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德育的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影响未来,德育引导人生。德育品牌建设关乎学校和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小学德育特色品牌建设,不只是一种特色创建活动,更是一个品牌文化培育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一所学校要真正建立和形成一个德育品牌,既要树立明确的德育品牌培育的目标取向,也要确定德育品牌培育的价值引领原则。
一、学校德育品牌培育的目标取向
中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当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中小学德育品牌的创建与培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将“发展为本”的核心主题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进去,并自觉而主动地落实到促进德育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三大发展目标上来。
(一)德育工作目标取向
众所周知,在诸育中,德育为先。然而,在以升学为导向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常常本末倒置,德育经常被当作服务生或保姆,人们只关注它为智育的辅助功能。
事实上,德育与智育的“正本”关系不是先后之别、轻重之分和主次之争的关系,而是融合互动、整体发展、相得益彰的关系。这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综合性本质特征决定的。但是,实际工作中却一直是重智轻德、分数至上、升学为本,德育长期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德育经常处于无位、无力、无效、无为、无奈的“五无”状态,德育人怀抱的常常是不自信、不自豪、不自强的“三不”心态。因此,无论是重德厚德,还是尚德立德,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落实“德育首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德育品牌培育,尚德以正教、正本以清源,真正发挥德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树立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厘清、端正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和互动发展关系,增强德育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学校发展目标取向
学校是教育的一种载体,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但相对校长、教师、学生“流水的兵”式的成长性动态变化发展而言,学校是更为稳定的“铁打的I盘”。正因为如此,学校更需要内涵与品质发展,以求优质发展及与时俱进;更需要特色与创新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性与普及性是基本的、共同的要求,然而偌大一个国家,41万多所中小学校,地情、校情各异,共同性显然不能模式化,更不可能千人一面。规范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创新发展与特色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实事求是的发展之道,才有利于发掘学校的优势资源,激发各自的动力与潜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笔者应邀为全国各地近300所中小学校的德育创新做设计,规划学校的特色发展,创建特色品牌发展模式,寻找特色兴校之路。我的体会是,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可以使质量高原期名校更上层楼、使曾经辉煌的学校再造辉煌、使徘徊不前的学校突破瓶颈、使排位居后的弱校绝处逢生。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是学校改进和发展的生长点。
(三)学生发展目标取向
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任务。对德育而言,创特色树品牌不是根本目的,立德树人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建设不能眼中只有特色品牌。相反,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归宿点都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特色品牌只是载体而已。因此,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建设一定不能忘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一定要坚守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根本目的。无论是从德育特色品牌主题及核心理念的提炼与设计、目标愿景的提出与预期、内容体现的组织与规划,还是过程步骤的实施与调控,以及结果效果的实现与达成,都应该围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生成以及知、情、意、行等各品德要素协同发展的目的而展开。
二、学校德育品牌培育的价值引领原则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德育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导向,正知以正念,正念以正能,正能以正行,正行以正品。学校德育品牌培育同样要体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功能。不同的是,德育的目的和功能更多体现在引导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上,而德育品牌的目的与功能更主要体现在对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因此,在学校德育品牌培育过程中,其价值引领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文化构建与精神引领、校本传承与创新发展、自我完善与共生发展三个方面。
(一)文化构建与精神引导
学校德育品牌培育过程是价值引领与文化构建相整合的过程,是德育特色创新与学校文化营造相融合的过程。文化构建与精神引导是价值引领的第一原则,是价值引领在德育品牌培育上的主要形式,基本内容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构建与精神引导的核心是理念体系的整体营造。学校德育品牌的培育,主要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体系的整体营造,可以开展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建设,也可以进行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和潜在文化体系营造,还可以实施理念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识别系统构建。针对学校教育和师生互动交流的特点,学校德育特色文化体系构建应着力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班级文化、家校文化等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围绕特色品牌创建的核心理念,进行诗意校园、校本课程、友好课堂、和谐班级、共育家校五大特色主题文化的整体营造,合力形成、共同促进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建设。
第二,文化构建与精神引导的关键在于学校精神的树立。一所学校“学校精神”的树立,从内涵上说,是确立一个愿景以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形成一种理念以凝聚共同价值追求,建立一种信念以唤醒立德树人情怀,设立一个支点以激发学校教育团队智慧,经历一个过程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实践经验证明,学校精神的树立是学校德育品牌培育的杠杆点。学校精神可以通过办学理念、教育愿景、育人理念,尤其是校训体现出来。如,承德小学校训是“承天之德正己之行”,推行“正行教育”;康有为纪念小学校训是“立社会志做有为人”,推行“有为教育”;顺德一中校训是“以学为本学以致远”,推行“学本教育”。
第三,文化构建与精神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与品牌发展一般有三种相互关联的控制方式:由标准控制的外推式发展、由愿景控制的内生式发展和由联系控制的共生式发展。外推式发展偏重于规划引领,内生式发展注重内动生成,共生式发展侧重互动促进。
学校德育品牌创建三种发展方式不可偏废。然而,就德育品牌的生命力及其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来说,更应强化内生式发展,激发内动力,真正发挥文化构建与精神引导的作用,助力学校内生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二)校本传承与创新发展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不是一种凭空的设想,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为了特色而创特色的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品牌培育是一种校本发展研究、规划与行动,同时也是一种改进性、发展性的校本创新行为,着眼点是创特色品牌促学校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着力点是挖特色资源炼核心主题营造学校文化。校本化、个性化与创新性、发展性是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重要特征。因此,学校德育品牌培育要坚持校本传承与创新发展两大原则。
校本传承是在诊断、整理、挖掘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基础上的文化延伸,目的是营造和形成学校的特色德育文化。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包括校名、校训、德育传统等。校本传承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对校本特色资源的准确诊断,包括问题诊断、优势诊断和发展诊断,通过精确诊断把握优势特色资源的本质内涵而形成特色文化核心主题。以校名文化资源为例,我们根据金沙小学的校名中“金沙”闪亮的特质,Y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校书香的特点,创建形成“自华教育”学校特色文化;依据里水中心小学校名的“里水内生,生生不息”原理构建“内生德育”模式;依据顺德李兆基中学的“顺李”成章之意蕴,构建学校遵循规律办学和助人“成章-成人-成才”的富有独特校本意义的“成章教育”体系。
创新发展是在对校本特色资源传承基础上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向是创建正念、正向的学校德育品牌。创新发展是一种正面导向原则,树立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传递德育的正能量。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可以进行平凡化精彩、不利转有利、消极变积极的正向性转化。例如,可以将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创新发展为德育特色品牌:可以将跆拳道特色发展为“乐道教育”(源自“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语),将咏春拳特色打造为“自强教育”(源自黄飞鸿系列影片中的《男儿当自强》歌曲),将足球特色开展为“可能教育”(源自“足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的观点),等等。
学校德育品牌培育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传承发展。坚持校本传承与创新发展原则,是提供促进学校德育品牌建立、形成和健康发展动力机制的有效保障。传承是对校本特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创新是对校本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目的是发展。因此,学校要在传承校本德育特色文化基础上,用创新发展的意识、思路来指导德育品牌培育主题理念的提炼和顶层规划的设计,进而整体而有序地构建形成学校德育品牌发展的模式体系。
(三)自我完善与共生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把学校特色化建设看作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变”的标新立异的过程,以致常常忽视品质性和根本性的文化内涵。从本质意义上说,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和培育是一个学校自我改进的创新发展过程,因此需要自我完善原则。同时,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对内,即学校内部及教育的其他各育,具有规范、导向、协同的作用;对外,即学校外部及其他同类甚至各级各类不同学校,具有应用、示范、推广价值和意义,因此需要坚持共生发展原则。
【关键词】小学 音乐欣赏 原则 策略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的音乐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想象力及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要从小学抓起,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音乐欣赏力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那么,应该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下文首先分析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并且探讨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 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更新思想观念,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娱乐和欣赏之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教学效果不应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而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二)实践性原则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审美教育,是鉴赏音乐的实践和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参与”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
