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

风险防范的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防范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防范的方法

第1篇

行政事业单位依靠国家,在市场中主要是进行执法监督和对社会进行一些管理,其形式与企业区别比较大,从客观上来说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确定目标和管理的原则,有效提高防范效果和管理水平,更好的避免下次再出现财务风险。下面本文主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然而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难以充分承担起社会职能,最终导致我国财务管理风险逐渐加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势和不足也日益凸显。针对原因找寻进行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办法,加强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内涵

风险也就是说事物的危险性,所有的事物都具有消极被动和积极乐观这两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其发生的几率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一些具有危险性因素的问题。财务风险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未来结果与预期编制预算和收益效果向偏离;二是,财务活动未来结果预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三是,财务活动未来产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1]。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涉及盈利、负债、筹资等,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其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风险有所不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重点不是收益或者净利润,而是财务资源的依法取得和使用。要想从根本上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就必须要对其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低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其组织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对单位的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单位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财务风险应由国家承担,对财务管理缺乏参与意识,在工作中不谨慎、不用心,核算分析及问题考虑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财务管理能力较低,财务风险高,容易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失。

(二)部门责权利缺乏明确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或者增加自身的财富,如果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则会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制定目标时难以确定,并且对目标的重要程度认识也难以统一,从而导致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不确定性增加,分权管理的操作难度也大大增加,部门的职责难以划分,考核评价也难以界定和实施,容易使单位失去公信度[2]。

(三)财务风险缺乏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外部监督,一种是内部监督。从外部监督来说,一方面,我国没有完善的监督机构,职务分散性强,重复率高,监督力度低,监督效果差;另一方面,各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财务审查中存在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从而致使相关部门难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管理[3]。从内部监督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还美欧建立比较完善的、约束性强、操作性强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构,而主要是根据某种考核矿机来评价财务风险,从而导致内部监督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及其管理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的主体主要有主管财务的领导和具体的财务人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领导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管领导指使会计人员错误的做家长或者办理一些业务,或者存在一些包庇现象,大大提高了财务风险[4]。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必须要通过相关法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两个层次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有效预防职业犯罪。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保证他们对财务的各个环节要求及规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原则,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中必须要结合单位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分析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二是,全员参与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可充分调动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风险并给予应对,避免给单位正常工作造成更大的影响[5]。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力度

要想加大财务风险监督力度,必须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监督作用。在内部监督方面,要强化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增强内部审计,各项职责落实到个人,并积极鼓励财务管理部门各成员间相互监督,使其主动履行监督职责;在外部监督方面,相关部门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动态跟踪,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给予应对,也可进行突击检查,有助于促进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提高[6-7]。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研究的意义

由于当前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单位,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较少,更没有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我们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就研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本身来讲,它具有如下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不论是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还是行政执法人员,熟悉风险存在的区域及相关的业务活动,明确自身哪些行为可能导致风险产生,如能及时有效地识别、控制与防范风险事故,减少风险损失,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督促系统内部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机制,实现科学决策,合理防范和化解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实现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绩效,实现预算资金效用最大化,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推动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五、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有助于帮助单位更好的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和预算资金效用最大化,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完善,为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避免财务风险,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人员都要明确和熟悉风险存在的区域和相关业务活动,明确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事件,从而更好的识别、防范和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4,(5):96-96.

[2]林玉华.财务内控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5,(16):5-6.

[3]王咏梅.试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317-317.

[4]赵金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9):256-256.

[5]李红梅.初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4,(1):357-358.

[6]李加兵,张红,赵斌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0):31-33.

第2篇

关键词:海外应收账款 成因分析 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再加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已经进入了饱满的状态,因此,我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建设,尤其是进行海工建造项目的企业,近年来在海外的建造项目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在海外的应收款现象却越来越普遍,海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海外应收账款的形成的原因

(一)竞争环境的巨大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企业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在海外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品市场当中,企业之间除了需要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竞争之外,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合作,甚至不惜冒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在海外贸易当中实施汇付以及托收等结算方式,然而,在西方国家的贸易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结算方式通常情况下是很少会运用到,因此,这种方式,在对海外进行贸易的时候很容易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合同风险。

(二)对相关政策进行的违约

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当中,我国政府对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的投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对我国的外汇管理进行着严格的管理,因此,在对外的经济贸易当中,我国的企业为了节约企业的成本,并希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的海外贸易的程序简洁化,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方法将海外的应收款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简化资金的审批程序,来缓解海外企业的资金运转不利的状况。例如,在海工建设项目当中,我国的企业往往会在海外设立公司的分公司或者是海外代表处,如果海外企业将海外应收款转到国内,就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进行审批,因此,为了简化程序,企业往往以海外企业注资的方式将资金留在海外。

(三)出口结构不合理

从我国当前产品的出口结构来说,我国的商品出口主要局限于出口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制造业商品,而且很多商品也是以贴牌生产为主。除此之外,这些产品大多也是资源消耗型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品的高附加值环节主要是由国外企业进行控制,我国仅仅是这些产品的加工地,赚取价值链当中的最低价值。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往往是处于弱势地位,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对于这些产品的出口,通常是借助于优惠的政策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旦政策取消,或者是企业国家通过科技进步降低生产价格,我国企业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就会增加了海外应收款坏账风险。

二、海外应收款的风险表现

(一)资金周转的风险

从企业的发展来说,海外应收款的出现会使企业的资金的流转速度大大降低,延长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如果企业的资金不能够及时地收回,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的资金周转遇到困难,严重的话,甚至还会造成企业的资金因为周转不开而引发的企业破产状况。例如,在海工建设项目当中,由于海工建设项目的工程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巨大的,因此,海工承建企业往往会从银行进行贷款建设,如果出现海外应收款的现象,就会很容易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无法及时对银行的贷款进行偿还,那么就会增加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利息开支,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坏账损失风险

在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当中,企业的应收款现象往往是和企业的赊销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企业不能够及时收回工程款,那么就会使企业的资金链发生断裂,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那么企业就会无法进行下一轮的海外投资活动,最终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的运转。另外如果企业的海外应收款比较巨大的话,那么就会使企业的运转陷入不利的状况,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例如,在海工建设项目当中,由于海工建设项目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巨大,所以资金也比较巨大,如果企业的海外应付款比较巨大,就会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三、现阶段海外应收款的风险预防策略

(一)构建企业的信用体系

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当中,政府往往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建立相应的企业信用体系,当然,企业的信用体系是非常公开和透明的,政府会定期对企业的信用体系进行评估,并在评估之后将企业的信用体系在社会上进行公布,对于那些企业信用不合格的企业,政府将会对其给予相应地警告,然而,在我国的经济体系当中却缺少这样的体系,因此,我国政府应该进行着手建立企业的信用体系,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等级。我国企业在海外活动当中,也应该对合作方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等,通过这种信用评估从而降低风险。例如,在海工建造企业的海外活动当中,海工承建企业需要首先对建造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在评估后再进行决定是否进行海工项目的建造。

(二)借助于国际仲裁机构

在国际贸易当中,由于海外应收账款的收取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成本也相当高,除此之外,在国际贸易当中,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并没有在账款的追逃方面进行相应的国家间合作,再加上海外追诉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有时候甚至得不偿失,因此,在海外应收款的追逃方面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我国可以借助于国际的仲裁机构,利用仲裁法律进行海外应收款的追逃工作[5]。在国际仲裁机构当中,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仲裁的双方之间达成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根据相应的仲裁协议对海外应收款进行相应的仲裁工作。例如,当海工建造项目的承建企业出现海外应收账款的时候,可以通过仲裁机构的仲裁去尽可能地收取海外应收款。

(三)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这种金融工具

在国际贸易发展当中,国家为了推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就会通过金融手段制定出一些有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政策,其中信用保险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当然,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政策,并且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相关规定。对于我国的出口信用风险来说,我国制定的出口信用风险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政治方面的风险、贸易方面的风险,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等,通过参保手段,可以对海外的应收账款风险实现有效的抵消。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慢慢开始走向国际化,然而,由于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再加上国际贸易市场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当中,经常会遇到海外应收款现象,这就需要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活动当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企业避免海外投资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商锐.现阶段海外应收账款的成因及风险防范[J].国际商务财会,2011

[2]杨巧平.浅谈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J].金融经济,2012

[3]王海珍.对国内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

第3篇

关键词: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53-02

1 当前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存在的问题

企业集中采购是指同一企业内部或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采购管理集中化,即通过对同一类材料进行集中化采购来降低采购成本。采用集中采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效避免复制性采购、发挥数量优势、集中采购形成规模运输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单位的竞争和冲突、形成供应基地等。但是当前从航空企业集中采购的现状来看,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航空企业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受当前我国航空企业加快改革转型影响,较多航空企业存在严重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没有成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专门集中采购风险监督管理部门,集中采购风险监管职能缺失,由此导致了负责集中采购的部门、岗位、人员在对其本质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上的不清晰性、风险承担主体的不明确性问题的出现。由于航空企业没有成立专门的集中采购风险监督管理部门,往往将该部分职能挂靠在财务部门,且没有建立一支专门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专业团队,集中采购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就难以确定风险主体,容易造成部门、岗位、人员之间责任的互相推诿,约束机制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一些航空企业在集中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依然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美国COSO认为风险评估能使企业充分考虑到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因素,是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我国,很多航空企业实施集中采购中,对内部控制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除此之外,很多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尚未建立健全规范与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这也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主要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尽管一些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但是建立的风险评估机制要么照搬一些国外航空企业的模式,要么不适合企业发展实际、且可操作性较差。

三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风险管理执行力较差,没有形成健康良好的风险管理及内控环境。即使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在内部控制中对风险管理比较重视、即使航空企业对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建立了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如果企业执行力不到位、对集中采购风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流于形式,或者是航空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执行实施的健康内部控制环境,企业风险管理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解决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

