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食物链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动作连接”的含义指的是一个静止的舞姿造型过渡到另一个静止的舞姿造型,可以说每个动作过渡间的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起承转合等。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一个短句,一个组合或一个舞蹈作品最美,最感人之处莫过于动作的过程。
关键词:动作连接;圆;游
人们往往说某人的“韵味”好,也就是说动作的起、行、止的过程,这个“韵味”就是“连接”。“连接”不同于动作的亮相,它是动作与动作之间力的转换过程。在古典舞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蹉步、圆场以及各种动作的不同变化等,都可以当作“动作连接”。看一个组合或一段舞蹈动作是否流畅、是否完整,除造型新颖与否,主要动作提炼得当与否外,很重要的方面要看动作连接安排得如何。
一、中国古典舞动作连接特性:圆与游
人们对古典舞常用“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回婉转”、“闪转腾挪”等加以赞誉,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实际上离不开动作连接在运动中“圆”和“游”这两个特性。中国艺术文化和哲理使融以贯通的“划圆艺术”成为典故,这也体现于中国古典舞整个舞蹈动作连接的始终,从静态看:平圆、立圆、八字圆,身体自身的拧、倾、扭、曲、折、旋等。从气息带动身体的轨迹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沉先提等等都是起承转合的规律。它之所以“划圆”而成为中国古典舞蹈动作连接的特点,我认为应该从其圆与游两个特点来看。
1.圆的动态特征
从动态路线上来看,“圆、拧、倾、曲”作为中国古典舞人体形态,动作之间的连接几乎都是圆与圆的派生。非直线、非静止,非对称,非平均的流动状态是圆在动作连接上特征体现。以大开大合云手为例,亦称揉球云手,双臂揉球似的转动与手腕的自转相配合,形成大小两圆,戏曲舞蹈中的身段都以圆起,圆行、圆止形成其动作语汇要求;圆的定义就手臂的动作而言,是要求以肩带肘,以肘带腕,每个关节和每个关节相催,形成一个八字圆的曲线流动;“云肩转腰”这个动作是以腰为发力点进而带动右冲、右旁移、右靠、含、左靠、左旁移、左冲、前腆形成平圆的动势来形成其起承转合的过程,每个元素都要贯穿于圆的走向中;而“青龙探爪”则以立圆、平圆与八字圆形成动作路线。身韵中动作连接划圆的轨迹不仅表现在肢体的配合上,舞蹈语汇和气息运用也是以一定的圆为主要特性。圆场,做为古典舞下肢流动训练的主要练习动作,通过细腻而快速的步伐,沿自己依据倾斜角度而设定的圆心作圆场,身体向内侧略倾斜走圆的路线,所走的路径自然而然成为圆的形态。中国古典舞在圆的概念下,人体的内气息也是以圆的轨迹在流动,从百汇到丹田,丹田到会阴,气也是圆流周转的。以气引领,从内到外才能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自然,而不生硬滞凝。欲前先后、欲呼先吸等清晰律动特征,使其动作路线以圆的特性自然和谐的衔接起来。
2.游在动作连接中的特点。
圆是空间的一种扩张,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三维立体的外化状态;而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依靠圆的转化形成无数条放射性的线路所呈现出的是一维的线的流动。所以,将平圆立圆八字圆所形成的三维立体转化为动作与动作连接所形成的一维的线。使艺术作品舞蹈动作是线行的、动态的、连续的。以三维走向一维,是中国古典舞“线行艺术”的体现。如果说中国古典舞形体的曲线美,舞姿的弯曲拧倾交叉旋扭等是“线的艺术”体现的话,那“线行艺术”则是动作与动作连接以气息带动身体所形成的路线而体现动作连接之间的顺与不顺。动作顺了,才能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才能达到“线行艺术”的要求;而“游”在这种“线行艺术”中有升高了一个境界。“游”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游刃有余自由自在,“游”体现在动作连接中已经可以用心灵意识来理解,说动作连接在“线行艺术”表现为流畅,通顺,那“游”在这种流畅的动作连接当中表现则为动作与动作连接的转折,静中求动,动中呵静等,是“游”起到了主导作用。例如: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的往右,或由向后突变向前等等均是“游”的特点。如果说动作连接造成的流畅感是依靠气息的圆流周转来支配的,那动作连接造成的游动感则是依靠意识心灵来支配的,以意识心灵来带动身体运动的轨迹从而产生动作的“游动”。因为只有“游”才能在已经非常流畅的动作连接里自由自在的支配气息的转换,肆意的在流畅的动作中曲徊婉转,奇峰叠起,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产生中国古典舞动作连接里所呈现出的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从“圆”到“线”,由“线”升“游”最终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线行艺术”中的“圆”“游”变幻之美。
二、动作连接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体现
1.圆而返,返而圆
太阳图式的封闭性与收敛性的背后是相容、相生、内涵的广博与给予人的视觉上的充盈是可以涵涉一切世俗。舞动中有太极,一个圆内有首尾相衔的黑白两条鱼,这就是古老的“阴阳鱼图”,白代表阳鱼,黑代表阴鱼,两鱼体无间,它形象地呈出现出东方人的宇宙意识:“《易经》的无往不复,大地际也”、“《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连接有着太极图式的圆曲之美充实之美,它讲求内方外圆,动静合拍将人体作为大宇宙中的小宇宙,追求阴阳协调虚实相生。而所有圆的圆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心,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连接在“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大化意识之真,深切体会了圆而返,返而圆的具体与真意。
《爱很复杂》(2009)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好莱坞;黄昏恋;爱情喜剧
中图分类号:J9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49-01
一.由《爱是妥协》《爱很复杂》为主分析“黄昏恋”爱情喜剧的叙事模式
1.三角恋式与小男人,大女人式
在《爱是妥协》中,人物关系是多层次、复杂的,男主人公先是与女主人公的女儿爱恋,随后阴差阳错,又爱上了女主人公,但与此同时,一个年轻的男医生也在追求女主人公,最后年老的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在一起。其中的老牛吃能草,既表现在男主人公身上,也体现在女主人公上,这是一个大胆的设定。
《爱是妥协》作为一部好莱坞经典叙事的轻喜剧,人物关系的转变是故事得以发展的依据,也是戏剧性冲突营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透过对人物关系的分析来解析经典喜剧好莱坞叙事模式中人物关系转变的模式与程式。
影片中,无论是《爱是妥协》的哈里,还是《爱很复杂》的杰克,还是《男人百分百》的尼克,他们要不是被塑造成好色,不务正业,懒散,虚伪,不负责,要不是就是各种缺陷的集合体,男人总是卑鄙、自私的存在。而以艾丽等为代表的女人,都是以女强人的形象出现的,她们则与之相反,热爱生活,工作负责,生活井井有条,善良,热心。但是男人女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黄昏年纪的女人虽然事业有成,但是缺少男人仍然会感觉到孤独,而男人虽然行迹恶例,但是找到真爱,发现真情实感的时候,还是改变自己,追求幸福,做一些愚蠢的事情,但是显得那么可爱。
2.以《爱是妥协》为案例的叙事模式分析
首先是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他们的相遇必定是机缘巧合,也就是上天的无意安排,越意想不到越滑稽越好。在影片中体现为,哈里正要与马琳上床,衣衫不整的他来到冰箱前拿吃的,艾丽卡正巧回家遇见,并且误会为小偷。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这不是一次愉快的见面。这就是说刚开始人物的关系即是对立和不和谐的,人物之间充满着误会与厌恶。艾丽卡认为哈里是个好色,不务正业的老头。
随后,人物的关系应该得到缓解,而这种缓解必须需要双方互相了解的契机。于是,安排马琳要求他男朋友留下一起吃饭,而艾丽卡作为母亲不得不尊重马琳的意见,这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有了这个吃饭的机会,双方就有可能坐下来好好聊天并且互相加深了解。于是在餐桌上,哈里果然不负重望,充分发挥自己幽默和个人魅力,礼貌绅士,迷人,稍稍改变艾丽卡对哈里的偏见。
当然,随着了解的越来越多,负面的形象与人物的缺点也会出现,这种缺点是真实的,不是女主人公的主观感觉或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物关系再次紧张起来。影片安排为艾丽卡发现哈里是个老年花花公子,情不专一,对自己女儿不忠。而且哈里因为生病来到她家,打乱她的宁静生活,并且有在卧室抽烟的恶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再次陷入僵局。
于是他们的的关系开始突飞猛进的进展,首先哈里与艾丽卡进行着内衣派对,这是一种性上的暗示,本来这可以成为感情的迸发点,也就是两人上床并且在一起。但是编剧安排马琳卷进来,打破了他们的气氛,而且重回现实,自己的女儿与哈里才是一对,自己伦理上不能与哈里结合。随后,马琳证明自己的清白,两人又更加嬉戏在一起,一起海滩散步,一起共进晚餐。
当然故事到这里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好莱坞编剧们是不会这么轻易让他们快快乐乐度过一生的,而且在哈里身上某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哈里好色,从不跟女人坦露感情,玩玩而已的性格特征。于是,两人的关系得到一次毁灭性的破坏。起因是哈里带着年轻女孩来餐馆,恰巧被艾丽卡发现。于是艾丽卡痛苦的离开,在哈里追逐下,艾丽卡摊牌了,她表白了,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与愿望诉说出来,并且询问哈里的想法。哈里的回答却是含糊,不明所理。艾丽卡绝望地挤入出租车中悲伤而去。
