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中医药在欧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大文豪苏轼与中医药传播 IPTV平台在医院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与世界接轨的中医药 两委员呼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中医药在巴西 中医药在古巴 中医药在新加坡 中医药在墨西哥 新兴的中医药市场――泰国中医药市场的发展与准入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关系探讨 蜂蜜与中医药 《离骚》与中医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当然在西医标准下突破性的中医药成果还相对较少。
[4] Jun-Ying Fu et al., “Glob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ver Three Decades”, Scientometrics, Vol.90(2012).
[5] XinQi Do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 and Health in Community-Dwelling Chinese-American Older Adults in Chicag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no. 12 (2015).
[6] Tina L. Rochelle and David F. Marks, "Health behaviors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the British Chines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42(2010).
[7] 孙滔等:《中药赴欧有限前景》,载《财经》2012年第12期。
[8] Shirley Wang, “A Push to Bac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re Data”, http:///articles/a-push-to-back-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more-data-1415036616.
[9] Feiya Tao,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Missionaries’ Views on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46(2012).
[10] Dennis Normile, “The New F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vol.299(2003).
[11] Zhiguo Xu, “One Step at a Time”, Nature, vol.480(2011).
[12], Youyou Tu, "Artemisinin―A Gif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Nobel Lectu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55(2016).
[13] David Winning, “Put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T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4615504576172060516209494.
[14]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5] Alec Russell, “Rhino Poaching: Inside the Brutal Trade”,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f71d53ea-67b3-11e5-97d0-1456a776a4f5.
[16] Prescription for Extinction”, Economists, http:///news/international/21696967-misuse-traditional-asian-medicine-fuels-demand-endangered-beasts-prescription.
[17]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18]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9] Andrew Ward, “First approved Chinese herbal cure to hit British high street”,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9beb2e9c-3cfd-11e5-8613-07d16aad2152.
关键词:合川区 市民 中医药 认知度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186-02
Abstract:To learn about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rove it in HeChua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We used methods,like randomsampling,questionnaire,collectingstatisticsby investigating.The citizens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aily life but not sufficient on the concept,they may have the confid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hile it is too poor.The paradoxical realization f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ll exists with the highly interest though limited access to acquire the knowledge related,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influenced by the regional factors, especially teenag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medicine.We can see from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hu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it can not be taken apart from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and social recognition.
Key Words:He chuan;People;Chinese medicine;Recognition
中医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并在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使之升华。我国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中医学在中华民族的祛疾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而中医学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它的传承与发扬问题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千多年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药学等中医学科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成长,有着及其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该调查旨在了解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情况,希望可以为提高市民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地方
合川区各个医院,包括合川中医院、合川人民医院、合川保健医院、合川城关镇医院,主要地点为合川中医院。
1.2 对象
各随机抽取5所医院的市民10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0份,有效425份,回收率90%,有效率85%。
1.3 调查内容
自行设置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认知度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基本认识和兴趣、对中医药的态度及对中医药发展现状的建议。
1.4 调查方式
以5个医院的患者为单位,各随机抽取若干的100名市民,如实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当天收回。
1.5 分析工具
用Excel录入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statistics 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对中医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92.31%的市民认为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7.69%的市民认为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全部都认为中医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2 对中医药优缺点的认识
在对中医药优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市民认为中医药的优点在于“副作用小”的比例最高,达到88.46%,其次是认为中医药“能根除”人数比例占73.08%,认为“价格比西药低”的人数比例占50.00%,认为“疗效好”的人数比例占34.62%。而在对中医药缺点的看法上(此题为多选),84.62%的被访者以“味道不好”为中医药的缺点之一,其次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其“煎服不方便”,另外有73.0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服用时间长”,65.38%的被访者认为中医药“不能治疗急诊”。
2.3 中西医对比下对中医的重视度
当自己或亲人生病时,73.08%的人选择中西医结合,15.38%的人选择西医,11.54%的人选择中医。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前景,被访者中过半人(57.2%)认为未来中西医发展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综上所述,大家最为看好的是“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这种医疗方式。
2.4 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此题为多选)
65.54%源自课本报纸,61.54%的人源自医生介绍,61.54%源自亲友介绍,42.31%源自电视广播,34.62%源自其他途径。
3 分析
(1)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小学、中学、高中的基础教育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比例不足,特别是中医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更为鲜见。市民对中医缺乏了解,同时在青少年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方面多侧重现代医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与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隔膜。
(2)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调查中发现,被访者中选择生病时先看西医人数是先看中医的1.33倍,说明合川区市民对西医的信任度高过中医。然而在对中西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看法上,57.2%的被访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占主导”,说明大家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美好的憧憬与充足的信心。造成这种思维的可能原因有:①目前社会医疗环境大都以西医为主,客观上造成了中医的弱势状况。②近几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开始加强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期望。
(3)合川区市民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 但他们获取中医药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依然是课本报纸、家人或朋友。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因为:①中医在养生调理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②市民接触到中医药知识的方式较少,多为医生、家人或朋友。③中医古籍晦涩难懂,文言文功底浅显者不易明白其中道理,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 讨论与建议
(1)对市民认为的中医药缺点进行改进,不仅要在中医药治疗急性病的应用和推广上加大力度,还应改进中药口味和整顿中医药市场,更多地投入到对中成药的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药简便廉验的优点,加大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药品价格的监察力度,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以此来提升人们选择中医药的心理趋向。
(2)增加中医药知识的基础教育和加大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政府应对充分认识当代教育不可忽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市民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文言文水平。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在语文课本中适当添加一些中医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扁鹊见齐桓公洞察入微的中医望诊”等,它具有故事性与文学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趣味的方式来了解我国灿烂的传统中医文化,提高学习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可通过接受度较好的电视广播进行与中医药有关的电视节目(如:拍摄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堂”)等形式的宣传。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宣传中医药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式之一,比如开设相关的官方微博,宣传一些中医药知识,向大众普及简单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
(3)医生在患者就医时应多向患者宣传中医,向患者普及一些中医知识,诸如:养生、保健之类的;多组织义诊活动,面向所有市民,利用外用宣传橱窗等载体深入社区及周边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政府应倡导出版社严格审核,发行最接近原文意义的医古文翻译本(即白话文版本),使其不失其义。同时引入正确的中医观念,揭开中医的神秘面纱,使中医药文化平民化、大众化,纠正大家对中医的偏见、更快更好地将中医药推向合川区市民。
5 结语
从该次调查来看,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但其需要政府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重视,大力倡导,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和方针,让中医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增设中医研究机构。同时也需要对市民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医药文化投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使中医药的发展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陈少仕,邱晓堂,谢小曼,等.海南省社会公民对中医的认知和需求现状调查[J].新中医,2010,42(8):147-148.
