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际汉语教师的进修工作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和科研成果相对较少。然而,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中却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教师在对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各方面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教学效果的好坏。另一方面,经过进修的国际汉语教师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像宣传队和播种机,将他们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与同行们分享,并能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带动整个教学区域的全面发展。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影响面之广泛,潜力之大,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步相对较晚,规模也相对较小,开展得还不够普遍,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教师进修工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的发展,也影响了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以上的考虑,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有关国际汉语教师进修模式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的课程设置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班的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先行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进修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需要反复斟酌,认真考虑,尽量使其达到最理想的程度。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办班时间分为四周、六周、八周及按对方要求时间安排等各种类型,周学时为20~24课时,特殊班周学时为30课时。二是内容多,在几个星期的进修时间里,要学习多门专业必修课程和讲座课程,同时还有观摩教学课程等其他语言实践活动。三是要求高,一方面进修学院的要求高,每个学员必须参加并通过主要必修课程的考试,并进行课堂教学试讲,成绩合格,学习结束时,才能根据不同情况获得结业证书、进修证书或学习证书;另一方面学员要求高,参加进修的学员一般为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或准备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学员,不少学员具有较高的学历或高级职称,有些还担负着领导工作。这些因素使得参加进修的学员们期望值很高,都希望用较短的进修学习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教师进修的这些特点给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设置课程时,既要保证主要课程结构的基本稳定,又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具体操作时,首先要满足大多数学员的需要,也就是说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和教学法及教学技能课程,这是教师进修课程的主体;与此同时,还要开设一些专题研讨的选修课程及讲座,以提高进修课程的层次和深度,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这样的课程设置,为进修教师提供了一定范围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进行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进修教师的愿望。
在课程安排上,针对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可以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四大部分:1.汉语教学总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汉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法、汉语测试、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内容;2.汉语要素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等内容;3.汉语技能教学,包括听力教学法、口语教学法、阅读教学法、写作教学法等内容;4.中华文化专题讲座,包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孔子及儒学的发展京剧艺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介绍等课程。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开设一些专题讲座,比如语法研究、病句分析、粤语与普通话对比、新词语、语言学、汉语史、汉字字源和教学、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汉语工具书介绍、中国宗教概说、中国的佛教和寺庙、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发微、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影剧欣赏、中国民族音乐、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应用等,以满足参加进修学员的不同需要。
在课堂教学之外,培训单位还可以配合进修工作,有针对性的组织学员参观长城、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通过举办活动增加学员们对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以期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为了适应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不断发展,进修单位在办班形式上还需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采用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动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更加扎实深入地开展。
二、进修单位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修单位在举办国际汉语教师进修活动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综合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办班的前期准备工作
开班的前期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项工作的进行,如果在开班之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比如学员的背景资料不够详尽准确、学员的要求不甚明了,课程开始后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又如课程主管部门所确定的授课内容与学员的需求有所出入,就会造成学员们对一些课的设置不太满意,进而会影响到进修效果。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负责设计安排教学的人员应尽可能直接与学员沟通联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前尽可能详细准确地了解学员的要求、愿望、学员的实际程度等具体信息,经过统计整理、讨论研究,设计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
2.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教学设计应相对稳定又灵活多样,尽量满足学员们的需求,特别要注意一些学员特别需求的课程。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进修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参加进修的学员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在进修过程中,除了学习新知识以外,还希望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互动,直接交流、讨论问题、解决难点。因此,主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定的教学讨论时间,以满足学员的需要,一定要杜绝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另外,在课堂上应注意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
3.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承担教师进修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从各个单位聘请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教授、副教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担负着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就造成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够稳定,给教师进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着手授课教师的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以此解决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应付突况,有效避免青黄不接的现象发生。
三、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设想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然而,就当前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状况来看,在一些方面还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育的需要。为了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不断开拓发展,还需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订相对固定的办学计划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工作范围和所承担的任务更加明确,国际汉语教师进修部门也有了比较稳定的业务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制订出相对固定的办学计划和年度安排,让准备前来参加国际汉语进修学习的单位和个人,清楚明了地了解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的具体安排。这一做法可以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也便于有关部门科学管理,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安排。
2.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的专用教材建设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专用教材建设,是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承担进修课程的教师多为临时聘请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的专用教材还不够成熟完善,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给学员们的进修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编写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专用教材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程,不可草率行事,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好的,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应引起有关领导和从事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此外,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编写制作也是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亟待开发的课题。
3.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正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国际汉语教师进修课程门类复杂,教师需要量又相对较大,对授课教师的水平要求很高,加之授课教师大多数是从有关单位聘请的资深教师或教学骨干,他们都有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因此,聘请授课教师和编排课表等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难度相当大,有时甚至会对整个教学安排产生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有针对性地培养新生力量,从年青教师中选拔和培养教师进修课程的授课教师,建立第二、第三梯队,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师进修课程高水平授课教师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进修充电,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些都是建设水平高、素质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的重要工作。
4.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丰富教师进修的新内容
形势的发展对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进修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将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进修课程之中,以此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比如在进修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充实。近年来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正在迅速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目前的国际汉语教育发展来看,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及拓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时效性,增加信息量。为保证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的顺利开展,教师进修应该开设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讲授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及应用等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进修课程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编写制作,以便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国际汉语教师进修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为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5.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应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开办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进修课程。除了教授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进修领域,如举办专题讲座、专题研究讨论,就一些专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等。
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大有可为,潜力巨大,在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项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热心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和拼搏。希望更多博学多才的同仁加入到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的行列中来,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国际汉语教师进修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本文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首都汉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项资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国际教学;多义词
引言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认知语义范畴和认知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国际教学也更加具化,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加强了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的联系,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角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尤其在多义实词方面的解释也很有新意,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多义词”或“一词多义”的表述是由语义学创始人法国学者Michel Bréal 于1897年提出的。指的是一个词语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多义词的产生,有其理据性,由于语言的经济性,一个语言(词语)符号表示多种含义,在实际的语用活动中可以减少语言使用者的记忆负担。
一、原型范畴理论与多义词
原型范畴理论中关于多义词的解释是,一个多义词是由其多个意义相关联的义项组合而成。在这个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各义项间的使用频率,语义范畴是不同的,也就造就其地位的不同。其中核心义项被称作“核心意义”其他义项大都是通过合理演绎派生出来的“引申义”。
二、多义词的核心与引申意义
多义词的核心意义就是多义词意义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那个意义,即基本义。Taylor(1989/1995/2003)认为,其典型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获得的,也是语符最原始、最基本的义项,语义范畴就是围绕这个典型义项不断扩展而逐步形成的。多义词的典型意义是其他意义的派生源头。因此确定多义词的典型意义是理解多义词意义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确定核心意义呢?一般来说由三种
