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医疗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的医疗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来看,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移动医疗需求前景可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职务:广药集团董事长
领域:制药
事件:进军医疗器械领域
作为带领广药集团走出低谷、重回荣耀的商业奇才,2014年,李楚源再次带领广药走进另一个新兴而又陌生的产业。
2014年10月,李楚源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探讨了医疗器械等健康产业的前景。广药集团拟进军包括开发可穿戴式和可植入式医疗设备。
在李楚源看来,目前广药集团虽然有医疗器械类产品,但一来这些产品分散在集团下的各个企业,二来产品的数量还比较少。“广药拥有两千多个药品批文,但医疗器械的批文却只有十几二十个,仅占1%。”李楚源希望,在广药集团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将加大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的发展力度,成立一个新公司,专门做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方面的产品。
这也许是李楚源带领广药集团的又一次创业。从李楚源临危受命广药集团的前身原白云山中药厂党委书记以来,“变则通,不变则亡”,不墨守陈规、时刻把握世界技术的潮流,似乎成为李楚源带给这个百年品牌的最大变化。
此次,李楚源显然希望将广药带入一个更新的领域――百年药企开始触“电”。
可穿戴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主要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衣服或配件的设备的科学技术。可穿戴健康设备是把可穿戴技术应用于健康领域,对用于身体情况的检测、运动数据的统计及健康状况的改善的设备的统称。
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大约有3000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比2011年增长了37%。同时,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到2017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目前,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摩托罗拉等诸多科技公司已成为这个全新领域的主力。在国内,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几乎成为了诸多电子、IT企业的角力场。而进入这个领域的制药企业还鲜有所见。
一、中国成为创投的焦点
2006年已成为中国创投历史上投资金额最高的年度,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清科――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年度研究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投资金额高达17.78亿美元,比上年高出52.1%。这个数字使中国可望成为仅次于美国,获得创投投资总额第二的国家。(图1)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风险投资机构热门的焦点,自2001年以来保持平稳的增长,这与中国近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同样会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投资金额将再创新高。
二、创投下一座油田
先前在投资金额中占到大半边天的广义IT行业已经成下降趋势。虽然2006年中国创投市场总金额高达17.78亿美元,比上年高出52.1%。但是其中存在一个突出表现是,IT行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自2005年以来的投资多元化格局进一步深化。与2005年相比,2006年IT行业获得创业投资的数量比重从66.2%下降到了59.6%。具体来看,下降的趋势2006年下半年更为明显,IT行业在下半年两个季度中的获投案例数量比例均低于60.0%。(图2、图3)
以上分析说明,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的IT投资环境已进入近似饱和状态,并正在恶化,成下降趋势。因此,目前有必要开采下一座油田――医疗健康行业。
据美国IrvingLevin公司的一份研究表明,2005年国际资本向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呈上升趋势,风险投资达到7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5%。分析师认为,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将持续风险投资的热点。
目前市场空白意味着巨大商机。尽管IT行业所占投资金额超过50%,但广大的风险投资机构显然对这轮大潮已有些丧失兴趣。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对下一座油田的方向仍然迷惑。但目前一则新闻让VC再次兴奋起来。
2006年10月25日市场盛传已久的“拜耳收购东盛盖天力”一事,终于水落石出。拜耳医药保健以总交易金额12.64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东盛盖天力旗下的“白加黑”等3个西药OTC品种,这起交易被称为迄今为止跨国巨头与国内药企之间最大的一笔并购案。在谈及东盛出售OTC业务原因时,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表示,中国的医药企业在西药尤其是在OTC的研发方面,不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没有后续资金开发新品种,东盛如果只靠现有资金发展肯定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东盛一家的问题,包括制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医疗服务等在内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也一直面临着行业快速发展和资金相对掣肘的困扰。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医疗建康产业也因之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三、我国生物医药现状
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可谓潜在需求非常之大,并且政府支持医药技术发展,我国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开设了医疗器械与工程专业,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同时也拥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并且这个群体将不断壮大。2006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134亿元,同比增长20.7%;医药工业完成出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29.5%。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年销售总额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增幅在6.5%左右。我国医疗设备市场的总价值约为15亿美元,2006年底增加至22亿美元,未来5~7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
以上说明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庞大,并且生物医药、医疗保健行业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现正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随着我国医疗服务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将投入这一新兴领域,将带来这一领域的飞速发展。
劣势:虽然我国已经努力在技术上赶超美国等拥有高技术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过慢,在技术上不能位于世界前列;由于位于起步阶段,技术不够先进、熟练,虽然有廉价的劳动力,但是生产成本仍旧较高,并且没能形成规模性,因此售价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公民的消费水平较低,不能够完全接受高价位的医药和营养保健品,致使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速度较慢。
如今中国的医疗保健行业正处于增长阶段,因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随着大量的外资涌进这一领域,我国应健全法律法规来进一步规范这一领域。虽然这一行业具有较好的上升势头,但是由于技术的缺乏,并且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投资的风险较大。技术方面尚不能在世界领先,因此国外有可能造成技术垄断,从而将冲击我国这一尚不成熟的行业。由于我国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应当合理定价,限制进口,防止扰乱国内市场。
四、风险投资如何进入生物医药领域
(一)切入点――研发费用高。创新和规模运营是中外医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随着中国加入WTO,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在中国,医药研发是由各科研院所完成,由于其资金短缺,因此要引进外资来完成研制。而对于生物医药领域,其收益巨大,因此得到风险投资商的青睐。风险资本可以通过研发部门缺少资金而进入生物医药领域。
(二)介入条件――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市场性。评价一项技术的价值不仅要有技术的先进性,还要有技术的成熟性和市场的经济性。产业化的价值体现在形成产业的先导性、长期成长性和规模性上。而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性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个产业具有经济前景,VC才会介入其中取得高回报。所以,作为风险投资技术评估的标准,理性的考察其技术先进性、成熟性和市场经济性,规避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关联经济带来的系统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李承志:作为一家健康管理企业,慈铭设计的特色体检套餐、流程和信息自动化管理程序,在8年前就打开了健康管理市场。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沿海城市链、东部发达城市群、西部发达城市点”的战略布局,集团的连锁体检中心增至45家,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大型健康体检企业,创造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史上发展速度快、跨跃地域广、体检会员众多、体检规模强大的健康体检连锁机构。
2005年我们进军上海,在2006年第一家体检中心开业后,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我们紧接着开设了第二家,现在慈铭在上海有三家体检中心,分别位于黄浦、虹桥和浦东,由于市场的需要,我们的第四家体检中心已经在酝酿之中。
到上海开办体检中心,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承志:作为一家外地来沪投资的企业,我们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融入上海的地域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上海的卫生行政管理标准高、要求严。要想在上海立足,就意味着要跨越更高的门槛。但是当我们把这些难点都一一解决后,我们发现,这些高门槛都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客户也才会更加信任我们。
健康体检行业的竞争一定很激烈吧?
