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统计学的发展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统计学的发展史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 统计教育 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发展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了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地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淘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①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②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③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①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要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须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 中国统计, 2001.9.

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概念概述

教科书上对统计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搜集整理分析随机性数据,对考察问题给出推断与预测,最终为行动提供数据支持”,这就是统计学。从根本上看,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有关的学科。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数据团队的帮助得到连任的机会,阿里巴巴的马云很早就把大数据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随着我们走进大数据时代,网络科技给搜集数据带来方便,传统的设备已经无法容纳大量的数据,我们对其进行更新,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我们为社会传递出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一切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统计是社会各界乃至各环节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统计有先导作用,市场经济信息也需要统计学的帮助,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统计数据不再局限于随机抽样调查,电话调查等高成本的搜集方式,通过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数据样本,可以说我们的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的变革

1.从样本的角度看,样本概念得到深化

我们知道统计学离不开样本,有效的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情况,大数据时代样本概念与传统不再相同,通常我们得到诸多网络数据,一种为静态,即直接在客户端创建的数据,无需提取即可使用,成本低,另一种为动态数据,即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最终表现为所有数据的总和,可见此时的样本不局限于随机抽样,直接可以做选定分析。

2.从类型方面看,呈扩大之势

在过去数据通常指结构化数据,有固定的标准,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局限于固定的结构,还有异构数据,再有存储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大数据可以直接将探测的信号容纳进去,由网络系统作为工具,可以识别各类结构或非结构的数据并进行快速存储。

3.收集概念得到扩展

传统的统计过程中,我们有目的的进行数据收集,效率低,成本高,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我们将收集步骤化,第一预先处理好数据的识别与处理,第二做好分析,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做好存储,就这么简单。面对大量的数据,我们的分析、识别等都需要注意,大数据不代表万能,我们还是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尽量控制收集成本。

4.数据来源较传统不同

曾经我们根据研究目的去做统计收集数据,这些数据源都是已知的,在核对方面相对容易。大数据时代,我们得到数据变得容易,但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后,目的性变弱,大多数记录没有源头,很难识别记录身份,可见,大数据时代做好数据来源登记开始变得重要。

5.量化方式也发生变化

对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量化方式是成熟的,可以将收集到数据直接分析得出结果,大数据时代,很多异化结构数据几乎无法做直接分析取得结论,当下,很多结算及专家在研究处理非机构化数据,力争将大数据时代统计推向新的高端。

6.分析思维发生改变

从分析过程看,传统分析需要进行三步走,即定性、定量,最终定性。大数据时代,统计分析过程仅需要两步即定量、定性;从证实分析方面看,传统思路为假设、验证,事实证明传统证实分析有很大误差,而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思维为发现,总结,这是整合,发现最终定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7.统计软件变得越来越多

传统统计学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软件有SPSS、SAS、STATA等,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技术为非关系型,主要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将软件与大数据结合,分析过程得到很大简化。综上,大数据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主动权,这些更促使我们推动大数据时代统计的发展进步。

三、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好处,统计学的大数据化是大势所趋,但传统与更新的交错间还有一些不相容的方面,对于革新我们还是要从各个方面做谨慎考虑与慎重调整。

首先从样本标准的角度看,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得到很多样本,此量大到可以视为总体,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样本标准也应随着发展,传统统计学将界限定在30,大于30为大样本,小于30为小样本,大数据时代这个界限略显低,没办法清除干净干扰信息,这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加强数据来源的同时还要更新大样本标准,将更大规模的样本数量代替旧有的数量,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其次从样本选取与形式的角度看,传统统计学固定结构化数据内藏着一定的统计规律,尽管我们能够发现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量化指标,一些被量化的指标也不一定能够清楚的解读研究对象,目前大数据采集数据超过80%为有结构数据,传统的统计数据库没有办法对这些数据做很好的处理,而大数据通过建立非结构数据库,对数据做有效转化,发挥多元化分析作用,无形中降低了样本的选取标准,将统计范围扩大化。

最后统计软件的开发是一项挑战。我们常用的统计软件主要以构建模型之间的变量与数量关系的方式分析研究对象,如我们熟悉的SPSS等。大数据时代,我们很多以数据为基础做非关系分析技术,谷歌利用MAPREDUCE实现了月处理400PB数据的工作量,雅虎也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了100PB的存储工作,未来大量的数据处理需要更快捷更科学的软件,对于软件的研发与升级将是一种挑战。

四、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的发展与机遇

1.大数据时代下统计质量更高

从国际数据标准SDDS中得到的统计质量标准可以看到,适用、准确、时效、平衡是统计质量的内涵。其中适用是指统计信息符合要求,统计信息最大化的满足客户的用途,大数据的覆盖很大程度上促进适用功能的提升;传统角度我们说时效性主要指统计的时间更短,让客户及时了解统计信息,大数据时代网络化完全满足时效性各类要求;准确是指估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数据中存在误差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全面性最大程度包容了误差,也缩小的了误差,统计更加真实可信;平衡性也被称之为协调性,大数据时代,数据结果的核对与检验都经得起客户的不断核查,可以使数据的平衡性得到很大提升。

2.大数据时代统计成本降低

首先,从数据收集角度看,大数据时代可以不再依靠人力做电话调查或问卷调查,甚至有些普查动用全国力量,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我们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数据收集快,成本低,准确性也高;其次从数据利用角度看,传统统计过程中,一旦资料过期就需要再起启动抽样分析过程,对外公布手段也有局限性,大数据时代,我们收集数据更轻松,且数据可多次被利用,综合比算,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

3.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作用范围扩大

传统统计学有各种局限性,比如受成本、观念等影响,统计学主要用于行业与部分统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被应用到各行各业,比如、金融、医学、计算机行业等,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的新计划让信息传递发生质变,统计学作用价值得到认可并服务扩大,这样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整个国家发展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转贴于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 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 中国统计,2001.9.

[2] 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计,2001.10.

[3] 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 中国统计, 2002.1.