1、当说到某词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那个义项。
2、一个多义词出现频率较多的那个义项。
3、具有推导出其他义项的那个义项。
多义词的引申意义在认知语言学中,多义词的意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一个多义词的核心义项是最早产生的,而其他的义项往往是在核心义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而衍生的方式往往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而Lakoff(1987/1990)总结了多义词引申意义的三种结构:链锁式、辐射式,以及链锁和辐射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链锁式是指,多义词由第一个义项延生到第二个义项再由第二个义项延生到第三个义项,以此类推,所有的意义呈一条链条状,所以称其为链锁式结构。其中第一个义项就是这个多义词的核心意义,例如:“手”这个多义词的意义:1、手若柔荑。2、这本书人手一册。3、这是本书是他手抄的。4、他还留了一手。5、他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选手。短语1中的“手”指的是人体部位,具体指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是“手”的原型意义。而在2中,是拿着的意思,突出的是“手”这一器官的功能性。3中指的是亲手去做,是指“手”这一器官功能性的实际作用。4中的“手”指的是运用技能,本领。手作为直接作用于劳动的施事,在这里已经引申为人的技能、本领,与“手”的本意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5中指的是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儿的人,这里类似修辞学中的借代,在认知语言学中是通过转喻的手法,以“手”这一部分代指人这一整体。而这个时候,“手”已经不是指称这一器官本身了。所以,从短句1至5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义项是从本义到派生义,在这个过程中,词义是不断偏离本义的,与本义的意义关联也越来越薄弱。
辐射结构是以树状图的形式发散开来,更突出的是词语义项的上下义。由义项1衍生出义项2,义项3,义项4,义项4又可以派生出义项5,6等,并以此类推。例如:“屈”主要有一下义项:
1、(动)弯曲;使弯曲。2、(动)屈服;使屈服:宁死不~|威武不能~。3、(形)理亏:~心|理~词穷。4、(形)委屈;冤枉:受~|叫~。5.(动)姓。这些义项之前构成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网络,在不同的语义范畴下构成了不同的语义网络。
三、隐喻、转喻与多义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多义词衍生义项生成的主要来源。Ullmann(1962)指出,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Sweetser(1990)也指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一个词已经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隐喻的认知来源是人的认知生活体验,其中利用了词语的相似性,例如,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旅途”;把“玫瑰”比作“爱情”等等。
转喻是除了隐喻之外,多义词义项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其使用机制主要是以强调或凸显认知领域及同一框架结构中的一个成分实现的。如之前提到的“手”,是人体的一部分,通过转喻可以表达人的某种技能,因为很多技能是通过手来进行使用的。再例如“眼睛”可以引申为窗户,因为通过这两者可以看见物体。因此无论是“眼睛”还是“手”都是与他们的转喻对象在语义上都有一定的关联,故两者处于临近关系。Taylor把这种由转喻实现的一词多义现象称作“视角化”他认为,一词多义是因为视角不同而使得同一概念结构中的不同成分得以被强调或突显而实现的。如“电脑”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1、营业员卖掉了一台电脑。2、他在修理电脑。3、他在玩儿电脑。4、他从事电脑行业相关工作。以上四个例子中,”电脑”一词分别指称的是:电脑本身、电脑内部的硬件设施,电脑中的游戏,电脑相关行业。这种义项上的迥异差别体现出了转喻中不同义项的概念并非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类社会认知观念的内在联系。
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多义词的教学实践
认知语言学下的词语教学体现在强调语言的理据性,这种理据性体现在多义词各义项之间或紧密或疏远的联系。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加突出这种义项关联中的理据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里,应尽量教学对象理解词汇的本义(原型意义),同时以图形等感性,直观的方式表达原型义项和派生义项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展现这种教学方法呢?以卡片展示法为例。把教学中多义词含有同一语义范畴的各个义项的句子写在一张卡片的正面,将该多义词突出呈现并在反面留出相应的横线,让学生猜测其词义,同时将该多义词的各种不同语义范畴的义项以网格表呈现在卡片中,把各个义项分类写在不同的语义范畴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地了解到该派生词的不同义项的内在含义和彼此间的语义差别,这样在目的语的 语用中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该多义词。
五、认知语言学关于汉语国际教学的局限性
由于认知语言学是新兴学科,其在多义词方面的教学实践并不多,实践对于相关教学理论的检验还不充分;在研究对象方面,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承认学习者,在对于学习者年龄,学习动机,认知方式、语言潜在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依旧有上升空间。在研究方法层面,研究设计还有待完善,研究数量依然较少。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显性教学,即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与比较以及视觉呈现等手段,降低了学生自主参与度,不利于学生相关自我认知的形成。
结语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汉语国际多义实词教学为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提供了潜在的新型教学方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及教学视角主要是通过多义实词的形与义的关联,构建目标多义词的各义项间的语义范畴关系网,借助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以显性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更直观,更便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对象的学习效果的目的。而有限的研究及实践结果也显示,突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理据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习者对于词汇的深层次认知,进而深化理解,延长记忆时间,并提高语言输出精准度。认知语言学在汉语国际教学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旨在浅尝辄止地介绍认知语言学关于汉语国际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与教学结合的可实践性,如有不足还请指正。(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王琼武 ,黄宝燕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教学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J].语文建设.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王丕承撰写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一书,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明确地提出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该书认为,只有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训的关键,所以要增加被培训者的实践机会。而欲达此目标,即必须提高实践的机会与效率,任务型教学方式是最佳的出路。
该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阐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及其对师资人才要求的特殊性,而传统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方式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多人更喜欢用自己受教育的方式去教别人,过分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导致了在师资培训时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掌握。传统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方式暴露的问题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明了,如果师资情况不佳,那直接的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汉语国际教育是全新的事业,因为在海外开展的汉语教学在许多方面都与国内不同。因此,第二章提出了新型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任务不再是掌握教学所需的“万灵药”,以便“包治百病”。其关键则是要培养师资人才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国外语言的教学标准、教学观念。对教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于教学者来说也应重新适应新的要求。那么,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就更需要适应这种新的要求,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培养方式。
在这些前提下,任务型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能够解决当前教学问题、使培训对象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特点的教学方式。该书第三到五章就提出了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培养汉语国H教育师资人才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其具体措施。国内外许多中小学早已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所以,采用学习者熟悉的方式,也可以使他们容易和乐于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任务型教学方式是与真实的教学相联系的,面对的并不是茫然不可知的海外汉语国际教育情境,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具体介绍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案例教学的方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方式来具体开展任务型教学,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而通过这样的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多方面适应能力、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总的来说,任务型教学方式所能够呈现的完成任务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接近实际的活动,达到了“拟真”“近真”的程度。
该书的最后一章则简单阐述了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毕竟任务型教学方式是对师资培训的创新和变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需要培训的师资对象自己去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我们都需要把握一个度。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转变中起到的创新作用,不能仅仅是传授一些新观念、新方法,而要与教学实习的实践相结合,让他们不是从概念上而是真正能够落实于行动中去贯彻所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必须直面新形势下的海外汉语教学现状,结合既有的教学经验与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实际,以期能日益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服务。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学、初级汉语综合课、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 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Willis(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教学的内涵。
Nunan认为“交际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上。
任务型教学与3P模式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3P模式重视教学最后产出的成果,即是学生能够语调清晰、语法准确地说出教师期望的句子,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学生却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任务型教学法很好地弥补了3P模式的这个缺点。Willis强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并不是“呈现—操练—结果”模式的翻版,两者截然不同,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单词、句型,并强化对真实交际情景下可能遭遇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这样学生学到的汉语就不是死板僵化的汉语,而是能在真实情景中使用的汉语。与普通的替换、造句或选词成句等机械操练不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环境中体会有意义的语言。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提倡融入学生的个人经历,即语言并不是单向传授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设置任务,以供学生共同分享信息的经历型地学习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是要通过任务的实施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根据个人的背景,所经历的事件,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任务型教学法利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有意识地创造一种信息差的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之中。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小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介绍自己熟悉的情况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欲”,让大家都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具有的学习优势和能力。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目的去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同样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注重表达连贯性,而非表达的正确性。
因此,任务怎样设计、怎样实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模块,即新语言材料的引入、语言的练习和新语言材料的输出。
(一)新语言材料的引入阶段
在输入新语言材料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应该作为引入阶段最主要的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则能够调动学生的基础认知,那么学习语言、完成任务也会很快完成。
(二)语言的练习阶段
新语言材料的练习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机械性练习,二是有意义的练习。这个阶段中重要的是如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觉得是否机械性练习阶段让我们回到了传统的3P模式。其实不然,语言能够进入真实的交际,不光要能表达,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表达出别人听得懂的句子,因此训练语音是不可缺的阶段。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将3P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搭配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3P模式较为机械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比较标准的语音和符合交际的句型。
因此在语言的练习阶段,我们认为机械性训练和有意义的练习应该相互配合,不能弱化其中任何一项,特别是机械性训练,不能因其较为枯燥而舍弃不用。
(三)新语言材料的输出阶段
在这一阶段,将语言材料适用的真实生活环境输出给学生是一个教学难点,因为课文中所学习的语言材料有的可以适用于多个语境,比如《快乐汉语》第一课的《你好》中“你好”和“你好吗?”这两个问候语的适用性很高,因此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练习时应多样化,同时还应该区分语言点使用的不同的语境。“你好。”“你好吗?”虽然出现在同一课,但是两个语言材料的使用环境并不同,“你好。”适用于初次见面和日常交流;而“你好吗?”却适用于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作为问候之语,因此对着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就不停机械操练“你好吗?”其实非常不利于他们学习。
汉语综合课有着其自身不同于其他课型的特点。在综合课中,语法被提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综合课是要教会学生怎样通过语言的规律形成规范的语言从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是语法的教学和操练相对而言会比较枯燥,并且有的教师教授语法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教师掌握不好,会造成“一言堂”的局面,大大不利于语言的操练。因此,在综合课的授课中,“精讲多练”原则一定要被提到首要的位置,但是怎样才能叫做“多练”呢?我们认为,练习很多种方式,单纯的模仿、机械地替换和有意义的重述,这三个环节对学生认识、熟悉、熟练把握语言都必不可少。模仿可以正音,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句子的结构;机械操练能够让学生熟悉句子的结构,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句子使用情况的基本认识,而有意义的重述则可以让学生巩固句子结构、意义、同时明白句子使用的情况。
那么任务型教学法这三个阶段应该如何运用到真实的初级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呢?
