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摘要: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外延业务,已被许多客户所接受,但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了解手机银行概念,明确手机银行优点,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策略对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减少银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手机银行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手机银行;因素;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2-02
一、手机银行业务的突出特点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发喜好便捷的生活方式,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延性业务便也应运而生。手机银行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性银行服务方式。它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由手机银行、短信中心和手机三端构成,用户在使用中利用手机独特的SIM卡中的菜单选择指令并加密发出,传递到短信中心后根据短信发送的地址进一步传递给银行系统。此刻,银行系统对短信内容进行初处理,将短信内容转化为主机系统格式,而银行主机系统则在处理完客户需短信都将反馈信息回传,并再次经由短信中心采用短信形式返回到用户手机上。
手机银行实现了金融机构与移动通信商之间的跨行业配合,是货币电子化和通信业务合作的代表成果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方便了众多人群,帮助人们更为便捷的处理日常事物,有效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手机银行拥有潜在的大量用户群
作为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拥有着一部手机。广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是产生手机银行业务的群众基础,而手机银行拥有这么广大的市场受众人群是其最为突出优点之一。
(二)手机银行快捷便利
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只需在家轻轻动几下手机就能够解决这种业务需求,对于客户来说快捷方便,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减少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手机银行安全性高
尽管有些人担心不法分子会利用手机短信来盗取自己的银行信息,但从整体来说,手机银行安全性比较高。现行的手机银行在安卓手机上采取APP软件形式,首先有第一重密码的保护,客户在手机端登陆手机银行,需要有登陆密码;其次,手机银行的使用是需通过客户SIM卡的绑定认证的,需提供向银行提交客户资料中的联系方式来进行业务处理。这种密码和SIM的双重保护,能有效地保证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安全性能。
(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其他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便捷化需要的发展,手机银行提供的业务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的取款、贷款等业务,同时有部分商业银行也提供代缴水电费业务、电话费、煤气费等其他业务,这些业务都极大地减少了客户时间耗费,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效率。
(五)手机银行具有及时性、时效性
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离不开它的及时性的特点,有些顾客喜欢炒汇,面对瞬息万变的汇率市场,拥有了能够及时买进卖出的手机银行无疑是如虎添翼。只需要通过手机查询需要买卖的外汇情况,明确价格之后进行挂单委托,同时利用手机银行查询业务来确保这项业务的顺利完成,这样就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外汇买卖,无疑提高了客户的操作效率。
(六)手机银行的全天候服务
手机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不管是查询账目信息、自由转账、汇款,还是缴纳水电费等其它费用,都能时刻服务,迅速反馈。
二、手机银行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发展因素
商业银行不同于投资银行和中央银行,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目的是营利。为更好获得更多收益,商业银行就需拉动顾客关注,而通过提供多样的服务类型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因此,出于增大自身收益的原因,商业银行选择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服务,这是手机银行业务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二,手机银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能减少客户在银行的排队时间,提高银行服务效率。第三,利用手机银行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成本。客户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减少了填写的单据、排号纸的各种消耗,大大减少了银行成本支出。第四,通过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代表之一。
(二)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极大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减少客户不必要的时间耗费等,但目前在手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手机银行业务不够完善。传统的资金管理、转账业务仍是主流,但这些业务不能够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第二,手机银行的服务不够完善。缺少安全保障系统和合理的安全宣传是手机银行服务的弱点,客户缺少对安全保障的认知,自然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半信半疑,这就导致手机银行使用并不普遍。第三,手机银行应用APP软件不稳定。尽管手机APP软件便捷,但依然存在客户端不稳定的问题,这是未来手机银行应该改革的方向之一。
三、手机银行发展的方向
实行手机银行业务保障了银行保质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为进一步发挥手机银行的重要作用,应该对手机银行进行以下5方面改革:
(一)简洁易懂性
手机银行是为给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能让客户明白使用是实行手机银行的基础。提供更为简单的操作方式,更为简洁的APP操作界面,能够给客户更好享受,增加客户使用频度,从而进行合理客户数量分流。
(二)附加功能性
单纯只考虑存款、取款等业务难以满足客户要求,这要求手机银行提供更便捷化的附加,扩大手机银行的服务范畴,类似提供基金与外汇的买卖、水电的代缴都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所需,从而提高客户的享受度。
(三)低费用性
手机银行能够较快传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目前使用中的低费用性。这种不需要或很少缴纳各种附加手续费的服务方式能快速吸引客户眼球,拉动客户关注度。因此,为更好推广手机银行的业务,保持低费用性是其要点之一。
(四)保证安全性
尽管目前手机银行拥有密码和SIM卡的双重保护,但是这种保证并不是一点风险都不存在,因此,通过与各大运营商共同合作开发出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建立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系统,才能保证客户资料安全、资金安全,才会更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维护系统
怎样使用手机银行,怎么应对资金风险等都是我们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常见问题,而建立起完善的手机银行维护系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教会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系统,及时应对资金安全问题等,是促使手机银行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客户用的放心,手机银行业务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六)加大开发力度
加大手机银行开发力度,建立稳定APP软件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的业务,保障其安全使用。
四、结语
我们了解了手机银行概念,明确了手机银行优点,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提供高效服务,减少成本,同时针对现在存在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地提出手机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手机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提供的外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加强对其手机银行拓展业务的深层挖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竞争为主要着眼点,走中国特色的商业手机银行发展之路,为客户带来更多便益。
参考文献:
[1] 吴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3(12):35-40.
[2] 林欣.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 庾力,陈继明,王.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4):55-60.
[4] 单钰.手机银行整合营销模式研究——以青岛某商业银行为例[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 手机银行 农村金融 动金融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自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农村支付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丰富支付服务的主体,并鼓励推进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2013年底,人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应该尝试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即以手机为媒介来完成各种金融服务交易,其业务主要包括查询、转账、理财和消费支付等。近两年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地区已经逐步体会到了手机银行业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是否真的能够延续至农村地区并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地区呢?目前看来,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而手机银行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其恰好能够缓解这种现象,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需要,还能够为农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因此,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手机银行使用规模逐年增长(见图1),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2年一年内,使用规模增加了450%,直接从5000万人左右跃升到2.9亿人,而2013年在2012年的2.9亿人的规模基础上又增长了59%达到了4.6亿人。我国手机银行的交易规模也高速增长,在2011年时交易规模仅1.2万亿,2013年就增长到了12.7万亿的规模,而2014年又继续突破达到了28.7万亿。从使用规模和交易规模来看,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近两年来的发展得到一定的突破。
根据《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59.7%(误差率在5%以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使用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并且手机银行业务使用主要集中在转账汇款和投资理财等方面。手机银行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为银行拓宽了客户规模,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从整体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较低,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支付体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且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农民的支付环境开始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这也将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
1、手机使用率逐年升高,已经基本实现手机普及化
据工信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4.5部/百人。而且早在2011年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已经近90%。截止到2015年3月底,即使4G网络刚刚推行5个季度,其用户总量也已达1.6亿,占手机用户比重达12.5%,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农民用户,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已经实现高度普及。
2、网络发展较快,手机上网接受度较高
一方面,我国移动网络覆盖率在2013年底就已经达到98%,基本完全覆盖。在2013年底移动运营商又相继推出4G技术,且4G网络覆盖率也正在逐步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所有城区乡镇和部分发达农村地区的4G网络覆盖,可见以这种覆盖速度持续下去,我国农村地区4G网络覆盖的时间也不会很久。在这种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中,农民的手机上网接受程度也较高,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率高达83%。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现在的无线网络备受人们青睐,有部分农村家庭已经实现手机连接家中的WiFi而不是通过数据流量上网。
3、农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习惯也逐渐有所改变
2014年我国农村常驻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过万,即便是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速度仍达到9.2%。而且目前农村地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所占比例较高,这就满足了手机银行的推广要求,因为手机银行业务并不是十分复杂的程序,只要通过适当的讲解及演示,其可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接受网上交易,虽然农村地区发展较晚,但可以看出其有开始转变的迹象,这样,手机银行业务的普及相对也会容易得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益处
1、手机银行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益处
(1)缓解金融服务空白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对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高,然而,农村地区的网点数目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一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这些情况限制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一般都为微观金融,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恰巧提供的就是微观金融的服务,这就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于2009年末在广西、河南进行了初步尝试,并为农民提供了贷款便利。因此,如果农村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成功的推广,那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现象就会得到缓解或者彻底消除,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满足。
(2)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农民享受金融服务成本。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就不需要农民到附近的网点才能实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相关业务,也不需要有路费的支出。一般的银行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手机银行业务的全天24小时服务,网络受理业务的速度也比较快速,这就允许农民在银行的非营业时间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在春种秋收等比较忙碌的季节也不需要为获取必须的金融服务而浪费宝贵时间。目前各个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在手机银行的服务方面一般都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转账手续费优惠或免除转账手续费等服务。因此,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手机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的益处
(1)手机银行能够降低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目目前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实体网点并且提供人工服务往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因此银行都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立机构网点。就西部地区而言,其地多人稀的特殊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因为其高成本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收益来弥补的。据统计,我国柜台业务每笔成本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仅仅需要0.6元,这就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越性,商业银行不需要在为不能建立足够的物理服务网点而苦恼,通过手机业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能为已经建立网点的农村地区降低经营成本。
(2)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长缓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物的问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我国部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的范围就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部分收费的金融服务就会形成银行收入的来源,从而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
五、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手机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各类银行几乎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更多的是偏向将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来操作,这并不是业务创新,而是一种操作设备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包括查询、转账和汇款等业务。业务创新的程度的低下,导致我国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接受度,普通的转账汇款业务虽然满足了部分农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业务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2)手机银行业务接受度有限,限制了农村客户规模。手机银行业务收入要有客户规模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接受手机银行业务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有转变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固守现金结算的观念,在这些农民眼中,只有通过现场交易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农民缺乏安全感,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部分农民总是担心一旦发生网络故障而使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此外,手机银行业务宣传度不足,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农民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的存在,更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大的便利,缺乏手机银行业务相关信息,业务的接受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
(1)法律缺失风险,导致农民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涉及到手机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二者都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做出具体规定。而其他有关规定也只是针对风险提出框架性的规定,没有具体配套实施方案,没有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也没有对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农民的索赔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民财产发生损失,其受到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自己承担。法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概率。
(2)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了农民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黑客攻击和网络传播的病毒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有些农民的手机系统安全度不高,更加容易遭到攻击,还有部分越狱、root以后的手机更加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农民在进行手机业务操作遭到攻击发生损失之后,势必会影响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银行的业务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或者银行内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或者对业务了解不透彻,很有可能发生操作失误,而农民就要承担财产损失的风险。
六、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1、积极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业务种类
业务种类的开发应该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多需要的还是存贷款、结算、支付等业务。为了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基本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经验,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点,来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服务。银行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开发适合农民的业务,例如通过与当地农资供销网点合作,当农民购买需要的物资时,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结算,从而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另外,银行应该积极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农民具有强烈需求的业务,进而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手机银行业务。
2、加大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接受手机银行业务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让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考虑以奖励的形式引导已经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民向其他人进行宣传,通过自己熟识的人推荐往往会使农民有安全感。另外,手机银行业务可以尝试为农户提供关于惠农、农产品产销等信息,引导鼓励农民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在试用的过程中,农民的观念也会渐渐改变,其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将有所改变。
3、完善法律体系,使手机银行业务具有规范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权利
应该尽快建立《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使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具有规范性,并且要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规定,还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首先应该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只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才会增加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其次,银行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对农民具有风险提示义务,银行积极履行义务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业务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对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当农民财产遭受损失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明确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4、银行和农民都需要对网络风险与操作风险防范做出努力
银行应该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对安全系统进行检测,防止存在可以被黑客攻击的漏洞,还可以推行电子签名和语音验证的防范方式,这需要客户在银行系统中预留自己的数字签名和声音信息以及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具体方式是先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再接受随机验证码,以语音形式进行预留声音匹配验证,考虑到客户声音因感冒等原因可能与预留不同时,客户可以输入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再完成相关交易。在操作方面银行应该制定详细完备的操作流程,并对相关规章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落实操作风险责任追究,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农民应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尽量不对手机系统做出更改,并每天对系统安全进行检查,养成在交易前先查毒的习惯,谨防欺诈。在农民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农民应该积极了解手机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不确定的操作步骤时应先通过电话向客服咨询相关步骤,然后再进行业务操作,避免盲目随意完成操作。
(注: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安徽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根源、监管以及路径选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378073。)
【参考文献】
[1] 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财经科学,2014(7).