李承志:在这个行业中,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对手――我们刚到上海的时候,上海就已经有体检中心,由于市场前景被看好,新的体检中心还在不断出现。但是,我们之间不存在恶性竞争――中国市场这么大,重要的不是与对手分羹,而是怎样才能把这个市场更好地做起来。
当今社会,老板时常叹息手中的人才缺乏忠诚度,你怎么留住人才呢?
李承志:我们在上海有400名左右的员工,人员的流动虽然存在,但并不严重。而且,我们的骨干人员基本不存在流动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很重视人才。从2005年组建到现在,我们那个时候招进来的许多员工都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和企业共同成长,为企业的发展感到自豪。
很多时候,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比较微妙,既要用他,又要防他。你觉得职业经理人和老板怎样相处比较好?
李承志:作为老板,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并将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明确的信号传递给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接收信号后,要做出相应的反馈――正确的就去执行,错误的提示给老板修正。作为老板,要勇于听取职业经理人的意见。有不同的声音并不是坏事,这证明大家都在关心企业发展。总之,老板的思维要不断提升,还要有胸怀和气度。你尊重职业经理人,不把他当工具看,我想,职业经理人会鞠躬尽瘁为企业拼命的。
慈铭发展目标是什么?
李承志:这个目标,其实也和忠诚有关。我们希望能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说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打造一家百年品牌老店。现在,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健康体检的市场前景,因而一些非专业人士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我们担心这个行业被做偏,所以希望能规范整个行业,让行业用规范的标准去服务社会,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受益。
[关键词]前景;预测分析;健康产业;政策解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1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 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 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 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
对于市场规模的预测一向是产业界最先关注的信息,最近不同的市场调研公司纷纷密集地发表了针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预测数据。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公司给出的数据非常鼓舞人心,该公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下半年,全球有160万台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出售。而这个数字在2014年将成几倍增长,预计2014年全年智能穿戴产品销量将有1700万台。而美国Deloitte公司最新报告将2014年世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销售数量预测为1000万台,销售额为30亿美元,预期2020年可销1亿台。又据市调公司Business Insider估算,2013年世界可穿戴设备市场约25亿美元,2014年激增62%达40.5亿美元,到2018年可望超过120亿美元。
面对扑面而来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世界半导体供应商们同样也信心满满。
S i l i c o n Labs公司美洲区市场营销总监Raman Sharma表示,对于可穿戴产品的研发者,以及为可穿戴产品提供超低功耗小尺寸MCU、无线IC和传感器器件的供应商,2014年都将是成长和充满机遇的一年。今年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型可穿戴产品,从智能手表到健康健身追踪器,再到智能眼镜,甚至智能耳机等等。除了现有Garmin、Samsung和Sony等大型老牌公司的产品之外,今年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灵活的小型创业公司(例如Misfit,Shine健身追踪器制造商)进入可穿戴市场。作为节能型的MCU、无线IC和传感器产品的领先供应商,Silicon Labs把可穿戴市场视为今年在嵌入式业务上的战略性增长机遇,并且认为这个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成熟。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同样对可穿戴设备市场充满了期待,他预计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将是这一市场的成长发展期,此后将会迎来突破式的增长及海量的相关产品出现。
医疗和健康将成为重要的市场
可穿戴设备的定义是个笼统的概念,如果要为市面上的可穿戴设备进行分类,则可以帮助业界人士充分了解市场并抓机遇。
市场调研机构ABI公司较早地将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分为7大领域,分别是可穿戴照相机、智能服装、智能眼镜、医疗保健、运动与活动跟踪器、可穿戴3D运动跟踪器,以及兼容智能手机的手表。
然而就目前已经在售的可穿戴设备产品而言,医疗和健康领域将成为最先爆发的市场。名为埃森哲(Accenture)的咨询公司发表报告指出,虽然如今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的可穿戴产品似乎多种多样,但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一个产品类别――健身监测器,健身监测器在已销售的可穿戴产品中占据十分之九。
ADI公司亚太区医疗行业市场经理王胜是上述观点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随着移动医疗热潮兴起,穿戴式医疗电子无疑会成为未来的可穿戴设备的热门行业。在医疗保健领域,穿戴式的应用产品已不再是停留在“被谈及”的层面,目前在例如体征信号检测类产品,运动类装备(如腕表,鞋类)以及消费产品等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实际商用产品出现。例如,在手机或手机附件中集成此类功能,尤其是业内的主流手机厂商都在开发并已有面市产品,这必将带同相关技术及市场的快速发展。
ABI的分析师Josh Flood表示:“运动与活动跟踪器是首批热销的产品,仅在2013年,就出货了3200万台设备。我们也预计将在2014年看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的快速增长。”
Strategy Analytics平板和触摸屏战略总监Matt Wilkins先生认为,某些可穿戴设备产品种类的用例(Use Case)仍未有清晰定义。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监控和记录健身数据的健身腕带将主导全球产业。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即2014至2016年间,健身腕带和智能手表将逐步融合,两类产品之间的差异将缩小。在第三阶段,智能眼镜将兴起,成为可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
大量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智能手机的配件
仔细观察现今的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无论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它们都具备与智能手机通信的功能,必须通过智能手机来进行数据处理。
博通公司嵌入式无线暨无线连线事业部业务开发总监Jef Baer先生表示,随着可穿戴设备变得日益纤小、轻薄和高效,要处理和收发数据,与强大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之间的保持良好的连接变得日益重要,智能手机就变成了将一切设备连接起来的中心。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在于,它拥有能够与智能手机或者互联网连接起来、但同时又对电池寿命影响甚微的能力。