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新实用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主编:刘珣
教学对象:韩国留学生(初级水平)
教学内容:第七课《你认识不认识他?》·课文(二)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目标:介绍朋友
教学步骤:
新语言准备阶段
词句准备语法准备
新语言练习阶段任务示范(视频示范)
综合任务活动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完成任务
课文:
生词:介绍、名字、中文、专业、系、美术、音乐、英语。
重要的句型:我来介绍一下。
我的(中文)名字叫 。
我学习 专业,我是 系的学生。
你V不V+O?
……也……;……都……;……也都……。
课文:
丁力波:林娜,那是谁?
林娜:那是马大为。你认识不认识他?
丁力波:我不认识他。
林娜:我来介绍一下。你好,大为,这是我朋友——
丁力波:你好!我姓丁,叫丁力波。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马大为: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大为,你是不是中国人?
丁力波:我是加拿大人。我妈妈是中国人,我爸爸是加拿大人。你是哪国人?
马大为:我是美国人。你学习什么专业?
丁力波:我学习美术专业,你呢?
马大为:我学习文学专业,现在我学习汉语。
林娜:现在我们都学习汉语,也都是汉语系的学生。
下面我们分步骤来解说任务型教学法在本课中的使用。
一、新语言的准备阶段:
新语言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词语和语法的准备。在这篇课文里,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便是,词语跟句型是牢牢套在一起的,也就是没有必要讲词语和句型分开教学。我们建议词语和句型统一用依旧带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大为。”完全可以用“我姓马,叫马大为。”来做引入,引入句型的同时也引入了单词“中文名字”。“我是汉语系的学生。”、“我学习汉语专业。”这两种新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由“我是语言学院的学生。”、“我学习汉语。”这两句话引入,同时也引入了单词“专业”、“系”。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不停重复操练单个的词语,尤其是如“系”这样的在真实的交际中我们很少单独使用的词语。
对于“美术”、“英语”、“音乐”这样的词语我们也不同意用语法翻译法来告诉学生,使用直观的图片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快熟悉词语。
在语法“V不V”、“……也……;……都……;……也都……”的讲解中,讲得要简单,练得要实际。也就是说,同样是用替换操练,但是我们不建议仅仅是打出动词,来让学生填空型地操练,最好是给出图片或是对话,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或是对话中的回答来问问题。这样的操练感受直观,而且避免了学生仅仅是记住句型而做填空练习。
二、语言练习阶段。
在语言练习阶段中,我们可以引入任务型练习,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不能完全脱离课文,课文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很好地参照物,他们可以根据课文加入自己的内容,从而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那么怎样做任务型练习呢?这里我们建议老师自己做示范。在视频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读课文变为说课文的方式。看视频我们分为两次,第一次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第二次看可以让学生跟着视频中的人物说话,这样对课文内容有了跟深入的了解。看完视频后再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作为深入了解课文。
视频只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其中应该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生成真正的交际用语。比如这一课的交际用于便是如何介绍朋友。
三、综合任务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结合教师所给的情景来做对话表演。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给的情景一定要尽量真实。在《你认识不认识他?》这课里,我们所给的场景可以是“开学”、“联谊”、“偶遇”等。
在综合任务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脱离书本。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此时教师最好不要不断打断学生做纠正。因为培养学生使用新句型的意识比让学生说出正确句子更为重要。
在任务活动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要打断或者给与太多的帮助,可能有的比较积极主动的学生会引入很多以前学过的内容,此时教师应该给与很多鼓励。
从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最大程度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从语言准备阶段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对语法和词语的解释并不多,这对于一些学习方法传统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他也许会因为不认同此种教学方法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同样地,由于对词语和语法的解释过少会造成学生对于近义词或者意义相近的句子感到困扰。最重要的是任务型教学法如果设计不巧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学生会大量使用其母语来交流,非常不利于他们吸收汉语。
因此,设计好任务、执行好任务,这是任务型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
但是本文选择的案例只是交际性非常强的课文,但是在一些交际性不强的课文里,任务型教学法应该怎样使用,这还值得更多讨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明杰.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任务型练习研究[J].2008,(4).