作者简介:

第4篇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第5篇

关键词:统计学 经济学 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就是一种明显的统计行为。可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统计活动在拥有相同的历史,而这也充分说明了,统计与经济历史悠久。但是统计理论与经济理论诞生同一时期,而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学与统计学在发展中互相促进,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进步空间与交叉可能。

一、统计学与经济产生与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独立学科,两者发展已经历经了几百年,根据两学科的发展,也都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与发展阶段。古典时期的统计学共跨越两个世纪,存在于100年的时间里,而这时刻就是处于萌芽状态。古典统计学主要包括政治算术、赌博数学与国势论。这三时期的发展都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概括而言,在萌芽阶段的统计学时期已经产生了将统计活动作为一种理论来总结统计学,而这并不是偶然。而这首先就是因为欧洲各种实践活动经验积累已经达到了理论的程度。古典统计学与古典经济学在共同的环境下不断完善,同时也不断的进步。从细致方面来说,古典统计学与古典经济学存在着这几个相同之处,首先,产生背景相同,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产生都是在早期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的财富,在争夺海外殖民的时候也被作为争夺的财富。其次,目的相同,即都是为能够富强国家财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而产生的。在这样一个时期,古典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追求国家财富。最后,研究的主体相同[1]。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从萌芽发展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矛盾与社会经济合计。而在此过程经济矛盾与社会矛盾共同发展。就统计学与经济学不同。

在研究统计学与经济学产生的过程中,两者可以称得上是共同生存又共同发展。唯有经过他人的整理,就会觉得有实在感。无论是对于学生都参与的发展的变革过程中,为双方面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而言,统计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在一起。

二、统计学对经济发展的运作

从实施的教学来说,如果没有数字与统计分析,进行经济分析后就包含了分析与量的发生。可以说,经济离不开统计学的支持。对于任何经济学家而言,擅长运用统计资料与方法。

(一)经济学属于实证学科

从最初牛顿提出来实验科学方法,随后他人在此基础上开始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已经开始从中世纪的神经教义演绎推理的桎梏脱离出来。经过观察、经验、数据与统计方法,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那么经济学的发展就没有基础,也就没有过程,因而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来对相关的经济学行为进行概括。如果缺乏统计学与统计学实证理念,那么经济学就很难获得长远的发展,也就难以获得统计学相关理论的支持。

(二)经济学属于政策科学

从发展的最初阶段,经济学就是为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而服务的。因此,政府政策是经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国富论》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各方面可以看出,经济学属于一门政策性的科学。在设计政策的时候需要将量作为分析的根据。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决策以及现代化阶段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量的分析基础上。而这些都是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在统计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学的这一项特点,促使统计学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并且统计学为后期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学属于道德学科

任何学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道德评价的基础上,也就是价值评价与伦理评价。这对于统计学和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没有量的分析就直接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判断,就会使得这种判断显得非常苍白。这种判断是经济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2]。而研究统计学可以为这种研究和判断引入量的维度。量的维度是建立在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的。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学发展的有根据。注重积雪对社会结构发展的影响。但是这这过程还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社会分层方法也有单纯质的分析,可以透视社会的结构功能。

(四)经济学属于资源配置科学

研究经济学的本质就是要将社会资源配置更科学,而这就肯定会涉及到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此同时,还会对资源的计量和配置数量进行分析。而这些都需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来理解,这样才可以保证经济配置资源达到最佳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可以保证各种资源能够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而这些都需要经过统计学分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互动性。而这些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学科的独立发展,但是又相互的联系。在了解相关原理与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其中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模式;发展轨迹;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110-03

一、前言

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现代生物等新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技术素养是现代青少年的最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普通高中生必须修学的课程。

“通用技术”是指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领域中的通用技术学科,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从技术体系中根据高中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性质选择出来的,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注重学生对某一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与技能培训,当然也不同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及技术素养,内容是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技术教育相关。《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二、国外技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将教育技术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对当时处于工艺学校、工业学校和农业学校的工人阶级子女进行了最基本的、综合的技术教育,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对工业发展、生产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技术课程慢慢进入到各个普通学校中。技术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3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后指出:“几乎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或者开始采取措施,把技术类课程列入普通教育的课程计划之中”。

技术教育进入高中,大致始于上世纪初,但早在手工业时期,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就已经含有技术教学模式的雏形。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对我国的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从时间的维度对技术教学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1)手工业时期

在早期的西方国家,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技术基本上是没有地位的。技术的保存和传承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传、父子相继等口述的方式进行的。其中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记载着学徒制,它是集培养、操作为一体的,以全面培养为目标,技术为中心,重视从操作中获得和领悟的直接经验和隐形经验。其过程一般可以表现为“模仿操作-训练操作-半独立操作-独立操作”4个步骤。

(2)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课程设置上已经出现和技术相关的科目了。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他把学校的四种不同层次特点分别与人的四个智力发展阶段相结合起来,这样除大学以外其他三种学校均都包含一些技术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并未涉及到实践操作问题(即动手操作)。

另外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自然科学、艺术、语文等三门学科教学上的详细论述来看,显然他提倡分科教学,但他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对各门学科基本上都适用,是具有通用性的,并没有提出针对技术学科的专用教学模式。

(3)启蒙运动时期

到18世纪后期,技术课程已经普遍存在于普教的初等学校教育中,不过此时的技术教育主要是以手工教育的形态出现的。这个阶段的技术教学模式与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四点不同:首先,它以学生通过获取谋生的本事、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从而达到改善生活条件、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效为主要教学目的;其次,以手工作业为主要教学内容;再次,教学环境主要由专门的手工操作教室或者现实的劳动场所提供;最后,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模仿、观察教师的操作,并理解意会教师的解说,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所以教学程序可以理解为:操作示范――模仿练习。

(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这时技术教育开始在欧洲(如英、法等国)中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逐渐显现出来,扮演起了为机器大工业革命的兴盛和发展而培养社会所需技术型人才的职责和义务。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从统觉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徒弟莱因对此进行了改良与扩充,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典教学模式。

(5)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迅速的发展,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技术的提高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原理来的支撑。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的经济不断迅猛发展,而且社会生活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新教育运动作为欧美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也逐渐兴盛起来,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学校,都普遍重视技术教育,并将技术课程作为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此期间,如幻灯、投影、电影和电视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技术教学模式开始从原来只注重学生单纯技能的获得,逐渐转变为既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又注重学生技能的获得。