Silicon Labs美洲区市场营销总监Raman Sharma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将市场中存在的可穿戴式产品两种类型:可佩戴的外设(例如作为智能手机外设的智能手表、健康健身和活动追踪器等)和独立式的产品(例如 Google眼镜,能够不依赖于智能手机或平板,就可操作和连接互联网)。他相信未来大多数可穿戴产品将作为手机外设而存在。
究其原因是可穿戴产品具有两个关键需求,即小型化和长电池寿命。为了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终端用户应该在佩戴上可穿戴产品后显得不唐突、不明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穿戴产品必须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并且也要能够长时间运行,最好是支持可更换电池。在可穿戴设计中提供复杂的用户界面(例如,惹眼的彩色显示屏)可能会受到成本限制。因而与终端用户共享健身和其它生物识别信息的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智能手机或者一些其它移动设备。
短期难成“杀手级”应用
通过上面业界机构和人士的观点,相信读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也会信心备增,但是相对于个人PC和移动电话对于电子工业的影响力来说,可穿戴设备短期内仍难成为“杀手级”应用。
宠物自然疗法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与方法,如食物、空气、水、阳光、体操、睡眠、休息以及有益于健康的精神因素,如希望、信念等,来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式。
其哲学指导思想是深信机体的白愈能力,在其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任何削弱机体自愈能力的医疗手段,不能忽视机体的自愈能力,更不能用各种疗法取而代之。教育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应用自然和无毒的疗法。
其中,自然疗法中的SPA矿物疗法就是代表性的一种,SPA一词源于拉丁文“Solus Por Aqua”(Health by water)的字首,Solus=健康,Por=精油,Aqua=水,意指用水来达到健康,宠物SPA因势而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的市民越来越多,消费者知识水平也提升,爱宠人士日益增多和观念的转变,很多宠物主把自己的宠物当做自己家庭中的一员视为自己的儿女,对他们百般呵护,对宠物的皮肤护理、营养、健康等比以前更加关注。基于此,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宠物能享受到专业的矿物营养温泉自然疗法。
《保险中介》:您如何看待我国养老社区的这种养老模式?
刘冬姣: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421”型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养老负担加剧,让赡养者疲惫不堪;随着老龄人口的膨胀,机构养老也不能满足众多老龄人口的需求;社区居家养老配套设施滞后,不能高效、全面满足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而养老社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不足,缓解供给不足的养老市场,更有助于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保险中介》:对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建设这一市场现象,您如何评价?
刘冬姣:2008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保险企业投资医疗、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发文允许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投资。随着国家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放开,保险资金开始瞄准养老地产、看好养老社区建设。
从保险公司产业链来看,养老社区向上可衔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寿险公司在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现有产品。同时,养老社区可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大学等产业,能够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使关联产业整合互动,相互推进。
寿险公司上游的稳步经营为养老社区提供资金和客户来源;下游养老社区的稳健运营有利于上游养老金计划的实施,为寿险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精算数据,如此循环,保证了养老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可以将寿险产业链延长20-30年。
《保险中介》:投资养老社区对险企还有哪些影响?
刘冬姣:不仅如此,寿险公司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对于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可以采取反向抵押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退休老人盘活存量资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支付能力,增加客户来源,支持以房养老,进而提升养老社区持续经营能力。
与此同时,在养老社区的运营过程中,通过日常与老人的交流,保险公司能有针对性地收集大量有潜在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和服务需求,这些宝贵的信息能为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
总之,寿险公司参与养老社区建设,能够掌握和控制从源头到下游的每一步经营活动的过程,不断修改与完善保险产品,不断挖掘新的客户群,推进老年医学、护理服务的发展,最终使得养老社区健康有序的运营。
《保险中介》:您觉得险企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市场前景如何?
刘冬姣: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民政部2011年6月16日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占总人口的8.9%。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13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然而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仅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只有2.61张,仅供收养274.7万人。很明显,养老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为投资养老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保险中介》:当前险企投资养老社区存在哪些问题呢?
刘冬姣:对于我国的养老产业支持政策,目前仍然停留在研究阶段,政策缺乏使得养老地产从拿地到开发都处于摸索期。由于养老地产回收期长,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开发的风险,市场前景也不容易预测;另一方面,由于养老地产开发周期长加之所需要的资本大,在当前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很难去的银行的融资。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阻挡了一些有意愿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保险公司。
此外,养老社区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养老社区的投资门槛及过程监管都还不健全,一些有实力的寿险公司还处于观望状态。与此同时,在监管不健全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公司打着兴建养老社区的幌子实质上进行圈地从事纯商业地产,因为这些少数投机商的存在,扰乱了养老产业的秩序,使得真正想进军养老地产行业企业拿地和审批更加困难。
《保险中介》:鉴于此,监管层在出台险企投资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时应注意些什么?
