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它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サ鼻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第2篇

(一)师生角色的平等性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和学生是传授和服从的关系。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教师的权威地位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指导作用被强化,教师从高居讲台之上的“圣人”,变成了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关注他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双向交流,学生如何学与教师如何教被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

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给教学提供无以计数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各个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利用各类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上,还体现在类型的多种多样上。这些资源有纯文本形式的,也有多媒体形式的,丰富多样,还有众多教学软件、数据、程序、各种数据库、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资源来源丰富,任何个人都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同时是资源的分享者,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以它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世界,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给予的。

(三)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统一进行,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单一。信息化教学则不同,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使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交流,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网络这个无边的虚拟世界,时间和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展。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的地点也不仅是教室,还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家里等凡是网络可以连接到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进行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同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还有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演示教材内容和有关原理,图文并茂,还可以借助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师生间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是实时教学,即师生在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教学,即先由教师把学习信息预先放到学习网站,学生再从网站上获取信息后进行学习;可以是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发现式学习,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在线讨论的讨论式学习;可以是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协作式学习,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个别辅导式学习等等。网络教学活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灵活而多样的。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按照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进度,还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选择的自由度保证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与学生交流,了解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协作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交互性、协作性相当有限。信息化教学则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轻易就可以实现双向、多向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人与人的交互、人与机的交互。几乎覆盖全球的互联网的建立使得教学中的交互和协作不但可以在班内、校内进行,还可以与校外、国外的师生发生联系,极大地拓展了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对象和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

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从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见,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不足,相较于传统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具有更多的优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它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增强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就是它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符合教改趋势,针对学生特点

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2012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可见,中职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中职德育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松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学习困难,教学效果比较差。但中职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思想活跃、热爱表现、模仿力和可塑性较强,对信息化学习环境接受度高。基于这些情况,在德育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更贴近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二)变革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体

信息化教学的平等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必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教师的强势控制下走出来,获得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德育课堂往往是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目前德育课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正与此相契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符合德育课程关注心灵、启迪智慧的课程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能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转变学生认为德育课程“说教”的印象,消除抵触情绪,让教师走近学生,让德育走进心灵。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德育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原理,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困难,加上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淡薄,教学质量不如人意。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德育课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将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融于教学当中,使德育课程的抽象知识形象化,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刺激学生多感官、立体化地接受信息,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师生们在“做中教、做中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思考问题,如何搜集、整理信息,如何与他人讨论协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使教学的自由度得到很大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五)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职生思想活跃,追求平等自由,他们的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德育课教师要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教学,贯彻落实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传统德育课堂强调整齐划一,适应学生的普遍性而忽略了他们的特殊性,不能满足众多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则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这种灵活性使德育课更具个性化、人性化,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突破传统局限,丰富教学方式

第3篇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总之,中小学校应当抓住信息化建设大机遇,有效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第4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并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第5篇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第6篇

[论文提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我国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尤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缩小城乡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南昌县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研究了影响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探讨了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策略。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 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转贴于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5]汤新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质[J].中小学电教,2005,(6).

第7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问题;措施 从2009年开始,为了全面掌握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实施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近三年的情况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今后全县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班班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促进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参考。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现。

下面就本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谈谈我的看法:

问题一: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就目前本县教师而言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2.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本县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学校电教处或信息中心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随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和装备要求与现在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为主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相符;三是就本县而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没有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专项经费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措施一:针对上面的问题,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坚持建、管、用并举,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发展;强化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两项职能;实施“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问题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软、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依托上级教育资源网,采取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主,互联网搜索资源作为拓展,以购买资源和自建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学校的资源库。在两个层面上做好地方资源库建设。一是由教研室牵头,电教人员做好技术支持,建立县级的学科网站群。如:化学、数学、英语网站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发动教师利用中央电教馆教育源库、基础教育资源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制作课件,建立校本资源网站。

问题三:教师技能问题

教师素养需要提高。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具有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

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

变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包括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在内的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学校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和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并根据学校规模,配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思想意识的提高。相信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促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9).

第8篇

一、平板电脑的飞速发展

近两年随着触控式平板电脑,尤其苹果公司iPad的发展,使得平板电脑已广泛深入到人的生活中。据Forrester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iPad用户当中,将iPad用于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占26%,使用iPad最频繁的场所是客厅,其次是卧室。越来越多的人们用平板电脑阅读报纸、网页或躺床上看电视,在部分场合,平板电脑甚至已经逐渐取代了笔记本电脑、电视和纸质媒体。

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iPad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工具,教师们使用它播放多媒体内容,利用类似于机智问答的游戏教授历史,利用动画层层剖析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将它作为课本使用,用它与教师互动,提交论文和家庭作业。2010年,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小学部88名学生统一购置iPad上课并引起社会热议。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将很可能是未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大趋势。

二、Android平板电脑特点与优势

目前市场上主流平板电脑主要有iPad系列、基于Android平台、基于Windows7平台几类。Android是Google公司在2007年11月5日推出的一款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它采用了软件堆层架构,底层Linux内核只提供基本功能,其他的应用软件则由各应用开发公司自行开发,部分程序以Java编写。2010年末数据显示,Android已经超越称霸十年的Symbian OS系统,并跃居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平台。Android系统不但应用于智能手机,同时也在平板电脑市场急速扩张,市场上大部分的平板电脑都采用了Android。

