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核心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

第1篇

一、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问题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分析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造成这些问题学生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是家长与老师给小学生的要求高,达不到要求时,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从而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成为问题学生。并且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浅显,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2.深入了解每个学生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哪些是班上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中哪些是性格有问题,哪些是行为习惯有问题,哪些是学习上有严重问题等,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

二、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1.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生,一天中的学习生活就是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可我们农村学校的家长,年轻的都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留在家里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不识几个字,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学校的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学生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管是心理问题学生还是行为问题学生,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些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受挫,呈现出心理障碍。作为老师要多关心他们,对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室,我是心理咨询组长,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掌握了我校哪些学生是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学生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个别与集体心理健康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召开问题学生的家长会,对家长进行专题心理教育,让家长掌握一些心理教育知识、技能,再通过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成员关系

1.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

民主宽松的家庭可以给学生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

学生除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尤其是小学生,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我们要鼓励学生去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第2篇

中职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和就业的临界点,由初中教育升入中职,直接面对就是就业,对未来大多很迷茫。怎样让学生在三年中职教育中学到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低下。他们一部分来自城市的贫困阶层,一部分来自农村。目睹城市的繁华耀眼,他们倍感自身的渺小。同时,学习成绩的低下和生活条件的较大差距也使得他们更加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已存在的价值,感觉前途无望,对自己的将来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可以说职校生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学习早已失去了信心,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他们之所以来到职校学习,一方面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就业的考虑。虽然他们中不乏聪明的学生,但要想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却有非常大的困难。

3.对未来麻木。由于对未来迷茫,所以得过且过,不去想未来,每天日子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远大的目标,抱着不费什么力气,一夜暴富的幻想。

4.无所顾忌的放纵心理。由于中职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在初中就是处于差班的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加上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具有冲动倾向,对周围事物有一定的破坏力。表现在对学校公共设施进行破坏,发泄自己的不满。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遇事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一切听天由命。而且他们尤其注重观察社会的阴暗面,似乎看破了红尘,对一切都无所谓,所以不但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了信心,而且做起事来还会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放任自流。

虽然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自身懒惰,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努力改变现状,并把所有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家庭,由此产生过多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健康的心理教育。

1.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职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师要矫正学生不良心理,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理论考试时,可以有意适当降低难度,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进取意识;也可在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文体活动、技能训练上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还可以利用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过硬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使学生施展一技之长,并及时做出有意义的评价,让学生在品味成功中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让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的看法,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自始至终贯彻一条爱的总原则,加强感情投资,保护学生自尊心,爱护学生的羞耻心,用师爱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

2.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为学生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是非纷争的氛围中,就会导致其孤僻封闭、冷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给同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采用愉快的教学方法,正确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从容不迫应试的心态。而作为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卡拉OK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增加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加深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克服依赖心理。

3.帮助学生学会疏导情绪,提高抗挫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唱歌、打球、跳舞和“情绪转移”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另外要有受挫心理,面对挫折,要能积极面对,接受现实。出现问题应该冷静解决,不能急躁,不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完全任由情绪控制。

第3篇

“他们吵架,我想学也学不下去,没有这个环境。还不如到网吧里待会儿清静。”

“妈妈爸爸常年在外打工,我也知道他们不容易,可我还是非常希望像别人家那样,有爸爸妈妈在我身边多好!”

“很小时候我妈妈就走了,尽管爸爸什么都给我最好的,我还是觉得不如别人……”

“他们总嫌我成绩上不去,可是他们除了训斥唠叨打骂,再也没有什么办法帮助我。我也没有什么话跟他们说的。”

“我是被放养的。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个经常被罚站的人,罚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试卷没有签字,因为我的父亲从不屑于在非满分的试卷上签名,二是放学接得晚。――我的父母在处理他们之间情感以及自身心理状态这些问题上,已经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力和耐心。”

“老师,我去找妈妈去了,不回来了。”

……

这是笔者的一项调查里部分初一孩子们倾吐的心声。调查表明,现在就读初中的学生中,因家庭父母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不当的教育方法,有半数之多的学生有的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孤僻,脾气善变易怒;有的在心理上压力过大,过度自卑,甚至产生怨恨、仇视、恶作剧报复的畸形心理,心理素质不能健康发展;有的在行为上出现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逐渐下降, 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出走、沉溺网游、辍学等情况,逐渐蜕变成问题学生。

在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下,普通中学出现的问题学生更多一些。诸多专家的研究论断:“问题学生后面总有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致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揭示了问题学生的问题之根本所在。作为一线教师,当我们的能力难以影响和改变问题家长时,以我们教师之力来教育问题家教环境中的问题学生就特别需要讲究策略方法了。

教师该如何做才能消除学生精神上的过重压力,矫正其畸形心理,使他们身心朝健康方向发展呢?