如果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然后加以渲染。我们也能领悟到一种深刻的爱情观和一种悲剧情怀,对正确爱情对象的重要性,爱情的易变,以及深深的同情,惋惜还有斥责和悲愤的不鸣。但是续集又来了,好莱坞向来不写悲剧的故事。于是解决哈里个人性格与价值观摆上议程,哈里被艾丽卡回绝几次之后,开始真正去认清自己。他去拜访他曾经约会过的众多女性,他被一次次的回绝,他认清到自己的不负责任和自己的过错。
人物关系的再次迸发,感情再次来到制高点。影片终于到了和收官之战,哈里偷偷离开了艾丽卡,但是艾丽卡追回了哈里,诉说自己对哈里感情依旧,大雪,巴黎,桥上,美丽的夜景,如此浪漫之下。两人关系重归于好,历经磨难解决之后,比之前更加坚固。至此,影片完美的落下帷幕,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格局落成。
最终,可以看出《爱是妥协》中黄昏恋爱情喜剧中包含着欢喜冤家与三角恋式两种叙事模式。
二.结语
21世纪以来的好莱坞爱情喜剧中,开辟了爱情喜剧的新领域,关注于老年人的情感状况,这种关注是真诚,具有人性关怀的。老年人不是到了年纪,就到了情感的总结点,他们仍然可以散发出生命的第二春,并且也在探讨老年离婚,与前夫的关系,生活状态等一些问题,对于老龄观众来说是一种新的诉求。
纵观全文分析,其叙事特点大多以三角恋甚至多层次复杂的关系,大女人小男人为叙事模式,叙事中的情节点大多一波三折,延绵起伏,在与低谷中来回切换的叙事特点,戏剧性冲突平缓,叙事节奏的生活,叙事主体的中心化等叙事特点。
参考文献
(1) 周黎明.莎乐美的七层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2) 纳卡奇.经典好莱坞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十多年前,“物联网”一词被创造出来。这是一个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的技术短语。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将设备与一个开关连接起来,开关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设备将其接通和关断。从我们的智能手机到复杂的机器,它们都加入了物联网。未来几年,互联设备的数量将会继续激增。
物联网有许多事物在其控制之下。它不仅有利于大产业,也有助于企业管理、医生以及所有的个人用户。使用智能技术的连通性是物联网概念的内在部分。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智能手表都是这个概念的应用。
下面是列举的一些物联网的例子:
1、飞利浦推出的智能灯泡是利用物联网概念来制造的。智能手机可以用来打开和关闭它们,它们可以根据给出的命令改变颜色。灯泡可以设置为点亮,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关闭,无需人工干预。
2、智能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造,其中智能手机与家庭门上的传感器连接,这样门在你到达你家时自动解锁。钥匙也可以被分配给客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访问权限。门也可以解锁使用智能手机,即使当钥匙不可用。
3、一些智能设备可以用来完全自动化家庭。“Smart Stand”使用物联网的方法自动照亮家庭,通过智能恒温器设定温度,保护家庭的安全等。
4、Kolibree(智能电动牙刷品牌)发明了一种牙刷,能很好地检查使用者的刷牙习惯。刷牙变成了健康的、有趣的活动,因为牙刷的传感器,通过智能手机传输数据到牙科医生,可以随时掌控自己的牙齿和口腔健康状况。
5、动物也从物联网中受益。有一个智慧的应用程序计算自己的宠物应该吃的食物的数量,包括它的喂食时间和在家里提供的动物食物的剩余量。它被称为“Petnet Smart Feeder”(智能宠物喂食器)。
6、“HealthPo补丁”是一种物联网医疗设备,它使医生能够远程测量诸如心率、温度、心电图等的东西。
7、一个适配器放置在车里,使“自动应用程序”能够跟踪汽车。它能记录汽车的行驶里程、燃料消耗等。
8、DHL也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来帮助客户实时追踪包裹,这些传感器也增加了物流部门的生产率。
关键词 食物链 保护生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食物链是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而“食物最终从何处而来”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想到的问题,所以,“食物链”这一课的编排一环扣一环的。教材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为线索安排内容,不仅注意到单个知识点的阐述,而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综合考虑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充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核心思想。“做中学”通过分析农田附近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比较连出的多条食物链,归纳出食物链的一般特点,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学中用”通过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既复习和巩固了食物链的知识,也帮助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的一员,同样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用中思”通过提升本课内容,寻找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重难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初步形成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知道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说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2 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尝试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树立小组团结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研读文本,编制教案,制作课件,下发学案;学生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准备学具,预做学案。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教师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并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体现了什么成语,表示了什么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螳螂、蝉、黄雀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蝉吃螳螂,黄雀吃蝉)
螳螂又是以什么为食,黄雀又能被什么动物所吃?(植物,鹰)
通过这个动画,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关系)
3.1 做中学(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谁吃谁?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通过依次递进的5个活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动口讲、动耳听的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这是农田附近常常可以见到的青蛙、青草、蛇、蚱蜢、鹰、鸡等几种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谁吃谁吗?
师生活动1:做一做。
动手做常常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展示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活动体验,为构建概念做好形象化模型。
教师提前将略厚的纸剪成边长约为3 cm的正方形卡片,分别在上面写上6种生物的名称,每种卡片多写几张。再准备些胶水或回形针,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相关生物用带箭头的纸连起来。
学生利用已有知R经验,分析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自行写出,再小组讨论,将卡片连接形成链状来表达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生活动2:画一画。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栏目,通过动手做过渡到用笔画,形成比较清晰生动的表象,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过程。教师提出以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① 你会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它们的捕食关系吗?你写出了几条?