问题的方法

一是航空企业在实施集中采购业务领域中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放置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强化风险管理在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我国航空市场改革的逐步深入,很多航空企业在集中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域方面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建设加快推进,逐步走向健全,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航空企业一定要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工作流程有效约束企业集中采购的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与具体执行者,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有效降低风险。对集中采购业务实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在这里需要指出和强调的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风险管理不是简单的避免风险、消除风险,更重要的是要有风险意识、能够有效识别风险,事先预知潜在风险的气息,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有效衡量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影响。

二是航空企业要不断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实施集中采购的科学、规范化的组织体系,对集中采购实施高效管理。对于航空企业来讲,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业务领域科学规规范化的组织体系对于提升内部控制效果、有效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航空企业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采购组织体系。可以尝试建立集中采购专门负责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明确集中采购业务负责部门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其管理职能的主要目的在于使集中采购能够在下属成员企业内顺利推行,此时集中采购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际积极实施采购部门的改制改革,更多的将集中采购部门的职能定位于服务,充分体现了“管采分离”的思想,有效避免了腐败的滋生。

三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加大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利用风险评估机制将集中采购的风险予以合理、有效控制。美国COSO在谈及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时,认为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必须建立健全专门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机构,强化机构职责、明确机构职能、配备专业风险管理人员,有专门风险管理机制集中采购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重点发现和分析集中采购在内外部环境中发生变化,对发生的变化要及时形成报告,向企业管理层作出及时汇报,企业管理层根据风险分析报告、结合企业实际要全面分析可能为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四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领域加大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必须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方法。对企业集中采购潜在的风险能够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全面管理;要从航空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在集中采购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对风险管理的自我评估制度。航空企业建立自我评估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航空企业在集中采购中时刻提醒自己加强风险预防、风险掌控和风险处理。企业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在完全发挥企业建立专门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部门作用的同时,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企业经集中采购全过程存在的风险、已经发生过的风险进行自查自纠、总结反思。对企业建立的集中采购风险管理制度进行集体性评估,评估结果要及时反映到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以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五是航空企业集中采购业务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理顺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与集团利益之间的关系。目前集中采购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采购单位对集中采购的认识理解问题,其中关键又在于各采购单位主管领导的重视与否。个别成员企业的领导没有深入学习和理解采购管理体系文件的实质内容,在一些问题上人云亦云,对集中采购工作进行不切实际的指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集团的集中采购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针对集中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以上现实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有效约束行为、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同时,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制度杠杆权衡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与集团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航空企业而言,集中采购意味着对成员企业资金的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集中采购这样的流程对于集团各成员单位而言其资金使用的限度和自由度受到很大影响,对一些成员单位自身利益产生一定约束和限定。在这样的现实矛盾中,集团更要注重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协调好集团整体利益与成员具备利益之间的矛盾。成员单位要以身作则、与集团实施采购计划步调高度一致,坚决避免成员单位在实施集中采购中不支持、不配合、出难题。尤其要坚决避免一些成员单位过分突出采购物品的特殊性和独立性、采购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为由,规避集团集中采购。个别单位局部利益的过分放大必然导致集团整体利益的失衡受损。集团在推进集中采购的过程中,需要各成员企业有全局意识,力争实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有机结合。航空企业实施集中采购,要加大制度宣传力度,扩大集中采购制度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宣传集中采购在现代化航空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性和必要性。航空集团要从整体入手,加大集中采购在成员单位运作程序的规范化和深入化,实现集团集中采购部门与成员单位采购利益对口无缝化。

3 结 语

航空企业集中采购在航空企业管理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往往容易滋生腐败行为。伴随着我国航空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航空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规范、完善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且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航空企业集中采购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大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力度,在实施集中采购业务领域中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放置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不断建立健全集中采购业务领域中的科学、规范化组织体系,对集中采购实施高效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常雪梅.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基层央行集中采购业务案件防范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西部金融,2010,(6).

[2] 陈红泉,赵萌.国有集团化企业集中采购模式探讨――基于某大型国有集团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11).

[3] 向晋乾,黄培清,李杰.定期订货策略下企业集团集中采购的最优订货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

第4篇

方法:根据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办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管理办法干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相关意外事故及对护理满意程度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相关意外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结论:根据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办法有助于降低护理相关意外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特点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55-02

众所周知,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住院患者具有人数多,年龄大,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易反复,危重病多等特点,所以一旦出现意外有时险情危急,后果严重[1]。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较为常见的褥疮、跌倒、坠床风险之外、在氧疗、吸痰、闭式引流这些呼吸内科常见治疗方法过程中也存在着特殊风险,故呼吸内科护理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风险水平高。呼吸是维持生命必须的环节之一,所以一旦风险涉及正常呼吸,患者将极度痛苦有时还会危及生命。

风险种类多。许多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疾病种类多,有时均比较严重,故涉及到的风险种类也多。

风险隐匿性。呼吸系统症状较为集中,有时意外发生也与原发病症状难以区分。如吸痰时可能会造成黏膜损伤,但不易发现且症状易与原发病混淆。

风险复杂性。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病情复杂交叉,同时具有多系统疾病,故风险也随之复杂化[2]。

为了降低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做到安全护理,使得患者尽快康复,我们根据呼吸内科风险特点探究出一系列防范方法,争取防患于未然,将意外发生率降到最低。我院呼吸内科对本科风险的特点制定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实施后调查研究,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过我院道德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的80例住院病人,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在41-86岁,平均年龄(61±3.5)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例,支气管扩张31例,支气管哮喘15例,其它疾病5例,病程在2月-9年,平均病程为(3.4±2.9)年。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人为对照组,另外40人为实验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风险管理办法干预[3]。具体为:

1.2.1用心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平时将护理工作细致化,严格遵守章程规范,审核记录落到实处,不偷工减料。如确保双人核对患者、药品分发、注射、医嘱改动等信息,准确及时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记录认真负责。及时询问患者情况并主动向医生反映,主动与家属沟通,积极配合治疗等。

1.2.2心理指导。有些患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我们要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主动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对需要帮助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减少负面情绪对治疗产生的影响及意外的发生。

1.2.3防止坠床。针对一些住院患者如协调功能较差的老年人,要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注意休息时要防止坠床,在入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床边护栏的正确使用方法。

1.2.4防止褥疮。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卧床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帮助其每天擦拭身体,按摩、协助其被动活动,在与床接触部位垫软垫或纱布且要保证垫褥透气。

1.2.5注意防滑。患者一旦摔倒避免不了外伤,严重者可引起骨折,重要脏器出血,严重的将危及生命。所以护理过程中要保持室内干净整洁,摆放防滑标志,反复提醒患者及家属尤其是在洗澡或方便的时候注意防滑,年长者最好有人陪同,或者可让其选择购买防滑拖鞋、浴室防滑垫等物品[4]。

1.2.6氧疗监控。掌握氧疗指证,氧疗过程中需要认真填写、核对用氧记录单,确保浓度、时间、流量适宜,严密监控,记录患者氧疗后的情况。患者氧疗时要提醒注意防火、防震、防油、放热,任何人不得在病房内和治疗室抽烟。

1.2.7规范吸痰。痰液积聚有时会使患者呼吸困难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自行排痰有困难者需要及时进行吸痰处理。吸痰过程中需过程熟练,动作轻柔,需正确控制负压,在无负压前提下插管。单次抽吸时间应

1.2.8引流监控。虽然需要闭式引流的患者较少,但要牢记引流时确保引流管通畅,引流管末端应水面的深度为4-6cm,在更换水封瓶时应注意夹闭引流管末端,准确判断肺组织复张还是引流管堵塞。密切观察引流颜色、性状、量,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1.3评价指标。在护理结束后对每位患者的病程记录进行整理总结,将是否出现护理相关意外情况做好记录。同时向患者和家属发放问卷,对本次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及不满意两个选项,实验结束后进行结果统计。

1.4统计学处理。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P

2结果

2.1加用风险管理办法与常规护理意外发生率的比较结果如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以老年患者为主的特点使得其护理风险具有水平高、种类多、隐匿性、复杂性等相应的特点,为了降低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做到安全护理,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尽快康复,我们针对其特点制定了相关防范方法,可以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病患,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我们的风险防范方法是有效的,不仅降低了意外发生率,同时使得病患及家属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更为满意,可谓一举两得[5,6]。针对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制定的防范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薇,杨明莹,陈家琴等.前馈控制在呼吸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0):112-113

[2]王玉洁,曲红,王幕鹏等.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

[3]宝音其木格.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1):28-29

[4]McKenzie,K.,Scott,D.,Fraser,J.A.et al.Assessing the concordance of health and child protection data for ‘maltreated’ and ‘unintentionally injured’ children[J].Injury prevention,2012,18(1):50-57

第5篇

财务风险通常是指由于企业自身内部建立的财务结构不恰当,缺乏合理性或者是企业在错误的领导下进行了不恰当的投资导致无法如预计获得相应的利润等等原因,影响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周转运作,使企业丧失了偿还债务能力的一种风险,财务风险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不能被确定一定会带来损失或者是收益,正是由于财务风险的这一特性,企业在面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时往往不确定是否迎接机遇和挑战。对于每一个想要壮大自身发展的企业而言,财务风险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会经历的,企业需要勇敢面对,积极客观的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二、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原因

(一)内部原因

化工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是:化工企业内员工对财务风险重视度或认识度不够;化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混乱不合理;化工企业自身内部资金流动周转困难。

(二)外部原因

化工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市场发生的经济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化工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一)建立并完善化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在建立化工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中,首先,需要及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一机制在完善财务管理过程中是首当其冲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在企业财务投资方面要相应地加强观察,只有在切切实实的调查分析后,认为投资可行才可以进行资金投资,这就需要企业对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让企业及时地了解到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好方便企业及时做出调整抵御风险,只有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才能有效地防范,才能让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做好准备。另外,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监督和努力,想要机制发挥作用,监控好各个环节是必须要加强企业内工作人员对预警机制的认同感,只有预警机制如期能够发挥作用才能给企业减小损失。