[2] 符美玲.重庆市社区中医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2012.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不协调,改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现状,加速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行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对中医药护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下大力抓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医药学校48所。呈现“二多一少”现象,即使本科院校多、中职学校多、高职院校少。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医疗、中药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提高,但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中医护理、中药制药工艺、中药种植栽培、康复保健等人才奇缺。因此,有必要加速高职教育发展,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高职教育要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中医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和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技术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劳动服务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护专门人才。
二、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药产业雷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 807种,是世界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产业拥有资源、劳动力、价格及知识产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部分西药企业转产中成药,中药产业面临整体力量加强的极好发展契机。我国现有1 059家中成药制药企业,31家领先中药企业的产值就占行业产值的26%,中小企业有1 018家,占96%%。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高达75.8%。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特别缺乏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还没有经过中高等专业教育或培养。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中药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势必制约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有在职人员也急需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规模经营的的需要,中药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和边远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2,农村及城镇社区对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蓄求旺盛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多年建设,农村医疗机构网络粗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全国80多万个行政村中,约10%的村无医疗点;全国农村医生和卫生员100万人,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1.15人。据全国30个贫困县的调查,92%的患者在村医疗点和乡医疗点就诊,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更令人担优,数量偏少、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等职称分别只占15%左右。因此,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医疗实际的应用性中医药人才,显的十分紧迫。随着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作为城市医疗体系的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医疗同样需要中西医并重,而且需要的是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有别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能中能西、懂医懂药、能医能护、能防能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深人居民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培养这种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理论知识适度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特点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3.中医药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也雷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时间的相对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休闲将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康复保健医疗作为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体,其市场将迅速扩大。近10年来,我国康复保健机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其从业人员的80%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药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大。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发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教育在层次上要加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类型结构上,逐步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02年底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41 336人,其中高职高专9 464人占23%;中专学校在校生51 260人。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在农村迫切需要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才。因此发展能医能药、能防能护、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势在必行。从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等医药教育资源,发展中医药高职教育,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1.调整院校结构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校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是举办高职班;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大学与中医药学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成立校(院)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高等中医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不协调,改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现状,加速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行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对中医药护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下大力抓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医药学校48所。呈现“二多一少”现象,即使本科院校多、中职学校多、高职院校少。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医疗、中药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提高,但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中医护理、中药制药工艺、中药种植栽培、康复保健等人才奇缺。因此,有必要加速高职教育发展,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高职教育要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中医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和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技术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劳动服务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护专门人才。
二、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药产业雷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是世界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产业拥有资源、劳动力、价格及知识产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部分西药企业转产中成药,中药产业面临整体力量加强的极好发展契机。我国现有1059家中成药制药企业,31家领先中药企业的产值就占行业产值的26%,中小企业有1018家,占96%%。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高达75.8%。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特别缺乏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还没有经过中高等专业教育或培养。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中药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势必制约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有在职人员也急需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规模经营的的需要,中药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和边远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2.农村及城镇社区对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蓄求旺盛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多年建设,农村医疗机构网络粗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全国80多万个行政村中,约10%的村无医疗点;全国农村医生和卫生员100万人,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1.15人。据全国30个贫困县的调查,92%的患者在村医疗点和乡医疗点就诊,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更令人担优,数量偏少、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等职称分别只占15%左右。因此,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医疗实际的应用性中医药人才,显的十分紧迫。随着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作为城市医疗体系的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医疗同样需要中西医并重,而且需要的是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有别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能中能西、懂医懂药、能医能护、能防能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深人居民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培养这种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理论知识适度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特点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3.中医药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也雷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时间的相对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休闲将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康复保健医疗作为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体,其市场将迅速扩大。近10年来,我国康复保健机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其从业人员的80%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药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大。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教育在层次上要加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类型结构上,逐步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02年底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41336人,其中高职高专9464人占23%;中专学校在校生51260人。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在农村迫切需要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才。因此发展能医能药、能防能护、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势在必行。从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等医药教育资源,发展中医药高职教育,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1.调整院校结构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校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是举办高职班;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大学与中医药学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成立校(院)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高等中医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的社会需求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很不协调,改变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现状,加速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需要,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药行业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国中医药资源,主动适应市场对中医药护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下大力抓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到2002年底,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医药学校48所。呈现“二多一少”现象,即使本科院校多、中职学校多、高职院校少。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医疗、中药研究与开发以及中医管理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相应的扩充提高,但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中医护理、中药制药工艺、中药种植栽培、康复保健等人才奇缺。因此,有必要加速高职教育发展,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高职教育要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中医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和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技术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和劳动服务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药护专门人才。