[2] 李燕.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 马箭飞.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4] 彭增安.任务型教学研究[J].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 杨爽.试论对外汉语综合课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J].2011,(6)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学科,社会大众对此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面,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在现阶段非常受欢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学科是对外国人进行教学,让外国人学习汉语,认为此学科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志愿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研究,对于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度。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研究
当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被分成两个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但居住在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只有少数人会学习汉语,这仅仅占整个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的百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指的是海外汉语学习。可当下汉语国际教学研究的着重点却与当前的现状不相符,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见,海外教学的相关资料大都是一些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或志愿者写出的心得,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章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并没有太多人从事海外汉语教学,缺少经验,可借鉴的资料甚少。
(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许多家都非常重视学习一门外语,汉语也作为第二语言在非使用汉语的国家中受到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此外,国人要对汉语国际教育充满信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教育贡献一己之力,最大程度地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汉语国际教材还存在不少问题,供给和需求失去了平衡,结构也不合理。供大于求的状况非常严重,且教材的质量和数量也参差不齐。教材的供给还比较单一,但海外对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供给与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导致供求失去了平衡。
(二)汉语学习者兴趣的调动问题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兴趣的培养。随着汉语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外国人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也有许多人由于汉语比较难学,发音和语法都比较复杂,且现存的汉语教材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不断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从主体上入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
(三)汉语国家教育学科的认识问题
我们应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方面去理解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应同英语的外语教学一样,不断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学习者深入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教师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语言教学方式,把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融入实际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三、结语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改变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对更好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现状、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发展前景,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汉语国际教育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对传播汉文化有利。伴随汉语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于国民教育体系中。自2011年起,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同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积极迎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虽然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中,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可能制约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首先,就宣传工作而言,宣传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其次,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打造特色化的优势,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再次,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是重要施教者,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四,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汉文化推广,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五,汉语国际教育未能与国际相接轨,不利于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第六,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够均衡,导致学生流动较大;最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事项中,未能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导致对欧美等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
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创设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汉语国际教育加强正确引导。现阶段,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主要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一股“学孔”浪潮。孔子学院最初在韩国首尔创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着百万学员,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能够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而积极开展大会,对其未来发展而加强研究。其次,为鼓励外国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我国创建系列汉语比赛活动,并设定基金会,给予参赛人员以奖励。例如,汉语桥比赛,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等部门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其发展进程。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推进,对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其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预测。首先,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地位。对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汉语“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次,仍然坚持以孔子学院创办途径为主,使其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积极扩大孔子学院的规模,在世界各国的诸多城市中积极创办,以提升学员和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发展孔子学院时,应以国别研究为重要基础,使孔子学院更具针对性,并汇集多方力量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再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培养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汉语教师本土化等,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使教育手段越趋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准,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语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纵观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途径,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地位、扩大孔子学院规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
[2]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实践教学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事业,2013年教育部对原“对外汉语”专业进行整合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近年来,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继续发展壮大,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但每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能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毕业生凤毛麟角。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促进知识转化,形成基本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来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式启用后有了新的专业内涵,部分高校对实践有所重视,但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学习。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该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具体表现在:
1.1实践教学时间短,学分低
实践教学需要从时间上得到保证,没有充分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无法得到保障。据调查,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多安排在第七学期,约八周的时间,实习安排时间短且靠后,而且部分高校还会受实习条件限制,难以组织集中实习。整个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众比,多在20%以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所占培养时间很少,这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多数高校基本上沿用原“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见习开展不力等问题突出,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对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实践教学缺乏过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较为松散,缺乏系统连贯性。合理有效过程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通过给学生具体的量化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实践效果。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加入过程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1.4实践缺乏国际化环境,实习基地建设受限
尽管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众多高校也纷纷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但是这并不能有效解决国内学生的实习问题,能够到海外实习的学生不多。一些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留学生生源和资金支持,实习基地建设受限,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国际化环境,不少高校该专业的学生到毕业都没有接触过留学生,走进过真正的留学生课堂,专业发展严重受限。
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实践体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水平发展,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
2.1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新特点
汉语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新特点。(1)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汉语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具备相应跨文化交际能力。(2)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多元文化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以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3)在实践教学建设上要逐步实现教学对象、实践教学环境的国际化。
2.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结合新形势下实践教学的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实践。建立贯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使国际汉语教师技能培养不再只从教育实习才开始,而是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起点就起步。在四年的培养中全程设置专业实践,每个年级设立其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要求、评价体系,使技能训练贯穿全程。
2.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成中强调系统系、持续性、实践性原则。(1)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语言知识、文化常识、外语能力、教学技能等课程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于零散的状况。(2)实践教学体系要具有持续性。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分阶段进行,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和渐进性。(3)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质的学科,要合理安排实习、实践类课程,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
3基于郑州航院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郑州航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每届招生在45人左右。学校地处内陆地区,较沿海和发达城市,专业建设起步晚。学校于2013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建立了孔子学院,2016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但人数仅有5名,尚未没有实习基地,校内实习资源有限,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不多,能直接走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教学的很少。因此,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我们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这一核心,建立贯穿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年级实施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安排实践活动,在各个阶段有所侧重。这四个实践活动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能包含其他实践活动的一些内容。此外,在实践的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答疑、指导监督。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实践时长要求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调查、讲评等方式了解各项教学实践的效果。
3.1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兴趣为实践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对汉语教学的感性认识。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缺乏相应的了解,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环境、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的观摩有助于他们在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方面做好思想、心理上的准备。观察其他教师教学特别是优秀的教学,储备相关教学经验,对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很重要的作用。
见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见习、课外活动见习等。课堂教学见习是主要部分,可通过实际课堂教学观摩、网络课堂观摩等途径实现;课外活动见习可通过游学观摩、与留学生进行联谊活动等途径实现。
3.2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集中在大二阶段,主要结合专业课开展相应的研习活动,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为实践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研习包括反思和研究。通过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调整;通过研究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研习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对外汉语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能力标准的研习;代表性对外汉语教材的研习;课堂教学技能研习;科研方法研习。研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贯穿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分组进行研习,形成书面报告。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成立学习型社团或文化技能性社团、组织编写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实践教材等途径实现教学研习。研习是在“实践―反思―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集合的互动。
3.3教育演习
教育演习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以培养学生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为实践目标。尽管学生经历了大一见习、大二研习,但真正的汉语课堂还有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对外汉语课按照教学技能划分课型,包括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以及综合课等,每种课型对老师的技能要求不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每种课型都能教授,因此在教育演习阶段需要给同学们提供全面的练习机会。
教育演习包括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或微格教学等形式。微格教学是其主要形式,它不等同于真正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一对一辅导等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录制教学视频,训练不同课型的教学技能。根据所要掌握的目标技能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长,结束后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个人反思或集体讨论提高相应的教学技能。
3.4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跨文化交际等综合能力为实践目标。教育实习需要走进留学生课堂,验证和应用所掌握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是全面了解汉语教学环境、过程的现场实践。
教育实习包括备课、课前试讲、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实习的过程也是跨文化实践,特别是到国外实习的学生,跨文化性就更突出。教学实习通过校内留学生课堂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国外教学基地的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结合我校办学实际,学校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外汉语培训机构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开辟国外教学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交换生项目实现学生的文化交流;通过孔子学院夏令营、秋令营等活动志愿服务、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招募等使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实习。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外企、外事机构、广播电台等实习单位,通过为涉外文秘、涉外管理、外文编辑等岗位提供语言服务等来完成实习。
