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经费监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经费监管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内部监管

一、引言

高等学校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人才,并为我国的贡献科研成果,是我国进行科技研究的重要支柱。但很多高校内部监管控制制度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管职能,也以此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事件屡发不断。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工作势在必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主要是指通过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防止不良事情的发生,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合法使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具体使用步骤

(一)科研项目立项前阶段

高校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前,科研经费并没有实际出现,但是已经进入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环节,进入到预算阶段。要通过预算控制方法,对科研经费进行约束。在进行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时,涉及到的资金收支等各项经济活动都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批,并且在编制的预算内进行。对于没有预算的业务,不能给予办理。在科研项目立项前阶段,对于预算控制一般有两个要求:一是要进行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有编制预算,而且应该获得合法的编制预算;二是对预算追加和审批程序,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二)科研项目执行过程阶段

当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就会把科研经费划拨到高校,相关的负责人要对经费进行合理的收支规划。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财务处、科技处都部门都要对经费负责。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经费进行使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对科研经费的具体去向进行严格监管。

(三)科研项目结束后阶段

在科研项目完成结束后,要对科研经费的决算和验收进行管理,也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也要开始新的方法和要求。项目相关负责人要对经费的收支和支付往来进行审查。例如,在合同截止日期后的三个月内,项目相关负责人要出具结题证明,并且到学校的科技处将结题手续办理完毕。财务部门对于项目的结余经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一般来说,是将经费转到项目负责人的科技预研基金专用项目号,由项目负责人使用。其中科技预研基金可以用于仪器设备的运转维护、人才培养、新申请项目的配套经费及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启动和预研等,不再支付咨询费。劳务费支出范围仅限于人才培养和聘用科研助理的费用。

三、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现状

(一)科研项目立项前现状

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科研项目还是实行课题负责制。这种制度就会想来一定的弊端,造成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目标不明确,相关负责人也缺乏责任意识。在我国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科研预算资金都是分配到项目中去的,并没有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忽视了科研项目的预算阶段,这就造成了在项目经费进行划拨和安排时,缺乏对项目预算和效率的考虑,盲目随意地安排科研经费。对于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很多学校并没有对其进行细化,在真正实行过程中,还随意地对科研经费进行调整,改变经费原计划使用目的,这样就造成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约束力的丧失。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科研经费支出项目虚设、随意调整预算经费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正常使用,造成了科研经费支出合理的结果。

(二)科研项目执行阶段现状

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避免出现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的情况。在科研经费划拨到高校后,学校一般会留下留成部分,剩下的经费就由课题负责人和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使用。这就造成了学校的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在科研经费的报销过程中,经费管理部门对报销审核的尺度比较宽松,只注重手续是否齐全,对于经费的去向等问题忽视,这就造成科研经费管理环节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很多科研经费的去向都不明朗,造成科研经费浪费,甚至课题负责人贪污的现象。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针对监管中的漏洞进行风险分析,并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三)科研项目结束后现状

在科研项目申请到结束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科研经费监管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个环节出现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观念上的错误,对科研经费的本质理解有误,虽然是项目负责人申请的科研经费,但是这个并不是申请下来就完全为我所用。项目负责人只是依托在高校这个委托方之下,对科研经费使用。还有一分部原因是组织机构设置方面的问题。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整个科研项目牵动的所有部门的职责,这个过程会涉及到计财处、科技处、项目组、审计处和监察部门等等,正是科研经费的监管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责,所以会存在由于各部门沟通存在问题而出现科研管理问题,从而影响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四、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的构建过程

(一)内部监管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类。

1.对象因素。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工作来说,监管的对象是科研课题经费。但是,由于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不同,就会对监管的侧重点产生影响。例如,项目立项前的监管对象时科研经费预算情况,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对象是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项目结束后的监管对象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水平。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监管对象也就具有多样性。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就要根据具体的项目实施阶段,选取不同的监管对象,从而选择不同的监管手段。

2.理念因素。思想决定行动。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管工作也需要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对于科研项目负责人来说,一定要对监管工作有一个具体正确的认识。一个正确的监管工作理念,才能有一个正确的监管工作结果。当一个科研项目受到校领导的重视时,其监管的效果也会有好的影响,也就决定了监管工作的最终走向。因此,高校的领导要对科研经费监管工作高度重视起来,相关部门如高校科研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也要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

3.方法因素。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有三大类的使用方法,具体有决策方法、信息获取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具体对这三类方法进行细分,可以分为计量方法、影响与效果辨识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审计方法等。这些方法在选用时,要根据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看是选择定量分析方法还是定性分析方法又或者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保证高效科研经费的监管效果。如果采用不合适的分析方法,就会使监管的效果造成大量的误差,从而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二)建立内部监管控制体系

一般来说,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项目立项前、项目执行中、项目结束后。在这三个阶段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分别是: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对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情况的三个影响因素是监管对象、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只有控制好影响因素,把握好重要环节,才能明确监管控制的主体对象,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监管策略,进而达到有序、有效控制的目的。

(三)基于内部监管体系的控制措施

根据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

1.要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监管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反腐倡廉建设加以重视。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过程中,科研经费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科研项目组要负起各自的责任来,并且要相互配合合作,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责任。

我国高校也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相关的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履行本身的管理责任,并且做好廉洁工作。合理合法使用项目科研经费。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落实和追究,促进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人员廉洁自律。

2.明确监管对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高校科研经费监管过程控制体系模型可知,科研经费预算、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是科研经费监管的重点。针对这三大监管对象,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定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并且使这些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防止科研经费使用活动和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制度和制度执行两个层面。在建立健全制度层面,鉴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能够反映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规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各种专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明确进行规定。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通过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工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的责任要求。在制度执行层面,一是要确保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二是通过严密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责任追究作为制度执行的保障。

3.采取综合方法,坚持宣传教育、监控制衡和科学奖惩相结合,形成有效的科研经费监管工作格局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需要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监督、惩治等多种方法,形成完整的工作格局。

(1)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宣传教育。要对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监管的宣传教育。也要对校领导和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进行经费管理的思想行动教育。对于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的科研人员,主要是加强相关财经法规和财务知识的教育,同时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辅之以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对于学校主管科研、财务工作、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和部门工作人员,主要是明确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意义,同时适当提高相应的科研和经费管理知识。

(2)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机制。要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的约束机制,加强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并且加强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配合协作,进而完善科研经费的监管机制。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及时沟通,对经费的使用支出情况多加沟通,并且加强协作。使用电算化网络信息平台,形成由财务、科研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审计和监察部门参与的科研经费监管信息系统。要努力联合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和科研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履行各部门职责,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管理监管机制。

(3)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机制。对于有科研成果的科研工作人员,要对其工作成果进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相反,对于那些滥用科研经费、浪费科研经费、中饱私囊的科研工作者,一旦发现,就要对其进行惩罚,从而达到及时纠正错误的效果。

五、结论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完善合理的监管制度、项目负责人缺乏经费管理风险意识,从而导致了科研经费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这样对于国家来说,不仅是经济的损失,还对影响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高校内部自身的审计独立性不强也造成了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的漏洞。本文针对这些情况,结合预算管理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了一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水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J].福州大学学报.2010(3).42-44.

[2]楚广兴.基于过程控制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机制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15(3):88-92.

[3]万红波,秦兴丽,康明玉.国内外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比较研究[J].甘肃科技.2012.28(24):13-18.

[4]关振宇,段风霞.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局限性与防范[J].财务管理.2011(3):17-20.

[5]邵积荣,郑惠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2):28-3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机制 协同监管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机制应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里及外,由外到里的多部门、多主体高度协调,合作有序的科学系统。现行三级监管体制运行仍存在各级相互割裂、甚至相互对立;同级协作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科研腐败问题的遏制。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深化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机制,保障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的概述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Synergetics。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主要是指为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协调与之相关的各主体共同完成这一目标。各主体主要包括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从事科研活动基层管理的院系;实施项目管理的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核算管理的财务部门以及相关审计监察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这些主体在协同监管过程中形成了监管与被监管,服务与被服务的有机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实效。

协同监管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各主体之间通过协调沟通、上下联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协作,共同实现高校科研经费有序监管,确保经费合理合法合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现行科研经费三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协同不足主要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科研政策导向不够科学合理,看重眼前名利

近几年,高校评估、排名等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学校追求声誉有余,导致对严格科研经费管理态度暧昧,在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申请、轻过程管理。有些高校领导及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快速增长来之不易,管得过严可能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科研经费虽然是提高科研能力的物质基础,但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会直接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制约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其监管理念与学校财务、审计等部门无法达成真正统一,因而选择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为监管留下隐患。

(二)项目负责人主观上防腐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开始。为提高立项几率,项目负责人(课题组)在申报项目时,主要精力集中于开展项目的研究意义论述、研究内容阐述以及研究路线设计,相对缺乏对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以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无知者无畏。项目批复后,甚至有部分负责人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还有部分负责人对项目被检查、被审计的概率存在侥幸心理,科研腐败带来不当得利的博弈心理助长了部其“道德风险”的滋生。这些都导致项目负责人与院系、与学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产生对立,严重影响经费监管成效。

(三)科研管理部门职责不明边界不清,相互推诿形不成合力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科研、财务、审计、纪检监察、人事等众多部门。随着近年国家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督查,为进一步落实法人责任,减少各部门相互推诿,加强协同,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或类似组织。并专门成立由科研或财务部门负责人为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对学校科研事务的具体协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融合,但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由于校长或分管校领导日常事务繁多,不可能频繁地组织各部门召开协调会;其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某部门负责人担任,因职务级别相同,其他部门配合度不高,难以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怪圈,协同效应不显著。

(四)高校科研经费院系监管初步建立,尚未真正发挥实效

这两年,随着国家若干规范高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行为文件的出台,高校初步建立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三级监管体制,让院系参与管理有利于近距离跟踪项目,但由于人、财、物以及相关制度不到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院系抵触情绪强烈,严重制约了其监管实效的发挥。

