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政党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它是直接为党的事业服务的,为党的路线服务的,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在党内,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员和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2.群众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面向群众。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更是体现党是怎样为群众服务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联系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3.广泛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范围是很宽广的。这是因为:1、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年龄差异的老、中、青乃至少年儿童,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带来的。2、做任何一项工作,至始至终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4、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不仅领导同志应该做,干部要做,全党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做。
4.针对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不同,其思想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常而又大量地做一人一事的个别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
5.时间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上层建筑,但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立足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总结出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是由群众性决定的,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6.说理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因此,不能采取专横、强制和压服的办法。必须采取说服教育,善于诱导,以理服人的方法。同时,要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人们,做到以情感人。只讲大道理,没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大道理人们就不愿意听,效果就不会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真理,去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
二、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特殊性有四点:
1.精确性与模糊性同时并存
以“四有”教育为例,如果统计好人好事多少人次,有量化概念,这是精确性;对统计培养“四有”人才多少个,就无法量化,只有接近“四有”程度的分析,这就呈现模糊性。只有应用模糊数学才有可能进行量化。但从全面质量的经济管理观点就量化不出来了,干部“四化”也有类似情况,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2.潜在性和直接性并存
对受教育者,只有将教育的一部分被吸收,并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体现了直接性;未被吸收或随被吸收尚未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暂时呈现潜在性,这种潜在性不能不承认其效果的潜在性。
3.稳定性与突发性并存
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他们,确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一次教育之后,很快产生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还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来说,平时表现的很微弱,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和作用,但到了关键时刻,可以出人意外地成为英雄。
4.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
如教育和挽救一个后进职工,会使许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一场英模报告会,可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连锁反映,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无限性;但从另一方面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是一场教育活动、一场电影、一场话剧,对有的人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对另一些人却毫不相干,毫无反映,无动于衷。有的人受教育长期起作用,有的人当时受触动,过后如往常。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相关利导方法
第一,培养职工的事业心。职工的事业心是以热爱本职,建功立业为特征的。第二,鼓励职工的上进心。第三,激发职工的荣誉心。荣誉具有鼓舞和鞭策作用。激发职工的荣誉心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排队比较法。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排出名次或分成等级,有比较鉴别,大家都不会甘心自己落后,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才有光荣感。二是达标评先法。年初定目标,年终达标才能评先,改变长期沿袭的评先的弹性条件和按比例凑数的评比方法,当名副其实的先进才有自豪感;三是观摩讲评法。对推动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好典型,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观摩讲评,对照先进找差距才有紧迫感。第四,要了解职工的情绪。
一、当前成本导向型外资制造业撤离的特征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成本导向型外资制造业就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梯度转移。2010年美国采取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吸引美资高端制造业回流,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当前外资制造业撤离基本上是在中国进行加工贸易的服装、玩具、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机械和电脑等产业,主要属于成本导向型产业项目,而以中国大陆为销售市场的外资企业,目前还没有明显撤离的迹象,并且呈现出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或迁至近岸制造中心、低端制造业迁往东南亚等后发经济体。当前,总体上看,外资制造业撤离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跨国公司关闭在华直属工厂或出售在华工厂。前者如2009年耐克关闭其在华唯一直属工厂——太仓工厂和阿迪达斯2012年7月宣布将于当年10月关停其在华唯一直属工厂——苏州工厂;后者如新加坡三德水泥把在福建和云南的水泥企业出售给华润水泥,意大利水泥集团将在华业务以5.04亿元卖给西部水泥。
第二是大品牌商生产线转移。众多国外品牌商来华投资建厂看中的是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租金成本、低原料成本”的要素优势,但随着中国各种资源优势逐渐消失时,许多品牌商逐渐把投资目光转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如法国服装品牌Barbara Bui在2010年将工厂迁至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
第三是外资代工企业追随品牌商转移。外资代工企业受产品工艺流程完整性的影响,很难独立生存,必须跟着转移。如耐克最大的代工企业泰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在越南开设了大量的运动鞋代工厂,导致2010财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品牌鞋类产品最大生产基地。
二、成本导向型外资制造业撤离的原因
(一)美国鼓励企业回流本土政策的影响
美国在深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后,采取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鼓励美资制造业回流的优惠政策:2010年8月通过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该举措将使制造企业在未来3年内节省约3亿美元的进口关税成本;2010年9月出台了《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对回流的美国制造企业给予20%的税收抵扣;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多个州相继出台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引起了部分美企正在从中国悄然撤退。2012年3月以来,美国佳顿公司、福特公司,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玩具生产商Wham-O、卡特彼勒等纷纷将大部分产品陆续从中国多家代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虽然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十倍左右,但是凭借其丰裕的专业性人力资本对回流的制造业进行“资本——劳动”结合方式的转换,用更多的资本来弥补劳动量,以提高生产效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11月的一份报告称,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和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已促使一些美资企业包括电脑和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家电产品、化纤橡胶、家具制造等产业把生产活动迁回美国本土。并预计,在5年内30%左右从中国进口产品将重新回到美国生产,到2020年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资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二) 中国加工贸易的区位优势日益削弱
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增长率下降,使“人口数量红利”不断消失。随着中国推行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人力成本、水电成本、原材料价格、运输和物流成本,乃至生活成本等呈现出连锁性上涨。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计划到2015年将最低工资翻倍。假设福利开支不变,中国工人平均年均最低工资将超过3000美元,加上强制性的保险等福利支出还要上浮40-50%,全部工资成本至少将达到4500美元。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使外资企业的“政府成本”居高不下。国内专业性人力资本缺乏,且员工忠诚度低、流动性大,致使产品质量不高和生产效率低下。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全球化红利也在衰减,金融危机使作为世界最大需求端的美欧国家正在被迫调整发展战略,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力推“贸易再平衡”。中国的主要进口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不断提高贸易壁垒,削弱了在华外向型外资企业的交易优势,人为地增加了贸易成本,甚至直接阻碍了出口。此外,充分享有普惠制待遇的东南亚等国家如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等在出口制成品上更有贸易政策优势。在中国的人口数量红利、初级要素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正逐渐消失,而高级要素红利却尚未形成,最终导致中国区位优势不断减弱。