(三)因材施教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音乐能力也因人而异,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班级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来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各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适当照顾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
二、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仔细研读课标、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立足教材首先应该立足课标。音乐教师应该潜心研读音乐课程标准,学习和理解音乐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这样才能在挖掘教材中做到心中有目标、胸中有方法。音乐教学必须尊重教材,用好教材。每一位音乐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教材的学习研讨中,以尊重和爱护的态度,带着建设新教材的任务使用教材。在提高驾驭教材能力上下工夫,逐步做到把握其内涵要义,对教材驾轻就熟。只有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真正意义上地解读,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一个高度去审视教材,能够切实找到国家意志和学生发展需求结合点的时候,才有可能超越教材。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树立全新思想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水平的高低。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开放型的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师生互动,以亲切的形象去关心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去表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参加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采用情景表演,在音乐游戏中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强、参与活动积极性高的特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一课中,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彼得、爷爷、狼、小鸟、小猫、鸭子等角色,让他们根据角色的特点及音乐变化做动作。这样的“动”能够最直接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且通过表演,可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又如,在听赏《赛马》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进行赛马的游戏,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描绘的赛马的热烈场景,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形式多样的音乐游戏是培养儿童认识音乐世界、提高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
Liu Xia; Yang Fei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昆明 650217)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 650217,China)
摘要: 德育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虽是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既具备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hich i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and all aspects of students' daily life. In recent years, mainstream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ctive and upward, bu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s mak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work possess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also face challenges. In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ondition, colleger's moral education work has a few weaknesses;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work is an extremely urgent important task.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 德育工作 原则 探讨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principle; explor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4-02
0引言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国家宝贵人才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各方面对学生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对他们严格要求,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但现实总不尽如人意,新入学的大学生由于从前成长的环境、教育、自我实践以及先天性遗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教师要对自己所培养、教育的对象――学生,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浅显地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状况,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原则作了简单的探讨。
1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目前,对于高职学院专科类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基本定形的阶段,心理上尚待引导的重要时期,他们中有80%的普高生,剩下20%是由中专、技校和职高毕业升入专科学校的。同时,专科类高校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也正是他们爱思考问题的时候,虽思考得简单,却也会触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问题。此时,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以身立教,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入手,从细节着眼,做到为人师表。要明白“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道理,利用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师生共同去探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等问题,为做好德育工作做好铺垫。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
1.1 思想活跃、勤于思考,但看问题片面,是非混乱他们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世界”。但他们往往轻视理论学习,把胡思乱想作为思想解放,造成善恶不分,是非辨不清,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与决定。
1.2 好学上进,渴望成才,但又不稳定,目的欠明确他们深深领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但又呈现出不稳定性,在成才途径上缺乏毅力,缺乏正确认识和崇高的自我奋斗精神。课程稍微难一点,就没兴趣,就说这门课与专业无关,不学了;去野外实习或顶岗实习,不是嫌脏就是嫌累,想着法偷懒。他们中大部人依赖父母和机遇,在学习与职业中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
1.3 主张自立,追求民主,社交欲望强烈,却盲目排他,择友标准欠明“自我尊重,要求自立”是21世纪青年学生的主旋律,但有些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主张自立,却拿着父母的钱乱花。追求民主却没有更深层次思考,看事物和现象绝对化,追求所谓的高度民主,却排斥民主集中。他们常常以强调自我尊重为名盲目排他,纪律观念淡薄,认为在社会上交朋友,那才叫成熟,这是我的自由,却无形中受到社会上一些流氓意识的熏染。
1.4 唯我独尊,缺乏感恩之心;想干事业,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目前,所有高校的学生有很多独身子女,这些学生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无关爱之心。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认为“成果是属于自己”,与周围的人都没关系。不难看出学生唯我独尊的情况很普遍,他们没有怀着感恩之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而且这些学生还想做一番事业,但劳动观念又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观察统计,学生不愿事是“打扫卫生”、“洗衣物”等小的事情,放假回家直接劳动力丧失。
1.5 渴望成熟,但是抗挫力低,行为幼稚进入大学后,脱离父母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大人,很多事情能自己作主,但当自己的决定得到的结果不是预期的,就会觉得自己很笨很差。笔者所任班级的学生在计算机统考过级中有一名学生未通过考试,学生打电话给班主任,语气就像虚脱一样,表示自己心里难过,要回家。这一现象表现出一部分学生抗挫能力较低,有些不成熟。有了以上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工作原则。相信这些原则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为教育者的工作带来方便。
2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遵循的原则探讨
“树人之要,德育为先;德育之要,养成为重。” 很明确要树人,先德育。笔者对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作了几点探讨,仅供读者参考。
2.1 知行统一的原则知行统一是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者者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知行统一是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在学校,大道理讲多了学生不爱听,只要教育工作者以身作责,正确引导告之学生在学校学习,第一要务就是学习,把学习任务当成起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注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生产劳动,经受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2.2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俗话说“百人百性”,因此教育者因从学生实际出发时行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征和当前思想实际,提出教育的要求,确定教育的内容,运用教育的方法,避免“成人化”、“一般化”。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我们先要做到以下四个环节:第一,考虑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有规律从而使教育保持先进性和一贯性的同时,又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加深和复杂化;第二,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教育的方式与要应因人而异;第三,了解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第四,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到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完成以上四个步骤,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2.3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又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体,这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辩证关系。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帆船”。假如有同学遇到困难,作为教师要带动大家一起去帮助他,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活泼的同学更加开朗,性格孤僻的同学也已能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那么整个集体就会变成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
2.4 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正面引导、说服教育是由德育工作性质决定的,对学生说服教育时,要辅之以纪律的约束,积极作好思想引导工作。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积极上进,肯于思考、追求真理,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由于阅历浅,是非不分,常把冒险当勇敢,把谦虚谨慎当成胆小怕事,甚至个别学生沾上不良习气。因此对他们需要正面教育,指明方向,把“封闭式”教育变为“开放式”教育,做到“放中有防”,关键时仍要批评指导。同时注意树立榜样,表彰先进个人。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5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有先进的,有落后的,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是在矛盾转化中实现的,我们要自觉地用矛盾转化和正面引导的原理,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教育学生,就是使学生的缺点、落后的因素转化为优点和进步的因素,从而使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变先进。贯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还应正确地对待先进的学生,要善于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及时得以纠正。