Android平板电脑凭着价格低、体积小、便于携带、互动性强、接口丰富、开放性强等特性,大量进入市场。目前Android平板电脑价格从五六百到上千元都有,区别主要在于所用处理器、触摸屏尺寸和方式的不同。据调查,主流的Android平板电脑基本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的结合。Android平板电脑采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大部分还内置了2D/3D图形GPU加速处理器。最新的ARM Cortex-A8和Cortex-A9架构处理器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传统的桌面处理器,同时还保持了极低的功耗。

(2)支持Wifi或3G两种无线上网方式,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浏览不同的网页,有助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多点触控屏幕方便的支持和实现人机交互,可以相当轻松地通过手指轻轻滑动完成视图的移动缩小放大,操作相当简单。

(4)丰富的接口支持。一般主流品牌已支持全数字的HDMI输出能力,当与一台拥有HDMI的高清电视或者投影机连接,所有软件运行界面全部输出电视或者投影机,可以直接将教学画面输出至大屏幕。

(5)Android平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Android以Java为编程语言,使接口到功能应用都有层出不穷的变化。目前Android平台上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使用的应用软件还不多,但相信随着平板电脑进入校园,这方面的应用将日益丰富,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定制开发专门的教育应用软件。

随着Android平板电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广泛应用,Android平板电脑相对于苹果iPad可能更适合于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未来的教育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因此可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变革。

三、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真正将Android平板电脑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例还不多,但我们不妨先畅想一下Android平板电脑将带给我们何种新的教育教学体验。

1.语文、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Wifi网络互联,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平板电脑访问相关专题网站,甚至互联网,阅读不同的文章,拓展知识,发表交流,开展师生间的在线互动。运用Android的语音功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读辩音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触控屏的手写功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时演示汉字书写并输出到大屏幕,教师也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2.数学教学的互动应用

针对小学生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抽象思维较弱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触控屏幕甚至重力感应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和操作。学生只需要用手指轻轻在屏幕上划动一下,就可以拨动平板电脑中演示时钟的时针分针,也可以直接用手指拖动某个几何图形的顶点或者角的边,无需再像以往那样用鼠标点击拖动,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体验。这对于几何图形、数理关系的层次教学以及知识的拓展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3.综合实践、地理、历史和户外活动教学的应用

轻巧的平板电脑结合Wifi和3G网络接入,使得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户外教学活动的时候,随时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料,结合GPS和Google map等可以更好的扩充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4.推动家校互动的应用

随着大量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进入大众生活,未来家长会或者接送学生的时候,家长可以利用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通过专门程序连接学校获取学生在校的信息和数据,增进学校与家长的交流。

四、结束语

Android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新事物,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视线,将来也很可能将进入到学校课堂,成为未来辅助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如何评价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它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学校去探索和研究。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已经有学校即将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立项和研究,相信不久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为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尝试。(文中图均为学生使用Android平板电脑)

参考文献

[1] iPad将替代TV和NB?2010年成平板电脑之年[EB/OL].省略/economic/txt/2010-12/13/content_21530667.htm

第9篇

论文摘 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与日俱增,巨大的投入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呢?而效益是通过信息化资源应用得以实现。文章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针对教育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线路改造、流量扩容、设备升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覆盖市、县、校三级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宁夏全区的中小学计算机总数达8.3万台,生机比达到12∶1。全区40%以上的农村小学也以不同形式接入互联网,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宁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南部山区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师资水平不高,所以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要求更为迫切。教育信息化为宁南山区的教育带来了什么效益,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提高,如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此,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以下简称“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宁夏南部山区的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等八个县(区)中,每县(区)随机各抽取城市高级中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高级中学),城市初中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初级中学),农村中学2所(乡镇中学),城市小学1所(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小学),农村小学2所(乡镇及行政村小学),农村教学点1所,共64所中小学校作为样本学校。在样本学校随机选取部分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采用集中填答方式。每个学校选取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1名、技术人员1名、一线教师2名,进行访谈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793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98%。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来源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宁南山区八县(区)89%信息化教育硬件设施为政府投入,7%的硬件设施为社会捐赠。教师使用的软件资源有76%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供,10%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8%的软件资源为教师制作,6%的软件资源为区域共享。可见,政府为宁南山区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投入者,同时,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份力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软件资源区域共享非常欠缺。

2.基础设施状况

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区)的生机比为16∶1,远远低于宁夏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区平均水平为12∶1)。学校联网计算机占计算机总数的76%。学科教师家庭拥有计算机的占教师总数的74%,其中有83%的计算机联网。这四个指标中,城市初级中学高于农村初级中学,城市小学高于农村小学,农村小学高于农村教学点。可见,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拥有计算机187台,平均拥有手提电脑17台,平均拥有数码投影机3.7台,平均拥有数字视频展示台1.9台,平均拥有电子白板0.6个,平均拥有数码摄像机0.7台,平均拥有数码照相机2.9个,平均拥有打印机3.2台,平均拥有卫星接收系统1.2套。单从平均数看,宁南山区信息化硬件资源比较欠缺,从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设备数量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建设比较普遍,如有些学校依靠各类项目资助卫星接收系统有达3-4套,有些学校为零。

