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1篇

1.政党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它是直接为党的事业服务的,为党的路线服务的,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在党内,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员和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2.群众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面向群众。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更是体现党是怎样为群众服务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联系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3.广泛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范围是很宽广的。这是因为:1、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年龄差异的老、中、青乃至少年儿童,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带来的。2、做任何一项工作,至始至终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4、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不仅领导同志应该做,干部要做,全党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做。

4.针对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不同,其思想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常而又大量地做一人一事的个别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

5.时间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上层建筑,但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立足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总结出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是由群众性决定的,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6.说理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因此,不能采取专横、强制和压服的办法。必须采取说服教育,善于诱导,以理服人的方法。同时,要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人们,做到以情感人。只讲大道理,没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大道理人们就不愿意听,效果就不会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真理,去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

二、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特殊性有四点:

1.精确性与模糊性同时并存

以“四有”教育为例,如果统计好人好事多少人次,有量化概念,这是精确性;对统计培养“四有”人才多少个,就无法量化,只有接近“四有”程度的分析,这就呈现模糊性。只有应用模糊数学才有可能进行量化。但从全面质量的经济管理观点就量化不出来了,干部“四化”也有类似情况,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2.潜在性和直接性并存

对受教育者,只有将教育的一部分被吸收,并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体现了直接性;未被吸收或随被吸收尚未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暂时呈现潜在性,这种潜在性不能不承认其效果的潜在性。

3.稳定性与突发性并存

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他们,确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一次教育之后,很快产生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还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来说,平时表现的很微弱,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和作用,但到了关键时刻,可以出人意外地成为英雄。

4.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

如教育和挽救一个后进职工,会使许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一场英模报告会,可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连锁反映,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无限性;但从另一方面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是一场教育活动、一场电影、一场话剧,对有的人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对另一些人却毫不相干,毫无反映,无动于衷。有的人受教育长期起作用,有的人当时受触动,过后如往常。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相关利导方法

第一,培养职工的事业心。职工的事业心是以热爱本职,建功立业为特征的。第二,鼓励职工的上进心。第三,激发职工的荣誉心。荣誉具有鼓舞和鞭策作用。激发职工的荣誉心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排队比较法。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排出名次或分成等级,有比较鉴别,大家都不会甘心自己落后,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才有光荣感。二是达标评先法。年初定目标,年终达标才能评先,改变长期沿袭的评先的弹性条件和按比例凑数的评比方法,当名副其实的先进才有自豪感;三是观摩讲评法。对推动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好典型,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观摩讲评,对照先进找差距才有紧迫感。第四,要了解职工的情绪。

第2篇

一、当前成本导向型外资制造业撤离的特征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成本导向型外资制造业就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梯度转移。2010年美国采取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吸引美资高端制造业回流,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当前外资制造业撤离基本上是在中国进行加工贸易的服装、玩具、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和器械、家具、机械和电脑等产业,主要属于成本导向型产业项目,而以中国大陆为销售市场的外资企业,目前还没有明显撤离的迹象,并且呈现出高端制造业回流本土或迁至近岸制造中心、低端制造业迁往东南亚等后发经济体。当前,总体上看,外资制造业撤离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跨国公司关闭在华直属工厂或出售在华工厂。前者如2009年耐克关闭其在华唯一直属工厂——太仓工厂和阿迪达斯2012年7月宣布将于当年10月关停其在华唯一直属工厂——苏州工厂;后者如新加坡三德水泥把在福建和云南的水泥企业出售给华润水泥,意大利水泥集团将在华业务以5.04亿元卖给西部水泥。

第二是大品牌商生产线转移。众多国外品牌商来华投资建厂看中的是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租金成本、低原料成本”的要素优势,但随着中国各种资源优势逐渐消失时,许多品牌商逐渐把投资目光转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如法国服装品牌Barbara Bui在2010年将工厂迁至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

第三是外资代工企业追随品牌商转移。外资代工企业受产品工艺流程完整性的影响,很难独立生存,必须跟着转移。如耐克最大的代工企业泰丰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在越南开设了大量的运动鞋代工厂,导致2010财年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品牌鞋类产品最大生产基地。

二、成本导向型外资制造业撤离的原因

(一)美国鼓励企业回流本土政策的影响

美国在深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后,采取了一系列重振制造业、鼓励美资制造业回流的优惠政策:2010年8月通过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该举措将使制造企业在未来3年内节省约3亿美元的进口关税成本;2010年9月出台了《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对回流的美国制造企业给予20%的税收抵扣;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和多个州相继出台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引起了部分美企正在从中国悄然撤退。2012年3月以来,美国佳顿公司、福特公司,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玩具生产商Wham-O、卡特彼勒等纷纷将大部分产品陆续从中国多家代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虽然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十倍左右,但是凭借其丰裕的专业性人力资本对回流的制造业进行“资本——劳动”结合方式的转换,用更多的资本来弥补劳动量,以提高生产效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11月的一份报告称,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和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已促使一些美资企业包括电脑和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家电产品、化纤橡胶、家具制造等产业把生产活动迁回美国本土。并预计,在5年内30%左右从中国进口产品将重新回到美国生产,到2020年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资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二) 中国加工贸易的区位优势日益削弱

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增长率下降,使“人口数量红利”不断消失。随着中国推行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人力成本、水电成本、原材料价格、运输和物流成本,乃至生活成本等呈现出连锁性上涨。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计划到2015年将最低工资翻倍。假设福利开支不变,中国工人平均年均最低工资将超过3000美元,加上强制性的保险等福利支出还要上浮40-50%,全部工资成本至少将达到4500美元。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使外资企业的“政府成本”居高不下。国内专业性人力资本缺乏,且员工忠诚度低、流动性大,致使产品质量不高和生产效率低下。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全球化红利也在衰减,金融危机使作为世界最大需求端的美欧国家正在被迫调整发展战略,转变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力推“贸易再平衡”。中国的主要进口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不断提高贸易壁垒,削弱了在华外向型外资企业的交易优势,人为地增加了贸易成本,甚至直接阻碍了出口。此外,充分享有普惠制待遇的东南亚等国家如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等在出口制成品上更有贸易政策优势。在中国的人口数量红利、初级要素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正逐渐消失,而高级要素红利却尚未形成,最终导致中国区位优势不断减弱。

(三) 后发经济体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

后发经济体如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凭借要素成本优势加快承接中低端产业转移。以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为例,目前越南大约是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柬埔寨还不到9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3000元左右。而且,后发经济体还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如印度2011年出台了印度第一份国家制造业政策,采取发展工业基础设施,简化和优化管理改善商业环境以及建立“国家投资和制造区”的大型综合工业城镇等措施,以增强印度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第3篇

1)道德。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反映人类善恶荣辱、正义非正义理念及行为规规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靠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仰和习俗力量逐渐形成。道德受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所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特点。