一、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

因为家庭里少了和睦和温暖,多了唠叨训斥打骂,或少了爸爸妈妈,多了孤独无助,常使孩子感到自卑,致使其敏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封闭自己,甚至有的学生以故意捣乱的不当方式来寻求一种被关注被需要的心理平衡。面对如此学生如此状况,马卡连柯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尊重一个人”告诉了我们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想提出要求转变问题学生,首先应当更多地尊重学生,接纳学生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待这些学生的情况尽可能的多关注多了解,加强沟通。面对他们的错误言行进行教育时,应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不用贬低性的语言,更不当众嘲讽、羞辱、打骂学生,教育管理学生须以保护学生的脆弱易伤的自尊心为出发点,以最大的耐心宽容他们,减少消除问题学生对老师的抵触甚至敌对,来赢得这些问题家教环境中的孩子们的信任以及进一步教育的机会。正如56号教室里那样,当我们教师营造的教室环境里缺少了“害怕”多了“尊重”时,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灵才有了舒展的地方。

二、戴有色眼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多数成长于问题家教环境中的孩子,心理压力过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于无心学习,成绩较差。“真正的教育不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优劣的。”分数的高低自然也不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戴上有色眼镜”,及时发现和表扬问题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多发现值得他们自豪的地方,多创设能够令其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其特长或能力,“哪壶先开提哪壶”,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邻班一个学生,父母离异,爷爷奶奶以娇惯弥补孩子,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孩子整天太累了”,以至该生经常上课睡觉,下课买零食吃,吃了再睡。“咦,这是谁画的画?这么漂亮!”偶然的机会让我抓住了。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我画的……”“你太有画画的天分了!你看,你这画比例合理,线条生动,明暗色调你都画得很准,要是您能够再学习学习,估计更厉害了。”从此,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再也没有睡过觉,而是努力跟别的孩子一起读一起写。――用心发现学生的亮点,抓住偶然的机会,就可以点亮学生生命的灯火。

三、教育学生正视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培养自身的抗压的心理素质

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单亲家庭,使孩子总会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不平衡,家长的训斥打骂或家庭的不睦不安也总是让十几岁的孩子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他们似懂非懂欲说还休。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常常会造成孩子们在情感上的自我封闭、抵触对抗或行为上的反抗对立,甚至会是孩子身心俱伤。前些时间,一女生到校后痛哭不止,后来头晕、胸闷,突然休克,教师及时拨打“120”送医院急救。抢救结果,学生身体没病,只是心理过度紧张,精神压力太大所致。其他学生反映的情况是这位学生的家长经常吵架令其闷闷不乐,而这次出现如此状况则是因为这天早晨家长又吵架了。这一事例不能不警醒我们教师应该及时以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对于以自身力量无法改变的事实,以自身力量不能承受的压力应该及时向周围可信的人(教师、朋友、亲戚、同学)倾诉并请求帮助,或请教处理问题的方法,或与人谈心排解压力,积极调整自己悲观心理。再者,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父母身届壮年也正是生活负担最重的时期,作为懂事的孩子,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能只是抱怨苦恼不已。教师正确的引导教育,会让学生以正确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健康的成长。

四、坚持教育方式多样化,润物细雨应无声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工作整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7-02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相对并不成熟,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树立都会产生极大地影响。此外,高中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多,例如高考问题、早恋问题、网游问题等等,并且没有遇到过挫折,心理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差,无法适应时展的脚步。这就要求班主任认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高中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的概述。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现代社会中出现心理疾病或者障碍的人却在逐渐增多,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当然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与青少年的成长与生活环境均有直接的关系。有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重视程度不足,这也是心理问题严重的一大原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判定:首先就是其智力正常,这也是正常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其次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及时调节与控制,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融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可以及时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并可以有效、和谐的处理人际关系;自身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并且可以有效的控制心理等等。

2.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现代的青少年心理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矛盾的时期,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同时又不喜欢与外人倾诉,这也正是青少年心理的危险阶段,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高中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异性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处理的不好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问题,同时,由于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等,也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很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指责,缺乏尊重,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此外,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压力相对较大,而家长与教师还在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自闭症等等心理疾病。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这一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但由于很多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形式上的教育,通过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也只能将心理健康的教育流于形式化,起不到其自身的意义。

2.医学化的倾向。有很多的学校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但由于心理咨询人员将学生看作病人去进行处理,这也就为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是很多的学生即使想要咨询也不愿意去,这也就阻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忽视教师的教育。有很多的校园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要明确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并通过自身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