2.6 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严格要求是要求学生遵循德育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尊重、信任学生是对学生的真诚关怀与爱护,信任他们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断进步。在教育过程中,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二者是相结合的,正如一个学生所说:不是我们做的不好,我们确确实实没犯大错,但操行分低于别人,心中也确实难过啊!而那些集体荣誉感强的学生更是不能忍受自己系或自己班的成绩比别人低。作为教师,基于尊重信任提出的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自觉地履行所提的要求。尊重信任中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鼓舞,使学生产生内在动力,在克服各种困难的事情中表现出坚强的毅力。
总之,学校是一个专门教育人的机构。正面教育和引导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学校和教师要经常地、主动地和家庭、社会有关团体取得联系,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共同做好青年一代的教育工作。要明白德育教育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全国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2010,5.
1. 一致性原则。小学阶段的的孩子,要让他们像较大孩子一样学会结构复杂、寓意深刻的句子,实非易事。因此,我在选择英语口语训练内容时,大都选择用词简炼,以达意为首要目的。并且选择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难度相协调的内容,才能真实、客观地考评学生。例如,小学五年级英语Unit4 What can you do?我让学生讲讲你和你的家人能做什么家务?学生都积极发言。有些学生还说出了新发明的机器人能帮我们做什么。这类题目源于教材,不但贴近生活,也更有益于日常使用,还能使学生们在课堂外使用。
2. 交际性原则。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作为一门语言、一种学习工具来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交际能力就尤为重要。通过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真实兴趣和良好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因此必要的交际性是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重要保障。这类题目可以是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看图会话,也可以是学生的所见所闻,甚至可以是无限的遐想等等。
3. 趣味性原则。学生在小学阶段本来就是好动、好玩的年龄段,教学中要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有意注意。所以,英语口语内容应该富有“意思”。首先,通过不同类型的口语表达,使口语表达内容丰富,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此外,英语口语表述过程也应丰富多样,如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模仿身边的人、模仿有趣的动物等,也就是说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全面提高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4. 励性原则。突破“不张嘴英语”的第一步,就是不断鼓励学生勇敢地说,踊跃地说,在课堂上说,下课也要说,最后到想说就说。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客观真实的评判,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小组评比和个人评比的方式,看看哪一个小组题目有创意,说的好。还可以选出本节课的“口语之星”。我会给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学生给予奖励,有时是物质的,有时是精神上的,很好的激励了学生参加口语训练的踊跃性。
二、适合小学英语口语练习的语言类型
1. 基本学习型。这类口语训练题目主要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学生基础尚弱,应该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口讲英语和培养良好的口语学习习惯,如朗读英语课文、朗读英语单词,大声说出简单的几句话等等。
2. 知识输出型。这类题目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主要是利用一些现有的知识,并拓展一下思路。如,展示一些动画图片、电子照片、有趣话题、新的电子游戏、新的动画片,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完成学习任务。
3. 交流输出型。这是针对部分口语好的学生所设置的。例如,根据某个情境,分成小组自编对话,承担各个角色进行表演。
三、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的方法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必须用科学管理的理论来指导学校管理。我国80年代初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教育管理的改革。因此学校管理就要沿着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学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据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学校管理必须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目的保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端正办学方向对于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用时长、见效慢,连续性强,只有在管理过程中紧紧抓住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认真探索学校管理的具体规律和工作方法,才能掌握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的。我国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学校管理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准则。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要看按什么指导思想办学,学校的各种措施和做法是否符合教育方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的学生是否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否经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考验。是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评价学校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依据。
2、整体性原则
学校各个层次,各项工作和各种因素之间是否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管理者必须把学校管理活动当作一个整体,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部署、统筹安排,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围绕学校整体工作的质量、效率正常运转。学校是一个系统,从更大范围来说,学校系统隶属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学校管理的效能要受到社会系统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管理者要有全局观点,要认真研究社会系统对学校系统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整体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工作。只有教学工作管好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才有了可以依托的中心,学校教育这个机体的运转才能正常和有效,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才有保证。
3、科学性原则
“学校的科学管理就是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②。在管理过程中,要依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观察和分析学校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处理学校工作各程序中的问题,善于运用现代化手段来使用、调节和控制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善于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已取得的成果,使学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过去的一家一户或私塾的教育,无论从学校教育的规模,教育的内容、手段,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有关系等来说,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种因素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管理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来管理学校,遵循客观规律办校。学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要按认识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育和教学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统一性,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完善一整套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类人员有章可循,明确职与责,做到功过是非赏罚分明。
4、民主性原则
在实施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注意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和管理,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学校管理尤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教职工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做出决策,发出指令,提出具体措施之前,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设,加以分析研究,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和局限性,学校中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教代会形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多数人的意见。要为教职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机会和场所,通过提建议把个人目标融合于集体目标之中。
5、育人性原则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曾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③。”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秩序。
学生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遵循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原则。比如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和教育学生,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等等。在学生管理的内容方面主要有:思想品德管理、健康身心管理、课堂学习管理、学籍和成绩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教育性、育人性。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 工都要坚持言传身传,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学校要通过规章制度以及行为的准则来约束师生言行,重视培养优良校风。校风是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工、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凝聚和积累起来的一种精神成果。优良的校风是培养一代新人的熔炉,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学生、教职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的建立与布置要体现地域和学校自身特点,要有自己的特色。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着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师生校训、校歌、校徽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具有标准导向和激励作用。对校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协调多样的统一,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在“寄语”,每一座大楼都在“召唤”,每一角、每一处都在“熏陶”、都在“感染”。总之,学校管理的根本点在于育人,一切管理目的、目标、措施、方法,都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6、质量性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为质量服务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质量。学校管理必须抓好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是循序渐进,细水长流的智力活动,必须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质量管理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研究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控制,进行质量检查。不抓教学质量,谈不上学校管理的效益。