三、努力深化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

为深化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切实发挥三级监管机制的协同效应,促进以科研、财务、审计及纪检监察等部门为代表的学校、院系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等众多利益主体强化信息沟通和有效配合,避免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缺位”和“缺失”,着力解决前述问题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必须的。

第一,转变观念,塑造正确的科研文化,为深化科研经费协同监管奠定意识基础。

高校科研文化是高校科研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团队精神、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提升和凝炼,其对科研经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科研导向与科研管理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高校必须清醒认识到科研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果断摒弃重评估、重排名、片面追求学校声誉,在科研文化上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申请、轻经费管理的错误观念,坚持内涵发展、质量优先的科研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学校科研经费相关管理部门统一目标,加强协同监管奠定坚实的意识基础。

第二,信息公开结合宣传培训,促进项目负责人发挥“同业监管”优势,自觉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同。

一方面,高校应坚持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信息校内公开,利用科研同行之间相互了解的特点,发挥“同业监管”优势。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注重科技政策宣传与警示教育开展的结合,在宣传合理、合法、合规使用科研经费,提高负责人国有资产意识、财务监督意识、预算管理意识以及法律法规意识的同时,注重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威慑力,提高科研人员的“红线”意识,牢筑科研腐败的思想防线,有效降低科研人员对学校强化科研管理举措的对立情绪,促进其自觉加强与院系及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

第三,落实基础保障条件,充分调动院系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积极性。

院系作为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较学校各行政部门对项目负责人、科研活动和学科特性更为了解,更适合近距离监督。为调动院系积极性,一方面,高校要从人力、财力上加大对院系的支持,如配置院系科研财务主管、设立院系科研监管专项经费、提高院系在科研项目经费中提取管理费的比例等等。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院系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并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院系作为科研经费监管的新生力量,相对缺乏对国家政策、经费管理关键环节以及监管重点的了解。各部门应从自身业务出发,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院系的交流反馈。此外,高校应完善院系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首先,要推进院系惩防体系建设。在设立党委的院系增设纪委,要求院级纪委协助学院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要完善考评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对积极配合学校管理,不出事故的院系给予适当奖励;对不落实学校要求,出现违法违纪案件的院系,降低其科研管理费比例,并在校内公开,引导院系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切实发挥科研经费监管职责。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牵头引领作用,提升管理层次。

为加强科研、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有效沟通、通力协作,高校在成立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类似组织的基础上,应专门设立相应办公室,并由学校总会计师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便于统筹协调各部门负责人。同时,为进一步减少相互推诿,提高各部门积极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制定相应规章,加强对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与岗位问责。

第五,建设科研协同管理信息支撑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信息网络平台和监管系统。

高校应建立大科研服务管理系统,整合人事、科研、财务、设备采购等相关科研信息,如项目名称、立项部门、实施期限、协作单位、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经费预算等立项信息;经费拨付、合同管理、项目经费使用与核算、设备管理等过程信息以及标志性成果、项目审计验收意见等结题验收信息,加强科研数据共享与实施融通,让涉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责任主体随时掌握科研经费的相关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科研经费协同监管。

参考文献:

[1]卢黎.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会计师,2014,(13):76-77

第3篇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据科技部披露,2010年专项审计中只有不到14%的课题承担单位内部控制被评价为好。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从高校控制环境的角度来看,由于之前科研经费占学校经费比例较少,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随着科研经费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指标,高校又进入了重项目申请、轻经费管理的状况。部分人一度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经费是项目负责人申请来的,因此项目负责人拥有充分的支配权。具体表现为不受预算约束,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开支。管理部门受整个环境的影响,也未能对科研经费有效管理。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的角度来看,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文件要求,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据了解大部分高校的审计模式还未能采用风险评估审计,对学校整体进行风险评估也未能有效持续进行。从信息与沟通、监督的角度来看,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未能形成合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的财务执行情况不掌握,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实施不了解,因此未能对借科研协作的名义转移资金的现象进行有效管理。此外,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项目实施情况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管理。

(二)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还存在着科研设备重复购置、未能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科研资产使用效率低以及科研形成的无形资产未纳入管理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原有的高校会计制度没有明确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则。财政部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了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从制度上予以了完善。因此,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不得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学校用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二、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一)落实承担法人责任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需求的持续增加,科研规模日益扩大,课题承担单位日趋多元,创新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新的趋势,这些对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责任体系、强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法人单位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组织协调和服务于项目实施等方面具有优势。推进科研项目过程管理重心下移,落实承担单位法人责任,是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途径。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落实法人责任制,要贯彻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基本原则,既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要履行好管理责任。具体来说,在项目申报阶段,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学习国家现行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法规;在预算编制阶段,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编制的过程,做好咨询和服务工作,按照目标相关、政策相符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加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督,重点控制好预算调整、合同审查等方面的风险;在项目验收阶段,充分利用课题承担单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监督力量,形成有效监管科研经费的合力。

(二)探索信息公开引入声誉机制从国家层面建立科研信用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科技改革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经费巡视制度。科技部将加快建设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系统,科学记录、管理和评价承担单位信用信息,据此作为评价研发基础的重要指标。信用优良的承担单位,优先考虑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创新基地建设。从学校层面应当建立科研项目承诺机制。项目研制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项目经费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高校同时建立健全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制度,及时准确记录科研人员从业行为,将廉洁从业情况纳入对科研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当给国家或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予以信誉不良登记。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监管

一、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高校为我国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家逐年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使得高校的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的评估与管理不仅是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防科研经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比例较大,作为国家的基本投资建设支出,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国防科研经费构成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由收益、计价成本和不可预见费三部分组成。其中国防科研项目的计价成本,应根据项目执行期间物价水平和相关原材料等的变化适当调整。具体包括从项目论证阶段到试生产阶段所发生的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费以及管理费等八项内容。第一,管理费: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办公费、资料费、人员工资、薪酬费、交通运输费和培训费等。第二,固定资产使用费:按项目应分摊的仪器折旧费、厂房建筑费等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费和减值准备。第三,试验费:指项目研制过程中用于仿真试验、储存试验和打靶、发射等各种试验验证费用、工艺试验、综合匹配试验,包括消耗品和动力燃料费。第四,设计费:指项目准备阶段的调研费、申报费、技术转化成本等等。第五,材料费:包括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外购商品、专利使用权、电子元器件和动力燃料等。第六,专用费:指项目专用的测试费、试运行费、样品费和专用工艺费等。

三、高校国防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管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主要包含三方面: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原则上从法律法规层面监督经费使用去向的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主要从财务审计角度,检查资金使用的项目、分类、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效益性是对科研项目成果的收益性进行评价,评估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研究转化成果的速度和效益等等。我国对高校国防科研经费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审计部门、会计部门依照相关的科研经费实施规范,对相关项目进行审计与预决算审批,经费分配的主管部门对审计结果进行核查。国家审计机关承担最终的抽查任务。我国高校缺乏经费划拨部门的设置,经费使用情况大多由审计部门监督,缺乏专业性和传递性。

由于缺乏分类分项的经费管理细则,只有笼统的规范,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多流于形式,只能大体起到监管经费总数使用情况。审计部门的滞后现象比比皆是,更谈不上跟踪审计和结题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得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能,对国防经费的不合理使用无法做到警示和惩戒作用。

四、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对策建议

针对国防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既能方便科研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经费,又能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满足节约的原则。

(一)完善激励制度,制定国防经费使用减免政策

高校应通过合理计提和再分配政策,平衡各学科项目经费,充分调动科研创新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具体将减免制度加以量化,鼓励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因为各单位对基础研究领域的资助一直较低。与工科类研究相比,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费用一直较低,对这些领域的管理经费进行适当地减免可以保证学术研究的公平性。政策的倾斜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扶持相关薄弱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界定

在我国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人力资本的报酬等人工费用。这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差别甚远,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科研经费中人工报酬的计提比例是很高的。而我国相关管理只明确了对参加项目的硕博士生提供相应劳务费,对项目负责人计提的报酬没有说明。而有的省部级项目甚至没有规定劳务费是必须支出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严重损害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科研人员的体力、脑力支出只能依靠经费里的其他项目列式。

(三)完善经费补偿机制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国防科研经费补偿问题上一直走在前列,政府为其提供了完善的补偿渠道确保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完全按照经济成本的80%计提补偿经费,成果达到某一阶段可以计提100%,这一措施很好地解决了高校研究者垫款的弊病。我国科研投入长期受大锅饭的影响,对项目的预调研不充分,导致有的经费用不掉,有的经费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莹莹,王伟清.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的研究项目公告制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1):21-23.

[2]王勤琴.浅析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2(08):17-18.

