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产业融合内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融合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业融合内涵

第1篇

摘要:现阶段人们生活理念不断完善,生态、休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元素,当然在进行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元素予以切入,尤其是要注重提炼旅游产业的内涵。本文拟从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探究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从而分析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文化;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机制研究

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信阳毛尖不仅是名茶,更是融入了地域文化内涵的产品元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体系。因此,探究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其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能为传统茶文化体系提供重要载体。

1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本土茶叶文化的时代特点来说,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当前时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而想要实现最佳的艺术传承,就需要对本土产业文化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效传承和探究。尤其是随着现阶段我国茶文化传统认知不断成熟,如今传承传统茶文化体系这一元素。也能够为整个旅游经济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帮助。从旅游经济的特点和内涵来看,该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层次的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和多重属性的功能属性。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来看,未来衡量旅游业发展层级的元素不再是基础旅游资源的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整个产业体系中能否将社会大众的具体旅游需求融入其中,也就是说是否满足了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是未来决定和衡量旅游产业发展层级及价值内涵的客观要求。

2信阳毛尖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河南信阳地区有着浓厚、悠久的茶叶文化历史,在我国十大名茶体系中,就有信阳的毛尖茶叶,茶叶产品的出众,不仅使得河南信阳毛尖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标识的地域产品。同时,也使得信阳毛尖成为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符号。当然茶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然条件要求,比如土壤、气候、周围环境等等,可以说,自然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茶叶产品基础品质的首要要求。在当前旅游产业经营不断成熟背景下,旅游产业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应用,而是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协调融入和综合利用。在信阳地区,不仅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和传统,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具备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发展,实际上是现代旅游业与茶叶产业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产物。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与整个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有着重要关联。通过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经济体系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内涵体系。除了其中所具有的物质元素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深厚深远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从唐朝开始,茶叶就逐渐成为社会化大众的产物,因此,应用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品质就极具现实可能。结合河南信阳地区的具体区位条件来看,其处于长江中游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之间,这里所具有的良好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是信阳毛尖品牌影响力较为深远的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将河南信阳地区的毛尖茶文化与整个旅游产业经济形态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整个市场中形成实际上的影响力。

3当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河南地区是我国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为河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短板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而言,首先,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内涵不足,尤其是缺乏时代性元素内涵的全面融入,这不仅造成河南旅游产业元素虽多,但是其在整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强。其次,在整个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整体资源体系化不够,实际上旅游产业并不是单一的元素体系,其包含衣食住行等等多个体系,从目前河南旅游经济发展实际看,其容纳量,以及旅游产业品质内涵都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整个旅游经济成熟发展。当然,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缺乏品牌意识,尤其是精品意识明显不足,可以说,河南地区虽然有着诸多旅游元素,但是其并未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相应竞争力。此外,在河南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相对不足。尤其是其辐射度不够。所以,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旅游经济日益产业化、体系化、科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创新优化河南旅游经济机制,就极为必要。

4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模式

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发展体系的核心产业,但是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相对不合理,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元素完善度,还是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内涵,都与时代体系存在实质性区别。旅游经济的具体要素,在于其中融入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尤其是其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旅游经济中所具有的生态优势和价值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对多样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更能发挥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最大合力,从而满足整体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这一基本情况,原来更多的人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完善旅游元素的有效融入,丰富产业体系,就极为必要。信阳地区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元素能够为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当然,对于整个茶文化发展体系而言,其也包含了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结合当前人们具体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今在人们的具体生活消费习惯中,对绿色、生态文化等等,多项元素有着重要期待,因此当前旅游与文化产业,茶文化体系等多个产业体系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时代特点,同时在这一体系中,也为茶文化资源传承提供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和茶叶等发源地,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与时代特点和社会大众习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

5信阳毛尖茶文化与河南省旅游经济融合发展模式

从当前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具体认知,不难发现整个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旅游产业的完善度,还是其中文化属性的融入程度都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当前旅游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经济之后,旅游产业的短板和不足,就日益明显。信阳地区是我国河南地区重要的茶叶产地,其不仅有着茶文化体系发展的成熟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也形成了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信阳地区毛尖作为绿茶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发挥信阳毛尖的文化体系,就要挖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对整个时展机制进行分析,能使其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从而造就更有意义的旅游产业体系。当然在应用茶文化体系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时,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需要着重做到:首先,要注重整个产业体系的元素挖掘,尤其是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合。通过突出和诠释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资源优势,从而完善构建旅游产业体系,进而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旅游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上的完善度和体系化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其次,如何才能从时展的具体特点出发,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成熟发展,就极为必要。

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除了自然资源外,人文资源优势,也有着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此,创新旅游产业体系,丰富融入旅游元素,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消费需求。对于河南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改造完善来说,想要实现最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诠释,从而提升该产业发展与旅游体系经营的最佳经营状态。此外,对于信阳地区来说,其不仅有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地区,也有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因此,在旅游产业体系化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能够成为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地区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实施方案,还是具体的价值作用都日益成熟。在信阳地区茶文化体系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旅游经济开发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完善多样元素,尤其是要注重将游客的居住体验感和旅游感受等多样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旅游经济体系,从而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最佳效果。信阳地区的毛尖文化不仅是一种茶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信阳地区丰富完善的地域文化元素,因此,在今天,完善综合文化体系资源应用效果,就极为必要。

6结语

结合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一客观趋势,如今在整个生活体系中,生态、绿色、文化等诸多元素已经成为人们整个生活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南信阳地区来说,丰富完善的毛尖茶文化,不仅是整个地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满足当前整个时展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旅游经济发展日益体系化,如今在河南地区旅游经济融合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多样元素,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元素,从而实现旅游产业开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清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以开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2):351-352.

[2]单建新.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关系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5):113-115.

[3]马中红.红色旅游在推进大众化中的作用研究———以河南省三大红色旅游区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00-102.

第2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模式;效应

一、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表现形式

旅游产业企业或相关部门作为融合主体。旅游产业部门借以自身的优势利用其旅游资源,向文化艺术领域深入渗透和发展,并面向市场提供蕴含文化内容的旅游产品,进而催生出“旅游产业文艺化”的现象。在旅游产业或者相关部门作为融合主体的情况下,促进传统的单靠提供自然资源或者人文景观的旅游产品,建设人文景区,并向旅游者提供人文景区的大型实景演出的文化艺术产品。使旅游产品文艺化,也促使文化艺术产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展现自身独特魅力。文化艺术企业或相关的部门作为融合主体。文化艺术企业与相关部门联合主办,利用文化艺术的优势资源,创建文化艺术产品,在产品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艺术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在这种融合过程中,文化艺术企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突破了文化艺术产业的范围,深入到旅游产业。文化艺术产业作为主体部分,旅游产业为辅,两大产业联合共同打造、销售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旅游产品,或者具有旅游特征的文化艺术产品。目的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融合主体。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依靠政府宣传部门的支持,举办文化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比如,中国旅游城市经常举办旅游节,或者与旅游为依托的文化艺术活动,又如服装设计大赛、城市微电影大赛、城市书画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旅游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传播了城市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采用价值链理论对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分析

