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

电力工业的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力工业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力工业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电力;发展状况;问题

前言:自新我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政府一直把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业,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力工业体系。新我国的电力工业几乎是在旧我国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9MW,发电量只有43亿千瓦每小时。

1.自我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以集资办电位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以1979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为标志,电力工业打开了利用外资办电的大门,逐步形成了多种形式利用外资的格局,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电力工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发电设备的缺口;另一方面提高了电力工业的技术含量,使电力工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兆瓦,此后,电力工业就驶入例如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1990年以来每年新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都超过10000兆瓦;到1995年3月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又跨上2亿兆瓦的台阶;1996年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2位;2000年3月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再次跨上3亿千瓦的台阶,进入了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大国的行列,从此长期严重缺点的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1956年4月国产第一台6兆瓦火电机组投产电以来,国产发电设备不断加入电力工业行列,发电设备品种不断增加,发电机组容量不断扩大。现在,300兆瓦及以上机组已成为运行中的主力机组,单机容量为600兆瓦和800兆瓦的发电机组已相继并网发电;单机50兆瓦及以下的纯凝气式小火电机组已得到有效控制和关停。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入商业化运行,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无核电的局面。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电站。

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我国电网从发展城市孤立电网开始,逐步形成地区电网,再发展成省内电网,进而发展为大区电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省500千瓦跨省市主干电网和山东的500千瓦电网及西北结构紧密的330千瓦电网,其中华东电网和南方四省联营电网发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0兆瓦。1989年我国建成了第一条跨大区远距离±500千瓦直流输电线路=葛沪线,开始了大区电网之间的联网。随着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和与之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的逐步建成投产,将形成我国坚强的中部电网,成为全国联网的核心、1998年国家把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和改造全国2400多个县农村电网和280个地级以上城市电网,以改善城乡供电,开拓电力市场。

现在,我国已掌握了先进的300兆瓦、600兆瓦亚临界和超临界火电机组、550兆瓦混流式水电机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和500千瓦交直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和运行技术,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掌握了180m级的各类大坝的建坝技术,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设计、施工技术,有能力建设象二滩、三峡水电站那样的巨型水电工程;引进和开发了先进的大型水、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各大电网的通信、调度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自行开发的CC-2000EMS、DMS系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和调度开始走上了自动化、现代化的管理。

2.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从总体上看电力工业的发展形势较好,但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力供应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很低,电力发展任重道远。到1999年我国人均占有发电装机只有0.24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979千瓦每小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到国家的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全国至今仍有6000万人左右没有用上电。1998年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9.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电煤消费占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2.1%,也比发到国家70%-80%低得多;1999年电力消费能耗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为34.8%;第二个问题是省间市场封闭,最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受到局限。一些地方从本地区短期利益出发,把“省为实体”与资源优化配置对立起来,搞市场壁垒,限制竞争,限制甚至拒绝区外价廉的电力,造成电力市场割据,严重阻碍了电网经济调度和运行,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增加了用户的电价负担,违背了电力事业公用性的原则;第三个问题电力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电网建设长期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特别使城乡电网老化,电能损耗大,农村电价高,出现了“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现象。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电装机比重不断下降,而且调节性能差的迳流式电站比例过大;煤电比重过大,参数过低,效率过低,小火电机组发展失控,使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供电煤耗降低缓慢。三是在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的条件下,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或是调峰技术和经济性差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个问题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尚未形成,电价管理较混乱,电价结构不合理,输配电价所占比例过小,用户不合理负担沉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和孤立小电网,用户支付的电价水平超过实际承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诉,我国的电力发展既有发展中可观条件制约的因素,也有受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等主管认识制约的因素。随着电力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改革不断深化,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第2篇

关键词:电力工业 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为GDP年均增长9.8%提供了有力支撑。200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3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06、2007、2008年连续3年以每年一亿千瓦的电力建设速度展,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如此之大的电力建设规模,基本上满足了对电力的需求,为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资源和环境两个瓶颈。目前,中国人均装机仅0.54千瓦,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电力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电源结构不尽合理。中国发电量的80%以上来自煤电,大量消耗煤炭造成了较大的环境和运输压力。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与电源的结构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局部地区“窝电”和缺电并存。电力市场化改革任务还未完成,电价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电网调度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此外,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力市场供需关系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为电力工业的结构优化增加了困难。

二、电力工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一次能源资源面临枯竭,相关要素资源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机急速增加。需求预测一再被突破。根据《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2003年版)预测,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最多为8.20亿千瓦:但仅仅6年后,我国2009年电力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8.6亿千瓦,已经超出预计的2020年装机数。

根据中国205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发展目标,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设计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三种情景,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2005-205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及预测。数据表明,2005-2050年能源需求总量惊人。按照平均数计算,石油在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耗量分别达到365亿吨、235亿吨和236亿吨,远远超出我国目前约21亿吨的石油探明可开采储量。以平均数计算,煤炭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05-2050年总消耗量分别为1259亿吨、936亿吨和865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原煤分别为1763亿吨、1310亿吨和1211亿吨(按照1公斤原煤折合0.7143公斤标准煤计算)。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约1145亿吨煤炭储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核电和水电虽然是清洁能源,但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性的问题。核燃料铀的储量不容乐观。根据2007年世界铀资源红皮书,全球已探明的开采成本低于130美元/公斤的铀资源总量为546.9万吨,按2006年全球天然铀消耗6.65万吨计算,可用82年。我国现在探明的天然铀储量只能供4000万千瓦装机运行50-60年,实际产量也严重不足,未来大规模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燃料只能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世界上共有438座核电站运行,44个在建(新开工项目大多在中国),计划新建的核电站超过200座。随着核电热在全球再度兴起,对铀资源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水电方面,根据2006年最新的资源普查,我国大陆水力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2亿千瓦,而且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是否适合开发尚有争议。因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2050年水电装机4.8亿千瓦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电力行业除了消耗大量的一次能源之外,还需要占用、耗费大量的土地、淡水以及铜、铝、钢等材料,这些资源也都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例如。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消耗的铜占全国总耗量的近43%,消耗的电解铝占全国总耗量的14%。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2倍以上,并超过了全球资源承载力的15%。

(二)资源消耗过大,环境严重恶化,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一次能源特别是煤炭资源消耗过大,高碳排放和环境状况恶化。截至2008年底,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5.9%(主要是燃煤机组),发电量比例更是高达81%。煤炭的大量开采严重消耗了本已十分紧缺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大量的煤炭燃烧则加剧了污染物的高排放。在各类一次能源中,单位热量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木材(110)、煤炭(97)、石油(73)、天然气(56),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2006年,电力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分别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53%、50%和42%左右。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总量也即将超过美国排世界第1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和生态破坏损失大约相当于当年GDP的7%-20%。

科学观测表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28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386ppm,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范围。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特别是近30年来升温明显。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超过90%。很多科学家将400--450ppm设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限(也有乐观者认为是550ppm,有悲观者认为是350 ppm),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电力行业作为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大户,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

(三)电力工业传统技术路线面临挑战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沿着更大、更快、更高、更强的技术路线――一直走到了核裂变、核聚变。从电力工业来看,其基础原理和技术一直沿用工业革命以来的架构,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发电机、变压器参数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重,连风力发电机也已达到数百吨;输电线路、电缆直径越来越粗、电压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长。当一条又一条、越来越多的截面达上万平方米(宽、高各为几十至上百米)、长度逾千公里的巨大高压电磁

走廊在大地上纵横捭阎、呼啸而过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感到困惑:电力工业沿着这条技术路线还将走多远?由此带来的严重的资源、环境、运输以及安全等方面的困境,究竟如何得到根本解决?

三、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坚定不移地发展清洁电力,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力工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主打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牌

中国的能源状况一直为国内外所普遍关注。新能源主要界定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对煤炭清洁的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

下一步中国发展新能源要着力做好五件事:一是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二是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四是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五是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推动风电设备国产化,逐步建立风电产业体系。制订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正在研究调整过程中。

(二)调整电力工业结构

目前,中国核电装机仅占电力总装机的1.3%,发展潜力很大。无论是从人才队伍,还是从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看,都具备了加快发展核电的条件。中国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的资源量约5.4亿千瓦。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可望达到3亿千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局今年将加快电力工业结构调整。今后3年,分别计划关停13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和800万千瓦,相应建设大型、高效、清洁燃煤机组5000万千瓦。大力推进煤炭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建设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基地煤炭产量比重。

同时,统筹利用境内境外油气资源,建成投产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中哈原油二期工程,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建设。此外,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能源法(送审稿)》审查,争取早日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煤层气等产业政策。

(三)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先进清洁发电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必要的。中国拟开展一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比如采用IGCC、循环流化床和碳捕获等技术的电站项目,实现火电的高效发展和清洁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电力布局,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低浓度瓦斯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快老机组脱硫改造步伐

控制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的污染排放十分重要。中国政府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在役的燃煤火电机组的脱硫改造步伐,到2010年实现在役火电机组全部脱硫运行。同时,鼓励在役的中型燃煤火电机组进行节能改造,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减少排放。

第3篇

关键词:软科学 电力软科学 呼唤 决策 挑战 有力支撑

1.软科学与电力软科学

“软科学”这一术语是借现代计算机科学中软件的概念,据考证,“软科学”一词最早源于1964年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中。1971年,日本出版了《科学技术白皮书》,并将软科学概念定义为: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的、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依靠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现象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软科学”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1986年,万里同志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发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的、有科学依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软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法制、软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技术经济分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内容。