(二)做好财务预算管理

化工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的机制中最为重要也是主要的一种机制就是财务预算,只有做好企业内的财务预算才能在面对财务风险时有所准备。财务预算这一机制较为复杂,在对企业即将进行资金流动的项目要预先进行调查,综合项目中未来预估的资金数额、预计收益和周边市场环境等等因素,分析预计收益的确定性与即将到期的债务的数额,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财务预算时要充分地考虑到所有可能影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点的因素,通过财务预算得出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资金如何安排,积极地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主动为财务人员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素养,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汲取经验才能正确并高效率的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进行预算。

(三)积极调整企业产业结构

化工企业一般都是生产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涉及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都会选择留有部分库存作为保证销售的后备储量。因此,库存在企业资金中占据的份额不小,化工企业产品的竞争市场更新迅速,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销售的化工产品销售率降低,那么库存就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不能及时的带回相应的收益,可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由于不合理的库存的存在降低可流动资金的收入,继而导致化工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同时过于的库存不能销售出去,不仅不能带来收益,企业每天还需要为库存投入一定管理资金,这样不仅仅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生产,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扩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化工企业需要及时对自身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防范财务风险尽一切努力。通过其他化工企业成功调整产业结构的案例来看,只有在正确合理的产业结构前提下,化工企业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适应市场潮流的化工产品,才能减少不合理库存的存在,才能给化工企业带来可周转资金,才能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化工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

(一)加强化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财务管理想要实施必然需要化工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努力,如果员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措施满不在乎,不能认真的督促好财务活动的发生,有再好的财务管理机制也是不能起到作用的。因此,为了给员工积极的灌输“财务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就需要化工企业建立相应的员工奖惩制度,同时化工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身体力行,给员工做好榜样,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化工企业之间比拼的就是人才,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也是化工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财务人才招聘或者人才选拔时,化工企业应当对财务人才的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查,财务人才想要胜任必然需要合格的会计资格和会计素养,能够有自己熟知的会计管理体系,只有能够高效率的运用会计知识为化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才是企业所需要的,同时财务人员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流,需要和其他部门互动,只有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为化工企业正常的日常生产提供保障。

(二)降低化工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失误发生率

一项失败的投资会损失化工企业较大数额的流动资金,因此化工企业决策者在对看好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前,要做好详细真实的市场调查,财务人员需要正确客观公正的对该投资项目进行财务预算,得出最真实正确的财务管理建议,化工企业决策者应当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预算数据报告进行决策,理智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判定,减少错误投资带来的资金损失。

(三)建立并完善化工企业内外部环境信息交流体系

化工企业需要及时的更新市场消息,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产品销售信息的动向,化工企业需要对自身内外部环境变更带来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建立并完善内外部环境信息交流体系能够帮助化工企业获得及时、全面的产品竞争信息,为化工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五、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橡胶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常规方法简介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企业财务领域就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将其目标设定,问题的甄别和评估,方案的拟定和筛选以及实施和控制四个步骤。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方案的实施和控制。②要整合使用多种财务风险分析办法以甄别和评估财务风险,考虑不同时期的货币价值,着重看现金的收支性财务风险。③应当从财务风险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确定所要选取财务方案,关注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风险整体水平,因为这是决定企业具体选择何种财务方案的必要条件。对于成熟阶段的橡胶企业,尽管它的生产经营一般相对稳定,企业的财务亦能承受较强的风险水平,但是我们多数还是选择财务风险较小的方案。反之,发展阶段的企业则通常会选择财务风险较高的方案。④要注意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匹配,使目标风险与目标收益之间达到平衡。⑤要在企业整体财务目标的约束下,制定财务风险的解决对策,制订、评价可选方案,并提供多种供选方案。企业根据历史经验和以往的数据来拟定、评估和最终定夺财务方案并对该方案财务风险进行估算,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现其与制订方案时设想的情况不太相符,因此,需要积极控制财务方案的实施过程,并根据方案实施的实际情况实时做出调整,进而确保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有效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方法的实际使用将企业财务风险的特有规律与风险管理的常规方法相结合,就产生了企业融、投资,利益分配,资金管理等不同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方法,本文拟就橡胶企业的资金筹措,阐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

第一步,设定目标,降低风险。企业经营始于筹集资金,筹资成本过高或是偿还期限过于集中,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并企业后期的经营非常不利。所以,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基础是资金筹措的风险,一定要在企业整体财务风险可承受的限度内设定筹资风险控制目标,慎重考虑资金的投入、资金的管理、股本和利息的分配等企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尽可能地将企业筹措资金的风险确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

第二步,评估企业资金筹措的风险。应当着重依据企业的各种会计报表,从财务分析的角度,选用恰当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估。这里介绍一下经常选用的指标:①资产负债率,用来分析负债状况和有无以及财务风险的大小,它的选取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地区、行业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特点等。②流动比率,既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可以用来分析企业能否在短期内偿还所欠债务,也就是短期债务偿还能力。通常企业的流动债务应小于企业流动资产的一半,该比率越低,企业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也就越强。③偿债比率,既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偿还借款总额与企业收入的比值,用它来分析企业经营收益的债务偿还偿还能力,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弱。

第三步,方案的制定及确定。筹资方案一般要考虑筹资量和确定资金来源。通常情况下,用资项目是我们用来决定筹资量的,该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可行性我们才考虑使用该用资项目,然后再决定需要多大的资金量。企业可以从内部,也可以从外部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企业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以获取较大利润,用增长的利润来弥补企业资金上的不足,以此达到内部筹资;企业一般可选择利用股票、债券和银行信用等方式进行外部筹资,目前橡胶企业大部分是以橡胶企业本身的投入或借入、以及银行信用等形式进行筹资,很少在社会上利用股票、债券的方式进行筹措资金。设计筹资方案先要确定筹资总量和每期需要筹集的资金额,要投资所需的资金数量和企业需要筹集的资金总额计算好,然后再解决企业本身实际需要的资金数目,再减掉获取的外部资金的数额。

筹资方案以资金来源的确定问题为设计的重点,资金的来源不同,其成本喝风险也不同。股东得到的回报不能与企业的所得税相抵减,因为股东得投入属权益筹资,但是它的好处是没有还本的压力。

借款可以将其与企业所得税相抵减,因为它属于债务筹资。应尽量使企业既获得资金成本的最小化又获得价值的最大化,虽说这有一致性,但其矛盾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企业的资金使用是有成本规定的,这个成本是企业各类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所以企业要尽可能选择资金成本低的方案作为筹措资金的方案;再者就是,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价值最大化,企业存在各种相关利益主,不能厚此薄彼。过多的债务筹资能够使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进而降低利息保障系数,损害现有债权人的利益;过多的权益筹资能够分散企业控制权,进而损害股东的利益。

第四步,方案的实施和控制。企业筹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许多问题:信贷筹措资金的方式可能会赶上筹资成本上升、利率发生变动的情况等。企业应当及时调整方案制订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要么改变调整,要么按原方案执行,亦或干脆放弃,再重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方案。

以上论述的方法主要是运用风险管理的常规财务方法,针对企业融资投资、筹措资金、利润分配、资金管理等财务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橡胶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控制企业财务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而达到整体控制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涛.内控制度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贵州社会科学.2006(06).

[2] 陈少飞.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面面观[J].财务与会计.2006(06).

第7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控制 风险预警 风险防范

在当前复杂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到诸多风险,其中,贯穿于企业全部财务环节的财务风险是最为严峻也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最大的一种风险因素。它指的是集团在各项财务工作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突发性因素导致的财务状况的未知性,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对企业获取利润、获得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消极影响。现今,许多集团企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而财务风险也随着企业的竞争逐渐形成,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健全的情况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更是不可避免。因此,集团企业应不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监控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剖析

集团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企业财务风险,既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的作用,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法律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等等,又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往往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导致其遭受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的资产流动能力较差

一个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现金储存量为偿还到期债务提供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内部资产的流动性差,就说明暂时停止周转的资产较多,资产周转速度较慢,资金占压在各种非现金资产上较多,这样会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和企业的支付能力,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资金周转速度慢,为维持正常经营,企业必须不断补充资金而投入更多的资本,从而增加企业的负债,这样不仅增加了财务风险,而且资金使用效率低,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当中,甚至出现破产的情况。此外,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过分挤占非经营性资产等原因,我国集团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比率过高,内部流动资金短缺,负担的银行借贷过多,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从而致使集团内部财务压力过重,造成财务上的恶性循环,由此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失误

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不科学,掌握的投资信息不全面,决策者判断不当等主观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失误,难以获得预期收益,进而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其中集团企业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盲目投资新项目。有的集团企业因对外投资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投资可行性分析能力,在投资项目之前,未经认真的投资调研论证,也没有做出具体的投资分析报告,盲目投资新项目,结果就是多数新项目没有或很少给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因资金不足无法竣工结算,巨额投资款以在建形式挂账,形成不良资产,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2)盲目扩张规模、追求高速、急功近利。企业飞速发展时,经营者容易盲目追求高速。不少集团企业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大化,缺乏科学规划,不考虑自身经营发展现状与条件,盲目扩张,不顾风险尽可能地对外融资,借贷高额资金,过度投机过度涉险,资产负债的比例严重扭曲,使自身处于资金短缺中,抗风险的能力很低。一旦资金链断裂,便会导致严重的债务危机。

(三)企业的内部财务关系复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财务混乱主要体现在企业与部门之问,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它们在分配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出现利润分配不均,权责不明的现象,从而出现管理混乱,造成了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使资金的流失严重,无法有效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另外,许多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忽视危机的征兆,对于风险的检测不加以重视,仅仅认为风险管理只需要管好集团内部的资金即可,这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状况出现初期,企业无法做出准确的判定和及时的调整。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对于一般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日常的支出方式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方面,包括开支过大过滥,收入过少过慢,从而入不敷出,寅吃卯粮。这种财务风险相对而言比较好控制,只要注意周期性的收支平衡,开源节流就能有效遏制住。但是,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上市集团企业,其财务风险的控制难度更大,其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从企业的经营决策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未作可行性研究,主观操作性突出,投资建设目标不明确,计划外投资增多,营业利润明显下降,投进资本贬值。

