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粮食安全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62-02
1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1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前提
自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的保障。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着1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它是其他产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保证。一个国家不论发展何种产业农业粮食问题都必须先行得到解决。没有农业保障和稳定的粮食供给其他产业经济也就无从发展。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这无关于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而与粮食安全直接决定于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保障,那么,与其息息相关的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必将得到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国家整体经济业会发展缓慢。
1.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产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生产者是我国生产经营者中基数最庞大的人群。所以如何发展第一产业,如何保障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就成为了国家的大事。国家安全分为内部和外部安全,外部是战术性的,内部是战略性的。对于外部,粮食安全保障可以稳定经济状况从而提升整体综合国力。在国际交往中不会受到粮食进出口的制约,而受制于外国。对于内部,粮食关系人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兴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
2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2.1 国内粮食生产难自给,威胁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虽然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可是近年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需求。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又加之早涝灾害频频发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近一步创出新高,大量的进口导致粮食价格进一步的上涨。国内生产量不足,国外进口量递增,就会导致国内粮食的价格随国外粮食进口价格相应提升,这严重影响了现阶段的国家粮食安全。
2.2 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制约粮食安全
从技术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先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也并不多。由于国家科研政策趋向和落实原因,农业科研工作者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的收入得不到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就很难长期进行下去。这位提高粮食安全造成了一定阻力。
从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对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做得还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相关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纵向发展,没有很好的衔接金融资本和活跃资本的注入。相对于外国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模式的运行,我国的农业保险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农业金融避险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政府落实力度和农业生产的小农思想也都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也从而制约了国家粮食的安全。
2.3 农业利润水平低,粮食安全无法保障
由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的需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工业经济优先发展的政策方针。这就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虽然重要但却不重视的状况,没有政策支持又没有先进的技术保障,造成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者利润低的现状。同时,随着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差距导致了相关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上涨,农业种子、锄具、化肥、农药价格都大幅提升。长期以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收入水平降低,农业生产者根本利益无法满足,将导致农业粮食生产在根源上无法得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就会失去积极意义,也就无从发展了。
3 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3.1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优质农业土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里和生产质量。土地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重大,对于农业经济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稳定生产的作用。粮食价格的保障依赖于国家通过国家粮库对市场攻击的调节,而粮食价格水平的保障则得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益,所以要严格地守护好优质高产的农业土地资源。主要方法如下:
(1)农业耕地的保护是坚决不能懈怠的,对于国家经济,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把农业更低的保护落实到每家每户。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保证农业耕地质量不恶性下降,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确保全国农业土地资源保持动态的均衡。保护好农业耕地,使其数量不在减少,对于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都意义重大。
(2)在保持现有的农业耕地数量水平之上大力提高单位生产能力。在全国农业耕地总量均衡和不大量开垦新的农业土地的双重条件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业耕地复垦工作和农业土地旧地翻新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工程建筑占用土地。粮食产区的政府要针对中小农户加强其小规模土地的生产能力提升,对于农村大量的荒地废地从新利用起来。加大农业产品如: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的质量和价格管控,从各个方面改善农业生产能力底下现状。
(3)大力建设水利灌溉工程,确保农业耕地的在培育和循环使用。自古以来农业粮食的生产都离不开水利灌溉,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也是使土地循环高效使用的基本保证。水利工程并不局限与灌溉功能,更要发挥抗洪抗灾的责任。要建立更够抵抗突发洪灾的水利工程,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养地的双重农业保障。
3.2 加强政府调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的调控按照各级省、市、县的实际情况做好粮食的储备和调控,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的供给要考虑我国现阶段政策方针的指向,例如随着我过城镇化的进行步伐,农村逐步向城镇延伸发展也就要求粮食供给方向也要从农村转向城镇。把从前粮库主要在县乡地区转向为城市,同时对粮食相关产品的供给如:食用油、农副产品等也要配套转向。对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地方的财力和粮食消费水平为依据,逐步建立粮食及其相关产品的调控体制和储备体系。加强对于粮食储存安全和调运机制的管理控制。
一、全球粮食市场形势严峻,将加大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供给的难度
全球粮食体系变得越来越脆弱。首先,国际市场粮源有限,竞争激烈。世界耕地分布不均匀,粮食生产也极不均匀。韩国粮食自给率只有25.3%,日本粮食自给率长期低于40%,部分国家和地区长期面临粮食短缺危机。世界粮食市场本来就面临比较激烈的竞争,未来竞争可能更趋激烈。其次,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波动加剧。生物质燃料发展、世界人口不断膨胀拉动了粮食需求;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国际游资炒作农产品期货;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增加、耕地持续减少、主要产粮国出口政策管制等因素减少了粮食供给,世界粮食形势日趋严峻。
尽管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还不十分紧密,但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也正在上升。近年,我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数量大幅增加,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净进口量已由1995年的1790万吨增加到2010年近5700万吨,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可能过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中长期来看,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牵动作用还会加大,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将日益复杂,未来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全球气候变化或进入拐点,可能冲击我国农业生产体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性天气引发的气候事件日益增多,我国粮食生产可能会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目前,我国还有占耕地52%的旱地面积仍然是“靠天吃饭”,粮食稳产和增产要靠风调雨顺。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或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冲击,甚至还会带来农业病虫害增加的风险。
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目前全球可能进入到了气候变化的拐点阶段,或将发生一些重要的趋势性改变:一是夏季降水可能出现北多南少的特点。国内气候专家发现,我国夏季降水存在70年周期。依据这个周期,从2010年到2050年,我国夏季降水很可能出现北方多、南方少的局面,这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旱设施提出挑战。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正在减缓,可能进入冷周期。有关科学家指出,根据地球轨道周期,从2000年开始,全球气候可能从30年的温暖期转入30年的低温期,冷周期可能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全球进入地震高发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趋于活跃。地震专家指出,从2009年开始,环太平洋地震带开始进入较活跃状态,发生地震次数明显增多,对我国农业的防震减灾体系及应对方案提出挑战。
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正在加大
我国耕地、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增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等影响,再加上不少地方盲目扩大、变相扩大城区面积,乱占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耕地资源正在逐年减少。农民为了增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对粮食耕种形成了“挤出效应”,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严重超采地下水,导致农业用水形势趋于紧张。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还不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水利建设尚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十分繁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减少,新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管护机制还没有建立。
四、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较低,增加和保障粮食供给的激励弱化
近几年粮食价格稳步上升,对农民增收有一定好处。但总体来看,农民种粮的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很多农民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粮食生产,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粮食生产方式粗放,甚至出现等天种植,靠天收成,收种管两头、中间生产环节放任自流的现象。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的差距大,粮价上涨速度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速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与我国目前粮价较低有关。我国粮食价格较低,有利于保障城市消费者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种粮的农民收入低则不利于粮食生产。粮食价格过低也使得那些粮食生产较多的地区不够富裕,长此以往必然挫伤这些地区的种粮积极性。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也不愿意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未来农业应付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下降。
五、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了农业土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加速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有利于加强土地集约化使用,为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机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因素。但从各地关于城乡统筹中土地流转的实践经验来看,城镇化进程可能带来农业用地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
目前,各地方普遍是通过“占补平衡”来实现土地流转的数量平衡,但却忽视了土地质量平衡的问题。土地管理法对“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要求,是土地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要与所占耕地相同。但在经济利益导向下,地方政府把重点放在了土地的数量平衡上,土壤肥力等质量问题极少引起重视。在土地复垦中,也只是将建设用地简单复垦成为耕地,这些复垦后的耕地多为“生地”,与富含有机肥的“熟地”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有巨大差距。耕地保护的法律与目标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被扭曲,简单粗暴的整理与复垦导致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下降和萎缩,增大了未来粮食安全的风险。
六、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坚持粮食生产上的有益经验
一是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四是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实施了扶持政策。
(二)大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首先保持播种面积稳定。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要依靠耕地数量的保护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要继续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二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三是积极探索新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在扩张产业规模上下功夫,以大规模促大发展,以大发展培大产业。四是提升马铃薯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五是要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
