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包装设计 茶文化 茶叶
检 索:.cn
引言
众所周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这已是被中外公认的事实。根据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四川地区就已经把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到了唐朝,特别是自陆羽后,茶逐渐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饮品之一,饮茶习俗逐渐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我国还较早的把茶叶融入药材之中。《神农本草经》中曾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都说明,茶文化慢慢地融入中国的文化之中。
一、中国茶文化及茶叶包装的发展历史
饮茶之风最先兴起于唐朝南部地区,由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饮茶文化随之传入了北方及边远地区。陆羽的《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可见,茶在当时已是十分盛行,特别是杜甫、柳宗元这些文人雅士不仅喜爱品茶,写诗,作画,而且自己也参与茶的种植,这种浓厚的茶文化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是,有关茶叶保存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简单的采用散装纸包。到了宋朝,饮茶习惯更加盛行,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唐朝相比,饮茶时,宋朝人把煎茶法发展为文雅的点茶法。同时在茶叶的包装工艺上,一种新型模压方式,即以龙或凤为原型的专用贡茶“龙团凤饼”的出现,是茶叶包装的一大突破。元朝时期茶文化日渐走向成熟,此时人们饮茶的时候,摒弃加入葱姜等多余香料的习惯,采用简单的清饮方式。直到明朝,人们开始用沸水去冲泡茶叶,称作瀹饮法,也就是沿用至今“泡茶”的饮茶方法。同时,散茶生产技术得以广泛发展,由饼茶向散茶工艺的转型也恰恰符合饮茶中由繁到简的精神,可以说,这一时期我国饮茶文化的转变是一种质的飞跃。
二、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精神财富。现代社会的茶叶包装,已从单纯的储存保护功能转变为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包装设计承担着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职责。茶叶包装不仅仅是商品的包装,更加是文化的包装,优秀的设计,承载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蕴育浓厚的茶文化。
(一)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
我们都知道商品的包装设计,已成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包装是消费者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因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上,首先以茶叶产地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为载体,继而适当地融入茶道精神,让人们在品味浓郁茶香的同时也感受醇厚的茶文化精髓。如“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包装的设计上,把茶文化的精髓,即“清”、“静”、“雅”、“和”作为永恒的主题(图1)。画面运用莲花为主要元素,自古以来,莲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象征着圣洁高雅之意,这样设计,也恰巧符合清正的茶之精髓。在色彩的选择上,以淡雅的蓝色为主,配合古朴的龟裂纹,传承着不变的中国风。茶叶的储存罐采用仿古的白陶瓷(图2),瓷器自古以来都有着明丽雅致的文化内涵,与茶文化“清”、“静”、“雅”、“和”的内涵相一致。茶叶采用这样的包装,一方面表现碧螺春的千余历史,突显茶的清雅气质,另一方面,相较于铁质茶叶罐,陶瓷器皿的透气性更加,经久耐用,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装饰观赏性能。
(二)茶叶包装的图案装饰设计
包装离不开不图案,消费者往往都是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图案来理解商家意图传达的含义。茶文化历来与文人雅士有着不解之缘,唐代皎然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见,这种幽静的茶之记忆,已成为茶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现幽静的意境,则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本是笔与墨、情与景的结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脱俗,清新雅致的境界,这点正好与茶文化的“静”和“雅”两大精髓不谋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叶的包装设计用中国画的方式表现茅山的优美风景(图3),由于茅山是金坛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又特产青峰,故将其运用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展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不仅如此,把茅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融入设计之中,配以郑愚的《茶诗》,把自然美景与茶文化有机地融合进中国画的写意中,达到了深邃的效果。画面中山峰与云雾彼此呼应,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三)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会影响到包装的整体效果。由于人们对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所以在包装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商品的自身属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审美情趣。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茶叶的种类运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茶的包装则以暖色调为宜,绿茶多采用冷色调为佳,白茶可选择清柔的色调为好,这样通过外在包装的色彩可以进一步映射出内在的商品实物,给消费者初步的情感认知。如“金坛雀舌”属绿茶的一种,闻之香气清高,泡之汤色明亮,饮之浓而不涩、回味甘爽。此款茶叶的包装色彩遵循绿茶的特点(图4),整体运用绿色系色调,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在绿色的运用上使用明度对比,即以墨绿为主,浅绿铺底,这种对比,加强了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再配合明亮的黄色加以点缀,所展现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泼的效果。画面中绿色茶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茶艺思想,这也是诠释茶文化的良好途径。
(四)茶叶包装的字体设计
茶叶包装上的字体大部分运用中国书法字体,这是因为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汉字艺术,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相符,是展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最好表现。“新益号”普洱茶的产品名称字体采用行楷(图5),该字体优美实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极佳,还具备减肥、降脂等多种适用功效。在茶饼的包装上,“金茗陈香”四字为隶书,同样是中国书法,但又与行楷不同,凸显字体设计的多样性。在印刷上,“金茗陈香”采用传统的烫金工艺,一方面正适合茶叶这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包装,另一方面,字体也变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泽度高,色彩鲜艳夺目。
三、茶文化对未来茶叶包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静”、“雅”、“和”,必须要融合当下世界发展的主题,达到丰富其内容,增加其文化内涵的目的。
(一)生态环保主义
如今,随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已成为热门主题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态、节能、环保这些新鲜血液。在当代茶叶包装中体现环保主义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轻化和可回收原则。最少化原则指的是包装使用的材料品种最少化,材料数量最少化;最轻化原则即为在保证商品安全运输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其包装重量;可回收原则则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三项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指引日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有机茶叶公司设计的可重复使用的茶叶包装(图6),此款设计采用纸质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携带。在包装上巧妙的设计一道开口,通过两端的拉合来控制开口的大小,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当茶叶用尽时,此款包装还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简单的注入新茶即可。这些独特的设计无不体现生态环保主义。
(二)全球国际化主义
中国自从加入WTO之后,茶叶国际化亦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茶文化已不再单单面向国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问卷调查显示(图7),有121人,约占总人数的40.3%认为未来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应适当融入全国际化思想,而不是单单展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我国茶叶市场如今面临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这种国内外茶叶市场的交流自然对我国茶叶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装设计时,可以加入英语译文,考虑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个人的欣赏价值观。
结语
近年来茶叶包装设计运用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包装,使整个设计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气息,而且注重民族和地域个性的表现,展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完善其思想体系,并将其服务于包装设计之中,开拓美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文莲:《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30~35页,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144~146页,《文艺争鸣・艺术空间》,2010(8)。
3 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发展现状及主要趋势分析》,107~111页,《农业考古》,2004(2)。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艺术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参考文献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4]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一直以来,茶叶在生活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元素和地位,饮用相应的茶,能够使得我们获得应有的养生和健康身体。因此,随着对茶叶产业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茶叶产业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尤其是随着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理念不断成熟,良好的包装设计对于整个茶叶产品的价值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拟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全新形式分析入手,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思路,从而探究融入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思路。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价值内涵;茶文化元素
引言
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状况与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的缺点和不足:就是缺乏对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融入性,因此其不仅未能满足整个互联网电商时代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与消费者的具体市场理念有着重要的差别。
1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全新形式分析
当前在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其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特别是未能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融入其中,这就使得整个茶叶产品从外包装上来看,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和属性,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并且在这一物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当前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时,未能认识到这一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从而使得其整体包装设计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客观上来看,茶叶产品的文化内涵,就是整个茶叶产品品质的一部分。因此,在向消费者展现茶叶产品时,如何通过巧妙合理展现产品的品质,就极其重要。当然特别是在现代茶叶产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叶产品设计效果,就必须将茶叶产品品质提升与整个包装设计活动相结合,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融入中国茶文化,开展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其不仅能够融入和传播茶文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茶叶产品体系。因此,在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探究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包装设计效果,茶文化实际上是综合化、体系化的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绘画艺术,还是其中所具备的文化价值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所探究的。因此,如果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理念与整个茶叶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工作相结合,必然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最后,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时,缺乏应有科学性元素的系统化融入,尤其是未能将当前整个时展的特点相结合,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的营销状况来看,互联网电商模式已经成为茶叶产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此在整个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互联网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融入和创新,而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完善的支付方式,其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的外在展现。所以,优化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就能够为整个产业产品营销提供相应的,促进要素,但是目前在多数茶叶企业在开展自身产品设计过程中,未能将市场需要和时念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整体包装设计与时展之间,却相脱节。