(2)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实收资本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太大,现金所占比重太小,资产质量不高,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连正常开办费用都难以负担,运营效率低下。

(3)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活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活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4)从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看,表现为经济活动的现金总流入量大大少于流出总量,现金储备少,难以承担到期债务,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动态失衡。

(5)从企业发展能力看,表现为企业盲目投资扩大规模,不审核资本收益情况,虚增资本太多,管理失效,经营状况恶化,效益低下。

上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导致其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预防财务风险的危害,就必须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素,选择科学的监测和防范方法,合理规避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三、控制和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

为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集团内部不但应从财务制度每一个“面”上实施监督控制,还得细到实施每一处规范的“点”上去。笔者认为,要做到“点面结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平衡资金流动比例,优化财务结构

在掌握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分析企业的收益能力、资产的流动性、融资结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对收益能力的分析应主要围绕企业价值主张与成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营业利润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评价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短期偿债能力时,主要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发现不正常变动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速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周转。其次要重点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将企业经营周期的各项能力和行业水平进行比较,当出现比率异常变动情况时认真分析各项指标,采取必要手段调整偏差,以此确保未来资金的流动性,提高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在融资结构方面,企业要经常进行资金成本利比重和弹性分析,发现不合理情况通过融资结构的存量调整和流量调整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

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对资金的适度集权管理,可以以九洲集团的“一个全面、两个统一”的资金资源共享平台为参考,即是根据银行给集团企业授信的总额度指标,按年度将授信指标分解到各下属公司,调剂集团内的资金余缺,审核预算外付申请,控制权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严密监控集团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加强集团级下属公司资金的集团内循环,集中资金进行集团战略投资和偿付到期的债务,实施负债控制和资金结构调整优化。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对下属公司的动态追踪管理,防止资金流失和体外循环,而且能通过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对比及下属公司资金收支的异常波动,及时找出偏差,落实原因,有效解决资金分散和支出失控两大主要财务问题,积极消除经营隐患。

(二)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首先是确立风险责任制度。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落实财务风险系统的责任机制,由主管部门的领导对其做出的财务支出重大决策及执行过程负责,有效预知和防范集团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会计核算报告系统和相关会计资料,寻找集团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及时进行消除财务危机的工作。其次是发挥总会计师的监控作用,完善财务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严格按照《总会计师条例》规范集团总会计师的财务管理任务,明确其主要职权,允许其参与到重大财务项目决策中来,加强其对集团财务事务的专业监督,预测风险与追踪实际状况,对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集团企业还应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进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任何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个循序渐进与逐步积累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可预测的。因此集团企业应根据自身内部控制的现状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运用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严格控制风险,将损失发生的概率降到最小。

(1)在集团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进行事前集中预算控制、事中资金支出监控和事后财务评价,保证资金有序流动。可以借鉴义煤集团的做法,在集团经理层及总部的基础上,成立预算委员会,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预算的编制、审批、监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全面预算控制系统,采用新的预算办法提高预算的质量。将预算的方式改为以经营(业务)预算为基础,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体系,把预算的范围扩大到集团拥有的全部子公司。用预算体系这样一只看得见的手,整合集团企业各经营要素,节约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提高规模收益,减小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2)建立财务预警分析体系。企业要把财务预警分析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和相关的一些财务资料作为主要的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方法,准确地分析出企业内部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等一切关于企业的财务指标,来对企业内部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信号进行推断,一旦出现如成本上升、负债率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等情况时,根据其指标分析出的具体原因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回避风险法、降低风险法、分散风险法、转移风险法,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是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要想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集团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落实财务风险评价与考核,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目标,确保集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赵雅玲.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

第8篇

[关键词]合同主体 法律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22-02

合格的合同主体是设立民事法律关系的必要条件,自然,对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则是合同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

一、合同主体

合同主体是指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这里所说的“人”是广义的,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一)自然人

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依法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人。在我国法律中,自然人的范围要比公民的范围广,既包括我国公民,还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自然人要成为合同主体,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

(二)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三)其他组织

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也可称为非法人组织。主要包括:非法人企业,如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和科技性社会团体开办的非法人企业、非法人联营企业、合伙企业、企业集团及其他非法人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非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二、合同主体的法律风险

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不懂法律、疏于法律审查,或者逃避法律监管而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章制度导致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合同主体上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有:

(一)合同主体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律风险

如果自然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他的行为能力一般应由其法定人来行使或追认。如果直接与其签订合同,很可能会导致所签订的合同不被法定人追认从而导致合同不生效的结果。

(二)合同主体为无权处分人或无完全处分权人的法律风险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如果与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权利人不追认,不认可,合同就会归于无效。当合同主体为共有人之一时,其处分权是不完全的,如果与其签订合同,同样面临着不被追认而致所签订合同无效的风险。

(三)合同主体不适格时的法律风险

一是合同主体不具有法定的资格。按照法律规定,有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才可进行经营活动,如建筑、医药等行业。如果企业与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相对人签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合同一般会被认定为无效。二是合同主体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法律禁止一些主体从事特定交易活动,如《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如果企业与其签订担保合同,就会因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企业则不会得到任何实际性的保证,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两者比较而言,内部因素是主要的。防范法律风险的根本性途径,就是眼睛向内,从主观上查找原因。综合分析主要有:

(一)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未能完全按照法律制度和规则运行,未能完全将法律因素纳入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甚至故意违法经营,对拥有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运用法律加以保护,势必导致产生法律风险。

(二)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自身制度存在的缺陷是导致或产生企业运营法律风险的内在潜因,尤其是合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严格的法律审核程序,使企业在极大的法律风险中运营,加之监督工作不到位,势必加大法律风险的概率。

(三)管理人员失职

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法律专业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质量,对已经存在的法律风险或全然不知,或知而不管,或不知如何防范,都会使法律风险堂而皇之地“安营扎寨”。

四、法律风险的防范

实践中,签约时往往重视合同内容,而忽视了对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这样极易导致因主体缺陷而使合同归于无效或难于履行,达不到签订合同目的。因此,在签订合同时,要严格审查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一)强化法律意识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对领导及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明确哪些管理、哪些行为属于法律规范之列,哪些内容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增强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防范机制

企业要坚持对法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对合同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对合同管理流程实行有效控制,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规范操作程序

与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应把握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确认其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要求其提供身份证、详细的家庭地址、联系方法及个人的其他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确认。与企业签订合同时应把握必须考察对方的资格能力。要查看对方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是否通过了最近一年年检,是否在经营范围之内以及合同金额是否超出其实收注册资本的范围;查看对方的《组织机构代码证》;查看对方的《税务登记证》,以判断对方能否开具发票,开具的发票是否有效;要特别注意对方的资质证书的查看,资质证书是国家授予企业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格证书,如建筑行业的建筑企业资质证书,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等,均为企业的资质证书,必要时可以向证照发放主管部门调查了解。

(四)提高人员素质

负责合四、法律风险的防范

实践中,签约时往往重视合同内容,而忽视了对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这样极易导致因主体缺陷而使合同归于无效或难于履行,达不到签订合同目的。因此,在签订合同时,要严格审查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四、法律风险的防范

实践中,签约时往往重视合同内容,而忽视了对合同主体资格的审查,这样极易导致因主体缺陷而使合同归于无效或难于履行,达不到签订合同目的。因此,在签订合同时,要严格审查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一)强化法律意识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对领导及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明确哪些管理、哪些行为属于法律规范之列,哪些内容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增强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防范机制

企业要坚持对法律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对合同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措施,对合同管理流程实行有效控制,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规范操作程序

与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应把握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确认其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要求其提供身份证、详细的家庭地址、联系方法及个人的其他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确认。与企业签订合同时应把握必须考察对方的资格能力。要查看对方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是否通过了最近一年年检,是否在经营范围之内,以及合同金额是否超出其实收注册资本的范围;查看对方的《组织机构代码证》;查看对方的《税务登记证》,以判断对方能否开具发票,开具的发票是否有效;要特别注意对方的资质证书的查看,资质证书是国家授予企业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格证书,如建筑行业的建筑企业资质证书,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等,均为企业的资质证书,必要时可以向证照发放主管部门调查了解。

第9篇

1、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包括因合同订立不够规范和完整引发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履行中没有完全按照合同全面履行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来履行合同引发的法律风险。全面履行原则要求合同当事人按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期限、履行地点、履行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是一种完成比较彻底的合同履行方式;诚信履行的原则要求合同当事人要做到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只能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要以“诚实商人”的形象参加经济活动,要求按照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的一种履行方式。一旦合同当事人不按照全面履行原则、诚信原则和合同法规定的其他原则履行合同就会产生法律风险,就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企业兼并、改制和上市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并购会涉及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法律法规,操作复杂,对社会影响巨大,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在企业的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或不负责任,往往会出现用企业的财产对外担保,形成各种隐性债务,导致企业财产大量流失,更有部分企业管理者利用企业改制机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私分企业财产,一旦陷入诉讼,则会面临受到法律惩处的风险;企业上市可能涉及违法买卖国有资产等法律风险;对已上市的公司而言,如果不遵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那么上市公司、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可能面临诉讼,公司可能会出现被摘牌的法律风险。

3、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国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重视,相对于国外来说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远远不够,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由于保护不得力,导致企业自己的商标被仿冒、自己的专利被别人抢注、创造发明成果被别人窃取,或者自己盗用别人的知识产权成果,不断陷于被别人的泥沼中,这样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还弄得管理人员身心疲惫。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来看,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事后索赔更为经济。