刘冬姣: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国家对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配套和物业服务等尚无统一标准。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进入养老社区建设,涉及金融创新、投资、保险与养老等多个产业链的整合。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寿险公司也应充分利用目前投资养老社区的有利政策环境,找准时机投资。
一方面,政府尽快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范养老社区建设。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对养老地产的规划、引导、鼓励与监管,抓住机遇,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养老社区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明确界定养老社区的功能与建设标准,规范养老社区的选址、建筑设计、社区布局、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等,完善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市场的环境。
另一方面,养老地产与普通的商业用地产相比比较特殊,虽然其也是商业化运作,但若拿地成本和普通地产一样,大大提高了养老社区的成本,加之养老社区回收期长,大多在10年以上,对于开发商来讲,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针对养老地产的土地支持政策,如拿地优惠,加以清晰的政策引导。
《保险中介》:对有意投资养老社区的险企,您有何建议?
刘冬姣:个人认为险企有三个方面要努力:第一是加大养老社区的宣传力度。在建设养老社区的前期,通过媒体广告、平面广告等多种渠道加以宣传和讲解;并可通过沙盘等模型向老人们介绍养老社区与普通住宅在建筑构件以及小区设施上的差别;在养老社区建成后,可以采取与普通楼盘一样的营销措施,可带领老人实地考察。
第二是充分利用交叉销售,“险社”联动。养老社区是寿险公司产业链的产物,位于产业链下游,对于寿险公司来说,有不同的保险产品,员工在进行寿险产品营销时,可以交叉销售养老社区,一方面收集潜在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大众对养老社区的要求和需求;同时,对于有意向入住养老社区的老人来说,也可以像其讲解其他寿险产品,将老人的家人朋友视为潜在的购买客户。
第三是注重养老社区优质服务的持续性。养老社区在构建过程以及经营过程中,必须兑现并持续保证提供配套的优质的软硬件设施,切实满足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只有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才能促使养老社区长远发展,展现养老社区的独特价值,更能提高大众对养老社区以及寿险公司的认知度,完善养老社区建设。
新型医疗生活馆
现在农村中老年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很多,但大多都不知道,因为缺少必备的医疗设备。开一家新型医疗生活馆,给农村老百姓提供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讲座。倡导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经营一些二类医疗家用监测仪器,这样的仪器经营成本和门槛都不高,在价格上可以给予一些优惠,有生活馆会员价,可设定活动日,免费赠送血糖试纸等,这样也容易被老百姓接受,购买仪器后,也方便老百姓随时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开这样的新型医疗生活馆,既可以挣到钱,又可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家居环保服务
现在农村楼房盖得越来越多,而新房内存在甲醛与装修污染,想消除这些污染.但农村这样的环保店很少。在农村开一家环保店,然后,配上环保流动车进行知识宣传,发放环保资料、居家健康手册、产品资料等,这样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知识,而且还开拓了市场销售渠道。做这样的生意,要结合上门服务,制定套餐业务,比如甲醛检测和治理,以及环保产品的维护等,农民消费水平有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费.全套的费用一般适宜在600-800元,一个月如果接10单,同时还附带经营一些家居产品,收入可过万元。
特色畜种繁殖
关键词:巴西;药品市场;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4-0037-03
巴西全称巴西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tive Republic of Brazil),地处广袤的南美大陆,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五,面积亦居世界第五,比美国本土面积还要大。历史上,巴西曾为葡萄牙殖民地,现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巴西是联合国(UN)、美洲国家组织(OAS)、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贸组织(WTO)的创始国,如今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也即将来到这块沃土。
中巴两国素来友好,中巴友谊源远流长,两国同为金砖国家(BRICS),在各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追求。2009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国。① 作为世界药品市场上的一个大户,巴西药品市场需求巨大、契机众多、前景广阔,故了解巴西的药品市场和知识产权制度,必将对国内药企进入巴西至南美市场、国内企业投资巴西至南美大陆产生有益作用和引导。
一、可观的药品市场前景
在世界药品市场中,拉丁美洲约占7%的比例,而巴西一国就占拉美的40%。② 2009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1.53万亿美元,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经济体。③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巴西经济依然表现良好,并且坚挺,显示出不错的增长潜力。其中,约10.8%的GDP花在了零售药和医用药上,也反映出巴西政府的战略调整,优先保障医疗,包括积极采取措施扩大药品准入,估计未来几年可能会超过北美、西欧和日本的药品市场。巴西全国约有52 000家药店,2009年的零售药市场大约为126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约14.3%。④ 而在2007年,巴西的人均医疗支出就已达到837美元,居世界第55位。
巴西药品市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近300家参与者。在巴西制药领域,约有270家私有公司和21家国有公司,其中很多是四大制药协会的会员。正如第一个承认巴立一样,美国也是巴西最大的药品投资商,在巴西医药公司中,31%的是美国公司、42%的是欧洲公司,而巴西本土公司只占27%。⑤ 跨国公司正把巴西作为生产平台,生产的药品销至拉美、北美和欧洲市场,而巴西本国公司生产的药品也出口到了40多个国家。巴西国有制药公司生产或进口了巴西国内用的大多数疫苗。与美国相比,巴西的合资制药公司十分发达,并且在某些产品的市场份额上极具影响力。
总体而言,巴西不愧是拉丁美洲甚至世界药品市场的一块肥肉,从政府到行业至企业及公众,可谓前景辽阔、机会众多,亦不失为一片药品投资热土。
二、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
与药品紧联的是专利,和专利密切相关的就是知识产权法。伴随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度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国际化时代的到来,巴西也概莫能外地加入了知识产权相关国际公约,变革了知识产权相关国内立法。
在国际条约方面,巴西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Paris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的原始签字国,其专利法始于1809年⑥,也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世贸组织(成员国要遵守Trips协议)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依《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即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建立)等国际条约或组织的成员国。