欧洲的这种新教育思潮很快传播到了美国,促使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并发展,这对美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期间,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给出了一番评价,指出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不重独立思维的发展,重教材,不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对此他从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其基本过程可归纳为: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等五个环节。

(6)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爆发,使社会对精英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因此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问题,如美、日、法、英等国家纷纷将技术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从此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同时,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布鲁纳在60年代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的过程,“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

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主张学生扮演发现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7)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1987年-1998年期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KarcnZuga教授对220项技术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大部分研究其中在课程(49%)、职业,教育(18%),只有一小部分涉及教学模式。

2003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Thomas Lankan,Wolfgang Haunt和Jorgen Welling等人向国际设计与技术教育研究会议提交的论文《Technology learnmg byTheatre-playing》中认为,“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为技术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具有某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即使是歌舞、绘画等在技术教学的“角色表演”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一特征。芬兰学者Aki Rosaune在《An Analysis ofthe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ofsix counties》中通过分析详细阐述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六国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实施现状。其中法国在技术课标中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必须置身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并让他们学以致用,即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瑞典在技术课标中则指出,技术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

以上内容看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类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而且在思想上也越来越重视对技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做中学”等方式,同时注重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三、国内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发展轨迹

通用技术是我国第八次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建国后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通用技术教育在中国共经历了三种具体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出现是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让学生了解一般的生产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通过让学生参观、模仿等实物教学法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的密切结合。如在初等教育体系中设置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劳作课和制图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教育部于1956年5月颁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提示(草案)》,其中明确提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文化科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提出“技术教育”的概念,而且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设与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课程。计划中还提出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等各种基本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今后从业打下基础。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要求将中小学劳动技术科都列入课程计划范围之内,并根据实际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在全国进行试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见》,重申“在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改革中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确定的目标,适应新形势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必须加强普通中学的劳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研究国际技术教育改革的趋势基础上,进行了我国技术教育的改革,把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技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提出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技术类课程”。正是在此纲要的指引下,最终研制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进入课改实验区后,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关的研究逐年增多。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与通用技术相关的文章,通过筛选却发现,大部分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不够。

四、传统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古今中外通用技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通用技术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需求下,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它顺应时展的需求而变化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更新而发展着。但从国内外整体来看,讲解一操练式的通用技术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教学模式上,且较为零散。过去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技术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它仅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技术操作手法和技巧即可,但现在社会的技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的是与初等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区分,主要提倡在师生之间营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即在教师的讲解操练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程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文化不断创新的结果,更是是新旧文化之间不断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对通用技术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是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基金来源:本文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金资助(批准号新教高[2010]50号)

第7篇

关键词 统计学;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101-02

1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预测,使用数字来获得策略优势的科学。学生可以将这种知识和技能应用在许多领域。统计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更强调“用什么”“怎么用”,统计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把统计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

其实,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针对统计学学科发展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统计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办学理念,积极寻找适合我国高等院校统计应用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准确把握统计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重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认真思考现代经济统计学界的主流思想,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2 统计学发展趋势

统计学可以用来预测天气或者气候变化的影响,预测经济、金融或者销售的趋势等,或者进行关于公司现状的数据分析,其应用领域非常宽广。近年来,随着统计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统计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社会,出现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国际市场间资本的迅猛移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统计学发展新的面目。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这种渗透结合是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之一;统计学也将朝着“大统计”的方向继续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相对新兴的数理经济学将是统计学的左右手,并肩发展。

同时,统计学也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发展,可以帮助生产者认识市场、认识自身,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也能帮助各级管理部门依据现行经济规律进行宏观决策、调控、监测,以实现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另外,人们还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工业统计等。总之,统计学已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行各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简单地说,进行统计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求各种现象变动的规律性,预测未来。由此看来,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其纵深、交叉发展,才能够保证后统计学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实现统计学的真正价值。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离不开数据处理,每个阶段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都推动着统计学的不断进步。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发展带来新的希望,简化了统计工作,使得海量数据处理变得简单、便捷,极大促进了统计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使统计学的应用发展开始面向大众。近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的出现,给数据统计带来不便,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安全与否,阻碍了信息的使用与统计。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尤其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让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运用变得简单、快捷。数据挖掘是一个更大的数据分析概念,主要指从大量的企业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信息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让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也充分显示出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优势。

因此,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是当前统计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大数据分析的软件和基础知识的推广与应用,让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3 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教学方法问题 统计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数理统计的公式推导,但过多的公式推导会令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一般统计课堂上,教师都是按照先理论后应用的教学顺序进行的。传统的统计教学方法通常是这样的:首先说明这节课是来学某某定理或理论的,其次讲一讲这个定理成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然后现场推导在假设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如何一步步得到这个最终定理,再讲讲这个定理有什么特点,最后才介绍这个定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可能在还没有感受到统计学魅力的情况下,就已经迷失在复杂的公式和数字之中,对统计学产生厌倦乃至恐惧的情绪,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了。

统计学教学没有顺应时展要求 大数据捧红了作为高校传统学科的统计学,但另一方面,高校统计学受到的来自大数据的挑战,也比其他学科要猛烈得多,统计学专业高科技人才已从“走俏”变成“紧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给全人类带来颠覆性影响,计算机科学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动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然而,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并没有有效地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欠缺应用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的教学过程。由此,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收集、深挖,已经成为目前统计学教学面临的首要课题。

4 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调整统计课堂教学顺序,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变传统统计学教学单调、呆板、无趣的现状,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调整该课程教学顺序,并且适当地增加一些新鲜元素。例如:先通过一两个贴近生活或热点新闻的案例来讲述统计学中某些定理的应用价值,再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工具简明扼要地突出该定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详细说明推理过程。此外,实践证明,运用以互动性强为显著特征的新型动画形式向初学者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会更为有效。

学生在看到掌握该理论知识的美好前景之后,学习热情就会更容易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克服了学习统计学的心理障碍,再多的学习任务也愿意去完成,这样统计学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

深化统计学教学内容改革 统计学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展开,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上要渗透对学生统计学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统计学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求进行整理、重组,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学科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构建体系合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教学 大数据给统计行业带来巨变。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传统的数据收集方法、统计方法显得失效,而且用统计的手段进行经济预测的功能,也出现根本性的变革。统计行业需要的大数据人才是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计算机技术,又要具有应用统计学的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非常关键,学习者要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才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拓展统计学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高新应用型统计人才。对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掌握非常关键,学习者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才能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 统计学本身就是一个横向学科,涉及各个学科。在当前国内统计学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根据统计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发展趋势,高校统计学科在继续深入挖掘、推动统计学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积极培育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努力推动这些方法论学科在统计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应该增进与其他院校同行的了解与交流,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校统计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繁荣发展。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高校统计学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学研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竞赛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通过学术报告会、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推进统计学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对于数据统计的需求明显增强,由此,如何培养优秀的统计学人才成为高校开始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当前国内统计学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统计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文基于对当前统计学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目前高校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为高校统计学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统计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毅.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优化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0-503.