第5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高校; 绩效考评; 监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大幅度增长。若想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如何管好用好高校科研经费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无法适应高校当前的发展,怎样充分、安全、有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虽然为科研经费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够完善,适用性界定模糊、操作性标准不一,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一些条款甚至不具备执行的条件,存在不可操作和执行难的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执行和监督的标准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际操作中便无章可循,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都会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二)管理意识不到位

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大多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拨入的科研经费到账后的使用方式,主管科研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重立项轻管理。他们认为这些经费是科研小组自己立项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只关注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对于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并不重视。此外,也有科研负责人将经费转到协作单位,如:财政拨入30万元,以其他方式转出20万元,高校财务根本无法控制资金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为了防止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资金外流,高校在经费监管方面一般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对于所谓的这些“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科技水平,在经费支出上只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就可以报销。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不作要求,未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结项审批大多数是由课题负责人自己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管理意识薄弱,是科研管理问题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多、涉及部门较为分散,负责科研项目技术层面管理的科研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项目的争取或管理费的提取,却常常忽视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施跟踪监检。由于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管理,不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判断其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这就造成在经费的管理上,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酿成管理松懈无序的严重后果。

(四)科研经费运用不合理

在与兄弟单位交流科研经费的管理经验时,大家普遍感到,当前财务人员似乎仅仅只是经费的保管员,仅需履行“只‘算’不‘审’”这样一种报销手续。在经费的报销过程中,很难从客观上明确界定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用于研发的费用却占较低比例,这种情况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探亲差旅费作为调研旅费报销,培训费中含旅游费、通信费等与课题项目无关的个人支出占了很大比例;且存在着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的问题。经费报销的内容脱离了科研课题实际,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性,把科研项目经费当作其个人“小金库”。此外,有些科研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课题,经费混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陷入只要是用于课题研究就行,至于如何区分并不重要这一误区,造成科研项目成本准确性不够。经费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和监督,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五)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

根据财预[2010]7号通知,财政部关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纵向科研项目的净结余应归还原资金渠道,此规定使其结余资金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横向科研项目资金结题不结账现象在高校中仍然较为普遍。科研项目早已结题并通过项目下达至单位验收评估,可结余资金却长期挂账。此外,由于高校对这些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经费结题与结账的过程相脱节,长期挂账的剩余资金被用于科研项目以外,从而造成了经费的流失。结题不结账还会导致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及时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形成高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负担。

(六)科研资产管理松懈

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校所拥有的科研资产也越来越多,但在科研资产的管理上依然存在以下隐患: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科研经费的管理;重事业经费资产,轻科研项目资产;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不规范,难以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另外,纵向的科研经费一般研究期限在两年以上,这些经费是随着课题研究进度的需要而陆续产生的,时间跨度较大。财政部门要求使用单位的项目预算经费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达到序时进度,若单一的追求节点达标,就会使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形成突击花钱这一不良后果,开支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或超前配置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造成高能低用、高价低效、重复购置资产等现象,使得正常的科研经费被挪用、挤占,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极大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为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呈递进式增长的科研经费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小组取得的各项经费,无论其来源渠道,必须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管理科研经费的学校领导、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对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各项措施,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认识,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学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对经费使用及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办法。对科研项目实行“经费记录”的控制管理,即科研部门根据项目合同派发一个封面上印有该项目名称、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期限、金额、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报账手续等的记录本给该科研小组。财务部门在此“经费记录本”加上财务编码(主要是提高科研项目经办人的报销效率,财务人员按此财务编码便能在众多的科研课题中迅速查找到此课题),对照项目经费使用开支的标准进行核算,及时登记科研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情况。根据“经费记录”,科研项目负责人能随时了解该课题的经费使用明细、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严格按照“经费记录”规定的项目、支出标准、范围审核报销;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无“经费记录”不予办理报销业务,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确保高校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此外,还要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结账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问题,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或结束后,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则依据经费的来源及科研经费结账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资金。对一直挂账的结余资金进行全面清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项目资金拨款单位有具体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处理。对于科研项目已经结束或通过验收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应配合财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做好结余资金清理,对逾期不办又无正当理由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规定严肃处理,该收回的收回,该核销的按程序尽快核销,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真正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做好科研资产的管理工作

由科研经费产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管好用好科研资产,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及资产处置的监督,促进资产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创新管理手段,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行资源共享,及时做好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的清理,使科研资产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科研经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明确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杜绝经费在管理及使用中违规违纪等现象的发生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追踪问效制度。一方面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评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来进行考核,推进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科研项目资金能切实地发挥效益。同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14(1).

[2] 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

第6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科研领域 风险评估矩阵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项目次序、审计范围重点,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提出合理性意见建议的审计活动。

风险导向审计最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被明确定义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计划”;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紧随其后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立场报告,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就此初步形成;2004年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把风险管理从理论延伸到实践,风险导向审计成为主流发展趋势;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点、方法和流程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梳理。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也全面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准则中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舞弊风险,以适当方式提供咨询服务,改善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不同于合规性审计、流程基础审计或控制导向审计等传统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创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识别和判断风险,根据风险类别与大小确定将谁作为审计对象、如何配置审计资源、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审计报告侧重反映哪些内容。通过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遵循性进行分析验证,检查评价内控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达到完善单位管理的目标。另外,相比传统审计方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接受度更高,风险导向审计是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将为被审计单位查缺补漏、堵塞漏洞作为出发点,分析现用制度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建议,更易被采纳,能够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上述优势,本文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资金量日趋庞大的科研领域。

二、识别和评估科研经费使用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存在重大经费使用风险的经济事项上。因此,在对某个科研项目实施审计之初,先要明确被审计科研项目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的经济事项,如“三公经费”使用、合同签订、政府采购程序等,然后选取某月份为样本库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针对各类经济事项分别建立相对应的科研经费使用风险评估矩阵。风险评估矩阵为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提供了最基础的方法,使审计人员能够统筹考虑被审计单位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如下所示:

矩阵横轴为样本月审计发现的该类经济事项违规资金金额,矩阵纵轴为样本月审计发现的该类经济事项违规资金占该项支出的比例,根据违规资金的金额和比例确定该类经济事项的风险等级。矩阵将经费使用风险分为5个等级,违规资金大于5万元且占比大于5%的经济事项风险为5级,5级为最高风险,4级次之,以此类推,风险等级越高,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越严重。

同时,历次审计报告也是了解高风险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审计进点时,应参考包括审计署、上级主管单位、社会审计机构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对该科研项目的历次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从中可以获取科研项目风险最有可能出现在哪类经济事项当中,特别是那些屡查屡犯且不愿意接受整改的审计问题,有助于审计人员对项目组的风险防控意识和措施形成初步判断。根据风险评估矩阵评估结果,结合历次项目相关审计报告,可以对各类经济事项发生违规资金的风险做一排序。

三、实施风险导向的科研经费审计

在确定了各类经济事项风险排序后,需要根据风险的类别和等级,有针对性地修正调整、实施科研经费审计计划。首先,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每个审计人员受从业年限及从业经验类别影响,擅长的审计领域各不相同,当现有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审计项目,如,该科研项目存在大量大额进口设备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存在极大违规风险,而审计组中又没有精通政府采购政策的成员时,就要适时补充调整审计组成员。其次,根据违规风险排序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在经过初步的经费使用风险评估后,审计组应对被审计的科研项目有个初步的判断,对重点应关注的经济事项有详细的了解,接下来就是要利用风险评估结果,对各类经济事项采取有区别的审计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谈话,与被审计项目组负责人、业务主要经办人、技术骨干等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了解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项目资金高风险点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等;穿行测试,在被审计项目中对某类经济业务事项样本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增加对项目流程运作的了解,并获取有关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直接证据;符合性测试,对科研项目某类经济业务事项的经办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程序规定进行评估;善用审计软件,通过数据库和编程手段寻找经费使用高风险点,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最后,形成风险导向的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最重要的部分,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重点突出,能按照风险等级水映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拨杂去冗,能恰当反映科研项目管理环节中的过度控制和无效控制;三是切实可行,要提出科研经费使用风险控制的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明确的整改措施。同时,审计报告还要符合时效性、准确性、简洁性等特征,能给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科研经费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制约因素

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与理论发展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审计人员很难做到有效控制风险。现用审计模式和审计观念仍然相对滞后,科研领域的审计工作采用最多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或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在审计科研经费时往往并不重视风险的识别、评估,仅仅凭主观判断推测出的风险水平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源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风险管理的一再重申和强调,大多数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但是相应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难以匹配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践操作中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科研业务本身性质较为复杂。科研项目的种类多、差异化很大,经费使用的相关制度很多都是由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各相关部委制定,制度本身存在的固有风险很难有便捷通畅的渠道进行控制和管理;科研单位及科研项目的管理体制也决定了审计工作需要的基础数据及信息有时无法充分获取,另外,部分科研项目涉及的业务内容属于高精尖技术,会产生很多专业的经济业务往来及经费收支,审计人员作为“门外汉”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难度。

五、科研经费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对策

从现行情况看,要在科研经费审计中运用好风险导向思维,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及模式的实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判断、方法优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匮乏是制约风险导向审计在科研领域广泛开展的最主要瓶颈。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对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多元化发展,加快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构建精通多领域业务的复合型审计梯队,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要发挥好指向标作用,不断强调和引入风险导向思路,真正将审计前沿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使科研项目完成目标,使科研经费财尽其用。

另一方面,着力完善科研项目组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管理机制能够使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最大化,为风险导向审计在科研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保证。项目组应着力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和有效制衡,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明确项目责任人的责权利,并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严格预算约束,加强经费支出管理,做到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措施有效运行,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国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2,(14).

第7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管理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科研能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不断凸显,科研在国家战略中地位显著提升,经费安排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高了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但是,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阻碍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 ,降低了经费使用的效益性,有的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便成为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不严格

导致预算编制不科学的原因,一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 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 不客观进行分析和测算 ,尽量增加支出数量,提高标准,而核批数往往低于预算申请数 ;二是多数财务部门不参与预算编制,科研人员编制的经费预算不能真实、准确反映科研成本。上述两种原因导致预算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带来较大预算调整。

预算执行不严格的原因在于,有些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制度不了解 ,在规定调整金额及比例之外,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改变预算用途,且不履行报批手续 ,造成预、决算差别较大,甚至无法通过财务验收的情况。

(二)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存在弊端

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科研主管部门, 一些经费分配部门的领导、甚至一般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可以影响或操纵经费分配过程及结果 ,而经费分配行为却缺乏相应约束制衡机制,将一些不愿意投其所好的科研人员排挤在科研经费分配圈子之外,也导致科研人员不得不花大量精力、项目经费用于拉关系,无法投入科学研究 。

(三)项目开支随意,相关性较差

科研经费不能全部用于科研,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流向个人消费、拉拢关系等。 突出体现在会议费、劳务费、咨询费、办公用品等支出,这些开支成为问题高发区。具体表现为: 购买与项目无关用品,开支招待费,报销手机费,频繁在旅游景点出差; 以会议研讨为名请经费分配部门人员消费娱乐、旅游, 赠送礼品,并统一发放专家咨询费 ; 对外聘人员劳务费领取缺乏控制 ,支出人员、天数、劳务标准数量和预算所报人员区别较大的现象 ,有的甚至通过编造假名单套取劳务费 。