国内立法上,巴西严格遵循Trips-plus标准,先后颁布了《工业产权法》(1996年9.279号)⑦、《著作权及邻接权法》(1998年9.610号)⑧ 、《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98年9.609号)⑨,以及微芯片、植物新品种、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数据库保护等方面的立法。这其中,与药品保护紧密相关的《工业产权法》的范围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工业设计、商标、禁止虚假地理标志和反不正当竞争等。
三、健全的药品行政执法
在巴西,药品行政执法并不困难。对于纷繁复杂的药品管理问题,巴西各政府机构、各直属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面宏观调控、协调管理药品各领域,以防控未来风险、应对已然问题。
主管机构方面,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是巴西药品管理方面的最高行政机构,比如中国的医疗美容仪器出口至巴西须经过ANVISA的认证才能通关。
产业、卫生和公共政策方面,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和巴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银行(BNDES)Profarma项目主管巴西全国的医疗产业、制定全国的卫生公共政策。
药品价格管理方面,药品市场秩序协调委员会(Interagency Board CMED)主管巴西的药品价格、调控管理巴西的药品市场秩序。
药品专利方面,对于药品专利审查授权,巴西有两套政府机构即巴西国家工业产权机构INPI(1970年设立的巴西专利局)和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1999年设立的巴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其中,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还主管全国药品专利的预先核准。
主要的卫生服务提供方面,巴西有统一的医疗体系、三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服务,巴西建立了统一医疗体系,实行以全民免费医疗为主、个人医疗保险为辅的医疗制度。统一医疗体系由全国所有的公立卫生站、医院、大学医院、实验室、制药厂、血库、医疗科研机构及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聘用的私立医疗机构组成,由卫生部、州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统一领导、共同负责。⑩
国内市场竞争方面,巴西有21家国有制药公司分庭抗礼,参与巴西国内药品市场竞争。
反对灰色市场商品方面,巴西有着严厉的规定,没有国际用尽原则,他国可能出口,巴西绝对禁止进口。
另外,巴西还有药物警戒、研发和公共健康保护等方面的机构。
四、规范的药品专利申请
对于药品专利申请,巴西有着一套完整的操作规范。
申请制上,巴西实行先申请制。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都可申请专利或注册工业设计,该专利申请只在巴西范围内有效,巴西给予其专利权保护。发明人就其发明创造可申请巴西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巴西允许化学产品、医药和食品的生产方法申请专利,也允许转基因微生物申请专利。但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不符合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要求(发明创造违背、不尊重等)、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发明创造违反法律或公共安全)、损害公共福利(发明创造不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发明创造;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只有那些不改变产品或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设备、机械、装置、提炼方法等才可申请专利);生物的全部或部分(同时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三条件的转基因微生物除外,而不能仅是一项发现)。
申请专利前,申请人最好对已公开专利申请或专利进行个别或特别调查,但这并非强制要求。申请人可到巴西国家工业产权机构总部所在地进行个别调查,申请人有三天的时间进行该调查,所发现的信息资料应在专利申请报告中简要记载。若申请人本人无法进行个别调查,也可选择特别调查,由国家工业产权机构相关人员代为执行,并根据调查对象数量收取一定费用。详情可登录国家工业产权机构网站,在“技术信息产品和服务”项下查找。
申请人必须前往巴西国家工业产权机构申请专利,专利审查员对申请材料审查分析后才能授予专利权或准予注册登记。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材料: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等文件。申请人应向国家工业产权机构提交三份请求书,自己保留一份。提交请求书前,必须填写一张特殊形式的表格,并提交已通过指定银行支付相关费用的凭证。表格可在国家工业产权机构前台领取,也可在其任一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领取,还可在国家工业产权机构网站下载。申请人可从前台领取受理证书,然后与请求书复印件一并提交确认。上述事项也可邮件至patente@inpi.gov.br询问。另外,巴西国家工业产权机构还制定了标准化规则以规范专利请求书,这些规则也可从国家工业产权机构网站下载。{11}
对于专利申请审查,巴西采用早期公开(自申请日或优先权日起18个月即公开)和延迟审查(公开后的24个月内申请人提出审查后再审查)制度,而实质审查须在申请日起3年内提出。1999年考虑到公共健康和经济因素,巴西对药品专利规定了强制审查例外(regulatory review exception)和预先核准(prior approval)。2002年巴西国家工业产权机构还为药品和生物技术发明制定了专门指引。巴西专利保护期从申请日起20年或从授权日起10年,实用新型则为申请日起15年或授权日起5年。如果自授权日起3年内专利权人未在巴西实施该专利或中止实施1年以上或虽实施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则可采取强制许可;如果授权后4年不实施或订有许可合同5年不实施或中止实施2年以上,则专利失效;如果外国人在巴西获得了专利权,且该专利技术已在国外实施,则巴西有权不经专利权人同意而进口该专利产品。
但是,巴西在药品专利方面也是优劣并存,并非绝对完美。关于显而易见性,巴西法律方面仍然没有解决。巴西国家工业产权机构对申请截止日期控制十分严格,却仍需六七年的时间来审查这些申请,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积压量。而且,它们的审查缺乏质量、透明度和法律规则,所以在巴西较快获得专利仍然是一个问题。对于专利链接,巴西没有特别立法:没有专利清单,没有列明特定产品专利的公共数据库(比如美式的橙皮书),也没有专利未被在侵权的申明要求或类似美国的第四段认证(Paragraph IV Certification)。另外,巴西法律也未要求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必须尊重第三方的专利权等。
五、完备的药品司法保护
在巴西,药品司法保护如其他国家一样,也主要是司法诉讼和侵权救济等方面的具体操作。
司法体系方面,巴西像美国一样有两套独立的司法系统,即联邦系统和州系统。与美国不同的是,巴西专利侵权案件只在州法院系统审理,而专利无效诉讼却只在联邦法院系统进行。诉讼期间,巴西没有美国式的审判,只有一系列简短的听证,每个听证一般不超过一天。通常的做法是提交专家证人意见和宣誓书。
专利无效是法定的抗辩理由。但是,在侵权诉讼中任何基于专利有效性问题的决定都只影响各方当事人,而不会致使该专利对一切第三方无效。
侵权救济方面,专利权人有权寻求禁令救济和损害赔偿,禁令被广泛使用,但只能在诉讼开始时或审判结束前通过法院单方裁定获得。
证据方面,巴西一般由原告来举证,没有美国式的证据发现规则。而对于侵权方法、侵权过程等方面的主张,采取举证责任倒置。
特别地,在巴西专利侵权是重罪,可被判处3个月至1年监禁或处罚金。
六、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市场商机、经济考量、政策导向和法律架构视角对巴西药品市场和知识产权制度作了一较为宽泛的引介,以期为志于开拓巴西至南美药品市场的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大概轮廓和框架,以资参考。综合前文可见,巴西药品市场商机无限、经济利益可观、政策导向鲜明、法律构架完善,虽多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无碍对其整体市场利益的期待,因此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但话讲回来,本文也仅仅是一大致引介而已,中国企业尤其药企驶进巴西至南美大陆依然前路漫漫,还需全方位、重细节地深度耕作以做足考前之功课,既要看准市场和商机,也要把握政策和法律,更要找好咨询和定位,进而求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进退自如、稳操胜券。