2)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时,对社会整体应尽的职业责任与职业义务,即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职业道德和一般道德一样,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具有适用范围的特殊性,形成上的具体多样性,它对调整职业内部及职业和服务对象的相互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促使从职人员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3)图书馆职业道德及内涵。图书馆从业者所从事的工作对象,一是文献信息载体,二是社会读者,馆员对文献载体的收藏、加工、整序、借阅等一切服务都是为了社会人群,因而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方面,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其他各种职业道德一样,是图书馆职业在图书馆从业工作者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渐渐约定俗成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馆员和读者相互有益的行为准则和规范。2002年11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在总结我国图书馆活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规定了图书馆履行承担社会职责的行业自律规范,从中可以概括新世纪图情报工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图书馆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包括馆员的政治品质(爱国、爱社会、爱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工作)、道德品质(馆员具有一定责任感、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去规范日常工作和行为,正确处理图书馆与社会国家、馆员与读者、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想品质(用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公正处理事务)二个方面;其二是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具体包括责任心、事业心、主人翁精神,其核心是事业心,热爱图书情报事业,爱馆如家、爱护图书、关心读者、全身心为读者服务)。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规律的统一体。所谓职业规律,是指图书馆职业现象和职业实践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只有职业实践中认识并遵循它,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图书馆职业道德一方面反映社会道德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它既要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作为自己的参照,又要反映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反映图书馆职业行为的道德调节方向。例如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协作,这既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职业规律的要求。此外图书馆职业道德还直接把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作为重要的道德要求,这要求图书馆员要精通图书情报科学和其他专业知识来满足社会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需求。掌握图书馆职业规律,既是图书馆员从职的起码的前提条件,又是合格图书馆员必备的素质修养。第二个特征是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个人利益和图书馆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的整合体。图书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员个人和图书馆事业的关系上、表现在馆员与读者关系上。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的无限满足追求最高价值目标,而置国家和图书馆事业于不顾,这是与图书馆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置图书馆员个人利益于不顾,片面强调空洞虚幻的图书馆集体利益,用图书馆集体利益来对抗、否定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同样是与职业道德相背离的。图书馆员的个人利益就是其物质利益及其参与管理、个人全面发展等权利,集体利益就是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而图书馆现代化的最关键之一就是图书馆员物质利益的充分满足,参与管理的切实实行,个性的多样发展等。尊重图书馆员应有的权利是要求图书馆员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图书馆集体、社会为图书馆员做的就是创造满足图书馆员个人需要、发挥个性的多样机会。

(二)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性特征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员要遵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动力,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以提供服务为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仅要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超前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感觉能力,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育人先育己。只有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专业队伍的的整体素质,改变“开门守摊”“简单借还”。从而在读者心中真正改变图书馆员的知识形象。从而使社会效益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中。

(三)网络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特征

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一般道德在图书馆员职业生活领域中具体化和内化,自然也有个继承性的问题。图书馆职业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使职业道德中的精华能世代继承下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只看作是文献服务的关系,读者能从图书馆员处学到一些优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品质,这些品质随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而得以继承并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批判和继承是互为表里的,但批判和继承的立足点是现实。它必须以现实的职业生活实践为参照,离开现实就无所谓继承,继承的价值赖与现实的需要,这是我们在继承职业道德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每当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图书馆职业道德由于受着科学、文化、政治、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随着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收藏典籍、传播知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增强了社会教育和文化中心作用,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并非完全消极被动,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社会认识作用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认识作用。具体表现在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馆员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等各种关系,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对馆员道德行为的特定要求,借助网上评论“善、恶、利、害、美、丑、得、失、正当与失当”、问卷调查等等来表达馆员对读者、读者对馆员、读者对读者、馆员对图书馆、图书馆对馆员、馆员对社会、社会对馆员多角度网络认识评价作用。这种认识功能不仅向馆员提供了新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职业规范职业约束知识,展示图书馆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而且能够预测图书馆社会前景、图书馆社会作用前景,以及图书馆在社会活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及冲突,给馆员在网络环境下服务工作的选择行为提高帮助,从实践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以读者对馆员职业道德上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感受去帮助馆员认清自身在社会中地位、服务工作价值、人生价值、对社会的责任等确立职业道德理想并以此指导馆员完善自我和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作用

教育功能是调节功能得到发挥的思想基础,图书馆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功能是馆员进行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手段以馆员为客体,馆员通过以理想人格或社会公德、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从社会现实的道德状况、矛盾冲突中接受道德信息流并受其影响,形成馆员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在工作中激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图书馆职业道德作为图书馆员的心灵之术、行为之方,对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员的有着现实教育作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的现实催生着新一代图书馆馆员。网络时代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关键是现代馆员队伍的建设,这是传承图书馆使命接力赛的结果。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是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知识财富,能不能及时、准确、全面获取所需知识的问题,这对新时代馆员的职业道德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对新一代图书馆员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新一代的图书馆员可以从图书馆职业工作中表现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吸取是非善恶观念。

(三)图书馆职业道德激励图书馆员无私奉献,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职业道德;道德规范;高职学院

一、什么是图书馆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不同的职业又有其不同职业道德基础特征。而图书馆道德是指概括图书馆行为的实证经验和有关研究,立足于今天的历史时代,特给出如下定义:图书馆道德是图书馆具有的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客观精神文化从而为广大读者和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职业学院图书馆道德基本特征

高职学院图书馆职业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学生,教师,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是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论文百事通它具有职业道德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它的个性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性

道德作为协调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给人们提供善与恶的价值尺度,制约着人们的意识行为,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管理道德作为伦理道德的一种,在社会各部门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同样要求以价值观来引导图书馆员,影响馆员的思想和行为,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作中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实现自身价值,改进和创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自律性

在现代社会的图书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里,馆员的文化层次较高,很多馆员具备多种技能。这样,馆员的自我管理在管理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道德中的自律性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于要求馆员以道德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监督自己。道德的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职业情感。一名图书馆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是热爱和喜欢,还是冷淡和厌恶;是荣耀和高兴,还是羞愧和苦恼,直接决定着他在图书馆工作中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图书馆应尽力培养图书馆员的职业情感,增强其乐业、敬业、勤业、创业意识,使之忠诚、热爱图书馆事业,刻苦钻研,熟练掌握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具有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精神,在管理服务中实现职业自律。

(三)责任性

道德的责任性就是明确要求把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责任,只要你遵守了道德规范,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责任性有时还要在经济利益上做出一定的牺牲。它也鼓励从事既有较高社会道德价值,又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的管理活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和社会其他管理活动一样,经常因遵守了道德规范,而必须以付出经济利益作为代价。虽然付出了这种代价,但尽到了管理道德的责任,从而在良心上得到宽慰。

(四)协调性

图书馆的道德能够协调馆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协调与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在良好的道德的协调下,图书馆就能够建立起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稳定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使馆内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道德协调着馆长、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使馆员与读者平等相处,馆员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读者也能虚心地接受馆员的监督、指导。

(五)人文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人文性,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是指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态等情况,全面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文化建设,科学地安排馆员的工作,目的是充分开发其自身的潜能,给其创造发挥其特长的机会。不仅如此,还要经常关心馆员的工作情绪和心态,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进而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和进步。论文百事通