二、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中药产业雷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据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 807种,是世界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产业拥有资源、劳动力、价格及知识产权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部分西药企业转产中成药,中药产业面临整体力量加强的极好发展契机。我国现有1 059家中成药制药企业,31家领先中药企业的产值就占行业产值的26%,中小企业有1 018家,占96%%。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高达75.8%。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特别缺乏高级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新增劳动力还没有经过中高等专业教育或培养。可以预见,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中药行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有效的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势必制约整个中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现有在职人员也急需接受在职继续教育,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实用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规模经营的的需要,中药的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也需要专门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这方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于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和边远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转贴于
2,农村及城镇社区对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蓄求旺盛长期以来,中医药以其疗效肯定、费用低廉、毒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多年建设,农村医疗机构网络粗具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在全国80多万个行政村中,约10%的村无医疗点;全国农村医生和卫生员100万人,每千人拥有医卫人员1.15人。据全国30个贫困县的调查,92%的患者在村医疗点和乡医疗点就诊,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中医药人员现状更令人担优,数量偏少、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等职称分别只占15%左右。因此,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医疗实际的应用性中医药人才,显的十分紧迫。随着城市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医疗作为城市医疗体系的基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统计显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医疗同样需要中西医并重,而且需要的是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有别的全科医生,这些医务人员必须能中能西、懂医懂药、能医能护、能防能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深人居民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培养这种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理论知识适度的具有高等技术应用特点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正是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3.中医药康复保健事业的发展也雷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1世纪,我国将全面进人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富裕时间的相对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休闲将成为一种时尚,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康复保健医疗作为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体,其市场将迅速扩大。近10年来,我国康复保健机构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其从业人员的80%没有接受过医学专业教育,对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药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大。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教育在层次上要加强面向农村和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类型结构上,逐步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002年底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生41 336人,其中高职高专9 464人占23%;中专学校在校生51 260人。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在农村迫切需要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才。因此发展能医能药、能防能护、下得去、留的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势在必行。从中医药教育现状出发,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等医药教育资源,发展中医药高职教育,多种途径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1.调整院校结构选择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校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是举办高职班;同时鼓励、支持中医药大学与中医药学校合并或联合办学,成立校(院)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集高等中医药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培养中医药高职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保健;医疗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005-02
近年来,随着中医热潮的兴起,中医药旅游也随之迅速发展。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中医药旅游结合了医疗旅游和保健旅游的特点,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人们逐渐注重养生保健并追求新颖旅游方式的今天,医疗旅游充满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中医的辨证论治、中药的简便验廉和针灸推拿的神奇疗效都成为中医药旅游独具吸引力的原因。笔者现从中医药旅游的背景、意义、现状三方面入手,对我国中医药旅游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中医药旅游的背景
当今社会崇尚天然药物、绿色自然疗法的潮流在全球兴起,因此,中医药旅游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5万余家,中草药贸易超过200亿美元[1]。中医药文化正不断兴起,中医医疗、教育、商业等多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药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学科,这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987-2005年,我国已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700余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世界卫生组织在亚洲设立的15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2]。
2 中医药旅游的意义
2.1 推动中医文化传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也在不断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中医知识,品味中医文化,体验中药、针灸和推拿的神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2.2 推动经济发展
中医药旅游是在现代兴起的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和依托的生态旅游项目,依赖于我国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多领域性的特点。在中医诊治、中药采购等中医药旅游过程中,能够吸引各地游客,并由此带动经济的发展。
2.3 扩大就业范围
在中医药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诊治、中药种植、旅游管理和商业推销等一系列职业将增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为多学科人才就业提供岗位和方向,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困难的现状。
2.4 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旅游本身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其模式和体系的建立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完善提供一定的思路。同时,中医药旅游相比传统旅游形式更为新颖独特,内容也更为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其开发前景具有深远意义。
3 中医药旅游的现状
3.1 优势特色
3.1.1 天然资源丰富 我国不同地域的日照、气温、水土有很大差异,形成了种类丰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目前拥有高等植物34792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3]。同时,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医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炮制方法的更新,数以千计的中药材逐渐形成。1995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药用资源共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且用量较大的品种大都能人工栽培[4]。丰富的资源为中医药旅游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3.1.2 旅游形式独特 中医药旅游最具吸引力的优势之一在于其独特的旅游形式。目前,我国中医药旅游主要有参观、体验、购物、会议等形式。其中,参观包括各地著名中医院、中草药种植基地、中医药博物馆、知名中药厂家和店铺,各地举办的中医药会展等;体验包括品尝药膳、药饮和药酒,参加中医保健知识讲座,学习中医基础文化知识、健身操,尝试按摩、中医浴足、美容及减肥等;购物包括在旅游过程中购买道地药材、特色中药饮片、特制中成药等;会议包括各类中医药国际会议以及各项大型中医药文化活动等[5]。其形式多样,富含中医特色,能够引起国内外游客的旅游兴趣。
3.1.3 文化内涵深厚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许多著名医家针对带有地域性特点的患者施以独特的治疗手段,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并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医学理论,以及蒙医、藏医等民族医学。这种学术上的多样性无疑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传统医学爱好者。另外,由于地域、气候、水土的因素,不同产地的中药往往在功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而历代医家都提倡道地药材的使用,如东北人参、宁夏枸杞子、云南三七、广东陈皮和砂仁等都为世人熟知。道地药材不仅具有更强的药效,同时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奇故事等。这种医学流派和道地药材的地域性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2 存在的问题
3.2.1 体制有待改善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导致在实施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如由于中医药文化特异性引起的问题难以设定统一的管理模式,医疗和保健之间的严格界限也对中医药旅游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国内和国外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中医药使用的地域特点对异地游客产生的误解和困扰也难以及时妥当地解决,许多国家尚未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而限制了使用等。
3.2.2 经营规模较小 各中医药旅游点普遍是小规模经营,硬件设施、服务理念和质量难以满足中医药旅游的高速发展,不利于长期发展和品牌形成;且小规模个体化旅游点不具备更深层次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能力,对中医药旅游的统一规划管理也形成了障碍。
3.2.3 人才匮乏 能够同时具有中医药和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难以创新发展和规范管理。专业技术水平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抑制了中医药旅游的发展。
4 对策
4.1 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重视程度,从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加快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步伐。通过加大对中医药旅游优势作用的宣传,推广中医文化,挖掘潜在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进来。
4.2 统筹发展,规范体制
目前中医药旅游开发还处于简单的个体化经营和原生态为主的状态,未来长远的发展须统筹规划,重视引进相关人才,设计规划方案,开发旅游资源,提高中医药旅游的吸引力,最终确立合理的发展模式。
4.3 结合资源,拓宽形式
中医药旅游独特的形式能够吸引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但仍然需要在现今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资源,在不同地区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形式。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长远和持久的发展。
5 结语
