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发展

第1篇

农业在国民经济里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占据较大比重,农业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些因素都确保了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也不断发展,但是也呈现出各种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农业经济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各界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5]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6]张永丽,葛秀峰.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8-36.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玉红 单位:开封市农村水利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5]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种植业;发展;作用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才是我国第一产业,同时也是基础性产业,但是,各个地区在农业发展的状况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和落实,这势必会对于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人士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我国本身人口较多,但是,可供种植的土地相对较为有限,我国以极少耕地养活了十几亿人口,这在全世界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由于我国人均面积相对较少,关键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杂交水稻则是典型的例子。我国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经过长期的研究通过采用杂交方式促使水稻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切实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1]。

1.2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当前现代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日益崛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因此传统农作物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不仅仅种植传统农作物,还发展了很多新兴经济作物,特别在一些地区,还大力创造了特色的品牌,扩大农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包装工作,并且将农产品运输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地区,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传统,仅仅只是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已经难以切实的满足当前多样化的需求,目前种植行业需要针对已有的结构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可以适当的种植花卉、棉花以及蔬菜等等,这样才能够保障种植业的多元化,即使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也需要尽可能选择种植优良的品种。比如,反季节蔬菜促使了农村种植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反季节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种植,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对于当前消费者而言,在一年四季可以吃到自己所喜爱的蔬菜。

1.3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上,更加需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对于传统农业当中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另外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机械化是其重要一大基础,相比人工劳动方式来讲,机械生产降低了人工劳动量,同时缓解人工压力,促使农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更加需要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还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业发展水平,促使农业种植业日益实现信息化和产业化,增加农民的收入。不管是实施机械化生产还是实现信息产业化都需要加强电子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合理运用,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目前大多数的种植人员通常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现代化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要让广大的农民可以了解现代化技术,提高农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3]。

2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种植业发展对策

2.1更新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

为了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需要对于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要求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科研教育工作,形成分工协作以及共同参与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推广方法方面要进行改良和完善,进一步的强化相关种植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融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引导农民进行种植,这样才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提高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目前农村地区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求相关推广人员始终坚持严谨以及科学的态度,要求充分了解相应的农业新技术,同时熟悉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对于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农业推广人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广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也往往敷衍了事,仅仅只是简单的进行介绍,没有更深层次给农民进行讲解,这样就导致了实际推广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技术可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所以,在目前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要培养人才的服务意识,同时对人员结构要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质量和效果。

2.3完善保障体系和推广环境

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属于公益性项目,为了促使推广环境得到改良和优化,需要政府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要求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追加投资力度,特别是需要提高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水平,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推广队伍,另外在当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切实的保障资金可以得到合理以及科学利用,还应当对于人才评价机制进行改良和完善,要求评选优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第4篇

1.1推广模式还不够完善,推广制度还不健全

目前农村技术推广形式单一,主要是靠技术人员单方面的讲解。由于技术人员和农民之间缺少互动,农民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导致技术推广工作也很被动,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1.2农村技术推广资金没有合理配置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放资金到达地方政府以后,地方政府没有对推广资金进行合理安排,没有落到实处,导致资金的使用不足。在重点推广的技术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广就会停滞。

1.3农业推广公益服务意识不强

很多政府推广人员自己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还不够,没有认清自己从事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没有做好服务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趾高气昂,引起农民心理不满,导致推广工作很难进行。

1.4农村技术人员自身技术水平有限

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自身技术水平不过关,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技术人员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没有及时学习更新的技术,因此不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

第5篇

1.1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全国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发挥自身特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与科研、教学部门密切合作,重点服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到位率,推广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盖等一大批高产实用栽培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2007~2011年,全国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2亿亩,氮肥后移面积超过7.6亿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超过1.6亿亩,玉米大垄双行覆盖面积超过1.1亿亩;2012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2012年年底,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到2.9万个,耕地流转面积超过1537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稳步提升。