二、学校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事、时、空、信息。学校管理的内容是如何组织、协调、控制好这七个要素,使这些要素科学合理地动作,发挥最大的能量,以顺利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一)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学管理和特殊重要性。教学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和信息等,管理好教学,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特征。
1、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理应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包括培养目标,各部分知识点的说明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等内容。期初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教务常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2、教学内容管理
教学内容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管理、课标管理、教材管理。教学内容对能否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程、课标和教材,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不随意降低教材质量。
3、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及其时间统程。教学过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过程,管理的内容,统管教师的教,也管学生的学,教师方面要着重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即“六认真”管理,加强教学检查,抓好教学准备的检查,开学教学情况检查,平时教学检查,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4、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利用质量标准来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关心教学质量,关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的质量,采取各种方法,技术及具体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检查和质量服务工作,最佳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教育质量应包含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三个方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
(二)教师工作管理
(1)“人本”注①管理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④,“9.9”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它要求创造出这样一种工作条件,使得职工了解问题,关心工作的成果。这样,当职工了解了组织的目的并认真关心其成果时,他们就会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无需用命令形式对他们进行指挥和控制了。这可以叫做“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⑤。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注②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管理人员广泛接受。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赫茨伯格“激励双因素论”注③在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被管理者获得了满足,就会把管理者的意愿变成自觉行动,从而达到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他就会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管理者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是发展教育专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关键在教师。根据教师劳务的性质与特点,教师心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教师管理的经验,对教师管理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安排原则
即根据教师的素质状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用人所长,扬长避短,克服求全责备的思想,更不能迁就某种关系,照顾某种情绪,而因人设事。
2、激励原则
即学校管理者通过适当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增强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激励因素等措施,不断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使用与培养提高的弊病,要给教师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条件。
4、优化原则
即合理地组合教师队伍,注意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
5、按劳分配原则
即在物质利益上坚持公平合理,奖勤罚懒,多劳多得,优质劳动多得。
教师工作管理应着重于教师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师的使用、培训和考核的管理。
(2)、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通过教育调查、教育方针、教学测量等,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效果的多少和优劣。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这路。通过量化,把抽象的管理变成了具体的,为管理制造了一把尺子,以便快捷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为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找到了依据,对于教育者来说,因为有了量化的标准,应该怎样工作、干好工作指明了方向。
(3)、绩效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绩效评价,就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过程及其行为结果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工作绩效如何,不只看某 一次成绩怎样,如何还要采用:一是纵向比较法,即同自身过去相比较,取得了哪些进步;二是横向比较,即同自身同类相关学校相比,看自己有哪些成绩。在绩效评价实践中,采用以纵向比较为主的。通过纵横比较,就可以对学校管理工作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层次和水平。
“国家坚持的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④“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⑤。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提升我们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主题,以强化常规管理为重点,坚持“两个基本”,抓住“三个重点”推进“四个转变”。
1、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求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两本意识。
教学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学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的任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校领导、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不得岐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调动教师内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情感。学校领导要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的意识。
2、抓住“三个代表”增强落实意识
①抓住提高质量这一重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②抓住“德育为首”这一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重点,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3、推进“四个转变”。强化时代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职能、地位、作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适应这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转变四个观念。要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转变,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从过去注重教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高度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打造,要从注重“输血”扶持向自身“造血”功能转变,高度重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率先垂范,不断磨研自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者是学校的灵魂,管理者要团结勤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一个好班子就会有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班了的办学理念,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华,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关系到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关系到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和整休形象。学校领导班了成员特别是校长要不辱使命,只有不断学习,装备自身,磨研自我,去创新中务实,在忧患中竟争,在反思中实践。唯其如此,才能办出成功的学校,才能成为成功的校长。一是管理者要有亲师意识,要尊重和关爱教师,信任教师,做“人文化”领导;二是管理要知法、懂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教育规律,一旦规章制度形成,管理要带头遵守,做“法治型”领导;三是管理者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走进校本教研,做“研究型”领导;四是管理者要树立“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思想,抓好质量管理做“质量型”领导;五是管理者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观念,挖掘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做“特色型”领导,六是管理者要有严谨的办学作风,真诚待人,踏实办事,心系学校,情注师生,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做“务实型”领导。
办好合人民满意的教育靠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是管理,管理者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拿出真诚,献出真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尽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才能为人民办好教育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注释】
注①:人本就是以人为本,重点强调人的作用。人的满足与发展才能促使事物的达成与提高。
注②:需要层次理论,最早由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的等级排列的。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注③:激励的;双因素论,最早由赫茨伯格于1959年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保键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遂宁市教育局《依法治校法规要览》20__年
②廖隐村、彭诗琅《校长手册》1996年
③《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④拉尔夫·泰勒《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
⑤摘自赵志军的《管理思想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__年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一、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现状
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歌曲教学的态度基本一致,大部分教师重视英语歌曲的教学模式,只有极少数教师倾向于传统教授方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凭借经验授课,对课堂的设计、准备以及把握不够完善,课堂内容较为单一且不系统,从音乐到英语教授之间没有过渡,容易形成教师在教授歌曲时,学生参与性较强;当转向于英语教学时,学生兴趣又有所减弱。目前英语歌曲一般教学模式为,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分发或抄写歌词;教师带领跟读歌曲歌词;学习歌词中的英语单词;学生逐渐跟唱。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高于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要求学习单词、跟唱英语歌曲,而小部分学生仅仅注重跟唱,其对英语单词、语句意思及发音的掌握度均较差。