在我国,“能源软科学”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走在能源软科学研究前沿的是由周德群教授带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团队。电力软科学是能源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电力软科学”一词的出现还是近年的事,而且电力软科学的研究严重滞后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软科学的研究机构主要是2009年刚刚成立的国网能源研究院,其它与电力软科学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很少,且主要零散分布在少数电力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但研究不系统针对性不强,或鲜有研究,研究人才也较少,这与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许多电力问题的出现与频频告急,与我国电力软科学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和支撑不够关系极大。

电力的生产、输送、分配、使用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任意一个环节配合不好, 都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

电力的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涉及到管理科学、统计学、预测学、决策科学、技术经济学、电力科学等学科,因此,有学者把研究与电力相关的生产、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交流等各方面问题,为与电力相关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称为电力软科学。

电力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电力工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当前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力的生产、规划、运营等各个层次的决策都需要提供科学的依据,尤其是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矛盾与挑战也亟需电力软科学对其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咨询、智囊作用。

2. 快速发展的电力工业呼唤着电力软科学的支撑

近年来,在我国GDP平均以10%左右速度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电力居于中心位置,电力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1 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 煤电比例过高矛盾

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9.62亿千瓦,5年来年均增长13.22%。发电装机容量自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伴随着电源的快速增长,电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电力生产结构中,煤电比例过高的矛盾突出,煤电占75%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水电装机只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20%。核电目前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不到2%,远低于世界17%的平均水平。风电等新能源不到总装机的1%。这都表明,我国电源结构不合理,在电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能源分布状况,调整电源结构是电力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2 清洁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 电能上网和传输矛盾

近几年,清洁能源在我国发展迅速,核电在建规模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规模已居全球第二,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3107万千瓦;我国水电发展迅速,水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装机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水电开发率仅仅约为水能资源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60%水平,表明水电开发潜力巨大。资料显示,仅201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将增加3550万千瓦。

根据中电联《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37亿千瓦左右,年均增长8.5%。其中,水电为2.84亿千瓦,核电430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3000万千瓦,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及其他300万千瓦。

清洁能源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也对电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电网对于大规模接纳这些个性迥异的新成员,确实有些困难。

首先,清洁能源的接入,带来了电网调频、调峰与经济运行问题。清洁能源发电大多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这些特征打破了原有电网电能供给和负荷需求之间的平衡,给电网调频、调峰及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影响。其大规模接入电网,也容易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冲击。

此外,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以及沿海地区,水电集中在西南地区,大多远离负荷中心,必须依托远距离输电将清洁能源电力送到中部、东部和南部的负荷中心。

清洁能源发电的快速增长,大量的清洁能源的上网和传输,在现有电网资源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对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做出抉择,这些抉择呼唤电力软科学的有力支撑。

2.3 电网规模的扩大 安全可靠性面临挑战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国家电网规模总体翻番。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现在电网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居于世界第一。

但是,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系统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一方面,电网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有利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传输。但另一方面,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发生连锁性事故和大面积停电的风险也日益扩大,对实现电能的安全传输和可靠供应提出重大挑战,电网的坚强可靠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2.4 电网的开放 优质服务面临挑战

电力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输电和配电等生产环节具有自然垄断属性。这些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电力工业自身发展规律,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成为电力工业的自然选择,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有效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电网企业要改变传统服务观念,以客户为中心完善服务机制,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增加客户满意度和信赖度。电网企业还要为发电企业做好服务,为分布式发电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以及实现能源阶梯利用服务。同时,电力用户的身份定位也悄然转变,部分用户已经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变为既是电力消费者,同时又是电力生产者。

电网的开放透明为电网自身的运营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用户的积极、广泛参与对于电网优化资产效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对电网友好兼容各类电源和用户接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5 发电量的快速增长 消费仍然不足矛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用电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人均用电量2465千瓦时,是1978年的9.5倍。从人均用电量增长来看,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均用电量实现了3次翻翻,而且成加速发展的态势。

但是,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1.19吨油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63吨油当量的66%。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用电更少,以2007年为例,我国人均用电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953年,韩国的1991年左右的用电水平。人均用电消费不足表明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空间巨大,电力的快速增长态势不会改变。

能源的消费不足,不仅影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且还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电力的飞速发展和电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是电力软科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2.6 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的挑战

能源的供应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69.4%,而且,这种能源构成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一方面,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终将会由于不断地消耗而逐渐枯竭;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灾难性问题。

2009年,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我国政府也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因此,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电力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环境的挑战,亟待电力软科学的发展和对此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各级各类管理决策部门制定能源发展规划,尤其是电力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7 需求侧管理上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人们,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相关的财政、税收、投资融资政策,鼓励开发、推广和使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全社会节能。但目前,这几个方面都没有跟得上,与电力装机容量快速增长趋势极不相称,以致终端用电效率明显低下,被迫以加快装机来化解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供需矛盾。如何解决需求侧的矛盾也呼唤着电力软科学的快速发展。

3.结语

能源问题纷繁复杂,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能源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也涉及重大的外交、环境和安全问题。电力在能源中又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解决复杂的能源问题,尤其解决快速发展的电力的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高效的管理,而且更多的需要法律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而相关的决策的制定,在依赖于电力软科学相关知识支持的同时,亟待电力软科学的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电力软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各类管理决策部门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42(3)

[2]学能.大力加强能源软科学的研究.新华文摘,1983(2).

[3]周德群,杨列勋.一门亟待发展的交叉性科学能源软科学研究进展.管理学报,2008.5(5)

[4]刘振亚.智能电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5]张来武.进一步认识软科学推动软科学应用.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l2期

[6]万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07—31

[7]胥和平.软科学研究要关注“十二五”发展重大问题.中国科技论坛。2010(4)

[8]王诗才,牛永花.探索构建我国软科学研究项目新的评价方法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7(6)

[9]董岩.关于国家软科研究计划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10(7)

[10]徐敏杰,胡兆光,周原冰,吴俊勇.基于多智能体的电力软科学智能实验室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11月,第19卷第21期

第4篇

1.面对发展现状 及早部署谋划

电力集体施工企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现处于成长或发展阶段,整体运作模式、运转机制、制度流程、生产经营管理的经验与手段还不太成熟,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够,主动服务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还不够强烈。企业内部用工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一线施工作业人员技能水平较低,整体劳动效率低下;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缺乏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模式和方法。当承担的业务较多而自身不能独立完成时,工程施工不得不进行转包或分包,给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和很多的问题。

2.转变经营机制 提升发展能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2.1健全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健全电力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

2.2规范机构设置。以规范岗位管理、优化人员结构为突破口,以“三定”、“三考”为抓手,按照长远规划、促进发展、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员工“岗位双选---待岗培训--在岗预备—竞聘上岗—落聘淘汰”,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长效机制。

2.3优化分配结构。体现业绩为导向、激励为手段、市场化为依据、兼顾公平为原则,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覆盖至工资升降、培训奖励、职工生涯规划和评优选先等方面,从而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真正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规范管理机制 激活运营活力

3.1完善整章建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对原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力求将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制度管人、规章管事,确保各项工作在可控范围内高效运转、顺利推进。

3.2加强成本管控。加强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各管理环节,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同时要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3.3推行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施工复杂程度及作业环境、工期与质量要求、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等因素先确定1-2个工程项目经理部或工程项目组,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4.稳定安全管理 保障经济实力

4.1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应用安全检查表及安全预控分析表,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行为,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风险,为技改及大修项目的安全、可靠、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严格质量为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重视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将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以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为第一责任、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管理、监督专家队伍。经常通过监督检查、管理评审等手段,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其所有质量活动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改进措施,督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5篇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物业管理 创新发展

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专业的物业服务人员。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其工作内容则涵盖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环保、公共管理及房屋设计、规划等等,所以需要了解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很多供电企业的物业管理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转岗职工,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其次,物业管理收费体系不合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业主存在隐形双重收费现象。供电企业物业业主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供电企业的内部职工,另外一种则是外来业主,即外部人员以市场价格购买入住的。尽管国家有相关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但是很多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并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未认真履行相关职责,而供电企业也未进行有效监督;并且小区内大部分都是体制内业主,其本身就享受供电企业发放的潜在补贴,因此在物业管理化司制定相关收费项目时,体制内业主对这些不合规定的项目体会不深,很容易就会通过,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最后,针对供电企业物业服务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很多供电企业仍然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相应的物业公司内部有较多职工,一个小区近三分之二均为体制内业主,于是物业服务企业也会认为自己的小区的主宰人员,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小区内一些公共设施出租收费,在未征求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对小区规划、设施布置等随意规划。此外,物业管理单位的财务账目透明度不足,而供电企业也未采取有效的审计监管措施,导致物业收费标准偏高,存在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

二、当前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国家电网公司的成立、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均是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体现,原本属于供电企业辅业的物业公司也要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而这个过程中,由于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在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市场化发展将是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电网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主业人员的分流效率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其工资水平、福利水平等均有所改善,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而言,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安置就业岗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认知程度

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垄断企业,相应的企业员工也习惯于享受“大福利”的待遇,认为不缴物业费是“正常”的,或者即使缴纳物业费,也要求享受更加超值的服务;并且物业管理公司的职工属于供电企业编制内的“正式职工”,这些人对物业管理一线工作不习惯、不适应,所以需要聘请大量的临时人员,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的运营成本。