三、高职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人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职业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一旦被抽象出来和约定俗成,就会成为规范人们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而当这些准则不断深人人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准绳时,到时作用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你所从事的职业。图书馆工作是极其平凡的工作,但是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我为他人服务,他人为我服务,总的前提是为师生员工服务。我们要忠诚于图书馆事业,首先是热爱图书馆事业。如果没有热爱作为基础,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的道德认同,就不会有尊重和忠实于图书馆事业的敬业精神,更不会为之去奋斗。其实,在图书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只要从师生的利益和需要出发,重视学校的现实条件,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坚定地弘扬敬业乐业精神,包括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目标明确的事业心,也是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为学院发展作出贡献的,这样才能发现创造人生价值的成功与乐趣。

(二)珍惜文献、甘为人梯

文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完成图书馆职能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唯一资本。图书馆员应把对文献的珍惜视为自己的天职。如果不懂得珍惜文献,那么就在实际上失去了充当图书馆员的资格,图书馆员爱惜图书目的完全是为了广大读者能够获得欲读之书,尽快成才,尽快研究出成果为社会服务。图书馆员的珍稀图书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没有令人瞩目的发明、没有五光十色的产品。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运用书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读者服务,运用文献为千百万读者筑起成才之路,铺起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而自己则忠心耿耿,埋头苦干,敢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美德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养成,但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图书馆员,又必须养成这种美德,珍惜图书是图书馆员甘为人梯的资本。然而为读者架起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又必须珍惜图书。这是图书馆员的又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新晨

(三)热情周到、极端负责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职业道德;道德规范;高职学院

一、什么是图书馆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不同的职业又有其不同职业道德基础特征。而图书馆道德是指概括图书馆行为的实证经验和有关研究,立足于今天的历史时代,特给出如下定义:图书馆道德是图书馆具有的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客观精神文化从而为广大读者和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职业学院图书馆道德基本特征

高职学院图书馆职业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学生,教师,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是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职业道德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它的个性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性

道德作为协调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给人们提供善与恶的价值尺度,制约着人们的意识行为,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管理道德作为伦理道德的一种,在社会各部门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同样要求以价值观来引导图书馆员,影响馆员的思想和行为,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作中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实现自身价值,改进和创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自律性

在现代社会的图书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里,馆员的文化层次较高,很多馆员具备多种技能。这样,馆员的自我管理在管理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道德中的自律性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于要求馆员以道德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监督自己。道德的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职业情感。一名图书馆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是热爱和喜欢,还是冷淡和厌恶;是荣耀和高兴,还是羞愧和苦恼,直接决定着他在图书馆工作中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图书馆应尽力培养图书馆员的职业情感,增强其乐业、敬业、勤业、创业意识,使之忠诚、热爱图书馆事业,刻苦钻研,熟练掌握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具有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精神,在管理服务中实现职业自律。

(三)责任性

道德的责任性就是明确要求把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责任,只要你遵守了道德规范,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责任性有时还要在经济利益上做出一定的牺牲。它也鼓励从事既有较高社会道德价值,又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的管理活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和社会其他管理活动一样,经常因遵守了道德规范,而必须以付出经济利益作为代价。虽然付出了这种代价,但尽到了管理道德的责任,从而在良心上得到宽慰。

(四)协调性

图书馆的道德能够协调馆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协调与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在良好的道德的协调下,图书馆就能够建立起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稳定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使馆内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道德协调着馆长、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使馆员与读者平等相处,馆员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读者也能虚心地接受馆员的监督、指导。

(五)人文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人文性,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是指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态等情况,全面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文化建设,科学地安排馆员的工作,目的是充分开发其自身的潜能,给其创造发挥其特长的机会。不仅如此,还要经常关心馆员的工作情绪和心态,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进而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三、高职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人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职业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一旦被抽象出来和约定俗成,就会成为规范人们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而当这些准则不断深人人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准绳时,到时作用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你所从事的职业。图书馆工作是极其平凡的工作,但是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我为他人服务,他人为我服务,总的前提是为师生员工服务。我们要忠诚于图书馆事业,首先是热爱图书馆事业。如果没有热爱作为基础,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的道德认同,就不会有尊重和忠实于图书馆事业的敬业精神,更不会为之去奋斗。其实,在图书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只要从师生的利益和需要出发,重视学校的现实条件,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坚定地弘扬敬业乐业精神,包括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目标明确的事业心,也是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为学院发展作出贡献的,这样才能发现创造人生价值的成功与乐趣。

(二)珍惜文献、甘为人梯

文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完成图书馆职能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唯一资本。图书馆员应把对文献的珍惜视为自己的天职。如果不懂得珍惜文献,那么就在实际上失去了充当图书馆员的资格,图书馆员爱惜图书目的完全是为了广大读者能够获得欲读之书,尽快成才,尽快研究出成果为社会服务。图书馆员的珍稀图书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没有令人瞩目的发明、没有五光十色的产品。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运用书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读者服务,运用文献为千百万读者筑起成才之路,铺起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而自己则忠心耿耿,埋头苦干,敢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美德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养成,但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图书馆员,又必须养成这种美德,珍惜图书是图书馆员甘为人梯的资本。然而为读者架起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又必须珍惜图书。这是图书馆员的又一条职业道德规范

(三)热情周到、极端负责

第6篇

关键字:儒家思想 会计职业道德 关系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中思想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计职业道德受到特定时期环境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和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由于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和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人类和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因、地理生态条件、民族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及风俗的不同,人民一代代创造和承传下来的文化环境就亦不同。就我国的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建立在小农、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的儒家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必然会影响会计人员的某些观点和看法,必然会影响到会计工作,进而会计职业道德也受到影响。由于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对其要者进行。

一、儒家思想文化在会计职业道德中的适应性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已不在有正式制度的支持。在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受国内和国际的局势、形势的冲击,很难期望现时的人们会像传统中的人那样守信儒家思想文化。但就整个文化民族而言,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没有完全离我们而去,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从而决定人们的行为。许多相关的证实,当今人的待人处世、接物方式等,暗中依然有儒家思想文化操纵主持。 “诚实守信,操守为重,不做假帐,遵守准则”是现阶段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会计人员应牢记的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提高技能、保守秘密、文明服务。”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过程中,儒家思想起着一定作用。

1.“仁”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同情人和帮助人。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过程中应与儒家的仁爱思想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尊重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心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真情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从而使会计人员不断增强奉献精神,热心服务,形成友好融洽的工作环境;使会计人员更好的为服务,这也属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范畴。敬业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要求,理应成为人确认自身价值和追求自我完善的伦理规范。现代生产的规模化、劳动的复杂性和高新技术趋势,从事会计工作和从事其他行业同样,要求员工敬业重道,乐观爱岗,要有尊敬首先要源于对别人的爱护,敬业先需要爱岗,这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敬业就要爱己、爱人、爱本职工作,同时爱岗敬业是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统一。

2.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诚实守信不仅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作为企业商德的核心,而且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之一。具体的说,作为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记录和一个单位的全部财产物资的支付、消耗、使用和存量的情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还要计算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果。例如,会计数据不实、帐目不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诚信原则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儒家思想中“诚信”被视为贯穿天地万物的基本原则,是天地之道,为人之本。正如大儒所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作为会计人员更要诚实、忠实。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求实讲真”,其中求实:一是数字求实,即从定量角度准确、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二是工作务实,要求可以引导出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及表现形式,如工作作风扎实等等。所谓讲真是真实认真的记录会计事项,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追求真理。会计的管理层及社会公众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遵循诚实守信这一原则不仅是会计本职工作的负责,而且有利于协调会计人员同上级之间的关系,让上级认为此会计人员值得信赖,从而鼓励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其应有才能。因此,儒家思想中的“诚信”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中起着一定作用。