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和产业边界。文化艺术产业价值链就是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特定的文化需求,在文化艺术产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对文化艺术产品进行加工。其中包括创意的形成、产品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传播。完整的文化艺术产业链是:首先形成文化艺术产品的创意,然后生产文化艺术产品,制造产品,加工产品,然后再进行产品的包装,进行产品的营销推广,最后开辟销售产品的渠道,售卖产品,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文化艺术产品的形成可分为三步:创造文化艺术的内容、文化艺术内容的集成、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产品销售。其中,文化艺术产品的产品边界表现为报纸、网络媒介传播的各种各样文化艺术内容。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界限清晰、都有独立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和业务边界,同时,两大产业之间交流合作,创造了合作共赢的局面。文化艺术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为了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旅游产业开始向文化艺术产业进军,突破了自身产业的范围,借助文化艺术产业,提升自身产品的文化内涵,采取文化创意的方法,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旅游资源更具文化气息,运用价值链的理论,两大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两大产业原有的价值链结构就会自动瓦解,完成价值链的重新组合,采用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重新构建更为完善的价值链。然而两大产业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旅游和文化这两大产业的简单合并,是要经过内部沟通、交流的方式,综合两大产业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实现两大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三、两大产业融合的模式

旅游产业艺术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旅游企业作为融合的主体,依靠自身的旅游资源,打破旅游产业和文化艺术产业之间的界限,以旅游产业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和动漫游戏等文化艺术产品。文化艺术产业旅游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文化艺术产业旅游化的产业融合模式是将文化艺术产业或者相关企业作为融合主体,利用文化艺术产业的表现力,将文化艺术产业价值链延伸到旅游产业,开发更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融合之后的项目就具有文化艺术产业的内涵和旅游产品的价值的双重性。此类产业融合模式的表现形式是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就是将旅游景点和文化艺术产品在空间和地域上重合在一起。园区内还设有游乐区、文化艺术手工作坊、旅游功能区。实现了旅游文化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完美结合。文化艺术节会试产业融合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由目的地的相关部门主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学艺术类主题节日、展会、产业融合平台。通过举办旅游节,重新整合既具有旅游产业价值、又具有文化艺术产业价值的价值链。比如香港每年新年的花车巡游、烟花汇演、圣诞节期间的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的大陆游客,香港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艺术拍卖中心,很好地促进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四、两大产业融合效应的分析

第3篇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虽然被逐渐提高,但是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几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第一,旅游需求的变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随着旅游者阅历逐渐的丰富,旅游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到旅游景点观光的游客,而是已经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旅游者、休闲度假者、商务旅行者等各类消费群体。旅游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是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景点游览、城市旅行、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多元复合的各类消费形态。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需要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展示自然人文景观,更加需要挖掘出旅游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实现从提供单一观光产品到复合型休闲产品的转变。旅游需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诉求的改变上,同时也体现了旅游方式的改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金融、通讯服务更加便利,自助旅行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热衷,传统的以旅行社制定线路的团体旅游显然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旅游资源观的限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旅游资源二元结构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催生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直到现在,这种二元结构资源论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政府官员、开发商的思维,山水风光和历史名胜仍是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首选。2003年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主要是针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该标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对资源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发者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第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预订、网上交易、微博及微信等新型营销模式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消费模式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的途径。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方式及营销模式,实现与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第一,针对目前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的解决途径。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主题。

第二,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首先对产业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发展及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述评上主要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进行剖析,同时对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基于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型和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从产业融合的本质原因出发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基于概念模型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对不同融合模式的融合机理进行分别阐述。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是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内涵的重要全释方式,能够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但是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来源于概念模型,因此需要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检验。为了进一步证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科学性,本文选取相关案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融合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发展。

以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为例,对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理论关系,对旅游产业与农业间的投入率和融合度进行测量,从而辨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基于融合模式的确定对旅游产业改变农业产业链的过程和内涵进行阐释,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不同融合阶段下的新业态进行分别解析。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理论基础

2.1.1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正是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整合体现为产品整合、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三个层面。产业融合中新产品的产生体现了产业间不同要素整合成新产品的过程,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改变主要体现了主动融合产业通过核心价值要素的应用和推广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下主动融合产业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进行分析。

2.1.2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是基于产业间投入产出的量化考察国民经济各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了产业技术经济关联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的结合。

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产业关联理论形成的基础。列昂惕夫是产业关联理论的最杰出贡献者,于1936年发表文章《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构建了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型,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1941年列昂惧夫的着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的出版标志着对产业关联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产业关联理论在二战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提出了动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引入了最优化思想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扩展了地区间的投入产出分析。

王琪延,徐玲提出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才能寻求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产业关联虽然不是产业融合的充分条件,但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体现了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对旅游产业与农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

2.2研究述评

2.2.1产业融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部分信息技术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早期发生在以媒体、电信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产业之间,后来扩散到其他服务业,并逐渐开始向农业和工业渗透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创新,使原来基于产业分工的产业

经济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了政府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已经幵始对数字融合及技术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逐渐发展到对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开始针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并迅速扩展到对不同产业的融合现象进行分析,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产 业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融合概念、模式、原因、过程及影响效应等方面。产业融合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构建及融合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内涵的分析。由于产业融合理论目前尚不成熟,并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绍,因此本文对涉及到产业融合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述评,对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己经被讨论了三十多年,但是产业融合的概念表述及内涵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了不同的内涵,甚至有学者将技术融合、三网融合和数字融合等同于产业融合。具体来讲,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三章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及模式构建.........30

3.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及问题辨析.......30

3.1.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30

第四章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农业融合...........50

4.1旅游产业对农业主动融合的实证研究........50

第五章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67

第七章三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应用到具体融合现象的分析证明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理论的科学性。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具体的融合产业,但是研究结论也反映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在微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构成,为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宏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之下,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快速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政府在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宏观发展上主要是大力提倡旅游产业与一、二和三产业的融合,而不同地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确切产业对象选择上,一方面主张旅游产业与所有产业进行融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据国内的相关成功经验,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和农业进行融合。这种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并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特征,没有针对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进行融合的不同特征及旅游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现状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政策指导。因此,本文基于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特征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集中在3-7章,第三章主要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实证分析方法将旅游产业的主动、互动和被动融合模式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融合现象进行检验,第七章是基于对不同融合模式特征的总结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主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检验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分析了主动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和改变结果;互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间锅合与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模式进行验证,同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产业间及产业内行业间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被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集聚度与融合度的理论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融合作用。本文的前章的研究内容己经解决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8.1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理论问题及旅游产业在不同融合模式下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过程和状态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总结主要结论如下:

第4篇

文化产业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创意、优势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创新形成的业态,良好的历史文化禀赋往往给予特定地域发展文化产业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异常丰富,“晋善晋美”是极为准确的概括。自然风光、人文积淀、红色文化、艺术表现、民俗风情等为山西发展多种形态的农村文化产业模式提供了极为雄厚的发展基础。1.特色鲜明、品格各异的自然风光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绝佳选择。南北东西差异性的自然风貌使三晋成为我国北方旅游休闲的绝佳胜境。北国雁朔风光的壮阔,塞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远,黄土高原沟壑的纵横,黄河壶口奔腾的气势,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气候的凉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备了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条件。2.积淀深厚、极富魅力的人文传统提供了认知三晋文明的广阔课堂。华夏发源的历史踪迹、内陆农耕文明的开拓业绩、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庙及其文化、不同时代产生深刻影响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晋商文化的诚信进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韵的非遗制作等,都是华夏文明在三晋凿刻的历史痕迹,乡村常态生活中亦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魅力。山西农村文化产业的独特空间是认知华夏文明绝好的课堂。3.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提供了感知我党发展历史的生动讲堂。一百多年反压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中,三晋儿女英勇不屈,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业绩,武乡、左权、黄崖洞等红色遗址是最好的见证;建国以来三晋儿女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沟、右玉等创业之地仍历历在目。4.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宽阔大舞台。山西的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孝义皮影戏、祁太秧歌、绛州鼓乐等闻名全国,享誉海外;各类民间舞蹈、鼓舞、秧歌舞、狮子舞、高跷、旱船、背棍、铁棍和抬阁等极具审美价值;民间绘画、剪纸、面塑、砖雕、木雕、造像等艺术表现传神。观赏岁月中留存的这些瑰宝,定能帮助人们深化对中华文化神韵的理解。5.淳朴厚重、魅力无穷的民俗风情提供了休闲娱乐、回归传统的温馨空间。三晋民间故事笑话、传说典故、交往礼俗、婚俗节庆、食俗居俗等生动展示出千百年间民众劳作生息、繁衍发展的图景,徜徉其间品味咀嚼,其淳朴厚重的内涵令人感喟。总之,潜心挖掘资源禀赋的丰富矿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内涵,发展山西农村文化产业的视野就会充分打开,境界起点就可不断提高,思路办法也会愈益丰富。

二、在推进相关要素深度融合中促进山西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强化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魅力当今时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刻板地享受一种文化消费,而是将旅游等文化产业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体验,从中更多希望获得的是独特的精神感知和满足。适应这种需求,国务院2014年3月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国务院2014年8月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在某种业态中融汇多种相关元素,在向人们提供一种服务时满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时获取更丰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譬如,央视在山西忻州农村拍摄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当地生产的小米装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芦里去销售,葫芦有“福”、“禄”的美好寓意,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简单的农产品就增值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农村文化产业许多门类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会效益,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一个乡村休闲景点,如果只简单陈设供游客观赏的风物,人们往往会因其缺乏更多内容而较快离去。但如能增加演艺项目,游人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产生了住宿、餐饮、消费、购物需求,与相关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乡村休闲的产业链,经济效益也就随之增加了。

(二)推进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产业,其最终受益主体都是农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文化产业会因此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经济价值。对农村文化产业产品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追求,也要求我们从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的角度,一体化推进两者协调发展。山西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高起点谋划、整体性开发是农村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明智之举。如山西享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誉的皇城相府在开发中秉持了“综合创新,集成创新”的理念,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现历史盛况的开城仪式《迎圣驾》、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会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内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种产业要素的综合开发,现代气派的大型文化演出,体验现代田园风光、采摘品尝新鲜瓜果的相府生态园丰富了景点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文化品位。皇城相府由此荣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仅2014年春节假期,景区就接待游客5.5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10.24万元。成功的范例还有临汾古县,其特色文化不仅催生了各类乡村文化产品,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全县有5000余名妇女从事手工布艺制作,成立了“锦织”土织布、“红梅”布艺、“俏姑娘”编织等协会,仅“春媳妇”土布鞋协会就有200余名妇女联手从事土布鞋制作,其产品销往北京、广州、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城市,2011年手工艺品的营业额达到200万元。

(三)拓展农村文化产业相关要素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极高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推动农村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带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必将促进其文化价值理念向相关产业渗透,推动相关产业升级。1.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山西各地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融合发展的成效,从实践角度证实了这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政策性激励、地方社会民间的合力作用使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闻喜花馍、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广灵染色剪纸、洪洞走亲习俗、清徐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技艺等非遗保护通过生产性开发得以传承,众多农民也因此得到了就业机会。2.推进文化展示与深度参与体验文化的融合发展。处于现代生活紧张节奏中的人们,常希望通过乡村风光与乡野生活的感受暂时缓解疲惫的身心,乡村生活因此成为许多城里人复返自然、回归既往、寄托情感的难以抗拒的诱惑。以传统物件、食物、场景,传统制作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氛围,使其通过乡村旅游能够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就成为了拓展空间,深化产业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如山西孝义贾家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展示的犁、耧、耙、碌碡、纺车、风箱、水车等传统农具让游客触摸到了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农民的生产劳作,感受到与现代生活的强烈反差,其心灵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难得体验、久久难忘的。3.推进文化展示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如前所述,消费者享受文化产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内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体现特定地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给农村文化产业锦上添花。山西在这方面不乏范例。号称“民俗文化三绝”的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让众多游客流连;折子戏中变脸、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难度特技也让观众叫绝,精心打造融合地方历史文化的艺术精品,乡村文化产业亦能成为人们尽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进休闲观光旅游与耕作农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搭建亲身体验的平台,改变游人单纯旁观者的身份,使人们通过劳作“过程”形成更丰富的感受,找寻更多样的乐趣亦是增强农村文化产业内涵、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这种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常见项目而言,如果不是让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实,而是将土地租给他们,由农民指导其种植,使其亲身体会从种到收的过程,最终品尝亲身劳作的成果,就既能满足城里人尝试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体验,又能通过出租土地、辅导管理增加农民收入,传统的种植农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由此就衍生出一个新的业态———体验感受式产业。这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国内许多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功推行的办法了。综上所述,密切跟踪消费需求,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先导,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农村文化产业的层次才能不断提升。

三、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一)以市场导向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迈进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更加旺盛,农村文化产业迎来了全盛发展的大好机遇期。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市场正逐步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品质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早已超越了简单吃吃、简单逛逛、简单玩玩的阶段,变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样、更具有个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农村文化产业也远不是搞些“农家乐”、“采摘节”就能吸引来城市人了。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动向,研究和有效追踪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品内容与供给方式,通过增加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提升文化内涵,以文化底蕴吸引游客。

(二)有效发挥政府在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发展中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其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2014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8月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基层各级政府引领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这些政策法规的实质为先导,在引导、服务、监管中大力宣传这些主张;其次,各级政府组织要针对各地历史文化资源条件,针对各地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整体布局,针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适时制定出台引导、支持、鼓励其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层政府组织在实践中要经常关注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困难,通过积极的政策帮扶、有效的资金注入、优惠的贷款贴息、必要的项目补助和必要的人才培养保护,为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其持续迈向产业高端不断注入活力。

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

第7篇

关键词: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迫在眉睫,也是未来几十年内国内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要确保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突破各自原有模式,孵化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颖路径,找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融合点,分析清楚促使这二者融合的动因和必要性是首要任务。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们面临的内部困境,分别从供需两个角度对他们的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下面笔者就探讨一下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

一、需求动力因素分析

事实上,由于全球化等原因,世界各地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并且同一个消费者或消费者群体倾向于从单次交易或从一种产品的购买体验中满足多种需求,这为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需求动力。