3.消费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供电企业职工对居住环境、保健需求等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也要求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品牌形象相适应,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不仅要像普通物业管理公司那样提供常规的物业服务,还要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以满足供电企业内部职工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

4.同行业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服务方式、合理的人员结构,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及营运能力相对更强;相比之下,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由于长期处于体制保护中,所以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一旦失去供电企业对其提供的政策扶持与市场保护,则会面临着市场的淘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据了解,我国很多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均在不同程度的从福利型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过渡,虽然发展愿景很好,但这恰恰证明了现阶段供电企业要实现主辅分离、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物业公司市场化运营还缺乏必要的条件。

三、实现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1.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专业水平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接受市场考验,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服务方式;多多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物业服务管理理念,从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内部建设;从内部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公司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采用外引内招的办法加强人力资源队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摒弃以往“谁开发、谁管理”的本位主义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让更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入驻小区,促使小区内形成一个良好、和谐、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

2.加强监督与管理

物业监督管理部门要以相关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比如检查其是否定期维修、维护房屋及相关配套设施,供电企业选择物业公司的过程是否公正、透明,是否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监督审查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保证物业收费的合理性;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针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执行专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做出评价;调动业主的监督管理力量,开设网络、电话、手机短信、设置专门的部门等多个渠道,便于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如果物业管理单位多次违规,则要遵循从严处理的原则。

3.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行为予以规范

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要对自身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过程做出明确定位,从观念上强化服务意识,促使物业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物管公司要一改传统模式中在供电企业扶持下形成的“优越感”,认识到自己与小区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小区业主是自身的服务对象,也是公司经营、发展之根本。物管公司与小区业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转变观念,从上到下树立服务意识,以业主需求为中心、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满足业主需求。保证自身的服务质量达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应对快捷”的行业标准,最大程度上获得业主的认可、理解与支持。此外,还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物业服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方面各项收支要做到公开透明,定期或不定期的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以便业主清楚了解各项服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参考文献:

[1]邹楠.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化、诚信化、法制化建设――专访南通市房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处长沙红.中国物业管理.2011(2):50-52.

[2]方荔.从挖掘客户深度需求中寻找企业的新出路――赣州市久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物业管理.2013(3):98-99.

[3]徐芳. 高校房产在有偿物业管理阶段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4):175-178.

[4]全国商务楼宇物业管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物业管理.2010(6):插81-插82.

第6篇

同志们:

严寒渐退,春意日浓。值此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这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文秘部落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华秋实,前程似锦。**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运营以后,希望公司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忧患意识,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一流企业,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敢与同行争位次,瞄准市场要效益,打出品牌,闯出路子,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县委、县政府也要求包屯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寓监督管理于优质服务之中,制定得力措施,大开方便之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为企业保驾护航,做好企业的坚强后盾,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使其早日成为立足扶沟、面向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无公害农用药肥生产企业和我县的利税大户、贡献大户。

第7篇

【关键词】工会;电力企业;发展;作用

1 引言

由于经济的高速运转,对电力施工企业提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让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就要在电力施工企业里创建工会,透过工会的协调与领导能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并激发出员工对工作的激情,如此企业才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发展当中。

2 企业内化的内涵与重要性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由于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新型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指的是由于各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的所有领导和所有员工透过相同的创造以及实践,逐步构成的一个富有企业色彩的行为标准、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等。

良好的企业文化成为了激发企业健康化运转的前进力量,企业透过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开拓员工的思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进而激发员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员工和员工之间更加富有合作力与凝聚力,让企业更加具有活力。

2.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加大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电力施工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形象都具有非常良好的作用。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加快,企业同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这种竞争就是比拼综合实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还可以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进而令企业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接班人,为企业的发展给予智力支持、思想保障、舆论环境以及精神食粮。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立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十分有利,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职业素养的建设,而且对于创建健康的社会风气也十分有利,加快社会稳定团结,成为了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最后,企业文化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在注重企业管理的方法以及技术方面,更加关注企业的精神环境,重视人对于企业起到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全面激发人的道德观、情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还可以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调动起来,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3 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工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通过员工群体分化后使得员工之间的收入距离逐渐拉大,加大了工会维权工作的难度

为了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对于电力施工企业采取了深层次的改革,而且创建了富有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就令电力施工企业的员工团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于员工群体的不同,使得收入和政治地位都具有较大的距离。企业员工可以分为经营管理群体、文职员工群体和一线员工群体,因为本身所处的地位不同,员工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提高了企业工会的工作难度。为了达成员工的要求,企业工会应当及时改变自身在管理方面的措施以及工作的重心,如此才可以更加积极的贯彻工会工作。并且,当前在电力施工企业里执行的是现代管理制度,所选择的分配方法也十分多样,例如经营者年薪制、员工岗位级别制、企业内部分配制等。

3.2 以往工会工作形式已经无法符合企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执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电力施工企业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发展速度较快。可是当前我国的电力施工企业,工会依旧通过以往的管理模式,不论是对于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思维方面都无法顺应企业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方式太过古板,没有创新性且缺乏活力,管理方式无法真正表现出员工的所需,没有时效性。如果员工自身利益被侵害,就要通过工会进行维权,工会如果无力帮助,就会丧失员工的信任。当前属于知识型时代,电力施工企业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需要工会的领导一定要持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养,改变工会的管理方法,让工会真正变成保护员工利益的部门。

4 工会在电力施工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4.1 维护员工利益

工会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员工的利益。一个好的工会不仅可以凝聚人心,还能够集结人气,可以成为员工的有效后盾,能够调节电力施工企业的矛盾,加快员工团结,维护企业稳定。员工利益成为了员工最重视以及企业较敏感的话题,员工的利益成为了企业没有真正落实的主要问题,工会组织一定要认真面对员工的利益问题。只有员工的利益获得了保障,才可以让企业的内部关系更加和谐。

4.2 加快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的建立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具有沉淀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工会工作以及电力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工会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进行丰富的活动,在企业内部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建设给工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并且也给工会的相关工作给予了活力。工会对于电力文化宣传来讲十分重要,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向心力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均十分有利。

4.3 执行管理民主化、人性化

为了确保企业管理的人性化与民主化,应当实行职代会以及司务公开制度。这是因为职代会同司务公开制度属于企业管理民主化以及人性化的主要表现,也属于企业的治本政策。这不仅会对依靠广大员工为企业发展而服务的基本制度的创建有所影响,还会对企业工会工作对企业基层之间民主建设的根本性工作造成影响,对于工会而言,成为了体现企业和谐发展的有效作用。所以企业不但要实行职代会,还要落实职代会的权利。而推行司务公开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民主化和人性化的深层次体现。

4.4 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

加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就要改变以往在节日里集中送温暖的方法,而是把关心困难员工变成常态化机制。建立扶贫小组,募集帮困资金,救助困难员工,创建特困员工档案,确保帮困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5 结束语

工会作为员工利益的保护者,在维护员工利益方面还要继续努力,创建正确的企业文化,加快电力企业民主化管理,加大员工的责任感,激发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能动性,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健杰.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发挥企业工会作用――访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副部长杨洪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5).

第8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发展;问题

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建设监理被定义为: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我国的监理事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成效给予了极大的希望。

1 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监理深度有限,内容片面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物质供应单位分工协作的体制。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设计院只负责设计、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的不足。由于对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缺乏统一计划、管理、协调和控制,制造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无法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的某些建设单位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的当务之急。国家在引进监理制度时,并非特指某一种工程建设方法所对应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从理论上讲,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为其提供的一切服务活动统称为监理,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工程咨询的一部分,强调监理工程师就是 FIDIK合同条件里的工程师或咨询工程师。建设工程监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全方位、全过程监理发展:包括建设前期的工程咨询,建设实施阶段的招标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直至建设后期的运转保修在内的各个阶段的监督与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监理业的发展是制度推动型的,不是市场演进型的。政策体制和理论上的混乱加深了建筑领域对监理概念的分歧。首先,关于监理定位,有人认为监理应是第三方,有人认为应是建设单位的代表,还有人认为监理应代表政府。其次,政府的政策关注和强调质量监理,限制了监理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范围,加之绝大多数的监理单位都不具备建设前期的工程咨询能力,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又属于计划部门管理,诸多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的工程监理仅限于工程实施阶段,实际上大多数的现场监理人员干的就是监工的工作,只不过他们不是承包商的监工,而是建设单位雇用的监工。此外,给监理强加了太多的附加职能,这些职能超越了它的社会属性和自身能力,也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使得监理的路越走越窄,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1.2 监理责任不到位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压价竞争现象十分普遍,加之建设单位欠费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连带影响到监理服务的正常开展。监理企业低价中标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设法降低成本,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现场应投入的人员能减则减,缩减项目监理人员,除总监外大量使用临时外聘监理人员,这样的项目监理小组,其整体素质和监理业务水平当然与投标文件的承诺有相当的差距;同时也不能提供与项目监理需要相适应的办公、交通和平行检测等条件,投入的检测设备能少则少,现场监理办公费能压则压。其结果是现场监理人员像走马灯似的变换,平行检验无手段,监理服务不完全到位,监理效果不理想,直接导致监理服务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监理行业的形象。而监理责任的缺失,又使建设单位、承包商等各方越发藐视监理的地位和作用。

