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对粮食安全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粮食安全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粮食安全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2-02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1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前提

自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的保障。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着1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它是其他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保证。一个国家不论发展何种产业农业粮食问题都必须先行得到解决。没有农业保障和稳定的粮食供给其他产业经济也就无从发展。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这无关于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而与粮食安全直接决定于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那么,与其息息相关的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必将得到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国家整体经济业会发展缓慢。

1.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产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者是我国生产经营者中基数最庞大的人群。所以如何发展第一产业,如何保障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就成为了国家的大事。国家安全分为内部和外部安全,外部是战术性的,内部是战略性的。对于外部,粮食安全保障可以稳定经济状况从而提升整体综合国力。在国际交往中不会受到粮食进出口的制约,而受制于外国。对于内部,粮食关系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兴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粮食生产难自给,威胁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虽然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可是近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又加之早涝灾害频频发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近一步创出新高,大量的进口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外进口量递增,就会导致国内粮食的价格随国外粮食进口价格相应提升,这严重影响了现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

2.2 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制约粮食安全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先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也并不多。由于国家科研政策趋向和落实原因,农业科研工作者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收入得不到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就很难长期进行下去。这位提高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阻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对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做得还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相关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纵向发展,没有很好的衔接金融资本和活跃资本的注入。相对于外国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模式的运行,我国的农业保险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农业金融避险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政府落实力度和农业生产的小农思想也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也从而制约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2.3 农业利润水平低,粮食安全无法保障

由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的需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的政策方针。这就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虽然重要但却不重视的状况,没有政策支持又没有先进的技术保障,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者利润低的现状。同时,随着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差距导致了相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上涨,农业种子、锄具、化肥、农药价格都大幅提升。长期以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收入水平降低,农业生产者根本利益无法满足,将导致农业粮食生产在根源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就会失去积极意义,也就无从发展了。

3 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3.1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优质农业土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里和生产质量。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对于农业经济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稳定生产的作用。粮食价格的保障依赖于国家通过国家粮库对市场攻击的调节,而粮食价格水平的保障则得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益,所以要严格地守护好优质高产的农业土地资源。主要方法如下:

(1)农业耕地的保护是坚决不能懈怠的,对于国家经济,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把农业更低的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保证农业耕地质量不恶性下降,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确保全国农业土地资源保持动态的均衡。保护好农业耕地,使其数量不在减少,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都意义重大。

(2)在保持现有的农业耕地数量水平之上大力提高单位生产能力。在全国农业耕地总量均衡和不大量开垦新的农业土地的双重条件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耕地复垦工作和农业土地旧地翻新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工程建筑占用土地。粮食产区的政府要针对中小农户加强其小规模土地的生产能力提升,对于农村大量的荒地废地从新利用起来。加大农业产品如: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价格管控,从各个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底下现状。

(3)大力建设水利灌溉工程,确保农业耕地的在培育和循环使用。自古以来农业粮食的生产都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也是使土地循环高效使用的基本保证。水利工程并不局限与灌溉功能,更要发挥抗洪抗灾的责任。要建立更够抵抗突发洪灾的水利工程,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养地的双重农业保障。

3.2 加强政府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的调控按照各级省、市、县的实际情况做好粮食的储备和调控,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的供给要考虑我国现阶段政策方针的指向,例如随着我过城镇化的进行步伐,农村逐步向城镇延伸发展也就要求粮食供给方向也要从农村转向城镇。把从前粮库主要在县乡地区转向为城市,同时对粮食相关产品的供给如:食用油、农副产品等也要配套转向。对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地方的财力和粮食消费水平为依据,逐步建立粮食及其相关产品的调控体制和储备体系。加强对于粮食储存安全和调运机制的管理控制。

第2篇

一、全球粮食市场形势严峻,将加大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供给的难度

全球粮食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首先,国际市场粮源有限,竞争激烈。世界耕地分布不均匀,粮食生产也极不均匀。韩国粮食自给率只有25.3%,日本粮食自给率长期低于40%,部分国家和地区长期面临粮食短缺危机。世界粮食市场本来就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未来竞争可能更趋激烈。其次,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波动加剧。生物质燃料发展、世界人口不断膨胀拉动了粮食需求;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国际游资炒作农产品期货;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增加、耕地持续减少、主要产粮国出口政策管制等因素减少了粮食供给,世界粮食形势日趋严峻。

尽管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还不十分紧密,但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也正在上升。近年,我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数量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净进口量已由1995年的1790万吨增加到2010年近5700万吨,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可能过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长期来看,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牵动作用还会加大,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将日益复杂,未来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全球气候变化或进入拐点,可能冲击我国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天气引发的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我国粮食生产可能会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目前,我国还有占耕地52%的旱地面积仍然是“靠天吃饭”,粮食稳产和增产要靠风调雨顺。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冲击,甚至还会带来农业病虫害增加的风险。

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目前全球可能进入到了气候变化的拐点阶段,或将发生一些重要的趋势性改变:一是夏季降水可能出现北多南少的特点。国内气候专家发现,我国夏季降水存在70年周期。依据这个周期,从2010年到2050年,我国夏季降水很可能出现北方多、南方少的局面,这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旱设施提出挑战。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正在减缓,可能进入冷周期。有关科学家指出,根据地球轨道周期,从2000年开始,全球气候可能从30年的温暖期转入30年的低温期,冷周期可能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趋于活跃。地震专家指出,从2009年开始,环太平洋地震带开始进入较活跃状态,发生地震次数明显增多,对我国农业的防震减灾体系及应对方案提出挑战。