一要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二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推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品种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基,要加大对生物育种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四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四)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获取有效供给
要在坚持立足自给有余、立足国土资源、立足科技保粮的长期战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企业到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农业生产。目前看,我国推动农业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应把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五)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
关键词 工业化区域粮食安全影响对策
一、工业化对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工业化占用耕地严重削弱区域粮食生产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了经济特区,其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加上率先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就使东南沿海、华中和华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更促进了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占用的耕地迅速增加。1994年,上海市年内减少耕地占年末耕地总量的3%,同期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等省耕地年内减幅分别为2.4%、1.2%、1. 5%、1.8%。
这种局面使得部分产粮大省和粮食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粮食调出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从粮食净调出省转变为净调入省。
(二)区域产业比较效益差距大对粮食生产构成消极影响
首先,由于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粮食加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境地,致使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的相对指数却在下降。相反,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比较快,人均粮食产量逐年减少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数上升反而较快,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威胁粮食安全。
其次,从国家惠农政策来看,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惠农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后劲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被部分或全部抵消,使种粮食作物与种经济作物和打工比较,收益明显偏低。
(三)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政府从工业获取财政收入,然后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来哺育农业,给予农业和粮食生产以财政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但由于粮食主产区工业反哺能力弱,加上政策措施也不很完善,效果没有达到设想的程度,以至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粮食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益状态。
(四)“地区利益剪刀差”阻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
我国粮食主产区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业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全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重任,从而导致具有粮食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与具有非农业优势的粮食主销区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分工及利益关系,从而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优势的发挥。
在实行粮食区域分工中,随着粮食这种低价商品的输出,投入者的经济利益就会随之流失,输出越多流失越多。从表面上看,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可以得到更多中央的风险基金补贴,但得到补贴越多,地方政府配套基金也越多,而粮食主产区政府财政实力普遍不强,所以不堪重负,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不利境地,“粮食大县”无不成“财政穷县”,这项制度已成为制约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受到的启示
启示之一是,在目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粮食主产区,随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将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能力。
启示之二是,由于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实行不同的粮食补贴标准具有合理性。但如果差异过大,不仅会违背比较优势原则,增加国家粮食安全成本,还会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所以应该将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
启示之三是,区域性地方政府发展农业积极性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沿海省份的重工轻农倾向,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削弱,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不及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利润丰厚。
启示之四是,要有效保持现有的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必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确保粮食生产有利可图,确保粮食主产区具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三、优化工业化对不同区域粮食安全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提升粮食主产区工业化程度
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和关键,应该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支持其全面发展。首先要明确粮食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发展粮食生产,而且还要加快工业化发展,提高工业化程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此,在对粮食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要统筹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协调发展,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地区利益剪刀差。
(二)进一步做好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工作
一是改革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突出的是在财政补贴上要改“普惠制”为有原则有重点的发放补贴,即将补贴直接发放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主产区,补贴给种植优质粮食的耕地和农户,使他们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
二是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合作机制。粮食安全问题最可能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主销区,所以粮食主销区的政府和消费者应该向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提供额外补偿,主要是发挥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缩小粮食产、销区发展差距,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完善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
粮食调控部门要区别对待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风险基金的来源结构,分类制定政策。由于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责任,任务重大,其自身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低,财政实力不强,所以在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来源制度上应给予倾斜扶持政策,要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逐步提高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中国家匹配的比重。另外,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转移支付奖励和补助力度,实现产粮越多,支持越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打两建活动 措施 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
1、三打两建活动发展状况述评
随着《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广东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推出,为“三打两建”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三打两建”中要注意借鉴香港等发达地区的营商法律制度为我所用。防止“三打两建”工作走过场或执行偏差从而促进“三打两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纵观当前的食品、药品行业,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却偶有发生,如果任凭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不仅会扭曲市场机制,更会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公平竞争和正常交易秩序,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三打两建活动活动对于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打两建活动可以保证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并且拉动国家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这也促使广东三打两建活动变得愈加复杂。随着我国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三打两建活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三打两建活动关系到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质量,我国三打两建活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前景,这就要求广东省内的三打两建活动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的设计程序,并重点分析实施的要点。
2、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危机的出现,揭示了三打两建活动对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1“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提高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运行的效率
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三打两建活动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而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又需要三打两建活动进行合理调整。三打两建活动是调节国民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由于三打两建活动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所以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三打两建活动对于行业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组织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活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对于我国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使得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
2.2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可以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通过实施三打两建活动,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因此可以保证可以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三打两建活动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同时,三打两建活动联系着各方面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利益,三打两建活动导致某一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三打两建活动联系着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三打两建活动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三打两建活动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通过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3、加大执法力度以保障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完善法律方面的相关管理机制,是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保证。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制度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
3.2加强监督条例的实施以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
三打两建活动对于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财税政策制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对于财税政策的制定来讲,可以有财务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国家政策必须做到客观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那么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结果。因此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在加强效果时,必须时刻加大力度,对制定人员的管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结果。
4、总结