4、企业财务税收、重大诉讼、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

财务税收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隐瞒收入、虚报利润、账外资金循环、偷税漏税和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财务信息;诉讼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败诉、无意义胜诉、劳动权益纠纷、群体性纠纷、公益诉讼和潜在的刑事诉讼风险。而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涉及面试、试用、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待遇、员工离职等系列问题,诸如此类问题都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任何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都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和巨大损失。

二、产生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

导致企业产生法律风险的原因众多,但是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就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现状来看,大多企业忽视了法律风险的防控,企业内部从上到下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缺乏法律常识,轻视法律工作,他们普遍认为法律事务工作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法律事务工作可有可无,因而在各种经营活动中,完全凭感觉行事,由于企业领导的这种错误认识,所以他们经常怀着侥幸心理,无视国家法律,盗取资源、破坏环境、偷税漏税,甚至进行肆无忌惮的违法乱纪活动。因而经常受到法律惩处,严重影响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法律事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法律高管法律意识淡薄,为了节省资金,大多企业既不设立法律事务机构,也不聘用法律顾问,又缺少对员工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即使有小部分企业设置法律事务机构,聘用一些兼职人员担任法律顾问,但也只是徒具其表而已,这种仅有形式的法律事务机构由于领导不重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机构不能正常运转,法律人员也不能完全参与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之中,对重大决策中隐藏的潜在法律风险没办法分析论证,因而也没办法对此提供正确的应对化解之策,没有充分发挥出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顾问的应有作用。

3、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制度根源。大多数企业没有健全的制度,在公司设立、变更、合并、上市中没有一系列合理的制度进行制约规范。众所周知合同是企业经营中最基本的法律文本,因合同引发的纠纷是企业最为常见的纠纷,合同风险是企业法律风险的最主要内容。出现合同法律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也没有一个专管合同运作的管理机构,导致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而产生大量纠纷。由于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一些经济纠纷以及涉及到法律条例的事件,并没有按照法律规则、制度进行很好的处理,企业经营活动没有法律监督和参与,导致企业损失巨大。

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诱发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防控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每个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提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要改变旧有的“法律事务不能直接产生经济利益”的思维习惯,要提高法律防控意识。企业法律风险不仅需要有效的法律风险控制环节来防范,而且还需要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较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来保障,只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加大对构建法律防控体系的投资,才能加大对企业员工法律培训的力度,才能使所有企业员工信法、守法、执法,才能使企业依法经营。

2、建立法务部门,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

法务部门是企业进行法律风险控制的主要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承担企业日常的法律事务,法务部门的设立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要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法律机构和专门的法律岗位,实行专职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列席企业重大会议,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对企业的重大活动中涉及法律事务的内容进行可行性论证,出具可行性的法律意见书,企业在进行各项决策时参考法律顾问所提出的意见,并将有用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为企业日后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企业重大决策的合法性。

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创建有利条件

始终坚持“制度化管理与规范化运作”相结合原则,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经济法、劳动法及企业经营相关法律规定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不断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规章制度的有效管理,细化经济活动中的法律事务,不断完善企业行为的法律监督制度,强化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4、及时、有效、全面处理法律纠纷

企业法律纠纷,必须经法务人员及时制定详细的方案和步骤,准备相应的法律文件,及时解决处理。法律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或方法有误,将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法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诉讼、仲裁等有效途径,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企业因法律纠纷造成重大损失。

5、从其他方面进行法律风险控制

只是从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构建法律事务部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全面处理法律纠纷对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还远远不够,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进行防范。要逐步完善包括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制度建设、企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建设、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可行性制度建设等在内的各项适应企业实际的法律管理制度建设。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借贷 P2P 法律风险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89-01

P2P(peer to peer lending)网络借贷平台是指完全通过网络来实现资金与资金的交易借贷过程,它还比较年轻,起源于2005年的英国。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P2P网络借贷已经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个人非正式金融交易模式,它为借款人提供了透明、直接的小额信用交易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不具担保、高流动的相对风险性,尤其在我国,希望将P2P网络借贷作为理财渠道的用户更需要小心谨慎。

一、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分析

从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涉及的双方角色来看,在借贷活动中,他们都将面临各自不同的法律风险,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描述。

1.贷款人的法律风险

在P2P网络借贷过程中,贷款人的成本要与覆盖贷款利率、第三方支付平台费用以及P2P平台管理费挂钩,三项费用相加让P2P网络借贷实际利率最高可达40%左右,这一利率要远远高于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甚至以上。以北京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假设100万一年期的贷款实际利率要达到35.2%,而同期的银行基准利率仅有7.12%,它已经完全超出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4倍上限,因此在资金融出方面,贷款人的利益是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的。

2.借款人的法律风险

从借款人的角度看,他对自身所披露的信息越多,他的可信度就越高。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参与借贷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信息积累越来越全面。但是借款人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即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虽然我国刑法在修正案中专门对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作出了保护法案规定,但是对于非正式金融模式下的P2P网络借贷来说,在该平台中所涉及的个人隐私权是不予被正式法律所保护的,这也就造成了网络借贷平台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架空[1]。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P2P平台建设――事前控制

P2P平台建设还是要首先遵循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以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步骤来强化对借贷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

事前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防范,充分对P2P借贷平台上所有借款人进行信息核实,以达成信用借款流程。贷款人要完全根据对借款人的基本信息来完成对所贷款资金的判断,除传统的身份信息、工作状况、收入、个人信用报告等等认证外,还有必要进行视频、音频认证,全方位判断核实借款人的身份。另外,也要详尽判断借款人借款用途的真实性,杜绝虚构借款用途的行径,因此需要借款人提出借款的相关理由和材料佐证,比如用于营业性借款的购货合同、店面租赁合同和营业执照出示等等。

2.事中控制――对个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

相对而言,目前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个人最高贷款额度上限方面限制较松,比如北京的借贷平台最高可高达50万元。而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讲,应该保证个人最高贷款额度风险不要过高,因为风险过高会对分散风险机制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不利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差异。所以要根据借款人所提供的信息为他们设置不同的授信额度,设立不同的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标准。再根据银监会有关《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最高发放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为界限,将借款人的还款与其月收入相联系,抑制借款人的盲目消费,也能确保贷款资金的定期收回[2]。

3.事后监督

当贷款发放完毕后,就要将重点放置于对贷款本金与利息的收回工作,所以贷款方应该通过P2P平台监控机制,效仿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方法,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贷款使用状况进行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倾向,就应该立刻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贷款方的自身利益。比如增加管理成本,或者在贷款前就要求借款人出示一定的资金使用证明及使用计划,在经过核实之后才能发放贷款[3]。

三、总结

简言之,P2P网络借贷作为现代社会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它具有自己便捷、入门门槛低、借款额度小、交易成本低等特色,也有着借贷风险高、个人信息保护不严等缺陷,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如果其体系可以得以完善,摒除一切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P2P网络借贷将成为缓解中小企业及个体业主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最有效金融模式。

参考文献

[1]彭进,杨峥嵘.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基于P2P网络借贷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2):94-97.

第11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资金套现;技术漏洞;防范措施

第三方支付作为电子商务的一个主要环节,具体是指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的一个第三方中立的、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通过自己的技术和信用进行支付结算,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交易支持平台。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服务流程及优点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流程,即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家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虚拟账户支付货款,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并要求发货;买家确认收到货物后在一定时间里授权第三方向卖家支付货款,交易完成。其优点是信用中介、安全便捷、支付成本低。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至2011年底,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共有437家;央行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累计已有4批,近200张,其中主要有“支付宝”“易宝”“汇付天下”“腾讯财付通”“快线”等,日交易额达60亿元。据艾瑞咨询公司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为2578亿元,2009年为5051亿元,2010年为11324亿元,2011年为22038亿元,2012年为36814亿元,第三方支付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仅是 2012年11月11日的“双十一”疯狂促销活动,淘宝网销售总额达191亿元人民币,反映出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方支付服务成为金融支付结算市场发展的新引擎。

三、第三方支付面临的风险:网络技术风险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建立在开放的互联网基础上的,通过互联网传送数据和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网络运行安全、硬件安全、数据传递安全等方面的威胁以及黑客破坏性攻击、跨站脚本攻击、感染综合性木马、钓鱼网站、“云”端安全威胁等。第三方支付组织掌握着海量的客户资料,如姓名、银行账户、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存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及篡改的风险;黑客利用键盘的记录功能记录账号、密码,利用远程控制操纵用户计算机进行转账。钓鱼网站伪装成银行或电子商务网站,仿冒真实网站的网页地址及页面内容,或者利用真实网站服务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站点的某些网页中插入危险的HT? ML代码,以此来骗取用户银行或信用卡账号、密码等私密信息,进而盗取用户资金。沉淀资金及利息归属问题.选好商品后,买方将货款打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虚拟账户,基于买卖双方的地域和物流原因产生了延时交易、延期清算,货款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会停留若干天,等待买方确认收货后通知第三方向卖家结算货款,随着网上支付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形成了大量沉淀资金。根据国内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的统计,每月寄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资金多达230亿元左右,支付宝就占其中一半。由于结算周期的不同,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能会取得一笔数额可观的活期或定期存款利息。沉淀资金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客户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提供资金保管服务,但是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把利息当做自身的利润来源,这就产生了“利息归谁所有”的法律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和行业准则的约束,大多数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将暂时被保管的资金存放在公司自有资金账户上,以至于沉淀资金很容易被越权调用;如果第三方支付企业将沉淀资金作为自身投资资金,按照一年期贷款利息5.31%计算,可为企业节省数亿元利息支出。当第三方支付企业因种种原因破产、关闭时,那些沉淀的用户资金如何得到保全并归还也将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1.资金套现及资金非法转移的风险