3.就我国形势看,我国的会计队伍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过度时期。许多老会计正逐步退休,一大批年轻会计走向工作岗位,我国的会计队伍日益年轻化。新老会计在不同时代背景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特征。老会计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由于客观环境的约束以及会计人员自身的主观努力,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能够自觉地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达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年轻会计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都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思想解放,具有竞争意识,接受了许多文化,有良好的业务技能。但是,他们在奉公守法和敬业精神方面比老会计有明显的差距。市场经济中的拜金和个人主义思想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会计人员就会有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这时只有认真考虑后果,及时悬崖勒马,才能避免恶果发生。这其中离不开儒家思想文化的支撑。儒家思想“以德为本”的道德意识有如下特征:①要有反省意识,经常检讨自己的作为是否合乎正道。正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这种反思意识的最佳说明。②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舍利取义。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对社会的道德秩序怀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后来发展成为关怀意识,最典型的是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述意识特征很难说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踪迹,这些特征无疑是儒家文化独有的意识模式。显而易见,在现实工作中如果会计工作者遵循这样的道德意识模式,则从事会计工作就能有效的权衡利弊。特别是反思意识的形成,更有利于会计工作者深入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免失范。会计实践中常见的见利忘义、重利轻信、弄虚作假等不道德的行为会得到更有效地遏制。儒家思想的“和谐”说明义和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当义和利发生冲突而不可兼得时,儒家思想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这不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

二、儒家思想文化在职业道德中的不适应性

1.我国自古以来奉行的都是价值决定个人价值。认为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个人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等。把个人利益同家族、民族和国家的群体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但往往抹杀了个人能力的发挥。过去,人一直生活在计划体制下,平均主义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寻求个人利益被视为可耻的个人主义加以批评,那时也不存在贫富差距。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效率机制的推动下,个人利益得到承认,在这种条件下,会计工作者个人才能得以发挥,个人价值得以体现,仍然能更好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推进会计事业的,进而更加促进会计职业道德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儒家思想文化也有不可取的一面。

2.“中庸之道”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都为之崇尚,可称“中庸”是中国人的天性,在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中以及各个方面依然盛行。儒家伦理的“中庸”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中庸是指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在“过”与“不及”之间“中行”。第二,作为儒家特色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考虑、采取行动时,从全局出发,不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这也不一定适应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不进”“不退”则“适中”这种过于谦逊则有迂腐之嫌;推崇清新寡欲,难免疏于参与和进取;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势必有碍于创新和进步。“中庸”处理问题善于“申时度势而后行”,不愿冒风险,且讲究人际关系抹煞个人观点;“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往往搞折中。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为“求实讲真”。其中“讲真”要求会计人员不谓权势、不为利诱,与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因而“中庸”不愿冒险“只说三分话”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已在上述两大点中讨论过了儒家思想文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有其适应性,也有其不适应性。所以说,对待儒家思想文化,我们应坚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首先,儒家传统的敬业重道,诚实守信,注重反省、反思的思想在会计职业道德中存在着适应性,并有其体现。不但在现实条件、形势下对会计职业道德产生着正效应,而且更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对加强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起着推动性的作用。 其次,在弘扬儒家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必须摒弃与会计职业道德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和道德弱点。近些年来,我国文化方面的变迁十分明显,积极、参与、进取、竞争、开拓、创新、变革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观念深入人心。从会计方面看,会计工作者从机械、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转变为积极参与会计改革,特别是会计准则的讨论和征询意见的反馈工作,积极参与会计改革的选择和调整、自发进行必要的财务信息披露,主动参与财务和经营方面的决策等等。面对挑战,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个人技术的培养。因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抹煞个人能力及自身价值发挥的作用,以及不愿冒险、不求进步的中庸思想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不相适应的。只有摒弃这些消极的思想,树立竞争意识、创新观念和民主意识,才能顺应的发展,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Abstract: As a kind of ideology,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view of value of special time and condition. At present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newly challenged, and it is very urgent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Whether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has been influencing the cultur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countr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and stresses on dealing with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the Thought that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has on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Key words: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the accounting relation

1. 庞长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探讨》。财会,2006(01)

第7篇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特征与途径

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1.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是原性则。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政策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政策和职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但作为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都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使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得以顺利贯利和实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仅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而且能使财会工作者自身不会因时时与钱打交道而成为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者。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是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沾,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财务工作者必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三是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可以说,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我国的经济建设就会瘫痪,国家财产就会受到巨大损失。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因此,服务性是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四是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类型多样化。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因此,在新形势下,对财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高。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2.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2.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人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

2.3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

2.4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2.5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任何财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四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3.1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前,造假等违法行为多是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实施的。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帐时,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如不服从,可能遭致报复,如果服从,就是实施违法行为。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所以,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3.2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之明确,措施之严厉,前所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8篇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政策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政策和事业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国家财政政策,财会规章制度反映了国家、集体和广大生产者、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要使这些政策、法规制度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可以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财务工作贯穿于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财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因此,服务性是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职业人员道德水平低下。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渐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

(二)职业操守不高。

有的会计人员墨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思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同时,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

(三)外部环境影响。

在实际工作,经营者对会计工作还不够重视,没有把财务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财务人员在发挥职能作用时还存在不少的实际困难。有的在任用财务人员时,还是以听话、少管事、会做假账为标准。为此会计工作无所作为,停留在被动应付、被动做账报账,更谈不上发挥参谋助手、参与决策、加强管理的职能作用了。此外,会计规范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导致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我们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的气焰。由于会计人员常常受到行政的干预,不能很好的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弱化。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掌握时代的脉搏,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三)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账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济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即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

法律制裁。对于、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加强法制教育,培养以法理财的观念和能力。市场是法制化的经济,我们会计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依据国家的法规政策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做到以法理财。

(四)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第9篇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课堂常规和教材的特点, 严密课的组织教学, 处理好突出事件, 发挥集体力量等,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根据我从事体育教学的实践, 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做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纳入全体学生的视线中,教师本人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时刻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法律法规观念,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如:提前到操场准备,精心搞好场地器材的维护,体现出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上课不迟到、早退、请假、旷教,严守工作纪律,体现出严格的法律法规的观念。冬天面向寒风,夏天面向太阳,把方便献给学生,表现出一种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学生,和学生们一起运动,一起活动。干一行,爱一行,无悔自己的职业选择,表现出一种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结合课堂常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 活动范围广, 内容变化多, 受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进行教育。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因此要使学生明确, 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 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对违反集体利益, 破坏集体荣誉的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 启发、培养学生发扬集体主义思想、精神,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团结协作的思想。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根据现在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完成课的任务, 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赛的形式, 充分体现出竞争性, 它反映一个人的实力、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上球类课时, 要求灵活果断, 有整体配合意识, 上耐久跑时要求坚强, 持之以恒, 肯吃苦耐劳, 敢于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要使他们胜不骄, 败不妥, 发扬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学生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量的运动负荷, 在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而教学训练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各种意志品质的支配才能达到最后动作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 从而达到自如化。作为体育教师应抓住体育运动竞技性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地联系实际, 有目的地诱导学生用生活实践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教育。