2 建设工程监理的性质及未来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2.1 性质

1)服务性。建设工程监理具有服务性,是从它的业务性质方面定性的。建设工程监理的主要手段是规划、控制、协调,主要任务是控制建设工程的投资、进度和质量,最终应当达到的基本目的是协助建设单位在计划的目标内将建设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在工程建设中,监理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信息以及必要的试验、检测手段,为建设单位提供管理服务。工程监理企业不能完全取代建设单位的管理活动。它不具有工程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它只能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建设单位进行管理。2)科学性。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工程监理企业应当由组织管理能力强、工程建设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领导;应当有足够数量的、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监理工程师组成的骨干队伍;要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要积累足够的技术、经济资料和数据;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独立性。《建筑法》明确指出,工程监理企业应当根据建设单位的委托,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要求工程监理企业按照“公正独立、自主”原则开展监理工作。按照独立性要求,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严格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工程建设文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有关的建设工程合同等的规定实施监理;在委托监理的工程中,与承建单位不得有隶属关系和其他利害关系;在开展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自己的组织,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程序、流程、方法、手段,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开展工作。4)公正性。公正性是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准则,是监理行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在开展建设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工程监理企业应当排除各种干扰,客观、公正地对待监理的委托单位和承建单位。

2.2 未来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1) 监理组织管理的体系化。未来的工程建设监理应该在施工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环保管理体系、设计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实现监理组织管理的体系化,以确保项目建设规范、有序、高效运转。2) 工程建设监理的流程化。未来的工程监理只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指挥部、总监办、驻地办、施工单位、设计代表处、地方协调部门及银行的职责、权限,才能做到各项监理程序的标准化、流程化,确保工程建设的高效运转。3) 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协同化。监理控制除了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外,当然也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所有工程建设者应当精诚合作,积极配合。从监理方面讲,最应强调的除公正意识外就是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依据合同、基于公正和平等进行监理工作,协同化的合作将是愉快而高效的。4) 工程建设监理控制的信息化。“全面详细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实时反馈更新、严密跟踪对比”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需要得到全面的实施,同时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单单通过人力已经无法实现,必须寻找现代化管理手段。未来的工程监理控制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系统、软件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达到实际的管理要求。工具化管理将成为未来工程监理控制的一个发展趋势。

3 结语

随着我国WTO步伐的加快,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公司将不断涌入中国市场,我国的监理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列。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发展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管理公司。我相信,通过人们对监理行业在建筑业中重要性的认识,工程监理行业的市场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第9篇

我来自美丽的**,是**电厂的一名基层职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来自电力生产一线的员工而言,就是要保证电力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而我今天所要演讲的题目也就是:家园。在我们**的三个梯级电厂中,**装机容量只有27万千瓦,只算是一个小弟弟,但它却扼守八百里**的入江口,和水布垭、隔河岩一道担负着华中电网调峰调频的重任。它守望**,让最后一滴水珠儿变成电能;它眺望长江,从容、淡定地传递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祝福与梦想。

就是在这里,我,踏入社会,渡过工作的第一个5年。从稚嫩到丰厚,从青葱到成熟,5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也可以造就一个人的精神。我的眼里的**,它团结、友爱、坚毅、勤勉。是我的工作家园,更是我的精神家园。5年里的故事也太多太多,今天我只说发生在即将过去的20*年里的几个小故事,与您分享:

当雪开始悄悄融化,山上的杜鹃花红润起来,岸坡上的紫藤无声地缀满了花串,20*年春天的脚步走近**电厂时候,3号机的检修才刚落下帷幕,1号机组检修的序幕就又被拉开。维护部自动班,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班组。班组成员,一个负责励磁,一个负责调速器,一个管监控,一个管自动化元件,外加一个什么都干的班长。这次检修,活可不少:

3个改造项目,1次自动设备绝缘的全面检查。而工期只有仅仅十天,要想圆满按期完成任务就得“天天”加班。且必需保证每晚加班三四个小时,保证第二天准点上班,保证周六晚饭前赶回电厂继续检修。这么多个保证,可是还是出了一点意外: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他们没有加班!~~许是那天的月儿太亮,让人生出了一缕诗意,忘却了繁忙;也或许许是那晚的美酒飘香,让人忘了时间,而换来了好梦一场。

时间转到秋天。9月20日晚,电厂又一个平静的周末夜。当班代值长、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孙勇正像往常一样,一个人认真监视着主站上报出的各种信号。突然,8时40分,2号机组“同步断线、励磁调节器总故障”的报警信号从主站屏幕蹦出来,并开始频繁抖动。小孙立刻警觉起来,一个飞身起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至厂房单控室。一进门,一股伴有烟尘的焦糊味扑面而来。再一看,励磁调节控制柜后已着火!火势还在加大。这样下去,随时可能造成励磁装置烧毁,发电机事故停机的严重后果!危急关头,平日一身书卷气的小孙沉着冷静拿起灭火器,对准火苗迅即将火扑灭,并马上向调度申请“停2号机并转开3号机”。

9:03分2号机正常停机,9:05分3号机正常开机,一场恶性事故避免了。于无声处听惊雷。与此同时,所有工区的同事赶来了,稍后在宜昌的同事和厂家人员也赶来了,大家一起展开全面事故抢修。一夜鏖战,当新一天的阳光将黑夜渐渐抹去,21日清晨7时30分,**2号机组恢复备用。这一刻,小孙和大伙写着倦意的脸上都挂着一丝浅浅的微笑,这微笑如清晨的阳光,灿烂而温暖。

刚入初冬,一场争分夺秒的开关站改造攻坚战就在**电厂打响了。为了打好这场仗,作为主力军的保护班早早就从各方面做好了准备并制定出一套不影响泄洪并保障厂用电安全运行的方案。可偏偏天公不作美,改造开始的第二天雨就跟着而来。在室外作业,为保障设备不进水,还可临时为设备搭起了雨棚,而人就只能任由雨水淋个湿透了,大家就这样穿梭在雨棚间,“沐浴”在雨中,享受别样“浪漫”。每天全班人员倾巢而出,天一亮就到了现场,天见黑才离开。剥电缆、摇绝缘、对线、挂白头……这些简单而又繁琐的工序被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寒风吹着湿衣,汗水夹着雨水,青山做伴、铁塔为伍……最后,118根电缆的3000多根线头的更换、大部分刀闸控制回路配线及后期全部试验这些平时需要15天才能做完的工作仅仅8天就完成了。工期缩短了整整一半,弃水最大限度地缩减,电量最大程度地提升!

说到这,20*年发生在我的家园——美丽的**的那几个小故事我就给您讲完了,或许您会觉得故事太平淡,我的家园也很普通。可就是这么一个家园,这么一个50余人的集体,它谨守平凡,默默书写自己的华彩。我可以很自豪地向大家报告的是,截止今天,**电厂今年发电已过11亿千瓦时,远远超过8.98亿千瓦时的设计年发电量。而在我们**,年发电量90亿千瓦时已是定局,这也远远超过梯级电厂79亿千瓦时的设计年发电量。

这些简单而枯燥的数字背后,站立着一列列丰富而鲜活的团队,那就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征途中阔步前行的**方阵、**方阵、湖北能源方阵!

第10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134-01

本文通过对当前电力营销现状的全面分析,深入内里,挖掘营销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问题深入探讨,提出一些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电力营销策略的建议,为以后电力营销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一、当前电力营销现状分析

长久以来,因为供电企业具有的电力客户的不可选择和市场垄断等商品特性,导致电力企业存在着以电能生产为导向的滞后电力营销观念,以至于电力企业员工形成了不重视客户需求的传统习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所谓市场营销即在市场大环境下将潜在交换转化为现实交换,以期实现人类的欲望和需要。其是一种市场经营的企业行为,最终是为了开发新客户,以获取交换产品价值时产生的利润。电力营销同样适用于这个原理,电力市场正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电力营销应当将顾客需求作为销售点,满足电力用户对电力商品经济、可靠、安全、合格的要求,使顾客享受到满意而周到的服务,最终实现电能使用价值的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实际上,当前电力公司所具备的市场营销理念十分的薄弱,公司员工只是将工作职责定位于完成本本岗位、本部门的工作,却忽略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卖电”,更忽略了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电力销售的主要工作轴心,且潜在意识里普遍认为电力销售只是营销部门的职责,缺少企业上下为营销工作的大局意识,造成了电力市场开拓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较不理想的结果。

1.2 服务意识淡薄

由于供电企业的经营地位和状态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其在市场上的行为并不成熟,并没有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相当部分的销售人员其对销售的理解仅定位于对工作的简单的执行上,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特别是当颁布实施《电力监管条例》后,用户加深了对供电双方义务和责任的认识,用户认识到自身所应享受到的服务,对用电企业的服务要求更加强烈,但目前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无法到达人们要求的水平。

1.3 客户满意度低

所谓的客户满意度即顾客是否对所购买的电力商品满意,满意程度如何。由于当前的供电企业在市场上的电力销售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地位,因此其市场定位依旧是轻营销重生产,企业发展策略、电网建设规划和检修停电等产生环节为其关注的重点,忽略了客户的要求,不能依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给顾客带来停电损失和麻烦。导致偏远地区和居民的正常用电得不到保障,使客户不信任电力产品,造成了客户用电的消极心理。