1.2助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不断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综合运用免耕、少耕栽培及集中育秧等技术手段,简化种植程序,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超过92%、66%和76%。湖南省2012年确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县60个,累计推广机插秧480万亩以上。经测算,机插田相比手插田早、中稻平均亩增产分别达36.7kg、46.2kg,增收95元、120元。江西2011~2012年全省免耕直播油菜推广面积831.35万亩,占油菜生产面积的50.7%,每亩可节约用工4~5个,增收节支近500元。油菜免耕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动江西油菜从2006年的600.4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827.8万亩。

1.3强化了防灾抗灾技术手段各地栽培技术推广部门从品种、播期、管理等方面综合配套,增强作物综合抗逆能力,强化避灾抗灾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重要生产环节出现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提升农作物生产防灾抗灾能力。面对近年来低温阴雨、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四川省积极推广秸秆还田、覆盖栽培、少耕免耕、一次性施肥(底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全面推广落实水稻旱育秧、小麦玉米旱地规范改制、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通过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带动大面积避灾增产技术推广落实。2012年甘肃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329万亩,2012年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项生产粮食730万t,增产135万t。

2栽培技术推广创新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为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为解决栽培技术推广体系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契机。二是各级政府对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重视和关注程度增加,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三是推广经费、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工作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四是栽培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舞台更加宽广。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外部环境与内在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都对栽培技术推广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2.1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更加突出,必须以挖掘单产潜力为主要抓手从耕地资源看,201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8.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红线,比21世纪初减少近1亿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资源必将持续减少,而粮食及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一矛盾今后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加剧。从淡水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农业用水资源缺乏,作物需水关键期与降水时期不一致,干旱与水土流失交错存在。在有突破性、革命性的栽培技术成果较少的大背景下,必须通过多项技术的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单产潜力,当前我国粮食总产已经实现连续9年增长,粮食单产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44.4kg,比2001年增加59.9kg,10年提高了21.1%。要想在高基数、高起点上实现单产水平的新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发挥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擅于、专于集成组装优势,加大主要农作物重大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来挖掘增产潜力,变争“单项冠军”为夺“全能冠军”。

2.2劳动力转移趋势难以改变,必须以轻简高效为发展方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超过1.5亿人,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力和技术素质明显偏低,各项实用新技术的应用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新情况,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要改进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栽培技术的轻简化水平;同时顺应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潮流,改进品种、改进种植方式,做到农艺与农机融合,加强信息装备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信息采集、信息传递、灾害预警和远程管理,提升栽培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农业生产格局深刻改变,必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对象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快速迈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3%,粮食产量达746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6万个,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适应并努力推进这一新趋势,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倾听他们的服务诉求,了解他们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为其服务的水平,通过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重大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4自然灾害频发重发成为常态,必须以防灾减灾为工作立足点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大,罕见自然灾害转向频发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尽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持续提高,但因灾损失粮食总体上仍呈偏重态势,自然灾害始终是影响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不强,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建立一套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科学抗灾减灾新机制,减轻干旱、涝害、多雨渍害、病虫害以及大面积倒伏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减灾增产。

3栽培技术推广创新存在的问题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栽培技术创新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3.1理论与集成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而当前的现实是,栽培技术理论没有重大突破,许多作物缺乏突破性品种,轻简栽培技术研究不深,重大病虫防控的有效措施缺乏,适应机械化栽培的模式和设备研发不够,集成创新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适合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技术模式,与科研、教学部门合作不深,技术贮备还不足。

3.2基本条件建设有待加强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普遍缺少基本的试验示范基地和经费,缺少开展栽培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许多经济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旱坡和丘陵地区,没有完善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他设施,水利灌溉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许多地区还没有从事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的技术人员,技术普及程度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3.3政策项目支持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投入逐步加大,但从投入结构方面来看,注重技物结合的单项技术投入,如良种、施肥、防虫防病、设施栽培等,而忽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投入,也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浪费或叠加效应不明显。由于投入不足,相关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无法大范围开展,很多实用栽培技术到位率、普及率较低,也导致良种良法脱节,单产水平始终难以突破。栽培技术推广创新迫切需要长期、稳定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3.4推广应用有待加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而且延伸到产后贮藏、保鲜等领域。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技术推广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不到位等问题。栽培技术推广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将服务延伸到产前、产后,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要。