3.经费配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宁南山区八县的教育信息化经费87%为政府投入,学校自主投入约占7%。其中用于购置设备约占总经费的74%,软件平台建设约占总经费的17%,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支出约占总经费6%,教研等其他支出约占总经费的3%。可见,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设备购置、轻视资源的应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4.人员培训状况

被调查的64所中小学校平均有技术人员1.6人,平均有专职技术人员0.4人。学校校长平均每年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6天,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0天,技术人员平均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为14天。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培训很有必要,有47%的教师认为培训没有必要;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需要调整;有31%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有41%的教师认为培训的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可见,培训作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手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培训时间、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等各环节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状况

根据回收的776份有效问卷显示,有24%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有5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偶尔应用信息技术,有25%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不使用信息技术。

在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有82%的教师选择使用不方便,有63%的教师选择技术能力不足,有8%的教师选择用不着。

在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方式的调查中,有24%的教师选择“培训所得”,有64%的教师选择“自己探索”,有21%的教师选择“仿照他人”,有12%的教师选择“其他”。

有36%的教师在课余经常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54%的教师偶尔会浏览教学资源网站,有10%的教师从来不浏览教学资源网站。

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应用次数不多,应用的热情不高。

6.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状况

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有71%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没有形成,有6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有83%的学校没有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

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投资不足,投资方向不合理

尽管宁夏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受当地条件限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以及教学点,设备不足、老化问题尤为突出。虽然我们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些学校的信息化设施有了改观,但早期部署的远程教育设备已逐步老化,亟待更新。

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量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软件资源建设,忽视了教师培训、资源应用等环节,制约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不足,区域共享水平低

宁南山区教师所用的资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没有符合当地教学实际的软件资源。区域公共教育资源建设匮乏,虽然一些平台已经建成,但功能简单,可用资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没有建立,还处于学校自建自用、教师自制自用的状态。

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课堂应用不能得心应手

宁南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导致课堂应用手忙脚乱、力不从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尽管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较多,但由于培训内容只是停留在信息技术简单的应用,缺乏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的培训,培训内容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不能满足教师的现实需要与发展需要。另外培训教师水平不高,培训组织不合理等导致大量的培训形同虚设、走过程。

4.信息化教育评价缺失

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主要取决于个人喜好,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既没有硬性的要求,又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学校虽然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导致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用与不用一个样、用好用坏一个样,对学科教师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分数与升学率。

5.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虽然个别城市中小学的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如个别学校建有“教务管理系统”,但绝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非常低。日常教务管理、教研活动、考试等都依靠office办公系统简单的统计、日常打印功能,甚至有些学校还用手写、手抄的传统方式。

五、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考

1.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逐步改善信息化基础条件

宁南山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经济落后,学校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地处农村,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甚至与宁夏北部存在很大差异。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而实施的一项浩大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非常贴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非常符合农村中小学校的实情。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支持下,宁南山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为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所以,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适当调整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有序推进宁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对现有硬件维修、组合、升级

宁南山区学校的硬件主要来源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其他零星项目的资助以及社会捐赠。设备老化、功能单一、重复投资现象比较严重,价值万元的设备因为缺少几百元的维修费用而停用。所以当前急需对现有的设备进行维修,让其发挥作用。同时,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升级,合理投资、实现效益最大化。

3.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案例示范、教研活动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培训,培养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促进其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其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事实,并乐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培训,使教师能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入课堂。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对教师培训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安排,分层、有序的进行。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教育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宁南山区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做好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任务,对基础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做出贴合实际的统筹安排,每走一步都是下步的开始。

结论

宁夏南部山区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要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基础,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长效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一次性投入与持续投入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借鉴的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实际,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永贤.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9,(6):93-95.

[2]曾祥翊.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1,(1):30-35.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作了初步探析。 

 

一、前言 

 

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经历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联姻,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来审视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也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教师个人自身成长的需求 

教师的形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成长直至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正纳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三)信息技术教育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的新篇章。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览无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亟需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定位。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基础学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认识模糊。 

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尽人意,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没有共同体现;信息技术教师向硬件或软件方向的专业化发展不明确。 

三是教学人员混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教学科完全不同,入职起点差别很大。并且他们的入职动机也与许多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等)有较大的差别,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路,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中没有可做的工作而被安排在这个岗位上的;另一部分则是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而主动选择了这个新兴学科作为发展点! [2]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发展速度缓慢。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诸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标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重视、不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1.在学科的定位上。(1)从为学生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2)从为学科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3)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 

2.自身定位。信息技术教师应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以实际贡献来提高地位。(1)刻苦学习,加强自身素质;(2)积极参与教研,用成果说话;(3)积极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3.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3] 

(二)以校为本,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质量,必须以专业化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从理论上说,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不全部包括上述所有参与者,尤其是教师本人缺乏决定本身专业发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迫于满足教育系统或学校的需要、统一考试或继续任职的需要而接受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这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亟待改进。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校本科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科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校本科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科研”的引领。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 

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大量成功案例说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未来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贡献什么知识或为教育实践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 [5]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各不相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灵活多样,处理好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落实,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可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必须具体到教师某一点上学科知识的欠缺。 