(一)高中心理健康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优势

现阶段的高中主要是由班主任进行管理,相对而言,班主任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较多,这也说明班主任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由于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也可以正确的去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并及时制定策略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学生在社会中出现很多的不适应,这都应该由教师来对其进行指导。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整合工作

1.首先要求班主任调整自身的心理,以此来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就不健康,又如何要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要求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避免出现高姿态的教育,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了解,并通过交流与相处,向学生传递自身的正能量。

2.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人员,也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转换,尤其是很多班主任为了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不断的采取强权政策管理班级,这也就不断的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这就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并由班主任进行自我调节,寻找两个角色之间的共同点,并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学生,以此来协调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还应该抽出时间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学生去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具有集体意识,不应该有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划分。现在的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意识,这就要求班主任不断的对其进行鼓励,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5篇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更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巨大挑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都会产生。

(一)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以前在学校出类拔萃,上大学以后,面临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大学生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另外,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同时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对学校和专业情况的了解,盲目填报志愿,直到被高校录取时,才发现现实情况与自己理想相差很远,于是便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情绪消极;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受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很多家长平时教育方法的不正确,从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考大学,导致部分学生把考大学看作是完成父母布置的一项任务。考上大学以后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整天沉溺在游戏当中,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四)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的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与中学有着显着不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情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部分学生交际能力差,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造成社会交往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使气氛变得紧张,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五)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目前全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不景气,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说法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听到。因此,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困惑和迷茫,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六)由于个人情感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约都在16~25岁之间,从生理上来说,对异性的渴求比较强烈,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大学生往往对感情比较执着,经常陷入感情纠葛而不能自拔。有的大学生常常因为失恋而陷入感情漩涡,思想也逐渐变得偏激,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理念滞后,存在认识误区

综合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的情况。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大多数人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就医,这种世俗的眼光使得部分想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也敬而远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面子观念强,担心去心理咨询中心会被人发现,从而被扣上“有问题、不正常”的帽子,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求助的对象并不是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咨询服务人员,而是朋友和同学。

(二)心理教育应试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为了显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正规的课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被带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学生的成绩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整天记忆一些枯燥无味的心理学名词,而真正能运用到自己身上的却寥寥无几,从而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情况,教学效果很差。

(三)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本土特色和系统全面的规划。大多数高校都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校甚至直到出了问题才感觉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维护高校稳定的临时性工作。这充分说明部分高校还没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忽轻忽重的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

档案 要全面认真地建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治疗。与此同时,要对前来咨询的同学进行跟踪观察,并保护好他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从而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构建网上心理教育平台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媒介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积极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平台,面向全社会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

另外,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渗透能力强的特点,有效利用互联网,构建“微信”、“飞信”等网络沟通平台,创办多种体验式的心理游戏等,还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心理师资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心理教育方式相比,互联网教育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顾虑,更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思想动态。

(三)积极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与同辈辅导相结合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辅导起步的,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个体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明显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同辈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模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同辈辅导,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这种辅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他们需求帮助的往往是同辈而不是成人。因此,同辈辅导员和当事人都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价值重大、亟待深入开掘的领域。自上个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它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校园中的心理咨询,问题多多,效果寥寥。高校学生人数特别是实际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面对这种状况,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只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想这个问题,而应多关注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的诉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在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是有欠缺的学校工作。

3.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坚持以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宗旨,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处、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存在多个部门一起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部分高校还缺少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资金,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设施缺乏,办公设施落后。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及课程设置,导致与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衔接;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侧重于知识的普及,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还不很完善,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教材;目前心理健康缺少政府立项和专项研究,不利于工作的长远发展。

3. 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不足。在家庭层面,不少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预防的认识亟待提高;社会层面,少数媒体的“猎奇”报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导向;在高校层面上,许多高校与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机制,在发生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干预效果不佳。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应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环境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明确定位在优化学生身心素质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健康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眼点。“教育为主”是指把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主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确立“发展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植根于素质教育的土壤之中,从而牢牢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动作用,使素质教育更富有成效。

2.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中,应建立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学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侧重。

3.开展心理咨询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贵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开办热线电话,进行咨询和治疗,消除心理压力。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专题咨询,采取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进行心理教育。在学校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

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考试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

4.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心理状况发展的动态客观记录,它能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档案也应像学籍档案一样从入校时就建立,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保密性,因而必须制定完善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每学期或每学年的心理测验情况、综合印象(含辅导员或班主任的鉴定、同学之间的相互测评和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内容,以便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有全面了解。