4栽培技术推广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加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综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2主要目标

4.2.1解决关键栽培技术瓶颈。到2020年,在玉米各主产区推广1~2个突破性新品种,集成示范1~2套以机械收获为重点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在双季稻各主产区集成推广1~2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初步解决花生联合收获的问题;推广1~2个适宜机收的甘蔗品种,甘蔗机械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培育一批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替代部分进口品种。

4.2.2推广主要栽培技术模式。到2020年,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5亿亩,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1.5亿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到1亿亩;油菜免耕直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00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达到2500万亩;大豆垄三栽培面积达到5000万亩,棉花轻简育苗移栽在适宜地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甘蔗健康种苗推广率达到50%;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60%。

4.2.3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通过栽培技术创新,到2020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试点区域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kg、玉米550kg、小麦500kg、马铃薯2000kg、油菜150kg、棉花110kg、蔬菜2500kg、甘蔗6t。

4.3重点任务一是创新推广机械化栽培技术。综合考虑作物种类、栽培关键技术和目前农机发展等情况,筛选确定以农机为主导,农艺配合发展的技术模式。将机械适应性作为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改革与机械化生产不适应的农艺措施,创新推广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栽培科技成果,大力宣传推广株型、抗倒性、成熟期等指标适宜机收的高产优质品种。调整玉米栽培的垄距、行距等指标,增强与现有收获机械相关参数的适配性,提高机械的通用性和玉米机收效率;集成推广油菜开沟、免耕、松土、施肥、播种、覆盖一体化播种技术,调整间作套种技术的行间距、幅宽等指标,使间套种技术也能满足机械化的要求,实现增产增效。二是创新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推广适宜品种、简化栽培管理方式、合并田间作业程序、发展机械化等方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实现省时、省力、降耗、节本、增效。大力推广适应轻简化栽培的作物品种,适应机耕机收的需要,减少病、虫、草害防治用工;简化作物栽培管理方式,推广少免耕、直播、化学除草、少中耕、减少施肥次数和一次性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来简化管理、减少生产环节;合并田间作业工序,推广播种、施肥、除草等多道程序联合作业技术;推广适应多种生态条件、不同耕地类型的中小型耕种收获机械和油菜、棉花轻型收获机械以及旱地作物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技术,减少劳动强度。三是创新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变传统的推广单项栽培技术方式,根据作物特性、生产条件和区域特点,创新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东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早熟耐密品种和抗旱节水为核心,水稻以大棚旱育秧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主要创新推广小麦以深松深耕和“一喷三防”为核心,玉米以耐密品种和贴茬机播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创新推广水稻以早熟品种和集中育秧为核心,油菜以“早熟三高”品种和“一促四防”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西南西北地区主要创新推广玉米以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为核心,马铃薯以种薯脱毒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模式。四是创新推广信息化栽培技术。加强以物联网、专家智能系统、3S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作物栽培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作物生长农情监测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了解田间作物生长发育、温度、光照、病虫草害、土壤墒情等各项农情指标,及时准确地满足作物生长对环境各项指标的要求;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对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等生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制订最佳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加大3S技术在优化作物布局结构、水肥精确动态控制上的推广应用,提高作物田间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5促进栽培技术推广创新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节点,栽培技术推广也应适应这一大环境和新形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5.1提高认识,增强技术创新意识栽培技术推广不仅是单纯的推广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推动现代种植业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技术创新作为衡量推广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栽培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最新作物生产理论和实践、农业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5.2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推广,增加推广部门的创新技术来源。加强各级栽培技术推广部门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积极参加国际农业技术推广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各作物主要国家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及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消化和再吸收。