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随意删减教材中设计歌曲教学;教师对英语歌曲教学原则的把握不够严格;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单一、缺乏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模式;歌曲教授过程中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学习英语;对学生发音、歌词语句的解释不够充分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从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及方法两方面展开探讨,以达到科学合理规范小学英语歌曲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理论支持
英语歌曲教学需要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持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以确保对学生英语的教学效果。加德纳心理学家将人类智能分为七个范畴,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支配音乐的右脑同时支配情感、愿望、想象力、几何图形等感性思维;而左脑主要支配理性思维,如语言、写作、计算。左脑理性认识的运作有赖于右脑感性认识的提供,如果没有右脑提供的感性认识,左脑较为困难或根本无法加工和处理信息。故,英语作为语言学,有赖于音乐作为媒介来让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学习。音乐对英语学的影响宏观表现在,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
从语言学角度讲,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更好的解释了如何习得英语。该模式提出学习语言是需要同时具备可理解性、有趣性、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性及给予足够信息量。要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不仅需要教师有理有据、活泼生动地将知识“介绍”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歌曲教学恰好可以满足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所要求的条件。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感性认识,歌曲歌词自身具有的关联系,使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单词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并借助歌曲背景以及教师对歌词内容的梳理和解释,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语言联系在一起,最终在一首歌中感受出英语表达及运用的真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收效。
三、小学英语歌曲教学原则
1.选择的适用性原则。在选择课堂教授的英语歌曲时,需要从教学目的、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其适用性。首先,选择的歌曲需要符合教学的目的,避免选择的歌曲与教学内容不相符等情况的出现;其次,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具备一定的难度但不超过学生现阶段的理解水平;最后,还需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充裕性,选择歌曲不宜过长以避免课程内无法学完歌曲,并且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理解时间。
如对于较低的3年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可以选择《Happy Birthday》、《Bingo》等歌曲。其单词、语法以及歌词意思都较为简单,易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最基础的单词、常用语句以及“There be”句型。教师通过这些歌曲的教授,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学习基本英语表达,而且可以通过仿写及改编歌曲,引导学生自主替换及创作歌曲。如,《Happy Birthday》的歌词可以改编为《Good Morning to you》。这样的合理改编,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歌词学到更多的英语表达,又可以鼓舞学生课下练习英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搭建其学生间交流、沟通及练习的方式和平台。
2.歌曲的审美性原则。小学教育总目标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课堂所用歌曲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英语歌曲的美感主要体现旋律、用词及内容三个方面。第一,英语歌曲本身旋律要优美动听,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歌曲旋律上避免选择太过复杂、吵杂或另类的音乐。第二,英语歌曲的用词在其准确的基础上,要保证用词的优美、具体,避免出现用词及语法错误、抽象、不易理解、粗俗、野蛮等情况的出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其审美能力还未建立完全,所以需要教师积极且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一部分英语歌词具有显著的语法错误,也需要在选择过程中剔除。第三,英语歌曲的内容要积极向上,这一点需要教师们的着重注意。英语教学用曲要积极弘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杜绝过于个性、晦涩、黑暗的歌曲的使用,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可以选用《Big Big World》、《Smile》、《I have a dream》等,歌词如下:
《I have a dream》
I have a dream, a song to sing
To help me cope with anything
If you see the wonder of a fairy tale
I believe in angles
Something good in everthing I see
I believe in angels
……
3.课程的科学性原则。在英语歌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紧抓教学目的,合理设计课程步骤及内容。在英语歌曲教学课堂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情况。如果课程设计不合理,则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为学生参与性不强,歌曲学习课堂较为沉闷;另一种为学生热情高涨,被动使单纯学习歌曲的时间比例增加,占用讲歌曲过渡为英语学习的时间。这两种情况均会导致课堂最终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对于英语歌曲课堂的设计需要具有科学性,做好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将歌曲教授、歌曲赏析、歌曲背景及相关英语知识学等板块科学整理、串联,充分考虑实际课堂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保证课堂的可控性和合理性,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学习的过渡性原则。以往小学英语歌曲教学易出现太过注重音乐的教授而忽略英语的学习,或出现将歌曲学习作为形式不加以投入和重视而丧失歌曲对英语学习的辅。分析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对于小学英语歌曲教学需要满足过渡性原则。过渡性原则是指在音乐学习和英语学习之间设立过渡过程,即在教授单词、学习歌曲、介绍歌曲背景、复唱歌曲、延伸教学之间建立过渡性,保证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建立起的学习兴趣充分转移到英语学习上来,以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依据该原则,充分协调和安排课堂教学步骤。
四、小学英语歌曲教学方法
1.基础:通过歌曲的歌词学习英语。英语歌曲本身就是学习英语的直接素材,也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英语单词的解析和句子的赏析,让学生在歌唱的同时,更好的理解单词的词义以及句子的表达形式。如教授较低年级的学生身体部位名称时,选择《If you are happy》,让学生跟着歌曲拍手、拍腿、摸耳朵等等,通过歌曲使学生将单词和全身的部位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歌曲游戏中直观、生动的理解认识这些名称的英语表达。
2.扩展:通过歌曲的背景学习英语。教师在教授小学英语歌曲时,歌词自身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够充分,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针对歌曲所涉及的内容,展开歌曲背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如在教授《Contry Road》:
Almost heaven west Virginia /Blue Ridge Mountains Shenandoah river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blowin' like a breeze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 /Dark and dusty painted on the sky /Misty taste of moonshine teardrop in my eyes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I hear a voice in the morning how she calls me /Th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Drivin' down the road I get a feelin' /That I should been home yesterday yesterday.
这首民谣歌曲中涉及很多形容词和地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一步丰富形容词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歌词中提到的地点,向学生展开背景知识,在背景知识的学习中丰富英语表达和积累。
3.提高:通过歌曲的练习学习英语。合理的运用英语歌曲教学,还可以转向锻炼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方法包括听歌填词、听歌接力、演唱、复写等。听歌填词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分发课堂所需要的歌词,但歌词并不是完整的,而是具有一些单词和句子的空缺,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能力,设置不同的空缺项,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听歌填写歌词的空白,是一类听写的变异,但听歌填词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和娱乐性,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歌词听写中掌握英语知识,锻炼听力以及拼写的准确性。听歌接力是指让学生一人唱一句,接力唱歌,这样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在接力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学生对于歌词的掌握性以及其口语发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及调节教学计划。演唱和复写于以上两种方法大同小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来自由选择。
4.升华:通过歌曲的改编学习英语。在小学英语歌曲教学课堂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编英语歌曲,来锻炼和升华学生的英语能力。如对于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编《Happy Brithday to you》,改编如《Good Morning to you》等等歌曲来扩展英语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歌曲,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来将简单的中文歌曲翻译为英文歌曲,但在开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于难词、难句首先给予学生辅导,也可以采用填词翻译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翻译,从而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以达到升华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开发智力及想象力的效果。
五、结束语
音乐可以开发智力,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想象力。小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音乐来进行教育。小学英语歌曲教学,是运用音乐作为骨架,英语作为血肉而形成了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英语的主导地位,切不可出现注重音乐而忽视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这就要求教学的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实施过程中,时刻调整和引导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的学习。运用好英语歌曲教学,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其学习压力,保障学生学习效率,同时“英-音”教学还能积极影响学生远期的智力发展以及素质培养。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歌曲教学应该受到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经过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徐丹.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3):114.