通过对三打两建活动的详细描述,发现三打两建活动对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国家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长久的得到发展。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维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构建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人们内控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建立清晰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经济管理的结果,以获得较好的监督管理结果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描述都显而易见,所以只有切实的贯彻企业内控的相关行为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企业家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2005年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金思宇,张鸿钧主编,《中国三打两建活动案例(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012年8月12日早晨,细雨阵阵,北京798艺术区的偏锋新艺术空间,聚集了农民、NGO代表、政策研究者、艺术家、学者、记者等不同背景的人士,他们要在这里进行一次民间“圆桌对话”,主题是“粮食安全”。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也就是近十亿人尚未解决温饱,联合国千年目标的第一位就是令全球的饥饿人口减半,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为什么经济发展得这么快,饥饿人口仍然存在?而大多数挨饿的人正是负责生产粮食的农民。”这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驻中国代表Percy W.Misik的开场白。
现场,国内16位艺术家展示了以“粮食安全”主题的艺术作品,试图回应这一问题。
艺术家李枪建造了一个云南佤族的粮仓。“它象征着希望,人类需要一个粮仓。”他是从公益组织乐施会在贵州省织金县桥上村的项目上找到的灵感。
去年,李枪在桥上村遇到了40岁的农民刘琴。刘琴告诉他,近年来地里收成不好,暴雨总是来得比以往早,玉米没来得及成熟就被打坏了。丈夫生病,4个儿子都在上学,刘琴成了家里务农的顶梁柱。村里不少农户家,主要劳动力也是妇女。
今年,桥上村通过乐施会引进了比普通玉米早一个月成熟的早熟玉米品种。如此,尽管雨季提前,刘琴家也有了比较好的收成,而且因进入市场较早,她家的玉米比普通玉米的售价更高。
“农民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乐施会政策倡导总监孙学兵在对话现场说,在发展中国家,5亿个小农场养活了全世界20亿人口;其中,中国1.93亿的小农场养活了5.8亿人口。另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11年的报告,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功地降低了贫困和饥饿人数。
尽管成就斐然,但中国仅有世界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却要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压力巨大。
2012年,随着全球粮食价格危机再次上演,谷物价格的上升也将使肉类价格随之上涨,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生产资源日益紧缺的问题。
“2011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到2050年全世界的人口将达到90亿。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为了满足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的需求,粮食产量将显著增加达到70%。这意味着需要将近十亿吨的稻谷类产品和将近两亿吨的肉类产品。”Percy W.Misik说,“高速增长的世界人口令全球不得不紧张地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除了“总量”,还要“买得起”、“买得到”
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内蒙古的艺术家箫昱参与了这次对话。虽然“粮食安全”在艺术圈是个冷门话题,但他觉得离自己并不远。
箫昱还记得十一二岁时家里粮食不足的光景,父母为了养活家里5口人,只能去农村买红薯代替。连续吃了20天红薯后,箫昱和兄弟姐妹每晚趴在床边吐酸水。
“不是没钱买,而是买不到粮食。”尽管早已远离饥饿,童年的记忆令箫昱意识到“粮食安全与生命形态相关”。“缺粮的年代里,我姑姑的工资就是三袋小米,在这个意义上,粮食替代了货币。”箫昱说。
5年前,箫昱开始创作一系列与粮食安全相关的艺术作品。“在今天,粮食安全其实是资源被重新分配的问题,也就是怎么分配、怎么获取、怎么占有。”
“还有一点相当关键,就是:日粮的构成,日粮的营养充分不充分,量够不够。”孙学兵研究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发表的讲话,认为关于粮食安全的说法简单而言就是两个字,一个是量,一个是质。
“日粮”的说法,引起了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狮山村村支书黄冈的注意。与城市里的饮食习惯不同,黄冈所在的地区,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早晨九十点吃早饭,下午三四点吃午饭。
黄冈说,两餐制有历史的原因,贵州以前比较贫穷,少吃一顿能节省些粮食,同时也有现实原因,贵州农村的学生读书大约是从上午10点后开始,到下午3点半放学,多数家庭为了配合孩子的上学时间,也遵循了这种两餐的习惯。
黄冈对贵州农村吃饭问题的描述让对话现场许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很感慨。“粮食安全意味着所有的人每天都有能力摄取到足够的安全的有营养的粮食,可以有活力并健康地生活。”Percy W.Misik为粮食安全下了定义。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张照新从2005年开始致力于粮食安全内涵的专题研究。在他看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与国际上有所区别。
张照新说,目前国内的粮食安全政策更多强调的是总量,即供应上的安全,而实际上应该强调三方面:第一是有,第二是“买得超”,第三是“买得到”。“希望可以通过讨论,共同发声,帮助我们的国家逐渐完善粮食安全政策,从原来较多重视总量,过渡到‘既有量、又有类’的政策。”
未来谁种地
黄冈的故乡绥阳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杂交之乡,传统的农耕条件算是比较好的。
狮山村有村民6500多人,4700多亩土地,人均0.7亩,粮食产出自给自足理论上能够实现。然而,眼下粮食能否保收却成了横亘在狮山村村民面前的难题。黄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全村在外打工的青壮年超过2200人,留在村里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这就对农业生产提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劳动力极度缺失。这也是如今许多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 R197.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66-03
目前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疗管理部门的重视[1]。为指导医疗机构妥善处置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推动持续医疗质量的改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2011年1月14日,原卫生部了卫医管发〔2011〕4号文件——《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本院为了识别医疗不良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进行了新型医院安全文化的建立,探讨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对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本院医护人员上报的一、二、三季度的不良事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1.2 方法
安全文化培训:①组织全院学习卫医管发〔2011〕4号文件——《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②国内外医院安全文化发展和研究的现状;③邀请原卫生部医院不良事件管理专家郭文俊来本院进行医院不良事件培训,讲解医院不良事件的定义、性质和类别,以及上报不良事件对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④详细介绍本院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上报途径和流程,反复讲解本院非惩罚不良事件的上报制度。
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实施:建立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鼓励各科室上报不良事件,上报将采取非匿名的方式以便于对事件的回访,采集更详细的信息,查找医院管理环节和医疗流程中的根本问题。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统计分析三个季度获得的资料:三个季度的各部门科室上报不良事件的统计与分析,三个季度的全院各临床环节不良事件的统计与分析,三个季度全院上报的不良事件严重性分类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一、二、三季度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
一、二、三季度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共142例(一季度17例,二季度54例,三季度71例)排在前5 位的科室病区分别为心血管内科、血液风湿免疫科、妇科、产科、重症医学科,各科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见表1。
2.2 一、二、三季度各临床环节的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
一、二、三季度各临床环节(检查、手术、麻醉、输血、医患沟通、药物、环境设备、护理)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见表2。
2.3 一、二、三季度各严重性程度不同的医疗不良事件的分析结果
一、二、三季度各严重性程度的医疗不良事件,包括医疗警械事件、其他重大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接近失误、警戒事件接近失误事件,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3 讨论
发达国家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极低的问题非常重视,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进行了持续改进, 其对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本院通过深入的培训积极建立医院安全文化,建立了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从而显著提高了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本院邀请专家对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改进了医疗系统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减少了医疗不良事件对患者的伤害,提高了患者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3.1 建立医疗安全文化,是改进医疗安全的第一步
Gavaza等[2]的研究表明,当周围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且有一定价值观的人认为行为主体应报告不良事件,同时这些人也采取主动报告的行为,那么行为主体主动报告的行为意向也是强烈、积极的。本院积极开展全院性的安全文化培训,邀请原卫生部医院不良事件管理专家郭文俊来本院进行医院不良事件的培训,深入医院各部门科室,向每一位医护人员详细介绍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上报途径和流程,反复讲解本院的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奖励方法,成功的建立了本院安全文化。
3.2 鼓励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措施非常重要[3]
在美国很早就建有非惩罚性质的医疗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系统[4]。本院采取非惩罚性和奖励措施,因当事人报告及时、处置及时,避免了可能发生重大医疗损害的重大医疗不良事件,不但免除对当事人的处罚,还将给予一定的奖励[5]。表1中,本院发生在妇科和产科病区的不良事件主要与妇科手术损伤膀胱和输尿管,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血肿相关;心血管内科病区主要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主,与心血管患者的用药较为复杂,大部分是老年患者,身患多种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有关;重症医学科病区急重症患者多, 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多, 疾病谱广, 就诊时间短,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这些是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从表2可见,药物不良反应在每一个季度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最高的,这与国外研究的发现一致,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和中药制剂。护理方面的不良事件在三个季度中所占比例均居第二位。分析原因主要是本院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更易发生跌倒、坠床、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从表3可见,其他重大不良事件占上报不良事件的比例最大,包括:严重的输血输液反应、严重药物不良事件、重大用药错误、重大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医疗并发症或意外、非计划再次手术、医院感染、医疗设备器械故障等。表1~3结果显示,建立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后,全院各科室病区、各临床环节以及各严重性程度的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例数增加,环比增长率明显。本院二季度总计全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环比增长率达到217.65%,三季度总计全院医疗不良事件上报的环比增长率达到31.48%。
3.3 以非惩罚为手段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并不是违规医疗过失和医疗差错行为的避难所[6]
建立全新的非惩罚的持续改进的医疗安全文化,鼓励不良事件的报告使医疗保健系统拥有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家从共同的问题中找到根本原因,进而促进系统的改进,避免医疗差错和过失重复出现,不断减少对患者的可避免伤害[7]。本院制订了非常有效的不良事件改进流程:①医疗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共同对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订最佳整改措施。邀请专家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重点科室进行病案专项点评,协助分析,找出医疗环节和流程中的根本问题所在。②通过找到问题改变工作流程,持续改进,本院的妇产科手术不良事件明显降低。全院手术患者术前评估也得到进一步落实和加强。老年患者的专科护理工作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目前我国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8]。本院对在大中型教学医院中建立非惩罚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模式与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对不良事件使用了刘庭芳讲授的追踪方法学和根本原因分析法[9],在多个医疗系统的流程和环节进行了改进,避免了医疗差错和过失重复出现,降低了对患者的伤害,切实提高了医疗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田金徽,杨克虎,曹晓源,等.建立国家病人安全报告系统确保病人安全[J].中国医院管理, 2010,30(11): 6-8.
[2] Gavaza P,Brown CM,Lawson KA,et al.Examination of pharmacists′ intention to report serious adverse drug events(ADEs)to the FDA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s Social Adm Pharm,2011,7(4):369-382.
[3] 哈维超.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建立之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9):10-11.
[4] 罗秀.美国的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及借鉴意义[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6):26-28.
[5] 柯晓华,陶红兵.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功能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1):61-64.
[6] 张小庄.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5):44-46.
[7] 程艳敏.英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10,24(1):93-95.
[8] 张野,耿珊珊,谢舒,等.综合医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障碍因素以及改进策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0):42-44.