[2] 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9).
[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R]. .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手机银行 移动金融
一、引言
手机银行是银行客户利用手机终端办理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代缴费、理财投资等金融业务的总称,手机银行带给客户的是快捷、低交易成本、安全的全新交易方式。手机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和网上银行服务,客户不需要亲自去商业银行网点或者必须首先具备有互联网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客户只需要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不仅节约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和获得金融服务的交通成本,而且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感受,极大便利了客户的经济生活。上述手机银行的特点决定了客户群主要以个人为主,交易内容主要是小额支付、转账、金融资产交易等内容。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文所指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村镇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的特点是网点少,经营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服务群体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当地居民。这些特点和国有、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当前,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已成普遍现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将手机银行作为重点发展业务,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全符合手机银行“弥补金融服务空白、服务金融弱势群体和满足小额支付结算的需求”,而且手机银行对于丰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弥补营业网点少、覆盖面低的现象。
二、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的积极意义
(一)弥补金融服务空白区域的金融需求
农村等边远地区的客户群呈现出金融服务需求种类多、交易笔数多、单笔交易额低的特点,农户对小额贷款类服务需求量较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大多数农村区域的撤离,农村区域金融机构密度和金融服务深度不能满足农村区域的金融需求。在当前金融体系下,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由于地域、技术和成本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实体网点和ATM机等基础设施数量难以有效满足当地需求,而网上银行业受到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网络使用费用较高等原因而难以广泛推广。另外,农村经济空心化现象已成普遍现象,青壮年农民大多进城务工,只有老弱病残和儿童留守农村,这些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主要局限于小额支付、收汇款、存储等,而且对辅币的需求数量较多,这些需求都难以吸引现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手机银行具有便捷、低交易成本和实时交易的特点以及存储、小额转账和支付的基本功能可以有效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基本金融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经济,主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主体,尤其开办手机银行业务可以扩大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
(二)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利润来源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小额信贷业务和资金转账,基本业务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雷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空间狭小,在争夺优质客户方面处于落后位置。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极低,金融创新业务存在严重不足。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型金融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且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群和手机银行的客户群存在更多的重叠,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具有先天的优势。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而且手机银行作为客户办理金融业务的渠道,中小商业银行开办手机银行还可以增加其他相关业务的交易规模,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中小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银行业竞争格局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提供了契机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对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沉重、长期亏损而扭亏无望的机构进行逐步的撤并,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进一步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中小商业银行受政策限制,主要为属地经营,服务范围集中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这种市场竞争格局为中小商业银行开办手机银行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业务种类及经营规模上与大中型商业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居民银行”的定位,有效地掌握当地客户的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加之在本地域网点的优势,可以深入挖掘客户资源,开发手机银行客户。另外,受经营重点和经营成本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区域开办手机银行的动力不足,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相对单一,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丰富自身业务种类,而且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使很多游离在正规金融服务之外的当地居民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有利于银行规模壮大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 中国内地市场外资银行 零售业务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006-1770(2008)09-029-05
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开展业务的地域及其他限制,向其开放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从2007年4月2日首批4家外资法人银行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有17家外资法人银行获银监会批准。
一年多时间来,外资银行加速了对国内零售市场的渗透力度,对我国公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本外币零售业务,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业务发展模式。提炼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上零售业务拓展的特征和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
一、外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模式选择
(一)客户拓展――高度倚重公司业务
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网点数量和客户基础方面暂处于落后状态。但在对公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开展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进入初期,倚重对公业务拓展零售业务,成为外资银行重要的发展策略。据中国零售网的调查统计显示,外资银行发展个人客户的各种方式中,公司与银行有业务联系的客户来源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老客户推荐的比重达到15%,二者合计近50%(如图1所示)。
外资银行主要关注的中资企业客户,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大型国企,此类客户管理和风险控制较好,资金透明度较高,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是沿海及周边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此类企业和外资银行已有长期往来,业务合作有所深化;三是一些资信良好的民营企业,以及在外资银行有外汇存款的民营企业。从外资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目标来看,资产在3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的个人客户是其重点发展的客户。而上述三类企业客户的管理层、核心员工是符合要求的客户群。与企业客户建立业务往来,进而在公司里发展个人客户,成为外资银行拓展零售业务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城市富裕阶层,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员工及中小企业主,比重超过50%。
(二)业务发展模式之一:富裕区域设立社区银行
在中资银行看来,由于绝大多数客户都需在工作日上班,社区的业务量不会很大,商业密集区是中资商业银行的网点集中地。
而花旗银行的观点恰恰相反,花旗认为,由于中国富有阶层及其理财需求非常分散,开在繁华商业地带的服务网点,并不一定方便客户,把服务网点开到高档社区,到距离目标消费者最近、最契合目标客户的市场区域拓展服务网络,不仅能提供各种产品和贴身服务,还有品牌建设的功效。这也是花旗选择以社区银行方式进驻中国零售市场的初衷。
2006年4月,花旗银行在上海境外商人最为集中的古北小区推出第一家社区银行。一年之后,花旗银行在北京富人集中的阳光上东小区开办了第二家社区银行。从选址看,这两个社区都是涉外人士居住集中的区域,属于国际化居住区,业主以外籍人士、有海外背景的人士及内地富裕人士居多。其中,阳光上东小区位于燕莎与丽都商圈之间交汇的区域,紧邻第三、第四使馆区。
花旗银行进驻社区后,举办了大量的社区活动,成功地吸引了目标客户的参与。以阳光上东小区的社区银行为例,仅仅一年时间,社区银行在顾客数量、存款量等几个关键指标上都远远超出预期。目前,花旗社区银行约70%的顾客来自燕莎和丽都两大商圈,其中40%是阳光上东的住户,并辐射到周边的丽都水岸、滨河花园、瞰都等高档小区,花旗社区银行的潜力正在慢慢释放。
(三)业务发展模式之二:中心城市设立私人银行
从2005年开始,中国银监会开始批准外资私人银行业务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开启了外资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截止到2007年底,共有7家知名外资银行介入到中国私人银行领域的竞争,2008年,提出设立申请的外资银行还包括东亚银行、瑞银、瑞士信贷、星展银行、摩根大通等。从设立区域看,上述外资银行均将业务中心设立在中国内地金融业最集中的北京或上海。
外资银行目前推出的私人业务,主要包括境外投资、向客户推荐一些信托和基金组合,或是帮助子女留学移民和设立离岸公司以及投资账户等。相比中资银行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上的优势,外资银行则加重外汇理财产品的力度。以巴黎银行中国私人银行中心为例,2007年其帮助客户理财的重点产品为外汇期权交易,年化收益在20%至30%。2007年,外资银行下半年力推的QDII产品,由于受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影响,这类产品收益并不出色。据理财周报调查统计发现,综合来看,2007年私人银行各大理财产品综合收益率达20%。
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前景扑朔迷离,尤其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幅震荡,对私人银行来说是一个开拓市场的绝好机会。经历过震荡市之后,客户普遍认可专业团队为其打理财富,富人对财富保值与升值更青睐托付专业人士,私人银行市场扩大的同时,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业务发展模式之三:设立村镇银行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出零售转型战略之后,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断从效益欠佳的农村市场撤出,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在2006年7月被叫停前,也在悄悄撤出部分县域。国有银行悄然撤退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却逆流而上。
继银监会放宽农村金融准入以来,众多的外资银行都在积极行动,继2007年8月汇丰银行获准在湖北随州曾都区设立村镇银行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目前均已递交设立村镇银行的申请。
外资银行进驻中国村镇市场,主要采取两种投资方式:一是直接投资,如汇丰银行在湖北随州曾都设立的村镇银行是汇丰全资的子分行,注册资金1000万。二是向当地农信社进行股权投资。除澳新银行斥资3.18亿澳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的股权外,荷兰合作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已收购了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5%的股份。
外资银行入主农村市场,其目的在于拓展零售业务:
第一,农村个人小额贷款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满足率只有60%。中国35173个村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是为6.7%,即还有2500个村镇是处于空白状态,尤其小额贷款的需求很大。汇丰在巴西、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发展了不同的农村金融模式,均实现了良好的风险收益。
第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2006年,汇丰银行资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万元组建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的项目组。项目组先后对青海、新疆、甘肃、河北、东北、江西、湖南、湖北共15个省区近60个县的金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给出的结论是: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众多的出口型企业在农村及周边地区。这些企业依托村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获得的金融服务较少,更多的情况下依赖于民间资金融通,资金成本较高。
第三,二线城市的零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多家外资银行村镇银行申请还没有最后批准,但在去村镇布局的同时,外资银行已将投资移向内地的二线城市,如渣打银行已经开始涉足农村贷款业务,并计划将小企业、财富管理等服务向二线城市拓展。在农村金融门槛降低的监管环境下,依托村镇银行,向二线城市渗透,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方式。
(五)产品定位模式: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
2007年以来,我国信贷从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限制,外资银行纷纷加大了信贷投放。以上海为例,目前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总数已达17家,占全国的58.6%。至2007年末,上海市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占到全市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的10.7%,全年外资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832.7亿元,占全市人民币信贷增量的31.8%。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是主要的业务种类。
1、量身定做的中小企业贷款
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其通过北京和上海的分支机构,针对企业在不同经营环节的资金流特点和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及独具一格的顾问式服务和多种高品质的金融产品,拟将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的概念及模式在中国进行应用和推广。渣打银行也根据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量身设计产品,其推出的 “快捷贸易通” 包含20多种银行产品,提供提货担保、进口融资、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保兑等产品,配合企业在不同经营环节的资金流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融资解决方案。目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渣打中国业务中的比重已超过50%,而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外资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业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融资难题始终困扰其快速发展。虽然中资银行最近两年也开始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下功夫,但出于风险考虑,起色并不大。而外资正瞅准机会,借助其全方位的优势,加速杀入,其完善的服务链条正好切中中资银行的短板。
第二,很多高端零售客户本身就是一些中小企业主。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资金上的需求,通过中小企业业务带动高端零售业务的发展,是外资银行适应中国市场的新路径。
2、灵活的个人贷款