②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长短不一的链条)
③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④ 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标出?(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被吃的写在前面吃的写在后面)
师生活动3:评一评。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食物链,然后由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学生展示画出的食物链,再通过评价环节,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做到当场反馈和即时纠错,提高了学习效率。
① 青草鸡鹰;② 青草鸡蛇鹰;③青草蚱蜢鸡鹰;④ 青草蚱蜢鸡蛇鹰; ⑤ 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师生活动4:想一想。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食物链和讨论题,讨论食物链的共同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思考,从分析例题中食物链特点开始,过渡到对“食物链”概念内涵的归纳。讨论如下:
① 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② 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③ 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④ 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⑤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了什么?(鸡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师生活动5:练一练。
教师以练习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避免了传统概念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缺陷,锻炼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形成的概念比较深刻。练习题如下:
① 某一菜地的生物有黄鼠狼、鸡、菜青虫、狐狸、青菜,完成习题:
A. 一共有几条食物链?(四条)
B. 图中4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植物(青菜),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
C. 图中植食性的动物是菜青虫,鸡的食性是杂食性,其中肉食性的动物是黄鼠狼、狐狸。
② 食物链的特点 。
(① 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 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 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④ 食物链中通常有少量的杂食性动物)
3.2 学中用(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人吃谁?
学生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起点,从中“发现”食物链,由此,拓展了食物链概念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到食物链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生活动1:承上启下。
重新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新课导入时的两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树蝉螳螂黄雀鹰),再画一条和人有关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么,人类是否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的呢?教师展示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师生活动2:设计食谱。
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接着写出动物的食物,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提出问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几条食物链。
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水稻人;青菜人;苹果人;水草草鱼人;草牛人;草鸡人)。
师生活动3:人的位置。
学生通过设计午餐食谱的活动,思考两个问题:自己处在食物链中的什么位置?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属于消费者,位于食物链中的最高位置。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3.3 用中思(提升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不仅加深对食物链种类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人和食物链相互关系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从指责他人到改善自我的转变。
深度提问1:为什么一个生态区域中往往有多条食物链?(一种动物可吃多种动植物,即有杂食性动物存在;一种生物可被几种动物吃)
深度提问2:食物链有哪几种?(捕食食物链:草羊狼,即本节所学内容;腐生食物链:生物尸体细菌真菌:寄生食物链:人蛔虫)
深度提问3:食物链的通用公式怎么写?(食物链通常有3~5个环节,绿色植物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中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
深度提问4:从食物链方面,举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例子?(参考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示意图: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林果间作,桑间养鸡,桑叶喂蚕,蚕沙喂猪、猪粪喂鱼、猪粪肥田等)
深度提问5从食物链方面,举例说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天空过度捕鸟,草原过度放牧,林间过度捕猎,水域过度捕鱼,农田过度捕食青蛙、蛇类)
深度提问6: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
《有趣的食物链》是《共同的家园》单元的第3课,它既是第1课“生物之间食物关系中吃与被吃”的具体研究,也是第2课“生物可取食对象”的延续,同时,还为学习下一课“了解生态平衡”奠定了基础——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平衡。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栖息地内,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从而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二是说明食物链的构成。教材首先解释了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说明食物链的始端和末端在哪里。然后从处于始端的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角度,介绍分解者及其作用,将整个营养转换连成一个循环回路。
三是建立食物网的概念。学生会发现,在交错的多条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在自然界中担任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交叉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影响整个食物联系,造成连锁反应。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真正认识食物网;二是理解食物网中动植物的食物能量交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发现,在课堂上仅仅引导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形态上复杂的食物网也不困难。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食物网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食物网的,很多学生都是盲目推测,很难发现这种变化对食物网中的生物带来的影响,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在市教研室举办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环节上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判断,从而自主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学生在认识和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也出现了不同。
A教学
片段一:成语故事引入,认识食物链
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包含了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螳螂、蝉、黄雀。)
师:如果说黄雀吃蝉,谁在后呢?
(学生继续补充,一直说到老鹰。)
师:往下说,蝉吃什么?(树的汁液)植物吃什么?我们找到的这些,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认识到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如果我们用箭头表示的话,那么箭头的方向应该指向谁?
(学生说理由。)
师:在科学上,表示吃与被吃关系,定义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我们一般这样说:树被蝉吃,谁接着往下说?
以往教学,学生在食物链的书写中常存在写反箭头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食物链的书写时就强调了食物链的书写规定。按照语言——文字——箭头顺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食物链的认识。
学生第一次说食物链时,往往会出现食物链不完整的情况,教师这时要强调食物链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点出发,列举这些不同的动植物、不同的食物链之间的新的食物链,最后形成物种丰富、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结构。这种问题引领的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片段二:认识食物网
师:食物链之间会不会发生食物联系?鹰之后呢?
(学生认识到,鹰之后化为“土灰”,细菌将它分解。)
师:黑板上这张图纵横交错,像一张网,我们称食物网。请小组讨论,食物链、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一些特点:越往下,越弱小,越往上,关系越紧密,越高级,越强大;最下面的都是植物;最上面的都是凶猛的动物;凶猛的肉食动物被细菌分解了,进入土壤,然后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数量最多,越往上数量越少。)
老师的板书设计值得关注。教师在黑板一侧板书了一些食物链和自然形成的食物网,形象直观地体现了食物之间纵横交错的交织网络,同时上下结构明显,越往下,越弱小,越往上,越强大,体现了食物的高低层次分布。
B教学
片段一:谜语引入
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1.出示一片草地(打一种植物)——没花(梅花)。2.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草莓(草没)。3.然后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名称)——杨梅(羊没)、杨桃(羊逃)。
老师采用了幽默风趣的三个谜语“一片草地,来了一群羊,又来了几只狼”,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看到这些谜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狼吃羊,羊吃草,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很自然地就会建立起“食物链”的概念。通过“狼来了,羊可能逃没了”,渗透了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师:这里出现了三种生物,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科学家是用一个单向箭头表示的。
(教师出示:草羊,羊狼。)
师:自然界中的动物吃食物是为了摄取营养、获得能量。所以生物学家采用了可以更好地表示出一种生物把能量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表达方式。这里箭头表示的是食物流动的方向,能量传递的方向。
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记住了箭头的指向,帮助学生理解了“食物链”的实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片段二:认识食物链
师: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他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教师依次出示图片:树林、校园、菜园中、海洋)这儿有食物链吗?
(学生回答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师:我们现在可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去找,只要找到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那个地方就有可能有食物链。尤其是那个地方有动物存在,它一定会有食物链。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动物需要食物。)
在这里,老师点出了食物链中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谁吃谁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片段三:认识食物网
师:在这片草地上除了牧草、羊、狼,还生活着哪些生物?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食物链呢?