2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就已经具备了茶文化元素,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品,还是与茶叶相关的茶文化内容,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元素特色的符号和象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茶叶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将品茶作为自身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现代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虽然人们的的饮茶环境得到了相应的完善,特别是生活元素内容进一步丰富,但是茶叶的地位仍然继续得到保持。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与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自身重要的生活元素,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整个消费生活理念日益成熟,如今与文化相关的具体元素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习惯,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融入到整个生活过程中就是当前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是通过对当前整个茶叶产业的优势以及茶文化的传播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茶叶产业在市场发展过程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影响。传统茶文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不仅仅是理念和元素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为人们认知其他事物提供了相应的渠道和空间,尤其是随着人们对茶叶的作用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完善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丰富人们的处事习惯就极其必要。
3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思路
通过对当前整个茶叶平面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多数茶叶产品在进行平面包装设计时,缺乏清晰的结构定位和内涵的有效认知,从某种程度上看,良好的产品包装设计,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品内涵的整体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多数茶叶产品在进行市场宣传时,缺乏对自身产品的有效定位和合理构思,因此,对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得茶叶产品包装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当前包装设计理论日益成熟,无论是彩色理论,还是心理理念都逐渐融入人们的具体生活。因此,人们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茶叶产品想要满足和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完善自身产品构思,通过合理有效定位,既能为整个茶叶产品包装工作开展奠定下基础,同时也为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从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视角看,丰富完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理念,提升茶叶产品的价值元素,优化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茶叶产品在进行包装设计活动时的客观需要,具体而言,其思路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茶叶产品在开展包装设计活动时,对于整个茶叶产品来说,其包装设计也是整体产品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当前产业产品的体系不断完善,做好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极为重要。而想要做好茶叶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工作,就需要将其与整个茶叶产品本身的特点及内涵融入,就始终坚持围绕其自身应有的特点来具体开展设计工作,从而才能实现其良好的效果,比如,针对茶叶产品的具体品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设计风格,从而使得整个茶叶产品的内涵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也是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其次,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工作时,要结合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和理念,通过融入消费者自身对整个茶叶产品品质的要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从而制定合适的设计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时机、素材和设计心理,进而从根本上做好整个茶叶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工作。客观地说,随着当前茶叶产业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产业产品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对整个茶叶产品营销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完善融入消费者的具体理念,对整个茶叶产品营销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在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多元文化内涵,尤其是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无论是,具体的艺术元素,还是现有的价值理念,都超越了其他文化体系。而且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上,饮茶也有着,其他所不具备的价值理念,所以,探究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具体的传承思路,就极具价值和意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这里同样也为整个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载体。
4融入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思路
随着当前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不断成熟,如今整个茶叶产品的体系化日益成熟,内涵化进一步丰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提升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要清楚中国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寻找到适合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思路,通过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与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相融合,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的成熟应用。对于茶叶产品来说,完善融入茶文化理念内容,在提升茶叶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整个茶叶产品良好的应用效果。其次,在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整个活动开展的价值在与通过融入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茶叶产品的内涵和市场认知度。文化理念不仅是其整体成熟性的客观表现,同时更是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极为欠缺的内容。因此,融入文化元素,将为整个茶叶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实质性帮助。最后,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将茶文化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客观上讲,也是整个茶叶产品产业化和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意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该体系内,融入了系统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元素,因此,应用好茶文化理念,不仅是茶叶产品的创新发展,同时更是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作用实现全面应用的客观保障。
5结语
随着当前对文化发展的价值作用日益突出。优化开展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就极其必要。但是通过对人们的选购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整体品质认知,因此,茶叶产品的现代包装设计开展状况,就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合时展,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传播和茶叶产业优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利.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J].美术大观,2013(11):78-82.
[2]曾景祥.茶文化空间概念的拓展及茶席功能的提升[J].包装设计,2014(19):69-73.
[3]李广元.道家文化视域下的茶叶包装设计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5(1):99-103.
[4]周红杰.中国古代茶业的发展以及对茶文化作用的探析[J].包装设计2015(5):223-226.
[关键词] 化学 课堂提问 现状调查 归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常规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但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提问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课堂提问的现状,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二、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教师心目中的课堂提问的概况,本人设计了5道选择题,要求被测试者从选项中选择认为合理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问卷是对15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测试的,当天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总结: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在“一堂课中的提问次数”方面,60%的老师认为一堂课提问通常应该在25~35次,40%的老师认为应该在35~45次。
关于提问后给学生留的候答时间,50%的老师认为通常应该在5~10秒,40%的老师认为通常应该在10秒以上,而10%的老师回答是3秒以内。
关于学生课堂上主动向教师置疑提问的情况,80%的教师回答一堂课有1~3次,10%的教师回答偶尔有过,10%的教师回答从来没有过。
三、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课堂观察
从提问类型、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教师理答方式和学生回答的类型四方面统计的结果来看,教师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下:在提问类型上,教学性质方面的提问以启发型问题为主;在教师挑选回答问题方式方面,以“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回答为主;在教师理答方式方面,以“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为主;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上,以“推理性回答”为主。
四、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通过听课观察、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得出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教师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在30次左右;所提问题的类型以启发型问题和高层聚合型问题居多,极少有评创型问题提出。
2.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教师通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其次是抽答。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但鼓励流于形式,方式单一。
3.提问准备不充分,主要是针对知识点发问,问题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上时有“启而不发”“问而无答”的情形出现。
4.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
总之,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提问的原则和策略、提问的方式和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又以问题设计最为突出。问题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急需改进的问题。
调查表明,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则成了为“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实质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听课过程中还发现,许多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推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
(三)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重视