关键词 :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粮食生产;黄淮海地区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数量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粮食生产收益水平较低,且各地区粮食生产水平差距较大,粮食区域间流动和分配成为满足粮食需求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水土资源是进行粮食生产必不可缺的基础,与粮食安全休戚相关。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具有提供食物和原材料的经济产出功能,提供就业、养老和粮食安全的社会保障功能和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涵养水源等生态服务功能。这些客观的效用和功能表明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蕴含在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承担了宏观层次粮食安全的社会保障功能,粮食的区域间调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水土资源紧缺的问题。水土资源价值评估是完善资源产品价格,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目前国内外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农地估价、耕地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以及水资源经济价值等角度对水土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构建了核算水土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核算社会价值的研究较少,仅集中于对耕地资源社会保障和就业价值,尚未对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进行系统核算和研究。本文首次探讨和核算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对于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所指的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7个省市,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黄淮海地区内部粮食生产水平很不平衡,该地区是研究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的最佳样区。
1 计算方法
粮食安全价值的内涵是指投入到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对于确保区域粮食安全所发挥的效用。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集中表现为生产粮食作物对区域粮食安全的作用,以及粮食产区对本地区和消费区粮食安全的支撑功能。核算粮食安全价值的总体思路是,首先计算投入到单位粮食产品中的水土资源数量,然后根据粮食产品价格和区域粮食安全水平计算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所承担的区域粮食安全的社会价值。
虚拟水是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从粮食生产角度看,虚拟水就是粮食生产中所实际利用的水资源数量,这依赖于产品的生产条件和用水效益等因素。单一粮食作物产品虚拟水含量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Vci=WciYci(1)
式中:Vci―区域i粮食作物c单位重量的虚拟水含量(m3/kg);Wci―区域i粮食作物c的需水量(m3/hm2);Yci―区域i粮食作物c的单产(kg/hm2)。
根据《中国农业需水和节水农业高效建设》提供的中等干旱年黄淮海地区各省市主要粮食作物需水量[2]。区域内各类粮食作物虚拟水含量与相应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加权求和得到区域单位粮食作物产量的虚拟水含量。
Vi=∑ic=1Vci×λc(2)
式中:Vi―区域i单位粮食产量虚拟水含量(m3/kg);λc― 各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j―区域i粮食作物种类。区域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粮食安全价值为:
P水=PigVi×Qwi×Ks(3)
式中:P水 ―水资源粮食安全的价值(元);Pig―区域i单位产量粮食价格(元/kg);Qwi―区域i粮食作物总耗水量;Ks― 粮食安全价值修正系数;Vi含义同上。
根据虚拟水理论,国内专家[3]提出了虚拟土的概念。粮食作物的虚拟土含量就是蕴含于粮食产品和服务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单一粮食作物产品虚拟土量(hm2/kg)可用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的倒数来表示。单一粮食作物虚拟土含量与各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加权得到区域单位粮食作物产量(Si)的虚拟土含量。区域i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源粮食安全价值为:
P土=PigSi×Qli×KS(4)
式中:P土 ―土地资源承载粮食安全的价值(元);Pig―区域i单位产量粮食价格(元/kg);Qli―区域i粮食作物播种面积;Si―区域i单位粮食产量虚拟土含量(hm2/kg)。
区域粮食安全水平与人口、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本文用人均粮食占有量指标对水土资源承担的粮食安全的社会价值进行修正,以强调和明确不同区域承担的社会价值的差异[4]。修正系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S=XiX(5)
式中:KS― 粮食安全价值修正系数;Xi―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kg/人);X―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kg/人)。
其中KS>1,说明该地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所产粮食除供应本地人口需求外仍有盈余,对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具有积极贡献;KS
白?玮等:黄淮海地区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期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
2.1.1 单一粮食产品虚拟水含量
黄淮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米、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根据公式(1),结合作物需水量数据和2007年黄淮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得到2007年黄淮海地区单一粮食产品虚拟水含量,如下表。
黄淮海地区各省市稻谷虚拟水含量较高,小麦处于中等水平,而玉米的虚拟水含量最低。江苏省各类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最低,而河北省粮食作物虚拟水含量最高,其余各省市作物虚拟水含量差距较小。
2.1.2 黄淮海地区粮食作物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是作物在一定条件下生长发育实际需水量。单一粮食作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一粮食作物耗水系数,根据公式(2)利用2007年粮食作物播
面积单产和播种面积得到区域粮食作物总耗水量。具体数据见下表。
江苏省和安徽省稻谷的播种面积较大,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2%和34%;其余五省市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较大;江苏省各类作物虚拟水含量水平较低,而其余各省市稻谷的虚拟水含量高于小麦和玉米的虚拟水含量。北京市和江苏省的作物耗水系数最小,河北省和安徽省的作物耗水系数最高,其余各省市的作物耗水系数处于中等水平。2007年江苏、山东和河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河北省、安徽省、山东省和河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受到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2007年河南省粮食作物耗水量最大,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的粮食生产总耗水量处于中等水平,而北京市和天津市粮食生产耗水量最低。
2.1.3 水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
根据公式(3)和(5),结合2007年黄淮海地区各省市粮食价格[5],得到水资源承担的粮食安全价值。具体计算价值如下表。
2.2 土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
2.2.1 黄淮海地区单一粮食作物产品虚拟土含量
黄淮海地区各省市虚拟土量计算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与稻谷相比,黄淮海地区各省市小麦和玉米虚拟土含量较高。其他作物的虚拟土含量高于三类主要粮食作物的水平。
2.2.2 土地资源承担的粮食安全价值
根据公式(4)和(5)得到2007年黄淮海地区土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结果如下表。
由于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不同,单位粮食产品中蕴含的土地资源数量也不同。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北和安徽单位粮食作物虚拟土含量较高,即单位粮食产品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较多,土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较低,天津、北京和河南粮食生产虚拟土含量处于中等水平,而江苏省和山东省的虚拟土含量水平最低。
根据粮食安全价值修正系数的涵义,可得出北京和天津人均粮食占有量远远小于全国水平,两市本地粮食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本地需求,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较低。河北、江苏等五省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实际上河北和江苏等五省承担了一定的粮食外调任务,对于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粮食价格、播种面积、虚拟土含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原五省两市土地资源承担的粮食安全价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河南省和山东省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源承担的粮食安全价值最高;河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土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较高;北京市和天津市价值最低。
3 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实现情况及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范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具有效用的整体性,针对一国公民而言,又具有受益的不可排他性。但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实现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安全具有竞争性,粮食安全属于拥挤性公共物品。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效用不在于粮食产品或者水土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为一个国家提供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概念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三方的利益和责任。我国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例如通过设置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和粮食产量等政绩考核指标激发地方政府保护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和重视粮食安全。但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目前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实现情况体现为两个特点:一是不同区域在粮食安全目标下承担的成本和效益不对等,即各地方政府所承担的粮食安全价值差异较大;二是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尚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水土条件差异较大,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匀,各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成本收益情况差距较大。河北、江苏、山东、安徽和河南省作为粮食输出地为粮食调入地区额外承担了粮食生产责任而没有得到任何利益补偿,为了满足粮食生产要求而将水土资源额外配置到粮食生产领域,放弃了资源用于非农生产所获得的机会成本,造成资源利用经济效益损失。这造成了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和水土资源保护积极性不高,在一定条件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理性地促进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非农化,利用保护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的动力不足。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7]。
为了发挥地方政府利用保护水土资源促进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建议采用粮食安全补贴的形式弥补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的缺失[8]。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共同承担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因此应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二者的粮食安全价值总和作为确定区域粮食安全补贴的重要标准。为了平衡地方政府承担粮食生产的责任和因此损失的机会成本,粮食调入地区应承担起粮食调出地区的粮食安全补贴。粮食安全补贴金额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中央政府采用统一的方法核算年度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两类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的总和处以该区域当年的粮食总产量,得到单位产量的粮食安全价值;然后中央政府根据区域粮食生产水平划分主要粮食调入和调出地区,粮食调出区单位产量的粮食安全价值乘以调出量即为应获得的粮食安全补贴。粮食安全补贴的缴纳支付方式建议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由粮食调入区的省级政府先向国家缴纳粮食安全补贴金额,中央政府统一核算粮食调出地区应获得的粮食安全补贴金额,统筹向粮食调出地区省级政府发放。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 论
本文利用虚拟水和虚拟土理论,综合考虑黄淮海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和粮食安全的特点,首次系统科学地计算了粮食生产中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研究发现,粮食安全价值实际存在,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针对黄淮海地区而言,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五省的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均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市水平,即在区域水平上,与北京和天津市相比,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五省承担了更多的粮食生产任务,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实际中水土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并未真正实现,由于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较低,各地方政府为了规避水土资源用于粮食生产带来的机会成本,具有将水土资源非农化的动机和趋势,加之水资源的粮食安全价值并未真正实现,长期如此,必将影响粮食安全。建议积极完善粮食安全补贴制度,以粮食安全价值作为补贴依据,弥补水土资源用于粮食生产而损失的机会成本,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4.2 讨 论
本文首次介绍了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的计算方法,并以2007年为例进行了核算,其数值基本符合水土资源中的粮食安全价值规律,但与逐年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如果用历年的数据计算分析对制定促进粮食生产和水土资源保护的政策更具有科学性。由于缺乏黄淮海平原区域间粮食调入调出情况,本文仅提出了粮食安全补贴建议的框架,而未能提出具体的补贴金额和操作建议,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讨论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宝勤,封志明,姚治君.虚拟水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J].资源科学,2006,28(1):120-127.[Liu Baoqin, Feng Zhiming, Yao Zhijun. Theory, Method and Progress on Virtual Water Research[J]. Resources Science, 2006,28(1):120-127.]