(学生说到:牧草、稻谷、蝗虫、兔子、狐狸、羊、田鼠、鹰、狼、马、蛇、鸟。)
师:请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画出来?看看你们能找出多少。
(学生练习画食物链,最后教师出示相互交叉的食物链形成的食物网。)
师: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吃,同时也可以吃很多其他的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层级关系,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弱小的动物再到凶猛的动物。从植物到凶猛动物的数量是从多到少。
老师通过形象、直观的食物网模型,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规律表示出来。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食物的层级关系和食物的数量关系,以及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对食物网中的所有物种产生影响,甚至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食物网结构的稳定。
片段四:认识分解者和能量环
师:还有一个分解者,我们一起来看。
(学生看视频:分解者及其功能。)
师:实际上,当我们了解到分解者的时候,就不再是食物链了。自养生物把阳光、水、空气吸收过来,使自己变成食物;自养生物作为食物被一级消费者吃了,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吃了,这些二级消费者又被更高级直到顶级消费者吃了,那些顶级消费者死了以后,又会被分解者还原,一还原,又变成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实际上就形成了营养环,或者说把营养换成能量,叫做能量环。
教师通过视频引入分解者,引导学生理解“分解者”留下的物质被处于食物链始端的植物吸收。当食物在食物链中流动时,便实现了能量在不同生物间的传递。这就保证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无限地循环,使得整个营养转换成一个循环回路。
两位教师处理食物链知识点的教学思路是不同的。
A教师侧重于强调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B教师点出了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后面的食物网学习作了一些铺垫。
在引导学生形成食物网概念时,A教师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补充“蝉一螳螂一黄雀”这条食物链,从三个代表生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然后对出现的物种中存在的其他食物链进行补充,最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的食物网的图形印象。B教师通过共同生活在草原上的“草、羊、狼”的食物关系,引出自然界中的这几种生物并不是独立生存着的,还有很多其他生物和它们共同生活,引导学生分析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物种之间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食物关系。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将许多食物链合并成一个物种丰富、箭头纵横交错的食物网。这样,学生在看食物网的时候,会将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单独拿出来分析。所以,当食物网中的某一生物出现变化时,他们会认为只有和变化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才会受到影响。可见,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形成了一个形态上的食物网,并没有真正理解食物网中复杂食物关系的真正含义。两位老师都是以点带面,联系到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形态,凸显了这种以食物关系联系起来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为后面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打下了基础。
从课堂效果来看,A教师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找到完整的食物链进而形成复杂、完整的食物网的形态,学生印象深刻。对小学生而言,直观的印象更容易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B教师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食物网中一种生物被多种生物吃,也能吃多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变化都会引起食物网中更多生物的数量变化。在教学中,如果既能完成一个清晰、完整、复杂的食物网,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的图形印象,又使学生真正理解食物网图形所隐含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算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食物网中反映出来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这个难点时,两位老师都选择了利用食物网模型,引导学生去发现食物的营养结构以及数量结构的特点。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很快就能找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存在的层次关系和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了思维能力,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是一节重在思维参与的不断修正的概念学习课。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课件、热闹的活动,设计简单但内涵深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学习,通过静静的思考,相互交流、分析修正和借鉴,经历了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难点是: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了2个“分析活动”和1个“方案设计”3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儿时“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导入新课,利用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建立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出食物链的特点,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析食谱中的生物,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一方面巩固食物链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通过搜集各种资料,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评出最佳方案。并设置课后拓展:请学生课后点击相关网站,查阅资料,搜集生物防治的各种方法,为当地农田主要害虫(如:棉芽虫、菜青虫、稻飞虱等)设计一个可行性生物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于家乡。
课前准备
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各种生物头像的彩色图片,制作成头饰。
2、用于制作食物链的卡片和针线。
3、课前搜集松毛虫天敌的资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的资料。
4、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1: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配乐朗诵,并配上动画)
我国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展示课件2: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视频)
提问:
1、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课件2,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二)新授:
1、食物链
【学生游戏活动】:谁吃谁?
请几个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头饰,来扮演各种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喜爱的食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完成每组活动后,请下面的学生按上面学生的活动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并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各条食物链。)
注意:一定要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它的动物排在后面,并在它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
第一组:鼠、粮食、猫(粮食鼠猫)
第二组:青菜、鸡、蜘蛛、鹰、昆虫
(青菜鸡鹰;青菜昆虫鸡鹰;青菜昆虫蜘蛛鸡鹰)
讨论:(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
(2)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3)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
第三组:青草、蛇、蚱蜢、鹰、青蛙(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增添了一种生物——公鸡,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公鸡,并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的位置。
(青草蚱蜢鸡蛇鹰;青草鸡蛇鹰;青草鸡鹰;青草蚱蜢鸡鹰)
师: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存在的食物链也会有很多条。每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环节越多食物链越复杂。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游戏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悟出食物链的概念。)
【小组分析】:通过分析以上几组游戏,相信同学们对食物链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这几条食物链和讨论题,总结一下食物链有哪些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1)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2)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生产者、消费者)为什么?(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3)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4)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
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既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什么?(说明鸡既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学生总结食物链的特点: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
②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③位于食物链其它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教师将完整食物链的特点展示在屏幕上:
生产者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新旧知识贯通;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学生活动】:下面请各小组将P74农田中的生物制成卡片,并将卡片用针线将各条食物链串连起来,看哪一组的同学连的又快又准。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将这些“链”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保存好,下节课还要用到。)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安排目的是对食物链知识的巩固,其实是一个课堂练习。通过手工制作加深一次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准备教学用具。)
超链接到课件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出一条符合诗意的食物链。
(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人类参不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呢?
展示课件3: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学生探究】:我请大家“吃”大餐
师:请每一位同学为自己选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食物链。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
学生总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链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链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讨论: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
展示课件3:生态农业图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
通过大家所画的食物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件1食物链的描述,认识到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处在复杂的食物链中;通过“我请大家吃大餐”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天敌与农林害虫
展示课件4:(视频)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啄木鸟;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猫头鹰;稻田里的青蛙;庭院里的猫的捕食行为。
讨论:(1)请找出画面中的食物链并表示出来。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天敌?
师: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想出了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
展示课件5:展示生物防治农林害虫的成果:“森林医生”啄木鸟;“农田卫士”猫头鹰;松毛虫、金龟子等害虫的天敌灰喜鹊;防治棉蚜虫的七星瓢虫等等。
想一想:用生物防治农林害虫有什么意义?
讨论:小红家菜园里的青菜上长了许多菜青虫,小红把家里的几只老母鸡放在田里去,用母鸡来防治菜青虫。你认为这样的方案可行吗?为什么?
师:那么,在设计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方案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查阅信息库中“天敌的选择”)
提示:设计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方案,不仅要选择有效天敌,还要充分考虑这些天敌的饲养,以及这些天敌放飞的时间和方法有的时候还要考虑怎样回收天敌以便下次防治时再利用。
师:根据天敌选择的原则,请各小组选择一种松毛虫的天敌,并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防治松毛虫。
学生分工合作,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和信息库的资料进行整合,设计出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激发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法的热情。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这是对食物链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小结
【关键词】教学 食物链 累积 放大 爱护 保护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生态环境的污染、物种的锐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也成了近年高考的热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内容较为简单,而基本概念繁多,可是教材中没有对其进行过多详述,如生产者、分解者的概念。而在历年的高考中,却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尤其《食物链》一节的内容,轻描淡写,仅以200字作了介绍。食物链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概念,没有对其概念进行阐述,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补充。
第一,食物链(food chain)一词是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各类参考资料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如,①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③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然而,对于食物链概念的教学,是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认识的基础之上,理解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对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概念教学,在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教材中却忽略了。
教材中所介绍的食物链仅指捕食食物链,它是生物获取营养的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一般有4―5个级,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 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80%-90%。
食物链的诸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低级营养级是较高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提供者,但由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20%能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因此,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得大大多于第二营养级,由低而高,逐级减少,形成生物数量、生物能量以及生产率的金字塔。
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散失,物质的传递和转化,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而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来源,而另一种生物又以第三种生物为食物来源,……由此在多种生物之间形成一个以食物关系联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按照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可把食物链分成以下四类: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后者捕食前者。其构成形式是植物一小动物一大动物。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它是以碎食物为基础的食物链。碎食物是由高级植物叶子的碎片,经菌类作用,再掺入微小的藻类而成的。碎食性食物链的构成形式是碎食物一碎食物消费者一小肉食性动物一大肉食性动物。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鱼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它是以大动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身上。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4)腐生性食物链。它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的食物链。是由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被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以后形成的。
教材中没有对这四类食物链进行一一阐述,仅对捕食食物链进行了举例说明 ,而在历年的高考中,四类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多有涉及。如2012广东高考生物卷的第27题、2012江苏高考生物卷的第26题、2012年全国卷(大纲版)高考生物试卷第3题。由此可见,其他三类食物链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讲述的重要性。
第二,各类考试中对食物链的累积和放大效应的相关知识,也常有涉及。生物的累积和放大效应就是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向后传递时,会逐级增加,越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素越多,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也就是生物富集作用,人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当然收到的危害也最大!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食物链累积和放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应当联系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传授。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生物圈中的食物链经常被简化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央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往往带给人们的错觉是自然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恃强凌弱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同情弱者、痛恨强者,食肉动物作为强者的代表,往往遭人唾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平等对待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分子。
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学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学习,就能正确认识食物链是物种紧密联系、相互平等的依据,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数量比率决定自然的平衡。食肉动物和猎物的数量比率合理时,就能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正确认识生物圈中不同物种的平等关系。
很显然,仅以教材内容的知识来应对高考,还远远不够,教学中,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组织者。
参考资料:
1、2012年广东省、江苏省、全国卷(大纲版)高考生物试卷。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达尔文探索生物链》
关键词: 高频考点 任务型教学法 合作探究
生态系统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是学习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如何设计教学实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下面笔者就实际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设想。
首先我们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理清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案,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重点谈谈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很关键,好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很高兴与老师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一段关于江苏兴化水乡特色旅游的新闻视频进行导入,学生看得很认真。此处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思想,在旅游景区不要乱扔垃圾。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学案中所列出的两个思考问题:(1)油菜在江苏兴化这里生长旺盛的原因?(2)江苏兴化千岛菜花景区属于生命结构层次中的什么?