想要更好地理解需求动力作用于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方式,我们可以首先分别从人们对于两个产业的需求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世纪交替中国成功加入WTO组织之时,快速发展于人民物质文明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的这十几年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的需求分三层,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生存性消费是基础层次的消费,而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属于更高的消费层次。在满足了生存性消费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逐渐产生更高更广的需求。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因和市场基础之一:需求升级。需求升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品数量的需求更大;二是,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求更多。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传统产业的固有市场渐趋饱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品的实用性,而是更注重产品的产品理念,多是通过产品的外观设计、传达的品牌内涵、包装形式等手段,即追求产品的观念价值。因此消费已经不再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转而成为传达个人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手段。

即便如此,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多是以消费创意内容为主,这是由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人们对于这种消费的需求大多是非刚性的,即相较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此种消费类型理论上并不一直呈现出规律性购买现象。那么将对于以创意为主导的内容型消费的软性需求转化为更为忠诚可靠的刚性需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培养用户习惯是转化需求类型的手段之一,并且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传播性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同样的,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随着计算机硬件、网络设施普及率不断走高而得到大规模的提升。可以说信息产业的基础性建设已基本完成,依靠市场容量这单一因素的增大来支撑市场需求变得不切实际。于是一些行业内的领跑者和革命家选择分析客户的内在心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来创新信息产品,期望利用新技术的创新性使用来引领用户的使用潮流;更甚者能够做到引导用户在自有品牌产品的使用基础上产生新的需求。也有一些眼光开阔的优秀企业家利用信息产业的辐射性,结合传统产业的固有特征,跨界创新,模糊了市场边界的基础上也拓展了原有产业的需求市场,以此创造出更多样的群众需求。

将人们对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的软性需求转化为相对刚性的需求会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取决于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健康发展、人们对新事物拥有更加开明开放地态度,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摸索健全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出符合中国人文化内涵的融合产品。当然,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信息产业给予技术支持,信息产业急需文化内涵来充实信息产品,也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

二、供给动力因素分析

除了来自文化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需求动因以外,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内部的供给角度的动力因素在推动着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全球化竞争中,跨国文化集团开始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并呈现出两种新趋势:一是产业整合趋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并购重组十分频繁,开始形成传媒业、娱乐业、旅游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二是空间上的聚集趋势,文化产业正在一些中心城市聚集,不断地完善着文化产业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以跨国公司为例,它作为推动产业融合的主要载体,在多个层面上推动着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从经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本身就体现了产业的融合发展。跨国公司为了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在从研究开发、加工制造、销售推广、客户服务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布局,从而把国际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使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融合。这种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部署各个环节的做法可以利用各地优势大大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更是做到了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分属不同产业公司的可能性,这都要归功于信息产业的卓越发展。

从科技角度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相应地也通过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发展战略角度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企业采取企业联盟、技术联盟或者收购兼并的战略,这种联盟以及兼并活动发生在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然就推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不只是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本土高新科技企业在发展不断步入正轨后开始开拓文化创意市场的领域。他们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长,大胆启用创意人才,将不同领域的成果相结合,为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注入了新鲜强劲的活力。

三、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现实情况与问题

在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国各地纷纷出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火热现象。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所产生的动漫、网络文化、电子报纸等新兴业态已经成为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标志性产物。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产生的微博、微信、LBS(定位服务)、IPTV(网络电视)等新产品正在渐渐地改变人民的消费习惯,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使文化消费形成趋势,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虽然来自外部的需求因素加之来自企业内部的供给需求催生了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舆论氛围和外在环境,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而忽视了文化创新应作为主导因素,造成了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新的脱节,生产出的产品空有“技术之壳”,缺少“文化之魂”。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创意为王”始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应该作为实现创意的便捷手段;而对于信息产业来说,在专注于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创意内容、创意思想实现产业自身的科学管理、充实产业内涵、增值价值链从而创造市场价值,是信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增值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4-6.

[2]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3]刘名远,李桢.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及策略路径[J].经济与管理,2013,11:88-93.

[4]张艳香,.新创意经济:信息化与创意产业的结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159-161.

第8篇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旅游业和文化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二者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因此国家为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和财政方面给予两大产业以支持,同时积极努力的引导两大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但是,在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时,要根据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当地的客观情况制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创新产业模式、增加产品内容、打造地区品牌,突出当地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利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内部多产业的合作,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地区两大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China,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s constantly,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nd China has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As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ies is in combin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promotion to each other. So China gives support in policy and financial aspect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while actively tries to guide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ndustries. But whe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local tourism, to innovate industry mode, increase products content, build area brand, and take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mode, thus promot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within industries, rais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ajor industries.

关键词 :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integrative development;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62-03

0 引言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经济性中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旅游产业中的旅游产品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旅游产业本身具有的文化性特质,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考虑到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文化的先进性推动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所以,为了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旅游业要与文化业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产业融合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经验和良好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发展。

1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1.1 融合发展动因

1.1.1 内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从而促进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首先,两者同属于绿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每个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其目的主要是获得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旅游资源,因此各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因为旅游产业自身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所以想要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必须突出旅游项目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去,不但可以提升地区的旅游文化层次,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兴起的产业,在满足人类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1]。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二者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2 外部动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内因之外,还有外部因素的推动作用。外部因素中主要包装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多方面支持,包括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导和监管两者的融合发展,对其融合发展的过程进行规范,确保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发展,国家和政府会给予其更多的财政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和融资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部分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成功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取得了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财政支持,为其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经济保障。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民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取代。所以,旅游产业需要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性,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2]。因此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性,可以保证旅游市场的发展并有效地拓宽旅游市场。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的全球化普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提高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随着交通、网络以及视听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保障。交通建设技术方面的进步,为那些地处偏远但是具有良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交通条件,将文化资源打造成具有文化创意的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进入该地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可见,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推动两者的融合发展健康有序的发展[3]。

1.2 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互动机制

1.2.1 两大产业相互依存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相互依存的,旅游资源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孕育而产生的,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鉴赏中,需要对其进行文化的解读。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许多文化产物也变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和挖掘就可以转变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利用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虽然自然的旅游资源本身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内涵较低,所以自然旅游资源需要有文化层面的解读和鉴赏,如果要将自然山水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和挖掘的方法来实现。因此文化性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特有的属性[4]。旅游产业具有的文化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融入,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内容,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文化性,文化产业因为旅游产业的融入,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1.2.2 两大产业相互融合

当代旅游业发展中,所有的旅游经济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文化方式来进行,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组成部分,例如: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管理等都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特别是旅游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文化使其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缺少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生存的,而缺少旅游业作为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和创新能力。旅游业的优势体现在市场竞争中,而文化业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上。从旅游业的角度看,想要抓住价值核心,就要很好地利用文化业的内涵特征,而文化产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依靠旅游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2.3 两大产业相互促进

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的促进作用,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中,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提升旅游业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可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很好地帮助文化产业进行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但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同时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和文化传播[5]。由此可见,旅游与文化产业是互相促进的,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可以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文化利益双赢的目的。

2 两大产业融合过程分析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层面的融合,因为产业之间的融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的,技术的融合可以改变产业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消除不同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促进生产成本结构不断接近。所以,技术层面的融合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而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制作与研发技术,同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两者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

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资源和基础,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但可以保护和延续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传统的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发展商机,达到旅游产业开发和文化保护的目的。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了与之有关的周边产业的发展,例如: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文物博物业、娱乐业以及动漫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两大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开始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混合、虚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促进其发展方向转变的正是企业层面的不断融合,使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后的整体结构逐渐地形成和发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市场运作、营销创新、品牌树立、资本运作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中,将原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其中,从而改变了旅游业的产品销售模式和文化产品消费方式。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整合两大产业,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 两大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导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政府要进行指导和管理控制,可以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小组,发挥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投资和市场消费环境[6]。要对产业的运营机制进行创新,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改革和创新。产业要实现融合发展,不但要对产业的内部机制进行整合,而且进行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整合,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资源互补和共享,提高两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整合为纽带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对分散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力度,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把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树立地区旅游文化品牌。

因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行业和门类较多,产业链较复杂,所以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较多。

例如:产业的集群、区域的合作、集约化的发展等,都是两大产业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但是各旅游区在进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利用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出符合地区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4 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出现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本质上具有相通的地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两大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外在推动力,构成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传播作用,反过来文化产业又丰富了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文化性。因此在未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不断促进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12(04).