总之,在汉语国际化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只有从人才培养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实施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谋得长远,培养出真正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基金项目:郑州航院2016年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6-22)。
参考文献
[1] 杨新新,刘晓玲.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导向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
关键词 汉语师资 普适性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5)03-0129-03
一、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崔希亮(2010)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中,“教师”是问题的关键,解决了“教师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解决教师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事实上,教师问题也一直是汉语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只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如火如荼地展开,师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以至于它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此时汉语教师问题也就成为热点问题。
几年以前,我们还在用“对外汉语教师”来指称针对母语非汉语教学的师资,现在人们日渐趋向于用“国际汉语教师”来指称。在学界印象中,一般认为前者立足的是国内汉语教学,后者则是立足于国际视野,这样理解当然无可厚非。吴应辉(2010)提出要建设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但是将汉语国际传播与之区分开来,指出国际汉语教育包括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现在有一种或隐或显的意识,那就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只是针对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或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好像就是对此观点的佐证。
传统的对外汉语师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或适应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这是事实,但在师资培养问题上,如何理解汉语教学师资培养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对解决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师资瓶颈”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的操作上更具指导意义。
二、教师培养回顾
我国自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身影就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屡屡出现,每年派往海外担任汉语教师的志愿者,汉硕是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个问题是多年以来关于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汉硕是不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以往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概括为“意识说”、“素质说”、“能力(知识)说”、“技能说”几种观点。各种观点说法不一,多因为视角或立足点不同,但各种说法却又大同小异,如从业的个人基础就被描述为“专业意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不同说法,内容实质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落脚点不一样,如“意识”、“素质”、“能力”属于个人内涵,而技能则是体现在行为上的素质。张和生多年来关注汉语教师的培养问题(张和生、鲁俐,2006),在论述汉语教师素质培养时就认为汉语教师基本素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汉语本体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技巧,这实际上又是从素质角度打通了上述几个层面。
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上述各种说法的集大成,它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有素质,涵盖了上面各种说法。《标准》的“前言”明确说,《标准》就是“针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
无论是各种说法还是《标准》的描述,对汉语教师的业务要求实际上可以用“体”与“用”两个方面来概括:专业知识(能力)是“体”,教学技能乃至跨文化交际、对外交往与协调等是“用”。汉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体”的功底,又要掌握灵活可行的“用”的技能,才是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也是有效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关键。“体”、“用”兼备的汉语教师,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我们认为这就是国际汉语教师的普适性。所谓各种环境,不仅从大的方面指国内、国际的环境,也指某些具体的环境,如学习者母语背景环境、不同教学类型环境等等。
目前国内汉语教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方向),二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前者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现在一般印象都认为前者是立足国内,后者针对的是国外。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失之偏颇的:两者的不同是学位性质不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后者是专业学位,目前也只有硕士层次。然而,二者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出口”。可能的话,毕业以后他们都要从事汉语教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又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培养中重“体”,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重“用”。如果单从教学上看,只有“体”不会“用”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同样,“体”不强又何以“用”呢?在此情形下,要培养出优秀国际汉语师资只能是空谈。所以,当前汉语师资培养的症结是没有培养出“体”、“用”兼备的普适性师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因师设课,培养方案普遍缺乏实践环节,所以不能满足需求。而专业硕士在培养中大量课程是实践性的,而且有一年时间的实践要求,但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或功底不扎实,光有技能也不能满足高端需求,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李晓琪(2011)在考察了英美国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后发现,这“普通语言学与英语语言学”等“体”类的课程也占有相当比例(约占20.17%),由此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提供了参照,认为“语言学”类课程的地位是基础必修课,因为语言学和汉语的知识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综上,无论什么途径,都应该培养出既具备“体”的能力又掌握“用”的技能的普适性汉语教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无论母语是汉语背景教师还是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否则就有违设置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汉语教学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学习者母语背景、不同媒介语、本土教材、特殊教学对象与环境乃至特殊国情与文化等等,教师根据普适性教学原则、方法、手段,并调整自身教学经验,以适应特殊情况,却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通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种满足专门需求而对教师进行“体”与“用”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汉语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中就应该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通过上文我们对汉语教师普适性的讨论,现在可以明确,以往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与汉语同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并不是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矛盾,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也不是针对性不强导致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梳理清楚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这对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普适性是第一性的,针对性是第二性的:普适性属于基础层面,针对性属于提高层面;普适性要满足普遍要求,针对性是满足特殊要求。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培养汉语师资中才能处理好从培养理念到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问题之间的关系,而不至于纠结于学科概念与范畴等形而上的观念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一名第二语言教师,除了要具备语言教学的“体”与“用”的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还应树立现代语言教学理念、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并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所以,汉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就要基于这样的普遍认知,培养出来教师就是要放之四海皆可用,而不是只能用于某种特别环境与适用某种特别对象。过去“对外汉语”方向的培养主要是立足国内,今天全世界有3千万人在学汉语,国内最多只占其中1%,汉语国际教育大视野是必须树立的,这也更突出了普适性的重要性,不能再区分出着眼国内和立足国际,只有拥有了大批合格的普适性教师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所以,普适性在汉语教师培养中是第一性的,针对性作为对特殊情况需求只能是第二性的。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独立学院 转型 专业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包括很多独立院校在内,先后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9月,中国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调整目录,此前的“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一时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炙手可热,该专业的招生数量相当可观。然而几年过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却是“外热内冷”。按国家汉办的说法,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汉语教师非常紧缺,很多赴海外教授汉语的老师并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真正对口专业的汉语教师很少,而国内面临的情况是,高校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人不禁慨叹,对外汉语教学只是“看上去很美”。
所谓的独立学院的新形势,即“转型”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主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本科职业教育要分类推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面对这种新形势和新要求,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既具时代特色又满足社会需要、能突出本校学科优势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已经开始脱离单纯数量的增长阶段,进入了整体质量的提高阶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时代的呼声是独立院校要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夏江峰,2015)。
1.培养目标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结合不够紧密。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理论、知识系统和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文学、文化各方面的素养。然而,独立学院有自身特点,上述目标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办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所以大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时,在培养目标上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转设”关键时期,结合所在高校的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应用型”这一核心办学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汉语本体和讲练能力上侧重培养,避免追求“面面俱到”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随意、陈旧,与时代要求和特点脱离。
从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看,某些课程的安排,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专业特色不够鲜明。还有一种体现是某些院校将对外汉语专业理解为“汉文+外语”,认为中文专业和外语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就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部。这种理解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精力学习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导致他们出现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3.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专业性及针对性不够。
独立院校的教师年轻化、结构不合理,对某一学科很难形成一个团队,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学上往往很多方法和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交流,学生接受的东西相对薄弱和单一,而教材使用上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很多院校选用的都是黄廖版的《现代汉语》,该书的权威性无可置疑,但是否适合独立院校的实际却有待商榷,所以这一点上独立院校在教材选择上应大胆突破,要有适合自己的专门教材,使专业教学更切合实际。
4.没有留学生,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及实践平台。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某些独立学院不招留学生,导致学生没有固定的与留学生交流或实践的机会,所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得到运用,特别是毕业实习的时候,该如何安排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成了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正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加之上述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明显,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否真正用到将来的实践中,而自己学习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只是凭空想象,不知道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是否能够应用得上。
三、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1.转变观念,创新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崔希亮(2015)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所以,独立学院在开设一门专业的同时,一定不要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要从事业和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独立学院生源层次及教师结构等特点,才能使专业得到解决稳妥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正视汉语国际教育目前“外热内冷”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汉语的国际化不是直线型的持续发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①。我们在认清形势的前提后,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上应按照外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办事,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立足于汉语本体的实际教学能力。
在专业定位上将“汉语”与“教育”作为第一要素、“国际”作为第二要素,围绕这三个关键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实习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既体现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基础性、通识性,夯实学生的汉语本体知识的基础,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和跨文化视野。
2.大胆革新,重新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独立学院应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需突出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不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课程安排上独立学院要注重学生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的幅度,大胆调整课程设置比例,突出汉语本体课的比例,除此之外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并突出学生的实训时间。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深入开展厚基础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本体的课程教学,而《对外汉语教学法》这样的实践课程要增加课时,采用微格教学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而外语课、文学课等可适当进行辅修。这样针对性强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把自己从中文与英文中独立和脱离出来,即使将来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工作,对汉语主体上有系统认识。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应该广泛开阔教学思路,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课程模式应灵活地引用到课堂中,以弥补当前很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等缺陷。
3.寻找出口,拓宽实践与就业渠道。
拓宽教育实习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建立适合国内、国外教学的两种实习体系,使教育实习成为一个有科学指导、有可行计划、有清晰步骤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学校应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满足专业教师、学生的语言教学、学习的需要。有计划地与一些院校的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多角度、灵活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留学生,使其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探讨师资配备的最优整合方式,理顺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寻找能满足专门人才培养与通用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样既能有效地解决培养目标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又能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打好基础。
四、结语
有特色是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竞争力的基础,在转型时期的独立院校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品牌特色,独立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明确目标,大胆改革,走出彰显自己特色的专业之路。
注释:
①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5,VOL29(3).
[2]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
[3]荆光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VOL8(5).
[4]刁世兰.“汉语热”背后的冷思考.学术界,2012.5.