(四)配套资金不足

有的科研单位在下拨项目经费预算时,都会要求依托部门自筹部分资金予以配套,但在实际审计中发现,因各种原因,多数依托单位并未足额配套资金,因该自筹部分经费已被考虑在内,下拨的只有科研拨款,依托单位仅用科研拨款资金研究,因实际经费不足,势必影响研究结果最终的质量和效果。 有的依托单位甚至开展“钓鱼项目”,将下拨经费用于补充单位经费不足、 购置固定资产、人员开支、 改善办公条件等项与课题无关的支出。

(五)固定资产管理薄弱

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般由依托单位具体管理使用,纳入依托单位资产统一管理 。但实际工作中,依托单位因未使用其自身经费,承担的项目又比较多,常常出现部分设备在项目间交叉使用,经费支出不实的现象;另外,小型设备未纳入单位统一管理,尤其是笔记本电脑、相机等便携设备,往往成了个人用品。

(六)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薄弱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仍有诸多问题:

第一类是成本管理较为薄弱,多发生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因这类单位对成本核算要求不高,进行精确成本核算的机制不健全,通常表现在不能正确核算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尤其是一些间接费用,有的甚至还没有成本核算。

第二类是虚增科研项目经费成本 ,多发生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企业,这类单位成本核算体系非常健全,但为追求本部门利润最大化,往往将非项目本身的成本费用以各种方式列入科研项目中, 虚增研制成本和各类期间费用。

(七)依托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

审计中发现,依托单位对项目经费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科研项目经费未能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与其它经费混用,资金来源渠道分不开;二是结题不结账现象严重,大量滞留的资金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被违规违纪使用;三是会计管理松散,如:行政事业单位不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购买商场卡、发票审核不严 、 大额现金支付等现象等。

二、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脱节

科研项目均要求财务人员参与编制预算,但实际工作中, 项目专业性强,通常以科研人员为主导 ,或者全部由科研人员完成,财务人员参与度不高,更谈不上达到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

在预算执行环节,普遍存在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足的问题,科研人员不了解财务制度,财务人员不了解科研业务,经费管理与研究工作不能有机结合,导致项目经费的投入、运用,耗费与补偿缺乏综合的管理与监督 。

(二)重经费申请,轻经费管理

一些项目依托单位的领导在经费申请环节非常重视,而经费到账后落袋为安, 不能视同自身经费严格管理,有些为了鼓励大家去争取经费,甚至纵容经费申请部门的各种不合理行为。而部分科研人员把科研经费作为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要经费一到位,就全权归自己支配,导致经费支出上的各种问题,尤其在软课题经费支出上更加随心所欲 ,滋生了各种腐败现象和违规违纪行为。

(三)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到位

国家级纵向项目通常有较完备的审计监督体系,但对于大多数横向课题和小额纵向课题而言,如拨款部门没有自行安排财务审计等事项,依托单位也不主动将其纳入内部审计范围,而拨款单位因下拨项目较多,无足够的精力逐个安排项目审计,对于金额较小的项目,更是无暇涉及, 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形成了经费的“三不管”地带。

(四)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

部分单位领导对依托单位的监管责任以及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的领导片面认为课题组长负责制,就是课题组长全面责任,而忽略课题依托单位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对课题经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建议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在我国财务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完善科研经费管理,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合理使用经费意识

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制度及法律的学习,熟悉经费管理财务制度、审批手续及项目开支范围, 使相关部门和人员充分认识到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性,有意识提高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 ,本着对国家、对事业、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应千方百计把有限的经费管好用好。

(二)加强项目的预算评审工作

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的效益性,经费管理部门一要建立经费论证与经费分配相分离制度,互相监督、互相约束; 二要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并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信用、问责、回避制度,对于达到一定金额的项目,组织经费预算的评审工作 ,专家在对经费预算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能产生的效益和效果进行全面审核,提出预算审核建议 ,以提高经费与项目的匹配度。

(三)制定完备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项目经费管理应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管理趋势,结合本部门项目课题的特点、依托单位情况、经费性质, 制订出一系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适用本单位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 、范围、管理、监督程序, 明确预算调整范围和比例 ,开支范围、标准、额度等相关事项,使依托单位有章可循,管理单位有章可审。

(四)对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集中统一核算,专款专用,加强预算和决算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真实、合理、有效的经费预算。 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经费不分资金来源, 应当逐步纳人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财务部门应按项目管理和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

(五)大型项目增加项目监理

科研项目存在许多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因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对于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材料究竟是否为真正所需,是否全部用于科研项目,设计变更是否必要,自然损耗比率是否得当等诸多问题, 审计人员无法依靠自身专业做出职业判断 ,只能对照依托单位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简单核算,无法真正起到审计的作用 。鉴此,应借鉴基建工程监理及监督的成熟经验,在专业科研项目领域选定具有监理性质的机构,参与整个项目建设,负责确认用料及用工数量及使用各种材料设备的必要性,并对完成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经费审核才更具价值。

(六)加强监督、审计职能

有好的制度,还要辅以切实的监督 。经费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其管理和监督职责,逐步建立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切实加大对依托单位的监督力度。作为日常管理经费的课题依托单位更要认真履行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 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审计是最有效的监督手段,要充分发挥经费管理部门及项目依托单位的审计职能,通过外部和内部的审计,及早发现经费管理的风险及漏洞,排除隐患,杜绝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责任到人, 问题严重的,视情节和后果采取相应的惩治措施, 并将审计结果作为日后下拨项目经费的重要依据 。

(七)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开始试点对各种大型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注重科研结果的评价,而且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也纳入其中进行评价。经费管理部门可通过本部门的项目情况,结合项目特点不断积累,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作为判定资金使用效果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 财教(2011)434号

[2]王晓华 关于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 财会研究 2011年第15期

第8篇

关键词:国防科研项目 经费监管 探索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22-01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开展国防科研项目工作而发生的费用,其来源主要为中央财政拨款。由于来源和使用的特殊性,国防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不规范之处,对其监管也有薄弱环节,亟需对其监管进行积极研究。

一、加强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重要意义

(一)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制度的内在要求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多由国家财政拨款,军方负责管理,承研单位具体使用。在各个阶段和过程中,不仅要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还要执行军队有关经费管理和监督法规制度,作为承研单位还要执行自身的军队或企业有关经费管理、监督的规章。加强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是各项财经法规制度的内在要求。

(二)提高国防经费使用效益的迫切需要

项目承研单位既是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方,同时又对项目经费进行监管,这样势必会出现自身监管力度不够等情况,需要项目甲方加强对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监管,跟踪经费流向、规范经费开支内容,提高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达到少花钱或多办事的目的。

(三)促进国防科研项目质量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在提高经费使用规范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也是在提高国防科研项目的质量。因为,有限的国防科研项目经费,如果不能全部用在科研项目上或者使用不合理,那么项目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加强经费监管,促使项目经费使用规范、开支合理,可以为国防科研项目研制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现状

(一)各级思想认识有待提高,经费监管力度不够

关于国防科研项目和研制经费总部机关高度重视,近年来又对国防科研项目开展了财务验收,但是对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过程监管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监管力度还比较薄弱,没有真正做到全程监控。部分承研单位对于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这是研制项目的钱,只要把项目完成了就行,具体怎么花由研制部门说了算,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二)经费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甲方对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主要体现在源头拨款和项目结束时的财务验收。关于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平时主要是依靠承研单位的内部监管,承研单位内部监管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领导把关、财务审核、审计监督,这样的传统的经费监管手段对承研单位的一般经费监管效果不错,对于国防科研项目经费这种特殊预算拨款经费监管可能就会出现,按照经费总额花钱,对照指标开支的情况,甚至有的单位把国防科研项目经费当成“万能科目”,其他科目不好开支的经费通过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国防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三)经费监管法规有待完善,经费管理规范不强

目前,关于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方面的有关法规制度,军方主要有《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规定》、《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对于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做了有关规定,但总体还显得不够具体,不能适应所有情况;对于企业目前还没有相关比较明确的法规制度,承研单位内部有的制定了一些内部规章制度,但大多不够全面,很难一致,经费监管的规范性不够强。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财务验收地位,重视验收结果运用

财务验收作为军方对承研单位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近年来,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但是由于财务验收的地位目前还仅局限于项目验收的一部分,其验收结果的运用还不能和审计结果一样高度,项目进行完财务验收还要进行审计,财务验收力度显得不足,给财务验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作为甲方监管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手段,需要提高国防科研项目财务验收的地位,强化验收结果运用,替代项目审计功能,使得承研单位重视经费监管。

(二)尝试过程监督管理,建立专项检查制度

过程成本控制作为新的军品价格改革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全过程监管的理念。作为项目甲方,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同样需要从目前事后审核的情况转变到从源头到结束的全过程经费监督管理,尝试结合军品价格改革方法,依托国防科研项目经济师系统,按照项目或时间节点,对国防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监管,对于发现较大超支、乱开支等特殊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经费监督检查。

(三)加强持续改进研究,完善监督管理法规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是一个不断坚持和持续改进过程,随着新的情况的不断出现,对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监管的研究和改进也要不断地进行,疏理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新的监管措施,并制度化、法规化。进一步细化、明确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要求,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制定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国防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法规制度,同时,对于现有的法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四)注重理论素质培养,健全人才梯次队伍

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不同与一般经费监管,需要监管者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而目前我军项目经费监管队伍中很难具有这么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队伍的再培养,努力提高全面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健全人才梯次队伍,将监管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吸收进来、合理配置,达到经费监管队伍整体知识、能力层次配置合理。

第9篇

关键词:科技经费;监管流程;直接监管;分级监管;集中监管;控制机制

科技经费的监管日渐重要,主要决定于: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有限的科研经费经常“跑冒滴漏”,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强度要快速提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41%提升到2020年的2.5%)。而科技经费监管并非易事,监管若不利,科技经费则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监管不当,会影响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监管过度,会降低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监管不足,会让一些“不法者”钻空子。