中医药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国内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未来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议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引进相应人才,吸收社会资金加入,大胆探索旅游形式,使中医药旅游产业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登波.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中医养生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80-81.
[2] 李泽庚,段志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可持续发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11:44.
【关键词】 胃黏膜损伤;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上皮细胞;前列腺素;中医药;综述
鼠胃溃疡模型,观察胃舒康胶囊(由三七参、黄芪、当归、延胡索、白及、白芍、乌贼骨、半枝莲等组成)对实验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胃舒康胶囊可明显降低利血平型溃疡指数,对利血平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胃肠运动和胃的分泌作用有关;胃舒康胶囊能降低幽门结扎型溃疡指数,说明对幽门结扎型溃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力以及增强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关。潘怀耿等 [2]研究发现,黄连厚朴丸(厚朴、黄连、木香、干姜等组成)不同剂量均有抗盐酸乙醇、氢氧化钠、吲哚美辛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李晓冰等 [3]用化学测定法观察香砂六君颗粒对家兔胃液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用利血平8 mg/kg,消炎痛48 mg/kg腹腔注射及冰乙酸20 μL直接胃壁注射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结果显示,香砂六君颗粒可明显升高胃液pH值,减少胃蛋白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从而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表明香砂六君颗粒对消炎痛、利血平、乙酸等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来实现。周兵等 [4]研究表明,健胃愈疡康颗粒(柴胡、党参、白芍、元胡、白及、珍珠粉、青黛、甘草等)可显著提高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组织中黏蛋白5AC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 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黏膜上皮是胃黏膜的第二道防线,其对高浓度酸具有特殊抵抗能力,并具有快速修复与更新的能力。胃黏膜上皮细胞再生、表皮生长因子(EGF)等防御因子在此起重要作用。赵霞等 [5]研究显示,健脾化瘀解毒复方胃痞消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理与其通过下调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调控CyclinE蛋白的表达,从而下调异常的黏膜细胞增殖有关。陈垣皲 [6]研究发现,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甘草、饴糖等)能明显增强患者胃黏膜bFGF的表达,且对胃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王庆国等 [7]通过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检测其表皮生长因子(EGF)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胃液中EGF含量均升高。张永锋等 [8]研究发现健胃汤(黄芪、党参、白术、丹参等)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具有抑制胃溃疡黏膜细胞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姚永莉等 [9]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对利血平所致的大鼠脾虚模型有改善胃黏膜细胞增殖的能力。
3 对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
胃黏膜血流在胃黏膜保护中起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保证细胞代谢充足的氧源和能源,维持组织内pH值恒定的机制来实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刘巨源等 [10]采用Shay结扎法、醋酸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通过测定给药后胃黏膜血流量(GMBF),观察溃疡散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胃黏膜血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溃疡散能显著增加胃黏膜血流量(P
4 对胃黏膜前列腺素(PG)含量的影响
近年来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地合成和释放内源性PG,PG具有防止各种有害物质对消化道上皮细胞损伤和致坏死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细胞保护。刘巨源等 [10]观察溃疡散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前列腺素E2的影响。结果显示,溃疡散能显著增加胃内游离黏液和胃壁黏液量及胃壁内PGE2含量(P
5 抗自由基损伤
仝小林 [18]通过吲哚美辛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证实加味参苓白术散能使大鼠胃黏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T活性增加,GSH水平升高,LPO含量降低。谢慧臣 [19]研究发现,胃炎冲剂(党参、白术、苏梗、香附、陈皮、白芍、延胡索、制大黄、黄芩、茯苓、三七,由湖北中医学院中药制剂室制成流浸膏,每毫升含生药1 g)可使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SOD、生长抑素(SS)明显升高(P
[关键词]中医诊所;差异化;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19-02
1 中医诊所的现状简介
根据《现代汉语分类大辞典》(2007辞海版)中的定义,诊所为“私人开业的医生给病人治病的地方”、“规模比医院小的医疗所”;在卫生部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各类诊所和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一起作为一大类医疗机构;而日常人们理解中的诊所包括主要由私人开办的规模比医院小的诊疗所、医疗所等,中医诊所则是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诊所。
近些年来,中医诊所的发展较快,根据《2012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的统计,在2012年全国卫生机构中,中医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医科研机构)达到39305个,而其中中医诊所就有27209个,可见中医诊所在各类中医机构中数量上占据很大比例,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中医医疗保健需求的满足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进一步缓解。
中医诊所伴随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也适合我国人口众多、城乡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的现有国情,且相对于中医医院、中医门诊等其他医疗机构形式,建设投资少,服务成本低,举办主体的所有制形式灵活。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促进其健康发展,其中,2009年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因此,中医诊所在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2 差异化定位对于中医诊所发展的意义
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者相比独具特色、别具一格,从而建立起独特优势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2]
尽管外部发展环境中具备许多有利因素,如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等,但是也要看到,在不断增大的医疗市场上,中医诊所必须同时面对在医疗领域占优势的西医、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各级中医医院等中医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中医诊所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而在自身特点方面,在中医医疗机构中,中医诊所的规模往往是最小的,2012年每个中医诊所的平均在岗职工数还不到2人,平均中医执业医师还不到1名,与医院、门诊部等大中型医疗机构相比,在整体的医疗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都存在天然的劣势。差异化定位战略能够帮助中医诊所更加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和利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独特的价值点,从而有效地发挥个性特色的诊疗优势、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尽量避开弱点。
3 中医诊所的差异化定位策略
31 服务内容差异化
目前中医诊所能够提供的中医诊疗项目比较多,比如内科中药治疗、针灸拔罐治疗、中医推拿、理疗养生、正骨等,有些诊所则是从自身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中医善治疑难病的优势,选择诸如:中风、糖尿病、精神病、不孕不育 、风湿类风湿等中医在疗效上有较大优势的病种。
中医诊所的服务内容差异化市场定位即要求中医诊所能够结合自身的诊疗服务优势和区域医疗机构竞争格局,为消费者提供不同于其他医疗机构的一种或几种专业化中医诊疗服务,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品牌特色。
32 服务对象差异化
服务对象差异化市场定位即在对中医诊疗服务对象的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细分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结合自身的服务优势来进行服务对象选择定位,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来划分,如儿科、妇科、男科或老年中医保健等,专于某类或某几类消费者,日积月累,不仅易于积累更多更具体的病例资料,提高诊疗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消费者对于诊所的口碑相传,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提高中医诊所在地区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二是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消费能力划分。如可以开设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补充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为较低经济层次的人群提供服务,把方便和便宜作为生存的根本,主要在于能够方便快捷并且价格低廉地提供多发病、常见病的常规治疗;或是专门针对于高收入人群提供高端的私密性好、全程高度跟踪互动的医疗服务,使消费者获得更加细致和更多附加值的中医诊疗服务体验等。对于不同消费能力的服务对象的明确定位,有利于更清楚地划定和认清自身的直接竞争对手,清晰认识目前的服务重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33 服务水平差异化
一是医疗服务水平本身的差异化。如以高水平的医疗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诊所,这些诊所往往拥有高水平的名老中医师、独特的治疗手段和高质量的药品,其吸引患者的地方就在于对比于其他医疗机构,它们能够提供高水平的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案,因此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差异化的形象的同时就也获得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二是与医疗能力无关的人性化服务的差异化。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诊所,其吸引患者的地方在于能够提供优雅、舒适、有档次的就诊环境和细致体贴的人性化服务。比如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缩短患者的就诊等候时间,诊所医师和护士对于患者在问诊、回访等细节之处的尊重和体贴、诊所布置的整洁温馨等,都会增加患者对于该诊所的信任度和总体满意度,从而树立该诊所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差异化印象。
34 服务模式差异化
一是中医诊所与西医的适当结合。首先可以进行理论层次上的结合,能用中西医结合后的新理论对健康和疾病进行解释;其次可以考虑技术运用层面的结合,即综合运用多种中西医药物与手段来诊治疾病;还有就是技术运用层面的结合,即综合运用多种中西医药物与手段来诊治疾病。如采用了现代剂型的中药制剂、采用电子仪器形态实现的针灸治疗等。[3]对于有条件的部分中医诊所,为了提高诊疗效果,不妨在以上不同层面上选择与西医的适度结合,更好地配合传统“四诊”方法,将所收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有针对性地施治,从而最终把这种服务模式上的差异转化为疗效上的差异化优势。
二是中医诊所积极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对于城市中的部分中医诊所,如果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先天之便,可以在饮食治疗、养生保健、运动治疗、防未病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廉价有效的健康服务,定位成社区居民日常依赖的医疗服务机构。另外,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中的老年人群的医疗康复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中医诊所的就医灵活、方便的特点和中医药物价廉温和的特点对于体虚多病的老年人意义特殊。[4]
三是中医诊所的连锁化经营模式。一般来说,连锁经营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而中医的特点是个性化辨证施治,存在一定的天然矛盾。但是在经营管理、品牌宣传方面,如果能够采取连锁制的中医诊所形式,注重环境、疗效、价格、服务、宣传等方面的整体策划,是可以得到目前商业领域连锁化经营的品牌传播效应和特殊的定位效果的,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做大做强。虽然目前我国的连锁中医诊所模式尚处在摸索和起步阶段,但是条件成熟后也可以作为中医诊所寻求自身发展优势的服务模式定位方法之一。
4 结 论
当前,中医药的特色和特殊的医疗价值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乃至国际范围的广泛关注,其天人合一的医学观念不仅仅追求疾病的治愈,更把患者看作同时具有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的完整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功能。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完善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适宜所及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诊所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中医服务形式,更应该立足于当下数量多、规模小、灵活便利的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以上定位策略进行差异化市场定位,为农村和城市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文虎北京市3区县中医诊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 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4-20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01-03