一些信用卡的持卡人在网上商城开办网店,自己同时作为虚假交易的买家和卖家,将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以支付“货款”的方式转移到第三方虚拟账户,并使用该虚拟账户绑定自己的一张借记卡账户,确认“收货无误,同意付款”后在很短时间内顺利达到套现的目的。如果持卡人在信用卡免息期结束之前将钱归还到信用卡账户,那就相当于从银行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于银行来说,信用卡的利润主要是年费、手续费、利息,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套现,对银行的利益将会造成严重损害,扰乱金融秩序。此外,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以及交易的真实背景难以辨别。有些企业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易活动,偷税漏税;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洗钱、诈骗、非法转移资金等违法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

2.道德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的大量客户资料,很容易被有道德问题的组织或者员工利用牟取不当利益,引发道德风险问题。一些道德低下的员工将客户资料卖给有需求的营销公司,从此以后各种推销电话络绎不绝,使客户不堪其扰。

四、第三方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应对第三方支付风险,现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1.依法加强管理,完善监管体系,肃清行业环境

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的技术安全标准,此标准应覆盖系统软硬件缺陷带来的系统风险以及信息污染、病毒破坏、黑客恶意攻击带来的操作风险。组建专业的、具有丰富网络安全知识、能够敏锐察觉并解决网络威胁的网络技术监控团队,妥善管理沉淀资金及利息分配。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将沉淀资金与企业的运营资金分离,在商业银行开立专门的账户来存放,以便保证资金的安全和不被挪用。有专家建议,将沉淀资金产生的利息由相关部门建立交易安全基金和全额赔付制度,用来维护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此外,还要防范信用卡套现及资金非法转移。银行对信用卡应设定每日、每月支付限额。对所有用户进行身份证、银行卡双重认证,利用银行账户实名制来核对用户填写的信息是否准确。加强对客户身份的管理,如发现可疑交易,要及时报告监管机构,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查处网络赌博、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2.提高用户风险防范意识,保护支付账户安全

用户在支付过程中有必要安装杀毒及防护软件并对系统进行定期升级,不轻易接收陌生人发送的网址链接和图片。建议使用安全技术级别高的产品,比如动态口令牌、支付盾。同时,要加强对钓鱼网站的识别,安装带有密码技术的软件对自己电脑里的重要资料和文件进行保护,从思想意识方面引起重视,把风险降到最低。

3.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办法,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及行业法律法规的审查与考核,对能接触到客户重要数据信息的员工要在相关监督机构备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安全知识的培训,出台并实施有效的漏洞防范措施。

电子商务要获得平稳健康发展,除了需要信息、物流、资金等行业的高效协调之外,还应加强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及第三方支付监管制度的完善。有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及良好的法律环境,第三方支付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赵燕.第三方支付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中国商贸,2012(34):169-170.

[2]王慧.第三方支付分析研究[J].时代金融,2012(6):167-168.

第12篇

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现状

1.银行承兑汇票的概念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

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对出票人签发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是银行基于对出票人资信的认可而给予的信用支持。目前我国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电子汇票的最长期限可达1年)。 2.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具备的条件: (1)应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兼具有经营和管理职能且拥有贷款卡(证)的政府机构;(2)在经办银行机构开立存款账户;(3)以真实合法的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并在交易合同中注明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结算工具和方式,能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及其增值税发票;(4)与承兑银行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资信状况良好,具有到期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5)信用良好,在银行无不良记录;(6)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担保,或按要求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3.银行承兑汇票的功能 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的一种,它具有票据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结算功能;(2)支付功能;(3)汇兑功能;(4)信用功能;(5)融资功能。 4.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市场发展状况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使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20多年来,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商业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获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来源和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结算工具,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票据市场的发展,在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优化银行资产配置、提高货币市场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点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自推广应用以来,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融资工具,同时在缓解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增加保证金存款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得到了各家商业银行的认可。但是随着这项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欺诈活动及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的案件有明显反弹趋势,有些风险已成为金融业潜在的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 1.存在操作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的操作风险主要是付款人支付风险和票据行为风险。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要式文件,只要要式合法,银行必须无条件付款。如果票据要素有瑕疵,而经办人员没有审核出来,就会产生风险。由于银行机构间竞争日益激烈,各银行机构为争揽业务而满足自身增加保证金存款,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使部分企业过量办理承兑汇票,造成票据集中到期,导致银行垫付资金。具体表现为:一是银行在签发承兑汇票时放松了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大量签发、承兑无真实贸易背景或不能确认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规办理承兑业务;二是银行为了多办贴现业务,放松了贴现审查条件,疏于贴现资金流向监控,造成贴现资用途不当,使银行信贷资金遭受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三是高风险的信贷业务有向低风险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转嫁风险的趋势,大量的信贷资金进入承兑保证金,也是银行被迫垫付资金的原因之一。 2.在商品交易的真实性核查上存在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交易背景基础上。如果没有真实的商品交易作基础,实际上就是银行资金被企业套取。有些企业出于各种目的,往往会以虚假商品交易的方式获取银行承兑汇票,然后由持票人到银行办理贴现,贴现资金最后又回到出票企业,给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来风险。而且出票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向开户银行提出承兑申请肘,如果开户银行对出票人的商品交易合同、资信情况、偿债能力把关不严,为这种不真实的商品交易办理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那么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后,极可能出现坏账,而使银行承兑汇票转为逾期贷款,形成不良资产。 3.存在欺诈风险 由于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利用票据诈骗银行资金是当前金融业务中的一个新的风险源。近年来,犯罪分子的票据诈骗手段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多,若银行审查不严或操作不当,就会落入陷阱形成风险。一是伪造、变造银行承兑汇票。一方面,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银行承兑汇票,先签发真汇票,再根据真汇票伪造内容完全相同的假汇票即克隆票,以假乱真,在兑付环节上如果在审核和查询票据稍有不慎,就会使犯罪分子得手,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另外,如果出现内外勾结现象,就会有真票据、假行为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假票”,同样会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用在数额较小的真汇票上改动金额的办法变造金额较大的汇票。二是票据调包,以“做生意”的幌子,用事先伪造好的假票据替换掉真票据。三是伪造商品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或关联企业签订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品交易合同,骗取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套取银行资金。 4.存在信用风险

有的企业在欠其他单位货款时,虽然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力,但却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以缓解自身资金压力,节约财务费用。由于企业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的现象日益增多,银行一时难辨真假,形成潜在风险。同时由于各银行之间结算标准执行不一致,导致银行发生承诺违背。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随意压票,个别银行对异地或跨系统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解付托而不付;二是无理拒付,一些银行对外地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以不规范、难以辨认真假为借口,拒绝办理承兑业务,使银行承兑汇票持有者到期能否回收款项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大。有些企业还款意识淡薄,恶意占用银行资金,造成银行垫款的风险。 5.存在内控风险 有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核算手续不严密,管理制度不落实,管理松弛,容易产生风险隐患。个别商业银行受利益机制驱动,放松了内控管理,淡化了风险意识,在票据业务经营过程中,为了在某些特定时点和时段完成业务指标,通过银行间及企业的配合,以多次承兑、贴现、多次循环对开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派生出数倍、数十倍的金额巨大的存款及票据业务,“创造”出大量的信用,这对于银行完成“业绩”意义重大,但却扰乱了金融秩序,产生了较大的金融风险。为企业循环、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无效商品交易合同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汇票出票人和贴现申请人为非贸易合同的签订人,为贸易合同不真实或无贸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办理贴现,为同一号码增值税发票办理多笔贴现,存在较大的风险。 6.存在利率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信用保障、使用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在我国票据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新的业务领域。但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利率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央行收紧银根,控制再贴现额的总量或是提高再贴现率时,票据市场资金紧缩,如果此时将持有的票据转让,可能导致利率损失。二是部分银行盲目发展和非理性竞争造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不断走低,甚至出现了个别低于再贴现利率的违规行为。2005年至2006年期间,有少数银行的贴现利率低于保证金存款利率,不合理的利率水平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也使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大为缩小,实际上已违背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三、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防范及对策建议 风险防范是票据市场永恒的主题,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从推广应用之时就伴随着风险的产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它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能防范风险的。为维护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根据其存在的不同风险种类、特点和性质,疏导和管理并重,分别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确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就能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控制、防范与化解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1.加强内控管理,强化岗位制约,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经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环节主要有信贷审查和审批、会计签发、临柜复审等环节,因此,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就应当包括信贷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等各个环节。要建立健全和落实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应加强信贷和会计部门独立的防范风险、检查监督能力,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作为一项重点业务进行检查,及时堵塞漏洞,防止经济案件的发生。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各银行的营业机构要建立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特别是票据调查、审查、经办等重要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和履岗能力,实行岗位分工,严格执行双人审票制度,严禁一人兼岗或混岗操作。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调查、审查、审批人员及保管凭证、印章的前台会计人员要相分离,形成内部制约,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理业务,从制度上保证风险得到控制,防患于未然。 2.加强票据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及交易合理性审查 由于近年来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以及票据带来的诸多利益,企业时常提供虚假报表,因无法提供足够有效担保,就采取互保、联保的形式,降低了支付能力,无法及时兑付到期承兑汇票,造成银行垫付资金,将企业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转嫁给了银行。这就要求银行信贷调查人员在签发前应深入实地查看企业账簿及报表,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状况、发展前景及信用状况。同时,要认真审查商品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加强对企业购销合同的审查。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是以企业有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而真实的商品交易又以企业的购销合同来体现,因此严格审查企业的购销合同尤为重要。审查企业购销合同是否真实,主要审查合同的购销单位名称、账号与银行承兑汇票的收付款人的名称、账号是否一致,用途是否是营业执照范围内的业务,结算方式是否是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等。 银行经办机构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禁降低准入条件和标准办理票据业务,严禁为异地非授信客户办理贴现及承兑业务。要加强对承兑申请人和贴现申请人的资信调查,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决按照“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客户的业务”的原则,加强客户授信调查工作,严格审查票据申请人资格、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背书流转过程的合理性,严防持票人恶意串通套取银行信用。 3.规范票据操作,防范操作风险