[2]陈晓芳.浅谈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情感读本, 2015(17):11-11.
[3]刘明东,杜晓文.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15,29.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25-01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许多专家(如Cameron,2001)认为,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二、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三、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一、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意义
英语教学提倡“听说领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形式,是语言的本质,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整个语言系统的基础。离开了语音,语言就不能存在(詹丽芹、曹少卿,2012:76)。小学生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打好语音基础是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学好语音是全面地、较巩固地学好英语的关键。因为在英语中,语音和语法、构词法、拼法都有联系。语音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鲁子问,2012)。很好的掌握语音,不但有利于正确的从声音方面来表达思想,而且也有助于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且,进行语音及相关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记忆质量,并在“见词能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听读流利性和阅读理解力(黄雪祥等,2013)。
此外,从交际学的角度来说,发音的正确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正确的听懂对方,领会其意并成功的进行交际。准确、自然和清晰的语音能够确保对方准确、容易地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加速信息的交流,进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崔刚、孔宪遂,2009:121)。《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2012)。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语音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首要原则。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自身的发音要准确,并采用科学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机制的方法教授语音(崔刚,2009;詹丽芹,2012)。教师自身的语音素质是语音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了正确的发音技巧,具备了一定的语音基本理论,掌握科学正确的发音要领,才能保证学生的发音准确到位。《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通过模仿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的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教育部,2012)。由此可见,教师的自身的语音素质和准确性尤为重要。
其次,准确性原则还体现在语音教学中,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国际音标。学生掌握了国际英标就可以正确的拼读新单词,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梁德红,2004;崔刚,2009)。采用国际英标,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读音标,就可以学习新的单词,增强自学能力,同时防止和杜绝了学生使用汉语拼音或者汉字进行标注单词发音的不良习惯,有助于学生准确的发音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国际音标就是教会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英语的最重要的一项技能。
2.适时性原则
至于在小学什么时间,在哪一年级、哪个年龄阶段进行语音教学是最佳时机,至今尚无定论。通过研究,崔刚提出,有一点是人们所赞同的,就是过了青春期之后,再去学习一门外语,其语音肯定带有母语的特征(崔刚,2009:131)。
笔者认为,在小学三、四年级左右开展语音教学是较为适宜的。其原因如下:首先,多数城市小学在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到三年级左右时,已经有一定的词汇基础,通过他们熟知的词汇,进行语音音标教学,入门快,可以通过已经会读的词汇入手,把语音教学与词汇的sound结合起来,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容易上手,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二是因为,到了三年级左右,学生已经把汉语拼音熟练掌握,不容易产生汉语拼音与语音音标的混淆。同时,英语的部分音素与汉语拼音的发音相似。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语音教学不仅仅只是教授单个的音素,而是语音教学必须基于语义,交流以及交际的基础上(鲁子问,2012:178)。同时把单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把语音教学与词汇、阅读、听力、口语等教学活动相结合(崔刚,2009:134)。
综合性原则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之上。在进行语音教学的初始阶段,为了训练语音的准确性,要从单个的音素入门,逐个进行学习,从学生易掌握的与汉语拼音发音有一定联系的音素入手,结合他们熟知的词汇例如name,cake,bus,pen,my等进行语音入门教学,调动学生语音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随后,随着学生所掌握的词汇的数量逐渐增加,例如学到boy, hair, thank, this, bag 等词汇时,再逐渐引入汉语拼音里没有的音素如 [?蘅i] [?藜u] [au] [i?藜] [ε?藜] [u?藜], [θ] [v] [?奁] [tr] [dr] [?] [r] [w] [j] 的教学。结合词汇,进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教学。在掌握单个词汇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到短语再到句子层面的教学;在保证能够拼读的基础上,逐渐引入重音,语调,节奏,连读及爆破等语流知识及技巧的教学。循序渐进,逐步贯穿综合性原则。例如,教授音素[?],结合 bag, cat,dad,fat等单词的训练,继而转化到短语层面:a fat man, carry the bag,再而引申到具有一定意义的在句子层面的练习――My dad has a fat cat.――Hang your cap or hat on the stand.――I am very glad that Jack is back.
