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力工业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力;发展状况;问题
前言:自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政府一直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新我国的电力工业几乎是在旧我国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9MW,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每小时。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以集资办电位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以1979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标志,电力工业打开了利用外资办电的大门,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利用外资的格局,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电力工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发电设备的缺口;另一方面提高了电力工业的技术含量,使电力工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兆瓦,此后,电力工业就驶入例如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1990年以来每年新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都超过10000兆瓦;到1995年3月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又跨上2亿兆瓦的台阶;1996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2位;2000年3月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再次跨上3亿千瓦的台阶,进入了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的行列,从此长期严重缺点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1956年4月国产第一台6兆瓦火电机组投产电以来,国产发电设备不断加入电力工业行列,发电设备品种不断增加,发电机组容量不断扩大。现在,300兆瓦及以上机组已成为运行中的主力机组,单机容量为600兆瓦和800兆瓦的发电机组已相继并网发电;单机50兆瓦及以下的纯凝气式小火电机组已得到有效控制和关停。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无核电的局面。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电站。
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我国电网从发展城市孤立电网开始,逐步形成地区电网,再发展成省内电网,进而发展为大区电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省500千瓦跨省市主干电网和山东的500千瓦电网及西北结构紧密的330千瓦电网,其中华东电网和南方四省联营电网发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0兆瓦。1989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条跨大区远距离±500千瓦直流输电线路=葛沪线,开始了大区电网之间的联网。随着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和与之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的逐步建成投产,将形成我国坚强的中部电网,成为全国联网的核心、1998年国家把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个县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以改善城乡供电,开拓电力市场。
现在,我国已掌握了先进的300兆瓦、600兆瓦亚临界和超临界火电机组、550兆瓦混流式水电机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和500千瓦交直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技术,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掌握了180m级的各类大坝的建坝技术,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施工技术,有能力建设象二滩、三峡水电站那样的巨型水电工程;引进和开发了先进的大型水、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各大电网的通信、调度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自行开发的CC-2000EMS、DMS系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和调度开始走上了自动化、现代化的管理。
2.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电力工业的发展形势较好,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力供应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很低,电力发展任重道远。到1999年我国人均占有发电装机只有0.24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979千瓦每小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到国家的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全国至今仍有6000万人左右没有用上电。1998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9.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电煤消费占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2.1%,也比发到国家70%-80%低得多;1999年电力消费能耗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为34.8%;第二个问题是省间市场封闭,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受到局限。一些地方从本地区短期利益出发,把“省为实体”与资源优化配置对立起来,搞市场壁垒,限制竞争,限制甚至拒绝区外价廉的电力,造成电力市场割据,严重阻碍了电网经济调度和运行,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增加了用户的电价负担,违背了电力事业公用性的原则;第三个问题电力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特别使城乡电网老化,电能损耗大,农村电价高,出现了“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现象。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电装机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调节性能差的迳流式电站比例过大;煤电比重过大,参数过低,效率过低,小火电机组发展失控,使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供电煤耗降低缓慢。三是在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的条件下,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或是调峰技术和经济性差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个问题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价管理较混乱,电价结构不合理,输配电价所占比例过小,用户不合理负担沉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孤立小电网,用户支付的电价水平超过实际承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电力发展既有发展中可观条件制约的因素,也有受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主管认识制约的因素。随着电力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改革不断深化,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电力工业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为GDP年均增长9.8%提供了有力支撑。200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以每年一亿千瓦的电力建设速度展,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此之大的电力建设规模,基本上满足了对电力的需求,为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目前,中国人均装机仅0.54千瓦,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电力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电源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发电量的80%以上来自煤电,大量消耗煤炭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和运输压力。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与电源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电力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未完成,电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电网调度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此外,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力市场供需关系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增加了困难。
二、电力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一次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相关要素资源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急速增加。需求预测一再被突破。根据《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2003年版)预测,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最多为8.20亿千瓦:但仅仅6年后,我国2009年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8.6亿千瓦,已经超出预计的2020年装机数。
根据中国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目标,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设计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三种情景,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及预测。数据表明,2005-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惊人。按照平均数计算,石油在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耗量分别达到365亿吨、235亿吨和236亿吨,远远超出我国目前约21亿吨的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以平均数计算,煤炭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消耗量分别为1259亿吨、936亿吨和865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原煤分别为1763亿吨、1310亿吨和1211亿吨(按照1公斤原煤折合0.7143公斤标准煤计算)。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约1145亿吨煤炭储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核电和水电虽然是清洁能源,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性的问题。核燃料铀的储量不容乐观。根据2007年世界铀资源红皮书,全球已探明的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的铀资源总量为546.9万吨,按2006年全球天然铀消耗6.65万吨计算,可用82年。我国现在探明的天然铀储量只能供4000万千瓦装机运行50-60年,实际产量也严重不足,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燃料只能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世界上共有438座核电站运行,44个在建(新开工项目大多在中国),计划新建的核电站超过200座。随着核电热在全球再度兴起,对铀资源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水电方面,根据2006年最新的资源普查,我国大陆水力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2亿千瓦,而且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是否适合开发尚有争议。因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50年水电装机4.8亿千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电力行业除了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之外,还需要占用、耗费大量的土地、淡水以及铜、铝、钢等材料,这些资源也都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例如。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消耗的铜占全国总耗量的近43%,消耗的电解铝占全国总耗量的14%。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并超过了全球资源承载力的15%。