票据的操作风险是银行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过程中最直接的风险,为防范操作风险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和完善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既要把票据业务纳入信贷部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授权授信管理,又要加强会计部门独立的防范风险和审查监督作用;坚持双人调查、双人审查和双人审批;加强业务检查、辅导和监督,纠正违规行为,杜绝各类隐患,保证票据业务正常有序开展。 (2)加强重要空白凭证和业务用章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空白银行承兑汇票和汇票专用章的使用和管理,严格出入库、领用、登记、交接、作废和销毁制度,坚持印、押、证分管原则,禁止出现“一人多岗”、“审贴不分”的情况,尤其要防范内外勾结、伪造和变造票据、“假作废,真盗用”、“大头小尾”等重大操作风险。 (3)加强票据审验和查询查复环节的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票据审验人员的上岗资格和专业能力,严禁以票据查询代替审验,避免出现单人审验情况。要规范查询方式和程序,对大额银行承兑汇票必须坚持双人实地查询。 (4)避免循环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确保资金安全

银行信贷人员要审查申请企业和关联企业在申请日前后是否有到期银行承兑汇票,对已到期和即将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偿还意愿及偿还能力如何,并检查已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在短时间内进行了贴现,贴现资金流向是否又回到了出票单位。检查出票人、贴现人、收款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母子公司、总分公司、关联公司等,是否有在出票、贴现过程中双方或多方签订借款合同等现象。要分析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用途,发现承兑资金存在风险苗头,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银行不会发生垫款,形成不良资产。

4.加快票据市场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票据管理,提高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票据业务合规性管理,规范票据市场秩序,加大宣传和指导检查力度,强化对不规范办理票据业务的查处力度。要按照制度健全、业务规范、风险控制完善的目标,在完善区域性票据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吸收更多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另一方面,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积极扩大票据市场业务品种,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的信息提供、票据咨询及鉴别等服务功能,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规范票据业务竞争,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印制、登记、报价、交易、查询、鉴证机构;加快票据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降低票据交易的成本,有效防范票据犯罪,促进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健康发展。 5.加强对保证金来源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核和管理 商业银行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承兑保证金比例适当且及时足额到位,不得降低业务标准,不得以贷款或贴现资金缴存保证金,不得挪用保证金或提前支取保证金,不得将保证金账户和其他账户串用;保证金未覆盖部分所要求的抵押、质押和第三方保证必须严格落实。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必须是出票人的自有资金,不得以贷款缴存保证金;不得逆程序先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缴存保证金,要关注企业是否将承兑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现象,要关注保证金账户的保证金是否用于支付对应的到期银行承兑汇票、是否挪作他用、是否将保证金专户与出票人其他账户串用、是否提前支取保证金等。同时,要对保证金账户要专人专户管理,办一笔承兑汇票开一个保证金账户,汇票到期后无条件承兑,保证金账户自然销户,真正反映银行承兑汇票的来龙去脉。 6.进一步加强员工管理,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对银行承兑汇票真伪和贸易背景资料的识别技能;要采取多种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岗位练兵、业务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有效识别真假承兑汇票和各类诈骗手段;强化银行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提高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防范道德风险;加大培训力度和强度,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最新的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温海英.我国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防范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6-20.

[2] 孟磊.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点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2).

[3] 张文选.浅析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EB/OL].中华会计网校,2011-01-26.

[4]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

件.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案件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206号[S].2011-06-24.

第13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防范措施

1.投资者加强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投资者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显得至关重要,所谓风险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与评价,并采取最佳防范措施,以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耗费、减少损失,达到安全保障的行为。加强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意识对投资者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够为开发项目全面、合理地预测与处置风险提供了可能性,风险管理既能够为风险损失的出现与衡量提供科学、准确的计算基础,又能够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各种风险对策的成本及效益加以比较,从而得到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风险管理能够促进房地产投资主体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

2.房地产开发面临的主要风险

2.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主要有国际及国内政治环境变动(如战争、罢工、社会动荡等因素),或国家对相应的政策法律进行调整(如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主要的政治因素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就金融政策来说,货币政策是直接影响开发者和购买者所持有的资本的因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开发与出售影响甚大。另外,房贷政策也会对房地产的需求发生较大影响。关于财政政策方面,政府是实行紧的财政政策还是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及政府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等等,都会对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政治风险尤其在我国值得特别关注。

2.2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形势变动(如市场需求、购买力、利率、税率、汇率等)也会导致房地产开发者遭受经济损失。从可行性分析到楼盘进入市场的时期内,市场需求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变动,购房者对户型结构及建筑风格的要求也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原本供不应求的物业,不久后却可能大量积压,这就是投资收益远远偏离预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商品房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但是消费者持有的货币量是有限的,所以消费者会因购买力相对下降而无力支付日渐升值的商品房,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项目难以售出而承担风险。

2.3自然灾害因素

自然灾害(如洪水、火灾、地震等)对房地产开发也会造成的较大影响。自然风险出现的现象较少,但是一旦出现,产生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2.4技术风险。

是指由于科技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开发商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由于科技进步可能对房地产商品的适用性构成威胁,迫使开发商追加投资进行房地产的更新、翻修和改造。由于建筑设计变动可能导致建安工程成本增加,从而影响项目形成后的租售。

2.5经营管理因素

开发企业因对开发项目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预期收益难以实现,或不足以补偿经营费用,这也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之一。这一风险归因于决策失误,比如开发商主观上对开发成本、租金售价、开发周期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预测错误。

3.房地产开发风险的控制

3.1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做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投资项目之前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分析,掌握市场的供求状况和房地产开发的发展趋势,从而选择出最能满足消费者的并且能够获得较大利润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可以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判断,还可以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3.2预期收益相同时应尽可能投资风险较小的项目

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种类较多,预期收益相同的开发项目它们的风险度也会相差甚远。有些项目需要承受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有些项目需要承受的风险度相对较小,选择风险小的项目投资能使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得到保障。

3.3选择恰当的融资形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房地产投资需要的资金量大量大,必须选择合适的筹措资金方式,以满足需要。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开发资金;预售商品房,筹集开发资金;用已取得的土地使用证到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建立股份公司,申请成为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融资。各开发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融资形式,以便迅速、大量、低成本地融入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开发商不仅要掌握融资技巧,而且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3.4多项投资结合,分散风险

不同投资开发项目的收益不同,需要承受的风险也不同,所以,实行多项目投资结合可以分散风险,获得更稳定的收益。但是,投资的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一般不宜太强,否则就起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了。

3.5加强风险管理

管理人员对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对市场的可预测性,降低不确定性因素,从而达到降低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4.结论: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后危机和后暴利时代的到来,实行精细化开发和管理也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在战略和运营中的任何一项失误,都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房地产项目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想要实现其预期效益,就必须要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并且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风险尽量降到最低或者避免,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投资的最优化组合,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顾强.解读产业集群[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 2005(8).

第14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 风险防范 原则 对策

职业风险泛指人们在职业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人身风险。如因工作过错导致工资降级、工作过失导致承担法律责任等都属于职业风险的范畴。职业发展风险与职业风险不同,它不一定给从业人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人身方面的损害,它只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从业人员一定时期可能导致的非理想状态。我们研究职业发展风险目的在于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生涯的满意度。所以,在此厘定的规避风险亦指从业人员主动采取某种方式方法来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保护个体免受或减少风险影响的活动。并不表示能完全消除风险。

一、职业发展风险防范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这两方面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作过程也是一个职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职业发展与挫折、机遇和风险并存。每次机会来临,你主动抓取,牢牢拽住,就可以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不断去攀登金字塔的更高台阶。你抓住机遇的那个力量就来自你平时各方面的积累,你抓住机遇的好坏,则决定你职业发展速度的快和慢,发展质量的优与劣。相反,机遇来临,你麻木不仁,可能机遇就擦身而过。职场发展出现瓶颈或倒退。只是当这种风险出现时不能仅仅怨天尤人,我们惟有勇于担当,积极寻求对策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总的来讲,在职业风险与机遇面前,为实现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职业人需要积极面对,谨守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1.自强不息的职业追求原则。人们常说,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这话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人的职业发展遭遇风险是正常现象,遭遇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上风险就不求进取的懦弱心态。总结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发现相同智力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结果不一样,差别在于职业精神方面的不同。成功者的共同品质是目标如一,孜孜以求。在职业发展中,实际上人的情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了,而职场成功者情商方面共同的积极评价主要表现为:目标远大、坚忍不拔、信心百倍、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2.职业操守立业原则。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人品是第一位的,而诚信就是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说好品德是职业立足的基本要求。三一集团之所以短短十余年就蜚声世界,重要原因之一是她有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先做人,后做事,品质改变世界。有了好品性的员工事也就能做好了。

3.挖掘潜能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长处,职业工作中不管面对什么情况,积极的心态是获得发展的有力武器。当风险来临时,总结经验得失,调动一切固有潜能,相信自己,才能获得职业提升和发展。

4.培育核心竞争力原则。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识别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其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特定能力的有机组合。职业核心能力在高校一般是由通用基础课培养的,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础性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专业基础课培养的从事某种行业的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修养。而职业岗位能力一般是由专业主干课培养的从事特定岗位工作的技能。只有认清自己三种能力状况,明白自己的能力优势,有效实现不同能力的有机融合,才能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场上的奋斗、打拼和发展。

二、几种常见的职业发展风险与规避 职业风险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各有差别,对职业者的影响也不同

从职业发展进程上来分析,职业发展常见风险主要有择业风险、“温水煮青蛙”风险、跳槽风险和晋升风险。 (一)择业风险与规避 “择业”即选择职业和事业。现代社会人们择业的风险越来越大,择业风险已经扩展到所有行业部门。

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可能面临的择业风险主要有三类:

1.择非所愿。从经济学上分析,大学生择业就业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择业时,在理论上他要考虑教育投入,必然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要寻找理想单位,有一个好的职业收入回报。而就业后可能发现单位远非所愿。不仅仅工资福利相差甚远,就是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也与职业规划相距甚远。