[2]石玉林,陆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Shi Yulin, Lu Liangshu. Agricultural Water Requirement and Water Efficiency Construction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01.]
[3]罗贞礼,龙爱华,黄璜,徐中民.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冰川冻土,2004,26(5):624-631.[Lou Zhenli, Long Aihua, Huang Huang, Xu Zhongmin. Virtual Land Strategy and Socialization of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4,26(5):624-631.]
[4]霍雅勤.耕地资源价值评价与重建途径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4.[Huo Yaqin. Evaluation and Restoration Approaches of Crop Land Resource Value [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cost and income compile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in 2008[R].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8.]
[6]赵德余,顾海英.我国粮食直接补贴的地区差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4,(8):58-64.[Zhao Deyu, Gu Haying. Spatial Variation and Rationality of Grain Direct Subsidy in China[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4,(8):58-64.]
[7]钱忠好.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32-37.[Qian Zhonghao. The Logic of Protective Arable Land Action and Its Economic Analysis [J].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2,6(1):32-37.]
[8]俞奉庆,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重建与农业补贴[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1):18-23.[Yu Fengqing, Cai Yunlong. A New Insight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Value[J]. China Land Science, 2004,18(1):18-23.]
[9]何忠伟,蒋和平,候胜鹏,陈艳芬.中国粮食直接补贴的理论思考与模式分析[J]. 开发研究,2005(1):32-35[He Zhongwei,Jiang Heping,Hou Shengpeng,Chen Yanfen.Ana lysis on Theory and Mode of Grain Direct Subsidy in China[J].Development Resea rch,2005,(1):32-35.]
[10]马爱锄,杨改河,黑亮.粮食安全新内涵与中国粮食安全态势分析[J].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111-115[Ma Aiqu.Yang Gaihe,Heiliang.New C onnotation of Food Safety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Food Safety in China[J] .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ocial Sc ience Edition),2003,3(2):111-115.]
[11]Bai Wei,Hao Jinmin,Zhang Qiuping.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P olicy of Subsidies in Grain Production,ECOLOGICAL ECONOMY,2006,(1):42-46.
[12]Keith Collins.Public Policy and the Supply of Food.Food policy,1999,(24):3 11-324.
Grain Security Value Estimation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HuangHuaiHai Region
BAI Wei1 QIU Aijun1 ZHANG Qiuping2 HAO Jinmin3
(1.China Urban Development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2.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Beijing 100038, China;
3.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condition for grain production. The grain security value estimation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contribute to sustainble using of th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 s, regional grain production balance and grain security. At present, there has bee n no systemic estimation method for grain security value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irtual water and land, grain security value method for estimat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 was establish, and HuangHuaiHai Region was taken as study c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ain security value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 is in existence and can be estimated.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grain security value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 among each province in HuangHuai Hai Region. The values of Hebei, Jiangsu, Anhui, Shangdong and Henan are far higher than the value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article propos that establish the
【关键词】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影响因素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即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论”,凸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国粮食产量自1949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快,但各阶段存在较大的波动。本文将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粮食生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因而分析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粮食安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影响,也受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既受国内因素影响,也受国际因素影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我国耕地总量下降速度很快,耕地总量难以实现动态平衡。1992-1997年,耕地平均每年减少410万亩,2000年减少244.4万亩。同时,生态退耕的面积也比较大,其中2000年就退耕1144.2万亩。而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要素,耕地与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2.水资源及基础设施制约。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年际和地域分配不平衡。我国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在北方的一些缺水地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灌溉设施特别是节水灌溉设施缺乏,抵御灾害能力很弱。
3.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因为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大。而且我国素来有“务农者乃末流”的观念,真正较为优秀的人才往往不屑于涉足农业生产。农业可以说是我国人才资源支撑最为薄弱的产业。
4.农业科技投入较低。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仅研究和推广杂交稻一项,20多年累计增产粮食2.4亿吨。可见科技投入的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开发还主要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承担,农户自己的科技投入还很少。
5.粮食流通及粮食储备体制尚待完善。我国粮食市场的发育程度比较低,效率不高,主要存在三点问题:(1)是中央储备近年来变化不大,未建立起灵活有效的调控机制。(2)是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没有到位,粮食储备没有达到粮食安全的要求。(3)是储备的粮食在品质和品种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6.粮食进出口和国际因素对我国影响增大。在wto规则运行框架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已越来越受到国际投机资金及发达国家粮食补贴等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向美国等国进口了大量粮食,目前尚处于合理范围,但若我国粮食产量下滑严重,在粮食上受制于人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将产生不利影响。
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受政策影响显著,粮食生产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而必须进一步注重粮食生产,进行政策和体制的创新。针对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政策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是政策创新的关键点。“应建立以土地产权有效分离为基础,以现代农户家庭经营为载体,以生产专业化、经营农场化为内容的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引导建立适度规模的小型农场,促使土地向有意愿且有能力的生产者集中,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需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死守“耕地红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1978-1996年的18年里,我国粮食产量接连跃上30000万吨、40000吨、50000万吨三个台阶,农业基础投入的持续增加起了重要作用。必须把节水灌溉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以缓解北方地区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约束。并且应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3.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应继续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扩大绿箱政策的投入,鼓励农民进行品种改良,保持较高的粮食保护价,以促进粮食生产。通过优化价格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4.加大科技创新与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科技开发的巨大的正外部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鼓励私人机构以及农户合作并建立广泛的科技推广网,以提高科技的转化率。同时应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和发展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率。
5.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好储备粮在调节供求,稳定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地方储备也应切实提高市场的应对能力。各级储备粮应由相应政府负责,切实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狠抓粮食市场体系的培育。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储备吞吐中的作用。
6.以wto框架为基础,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我国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等政策,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建立和完善粮食贸易风险防范机制。要根据国内粮食供求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粮食进出口政策和规模,稳定同有关国家在粮食进出口方面的贸易关系,逐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分散粮食进出口风险。在加大粮食补贴的同时培育发达的期货市场,以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关键词:粮食金融化;粮食安全;金融化;粮食价格
前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有着世界人口的22%,但仅有世界耕地的7%,粮食安全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粮食安全放在了农村各项政策的首位。当前,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金融投机的凸显,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在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的由来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对粮食安全至今仍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概念,“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的,当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基本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得华.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其内容是“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具体包括三项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分为悲观派、中立派和乐观派和三种。悲观派以莱斯特·布朗为代表,他认为,在今后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城市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急剧增加,从而挤占农业用,最终影响中国的粮食生产,其结果仍然是中国巨大粮食缺口及其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强大购买力将使中国买断世界所有粮食出口,而其它贫穷而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将受到威胁,从而动摇世界安全。更多的学者则处于中立派,美国农业部费里德克·科鲁克认为,布朗博士在长期预测中没有把市场经济的自我矫正机制因素考虑进去,中国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林毅夫(2008)认为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能够自给自足,短期内,国内粮价不会跟随国际价格上涨,但他也担心,中国粮食供应并不是高枕无忧,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应该引起重视。还有一些学者则属于乐观派,芝加哥大学的约翰逊教授(1994)认为,中国并没有粮食问题,倒是有一系列与粮食收购、贮藏和购销有关的政策问题。
二、粮食金融化的特征
在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的情况下,2008年粮价上涨带来的粮食危机,说明了粮食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一个金融问题,粮食的金融化特征越发明显。
(一)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国际化
2008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说,截至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已降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粮价再也不是一国自己能说的算的事,粮价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二)粮食价格与期货交易紧密结合,金融投机性明显
当前,世界粮食供给稳步上升,而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没有表现出强烈上升的趋势,粮食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没有剧烈变化。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的出现、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和粮食的金融投机的凸显(主要由于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的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使得粮食金融化特征愈发明显。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波动。《粮食战争》作者拉吉.帕特尔(2008)认为粮食不仅仅是食物,而且是战略武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高价时代已经带来。美国通过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能源战略和美元的不断贬值成为这次粮食危机最大的受益者,非洲一些国家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粮食的金融特性不断显现。
二、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粮食金融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粮食安全新框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政策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内涵,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
(一)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粮食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在粮食流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货市场所特有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现货流通,利用期货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基本理念。魏东(2008)认为美国通过金融市场牢牢地控制着粮食的定价权,是由于芝加哥市场已经成为国际粮食贸易的一个定价中心,以及风险控制的一个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要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来给自己规避风险,通过这个市场来发现市场的趋势,并且为自己将来的采购计划做预先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政府应尽快采取有力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看,所有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中,政策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制度政策是经济增长农业、粮食增长的内生变量。王雅鹏(2001)认为,我国粮食总量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应坚持“国内生产自给为主,国际进口调节为辅”的方针来调控国内外粮食供给总量与结构,同时他建议政府以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清仓核库、积极收储,完善粮价监测调控体系,遏制粮食总量供给下滑。郭生祥(2008)认为建议成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正如为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中国外汇公司;为建立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成立中国金融中心投资公司;发展“三农”,长期来看必须建立中国“三农”投资公司。