一、科技经费监管现存的问题

(一)宏观监管不够

目前,科技经费监管缺乏对科技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和评估。一方面科技工作在大经济和大民生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总体效果如何,国家科技计划的总体执行效果有何重大变化,缺乏有效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于科技项目完成后的绩效评价也不完善,因而对经费使用的效率与问题就不很清楚。这也是财经部门和科技部门争议的焦点。如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底是多大,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再如863计划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还是超出了预期目标,可供量化的总体分析是匮乏的。

(二)对科技事权监管不够

科技经费使用是否合规可以看财务制度,但看其是否合理就需要看科技事权的正确与否。目前的科技经费监管制度,过于偏重财务检查,而轻于对科技事权真实的认定和检查。

(三)全过程监管不够

全过程监管不够以致多数问题未能做到防微杜渐。科技工作本身就比其他事项复杂,如果不从源头把握和控制,就可能延迟问题爆发的时间并可能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

(四)服务意识不够

科技经费监管的一层重要含义就是服务,包括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普及,政策适用性的优化和相应的政策辅导等。科技工作特别是科技项目的承担者都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的专长在科研,对复杂的经费预算和使用并不专业,经常会出现一些初级错误。

(五)经费管理的公开性不够

目前,我国科技经费管理的公示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和健全,往往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谁往机关跑的多,谁获得的信息多,谁就容易得到科研项目,也容易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也使经费分配过程和经费分布状况透明度不够,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六)经费管理部门角色不明

有经费管理权的政府部门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这就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如各政府部门科研项目立项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多个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科技经费,科技经费难以集中;评价体系不科学,用过于定量化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考核不确定的科研活动,导致研究人员规避创新度高、风险大的项目;科技经费配置中缺少竞争机制,大量科技经费用于追逐少数知名或著名专家,以追求政绩,而从年龄上来说应该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却无人雪中送炭。

二、科技经费监管流程设计

(一)直接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1)。直接监管模式是指科研项目出资单位通过组建项目经费部门来直接监管项目经费。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组织部门协作,共同对项目组的经费到位和使用、经费节余进行监管,以减少出资单位项目经费监管部门一定的工作量。在这种模式中,整个监管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为了确保公平性和公正性,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2、优势。由于项目出资单位直接监管项目经费,除监管的效果比较好之外,有利于项目出资单位调整项目经费,提高项目经费的利用率。

3、缺陷。这种监管模式的主要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经费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太大;二是监管环节较少,容易产生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地方性政府基金课题(市、县级为主);除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之外的其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委托课题;企业委托课题。

(二)分级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2)。分级监管模式是指整个项目经费监管按项目出资单位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的顺序逐级监管。整个监管过程必须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而外部审计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其中,承担单位负责人科研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这部分工作流程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的审核和审计部门的内部审计。

2、优势。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工作流程内的单位、部门权责明确,对各“级组”的问责也方便明了,有利于经费监管和寻找使用经费存在的问题。

3、缺陷。这种模式的缺陷如下:一是项目出资单位的工作任务繁重;二是适用这种模式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数是承担单位的负责人或其单位部门负责人,可能会弱化本单位科研组织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管作用。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

(三)集中监管

1、工作流程(见图3)。这种模式强调科技经费监管的专业性和集中化: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市县两级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也挂靠在政府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将整条工作流水线:财务验收经费使用情况调查专项审计经费使用绩效评估专题报告公示受理举报,都交给专业科技评估机构去完成。

2、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如下:一是科技经费监管权集中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二是在该模式中科技经费监管工作的完成者是专业科技评估机构,提高了监管的专业性,保障了监管的质量;三是专题报告公示环节彰显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劣势。一方面,必须要尽快解决成立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高专业科技评估机构业务水平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因监管权统一集中,必须要防止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独断、专行和腐败。

4、适用科研项目。这种主要适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等。

三、完善科技经费的控制机制

(一)预算机制

1、调整预算科目。在我国现行的科技预算管理体系中,既存在着没有R&D分类预算科目的问题,又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重复导致的预算科目重复、交叉和漏失问题。因此,我国需要从调整科技预算科目入手,理顺各部门在科技发展中的关系,并通过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对科技预算的管理。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科技活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不能完全给予预见。因此,很难在事前对科技项目的经费进行非常准确或十分完全的估算或预算。由于科技活动的不确定性,对一个具体项目而言,所需费用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科技项目预算经费不是一个具体数值,应是一个数值区间。显然,目前科技经费预算普遍采用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科研经费运动的规律,应采取在一定区间值范围内的弹性预算编制法。

(二)监管机制

1、建立科研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编制包括来源预算和支出预算,来源预算除申请财政经费外,有自筹资金来源的,要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支出预算要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对项目预算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评估,评审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预算执行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2、建立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监管机制。严格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重点规范人员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协作研究费、设备费支出的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逐步推行科研项目经费报账制度,研究人员不直接经手现金。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

3、健全科技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财政科技项目经费监督体系,实行科研项目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制度,财务验收结论作为申报新项目的重要依据。

4、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政府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引入了评估机制,不仅重视立项前的预算评估,还重视立项后的绩效评估。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定期的经费使用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经费监控,并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成果评审制度,完善成果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估,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的产出和效益,促进科研经费增长,提升科研水平。绩效评估机制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

5、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建议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尽快成立筹建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其主要职能有:从财务方面、科技经费效益方面对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监管;制定科技计划管理与健全监督机制相关的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管理主体在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问责问效与层级管理机制;构筑全过程监管的科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科技计划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完善任务合同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科研项目支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逐步建立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和评价制度。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稳步推进,科技经费投入强度日趋增大,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科技经费监管和控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在加大。科技经费监管是系统工程,难以一劳永逸,对一个项目、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来说,一两种监管模式的应用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在具体实际监管工作中多种模式并用,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房汉廷.科技经费监管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财富,2009(9).

2、石燕.国外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第10篇

近年来,随着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在科研经管理信息化水平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很多学校开发了科研经费管理及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科研预算控制系统、科研经费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等等。但各管理系统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及不同的数据库,各自为阵,造成系统之间缺乏衔接、无法信息共享;还有部分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方式,信息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快速发展的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构建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现状,本文提出了构建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财务预算控制系统、经费“一卡通”授权系统、网上预约报销系统、银企直连支付系统、辅助财务决算系统等信息系统,通过科研与财务两大信息平台的协同应用,实现了科研经费从校内立项、到款分配、预算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结转、资产管理、财务决算、绩效考核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在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院系、项目负责人之间实现高度信息共享,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保证科研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与使用,真正做到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的事前(科研项目立项前)、事中(项目执行过程中)、事后(项目结项后)有效监管,同时也适合当前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构建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完成的功能如下:

(一)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是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以及科研档案管理等多方位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的开发维护由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完成,主要面对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参加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通过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跟踪服务,除了项目财务信息,还可将项目的合同书、过程审批文档、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材料全部进行电子化扫描处理上传至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自动为项目建立电子化过程档案,供项目负责人、院系、学校管理部门查询使用、统计分析。在该系统中可以进行科研经费校内立项及分配,并将相关信息传输到财务信息系统中。

(二)财务预算控制系统

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目前,许多科研项目在使用中存在不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开发了财务预算控制系统。该系统是内嵌在财务核算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科研经费的来源性质,设置符合项目主管部门要求的个性化预算模版。通过预算模版可以对每一项预算栏目进行金额控制,同时对预算栏目与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匹配,可实现经费支出范围控制。通过该系统能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

(三)经费“一卡通”授权系统

经费“一卡通”改变了原先必须通过财务经费账号章来报销的模式,该系统在开设财务经费账号时将课题负责人工号与课题经费账号进行绑定,课题负责人可以查看其名下所有经费账号及使用情况,课题负责人对经费的使用全权负责,课题负责人也可以授权给经办人使用课题经费,或指定经费管理员代替负责人管理课题经费,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四)网上预约报销系统

网上预约报销系统是对传统财务报销方式的改革创新,结合经费“一卡通”授权系统,课题负责人只要在该系统中申请报销,按报销内容在对应栏目内填写金额,并选择支付方式即可完成预约,随后将预约单及相关报销票据交至财务部门即可。课题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系统中报销凭证物流管理功能查看交送的报销单据处理状态,每个环节都可以查看到操作人及联系电话。同时,通过推行将预算控制系统嵌入网上预约报销系统,并将两个系统协同使用,达到了课题经费预算额度控制前置,在网上预约即可知道该栏目是否还有预算,是否可以报销。

(五)银企直连支付系统

银企直联是指通过专线连接方式,实现银行系统和高校财务系统的有机融合和平滑对接。财务部门通过财务系统的界面就可直接完成对银行账户以及资金的管理和调度,进行信息查询、转账支付、快捷代?l等多项业务操作。使用银企直联支付系统,可在学校财务部门实现本地银行、异地银行的针对单位和个人的转账汇款类交易,完成在线批量向所有类型的个人账户发放工资、酬金、学生奖助学金及科研经费报销款项进卡等操作。当财务部门完成科研经费报销原始凭证的审核入账工作后,即可在线对外支付,款项当天就可到账。同时,随着公务卡制度的不断推进,银企直连支付系统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既避免了现金收付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风险,又使科研经费使用更规范,资金流向更透明。

(六)辅助财务决算系统

辅助财务决算系统主要用于自动生成科研经费决算报表。该系统与财务预算控制系统相互联系,通过预算栏目与会计核算科目挂钩,能实时生成经费使用报表,同时课题负责人能通过经费“一卡通”系统看到其名下所有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该系统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课题负责人编制科研财务决算报表,而且也让课题负责人及时掌控名下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以上科研经费管理的六大系统相互关联、有序配合,为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科研与财务两大平台的联合应用,实现了从校内立项、到款分配、预算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结转、资产管理、财务决算、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全过程系统管理,实现了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负责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对科研经费使用实现监管作用。

三、对于信息化管理创新与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意义

(一)对于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1.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可以全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务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财务信息资源校内共享,降低学校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体系不仅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数字化校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应将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大系统进行无缝集成,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

(二)对于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的意义

1.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服务能力

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跟踪服务,解决以往无法处理的庞大数据统计分析问题,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及时性、统协性和准确性。及时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提供科研相关信息,更好地为科研及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监管能力