三、结束语
语音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英语词汇、语法、听力,口语学习以及学生的交际能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语音学习的关键时期,语音关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关,是小学英语学习入门和继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语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 《英语教学十六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黄雪祥、张素琴 “中小学衔接phonics教学实践和策略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4期
[4]梁德红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初探”,《基础教育研究》 2004年第8期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 结合 原则 发表
发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持续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已成为共识,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对工学结合的意义、模式和价值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在实践中对工学结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有引企入校的,有订单培养的,有工学交替的,有项目驱动的,有的高职院校尝试“课证融通”、有的高职院校实践“工学一体”……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对工学结合的原则进行探讨。
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原则
工学结合的整体性是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为主的工学结合,贯穿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制度等全过程,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模式。就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而言,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的结合,即从人才培养的起点到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学结合系统,反映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整体认识。
工学结合的局部性是指高职教育在某种条件不成熟,如政策不到位,企业不配合,教改不配套的情况下在人才培养的某个学习阶段或某个专业的若干门课程或某个知识领域内局部实施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整体性是目标,是方向,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的一个完整过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局部性是短期安排,也可以说是近期目标,是局部条件成熟的率先尝试。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局部,就没有整体;整体包括局部,离开模式的整体性,就无法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
高职教育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育者站在整体的高度来把握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从源头从计划从大处抓起。工学结合又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块政策配套,哪个企业支持,哪块成熟,哪块先做,即便是某一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或某门课程 “工”与“学”的结合,也应该牢牢抓住机遇,脚踏实地,不失时机地完成。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性是指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应区别于中职教育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上升到规律性、本质性的高度,形成关于工学结合的完整、严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教育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总结原有工学结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指导新的工学结合实践,实现人们的预期目标。这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两重一再工程”中体会很深刻,在初始阶段,由于认识的主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指导者的认识难免偏差,在实践中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发展阶段,指导者很快意识到主导理论的思路有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修正,获得一定成效,从而出现了新局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是指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没有实践,工学结合的思维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尤其重要:一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二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能力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三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成果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高职教育研究者不仅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产生说明这些问题的新理论,而且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修正、调整、推广、应用新理论。同时,更应超越实践,不断深化对工学结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使理论具有前瞻性,才能指导促成新一轮的实践。只有科学、系统的工学结合理论,才能指导工学结合的实践,准确无误地实现人们的预期目的,即产生最理想的工学结合实践。三、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
学历证是指完成一定教育阶段学制内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文凭,如小学、初中、高中、本科毕业证书。本文专指高职院校学生完成该阶段学习任务而获得的大专毕业证书。
职业证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客观规范的测试和评价,而获得的相应凭证。职业证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应聘、就业、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可以考本专业的职业证,也可以考其他专业的职业证,既提升专业素质,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兴趣爱好考一证,也可以针对市场变化、热点速换考多证,既专又博,既增强同行竞争力,也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高职院校坚持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必须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指导,积极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把相应的职业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可以让学生自学证书课程,使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迅速与工作岗位对接;更应该鼓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提倡高职院校参与新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制定。
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是实现就业创业导向的关键,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在分析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引入相关证书,实施任务导向、项目引领等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直接、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改。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兼具学历性、职业性两种属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还可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
四、双赢式与政策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双赢式是指其在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团结合作中应采取利益兼顾,都获得较好结果的模式,包括工学交替、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等模式。双赢式一方面使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通过具体操作,在职业工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实现系统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融合,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双赢式也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在校企共享人才资源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做到以科技服务密切校企关系。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政策性指各级政府应出台并落实工学结合的相关职教政策,充分发挥主导统筹作用,形成政策组合效应性。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构建;原则;意义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及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大批新的校园正在规划或建设当中,掀起了高校建设新校园的热潮。而校园景观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社会对大学校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美丽宜人高雅的校园景观不仅能表现出一个大学的精神风貌及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师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因此,校园景观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研究、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本文针对校园景观构建的作用及功能,对大学校园景观构建的意义及原则进行了阐述。
一、大学校园景观构建的原则
(一)生态原则:大学校园景观构建要在继承本校文化的基础上,以突出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为主的设计思想,采用综合、完整的生态设计方法,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融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现代的生态观。在规划与建设中力求与自然和谐统一,要顺应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将其保持下来,随形造景,创造极具当地特色的优美景致;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生态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校园景观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校园建设的可持续性。校园景观构建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建筑绿色校园、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大学校园是-个城市的专用绿地,绿色校园的作用和地位对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所谓绿色校园不仅是对校园进行绿化和美化,最主要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一定成绩,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以人为本原则: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在构建校园景观的时候要把这两者放在第一位,要清楚校园景观的构建就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前提。校园景观无论在整体规划,还是在细部设计方面,都应从使用者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充分把握师生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的功能分区和结构形式,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从而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校园。
(四)整体性原则:校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大学校园这一有机的整体包括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校园景观的构建应当在宏观控制的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和色彩体系,保持其完整性与整体性,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构建相对统一的校园景观,使校园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五)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原则: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圣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本身就是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优秀的校园景观既要满足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功能,更要满足培养师生品格与情操,规范师生行为,促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等功能。而校园景观的文化性是其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当传承大学的文化、地域特色,构建出能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运用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植物来加强校园的文化气息。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构建中,应尽可能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历史文脉、生活方式等,让师生传承历史、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二、大学校园景观构建的意义
(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环境: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景观的构建包含生态、场所、功能设施等要素。在构建校园景观的时候要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要使环境合理、美观,具有人文气息和学术气息。因此,校园景观的构建对于改善学习生活条件,陶冶师生情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体现学校文化及精神: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校园景观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对校园使用者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关注人与环境及自然,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等因素,要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历史人文为基础,对校园的物质环境进行继承和改善。校园景观不仅仅是景观的建设,更要强调人文历史,使校园景观对校园文化起到反映与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校园形象:随着人们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对于大学这样神圣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的环境景观要求更加严格。校园景观是影响大学校园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它又是大学人文精神最好的传达者,往往能够直接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校园景观是一所高校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构建良好育人环境的物质基础。