任务一:学生列举身边熟悉的生态系统的实例。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要强调关键词“相互作用”及“统一整体”,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实例。此时我拿出讲台下面的金鱼缸生态系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从而得出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出:“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那么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相同的特点吗?下面就以个例2兴化千岛菜花景区的池塘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过渡自然。
任务二:以江苏兴化千岛菜花景区中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例,小组合作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将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通过投影展示在屏幕上,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有话题进行讨论。如:(1)写出池塘中的生物;(2)芦苇通过什么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黑鱼通过什么获得物质和能量?(3)水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什么?(4)写出池塘中非生物,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此处关于生物群落中生物划分依据要交代清楚,不留盲点。本知识点例题巩固如下:
例1:绿眼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食有机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它( )
A.是生产者 B.是分解者
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例题解析:根据题中“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可判定绿眼虫是生产者,就排除了B、C选项,再根据“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食有机成分”可选出正确选项D。
任务三: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是本节的难点,如何实现难点突破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理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设问为什么分解者指向生产者的箭头线是虚线,从而引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梯度,由易到难。
由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捕食关系引出下一个问题:食物链与食物网。
任务四:师生合作互动探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食物链的知识点在初中生物学中就学习了,可以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是否构成食物链?请说明理由。再以兴化千岛菜花景区一条食物链(油菜蚱蜢青蛙蛇)为例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学知识,说清食物链的特点,如食物链的起点、终点、食物链的组成、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同种生物在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级别与消费者级别之间的关系等。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可以从具体实例中归纳总结食物网的特点。例题的设置要具有典型性,通过一道题能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既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维深度,又要兼顾本校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具体如下:
例2.下列一些生物,请将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
水稻 蝗虫 青蛙 蛇 猫头鹰 田鼠
(1)该食物网有?摇 ?摇条食物链,猫头鹰是第?摇 ?摇营养级,?摇 ?摇级消费者。
(2)蛇与猫头鹰之间?摇 ?摇关系。
(3)大量捕杀青蛙短期内蝗虫会?摇 ?摇,猫头鹰会?摇 ?摇(增加、减少、变化较小)。
(4)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摇 ?摇和?摇 ?摇。
例题解析:首先需要把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第(1)题答案自然就出来了:3;第三、四、五营养级;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第(2)题蛇与猫头鹰之间是明显的捕食关系,这学一点没有疑问,很多生忽略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田鼠,从而漏掉了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第(3)题大量捕杀青蛙后,由于蝗虫天敌数量的锐减,短期内蝗虫数量会增加,若长期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题中猫头鹰有2种食物——田鼠、蛇,大量捕杀青蛙短期内对猫头鹰的数量没有太大影响,故猫头鹰数量变化较小。第(4)题很好地巩固了上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这一知识点,答案应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网特点:①同种生物在食物网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的级别(或者消费者的级别)可能不同;
②两种生物种间关系可能出现概念的重合:如?摇 ?摇和?摇 ?摇关系;
③?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引导学生得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任务五:随堂训练及学生谈学习收获(即课堂小结)。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册“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学习生态学的基础,是从宏观上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要会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点和难点,物质循环也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正确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准确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前提。
学生刚刚学完必修三的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不难,但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成分时容易忽略非生物成分和肉眼不能直接观察的微生物。由于存在以上普遍问题,学生在理解食物链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及其与食物链的关系。
能力目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网,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难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的写法。
三、教学思路及过程
课前下发导学案,以达到让学生熟悉教材的目的,也可以在课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依次引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这目的是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由此通过进一步提问也可以引出生态系统的定义,这样就通过复习和师生互动,完成了新课的导入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分类,学生通过多媒体自学即可。
本节课第一个教学重难点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成分,教师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提出以下问题: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除生物外池塘中还有哪些成分?它们是必不可少的吗?池塘中各种生物都是如何获取能量的?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归纳出池塘中生物和非生物的代谢特点,教师及时进行总结,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通过递进式问题,引领学生思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又提出了以下问题:植物一定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吗?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吗?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吗?同样采取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但学生受限于知识面,想给出完整的答案较难,因此教师又可以及时总结,给出结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突破重难点。这三个问题是对生态系统成分的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完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学生不难总结出各成分的作用,由于各成分在作用上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所以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节的另一个重难点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师展示教材各成分关系图,通过虫、鸟和植物的捕食关系得出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食物链的写法,并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书写结果。学生的误区主要集中在阳光和分解者,教师再进行总结和纠错,最后总结出正确的写法。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示也不难发现,消费者存在上下级关系,由此引出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概念。这一环节是最能体现本节课设计思路的,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通过对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二者并不重合,这样通过比较记忆让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最后通过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的图片,让学生建立食物网的概念。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终成功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最后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题:为什么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一般都不超过五个?目的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作铺垫。
四、教学反思
>>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探讨 对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生态畜牧业是果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畜牧业: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走向 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经济学思考 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 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 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畜牧业产业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黑龙江省畜牧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辨析 对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须 对草原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间矛盾突出问题的调查 浅析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浅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发展 生态畜牧业:贫困山区农民致富之路 生态脆弱区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生态畜牧业成农民脱贫主导产业 锦州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宁夏草地生态与畜牧业生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石春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文章从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 当代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观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11-02