从听课和访谈的情况来看,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做题、批改学生作业上,没有时间认真备课。备课主要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照搬参考书或网上下载或使用以前的教案,备课时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并不重视,课堂提问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和研究。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点、难点把握不清,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高水平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提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所有教师要积极面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用高水平的提问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1]黄建峰.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问题与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影响
茶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习俗、思想哲理等精髓,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充分融合,显现出不可阻挡的迷人魅力,在服装的图案、样式、面料、款型、色彩等方面,都可以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充分渗透茶文化之中的茶义、茶韵、茶情,更好地将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渗透到服装设计之中,向世人展现中国元素的风采。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廓型、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其加以探究。可以将茶文化元素的独特色彩和造型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使其在气韵生动的茶香茶色之中,为服装设计注入全新的创作灵感。如:龙井茶的清汤绿叶之姿,突显出其形态的柔美与舒展的品性、毛尖茶的亭亭玉立之姿,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意韵和情趣。又如:茶文化元素中的茶诗、茶画等元素,都可以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透过服装的面料、色彩等,将茶文化元素的笔墨淋漓尽致地突显出来,使人们在欣赏服饰之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茶文化元素所营造的深远意境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内蕴的哲理思想内涵。同时,在茶文化元素与服装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留白”的设计手法,使茶文化与服装设计文化在疏密错落之间,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颖姿态,在虚实对比的留白空间之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茶文化与服装文化的理念融合与渗透。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融合方向
2.1茶文化元素与服饰的协调搭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茶文化的自然风格与服装设计场合的协同和搭配,要注意服装穿着时间、地点和不同的场合,保持茶文化与服装设计的一致性。当茶文化元素渗入服装设计的理念之中,服装的面料主要是传统的棉、麻为主,使用纺织、印染、针织等技法,这主要是保持茶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统一性,体现出自然茶文化的特性与环保服饰设计理念的融合,于自然观传递出茶文化的随性理念和思想,于清新的环保服饰设计中流露出茶文化的恬淡与优雅。同时,还要注重茶文化的色泽与服饰文化的一致性,要注重服装设计的色彩格律、明度与茶文化环境相搭配,可以运用茶的不同色泽变化,营造出服饰的不同视觉效果,体现出别具风味的文化深邃内涵。由下面的茶文化服饰图,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茶文化语言和创新设计理念。
2.2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的精神互融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茶文化中深刻的哲理思想内容,要显现出其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要借助于不同地域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如:盘口、青砖、传统木器、瓷器等,为服饰设计创造出精神互融和共通的品性。如:青花瓷可以极好地诠释和解读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清秀与优雅,在服饰设计之中,可以加以融合和创新运用,将青花瓷文化元素与服装的廓型相协调,使茶文化与服饰融合为一体,彰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思想脉络,显现出中国传统茶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如:还可以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画、茶书法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之中,突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魅力和性格,以其抽象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更好地折射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成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服饰审美表达方式,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新颖的样式,赋予其不可多得的神采和风范。如:服饰中的宽博廓型可以体现出休闲惬意的情致,而茶文化的古色古香的色泽也凝练出令人神往的诗意和神韵。
2.3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创新方式,完美地体现出茶文化的魅力和服饰文化特色,例如:可以将传统缝制工艺蜡染、扎染、编织、手绘等技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中国服饰文化和传统茶文化的链接,从而创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传统茶服品牌,扬名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文化的充分融合,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内蕴的精神和品性,映衬出服饰的审美观念。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艺充分融合的设计方向中,让中国茶服引领国际时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花.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2]秦傲.文化元素在品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品牌,2015(10):272.
[3]焦乐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84-86.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摘 要:本文以辽宁省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解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期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公寓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8;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3-03
公寓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外活动以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公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经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者的付出与努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专家学者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关注.比如,陈惠就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刘明明系统研究了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具体措施[2].为准确地反映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运用调查法,以辽宁省的八所院校为研究对象,研究与探讨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研分析
1.1 问卷设计与回收
1.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文主要是以辽宁省8所高校的二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采用自编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24个问题组成.
2.问卷调查内容与实施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了公寓文化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公寓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以及公寓文化建设的改进建议等方面.本次问卷调查在8所高校学生处及公寓管理中心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共发放问卷640份(每所学校80份),共收回问卷622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为615份,有效率为96.1%.
3.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均由研究者手工完成,统计数据根据论文的写作需要进行适当的选用,没有被采用的数据做销毁处理.
1.2 问卷调查结果
1.关于高校公寓的硬件设施
调查结果是:学生对高校公寓内部的硬件设施比较认可,有50.1%的大学生认为公寓设施建设比较好,这与近年来学校增加投入是分不开的;但在公寓园区周围环境上,由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不好或一般状态;在所居住的公寓标志性文化方面,建筑设计选项达到66.5%,名言警句只达到16.6%,其余不足10%.
2.关于高校公寓精神文化建设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的精神价值观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其比例分别为47%、20%、16.5%、15.7%;在学生宿舍内,学生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学习与就业、国家大事、个人情感、娱乐笑话,其比例分别是66.9%、57.2%、49.5%、47.9%.
3.关于高校公寓制度文化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是:90%以上的大学生十分清楚理解与掌握公寓管理制度,并且表示愿意遵守公寓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有81.6%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制度虽然健全,但不够合理.
4.关于高校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在公寓中的主要行为就是休息;除了休息以外,学生在公寓中的主要行为就是娱乐上网;在上网中,大学生的主要行为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浏览网页、娱乐交友、购物、学习,其比例分别是53%、41.6%、37.3%、18.3%;公寓行为文化的主要形式是联谊交友与棋类比赛,占被调查人数的36.7%与24.3%,而文艺演唱与读书会处于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0.3%与18.3%.
5.关于高校公寓管理者素质状况
调查结果是:辽宁省高校的公寓文化管理主要由学生处、院系辅导员、后勤公寓管理员承担.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或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有44.9%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有38%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比较低;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服务水平一般或较低,其比例分别是37.7%与42.6%.
6.关于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对公寓文化建设总体评价是不满意的,其比例已经达到73.5%;被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公寓的整体氛围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有6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公寓缺少学习氛围,有37.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公寓缺少主流文化;而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没有新意、脱离学生实际、陈就老套、不具有时代性,其比例分别是73.4%、59%、57.8%、37.3%;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者不重视、学生自身原因、网络的影响以及缺少保障机制,其比例分别是78.8%、56.2%、52.8%、46.5%.
2 讨论与分析
2.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比较完善的公寓物质文化、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寓制度管理体系以及基本上拥有一支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三方面.
1.比较完善的公寓物质文化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0.1%的大学生认为公寓设施建设比较好,可以说高校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寓设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寓内设立网络设施、通信设施、学习室、娱乐活动室、健身房以及图书资料阅览室.有的高校还在公寓内设立热水器、饮水机、洗衣机以及空调等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
2.具有比较健全的公寓制度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公寓规章制度对公寓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多数学校都花大气力研究与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比如,生活作息制度、公寓物品使用制度、水电使用及安全管理制度、公寓固定设施保护制度、公寓量化管理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等.调查结果表明,有81.6%的高校学生认为,公寓管理制度是十分健全的,这充分地表明了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公寓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拥有一支基本上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人员队伍
从问卷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在高校从事公寓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院系辅导员以及后勤公司的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处是代表学校对公寓实施管理、院系辅导员以及后勤公司的公寓管理人员是具体的管理者.可以说,截止到目前,高校已经基本上具有一支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工作队伍.
2.2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管理与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明显等方面.