[2]王淑玲.浅议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新课程,2012(4):31.

第8篇

【关键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玩具;设计;选择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06-04

学前儿童的生活离不开玩具。玩具能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也能帮助学前儿童解决一些情绪问题。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为学前儿童设计玩具不再是玩具制造商的专利,许多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开始参与儿童玩具的设计工作。人们总是期望儿童玩具既能好用、好玩、功能多样,又能对儿童的发展有所帮助。可以说,如何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玩具,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和儿童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儿童不是小大人。相关人员(包括玩具制造商、教师、儿童家长等)在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成人标准,而是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本文拟从学前儿童认识新玩具的心理历程分析入手,讨论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即从儿童发展视角看学前儿童玩具的设计和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前儿童认识新玩具的心理历程

年幼儿童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儿童会尝试区分不同的玩具,探究玩具的工作原理并了解玩具的使用方法。〔1〕学前儿童认识新玩具的大致心理历程如下。〔2〕

1.第一阶段:在操作中探索

面对一个新事物,儿童往往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操作,以满足探索欲望。研究显示,当面对一个新玩具时,儿童常用的探索方式主要有品尝、观察、旋转、近距离转移、拼插、敲击、投掷、组装、匹配等。例如,婴幼儿常常乐此不疲地把积木放在嘴里啃咬,或是拿在手里转来转去,也会把积木从一个盒子转移到另一个盒子等。总之,在最初的操作阶段,儿童常常会把玩具所有可能的玩法都尝试一遍。

2.第二阶段:熟悉之后的精通

儿童热衷于发现新事物。一旦熟悉了一个玩具,儿童会不断重复练习,以至精通掌握这个玩具的玩法。儿童通过不断练习来熟悉玩具并提高操作技能。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的时候会不断推倒重搭。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无限的创造力。

3.第三阶段:获得玩具的意义

在精通玩具的基础上,儿童开始挑战自我。一旦挑战成功,他们便会赋予玩具新的意义,获得自我成就感。例如,儿童会将积木搭成宝塔,或者把一堆散乱的雪花片拼插成小房子等。学前儿童喜欢玩象征性游戏,或者极富想象力地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拿来作玩具,不断发现新玩法,赋予玩具多种意义。儿童还喜欢通过想象改变玩具原有的功能,如把篮子反扣在头上当帽子等。

总之,儿童在与玩具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包括与困难斗争、探索新事物、解决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等。同时,玩玩具的过程也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情绪情感的机会。

二、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我们要意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与成人明显不同。

1.身体发育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较为迅速的时期。伴随着生长发育,儿童不同身体部位间的比例发生了戏剧性变化。〔3〕新生儿的头部长度为身高的1/4,6岁时为身高的1/6,成人期则是1/8。与青少年期的身体发育大多集中在脊柱方面不同,幼儿期的四肢成长比较明显。从出生到步入成年,个体的腿长大约增加了5倍,躯干长度则增加了3倍。

无论在长度、宽度还是构造等方面,幼儿的骨骼都在持续发生变化。幼儿的骨骼需要受到适当刺激才能正常发育。活动过多或过少,或者是不适当的活动都会妨碍骨骼的发育。虽然幼儿时期的骨骼相当柔软且容易弯曲,理论上讲可以吸收更多的震荡与冲击力量而不至于发生断裂,但此时的骨骼末端及各个关节周围的组织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必须避免撞击力过大或使关节承载过重负荷的运动。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较差。这是因为幼儿时期的身体重心接近肚脐,导致身体在维持动作平衡方面比较困难。伴随着生长发育,身体重心会逐渐下降到低于骨盆的位置,使得身体重心日益稳定。这也是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提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身体的特殊性,学前儿童在玩玩具时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幼儿最容易遭受的伤害是窒息、割伤、刺破、异物入体、跌倒、撞击等。

2.认知发展

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但缺乏判断能力。他们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同时也在不断考验着教师和家长的监护能力。

儿童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可塑性,其神经细胞的髓鞘化过程一直会持续到20岁。这种发育上的长期性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也导致儿童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高的缓慢。〔4〕从出生到5岁前,个体的大脑突触会迅速发展,之后是一个摒弃无用突触连接的“修剪”阶段。儿童的生活经验在“修剪”突触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5〕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增加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是可能的。

学前阶段存在着很多认知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许多研究表明,敏感期内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刺激,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发展滞后。〔6〕儿童在感知觉等方面也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在设计和选择儿童玩具时必须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这些特征。

此外,儿童的动机、兴趣甚至恐惧的对象都与成人有明显不同。儿童通常以一种不同于成人的方式来观察事物。他们想要去看、触摸、品尝、经历和体验。儿童很善于废物利用,经常利用一些废旧物品体验创造的乐趣。儿童的这些特征挑战着成人刻板化的设计思维。〔7〕

三、对设计和选择玩具的建议

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让玩具与儿童一起成长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成长步伐更加迅速,这对玩具的设计和选择提出了挑战。有效的设计需要认真研究并正确理解目标用户的需要。因此,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必须研究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使玩具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

同儿童一起成长的玩具通常会深受儿童喜爱,因为它充满挑战性。对于拥有实际购买力的成人来说,能与儿童一起成长的玩具也更有吸引力,因为儿童玩耍的年龄跨度较大,性价比较高。一些在尺寸、功能等方面可以调节的玩具,如某些益智玩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与儿童一起成长。