2007年一批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推出各种灵活的个人贷款产品,据统计,2007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量的80%投向了房地产、个人消费等热点领域。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个贷产品在在贷款期限、抵押物、贷款金额等方面有明显创新。比如,外资银行相继推出的无担保个人信用贷款就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2007年7月,渣打银行推出“现贷派”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市场反响热烈。这是国内市场上首款仅凭个人信用便可以申请的个人贷款产品,面向所有大众客户。根据产品设计,该项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无需借款人提供任何担保或抵押,最高贷款金额可达20万元人民币,最长贷款期限达4年。消费者只需具备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可以向渣打银行提出申请。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最快4个工作日贷款即可发放。为了帮助消费者以零成本锁定利率风险,该产品贷款执行固定利率,利率水平在7.9%到9.9%之间,而且提供从6个月到4年的多种贷款期限选择。继渣打之后,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信用贷款产品。
(六)网点拓展模式――最好城市的最好区域及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城市和区域
从外资银行设立网点的模式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集中三大经济圈。从区位来看,外资银行的网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而且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是外资银行高端客户资源最充裕的地区。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内地25个城市设立总分支机构364家,比年初增加95家。其中,上海由100家增至121家,深圳由42家增至49家,北京由37家增至39家,广州由28家增至34家,天津由17家增至20家。综合来看,这五个城市网点所占比例由年初的60%增加到72%,集中趋势非常明显。
第二,集中中心城市的中心区域。从城市内部来看,外资银行的网点集中在外资客户集中地、金融中心所在地、商业中心及高档住宅区。以外资银行最为集中的上海来看,外国人较为集中的虹桥古北社区、新天地区域,以及商业中心徐家汇、金融中心陆家嘴是目前外资银行布局最为集中的四大区域。
第三,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在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中心区域的布点的同时,外资银行开始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并抢先占领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综合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作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前沿阵地,外资银行对网点的整体布局战略可以归结为――最好城市的最好区域,或者欠发达地区最好的城市和区域。
二、外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模式选择的基础条件和成功之处
(一)外资银行已形成一整套战略――战术的支撑体系
国际零售银行业发展起步早,经历了转型――变革――快速发展的历程,已形成了既有战略指导,又有战术配合,同时内部组织制度相协调的业务发展体系。
首先,从战略上看,零售业务一直居于战略地位,并成为外资银行外部市场扩张的最基础动因。以中国市场为例,在正式开放国内零售市场之前,外资银行为绕开监管限制,纷纷采用大手笔的股权投资,参股中资银行,提前进入中国零售市场。在监管放松之后,便纷纷成立法人银行,直接开展各项零售业务,零售业务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从战术上看,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技术发展成熟,以客户细分、客户分层管理、客户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各项业务管理技术调用自如,推动了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外部扩张。尤其,外资银行在高端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强。
第三,从内部组织架构来看,国际先进银行的事业部制矩阵机构,能够很好地起到业务支撑作用。这一点和中资银行形成较为鲜明地对比(如表1所示):
(二)具备可以复制的内部管理模式
从内部管理来看,外资银行形成了较为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的模式,并高度重视技术管理对业务的支持作用,很容易将其成功经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复制。
以技术管理为例,正如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First Hawaiian Ban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银行家协会主席)沃特・道兹先生(Walter Dods,Jr.)所说:“银行最大的挑战是能否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可以使任何规模的银行用较少的投资购置最好的计算机系统,用最先进的银行应用软件连到客户家里,这样就可以直接同美国花旗银行,美洲银行和国家银行竞争,信息技术是任何规模银行都可采用的经营工具,并迫使银行转换机制,银行传统业务可以转到后台或信息技术中心。”信息技术成为外资零售银行实施增长战略的根本。
(三)积极融入本土文化
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表现出了比中资银行更强的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看,外资银行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甚至高于中资商业银行。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外资银行不约而同地将村镇银行作为当前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在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逐步撤出的时候,外资银行缺逆流而上。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外资银行对中国本土文化和本土市场的高度渗透。
三、对中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应确实将零售业务的发展居于战略地位,加大资源的倾斜性投入
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事实表明,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是顺应金融环境深刻变迁的被动行为,更是丰厚回报的潜在动力支撑。
对中资银行来说,短期看,零售银行的转型是一个高成本的战略实施过程。但从长期看,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稳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业务规模和交叉销售率的提高,长期看零售业务的平均成本将呈下降态势。因此,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的启动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
1、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当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员不够的情况,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尤其是缺乏精细化中高端客户关系维护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如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财务顾问和投资顾问,较为缺乏,需要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加大IT技术资源的投入。从内部管理看,外资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 IT技术已贯穿到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渠道建设、产品开发、风险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摩根大通银行零售客户发现技术正使交易和服务变得更加简便。对于新发行信用卡的客户,在交易时只需在读卡机前扫描一下,而无需刷卡、签字、输入密码或把卡交给服务员;住房按揭贷款审批现在只需要2小时,而在几年前则需要等待2天。
3、加强总分行以及分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和外资银行通行的矩阵式事业部制还存在较大的差别。这种组织结构下,条线的管理能力较弱,各分行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当地同业之间的信息了解通常较为困难,个别分行的成功经验很难在其他分行之间传递、复制,加大了分行的学习成本和创新成本。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二)借鉴外资银行经验,尝试多种网点模式
西方零售银行业分支机构衰落――复兴的发展历程表明,分行网点在零售业务的发展中具有电子渠道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对现有网点的改造中,可以大胆借鉴外资银行网点建设的成功经验:
1、尝试社区银行。和外资银行主要依托涉外社区、富裕社区相区别,中资商业银行设置社区银行,应以社区覆盖面较大的中高端的社区为主,并针对社区进行营销活动宣传。另外,在监管部门的许可下,需结合社区客户的业务办理时间,灵活设置服务时间。
2、谨慎布点,进入农村市场。从网点分布和经营特长来看,除农行外,大部分中资银行缺乏服务农村金融的经验,因此,对于农村市场,要持审慎的态度。可考虑在发达地区农村,尤其是在边沿二线城市有网点的地区,选择产业集中度高、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和乡镇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发展以小额信贷和个人理财业务为主的零售业务。同时,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收购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前期的市场开拓成本和经营风险。
3、在中心城市,引入合作伙伴,设立超市网点、咖啡厅网点。这些商业地区或者人群密集,客流量较大,交易活跃;或者适合开发高端客户,已成为国外较为成功的新型网点形态。国际上一些银行自己经营咖啡厅,但多数银行都是寻找一个成熟品牌吸引客户和非客户,其中在世界各地有7000多家店的星巴克咖啡厅连锁吸引力最大,邀请星巴克的美国大银行有威尔斯法格,Charter One以及Riggs。
4、在繁华的商业区域和集中的社区,设立迷你银行网点。迷你银行具有所需场地小、服务人员少、业务灵活、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特点,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三)以智能化的风险管理为零售业务发展的保证
外资银行内部管理的一大优势在于,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内部风险管理,并在风险管理中大量使用IT技术,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成为零售业务大力拓展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完善的信息评估系统;(二)数据翔实的违约数据库,为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统保障;(三)智能化的风险预警系统。以荷兰银行为例,零售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中有一套比较开放的前、中、后台的处理程序。前台信贷业务操作人员所关心的3个数据是“信贷限额”、“违约率”、“已发生的违约率”。这些数据通过嵌入到相关的信贷操作软件,及时给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中、后台业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旦发现有风险苗头,系统就能自动发出风险预警,前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外资银行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是当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市场敢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和个人无担保信用贷款市场的最基本保证。
(四)加大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业务条线的联动
外资银行倚重公司客户拓展零售业务的经验表明,在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信托、租赁等业务条线,蕴含着大量的零售业务机会。条线之间的业务联动可将公司客户中蕴涵的零售银行的能量和资源转化出来,扩充基础客户,同时加大交叉营销力度,扩大高端的零售客户群体。
这种业务联动可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建立规范的、合理的内部转移定价,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办法,鼓励相关业务条线涉足零售业务。
第二,鼓励相关业务条线提供客户信息和公司信息,由零售条线的客户经理进行专项维护,并制定合理的利益转移方式。
参考文献:
1.阮永平,王亚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结构再造:基于国外零售银行发展趋势的价值链分析[J].《上海金融》,2006 年(12)。
2.杨学双.网点价值生命的探源与新网点规划核心策略[J].《金融管理研究》,2006(12)。
3.李刚.国际领先银行财富管理的经营实践[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4)
4.中国工商银行纽约代表处.美国主要商业银行仍然突出发展零售业务[J]. 《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1)。
5.rosemary lam.外资银行分行网点转型发展状况与创新个案[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6(9)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手机银行业务 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 法律风险
一、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手机银行又被称作为移动银行,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借助网络通信平台连接客户手机和银行,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银行业务方式。手机银行的发展给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银行业务最早在捷克出现,此后席卷欧美和亚洲,手机银行已在欧洲以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手机银行体系。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手机用户群体增长非常快,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奠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窄带无线链路提供信息传输通道,这使得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和速度难以得到保障。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通讯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用户损失,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提供商提供,存在不同的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这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存在技术选择风险,以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篡改等等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金融机构负面舆论影响而引发客户或资金流失的风险,这将严重损害银行利益和发展,一旦客户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再建立信用将变得非常难,因此必须重视防范信用风险,保证服务质量。
(三)法律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范,给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法律障碍。手机银行业务在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法律风险,需要重点防范。
三、中小金融机构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
手机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风险较高的特点,致使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运行环境较为特殊,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保障银行业务系统安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方案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对于这些技术方案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技术方案来确保其正常运行。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可用于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防范方案具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操作的确定性等等,同时要配备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和快速恢复机制等安全措施,来禁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和硬件被篡改,对登陆系统的身份进行重复鉴定,实行灾难恢复和系统灾难恢复,为手机银行业务安全保驾护航。
(二)防范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