目前,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性,各类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不经相同,因此通过构建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科研经费按照项目归类进行管理,并对科研经费预算实时控制、使用过程跟踪管理,切实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8-0067-02

高等教育职业院校一般都由原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设建,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科研项目内容和金额相比本科院校还有相当差距,但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产学研工作相结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为确保高职院校科研事业得以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明确经济责任,规范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学院必须认真加强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促进学院科研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愈来愈多地参与国家和企业的科学研究活动,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高校的科研经费总额占学校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来源也呈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科研经费是项目资助方、项目负责人及其项目依托单位三方利益的焦点所在,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费管理是科学研究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最佳结合。但受科研体制的影响,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着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科研项目成本难以核算、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分类和特点

1.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分类

高校科研经费是指学校争取到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以及学校用于科研事业发展与保障的经费如预研经费、奖励经费、学术交流活动经费、校级科研项目经费等。科研项目经费可分为:(1)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是指由国家及省、市等有关部门立项的科研经费拨入的统称。纵向科研经费从项目申报、立项、经费下拨到项目支出范围、项目验收等都有较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一般为财政拨款。(2)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院通过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服务而取得经费。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的主要方面。(3)院级科研项目经费,是指学院为促进科研工作发展,而纳入学院年度预算的科研专项经费。该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从项目申请立项、经费支出、项目验收等方面有较相似之处,计划性强、支出管理严格。

2.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特点

(1)单项经费数额较小。高职院校科研项目一般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主要是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科技优势,通过应用技术开发、生产技术服务、科术技术咨询等方法来开展科研服务。(2)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占全部经费比例较大。高职院校科研能力与本科院校相比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纵向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能力上较为欠缺。加之,学院本身经费来源单一,在院级科研立项上不能投入大量经费。因而,高职院校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等领域上,横向科研项目居多。(3)学院自筹配套经费能力不强。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等非税收收入。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并且,由于近几年办学规模快速扩强,导致大量资金投入到学院基本建设上,虽然,各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极其重视,但纳入学院年度预算安排的科研项目专项配套经费和院级科研项目预算经费仍受较大制约,自筹经费投入能力不够。经过笔者的调查,长沙几所兄弟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每年都在50-70万元之间,相比较而言,这和普通高校的科研经费就相形见绌了。

二、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随意性大

学校科研项目经费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编制预算,往往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使得财务人员一般是在项目经费到达后才了解情况。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研究是专家,但对预算的编制等财务问题却不太熟悉。由于考虑欠周,造成编制预算时未编入而实际执行中又必须开支的科目过多。预算一旦通过,不应随意更改。但有些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法律意识,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实际执行中随意变更预算,不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使得决算和预算差异较大,预算失去了约束力。

在项目立项合同中,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与比例等都作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往往超越了合同规定的范围,如消费性支出比例过高等,导致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存在超前使用科研经费现象,研究工作开始不久,而项目经费已所剩无几了;而有的科研项目完成后,还有大量结余经费。

2.科研项目成本难以进行准确核算,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

学校大多数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其工资、津贴都在学校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按有关规定,教学、科研有各自的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就严格区分教学和科研支出,但在实际工作中,用教学的材料作为科研项目的实验,致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给科研人员业绩考核带来困难。一方面科研经费开支审批是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组自行计划开支,重复购置设备,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存在浪费现象。另一方面,科研经费投入大,产出少,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少。

3.钻管理政策宽松的空子,科研经费支付报销中存有较严重的违规现象

多数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科研项目经费到校后,有的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够合理,学校提取的管理费与项目组的人工劳务费等分配比例不符合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学校提取管理费等费用后,剩余经费由项目组长负责支配,存在少数人使用现象,听之任之,至于项目如何开展,经费如何使用等,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措施。同时,对不同来源与性质的科研经费使用标准把握不准,往往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控制过严,这也不能报销,那也不能开支;而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则过于宽松,只要花的是横向科研经费,买什么都可以,甚至有的科研报销单据中所列的明细账与实际开支情况不符,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4.科研经费决算不及时,绩效评价体系未建立

部分科研项目不及时结题或结题后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剩余资金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它支出,致使学校财务无法完成项目经费决算。对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而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5.科研项目结题后对剩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一般而言,高校已完成并通过验收项目的结余经费,按照有关规定,经归口部门批准后,可留给依托单位用于继续资助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很多高校的做法是,结余经费分配完后,一部分作为项目组的奖励,其余转入发展基金,仍由项目负责人支配。这些资金转为发展基金后,由于不再属于在研项目的经费,管理较松,大部分为餐费、电话费和劳务费等与科研无关的支出。有些剩余经费长期挂账,不但不起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高职院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1.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和预算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要相互配合,主动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征求对制度建议的意见和建议,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不违反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共同协商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做到每个项目都有较详细可行的经费预算计划,在项目的评定立项时,应有财务人员参加对资金使用计划的审核。项目立项后的执行过程中,财务处应主动向项目管理部门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各个项目经费支出情况,实现科研项目执行过程的细化管理和经费预算计划执行的动态管理相协调。

2.区分支出,实行成本核算

科研、财务管理部门和课题组必须认真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补充规定,严格区分课题经费支出,对每个课题实行完全成本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严格划分科研课题支出与高职院校事业经费支出。对课题组的直接费用,如调研费、差旅费、资料费、实验费、购置费等的报销认真把关;对课题组的间接费用等进行准确的归集、核算并分摊,提取课题管理费用,包括科研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津贴、福利费等;课题组使用的房屋、固定资产、图书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折旧;实验试剂、水、气、电费等。对算出的各项费用,纳入课题支出,冲减事业经费的相关支出。这样合理计算和分摊科研成本,完全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本。

3.完善信息平台,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要运用校园网络,建设科学的信息平台;运用管理软件等科技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并切实强化过程监管机制,使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项目的已用经费和可用经费情况,使科研管理部门能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不合理的情况能及时去督促其改进,使其由原来过去事后的控制改变为实时控制。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就是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实行项目经费管理制。每个项目都有专门的账号,项目负责人和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知道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管理各方人员将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明确责权,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互补。科研部门负责项目、合同的管理,配合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好经费;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及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要接受监督检查、及时结题结账,对经费使用真实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这里需指出: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监管适度,既要考虑科研人员的自主性,以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使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经费的支配和使用权用得恰当又没有被滥用。要管好用好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不只是科研、财务两个部门的工作。财务监管只是利用经济杠杆对其进行的调剂管理,只有将实质与内涵的监管纳入其中,并得到其他各分管部门的积极配合,才称得上协作共管---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4.密切配合,加强结算清理

高职院校科研、财务两个部门密切配合,对课题经费实行分段拨款。课题开题后按课题经费总额拨款40%,中期检查合格后再拨30%,结题后兑现剩余的30%,对课题进展实行全程监控。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实行“三人会签”制度,课题经费使用由科研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审核,经科研处负责人批准,再由分管院领导审批,对于数额较大的必须经院长亲自审批,并由科研处专人登记,最后到财务处进行报销。这样,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实际上由科研处、财务处两大部门进行监督,从而确保每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法、合规。

5.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

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是指以价值的形式将科研成果与进行研究的耗费相比较。目前对科研项目主要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技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到其中进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绩效评价办法。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建立与完善追踪问效制度,充分挖掘资金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培养新财源,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也必将有利于评价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责任履行情况,促进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S].2005.

[2]于晓卫.科研项目管理的成效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网络学院学位论文, 2005(5-8).

第12篇

(一)政府的需求与高校的发展不拟合

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划拨通常是为了解决本区域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通过以各种专项资金下拨的形式给各个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将资源投入对应的学科。同时,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对各重点学科名额争取非常激烈。原本政府与高校间的不同需求正好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得到学科建设经费后,拿出的与专项拨款向匹配的那部分资金,可能与高校规划的发展学科建设有所违背。二是政府为解决地区发展问题,拿出的专项资金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偏重于实际操作,可能与高校的学术取向有所背离。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打破了双赢,导致了政府需求与高校的发展不能和谐共进的局面。一方面,对高校而言,在学科建设中目标分散,不得不考虑政府的需求,使得学科建设偏离学术轨道;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下拨的学科专项资金未必能用资尽其用,解决现实问题。

(二)资金管理与资金的使用存在矛盾

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在项目实施中,涉及学院(项目组)、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学院(项目组)、项目管理部门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只要与科研项目相关的资金使用都会同意。财务部门对学科建设经费的报销主要是依据相关文件对经费开支范围的审核和对报销程序合理化的审核。整个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由于牵涉到多个不同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数据并没有得到即时传输,信息并没有做到即时共享,经费的管理及使用比较混乱。这种离散的管理既不能达到省里对学科经费分配进一步细化的要求,也不猛满足经费使用部门及经费使用者对经费使用情况的详细掌握。

(三)资金的考核与资源浪费的问题

1.江西省重点学科的建设资金主要用途。①仪器设备的购置、运行、保养、维护、更新等。②购置期刊、图书资料。③队伍培训、进修及人才引进。④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⑤自选科研课题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发表、学术交流。⑥其他相关费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费的比例:理工医农类为70%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理论类50%以上。”这些明文规定没有照顾到学科间的差异性和各学科的特殊性。以人文社科类重点学科为例,对于进行各类实践、调研、学术交流等的经费需求较大,而对于购置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费的比例相对较少。但在现行的重点学科专项管理的要求下50%以上的经费支出要用于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对于以上管理规定常常出现,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理论类重点学科为了达到专项资金规定,不得不通过配置大量设备和仪器使用科研经费。

2.理工医农类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资源没有得到合理调配,有效利用的情况。学院和学校尚未做到对大型试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统一管理调配,使得上述固定资产出现大量设备空置率;报销方便以及课题间信息互通较少的情况时有发生,使某些公共实验室或仪器设备本可以放在实验平台由全校共享但往往课题间都单独申报购置,致使重复购置和不能共享现象严重,结题后设备闲置率高,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二、对策建议