1.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据调查统计,有73.4%的高校大学生认为公寓文化建设没有新意.首先,表现在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能有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标识;高校公寓物质文化具有共性,比如,公寓内的设施都比较齐全,而公寓园区几乎都是空白.其次,能突出公寓文化特色的公寓行为文化仅停留在一般文化娱乐活动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专业所开展的公寓文化几乎没有,如以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公寓,公寓文化就应该具有与机电类专业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但实际上是没有的.被调查的其他7所高校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由此可见,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2.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
公寓文化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就是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本研究认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实际是相符的.目前,高校平时所开展的各项公寓文化活动主要反应在公寓行为文化方面.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层次、品味,因而无法激起大学生参与热情.公寓中的文化建设应体现出新时期同学间团结、和谐、友爱、文明、健康以及约束,让宿舍处处充满文化、运动、节约、艺术以及创新,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
3.管理与服务水平比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或较低.目前,高校的公寓管理体制是多层次的.学校对公寓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学生处及各院系的辅导员、后勤的公寓管理员,具体负责公寓的日常管理.在现行体制下,各院系的辅导员主要是对公寓实行兼职管理,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常规性工作,还要兼管学生宿舍.除了个别的公寓管理中心主任岗位是学校的在职职工外,其余的基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他们不仅缺少公寓管理经验,而且文化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低是可想而知的.
4.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明显
从对公寓文化的功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的公寓文化具有教育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陶情冶性以及文化娱乐的功能.其中,教育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范畴.从目前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现状来看,高校公寓文化只发挥了陶情冶性及文化娱乐的功能,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却不明显.首先,从举办的公寓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多数都是指向文化娱乐,比如,联谊交友活动、文体活动、寝室文化节、畅享清晨等活动,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寓文化几乎没有.其次,从公寓的物质文化建设来看,能起激励作用的名言警句、人物塑像也几乎没有.由此可见,高校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不明显的.
2.3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者轻视公寓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要原因就是管理者轻视公寓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层对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程度是开展学生公寓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学校领导层与管理者十分重视公寓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就会加大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客观上就会有效促进公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只是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片面地认为公寓文化建设就是公寓文体活动建设,只要在公寓内经常搞一些文艺与体育活动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其他方面花费太大的精力,因而影响了学生公寓文化作用的发挥.
2.缺乏有效的公寓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若使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公寓文化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二是公寓文化管理体制硬性约束.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主动参与的程度,这就需要通过外部的强制力量来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寓文化建设.在目前的高校还没有关于公寓文化建设的硬性规定,多数都是后勤及院系为活跃学生的公寓生活而开展的活动.现有公寓管理规章制度不是约束学生参与公寓文化活动,而是约束学生在公寓中不违纪.由此可见,缺乏有效的公寓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是公寓文化存在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公寓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学生居住的场所被称之为宿舍,主要由学校的舍务管理科来管理.舍务管理科归属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与院系辅导员一起承担起管理学生的职责.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生居住的场所被称之为公寓,舍务科改为舍管中心,由舍管中心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在现行的体制下,舍管中心归属于后勤集团.形成了后勤集团、学生处以及各院系辅导员共同管理学生的局面,虽然管理的力量加强了,但也常常由于各部门缺乏协调和配合,形成了管理的“交叉地带”和“真空地带”,使教育与管理不相融.因此,公寓后勤社会化改革影响也制约了公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4.网络对公寓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网络文化主要表现为微博、微信、网络新闻、网络消息、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游戏等方面.网络新闻与网络消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使人们快速地知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新闻,但是,也会对年轻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所散布虚假消息会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导致失去正常的是非判断力;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冲击着中国传统、现当代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不再潜心于报纸、书籍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而是热衷于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在高校宿舍中,网络俨然成为当代学生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渠道.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浏览网络文学与内容不健康的网页、打游戏以及购物,对公寓文化活动根本不感兴趣.
3 结论与建议
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有关部门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使高等院校的公寓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文化资本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为进一步理解文化资本,他阐述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一是具体的状态,二是客观的状态,三是体制的状态。文化资本对儿童学业有重要影响。布迪厄在研究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取得不同学术成就的原因时发现,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级小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中获得的特殊利润,是对应于阶级与阶级小团体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分布状况的。因此在布迪厄看来,受教育者在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并不是都是一样的教育水平下,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各自的文化资本(来源于家庭的),而文化资本的多与少预示着他们将来在教育成就上的大小。流动人口家庭的文化资本情况如何呢,下面按照布迪厄的分类进行分析。
为研究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以昆明Y社区三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为基地,全面开展了一次访问、座谈、问卷等诸多形式的调查。本次调查除访问、座谈外,还问卷调查全校200名学生的家庭。问卷由学校带给家长,家长填写后再由学生带回学校汇总,从问卷发放到收回和情况汇总分析看,家长对本次调查是十分支持认真配合的,反应信息是可信的。流动人口子女学生195名,流动人口户籍分布是:四川68人,贵州22人,湖北8人,福建3人,昭通27人,会泽28人,山西1人,河南11人,重庆23人,广西4人。
一、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文化资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
具体状态的文化资本包含父母的知识、修养、技能、能力等等方面内容,操作化较困难,在此笔者仅仅讨论社会排斥对于家庭文化代际传递的负面影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通过电视、老师、同伴、相关他人来了解这个世界,来了解父母在社会中的“形象”,在我国城市中,对流动人口的“污名化”过程相当的严重,不修边幅、脏、随地吐痰、浑身臭味、不文明等似乎理所当然的加在他们身上。在调查的时候,笔者发现有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职业和身份有掩饰的倾向,怕被别人嘲笑,这种“污名化”也影响着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位置,影响教育的效果,让孩子们认为父母就是脏的、没有修养,能力低下的,这些冲淡了父母身上很多坚强、乐观、豁达等优点。导致家庭文化代际传递面临着困境。
2.客观化文化资本
客观化文化资本是以图片、书籍、音像、工具等为代表的文化商品形式。在布迪厄看来,所谓文化产品,正是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文化产品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在物质性方面,文化产品预先假定了经济资本,而在符号性方面,文化产品则预先假定了文化资本。”流动人口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他们的花费往往集中在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消费上而非文化消费上。
由于学校老师的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有字典,字典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工具占有量达到68.2%,报纸的占有量为24.1%,作为科普读物的百科全书是重要的开阔视野的工具但是占有量仅为6.2%,地图作为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占有量也仅为8.7%。可见,除了学校要求的字典以外,其他的文化用品的占有量都很低。
备注:样本量为195个流动人口家庭
电子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启迪孩子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还可以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如表1所示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电视十分普及的,87.7%的家庭有电视,但是在笔者走访的时候发现电视机总是开着,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也开着,而且声音开得很大,选择观看的节目也是一些台湾的很长的连续剧。而对于一些新闻类节目和科普节目他们很少观看。
家里的课外书的拥有量是衡量家庭物质文化资本的重要指标。我可以从表2看到18.5%的家庭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有,拥有10本以下课外书的家庭占到74.5%流动人口家庭的图书占有量十分有限。小学阶段正是学习和阅读的旺盛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流动人口家庭的课外书的拥有量十分有限。
3.体制化文化资本
体制化文化资本主要指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学历资本。具体说,即通过学术资格、文化能力证书等方式从体制上予以承认的、得到保障的文化能力。体制化状态的资本与自学者的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社会公认的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后者则不能给予其拥有者类似的保障。
流动人口的低学历使其子女在代际传递过程中处于弱势。在城乡二元分化的经济体制下,城乡教育投资体制也是二元分化的,这导致农村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必然受农村教育水平的制约,学历水平必然不高。如表3所示,母亲不识字比率很高占到总数的29.7%,会基本读写的占26.2%,小学毕业的占27.2%。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母亲,不识字率仅占3.6%初中以上毕业的比率高于母亲。但是总体看来流动人口学历水平处于劣势地位。
二、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对策
1.完善教育立法,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制订一部《家庭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道规范我国的基础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的立法形式,将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促进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发掘社区力量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利用社区的力量,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流动儿童建立公共的阅览室。弥补流动人口家庭阅读书目不足的缺口。
其次,发动学校的力量定期为流动儿童做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由社工进入帮助父母进行处理。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展社区教育的作用。
3.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