注释:
①参见,2011年11月9日。
⑤参见,2011年11月9日。
On the Brazilian Pharmaceuti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Liu Jianpeng
当前,传统医疗行业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在发达国家,医疗支出在政府财政中的负担日益加重,而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平衡造成的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的顽疾。实现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医疗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过去一年,削减预算和如何增效节支构成了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的主旋律。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英国医疗卫生行业正在努力寻求更低成本的方案来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应用程序在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创新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能够大大改善医疗护理质量并降低成本。有关专家指出,移动医疗的应用或将为英国医疗卫生服务带来革命性变化。
近年来,向病人传递医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移动设备数量的增长,病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沟通的渠道日益增多,患者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回顾NHS Direct服务方式的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趋势,从最初的电话服务到强大的网上服务,而近期NHS又不计预算削减的计划而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应用程序,该程序的推出将可以确保NHS能够与使用任何移动设备或渠道的用户保持连接。移动电话和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移动医疗拥有广阔市场前景
在英国,移动医疗战略显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NHS Direct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使用移动设备对网站进行访问的移动用户由过去一年的每月3000人增至155000人。移动设备已经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消费者的必需品,并为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明显的好处,从这一点来看,目前医疗服务提供者尚没有张开双臂迎接移动医疗战略的现实令人感到惊讶。
近期,NHS Direct的首席运营官Ronnette Lucraft女士就NHS引进移动应用程序的必要性做了公开发言,表示快捷、方便以及易于患者访问是主要原因。同时移动应用程序为公共场所中在某些敏感问题上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了自由裁量权。以上因素解释了移动应用程序目前正在医疗领域得以推广的原因,但它们还不能完全揭示出医疗服务提供者将会如何受益于移动医疗战略。
移动医疗显著促进成本节约
从根本上说,医疗服务提供者采用移动应用程序的关键诱因是节约成本。每个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战略核心都在于如何不断以更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当患者在需要帮助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有效自我支持,服务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将移动应用程序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将有助于优化信息服务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人员拜访,最终可以降低组织资源的负担。
据E-Health Insider 2011年6月的报道,过去一年NHS Direct通过降低对医疗专业人士的不恰当的访问大约为NHS增值4400万英镑。但是,呼叫中心的成本仍然非常昂贵,NHS的每一个电话将花费英国纳税人多少钱多年以来一直有不同的计算数字,最高达到每个电话25英镑,这几乎等同于直接访问一个家庭医生(GP)的费用。因此,尽管NHS Direct已经为NHS节约了大量资金,但如何尽量减少病人的电话仍然是医疗服务提供者所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移动应用程序在有效降低电话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因素对NHS Direct实施其移动应用程序计划无疑起到了推进作用。而程序后第一个星期便成为iTune store免费软件列表中下载最多的软件,这一成功也表明医疗应用程序符合英国广大人口的强大需求。
医疗服务提供者通过移动应用程序降低成本的另一项显著优势是自动提醒功能。以失约为例,早在2005年Sunday Telegraph就曾报道,每年由于失约造成的NHS成本消耗高达5.75亿英镑。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的自动提醒功能,将可以提高效率并有效降低成本,这将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移动医疗战略增值。
战略计划必须符合未来需求
虽然在移动应用程序上的投资可以立即降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成本,但移动医疗战略的核心价值更在于它为长期业务结构带来的收益。这是因为移动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预防保健知识、鼓励自救,并提供诊断信息以减少呼叫中心的业务量。从长远来看,移动应用程序和移动医疗战略的实施将会推动患者改变医疗保健的观念,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因此可以减少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负担,支持成本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必须避免落入观念上的陷阱,不能简单的认为移动医疗战略仅仅是某个单一移动平台上一个移动应用程序的一次性。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共组织都有可能走入某种误区,采用只需配合一台设备的移动战略,而限制其与iPhone应用程序组合的投资――考略到移动通信市场中制造商、运营商等等日益分散的状态,这样做意味着很大风险。虽然最初看来,为某一单一设备开发一个单一的程序似乎是一个更为便宜的选择,但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无法适应当前的需求,不能满足使用各种移动设备的所有患者。目前移动和便携设备领域的种类繁多的产品结构意味着不同爱好的患者分布于多种不同移动平台上,其访问医疗健康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有所不同。此外,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服务提供者无法猜测出在未来某一时刻哪条渠道将很快成为流行趋势。这种现实情况要求医疗服务提供者必须能建设一个灵活的、无所不包的移动战略,否则就意味着失败。
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应运而生
关键词:医疗器械 发展现状 发展环境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3] 盘点: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及企业排行[EB/OL].(2016-08-11).中商情报网.