[5]李步军.从学生接受理论反思汉语国际教师队伍建设.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8.
[6]杨惠元.2007《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7]孙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3).
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对外的汉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语言教学,还要借助语言扫清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教学中,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应该注重文化输出的内容和方式,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促进我国公共外交的进行。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外交;文化传播;孔子学院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概念
1965年,美国塔夫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为纪念刚刚去世政客爱德华.默罗,成立了“爱德华.默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成立时院长埃德蒙.格里恩首次提出“公共外交”。他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公共外交所指的是超出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一种外交活动,其行为方式包括一国政府对他国公众舆论的渗透;政府以外,两国之间利益团体的互动;信息流通领域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等。此外,由上述行为产生的在政策制定和对外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①
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曾将公共外交定义为“公共外交通过向外国民众解释美国的政策、向他们提供有关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情况、使他们许多人亲身体验我们国家的多样性以及为美国驻外大使和美国对外政策决策者预测国外公众舆论,来补充和加强传统外交”。②
日本学者则将公共外交定义为“为了有助于达成本国的对外利益与目的,提高本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国际形象,加深对本国的理解,通过与国外的个人及组织建立联系、保持对话、传递信息、互相交流等形式而形成的相关活动”。③
无论哪一种对公共外交的解读都没有离开非政府,文化,交流,互通这几个方面。对于中国的公共外交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下的文化传播扮演者越来越总要的角色。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与公共外交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实现和平就必须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要了解各国人民,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在这个渠道中,汉语国际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教授语言,更是要借助语言教学扫除文化传播障碍。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语言教学对文化背景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借助语言教学,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对我国的公共外交起到积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国的语言,文化也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势不可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和要求也与日俱增,这个来自东方神秘的华夏文化重新绽放光芒。有效的利用汉语国际教育来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则成为了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的讲解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意义,而是要在讲解的过程中加入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样教语言就和传播文化紧密的结合起来了。在海外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应当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加入文化的传播,通过平时的交流让汉语学习者能够深刻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单方面的输出,更要让汉语学习者从内心真正的接受我们的文化。
第二节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实例――孔子学院
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影响力最大的则是近几年越来越热门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国家推广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中国政府公共外交实施项目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项目。它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是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的,至今已经有上百所孔子学院和近千个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104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文化传播以及汉语教学推广的重要载体。
我国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促进文化传播是为了加强其他国家对我们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也为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正试图通过汉语和华夏文化的力量在国际社会中构建一个更加柔和的国际形象。
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看,“孔子学院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认可,这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成功”④。相对的,孔子学院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公共外交责任。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帮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一个真正的全面的中国。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与公共外交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强和影响力的加大,“中国”也甚嚣尘上。使得外国公众对中国产生误解,鉴于此,必须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帮助外国公众更好的了解中国。还原中国最真实的国家形象。因此面对负面的国际舆论环境是我国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要面对的首要挑战。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有机遇的大门向我们敞开。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外国人想要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学习汉语成了一个新的风潮。而这又直接促成了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兴盛。短短几年,孔子学院已经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公共外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交往开启了一扇窗,成为了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推广中华文化的国际名片。汉语国际教育的不断发展,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扩大,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我们应好好的把握这一机遇,大力传播中华文化,但也要注意不要盲目扩张孔子学院,以免带来负面的舆论,应当注重孔子学院办学的内涵和理念,提高质量,选派合格的优秀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从而吸引大批的国外汉语爱好者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国际教育通过汉语的教授,进而传播文化,为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沟通建立理解、和平的桥梁。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其背后是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我国文化最终会凭借厚重的底蕴和有容乃大的气度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因积极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使文化魅力成为我国新时期公共外交的一个特色。
注解:
① 周启朋、杨闯等编译:《国外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页。
② 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共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一、概念定义
1、传统的中华文化
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是指汉文化。不论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所学习的都是汉族文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除了汉族文化外,还包括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
2、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其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笔者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者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3、多元的中华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们现代的追求是提倡文化多元主义。追求文化互惠式传播和具有主体性平等的文化传播。就世界而言,就是国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互相传播和融合。就中国而言,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繁荣,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的中华文化。
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周边民族和地区,并与其共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它亦包含满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整体智慧的结晶。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原则
1、总原则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也要遵循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些原则。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该传播怎样的文化有两条原则可以参考(朱瑞平,2006)①第一,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这些传统文化被证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比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第二,文化课内容以现当代为主。全世界关注中国,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的情境,也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2、具体选取文化点的原则
(1)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交际文化、传统习俗、哲学思想等在文化中的体现。它体现了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本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境遇中累积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文化根据。
教师在选取文化点时要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去关照民族文化,选取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给外国人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下的中国。就中国的节日文化来说,既要选取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有时下比较盛行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节日介绍时除了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有意思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年等。
(2)系统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者在选取和教授文化点时,要有选择的最终成系统的教。不能想到哪儿就说哪儿。那样不利于学习者很好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3)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语言教学中一直讲文化难免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文化传播。除了专门的文化课以外,教师不能大谈中华文化。应该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加以文化的教学。比如,在讲词汇时可以加以简要的文化说明。如,“饺子”这个词,除了固定搭配外,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冬至吃饺子,北方过年要包饺子等饮食习惯。这样既方便学生记忆,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推广普通话已经很多年。除了极少数偏僻的民族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的官方机构都会汉语。因此,汉语也可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而并非要使用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文化误读的现象,就像看中文版的英语作品一样,会遗失甚至误解许多文化内涵。但总体来说,由于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许多少数民族都开始用汉语交流。文化误读也就没有用汉语看英文作品那么明显。
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助于外国更好的了解中国。比如,湘西的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就给世人展示了更加富有神秘感的中华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互为载体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文化可以以语言的形式呈现。汉语国际教育者是汉语的教学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适当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出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②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者也该适当适时传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偏重于语言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涵义。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只教授语言的应用,而不是深入到文化的内涵,只能学到中国文化的表层,无法认识中国文化的本质”。③语言传播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由此看来,汉语国际教育者既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中介。
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
作为传播者,汉语国际教育者应该做到“深入了解,简易传播”。在此,借用“深入浅出”来进行概括。“深入”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浅出”是针对教授学生来说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养,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时才能找到相对简单易懂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1、深入了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培养三种能力: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所体现的主要就是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其中,对于传统的汉族文化,一般教学者比较熟悉。对于民族文化这一部分,学校却很少涉及。因此,作为汉语国际教育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及时补充。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应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
2、简易传播
作为教学者和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但是,并不等同于在传播过程中要将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把有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简单通俗化,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有效的接受。
注释:
①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②参见《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
③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34
【参考文献】
[1]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6).
[3]李鸿亮,杨晓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选取与教学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李剑恩.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J].语言文学研究,2011(11).