5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要取得良好效果,队伍非常关键。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我国现有的专兼职教师中,除少数心理咨询教师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则是短期“速成”。这部分“速成”者由于技艺不精、措施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必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或班主任、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生或其他管理工作者。从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整体质量还不高,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太少,较少开展属于专业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立足于中国高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研究、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因此,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必须倾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6.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培养和弘扬学校的创新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大学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的凝聚力、水平和特色整体面貌都在创新精神中体现。我们应利用学校所有宣传阵地,采取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行为方式,多渠道、多模式的开展教育行动,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需求。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及道德规范的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大学生,这不会导致学习对象高不可攀,看不见摸不着。开展多种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和责任感,实现道德理想回归。三是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各种社会团体,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会,演讲、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阵地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认识,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品德兼优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大学生。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只有立足现实,下足工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才能健全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的为 21 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

1 健康教育内容

将近些年健康教育应用于护理中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发现,健康教育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知识宣传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等有关知识,可以通过集中广播或单独宣传讲解等多种方式让病人了解到所患疾病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患者,基本很少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因此,在患有疾病的时候,很少能够对于疾病的相关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大都是知道一些浅显或者片面的知识。健康教育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定期组织患者进行高血压科普知识的学习,讲解内容主要以疾病的发生原因、常见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饮食注意细节等。

1.2 用药与饮食指导 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等诸多疾病。健康教育就是让患者以自己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掌握合理的饮食规律,优化饮食结构,自我找到个性化膳食营养搭配。在药物治疗时,健康教育教导患者自我认知不良反应,对患者讲解服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提醒患者时刻注意自身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要吩咐患者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并做好自我防范与紧急处理。

1.3 心理指导 患者是敏感群体,当进行相关治疗之前由于过度紧张会不知所措,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并且,一些患者的由于自身性格原因会产生焦虑与抑郁心态。健康教育便是通过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除焦虑和不安。

2.健康教育在心理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护理人员的个人主观因素

大多护理人员存在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的意识薄弱,通常认为仅有医疗护理是自己的职责而忽略对患者的心里护理关心[3]。这在主观意识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工作职责的片面认知,单一认知导致无法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的重要应用。在推进跟实施对患者健康教育护理的工作上就缺乏主动性,严重影响医疗工作的效率跟质量[4]。

2.2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匮乏

在意识上积极调动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护理问题上的充分重视程度的同时,更要能够积极培养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护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素质理念[5]。只有充分具备相关的护理常识才能够更充分帮助的对患者维护好心里健康护理问题。同时,健康教育护理知识涉及的学科范围知识广泛,涉及护理学,心理健康学,教育学,行为学等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健康教育素质能力,不仅能够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医疗健康护理的专业能力,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2.3健康教育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规模程度小的医疗机构对心理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管理实施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普及,单靠临床应用难以实现,必须要医疗机构建立完整的健康服务体系与服务标准。对于部分医疗机构的管理层面,无法充分开展医疗健康护理的相关举措。

2.4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不足

大部分患者,基本很少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很少能够对于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大都只知道一些浅显或者片面的知识。所以,在治疗与护理中,会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有些患者或家属会对治疗产生敌对情绪。

3.健康教育在心理科护理中的改进意见

3.1加强教育理念宣传,强化护理人员素质

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科健康教育护理知识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并且设立相应的选拔机制,优秀的护理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护理的主动性[6]。同时在医疗机构层面上,应积极开展心理科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的相关宣传活动,对患者采取积极宣传等方式,让护理人员及患者都能够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

3.2完善健康教育护理体系,加强心理科健康教育普及管理

合理运用管理知识,对健康教育的护理工作全面实施给予科学有效的推广及管理。要加强健康教育在医疗机构中实施的规范化,制定统一的指导标准,推行标准监督管理办法,并将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到地方社区医院。建立相应制度的规范化考察标准,对培训人员在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建立具有科学化,管理化,层次化,高效化的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管理模式。加大健康教育普及动员力度,总结经验,勇敢尝试新型的管理模式,推进普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全体心理科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患者营造出和谐的、安全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知识普及环境。

3.3 提高心理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

如果要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得到长久的提升,心理科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教育业务水平和素质是关键因素。对提高人员的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措施,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可以适当地增加护理人员的数目,人数的增加势必会使得工作任务分摊的更少,以便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其次,人数的增加仅仅是一方面,护理人员整体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要优先录用具有相关专业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员,在上岗前对健康教育人员进行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7]。进行健康教育时,工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业务水准和优雅的服务态度。要主动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积极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疾病治疗配合方式,对待患者要和蔼。

3.4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识程度,做好良好沟通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按期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治疗的安全性,常见问题,预防及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在治疗后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经常保持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积极询问恢复状况,询问是否有不适的状况。及时观察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是否正常,适当时候,要对患者给予心理安抚。