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由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影响到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凯.《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6期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1 引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学习外国的精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等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挖掘学生潜能的广阔天地,深受学生青睐,是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百花园,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的雨露,能及时催开青年学生心灵的花蕾,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理工大学、铜陵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学生各50名,共6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相关研究论著、书籍和学术论文,及时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提高了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问卷的内容,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就目前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安徽高校这一特殊区域的体育文化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2份,回收率为92%;实际取得有效问卷为540份,有效率为90%。
2.2.3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调查问卷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找出浙江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现状
3.1.1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条件情况调查
表1 高校提供给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条件调查情况
序号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1
2
3
能满足
基本能满足
不能满足
7.95%
关键词:美术教育;文化差异;课程设置;政府主导;扬长避短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1.1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1.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
2.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1.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
3.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差别最大的表现是在绘画主题的选择方面
1.俄罗斯学生的作品多表现传统的和现实的题材,非常注重绘画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主要来自于宗教、历史、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风景等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巨变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极大的痛楚,因此,在绘画题材方面俄罗斯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抹去前苏联的印记.极力避免此类题材的表现 (除当代性艺术有刻意地表现以外)。宗教的复兴和对近代俄罗斯伟大的民族崛起历史的缅怀,使刚走出困境的俄罗斯人找到了精神慰藉和对民族复兴的美好展望。
2.中俄学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差别还表现在绘画的风格和表现技巧方面
中国学生的作品多为追求真实的写实风格或风格化的流行样式。与俄罗斯学生相比,由于中国现代美术缺少了对绘画本体关注与研究的现代主义阶段环节,因此,对于现代主义在绘画的风格造型、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运用中国学生显得要陌生得多。
四、在作画情绪方面中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
中国学生作画时很注重把握情绪,在感觉良好时会从局部到局部依次走下去。即使构图出现问题也不会理睬,但是一旦情绪变化或中断就会影响作画的热情和作品的质量,作品的整体效果与情绪表达的完美结合通常是很难达到的。中国学生在整体与情绪表现的选择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因此在作画过程中不大喜欢因为调整整体效果而破坏细节的一气呵成,也不会有像罗丹那样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而砍去巴尔扎克雕像手臂的那种魄力。这种习惯是与中国的写意传统分不开的意在笔先而所有的气韵、形象、笔墨、布局都在情绪的宣泄中逐一展现,忌讳情绪的中断,其中突出的是“自然”二字。相比之下,俄罗斯学生则要理性得多 从构图、打形、铺色调、深入、调整到结束按部就班。
东、西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感知方式,我们从中俄两国学生作品体现出来的巨大差异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对比中可以让我们从更深层面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优势,扬长补短对于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何去何从将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彬.直觉设计.生活潮杂志.
关键词:职工 医院文化 现状 认知情况调查
1.医院文化概述
组织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虽然也同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家都认为它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组织文化应该被内部成员认可并遵循,二是具有能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也是一种向社会提供健康服务的组织机构。最初的医院文化基本是对企业组织文化的简单复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各种组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股浪潮的波及和冲击,其中医院似乎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例如多种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政府财政补偿严重不足,医患矛盾空前紧张等等。医院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丰富起来,并脱离了企业文化,成为组织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分支。
医院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和医院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理想信念、医院传统等,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医院服务意识、服务理念、经营战略等,是医院职工在加工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构成的复合体。医院文化的结构层次与组织文化一脉相承,医院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旁支,可据此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在最表层,包括医院建筑、医疗设备、医院环境、档案文书等其他与医院工作有关,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要素。行为文化在第二层,行为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是整个医院,也可以是工作中的医院职工,具体包括为患者提供服务时的医疗行为、医院对外的宣传行为、医院内部举办的各种活动等与医院有关行为。第三层制度文化是以各种技术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形式呈现出来,是行为文化的基础,对后者进行约束。最核心的精神文化被层层包裹,它对外面的三层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医院文化的核心。
2.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认知情况调查
2.1调查对象
在开封市选取四家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医院作为样本源,分别对四家医院的院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职工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 615份,回收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4%。
2.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自制量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第二部分为对本院医院文化现状的态度。
2.3统计分析
资料统计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频数分析。
3.结果
本次调查513人,其中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238人,占总人数的46.4%;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176人,占总人数的34.3%;开封市口腔医院48人,占总人数的9.4%;开封市眼病医院51人,占总人数的9.9%。
职工对本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认知情况和态度见表1。调查职工对本院文化建设的态度,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认为“本院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特色”的有262人,占51.1%,认为“与别的医院大同小异”的有176人,占34.3%,认为“理论与实践风马牛不相及”的有57人,占11.1%,认为“是领导作秀,应付检查”的有49人,占9.6%。可见,接近一半的职工都认为各自医院文化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
二是单选题,调查职工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整体感知,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认为在日常工作中对文化的感受与本院倡导文化“完全一致”的,有72人,占14%,选择“基本一致”的,有265人,占51.7%,选择“一般或说不清”的123人,占24%,选择“基本不一样”的44人,占8.6%,选择“完全不一样”的9人,占1.8%。具体情况见表2.
表2职工对医院文化整体感知情况
4.讨论
医院文化基本囊括了与医院有关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从内容上,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总结:医院精神文化、医院道德文化、医院管理文化、医院制度文化、医院物态文化、医院科技文化以及医院安全文化。医院精神文化包括医院的战略部署、道德规范、职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倾向等医院的价值理念,医院整体的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医院道德文化的基础是社会责任和民众的期望。由于医疗行业提供的是健康服务,而且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只能相对公平客观去评价,所以对医院职工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这体现在医德医风考核上,基本没有其他的组织像医院一样,坚持常年且广泛的对行业道德进行监督,甚至为此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医院管理文化是指医院的管理操纵系统,例如管理体制与管理人员的技术等具体的管理要素,体制的完善与技巧的运用,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保证医院有序地运转。医院制度文化是医院为维持正常工作而制定的相关工作规程。制度管理曾经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经验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即便是现在,医院的制度仍然是医院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制度文化不仅仅是指医院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等等书面化的规定,它应该具有生命力,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医院实际结合,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使医院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医院物态文化相当于医院的物质文化,不同点在于前者还应该包括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医院宣传以及内部文娱活动等。医院科技文化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对科技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医院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和素材,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作用于临床,因此很多医院都独立或者联合建立了实验室,同时鼓励医院职工开展医疗类的科技研究,这些都是医院科技文化的内容。医院安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一个新内容。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医患矛盾空前紧张,2003年“安全文化”被引入医院管理当中,首次有人提出了医院安全文化这个概念,将安全文化作为医院文化的一部分,医院安全文化要求医院不仅仅要保证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还要应该保证医院以及医院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比如医院保障水电安全,防止医院财产盗抢,保护职工在工作中的各种权益等等。目前有些医院在推行文化管理的同时,仅仅重视文化建设本身,忽略了职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起职工对医院文化的不理解乃至抵触,造成医院管理混乱。因此,了解职工对医院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是非常必要的,它既可以呈现医院运行中受到职工欢迎的政策与管理方式,又可以暴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补救,在总结分析后,可以对医院战略进行相应调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仍然缺乏医院的特色,大多数员工对于医院文化的感知甚至说不清楚或者是没有感知,这对于文化建设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结果,因此医院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时,要充分考虑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就要由内而外地全方位来审视自身,在建设医院文化时,要广泛征集职工与患者的意见,寻找医院的优势,在亮点上做文章,同时根据医院发展,不断补充、吸收新的内容,保障医院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卉生.简论深圳市人民医院文化建设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2(6):81.