生态畜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新兴科学产业,是大农领域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规划的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上,当代生态学犹如铁轨,指引着生态畜牧业这个高铁的发展与前进。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畜牧业中,定是以当代生态学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畜牧业从原始的结网捕鱼、囿养鸟兽、役使牛马到现在的生态畜牧,经历了狩猎、圈养、驯化、繁育的漫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变迁,使得畜牧业随之得到的相应的发展。而在21世纪,生态畜牧业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在生态畜牧业中所运用的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共生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都是从当代生态学中援引而来,将当代生态学加以运用,既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发展规则。
一 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机后,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农牧模式暴露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在困境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身原因,农业是我国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产业,所以我国明确提出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当代的生态畜牧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牧业开展难度大,效益低。由于食物链系统养分利用率低,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使得养分不均衡,氮磷钾肥比重偏差大,化肥大量的滥用使得农牧业生存发展难以维系。大量的有机废物因得不到合理地使用而被浪费,因需求的增长而带来的肥料增加的比例严重失调,其相差比例达八倍之巨。但我国的解决方式却不能制订出如同欧洲那样严格的化肥投入和畜牧粪尿管理政策,我们只能在农牧与环境回报之间寻求平衡,而这个平衡的支点就是来自于食物链原理。在其中流动的能量合理地在肥料、作物、动物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优化让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食物链养分管理不仅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政策改进。食物链养分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或政策,而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策略,包含了化肥生产、农田、畜牧、家庭等环节的养分管理措施,还涉及资源、工商、农林、营养、环境等多个部门,以及区域和国家多种层次。这些养分管理措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在人口和食物的压力下,我国一直以满足食物需求为目标进行养分管理,大力鼓励支持化肥生产使用和集约化动物产品生产,忽视了养分的循环利用,因此大大增加了食物链养分流量,还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食物链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遵循两个原则:(1)养分物质调控;(2)养分流动过程的调节。在该过程中,注重养分在各个环节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由于食物链起始为养分,则人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资源利用比例提高,才能实现生产力逐步提高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统筹调配也尤为重要。作物生产、畜牧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等各个子系统的构建和养分流动模式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各子系统具有重叠和包含关系,针对当前落后的现状,深入研究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食物链驱动机制和养分流动关系,探讨研究应对我国特殊的食物链养分优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研究区域或流域等尺度农田,畜牧和家庭亚系统养分流动和循环规律及其调控策略。
二 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与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而生态位原理就是利用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调控资源,使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最优的状态。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也应是因地制宜、千差万别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区法、保护空缺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全国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建立应对自己特点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功能划分,将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供应与需求平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发病必须有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没有合适的条件的话,植物是不会发病的。但在单一农作物环境中,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却极易发生。而生物多样性原则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在畜牧养殖与农业生产中,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损失,提高了效益,还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使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
例如,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使传统稻作系统又回归自然的保护。在稻田中,不仅种稻,还养鱼、鸭、虾、蟹、泥鳅、鳝鱼等。经过大量实验,这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其主要特点在于,鱼鸭可对植物治病菌菌核、菌丝进行取食,并取食水稻病叶,从而减少菌源,延缓病情扩展;动物在水中活动,使稻间通风透光,致病菌无法正常生长;另外活动能让作物根系间增加溶氧量,提高生长能力;同时水系肥力显著增加;各种稻田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对养鸭田的杂草控制力远高于使用除草剂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显抑制。
三 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物质在生态畜牧业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既是物质循环再生,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物质也在流动,物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质也共同产生。在不停地物质循环中,环境污染也随之避免,系统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生,在各司其职之后形成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经济时,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各要素联系起来,以整体的结构去看问题,最终不仅能够揭示生产与消耗的关系,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产模式。
比如,在水产品养殖中,以养虾为例,虾池中生物种类不仅虾一种,少量的肉食鱼类如真鲷、鲰虎鱼、鲈鱼等与虾同养,既能吃掉与虾竞争的小杂鱼,又能吞食病虾,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混养罗非鱼能够抑制较大的藻类过度繁殖,将池中浮游生物资源利用起来,并能促进有益藻类生长。若贝类与虾同养,二者取食习性不同,小型浮游生物与池中悬浮有机碎屑是贝类食物来源,这种混养模式可使虾池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污染,提高整体利用率。海参与虾混养也有长足的优势,海参取食目标性差,无论藻类、原生动物或者有机碎屑及泥沙,都可以被海参取食,从而不仅优化能量利用结构,还能大大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另外还有多种品种混养模式,在同一池中,充分利用各种物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取食习惯、空间分布等特点,既优化了能量利用结构,促进物质共生共利,使得能量自循环,极大提高池体的生存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保障可持续发展。
再如,北方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南方稻菜鱼生态农业模式。其建设以农村较富有的土地资源为基础,依据当代生态学理念,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太阳能,开发沼气资源,将养殖业、种植业开展得井井有条。北方的冬闲是农民最无奈的时候,而温室、猪舍、沼气三者结合的封闭农业模式却能将问题迎刃而解,达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在该模式中,温室为养殖、种植提供环境条件,猪舍为温室提供创造温湿条件,并提供CO2作为种植的气肥,同时产生沼气保障温度和人类生活需要。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有利于解决农村冬季收入问题,并能丰富北方冬季的果蔬供应。
生物学家通常将洞穴分为3个带:洞口带、中间带和黑暗带。洞口带又称微光带,是指从洞穴在地表的开口处到阳光无法到达的地方,这里的光、温度、气压等都受地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而变化。黑暗带是常年无光的地方,洞穴深处差不多可以说是“绝对黑暗”,照像底片即使放置一周也不会感光。这里的气温终年恒定,大气成分变化极小,相对湿度往往接近于饱和。中间带处于洞口带和黑暗带之间,此带长年黑暗,但温度有一定的变化。
几种特殊的洞穴动物
1.韦托莫洞内的“萤火虫”
新西兰韦托莫洞穴内,有一种蚋的幼虫,能发出微弱的光亮,当地人称之为“萤火虫”。它们的发光,与其说是为了看清周围的景物,不如说是为了使自己能被别的生物发现。它们隐藏在洞顶,垂下一条条附有黏液的长丝状的“钓鱼线”,这些线短的2厘米―3厘米,长的可达50厘米,洞穴内一些小生物(如小的蚊、蝇)被它们发出的光亮吸引,而被长丝上的黏液粘住,于是洞内萤火虫便拉起“钓鱼线”,吃掉被捕的小虫。这种小虫的发光,是它们在黑暗环境中获得食物的特殊手段。
2.洞穴鱼、虾和蛄
洞穴鱼缺乏色素,呈白色或淡桃红色。洞穴盲鱼一般小于10厘米,虽然视觉退化,但有着特别敏锐的嗅觉,能感知非常微弱的气味,它的触觉器官也十分敏锐,能探知水中小动物的活动。这些特点,可以使盲鱼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洞穴虾由于缺乏色素身体更为透明,能从外部看见它的内脏,好象是透明的塑料制品似的。无色的蛄最为透明,亮光照进水池时可以透过它的身体,人们常常是先发现它的身影,而后才注意到它的身体。
3.洞螈
它们是被发现和研究得最早的洞穴动物,其中不少种属于真洞穴动物。它们没有眼,身体呈白色,如果将它们拿到洞外的阳光下,能很快地发育出褐素。大多数洞螈的皮肤可以呼吸,只要皮肤上有水分,就可以和空气发生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洞螈吃扁虫、甲壳类和昆虫,甚至吃洞穴黏土中的有机物碎屑,即使完全得不到食物供给,它们也可以生存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洞穴环境造成了洞螈在繁殖上的特殊习性,如果温度高于15℃,洞螈就产出小幼体,而温度低于15℃时则产卵,再由卵孵化出幼体。二、三岁的小洞螈有眼睛,以后眼又退化而失去作用。
4.洞穴蟋蟀
这是洞穴中最常见的动物,有数百种之多。身体短而粗,肢长,无翅,不发出叫声,褐色、灰色或白色,成群地出现在洞顶或洞壁。洞穴蟋蟀的视觉退化,靠不停地抽动着的长触须来探查道路和寻找食物。它们主要吃甲虫,而自己又为洞穴蜘蛛所吃。
5.洞穴蜘蛛
它是洞穴中最大的吃食者,几乎可以捕食任何洞内生物,甚至蝙蝠那样的动物。由于洞内食物稀少,所以它们不能单靠结网坐等食物上门,而必须亲自去驱赶较小的动物使之落网。许多热带洞穴中蜘蛛的身体常有手掌那样大,脚的跨度可达45厘米。
6.蝙蝠和金丝燕
蝙蝠通常白天在洞内休息,用尖利的爪钩住石灰岩洞顶的微小突起,头朝下地倒挂着,它们往往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只地居住在一个洞穴内。蝙蝠捕食大量的昆虫,因而在洞内留下大量的粪便,成为洞穴中低等动物最重要的食物来源。金丝燕居住在马来亚、爪哇和我国南方的洞穴中,它的巢是由羽毛、苔藓等混合着它的唾液造成的,这就是供药用、食用的著名的“燕窝”。
洞穴食物链
由于洞穴中生物量少,食物来源少,所以洞穴食物链从总体上看比地面的要简单些,但正由于食物缺少,所以洞穴动物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这就造成了洞穴动物的多食性,几乎什么东西都吃,这又使食物链变得较为复杂。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其内容总结如下表.