(一)专项的设立与申报应与政府与高校的长期发展

1.政府应当树立整体的全局观念,制定出符合地区发展与高校发展相匹配的专项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减少重复专项的申报名目,使专项经费花在刀刃上。

2.高校也应该避免为申报专项而申报专项,而忽略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资源现状的现实情况。盲目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申报,不仅对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确实符合政府要求的其他高校的在名额上的挤兑也是一种伤害。

3.充分赋予高校自由自主的资金使用权,将专项资金的监管权下放给高校,并实行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在确保资金宏观管理大的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尊重各专项的特殊性,发挥专项资金的灵活性.首先,对审批中的专项资金即时关注,对未能通过审核的预算资金项目,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即时联系,对不规范的部分予以调整;对已经通过的审核的预算资金项目,提早做好资金预算的计划方案。其次,对使用中的专项资金适时抽查。对不符合预算方案的开支予以削减,情节严的取消其再次申请专项的资格;对于完成的好的专项目标且资金有结余的专项,可以将结余资金按一定比例抽取部分奖励给项目成员。

(二)继续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申报系统,强化预算审核与分析,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强学科项目经费的使用监管,对不合规的情况能及时督促并改进。

第13篇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停留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签层次,在科研项目结题时仅对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进行审签,即便是国家9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民用科技等重大项目都是在事后进行审计,等问题发现时已错失了纠正的时机,并未深入到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没能充分发挥审计在事前、事中的监督与服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可以尝试对科研经费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事前、事中监督与服务职能,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纠正,防止挤占、挪用、截留和浪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首先应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需求向审计部门提出申请,审计部门组建审计组,通过调研编写出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批准后便可发出跟踪审计通知书,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召集科研项目课题组负责人、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招投标管理部门以及审计组成员参加的见面会。

    审计组介绍审计人员、跟踪审计依据、程序和方法及跟踪审计重点,列出需报送的审计资料清单,按照立项材料、年度(分季度或半年)材料、验收材料分类别分阶段报送:批复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项目组人员及分工、项目组制定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学校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项目预算、调整及批复的相关资料、财务会计资料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大宗物资招投标情况及5万元以上大额资金支出情况、物资采购、保管、使用内部控制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项目中期财务决算报告、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报告及考评结果、项目结题财务决算报告、项目验收报告等等,并要求项目组应对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承诺。

    由于跟踪审计不同于以往的事后审计,它是根据项目建设周期的长短进行的动态审计,因此在不影响正常审计工作的情况下,可对科研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可采取日常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课题组分季度或分半年度提供相应的资料,如果审计部门和财务系统实施了联网,还可以随时实施联网跟踪审计,尤其对支出金额大、超预算的支出项目如管理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会议费、差旅费等敏感性支出项目可随时跟踪,及时查阅相关会计凭证及支出依据材料,审查支出内容及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组在审计中如发现问题应随时向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项目组发出审计建议书,督促其随时整改。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审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审计组还可以随时给项目组提供咨询、答疑等服务。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容

    1.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①对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②是否建立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归口管理和财务等部门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有无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④物资采购与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2.项目资金筹措情况。①各项财政专项资金是否及时拨付到位、学校自筹资金及其他渠道资金是否落实;②项目资金是否统一纳入学校财务部门集中管理,且单独核算。

    3.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这部分内容是跟踪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否符合课题的合理需要,是否存在额外列支;②配套资金、合作单位及其经费预算是否已在课题任务书中列明,或已取得相关批复,外拨经费有否明细预算,分解到各课题承担的经费汇总是否与批复预算相符;③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有无超预算和随意调整预算的情况,确需调整的是否经过审批;④年度或项目财务决算编制是否符合要求,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4.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①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②项目资金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等问题;③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是否分别单独核算、拨付合作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性及监管情况;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办理支付手续;⑤项目资金支出签字权限是否符合相关规定;⑥科研项目结题后,是否按规定及时办理结账手续,结余经费的认定和上缴有无拖延财务结账、长期挂账甚至继续报销费用等问题。

    5.资产购置和管理情况。①资产购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组织采购、是否按批复购置设备的预算执行;②购置设备的日常管理和开放共享情况;③购置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是否登记等。

    6.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情况。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机制建设与执行情况,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审核绩效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三、跟踪审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项目资金跟踪审计,要进一步检查内部控制是否紧密、经费管理是否有章可循;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是否适应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否充分调动科研单位、职能部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奖罚措施是否得当;课题经费的支出是否有规定、支出有控制、使用是否有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管;报批时是否遵循了有经办人、验收人、课题负责人或者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负责人三方签字制度等。

    2.检查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项目申报时比较积极,一旦申报下来花钱却不重视,往往到快要结题时匆匆花钱,以致造成结题时结余大量资金,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审计部门在对科研经费进行跟踪审计时应充分发挥审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及时向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发出审计建议书,督促他们保证科研经费预算执行进度。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3

近十几年来,我们国家不管是国家财政科技投入,还是全社会的研究投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在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的大背景下,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十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开展多轮巡视,涉及科技部、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个科研相关单位。中央巡视组反馈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存在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问题,复旦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2014年,科技部在国科发财〔2014〕200号文中点名通报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典型问题,其中,北京邮电大学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具体包括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且金额较大、以虚假火车票报销差旅费、以零余额账户串户使用资金、关联交易等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而且引起了社会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第2条指出:“财政精细化管理,是指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

根据财政部的指导意见,在管理实践中要作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结合本单位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其次,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第三,推进精细化管理要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单位发展中的功能、效果和作用。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对科研经费认识不统一,严格报销管理不被理解

现有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往往只限定在对科研活动过程中实际支出的确认上,如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差旅与会议费、设备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和无工资性收入者的劳务费等,但不允许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从科研经费中获得劳动补偿。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这一制度规定,目前争议比较大,不同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经费报销环节的矛盾。

有人认为这一制度规定是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因为从经济人假设理论来讲,科研人员支付了劳动,必然有索取相应劳动报酬的动因,否财,就很可能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劳动补偿。于是,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些与科研相关性不大、不合理但合乎报销制度要求的票据,而且这种现象往往还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作为经费使用监管部门的财务处,所处的经费报销环节往往是防范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和科研经费腐败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不管制度设计是否确实存在缺失,出于职业习惯,考虑更多的还是程序执行的合规性和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因此,财务部门在报销环节的严格管理与科研人员合法但不合理的票据报销要求之间便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以至于有部分科研人员不仅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财务制度,而且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只要过了财务处这一关,把钱报出来就行了,而不管报销的票据是不是经得起检查,这就给科研人员自己埋下了财务隐患。

(二)政策不落地,科研经费监管难度大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应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明确院系监管责任,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或者没有相关规定和措施,或者虽然有规定,但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财务监管难度比较大。例如,高校对商品和服务采购一般都有额度规定,在额度以上的需要纳入政府采购或资产管理部门集中采购,额度以下的由项目负责人自行采购,但对于如何甄别和防范化整为零、刻意规避政府采购或集中采购的业务却没足够指引,也没建立规范的出入库制度以确保采购的真实性,这就给财务部门的审核带来了极大的难题;有些高校审计部门没有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在校内得到解决;在科研项目课题制下,项目负责人掌握课题经费的支出管理大权,院系如何落实监管责任也是一个难题。

(三)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任务重,专职财务人员少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科研项目累计立项数目不断增长,而且单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少则几十万元,大则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科研规模上亿甚至上百亿的高校比比皆是,今非昔比,而且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文件要求,对于从中央财政以外渠道获得的项目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以及相关资金提供方的具体要求管理和使用,即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不一样,一种经费一个制度。因此,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是相对于繁重的科研经费管理任务而言,限于人员编制,高校专门从事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普遍偏少甚至没有,以致无法及时充分了解、掌握相关经费管理规定,往往只能提供经费报销和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难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从项目立项预算编制、中期检查到项目验收结题财务决算等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

(四)传统报销手段落后,科研经费报销困难

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基本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即项目负责人掌握课题经费的使用支出管理大权。高校传统的报账模式,是项目组支出经费取得票据交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送财务处并现场排队等候报销。财务处根据递交的报销单据手工逐张审核、计算汇总,然后录入电脑,打印记账凭证交经办人签字确认,再交财务复核人员复核后交出纳最终付款。在这种报账模式下,由于每日报销的财务单据数量非常庞大,专职财务人员又少,因此科研经费报销变成了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而且,科研人员是科研工作的专家,但缺少票据的基本常识,对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和财务制度、学校办事流程也不太了解,因此经常出现因票据不符合财务规定,或不符项目预算开支范围,或没按要求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而无法成功报账,从而产生了科研经费报销困难的问题。

三、华南师范大学探索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华南师范大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精细化管理,力求使国家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实实在在落地。

(一)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责任和流程。分级管理责任的落实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层面管理职责的界定,一个是财务部门内部管理职责的划分。

在学校层面,针对科研经费,学校专门制定并下发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领导的领导责任,清楚界定了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和权限,而且也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院系对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负监管责任。

在财务部门内部,成立了专门科室,负责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宣传,集中提供从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代码设置、科研经费预算指标下拨、计提管理费、代扣税款、科研经费报销,以及最后的科研项目财务报表预审、配合科研项目审计检查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

管理责任界定清楚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便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推行科研经费秘书制度

学校建立了科研经费秘书制度,由科研经费秘书协助项目负责人办理从科研项目经费的到账确认、经费代码的开设申请、开具发票、预审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单据、履行审批程序后报送财务处审核报销以及科研项目预、决算的预审等全过程服务,除此之外,财务部门不再受理其他人包括学生办理相关业务。科研经费秘书人选由院系提出,经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联合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确定为各二级单位的专职科研经费秘书。科研经费秘书制度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解决院系如何履行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责任问题。从制度安排上来讲,科研经费管理秘书不是简单地协助科研项目组成员预审报销单据这么简单,他们其实是代表学院,对本单位科研经费是否合法合理使用实施监管,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本单位主管领导反映,以便及时纠正。这样,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便有了一个有力的抓手,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负监管责任的规定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解决科研经费报销困难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秘书经过培训后,比一般的报账人员更了解科研经费政策和财务制度,也更熟悉办事流程,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细致、更个性化的服务,协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经费规避财务风险,弥补财务部门人员不足造成的服务短板,使科研人员能放心地全身心专注于科研工作。事实上,从运行效果来看,经科研经费管理秘书预审的票据的合规性和准确性相对比较高,因此一次成功报账的概率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大大缓解了科研经费报销困难的问题。