第8篇

关键词:士官学员; 心理问题; 教育

士官队伍作为我军人才建设“五支队伍”之一,是新时期部队教育、训练、管理的骨干,是在一线操作和维护武器装备的重要力量,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中坚力量。而近年来,受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士官学员焦虑、苦闷、困惑等心理问题也日渐凸显,严重威胁着部队的安全稳定和战斗力的提高。因此,探讨士官学员的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成为当前士官学员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士官学员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学习训练的厌倦。在军队院校,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学习是一个长期任务,训练是一个反复磨练的过程。许多士官学员都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是小学毕业,因此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军队的学习时间缩短、课程多、难度大,使他们在学习上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部分士官学员对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学非所愿,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应付,总觉得自己学不会,便导致了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时候往往是单调枯燥、无休止的循环重复,使士官学员在训练时无精打采、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

二是人际交往障碍。由于军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部分士官学员在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越来越少。有些学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集体观念薄弱,不会或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沟通,因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同时,士官学员的知识水平、能力经验、家庭背景以及语言、性格、仪表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加上独生子女教育不当所致的后遗症作怪,造成了部分士官学员在新的人际关系中落入尴尬和交往不畅的地步,由此感到苦闷、自卑、焦虑、不满,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许多士官学员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军营的,他们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认为在军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因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梦想常常被打碎,理想难以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士官学员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有的士官学员不能正确对待没能达到期望,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的心态,经常独处,很少与他人交流,企图逃避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颓废、消沉、抑郁、自卑等心态,或者自暴自弃、放纵自我,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二、士官学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士官学员大都生长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经受磨难少,心理成熟慢于生理成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又慢于心理成熟。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相对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而且士官学员的心理特点是丰富多样,具有明显个性特征,如喜欢独立自主、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意识强、喜欢评价他人或得到他人的评价、情绪易激动等,这样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定位过高,那么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军事环境因素

军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活动特点对于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军事行动充满了危险性,它需要部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急、难、险任务时,士官学员要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同时还会产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面临威胁生命的危险情境,他们也会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异常。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要求士官学员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有时候要连续作战、爬山涉水,导致他们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这不仅使他们的体力负荷过重,而且他们的心理负荷也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再加上由于训练、作战、执行特殊任务等军事活动对士官学员的能力、体力均有相当高的要求,而限于他们本身素质的差异,因而总有一些学员在军事活动中遇到挫折,个别人还会发生伤亡事故,这都会使士官学员产生挫折感,导致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三)社会环境因素

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拉大、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了心理不平衡感、不稳定感,人际关系的淡薄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士官学员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一些不能正视现实、缺乏适应能力的士官学员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军队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会程度不同地反映到部队中来。健康的、进步的社会思潮对士官学员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士官学员的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然而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学员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侵蚀和危害,如受极端民主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作风松散、不请假外出、私自离队、不服从管理、顶撞领导等现象增多,并且呈上升趋势。受“讲实惠”、“向钱看”思潮的影响,部分士官学员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切实际地图虚荣、摆阔气,理想追求低下。

三、士官学员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策略

(一) 加强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员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员在教学中要转变那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对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士官学员进行心理辅导,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队干部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员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加强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院校应积极开展对从事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员的培训,并把培训工作列入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要重视对学员队有关的领导以及其他从事学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员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为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

(三)确保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士官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员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做好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相关干部和教员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学,了解学员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特点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积极地引导。课后要多与学员接触、沟通,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和心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确保士官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 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士官学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因此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通过录像、电视、宣传板报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加强对学员思想的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员在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从而铸就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高中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10-2

一、网络带给农村高中生心理影响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针对目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与心理活动发生的变化,抽取了两所农村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网络的多方面内容调查,主要情况如下:

1.上网基本情况

最近一年经常上网的学生占15%,平均每周上网1次以上的学生占30%,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的学生占45%,经常通过旷课或夜不归宿上网吧的学生占2%,偶尔有此行为的学生占8%,经常一次性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学生占4%,一次上网最长时间在10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1%,上网主要场所在网吧的学生占38%,每个月上网费用(含有关消费)在30元以上的学生占10%。上述数据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不容忽视,要依据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形成的原因,预防学生出现网瘾。