对于中小金融的手机银行业务来说,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的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严重的时候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手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造作风险和金融欺诈,因此在防范手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手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机构内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建设,做到权责分明。对金融欺诈风险,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手机重点客户的监控,防范其进行可疑资金操作,全面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控作用。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基础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薄弱很多,经验存在欠缺,我国规范手机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欠缺,较为落后。所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这是我国当前手机银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原因导致的。从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来看,导致手机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该业务的开放式服务和非实体的虚拟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我国当前已有的法律规范,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可以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银行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此外因手机银行业务还涉及银行业务的技术管理条例,如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规定还不足以保护我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不断加强手机银行法律制度建设,防范手机银行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虽然在发展中起步较晚,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恰恰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我国手机将银行潜在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机构机构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做好防范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应对手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让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兴金融服务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季爱东.银行新中间业务与法律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电子银行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国内银行竞争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因其服务对象和战略位置的特殊性,其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本文在分析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
0 前言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的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根据依托形式不同,电子银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电子银行是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短信服务、支付平台、中间业务平台、收台、短信平台和客服中心等,狭义电子银行则专指网上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城乡建设发展中的金融主力军,以营业网点多、产品贴近“三农”为优势,立足农村金融市场。随着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电子支付环境的改善,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得到大力推广,不仅使农村信用社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而且赋予农村信用社新的生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也在适应农村市场需求、方便和服务农民生活、搞活农村市场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1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电子银行业务是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农村信用社利用该契机推出自己的电子银行业务,虽然同其他银行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市场份额低,发展速度慢,但在适应农村业务发展需要、扩展经营发展、创新使用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增进优良客户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通过相关调查信息预测,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渗透率将会翻番,总人数将高于6.5亿人,而这部分人群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村地区。所以,在农村地区开展银行电子业务前景非常乐观。
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和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电子银行业务推广过程中遇到诸多客观问题:如农村居民对电子银行业务认可度低,农村地区电子银行业务基础配套不完善,农村经济落后等。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主客观方面的问题:如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开展较晚,属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地域性不通兑问题;营销机制不健全,柜员无主动营销意识;科技力量落后,硬件设施欠缺;宣传营销推广力度不够,市场认知度不高;功能有待完善,特色产品较少;培训链条断裂,专业人才匮乏等。这些主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逐渐遇到发展的瓶颈,出现对其他存贷款业务的带动能力弱等不协调局面,而存贷款业务对电子银行的依托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子银行业务亟待发展。
2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策探讨
2.1 增加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的健康长远发展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搞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无线信号覆盖面,改善农村金融科技信息环境,要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合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要依靠政府加强农村教育,普及新观念和新生理念,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和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培训,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认可并学会运用电子银行业务,力求让客户真正感觉到电子银行业务的方便快捷,从而为农村信用社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客户和忠诚客户。
2.2 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产品创效能力
业务需求与开发的衔接度不高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产品研发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升产品研发效率,一是要业务部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从本身定位出发寻找适合城乡群众的理财业务;二是需要专业研发人员与业务机构保持联系,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产品的研发;例如,面对农村市场手机使用率高于电脑使用率的现状,农村信用社可以走“手机银行包围网银”的战略方针,首先大范围发展手机银行,改无线上网扣款模式为免费电话验证或短信验证扣款方式,简化操作规程,方便农民使用。三是配套研发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增强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信心。
2.3 不断提升团队素质和客户服务水平
高素质人才缺乏是制约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研发人员的稀缺和营销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因此,要不断调整自身营业理念,储备大量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体团队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客服中心建设,提升一线员工的服务质量,使其深入了解所推广产品,还要推动客服中心与互联网、多媒体、通讯报导实现完美结合,建立健全客服中心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2.4 建立考核机制,加大营销力度
要制定完善的奖惩措施,建立营销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业务经营的推广进度。农村信用社经不断加大员工电子银行业务的培训力度,努力建立一支勤学习、通业务、善营销的业务拓展团队。同时可以让员工引导客户进行业务体验,言传身教为客户推广农村信用社新的电子银行业务。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金融产品创新日益活跃,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农村信用社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面临着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因此,应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电子银行业务在城乡之间的推进,为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和服务“三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史春英,云莉.对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
《卓越理财》:实现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是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农行北京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工作重点,那么农行北京分行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陈英顺:农行北京分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始于2000年6月份。目前,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银行体系已初具规模。尤其是2006年总行推出了“金e顺”电子银行品牌 ,使广大客户对农行的电子银行业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全行电子银行业务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北京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在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和业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一是网上银行业务快速发展。2006年,网上银行新注册个人客户数、新注册企业客户数、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同比大都实现了成倍增长。电子商务B2C于2004年推出以来,已拓展网上商户30余家。二是95599电话银行日益深入人心。2006年,农行北京分行95599电话银行累计发生业务1867.39万笔,累计发生额20.81亿元。其中人工服务超过120万笔。95599电话银行为客户提供7×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多渠道、品种全的银行业务服务和信息服务。95599电话银行已经成为农行客户不可或缺的新型服务窗口。三是手机银行短信通知服务成为营销农行产品的高效渠道。2006年,累计5万多个客户定制了农行的手机短信通知服务,全年发送手机短信通知63.4万条。四是电子银行渠道建设初具规模,电子银行产品日渐丰富。电子渠道交易笔数已占到柜台交易笔数的12%。据初步统计,如果将ATM等自助设备交易笔数涵盖在内,我行非柜台金融交易比例占全部交易的笔数达到近50%,网点转型初见成效。五是基础管理明显改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制度日益健全,电子银行知识初步普及,为我行电子银行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当前农行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革,面临着艰巨的战略转型任务,迫切需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全面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加速网点转型,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全行核心竞争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尤为重要。
用我们总行杨明生行长的话就是,农行电子业务要抓住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实现农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嫁接式、跳跃式、超常规发展。充分发挥农行同业网点最多,连接城乡的信息化网络和物理网络优势,实现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务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协调发展。
因此,现阶段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对我们农行来讲具有特殊意义:一是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可充分发挥电子银行交易平台功能,把低价值和适合客户自助办理的业务分流到电子银行渠道,有效缓解柜面压力,推进网点战略性转型,使网点人员可以更好的服务高端客户,实现“无成本替代”。二是可让客户有统一产品、统一标准的品牌服务体验。同时,可以借助电子银行渠道将服务延伸到现有网点无法覆盖的城镇甚至农村,开拓新的市场,实现“无成本扩张”。三是可不断完善电子银行功能,为集团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量身定做,提供理财服务和个性化功能,提升客户层次,改变现有客户结构,转变现有经营模式。四是能够发挥电子银行营销全行业务、全行营销电子银行业务的互动机制,促进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携手共进。所以,我行把电子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重要的分销方式和渠道,和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作为推动全行经营模式转型特别是网点战略转型的基础性工程,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结合实际情况,今后几年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农行战略转型,面向客户,面向市场,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继续创新和完善电子银行业务功能,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打造“金e顺”品牌,大力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虚拟银行,加速推进低效业务和低端客户向自助机具分流,企业客户向网上银行分流,个人高价值客户向客户经理分流,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电子银行渠道的创收能力,实现电子银行业务的高效发展。
《卓越理财》:农行电子银行业务有哪些特色?农行北京分行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
陈英顺:我行电子银行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电子渠道共计上百种电子银行产品。我行的网上银行可以为注册企业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转账交易、银行卡交易(公务报销)、集团理财、代收业务、代付业务、电子工资单、外币业务和预约业务等九大类服务,帮助客户实现信息管理、金融交易和集团理财等功能;我行的电子银行可以为个人注册客户提供信息管理、资金交易和投资理财等12大类功能服务。以开放式基金为例,只要拥有我行借记卡的用户,通过网银即可完成所有我行代销基金的交易操作,网上签约,无需临柜,完成所有交易,实现一站式服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已全面实现查询、转账、缴费基本功能以及基金、外汇买卖等投资理财功能,尤其是网上银行还实现了联结个人客户与法人客户的转账、批量或单笔代收付功能,2006年自助设备又实现了查询、转账、缴费、外汇买卖、存折补登功能,这些产品的投产运行已使我行电子银行初显市场潜力。
电子银行是新兴的服务方式,只有顺应客户需求,适时推出新功能,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产品的持续旺盛生命力,形成我行电子银行产品的竞争优势;而要使我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激励机制,牢固树立有效发展的观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今年我行一是要抓考核激励。我行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激励机制,单独匹配资源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专项考核,合理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二是要抓普及。加强业务普及和人员培训。在继续深化电子银行业务注册网点普及,充分发挥网点的销售职能。同时强化对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培训在普及基础上侧重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确化的营销培训。三是抓营销。实行面向市场的电子银行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电子银行营销质量。首先,要对客户进行细分,把握各电子渠道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客户。其次,要坚持联动营销和整合营销,拓宽电子银行销售渠道。注重横向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纵向各级机构充分协调,积极采用主动营销、组合营销、一体化营销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营销。第三积极开展专项营销活动,引导客户消费行为转变,将柜面客户转变为自助渠道客户。通过大力宣传和引导改变客户工资柜面取现、现金消费、现金缴费、小额存现的习惯,选择自助取现、刷卡消费、自动扣费、自助汇款等自助服务,切实扩大电子银行客户群体。四是抓服务。电子渠道自助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售后服务的质量成为客户使用电子渠道信心与习惯的关键因素。我们不但要先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而且还要提高售后服务能力和水平,配备专职产品经理负责企业客户的日常维护,及时协助和帮助客户解决在网银使用过程中遇到得各类问题。五是抓创新。努力创新产品和服务,营造差异化专业化比较优势,保障和促进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发展。这两年我行将着手推广电子银行客户信息系统;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手机银行的功能建设;进一步丰富自助设备功能,分流柜台低效业务;加大自助设备投放力度,完善自助设备系统管理,为进一步发挥自助设备在全行业务经营中的业务分流作用和增收功效;提升客户服务中心的运营质量,为全行规范化服务管理多做贡献。六抓风险控制。
《卓越理财》: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金融行业新兴业务,在制度体系方面一直处于新建和不断完善之中,管理基础相对传统业务较为薄弱,您认为防范业务风险的要求是否更为突出?