校本培训需求分析是了解学校希望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培训效果以及教师自己希望或愿意参加何种培训以提升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调查分析过程,这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和基本前提。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目的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关注教育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校本培训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等多重要求。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改革需求、学校以及教师三个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设计,在具体的培训实施时,应根据教师的情况、学校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在学校的统一培训之下,可以是以学校为基地,联合开展培训,可以由骨干教师负责,在学科组内组织培训,也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等合作。培训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主题研讨、案例研究、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讨论交流、自学反思,等等。根据教师特点、培训需求与目标、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综合采用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方法组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和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从多方面入手,理念层面: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改变以往教师被动专业化发展的局面;制度层面: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实践层面:突出教师专业化的特色,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齐头并进,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重要是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3] 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第11篇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参考或者是借鉴了他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写作也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心所欲为了充数而写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借鉴参考。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焦建利等。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69-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百度百科网。微课[EB/OL].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6]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20-22.

[7]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8]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9]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10]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2]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01):100-110.

[4]张晓君,李雅琴,王浩宇,丁雪梅。认知负荷理论视角下的微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0-25.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2):26-33.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32-37.

[7]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05-107.

[8]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9]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10]韩中保,韩扣兰。基于Blending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01):53-59.

[1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48-54.

[12]张静然.国内外微课程的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DB/OL].

[1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32-34.

[1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15]李桃。漫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2,9(10)。

[16]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1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2]辛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李泽蕊。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5.

[4]韩佳佳。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段连鑫,李国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7):6-40.

[6]林素华。计算机教学有助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效果的提高[J].新课程,2010(7)。

[7]韩雪茹。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8]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9]李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D].宁夏大学。2013.

[10]吕婷婷。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1]高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12篇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全省电教馆长会,今天召开了,这是我们交流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部署工作的重要平台。按照会议的安排,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传达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的精神,总结2009年电教工作,安排2010年工作计划。

一、传达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的精神

全国电教馆馆长会议3月20日在北京召开,除了各省馆长参加外,各省还选派市、县级电教馆馆长各一名参加。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基础教育二司、师范教育司的领导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陈志龙馆长代表中央电教馆和教育部资源中心就过去一年电教馆系统共同开展的主要工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对电教馆系统2010年主要工作进行了部署,文字稿已经印发给大家,我在此做简要汇报如下:

陈小娅副部长指出,电教馆系统要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精神,为加快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支撑、做好服务。具体包括: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班班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继续加强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把服务工作做好做实;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优势。

中央电教馆陈志龙报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通过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经构建起一个遍及全国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全国电教系统将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机制的建立,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电教馆系统的整体功能作用和优势,为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二、2009年电教工作总结

2009年度,全省各级电教馆在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各级教育的重点工作,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发挥电教系统整体优势,重点围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农远工程、教学教研、资源建设等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安徽电教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总结如下:

㈠全力以赴,做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工作

2009年安徽省政府决定建立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目的是在教育部提供的优质资源基础上,建设、整合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通过卫星网、互联网等传播渠道,把丰富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解决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因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课程开不足开不齐等难题,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委厅的统一部署,作为项目的承建单位,我们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作为我馆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厅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多次项目方案论证;开展了卫星通信网的申请、卫星上行站电磁环境测试、站点审批以及卫星信道带宽租用等工作;实施了项目硬件、资源的招标采购、安装、系统开发、调试工作;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了万所学校的卫星终端接收软件的安装、注册和培训工作;为保证英语空中课堂及时有效开播,为每个市县各培训了1名英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目前该网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3月12日开始按照审定颁布的课程表全面播出,3月29日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网平台开始试播(域名:),开通仪式也进行了三次以上的彩排。在这其间,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是靠全省电教同志,特别是市、县电教馆的同志团结合作、以坚强的信念、不懈的努力,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代表省馆向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馆长,并通过你们向参与项目建设的校长、老师表示忠心地感谢。

㈡、多方努力,进一步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

安徽农远工程经过5批建设,已覆盖全省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进一步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我们认真总结农远工作经验,在基教处的支持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从组织领导、经费使用、教师培训、督导考核等各个方面对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的、明确的要求,有效地促进"农远工程"应用管理工作,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2009年首次将农远应用纳入到对市教育局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中,并认真组织各市开展农远应用管理的互查、交流,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促进力度很大。

配合教育部组织了全省首届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为教育部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遴选、积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该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基层学校开发研制资源的积极性,也增强基层教师选好资源、用好资源、交流好资源的自主性。

积极开展农远工程资源应用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组织开展了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优秀管理员评选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应用成果评比活动。

开展课题研究。对承担省级课题研究的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估多种形式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远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完成2009年度农远工程补建项目的验收工作。

积极争取援助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二期活动为我省13所学校各建设一个多媒体教室;争取到由中教台资助我省50名家境贫困的高中学生项目,并通过连续报道提升这项工作的影响。我省严谨、规范的操作程序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的肯定。

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活动促应用是我们组织各项教研活动的宗旨,效果十分明显。

#、全省中小学讯飞杯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活动,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评选活动已经创出品牌,影响力逐年增强。

#、组织和开展全省"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中期评估和结题指导活动,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是我馆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加强市、县、校间教研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继续开展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2009年在全省9个市、县举办10个培训班,共培训省级主讲教师800多人,学科教师8000多人,学生1000多人。