(三)加快技术进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黄季焜(1995)通过建立农作物生产供给模型,证实了技术在农业发展方面至关重要,例如:水稻产量增长中各因素的贡献率是投资科研(94%)、制度创新(29%)、灌溉投资(5%)、价格政策(2%)、环境(-3%)、耕地与劳动力(-22%)、其他因素(-5%)。目前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不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0%),其中仅仅有1%的投资用于推动我国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农业的技术进步,自然难以担负重任。笔者建议,在
农业银行体系中(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设立类似于“助学贷款”的农业科研专项贷款,发挥银行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这也是目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王守臣.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的选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关键词:粮食生产安全;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现状
1.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数量安全现状
黑龙江省有自然肥力丰富的黑土层,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够向其它省份大量输送。近年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作物总产量持续增加不断创历史新高。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更是喜获特大丰收,实现了“八连增”目标,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成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唯一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现状
粮食生产质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黑龙江省拥有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有利的自然环境,是全国最大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546个,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安全、有机、健康的粮食产品。
二、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存在的问题
1.土地压力日益增加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是维系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给土地带来的压力也是逐年上升。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也逐年下降,黑土耕地的肥力更是逐年流失,植被的大量砍伐和破坏使水土流失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综合生产能力相比于黑土层开垦之初是逐年下降。
2.农业灾害频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黑龙江省农业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影响粮食生产的旱涝灾害和风雹灾害等,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而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抵御随时发生的早涝和风雹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黑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不够精确,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3.农田生态威胁加重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近年来黑龙江省调整粮食作物结构,水稻、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导致农田生态、生物多样性减少,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失衡。农田生态承载能力日益下降,生态系统中自然形成的生物链被打断,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导致粮食生产安全受到潜在的农业生产灾害威胁。
4.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近些年来,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中,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使耕地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和农膜越来越多,耕地的质量严重下降,水污染也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三、保障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
1.加大力度保护耕地,减轻土地压力
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减轻土地压力已成为黑龙江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首要任务,黑龙江省应加大力度保护自然肥力丰富的黑土耕地,恢复和保持土壤肥力,建立土壤水库,增加土壤耕层蓄水能力。增加农田地表覆盖率和覆盖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以逐步恢复土壤的生产质量。同时要加强开发与利用中低产田,综合开发与治理盐碱地,走边治理边保护的路子减轻土地压力确保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减灾防灾,加强投入保障措施
加强粮食生产投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府投入。
二是加强农民投入。
三是加强社会投入。
3.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黑龙江省应加强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经济的高效增长形成有机整体。恢复原植被、原生态环境,保证生物的多样性,让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生物各类。
4.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与治理
全面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的任意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施用化肥,提倡施用有机肥,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加快研制开发和推广生物肥与生物农药。
四、结论
综合以上观点可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粮食生产无论是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也存着一定的问题,第一,土地压力日益增加;第二,农业灾害频繁,投入保障措施不完善;第三,农田生态威胁加重;第四,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本文结合黑龙江省自身粮食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有助于黑龙江省在原有的基础上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粮食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解宗方,张伟.粮食稳定增产的政策保障――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1(11).
[2]闫雷,吴春丽,李国泰,秦智伟.中国粮食安全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郭巍,宋戈.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02).
从生产看,国内资源环境要素绷得很紧,在“十连增”的基数上“高位护盘”难度很大。我国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5%,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平均每户农村家庭就有1位青壮年劳动力弃农务工,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农地出现抛荒,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南方部分水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不断扩大、东北黑土层加速流失,“三大粮仓”已不堪重负。
从需求看,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同时满足“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任务很重。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1.44万亿斤,超出目前最高产量2400亿斤;对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的消费也将快速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此外,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
从市场看,随着粮价上涨逼近“天花板”,稳定市场的形势严峻。由于生产成本快速增长,从2010年起,我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全都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如果粮价继续上涨突破配额外交税后的“天花板”价格,我国“入世”时谈定的关税配额“防火墙”将完全失去保护作用,我国现行调控和稳定粮食市场的政策措施也将全部失效。“入世”后不久,我国大豆产业和市场就全面失守,2013年食糖市场开始失守。按目前趋势,预计10年内,水稻、小麦和玉米将相继步大豆和食糖的后尘,贸易的国门洞开,完全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
为把13亿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靠,建议:(一)树立新安全观。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将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调整统计口径,不再将大豆、薯类和杂粮等计入粮食安全范畴,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为国内财政和资源腾出空间。扩展粮食安全的外延,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鱼、菜、果等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同时要考虑种子、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供应安全、粮食流通仓储等产业安全、国际贸易渠道安全和对外农业投资安全。丰富粮食安全的内涵,要由以数量安全为主向以数量、结构、质量、营养和生态五大安全并重转变。粮食安全的核心是“能力安全”,为此要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运输能力和国际掌控能力等五大能力建设。
(二)完善政策体系。在国内谷物市场价超过“天花板”价格前,未雨绸缪,根据WTO谈判最新取得的“早期收获”相关条款,抓紧研究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WTO规则的市场调控政策、国内支持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耕地红线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粮食安全。
国人最关心的是“粮食安全”,而不是耕地面积问题。但在普通大众眼中,耕地就是粮食。耕地就是粮食的观点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粮食安全的含义已经层次化和丰富化。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与内容
(一)含义
粮食安全就是以安全因素为主的、相对稳定平衡的、能够基本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一种粮食供求动态平衡情形。粮食安全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粮食。显然,实现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生产、流通和购买等因素在内的“多链条互动”的过程,
(二)粮食安全的内容
粮食安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世界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个人营养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核心层次。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其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消费能力和水平;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通过粮食安全内容的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单纯强调粮食增长导向的粮食战略是不全面的,这将摧毁中国的粮食平衡。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剧涨,将会完全冲销中国在粮食增产上的努力和价值。粮食不安全仅仅包括产量上的安全,保护一定数量的耕地是粮食安全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即使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仍然创历史新高。
(二)存在问题
粮食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双重威胁,尤其受耕地与淡水资源匮乏、科技难有新的重大突破、粮食价格走低风险以及巨量人口不断增长的影响,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加大,粮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
1、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中国低于2000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81%水资源集中分布在仅占全国耕地19%的土地上,占全国耕地42%的黄、淮、辽流域水资源占有量只占全国的9%。中国不仅水资源缺乏,而且水体受化肥、农药、农膜白色面源、点源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危机。
2、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中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
3、国内的粮食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粮食增产在根本上取决于粮农的投入动机和能力,而粮农的投入动机和能力又源于种粮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大致相同的收益。然而,中国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率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粮食种植和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这不仅抑制了粮农稳定生产的动机,也削弱了粮农持续投入的能力。
三、中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一)耕地不等于粮食,关键在于如何生产
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改革以来的30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决定性关系。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科技进步和国家对于农业投入的增加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粮食安全”的效果远远大于耕地的因素。
(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要靠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现在的市场已经到了“谷贱伤农”的境地。2008年初,农资价格不断飞涨;现在全球经济萎缩,农产品价格低迷。种地积极性自然大受打击。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和价格倒挂这一类问题,仅保证耕地数量无法从长远上保证粮食安全。如果只是一味高高在上强调“粮食安全”,强调“刚性需求”。其结果是,每当我们碰到农产品依照市场规律价格提升,农民可以提高收入时却前方百计“宏观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要“压通胀”;而一旦遇到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种地赔本的时候提供极为有限的政策补贴,这根本无法挽回农民的损失。长此以往,无益于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四、加强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
农业是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提款机”。根据统计,从1952-1989年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业中抽走近1万亿元资本,而国家同期的支农资金仅3000亿元,净流失7000亿元。按照恩格尔定律来推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植和资金大力投入,农业会被进一步“边缘化”,投资效益比会无法与其他行业竞争。
(二)加强干群教育,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目前只有40%左右,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教育、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要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纽带,加强干群的生态经济教育和适用增产技术的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示范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促进粮食增产。
(三)改革国家粮食体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粮食市场体系构建是“广泛的,但不是深刻的”。从规模来看,集贸市场得到了发展,批发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期货市场容量也有所增加,以这三种市场为框架的多层次粮食交易体系正在形成。但是,从功能来看,粮食市场体系尚未实现有效的功能互补,这里“功能互补”是指一种市场的缺陷可以被其他市场所弥补、各种市场能够“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适当的主体性粮食市场形式。粮食安全和流通体制改革要绕开流通主体是不可能的,应先有规范的市场主体,然后才可能有合理的购销体系和价格,规范的市场主体甚至会在长期交易中演化出合理的购销方式和价格。所以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不在于强调理顺价格,而在于培育规范的粮食市场的流通主体。赋予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农民种粮的收益,在这对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安全而言,更有现实意义。
加强耕地保护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依靠更多的农业投入,科技进步和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才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终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帆.粮食安全的真问题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6(3).