2.上网与聊天交友

偶尔去聊天室的学生占19%,经常去的占11%。有网友的占66%,有固定网友的占36%,学生一般都有多个网友。结果表明学生很喜欢网络聊天与交友。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隐含内容。为什么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结交陌生的不熟悉的朋友,而且热衷与网友聊天。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或是家庭环境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因素。首先,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沉迷网络聊天。据我们调查,有20%的家长对子女放任或只关心行为的结果,不问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一旦结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训斥甚至打骂,致使子女对父母失去了信赖。学生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近40%以上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种隔代教养的学生,大多数不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管教。结果是父母挣了一笔钱,坏了一代人。孩子与爷爷奶奶的代沟太大,隔阂太深。交流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学习兴趣淡薄,没有学习动力。所以其中一部分学生就选择沉迷网络交流聊天。

3.上网与游戏

玩过网络游戏的占50%,经常玩小型游戏的占17%,经常玩传奇等大型游戏的占10%,对网络游戏中的枪战打杀场景更倾向于刺激和宣泄情绪的占23%。这些结果说明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较大,是学校对学生上网加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上网与学习

上网以聊天、交友、玩游戏、看电影等娱乐为主的学生占63%,到网上查阅资料为主的仅占17%。喜欢在网络教室上课的学生占71%,常上网查阅资料的学生占30%,喜欢教师通过课件或查看网页辅助新课的学生占62%,喜欢通过网络交流展开讨论的学生占46%。对信息技术不了解的学生占33%,了解一般的学生占55%,将自己获得的重要知识保存在电脑中的学生占17%。这些结果表明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的能力。

5.上网与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网影响了正常学习的占19%,会促成说谎的占16%,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占27%,会诱发犯罪的占7%,认为网吧管理混乱或者缺乏管理的占31%,认为网络利大于弊的占37%,在上网时遇到过不健康网站的占67%。这些结果说明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网络使农村高中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展现自我的空间,汲取知识的源泉的同时,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世界逼真的摸拟手段缩小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使一部分中学生远离现实世界,产生闭锁,孤僻的心理,极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多角度、多角色的“人机式”人际交往,使中学生自我意识减弱;过分依赖网络信息使中学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个人主义盛行,自由主义泛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学校要多部门联手融教育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

(1)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开展的活动主题可以有:《守护青春,远离网吧》《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砺志,博学,做栋梁之材》《青春与使命》《与纪律同行》《塑文明形象,建和谐校园》《崇尚俭朴》等。内容包括网络影响、人生价值、奋斗志向、心理健康、交往礼仪、行为规范、情感教育等,活动富有要感召力,影响面要大,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网络影响教育活动。说其直接,是因为活动直接包括网络影响内容;说其间接,是因为相关活动能帮助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提升学生内在素养。

(2)通过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

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室以及自己的专业技能,转化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掌握电脑技术,成为制作能手。利用学校兴趣小组,把喜欢上网的学生统一起来,利用学生在校的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到网络教室上课培训。给学生开设的课程可包括:Word、Excel版面的设计与表格编排,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通过培训,能使绝大部分学生会使用系统软件(如WindowsXP)对系统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选择某一应用软件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同时每次活动结束后,可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小组同学欣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另外,每学期举行摄影展比赛,发动全校的学生去发现美,体会在校园的点点滴滴感动瞬间。利用电脑进行后期的剪辑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将电脑、网络运用于实际学习的热情,将一部分上网成瘾的学生转化成电脑制作的高手。

(3)有效利用“心理咨询活动室”,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班级调查,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分阶段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聊天与交友易使学生受骗上当,而且使学生容易形成情感上的过分依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要专门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il促进师生交谈。当学生有心里话或是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时,可以用电子邮箱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回答,然后再用电子邮箱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聊天,谨慎交友。

2.网络政策法规宣传

(1)学校通过制作橱窗、黑板报,设立网站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网络政策法规、网络文明公约等进行宣传。特别对学生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给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2)开展主题班会,树立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如在农村高中开展关于《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主要活动内容:学生结合自己利用网络的体会纷纷发表对利用网络的意义和如何文明上网等方面问题的见解。通过班会上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认识到中学生要节制上网,有目的、有选择地浏览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吸收学习有益信息,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3.有效利用“家长学校”,督促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寻找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类孩子通常学习成绩属中等或比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得不到老师及家长的赞赏和肯定,便把这种心理需求变相转移到游戏的升级、奖赏中。②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此类孩子的父母一般对其要求高,他们在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上网是追求一种释放压力,网络便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③被家长忽略的孩子。被忽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如父母工作很忙,长期在外经商,或是由于夫妻不合、离异,让孩子过着单亲生活等。此类孩子上网是追求一种归属感,一种情感的寄托。除此以外,还有的孩子上网是因性方面的迷惑。一旦孩子染上网瘾,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会给家庭带来苦难。