[2]檀琳、冯泽明.探索构建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院文化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398-399.
[3]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9(9):59.
[4]冀术明、张平.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肿瘤,2012,8(8):594-595.
关键词:文化素质 人文精神高职学生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在调查对象中,82%的学生来自于湖北,外省学生占18%。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占28%,来自于城郊、农村(包括偏远农村)的学生占72%。汉族占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学生(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和回族)占8%。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被调查的学生中家庭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家境中等的占52%,富裕或较为富裕的只占11%,而较困难或是很困难的占了总人数的37%。
二、调查总体情况
1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方面。第一,学生对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明确。大多数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调查中,有90%以上的学生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非常重要”持“赞成”或“完全赞成”的态度。有超过70%的学生对“人文科学的作用比不上自然科学”观点“完全不赞成”或是“不赞成”。同时,有超过70%的同学对文化教育方面的话题和最新进展表示“关心”或是“非常关心”。第二,学生对文化素质的内涵认识不够清楚。调查中发现,学生虽然对文化素质教育比较重视,但对什么是文化素质、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以及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不十分清楚。第三,学生有意识地参加文化素质教育的活动比较有限。学生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教育,但是平时生活里却普遍存在着和思想有较大差距的行动。同时,学生对文、史、哲、艺等方面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有限。我们调查了学生的藏书量,藏书30册以下的占35%,藏书30-60册的占40%,藏书200册以上的只有1人。第四,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状况较差,现状堪忧。我们对学生文、史、哲、艺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状况较差,如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很有限,艺术的修养爱好比较肤浅等。调查中72%的学生不知道司汤达是谁,70%以上的学生没听过康德其人,只有20%的学生“非常了解”或是“有些了解”沈从文。在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术语的了解调查中,只有42%的学生对“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有48%的学生对“知识产权”“完全、不太了解”或是“说不准”。
2 关于思想观念及其人文精神现状方面。第一,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在政治态度方面,当今大学生政治信念比较坚定,对一些社会问题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冷静的头脑思索,对我国的各项建设和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其次,在价值取向上,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取向予以认同,人生态度、价值判断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为祖国奉献智慧,施展才华。再次,在道德品质行为方面,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第二,主流之余存在的问题。首先,一些大学生在政治上虽然积极要求进步,但参与政治活动热情不高;对政治理论学习不主动、不积极,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一般性政治活动不热心;部分学生对我国的政局稳定持怀疑态度,认为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其次,价值判断标准的两重性。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健康向上,但价值观念还是不成熟,部分同学还不能用正确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再次,理想崇高的同时也具有现实性。部分学生不能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相统一,只注重个人的成长,没能树立共同理想,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最后,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准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部分大学生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面对社会变革,有些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致是非、善恶难分,道德观念模糊。
三、对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1 以学生为本,大力增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用社会意识约束人、规范人的传统理念,而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自觉适应社会。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又要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思想层面,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2 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我们应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坚实宽厚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好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测量方法等要素,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导人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实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体组装和文理渗透融合。
3 改进“两课”教育,发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就是由于他们对“特色理论”不了解,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和素质教育,要把理论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并牢牢把握住自己思想道德选择的方向。同时,要加强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高校不仅要有科研大师、教学大师,也要有育人大师;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两课”教师队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要精、要管用”的指导原则;改革教育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使“两课”教学既具有理论上的坚定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民俗文化;幼儿园;开发;融入;园本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为了了解目前民俗文化有无走进幼儿园,有无纳入幼儿园课程资源范畴,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方式与程度以及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是否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实现的情况,我们策划了此次调研活动。
二、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方法为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后,用自己设计编写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从幼儿园民俗文化资源运用方面入手,设计了有关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的活动、民俗文化与园本课程的开发与融合等问题,较为全面地去了解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运用的现状,经由指导老师审核后确认发放。问卷分为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
其中,在研究对象样本选择上,电子问卷主要发放给网络上嘉兴地区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填写,纸质问卷主要发放给随机发放附近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并询问一些关于民俗文化资源运用的一些看法。
本小组共发放纸质问卷80份,回收74份,回收率为92.5%,同时共收到了68份电子问卷,总数为142份。所有问卷经核实均真实有效,且数量达到一定要求,可作为数据进行参考。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调研小组将调研结果分为基本信息、运用现状和内在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
我们总共收到了142份调查问卷。其中就职于公办幼儿园的被调查者为95.1%,就职于民办幼儿园的被调查者只有4.9%,说明我们这次调查的数据针对公办幼儿园是较为科学的,但是对民办幼儿园的了解并不全面。在之后的调研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出现。
我们同样调查了就职幼儿园的性质和等级,被调查者就职的幼儿园以城镇幼儿园、一级幼儿园为主,但总体来讲,我们在调查中显示出的幼儿园结构较合理,有一定代表性。
另外,由表 2可知在教龄方面,被调查者为0~5年,5~10年,10~15年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3%:26%:31%,专科与本科的被调查者的比例约为4:3,任教班级小班、中班、大班的比例约为1:1:1,年龄结构分布合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调查中我们的发现,超过90%的被调查者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但只有6%的被调查者非常熟悉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有5%被调查者表示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基本上不太了解甚至一点也不熟悉。这表明大部分教师缺乏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各地民俗文化的普及上,还需要更加深入和广泛。
(二)运用现状
由表 3可知,在认为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有哪些价值方面,增强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最高的因素,其中促进家园社区交流、培养儿童的个性品质等选项也有较高的选择率。而且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孩子会喜欢民俗文化相关活动,说明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及可行性。
由此可见,教师们对民俗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认为开发利用民俗文化有一定对社会和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是从中也可发现,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准确认识到民俗文化的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根据表 4我们可以看到,有77%的教师常在课程开展中渗透民俗文化,其中只有28.5%的被调查者会依据儿童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调整,其他被调查者表示对民俗的变动性不大。也有2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在课程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内容。
由表 5可见,有90%被调查者表示会去探究如何将当地民俗文化更科学地融入到园本课程中,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是偶尔进行探究,常或总是会的只占16%,不会的占10%。这数据表明大部分教师对运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正确,缺乏对当地民俗文化融入课程资源开展教学的研究,开发意识较为淡薄,能力有所欠缺。
根据表 6可知,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民间综合艺术被应用地较多,而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被应用地较少。说明教师在开展课程中,有意识地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选择,使之更符合教学实际。但是总体来说,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并不广泛,就目前情况来说,教师们在开展课程时,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还没有很深的把握,开发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强,利用民俗文化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上较为单一。
四、探讨
窥一斑而知全貌,据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大部分教师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且在园本课程中有一定运用。说明教师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教师在课程上也对嘉兴民俗文化资源多种不同形式加以实践运用,已经初步有了一些效果。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民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园本课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时只是照搬原有的形式与内容,课程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较薄弱;部分教师对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的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改编,可能会导致在教学活动的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另外,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频率较低,种类较为单一。
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本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发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上虽有一定重视,但更倾向于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由于对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开发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在两者融合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对幼儿园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民俗文化在园本课程中并没有发挥其独到的教育价值。
其次,教师对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不足,而且只会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不会主动去学习尝试,对于一些较难融入课程的民俗文化资源没有进行探索分析,且缺乏园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另外有一些教师的创新意识欠缺,没有很好的民俗文化资源运用方式,导致有些时候资源堆砌,没有有效的运用。
那么对于嘉兴市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更好的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去呢?