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正在加大

我国耕地、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影响,再加上不少地方盲目扩大、变相扩大城区面积,乱占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耕地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农民为了增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对粮食耕种形成了“挤出效应”,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严重超采地下水,导致农业用水形势趋于紧张。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水利建设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减少,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管护机制还没有建立。

四、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增加和保障粮食供给的激励弱化

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对农民增收有一定好处。但总体来看,农民种粮的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很多农民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粮食生产,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粮食生产方式粗放,甚至出现等天种植,靠天收成,收种管两头、中间生产环节放任自流的现象。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的差距大,粮价上涨速度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速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与我国目前粮价较低有关。我国粮食价格较低,有利于保障城市消费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种粮的农民收入低则不利于粮食生产。粮食价格过低也使得那些粮食生产较多的地区不够富裕,长此以往必然挫伤这些地区的种粮积极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也不愿意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未来农业应付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下降。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了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加速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有利于加强土地集约化使用,为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机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因素。但从各地关于城乡统筹中土地流转的实践经验来看,城镇化进程可能带来农业用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目前,各地方普遍是通过“占补平衡”来实现土地流转的数量平衡,但却忽视了土地质量平衡的问题。土地管理法对“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要求,是土地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要与所占耕地相同。但在经济利益导向下,地方政府把重点放在了土地的数量平衡上,土壤肥力等质量问题极少引起重视。在土地复垦中,也只是将建设用地简单复垦成为耕地,这些复垦后的耕地多为“生地”,与富含有机肥的“熟地”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有巨大差距。耕地保护的法律与目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被扭曲,简单粗暴的整理与复垦导致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下降和萎缩,增大了未来粮食安全的风险。

六、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坚持粮食生产上的有益经验

一是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四是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实施了扶持政策。

(二)大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首先保持播种面积稳定。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依靠耕地数量的保护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要继续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二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三是积极探索新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在扩张产业规模上下功夫,以大规模促大发展,以大发展培大产业。四是提升马铃薯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五是要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

一要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二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推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品种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基,要加大对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四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四)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获取有效供给

要在坚持立足自给有余、立足国土资源、立足科技保粮的长期战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企业到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农业生产。目前看,我国推动农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应把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五)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

第3篇

关键词 工业化区域粮食安全影响对策

一、工业化对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工业化占用耕地严重削弱区域粮食生产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其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加上率先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使东南沿海、华中和华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更促进了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占用的耕地迅速增加。1994年,上海市年内减少耕地占年末耕地总量的3%,同期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耕地年内减幅分别为2.4%、1.2%、1. 5%、1.8%。

这种局面使得部分产粮大省和粮食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粮食调出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从粮食净调出省转变为净调入省。

(二)区域产业比较效益差距大对粮食生产构成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致使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相对指数却在下降。相反,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比较快,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上升反而较快,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威胁粮食安全。

其次,从国家惠农政策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惠农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后劲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被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种粮食作物与种经济作物和打工比较,收益明显偏低。

(三)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政府从工业获取财政收入,然后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哺育农业,给予农业和粮食生产以财政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但由于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能力弱,加上政策措施也不很完善,效果没有达到设想的程度,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益状态。

(四)“地区利益剪刀差”阻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

我国粮食主产区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全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任,从而导致具有粮食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与具有非农业优势的粮食主销区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分工及利益关系,从而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优势的发挥。

在实行粮食区域分工中,随着粮食这种低价商品的输出,投入者的经济利益就会随之流失,输出越多流失越多。从表面上看,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可以得到更多中央的风险基金补贴,但得到补贴越多,地方政府配套基金也越多,而粮食主产区政府财政实力普遍不强,所以不堪重负,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不利境地,“粮食大县”无不成“财政穷县”,这项制度已成为制约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受到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随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将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能力。

启示之二是,由于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实行不同的粮食补贴标准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差异过大,不仅会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增加国家粮食安全成本,还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所以应该将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启示之三是,区域性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沿海省份的重工轻农倾向,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不及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利润丰厚。

启示之四是,要有效保持现有的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必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确保粮食生产有利可图,确保粮食主产区具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提升粮食主产区工业化程度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和关键,应该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支持其全面发展。首先要明确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发展粮食生产,而且还要加快工业化发展,提高工业化程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此,在对粮食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要统筹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协调发展,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地区利益剪刀差。

(二)进一步做好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工作

一是改革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突出的是在财政补贴上要改“普惠制”为有原则有重点的发放补贴,即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补贴给种植优质粮食的耕地和农户,使他们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

二是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合作机制。粮食安全问题最可能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主销区,所以粮食主销区的政府和消费者应该向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提供额外补偿,主要是发挥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缩小粮食产、销区发展差距,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

粮食调控部门要区别对待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风险基金的来源结构,分类制定政策。由于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任务重大,其自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低,财政实力不强,所以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上应给予倾斜扶持政策,要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逐步提高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国家匹配的比重。另外,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和补助力度,实现产粮越多,支持越大。

参考文献: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