近年来,医疗旅游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其规模增长迅速。面对医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国家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其中泰国、印度、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的医疗旅游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有明确的国家战略。
我国拥有丰富的医疗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现就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作一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医疗旅游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1 中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1.1 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医疗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朝阳产业,但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埃皮达鲁斯,当时是宗教、医疗中心和矿泉区;也有观点认为医疗旅游的渊源可追溯到“spa”,即早期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温泉旅游度假地[1]。对“spa”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326年现比利时南部与德国交界的一处作为疗养地来治愈病痛的含铁温泉。可见,医疗旅游的起源历史悠久。
作为一种将医疗服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医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估计,目前全球医疗旅游规模每年已超过数百万人次。全球医疗旅游业产值增长迅速,2004年该产业全球产值为400亿美元,2006则增长到600亿美元,2012年医疗旅游产业全球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2]。由此可以推定,医疗旅游将是今后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因此越来越多具备医疗旅游发展潜质的国家逐渐开始把医疗旅游作为一种高产出的项目予以扶持和发展。
1.2 中国未来文化旅游前景
我国许多省市在医疗旅游服务实践方面进行了摸索与尝试。上海出现国内首个医疗旅游平台,探索医疗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取得显著效果;北京早期已兴起“快乐人生健康游”,其开展的中医院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医疗旅游是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典范;杭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推出健康旅游;
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医院文化)项目(2010年)
四川以九寨沟等旅游景点为基础,积极推动健康旅游;海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推出健康旅游,打造“健康岛”品牌,成为开展医疗旅游的理想地区之一[3]。健康长寿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文化性动机是自古以来旅行游览活动的核心动机。医疗旅游作为以医疗、养生保健、体检、康复与护理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将健康理念和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活动中,将成为我国未来文化旅游的趋势,并带来广泛的经济效应。
1.3 中医药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是国家大力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新兴内涵。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文化融合在医疗旅游产业中,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载体,可以使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元素和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提供内在动力。
1.4 发展第三产业、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主要依赖“高能耗”的发展路线。为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我国“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医疗和旅游都属于服务业,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医疗旅游更突显“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并且,医疗旅游作为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包含医院、酒店、翻译、餐饮、保险、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个利益相关方[4],覆盖范围广,增长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强。因此,发展医疗旅游是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 产业分析
2.1 国家政策为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2年的主题定为“欢乐健康游”,积极推动健康旅游的发展。医药经济与服务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医疗旅游将医疗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活动中注入健康的理念,其发展对于我国医疗服务、旅游等大批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十二五”规划发展时期,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鼓励服务产业发展中,医疗旅游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收益的新兴朝阳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医疗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因人而异的消费水平为医疗旅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消费者可通过采用医疗旅游的方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寻找相宜的医疗服务。
2.3 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催生中国医疗旅游
传统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更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医疗旅游正是顺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和消费潮流而产生,将传统旅游业与医疗服务业相结合,越来越受到青睐。开展医疗旅游顺应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满足了更多人群特别是有医疗需求人群对旅游的需求。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针对老年消费者集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旅游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医疗旅游必将受到欢迎。
2.4 中国发展医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环境优势
中医药作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工艺和技术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治疗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皮肤疾病、骨科疾病、胃肠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疗效;并且,中医以预防、休养、保健为主的养生理念非常符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中注重健康的观念,传统的针灸、刮痧、拔罐、气功、太极拳、按摩、药膳、药酒、温泉浴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保健旅游项目。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开展医疗旅游的条件。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5]。此外,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陆位置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疗养胜地,有著名的四大避暑疗养胜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还有厦门鼓浪屿、海南三亚等滨海型疗养胜地等。
2.5 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的兴起为中国医疗旅游提供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欧美自然疗法及受“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以及化学合成药物存在开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问题的影响,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天然药物热,传统药物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挖掘。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也将给我国医疗旅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确立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中国医疗旅游战略意义
3.1 开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途径
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中医药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而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的兴起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前的医疗旅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医疗服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拓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2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医疗和旅游都属于创汇率很高的服务贸易,中医药医疗旅游将二者联合起来,在国家医疗技术设备和旅游资源不移动的情况下直接创汇。国外消费者在享受医疗旅游并为此支付医疗和旅游服务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消费,并由此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医疗旅游可为目的地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印度超过17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行业贡献了约13%的国内生产总值[6]。
3.3 有助于中国元素与国力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不仅体现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对软实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国家在各领域、各层次的对外活动、行为等来实现的。因此,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间接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中国元素和软实力的提升。
另外,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已日趋多样化,有关“文化力”和“绿色GDP”等全新的衡量综合国力的概念和理论被不断提出。其中,“文化力”已被较普遍接受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做出示范,如美国充分利用其发达的文化产业,通过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的输出,不断在全世界播撒美国式的快餐文化。医疗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的知名度,从而直接扩大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事务处理方面的影响力。
4 建议
医疗与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医疗旅游作为将医疗服务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具有可观的经济效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对健康的关注将不断增加,融合健康观念的医疗旅游的优势也会日益凸显。我国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医疗旅游多方面的条件,并具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不仅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而且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元素及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当然,目前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发展。为此,笔者对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今后发展现提出两点建议:①亟需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国家战略。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将中医药和旅游融合为一体,是生态旅游中重要而又极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其出现和发展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又与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分不开。民族传统医学可为医疗旅游的发展增加砝码,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医药旅游不仅是自然之旅,又是文化之旅,更是健康之旅,制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家战略迫在眉睫。②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我国医疗旅游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国内,而要面向国际市场。在医疗旅游过程中,独具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关键因素,而明确的营销策略是将医疗旅游服务推广出去的有力手段。我国的医疗旅游产业刚起步,为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营销策略,加强宣传推广,积极营销,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医疗旅游者。
参考文献:
[1] Connell J. Medical tourism:Sea, sun, sand and surgery[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093-1100.
[2] John Z. Developing nations pour cash into attracting medical tourist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9(34):535.
[3]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18(5):85-88.
[4] 侯胜田.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3,17(5):27-29.
[5] 胥晓璇.图表:我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EB/OL].[2013-06-22].http:// /jrzg/2013-06/22/content_2432055.htm.