2.择非所能。大学生上大学选专业是人生职业的第一次选择,就业择业则是第二次选择。由于就业难,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流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单位选择只为实现就业。也有部分学生等到进入单位工作发现择非所专、择非所能。自己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至造成个人与单位的矛盾十分尖锐。

3.执业有误。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公司招聘员工是不能收取任何费用的,有的公司却要收取培训费、定金等;试用期长短有相应特殊规定,一经确定不能延长,有的公司却随意延长随意解聘。因此,工作过程中遭遇职场陷阱或发生自身的工作失误,可能是我们整个职业生涯都要面对的职业风险问题,我们要有职业风险规避意识。 面对择业风险,我们可能采取的对策: 一是 降低期望,调整认识。既然进入职场,不管现实与自己的理想规划相差多远,先安下心来,踏实苦干,静待机遇。二是学习培训,适应转行。现代社会,干非所学的现象司空见惯,如果通过学习培训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转行转专业未尝不可。三是了解法律,谨慎择业。职场新人要 合理规避法律风险,就必须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要求的招聘信息 务必认真 核实,力戒 盲目签 定劳动合约。 四是实在不能适应,那就调换岗位或跳槽。

(二)“温水煮青蛙”风险与规避 “温水煮青蛙”典故是讲,温水里的青蛙由于对环境不敏感,没有及时跳出温水,最后被温度越来越高的水烫死了。职场中的我们在一个单位长时期做同一份工作,内容熟悉,环境日益安逸舒适,何尝不会不自觉中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在同一个组织、同一环境中工作时间久了,人们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外来新事物缺乏敏感性,甚至内心有种拒绝感。因此,解开我们心中的情结,改变我们思维的定势是防范“青蛙”式的风险的第一选择。其次,学会内省。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时常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在组织和个人的特点,真正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同时分析自己在组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是我们保持清醒,避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良方。再次,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领导往往不清楚;个人有什么资源、有什么特点,自己最应该清楚,但自己往往不清楚,因而,求真务实很重要,但做到很难,最需要不断修炼、与时俱进,最需要要求我们多看多学,了然行业发展大势,追逐技术进步潮流,敢于创新、勇于追求。

(三)跳槽风险与规避

跳槽对人才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过于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会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但是 有些深思熟虑的 跳槽却是激发职业发展潜力的良好机会。 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 认为 职场转型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定位不清 。

在职场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士在择业时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转型,会遭遇种种困难。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清, 这 是最大的一种风险,职场 打拼 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二是对职业的研判不够透彻 。 在转型时,对将要转过去的职业了解不够深入透彻 , 技能、知识方面的储备 不足。

三是转型跨度过大 。转型 前后两个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意味一切 从头再来,因此风险肯定不小。四是过于自信 。 自信并非坏事,但是过于自信 , 一旦转型 碰到困难, 就 会茫然失措 。 根据人事主管们的经验,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在转型时细加考量。一是跳槽时机的把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五年内 青年人别轻易 跳槽 。跳槽 等于自贬身价 ,新录用单位很可能 只能 把你 当新手 用。

一个人干到30余岁,还是跳来跳去,很可能预示这个人职业发展要出现黄灯警示了。二是跳槽要往高处走。人们跳槽决策的依据可能多样,人们常说,找上门来的是次品, 所以一旦一个人要转换工作,他就有可能被怀疑是“次品” ,跳槽者将面临信用等级的严峻挑战。三是你得业精技能。新进单位之所以接受你的跳槽,通常是用你做事的,甚至你比原岗位人员要做的更好,这是一条职场转身法则。所以,对于准备转型之人,准备好技能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四)晋升风险与规避

晋升作为职场上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在 多数人心目中晋升 似乎意味着 成功 ,人们对晋升 往往 趋之若鹜。但“福兮恶之所伏 ’ , 晋升也不例外, 可能存在着“陷阱” 和 风险 。 作为 职业人,我们追求 工作的标准,一是 适合自己 ,二是让 自己满意。 适合和满意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一项工作 适合自己 ,且 感觉公平、有发展空间 ,那么该 工作 也就 是满意的工作 ,会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满意感。 因此, 一个人 如果 晋升到不适合或不满意的 工作 岗位,自己 不满意,工作又 力 不从心,则意味着 晋升 就是陷阱、就是 风险 。可能给职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把晋升风险细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 能力不足 。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 “ 矮 子里拔将军” 就是说的这中情况。能力不足而得到晋升,它对个人的危害是工作难以开展,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组织的危害是晋升平衡被打破,风气的败坏。二是 动力不足 。个人虽然晋升了,但高兴不起来,工作失去激情,更谈不上创新。三是 特质不 合。这 是 指 一个人晋升到不适合个人特质 的 职位。 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 起来 ,企业也不能创造更好的工作绩效。至于职场晋升风险的防范,既有组织层面的工作,亦有员工个人的工作。从组织上来讲,应该健全员工晋升制度,科学 制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尽力减少不当晋升给员工带来的风险伤害。 从员工个人来讲规避晋升风险,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白自己的个性特长及自己的真正追求。努力找到自我 追求 与职场发展的结合点,真正融入到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其次保持一颗良好的职场心态。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和失败、晋升和挫折是相伴相生的,关键是你要有一颗稳定健康的向上心态,职场成功只会亲睐那些孜孜以求,百折不饶去为事业奋斗之人。

参考文献:

[1]杰弗里・格林豪斯(Jeffrey H.Greenhaus),杰勒德・A.卡拉南(Gerard A.Callanan),维罗妮卡・戈德谢克(Veronica M.Godshalk)著 王伟译. 职业生涯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

[2]王振林 激发心灵的自我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5

[3] 张小民 职业发展的双刃剑:跳槽要冒多大风险[N]生活时报 2006.06.25

第15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

Abstract: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encountered in the the operating in the many legal risk, guard against legal risks yes the th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the the basic work of the leg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 the legal risk in the the control in the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highlighting the construction contract legal riskcontro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legal risks, operational risks effectively.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leg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企业面临众多法律风险,施工企业的法律失控是导致企业法律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防范法律风险是施工企业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强化法律风险防控的基础工作、经营决策过程及合同的风险防范等方面简要阐述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规避法律风险。

一、强化法律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

法律风险重在事前预防,即“防患于未然”,法律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正是法律风险控制始终处于积极、有效和稳健运作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具有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多重功能,法律风险存在着范围广和层次多,因此,在基础工作的强化中,可以通过制度化、专业化、体系化建设,使法律风险控制工作达到全方位覆盖和长期有效进行的目的。

加强制度建设。目前企业基础性的程序制度等建立的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工作经常处于放任状态,由此而导致风险的产生。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控制工作的有关制度,如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岗位权责制度、决策制度、请示报告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专业工作制度、报表制度、档案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明确控制法律风险内容及其方法。考虑到施工企业工作的特点,法律风险控制工作至少应当包括决策风险、招投标风险、合同签署阶段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风险事件的处置风险等内容。要从专业管理的角度,以具体的制度为依据,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可视需要,原则上可选择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保留等措施。

建立法律风险控制流程。这是使风险控制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一般按以下工作流程处置法律风险:确定风险事项控制目标;进行风险事项识别;进行风险事项评估;进行风险事项决策;进行风险事项处置;进行风险事项报告;进行风险事项监督、考核等。

二、注重决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控制决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是从源头控制企业风险的必然要求,决策产生的法律责任,需要由企业法人承担。从这一意义上说,控制好施工企业决策中的法律风险,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和严格执行相应决策制度,对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的事项的决策,如重大投资、重大合同的签订等等,要完善决策程序,以制度的形式确定决策范围、内容。建立分级决策制度,对重要的法律事项,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事先的分析论证,先由专业会议进行研究,最后由企业讨论决定。要充分发挥法律、经济、技术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研讨相关问题应当尊重他们的意见。

企业可按照风险等级对风险事项进行决策。参照下一级会议的决策建议、可行性报告、评估报告、风险事项预案等依据,对风险事项进行等级分类并作出相应决策:高度风险事项,必须有可靠的降低、分担转移措施后,方可保留处置;一般风险,需要引起关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处置;正常风险,属于生产经营中必然发生的固有风险,无须采取特别管理措施。

三、突出施工合同法律风险控制

由于现阶段建设市场是业主市场,施工企业为承揽的工程往往在合同洽商、履行中作出许多让步,合同风险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对施工合同的法律风险控制,是企业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合同洽商、履行每一环节的工作都可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要的影响。

合同谈判签署阶段。这是施工合同法律控制工作最为重要的阶段。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建设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在合同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投标阶段,由于招标文件对合同条款业主已作了相应的规定,施工企业要参与投标一般要响应招标文件,难以作出更改。在中标后签订的合同中往往会因业主的要求合同约定作了变更,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将中标方在投标时获得的权利在合同中明确下来,事后难以主张权利;二是增加了新的义务,使中标方付出更多的成本;三是对相关条款进行不平等的变更;四是合同条款的缺失、不具体和无法操作。因此,在合同谈判阶段,应当重视审查控制以下风险:

1、技术供应方面。技术规范不明确,发包方很可能以不符合规范为借口,不进行验收和结算,甚至成为要求返工、拆除以完工部位的依据;质量标准不明确,主要是没有明确符合那种质量标准,无法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工程验收程序不明确,在合同中未约定业主现场工作人员,对承包方提出的技术问题不进行解决和不正确、不及时解决,并严重影响施工生产时的责任和解决办法。

2、预付款、进度款方面。没有细致的合同条款约定,缺少对业主逾期拨款的有力度的、量化的、可操作的约束措施;在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没有主张权利,不进行抗辩,或者失去时效;对履约保函,应当明确约定在业主划转的条件。应当发现这些问题,并通过谈判明确地写入合同,出现问题后及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