[5]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文学课 审美鉴赏教学
近年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这一尴尬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诸多教学改革建议。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教学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审美鉴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传授基本审美鉴赏方法,使之在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能够学以致用,成为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加强审美鉴赏教学的必然性
1.专业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作为中学语文课与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审美鉴赏教学同样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从教学目的而言,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学课的学习来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区别决定该专业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的开设,除了人文精神、文学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学习文化、了解文化,进而完成文化传播与文化国际交流的目的。而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中开展审美鉴赏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更是要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读懂文学作品,领略文学作品的美,进而理解文学背后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不少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文学课不仅被压缩,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偏差。如课堂上教师讲解古文作品时,注重字词句的分析,注重文字和内容分的理解,却往往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美的分析。诚然,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基础文字、内容的讲解上,这可能跟学生的语文底子差有关,但如果把文学课上成古代汉语课或现代汉语课,当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候不震动于诗歌奇诡壮丽的想象之美,当读到巴金的《家》中“鸣凤之死”时,感受不到动人心魄的悲剧之美,这就违背了开设文学课的初衷。尤其与其他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可以有更多课程、更多方式加强对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专业课程的限制,有限的文学课学习,不仅是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培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文学课开展审美鉴赏教学是一种必然。
2.汉语国际教育文学课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审美鉴赏教学不仅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更可以学以致用,在成为汉语教师后,把这一教学手段,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的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仅仅是低级汉语教学,有学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者已经不再把汉语当作一种全球交际语来学习,而是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因此,文学课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是学习了汉字之后的必然。文学承载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史,以独有的方式纪录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情感以及心里缩影,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特性。同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书写方式、修辞技巧,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学习文字与文化。
文学课既然会在中高级汉语教学中出现,那么如何教好文学课,让汉语学习者们能真正把握文学作品,不仅要读懂,了解文学作品体现的文化特征,更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提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力,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学课教学,审美鉴赏教学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课审美鉴赏教学策略
1.强化审美思维训练
在文学课上老师常常会听到学生面对文学作品时“读不懂”的抱怨。其实很多时候,读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因不是文字看不懂,句子不明白,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不足。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审美鉴赏力可以理解为运用审美思维鉴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很大原因就是不能用审美思维来理解作品。审美思维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从感性体验开始,以理性认知为审美活动的结束。审美思维活动让人们辨别或者认识什么是美,并且人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来强化这一思维活动。“通过审美活动,人逐步在头脑中储存了审美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即理性认识,这些信息形成某种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势”[2],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展审美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审美直觉,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是审美鉴赏教学的核心思路。
文学课上文学作品的讲析可以与训练学生的审美思维相结合。例如分析诗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想象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通过激发想象力,充分调动个人的感觉器官,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形象、内容、情感。如分析戴望舒《雨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想象“丁香姑娘”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想象诗中“雨巷”的画面(或场景),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审美思维训练也包括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激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使所从事的艺术创作与鉴赏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3]文学是人学,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记载了作家的人生体验,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文学课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感受作品表达的真善美,在情感力量的感染中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操。
2.以作品为“体”,以方法为“用”的教学方式
“体用”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概念,在此“体”指的是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即作品的分析解读。但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学课毕竟不是单纯的作品欣赏课,也不能上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史课,教师应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介绍分析作品的方式和方法,即是“用”――用什么方法对文学作品展开审美鉴赏。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文学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情怀与同时学习审美鉴赏方法两者并不矛盾冲突。
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方法在运用上有共性,例如文学作品审美思维有其一致性,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阅读文学作品的必须融入读者的情感体验与共鸣等等。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审美鉴赏方法是不同的,例如对诗与小说的鉴赏方法的不同:诗歌作品更强调从意象的运用、语言的优美、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表达等来鉴赏,小说体裁则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设置、叙事技巧等。因此要结合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抓住特点分析鉴赏。同时,文学课的审美鉴赏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其他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围绕审美鉴赏教学目的,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课堂上。有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美,例如讲解郭沫若的《凤凰涅》,考虑诗歌的特性,结合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隔阂,可以安排听一听朗诵音频,身临其境的感受诗的音韵之美,在民族觉醒的激情宣言中体会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另外,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美的鉴赏,把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融合起来。文学是的语言艺术,教师要注重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美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语言的内涵与形式,分析语言的凝炼、音韵的优美,感受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之美,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语言学习的要求。
3.注重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
文学课应注意比较方法的引入,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有意识的拿别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学习,培养跨文化比较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东盟方向的汉语教师,因此在讲解《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提到《三国演义》对泰国文学的影响,如泰国文学史上的新散文体――“三国体”,更可以把《三国演义》与由《三国演义》衍生开来的各种泰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并通过文学了解不同民族的审美特性。
两国文学的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审美鉴赏教学的角度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学在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比较,看到相同与差异,透视共性与个性。张爱玲可以与艾米丽・勃朗特比较两者间的审美特性;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审美理想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阅读川端康成作品《雪国》,比较两者审美理想的学习任务;学习古诗文,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求善”的审美价值观及重道德教化的审美功能,但不妨也谈谈西方文学“求真”的特点及重审美愉悦的功能。这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看作比较文学的介入,乐黛云曾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认为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4]。总而言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一种宽容的、开放的意识看待中外文学的审美差异。文学审美差异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差异通过中外文学的审美比较,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联系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别国文化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7).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钮燕枫.审美思维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关键词]开放教育;课程设置;数字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104-03
一、开放教育模式下培养汉语国际专业人才的背景
伴随“汉语热”的全球升温,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2004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到4000万,十年之后已经超过1亿。汉语学习者的迅速增加,使汉语师资的培养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中国向海外派遣各类汉语教师、志愿者1.55万人,仍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想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与推广工作,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人群,有本科学历而并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人群,因知识结构老化急需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一线教师等。如何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学习成本和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上述人群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改变着传统的师资培养方式,多媒体移动终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
基于对上述汉语师资培养新问题的深刻认识,云南开放大学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汉语师资的新途径,于2012年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首创以开放教育形式培养汉语教育专业人才。
该专业属国民教育系列,但学习方式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完全不同:首先,依托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时非实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便捷,有效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其次,实行“宽进严出、学分制管理、开放式教学、弹性学制”的学习制度,一次注册,学籍8年有效,最短学习年限2.5年;再次,按学分缴费,学费较低,与同类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学习费用更为节省。该专业的开设打破了传统全日制“封闭式”教育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开放式”人人才培养途径。
二、开放教育体系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云南开放大学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之始,就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定位在“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层面上。但由于全国5所开放大学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开设该专业;在国内开设该专业的各类高校中,仅有云南开放大学探索“开放教育”模式的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在云南省内较早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调研,详细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同时,积极参考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保证该专业课程设置符合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其次本专业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运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几个方面形成以预备课程为基础,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补充,素质教育为拓展的课程体系。
(一)预备课程。不同于全日制本科院校,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社会各界,只要有志于从事汉语教学与推广的人都可注册报名,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也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和参差不齐状况的存在,为弥补其知识结构的欠缺,我们设置了一些预备课程以打牢基础。目前,设置《英语读写》、《英语听说》、《开放教育学习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预备课程5门共14学分。
(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语言本体知识、汉语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共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语音、汉字教学》、《对外汉语词汇、语法教学》、《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等课程10门,共34学分。
(三)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语言的研究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针对特定对象国开展汉语教学的能力。目前共开设《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方法》、《汉外对比》、《南亚东南亚国家概况》等课程10门,共2分。
(四)素质课程。素质课程主要用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目前共开《中华才艺与展示》等课程7门,共14学分。
通过预备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素质课程的设置,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4大模块,各模块对学生要求各不相同,预备课程、核心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拓展课程、素质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修完预备、核心课程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后,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可在拓展、实训课程中自由学院相应课程并获得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72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书,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可获得学位证书。四大模块的设立,既坚持职业能力培养的共性又兼顾个人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既不忽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又最大限度丰富操作性和素质提升性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不被束缚、大胆选择。
三、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类型的优势