5.3创新机制,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加快创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改变面向一家一户的传统推广方式,重点联系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增强创新技术的辐射带动能力。整合资金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抓好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主要产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高技术的传播效率。

5.4拓宽职能,开展技术认证试点工作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牵头组建跨专业、跨区域、跨作物的农业生产技术专家认证委员会,逐步开展作物生产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认证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生产技术准入制度,减少盲目推广,提高栽培技术推广效率。

第6篇

1.1从产业结构上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主要涉及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多种形式.由于多种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匀.政府扶持资金不足.使得农业标准化程度低.特别在养殖业方面,养殖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分散.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

1.2从农业技术方面分析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就目前来看.在养殖技术方面,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养殖设施装备发展滞后.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一些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缺乏.还有一些个体养殖农户,因缺乏技术水平.整体素质和经营能力.导致其无法推动养殖技术的发展,也与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1.3从市场经营方面来分析

养殖技术水平低.致使养殖业过于分散,大多依靠个体农户,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差.相对于国际市场,养殖产品规模化出口产量少.农户养殖规模小,养殖业产业化水平低.另外,养殖户对市场经营策略认知能力低,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养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收益不稳定,风险性高,而且养殖专业化组织能力相对薄弱,对养殖户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力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为主,导致养殖产业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局限于养殖产业,只要在农业范畴内的产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似的问题.

2提高养殖技术的措施及作用

2.1政策方面

建立完善的养殖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对养殖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养殖技术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应当地养殖业的技术标准.积极鼓励养殖技术人员自主创新技术水平,引进外资.扩大养殖技术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设备.加强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的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新的技术.促进养殖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农业发展。

2.2养殖技术方面

研发推广适合我国不同种类养殖的养殖技术,并建立完善的配套设备.提高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对环境污染清理和控制措施.产品冷藏保鲜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各地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幵展养殖技术培训、养殖知识.职业素质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养殖室.棚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养殖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测,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符合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2.3经营方面

拥有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这也顺应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在积极引导养殖业规模化.狙织化发展的同时.要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一些养殖技术水平低的农户,摆脱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建立完善产业链.提高养殖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养殖产业信息网络,加强养殖产品销售信息的研究和利用,促进产品销售的畅通和衔接,改善养殖户经营方式.从而解决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3养殖技术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1)养殖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广大养殖户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也推动了市场供需量的发展.同时,养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强化了我国农业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需求.增强了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改进和发展养殖技术,是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依据。

(3)搞好养殖业生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能促迸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业出口产量.因

此,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良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的人力、畜力作业转变为先进的机械作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要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的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1 国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现状

近些年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无论是农机具的配套上,还是农业的产业结构都是较完善的,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生产体系。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将会创造出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以及生产出技术更高的农机具,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 德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就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而且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的研发新技术、新农机,近些年来,德国的农业机械已经实现了大型化和大功率化,这很好地适应了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首先,复式作业机和联合作业机出现发展新,如:免耕深松、灭茬、施肥、播种1次完成的机具的制造,多种高性能机具前后挂接的联合作业机,集收割、捡拾、压捆、装载为一体的牧草收获机,集去叶刨掘、收获、清土、装运为一体的马铃薯收割机等机械的推广与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效率,而且也起到了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其次,保护资源环境的农业机械的生产,这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的的生产。如:深松灭茬圆盘,属于保护性耕作。喷灌机械利于节水。再次,高新技术的大幅度应用,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如: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技术。

1.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美国具有人均耕地较多、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等特点,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美国研制出了很多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如:青饲料联合收割机、74~340kW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

1.1.3 英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

英国属于中等规模集约化经营,为适应此生产方式,英国主要以生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

1.2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状况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促进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不断地将激光技术、产量计量器、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等高、新、光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从而使农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如:微波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杀死了农作物上的昆虫以及干燥谷物。