2、曾纪发.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什么[N].中国证券报,2008-07-19.
3、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前景预期[DB/OL].中商网讯,2001-12-05.
关键词:粮食安全;综合对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852-03
在2010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任务中,将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列为了长期国家战略,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责。近年来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1]。从2007年粮价迅速上涨后,甘肃省将粮食储备计划提高到5亿kg,食用油省级储备增加到了1 000万kg。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甘肃省先后投资2 500多万元,实施了12个省级储备粮库扩建和改造项目,14个州市全部建起市州粮食储备[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粮食安全一直是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韩建民[3]通过分层对比的方法对甘肃省河西灌区粮食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河西灌区粮食生产会带来一定冲击。甘肃省需要采用农业新技术以促进粮食生产。陈强强等[4]分析了甘肃粮食生产现状与比较优势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现状特征,认为甘肃未来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应从政府、市场和农民等多角度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粮食贸易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吴文恒等[5]认为,保证一定的播种面积,努力增加粮食产出,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同时,发展生态型农业,是未来甘肃粮食问题的出路所在。张开乾[6]在阐述甘肃省粮食生产现状及目前粮食生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合理利用水源,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耕地保护,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才能够解决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多注重于定性分析,使用定量分析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使用粮食生产函数针对甘肃省的粮食生产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发现影响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因素。
1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实证分析
利用1985~2008年甘肃的粮食生产数据,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分析。该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Y=ALαKβ
根据该函数的性质,可将其转化为对数线性的形式,如下:
lnY=lnA+αlnL+βlnK
在实际应用中,该函数可根据不同的经济要素条件衍生出不同的模型形式。本研究在进行相关分析时,采用的生产函数模型形式为:
lnYi=β0+β1lnLandi+β2lnFerti+β3lnInvesti+β4lnDisasteri+εi
式中,Y表示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单位:万t。
Land表示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位:103hm2,本研究预期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Fert表示公顷化肥施用量,单位:kg,本研究预期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Invest表示农药施用量,单位:t,本研究预期农药施用量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Disaster表示成灾面积,单位:103hm2,本研究预期成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i表示样本年数,β表示待估参数,εi表示误差项。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00~2009《甘肃年鉴》,具体如表1所示。
使用Eviews3.1对模型进行估计,所得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估计模型调整后的R2值有97.1%,这说明被解释变量的方差有97.1%都可以由解释变量予以解释。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均通过,D.W.值为1.85,表明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参数的经济意义全部符合预期假设,该模型成立。
根据表1、表2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粮食播种面积对于甘肃省粮食安全的影响显著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直接制约着粮食产量。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较大。在促进粮食总产量增加的诸因素中,播种面积的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达到了92.18%,在诸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甘肃省适耕的耕地相对稀少,因此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耕地抛荒的现象,不利于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1.2投入要素是影响甘肃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都是显著为正。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有助于粮食生产,但是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和农药在增产方面的作用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对于保障甘肃省粮食安全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7,8]。
1.3受灾情况对粮食安全有显著影响
粮食安全深刻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甘肃省的自然条件较差,自1985年以来,甘肃省粮食生产的成灾面积呈现出周期式波动的特点,平均3~4年为一个周期,不过成灾面积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9]。
2政策建议
根据模型结果来看,粮食种植面积、投入要素、受灾情况等均会对甘肃省的粮食安全产生显著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结合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2.1调整粮食生产布局,落实粮食政策
随着退耕还林及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在夏粮面积逐年下调的情况下,应重视落实粮食生产的各项相关政策,加大在科学种田、优化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甘肃省8号文件精神,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2.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是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目前甘肃省在农技推广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改善甘肃省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现状[10]。
2.3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保护粮食生产的基本资源――耕地,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一是严禁为了眼前短期利益非法将耕地转为其他建设用地,特别是用于建造污染严重的工业厂房等。二是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将是较长时期内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三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平衡。
2.4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重视农业的有效保护,继续加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合理调整支持结构:一是加强以水利和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将其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去,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稳定供给粮食的能力。二是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持。主要以直接补贴的方式,当发生自然灾害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对受损失的粮农进行补贴。
3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甘肃省的粮食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不容忽视。在未来,甘肃省应该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力度,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粮食的最高产量,以最终保证甘肃省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国祥,陈劲松.粮食减产与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经济,2001(4):4-10.
[2] 段小红,王化俊,耿小娟.甘肃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80-284.
[3] 韩建民.甘肃省河西灌区粮食生产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2):213-220.
[4] 陈强强,李新文.关于甘肃省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思考[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1):117-123.
[5] 吴文恒,牛叔文,曲玮,等.甘肃省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剖析[J].干旱资源与环境,2006,20(5):139-144.
[6] 张开乾.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1):25-27.
[7] 张学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84-86.