二、新形势下的电力营销管理的建议

上述在电力市场营销市场上出现的问题都说明必须改善营销策略,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为此电力企业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重新安排电力营销的相关工作,以客户满意、市场稳固、电能优质和营销先进等标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并依据市场变化对营销策略做出及时的调整,只有这样供电企业才能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中得到发展。

2.1 创新市场营销策略

根据客户用电需求,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1)深入分析用电需求的特点,推出符合条件的电能产品,如高效办理用电业务,提升各项用电服务及延伸服务功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2)细化市场,稳固与开拓市场。根据不同的用电市场需求,实施高效的售后服务策略,宣传清洁、高效、快捷的电能产品优势,培育新型用电市场,开挖潜在电力市场、培养客户用电习惯。(3)压缩和减少中间环节,供电企业可与保险公司合作,将因政策、金融、气候等变化导致的电价异常波动控制到最低,以保护用电客户的利益,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4)大力开展用电需求预测与需求侧管理技术的研究,实施超前服务,引导客户合理用电,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节能的电力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客户用电效率。(5)健全市场开拓激励机制,如建立Qc成果转化效益重奖激励机制,鼓励全员积极开拓市场。

2.2 坚持教育引导和奖惩并重的原则,不断优化营销队伍的服务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结合《电力监管条例》对营销人员进行营销服务、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方面的专业培训,培养真诚服务、积极热情的营销职业习惯和遵章守纪、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全面提升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让顾客享受到个性、契约化的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实现资源整合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营销体系。

电费收入是供电企业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确保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显得格外重要。需要增供扩销,抢占市场,才能让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形势下,作为供电企业,在农网的营销中,应当树立长期的利润观点,建立自由电价选择机制。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一套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电价机制,创造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还可根据一天用电的不同时段实行分时电价,低谷电价低于基本电价,对于高能耗用户提供电力直供服务,培育用电量大的用户,并帮助用户合理降低用电成本,及时解决用电过程中的难题,提高用电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用电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达到实施灵活电价策略的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11篇

【关键词】供电;电力营销;营销服务

一、当前电力营销工作中存在的现状

1、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各部门工作目标、员工岗位职责仅限于做好本部门、本岗位工作,而忽略了企业的主营业务――卖电,忽略了客户需求,缺少围绕更好地销售电力的工作主线,形成电力营销仅是营销部门职责的企业潜在的普遍共识,缺少企业上下为营销的大棋局意识,使得电力市场开拓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目标较不理想。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管理为主的转变,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市场营销滞后于客户的需求,电力企业对大量终端用户的负荷特性、用电习惯、用电趋势等需求侧特性及需求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影响营销决策的准确、有效,造成为客户提供的电力商品及售前、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不高,形成了电力营销滞后于客户需求的矛盾,影响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4、客户满意度有待提高,客户满意度顾名思义就是客户对电力商品的满意程度,包括电能质量及满足客户电力需求的服务。目前电力营销管理还没有真正实现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仍表现出重生产轻营销的企业定位,企业发展策略、电网建设规划、检修停电等生产运行环节,还不能首要考虑客户需求,不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相应延伸服务,造成客户停电损失。

二、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

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三、对于新形势下的电力营销策略的分析

1、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企业品牌是一种文化,也是市场竞争中的资产,首选应保障向客户提供可靠、持续的优质电能,以客户用电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发展电网、减少停电、减少客户用电成本等,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用电服务的要求,兑现服务承诺;同时应强化品牌宣传,企业品牌是优质的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品牌就是效益的大营销意识观念。

2、适应新形式电力市场的营销管理。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强化全员营销观念的树立、合理设计营销组织体系,保证各项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其次,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第三、积极在营销系统推广新技术,提高营销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减人增效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在推广的过程中要积极稳妥,以实用为准则。

3、优质产品与营销服务战略。供电服务是供电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实践“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展现企业良好服务形象的重要窗口。优质服务永无止境,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营销人员应广泛宣传电能优点,引导用户用电,开拓电力市场。

四、结论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包括首先建立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其次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第三要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杜松怀.电力市场(第二版)[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刘继春.电力市场运营系统[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第1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通道;一专多能;轮岗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人力资源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能否拥有最终的、可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自身人才的质量与存量。近年来,电力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把职业生涯管理作为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个人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对象与主体,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其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组织又必须约束员工的职业发展满足其战略发展,组织应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主导。

作为组织性质的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提供条件、设置职业发展通道、给员工发展予以帮助等,其中,企业尤其在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既有利于企业吸收、培养、稳定优秀人才,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工作激情,挖掘员工工作潜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满意度。。近年来,珠海供电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为电力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多通道发展,实现共赢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出台了《南方电网公司技术专家管理办法》和《南方电网公司技能专家管理办法》,企业高级管理岗位太少,专业技术人员一窝蜂地争过管理岗位的"独木桥";一线班组难以留住人才,技能人员纷纷想转到管理岗的现象得到了改变。珠海供电局为员工打造了三条通道,除了管理通道,还开辟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以'人才价值本位'代替'官本位',促进人才和企业共赢。

1、选聘各专业的助理技术专家和助理技能专家

员工只要能力和业绩达到相关要求,通过层层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受聘为局的助理技术专家,最高可拿23岗工资,其工资待遇相当于局部门中层正职或区局的局领导副职;技能人员可以受聘为局的助理技能专家,最高可拿22岗工资,工资待遇相当于局部门中层副职或区局部门正职。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助理技术、技能专家,珠海供电局还向广东电网公司进行推荐,参加省公司层面的技术专家或技能专家选聘,晋升到更高的岗级,工资待遇最高可拿到相当于南网本部部门副职或省公司副总经理。珠海供电局于2010年开展了此项工作以来,已选聘助理技术专家10名及助理技能专家10名,效果明显。

2、发展通道由"h"型变"H"型

以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是'h'型,在技术、技能岗上升到一定级别就遇到'天花板',千军万马挤到管理岗。现在,'h'型通道扩展为"H"型,技术、技能岗和管理岗可以互相流动,三条通道同样拥有了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2012年初,珠海供电局有3名助理技术专家进入了管理岗,实现了从技术通道向管理通道的流动。

二、通道的设计形式多样,促进人才与企业同发展

1、生产类员工鼓励一专多能的发展形式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能力精干与交叉,生产型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与领会本岗位上下游的能力要求,甚至要学习与掌握本岗位边缘性的、相关性的技能,从而既丰富自身的技术内容,增强自己的岗位选择、岗位适应能力,也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降低现代企业的人力成本。员工实现一专多能,事实上是拓宽自身职业发展通道。一般说来,生产型员工在其具体岗位上要实行操作与检修能力合一,即操作员工除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学习相关的检修技能,可以自己独立或与团队合作,及时而有效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简单设备故障、流程难题,从而减少停工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生产效益。

员工个人"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培养与当前企业追求团队合作建设并不矛盾。无论是企业层面的员工"一专多能"体系的建设,还是员工层面个体"一专多能"能力的培养,都可以进一步发挥团队优势。企业强调整体型的"一专多能",可以优化员工组合,简化派工矛盾;而个人主动地融入团队,可以发挥团队力量,取长补短,工作中增加"一专多能"的培养机会,减少个人工作的局限与窘迫。

珠海供电局2011年在500kV国安变电站进行了一岗多能的试点,500kV国安站的全体运行人员,参加了高压试验、油化试验、继电保护及设备检修等多个专业的培训课程,积累了不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并逐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国安站的日常巡视维护、缺陷查找及处理、设备运行状态分析等工作中。截至2012年6月,国安站的大部分运行人员已初步掌握了高压试验、继电保护、设备检修初级工技能,并在这三个专业领域各有5人共15人次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红外测温、主变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数据的初步分析、站内避雷器泄漏电流数据分析、故障录波数据的提取和初步分析等多项检修工作,运行人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升。

2、管理类员工采取岗位轮换的发展形式

岗位轮换简称为轮岗,主要是指管理型员工在组织中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同一职位水平上将员工从一个岗位(职业)调整到另外一个岗位(职业)。轮岗实施的目的从组织层面看,不仅使员工成为多面手, 让员工从不同角度加强对企业的理解,从而使企业由于员工的成熟而快速成熟起来;从员工层面看,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经历、经验,培养、拓宽员工的业务能力,为员工走向更高的管理岗位创造条件。

员工轮岗的实施原则:首先是个人自愿的原则。另外在时机上选择员工职业早期,以避免员工在某岗位上停留时间较长而增加惯性与惰性的可能;在对象上选择中低级别,以降低员工的位置重要性而造成的对企业的影响;在岗位上选择关联职位(如流程上下游的岗位),以减少岗位间的专业进入壁垒;在周期与范围上要适度控制,过于频繁与规模过宽的员工轮岗必然增加企业成本,造成冲击。

员工轮岗的实施步骤:人力资源部负责宏观管理,制定轮岗操作制度与轮岗实施细则,调研与论证可轮换岗位与可轮换对象,轮岗通用性知识培训与岗位适应性训练,轮岗实施、监督、评估与反馈。电力企业对于员工轮岗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也是必须针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员工队伍的构成情况及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确定员工轮岗的具体实施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

珠海供电局2012年进行了5批次的轮岗工作,其中各生产部门及区局3批次共8人从生产管理岗位到职能管理岗位轮岗锻炼学习,职能管理部门之间也有2批次共4人进行轮岗工作。人员的交流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员工和企业的成长。