[2]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13(01).

[3]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1(04).

[4]庄猛.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现代视听,2010,13(11).

第9篇

【内容摘要】自从2015年国家推出“一带一路”的经济活动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加迅猛,经济成果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强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而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进行相互融合,符合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也是在新常态下两大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两大产业合理相融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新常态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常态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作为河北发展的重要经济体,为整个河北乃至全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河北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成为河北各产业部门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因此,要发展河北,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来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其经济模式、产业生态化发展等方面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与飞跃,用过去的观点与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不准确,也不现实。因此要好好理解新常态的内涵。第一,在新常态的条件下,将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调整为一个中高增长速度,以使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第二,新常态背景下,逐渐调整经济的结构体系,提高质量水平;第三,摒弃之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改为集约式的发展模式,不要过分依赖传统的经济模式,而是要不断进行创新,推动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河北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原有的文化旅游基础上再打造一些新的项目,比如石家庄西柏坡、正定古城等,张家口中都草原等等,这些旅游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有利用深圳文博会等招商平台吸引战略投资者正在谋划建设的项目,比如石家庄正定新区文化产业园。目前河北省的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呈现升温状态,其中表现为河北省的文化旅游的构成背景已经逐渐成熟,许多新产业层出不穷,市场逐渐被扩大,也相对完善。河北省整个文化旅游环境前景比较良好。然而,从整体上分析,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还稍微落后于其他省市,现在还有一些发展瓶颈急需解决。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那么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将会很好。这就需要河北对相关问题给予重视,动员相关旅游部门行动起来,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推行自己文化旅游产业的营销观念,将各个方式、平台与渠道联合起来,尽可能增大河北省各个旅游项目的营销力度,综合提高中国乃至外国游客对河北省优秀景区及旅游地方的赞美度,将河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发扬光大,进一步拉动河北整个省份的经济效益。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如果想要河北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可行性的战略措施,有效地走出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在目前发展的困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河北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成一块,一起进行包装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共同繁荣,将文化底蕴充分填补在一些旅游项目上,也能使文化知识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共生共融。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旅游是不能分开的,现在的旅游行业是以文化为基石,才能展开一切的经济活动。比如在生产、流通、交换、决策等方面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如果把文化比作旅游的灵魂,那么旅游就是文化的躯干,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就会少了许多魅力,而文化没有旅游促进就会缺少获利。这样说来,文化和旅游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

(二)文化与旅游产业互促互动。一方面,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最近频频打响的地方名人争夺战,竞相申请文化遗产的行为充分说明除了看景购物,追求文化享受已然成为旅游者的另一种风尚。通过文化的辐射与渗透,旅游资源的品味得以提升,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得以升华,旅游的差异性就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就会给旅游者带来更高的精神享受和更深的审美体验,为旅游提供新的源泉,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旅游是文化产业的助攻手。文化发力,旅游助攻,旅游为地方文化交流搭建平台,引进资金,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建立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生业态和良性循环。

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共生

把这两个产业有效结合在一起,会引发许多关于旅游文化的创新产业出现,继而激发几种综合效应,进一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增长效应。文化与旅游联合发展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增长效应,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经济增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会衍生新产品、开发新市场,从而带来旅游收入增加以及经济增长。二是供需链增长,由于融合会形成投资者、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等一条链式的增长。三是质量增长,文化和旅游融合会使旅游产品更加有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质量。

(二)联动效应。这种效应是由文化和旅游融合后被激发出来的一种效应,会产生产业联动,经过融合后,原先单一的产业模式会向着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带动各个产业进行同步发展。同时还会发产生区域联动,不仅可以带动产业发展,也能使具有共同或相似文化的旅游项目得到联合发展,一起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也会产生部门联动,如果将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融合,一个部门势必不能管理相应的产业发展,只能是将多个部门的功能联合起来,才能使其融合更具有活力。

(三)创新效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来最关键的就是创新效应,它是融合继续发展的前进动力。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创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会引发许多新产品,而要持续吸引游客,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不然融合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渠道也要进行创新,传统的传播渠道是通过影视、期刊、报纸,而现在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利用这些新媒体来进行传播,将是融合发展的前进动力。

(四)溢出效应。因为文化与旅游进行联合发展,对新技术、新行业的发展引进,会产生很大的溢出效应。一是知识溢出,融合后会产生很多新的旅游知识,游客在闲暇时,除了欣赏旅游的美景,还能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旅游地址与物体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能丰富自己的内涵。二是品牌溢出,如果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势必会引进更多的历史经典故事,将这些故事结合起来,填充在旅游产业中,将带来更大的品牌溢出价值。三是人才溢出,融合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推波助澜,它会需求很多的人才投入到旅游行业中来,同时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从而促使各个产业的不断更新。

五、结语

要想使一个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旅游行业的支撑,而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底蕴,才使得旅游行业更加生机勃勃,持续性发展,因此需要将文化和旅游进行相互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一种趋势,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几种效应,将更加带动与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使他们与文化旅游产业共同进步。因此,在旅游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还在不断被推进,推动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8~9

[2]孙占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发展论坛,2012,5:259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过程;旅游资源

Abstract: the fu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sion of the two big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h of fusion process is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usion process. Touris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按照人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异质文化;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蓬莱市来说,是把蓬莱建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蓬莱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近年来,蓬莱市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旅游竞争力不强,游客在蓬莱停留的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还没显现等。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蓬莱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六)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外部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ach industry has a higher demand for logistics services. The external amalgam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can satisfy the different logistics services needs of various industries still mor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e define the logistics industrial amalgam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xternal amalgam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We analyze the basis of logistics industry's external amalgamation from 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angle, and further research,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s external amalgamation. Based on it, we find the path of the external amalgamation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external amalgamation; path

1物流产业融合概念

1.1产业融合定义

产业融合起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狭义上的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广义上的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1]。

1.2物流产业融合的内涵

物流业是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正处于我国产业发展产业调整的新阶段。物流业的产生本身就是产业融合的结果。现代物流业是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产业,它包含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传统的产业,同时,它通过信息技术、网络系统等先进的技术把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流通加工业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服务产业。这也是目前学者们对物流业产业融合的普遍认识,本文将其定义为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物流产业内部融合开展的,如邢华(2008)、江平(2004)、白雪洁(2005)等分别研究了物流业内部产业融合的趋势、方式等内容[2-4]。