2 国内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1 市场上新农机产品不断增多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国内农机市场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各种新农机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机业的发展。如:80型拖拉机、70型拖拉机、迪尔天拖自60型拖拉机、72型拖拉机等多种型号拖拉机的热销,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与喜爱。

2.1.2 特色和个性化产品的不断涌现

随着农机事业的高速发展,农民开始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农机不仅质量上要有保证,而且对外观、机具内部布置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以拖拉机为例,近几年,流线型拖拉机逐渐涌现,并已成为一种时尚,同时将人机工程技术应用到农机具的室内布置和形式上,致使特色和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而且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一些企业的目标是逐渐打造一批在质量、性能、用途、外部形态、内部布置均满足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机械,从而使农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总结出了采取自动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接下来以农用传感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2.2.1 农用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农用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准确的、迅速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性状和活动,而且也有助于实现机器工作状态的准确监测,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控制。近几年,我国对农用传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显著。如温度传感器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温度测量不精确的问题,还有助于粮食的烘干和储存。

2.2.2 电子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使用,使农业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成为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就逐渐发展起来,且发展十分迅速。如:电子装控装置在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的应用,农机操作者可以随时掌握机器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的对其故障进行检测,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机的使用安全。

3 结语

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业机械逐步向精准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提高农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农业成本的投入,而且促进农业的稳产高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

[2] 姜涛,李树军.我国农机科研事业的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2007(9):120-134.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应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36-01

现代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已经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存在于现实当中,并且为人们服务。随之而来的就是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做出的长足贡献。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制,其在现代农业上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品种、新方法、新资源,并且显示出了其巨大的潜力,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1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 植物育种和繁殖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植物育种和繁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将一些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到另一个品种中去,以获得更高的产量、质量,或者是提高该品种的抗性,减少传统的种植过程中繁琐的病虫害防治、防倒伏等操作,较传统的育种更省时、更具效益,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展示了植物基因工程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广阔前景。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油菜等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

1.2 生物固氮

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生物固氮不仅节约能源,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近年来,固氮基因工程的发展迅速,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建立赋予了生物固氮研究新的内涵和研究策略,对生物固氮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动力。如我国已成功地构建了12株水稻粪产碱菌耐氨工程菌。施用这种细菌可节约化肥1/5,平均增产5.0%~12.5%。

1.3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草鼠害的一类农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初步形成40余家研究机构大约300家生产企业。如阿维菌素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胃毒活性和杀虫广谱性;另一主打产品抗菌素类的井冈霉素至今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品种。

1.4 动物体细胞克隆及生物反应器的应用

1997年世界上第1个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动物核移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用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器官组织高效表达和生产活蛋白的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开发近年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 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业的影响

2.1 农作物的毒性问题

转基因农作物一般情况下均是将细菌和病毒作为载体,通过将需要转入的基因连接在细菌和病毒上,再将其导入受体细胞中,最终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类需要的表现型。在基因的转移中使用的最多的为反转录病毒,研究表明,反转录病毒有可能会诱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 抗药性和过敏性

研究表明,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对第1、第2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但第3、第4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如果此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对转基因表达蛋白具有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2.3 环境生态问题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甚至使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而成为“超级杂草”,从而严重威胁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由此,造成严重的基因污染问题,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1-2]。

2.4 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引发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影响食物安全等,有些已经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

3 生物技术及农业发展的展望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但是发展顺利,进步较快,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已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营养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水稻、棉花、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正逐渐走向市场。预测在21世纪,将有更多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并为消费者所接受[3-7]。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总的来说,现代生物技术对当代农业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生物产业会在充分利用制度、资源以及人才与技术上的优势上,抓住有利时机并大力推进生物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张强.生物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3(67):29-37.

[2] 林梅,宋璐璐,毛国军.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2):76-77.

[3] 阮燕晔.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10-111.

[4] 李亚军.浅谈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利与弊[J].今日科苑,2008(2):198.

[5] 张永军,吴孔明,彭于发,等.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报,2002(11):161-169.