最后,思想教育要耐心到位。

中职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体育教学内容多、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 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坚定、急躁、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 勇敢顽强, 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等等。而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作为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

第10篇

其实,“教师即道德家”这种观点是受实体思维或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实体思维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脱离现象的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一种本质,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善”的,应该是完美的。而道德家是“完美”和“善”的持有者,因此“教师即道德家”。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批评。人们认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感。“学校不是庙堂,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必装作圣人”[3],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向善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

生成性视阈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嬗变

“教师不是道德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论认为,道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是向“善”的过程,是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一个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向“道德自由”发展的过程。

(一)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发展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5]。在服从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并以此作为判定自己和他人可以作为和不可作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然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外在规定的,是建立在外在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的,因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未必能内化为教师个体自身的感受。在此阶段,教师还处于他律阶段[6]。在同化层次,教师对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能够比较多的接受一些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监督,在许多情况下的遵守是出于主体的自觉。此时的教师处于他律和自律交接阶段。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内化阶段,教师对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已经完全不需要外部的监督,而是出于教师个体主体的自觉。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完全道德自律,完全获得道德自由。

(二)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识”道德认识作为对客观伦理的认识,同所有认识形式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7]。阿尔汉格尔斯基指出,伦理意识产生于经验过的道德认识转变为伦理的道德认识的过程中[8]。教师的道德感性认识以教师的道德实践为基础,是对教师客观道德现象的反映和对道德之间外部联系的把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客观环境(如教育事业、学生、教师群体等)都有着种种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这些反映到朴素的日常经验式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中,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构建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朴素的道德关系。国内学者许纪霖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未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9]简单性、自明性,以及阶段的概括性,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水平上从事道德实践的。但对于道德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更好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说,仅停留在此阶段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道德感性认知和一般感性认知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它会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因此对于教师道德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是一个形成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理性道德认知,才能认识教师道德为何物;只有进行道德理性认知,才有可能更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内化为内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由“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由”“道德”是由“道”和“德”组成。孟子认为,“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下》),可见,“道”的语义学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是“人所共由”的规范;“德”与“得”相通,古人称“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上》)。这也就是说“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对“道”的心得,是对“人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一般来说,“人所共由的规范”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制度规范),一种是内在的规范(即良心);“心得”也可分为形式上的心得(表面服从)和内心体验的心得(内心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而这一心得是由“他律”向“自律”,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自由”的过程。在他律层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和条款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道德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此阶段的教师还处于服从即成规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往往以“必须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虽然教师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教师条例,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意,未能从心灵上真正的认同道德规范,因而教师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往往因为来自外界的舆论和现有的道德规范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在自律层次,教师个体的良心发挥主导作用,良心对道德主体起监督作用,对于那些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道德意识及行为给予鼓励,否则便给予纠正和弱化。如果说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具有强迫性,那么教师良心则是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第一次的升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意识状态,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而难以满足社会普适性的要求,难免会走向道德唯意志论。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10]。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11]。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层次具有消极的被动性,自律层次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自由层次则扬弃了前两个层次所具有的片面性,把被动性与主动性融为一体。在这一层次,教师将道德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对象,为道德而道德,从而形成将自身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的道德绝对律令。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教师不是道德家,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性的道德。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道德,可以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教师是应该有道德的,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是否幸福。这也就是说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生成式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质主义(实体)思维支配下的道德观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抽象本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道德,是工具论的道德,而生成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善”为目标,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他律”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它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超越“预成论”、树立“生成”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成长,为自己设立好目标,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导致挫败情绪增加,太低不利于道德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和职业道德问题。对社会来说,人们往往对教师的个人道德持高标准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每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差异,泛化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底线道德,是对所有教师的最低要求,没有必要对教师私德提出高度理想化的要求,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道德家。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要降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而是应该理性对待。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道德自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道德自觉试图摆脱外在奴役,成为自我;同时把个体的道德和外在情景联系起来,试图把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行动融为一体进行反思。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首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道德生活的体验,倡导教师通过职业道德自觉不断地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环境和自我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挑战和变革。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职业道德的自我认识,对“我们的职业道德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将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给予思考和解答。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就是教师主体为自己设立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道德的反思和批判。唯有职业道德自觉被唤醒之后,教师才有可能觉察到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在教师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1篇

关键词: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7-02

1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成分构成的,4个成分缺一不可,职业道德的最终指向是职业道德行动[2]。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3]。社会主义护德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基本护德原则[4]。

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护士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质量和医疗水平,影响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护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医院、爱病人、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病人秘密等方面[5];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职业道德转化为护理人员的内在品质,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生的实习阶段是由护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6],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实习护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实践。

3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服务意识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医院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领导为员工服务,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护士热情、对工作敬业,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别人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7]。日本富士虎之门整形外科病院的第一条院训就是“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8]。2010年1月22日,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活动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医院临床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与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要求各医院夯实护理基础,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并将整理床单位、洗脸、梳头等列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彻底改变护理工作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9]。由此看来,中国护理事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首先就要使护理服务理念与国际接轨。护生实习期间初次深入接触医院和病人,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其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3.2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st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发展阶段。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1020年)》以全国护理工作回忆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在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0]。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实习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3.3慎独精神的培养。“慎独”来源于我国古代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能够谨慎行事,坚持原则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11]。“慎独”是护理道德的一种境界,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很多护理工作通常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由护士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护士是否具有慎独精神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护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慎独”原则,另一方面,目前实习护生慎独意识普遍不强,更突显了培养其慎独精神的重要性。

3.4职业礼仪的培养。护理礼仪属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认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既是护理工作者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12]。护理礼仪除具有一般礼仪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护理专业的文化特征,是护理专业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护理行为过程中的艺术[13]。有调查发现,88.7l%的医生认为护士职业形象将影响医护质量,19.35%的医生对护士目前职业形象的看法为“一般化”,1.62%的医生认为“不满意”,护士形象状况与病人的需求、医师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14]。而实习护生作为医院的间接组成部分,其职业礼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形象,在实习阶段对护生进行职业礼仪培养,既可以弥补了护生校内教学方面的不足,又可以提升护生自身素质,维护护生自身和医院形象。

4护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4.1国外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在护理发展史上,从1983年起,就有一门等同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道德教育课程,之后经过重新考虑,护理道德教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的道德教育课程也在1995年被淘汰[1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注重实效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院校开始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也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9年3月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进一步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③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美国的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学校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德国的医学院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16]。

4.2国内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标准和专业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甚少[17],而且目前护理道德教育面临来自市场经济、患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护理教育中“重专业,轻道德”的影响[18]。在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用于指导护理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没有调查结果来反映香港本科护士对职业道德准则的认知情况[19]。因此,加强我国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好做法。

5展望

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患关系逐渐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的人本模式转变,作为调整护患关系行为规范的护理职业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苏爱华,张玲,万学英,徐迎春.浅谈护理工作中的道德美[J].社区医学杂志,2007,5(01S):66-67

[2]孙云霞,傅增智.带教情景的建构与实习护生的道德认知[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8,24:155-156