(三) 后发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后发经济体如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加快承接中低端产业转移。以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为例,目前越南大约是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柬埔寨还不到9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3000元左右。而且,后发经济体还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如印度2011年出台了印度第一份国家制造业政策,采取发展工业基础设施,简化和优化管理改善商业环境以及建立“国家投资和制造区”的大型综合工业城镇等措施,以增强印度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1)道德。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人类善恶荣辱、正义非正义理念及行为规规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仰和习俗力量逐渐形成。道德受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所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特点。
2)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时,对社会整体应尽的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即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职业道德和一般道德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具有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形成上的具体多样性,它对调整职业内部及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相互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使从职人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3)图书馆职业道德及内涵。图书馆从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对象,一是文献信息载体,二是社会读者,馆员对文献载体的收藏、加工、整序、借阅等一切服务都是为了社会人群,因而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方面,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一样,是图书馆职业在图书馆从业工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渐约定俗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馆员和读者相互有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在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规定了图书馆履行承担社会职责的行业自律规范,从中可以概括新世纪图情报工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图书馆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包括馆员的政治品质(爱国、爱社会、爱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工作)、道德品质(馆员具有一定责任感、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去规范日常工作和行为,正确处理图书馆与社会国家、馆员与读者、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想品质(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公正处理事务)二个方面;其二是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具体包括责任心、事业心、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事业心,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爱馆如家、爱护图书、关心读者、全身心为读者服务)。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规律的统一体。所谓职业规律,是指图书馆职业现象和职业实践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只有职业实践中认识并遵循它,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图书馆职业道德一方面反映社会道德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它既要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参照,又要反映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反映图书馆职业行为的道德调节方向。例如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协作,这既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此外图书馆职业道德还直接把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作为重要的道德要求,这要求图书馆员要精通图书情报科学和其他专业知识来满足社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需求。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既是图书馆员从职的起码的前提条件,又是合格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修养。第二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个人利益和图书馆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的整合体。图书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员个人和图书馆事业的关系上、表现在馆员与读者关系上。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的无限满足追求最高价值目标,而置国家和图书馆事业于不顾,这是与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置图书馆员个人利益于不顾,片面强调空洞虚幻的图书馆集体利益,用图书馆集体利益来对抗、否定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同样是与职业道德相背离的。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就是其物质利益及其参与管理、个人全面发展等权利,集体利益就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而图书馆现代化的最关键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参与管理的切实实行,个性的多样发展等。尊重图书馆员应有的权利是要求图书馆员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集体、社会为图书馆员做的就是创造满足图书馆员个人需要、发挥个性的多样机会。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性特征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以提供服务为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仅要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感觉能力,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育人先育己。只有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专业队伍的的整体素质,改变“开门守摊”“简单借还”。从而在读者心中真正改变图书馆员的知识形象。从而使社会效益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中。
(三)网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一般道德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活领域中具体化和内化,自然也有个继承性的问题。图书馆职业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使职业道德中的精华能世代继承下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看作是文献服务的关系,读者能从图书馆员处学到一些优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品质,这些品质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而得以继承并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批判和继承是互为表里的,但批判和继承的立足点是现实。它必须以现实的职业生活实践为参照,离开现实就无所谓继承,继承的价值赖与现实的需要,这是我们在继承职业道德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每当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职业道德由于受着科学、文化、政治、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收藏典籍、传播知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增强了社会教育和文化中心作用,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并非完全消极被动,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社会认识作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认识作用。具体表现在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馆员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各种关系,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馆员道德行为的特定要求,借助网上评论“善、恶、利、害、美、丑、得、失、正当与失当”、问卷调查等等来表达馆员对读者、读者对馆员、读者对读者、馆员对图书馆、图书馆对馆员、馆员对社会、社会对馆员多角度网络认识评价作用。这种认识功能不仅向馆员提供了新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职业规范职业约束知识,展示图书馆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而且能够预测图书馆社会前景、图书馆社会作用前景,以及图书馆在社会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冲突,给馆员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工作的选择行为提高帮助,从实践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以读者对馆员职业道德上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感受去帮助馆员认清自身在社会中地位、服务工作价值、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责任等确立职业道德理想并以此指导馆员完善自我和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作用
教育功能是调节功能得到发挥的思想基础,图书馆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是馆员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手段以馆员为客体,馆员通过以理想人格或社会公德、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从社会现实的道德状况、矛盾冲突中接受道德信息流并受其影响,形成馆员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在工作中激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图书馆员的心灵之术、行为之方,对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员的有着现实教育作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现实催生着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网络时代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关键是现代馆员队伍的建设,这是传承图书馆使命接力赛的结果。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是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知识财富,能不能及时、准确、全面获取所需知识的问题,这对新时代馆员的职业道德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对新一代图书馆员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新一代的图书馆员可以从图书馆职业工作中表现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吸取是非善恶观念。
(三)图书馆职业道德激励图书馆员无私奉献,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