[8] 罗坤,徐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J].云南农业科技,2006(B05):16-18.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政策建议
粮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品,特别是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界定要求有足够的粮食数量,稳定的供应量以及足够的粮食购买能力。对粮食供应量及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充足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条件之一,具有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替代的生产力,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对粮食安全视角下的耕地保护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现状
1.1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6年世界粮食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即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物。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还存在着粮食人均占有量低,粮食单位产量低、比较收益低,经济发展对粮食的消耗大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据调查,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近年来平均水平仅占美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不到,即便是我国历史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最高的1998年(412kg/人)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的1/2左右。人口基数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国情。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人工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而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幅度小于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这使得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降低,农民的切实利益受到了损坏,粮食扩大再生产动力不足。
1.2 我国耕地保护现状
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以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而这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作基础。据调查研究显示,由于生态退耕还林,经济建设征地对耕地的使用,农业用地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压力,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并逐渐成为未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患[1]。
目前对我国耕地有较大影响的是生态退耕还林,占据耕地总减少面积的一半左右,是比重最大的部分,但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退耕还林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我国耕地资源减少影响较大的还有非农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恶化等。非农建设用地所造成的耕地减少占到耕地减少总量的1/3左右,这种由于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引起的对土地的粗放使用,造成了耕地面积锐减趋势的加剧。由于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的降低,近年来许多农户将耕地改造成鱼塘、果园等其他农业用地,也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减少。最后由于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地沙化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耕地荒废也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实际减少。
2 耕地保护策略分析
2.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对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首先要有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严厉执法,执法必严。一方面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对因非农建设或不合理改造引起的耕地减少严格惩处。近年来频繁发生圈地建设,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加大对这种行为的惩处力度,杜绝借用耕地赚取不正当利益的非法行为。另一方面要严格划分耕地与其他用地的界限,建立统一的耕地管理、使用总体规划。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土地的使用用途,对耕地的使用要尽量保证物尽其用。在经济发展中遇到耕地使用与经济建设用地发生矛盾时,要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做出合理协调,严格土地使用审批制度,保证耕地面积[2]。
2.2 建立合理的耕地保护赔偿标准
耕地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的切实利益。随着粮食种植比较收益的降低,很多农户逐渐开始放弃粮食种植而转向选择外出打工等其他发展机会。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所引起的耕地复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地开发与整理等,必然会形成对耕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投入,而其中最大的投入这还是农民本身。
2.3 加强技术支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一方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耕地的保护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式耕种方式,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使用程度。这不但可以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耕地质量,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节约耕地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还应向着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不合理使用农药等的治理。针对耕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最终达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耕地的合理使用和保护是保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纵观我国在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耕地资源,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是否有益于粮食安全,或者说,耗粮型畜牧业的发展格局是否是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若不是,那么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行为。本文将通过对粮食需求结构、产品需求弹性、城乡居民消费特征、饲料转化率以及消费习惯因素的考察来判断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究竟是怎样的。
1.1粮食需求结构转变可能导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内在冲突。
1984年以来,我国人均谷物消费呈下降趋势,消费结构发生明显转变,即人均谷物消费大幅下降,而人均肉食消费、水果、植物油、蔬菜、蛋、奶、鱼类等消费大幅上升,对畜产品消费带来的间接粮食消费对直接粮食消费具有替代作用。粮食直接需求下降,但间接需求日益上升,间接需求又主要体现在对饲料粮的需求上,而饲料粮的供需缺口在近些年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工业用粮的增长,结果我国粮食自给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从100%以上降低为2012年的97.7%,于是就产生了饲料粮需求不断上升的压力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恶化的认识。粮食需求结构的转变使得对粮食总量需求上升,不断地逼近和突破粮食供需平衡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城乡居民对动物食品需求的增长主要由猪肉与禽蛋等耗粮型畜产品构成,这就意味着粮食安全就表现为如何满足居民对这部分增长的间接粮食需求,换言之,满足了该部分粮食需求粮食安全才有保障。以肉鸡为例,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9年,我国肉鸡的国内产量由618.4万吨上升至2009年的1210万吨,而与此同时,肉鸡的进出口贸易逆差由4139吨上升至573374吨,也就是说肉鸡产业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结果只能使粮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因为消费者需求的是耗粮型畜产品,而社会却要提供更多的节粮型畜产品,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种资源浪费与要素错配;政策之于现实只能是“南辕北辙”。
1.2通过降低耗粮型畜品种的养殖数量,的确可以减少对饲料粮的需求,从而使口粮得到保障。
正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由此产生的对饲料的大量需求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在未来粮食增产的大部分将主要作为饲料,并且后者将成为带动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饲料来源瓶颈,在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如牛羊的养殖主要以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而农区草原面积又呈逐年下降趋势,再加上禁牧等因素,导致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尽管近些年提倡通过发展牧草、苜蓿等种植业来扩大牛羊等的养殖规模,但是,目前这些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各方面发展十分不成熟,尤其是市场发育不充分,因此比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市场风险还要高,对于传统的粮食作物而言,由于既可用于口粮、亦可用于饲料粮或工业粮,种植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发展进行自由处置,或是满足口粮需要,或是换为货币需求,对产品具有自由选择权,显然这些优势是牧草产业不具备的:另一方面,由于种植业的高风险、高投入和低产出特征,种植业的比较利益日渐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消减,如果畜牧业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再进一步减弱,这对种粮积极性和种植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据资料显示,尽管人口在不断增加,但居民对直接的粮食消费在逐渐减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尤为明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一趋势只能进一步得到增强。所以,尽管人口增加产生粮食刚需,但现有人口对直接粮食消费需求的降低以及粮食间接消费对直接消费的替代可以弥补新增人口对粮食直接消费的需求。
1.3从城乡居民对食品消费的特征来看,城镇居民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较强,即价格小幅度的上升(下降)会带来需求量的大幅下降(上升)。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结果必然降低耗粮型的猪肉、禽蛋产品供给,那么,这些产品价格上涨,考虑到敏感的需求弹性,产品需求将大幅下降,结果畜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对饲料需求下降,最终负面影响将传导至种植业。同时,城市居民对间接粮食的消费弹性表现为正常品需求,也即间接粮食消费相对于直接粮食消费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因此,在我国居民对耗粮型畜产品消费偏好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条件下,也即不同畜产品之间缺乏替代弹性时,人为地限制耗量型畜产品产量会降低对饲料粮的需求和粮食总产量,不仅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由于畜产品价格上升,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恶化。所以,提倡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必须考虑相关产品的自价格弹性以及交叉弹性的影响。另外,从对饲料及其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来看,生产奶牛、鱼、肉鸡、蛋鸡是最经济的,生猪居中,而肉牛、肉羊是最不经济的。以饲料转化率为例,效率较高的是鱼和肉鸡分别为62.5和41.7,而肉牛和肉羊分别仅为11.1和12.5。反刍动物对牧草、秸秆等农作物的副产品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如果品质较差,这些饲料难以维持反刍动物的需要,还必须补充一定量的饲料粮。这说明牛羊等所谓节粮型家畜,由于其对饲料、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率较低,对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因此其对粮食的节约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再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对前者的负面影响较之禽类及其他牲畜更严重。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效应之后,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方式应进行更细致和深层的考量。
2实证检验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一般可检验的计量模型对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1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
目前,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与评估有很多种方法,比如FAO的营养摄入评价法、朱泽的4指标简均法、徐奉贤德5指标简均法、马九杰的5指标加权平均法以及高帆的“横纵联合法”等,但总体而言,学界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多侧重于供给层面,而需求面往往被理解为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作为解释变量进入实证模型中,显然这是有失全面性的。因此,在借鉴已有文献基础上,同时结合本研究目的,本文选取粮食产量波动系数(0.3)、人均粮食占有率(0.2)、恩格尔系数(0.3)以及粮食进口贸易依存度(0.2)四个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用于测度粮食供给安全水平,而后两个指标则反映粮食需求安全,括号里的数据代表每个指标的权重值。
2.2解释变量的选取
核心解释变量包括耗粮型畜产品比重(主要指猪肉、禽肉及禽蛋产量占全部畜产品产量的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弹性。之所以选择耗粮型畜牧业相关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是因为如果本文能够证实耗粮型畜牧业比重的上升能够为粮食安全带来积极影响,那么其比重降低就必然给粮食安全带来相反的影响,进而,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就会不利于粮食安全。同时,采用耗粮型畜牧业发展指标还可直接观测其对粮食生产及安全的数量影响。根据前述理论分析,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应与粮食安全正相关,因为前者可通过对饲料粮的需求拉动粮食生产;而耗粮型畜产品需求弹性与粮食安全负相关,即弹性越大,当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升时,需求以更大程度下降,结果产品总收益下降,打击畜牧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可能对粮食需求及其产量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价格弹性计算公式为:价格弹性=畜产品消费增长率/畜产品零售价格指数。在对模型进行估计时,分别采用全国样本和地区样本进行检验,对于后者的具体划分,通常的一种做法是将我国畜牧业生产划分为六大区域:华北、东北、东南沿海、华中、西南、西北,本文依据不同区域对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特征和粮食产量高低将这六大区域进行合并,组成两大类区域,即将华北、华中和东南沿海合并为同一类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对耗粮型畜产品需求和生产集中,而且也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三大地区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70%;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共15个地区;余下的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合并为一类,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由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均通过显著水平检验,并且各变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一致。具体而言,第一,从全国来看,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每提高1%将对粮食安全产生0.21%的积极影响,即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提高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由耗粮型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可知,该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大小为-0.1247,即需求弹性每增加1%将导致粮食安全水平下降0.12%。这说明就全国整体而言,耗粮型畜牧业产量下降将不利于粮食安全。从各控制变量的影响来看,所选四个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并且与被解释变量正相关,其中,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0.14,这说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间接需求的日益增加不仅没有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为后者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第二,从划分区域情况来看,对于一类区域而言,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正影响,该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带来粮食安全0.3个百分点的提高,畜产品需求弹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为-0.14。另外,控制变量的影响与全国样本的估计结果十分类似,均表现为与粮食安全正相关。不仅如此,通过与全国样本比较,发现大部分指标在对一类区域中的影响更大。第三,从二类区域的估计结果来看,与全国和一类样本估计不同的是:其一,耗粮型畜产品比重系数为负值,说明对于该类地区,降低耗粮型畜产品比重更有利于粮食安全,换言之,在该区域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将对粮食安全大有裨益。其二,在二类区域中,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负相关。这说明,在该区域面临资源瓶颈下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日益高涨的粮食间接需求,从而导致该区域面临粮食安全恶化问题。
3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