第9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 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 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 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 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 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 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 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 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 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第10篇

关键词:河北省 农业抗旱 节水技术发展分区 发展对策

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s the entire society,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 indispensable. Face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sted extremely not harmonious situation, efforts in agricultural drought relief work to establish water-saving concept, constructing water saving mechanism,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water-saving technique system, so that the water saving agriculture from voice into reality, make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play a good role, guarante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is a very important subject. This article on the Hebei province drought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s studied.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agricultural drought; water-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3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活动和生活都离不开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水资源不足导致的干旱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世界性的重要气象灾害,是制约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不仅为维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枚关的重要意义”

2.我国发展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的紧迫性

我国人均水资源相对匾乏,人口占世界22%,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8%。由于缺水,每年国民经济的直接损失高达2000亿元。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巨大的人口压力使中国的粮食问题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由于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依靠提高单产是农业发展的唯一选择。而在提高单产上,首先面临的是干旱所致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我国农业年用水量达4000亿m3以上,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以上,其中农田灌溉用水3600一3800亿m3,农业灌溉每年还缺水300亿m3,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抗旱节水技术一方面是农业抗旱工作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实现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节约水资源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在我国一直都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国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纲要强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要把节水放在突出的位置。”可见,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水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不可或缺的共同财富。正视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浪费严重的极度不和谐的局面,努力在农业抗旱工作中真正确立节水的理念,构建节水的机制,合理选择节水的技术体系,使农业抗旱节水从呼声变为现实,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良好的作用,保证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河北省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分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3.1河北省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模式要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合理规划

河北省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努力把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融合到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在指导思想上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的。在发展规模上,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尽可能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形成规模。在选择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形式上,可视水源、地势和作物种植情况,因地制宜地分区选择不同的节水措施。

河北省在节水灌溉发展重点上,应大力发展管道灌溉和加快大中型灌区渠道防渗。大石山干旱缺水地区和丘陵山地旱地,是开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可积极开展集雨节灌、打井抽水灌溉等;丘陵平原区应大力推广渠道防渗,水稻种植大力推广采用“薄、浅、湿、晒”等非工程措施;部分地区可通过建立现代化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园区,优先发展先进的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果树等经济作物实行微喷灌,温室和蔬菜大棚发展滴灌。

除采取以上主要工程技术和措施外,各分区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对策还必须紧密结合田间节水措施、农艺节水技术、节水管理措施共同实施,才能构成完整的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系统。具体如:平地改畦,改善地面灌溉技术;旱农技术,包括配方施肥、合理倒茬、覆盖保墒、选用耐旱品种、蓄水保水等耕作技术、搞好井渠结合的合理布局、协调地表水的调配和地下水的蓄补、搞好水源保护等等。

3.2要加快河北省农业抗旱节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区是水利灌溉中的重中之重。推行灌区管道化建设。从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看,灌溉渠系实现管道化已成为各国灌区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趋势。河北省可在丘陵平原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管道输水建设,以后逐步推广。

大石山及丘陵山地等缺水地区发展常规灌溉不仅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而且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田间平整土地则投入大,应首先加强雨水集蓄工程建设,解决农业灌溉水源问题,然后结合发展喷、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既可节省田间工程建设、平整土地的投入,节水增产,减少亩均水源工程费用,又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加快农业抗旱节水示范园区建设。在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中,近年河北省以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积极引导、推广适合河北省实际的多种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全市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3.3要加强对河北省农业抗旱节水管理技术的研究