例1图1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图1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输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过程,考查分析问题能力.图中Ⅰ代表生产者,Ⅱ、Ⅲ和Ⅳ都代表消费者,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项错误.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能有很多,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可能由很多条食物链组成,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项错误.
答案:C
方法归纳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还可以用表格形式体现,如下表是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的调查情况[能量单位J/(cm2・a)],表中的①~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表中NP=GP-R.
分析根据题干可以推知表中的营养结构关系是②⑤④①③(但不一定构成一条食物链),这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②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871.27J/(cm2・a),可以通过比较生态系统散失的总能量(呼吸消耗部分)比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少,推断该系统能量在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会提升.
营养级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GP)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R)
①15.912.6813.23
②871.27369.69501.58
③0.880.340.54
④141.2062.0779.13
⑤211.8519.26192.59
二、某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如图2所示)
图解解读:
(1)图中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而不是摄入量;粪便中能量不属本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
(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
图3例2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
D.图中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
解析本题考查营养级间能量流动过程.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一般处于K值;B摄入量为其同化量和粪便量之和,其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丁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都是异养型生物;D的能量可来自于B的粪便,而此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A的能量.
答案:D
方法归纳为便于掌握某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可以用“拼图法”分拆其过程,如图4所示(设在第一、二营养级间流动).
分析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也即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被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原因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
说明①不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3条,即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②定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能有4条,除了上面的三条外,还有一条是既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被利用”部分.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其中“未被利用”部分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提示影响能量传递效率高低的因素
上一营养级生物呼吸速率越低,或是下一营养级的捕食、同化效率越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会越高.代谢所需的酶由生物的遗传基础决定,环境条件会影响生物的代谢和捕食效率.
例3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解析D项应该是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因为所处的营养级高,因而获得的能量最少,不能满足太多个体所需.
答案:D
四、能量流动效率的相关计算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下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获得“ 10%~20%”的能量,“所有狼”可获得“所有狐”的能量才是10%~20%;同一食物链不同环节能量传递效率往往不完全相同,不涉及“最多”、“最少”,计算时不能按10%或20%,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的能量为M×a%×b%×c%;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例4(综合原创题)回答下列有关能量传递效率问题.
(1)图5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2)在图6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 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图7图8(3)如图7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
1 kg,最少消耗水藻kg,最多消耗水藻kg.
(4)有一食物网如图8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 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5)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9为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请回答:
图9①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②图9中A表示,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③如图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103 kJ/(m2・y).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问题,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1)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牲畜、昆虫、鼠属于第二营养级,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 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E1+E2+E3)/E.(2)通过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猫头鹰增加20 g×2/5=8 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 g×5×5=200 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猫头鹰增加20 g×2/5=8 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8 g×5×5=200 g;通过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增加20 g×1/5=4 g,最少需要消费植物的量为4 g×5×5×5=500 g.所以合计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0 g+200 g+500 g=900 g.(3)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求最少消耗水藻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如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则X×20%×20%=1 kg,X=25 kg;求最多消耗水藻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如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水藻为Y,则Y×10%×10%×10%×10%×10%=1 kg,Y=100 000 kg.(4)设丙的能量为x,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 kJ,则需要丙0.5÷(10%)2=50 (kJ),即丙最少含500+50=550(kJ)的能量.(5)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有两种方式:输入太阳能和人为输入有机物,从图可以推知,该生态系统输入的太阳能为3+14+70+23=110×103 kJ/(m2・y),输入的有机物能量为7×103 kJ/(m2・y),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保留一位小数).图9中A表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图9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植被受损,光合作用能力减弱,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补偿能量输入可以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14+2)-(0.5+4+9)=2.5×103 kJ/(m2・y),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0.05+0.25+2.1+5.1)-2.5=5×103 kJ/(m2・y).
答案:(1)(E1+E2+E3)/E(2)B(3) 25100000(4)A(5)①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12.7%②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③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答出前者即可) 5
五、考查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以有机物为载体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
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的动力
图示
例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错误.
答案:C
六、考查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量流动效率能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在传递过程中,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容易引起种群的生长、繁殖或再生等的障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改变.
例6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若M1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
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1减少、M3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会通过细胞呼吸损失一部分,故A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要大于或等于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故B正确;相对较高营养级的个体不一定比相对较低营养级的个体小,如虎与兔,故C错误;一定时间内,M2大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增多,故D正确. 答案:C
七、以能量流动为中心的生态学综合知识考查
例7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
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 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 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传递效率及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1)田鼠的同化量是7.50×108 J/(hm2・a),鼬的同化量是2.25×10 7 J/(hm2・a),故能量传递效率为2.25×1077.50×108×100%=3%.(2)设1 hm2的范围内种群数量为M,则40M=1530,M=80.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减少,则估算值M偏高.(3)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田鼠和鼬都属于恒温动物,进行呼吸作用用于维持体温需消耗大量能量,还有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 殖.(4)由题意知,通过信息传递,鼬和田鼠的数量基本稳定,可见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3% (2)80 偏高
(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1. 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讲一段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诱导出本堂课的大体内容,然后通过录音、录像、电脑等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下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譬如:在讲细胞有丝分裂的时侯,首先我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共同来回答、小结—生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分别介绍各时期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应用课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真正的应用做好铺垫。