2.充分重视儿童非言语指标的观察和评估

为了评估玩具目标用户群的需要和偏好,玩具设计者总是会进行一些目标用户群的测试和访谈,但是要想清楚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偏好,只依靠言语指标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学前儿童要么不会说话,要么缺少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需要。因此,在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要重视对非言语指标的观察和评估。通常的观察和评估指标包括儿童对玩具的注视时间、探索时间、探索方式等。

3.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的玩具既要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推动儿童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即要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玩具既要在保证创造性与安全性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兴趣偏好,又要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即时需要,还要在立足于儿童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

4.调动多感觉通道共同作用

新近研究表明,嗅觉、触觉与视觉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例如,是否加入香味刺激,会对婴儿对同一物体的探索行为(包括视觉注视和手部探索行为等)产生不同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8〕因此,为了使玩具更富有吸引力,玩具设计者除了要在外观造型或功能上多下功夫外,还要考虑增加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如增加声、光等方面的刺激等,以调动多感觉通道协调作用,增强玩具的吸引力。在为学前儿童选择玩具时也要对此多加考虑。

当玩具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时,儿童就会感到无趣甚至烦躁。因此,针对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玩具很有必要。笔者根据0~6岁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为玩具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以下建议。

0~3个月期间,婴幼儿大多只能用眼睛和耳朵感知世界。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距离脸部20~30厘米。他们偏好明亮的色彩,如红、黄、蓝、绿等,还喜欢一些对比强烈的颜色,如黑与白等。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别偏好脸部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9〕当婴儿慢慢长大时,他们会随着声音或物体的运动而转动头部。当有人和他说话时,婴儿会看着对方的嘴巴和眼睛。因此,这个阶段需要能为婴儿提供适当感官刺激,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刺激的玩具,包括图片、镜子、各种发声物体等。另外,3个月左右的婴儿能直接用手和嘴巴去触摸物体。因此,玩具要易于抓取和清洗。

3~6个月的婴幼儿可以用手去抓取或摇晃物体,还喜欢把东西放在嘴里啃咬。他们喜欢简单的社会交往,开始区分熟悉的家人和陌生人。这个时期主要是锻炼婴幼儿的触摸、抓取、拍打、扭转、摇晃、踢、咬等能力。因此,要倾向于考虑容易抓取、安全、能提供丰富感官刺激的玩具,如便于抓取的摇铃等。

6~12个月的婴幼儿的活动更加灵活,逐渐会爬行,尝试站立,踉踉跄跄行走。除了依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外,婴幼儿开始拍打物体,扭转物体,甚至是扔、摔物体等。在11个月左右,许多婴幼儿能够记得人物、物体、游戏以及玩具的玩法。他们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和说话,开始认识自己给周围人带来的影响。他们喜欢玩简单的小游戏,还喜欢到户外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咿呀学语。这个时期提供的玩具应当主要满足婴幼儿的活动和操纵需要,如发条玩具、积木等。

12~24个月的婴幼儿正忙着走、跑、跳、爬、推拉、搬运一些小物品。这时,婴幼儿的身体已经比较强壮。到2岁左右,他们会用脚踢东西,还能抓住较大的球体。他们开始堆砌积木,做标记,胡乱涂画,还喜欢反复取放物品。最初,婴幼儿只会将圆形物品放入圆洞内,慢慢地,他们可以准确取放其他形状的物体。他们喜欢将物品配对、分类、排序等。接触不同材质的玩具对他们来讲是一种乐趣,如沙子、水和泡沫等。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仍喜欢把小物品放进嘴里啃咬,因此监护人要注意避免婴幼儿吞咽小物件发生窒息的危险。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发展重点设计和选择玩具,以促进婴幼儿大动作(走、跳、跑、推、拉等)、精细动作(堆叠、拼插、抓取等)、平衡能力等的发展。

24~36个月的婴幼儿喜欢从高处往低处跳等,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身体。精细动作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配和绘画活动。他们也开始认识数字,对节奏、大小、次序以及文字、图形和色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对成功和失败有强烈的感受。此时,婴幼儿的游戏以想象、幻想、模仿为主。他们喜欢模仿成人做饭、打扫卫生、修剪草坪、照顾婴儿等,还想用成人常用的工具来玩耍,如锅、铲、吸尘器和汽车等。为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提供的玩具要有助于他们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6岁的婴幼儿已经能跑会跳,身体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他们喜欢冒险活动,并以此测试自己的体能和运动技巧。婴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可以用剪刀剪纸,抓握铅笔,操控鼠标和穿珠子,还会画一些抽象的图案。他们对戏剧表演的兴趣也达到高峰,喜欢使用各种道具来进行戏剧表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婴幼儿会表现出明显的性格差异。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提高身体技能,促进想象力发展。因此,为婴幼儿提供的玩具应有利于激发想象力,便于婴幼儿进行想象游戏、戏剧表演等。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为学前儿童提供的玩具必须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GARVEY C.Play with object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41-57.

〔2〕BEATY J.Cognitive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number, time and space〔M〕.5th ed.OH:Merrill Prentice Hall,2002:254-294.

〔3〕HAYWOOD K,GETCHELL N.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M〕.4th ed.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Publishing,2005:80-98.

〔4〕STRAUGH B.The primal teen:What the new discoveries about the teenage brain tell us about our kids〔M〕.New York: Anchor,2004:60-75.

〔5〕ELIOT L.What’s going on in there: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M〕.New York: Bantam,1999:189-205.

〔6〕GOSWAMI U.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74:1-14.

〔7〕LUEDER R,RICE V.Ergonomics for children: Designing products and places for toddler to teens〔M〕.London:Taylor & Francis,2008:400-402.

〔8〕DURAND K,et al.Odorization of a novel object can influence infant’s exploratory behavior in unexpected ways〔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08,(31):629-636.

〔9〕EASTERBROOK M,et al.Faceness or complexity:Evidence from newborn visual tracking of facelike stimuli〔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1999,22(1):17-35.