三、结语

第13篇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管理 趋势

物流管理不断实践、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为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创造了动力,供应链管理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按其强调重点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物流管理阶段(1990年以前)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传递到用户的一个过程。起初,人们并没有把它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主要是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局部性研究,如研究多级库存控制问题、物资供应问题,较多的是研究分销运作问题。因此,供应链也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诸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于这种认识,在早期有人将供应链管理仅仅看作是物流企业自身的一种运作模式。

■二、价值增值链阶段(1990年-1995年)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需求环境的变化,原来被排斥在供应链之外的最终用户、消费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被纳入了供应链的范围,供应链就不再只是一条生产链,而是一个涵盖了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增值链。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阐述都代表这种观点。清华大学蓝伯雄(1990)认为,所谓供应链就是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1995)提到:“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Fred A・Kuglin在其《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一书中,把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分销商及用户,也即整个‘外延企业’中的所有环节协同合作,为顾客所希望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市场,提供一个共同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一个多企业的组织,作为一个外延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资源来取得协作运营,其结果是高质量、低成本,迅速投放市场并获得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PICS)第九版字典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计划、组织和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这些流程链接了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供应链包含了由企业内部和外部为顾客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各职能部门所形成的价值链。”

■三、网链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今天的企业间关系正在呈现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也正在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实际上,这种网链正是众多条单链纵横交错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理森(Harrision,1999)才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2001年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伊文思(Evens,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2000)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他认为,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此时,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企业战略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发展为网链模式。

笔者认为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以最小的成本将顾客所需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和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

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直到最终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全过程,管理对象是在此过程中所有与物资流动及信息流动有关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将其进行加工直到最终送到顾客手中为止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而其中的主要活动被视为链条上的节点,而相对应的即是节点企业,其中链条中最具控制力的企业便是核心企业。

(一) 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和实践转移到敏捷化、虚拟化、全球化、绿色化等方向。目前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六个方面:

1.供应链策略研究,主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作,如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客户响应、IT应用、延迟技术等;

2.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目前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等;

3.合作伙伴选择,成功的供应链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在著作《供应链物流管理》中提出了合作竞争与无边界组织的概念。他指出要在一个跨越企业界限的范围内集成企业的活动。目前主要研究重点在于对供应链系统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企业集成模式、合作伙伴的契约关系、合作伙伴的绩效评价、委托关系的激励问题等;

4.敏捷供应链。敏捷供应链(ASCM)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建立一个开放式、集成化的数据环境,把不同领域或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企业集成起来,达到敏捷地提供原材料及产品的目的。主要研究包括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渠道战略规划、供应链分析诊断和系统的快速重构;

5.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管理(ISCM)克服原有的采购、生产、销售之间的障碍,将企业内外供应链集成起来,力求达到整个供应链全局的动态最优目标。集成供应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通过共享来实现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6.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以判断供应链的绩效及其存在的价值。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一般有ROF法、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法、ABC作业成本法、平衡供应记分法等。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提高企业内外部的柔性和集成度,并进一步加强企业与供应链的整体协调。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发展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是虚拟链、需求链、绿色链、电子商务链等。

1.虚拟链。虚拟供应链是基于全球化的虚拟企业依赖快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而组建的动态供应链。虚拟供应链使各企业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供应链合作伙伴感到平等和安全。建立虚拟供应链要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互、资金流动及企业协议,从而使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2.需求链。随着消费者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这将导致供应链向需求链的转变。消费需求成为影响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主导因素。需求链体现了供应链的主导权由生产商转移到零售商,最后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实际上也是供应链的进化过程。需求链将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

3.绿色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电子商务链。电子商务改变了供应链上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改变了供应链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和商务流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第14篇

1 当前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机组容量的快速提高,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最新成果而迅速发展和完善,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一方面作为机组主要控制系统的DCS,已在控制结构和控制范围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SIS)、现场总线技术和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技术的应用,给热工自动化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1.1 DCS的应用与发展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变化,在二十世纪给人耳目一新的是DCS的应用,而当今则是DCS的应用范围和功能的迅速扩展。

1.1.1 DCS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展

20世纪末,DCS在国内燃煤机组上应用时,其监控功能覆盖范围还仅限DAS、MCS、FSSS和SCS四项。即使在2004年的Q/DG1-K401-2004《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规范书》中,DCS应用的主要功能子系统仍然还是以上四项,但实际上近几年DCS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展,除了一大批高参数、大容量、不同控制结构的燃煤火电机组(如浙江玉环电厂1000MW机组)的各个控制子系统全面应用外,脱硫系统、脱硝系统、空冷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等新工艺上都成功应用。可以说只要工艺上能够实现的系统,DCS都能实现对其进行可靠控制。

1.1.2 单元机组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崛起

随着一些电厂将电气发变组和厂用电系统的控制(ECS)功能纳入DCS的SCS控制功能范围,ETS控制功能改由DCS模件构成,DEH与DCS的软硬件合二为一,以及一些机组的烟气湿法脱硫控制直接进入单元机组DCS控制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控制系统一体化,在DCS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而走向成熟。

由于一体化减少了信号间的连接接口以及因接口及线路异常带来的传递过程故障,减少了备品备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及费用,所以近几年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不同容量的新建机组中逐渐得到应用,如浙江华能玉环电厂4×1000MW机组、台州电厂2×300MW机组和安徽凤台电厂4×600MW机组均全厂采用西屋Ovation系统,国华浙能宁海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西门子公司的T-XP系统,大唐乌沙山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I/A系统,浙江乐清电厂4×600MW机组全厂采用ABB公司的SYMPHONY系统等。

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是电力行业DCS应用功能快速发展的体现。排除人为因素外,控制系统一体化将为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1.1.3 DCS结构变化,应用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近年来DCS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过去强调的是控制功能尽可能分散,由此带来的是使用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但过多的控制器和接口间连接,不一定能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相反到有可能导致故障停机的概率增加。何况单元机组各个控制系统间的信号联系千丝万缕,互相牵连,一对控制器故障就可能导致机组停机,即使没有直接导致停机,也会影响其它控制器因失去正确的信号而不能正常工作。因此随着控制器功能与容量的成倍增加、更多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控制器)、冗余技术的采用(有的DCS的核心部件CPU,采用2×2冗余方式)以及速度与可靠性的提高,目前DCS正在转向适度集中,将相互联系密切的多个控制系统和非常复杂的控制功能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中,以及上述所说的单元机组采用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成为DCS应用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但减少了故障环节,还因内部信息交换方便和信息传递途径的减少而提高了可靠性。

此外,随着近几年DCS应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通用化的硬件平台,独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标准化的通讯协议,PLC控制器的融入,FCS功能的实现,一键启动技术的成功应用等,都为DCS增添了新的活力,功能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宽广。

1.2 全厂辅控系统走向集中监控

一个火电厂有10多个辅助车间,国内过去通常都是由PLC和上位机构成各自的网络,在各车间控制室内单独控制,因此得配备大量的运行人员。为了提高外围设备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随着DCS技术和网络通讯功能的提高,目前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已趋向适度集中,整合成一个辅控网(简称BOP 即Balance Of Plant的缩写)方向发展,即将相互独立的各个外围辅助系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全厂IT系统上进行运行状况监控,实现外围控制少人值班或无人值班。

近几年新建工程迅速向这个方向发展。如国华浙能宁海电厂一期工程(4×600MW)燃煤机组BOP覆盖了水、煤、灰等共13个辅助车间子系统的监控,下设水、煤、灰三个监控点,集中监控点设在四机一控室里,打破了传统的全厂辅助车间运行管理模式,不但比常规减员30%,还提升了全厂运行管理水平。整个辅控网的硬件和软件的统一,减少了库存备品备件及日常管理维护费用[1]。由于取消了多个就地控制室,使得基建费用和今后的维护费用都减少。一些老厂的辅助车间也在进行BOP改造,其中浙江省第一家完成改造的是嘉兴发电厂2×300MW机组,取得较好效果。

1.3 变频技术的普及应用与发展

变频器作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功率变换部件,以提供高性能变压变频可控的交流电源的特点,前些年在火电厂小型电机(如给粉机、凝泵)等控制上的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变频调速不但在调速范围和精度,动态响应速度,低速转动力矩,工作效率,方便使用方面表现出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节能效果在经济及社会效益上产生的显著效应,因此继一些中小型电机上普遍应用后,近年来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扩展到一些高压电机的控制上试用,如送、引风机和给水泵电机转速的控制等。

因为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预见随着高压变频器可靠性的提高、一次性投资降低和对电网的谐波干扰减少,更多机组的风机、水泵上的大电机会走向变频调速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变频技术将继续在火电厂节能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1.4 局部系统应用现场总线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型自动化仪表的涌现,现场总线系统(FCS)是其中一种,它和DCS紧密结合,是提高控制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实时性、快速性和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解决现场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以及降低工程投资等的一项先进的和有效的组合。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现场总线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最典型的是德国尼德豪森电厂2×950MW机组的控制系统,采用的就是PROFIBUS现场总线。