2. 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穿插网络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在讲牛胃的时侯,我拿了一个实物的牛胃给学生介绍其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而后通过对比牛胃的模型,应用仿真软件绘制牛胃各部分,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自己归纳牛胃各部分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来自网络技术的信息,了解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牛胃研究的新动态。在布置作业时出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习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达到增强学生思维意识的目的。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相当重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生物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 核心问题 关联体验 初中生物课堂
一、关联体验
1.“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
“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思想是:在缄默知识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达成度的教学活动形式。该模式有“提出问题、问题解决、反思提升、运用反馈”四个教学环节,简称“问题・活动・提升・运用”四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效的、深度的体验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关联性体验是促进学生进行深度体验的有效手段。
2.体验。
体验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体验既是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又是学生相应学习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性投入和身体性投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即是学生个体从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教学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和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从而能理解知识经验的意义,激起学习知识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
3.关联体验。
关联体验是在体验与体验教学思想下的一种细化,它是体验教学的下位概念。就是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利用原有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经验或知识来对当下知识的理解消化的活动。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内化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原有认识的巩固。
二、怎样关联体验
1.对旧有知识的关联体验。
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上的铺垫,更使学生奠定自信、愉悦的学习心理基础。如在“生命的起源”这一节的教学中,有关“神创论”的观点学生听过不少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讲述这些神话故事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与原有知识的关联体验,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而生物学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统一的。要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就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联起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有什么关联,如何关联,就是学生体验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设计的一个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让学生体验到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颠倒的,是单方向的;而且捕食生物是不能利用被捕食生物的全部能量的。从而让学生体验食物链和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的关联,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对生活实际的关联体验。
学以致用,延伸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更为形象、深入地理解新知识。我们来看看在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如何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大多数细菌是通过寄生或腐生方式获取营养的,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寄生性细菌使动植物患病,危害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危害人类的健康,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命;腐生性细菌使瓜果蔬菜等各种食物腐烂,但也能分解枯枝落叶、动物粪便和遗体等,净化我们的环境,促进物质循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某些真菌能产生抗生素用以治疗疾病,但滥用抗生素却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很多大型真菌可以食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这些大型真菌呢?这与它们的生存条件有关联吗?同样,在学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后,可让学生分析我们生活的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条件反射”这一类反射活动的特点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条件反射的特点来让我们的学习这种条件反射活动更高效。在教学“遗传和变异现象”时,我结合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让学生体验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在“合理膳食”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亲手设计一份营养午餐菜单。
3.对学生情感的关联体验。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引起共鸣,从而持久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形成长效的知识记忆;同时也能校正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对学生进行情感观念上的引领。如在学习动物的取食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等各种行为时,让学生体会动物生存的不易,唤起保护动物的感情。在学习“我国的动物资源”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严重威胁,树立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意识。在学完“新生命的孕育”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艰辛,因此应该感恩母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总之,努力创设情境,有效地让学生进行关联体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进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随着喀纳斯湖有水怪的消息流传得越来越广,科学家也对喀纳斯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5年7月,新疆大学生物系主任向礼陔教授和新疆环境保护科研所袁国映研究员各自率领一支考察队进驻喀纳斯湖地区,对喀纳斯湖进行综合考察。
每天向礼陔教授都携带一架高倍望远镜,到湖边观测。这天是7月20日上午,向礼陔教授跟考察队员们正在湖边的山峰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忽然他们发现湖中有红色的东西。起初,他们以为是水草或者浮木,后来向教授发现这些红色的东西在游动,他架起望远镜仔细观察,不禁叫了起来:“啊,是鱼,是‘大红鱼’!”透过望远镜,向教授看见一条条大鱼在水面上露出一个个像鸡冠一样的火红色鱼头,巨大的嘴巴一张一合,吐出气泡,在水面上形成了圆形的波纹。大鱼的脊背上有一条长长的红线,身体则隐没在并不清澈的湖水中。
当向礼陔教授把发现“大红鱼”的经过跟袁国映研究员描述以后,袁国映并不相信。7月24日,他也跑到湖边的山峰上观看,这回他也亲眼目睹了“大红鱼”。更难得的是,袁国映还用摄像机拍下了大红鱼在水中畅游的镜头。由于拍摄的距离很远,人们从镜头中只能看见一个个红点子。科学家们将这些红点子跟湖边的云杉树做对比后惊奇地发现,这些“大红鱼”的鱼头约有云杉树树冠那样粗,有一辆吉普车那么大。
惊人的发现让科学家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捕捉一条“大红鱼”。他们连夜下山,在县城的一个铁匠铺打制了一个巨型鱼钩。第二天,他们将一整只羊腿插在鱼钩上做鱼饵,用尼龙绳做鱼线,用一根长度是2.85米的木头做浮标,在湖中钓“大红鱼”。他们远远地看见有一个巨大的黑影在枯木边的水下游来游去,但它就是不上钩。科学家们发现黑影的长度大约是浮标的三倍,也就是说黑影的长度应该在10米左右。这些黑影是纺锤形的,是典型的鱼类外形,这使科学家们相信,喀纳斯湖中所谓的怪物就是“大红鱼”。
至此,喀纳斯湖中存在未知的大型动物的情况已经基本上可以确认了。但是,好奇的人们发现,目击者对湖怪的描述不尽相同。有的说它有黑色的躯体,有的说它有狗头一样的脑袋,而两位科学家看见的却是“大红鱼”。那么,喀纳斯湖水怪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于是,各种各样的解释产生了。
图瓦人:
喀纳斯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图瓦人。他们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住在深山密林中。图瓦人居住的是原始的木屋,使用的是世界上罕见的语种―土瓦语。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自己养马鹿、种大麦,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图瓦人喜欢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滑雪撬等比赛。有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守该地的士兵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图瓦人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
捕捉“湖怪”:
因为“湖怪”经常吃掉牧民的牛马,所以很早以前,居住在喀纳斯湖地区的牧人们曾组织过两次猎捕“湖怪”的行动。第一次,牧民们制作了一只大铁钩,用牛头当诱饵,用牛皮搓成结实的绳子,将绳索的另一头用20匹马拉着。他们等了一天,“湖怪”终于咬钩了,他们便赶着马拉。走了没多远,20匹马就累得口吐白沫,后来结实的牛皮绳被拉断了。第一次失败之后,牧民们并不甘心,他们宰杀了十多头牛,用牛皮制成一张大网,用五只小船拖着大网绕湖前进,试图用大网将“湖怪”捕捞上来。没想到一阵巨浪过后,船沉了,网破了,“湖怪”却安然无恙。
哲罗鲑:
俗称大红鱼,是北方一种珍稀的冷水型食肉鱼类。这种鱼生性凶猛、机警,常年生活在深水中,繁殖季节时鱼体呈红褐色。成年哲罗鲑最大的重量在50千克左右,长达2米。幼鱼以小鱼为食,大鱼常吞食浮游水面的野鸭等野生水禽,也吃湖中的水獭、大水鼠。
5 揭开“水怪”
的神秘面纱
有人认为,水怪是一种史前动物。喀纳斯水怪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体积十分庞大。由此,人们推断水怪可能是一种类似于恐龙和史前巨鳄的动物,是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没有被收录到《动物百科全书》中的一个物种。它生活在水里,靠捕食水中的鱼类为生。但这种说法很快就被了,因为恐龙或史前巨鳄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而喀纳斯湖只有20万年的历史,这种说法在时间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也有人认为,水怪的最佳“候选者”是哲罗鲑。哲罗鲑在繁殖季节身体呈红褐色,俗称就是“大红鱼”。哲罗鲑生性凶猛,常常潜伏在水边捕食蛇、鼠、野鸭等动物。因此,假设这种巨型哲罗鲑存在的话,吞食牛马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且,据说在19世纪末,有一个强悍的俄罗斯人就曾下湖捕到一条好几吨重的“大红鱼”。他在茫茫的雪地里牵着十几匹马驮运,运了三天三夜,还没能运完鱼肉,于是他不得不忍痛丢下不少鱼肉。
但是,一些科学家对哲罗鲑是喀纳斯湖水怪的说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于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喀纳斯湖水怪就是巨型哲罗鲑”的说法受到各方面的质疑和挑战。那么,生活在喀纳斯湖中的巨兽到底是什么呢?目前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现在,许多科学家、探险家来到了喀纳斯湖考察,或许通过他们的努力,人类能在不远的将来揭开喀纳斯湖水怪之谜。
(完)食物链金字塔:
“食物链”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这里,食物链是:虾米小鱼大鱼。“食物链金字塔”就是:处在食物链最底层的“虾米”数量最多,处在食物链中端的“小鱼”数量次之,而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大鱼”数量最少,整个食物链中生物数量的分布情况就像一个底座大、顶端尖的金字塔。
科学家A(支持者):“大红鱼”(巨型哲罗鲑)有历史传闻,又有向礼陔和袁国映两位科学家的数次目击佐证,理所当然地成为喀纳斯湖水怪的“头号候选对象”。
科学家B(反对者):目前人们捕捉到的最大的哲罗鲑身长也只有2.7米,喀纳斯湖里的哲罗鲑怎么会身长10米呢?
科学家A:喀纳斯湖里的哲罗鲑很可能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基因变异,所以体型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