On the Design and Choice of Toy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Xia Qio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第9篇

一、 理解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的深远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我们所学习的英语语种,无论是英国的本土文化还是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存在着差异,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去学习英语,就要使我们的学生现在未来缩短与英语国家交流的差距。增进与他们的友谊,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去掌握英语,而不去关注学生去了解英语语言所依附的文化的相关问题,那么我们的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则不能很好地与英语文化知识得到同步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交际过程中,特别是与使用英语的人士直接交往时我们的学生则能可能不自觉地运用汉语言民族的文化标准去判断和理解对方的话语,从而产生语用和社会语言迁移的错误,进而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削弱了交际增进友谊的效度,由此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水平的深远意义,我们着力去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水平的途径,策略,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很好地提高语言知识水平的同时去相适应地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进而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 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从小学到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已经开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重视起文化教学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标准有序,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明确的文化教学的目标,对这些学段的英语文化的教学无论是形象的历史还是文化知识的介绍乃至深层内涵的社会准则,思维特征,价值观念都有具体的目标描述,这为我们高中阶段的英语文化的教学相对而言奠定了一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上大做文章,而且要做好这篇文章,如何去做好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知识这篇文章,首先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比较中西文化,要让学生比较,单纯课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信息公路这么畅通的今天我们可以放手让我们的学生去搜集西方文化知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学生所搜集的对象,当然也是他们所比较分析研究的对象,这里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客观的对待现实,学生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有的也完全可能是我们的教师还未曾掌握的,不必去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加以扼杀,其次是我们还可以根据高中教材的内容去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我们所用的教材,有的文章一般都设计到一些历史背景,这历史背景在文章中都又未能表达出来,每当我们教学这些文章时则必须恰到好处地对课文的背景加以解释或者予以介绍,这对讲清楚教材的内容或让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的思想内涵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 在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英语文化知识环境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52-01

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学校,曾被誉为“山西交通的黄埔军校”,为山西的交通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的学历教育政策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很大冲击,本科生的扩招,大专生的不设线,似乎预示着中职教育就要走向没落,中职教育即将遭遇滑铁卢。山西交通技师学院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部分,正面临着严峻地考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良好,直至大学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人数和质量急速下滑,纠其原由不外乎有二:第一、国家政策的导向。学历对于立业之重要不言而喻,学历教育的扩招让原本挤不过独木桥的学子看到了挤过去的机会,于是他们放弃了职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出现问题,不能从“给你一技之长”的角度培养技能人才,学校出来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就业,出口不畅导致进口不旺,最终造成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偏重于理论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偏重于操作人才的培养。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学校,是山西交通行业人才的摇篮。学校公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的人才技能过硬,到目前为止,是学校的主力专业之一,从专业发展来看,公路专业的发展过程值得人们借鉴。骨干教师多年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除了在校钻研教学,他们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赴企业一线学习调研,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中直接就可以上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就能成为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汽车专业作为目前学校的龙头专业,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为了向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经验,学校曾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学习,同时还和上海大众,广汽本田等国内一线汽车制造商联合办学,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始终与最新前沿技术保持着着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几乎没有压力。

与两个老牌的骨干专业相比,其它的新兴专业发展似乎就没那么顺利了。以计算机专业为例,1998年开始成立,得利于国家计算机及网络的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该专业发展极为迅速,专业人数一度占据了学校的半壁江山,但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出路偏窄等问题,2007年之后,这些因素最终变成了阻碍专业发展的瓶颈。纵观全国的中职教育,凡是发展遇到阻碍的,几乎都是有着同样的问题。好在最近几年,学校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想尽一切办法来进行补救,比如新专业的开发,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定单培养,稳定了就业方向;新的政策出台使得专业发展更加有保障。

2007年以来,国家的政策也开始向中职教育倾斜。先是对城镇户口的学生每年补助1500元,吸引了一部分城镇户口的学生;从2012年开始,山西省对所有中职教育的学生免除学费,有了政策上强有力的支持,中职教育正迎来新的转机。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办好职业教育,让国家的政策为职业教育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今年本人有幸参观了闻名全国的山东蓝翔技工学校,看到的场景让人心感震撼,学校的规模大是一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办学方式,他们的很多专业正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规模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条件搞规模化办学,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硬件条件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时候,如何能用办学方式的转变来达到最终培养人才的目的,我想蓝翔技校的方法给了我们一种借鉴,我们可以整合学校的现有资源,把它们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从市场的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培养专业的人才,不求博学,但求精益求精。

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席卷了全球,各行各业在经营管理中都离不开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大数据更如经常便饭,大数据主要利用多样式和多层次的采集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在分析数据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高速处理数据的信息系统,分析的数据结果为公司或者政府单位的决策做参照。大数据的发展给统计学不仅带来了机遇,更重要的还有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为数据收集和整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数据量更加的繁杂,所以又给数据统计时带来了麻烦,种类不断增多的大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区别

我们就大数据自身而言,要想在信息化迅猛发展、数字爆炸式增长的现代信息平台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有效数据,就必须依靠数据统计来完成。这就充分证明了关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是要和统计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其与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它的使用模式和运用方式是不一样的。统计学需要依靠样本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整体和提炼的,这就意味着会有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其成本相对于大数据来说是比较高的而且过程是相对比较繁琐的。而大数据主要依靠网络信息平台,在海量的电子数据信息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具有来源广、数据量大、整体性的特点,其是以整体的数据作为一个大样本进行工作的,数据相对于统计学来说更加的精确化及标准化。因此,统计学和大数据的结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全面性和统计学高效性的特点,在利用统计学进行大数据样本的统计过程中要对整体的数据资源进行选择和筛选,这样能避免样本统计的弊端,还可以把样本统计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全方面素质人才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文管专业的还不一样,文学专业的以及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善于交际,善于沟通,而统计学是理科专业,很多学生只善于埋头做题计算,这样的话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就会感觉吃力,因为做数据统计,必须要与其他部门学会沟通,协同工作这样才能把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准确。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针对不同数据信息做出不同的沟通与交流,从数据中挖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本身具有数据敏感性,但是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也不是先天所带来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而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的磨练,同时也可以根据案例型的数据分析材料,积累阅历,提升对数据资源的敏感程度。

(二)培养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下培养的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是概念性的,也就是说统计学的相关人才应该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前提。第二就是实践性,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提及的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有较多的经验与阅历,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在高校开展大数据分析学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是可用的案例和数据,这就需要学校与公司企业走合作道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还能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进行校企联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培养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也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