陈英顺:电子银行业务除了存在与传统柜台业务同样形式的风险外,还存在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而产生的信息技术风险,以及由于商务模式变革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等。因此,作为农行北京分行来讲,始终把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当作一项重要工作,以技术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内控建设方面,我行将严格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2007年我行将再次梳理网上银行、网上支付、风险管理等相关制度文件,认真查找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并根据业务和技术发展最新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把规章制度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操作环节,责任到岗,控制到人,确保电子银行各项规章的适时性、规范性和一致性。分行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将分专题组织对支行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经理的业务培训。
1.1提高盈利能力
(1)在初始阶段,业务量(Q)增加,成本投入也会显著增加;一旦业务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成本(C)投入的增速会逐渐变缓,总成本的增长幅度也会趋缓,总成本(TC)表现为先陡峭后平缓的曲线。(2)其平均成本(AC),在业务量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会随业务量的增加而降低。(3)在到达一定的经营规模之后,边际成本(MC)呈现为单调递减,边际收益(MR)呈现为单调递增。这种边际收益递增的模式使得电子银行具备巨大的潜在盈利空间。(4)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总收益(TR)的亏损状态会渐渐减少,一旦业务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总收益开始转正,并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1.2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随着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电子银行已成为营业网点和客户经理之外的第三个重要营销渠道,成为银行提品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作用在于:丰富产品和服务渠道,实现业务分流减轻柜面压力,满足客户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需求,增强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如网上财富中心可更好服务中高端个人客户,银企直联、集团资金管理等功能则对优质企业客户具有较强吸引力。
1.3有利于新兴业务市场的抢夺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国内网民数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去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电子银行业务正是扩展这部分人群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客户的金融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手机电子支付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线理财、融资等新业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和选择。因此,谁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占据了先机,谁就把握了主动。否则,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1.4有利于弥补网点不足的问题,实现跨区经营
从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其具有跨区经营的强烈意愿。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性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营业网点稀少的问题,从而导致客户办理业务不方便、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不足等问题。同时,由于监管当局严格限制异地开办分支行,所以网点稀少会是区域性商业银行一个较为长久的问题。对此,区域性商业银行通过加快电子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网点数量不足的问题,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2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这几年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不可逆的必然趋势,已在区域性商业银行间形成普遍共识。当前,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历经几年的厉兵秣马,其电子银行体系已基本建设完善,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基础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着力打造在线理财、资金归集等具有更多价值创造功能的电子银行业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竞争力。总的来看,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受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电子银行发展水平特别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但在各区域性商业银行之间,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为均衡,表现在整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各个银行间比较接近,各区域性商业银行对银行电子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接近。由此带来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热情普遍较为高涨。
3制约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业务电子化能力较低。区域性商业银行因对信息技术的投入能力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等因素,信息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建设有待加强。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且对市场发展缺乏科学的预测,发展电子银行往往只是一味地追随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的脚步,产品研发存在较强的跟风色彩,不能很好地从本行实际出发进行产品建设。
(3)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能力上相对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发展电子银行,加之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水平较低,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可度有待提高。
4结语
关键词:金融创新手机银行农村金融
农村地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2)02-054-03
手机银行也称移动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它是继电话银行、网络银行之后,银行实现电子化服务的一种新渠道。作为一种“电子货币”和移动通信的结合体,手机银行可以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完成多种金融业务,极大地方便了银行用户。2000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首先开发手机银行服务,但由于成本较高以及技术制约等因素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缓慢。2005年后,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和3G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焕发生机,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手机银行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各种创新功能也不断推出,手机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大都突破了1000万户,手机银行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是国内手机银行业直到现在尚未出现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领导者。
一、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可能性
(一)手机的迅速普及,为手机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数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据工信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9.5亿户,手机普及率超过71%,其中3G用户规模突破1亿户。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和广阔的市场资源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已超过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6%。随着手机上网日益普及,手机支付业务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速时期,将为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我国个人拥有手机的比例远远大
于拥有计算机的比例,尤其是农村地区,随着3G网络的发展和推广,将来利用手机访问互联网必将超过计算机,因此在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比开展网络银行业务更切实可行。
(二)我国移动互联网覆盖率高,3G技术即将全面应用
我国三家移动运营商的无线通讯网络建设较完善,覆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及偏远地区,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通信保障。2009年,3G牌照在我国正式发放。据工信部的统计,截
2011年5月底,我国3G基站总数已达到71.4万个,三家移动运营商的3G网络覆盖了我国全部的城市和县城以及3万个乡镇。目前3G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可达2M,而且在无线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还可进行加密保护。将来随着3G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我国移动网络环境将会在覆盖和功能上得到更大的提高,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为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进一步拓宽道路。
(三)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近6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农村地区,而农村人口占到我国总人口的5。%。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且比较分散,金融服务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据银监会的统计,目前我国仍有2945个多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国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西北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真空现象尤其严重。而农村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金融需求,受传统意识和习惯的影响,非正规渠道的民间借贷已成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资金融通方式,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欠缺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了在农村地区开办低成本银行业务的新渠道。
二、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好处
(一)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东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很多西部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相对稀少。在这些地区开办金融机构网点,一来铺设网点的开办成本很高,二来网点建立以后的运营和人工成本较高。而在这些地区引入手机银行业务不仅能解决这些地区金融网点覆盖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大大减少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的铺设数量,从而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据统计,建立一个银行物理网点的成本是手机银行业务成本的30倍,用手机银行代替传统银行服务能够使银行的运营成本降低80%左右。
(二)拓宽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领域
1990年以来,正规金融机构纷纷退出农村市场,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量也大幅萎缩。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1980年以前,中国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于农村地区,1980年代到90年代初,160%的信贷资金用于农业发展,可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大幅调整,农业信贷规模急剧下降,到2008年底,农业类贷款余额比重下降到10%。中国农业银行的“去农业化”虽然符合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正规金融机构舍弃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市场,失去了大量宝贵的客户资源。如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联合当地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手机银行业务,那么可以大大拓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领域,开辟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在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量,获取更多的利润来源。
(三)提升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质量
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功能缺失,使得农村地区金融供求极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目前,农村资金的需求量只有25%是由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而70%左右的农村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从农户的借贷行为来看,选择民间借贷的农户远远超过了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例,说明民间借贷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资金融通方式。而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原来接触不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农村居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快捷方便地办理各种金融业务,所以手机银行在开辟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降低收费标准,鼓励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
在农村地区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是利国惠民的好事,国家应当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对银行而言,在农村地区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不仅能减少在这些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而且还能吸引到大批的农村地区客户资源,拓宽银行的服务群体。农村地区居民对手机银行的资费价格更加敏感,银行应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差别定价的方式。因此相比于城镇地区的手机银行资费标准,银行应降低在农村地区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资费,引导农村地区居民大规模使用手机银行业务。对移动运营商而言,投入的移动网络建设成本已经固定,只有规模效应才能更加赢利。因此移动运营商应适当降低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涉及的手机网
络流量费,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居民加入到手机银行业务的使用行列当中。
(二)针对农村居民的特点,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
目前手机银行的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转账、银行代收各种缴费功能:购物业务,包括在手机银行平台购买商品;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事实上,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更多地分布在存款、贷款、保险、结算和支付等业务。因此应该在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农民特色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其次商业银行应和当地农资供销网点进行合作,当农民在这些网点购买农资用品和出售农产品时,可以直接在手机银行上进行支付结算,这样可以极大地方便农民,减少现金使用,从而减少农民对金融网点的需求。另外由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封闭,如果将惠农政策,各地农产品产销信息等加入到手机银行业务的增值服务当中必将受到农村地区居民的欢迎。
(三)国内移动运营商应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凭借无处不在的无限通信网络平台为支撑。目前我国的移动网络环境有待完善,网络带宽偏低,网络连接不稳定等问题是困扰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应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切实改进通信技术,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加强移动通信覆盖面积和通信质量,提高通信的安全性,为手机银行的发展进一步拓宽道路,使手机银行业务摆脱网络条件的限制。
(四)从法律层面提高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
安全问题始终是手机银行能否更快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村地区居民可能会更看中手机银行的资金安全性。据调查显示,有1/3的受访者是因为担心手机银行的安全问题而暂时不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目前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仍不完善,还存在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比如电子签名。用户隐私保护、资金安全保障等。因此,我国应该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我国手机银行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手机银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应当将这些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拖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宣传,使农民在心理上降低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疑虑。
1.手机银行的运营与拓展环境