河北省水稻田灌溉试验工作名列前茅,为节水灌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近年来在农业抗旱节水灌溉试验研究方面工作有下滑的趋势,对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继续加强灌溉试验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在水稻田灌溉用水定额研究的基础上,拓宽试验研究领域,加强非充分灌溉条件的用水规律和各种经济作物的需水量、用水定额的研究,为加快农业抗旱节水技术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服务,确定最佳灌水定额,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为河北各区域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措施提供定量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农民进行农业抗旱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增强节水意识,掌握初步的节水技术,让农民自觉地投入节水工程建设,以全面地推进河北农业抗旱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重视田间用水管理和用水户参与田间用水管理是灌溉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田间用水管理的好坏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水户的参与。我国山东、山西和陕西等省积极推行支渠以下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河北省近年在部分灌区开展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灌溉管理中各方的责权利,使灌溉管理机构逐步成为独立法人,农民用水户更多地参与灌溉管理,充分调动了农民用水户的积极性。如横县各灌区用水户成立了用水者协会,直接参与灌溉用水的调配及灌区渠系设施的维护,取得了很好成效。

3.4要积极开辟河北省农业抗旱节水灌溉新水源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采取打井开发地下水等办法,能较好地解决当地用水困难问题;山区还可采用引山涧水的办法,建设蓄水池,解决山上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灌溉用水,这些措施都是开辟新水源的重要途径。发展污水灌溉是污水资源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河北省开发污水灌溉方面应用很少,今后在开发水资源,建议要加强发展污水灌溉来解决部分地区的农业抗旱水源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才安.农业结构调整与节水灌溉.广西水利水电,2002,(l),15一18

2.崔毅.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应用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11篇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作者简介:

第12篇

而猪场应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完善基础防疫设施,全面有效消毒,切实安全免疫,坚持全进全出,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产品,从而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构筑疫病综合防控防线,保障猪场安全。

一、建立完善的防疫的基础设施

1、合理规划和建设猪场

要特别注意猪场选址及猪场内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做好净污分离,雨污分离,选用优质专用并适于消毒的猪场设备,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隔离舍、防疫围墙、尸体池等防疫设施。

2、完善消毒设施

应从外到内完善猪场消毒设施,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一是在猪场大门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走廊等消毒设施,供进出车辆、人员消毒用。二是在对外工作区和生活区通往生产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之间及装卸台处设置消毒池等消毒设施。三是在生产区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交接处设消毒池并配备喷雾消毒器械等消毒设施。

3、全面有效消毒

猪场应该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猪场的消毒包括人员与车辆消毒、用具消毒、环境消毒、猪体消毒等。为确保消毒安全有效,猪场消毒应注意:一是猪场内各功能区的环境卫生应保持清洁;二是日常消毒、定期消毒和突击消毒的时间、次数、用药方法等制度化;三是科学选用消毒药,选择两种以上合适的消毒药并定期更换;四是定期扑杀传播疾病的媒介动物(如老鼠、蚊、蝇等)。

3.1人员与车辆消毒

场内员工进出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再通过消毒池进场。工作服在下班后置更衣间,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进行一次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2mL、高锰酸钾21g)。洗手消毒用0.1%新洁尔灭、0.2%的过氧乙酸等。工作人员外出回场后,在进入生产区净道或猪舍前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车辆进场需在大门处严格消毒,通过消毒池按指定路线行进。

3.2用具消毒 饲料车、料勺、接生箱、仔猪保温箱及补料糟等定期清洗、消毒。

3.3环境消毒

猪舍内过道、舍外通道、运粪走道、管理房走廊、解剖台、售猪台、主要道路及路旁植被等一般情况下应每周消毒一次,通常与带猪消毒同时进行。售猪台及赶猪通道在每次售猪后都要进行消毒。

3.4猪体消毒

一般情况下应每周进行一次带猪消毒。消毒时要考虑天气、温度及猪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消毒时应认真小心,喷头压力不能过大,喷雾消毒时,小猪要做到让猪体的每个部位都充分接触到消毒液。冬季天冷,应适当加强空气喷雾消毒。

4、切实安全免疫

4.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规模化猪场,一些主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必须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对种猪场,一些繁殖障碍性疫病,如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必须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对有些疫病,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应根据本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免疫接种。关键之处是要建立猪群免疫抗体定期检测制度,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2确保免疫安全有效