(三)促进统计学与信息计算科学的融合

在大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时,仅仅凭借统计学科的支撑是不够的,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性特征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模式的非智能化框架,而且数据分析需要利用新型的数据运算方式以及计算机技能分析,这也是进行数据分析的问题所在,因此要想做好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只单单依靠单一的统计学科知识的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的是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三门学科的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融会贯通,利用各科优势资源相互弥补不足,这样才能为大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做出科学准确的结果。

三、结语

学习统计学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进行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使得我们在使用数据时可以更加的便利和高效。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出现井喷的状态,这就增添了我们在数据统计和信息处理时的困难。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数据爆炸式增长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全面的利用各方面的数据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学的优势,做好预测和分析,同时充分将统计学的优点与完备的大数据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让统计变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学生;生活逻辑;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90-02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逻辑。没有逻辑,即丧失了智慧的一切。我们要把握的是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巧妙统一。

接下来我就用我上过的一节课《行为不同 结果不同》其中一个层次"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来说明是如何把握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的:

这节课的理论逻辑应该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抽象的理论逻辑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记忆在大脑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也会糊涂!课堂必须以体验生活为过程,靠生活逻辑来推动,做到顺水推舟。所以我们要把课堂设计成一个感受生活意境——认识生活问题——抽象生活逻辑,最终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融合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润物细无声"。但是寻找生活逻辑,却是需要老师的细心、用心、耐心和专心。

生活不是逻辑,我们要寻找的是生活中的逻辑,生活中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是俯拾即是的。当然课堂中的生活逻辑依托于老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但是哪个情景体现的生活逻辑才能和我们已经找到的理论逻辑相统一呢?这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我记得文学界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点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美。于是我就留心身边能体现生活逻辑的小行为。那段时间电视里经常播放一则公益广告“关心别人快乐自己”,于是偶然一瞥我盯上了它。这个广告学生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就选中了这个“可借用情景”。接下来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看身边的行为

1.1 你看到了哪些行为?请用恰当的字眼表达出来。

踢、挡、接、推、扶、摘、捡……。

1.2 选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行为,谈谈该行为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同学们分析的都非常透彻。大家看,生活中偶尔发生的一个小细节、一个小举动,都会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造成一定影响,产生的一定结果。那这说明了什么呢?

之所以一种行为带来这么多影响和结果,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是一个孤立的人,我们要工作、要学习、要生活,总会接触形形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

然后我又选中了身边实际发生的“肖辛的故事”这一“可再现情景”。设计如下:

2.我们来反思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这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大家也都能明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好多人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就像我的一个学生肖辛一样。

肖辛是我2005年送走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上高二了。听肖辛妈妈说,上星期六下午小辛离家出走了,原因是爸爸误认为小辛去网吧玩游戏,狠狠批评了他,晓辛感觉特别委屈,火气也很大,于是就和爸爸吵了起来,爸爸忍不住动手打了他一巴掌,小辛便赌气离家出走,至今也没有回家。

在我的印象当中,小辛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学习、品行也都很好,我就是想不明白:他怎么能离家出走呢?

(1)大家在家里也是孩子,也算是小辛的同龄人,你们认为小辛离家出走时是怎么想的?

(2)大家想的可能就是小辛当时所想的,小辛离家出走了,急坏了关心、爱护他的所有人。在小辛离家出走后第三天,也就是前天,小辛妈妈给我这个小辛初中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录音)

"赵老师,我是肖辛的妈妈,打电话麻烦您,真是很不好意思,肖辛因为和他爸爸闹了点矛盾,离家出走了,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我和他爸都向单位请了假,这几天,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都在找他,但是一直到现在也没能找到。我快担心死了,根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老是想着孩子在外面被欺负,被拐骗、被伤害;他爸爸后悔的直捶头;因为这事爷爷的心脏病也犯了,现在还在医院里;肖辛现在的班主任也担心的不得了,班里同学也都在辛辛苦苦的找他。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才给您打电话,麻烦您联系联系他初中时的同学,看能不能有他的消息。"

肖辛的离家出走带来了哪些后果?

(3)接到小辛妈妈的电话,我也是心急如焚,我打了好多电话,发动了好多好多同学,终于在昨天晚上联系上了小辛,但小辛却对我说:"赵老师,我离家出走没有错,我不想回家。"

大家帮我想一想,我该给肖辛说些什么呢?(音乐)

(4)如果小辛能想到大家说的这些,他可能就不会离家出走了。可小辛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没有考虑自己周围的人。大家反思一下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做没做过"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周围人"的事情?(音乐)

我曾经做过:……

我想说:……

(5)同学们,我们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有亲人,有同学,有朋友,有老师,还有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一定的结果,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心中都要有"他人",一定要慎重自己的行为,不要任性、不要盲目、不要草率、不要冲动!

第13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4-01

幼儿园里,教师在组织很多活动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很感兴趣,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样看来,幼儿能主动地学习,教师又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经过多次的见习发现,教师一旦组织一些有关按性别分组进行活动的游戏时,在活动中,只要是提到男孩子站到这边,女孩子站到那边,或男孩子与女孩子交换位置玩时很多都弄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到哪儿,在这时候,教师还需要一个个地去帮他们找位置。

一、关于我国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理论依据。

1.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例如,人们要求男性体现出阳光之气,女性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受到成人的影响、教育的结果。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是指孩子通过做事,说话,能对自己或对他人说明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会渐渐懂得,男孩有什么样的行为才会得到人们的赞许,女孩怎样做才会讨人喜欢,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比较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

2.关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理论依据。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男女之间的差别。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对于那些对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的孩子,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如果在幼儿期不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可能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甚至个别孩子还会出现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的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的性别倒错、攻击异性等等。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从目标定位上来看,对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具有奠基性;

2.从教育方式来看,学前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应该蕴含于教育活动的细节之中,因此具有潜移默化性性;

3.从教育内容来看,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是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启蒙性。

二、结合案例具体论述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特点

1.男女之间大脑结构的差异。因为女性大脑半球的连接异常发达,所以中风的女孩能很快地恢复过来。相比之下,男性患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恢复过程比女性要慢,而且不如女性恢复的彻底。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女生和男生接受教导后,研究表明,女生的进步较快。