#、召开安徽省电化教育协会09年年会,总结09年电教协会工作的成绩,交流工作经验,讨论,颁发协会各项评选活动的奖牌与证书。

㈣、紧紧围绕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电教软件建设工作

1、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徽省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教学软件配备标准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重要内容,其配备质量、数量、种类直接影响标准化建设的进程,也影响教师教学的使用和设备效益的发挥。借此东风,我们加大中小学软件资源建设力度,推进中小学校教学软件配备逐步达标。专门组织召开了年度全省中小学电教软件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全省中小学学校2009年教学软件标准化建设目标。通过各市、县的共同努力,09年度我馆为全省2000多所中小学配置了优质教学软件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

会同教育厅基教处、教科院联合征集电教软件,组织好电教软件的征集、评审工作,编印《安徽省中小学2009年秋季--2010年春季电教软件推荐目录》,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为促进应用,全省共开展各种软件教学培训20多场。

2、发挥系统优势,组织拍摄制作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近两年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的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师,拍摄制作农远资源应用优秀示范课例,由于所选教师均来自农村中小学一线,这些课例资源为大力推广农远"三种模式"应用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

继续完成新课改典型课例的拍摄制作工作。

3、积极加强与外省电教馆部门的联系,互通各省资源建设信息,交流各省优秀资源,为资源的跨省共建共享积累经验。

㈤、加强网(安徽教育资源网)、台(教育台)、站(记者站)管理,促进网、台、站健康稳定发展。

积极做好安徽教育资源中心网站的信息和日常维护工作。续扩大网站通讯员队伍(现有通讯员近40名),全年采、编、发教育动态、教学研究、招生考试分数和录取等各类教育信息4100多条。宣传各地的教育成果和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信息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全年共发稿1154篇。

及时召开了全省教育电视台台长会议,总结交流了各教育电视台的工作,探索教育电视的改革发展之路;与省广电局联合对5个市级教育电视台进行了年度检查工作。阜阳台被批准为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站。

中教台安徽记者站按照教育部宣传部署,紧紧围绕委厅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报道,有力的展示了安徽教育的亮点、闪光点。完成《师生风采录》、《经验交流》、全国少先队主题队会活动等新闻专题片的策划、组稿、编辑和制作任务。协助委厅相关部门拍摄制作协助委厅相关部门拍摄、编辑、制作多部反映委厅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题片。

㈥、其他工作

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合理安排电教专项补助款。实施各种教学设备招标十多次,几十包,涉及金额二百多万,均如期执行完成,受到基层学校好评。

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群众的监督。

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对馆内设岗位、人员进行调整,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调动了积极性。

三、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全省电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充分发挥电教系统优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做好服务。

㈠、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全面建成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最近,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搞已向社会公布,这份纲要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将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也作出的重要部署,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省教育厅为了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教育工作任务,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教育任务分解为49项,"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其中一项,根据任务分解,由金燕厅长为该项工作的牵头负责领导,省电教馆作为牵头的责任处室,49项任务,电教馆仅仅参与这一项工作,并作为牵头处室,任务光荣,责任重大,这不仅仅是省馆2010年重点工作,也是全省电教系统的重点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电教系统全体同志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委厅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思想、教育决策、重要部署,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增强机遇意识和全局观念,紧密结合实际,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电教馆的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狠抓落实,锐意创新。什么叫教育信息化?专家定义,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从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来看,委厅领导是深刻地领会了教育信息化内涵,在这方面作了充分、全面、超前的考虑和部署,在基础教育领域现已实施了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校舍安全GIS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工程,就是通过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参与管理,努力实践教育信息化。同时专家在定义教育信息化是特别指出:"教育信息化在强调将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领域和教育部门中应用与推广的同时,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领域(包括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应用与推广''''。不抓住这个重点,教育信息化就会本末倒置,就会迷失方向,就不会取得显著成效。"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就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规律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业务、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建设管理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才能不断完善、拓宽基础教育资源网功能,才能创新运行机制,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教育网站,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成覆盖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上无愧领导、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㈡、群策群力,进一步建设好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途径。要把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作为重要抓手,建成遍及城乡、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要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加强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教学资源开发,做到优秀课程和教材可以在网上随时查到。方面教育部门要与广电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合作,整合互联网、村村通等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这不仅对教育有好处,也能带动信息产业发展。"这段讲话也可以说是我省网台建设的宗旨、方向、任务、方法最好的指示。

1、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网各项建设工作,不断拓展网站平台功能。指导各县、区做好学校终端接收软件的使用维护,妥善解决少数学校还存在的终端接收软件问题。确保各接收站点能及时完整地接收到资源网卫星平台播出的各类资源。

2、继续按照教学计划进程,开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等空中课堂节目,各地不仅要做好资源接受工作,而且要切实做好小学英语的开课,确保80%以上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能按教学要求,开齐开足英语课。省教育厅将把网台资源接受应用和英语空中课堂开设与农远工程一并列入对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中,加强督查指导。在农远教学应用新星的评比中,为英语空中课堂资源应用优秀教师增设名额,结合评比举办"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教学资源"专题培训班(三市六县),帮助广大农村教师使用好这套教学资源。