[3]王玉兰.护士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08-509

[4]刘彩英.浅谈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J].内蒙古中医药,2005,9:52

[5]吴美琴,刘喜梅.导师制运用于护生带教[J].CHINESE NURSIN G RESEARCH,2005,3:556

[6]王斌全,商临萍,金瑞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情感培养[J].护理研究,2005,19(1):80-81

[7]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5,19(9):1704-1705

[8]王亚琴.《日本医院护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11:42-45

[9]冯蓉.我们今天怎么做护理之五我的人生、我的专业、我的职责我做主(中)[J].当代护士,2010,11:4-8

[10]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及对策[N].护理学报,2010-11-27(133)

[11]段成花.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7-58

[12]李玉,侯继丹.加强护生礼仪教育与形体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率[J].吉林医学,2009,30(24)

[1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20)

[14]李玲.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01-103

[15]Fariba Borhani, Fatemeh Alhani, Easa Mohammadi and Abbas Abbaszadeh.Professional Eth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 the role of nursing instructors [J]. J Med Ethics Hist Med, 2010, 3:3

[16]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21):30-32

[17]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6,20(5):1202-1204

第12篇

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不少财会人员在物质财富中失去了方向,贪污、等行为大行其道,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会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是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治理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具体地说,是指会计职业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行为时所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它是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行为和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根据我国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包含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主要内容。

2.1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表现之一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它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关系;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

2.2诚实守信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讲信用,重信用;而且要求财会人员做到不为利益诱惑,保密守信;还要坚持做到执业谨慎,信誉至上。

2.3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它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反省、剖析、提高自己,同时要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尽职尽责。

2.4客观公正。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它首先要求会计人员的态度额观公正,其前提是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前提;其次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核算,并做出额观的会计职业判断;再次,还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会计人员在办理有关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业务时,应依法纳税,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少交税款。

2.5坚持准则。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制度办事,不为主观或他人意志左右。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只有坚持准则,才能以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发生道德冲突时,应坚持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财经法制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6提高技能。这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够勤勉、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经验,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会计估计等。

2.7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管理活动服务。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熟悉服务对名胜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消极被动地记账、算账和报账。

2.8强化服务。是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严格执法、服务周到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反之,就会影响会计职业的声誉,甚至直接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特征

3.1原则性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能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作为会计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沽,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

3.3服务性财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

3.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以说,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4.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起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4.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

第13篇

当然,中国和加拿大在司法职业道德方面处在不同的阶段,两国所侧重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即使是在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实体)准则体系的中国,建立、有效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又称法官惩戒机制)至少也是一个与建立实体准则体系同等重要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科学的实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实施机制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一)含义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贯彻、实施的机构、程序和其他工作制度的总称。实际上,作为一般,任何实体性规范发挥其作用的先决条件就是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实施机制。例如,民事诉讼法是实施民法的主要机制;刑事诉讼法是实施刑法的主要机制;行政程序法(包括一般行政程序规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是实施行政实体法的主要机制。对于司法职业道德来说,建立一套督促法官遵守职业道德的机制,设立处理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机构,设置相应的人员,建立相应的程序,都是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重要部分。例如,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严守司法廉洁,这还需要有一些机构、人员和制度确保这一准则的落实,包括宣传、、监督等。如果出现法官违反廉洁规范的情况,还需要相应的机构、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度加以处理。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实施机制的构成部分。

(二)基本特征

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与司法职业道德规范的关系,与民事诉讼制度与民法或刑事诉讼制度与刑法的关系确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职业道德的实施机制又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自治性。职业道德规范是自律性规范,从而保障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的各项制度也具有完全的自治性。例如,法官惩戒机构一般由法官职业团体(如法官协会)或者法院建立,惩戒机构的组成人员一般由法官组成(也有吸收公众参加的情况),惩戒程序也多由最高司法机关自行制定。当然,根据一国的立法传统,也可以把这种机制以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带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但其本质特征仍然无不表现出其自治性。

第二,准司法性。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处理,是在一种行政式的准司法模式或机制之下进行的。它与司法(诉讼)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提起指控或投诉的人并不像在民事或刑事诉讼中那样作为一方当事人或检控方在程序中出现,也不必作为被投诉法官的对立的一方监督程序的进行,还不必承担类似于检察机关承担的“举证责任”。但是投诉人有权利知晓处理结果。惩戒机构依职权对被诉法官的行为进行调查,而不是像在诉讼中那样依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进行庭审。它与司法(诉讼)程序的相同之处在于,被诉的法官享有与诉讼中的被告方类似的权利,如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惩戒机构的处理决定,必须是在听取了被投诉的法官的意见之后作出。

(三)重要性

虽然我国当前对于法官职业道德制度建设重点还放在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与体系方面,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对法院地位认识的提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日益显现出其重要。

第一,关系到对实体规范的实现。实际上,没有实施机制的实体规范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科学、完善的职业道德实施机制,职业道德规范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一个国家可以写出完美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果它的实施机制残缺不全,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这种职业道德规范也难以实施。

第二,关系到能否准确有效地打击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机制的建立在于保障职业道德标准的实现,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使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在于有一套有效的程序制度。

第三,关系到能否保持司法独立性。法官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直接实践者,而法官惩戒程序所指向的对象就是法官。因此,这一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法官或法院独立性的实现。这一点是各国研究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奉司法独立为法治之本的国家,任何行为和制度都必须先经得起司法独立这一关的检验。

第四,关系到法官的权利的保护。如果惩戒程序的设计不注重对法官权利特别是程序权利的保护,法官将失去正常履行司法职责的保障。

二、国外机制简介及背景

在研究中国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应当说,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在德国,联邦法院专门设立“联邦惩戒法庭”(又译职业法院),审理涉及法官和其他高级公务员违反纪律的案件。德国还制定了《联邦纪律法》,规定对公务员(包括法官)采取纪律措施的程序。在加拿大,议会制定《法官法》时一并建立了“加拿大司法委员会”,处理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投诉和政府提请惩戒法官的建议,并为其规定了详细的工作程序。在美国,司法职业道德规范一般由各州的司法职业道德委员会实施。为统一司法惩戒程序,美国律师协会和州司法学会制定了《司法惩戒示范规则》,对司法行为委员会的组成、职权、人员配备,法官惩戒的理由、惩戒种类、证明问题、调查程序、审理程序、决定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联邦和各州的司法职业道德机构可以选择采纳这一示范规则。

对于各国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详述,以下简要介绍这些国家制度存在的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利益均衡的制度基础。这些国家在建立司法惩戒制度时,十分注意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平衡,从而避免因为保护一种利益而伤及另一种利益。例如,美国在制定《司法惩戒示范规则》时,十分谨慎地考虑了几种相关的利益:一是在处理对法官不端行为的投诉过程中,应确保法官获得公平对待的权利;二是司法委员会认为没有正当理由相信法官实施了不端行为时,法官应当获得“投诉保密”的权利;三是应当注意到公众对于严肃认真处理对法官的投诉和以高尚行为标准要求(约束)法官是十分关注的;四是法官和公众都希望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对法官的投诉。