(1)外部环境。2009年。工业与信息化部正式下发了3C运营牌照,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开始加速进行3G网络的布局与推广,这标志着我国移动互联网“3G”时代的到来。今年6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超过9亿,手机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人随身携带、寸步不离的必须品,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3.1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当今的市场环境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也为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利用手机这一大众化的无线终端,将网上银行所开创的“家居银行”“办公室银行”进一步升级为“随身银行”,使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2)内部环境。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承担了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半径、降低综合服务成本、巩固客户忠诚度的重任。就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而言,电子渠道已经超过柜面网点,承担了大部分的客户交易处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积累了规模巨大的网上银行客户、手机短信客户,这为手机银行的初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客户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近年来的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对发展电子渠道业务形成了深刻的共识,同时也锻炼了一支专业的电子渠道研发、管理、营销队伍,这些都为手机银行业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内部环境。
2.手机银行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手机银行的兴起带给了商业银行电子渠道业务领域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客户资源将重新分化,客户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今后3年,随着3G网络的发展,将进入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此为契机,有效发挥手机银行对银行经营方式转型的驱动作用,大力开展手机银行的普及应用与营销推广,加强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物理网点与离柜渠道的协调发展,发挥整体功能和资源优势,形成合力。
(1)手机银行的核心价值与业务定位。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打破传统上依赖物理网点扩张的业务模式,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相对于传统业务,手机银行业务具有3A服务能力、与客户全方位接触、跨条线产品与服务整合的能力。此外,凝结了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最新发展的手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性的业务之一。是激活业务创新之水的“鲶鱼”。因此,手机银行业务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的优势、服务的优势、成本的优势。手机银行的业务定位就是要将其核心价值发挥到极致。体现手机银行核心价值的—个重要业务定位,是配合和协助其他业务条线提高服务品质、降低服务成本、增加收益以及稳定和吸引客户;体现手机银行核心价值的另一个业务定位,就是超越传统的银行产品递送的时问与空间限制,对银行产品和服务内涵进行更大的变革。
(2)手机银行的发展目标。根据对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判断,手机银行的发展应包括3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完成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建没,完成从无到有的跨越,伴随着3G网络的起步。进行市场的导人与尝试;第二阶段开始积极拓展用户群体,进一步明晰市场定位,完善手机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随着3G网络的逐步扩张与成熟,形成一定的客户群体规模;第三阶段,开始配合移动通讯技术和手机银行市场整体发展情况,大规模扩大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手机银行建设为重要的金融服务渠道,使其客户数、交易处理总量的占比均达到相当的规模。
3.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
(1)品牌策略。作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创新型金融业务,手机银行就是要让“理财触手可及”。让忙于事业而无暇理财的人可以享受到轻松理财带来的快乐。让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可以体会到最新科技发展带来的安全与便捷。其品牌定位就是针对中青年白领客户,借助手机终端制造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发展,为都市中忙碌的中青年白领提供便利、快捷、专业的金融服务,成为与这部分客户共同成长的理财伙伴,帮助客户实现“轻松理财”“时尚理财”的愿望。
(2)客户策略。客户既是业务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也是业务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对于手机银行这—依赖移动互联网市场等尚不成熟的外部市场环境的创新业务,自然应该有其独特的客户策略。‘考虑到业务推广的现实可行性与相关性,银行应从现有网上银行客户中产生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初期的基础客户的策略,因此,在手机银行推出之前,应针对网上银行的客户进行行为分析,比如:针对2l岁一25岁的追求时尚的年轻用户和31岁一35岁的有较高移动办公需求的商务人士作为手机银行在市场导人期所重点关注的用户群体,对于第一类用户,将手机支付类产品作为推广的重点,对于第二类用户,以手机理财类产品作为推广的重点。在如矽对咄之后,应根据市场的反馈呀鹂讧娟撇I定的客户铜翰新刊璃彰己化,进•步加强了=削相眺曲嘶臼‘,提高用户粘性。因此,在客户策略方面,我们不但要聚焦客户,持之以恒,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优化。迅速提高基础客户数量尤其是活跃客户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锁定高端客户,巩固存量客户,激活睡眠客户,挖掘潜在客户,不断优化客户结构。调整客户获取策略,增强发展后劲和潜力,逐步完成整个业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产品策略。研究产品策略,就必须先分析由于现有手机终端的特性:它方便随身携带,可随时随地上网,但是屏幕较小、上网速度较慢、输人不太方便,终端品种繁多,设置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产品策略时就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上网的特点,尽量减少终端上的输入和设置,同时要降低网速慢对用户所造成的影响。比如:手机上有字符、数字、拼音等多个不同的输入法,应能根据实际输入需要自动定位到相应的输入法,避免用户在多个输入法中切换;与网上银行深度整合,发挥渠道的内在优势,将手机银行的账户别名、收款人登记簿、自选股票等信息与网上银行共享;控制页面的大小,降低客户的下载量。以减少网速慢给用户带来的影响;在功能方面,不应追求大而全,而是找到功能的丰富与用户体验的平衡点,以理财和支付为重点,将大部分客户最常用,最实用的功能通过手机提供出来;通过点点滴滴的创新。使手机银行的界面更美观,操作流程更便捷。
(4)安全策略。据调查,在未使用手机银行用户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担心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因此,在手机银行的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但是,过度的安全措施将增加用户使用的成本,系统运营的成本,因此,要寻找安全与便捷的最佳平衡点,结合市场环境制定最佳安全策略,持续跟踪优化,力争做到使用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在市场安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的调整并部署储备的安全措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业务的安全运行。此外,在安全策略方面,由于手机银行运行网络与终端载体的特殊性,银行还应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
【关键词】手机银行 业务风险 防范 安全保障
由于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银行业务也将向电子银行业务进行转型。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银行业为了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以及创新服务活动。其中,手机银行业务就是一种新兴电子银行业务,它是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银行创新利润的渠道。但是,由于手机银行在一种虚拟环境下进行工作,因此,导致业务风险更多。而为了对各种手机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防范,以及保障银行业成功转型的安全,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措施。
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移动支付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全球也得到迅速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及日韩在移动支付领域成绩突出。在韩国,手机用户普及率达到82%,在世界上,宽带普及率是 最高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为世界公认,这些都为韩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的电子钱包和移动信用卡等移动支付业务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还有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虽然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手机3G时代的到来,又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现在我国银行的各类业务,在手机银行业务中,已经基本得到实现。短信手机银行和手机银行普通版,以及3G版本手机银行三套系统,是中国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开展的模式,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银期转账和账户管理,以及转账汇款和缴费业务,还有信用卡服务手机股市和住房公积金业务,以及国债业务和外汇业务,与基金业务等多种。
二、手机银行风险分析
手机银行带来了比较方便和便捷的服务的同时,也将面对不同的风险挑战。同时手机银行是实体银行的一种虚拟环境,拥有即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因此,风险要比传统银行远远的高。目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存在下列风险: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
硬件平台的支持是手机银行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设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银行必须进行的。设计方案一旦存在漏洞,就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同时各商业银行开展的手机银行业务往往都是通过客户端进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带来的风险,都是网络与设备出现问题和病毒侵入,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如果银行安全措施不健全,一旦病毒侵入计算机,那么网络主机系统崩溃,以及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往往会产生;或者黑客侵入系统,手机遭到病毒攻击,窃取和修改手机银行的客户信息,客户就会受到不小的经济损失,也会伤害到银行的声誉和经济。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由于,客户对相关知识不熟悉,就操作手机银行业务造成的;以及不熟悉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或者是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
由于手机银行业务监管不力和出现失误,以及遭遇侵害或其他原因,导致手机银行客户经济损失,从而使公众产生负面舆论,出现银行信誉受损的风险,这就是手机银行的信誉风险,这会导致公众持续怀疑银行整体运行的行为,这些行为对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和维持的关系,将产生严重的损害。如果公众不信任银行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信誉风险也会被引发出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就是提供一个高效的和可靠的服务平台。若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安全和不可靠,以及不准确和不高效,那么必将损害到银行的信誉,银行其他业务的开展也将会受到阻碍。可见,商业银行的经营直接受到手机银行服务的成败的影响。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
作为一门新兴业务,手机银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还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对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力没有进行明确,由此导致法律风险的出现。我们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的适用性予以明确。无论是对客户因素的保护和披露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风险。若对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相关职责和权力予以明确,则一旦有纠纷发生,则可依照相关的法律进行解决。若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撑,则会有潜在的法律风险存在。
三、手机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防范
1.身份识别
各大商业银行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主要就是客户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绑定的方式,客户要想以客户的身份登录手机银行,只有用本人的手机才能进行。当客户需要把密码和个人身份信息输入时,立即采取加密编码的手段,加密数据,同时使机密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得到确保。为了防止他人看见这些信息,这个过程不能在手机终端显示出这些信息。若出现线路故障,或者客户输出错误信息,系统应立即使交易终止,并返回到登录页面,再进行鉴定身份。系统应该设置限制密码错误次数,以利于对有人恶意试探别人密码的行为进行防止,当达到限制时,暂停该客户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系统应该实现客户确认机制,这有利于防止信息被窃取。从而保证是按客户意愿进行的手机银行操作。
2.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客户利用手机实现银行业务操作,就是手机银行业务。客户的手机一旦出现信号不好,就会出现延迟信息和数据的不完整的现象。因此,在移动通讯系统中,应把相应的机制制定出来,以防范这种事情的发生。利用手机终端才能实现手机银行的业务操作,但有时恶意手机编码或其他恶意的攻击会侵犯这些设备,因此,为了使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保障,手机银行系统应把如设置防火墙,以及监视控制系统等等相应的安全措施配备齐全。 同时为了防止在传输途中修改或丢失数据,应该摘要处理所有的交易数据,并校验交易数据。
一般来说,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已经在手机上被设置了,但是这些技术还是相对的比较简单,往往容易被解密,保密性不到位。为了使数据的保密性得到保证,在手机银行的整个系统中,数据传送应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方式。在传送交易数据之前,一个安全的通道必须在手机端和手机银行服务端建立起来,如果客户输入的账号密码符合验证的信息,客户和服务器才能成功连接,客户才能开始交易,同时实现保护客户的敏感和机密信息。同样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程序来实现加密和解密,以及相关的鉴定处理。
3.灾难恢复性
系统灾难恢复和数据灾难恢复,是手机银行的灾难恢复的两个内容。为了使系统的可恢复性,以及高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保证,需要把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安装在手机银行之中,这就是系统灾难恢复,从而降低系统故障所造成的风险到最小化。从存储设备中,挽救出由于自然灾害和病毒侵入,以及硬件故障等缘由,造成的用户数据损失,就是数据灾难恢复,这样可以使数据损失达到最小化。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一般情况下,尽可能把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制定出来,在业务得到发展的同时,建设内控制度,并使制度的执行效果得到提高。手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开展的一项新业务,因此银行应把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及时的制定出来,并且及时发现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不足,并进行补救,对管理制度体系应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是对银行操作风险最有效的防范方法。同时银行要把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实现切实强化,加大查处责任人员的力度,并把教育进行强化,从而使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手机银行业务,适当的监管手机银行,可以使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防范
信誉风险会对银行建立新型客户关系产生影响,使服务能力得到降低。银行应注重业务宣传,树立属于“自己”的良好品牌。良好的信誉品牌经营保证了信心与可靠性。那些具有良好信誉,值得消费者信赖的银行业务品种,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以及生存的权力。银行的内部管理也要加强,同时要把银行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好。银行内部应设立防范风险的机构或委员会,专门对稽核业务流程,安全评估负责,从而定期分析系统安全性的测试结果及审计记录。同时要科学的操作规范和严格的内部制约机制建立起来,使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得到保证,必须记载下,任何人进入系统的操作。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防范
我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时间不长,法律法规还处于没有健全的状态。商业银行应对自我保护意识进行加强,要尽量运用法律法规,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商业银行要充分的认识到,一旦发生法律风险,银行就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银行要对风险意识进行强化。法律合规部门应把优势力量集中起来,对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全面跟踪参与,尽职调查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同时开展法律咨询,谈判等多方面的法律服务,降低法律风险。在技术安全上,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行政法规。银行应注重保管交易数据;对证据的合理性进行认真研究,争取合理认定渠道,做好必要的准备去迎接可能的纠纷或投诉。
四、结语
银行和运营商在我国的手机银行体系中,不能使客户的需求达到满足。随着手机进入3G时代,各个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手机银行的潜在商机,因此,纷纷把手机银行业务开通起来。但是由于手机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交易,因此我们应重视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同时,需加强管理和控制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这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玉龙,黄磊,马牧原.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2):54-56.
[2] 刘萱.浅谈3G技术背景下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J]. 河北金融,2010(03):7-8.
[3] 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01.
[4] 张纪.手机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上海金融 ,2006(02):76-77.