[6] Richman BD, Udayakumar K, Mitchell W, et al. Lessons from India i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A tale of two heart hospitals[J]. Health Affairs,2008,27(5):1260.
【关键词】和谐城市社区 中医药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特有的医学理念与实践体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中医药在诊治疾病、保护人群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对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予以充分的肯定,从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空间。大力促进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所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所决定的,也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是行业价值取向的导航灯。中医药服务因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中医中药的调理与应用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认同度,中医药的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特别在广东地区,因岭南的气候及其特殊的水土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凉茶多过米铺”的街边风景,贴近社区、走进家庭也是中医药自古以来的传统。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需求人群
中医在我国几千年来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与中医在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中所获得的良好效果是分不开的。中医药在社区颇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这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厚的社会基础。
2、中医指导思想与社区服务内涵相吻合
中医不仅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而且重视情志、环境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对于社区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尤其是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综合性卫生服务非常适宜。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基层卫生服务方式。这说明中医与社区服务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3、中医机构日趋完善
我国中医医疗机构在近几年发展很快,1997年全国有2594所中医院,床位25.4万张。到2007年全国有3072所中医院,总床位数达到33.3万张。全国综合医院大都已设立了中医药科室,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及9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已建成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615个。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重大疑难疾病、新发传染病等防治作用都有所增强。
4、中医药疗效独特,发展的潜力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从过去以传染病为主逐渐向以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慢性病衍变。近年来,中医药始终保持在传统的温病、骨伤科、妇科、儿科等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坚持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注重继承与创新、引进与发展。在专病方面,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血症、不孕不育症,防治病毒性感冒,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SARS、恶性肿瘤,青蒿素治疗脑型疟疾,伤寒方治疗糖尿病等,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5、使用简便,药价低廉
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效果肯定、价廉等优点。中医药在防病时采用的手段是非常丰富的,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如食疗、体疗、药浴、蜡疗、针灸、推拿、刮痧、按摩、正骨、药膳、贴敷、导引、气功锻炼等,这些方法有的可以就地取材;有的使用设备和器材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且服务成本低,药用安全、副作用小。中医药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病控制的效用十分明显,适宜社区医疗服务推广利用,尤其适宜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
6、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三医”改革目标
中医药费用低廉的特点是收到了社区居民和政府都满意的双重效果。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二、中医药将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中医药的充分利用,可以使中医药与整个社区服务产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1、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对中医药的利用
随着社会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显得更为迫切。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正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化学合成药品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医药市场,这类药品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药专家们十分关注这类问题,提倡使用天然药物的呼声日增,中医药正是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的药材来诊治疾病的,顺应了这个世界的潮流。因此,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它必将得到广泛的利用,也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接受。
2、中医药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促进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的民族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疗效。中医学以中国人的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现代中医更为重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取长补短,更能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特别是对社区居民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中晚期肿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更具优势。可以说,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因“简、便、廉、验”的适宜技术而使社区居民乐于接受。
3、中医药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创新示范作用
从2003年开始,卫生部、民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命名了第一批13个,2006年命名了第二批12个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被命名地区以人民群众受益、人民群众满意、工作具有可持续性为核心标准,从实际出发,切实推动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被命名地区在工作中,注重推广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经验,发挥其典型创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目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发展观的要求,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够,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的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设备条件的简陋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尚有较大距离,亟须改善。
2、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生
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缺少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为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少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科学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人才缺乏,中医诊疗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瓶颈。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
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多数社区服务中心(站)仅开展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而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甚至大多数服务站还没有中医药诊疗的项目。此外,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市场定位不明确,中医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影响中医药在社区的持续发展。
四、推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
1、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要想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能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
组织专家编写形成中医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培训教材,填补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的空白,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培训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防病、保健、康复知识和中医健康教育等。
吸引中医药本科毕业生选择社区全科医师职业,逐步培养一支具有中医药知识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中西医结合的全科人才,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主要依托现有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以基层综合医院为辅或联合参与,并引入竞争机制。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考虑以一级医院为主,欠发达地区可鼓励集体、社办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与。值得提出的是基层中医院参与成功的关键是是否进行了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特点,顺应社区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运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各个环节中。
3、加强中医院与政府之间在社区医疗方面的有效合作
特别是在社区预防保健中应充分发挥中医院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在广东有90% 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其服务的质量相对于民众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作为医院和政府均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资源的宝贵,应加大投入与合作,拓展中医院的保健服务功能,担负起社区的保健指导作用,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指导(心理健康、中医传统保健运动、亚健康调理、妇幼保健)、针灸美容、康复、食疗、四季保健等。一方面通过为民众提供预防、保健指导,合理利用中医人才资源,为中医院作无声宣传,扩大中医院的影响,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社区预防保健指导,改善预防工作的弱势环节,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大减少政府医药资源的投入与浪费现象,从而实现政府与医院间的双赢。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
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完善社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中医医疗器械的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 “政府搭台,中医唱戏 ”。尤其要重视针灸、推拿、正骨、药膳、贴敷、导引、气功锻炼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方便快捷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和谐城市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城市总体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和谐城市社区就是要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城市文明的成果。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汲取祖国医学精华的同时,要充实医学理论与实践,使中医学这一古老的科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7-06-07.
[2]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
[3] 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
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医药;应用前景;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3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7-0129-04
Abstract: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knowledge graph has infiltrated into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nd medical fields, and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real world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softwar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the TCM field were reviewed,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graph in the TCM field.