3、加强资源建设。一是召开初中资源建设规划研讨会,探讨初中资源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商约教科院的专家,研讨小学音乐、美术资源的建设规划,三是拟定统一的资源开发技术要求。结合2010年经费预算,根据实际需求,按轻重缓急,集中力量为网台制作(合作制作、采购)一批急需资源,满足网台播出需要。

继续配合教育部组织了全省推荐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为教育部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遴选、积累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4、大力开展远程培训,今年计划免费对5000名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他们能获得初级证书。

5、加强调研,探索建立网台运行科学机制。首先建立省级平台管理的组织架;其次是建立资源上传、远程培训的省、市、县、校四级网络架构,确保运行和相关功能实现。

6、积极拓展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公共服务功能,网站要办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聚拢人气,提高影响力,因此,在做好农远工程资源服务同时,将积极探讨依托资源网开展服务到家庭、个人业务,如开设网上师生家园,开通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平台等;筹集经费,引进、开发高中课改配套资源、幼儿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网站影响力。(安徽广电网络正在与我们协商,下一步是按照省政府数字安徽建设要求,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成为互联网、卫星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安徽基础教育资源不仅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平台,更是电教馆工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哲人说:抓住网络,就抓住了未来;我说:抓住了平台,就筑牢了电教基础。

㈢、继续巩固和发展进农村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成果

1、各级电教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数字安徽建设规划纲要(2008-2012)》和《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主动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谋划"班班通"建设,积极推进网络建设。

2、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对市教育局工作目标考核,继续加强对农远工程应用管理的督查指导,促进农远工程应用与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3、认真开展农远应用示范校评选工作,今年拟评选百所省级示范校。评选的示范校除自身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外,重要的条件是能真正起到示范、引导、辐射、促进的作用。

4、继续开展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活动。组织拍摄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示范课例。

㈣、以活动促应用,推进教育技术研究

认真做好每一项教研活动,力争有所进步,使教研活动成为我们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业务水平,锻炼队伍,增强影响力的平台

1、继续做好各项常规评比和竞赛工作。继续组织全省讯飞杯中小学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和优秀教育技术论文三项评比活动,推荐优秀作品与优胜代表队参加全国评比、竞赛活动。

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创新"论文大赛、全国中小学说课展示、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等由中央馆、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举办各项评比。

2、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和成果推广。

继续做好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和"十一五"安徽省教育技术重点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的指导管理工作。

3、继续组织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三级培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力争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庆典展示活动中取得研究和展示的较好成绩。

4、召开电教协会年会,调整充实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协会各项工作。

5,筹备召开庆祝安徽省电化教育馆建馆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举办全省电教工作成果网上展览;开展建馆三十周年征文等活动。

㈤、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和电教设备配备工作。

1、配合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研究制定资源建设规划。

另行安排会议,重点是配合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需求,强调的是按规划建设,特点是成系列。

2、根据我省标准化建设"一扩三建四提高"的内涵,对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徽省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继续加强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和电教设备配备工作,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继续会同教育厅基教处、教科院联合征集评审工作,编制《安徽省中小学2010年秋季--2011年春季电教软件推荐目录》,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

#2、组织召开年度全省电教软件建设工作会议。

#3、加强与外省电教馆部门的联系,互通各省软件资源建设信息,交流各省优秀软件资源,探讨软件资源跨省共建共享的机制。

3、继续做好电教专项补助费的使用工作。各级电教部门要严格按文件要求,将补助费用于基层学校,按时上缴拼盘经费和采购计划。

㈥、加强教育电视台及记者站管理工作

1、落实中国教育电视台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委厅重点工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配合广电部门,做好市级教育电视台的换证工作。积极向中国教育电视台申请,争取在我省有条件并有积极性的市级教育部门,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市级记者站,壮大宣传队伍,全方位宣传安徽教育。

2、加强对教育电视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组织开展市、县教育电视台和校园电视台交流、培训及优秀教育电视节目评选等专项活动。希望市、县教育电视台、电教馆积极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报送教育新闻、校园文化等视频节目,充分利用网站视频传播优势,大力宣传各地教育的好形势、好做法,提升教育形象。

3、通过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发挥和优化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站等电教载体的文化作用,使电教手段和数字化设施有机融合教育理念和建议方法,转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计划适时举办安徽省首届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文化节。

㈦、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1、加强电教队伍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市、县电教部门建设标准和要求,强化电教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积极寻求支持,举办市、县、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长专题培训班。

2、加强信息沟通,工作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通讯员队伍建设(有文件),开展通讯员队伍业务培训。加强教育电视新闻、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安徽电化教育杂志和电教工作简报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广泛宣传电教工作成果,展示电教系统良好形象。

第13篇

关键词:创客;创客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111-02

在“创客”及“创客教育”已经席卷全国各类学校的今天,“创客”及“创客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行探讨与澄清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创客教育”。

中文的“创客”与英文的maker词义不匹配

“创客一词中,‘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将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称为‘创客’。”这句话揭示了“创客”这个词汇产生的背景,可以认为这是“创客”原始的定义。笔者认为,与中文“创客”词义相匹配的英语单词不是maker,要弄清楚这一问题,还得从“创造”与“制造”的区别说起。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创造”(create)是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制造”(make)则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可以根据现有的经验进行加工,也可以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批量生产等。因此,“创造”与“制造”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词义却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区别。从“创客”的词义上讲,“创客”既然是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那么他们的工作就不是“制造”,而应该是“创造”,因此,“创客”相对应的中文词汇应该是“创造者”(creator)而不是“制造者”(maker),也就是说,与中文词义一致的“创客”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应该是creator,而不是现行所采用的maker。