近年来,兴业银行一直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积极推进电子银行业务整合与创新,成功建立起集网上银行“在线兴业”、电话银行“热线兴业”、手机银行“无线兴业”三大品牌于一体的电子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国内业界率先建立起由“一个集成的服务平台、一支专业的服务团队、一套标准的服务流程、一份贴心的服务承诺、一路放心的服务安全”组成的“五星导航”网上银行服务规范和服务体系,并加快与国内一流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专业资讯网站、移动支付服务商建立战略合作,推进网站综合化经营,不断提高电子银行的服务附加值。
三线合一
兴业银行一贯非常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早在2000年,兴业银行就提出了虚(无形服务渠道)实(网点、ATM/POS)结合的业务发展思路,并在全国首家成立前台业务部,统一管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和网点柜面等有形服务渠道。2006年8月,电子银行部正式成立,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三个电子银行服务渠道专门剥离出来,整合成为无线兴业、在线兴业、热线兴业三线合一的电子银行服务平台。
经过这几年在电子银行及电子商务领域内的不断探索,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兴业银行服务客户的重要渠道,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至2007年上半年,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占全行各渠道交易笔数的比例已达到32.39%,其中网上银行业务占全行业务总量比已超过25%。2001年至2006年,企业网上银行开户数年均增长105.76%,交易笔数年均增长830.09%;个人网上银行开户数年均增长128.32%。
安全至上
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安全性一直是兴业银行关注的主题。因为安全性是目前影响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业务的最关键的因素。网银的安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系统本身架构的安全性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否能有效对抗来自内外部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并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估认证;安全功能设计,是否提供包括证书、短信、密码策略、超时策略在内的多种提高资金安全度的功能供使用者选择;制度体系的建立情况,包括事前的风险预警体系、事后对不安全事件的处理机制、日常的客户安全宣传教育情况等。
首先,兴业银行依据《电子签名法》要求,采用金融行业惟一合法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FCA提供的数字证书服务。最近,兴业银行还刚刚完成证书系统的全面升级,并推出了安全性更高的网银USBKEY证书品牌“网盾”,这对建立建全网上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保障用户资金安全、规避交易双方的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电子安全系统应用方面,兴业银行投入巨资,采用了先进的网络防火墙技术,通过访问控制、一次性口令认证机制、动态图像“附加码”功能、入侵检测和用户级权限控制技术等手段,有效对抗来自内外部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
再次,兴业银行建立了严格的运行监控和管理措施,专门制定了网银的应急计划,定期演练,以保证系统在遭受不可抗力侵害,发生软硬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等故障后,能及时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兴业银行还加强了对关键设备和网络的日常监控,及时检查各监控系统的审计日志,提高网银系统的预警防护能力,在业内首家实行了大额、异常交易情况的定时分析、主动监控与客户回访确认制度,以防患于未然。
最后,兴业银行建立了严密的客户端安全控制措施和预警系统。该系统采用智能模块化设计技术,自动为不同客户配置不同操作界面和操作内容,以避免误操作。
未来重在客户体验
在未来,兴业银行将更加致力于在电子银行及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经验,对内深入挖掘、发挥整合优势,全面提升电子银行对客户、分行和各业务板块的整体服务能力,打造安全、高效、专业、人性的电子银行服务平台;对外加强战略联盟合作,快速拓展电子银行服务空间,实现从银行支付网站向综合服务的商业化网站发展的突破,树立无线兴业、在线兴业、热线兴业的电子银行服务品牌,并力争使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点。具体包括:
第一,进一步挖掘、发挥整合优势,不仅做到绝大部分银行业务都能在电子银行渠道上得以实现,而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银行渠道优势,实现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拓展延伸电子银行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提升安全与服务品质,不断改善客户体验。
第二,做大做强银行网站,实现从银行专业支付网站向商业化网站发展的突破,向业界知名的阿里巴巴、新浪、腾讯、携程、盛大等商业网站学习,建设国内一流电子银行,使电子银行成为客户了解、办理兴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前沿。
第三,加大业务合作,积极拓展与中国银联、B2B、第三方支付、资讯类等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联盟合作,探索企业网银特色产品与新兴电子商务业务的整合力度,并逐步建成网上房城、网上书城、网上保险、网上车城、基金超市和彩票中心等一系列专业性与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服务频道,进一步增强网站和电子银行的增值服务能力。
链接
在线兴业
.cn始建于2000年,2002年通过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安全评估,至今已经成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升级改版,形成了覆盖9大类77项企业业务和10大类133项个人业务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目前,兴业银行企业网上银行除具备查询转账、工资费用发放等基本功能之外,还提供集团客户资金管理、虚拟子账户、来账显示、回单查询、批量支付、网上单证、委托收款等特色服务。
热线兴业
客户服务热线95561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集产品咨询、交易受理、理财规划于一身,提供涵盖个人业务、信用卡业务、公司业务、银行信息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让客户足不出户完成信息查询、约定转账、缴费、购买国债、银证转账、基金交易、外汇交易、挂失等各项交易,还可代客理财,为客户设计提供全面的财富管理计划。
一、业务发展的困惑
1.业务重视不够。电子银行渠道功能优势尚未被充分认识和重视,有的二级分行电子银行部真正从事电子银行工作的只有一人,甚至还是兼职的,对基层行的业务管理和培训工作严重不足,造成部分网点人员电子银行业务知识匮乏。基层行电子银行营销队伍建设滞后,许多网点没有指定专职或者兼职电子银行客户经理,营销人员紧张,售后服务不到位。部分已经完成转型装修的网点,自助设备区域规划不科学,或者空间狭窄,可安装设备数有限,可扩展性差,有的甚至不便于客户操作。
2.外部环境制约。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使命决定了该行的客户资源、客户素质、网点硬件环境相比于其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具备优势,不利于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业务的推广,以至于少数支行领导及工作人员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出现畏难情绪。部分网点因为等待网点转型装修,自助设备无法更新或者安装,维护艰难,无法正常使用,进一步削弱了电子银行的分流力。部分县支行网点面积偏小,大厅狭窄,以至于一米线形同虚设,难以设置电子银行体验区。
3.自助设备供不应求。该行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银行,经济环境及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县支行达不到安装新设备或者多安装设备的标准,造成总行对该行自助设备资源的分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形成了“苦中苦”的局面,越是业务水平落后,越是资源受限。许多县支行的自助设备陈旧,数量少、故障多、速度慢,不能满足县级支行推广电子银行业务、提高渠道分流率的硬件条件,在部分新装修的网点里,陈旧的设备和崭新的网点环境极度不匹配。
4.柜台分流措施不到位。部分网点在自助设备充裕且地理环境优越的情况下,仍然耗费大量优质资源在柜台服务,无法腾出足够的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引导客户使用电子渠道,分流柜台压力,固守原有的工作经验和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意识不够,不能将自己从繁重的柜台工作中解脱出来,形成电子渠道分流率偏低、排队客户多、产品营销困难的恶性循环。2010年,该行电子渠道分流率为41.53%、比全国平均水平56.3%低15个百分点。
5.业务发展不平衡。经过多年的整合发展,该行已经拥有网上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电话银行、电子商务、支付通等电子银行产品,初步建立了面向市场各个阶层和环境,产品线较为充实的电子银行渠道,并且从收入来看,当前该行电子银行业务居同业第一,但是在所有的电子渠道产品中,该行收入主要依靠自助设备和短信银行,其他产品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支付通业务发展长久无起色,新上线的企业电话银行、企业短信营销启动缓慢。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性强,客户素质高,蕴含巨大潜力的网上银行发展滞后,而目前工行和建行的网上交易、网上基金、网上理财等业务遥遥领先,电子银行总体收入也有超越该行之势。
6.产品动户率偏低。2010年,该行个人网银、企业网银、手机银行动户率分别为22.46%、40.52%、2.87%,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9.81%、63.21%、5.9%,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手机银行动户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企业网银动户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69个百分点。动户率偏低严重制约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质量,不能为该行带来应有的中间业务收入,电子渠道业务分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业务发展的突破
1.提高电子银行意识。电子银行的出现可以说是银行业的第,银行业的第一次革命是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将人们从手工账务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第则将客户从排队等待柜台服务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电子银行的出现让银行实现了全方位服务,时间、地点、人物的局限不复存在,成为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下最高效的银行渠道,最符合市场的需要。未来最贵的成本是人力成本,而电子银行开创了一个新的金融局面,银行只提供渠道,客户自己操作,自己搭建环境、自己提供设备,自己安排时间,给客户带来超时空自由感受,电子银行必将给银行带来高素质的客户群体,稳定的中间业务收益,并解决现代银行柜台资源紧张、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得银行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客户营销。能够使用电子银行的客户都具备一定素质或潜力,电子银行发展走在前面的银行,所获得的必然是优质的客户,走在后面的银行,获得的大多是落后的客户,低效的客户,甚至是他行淘汰的客户。在未来,排队多的银行不是好银行,排队多的银行是低效的银行,拥有的是低效益的客户。电子银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银行的发展方向,正如因特网的爆炸式扩散一样,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大趋势,可以说,把握好当前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时机,就能成为未来银行业的主流,一旦错过,未来必将失去核心竞争力,在银行发展中边缘化。该行应提高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重视电子银行业务,以电子银行为着力点,开拓进取,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加快业务分流,实现经营模式转型,赢在起跑线上,为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2.提升售后服务水平。目前电子银行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少数人已经彻底依赖电子银行,多数人还处于尝试阶段,售后服务工作尤为重要。一是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培训,客户在柜台注册了电子银行产品后,柜员及网点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有条件的网点要现场进行激活、体验,传授客户业务功能和操作技巧,提升客户素质,让客户真正使用电子银行,最终发现电子银行的现代化魅力,开始依赖电子银行,无论存取款、转账支付、基金理财、缴费业务、信用卡还款等,不再依靠柜台排队办理。二是要建立售后回访机制,对本网点的电子银行客户进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客户经理定期回访,掌握客户使用情况,解决客户的难题,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上门服务,保障产品动户率。通过积极的营销、周到的售后服务赢得客户,让客户尊重银行,尊重电子渠道。一旦客户真正认同了电子银行,对网点来说,客户通过电子渠道转移大量资金的顾虑就消失了。
3.加大电子渠道分流柜台业务的力度。一是通过宣传、引导及强制分流,把能分流的业务分流至电子渠道,让电子渠道来为客户提供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的“3A”服务,从而解放人力资源。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客户经理团队建设,提升电子银行渠道产品的渗透率、动户率、渠道分流率,提高网点工作效率、二是用好用活农行的各项电子银行政策,发挥产品价格优势,分析各产品特点,加大诸如网上支付手续费优惠、网上基金手续费折扣、手机银行交易免费、企业短信一账户可注册多手机号等特点的宣传力度,细分客户层次,有针对性的引导客户使用最合适的电子银行产品。三是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速度,为网点提供发展的环境,尽快完成网点转型装修,加大硬件投入,为网点争取更多的自助设备资源,合理调配设备,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稳定性,保障渠道的畅通。
4.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营销模式。目前该行主要采用柜员计件奖励方式激励营销,难以考核营销质量,对动户率、分流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并且不利于网点主任、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的协调配合。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营销的最终目标是要赢得客户,而不仅仅是卖出产品,因为客户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土壤,留住了客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怎样留住客户就取决于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客户经理要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经济形式、同业状况、客户资源、客户需求,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满足客户长期的金融需求,在考核上考虑柜员与客户经理的共同激励,在营销产品的时候以奖励柜员为主,奖励客户经理为辅,在后续的售后服务中,通过客户经理的工作扩大了客户的贡献度后,应以奖励客户经理为主,奖励柜员为辅。在人员配置上,客户经理要越来越多,柜员要越来越少。
基本情况
新余现共有10家商业银行,其中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家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1家村镇银行。其中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2008年后陆续开办了手机银行业务。经过四年的发展,其开户数已超过全市网银开户数的一半。截至2012年年末,新余市共有手机银行客户19.9万户,比年初新增4.9万户,季度平均增幅10.5%;完成业务35.8万笔,季度平均增幅75.9%。相比较,网上银行同期开户数季度平均增幅6.77%,交易增幅65.3%,分别低于手机银行3.73%和10.6%。手机银行显示出良好的上升势头,后发优势显著。
这一结果一是得益于手机银行业务品种丰富,几乎涵盖网上银行所有业务类型;二是电信运营商话费套餐搭配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促使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迅速提高;三是银行方面针对手机银行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刺激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四是经过十余年电子支付培育的客户在接受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方面已不存在太大心理障碍。
存在的问题
业务结构化差距较大。一是机构间业务发展不均衡,4家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占比92.3%,交易量占比84.1%。假定以账户计算客户数,7家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占比个人账户为10.1%,其余3家机构占比仅1.7%。这一方面是业务前瞻性、技术实现等方面的原因,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的业务模式探索和系统开发较早,具体业务开办时间普遍早于其他机构2年;另一方面在品牌实力、业务营销等方面,4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普遍优于其他机构。二是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账户查询等非资金类业务占比高达50%左右,转账交易占资金类交易70%以上,平均单笔金额2000~3000元,主要满足的是客户账户管理和小额资金转账需求。
城乡业务发展不平衡。以银行网点地理辐射范围看,城区手机银行客户16.7万户,占城区账户的7.4%,县乡地区手机银行客户3.3万户,占县乡地区账户的2.2%。新余作为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城市,人口流动呈现县乡人口向城区流动及向外地流动的特征,县乡常住人员主要为幼龄、老龄和部分青壮人员,对手机银行认知、接受度低。同时,县乡银行网点少,特别是乡村一级只有3家涉农机构设有网点,其中1家尚未开通手机银行服务。