Key words: knowledge graph; TCM; application prospect; review
随着2012年谷歌第一版知识图谱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成为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搜索引擎优化,到新药发现,知识图谱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并渗透到金融、工业和医学等领域。这种以科学学为基础,涉及应用数学、信息学及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的可视化技术,成为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方向。本文就知识图谱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前景进行梳理,以期为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知识图谱概念及特点
1.1 知识图谱的概念
在知识图谱的定义上,陈悦等[1-2]从其功能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知识图谱能够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杨国立等[3]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将其定义为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揭示科
学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
杨思洛等[4]提出知识图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可包括生物的基因图谱、教育教学中的认知地图、探索太空的天体图、描绘地形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图、各种金属图谱等;狭义的知识图谱主要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文献知识单元分析来可视化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化过程,包括“科学图”“文献计量图”“文献图”“知识图谱”等。
简言之,知识图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数学算法来简化知识单元结构以达到可视化知识结构关系的一种方法,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1.2 研究对象
知识图谱所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①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②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等;③过程或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
知识图谱主要源于三大领域: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数据、信息、知识与知识域可视化研究;②图书情报领域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地图和知识网络等研究;③复杂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上述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正在走向融合[5]。
2 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目前知识图谱的绘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4,6-7]。
数据检索: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其数据源在传统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出版商、机构联盟等机构网站的网络日志、用户记录、点击流数据等。
数据清洗:即对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勘误等,进行历时或分时段对比分析时需要对数据M行分段处理;若样本数据过大或分析目的不同,则需要进行有代表性的抽取。
构建关系矩阵:选择要分析的知识单元,如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构建其相互关系,常用方法有共词分析、共引分析、共作者分析、书目耦合分析、期刊耦合分析等。
数据标准化:根据数据间的相似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常用方法有集合论方法(Cosine、Pearson、Spearman、Ochiai、Jaccard指数等)和概率论方法(合力指数、概率亲和力指数等)。
数据简化:运用因子分析、多为尺度分析、自组织映射图、寻径网络图谱、聚类分析、潜在语义分析、三角法等方法处理数据以更好地展示各数据单元。
可视化展示:是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运用不同的算法,调整相关参数,构建整个图谱。可通过不同模拟实现可视化,如几何图、战略图、冲积图、主题河图、地形图、星团图、簸幅图等。
图谱解读:采用历时分析、突变检测、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图谱进行解读,同时需要结合研究者的经验、知识、学术背景、学术功底等。
3 知识图谱绘制软件
目前可用于知识图谱绘制的软件非常丰富,根据主要功能可分为2类[4]:一类为通用软件,如SPSS、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Pajek、词频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和GIS相关软件;另一类为绘制知识图谱的专用软件,如CiteSpace、Bibexcel、Gephi、VOSviewer、VantagePoint、Network Workbench Tool、NWB、Sci2 Tool、In-SPRIE、SciMAT、Histcite、GeoTime、ColPalRed、Guess、Leydesdorff、Jigsaw、Carrot等。分析各软件的特点[6,8-9]可以看出,随着知识图谱的绘制软件越来越多,一方面其支持的数据格式愈发多样,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在可视化效果方面也日趋完善,知识展示的真实度、准确度逐渐提高。详见表1。
4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目前知识图谱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2个研究方向[10]:部分偏于技术研究,包括可视化工具和算法的开发;部分以应用为主,利用科学计量学理论及相关方法、知识图谱软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国内研究也可分为2个方向:部分以科学计量学为理论基础,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管理学、科学技术合作等领域;部分以电子资源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向。
4.1 应用现状
医学领域各学科中采用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在学科层面,赵蓉英等[11]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对中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探索。徐浩等[12]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对我国中医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但研究仅限于中医学与医药卫生领域之间的合作。杨秦等[13]采用共词分析及社会网络方法对中医外科疮疡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分布进行了探索。
具体在疾病方面,谭火媛等[14]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录的近10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相关文献,对前沿与热点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王淑斌等[15]对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证候方面,刘俊丽等[16]采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数据清洗、实体抽取、构建共词矩阵并采用Ucinet软件绘制乙型肝炎热点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了子模块中的中医证候描述及疾病名称。秦义等[17-18]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气虚证、血瘀证证候诊断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中药材方面,郭栋等[19]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图对中药枸杞的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5个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热点分析。在治疗措施方面,李祖偷[20]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腧穴的演变过程及施穴治疗的变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胡松洁等[21]运用Ucinet软件对“五行音乐”疗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此外,张静[22]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关键词,探讨了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热点主题。陈姗姗等[23]对中医药传播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荣光等[24]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构建了该领域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的共现网络。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多以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多采用CiteSpace软件构建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的共现图和聚类图,从不同侧面宏观解释了中医学信息的整体结构特点。但针对特定研究目标,尚未形成一套明确的建模策略及技术,导致已有研究结果中也有差异甚至矛盾之处[5]。因此,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理论尚处在针对各学科结构宏观概述阶段,急需解决对多层信息深度整合的知识图谱建模策略及其技术。
近年来,已有学者在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标准化流程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于彤等[25]提出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为框架,以中医药领域现有的术语和数据库资源为内容,构建大型知识图谱的构想,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尚未实现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知识服务。阮彤等[26]基于文本抽取、关系数据转换及数据融合等技术提出了中医药知识问答和辅助开药领域的知识图谱半自动化构建流程。此外,该课题组对知识图谱进行了形式化定义,详细描述了数据驱动的增量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同时阐述了以此方法所构建的中医药知识图谱在辅助开方领域的应用,但未涉及其它领域[27]。贾李蓉等[28]以中药知识图谱为例,从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图形化展示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中医知识图谱,但其应用尚局限于浏览检索方面,对多种数据资源间的映射及数据元等标准未进行详细论述。张德政等[29]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中医核心知识图谱表示及其构建方法,对中医本体与知识图谱的映射方法进行了探索,为中医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了较系统的方法流程,但对多源数据的获取技术及中医师临床实际诊疗数据的研究未进行深入研究。王华珍等[30]以中医慢性胃炎数据可视化处理为例,引入随机森林(RF)技术进行可视化前的数据预处理,根据高维中医数据的特征进行变换和降维,使数据在低纬空间呈现良好的分离性,从而增强了数据的可视化效果。
4.2 应用前景
知识图谱研究已经渗透到金融、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对知识图谱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的特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应以从事相关领域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如临床医学领域的医师)、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症状、药物等)、过程或方法(如辨证论治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图论、统计学、应用数学、数据挖掘等方法,研究知识之间多维网络关系及演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中医临床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仍较滞后,研究大多处在术语本体领域的研究层面。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如在中医药知识体系构架方面,可建立中医药知识地图系统、维基百科系统[25]等;在中医药知识的推广普及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信息检索系统、基于自然语言的问答引擎[26]等;在临床诊疗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四诊信息采集、诊断、处方用药系统;在医师诊疗规律挖掘方面,可\用知识图谱挖掘中医师“病-证-治-效”临床诊疗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因此,知识图谱为开展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临床诊疗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探索解决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多尺度非完整信息整合的核心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流程和规范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2] 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26(3):449-460.
[3] 杨国立,李品,刘竟.科学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的新领域[J].科普研究,2010,5(4):28-34.
[4] 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绘制的方法与工具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20(6):101-109.
[5] 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3(6):15-20.
[6] 肖明,邱小花,黄界,等.知识图谱工具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13,32(3):61-69.
[7] 陈超美.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8] 邓君,马晓君,毕强.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8):133-138.
[9] 侯月明,乔晓东,孙卫,等.开源分析工具在中文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3):71-76.
[10] 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等.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 41(5):16-34.
[11] 赵蓉英,王敏.国际视野下中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7):36-41.
[12] 徐浩,濮文渊,钱爱兵,等.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中草药,2015,46(19):2966-2973.
[13] 杨秦,曾莉,李文林.中医外科关于疮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35-537.
[14] 谭火媛,魏静,谭定英,等.基于CiteSpaceⅢ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沿与热点可视化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6(11):50-54.
[15] 王淑斌.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知识图谱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6] 刘俊丽,张秀梅,蒋勇青.基于文本挖掘的乙型肝炎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48-53.