(二)资源消耗过大,环境严重恶化,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一次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消耗过大,高碳排放和环境状况恶化。截至2008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5.9%(主要是燃煤机组),发电量比例更是高达81%。煤炭的大量开采严重消耗了本已十分紧缺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量的煤炭燃烧则加剧了污染物的高排放。在各类一次能源中,单位热量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木材(110)、煤炭(97)、石油(73)、天然气(56),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2006年,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分别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53%、50%和42%左右。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总量也即将超过美国排世界第1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和生态破坏损失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7%-20%。
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28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386ppm,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超过90%。很多科学家将400--450ppm设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限(也有乐观者认为是550ppm,有悲观者认为是350 ppm),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大户,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
(三)电力工业传统技术路线面临挑战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沿着更大、更快、更高、更强的技术路线――一直走到了核裂变、核聚变。从电力工业来看,其基础原理和技术一直沿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架构,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发电机、变压器参数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重,连风力发电机也已达到数百吨;输电线路、电缆直径越来越粗、电压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当一条又一条、越来越多的截面达上万平方米(宽、高各为几十至上百米)、长度逾千公里的巨大高压电磁
走廊在大地上纵横捭阎、呼啸而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感到困惑:电力工业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还将走多远?由此带来的严重的资源、环境、运输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困境,究竟如何得到根本解决?
三、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发展清洁电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主打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牌
中国的能源状况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关注。新能源主要界定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对煤炭清洁的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下一步中国发展新能源要着力做好五件事:一是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二是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四是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五是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逐步建立风电产业体系。制订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正在研究调整过程中。
(二)调整电力工业结构
目前,中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3%,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从人才队伍,还是从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看,都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中国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约5.4亿千瓦。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可望达到3亿千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局今年将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今后3年,分别计划关停13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和800万千瓦,相应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5000万千瓦。大力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
同时,统筹利用境内境外油气资源,建成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中哈原油二期工程,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此外,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能源法(送审稿)》审查,争取早日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煤层气等产业政策。
(三)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先进清洁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必要的。中国拟开展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比如采用IGCC、循环流化床和碳捕获等技术的电站项目,实现火电的高效发展和清洁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快老机组脱硫改造步伐
控制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的污染排放十分重要。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在役的燃煤火电机组的脱硫改造步伐,到2010年实现在役火电机组全部脱硫运行。同时,鼓励在役的中型燃煤火电机组进行节能改造,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减少排放。
关键词:软科学 电力软科学 呼唤 决策 挑战 有力支撑
1.软科学与电力软科学
“软科学”这一术语是借现代计算机科学中软件的概念,据考证,“软科学”一词最早源于1964年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中。1971年,日本出版了《科学技术白皮书》,并将软科学概念定义为: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的、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依靠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软科学”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1986年,万里同志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发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软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法制、软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技术经济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内容。
在我国,“能源软科学”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走在能源软科学研究前沿的是由周德群教授带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团队。电力软科学是能源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电力软科学”一词的出现还是近年的事,而且电力软科学的研究严重滞后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软科学的研究机构主要是2009年刚刚成立的国网能源研究院,其它与电力软科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很少,且主要零散分布在少数电力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但研究不系统针对性不强,或鲜有研究,研究人才也较少,这与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许多电力问题的出现与频频告急,与我国电力软科学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和支撑不够关系极大。
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使用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任意一个环节配合不好, 都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
电力的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涉及到管理科学、统计学、预测学、决策科学、技术经济学、电力科学等学科,因此,有学者把研究与电力相关的生产、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交流等各方面问题,为与电力相关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称为电力软科学。
电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电力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力的生产、规划、运营等各个层次的决策都需要提供科学的依据,尤其是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矛盾与挑战也亟需电力软科学对其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咨询、智囊作用。
2. 快速发展的电力工业呼唤着电力软科学的支撑