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需要物流服务行业不断的通过市场的细分与定位,逐步形成与各个产业紧密结合的,专门为某个产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系统。这是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产业外部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各个产业对物流服务的差别化需求。此即本文提出的物流业产业融合的第二层含义,也是物流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外部融合。

2物流业外部融合的基础

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使得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产业界限重划。亚当·斯密指出:分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协作的意义。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同样发生在物流业与各个产业的边界和交叉处,是分工基础上的协作,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发生外部融合是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相一致的。

2.1服务型经济的发展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的比重在逐渐降低,与此同时,服务部门蓬勃发展,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服务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总量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服务业内涵的延展,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的服务行业被创造出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在2007年7月深圳国际物流博览会物流主题论坛上,提出了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概念,指出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就是改变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把企业非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全部或大部分外包,做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本身就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本文认为,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第二产业需要“第三产业化”,第一产业同样需要“第三产业化”。最终消费者在获得产品的基础上,享受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推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更好的发展。

2.2分工深化与协作加强

分工与协作是对立统一的,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密切。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物,物流的分工与协作的演进正是分工深化与协作加强的结果,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表现形式。

2.3公共平台的建设

物流公共平台的建设包括运输网络的建设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输网络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网络的建设,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是物流产业提高运作效率的基础。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则能为物流企业获取各种信息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物流业外部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物流业产生外部融合的趋势,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相关产业出现产业之间的融合一样,既有物流产业内部的特性及发展的原因,也受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12篇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旅游行业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旅行社数量到2013年,其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63%,营业收入达3599.14亿元,相较于2000年的469.95亿元,年增长率平均达到19.75%,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201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26276.12亿元,是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1.24%,旅游业所占GDP的比重为5.2%,其贡献率紧次于美国。可以看出,旅游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相关行业在其带动下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因此,旅游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其产业结构逐步成形的同时也体现出转型趋势。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可以从其内涵与外延两部分进行剖析,内涵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等,外延部分则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等其他结构。外延部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内涵部分有效运转的基础。从地理、环境及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出显著优势。中国处于亚洲东部地区,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大陆具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气候条件十分多样化。广阔的国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等各方面的自然资源。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已位居世界第一,整体数量超过了世界各地的旅游强国。在全国各地,以自然风光、文化遗迹以及社会发展成就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区已有16000多处。在这其中,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28处,重点风景名胜区172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各类博物馆近两千余座。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生活特色,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带来浓厚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

(一)旅游文化概念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从时间、空间、具体内容等各方面体现出旅游行为的丰富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浓缩内涵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产业分析相较于其他传统类型产业,旅游产业由于自身在运营方式、服务产品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往往从消费的角度进行,即旅游产业是一群企业的集合体,各个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共同构成旅游产业。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其内部各项经营活动涉及到的外部企业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而通过旅游消费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旅游活动作为连接其他相关企业的纽带,其自身的产业性质较为模糊,而这正是旅游产业鲜明的特征。同时,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得以运行的精髓与灵魂,旅游产业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产业自身独特的魅力与内涵,提升了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同样,旅游产业市场也为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一种主体文化,通过利用技术、创造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式进行营销、开发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即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

三、旅游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创造力的最初体现,即原创性的智力或物质创意,如体现在书籍、建筑、数字艺术、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中的设计创意与活动。2、承载这些设计创意与活动的载体,包括特殊物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原加工材料等,它们是将这些创意原型体现出来的中介,如绘画创意的实现所需的画笔、画纸等,音乐创意所需的乐器。3、将创意产品引入大众消费市场,即通过再生产、分配、流通,使得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服务、物质产品经过复制、批发以及运输等环节形成产业。4、通过利用宣传营销等手段对创意产品与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5、利用零售渠道或公共展示平台(包括电影院、音乐厅等)对创意产品及服务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零售、公共展厅等渠道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进行销售的主要实现方式,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范围内,其自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渗透影响能力,即其创造性、文化性的内涵,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如建立主题游乐园,举办民俗节日以及开发具有历史艺术意义的旅游场所等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同时享受旅游消费活动与文化价值内涵感受的途径,从而促进产品与消费者群体之间能够更充分地进行交换。

(二)两者融合价值链分析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链主要包括五个环节:1、创意环节,即二者在初期共同进行资源开发、统筹规划以及创意设计等,进而体现出二者的融合原创性。2、生产环节,即以文化创意开发园区为依托,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如“横店影视城”。3、营销环节,即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消费活动联系起来,通过二者的相应影响作用促进营销,如电影拍摄对拍摄地旅游消费的刺激。4、消费环节,通过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感染作用,刺激文化创意旅游地的客流量。5、后续环节,以主题公园、纪念馆等场所以及展演等活动作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延伸,打造融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各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三)两者整合后衍生品牌发展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过程中衍生品牌主要集中于生产、消费以及后续环节中,如生产环节中的影视基地旅游、手工作坊等,消费环节中的书城旅游、美术馆等,后续环节中的动漫乐园、主体设计展以及各种艺术节等。

四、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展思路1、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品牌影响力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创意品牌为切口打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在融合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兼具文化创意的旅游产业品牌,围绕某一特定主题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以丰富的品牌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广大旅游者,如电影之旅、民间艺术品之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示范区,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场机制体制,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广奠定市场基础。2、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其资源价值的定位十分关键。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应着重突出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对各个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掌握其特质、开发条件以及挖掘潜力,进而明确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价值定位与开发序位,为文化创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体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3、旅游产业空间的布局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对其自身的空间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应注重加强与创意文化地区发展较好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的联系,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意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各个创意文化旅游版块,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4、旅游文化创意的增加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下,其所形成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要消费者积极进行参与和体验,才能够为其拓展市场奠定基础。因此,应以文化创意体验为导向,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和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活动,如通过举办“文化创意旅游主题活动”的方式,为消费者构建一个能够更深入了解文化创意的交流平台,使其对文化创意中各个领域都进行实践和认识,包括雕刻创意、美术创意、电影创意以及游戏创意等,邀请各文化创意行业中的艺术家、专家等专门对旅游活动进行文化创意再造,并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文化创意的头脑风暴中,共同增加旅游文化创意。

(二)扶持与保障1、大力提升发展环境利用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应从营造和谐、包容的发展环境着手,进而实现在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展空间。创意经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特殊形式之一,是基于创意性社会结构而存在的,从企业发展体系、生产方式、社会氛围、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对创业文化产业的支持。因此,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应从提升发展环境着手,以生态化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为依托,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技等各产业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促进旅游产业的再创造、再生产与再发展,最大程度提高其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此外,还应重视政府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作用,将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承担的单一化角色转变为融开拓者、协调者与规范者为一体的多元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管理协调功能以及法律保障基础作用。进而使得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在有指导、有协调、有规范的环境下良性融合发展。2、重视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创意人才资源是旅游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加强培养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旅游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创意性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全民范围内切实发挥创业教育政策的作用,为推进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意文化旅游生活圈吸引和促进更多创意型人才与旅游人才共同进行探讨、合作,为复合型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3]。此外,还应积极吸引海内外具有文化创意能力与旅游开发能力的人才加入我们的人才队伍。3、引导文化旅游消费随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普及,网络服务已成为众多行业开拓自身市场、提高宣传营销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与服务作为新型的产品项目,应积极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观念,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打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将文化创意产品融入其中,促使旅游者从认知层面转变意识,逐渐接受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五、结束语