我国政府从“九五”起,开始投资支持现场总线的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HART仪表、FF仪表开始生产。但电厂控制由于其高可靠性的要求,目前缺乏大型示范工程,缺乏现场总线对电厂的设计、安装、调试、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因此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近二年我国有十多个工程应用了现场总线,但都是在局部系统上,其中: 国华浙能宁海电厂,在单元机组的开、闭式水系统中的电动门控制采用Profibus DP总线技术,电动执行机构采用原装进口德国欧玛公司的一体化智能型产品Puma Matic,带有双通道Profibus-DP冗余总线接口作为DP从站挂在总线上。为了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总线光纤、作为总线上的第一类DP主站的AP和相应的光电转换装置都采用了冗余结构,这是国内首家在过程控制中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火力发电厂。

华能玉环电厂的补给水处理系统和废水系统[2],采用了二层通讯网络结构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其链路设备和主站级网络采用冗余配置。控制系统人机终端与主控制器之间采用工业以太网通讯,以太网交换机采用ITP形式接口,四台交换机构成光纤高速路网。现场设备层之间采用Profibus-DP现场总线通讯。主环网采用光缆,分支现场总线通讯选用总线电缆。配置二套冗余的主控制器,分别用于锅炉补给水系统和废水系统,且各自有两条由光电耦合器组成的现场总线环形光缆网构成冗余配置,所有现场仪表和气动阀门定位器(均采用带PA总线接口),通过DP/PA耦合器连接到现场总线上。中低压电器设备(MCC)采用具有现场总线通信接口功能的智能电机控制器。加药泵的电动机采用带总线的变频器。锅炉补给水的阴阳离子床气动隔膜阀的电磁控制阀,采用具有总线接口的阀岛来控制,阀岛与现场总线连接。这是国内在局部过程控制中全面采用现场总线技术的首个火电厂,其应用实践表明,辅控网全面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已成熟。

1.5 热工控制优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随着过程生产领域对控制系统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控制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火电厂热力流程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最优化方面的要求,汽温超标已经成为制约机组负荷变化响应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障碍之一(燃烧优化主要是锅炉专业在进行,本文不作讨论)。由此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些现代控制系统逐步在火电厂过程控制领域中得到应用。如基于过程模型并在线动态求解优化问题的模型预测控制(简称MPC)法、让自动装置模拟人工操作的经验和规律来实现复杂被控对象自动控制的模糊控制法、利用熟练操作员手动成功操作的经验数据,在常规的串级PID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前馈控制作用等,在提高热工控制系统(尤其是汽温控制系统)品质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

如宁海发电厂使用的西门子公司PROFI系统,充分使用了基于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其中汽温控制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机组汽温控制原理示意图

图1中,用基于状态空间算法的状态观测器解决汽温这种大滞后对象的延迟造成的控制滞后,焓值变增益控制器解决蒸汽压力的变化对温度控制的影响,基于模型的Smith预估器对导前温度的变化进行提前控制;通过自学习功能块实时补偿减温水阀门特性的变化;而对再热汽温控制,尽量以烟道挡板作为调节手段,不采用或少采用减温水作为控制手段,以提高机组效率;在机组协调控制模块中,采用非最小化形式描述的离散卷积和模型,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根据控制品质的二次型性能指标连续对预测输出进行优化计算,实时对模型失配、时变和干扰等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补偿,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PROFI投入后,AGC状态下以2% Pe /min负荷率变化时的响应时间为57秒,压力最大偏差0.208MPa,汽包水位变化最高和最低之差为-38.86mm,炉膛负压变化曲线最高值和最低值差-145Pa,主蒸汽温度偏差稳态基本控制在2℃以内,动态基本控制在5℃以内。

1.6 SIS系统的应用发展

SIS系统是实现电厂管理信息系统与各种分散控制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实时信息共享的桥梁,其功能包括厂级实时数据采集与监视,厂级性能计算与分析。在电网明确调度方式有非直调方式且应用软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设置负荷调度分配功能。设备故障诊断功能、寿命管理功能、系统优化功能以及其它功能(根据电厂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设置)[3]。自从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规划总院在2000年提出这一概念和规划后,至今估计有200家多电厂建立了SIS系统,可谓发展相当迅速。

但是自从SIS系统投运以来,其所起的作用只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和可打印各类生产报表,能够真正把SIS的应用功能尽情发挥出来的很少,其面向统计/生产管理的数据分析工具,基于热经济性分析的运行优化,以品质经济性为目标的控制优化,以提高可靠性为目的的设备故障诊断等功能基本多数都未能付绪实施。其原因主要有设计不够完善,多数SIS厂家并没有完全吃透专业性极强的后台程序及算法,使其在生产实际中未能发挥作用,加上与现场生产脱节,因此SIS商所能做的只是利用网络技术,边搭建一个基本的SIS 架构边进行摸索。此外SIS应涵盖哪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缓慢了其功能的应用。

但从大的方向上看,SIS系统的建设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将给发电厂特别是大型的现代化发电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2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未来发展动向及前景

随着国家法律对环保日益严格的要求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未来热工系统将围绕 “节能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向智能化、网络化、透明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新的测量控制原理和方法不断得以应用,将使机组的运行操作和故障处理,象操作普通计算机一样方便。

2.1 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是热工自动化系统发展方向

单元机组DCS的普及应用,使得机组的监控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它的监控智能化程度在电力行业却没有多大提高。虽然许多智能化的监视、控制软件在国内化工、冶金行业中都有较好的应用并取得效益,可在我国电力行业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起步。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电厂单元机组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将是一种趋势,因此未来数年里,实现信息智能化的仪表与软件将会在火电厂得到发展与应用,如:

仪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现场智能传感器进行在线远程组态和参数设置、对因安装位置和高静压造成的零位飘移进行远程修正,精度自动进行标定,计算各类误差, 并生成标定曲线和报告;自动跟踪并记录仪表运行过程中综合的状态变化,如掉电、高低限报警、取压管路是否有堵或零位是否有飘移等。

阀门智能管理软件将对智能化阀门进行在线组态、调试、自动标定和开度阶跃测试,判断阀门阀杆是否卡涩, 阀芯是否有磨损等,通过阀门性能状况的全面评估,为实现预测性维护提供决策。

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智能管理软件将对重要转动设备的状态如送风机,引风机,给水泵等,综合采用基于可靠性的状态监测多种技术,通过振动、油的分析以及电机诊断,快速分析(是否存在平衡不好,基础松动, 冲击负荷,轴承磨损)等现象和识别故障隐患, 在隐患尚未扩展之前发出报警,为停机检修提供指导和帮助。

智能化报警软件将对报警信号进行汇类统计、分析和预测,对机组运行趋势和状态作出分析、判断,用以指导运行人员的操作;故障预测、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维修等专用软件,将在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机组潜力中发挥作用。单元机组监控智能化将带来机组检修方式的转变,以往定期的、被动式维护将向预测性、主动式为主的维护方式过渡,检修计划将根据机组实际状况安排。

2.2 过程控制优化软件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进一步提高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和品质指标,是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虽然目前有关自适应、状态预测、模糊控制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在电厂控制系统优化应用的报道有不少,但据笔者了解真正运行效果好的不多。随着电力行业竞争的加剧,安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通用性强、安装调试方便的优化控制专用软件(尤其是燃烧和蒸汽温度优化、性能分析软件、)将会在电厂得到亲睐、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目前机组的AGC均为单机方式(由调度直接把负荷指令发给投入AGC的机组)。由于电网负荷变化频繁,使投入AGC的机组始终处于相应的变负荷状态,锅炉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波动幅度大,辅机、阀门、挡板等设备动作频繁,这种方式对机组和设备的寿命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发电成本的提高,发电企业需从各个角度考虑如何切实降低电厂运行成本,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因此配置全厂负荷分配系统(即电网调度向电厂发一个全厂负荷指令,由电厂的全厂负荷分配系统,以机组的煤耗成本特性为基础,在机组允许的变化范围内,经济合理地选择安排机组的负荷或变负荷任务,使全厂发电的煤耗成本最低,降低电厂的发电成本)将是发电企业必然的要求,相信不久的将来,单机AGC方式将会向全厂负荷分配方式转变。转贴于

SIS系统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促进自身应用技术走向成熟,在确保火电厂安全、环保、高效益及深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发挥作用。

2.3 现场总线与DCS相互依存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里,现场总线将与DCS、PLC相互依存发展,现场总线借助于DCS和PLC平台发展自身的应用空间,DCS和PLC则借助于现场总线完善自身的功能。

2.3.1 现场总线与DCS的关系

现场总线作为一个完整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目前还难以迅速应用到整个电厂中,而DCS虽然是电厂目前在线运行机组的主流控制系统,但由于其检测和执行等现场仪表信号仍采用模拟量信号,无法满足工程师站上对现场仪表进行诊断、维护和管理的要求,限制了控制过程视野,因此DCS通过容入通信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现场总线和适合现场总线连接的智能化仪表、阀门,并将自身的输出驱动功能分离移到现场或由现场智能驱动器代替,功能简单且相对集中的控制系统下放到采用FCS控制和处理功能的现场智能仪表中,然后由少量的几根同轴电缆(或光缆)和紧急停炉停机控制用电缆,通过全数字化通信与控制室连接。将有助于降低电厂造价,提高自身的可靠性,拓宽各自的功能,推动各自的发展。除新建电厂将会更多的采用现场总线的智能设备外,也会成为运行多年的机组下一步的改造计划。