第10篇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尤其是与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其次,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正确认识世界的武器和人生目标,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从要达到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是通过提供模范人物或道德榜样,使学生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质,使之能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责任感;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它力图使学生自知、自信、自立,善于选择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最佳目标,并具有保持情绪稳定、承受挫折失败等优良品质。二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健康成长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接受和认可社会的某种特定价值观或道德实践,并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生活的一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选择;三是从开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看,道德教育是一个教导过程,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它不试图扮演师者的角色,是在与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尊重、理解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推动当事人进行积极思考与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妥善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可见,尽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方法、手段上有所区别,但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落实德育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社会行为的判断能力,单独依赖传统思想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指导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对于“如何增进人际交往”、“学习怎样克服焦虑”、“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怎样面对遇到的困难”等问题每天都在影响或困惑着学生,这些问题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要多一些关爱。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年龄特点,多给予孩子关爱,多给孩子创造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赞扬和鼓励;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多给予鼓励,多启发诱导,少冷言冷语,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要相信孩子。无论在校在家,都要引导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又能使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三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定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英雄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缅怀前辈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完美人格。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学身边人、做身边事。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时代要求。在当前社会多元化价值追求的冲突之下,更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利用科学的、富有实效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更有利于发挥它们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或相互取代。

(1)在教育价值上,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导向。

(2)在教育方法上,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方式或灌输方式,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方式,助人自助,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成长。

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成功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十分必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道德化或把学生的品德问题心理化,也不能进入“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误区。

根据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明确“肯定两者的共通性,保持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的工作思路。

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

(1)建立独立的心理辅导室。学校配备专任的心理辅导教师,设立“悄悄话”信箱,在必要时开展学习、考试和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等,做到活动及时,有针对性、时段性和实效性。实施心理辅导室与政教处协调办公制度,包括信息互通和召开个案联合分析会议等。

(2)鼓励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资格考试,特别是班主任,学校应规定一律取得相关结业证书,才可以上岗。这样使班主任既是“心育者”又是“德育者”。

(3)实施“帮教结对”,采用“导师制”,把学生的教育任务落实到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身上,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以关心和指导,优化班级管理,实现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管理。

(4)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政教处针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认真总结,使班主任以及心理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变化动态,防患于未然。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结合思想品德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6)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促进两者的融合,重视过程与体验的课程特征,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师在辅导“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把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应该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前期介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而不是首先进行教育性谈话。这样采用先育心后育德的教育时序,教育效果会更好。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其实质就是学校在实行“心”“德”一体化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的双向能力的基础上,使两者在教育内容、教育时序、教育方法上走向有机协同。

我校学生小李,男,独子,16岁。该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比较肤浅,主观性很强,经常惹是生非。我们通过走访和分析发现,他的问题不在品德上,而是源于心理上的逆反。他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为:一方面,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导致他缺少被尊重感和成功感;另一方面,奶奶对小孙子过分溺爱,而其母亲与奶奶关系紧张,造成他对父母有对抗情绪。

我们首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以倾听谈话为主,通过角色互换,努力使其缓解与父母的紧张关系。接着对他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他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并采用一些心理诱导方法,让他学会自我控制。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还不断关注他的日常表现,从同学和父母口中了解他的思想和心理现状,不断“对症下药”。

慢慢地,当他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找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沟通,“出格”的行为也渐渐减少。现在,他已经升入职业高中,在暑假里还帮助父母管理纺织机――他终于渐渐懂事了。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朋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4-01

朋辈辅导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而近年来,在国内各个地区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朋辈辅导是指具有共同语言的人们在一起研究并探讨其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方法。朋辈辅导的类别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从新的视角对大学生朋辈辅导进行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大学生的各项品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 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内涵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集目的与计划为一体的,并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的有关人们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体系。而相对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的大学生朋辈辅导则是以自我成长和同学积极改变为重要目标,进而通过个别的交流以及团体的辅导等进行的理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朋辈辅导员不论主动或被动地会与朋辈大学生建立起一种被称为“助益性”的辅导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对于朋辈辅导员在朋辈大学生中间所开展的一种人际互动的积极关系。

二 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工作重心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对人性所坚持的评价取向以及自身的潜能和目标的不断开发与成长,如此的核心问题间接地决定了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并不在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这也不是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在实践中,实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人士。所以,朋辈辅导员需要经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培训后才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间接地从客观上确立了应该以自我成长与同学改变为重心,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理念的传递与大学生的朋辈辅导工作。

三 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实施

1.大学生朋辈辅导机构建设的完善

对于朋辈辅导员来说,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是规模的大小。在各大学之间,朋辈辅导员的发展是因为专业的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应适当建立一支属于朋辈辅导员的专职队伍,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2.强化朋辈辅导员的培训理念