三、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本着生态原则、可持续原则和以人为本等原则,突出大学特色,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原则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t Christmas的研讨课,在教学“Whose …is it/are they?” “Is it/Are they…? ”句型的时候,教师设计了失物招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课前收集了一些学生的文具,玩具等物品,让学生通过交流最终找到物品的主人。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情绪高涨!下课铃响了,他们仍意犹未尽,巴不得教师继续带领他们玩到尽兴为止。在离开听课教室时,我无意间听见后排同座位两个学生的对话:“你说,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吧!”我看到的是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不禁陷入沉思。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催化剂,而游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泼的气氛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在激烈的比赛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同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也得到满足。
在英语堂上,运用得当的游戏,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有的教师在英语课堂活动中设计和运用游戏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有效作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
游戏教学,顾名思义,是游戏和教学二者的巧妙结合。教学应该是规范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游戏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发挥游戏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不是一盘散沙,每个环节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设计和组织游戏也不能例外,必须要认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游戏活动的导向,切忌只顾表面形式,为游戏而游戏或只为追求轻松的课堂气氛,组织一个游戏为了操练什么语言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通过游戏真正学会了所要掌握的语言内容。
如:在设计讨论生日及想要的礼物的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强调在调查活动中必须用英语问答,而不能为了省事用中文应付,而且要求学生需完成调查表中的who.when.what 等空格的填写,以达到运用新授语言来进行交际的目的。
二、游戏的形式要多样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有趣的游戏,几次重复之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满足学生的猎奇欲望,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知识需求。即使是同样的语言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来操练。任何游戏设计都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如句型游戏(structural games)记忆游戏(vocabulary games),听做游戏 (Listening and doing games)角色表演游戏 (Role playing games)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奇感,教师只要用心构思,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做到触类旁通,机变百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的过程要活而有序
新课程强调要创建一个和谐,开放互动的课堂。因此,在开展游戏之前,教师要讲清楚游戏规则,使游戏便于操作,在有些课堂教学或研讨课中,由于教师操作不当,加之学生过度兴奋和对游戏规则的不理解,课堂出现喧闹混乱,以致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也不要一味追求学生的服从,要允许课堂有稍微的“活”。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调控能力,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利用游戏规则和奖罚机制,做到收放自如,保证游戏过程活而不乱,让课堂迸发出自然的活力。
四、游戏时间要适时适度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进行多次游戏,而每次游戏最长的有2分钟左右,短的仅几十秒,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如此,课堂游戏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泛滥成灾,这是极不科学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把握好游戏的时机。如课堂教学开始,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课堂中来,设计一个“Listening and doing”集体游戏活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学完新的交际用语后,可设计一个琅琅上口,节奏欢快的“chant”,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单调的单词和句型。课堂接近尾声时,也是学生易感到疲劳的时间,教师可设计“Do a survey”或竞赛类的游戏,使学生维持饱满的情绪,也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控制好游戏的时间。时间过长会使学生的兴趣减退;时间过短,学生会扫兴,也达不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五、游戏的参与面要广
在游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忌变成一两个好学生表演的“独角戏”,只充当观众的同学会因为没有展示的机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心理设计难度适中,适合集体参与的游戏,如让学生分组类的游戏,这样既能在互帮互助中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探索的精神,全体学生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玩是孩子的天性,若是玩的天性被引导得当,将会产生无穷的动力。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的优势,遵循目的性,多样性,参与性等原则,精心设计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小明《在游戏中学英语》 2003.3
一、培养学生的情趣原则
应该说,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大都是第一次接触诗歌,因此与其说在教学中去教会他们学习诗歌的方法,还不如利用诗歌来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采取相对科学、合理的措施。首先就是朗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认真、仔细地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对诗歌进行整体感悟,培养自身的情感,陶冶情操。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朗读,争取将教材中这些无声的文字逐渐的转变成一种有声的语言,并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气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朗读的重要性。由于诗歌一般都具有节奏及韵律,所以容易朗读,也比较容易背诵和记忆。其次就是导入,不过要导入得合理、精彩、有趣。另外,教师在对诗歌进行讲解时,最好辅以图片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在小学这个时期,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力有限,因此辅以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诗歌的整体内容进行掌握和了解。比如在讲解《静夜思》这首诗时,可用一些图片作辅助,帮助学生对诗歌所描述的主体进行整体感知。
图一描绘的是作者孤身一人站在窗前望月的情景,而图二则描绘出全家人一起热闹过中秋的情景。通过这两张图片,学生就可以知道李白是通过《静夜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的。此外,图片教学还能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二、重视作者的原则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诗歌的内容,而忽略了对作者的具体介绍,这其实是错误的。由于作者身处的社会背景以及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大多是通过诗歌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不同诗歌的风格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通过了解和熟悉诗歌作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赏析诗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品味和体会诗歌中的名言名句;有助于学生对诗歌进行想象。例如,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素有“诗仙”的美称,他写的诗大都气魄豪迈,不仅突破了对当时现实的幻想,也将那个时代的民间疾苦真实地反映出来,同时也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应该说,他创作的诗歌同他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是息息相关的。他觉得只有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报效祖国,但事与愿违,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异常黑暗,让他时常感到窒息以及绝望,所以他才将内心的那种压抑以及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融入到诗歌中,并将大自然作为寄托自身理想和自由的化身。教师通过加强对诗歌作者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这对了解和鉴赏诗歌都有很大帮助。
三、培养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原则
在运用以上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很好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 发展性原则
开放性指的是非封闭的,多元化的、灵活的。开放性学习方式就是指灵活多样的、综合化、富有个性特征的,而非单一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而且学习者能根据需要灵活自主地选择某一种或某几种学习方式组合进行学习。它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善于合作的特征。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开放式教学突破了旧有的以“接受性”、“结论性”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并为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开放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
3. 民主性原则
一、评价要有针对性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真棒”“真好”“真有感情”这些评价经常出现,课堂气氛活跃,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但这些泛泛的评价,对教学又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呢?“真棒”学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不清楚,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这些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水平得不到提高,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这样的评价是模糊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作用。
再看这样的评价:“你读得这么流利,真不错!“某某同学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某某同学的声音真洪亮。”前者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朗读,至于何处出色,不够明确。听到这样的评语,读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读得好,但何处好,不知道。听的学生也只知道别人读得好,但是,自己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应该注意些什么,还是不清楚。后者在肯定了学生的同时,指出了学生朗读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全体学生在再次朗读中进行借鉴。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二、评价要有激励性
一节语文课上,一位学生读一段课文,读得不大好,字音有的读不准,还有漏字、添字的情况。于是,教师说:“你很勇敢,老师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下就更好了,(师指出错误并范读)你愿意再读一遍吗?”他又读了一遍,字音读准了,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学生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学生很好地又读了一遍,进步非常大。“掌声送给你!”教师带头鼓掌,学生开心地笑了……课堂上就应该能看到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这点是非常可贵的。这种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是一次真实有效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课堂评价。
三、评价要饱含真情
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的过程,真正变课堂为学堂。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评价一个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的:“没关系的,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你再认真读读课文,相信你会从文中找到依据的。”激励的话语如同阳光沐浴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教师的教育智慧。“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相信你会从文中找到答案的!”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让学生忐忑的心觉得很安慰,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很快,这个学生再次举手了,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教师满怀真情的评价如绵绵丝雨,润物细无声,巧妙地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真正践行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理念。
四、评价应有差异性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生活积累千差万别,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不会一样。我班一位学生在读《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时,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朗读结束后,我这样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位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的母亲形象。”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读妈妈的话,读完后,我这样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深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的妈妈。”同样是朗读妈妈的话,我对两位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感悟而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
阅读教学课堂评价应尊重学生生活积累,尊重个体差异,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
五、评价应有多元性
只有注重评价的多元性,才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开发他们的潜能。学生的发展变化是奇妙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可能字写得不好,但可能喜欢读课外书;有些学生可能数学不好,但喜欢语文;有些可能不喜欢交流,但喜欢思考;可能平时表现不好,但也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学生有他的天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护这种天性,顺应这种天性,因势利导。我们的学生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我们要能洞悉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语文课堂上给他一次写字、读书、质疑的机会,他们也许真能给你创造一个奇迹。因材施教是不变的教育法则,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这样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