2.男孩的激素作用。研究发现,当婴儿出生几个月后,男孩和女孩的行为表现非常相似。但当男孩到4岁时,激素会增加到之前的两倍。5岁时,小男孩会对战斗、英雄行为、冒险以及需要花费极大的游戏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有些父母则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最讨人喜欢,因为他们现在能玩一些球类游戏了,他们还能和父亲一起玩,彼此还能相互影响。

3.女孩子更敏感。对女孩来说,敏感是她的主要特性之一,从生理方面来说,女孩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非常敏锐。在听觉方面,女孩有着得天独厚的心智能力,因为女孩对噪音的反映更强烈,同一个声音女孩听起来要比男孩听到的响亮两倍;在触觉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要比最敏感的男孩得分高;女孩的视觉记忆更好,在黑暗中女孩看得比男孩更清楚;女孩有更多的味蕾,更容易受气味的吸引。

三、从家庭、幼儿园提出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家庭教育。

关于学前儿童的性别教育,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了。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没有什么教导可言。但是,专家指出,对孩子正确的性别认同教育是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他(她)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心理发展。性别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

1.通过父母认识自己。儿童最早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通过父母来正确识别自己的性别的。家庭中,如果父母为孩子提供了典型的男性信息和女性信息,男孩就会很自然地接受父亲的影响而认同于父亲,女孩也会很自然的接受母亲的影响从而认同母亲。

2.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完美的双性别环境和双性别影响力。父母双方绝不能在孩子面前进行性别角色优劣的较量,更不要寄希望于自己能完全替代对方给孩子性别影响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双方要互相支持,展现自己的性别优势,充分体现两性的互补作用。

3.常见的教育误区。男孩的教育误区:误区:男孩调皮捣蛋,带他出去玩,他总是爱做一些危险的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妈妈们因为担心他们的安全,所以制止他们的行为。

事实:中国人在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为。其实,你应该时时刻刻想到,小男孩是远古时候的小猎人,他们非常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登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

女孩的教育误区:

误区: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在托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丽丽刚刚三岁,特别胆小,和熟悉的小朋友还能够在一起玩,如果有陌生的小朋友靠近她,她就会很紧张,通常都会马上离开,一旦有小朋友故意碰她一下(根本不疼)她会放声大哭,要老师安慰好一阵才能恢复。

实事:从生理方面来说,女孩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非常敏锐。7父母对于女孩的这种敏感性,要注重淡化的技巧,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说话语调;对女孩好的行为要多多表扬,但要适度;鼓励女孩大气、宽容、尊重、谦让,少些斤斤计较,多些宽容大度;要注意女孩的心情变化,父母应该去创造与女孩交流的机会。

(二)幼儿园教育。

1.根据性别差异投放游戏材料。我们根据男女幼儿的特点,在班级的各个活动区投放相应的材料。比如,男孩子喜欢力量型、活动量大、有竞赛性的活动材料,女孩子喜欢比较轻巧、柔软、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材料等等。

第14篇

一、引导自主发现,感受识字快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提出了“使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识字的权力交给学生,创设快乐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例如多音字“得”的教学,师出示卡片“得”激趣启发道:小朋友,“得”这个生字宝宝非同一般,它有多个名字,它的不同名字就藏在课文中,老师要看看哪个细心的小朋友能找出它的不同名字。(学生认真读书仔细寻找)生:我找到了。小蚂蚁说:“我得回家”中“得”读“děi”,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中“得”读“de”。师表扬:你读书非常认真。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得”的不同名字,还有带有它的句子好吗?(生自豪地带读)师:谁能用“得”的不同名字说一两句话呀?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我用dei说,“今天我得帮妈妈扫地”“我得做完作业才能跟你玩”。我用de说,“今天的天气热得很”“小华跑得真快啊”。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得”的两个名字,可是它还有第三个名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说。生:“得”还可以读de的第二声,“得到”“我得到了一朵小红花”。师:对。你不仅“得到”了一朵小红花,还可以再“得到”一朵小红花(师重读“得到”)。小朋友愿意把这么有趣的“得”写一写吗?(生齐说愿意)师:“得”这个字在田字格中要怎么写才漂亮呢?谁又有新发现?生:我发现“得”的“双立人”要写窄些。我发现“得”的“于”上面的横要短,下面的横要长。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练习写一写这个有趣的“得”,待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写的“得”漂亮。

在教学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得”的读音,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从字的读音、字形特点等方面自主发现,学得生动,学得开心。这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的特点。

二、让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阴”字时,与“阳”字作比较。师:小朋友发现了“阴”和“阳”这两兄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吗?生:我发现他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双耳旁,不同的是“阴”是“月”“阳”是“日”。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造字吗?生:我知道。因为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所以它们都有双耳旁。双耳旁和“日”在一起是“阳”,太阳、阳光是明亮的,双耳和月在一起是“阴”,月亮当然没有太阳明亮,因此是“阴”,阴天、天气阴沉沉的。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字串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编顺口溜,如“请、情、清、晴、精、睛”。引导学生说话:有“言”“请”,去邀请;有“心”“情”,感情深;有“水”“清”,好清洁;有“日”“晴”,大晴天;有“米”“精”,人精神,有“目”是眼睛。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说话,就像打开了学生已积累的知识仓库,学生乐说爱学,还发现了字群,感悟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联系生活进行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三、让识字教学动起来

汉字中有许多动作性很强的字,教学这些字时可以做“我做你猜”游戏,让学生动起来。如学习“打、拔、拍、跳、跑、踢”时,可以找几个学生表演“打、拍、拔”的动作,让其他同学猜,猜后说说这组字的谜语,接着再表演“跑、跳、踢”的动作,让学生猜字说谜语。这样学生就能从具体的动作中发现“打、拔、拍”用的都是手,所以都有提手旁,而“跑、跳、踢”用的都是脚,所以都有“足”字旁。当学生对这些字的音、形、义有所理解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师:操场上真热闹,你们愿意用自己学的词语把课本中的“操场上真热闹”说一说吗?生:操场上真热闹,大哥哥在打篮球,两队小朋友在拔河,还有的小朋友在练习跑步、跳远,他们玩得真高兴。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在发展识字能力的同时,又发展了语言能力,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顺利迁移,顺应了学生认识规律的发展。

第15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企业采用了新的策略,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统计专业来说,改变发展策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大数据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务。目前,高校统计学专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 孙耀东.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