第13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的不同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和交叉,为这两大产业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有效的利用,可以有效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成为时下流行的一大重点研究项目。因为这两大产业的互动和整合从根本上推动着旅游和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对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之所以文化资源丰厚,是因为我国具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优势。因此,文化所凸显出的独特优势,为人们旅游带来了动机和目的。相应地,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为人们对文化的吸收和了解提供了交流和深化的平台,同时,通过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将文化产业推向世界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呈现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作为旅游的本质属性,使得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且富有活力;而旅游作为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且富有品味。因此,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机制,对将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旅游和文化产业对各自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划定了界限,使得有关部门都按照自身的属性进行发展。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传统划分方法等原因,使得旅游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本质应属于文化产业,但却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中也生存着一些发挥着旅游作用的生产企业。可见,在行业渗透和学科交叉的当今社会,两者之间彼此难分,使得原本隶属各自不同界限的部门将旅游和文化元素合二为一。虽然在实际上二者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文化是经济产业的属性,而旅游是经济产业的功能,但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两者却具有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作用。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的作用,使得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旅游产品对文化元素的融合,并适当开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讲,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可分割,使其为产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二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主要体现在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可见,只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这两大产业的经济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三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由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共进原则,因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文化还可以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从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可见,要有效利用文化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旅游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了文化产业向着市场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总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附、彼此生存,只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使得原本就处于模糊边界的两大产业,逐渐向着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演变。而只有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才能使文化在旅游业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推动着旅游产业向前发展,同时旅游在文化的提升和传播方面发挥自身价值,为其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赢性。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从而较易选择能满足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文化产品。因此,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应的融入了很多色彩。可见,在旅游产业植入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拓宽,而相应的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来拓展市场空间。

二、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分析

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驱动下的产物。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市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多样化,因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发展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并坚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关的体制机制,有效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着领域不宽广和机制不到位等各种难题,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导班子,并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加快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和完善规划体系。文化旅游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而且要对规划提出高质量、高标准和高起点的要求,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走向世界和服务人民具有现实的意义。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得到政策的扶持。产业融合部门应明确政策导向,并建立起政策扶持体系,对于国家和各级部门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应积极争取,从而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对于产业融合发展要宏观指导。例如,旅游局对旅游产品开发指导应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突出性;针对旅游景点所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时,应注重增加文化内容对旅游业的丰富性;还可以指导旅游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二,通过加快重点景区的建设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具有针对性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我们应坚持以原生态、原风俗、原文化、原居民的保护原则,并将其积极申报为国家重点景区。同时,通过对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使得旅游景点的特点得以展现和优势得以凸显,从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影响力;不仅如此,通过加快景区配置设施的建设和游客中心以及星际饭店、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运用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构建健康绿道体系,将旅游景点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方向推动,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使得广大人们群众能够更深切、更直观的感受到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神奇效果。第三,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行,我们应将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分纳入旅游项目的推广计划,可以为充实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供帮助,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一系列与发扬文化相关的活动,从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响品牌;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宣传形式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促销,实现联动互动和互利共赢。第四,利用建设智能化景点来打造智慧旅游。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使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想把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依靠作为文化产物的现代科技力量,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将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元素有效联系,并将其通过新媒体的形式直观的传播出去,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而且为旅游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从而突出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优化效果。第五,通过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魅力。在产业融合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旅游业人才的优化。因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审美和旅游感知,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突破人才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限性。随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突出,必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契机。只有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才能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供有利的条件。总而言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展的需求,必将对产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瑛,祁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5):36-37.

[2]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等.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122-129.

[3]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4):104-109.

[4]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29-134.

第14篇

关键词:咸宁市;温泉经济;融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咸宁市温泉资源富集,且温度高、流量大、养生价值高,经过初期开发,温泉旅游一度出现季节性井喷,经过几年的开发培育,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价值利益格局,算“小账”来看,旺季游人如织,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算“大账”来看,温泉资源仅停留在泡汤旅游层面,没有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这就需要跳出温泉本身,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温泉经济”。念好“温泉经济”这本经,使其成为咸宁产业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必须根据资源特点,依托咸宁地方特色文化,文、商、旅一体化发展,以特色商业项目建设为载体,重点打造香城泉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以文促商、以商兴文、商旅相济、文商旅融合发展,是激发咸宁经济活力、拓展咸宁发展空间、促进咸宁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咸宁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升咸宁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以温泉旅游带动产业发展,立体开发形成产业集群,走文、商旅融合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文化是灵魂,商业是基础,旅游是载体。文化、商业、旅游的整体优势直接决定区域发展环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咸宁区位优势、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产业优势融合发展,激发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加快形成文商旅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据咸宁区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定位。 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商旅三结义”为核心,形成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成文的发展态势,深度发掘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注入旅游发展,融入地方特色的文化活樱带动旅游的兴盛。通过旅游促进商业的繁荣,旅游项目带来更多的消费客群,人气的聚集能更好的提升项目的影响力。通过商业组合完美文化要素,激发区域产业和服务业的活力,培育新业态需发挥消费的带动作用,而消费需要的多样化正推动着购物、餐饮、文化娱乐三大功能的积极融合,剧场、博物馆、画廊等多种业态进入文商旅街区,形成与其他购物形态的差异化。旅游在文化中实现效益、文化在旅游中找到落脚点、商业在文化旅游中得到繁荣。

二、咸宁市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咸宁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

1.文化发展。咸宁拥有以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向阳湖五七干校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近年还对茶、桂、竹为代表的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形成了以万里茶道为溯源的赵李桥、羊楼洞砖茶文化。同时,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着力打造开发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香城泉都”文化成为全省优秀文化品牌,羊楼洞砖茶、嘉鱼鱼圆、通山豆豉和乌骨羊、黄袍山油茶、赤壁猕猴桃和米砖茶、崇阳野桂花蜜和雷竹笋等多项农特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根据民间传说编排的大型实景神话剧《嫦娥》、民俗风情歌舞剧《时舞・香城恋》开演,丰富了咸宁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

2.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累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700亿元,年均增长28.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6亿人次,是“十一五”期间的4.3倍,旅游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五,跨入第一方阵。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古桥、古塔、古民居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连续举办多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温泉旅游咸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十六潭公园、香泉映月、冰雪王国、香城古街、嫦娥广场等城市景观和青少年宫、博物馆、传媒大厦等城市建筑成为咸宁旅游业新地标。

3.商业发展。加快培育“互联网+”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范围和类别。“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通山、赤壁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绿购网入选全国首批县域电商人才服务商,传统产业加速与现代电商的融合发展。商贸物流加快发展,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中百物流中心多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区域协作不断推进,与岳阳、九江、安庆达成《咸宁共识》,成功举办2015国际茶业大会。

(二)文商旅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综合质效不高。旅游产业链延伸度不够。虽然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主题景区,但是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业发展综合质效不高。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文化资源的深层内涵开发与传承不够,对休闲度假游、商务会展游等产品不丰富。