近年来,在我国GDP平均以10%左右速度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电力居于中心位置,电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1 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 煤电比例过高矛盾
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9.62亿千瓦,5年来年均增长13.22%。发电装机容量自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伴随着电源的快速增长,电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煤电比例过高的矛盾突出,煤电占75%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水电装机只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20%。核电目前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不到2%,远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风电等新能源不到总装机的1%。这都表明,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在电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能源分布状况,调整电源结构是电力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2 清洁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 电能上网和传输矛盾
近几年,清洁能源在我国发展迅速,核电在建规模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规模已居全球第二,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3107万千瓦;我国水电发展迅速,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装机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水电开发率仅仅约为水能资源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60%水平,表明水电开发潜力巨大。资料显示,仅201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将增加3550万千瓦。
根据中电联《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37亿千瓦左右,年均增长8.5%。其中,水电为2.84亿千瓦,核电430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3000万千瓦,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300万千瓦。
清洁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也对电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电网对于大规模接纳这些个性迥异的新成员,确实有些困难。
首先,清洁能源的接入,带来了电网调频、调峰与经济运行问题。清洁能源发电大多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这些特征打破了原有电网电能供给和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给电网调频、调峰及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影响。其大规模接入电网,也容易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冲击。
此外,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沿海地区,水电集中在西南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必须依托远距离输电将清洁能源电力送到中部、东部和南部的负荷中心。
清洁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清洁能源的上网和传输,在现有电网资源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对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做出抉择,这些抉择呼唤电力软科学的有力支撑。
2.3 电网规模的扩大 安全可靠性面临挑战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国家电网规模总体翻番。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现在电网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居于世界第一。
但是,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系统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一方面,电网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有利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传输。但另一方面,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发生连锁性事故和大面积停电的风险也日益扩大,对实现电能的安全传输和可靠供应提出重大挑战,电网的坚强可靠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2.4 电网的开放 优质服务面临挑战
电力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输电和配电等生产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这些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电力工业自身发展规律,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成为电力工业的自然选择,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有效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电网企业要改变传统服务观念,以客户为中心完善服务机制,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增加客户满意度和信赖度。电网企业还要为发电企业做好服务,为分布式发电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以及实现能源阶梯利用服务。同时,电力用户的身份定位也悄然转变,部分用户已经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既是电力消费者,同时又是电力生产者。
电网的开放透明为电网自身的运营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用户的积极、广泛参与对于电网优化资产效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对电网友好兼容各类电源和用户接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发电量的快速增长 消费仍然不足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用电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人均用电量2465千瓦时,是1978年的9.5倍。从人均用电量增长来看,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均用电量实现了3次翻翻,而且成加速发展的态势。
但是,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1.19吨油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63吨油当量的66%。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用电更少,以2007年为例,我国人均用电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953年,韩国的1991年左右的用电水平。人均用电消费不足表明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空间巨大,电力的快速增长态势不会改变。
能源的消费不足,不仅影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且还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电力的飞速发展和电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是电力软科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2.6 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的挑战
能源的供应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69.4%,而且,这种能源构成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一方面,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终将会由于不断地消耗而逐渐枯竭;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灾难性问题。
2009年,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我国政府也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因此,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电力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环境的挑战,亟待电力软科学的发展和对此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各级各类管理决策部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尤其是电力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7 需求侧管理上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人们,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税收、投资融资政策,鼓励开发、推广和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节能。但目前,这几个方面都没有跟得上,与电力装机容量快速增长趋势极不相称,以致终端用电效率明显低下,被迫以加快装机来化解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供需矛盾。如何解决需求侧的矛盾也呼唤着电力软科学的快速发展。
3.结语
能源问题纷繁复杂,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能源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也涉及重大的外交、环境和安全问题。电力在能源中又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解决复杂的能源问题,尤其解决快速发展的电力的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高效的管理,而且更多的需要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而相关的决策的制定,在依赖于电力软科学相关知识支持的同时,亟待电力软科学的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电力软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各类管理决策部门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3)
[2]学能.大力加强能源软科学的研究.新华文摘,1983(2).
[3]周德群,杨列勋.一门亟待发展的交叉性科学能源软科学研究进展.管理学报,2008.5(5)
[4]刘振亚.智能电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5]张来武.进一步认识软科学推动软科学应用.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l2期
[6]万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07—31
[7]胥和平.软科学研究要关注“十二五”发展重大问题.中国科技论坛。2010(4)
[8]王诗才,牛永花.探索构建我国软科学研究项目新的评价方法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7(6)
[9]董岩.关于国家软科研究计划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10(7)
[10]徐敏杰,胡兆光,周原冰,吴俊勇.基于多智能体的电力软科学智能实验室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1月,第19卷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