与其他渠道的关系。首先,是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的关系,在定位上手机银行不应仅仅是网上银行业务的手持终端备份。在业务边界上,网上银行以离柜自助,全天候服务为切入点,在产品设计上仍以“存、转、贷”和电商消费为主。手机银行应在保有网银业务的基础上,坚持“随时随地”,便民服务的理念,设计更加贴合零售支付需求的产品,如超市收银、农用物资交易、标准化农贸市场交易等。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新余手机银行发展从业务类型和业务种类来看,大多参照网上银行业务功能设计,实现的多半是网上银行业已成熟的业务功能,体现的仍是网上银行已成功剥离的自助离柜交易,如转账业务、账户查询、账单缴付、信用卡还款等。从平台建设和应用场景来看,目前手机银行更多体现的是第二个网上银行特征,并未充分挖掘手机银行的特点。其次,自互联网支付开始,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已从合作走向了合作加竞争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支付因其零售、便民的属性,将加剧手机银行与第三方手机支付间的竞争关系。聚焦新余市场来看,银行并未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统合力,诸如水、电、煤等便民服务,双方均能提供很好的支持,在更加本地化的商家服务上,银行对特约商户的拓展却迟迟未启动,关键还在于“利差”仍然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尚无动力发展零售型支付业务。
手机银行安全。目前,大部分手机银行通过绑定的银行账户(通常是银行卡账户),利用手机客户端或WAP方式联机完成鉴权,方向上是银行对银行卡无磁有密信息的单向鉴权,事实上并无法保证数据篡改以及钓鱼网站等带来的威胁。
本土化差异创新方向
【关键词】金融产品 创新 手机银行 发展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并购风潮已然在国际金融行业刮起了一股飓风,其中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华尔街的巨星陨落证实了金融风暴对于行业的毁灭性伤害。银行业的辉煌曾经已不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相关条例的逐步完善,国内银行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故,为了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除了应健全管理体制,更应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推成出新为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国内外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移动交易技术的革新为银行带来的巨大利润已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随着如何抓住机遇,跟随行业脚步,引领金融创新,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受到更多业者的关注。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关注手机银行发展
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 Service)也可称为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而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者的关注。如何突破业务现有发展瓶颈,增强客户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成为移动银行业务产业链各方关注的焦点,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下一波投资理财的新渠道。目前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基本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如账户余额查询,明细查询,外汇查询,利率查询,利息计算,转账交易,缴税缴费,金融理财资讯,信用卡账务查询等服务,银行也可透过手机移动银行通知客户信用卡还款,贷款还款或其他异常讯息通知。
第二,智能手机银行还可结合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除了找寻离自己最近的ATM及分行网点等功能,亦可主动提供客户所在地区的特约商户资讯、最新优惠活动等贴心服务,以达到随时提供查询促销、优惠信息的掌中行销效益。
第三,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可与超市、网上商城、影城等策略合作,提供用户手机上网购物或购票优惠,搭配快速取票或快递配送服务,达到随时移动购物的快速与便利生活。手机银行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通过手机银行,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手机银行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手机银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变革的新型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它具有明显优势。
三、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剖析发展潜在问题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始于1999年。2000年,中国移动联合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提供账户查询、转账、缴费和证券信息等服务。以2004年作为手机银行发展的分水点。2004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的新一代手机银行业务可以进行现金存取以外的大部分银行业务,如2004年8月,民生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银行服务。2005年初,我国电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交通银行推出了WAP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服务,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的手机银行。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2006年,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WAP手机银行等。经过近5年的发展,手机银行用户数量飞速增长,并逐渐从短信模式过渡到功能更为丰富的WAP模式,用户数从2004年的666万增加到2008年的13920万。
随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逐步开展,中国的手机银行市场规模出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业内统计,就中国银行而言,从2008年至今,手机银行交易额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了329.2%。截至2012年末,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到1159.6亿。我国手机银行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国内银行力求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者必须认清发展形势,重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切不可只图当下发展带来的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忽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其造成的损失将是覆水难收的。从当前现状出发,国内银行现面临着五方面的考验:
(一)快速发展,存在差距
我国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短短10年来由增长了1.5亿用户,呈高速发展态势。但是规模和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于11亿移动电话用户,手机银行用户仅有1.5亿户;仅占我国人口的11%,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二)业务覆盖范围广,实际使用率低
我国手机银行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服务,但实际使用率低。手机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余额查询、账户的明细、转账、银行代收的水电费、电话费等;购物业务,指客户将手机信息与银行系统绑定后,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购买商品;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但我国手机银行实际使用率较低。虽然银行不断提升金融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提出丰富的手机银行业务以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交易,然而实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于核心业务的使用率仍旧保持低落。大多数用户仍旧停留在服务查询与简单的转汇款操作上。
(三)银行主动营销多,客户主动办理少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的拓展基本上是对客户办理网上银行或其他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绑定办理,客户主动要求办理的情况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客户不了解手机银行产品,银行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多数年轻客户能够接受网上银行,但他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仍有一定的顾虑。
(四)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带动各行各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对金融产业而言,金融产品电子化更是必然的趋势及方向。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覆盖,上网的速度大幅提升,智能手机和3G手机网络在国内市场推行,手机的功能不再只是通信工具,其逐渐成为集上网、消费、支付、交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百宝箱”。着眼于智能手机的热潮及移动商务发展的前景商机,各商业银行均陆续投入资源,逐步发展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手机移动银行服务,期望利用这样一个创新模式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开发新型业务而获得大量忠实客户及其业务收入,为行业业务发展创造出另一波的移动生活革命。让客户不受时地限制的使用银行金融服务,获得金融资讯。对银行而言,可降低日常的营运成本,加强本身竞争优势,增加客户往来的忠诚度与认同感,提升银行本身价值。我国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今后,手机银行一定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崭新的服务渠道和盈利增长点。
(五)我国手机银行面临新威胁
手机银行面临着新两大新威胁。第一,手机银行网络机构存在安全隐患,客户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损甚至导致国家金融经济结构瘫痪。虽然,手机银行伴随智能手机热潮高速发展,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手机短信欺诈、消费者账户和密码可被植入木马、病毒、假网页等技术手段被窃取进行操作、直接威胁用户的资金账户等屡屡见诸报端的负面消息影响,使客户在接受手机银行时心存疑虑。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调查,58.5%的受访用户表示安全性是其选择手机银行品牌时核心的考虑因素。换句话说,目前阻碍客户选择手机银行的最大因素是其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担忧。第二,法律环境及监管不到位。手机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国家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因此,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客户通过电子媒介达成协议的有效性还不确定性,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权保护方面,客户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明确。信息传输不安全、病毒感染、手机上网速度慢、手机丢失、功能不足、遗忘密码、操作不便等因素影响我国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信心。
四、把握金融创新机遇,发展手机银行策略
随着政府金融政策的开放,金融机构大幅增加,产业环境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加上银行业同质性高,金融市场过度竞争日益严重,以致银行获利降低,风险增高,所以要如何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银行竞争力,透过发展电子金融创新机遇已成为各银行主要的策略。电子金融为银行重要的服务通道,而移动银行后续发展的潜力将更为惊人,电子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不再以银行柜台作为主要服务通道,所以各商业银行在通道策略和资源配置上应重新定位。对于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应成为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重心,如何避免同质化,基于前文对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六点发展性策略:
(一)改变管理者态度,发展电子金融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及发展影响甚巨,以银行业来看,存贷款业务为银行的主要核心业务,虽然发展电子金融对于经营绩效显现上,无法如贷款或理财等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劣可立即呈现,因此,部分金融业管理者对银行业务的经营策略上,往往偏向用传统模式为主要经营方式。以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来论,发展电子金融,将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商机与庞大的市场,因此银行管理者认同并全力支持积极发展各种电子金融服务对于银行经营策略是非常重要。
(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满足客户需求
要想在本国银行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强化自身优势,以及提高销售量或占有率,唯有不断地研发与创新电子金融产品,提供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客户,进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客户多元及便利的需求服务,抢占客户使用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发展企业客户,扩大创利空间。现行发展的智能手机移动银行主要定位是以个人客户为主,对于企业客户在操作权限控制的需求上,目前尚不能满足,所以思考如何将网上银行的企业操作权限模式套用于移动银行,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移动金融及内部安全控制的需求,将非常有利于移动手机银行的发展。
(三)注重用户体验,关怀用户成长
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应成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着眼点。智能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生事物多数人并不了解,“与用户在学习中分享手机银行的方便快捷”应成为较好的营销主题。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满足用户的切实需要,提供使用便利和更高的安全标准是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
(四)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
在经营策略上,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除了基本的金融服务功能外,还要善于利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特性,提供各种附加值的服务,突破过去的销售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结合创造新形态的网络媒体,发展更多贴近消费生活的服务,让消费者享受移动银行的便利外,跟提升产品的价值。
(五)加强合作,推动综合
一方面要加强银行间合作。鼓励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和业务整合,推动银行间的通信连接和数据文换,以及前后台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逐步加快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以减少成本,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更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特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资费问题是制约手机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制定易于用户接受的收费机制,有利于推动手机银行的发展,各银行可以考虑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制定数据套餐式收费办法,有一方统一收取,最后二者再进行利益分成。
(六)采取移动银行保障措施,确保交易安全
现行移动银行交易采用SSL加密通信协议,确保数据全程加密,同时采取密码控制、登陆超时控制、签约机制、转账额度自主设置等措施提高交易安全性。若以上的安全措施可应用于企业客户,让企业客户可以安全地交易,将使移动银行能更加蓬勃的发展。
五、结语
银行企业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摆脱银行业同质性的束缚,关键在于服务创新与业务水平的提升。尽管手机银行存在很多不足,但因手机银行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3A(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更具个性化和更具安全性的服务。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及资费的平民化,必然催化手机高速上网人群的扩大,这种转变将为潜伏已久的手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66-68
[2]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
[3]何军.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