内容而有针对性地使用,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更新评价方式

当下,即使经过了二期课改,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还是很难能真正落到实处。过于功利的评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只偏重于工具性,而不是人文性。这种评价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兴趣、重考试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其实,笔试可以是测试的手段之一,但它不应代表学生的一切。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甚至给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困扰。因为,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在以上评价方式背景下,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信心、上课纪律及参与的主动性、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面对现实,只有适当补充一些评价方式才能应对不容回避的现实学情。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评价方式:

1.多样评价。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虽然反对考试,但是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什么地方能彻底废除考试?因此,还是不能完全否定考试的价值。布卢姆曾提出了学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阶段终结性评价理论。在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阶段终结性评价,能检测学生教学目标的掌握状况,及时帮助学生反馈、矫正、巩固知识,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笔者学校,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也很必要。因为在纠正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生存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面对具体的现实国情,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评价方式最终还是要碰壁的。评价方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需要,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评价中也适用。

但是,适用并不代表方式唯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口头语言评价、评语评价、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掌声、眼神、手势等)等。当然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差异性,进行“因材评价”。比如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多提问识记型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给予一些高水平的开放性问题,然后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这些问题和老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2.多元评价。教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多元文化气息,那么,相应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毕竟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评价方式也不应过于单一。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学生擅长阅读,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写作。因而语文教学应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多元评价方式。

3.过程评价。在笔者学校,大多数学生一般只重视期中、期末考试,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大困扰。评价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思的指导者。比如,笔者鼓励学生关注期中、期末大考,但是也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平时的综合表现。对此,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平时的综合表现将记录在案。具体怎么操作?笔者将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成三大块,期中、期末各占25%,而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有哪些?即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这些评价,平时笔者都有详细记录。如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质量、上课发言的主动性、学习态度,甚至课堂纪律的遵守等情况全部成为平时成绩的参照。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好,即使学生期中、期末大考分数很高,期末总评也将很难达到合格要求。

4.多方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学生的自评能够使得学生理性反思自己,学生的互相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多方评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注释:

①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中小学教材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7.

②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183.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第1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选择;应用

诗歌是文学的精灵,是性灵的艺术,诗歌教学一直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初中生语文素质、文化底蕴和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之一,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诗歌学习中去,达到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积累”、“拓展”和“涵养性情”的目标,全面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是许多语文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诗歌作为例子,对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以及具体应用作以下分析。

一、朗读指导课型设计

中国是好吟咏的国度,吟诵涵咏是提高诗歌审美能力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目前,一些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诗歌当成文章来教学,忽视了朗读课型的设计,殊不知诗歌是用语言声调来构建意象的,并以语言来表现情感、意境、哲理。因此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课型设计,让学生们在平仄相协、 韵脚相宜的诗歌朗诵中构思出鲜明、生动和逼真的艺术画面,加深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教师在朗读指导课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出朗读要求,包括标明停顿、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之处,达到“读准字音, 读清节奏”的标准,此外,朗读指导课型设计应该更强调以朗诵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地表露诗中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现诗歌的间韵美。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沁园春·雪》为例,教师在对其进行朗读指导课型设计时,一是要划分出词的重音,即词中具有较浓感情的词眼,如“望长城内外”的“望”就需要学生重读,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上承“ 千里” “ 万里”,下承“长城”、“山舞”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设计朗读指导课时,还要创新设计朗读的形式。例如,有的教师就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的FLASH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更科学地择取朗读方法,常常事倍功半。

二、诗歌分析课型设计

对诗歌的分析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语文诗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围绕诗歌的意象美,引导学生去解读、分析诗歌,还要做到精心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真正的意旨。

一方面,在诗歌分析课型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提炼关键字,并让学生细心揣测,品位炼字。诗歌往往语言凝练而精辟,字字千钧且震人心灵。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秋词》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古典诗歌最讲究炼字造句,教师要十分注意对这些关键字、词的分析和探究,将诗歌的“眼”拎出来,让学生领悟,才能培养他们诗歌内涵的学习和积累。教师不能把古诗词的分析等同于古文,不宜采用逐字逐句的诗歌翻译法,来进行诗歌分析课型设计,这样会破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探索和分析诗歌,就要在课型设计中挖掘诗歌中的意象,渗透诗人的情感。诗歌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它也是诗人“心象”的象征,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首元曲的理解,教师在课型设计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助教学,将诗歌中出现的九个常见的意象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选用这些意象的目的和表现出来的彷徨苦闷的心境,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三、诗歌鉴赏课型设计

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也是诗歌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诗歌鉴赏课型设计,要搭建一个好的鉴赏平台,使学生充分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提高诗歌教学效率。