(一)增强教育主管部门的对民俗文化资源进幼儿园的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强对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教育价值方面的认识,增加对于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的重视,推动幼儿园开发与利用嘉兴市民俗文化。重视幼儿园园本课程中民俗文化运用情况,进行鼓励与扶持。同时,建议部门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促进社会形成重视民俗文化的氛围。
(二)促进民俗文化在幼儿园特色建设中的运用
幼儿园特色建设是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幼儿园要办出特色,必须从整体着眼,从重点着手,选准“突破口”。幼儿园可以以“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充分开发与利用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对课程设置、教育形式等进行探讨和改革,推动民俗文化特色教育的开展。
(三)推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幼儿教师对嘉兴市民俗文化资源的了解,更准确深刻地明白民俗文化的精髓,以便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运用。
将提高教师的科学与文化素质的、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视为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要加强研究民俗文化资源在园本课程中运用的途径,不断尝试、运用和开发,特别是对比较薄弱的民间音乐和美术方面,克服畏难心理,不断产生新想法,使民俗文化资源能够更好融入课程。教师要提高园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组建团队进行开发。
教们可以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运用进行交流改进,定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一起探讨,研究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更好的途径。幼儿园可组织教师们互相观摩学习,吸收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 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2011.
[2]张卫民等.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 2011(6): 57-61.
关键词:西方文化教学;民族高中;英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西方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正日渐凸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早已明确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之一,足见新课程标准对西方文化教学的重视。新课程标准指出了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好处:“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也指出“外语教学和文化因素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绝不是一套符号系统,脱离了一定的社会文化体系,语言符号体系则无法被定位或使用。外语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相关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个文化的语言。”因此,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该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民族高中学生英语基础本就薄弱,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更加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民族学生而言,兴趣在英语学习当中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民族高中课堂上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然而,当前的民族高中英语教学似乎并没有注重西方文化知识教学,教学依然只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笔者展开了针对民族高中西方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
(1)民族高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
(2)民族高中教师对西方文化的教学现状是怎样的?
2.研究方法
本研究报告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上海市某民族中学为代表展开研究。依据《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问卷》,笔者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关于教师的文化教学现状和学生的文化学习现状,两份问卷均设置了10个问题。问卷是随机抽取了该校160名高中生和5名教师,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收取学生问卷160份,教师问卷5份。问卷的统计形式以百分比进行分析。随后笔者采访了该校高中部两名英语教师,就文化教学现状背后的原因及提出的建议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研究结论
1.民族高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现状
根据表格,第一,67.5%的同学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很高,并且有57.5%的同学认为英语文化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很重要,95%的同学喜欢老师在课上讲解西方文化知识,这表明大多数同学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很高,并且认同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在英语教学中,85%的同学认为应该包含文化教学,72.5%的同学认为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语学习重要,这一点上大部分同学的观点也是一致的。第三,在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方面,55%的同学都是通过网络获取,有40%的同学是依赖英语课堂上老师的补充,这说明一方面,学生自觉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第四,有关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自觉性方面,50%的同学每周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仅为半小时,30%的同学为一个小时,这说明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结合第一点所述,学生虽然对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很感兴趣,但是真正去了解的还是少数。第五,关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材安排方面,87.5%的同学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内容较满意或满意,说明该校现在使用的英语教材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涉及还是令学生满意的。
2.民族高中教师对西方文化的教学现状
第一,一半教师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很高,而另一半教师感觉一般。说明教师自身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有待加强。这点在我们的访谈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教师反映现在的培训中几乎没有西方文化知识的培训,并且他们很希望能够展开这方面的培训。第二,对于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所有教师都认为应该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并且有83%的教师认为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同等重要,这点在访谈中同样得到证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只有33%的教师表示有时间讲解,只有17%的教师会经常引导学生。究其原因,有83%的教师认为是受高考的高压影响,使得西方文化教学不能得以施展,说明高中英语课堂还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高考是高中英语课堂进行西方文化教学的最大障碍。第三,在学校平时的考试中,37%的教师表示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对文化知识方面的题目涉及不多,这说明学校平时的考试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考查也不够多。在对现行教材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认识上,37%的教师表示不满意,说明教师整体对上海新世纪版教材所囊括的西方文化知识满意度不高。
四、教学启示
第一,教师方面。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西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教师要加强自身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加强自我学习,在课堂上能够熟练自如地将西方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现状和风土人情穿插在自己的教学中,并及时将当前西方国家的一些状况告知学生,比如总统大选、西方节日等。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现行的教师培训也应注意加强对教师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弥补教师自我学习的不足。第二,学生方面。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比如互联网、图书、与外国人交流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学生可以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充实自己的英语学习。第三,教材和考试方面。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渠道,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应当适当增加西方文化知识的比重,编者可以采用小故事、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另外,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因此,考试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指引,适当增加对西方文化知识的考查,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背景,将考题融入其中,学生自然会倾向于该方面的学习。
以上是笔者根据民族高中目前的西方文化教与学的现状,从教师、学生、教材和考试四个方面给出的一些建议,只有将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西方文化在民族高中英语课堂上的渗透。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陈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门艺术,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本次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目的
随机抽取我校高一、高二各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预定目的,制作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调查时主试不作任何提示,时间也没限制。1―17题为选择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然后通过电脑读卡汇总,结果通过百分比进行研究。最后一题为开放题,学生自主填写,最后汇总。整体来看,调查结果比较准确。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能找出化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调查项目及结果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提问是必需的,且课堂提问的质量影响自己的学习,并希望课堂提问形式多样,但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老师提问后留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思考,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乎别人对他回答问题时的态度及希望自己的回答得到他人的赞同,希望老师认真听取自己的发言,并能给予点评或鼓励、表扬,在自己回答不出老师提问或回答有错时,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点拨,尽量让自己回答或纠正。
1.较好的方面。
调查显示,87%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目标具体明确,86%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深度切合学生实际,74%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面向全班每一个同学,78%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不足的方面。
(1)课堂提问的容量。调查显示,45%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提问容量比较多,43%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容量一般。说明化学老师提问的容量并不是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
(2)提问方式。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化学课堂提问较多为师问生答,可见化学课堂提问形式较单一。
(3)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不够强烈,老师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68%的学生不愿主动举手回答问题;56%的学生有欲望,但不敢提问;12%的学生想提问,但没有机会;11%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要求他们提问;只有20%的学生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4)老师提问对象存在定势。调查显示,虽然74%的学生认为老师向全班每位同学提问,但被提问的学生几率是:7%的学生认为几乎每节都被提问,36%的学生认为被提问的几率为二分之一,57%的学生认为很少被提问。这说明学生被提问的机会不均等,老师提问偏向某些学生。
五、建议与反思
1.调整提问的容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所谓课堂提问的容量,并不是指提问的次数多少,而是指老师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所涉及的方面尽可能要宽广,如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
2.尽可能多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事实证明,课堂上被提问多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成绩将比同层次被提问少的学生强些。因此,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课堂提问后留时间让学生想同样重要,否则将是问而不答的僵局,或是草率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深入发展。
3.处理好学生的答问。
心理学家认为,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中的正确或错误并及时表扬或纠正也是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对学生答问要认真观察,仔细听,注意反馈信息,做好及时矫正、评价。
4.老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教会学生善问。
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形式多样,不仅要老师问学生答,而且要有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答。同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质疑。
5.尽量避免直来直去的提问,要设置悬念。
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觉得太沉闷,久而久之将失去思考的兴趣。老师要设置悬念,最好设置使学生的思维松紧交替的悬念,使学生体会思维的,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却又不觉得累。
6.提问要有激情,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关键词 :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调查; OCPP模式;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m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de hav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weakening tendency in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On that basis, it is not only analsizes the causes why it is weakening from the angle of chemistry teaching, but also puts forward an evaluation theory model(OCPP model)for the innovation design, which constructs, discovers or illustrates the basic theory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model of OCPP includes four parts: objectiv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
Keywor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design; investigate; OCPP model;