第二,自治性。这一特点在普通法国家表现尤其突出。有的国家从全国司法系统中选任或指定一些资深法官组成司法委员会或司法行为委员会,专门处理法官违纪案件;有的司法委员会由法官、律师、普通民众共同组成,以保证组织的代表广泛性;有的国家则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一职能。强调司法惩戒的自治性的基础是把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法官职业(行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同时把民众判断标准纳入法官行为约束之中。

第三,程序性/司法性。各国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正在逐步摆脱其传统的行政性,而试图建立一种合理、正当的惩戒程序。国外的这些惩戒机制都非常强调程序性或司法性。例如,为保障惩戒案件审理的中立性,调查人员不能参与审理,而只能作为辅助工作人员或者证人;审理时允许提供证据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证据的效力;对于投诉人应当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其程序进展情况等。其中,法官的程序权利的保护在各国都十分充分,而且这些程序与法院进行的司法诉讼程序十分相似。

第四,保护性。可以说,在一些法治发达的国家,法官的公信力是非常高的,而处理对法官的投诉时,除了实现整束法纪之目的外,更侧重保护法官的程序权利,维护司法的独立性不受不当惩戒机制的影响,避免法官履行司法职责的积极性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三、我国现行法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及评价

我国对法官行为的约束包括刑法、程序法、行政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相应的机制也分为几种。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法官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情况。

(一)现行机制

应当说,我国现行法官行为约束机制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职业道德机制”一语,但实际上这一机制是存在的,而且多以纪律惩戒的形式出现。这与我国强调司法职业道德比较晚、职业道德在法官管理中尚未获得其应有地位,以及我国在立法和司法纪律中已有很多约束法官行为的有很大关系。例如,《法官法》中就有专章规定法官的惩戒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也制定了一些关于法官惩戒的规章制度,如《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法院监察部门查处违纪案件的暂行办法》等。也就是说,一些职业道德规范早已纳入了立法或纪律文件之中,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也以纪律惩戒的方式得到确立(尽管该机制的内容远不只这些),在我国称为“(纪检)监察制度”。为适应未来的需要,本文仍使用职业道德实施机制这一概念。

我国现行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法官个人自律机制和法官职业自律机制。所谓法官个人自律机制,是指法官通过认真、自我觉悟、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等方式,切实遵守司法职业道德标准,避免发生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谓职业自律机制,是指法官职业(行业)组织(包括各级法院)对于法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申诫、制裁的机制,而这种制裁不是来自国家权力,而是法官职业自律管理的固有权力。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后者。

(二)主要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我国的“(纪检)监察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机构。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机构是人民法院行使监察职能、管理监察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对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察。其具体监察职能包括监督制约、惩处违纪人员、防范、支持法院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保护法官工作积极性等。

第二,监察权限。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具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一定的行政处分权。

第三,监察活动的原则。人民法院监察机构行使职权,坚持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适用和纪律上人人平等原则、依靠群众原则、惩教结合原则。

第四,控告与受理阶段。人民法院对于公民和机关、团体对法院工作人员提出的控告、投诉、检举,应当受理。受理之后,经初查成立的,进入立案程序;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作其他处理。

第五,案件调查与审理。调查是指监察部门查询核对情况、收取证据、认定证据的活动。审理则是由案件调查组将案件提交案件审理委员会或案件审理小组进行审理的活动,包括审核事实和证据、审议案件处理意见、提交审批等。

第六,申诉复查复议。法官受到处理后,有权利提出申诉,要求监察部门复查、复议。监察部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上述活动。

(三)评价

我国现行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机制在维护法院队伍纯洁、严肃查处违纪法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其中最主要的是现行(纪检)监察机制自身的传统局限性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对法官职业约束和管理的特殊需要。

法官职业的形成与成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法官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司法权力的特点,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随着《法官法》的制定与修改,法官职业与其他职业特别是普通公务员的区别愈加明显。法官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法官的独立性、中立性、职业化(专业性)、保障性等方面。法官惩戒机制一方面应当实现纯洁法官职业队伍、惩治违纪行为的目的,同时要体现和维护法官职业的这些根本特点,确保司法权力的独立、公正行使。而我国现行机制虽然在惩罚与教育、约束与支持、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方面有所强调,但强调程度仍然不够,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惩处不力或保护不足的情况。同时,现行机制在程序性、行政性、非司法性等方面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司法权力和法官职业本质的要求。

四、建立新型职业道德实施机制之设想

(一)总的考虑

在建立我国新型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以保障法官独立、公正行使裁判权为根本。如前所述,公正与独立是法官职业的本质特征,是一切与法官有关的制度都应追求和维护的目标。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建立也应当如此。

第二,以的程序保证及时、有效查处法官的不端行为。机制的直接目的还在于查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维护司法队伍的纯洁,但这一切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实施程序。

第三,以现行机制为基础。我国现行的实施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继续发扬,但其中关于机构设置、人员组成、审理方式、决定程序等方面需要有较大的改革。

第四,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些国家在职业道德实施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国批判地借鉴,但整个制度的建立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法官职业道德现状、社会对法官职业的期望等。

(二)实施机构

专门机构是整个司法职业道德实施机制的基础。新型机制要求该机构是一个能真正胜任司法惩戒职责、督促司法职业道德实施、促进建立更高职业道德标准的组织。具体问题可以作如下考虑:

第一,机构的性质应当是自治的或半官方的,即由法官职业自己建立这样的机构。

第二,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是司法界最具声望的法官。组成人员可以不是专职的,但应当保证一定时间处理法官惩戒案件。同时,也可以吸收部分法律界其他人士或公众参加。

第三,组成人员只是决策人员,因此需要设置各种辅助人员进行调查、提供法律意见、办理行政事务。

第四,机构设置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而在一个地区设立一个惩戒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统一对职业道德标准的理解,同时可以集中力量处理案件,提高工作质量。

(三)程序

关于程序的改革,可以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要求。由于法官惩戒程序的特点之一是其准司法性,而且这一点在一些国家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所以在新的程序设计时应当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特点。作为一种准司法程序,必须应当考虑其公平性、科学性以及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调查与决定的分立等各项具体制度。

第14篇

关健词:教师道德社会道德结构特珠性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是一个即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此谈点浅见。

社会道德结构是一个网络式结构,是各种道德多样化的统一。随着教育的产生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历来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

人类的社会生活按其基本特征可以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除了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都适用的一般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外,在一些领域还需要特殊的道德手段来调节。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可以具体分为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大部分。

各种道德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因时代而异的。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广泛的社会分工,道德调解主要局限在氏族内部的公共生活中,因而氏族的社会公德居于主导地位;进人阶级社会,道德也分化为阶级的道德,所以社会公德的主导地位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所代替;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从根本上清除了阶级对立产生的根源,虽然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具有较高程度的公德性质,但是这些原则的具体化除了表现为场所道德而具有的普遍的适应性之外,它更多的是表现为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特殊性。据此可以说,职业道德是我国现行道德结构中的骨干部分。