对于那些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的,教师都可以设计成诗歌鉴赏课型,其中该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找出赏析的亮点、精心剖析透彻。以现代诗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课设计为例,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播放徐志摩这首诗的二度创作的现代歌曲《再别康桥》切入鉴赏话题,以视频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找出诗中能引起感触的词语、诗句,并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谈感悟和评析,通过这样的课型设计,教师能很好引发学生的诗歌思维,引导他们做一个热情而细心的诗歌鉴赏者,领悟原作品的象征意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初中生语文素质、文化底蕴和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之一,本文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实例,为教师提供朗读指导、诗歌分析以及诗歌鉴赏三方面课型设计的建议,以更好地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敏.诗歌教学,要走“三步”[J].语文天地,2010年23期

第15篇

一、课例研究的“创生”取向

为发展全校教师的课堂创生素养,我们在四个方面确立了课例研究的“创生”取向。

(一)从“问题泛化”到“聚焦创生”

一堂课的教学是复杂的,涉及到很多问题,在以前的课堂研究中,老师们会从多个方面畅谈观课所得或提出改进建议,但大多泛泛而谈,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为了改善课堂研究效益,提高教师的课堂创生素养,我们在课例研究中开始聚焦某个问题,引导教师在行动中围绕这个问题观察课堂创生点、反思创生行为,提高课堂创生效益和价值。如语文教研组根据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素养要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单元写景散文教学为背景,以读写结合中想象力的培养为切入点,确立了“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研究主题,根据“学、思、创、生”的课堂创生要素,开展了课例研究。化学组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设计、实验完成和探究体验等要求,确定了“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创生策略研究”的课例研究主题,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展开教学,还原了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寻找到了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些创生策略,引导学生见证了从建立到批判,再从批判到建立的螺旋创生过程,提升了教师的课堂创生素养。

(二)从“观察教师创生”到“关注学生创生”

教师课堂创生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学生的创生品质。在课例研究初期,我们强调观察教师的课堂创生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开始站在学生的立场体验课堂进程、观察“学”的状况。这种“关注学生创生”的课例研究视角,帮助老师们改变了自己的课堂理念,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学生创生。在北师大版生物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课例研究中,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胸廓的结构和呼吸运动的过程时,第一次课是通过学生看书自学、做呼吸运动感受胸廓变化,再观看呼吸运动的视频加深理解膈的运动。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明白时,学生说“明白了”但显得言不由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未能顺利推导出肺通气的过程,我们由此观察到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正是基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高度关注,我们发现了创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次课做出了调整,在观看视频前增加了手工制作的肺通气模型模拟呼吸运动,再增加对胸廓模型的观察,生动而形象的模拟和模型让学生理解了呼吸运动与胸廓变化的联系,学生顺利生成了肺通气概念,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踩踏事件”进行分析,生成了自我保护措施。正是基于对学生创生状况的关注和观察,促使教师从学生角度反观自己的课堂,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创生素养。

(三)从创生的直观评价走向创生的科学评价

在建构创生型课堂初期,我们缺乏必要的观察工具,教师们多凭借自己对创生型课堂的理解,直观感受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做出评价,或提出建议。这种评价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感性多于理性,不利于教学改进。在引入课例研究这一技术后,我们根据确定的研究主题,开发课堂观察工具,设置相应的观察小组,对课堂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措施,提高了课堂创生评价的科学性和课堂行为改善的有效性。在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打折销售》的课例研究中,我们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观察,共确立了八个观察小组:教学环节组、课堂问题结构组、前后测组、访谈组、师生语言流动组、学生活动组、问题情境组、学习卡使用组。老师们带着任务进课堂,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脉络和时间分配、主干问题驱动、“问题情境”运用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从学生“学习结果”的“增量”、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学生的投入情况、互动学习的主动性与效益等对学生进行记录、考察,提高了课堂创生评价的科学性。

(四)从理念创生走向行为创生

课例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理念更新、理论学习、理性思考等层面,它需要将新理念、新思考、新经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课例研究是课堂创生的自我超越,是反复授课的“行为跟进”。我校建构的“创生型课堂”,旨在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创生、会评价的学生。我们在观察和评价课堂时,重点考虑“《学习卡》使用”、“课堂创生状态”、“课堂创生结构”和“课堂创生效益”四个维度的“行为创生”情况,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在专业的对话中,不断缩小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协调课堂设计与课堂现场的矛盾,以提高课堂创生的行为水平。

二、课例研究的“创生”策略

我校的课例研究以“全校统筹、整体推进”的思路实施。首先是引领全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其次是完善研究组织,包括建立课例研究推进中心组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例研究小组,明确任务与责任;再次是确立课例研究主题和本次课例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是推进和研讨创生型学习设计;第五是上课、观课、议课和改进;第六是课例研究的成果提炼。

我校的课例研究采用“一个课例聚焦一个创生点,三次课堂观察分析创生过程,六次会议凝聚集体创生智慧”的方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