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

1.“创客教育”是否适应我国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首先,从年龄特点上讲,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次,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情况,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的课程占较大的比例,可见,学生在学校主要的学习任务还是学习文化学科的知识,并不完全具备实施“创客”工作的知识与能力。因此,我国的中小学生与实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践课题”的“创客”是无法进行比拟的不同层面的学生。所以,这种源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的“创客教育”,不一定会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

2.“创客”课程是否符合课程开设的要求

就目前中小学校“创客”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创客”课程通常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往往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受学校场所及设备的限制,不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课程要求,所以,与“客教育”相应的“创客”课程不可能是一门规范的课程。另外,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生受教育的比例不同于美国,“创客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自然会有局限性。

3.“创客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比较

“创客教育”开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创客”的最原始定义说起。其中的关键描述是,“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注意,这里使用的关键词是“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这一定义中所刻画的活动较接近于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可见,“创客”原始定义下所刻画的活动,其核心内涵并不新颖,也不严谨。从字面上讲,我国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性意见还是比较完善的。

综上所述,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创客教育”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在中小学校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小结

近年来,一些教育信息化专家热衷于引进外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因此,每当外国出现一些教育信息化的新观点时,专家们就会翻译并撰文宣传这些新成果。但笔者认为,在引进这些研究成果之前,应先将如下两个问题思考透彻:一是刻画这些研究成果的语言是否正确,二是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切合我国学校的实际。显然,“创客”就是在以上两个问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情况下引进的“新概念”,究竟如何修订以上“创客”定义上所存在的问题,有待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去思考并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第14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班班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7-02

近年来,山东省莱西市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契机,实施“班班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教学仪器配套工程,使莱西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13―2014年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购置“班班通”设备2000余套,基本实现了“班班通”设备进入每个普通教室的目标。同时,为切实做到配而有用、配而会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莱西市从有关设备厂家聘请专家,对全市各学段的226名骨干教师进行“班班通”应用培训。

但从总体上看,莱西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等诸多方面。其原因,从客观上讲,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及硬件设备缺乏老旧。据统计,莱西市中小学实验室、专用室等教学辅助用房建设达标率为75%;学生计算机达标率为65%,教师计算机达标率为58%,“班班通”达标率为42%,光纤接入率为38%,卫生保健器材达标率为24%,图书和综合实践器材标率为“零”。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还是认识不到位,使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率没能真正发挥出来。目前,个别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工作认识滞后,造成学校设施闲置,优质教育资源荒废,专用教室只是一种摆设。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制约莱西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阻碍全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认识、正视困难、解决问题,是需要研究的课题,谁能够抓住机遇,正确应对,谁就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先机,就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1 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保障条件。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加强和做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莱西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走向标准化、现代化轨道。

加强教育技术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最近,教育部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二是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会,印发了《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这两次会议和两个文件都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抓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技术装备工作。主要原因是技术装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条件,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途径。

加强教育技术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什么是教育技术?简单地说,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化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同时对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位伟人曾说过: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而最忘不掉的就是兴趣、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说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自然就有学习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长期去死板地说教,不善于用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首先会厌恶教师,进而会厌恶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将导致成绩的下滑。应该明白如果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话,国家何必要求一个学校建设那么多的专用教室?配备那么多的计算机?何必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

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市潍坊和烟台为什么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山东省第一、第二名?他们的领导说,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注重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尽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分不开的。是的,如果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作用的话,潍坊“为什么建了那么多特色学校(机器人特色、电脑制作特色、信息学名牌学校)?为什么参加全国信息学竞赛获奖学生潍坊能占全省的一半(这些学生全部被保送到名牌大学)?烟台“为什么在课堂教学评估制度中,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把课本上的静态信息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动态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每个为什么,都应是研究的课题。

莱西市比起烟台等市整体经济有差距,在硬件建设方面更无法比拟,但莱西市有很多学校已经配上的设备都不用,究竟是什么原因?主要是有的领导不思进取,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不知道网络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不知道实验室、图书室、科技室等所有专用室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说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兴趣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利用它和不用它,就像兔子和乌龟赛跑,只要兔子不睡死,乌龟永远也赶不上兔子,因为科学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因此,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要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用好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目前,莱西市95%的学校都配备了接收远程教育资源的设备,并实现了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连接,大量的优质资源已经提供给了学校,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他们的重点工作就是用好它,发挥其效率,如何发挥效率?