职业道德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和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以致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不下千百种的职业行业。在各种职业行业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这种职业关系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产生相应的职业道德进行调解。正如恩格斯说过的:“实际上,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诸种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职业生活实践告诉人们,人们的职业生活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直接同机器、物品、植物和动物打交道。他们对人的关系是通过他们与这些对象(即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直接面向着人的。尽管在两种情况下,道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在直接面向着人的职业活动,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的道德不能不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并成为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还要看到在各种直接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活动中,如国家管理人员的职业活动,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活动、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活动、艺术工作者及各种服务行业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值得关注和探究,但是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更是不容忽视的。道理很明显,教师的职业活动不是一般地与人打交道,而是培养人、教育人。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书育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事实正是如此,教师的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范围,调节手段,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职业道德不可比拟的。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道德在道德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特殊性是通过教师道德的作用具体地体现出来的。

首先,教师道德在进行道德教育形成新一代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木上说来,它不能靠历史的道德传统习俗的感染而成,也不能由社会经济发展而自发的产生,而是要通过教育从外部撇输。从纵的角度看,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不同,譬如,儿童时期主要接受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主要接受学校教育;成年时期主要接受社会教育。每个时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主体都是不同的。然而纵观一个人的一生中的这几个时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这段时间里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占希腊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的好:“教育改造了人,在改造人的同时,建立(人的第二)本性。转引自(教师道德》第12页]。而要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教师必须”言传”,教导学生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如果不指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羞耻的;·一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指教师)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做”。(柏拉图:转引自(教师道德)第3页)而要如此,教师首先必须明辨善恶是非,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身教”,正人先正已。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动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必须懂得教师的思想、感情、育语、行动,对学生时时,处处起着耳需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据国外调查材料证明,教师的性格特征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精力旺盛,反应质为0.46;好交际,反应质为0.40;团结,反应质为0.34,固执,反应质为0.33。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教师道德在形成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秀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教育职能。

其次,教师道德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诸因素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在氏族内部关系中处于主要地位;进人阶级社会则被政治、法律等关系所取代而处于从属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道德关系将逐渐加强,最终将上升到主导地位。任何一种道德关系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的建立无疑将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道德在这一点上恰恰表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第一,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十分泛,它作用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而。教师道德内容告诉我们,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除学校内部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集体,教师与学校领导这些关系之外,还包括教师同社会、教师同学生家长等一些关系。因此教师道德不仅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学生对家长以及社会的道德风貌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教师道德作用范围的这种广泛性必然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第二,从纵的角度看,教师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教师道德在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能时他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里青少年都经过良好的道德教育,都成为道德高尚的有修养的人,那么整个社会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实现就会大有希望,同时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建立带来美好的前景。第三,教师道德在改善不良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社会的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有,有旧的东西,也有新的东西,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也有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有好的社会风气。也有不好社会风气,因此,必须积极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而“几十万教师—这是一种推动工作启发人们思想,同目前群众中还存在着的偏见作斗争的机构”(列宁: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68页)教师道德在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能中不仅能够及时纠正不良风气对学生道德的影响,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产生出正确辩别,认识和白觉抵制战胜各种不良影响的道德觉悟。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无疑将是十分有益的。

第15篇

论文摘要:社会道德是一个网络式、普系化结构,教师道德在这个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特珠地位。这种作用表现在他对社会新一代迸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新型道德关系的形成;对社会道德的进步巨大促进作用中。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是一个即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此谈点浅见。

社会道德结构是一个网络式结构,是各种道德多样化的统一。随着教育的产生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历来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

人类的社会生活按其基本特征可以划分为三大基本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除了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都适用的一般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外,在一些领域还需要特殊的道德手段来调节。与此相适应,社会道德可以具体分为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大部分。

各种道德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因时代而异的。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广泛的社会分工,道德调解主要局限在氏族内部的公共生活中,因而氏族的社会公德居于主导地位;进人阶级社会,道德也分化为阶级的道德,所以社会公德的主导地位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所代替;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从根本上清除了阶级对立产生的根源,虽然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具有较高程度的公德性质,但是这些原则的具体化除了表现为场所道德而具有的普遍的适应性之外,它更多的是表现为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特殊性。据此可以说,职业道德是我国现行道德结构中的骨干部分。

职业道德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和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以致形成了现代社会的不下千百种的职业行业。在各种职业行业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这种职业关系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产生相应的职业道德进行调解。正如恩格斯说过的:“实际上,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诸种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职业生活实践告诉人们,人们的职业生活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直接同机器、物品、植物和动物打交道。他们对人的关系是通过他们与这些对象(即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直接面向着人的。尽管在两种情况下,道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在直接面向着人的职业活动,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的道德不能不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并成为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还要看到在各种直接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活动中,如国家管理人员的职业活动,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活动、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活动、艺术工作者及各种服务行业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在社会道德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值得关注和探究,但是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更是不容忽视的。道理很明显,教师的职业活动不是一般地与人打交道,而是培养人、教育人。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书育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事实正是如此,教师的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范围,调节手段,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其他职业道德不可比拟的。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在社会道德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道德在道德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特殊性是通过教师道德的作用具体地体现出来的。

首先,教师道德在进行道德教育形成新一代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从根木上说来,它不能靠历史的道德传统习俗的感染而成,也不能由社会经济发展而自发的产生,而是要通过教育从外部撇输。从纵的角度看,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不同,譬如,儿童时期主要接受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主要接受学校教育;成年时期主要接受社会教育。每个时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主体都是不同的。然而纵观一个人的一生中的这几个时期,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这段时间里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占希腊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的好:“教育改造了人,在改造人的同时,建立(人的第二)本性。转引自(教师道德》第12页]。而要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教师必须”言传”,教导学生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如果不指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什么是羞耻的;·一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指教师)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做”。(柏拉图:转引自(教师道德)第3页)而要如此,教师首先必须明辨善恶是非,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身教”,正人先正已。教育者必先修养和锻炼自己的品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行动去教育感染学生,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必须懂得教师的思想、感情、育语、行动,对学生时时,处处起着耳需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据国外调查材料证明,教师的性格特征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如:精力旺盛,反应质为0. 46;好交际,反应质为0. 40;团结,反应质为0. 34,固执,反应质为0. 33。这一切都充分证明,教师道德在形成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优秀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教育职能。

其次,教师道德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人们,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关系。社会关系中的诸因素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在氏族内部关系中处于主要地位;进人阶级社会则被政治、法律等关系所取代而处于从属的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道德关系将逐渐加强,最终将上升到主导地位。任何一种道德关系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的建立无疑将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道德在这一点上恰恰表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第一,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十分泛,它作用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而。教师道德内容告诉我们,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除学校内部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集体,教师与学校领导这些关系之外,还包括教师同社会、教师同学生家长等一些关系。因此教师道德不仅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学生对家长以及社会的道德风貌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教师道德作用范围的这种广泛性必然对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第二,从纵的角度看,教师道德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教师道德在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能时他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里青少年都经过良好的道德教育,都成为道德高尚的有修养的人,那么整个社会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实现就会大有希望,同时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建立带来美好的前景。第三,教师道德在改善不良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也必然为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社会的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都有,有旧的东西,也有新的东西,有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也有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有好的社会风气。也有不好社会风气,因此,必须积极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而“几十万教师—这是一种推动工作启发人们思想,同目前群众中还存在着的偏见作斗争的机构”(列宁: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68页)教师道德在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能中不仅能够及时纠正不良风气对学生道德的影响,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产生出正确辩别,认识和白觉抵制战胜各种不良影响的道德觉悟。这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建立无疑将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