湖南省从2010年9月到2020年7月进行了10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此期间湖南省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下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种类多,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化学教材选修6《化学实验》是单独进行的模块教学。湖南省常德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高中化学老师对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感到困惑。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加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理论模式,特面向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客观地了解常德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湖南省是基础教育大省,常德市高中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项调查研究可以反映湖南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情况,研究的成果也会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问卷率96.0%。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既有省级示范性中学,也有普通中学;既有城区中学,也有农村中学。本次问卷覆盖面较广,数据真实可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为了使本次调查有针对性,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按所设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揭示问题之间的关系[1]。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高中化学实验开设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化学教材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高达37.5%;学生分组实验很少开设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达到了1/3。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状况不理想的原因不是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化学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工作量大、麻烦,属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占79.2%。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正常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表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
2.1.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调查
学校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如表2所示。超过1/2的学校只有2~3间化学实验室,一般高中学校有无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室,还有准备实验室等。各学校实验员也多为2人,分别负责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94.4%的学校能够开设教材中75%以上的实验,这说明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
2.1.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如表3所示。59.7%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36.1%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促进作用有限。超过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兴趣。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52.8%的教师会邀请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11.1%的教师完全让学生演示实验,但仍有11.1%的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通过放视频代替化学实验。
表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表
表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2.1.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见表4所示。29.2%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1.7%的教师选择笔试和操作相结合,13.9%的教师希望采用过程性评价,15.2%教师选择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价值,但由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方式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学生只要会做实验题,高考也可得高分,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模式成了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表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2.2、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弱化的原因
2.2.1 、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有待更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各模块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观念和方法不是靠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特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述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学生分组实验麻烦,有11.1%的教师直接用视频代替演示实验,这些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就有待更新,没有突出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学科特征。
2.2.2 、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实验时间减少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式方式提供给学生,不必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一步到位。化学教材实验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实验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但这些实验只提供让教师自主选择。根据上述调查,41.7%的教师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时间不够。教学时间不够本质上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考试的压力,不顾模块教学的特点,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化学分组实验的时间减少。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1胶体性质时[3],有老师补充了胶体的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化学实验教学时间。绝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如果补充知识点过多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的时间,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减少。
2.2.3 、高中化学教材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实验呈现的方式很多,除有章节编码的实验外,还有《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实践性实验习题。新课程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定。模块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其它化学模块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要靠教师准备实验内容,或是参考相关实验报告手册。各地区和学校的情况又有不同,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规定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哪些实验是演示实验。对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师没有参考的依据,淡化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减弱。
2.2.4 、有些实验操作复杂或现象不太明显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装置复杂、操作麻烦和需要较长时间,导致这些实验就很少做。比如化学必修1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嫌麻烦没有做。这样的实验,做和不做是有很大区别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一个演示实验,这是学生理解燃烧本质的一个重要实验。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有氧气参加,对学生构建化学概念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逐渐理解只要改变条件,较活泼的铁粉也能和水蒸气反应。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较复杂的有机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别是涉及到有毒气体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有老师就用视频代替化学实验,导致教师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
2.2.5 、实验条件欠缺和过度担心实验安全
各校的实验室条件不同,某些学校的药品和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少数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化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化学实验训练。个别学校实验员欠缺,由任课教师兼任。调查中还发现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员是1名非化学专业的人员担任。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要有安全意识,但不能过度自我保护。曾在听课中看到化学教师在用浓硫酸、浓硝酸等试剂时使用橡胶手套,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影响教师的实验教学。
2.2.6、 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是充分肯定的,但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方式比较单一。常德市高中学生只有1次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高考中实验试题如果不能考查学生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通过不断做实验题而获得高分,那最终就会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这也成了目前一个很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不少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就是讲实验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而且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2.3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4],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
2.3.1、 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
任何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其目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此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是以化学学科素养为目的。化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5个方面[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问题策略是目标评价的任务之一。教材中存在这样的实验,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2007年第3版)第106页的复习题第9题为: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 Cl2,此外还含有Fe3+、Fe2+和Mn2+等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所示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提供的表格中有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 H值,明确给出Fe(OH)3开始沉淀的p H为2.7,沉淀完全的p H为3.7[6]。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第3版),在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描述沉淀的生成中这样写道:“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例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 H至7~8,可使Fe3+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7]。”这时候学生会对Fe3+生成Fe(OH)3沉淀的p H就会感到困惑,选修4的描述也不符合Fe3+生成Fe(OH)3沉淀的科学原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进行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2.3.2 、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
从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因素来看,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化学实验原理处于诸要素的核心地位,只有弄清实验原理,才能合理设计实验[8]。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内容评价的核心是化学实验的化学原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明确了18个化学实验,分别是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和选修性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以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第8个实验为例: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将此内容进行实验原理的教学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按烷烃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来制作球棍模型,能迅速突破难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此实验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学习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最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概念通过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实践证明此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入门实验。
2.3.3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涉及到实验方法、条件和变量控制;实验现象涉及到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是实验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的生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的干扰(化学性质)和实验的分离(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反思。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实验。学生只有做过化学实验,他们才有实验过程的体验。实验的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改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9]。如积极评价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过程。在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或照片在班级学习群中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兴趣和能力。目前有学者提出将化学类公众号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10]。
2.3.4、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形成化学实验的思维模型。通过化学实验模型指导和预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证实或证伪化学模型。最终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也是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可以将历届高考实验试题进行创新评价。设置新颖的高考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1]。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新设计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导向。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时间长,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安全和污染问题,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更谈不上对实验的创新与研究。参与全国高考化学命题的专家学者也很清楚化学实验教学有弱化的趋势。全国高考新课标乙卷理综曾在2012—2014年连续3年考查有机合成的实验,不断引领师生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根据化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在实验教学创新设计中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2]。
3 、结论
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OCPP模式包括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钱胜冯启能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化学教学, 2015(1):20- -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毕华林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J].化学教育, 1994(8):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7]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8]王春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20
[9]孙金凤,冉鸣等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研究进展[J].化学教育.2020, 41(7):106 1111
[10]霜,曹坚,肖小明化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20, 4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