相对于传统的朋辈辅导员培训模式来说,高校进行朋辈辅导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是培训,这是其与传统培训最大的差别所在。相对比较有意义的是这些培训皆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目标是为增加朋辈辅导员的知识进而增进同学的心理健康。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发展之中,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自身积极改变。

3.朋辈辅导工作的实施

借助网络媒体等来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宣传,让大学生进一步体验活动的开展所带来的好处与感悟。

第一,个别的交流。在校园中,随着大学生的思想逐渐社会化,某些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朋辈来寻求帮助。根据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心理等受到某些困扰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朋友的帮助,很少有人选择比较专业的人士来寻求帮忙。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有心理委员来帮助同学解决困扰,进而主动地去帮助更多同学解决困难,运用朋辈的身份会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一些同学更加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烦恼与困扰。因此,在学习生活中,朋辈可以更好地对同学做一些比较有指导性意义的工作。

第二,网络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也逐渐走向了高端化,而网络在无形中拓展了更多的交流空间,QQ、MSN等聊天形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相反,在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扰时,可以通过网络来进一步解决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认知。

四 结束语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促进自身的成长,需要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主要核心,进行相应的探索。然而,若想这样的模式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则需要进行更加适合朋辈辅导的培训,强化其内容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崔诣晨、成静.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第13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低,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构一个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2]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转贴于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洁,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J].文献资料,2006,(5).

[4]盛义岭.拓展训练课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

第14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低,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构一个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2]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洁,等.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1999,(6).

[2]郑祥专.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j].文献资料,2006,(5).

[4]盛义岭.拓展训练课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

第15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而言,显然重视程度欠缺、研究成果偏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渴望能有一种较为规范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引导[1]。目前,心理健康活动课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在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科化的同时,改变其“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迫在眉睫。

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更加如火如荼。虽然有效教学的理论和说法众说纷纭,但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崔允漷,200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不断追求着心理活动的有效性,期望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获得最大的活动效益,促进师生双方心理共同发展。

一、“积极性”是有效性的前提

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因为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究竟教什么?积极心理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与启示。

当前,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中多是描述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的问题、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生的性困惑问题等,然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这种模式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问题上,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2]。学生容易对号入座,错误地认为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一定也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从而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同学。其实,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个别现象。如果一定要说学生有问题的话,那也只是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改变过去那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学生积极的体验和积极的品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真实性”是有效性的关键

1.贴近生活

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发生作用且成为真正的育人活动,而融入生活的育人活动必然具有真实、自然的品格[3]。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靠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与启迪。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教师要把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作为材料,灵活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去。积极创设真实可信的情境,提高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扩大学生活动的参与面,引起学生普遍的共鸣。

2.贴近学生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要以生为本,其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规律、接受能力与学习态度,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正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3.贴近需要

归根到底,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提高与发展?这都是教师始终要考虑的问题。学生需求是学生行为的根本动力,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只能是无效的。

4.遵循规律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尽量遵循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的规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加以有效的引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健康教育不必追求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不同的教育主题,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一学期中不同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要有所不同。

三、“活动性”是有效性的灵魂

1.在活动中体验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体验主要由感受、情感、理解、联想、感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其处于核心的地位。没有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客体则不可能被内化。心理健康活动课不是以讲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一个道德概念成为一个信念,必须经过情感体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必须关注与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

2.在活动中分享

良好的气氛和学生心灵的开放是心理健康活动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尊重、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信息,如感受、经验、行为等与他人分享,以增加彼此的人际互动[4]。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都有了解同学心里想法和被同学理解的愿望和需求。所以,光有学生个体的体验还远远不够,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协同发展与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澄清意义、提炼归纳、鼓励支持、折中等技巧促进学生经验分享[5]。

3.在活动中迁移

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分享最终要转化为外在的行动,没有实践活动的锻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会很快付之东流。学生不能进行行为的有效迁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通过课外延伸的实践训练项目来转化、迁移和拓展活动课的学习内容。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虽已结束,但行为迁移或许刚刚开始。

四、“过程性”是有效性的保证

1.过程监控

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结合目标,调控活动进程,使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一要监控自己教学是否充满激情,是否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二要监控教学方法是否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三要监控内容是否偏离目标;四要监控学生思维方式是否理性,面对问题时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2.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发挥一定的甄别功能,更要发挥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行为的积极调整,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积极人格的成长。由此可见,重视过程评价是心理健康活动课评价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看各种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是否清晰与恰当;其次看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别差异;最后要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师生有没有有效对话与合作。

参考文献:

[1]任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设计与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7):69-73.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3):66.

[3]王小棉.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真实与自然[J].中国教育学刊,2006(1):51-53.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