与提高教师素质的关系 农村学校受条件所限,开展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相对城市学校难度要大一些,学校无论是采取“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交流,成本都比较高。中小学远程教育为推动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训和整体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了新的契机。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一线教师可以从同步课堂、课堂实录、名师导学、优秀案例中及时观摩教学方法,从中汲取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领会专家、学者、名师超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潍坊等地的经验也表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也是解决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制高点和突破口[1]。

与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的关系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远程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莱西市夏格庄镇渭田小学的校长心有体会地说:“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前,我们学校开不出英语课。今天,依托这项工程,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标准的英语教学了,‘远水’也能解‘近渴’。农远资源弥补了我校在英语、音乐等学科中师资短缺和英语教师发音不准等问题。”这充分说明远程教育对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 用好信息技术和常规仪器

利用好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辅助教学不能主导教学,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若能合理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不假思考地利用网上教案或课件,忽略吃透教材、学生学习的要求,在课堂上也只不过形式上热热闹闹,中看不中用[2]。

利用好常规教学仪器设备 如果该让学生动手的课也使用多媒体,学生就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就得不到培养。所以应加大挂图、教学仪器、模型和普通投影仪、投影片等传统教学工具的合理运用,让它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4 结束语

总之,所有的教育技术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用好它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学生辍学。各学校要采取措施加快教学装备建设步伐,鼓励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实践活动室,彻底改变只有上级检查才开门或只在公开课上使用的做法,即使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全面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设备和场所,并且要鼓励学生用,不怕用坏,就怕放坏;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素养,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15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需要通过教育资源的创新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中小学教育向着信息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从分析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入手,谈及在具体的高质量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认识,及时行动,建立起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层次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就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走在时代的前沿,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越来越提倡教育要与当代先进的计算机等多媒体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本文重点对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我国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我国网络教育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当代的网络教育早已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师生时间空间分离方式下的交流。网络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只要是为了促进学习,对相关的资源进行研究、创新开发、管理利用进行的理论与实践都可以归为对教育技术的探讨,包括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教育网站、数字信息图书馆、数字教育信息博物馆等。 

大力推广网络教育,提高网络教育共享的自主创新可以极大地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人口素质、社会发展水平与民族创新能力上的距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数目可观的,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学校管理等多方面需求的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这些教学资源数据库不但有丰富的原始教学素材,也有丰富的经过初步的整合与加工的教育素材、按照课堂的教学要求而整合的可以直接运用的教育素材。 

纵观我国社会科学全方位的发展与教育改革大局,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有几点必然趋势:其一,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将与某些中小学特色课程的学习相整合,相关的素材资源库一定会围绕着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和组织,在管理理念、资源标准、教学与学校目标等方面都将实现协调与整合。其二,中小学高质量网络资源的建设必将给予共享与互相操作平台的建设。相关网络资源的系统开发者不但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收集与存储,也更应该积极创新网络的公共协议,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和互相操作,使网络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其三,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必将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丰富。其资源库不但应该包含教育新闻的信息、各类教育的统计数据、与教研相关的论文库、学科的教案库、题卷资源库、学科的课件素材库等,也包括教育的法律法规库、招生考试资源库、教育产品的信息库、教育机构大全、共享的软件库、教育图片的素材库等其他与教育相关方面的资源库。其四,中小学网络资源建设必将更突出其社会公益性特征。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资源建设的投入与运行要形成良性循环也应该建立在公益性性质特征基础之上。 

二、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如上文所述,我国已经围绕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展开了多方面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但是这些或进行资源制作、或致力于资源导入与导出、提供资源上传与下载等相关服务模块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首先,网络教育从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传统教育的升华,其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要在不脱离教育的本质的前提下加强创新。网络资源的建设层次模式应该着重突出知识资源的共享性与增值性,促进教育早日实现全球化发展,使现代教育形成一个包含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等环节的良性循环过程。 

其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需要统一的规划与适当的协作,教育资源建设中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我国当前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商业化与模式化,很多相关公司都正对中小学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商业性质的开发。很多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都由诸多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基层的优秀教育者们联合研究和开发,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汇集了大量的图片、文本与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公司参与建设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要求其实现足够的共享和协作是非常困难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小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层次模式不可偏重资源建设,而忽视其组织与管理。目前的教育资源建设偏重于资源建设,而不够重视对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重点都是如何去制作出更多的资源,而不是改善这些资源的组织方式与检索办法。那些无法进行高速管理的教育资源库,就算拥有再多的教育资源也难以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三、及时行动,从资源建设层次模式方面提高中小学网络教育水平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更加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应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进行怎样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他们完成这样的思考提供帮助,营造环境。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水平建设成为当今时展与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认识及时采取行动,从建设的层次模式方面切实提高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水平。 

一方面,要在统一的规划下,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全方位投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要看具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具体有哪些作用,有些提供服务,有些提供资源,也有的两者都可以提供,这些情况下具体应该参照的法规标准与各方面的投入就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的投入涵盖面非常广泛:资金、技术、设备与专业人才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投入,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这些投入,促使网络教育资源系统发挥最大的能效。 

另一方面,我们要建设起职责分明,各具特色的各级资源中心。众所周知,网络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的组织、知识的讲授以及图书资料的占有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各个资源中心都应该将自身具备的特色发挥出来,制作相应的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各个资源中心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互相共享信息数据资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毋庸置疑,在当今这个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高度发展的时期,网络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是极其广泛的。我们一定要运用多种建设层次模式,将这些以声音、画面等多媒体形式的教育资源进行网络化的处理,加强高质量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综合培养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们各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项渭,张培岩.浅议我国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当代教育,2006,(5):45-47. 

[2]王云民,丛培经.我国开展网络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36-40. 

[3]吴学敏.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层次的设计与优化[j].广东高等教育,2007,(7):76-120. 

[4]刘国清.当代中小学外扩教育资源建设[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