2.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不足。文化创业产业开发较少,文化产业开发中,创新元素较少,同质化现象较多,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还未转化为人们鲜活外在具体表现形式,影响了文化产业的传播,也造成了社会价值的缺失。

3.产业融合度不够。在产业结构分布中,多数部门尚未形成自己的行业基础和应有规模,购物设施不齐全,旅游娱乐业较单一、商贸业规模小、配套服务不系统导致游客消费水平、消费热情不高,平均停留时间短,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目前仅限于观光性旅游活动上,产业化的程度较低,没有发挥产业关联性作用,产业融合的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文商旅融合发展定位及策略

文商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又要以科学的的顶层设计,推动三者深入融合,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文商旅融合发展定位

依托咸宁的交通区位优质、旅游文化资源、产业特点,形成成熟稳定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文会友、以商兴业、以游促展,推进咸宁市的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其发展定位应如下:

1.“互联网+农业”现代商贸城

利用咸宁的旅游业、农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积极推进商贸业发展,借助互联网优势,提升农产品价值及活力,提升城市发展能效,农业休闲产业线上线下相结合,消费体验与绿色产业文化相融合,OTO线上农特产品消费、线下旅游服务产品消费、文化产品消费相结合提升城市商业价值,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发展能效,带动商贸结构优化调整,逐步建成服务全国、特色发展的现代商贸城。

2.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之城

充分认识到地方传统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咸宁地方文化,培养与咸宁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特质城市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打造出令人民群众满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现代影响力创新性文化格局,将咸宁建设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影响力、现代文化核心竞争力、创新文化发展力的文化传承之城。

3.闻名遐迩的休闲旅游地

旅游业要明确发展定位,认真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城市的增量资源。发展定位以休闲度假胜地为核心,发展建设文商旅融合度高、品质优、影响力远的休闲旅游综合项目,项目对接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聚合旅游资源,不断形成自生性创新点吸引游客,将咸宁建成闻名遐迩的生态养生休闲胜地。

(二)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1.顶层架构设计,强化政策支撑

深刻认识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三者融合发展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来规划设计。文商旅融三者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其咸宁市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也是建设咸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一体化统筹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对于支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商旅融合发展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必须对其发展有科学的引导和中长期战略性规划设计,确立相应的发展战略目标。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必须有权威、科学的顶层设计,成立相关发展指导小组,协调解决运行障碍和困难,各相关部门联动运作。发挥城市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深度整合产业资源,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为基础,统筹协调文商旅产业发展综合规划,建设“大市场、大产业、大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以点带面,带动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效水平。

2.强化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创新型融合性项目

以资金保障为后盾,强化完善文商旅融合机制,设立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特色项目建设给予重点资金投入,对于取得了建设突出贡献的也要给予奖励,提高整个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行动落地必须在企业,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鼓励企业以“双创”为路径开发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和产品,加速特色传统文化衍生产品的下线,开发特色品牌的休闲娱乐体验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项目营造人性化发展环境,配合智慧咸宁建设,开发文商旅资源融合的APP,覆盖产业融合各方面,将三方资源无障碍整合。

3.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提高文化产业承载力

积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向特色旅游a品转化,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体现新的时代价值。比如,加强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的社会参与度,推动市博物馆传统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扩大传统文化资源如中秋祭月、提琴戏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推动香城古街的老字号聚集抱团发展,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叠加价值,建设老字号合作经营平台。

4.加强传统文化开发,产品内涵升级

开发融合产品方面,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融入地方文化和商业资源,实现文、商、旅资源联动和消费全产业链开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支持特色文化主题公司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区域文商旅融合项目建设。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包括创新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竹文化展”、“国际温泉旅游节”等功能区品牌节庆活动,提高中秋祭月、打桂花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开放性和知名度。

5.提升传播宣传影响力,全面打造城市形象名片

以武汉城市前花园建设为定位,必须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除了需要文商旅融合关联发展外,传播宣传城市形象,这也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搭建多要素集合的营销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塑造文化品牌。拓宽对外宣传渠道,向外宣传咸宁的优质资源,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推介咸宁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把握武汉城市圈协作契机和友好城市资源体系,积极参加国内外宣传推广活动,按对象分层传播、不间断宣传、有计划展示,通过媒体覆盖和错位宣传打造城市名片新形象,整合宣传营销成为传播美名扬的重要渠道,逐步向外界展示咸宁城市形象,产业融合发展扮美武汉前花园,让咸宁成为更多游客休闲娱乐的首选目的地。

文商旅产业融合之路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之路,而且将走向更为复杂和深入的融合,同时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虽然目前产业融合之路还存在诸多问题,发展速度效率还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匹配,但是产业发展的综合化、集成化、交叉化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路径,才能真正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黄晓慧,邹开敏.“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2]王志标.文商旅综合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14,10.

[3]姚腊华.开封市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3.

[4]徐印州.广州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J].城市观察,2016,04.

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西城区旅游与文化、商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旅游报,2014,05.

第15篇

 

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资源、能源、环境同工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明显弱化。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重大的战略选择。能不能抓住时机,通过内涵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工业自身矛盾日趋突出

 

1.产业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相当突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滞后,已经对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明显制约。

 

2.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低、装备水平落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相当严重。长期以来,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是典型的粗放式的“见物不见人”的增长方式。

 

(二)工业外部环境竞争激烈

 

从国际竞争态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巨大的发展、变革、调整之中,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一是面临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带来的压力。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成为覆盖整个南北美洲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南锥体四国、欧盟和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印度洋经济圈等加快兴起,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突出区域化竞争与合作,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稀有金属、淡水等有限资源之间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正在加速由价值低端向价值高端流动,如果不能融入区域经济板块,经济利益将严重受损。二是面临全球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带来的压力。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创新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二、工业加快内涵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升级产业结构

 

1.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科技研发服务

 

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节材节能、新材料等一些重点环节,支持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加快工业企业由“贴牌生产”向“研发设计生产”的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发展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分析检测服务,鼓励发展检索、分析、咨询、数据加工等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

 

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

 

加快重点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投资以及风险评估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着力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推广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积极培育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市场,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咨询、合同安全管理、工程建设、产品推广和安全风险评估、装备租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

 

(二)深化工业内部结构调整

 

1.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改造是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由途径,项目建设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载体。紧紧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这一根本抓手,实施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努力破解项目建设瓶颈制约,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项目推进工作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植发展新兴产业是当务之急,调整之要,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全力组织实施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集中做大做强新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汽车及机电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形成工业新的竞争优势。

 

(三)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不断地赢得对手,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必须站在产业链的高端,做价值链的组织者,牢牢把握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重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支持企业拓宽技术创新途径,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共建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联盟,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2.更加重视节能环保、管理创新、两化融合

 

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重视管理创新。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能普遍过剩、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竞争压力空前激烈的条件下,管理水平高低成为了一个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问题。强化战略管理,提升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水平,科学设计和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优势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战略转移。重视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应有之义,又是加快内涵发展的必由途径。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级全面推进,促进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覆盖渗透,着力提升融合硬度、融合软度和融合深度,继续保持信息化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营销策划、节能减排领域的覆盖融合,提高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任艳 来源:商情 2015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