受到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及政府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等方面催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有望维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进口替代主题升级。部分传统耗材类及监护类产品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下一阶段的进口替代将转向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等领域;“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从材料工艺到机电加工一体化、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漫长过程。中国医疗器械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早期基本全靠进口满足需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很多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从相对简单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开始,利用低廉的价格和政策红利逐步取代国外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随着消费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将实现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的进口替代。
专业人士认为,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化都将是一个主要趋势,而创新是最佳手段。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创业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机遇,将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地化,利用国内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建立生产基地,然后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往全球,实现全球化路径。“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市场热捧的主题。
颠覆性技术逐步渗透。液体活检、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诊疗手段及医疗格局。
液体活检对于癌症检测而言是颠覆性的。检测血液中的CTC(循环肿瘤细胞)及ctDNA(循环肿瘤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液体活检的出现可以解决组织活检的局限性问题。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次监测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检成本低的优点。
未来有望应用在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患者动态监测,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将液体活检评选为“2015十大技术突破”。
在外科手术领域,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出现颠覆了现有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医生的双手。相对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病人出血少、康复快、医生培训时间短。外科手术将从“切除时代”进入“可修复时代”。作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普外、胸外、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及心脏等各种手术。
3D打印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有着喜人进展。之所以说是颠覆,是因为它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骨科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3D打印的人工枢椎为颈椎肿瘤的患者做治疗,进行的肿瘤切除效果很好,已经有了四个成功病例,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3D打印人工肝单元的成功面世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我国3D打印领域的领先公司如迈普生物,已经率先实现了3D打印硬脑膜的商业化,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平台型公司呼之欲出。越来越多的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开始寻求境外并购的机会,跨境套利空间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大型药业也开始考虑整合器械类公司,打造综合性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平台。
我们认为公司股价在过去的一年表现较差,估值处于医药行业最低水平(除原料药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闽发证券破产质押股份进入市场流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被质押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解除质押时间的不确定性,这就形成了公司股价的“紧箍咒”。如今这一不确定性已逐渐明确,短期来看这部分股权过户后,由于总量较大且债权人较为分散对股价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中长期来看由于股价“紧箍咒”的解除,公司的估值水平有望得到提升。
降压零号增长确定
降压零号上市30多年来凭借突出的性价比,在海内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该品种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批文共有两个,另一家为上海黄河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至今未有该产品上市。因此可以认为降压零号是基本药物独家品种。
2004年宣布的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为1.6亿人。目前降压零号在全国有500多万人使用。随着医改的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降压零号的使用人群将进一步扩大。
我们保守预计降压零号未来两年有望取得25-30%的增长。 健康知识-疾病资讯-性病治疗防备-关爱健康-关爱生命
大输液包装升级加速进行
我们认为大输液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龙头企业将浴火重生。在大输液行业包装材料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小型的输液企业由于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而逐渐被淘汰,大输液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输液生产企业由高峰时期的五百家左右降低到现在的叁佰多家。目前,年产能超过5000万瓶(袋)的输液企业也只有20余家。我们认为大输液行业的洗牌将会加速,龙头企业虽然也将经历利润水平降低的苦痛,但是大战之后小企业的淘汰将会为大输液行业迎来新生。
公司大输液包装结构的升级加速进行。前三季度塑瓶增长25%,塑袋增长28%,玻瓶下降10%。玻瓶销售支出3亿元、软袋2.2亿元、塑瓶4亿元。公司走在大输液行业产品包装结构升级的前沿。