(三)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流程改造

在传统报销手段下,单据要手工填写、报账要排队等候、单据要手工审核,而且每日的现金收支量大。这种现状既不符合现金管理规定,而且流程繁琐、报账效率低下,因此,除了管理机制的完善,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及时升级更新,促进流程改造。

1.实行网上银行支付

借助高校与开户银行之间的直联系统,华南师范大学用网上银行支付代替了高校传统的现金支付手段,实现对资金收支业务直接进行电子货币转账,改变了传统的现金收付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了现金的流动,进而减少了现金保管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效果。与此同时,实行网上银行支付方式也大大缓解了出纳人员繁重的现金收付工作压力,促进了财务人员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

2.推行网上预约报账

如何帮助科研经费秘书履行职责,使科研经费秘书制度具可操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延用传统的报账模式,要求科研经费秘书在财务部门现场排队轮候,不要说现在大部分科研经费秘书是兼职的,就算是专职的科研经费秘书恐怕也耗不起这个时间。但是如果不要求现场等候报账,那么科研经费秘书如何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办理单据交接,又如何与财务部门办理交接手续,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落实科研经费秘书制度,推行网上预约报账势在必行。

首先,网上预约报账由项目负责人或其授权指定的报账人员通过个人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上报账系统,在线录入报销业务内容和付款信息,然后在线提交、传送到财务账务处理系统。这样,既能有效规避手工操作条件下容易假冒签名的风险,留下在线操作痕迹,便于划分责任,也能将原来单据由审核人员集中录入的方式改由报账人员在网上分散录入,财务人员只需审核和修改,从而显著减少财务人员录入凭证的工作量。

其次,科研人员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上按指引操作提交报销业务后,能自动生成单据,不再需要手工填写,提高了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报销效率的提高。

第三,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自动生成的单据带有业务流水号,通过财务处接单系统的扫描,可以为报销单据的交接数量和交接时间提供交接凭证,实现不等候报账,从而大大减少财务人员和报账人员“面对面”的时间。

3.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实行额度控制

原来的科研经费虽然实行了项目管理,但是项目信息中一般不反映科研项目预算和经费管理要求,因此科研人员不按预算要求使用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后来为了管理的方便,部分高校在项目代码下增加子代码以反映预算要求,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在目前“一经费一制度”的情况下,子代码所包含的预算要求和开支范围很难被所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所掌握,因此实行起来,预算执行效果并不太理想。执行科研经费秘书制度后,在原来的项目管理条件下,报销单据设计中只有项目代码但没有项目名称,大多数项目代码也没设子代码,而科研经费秘书又掌握不到本单位项目负责人的项目信息,因此要求科研经费秘书根据项目预算和开支范围进行预审,从操作上来说也无法做到。为此,财务部门在原来的项目管理基础上实行了额度控制,将科研项目预算和开支范围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下来,这样,科研人员在网上申报报销业务时就能实时掌握项目经费的余额、支出范围和预算执行情况。与此同时,额度控制也使一般财务人员的审核工作重点放到了审核经济业务真实、票据合法、程序合规、内容归类和计算准确上,从而大大简化了他们的工作要求,而且也使科研经费秘书的预审具有了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必须持续地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既要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又要立足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15篇

(1.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肿瘤干细胞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44;

2.大连医科大学校务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44)

【摘 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融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提高科研及经费管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细化理念的梳理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与实施办法。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基金管理

作者简介:张倩怡(1987.0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理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相关研究。

尹立鹏(1987.08—),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工程硕士,大连医科大学校务办公室科员,助教,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医学人文及高校发展规划研究。

李洁(1986.10—),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管理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行政助理,助教,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张洪志(1985.12—),男,汉族,辽宁凌源人,医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行政助理,助教,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科研经费是高校带动项目研究,鼓励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杠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医学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贯穿于受资助项目申请、实施与结题的全过程;这是由医学科研的特殊性决定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学科研与经费管理是将创新性和规范性有机结合的理念,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单位所接受。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梳理

精细化管理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是现代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在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将“公正、公平”落实到管理中,提升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医药项目管理体系;同时也就建构了支撑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

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伴而行,二者都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科学地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细致化、质量化,进而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力和效率,整体提升项目的效益与竞争力。其实质,是对医学的执着追求,是服务理念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常将基础管理引向专业管理层面的深入。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是做事注重细节的一种永恒认真的态度。责任和执行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管理指标,而量化和考核则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点。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质量管理年活动,而是基于经费预算开展的分门别类的规范化审核与执行。

2 精细化管理的运用

目前,普遍采用课题组负责制实施科研经费管理,保证了课题组经费使用的自由与便捷,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如:预算执行性不高,使用与监管脱离,财会网络化与核算信息化偏低,重复资助及虚假支出等情况[1]。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正确引导和组织科研活动,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要杜绝科研经费支出中的不良现象。

2.1 全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开端,此环节的关键在于经费预算的制定。项目的实施进度、工作方案、支出比例、预算说明和预期成果等应协调统一,均应由科研、财务部门全程参与制定,经费预算一旦制定应严格落实执行,若需进行修改应严格遵守相关程序。

科研项目实施中与结题时则更需精益求精,强化科研、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在项目年度汇报、阶段审核与中期考核中应包含财会核查,并实施结算网络化,审核信息化;实现课题负责人、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共享,经费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动态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2 质量管理

精细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增加管理环节,而是强调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努力支撑起普遍服务的大平台。强化经费使用情况内审常态化机制,切勿至中期考核,甚至结题阶段才进行回顾性的审核。

科研部门不是凭空增加的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科研部门应通过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实现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语言与专业财务报销项目语言通约转换。在此过程中,应强调财会网络化办公,经费预算应做到课题组、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均有掌握。课题组实行经费月报、分类汇总,科研部门实行规范登记、指导列支,财务部门做到严格审查、专人核销。

2.3 规范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结合项目的性质、经费的来源,制定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把各种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由不同部门分工协作。

将申报和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制度上规定一旦项目得到批准,其经费使用应做到科学、规范、合理,从制度上保障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联系,能够从流程上保障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这样可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觉维护学校声誉,保护科研人员,支撑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2]。

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核心是责任与执行,而责任只能在执行的细节中得以体现。因此,无论是在横向课题还是在垂直课题的管理执行中,分工协作和切实履职与审核信息的管理构成了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不同层面的中心要点。

3.1 责任管理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影响较大。提升项目负责人的意识,加强对其教育和引导,提高其预算能力是实行责任管理的第一步。科研部门做好联络、统筹和承上启下的工作,组织好阶段汇报、中期考核与内部审计的结合开展[3-5]。在内部审计环节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规范化管理的积极作用,将项目结题前的内审常态化,做好阶段汇报,中期审核的审查与指导。

3.2 信息管理

管理科学是信息化的科学,其根本是对信息的加工与分享。精细化管理也不例外。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独立账户、三方登录、权限不同。实行课题组月报制,财务部门定期审核通报;建立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经费预算、实施管理和结题验收纳入管理体系,不但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还能节约管理成本。

3.3 组织管理

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二级管理,强调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的管理监督职能。课题组长直接向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负责,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积极参与到年度汇报、阶段审核与中期考核中,经过审核向科研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并对拟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及重大调整进行论证并形成指导性意见建议。

3.4 审计管理

以审计结论支撑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是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不变的追求与最终目标。[6]但目前国内科研经费审计存在审计课题不清、审计目标不清、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依据不充分和审计时间不合理等需要改进的方面。[7]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加强审计的力度与功效,构建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使审计有据可依;做好科研经费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加大资产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通过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评价,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8-9]

3.5 横向管理

医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直接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专项拨款与来自于民间及企业个人的资助。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支撑、科技合作及研究成果转让等服务性项目获得的研究经费。多年来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虽然在总量上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其管理上却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10]出现诸如:科研课题合同签订不规范,横向科研成本核算不完整,甚至以横养纵,科研成果疏于管理,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并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1]应针对性地加强横向科研课题合同管理,建立以成本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横向科研课题结题及评价管理验收机制等等。[12]

3.6 分段管理

纵向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拨款,是国家预算资金,不具有创收的成分。其管理应有别于横向科研经费。特别是医科大学的科研经费,主要是国家拨款用以解决困扰人民生活健康或浪费医疗卫生资源的重大疾病及公共卫生问题。合理进行经费和管理不仅仅是财务及审计的重要责任,更是支撑科研结题的重要方面。应切实建立投入机制、预算机制、核算机制,从预算、核算、结余和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实行全面精细动态的管理。同时应加强相关法规等支撑体系的建设。[13-15]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质量与科学,是对管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需要结合基金申报与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效率化探索和实践。在医学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开展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以核算和审计支持科研项目结题,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实现为医学科研及医疗水平提高提供保障。

综上,在医学院校中实现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是符合社会-国家层面的需要的,也是从制度-技术层面可以保障的,从机构-组织层面是可以实施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者及经费的使用者也是具有重大保护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秀华,闫晓慧.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27-28.

[2]邵晶晶,杜丽华,韩德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过程管理的中期管理实践及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25(3):181-183.

[3]刘璐.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29-30.

[4]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2,4:37-40.

[5]闫雪冬,陈瑛,张焕萍.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31-33.

[6]张爱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14,17:120-122.

[7]曹毅,周儒婷.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审计月刊,2014,4:31-32.

[8]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0-192.

[9]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10]王辉.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J].会计之友,2012,35:125-126.

[11]王兴杰.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20-22.

[12]王丽,张海燕,陆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核算管理的几点探讨[J].现代商业,2013,34:250-251.

[13]邹群.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36:161-163.

[14]陈章兴.论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2,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