[17] 秦义,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气虚证证候诊断标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18):1588-1592.
[18] 秦义,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血瘀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2):2656-2665.
[19] 郭栋,童元元,S生权,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枸杞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48-51.
[20] 李祖停田元祥,赵建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腧穴的可视化分析[J].河北中医,2016,38(9):1372-1377.
[21] 胡松洁,马彦平.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可视化构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34-537.
[22] 张静.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与主题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1):51-55.
[23] 陈姗姗,邵英俊.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医药传播研究的计量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6-9.
[24]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99-104.
[25] 于彤,刘静,贾李蓉,等.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3):80-82.
[26] 阮彤,孙程琳,王昊奋,等.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4):8-13.
[27] 阮彤,王梦婕,王昊奋,等.垂直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6(3):226-234.
[28] 贾李蓉,刘静,于彤,等.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36(8):51-53.
[29] 张德政,谢永红,李曼,等.基于本体的中医知识图谱构建[J].情报工程,2017,3(1):35-42.
[30] 王华珍,彭淑娟,缑锦,等.基于随机森林的中医数据可视化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14,26(11):2751-2756.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发展;开发思路;皖南区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404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养生保健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在一些相关文件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产业,整合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形成一批健康旅游服务产品。
2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内涵
养生保健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新兴市场,近年来得到了旅游休闲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的关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提出把消费者对保健和养生的需求与旅行、休闲和娱乐这些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就是养生保健旅游(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简称HWT)[1]。在中国,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曰:“养生”就是用各种手段来保养、养护生命,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2]。《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中医药养生学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结合国内外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定义为: 以我国特有的中医药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依托,融入现代旅游的各个环节,紧密围绕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题,将中医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3 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皖南区域,即安徽省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区,面积约3.65万km2,行政区域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市的部分地区,以及池州和黄山六市。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荟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旅游中心。该区域内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深厚的新安医学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优势。
3.1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资源分析
皖南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各类资源组合合理,其中中医药旅游资源特色明显(表1)。
3.2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强劲的养生保健需求,庞大的客源市场,巨大的旅游潜力,为皖南区域发展养生保健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3.2.1 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强
皖南区域位于安徽省南端,北接皖江城市带,东临江苏浙江发达区域。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 区内铁路和公路交通比较发达[1]。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芜宣机场正在建设。交通可进入性日益得到改善。而该区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拥有少量的境外客源,旅游者消费能力强,且出游率高。这样的区位和客源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养生保健旅游。
3.2.2 各类人群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市场的需求强劲
皖南区域旅游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的迅速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市场的走俏。这些因素都酝酿出各类人群对养生保健的强烈诉求,为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奠定了基础。见笔者对这些市场需求进行了细分和特征分析(表2)。
3.3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挑战分析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虽然具有优势,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如下。
3.3.1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在公众中的推广力度都有欠缺。于东东在《皖南区域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的抽样调查发现,仅有24.9%的人表示中医药保健旅游有所了解,有75.9%的人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旅游消费者缺乏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3.3.2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缺乏特色与创新
首先,皖南区域的中医药资源虽然富集,但布局分散且缺乏系统联系与规划。一些现存的中医药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中医药优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还远未发挥出来[3]。其次,皖南区域旅游业虽然发达,但旅游产品较少涉及中医药养身保健旅游领域。现有的养生保健旅游产品,例如传统度假村,温泉疗养等,开发模式单一,创新思路较少。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与创融入与创新还远远不够,也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3.3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产业,目前皖南区域的相关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既懂得中医药知识又精通养生保健的综合性、复合型旅游人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多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为主。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尚属于空白。
3.3.4 有关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缺失
目前皖南区域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也未制定行业规范,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3]。
4 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开发思路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中医药 特色优势 助推 健康服务业 作用
前言
中医药的发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仍然应用在医学上,它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经验。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和健康产业的发展,肯定了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正确认识,发挥好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业的优势作用,推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一、中医药特色优势概述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其发展历史悠远。中医药的治疗方式汲取了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理论,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总结出来的。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应用广泛、治疗方案保存完整,在世界传统医药学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药的药方能够历经千年的临床考验一直延续到现代,并仍然被现代人使用。这就表明,中医药药剂普遍具有修身保养的作用。中医药的治疗观念以调神为先,祛邪扶正,辨证施治。以一贯之,以简驭繁、行之有效、思维独到为其方法论,相比西医中医药更具有巨大的优势。中医药学将人类医学的主要任务回归到人类生活的本质上,意在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具有以下几方面:
1、中医药治疗方法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疗效
中医药治疗方法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医药的研究方法追求的是治效果,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其他治疗手段,中医药重点多研究其作用效果,在古代,某些药物的治疗原理还不能被解释,但中医药家能够在忽略其原理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合理治疗,体现出了中医药研究方法的超前性。例如,中医的针灸治疗,甚至在今天,现代医学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其治疗原理,但其疗效是被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的。
2、中医药治疗中独特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学不仅仅指的是数千种植物药,它体现出来的更加是难能可贵的生存质量健康感念,例如形神合一、阴阳调和、正气为本、与环境和谐生存和发展等。其治疗技术便捷廉价,使用自然生态的动植物药作为治疗方剂。中医药的药方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至今,并仍然被现代医学作为治疗的辅助方法,说明这些药方是许多中医药学者的智慧结晶,是他们通过千万次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中医药拥有独到的治疗方法,注重人体差异,在治疗过程中因人而异,对不同体质的病人使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这样使其在治疗效果中更加具有优势。
3、中医药治疗更注重预防
《黄帝内经》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就是预防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强调让人们注重强身健体,修生养性,避免情绪的过度发泄,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生活方面,要顺应气候的变化,生活作息规律,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另一方面,除了预防疾病的发生,还需要防止疾病的转变。人们要正确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原理,就要从疾病的根源上入手,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从而防止疾病的转变。在今天,很多“亚健康”问题的出现,在西医没办法解决时,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经络气血的方法使其得以解决。
二、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卫生资源,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业资源。如果说中国的医改离不开中医药,那么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更加离不开中医药的广泛参与和深度耕耘。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既丰富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也将提升其境界,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优势品牌,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国在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的就是要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也成为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几千年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是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的,然而随着“西风东渐”,中医与我们日益疏离。重新让中医回归我们的生活,发挥养生保健、健康服务的作用,必须注重科学有效知识的宣传和养生保健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例如,可以建立健康社区,对社区中的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给居民普及中药材的知识,推广太极拳的练习。
3、政府方面可以制定有利于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方法激励发展前景好、信誉好、口碑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开发特色健康产品,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质量保障的中成药品种数量,让更多疗效确切、特色突出的中成药得到广泛应用;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为各相关产业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张永祥,周文霞.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39-743.
[2]王波.澳大利亚中医针灸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8,28(3):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