2.3.2 现场总线与PLC的关系

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将借助于PLC,这不但因为PLC已广泛应用于电厂辅助设备的控制,将现场总线技术和产品溶合到PLC系统中,成为PLC系统中的一部分或者成为PLC系统的延伸部分,在辅助设备的控制中将直接明显地体现其经济效益。还因为现场总线和PLC的制造商间关系密切,如Contr01.Net、ProfiBus等本身就是由PLC的主要生产供货商支持开发。

由于电厂现场的环境恶劣,温度高、灰尘多、湿度变化大,因此现场总线在电厂应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自身质量。

2.4 辅助车间(系统)集控将得到全面推广

随着发电厂对减员增效的要求和运行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辅助车间(系统)通过辅控网集控将会得到进一步全面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目前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辅控系统I/O点数量大(浙江宁海电厂已达到10000点),各辅助车间物理位置分散,存在远距离通信、信号衰减和网络干扰问题,因此监控系统主干通信网宜采用多模光缆以确保通信信号的可靠性。

(2)各辅助控制系统采用不同的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通信接口协议不同,甚至不同的物理接口,因此须解决网络通信协议的转换问题,选型时应事先规定好各系统间的接口连接协议。

(3)各个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为不同的厂商供货,由于使用的软件不同,其操作员站的人机界面很有可能不一致。因此选型时应注意上位机软件,设计统一的人机界面,采用统一的风格及操作方式,以便方便各系统画面接入BOP网络。

辅助车间集控系统能否实现设计目标,除了自身的技术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助系统本身的自动投入情况。因此高可靠性的执行机构、动作灵活可靠的限位开关、智能化的变送器将会得到应用;

2.5 单元机组监控系统的物理配置趋向集中布置

过去一个集控室的概念,通常为一台单元机组独用或为二台机组合用,电子室分成若干个小型的电子设备间,分别布置在锅炉、汽轮机房或其它主设备附近。其优点是节省了电缆。但随着机组容量的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深化,近几年集控室的概念扩大,出现了全厂单元机组集中于一个控制室,单元机组的电子设备间集中,现场一般的监视信号大量采用远程I/O柜的配置方式趋势,如浙江省国华浙能宁海发电厂(获国家金奖),一期工程四台机组一个控制室集中监控,单元机组电子室集中,提高了机组运行管理水平。

2.6 APS技术应用

APS是机组级顺序控制系统的代名词。在机组启动中,仅需按下一个启动控制键,整个机组就将按照设计的先后顺序、规定的时间和各控制子系统的工作情况,自动启停过程中的相关设备,协调机炉电各系统的控制,在少量人工干预甚至完全不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地完成整台机组的启停。但由于设备自身的可控性和可用率不满足自动化要求,加上一些工艺和技术上还存在问题,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改进,所以目前燃煤机组实施APS系统的还不多见。

由于APS系统的实质是电厂运行规程的程序化,其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避免人为操作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缩短机组启停时间。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机组整体自动化水平,增强在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会成为未来机组控制发展的方向之一,引导设计、控制系统厂商和电厂人员更多地去深入研究,设计和完善功能,并付绪实施。

2.7 无线测量技术应用

无线测量技术能监视和控制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更多情况,获得关键的工艺信息,整合进入DCS。除节省大量安装成本以外,还将推动基本过程和自动化技术的改善。如供热、供油和煤计量,酸碱、污水区域测量等,都可能通过无线测量技术实现远程监控。

2.8 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研究将深入

由于热控系统硬软件的性能与质量、控制逻辑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保护连锁信号的定值和延迟时间设置,以及热控人员的检修和维护水平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此使得热控保护系统误动作引起机组跳闸事件还时有发生。在电力生产企业面临安全考核风险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本着电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及效益优先原则,从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着手,深入开展技术研究,是热工自动化系统近期的一项急需进行的工作。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工作,包括控制软硬件的合理配置,采集信号的可靠性、干扰信号的抑制,控制逻辑的优化、控制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完善等。随着机组控制可靠性要求的提高,重要控制子系统的硬件配置中,将会采用安全型控制器、安全型PLC系统或者它们的整合,保护采集信号将会更多的采用三选二判断逻辑。独立的测量装置需要设计干扰信号抑制功能。此外基建机组一味以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也应得到扭转(最低价中标,迫使厂商通过减少配置来降低投标价,导致控制系统可靠性下降)。

2.9 火电厂机组检修运行维护方式将改变

随着电力市场的竞争,发电企业将趋向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结构扁平化,为提高经济效益,发电企业在多发电,以提高机组利用小时的同时,将会通过减少生产人员的配备,密切与外包检修企业之间的联系,让专业检修队伍取替本厂检修队伍的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检修维修工作社会化将是一种趋势。此外DCS的一体化及其向各功能领域渗透,提高电厂整体协调和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将会使电厂原专业间及专业内的分工重新调整,比如热工与电气二次回路的专业划分打通。为了降低成本,电厂不再保持大批的检修维修人员,因此检修维护方式也将因此而改变,比如让生产厂家和公司承担DCS和相关设备的检修工作。

电厂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热工自动化系统所依赖的测量仪表也大量增加。在现场总线和智能仪表未全面使用的情况下,这些仪表还需定期校验。为提高测量仪表校验工作的效率,实现测量仪表从校验、基础数据台帐的建立、设备校验计划和日常维护工作的产生、执行、校验、数据输入、终结及统计分析,周期调整等的全过程自动管理代替人工管理,将是电厂仪表管理发展的趋势,因此全自动仪表校验装置和自动管理软件的需求量将会迅速增加。

第15篇

一、特色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

近两年,借鉴国内外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吉林省围绕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了5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发展思路。2007年1月,省里下发了《关于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基本原则,确定了园区在全省9市(州)的总体规划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精心组织规划编制。今年初,下发了《关于印发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核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编制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内容及编制步骤,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按指导意见进行规划编制,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论证和修改。三是加大跟踪考核力度。2008年,省经委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作为 “工业项目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了2008年全省特色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下发了《关于下达2008年全省特色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通知》。并把指标分解到各个园区,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快报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进行跟踪调度。四是加大服务平台建设。由省经委牵头,积极配合省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等部门,在特色园区组建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其中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融资担保服务机构已经挂牌,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蛟河天岗石材等园区融资担保服务机构正在运作。其他各项服务平台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五是开展特色园区认定。省经委下发了《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的认定条件》(试行),拟对符合条件的园区以省政府名义命名,各类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也向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倾斜,重点扶持一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

截止2007年,全省共有特色工业园区63家,入驻企业1594户;园区规划总投资36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65亿元;建设项目953个,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7亿元,建设项目投资648亿元;就业人数10.9万人。2008年1~6月,新增入驻企业361户,新增就业人数2.68万人;新增建设项目483个,完成投资179亿元;实现现价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销售收入407.7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税金20.9亿元,同比增长10.6%。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蛟河天岗石材工业园区、辽源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松原雅达虹石油机械产业园、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通化二道围钢产业园区等一批企业集群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依托工业营造的地域、资源、产业、产品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围绕工业衍生的金融、物流、信息、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关联产业开始起步发展。

二、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对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够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结构问题仍然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实现结构调整是目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特色工业园区可以充分发挥、利用园区已有优势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同行业入园,形成新的产业集合体,壮大园区产业集群,有利于把产业做大做强,使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形成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特色工业园区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以资源、技术和产品为纽带形成新的经济联合体,使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特色工业园区广泛集中资源、产业、产品和技术等基础条件,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行业管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企业互通有无,实现技术优势互补、资源优势共享、发展效益共盈、社会进步责任共担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充分延伸产品链条,提高产品质量,营造产品品牌、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够有效提高产业竞争力

特色工业园区能将产业相近而区域布局相对分散的企业、产品通过区中园、园中区、区外园(区)等科学布局形式,适度、科学地集聚在一起,共享园区特有资源及配套设施和服务,企业间相互促进、协作配套,从而有效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形成集约效应。通过园区众多原来布局相对分散的企业汇集成合理规模的产业群,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发展到产业集团竞争,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优势突出的“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作为”。从而有效提高区域特色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产业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整体效应,从而实现产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3、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区域内外经济发展的交汇点,在经济发展链条中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生态和低成本的经济竞争优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体,构筑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平台。其宽松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洼地效应”,极大地促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聚集,使园区内的企业迅速形成极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群体,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

4、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能推动工业化建设进程

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经济增长粗放的问题,不仅应在体制和政策上进行调整、完善,更重要的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特色工业园区不仅可以把相同产业集聚起来,提高专业集聚效应,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环境污染较轻、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区域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有利于资源科学配置和综合利用,有利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区域内的特色资源为基础,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现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骨干龙头企业为基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产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1、围绕特色搞规划。规划编制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园区未来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布局、资源的利用和特色优势的发挥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按照“明确区域优势,规划产业方向,承接梯度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招商重点”的要求准确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注重配套产业的相互协调,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基础,统筹谋划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园区发展规划,认真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目标要明确,布局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合理确定园区建设规模。

2、围绕规划搞建设。特色工业园区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工业经济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突出园区特色,加强规划控制。要把好入园企业准入关,引导、筛选好相关企业入园。本着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的原则,围绕园区规划,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

3、围绕建设搞招商。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园区开发建设的总抓手,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思维,调整招商引资方式。以项目带设施,以项目引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引进和开工。要依据园区特色,立足园区长远发展,完善招商引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盲目招商,做好选商、选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