猪群免疫,要确保安全有效。①免疫接种前猪的体质应健康。②接种后应定期检测免疫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③保证疫苗质量,并且疫苗的储藏、运输直至启用应始终在冷链下进行。④合理选择疫苗溶剂及其佐剂。⑤在疫苗接种前3d和后4d,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⑥免疫接种时应做好注射部位皮肤的消毒工作,并按免疫技术规范进行接种。⑦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保证猪群舒适生活,减少免疫应激。

5、坚持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它可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的猪只的相互传染,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6、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其产品

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消灭疫病传播源头,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同时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染疫病死猪、一时不能确诊的病死猪及其粪污与垃圾等传染源及污染物,应严格按照国标《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消毒、焚烧和深埋,确保有效扑灭病原微生物。

三、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措施。

1、重视污染的治理,建立生态园区。要具有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种养业一体的循环经济。创新养殖新模式,发展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支持,使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2、科学定位,打造特色品牌。首先充分了解生猪养殖业发展特点,即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总量中猪肉居首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第13篇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进步。本文通过农业从业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的分析,达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从业者;推广策略

1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就当前农业发展方向来看,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缺乏技术性的指导,这就导致农业发展速度迟缓,间接性的挫伤了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从业者对农业发展都是依靠自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对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技术存在抵触的心理。我国大部分农业发展的地方,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比如经济、政治等。农业从业者没有完全的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贫困落后的山区,根本就没有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意识。当然,现在的大部分农业从业者专业文化水平整体较为低下,专业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足。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从业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在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能让农业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能让广大农业从业者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提高整体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政府提高重视度,加大宣传力度,让农业从业者意识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农业从业者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础。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政府应该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宣传,给农业从业者带来好的收入,稳定第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宣传工作,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多种宣传方法和宣传途径。例如:电视主题宣传、广播主题宣传、报纸主题宣传、网络主题宣传等等。针对广大农业从业者,举办宣传活动,例如:专题宣传讲座、专题宣传指导活动等。目的就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推广重视度,从而培养农业从业者自行宣传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技术推广机构,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纵观农业发展史,它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的。农业技术也在改革过程中彰显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缩减农业投资的成本,提高农业的产量,实现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相关部门根据农业发展中,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联系技术推广部门,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不仅在大城市建立农业推广体系,也要在城乡地区甚至偏远山区建立农业推广体系。针对农业从业者,在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注重对农业从业者的农业技术问题提供解答服务。政府财政部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农业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农业技术,政府财政部门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设施和体系,激发农业从业者的劳作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在宣传技术推广和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重视农业专业推广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宣传。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宣传的力度和推广的深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度,更好的为广大农业从业者解惑。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广进程中,顺应时代信息发展潮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建立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解惑平台。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平台建立。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力度,建立专题网站,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平台,为广大农业从业者解答农业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

3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推广过程中,从农业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推广的方法,达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者:姚茂龙 单位:贵州省丹寨县雅灰乡扶贫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1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 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第15篇

一、对农业站的农业技术进行更新

为了真正的发挥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买现农业技术的教学与推广,需要先从自身着手,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更新,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做到分类明确,另一方面要对技术进行选择,不是单纯的大范围提供农业技术,而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为农民提供合适的技术用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满足农民种植的需要。因此对农业技术的更新,要做到有针对性,根据地域情况和作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教学和推广。

二、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的教学而后推广,依赖农业技术人员。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既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实际经验,便于将理论与买践相结合充分的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同时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根据其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万式推广农业技术。

三、做好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

针对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缺乏认识。需要加强对农业站农业技术教学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知识的认可度,为农民了解农业技术提供有力的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宣传广播以及乡镇宣传横幅的方式,以及进行集体讲座或者是技术竞赛的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农业技术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建立农业技术示范点

农民在认识到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农民就存在犹豫不决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立农业技术示范点,使农民看到农业技术的效果,了解到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在农民切身体会到利益后,对农业技术认可并逐步推广,真正的买现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政府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