1.操作性和探索性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不仅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理论基础课,还设置了汉语语音汉字教学、词汇语法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的指导下针对汉语本体要素展开教学,汉语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针对不同地区外国学习者应该怎么教、可以怎么教、怎么创新教。除了前人所总结的固有理论,教学参与双方可以在专题语言要素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所提供的平台展开沟通、交流和探索。
2.多样丰富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拓展和素质课程的设置上,开放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和多样化的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受到教师人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制约,一般只会选定某几门课程强制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的内容,学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一位教师也不会同时准备多门知识拓展和素质提升类课程的备课和授课。
开放教育模式解决了教师备课教学和学生选择定向的尴尬,由于课程资源的可共享性,各种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被广泛收集而不必由个人全权负责组织建设,学习者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希望补充的课程知识,大可不必局限在特定的一两门课程上。
(二)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基本基于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可能会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可能有作业展示仪器,可能还有先进的翻转桌椅式的现代化教室,但无论教室内的设备如何的先进,它们都是为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做辅助。
开放教育模式下课程的组织形式得到了极大地解放,非同时、异地、远距离都不会成为学习的阻碍,只要学习者有一种移动学习的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老师的讲解可以直播可以录播,讲解的内容可以是微课、探讨式等立体型的组织,课程的作业可以是零散的碎片,学生的学习的疑问和学习体验可以在任何时候向老师和同学传递与分享。
(三)课程设置可塑且灵活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经确定,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固定使用,调整和更改程序较为复杂。专业的发展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社会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专业课程滞后于社会需求的调整和变化似乎是现代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被重视,专业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汉语国际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多角度的,中国人、外国语言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外国从事汉语教学的本土教师、从事特殊行业(导游、空乘、中医)的外国人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对持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课程体系在设置时都应该有更改和商量的余地。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对象更为复杂和多元,可以摒弃传统全日制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性和严肃性,以学习者为导向设置灵活、可塑甚至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探索的重要目标。
(四)特殊的课程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是否扎实的重要途径。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教学实习主要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形式,国内形式即在国内的实习基地、汉语培训机构担任汉语教师,国外形式即前往孔子学院(课堂)担任汉语志愿者,在国外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等。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既有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共同之处,又有自己鲜明的“开放”特色。该专业的教学实习实行“封闭实习”和“开放实习”两大形式。
1.封闭实习
所谓“封闭实习”,即学生在云南开放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内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教学。云南开放大学自199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招收来自法国、美国、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目前,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云南开放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已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此外,云南开放大学还与云南省几家著名的汉语培训机构积极站来合作,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述基地的建立为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2.开放实习
【关键词】对外汉语 汉语国际教育 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
一、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使得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校已超过300所,与此同时,全国每年该专业招收人数超过1.5万人。然而,与其他众多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相比,本专业的起步较晚,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在该领域培养先进人才的经验仍较为匮乏,专业课程设置仍不够成熟,其对大学生所展开的就业指导项目仍较为简单与笼统,从而导致我国该专业领域的人才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庞大需求,这就需要对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大量的探索、研究与改革,进而真正地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教学体系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迎合当前全球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趋势,大力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专业化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人才,我校于新校建立开始便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该专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较为深厚的汉语语言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语言教学能力与教学技巧,能够熟练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思路,从而能够在国内或国际汉推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为全球汉推事业做出相应贡献的人才。
(一)教学目标
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课程中,我校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掌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且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
(二)课程设置
在我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立之初,参考我国其他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财经大学、南京外国语大学等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状况,我校将汉语基础、汉语综合学习、汉语研究等科目定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具体课程内容为: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汉语社会语言学、汉语文字学、汉语实用词汇学、现代汉语修辞学、汉语训诂学等门课程。这些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种类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我校还开设多门文化、文学类课程,包括:现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西方文学、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文学批评史、东方文学、中国文化、比较文学、影视文学、宋词研究等课程。与此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对外汉语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对外汉语专业素养,我校还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讨论、微格教学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温习以及当代语文教学流派分析等课程。
(三)教学成果
首先,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成果进行统计:我校2015届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共计199人,其中有29人考取研究生,其余170人完成就业,其中,从事相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工作为28人,公司工作66人,学校教学工作76人(包括小学38人,中学26人及培训学校12人)。从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校该专业学生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形式大好,就业状况也非常良好,且大多数学生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工作,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有效力量。然而通过数据显示,我校本科毕业直接投身于汉语国际教育行业的学生匮乏,使得学生只有通过读研进修,到了更高更广的平台,才能获取更多机会未来参与到汉推事业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展开分析与研究,并对学生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其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四年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在汉语的词汇分析,词汇应用,汉语结构分析,以及汉语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关于汉语教学方向,汉语教学思路,汉语教学目标等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均能较为有效地掌握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与相关的教学方法。
然而,随着我校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逐步开展,该课程内容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根据对当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化,同时,由于学校所开设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重点针对于学生汉语语言理解与应用环节,而缺乏针对汉语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仍旧未能掌握较为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学校所开设的对外汉语文化交流与拓展科目,重点集中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拓展,而非学生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导致学生对汉语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第三,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数量较少,使得学生无法掌握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同时,也无法将现有的教学思路予以应用与磨练,无法达到“教学练兵”的目的。第四,在我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有关提升学生才艺能力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这便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的,枯燥的进行学习,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才艺方面的培养与积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除了对外汉语课程领域内的知识之外,几乎没有可施展之才,进而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对本专业综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就业指导
在当前情况下,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主要为: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发展方向,企业与公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寻找相关工作机会的经验与方案,教会学生如何制作相关的简历与简介,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就业培训等等。
然而,如今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开展的就业指导项目仍旧较为简单,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我国对外汉语事
作者简介:苏昕(1987―),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专任教师。
业发展较为薄弱,相关的经验积累显著不足,从而导致学校在开展相关就业指导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当前国内外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需求程度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指导,进而使得学生无法从指导中获得真正有利于其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彰显优势的有效技巧。具体来说,首先,我校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没有对其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的相关职业素养与从业知识展开深入的分析,缺乏对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专业能力状况所展开的具体的构建与规划。其次,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没有合作的实习单位,学生毕业后没有准确的就业目标,也缺少从实习单位直接获取正式工作的机会。第三,未能对学生从事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行有效地拓展。
三、改革措施
(一)课程改革
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侧重于对学生汉语基础知识、文化的积累与培养,而较为轻视针对学生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拓展与提高,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集中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大量增加与汉语教学综合能力培养与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教学方法课程,汉语教学理论课程,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引导中外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如何拓展对外汉语学习能力等等。与此同时,这对汉语教学技巧与能力进行培养之外,还应当注重于对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培养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等等。
在当前情况下,我校针对汉语教学相关的实践课程与技能课程稍显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技巧,因此,应当大力拓展相关课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拓展课程等等。最后,针对当前我校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个人才艺培养课程的匮乏,应当转移教学方向,开展相关课程,例如:学生综合才艺培养课程,学生艺术修养课程,等等,从而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更好地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当中一展宏图。
(二)就业指导改革
针对上文提出的我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其具体的改革措施为:第一,加强与海外院校的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与海外院校进行合作,派送学生出国教汉语;若短期内没有海外关系,则可与沿海城市、大中型城市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输出学生去此类单位进行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有真正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有了更多实践经验,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第二,在针对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对其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所需的知识,技巧与相关的职业素养展开深入的探讨,帮助学生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就业素养发展体系,使学生在就业培养期间,尽可能地掌握一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素养,进而有利于其今后顺利地融入到相应的工作氛围当中,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需求。第三,对学生专业能力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较为合理的就业方案与就业规划,使学生这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拥有更为清晰的思路。第四,对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所应当具备的管理与组织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例如,开始组织管理培训课程等,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面对企业或组织的需求,赢得企业或组织领导的青睐。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项目所存在的不足展开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使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积累相关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能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与安排,培养相关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而更好地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古代汉语课由于课程内容、教师年龄等原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仍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或者仅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新兴的学科,其古代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语言文化传播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和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设置充足的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组织讨论、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教学环节,创造学习、思考、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