塑瓶大输液目前存在降价压力。前三季度塑瓶毛利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塑瓶的生产成本已经低于玻瓶而价格仍远高于玻瓶。包装结构的转型仍有利于提升公司大输液的盈利能力。
公司大输液业务扩张迅速。目前,公司已经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布局,东北有在建的辽宁新民大输液基地,华北有北京大输液生产基地,西北有陕西西京双鹤大输液基地,华东有安徽双鹤大输液基地,华中有湖北的滨湖双鹤大输液基地,华南有新收编的佛山双鹤大输液基地。各大输液项目达产后年产能将达10亿瓶(袋)。09年新增大输液产能1.85亿瓶(袋)。10年辽宁新民8000万的塑瓶项目将投产,滨湖双鹤的塑瓶生产线也将投产。
公司在大输液行业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认为公司在大输液的竞争中将胜出,未来将会成为大输液行业的寡头之一。
降糖药仍是公司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年来增长迅猛。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每年增长120万人。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直接导致糖尿病药物市场容量的扩大。
公司的降糖药主打产品为糖适平,属于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格列喹酮”。2007年格列喹酮占据了磺脲类口服降糖药18.20%的市场份额。公司的糖适平几乎垄断了格列喹酮的市场,占据了格列喹酮市场95%的份额。该产品近年来增长相对缓慢,2008年的销售支出仍旧维持在2亿元左右的水平,保持个位数的增长。
除糖适平外公司目前在降糖药领域主要还有两个产品,卜可(二甲双胍缓释片)和吡格列酮片。缓释二甲双胍片与糖适平合用可以形成协同作用增强降糖效果。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是近年来新上市的一类产品,属于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是目前降糖药中的热点品种。
近期,公司与韩国LG生命签署具有排他性的授权经营代号为LC15-0444(DPP-Ⅳ抑制剂)的产品合作意向书。该产品已经完成二期临床,预计2013年可以上市,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认为公司在降糖药领域拥有丰厚而合理的产品组合,并且糖适平已经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一旦公司在降糖药领域的销售取突破,该领域取得放量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新产品带来生气
公司的一君、盈源、儿泻康贴膜等新产品保持高速增长。新产品匹伐他汀发展空间巨大。前三季度一君同比增长400%,支出规模达到2000万元;儿泻康贴膜同比增长55%,支出规模达到800万元;盈源同比增长74%,支出规模达到2900万元。
匹伐他汀未来市场前景广阔。该产品属于第三代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国际临床应用中降血脂效果最好的他汀类药物,具有高效、安全、不与其他常规药物竞争代谢等特点,被誉为“超级他汀”,其原研药于03年在日本上市,双鹤于08年11月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原料药和制剂生产批文的制药企业。该产品目前处于市场导入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健康资料网 省略
1、睡眠赤字,人类健康大敌。
①睡眠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处于睡眠状态,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护大脑,增强机体免疫,延年益寿。睡眠是一个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基础。
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问题,美国睡眠基金会调查表明与睡眠有关的疾病达84种,多数美国成年人是睡眠不足的工作狂,睡眠少于6.5小时的成年人,则会形成“睡眠赤字”和“健康透支”,缩短人的生命期。美国每年用于睡眠相关问题的费用相当高,中国目前出现睡眠障碍的人群日渐增多,问题日益突出。
③长期失眠使人精神萎糜,烦躁不安,健忘,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可引发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降低人体免疫功能。青少年失眠,会影响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生长发育,智力发展及内分泌的调节。中青年女性长期失眠会导致容颜衰老。
2、睡眠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①市场潜力:中国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压力日益严重,失眠发生率逐年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明确功效,不产生明显副作用的革命性解决方法。但目前上睡眠治疗产品以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易成瘾,而保健食品和睡眠治疗仪则由于功效不确定不易赢得失眠者的认可,整个睡眠市场呈现“睡眠”状态,蕴藏着非凡的市场潜力。
②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面临日益增多失眠人群,医疗机构显得力不从心,缺少专业的治疗队伍,传统治疗方法停留在使用药物、治疗仪等单一的产品上,疗效不尽人意。睡眠市场迫切需要有一支专业队伍,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安全可靠、无依赖性、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
二、“快乐睡眠”整体解决方案闪亮登场
“快乐睡眠整体解决方案”为人类改善睡眠开辟了一条讫今为止最佳解决途径,它集生物电子学、中医经济学、心理运动学、生物磁学、音乐、饮食等科学于一体,采取个性化、量身定做的原则,形成一套独特的“快乐睡眠”管理系统,使得传统的单一方法上升到睡眠管理系统,倡导目前最为人性化、无副作用的健康绿色综合治疗方法,对传统睡眠障碍者、暂性失眠者、老年性失眠者、失调性失眠者、脑力劳动者都有很好摧眠作用。
三、“快乐睡眠”全新五大市场体系
1、核心市场:传统睡眠障碍者或因心理、环境、时差、疾病等因素造成的暂性失眠者及老年性失眠者、失调性失眠者。核心用户群人数众多,充分保证了创业投资者的基本利润。
2、主力市场:白领职业经理人、教师、学生等脑力劳动者,这些人时常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容易造成失眠,主力用户群有很强的消费力,消费理念超前,使创业投资者获得增值利润成为可能。
3、美容市场。
①2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睡眠,出现失眠现象就会过早地出现小皱纹,加速皮肤衰老,人到中年皮肤变化大,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会使皮肤失去光泽而老化。
②保持良好睡眠是皮肤休养的重要方法。睡眠中人体皮肤放松,毛孔自然张开,可以透气和呼吸,正常排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分泌物,促进细胞生长。睡眠保证充足对皮肤来说比任何化妆品都要好,美容专家认为“美肤在夜晚诞生”。
③“快乐睡眠”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美容市场的秘密武器,尤其适合25岁以上伴有睡眠不足的女性,现美容市场潜力巨大。
4、青少年益智市场。
①如果睡眠时间减少一小时,智商就会暂降低1点,1个人的智商在一周时间内会很容易下降15点。
②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青少年智力发育,“考试综合症”困扰广大考生,考生因精神紧张造成考前失眠,使得考试发挥失常,成绩严重失真,给考生和家长造成很大压力。
③“快乐睡眠整体解决方案”将缓解“考试综合症”对考生的影响,是青少年益智市场的重要力量。
5、医疗市场:目前国内大小医疗机构缺乏研究治疗睡眠相关问题的专科和专业队伍,创业投资者可在总部指导下在当地建立“快乐睡眠”家庭睡眠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借助“快乐睡眠整体解决方案”迅速占领当地医疗市场,成为当地睡眠市场的领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