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范文

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全民健身的建议

第1篇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确保公众饮食安全”这一中心,按照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完善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大力开展重点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与水平,全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继续稳定向好。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跟踪检查食品安全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浙人大常办传〔2015〕41号)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体制改革,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一)机构改革基本到位。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整合监管队伍,强化基层工作力量。目前,全省共有10个设区市、23个县(市、区)实行食药监、工商“二合一”,1个设区市和67个县(市、区)实行食药监、工商、质监“三合一”市场监管模式。已到位的市场监管局,全部保留食品药品监管局牌子,并加挂食安办牌子。全省共设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906个,已组建到位并履职的822个(含与乡镇食安办合署办公)。今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每个所人员配备原则上不少于8名,至少配备1辆执法车及专业化信息化执法装备,执法人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在领导干部任用方面强化基层导向,要求县级市场监管局中层干部应具备3年以上市场监管所工作经历,新录用人员必须在市场监管所工作3年以上。完成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调整工作。

(二)监管责任层层落实。一是落实政府责任。年初,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涵盖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和《审议意见》重点关注的问题。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9月份,省食安委出台全省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新增一年2次的暗访和年中督查,明确了“一票否决”和减分的各类情形,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今年7月,省政府组织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督查暗访,并将结果通报各市政府,督促及时整改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制定出台我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食品安全行政责任约谈办法》,及时督促各地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三)基层责任网络有效运转。目前,全省133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成立食安委、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472名;行政村(社区)设立社会治理小网格8.7万个,配备协管员、信息员8.2万余名;成立食品安全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138支。2014年至今,全省乡镇食安办受理投诉举报2800余起,协调开展联合执法6400余次,开展宣传活动1.2万余次,协管员、信息员巡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0余万户次,发现并上报违法违规行为1万余起。省食安办组织编写出版《乡镇(街道)、村居食品安全工作实务手册》,有力促进了基层食安办和协管员、信息员能力提升。举办省、市、县三级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实务知识竞赛活动,全省累计有1.5万名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参加比赛。开展全省优秀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评选活动,在全省掀起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全程监管制度

(一)食用农产品准入准出机制建设稳步推进。省农业厅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签订食用农产品合作备忘录,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等合作机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下发《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各项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分级分类监管要求,积极稳妥推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严格查验供货商主体资质、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和合格证明,大力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票通制度,实行供货商“一户一档”全登记,做到票、货同行,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建立IC卡结算制度。严格督促落实不合格产品退市销毁制度,严防不合格产品重新流入市场。

(二)全程追溯体系初见成效。省政府确定了五年内90%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今年,农业部门、海洋与渔业部门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渔业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建设。目前,全省已有3.7万家规模主体纳入信息库管理,82万条快速检测数据进入平台,4261家主体实现主体责任追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农产品智慧监管系统,在全省统一执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类与计算机编码》,形成食用农产品统一编码系统。截至9月底,全省539家城区农贸市场已建成全程追溯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占全省城区农贸市场的50%以上,其中快速检测体系免费向公众开放。

(三)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在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生猪屠宰、农资打假6个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出动检查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主体3.5万家次,发现问题451起,行政执法立案520件。在水产品养殖环节,以“五水共治”为契机,重点实施养殖塘生态化改造、稻鱼共生轮作减排、禁限养区划定与整治以及规模化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四大工程,累计改造面积达150万亩,实现整治与转型并举,促进现代生态循环渔业转型升级。在食品生产环节,召开食品安全风险专题研讨会,梳理归纳24大类食品主要存在的不合格和风险问题,形成相应风险提示和监管提示,指导各地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风险管控。组织开展对2014年度抽检监测不合格和问题样品处置情况“回头看”。组织实施“地产食品533安全保障行动”,以冷冻饮品、肉制品、水产制品、乳制品、白酒等五类食品为重点,加强“飞行检查”和抽检监测,治理安全隐患,建立长效机制。在食品流通环节,以乳制品、散装食用油、肉制品、酒类、糕点、米面制品为重点食品,以农贸市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以及农村市场等问题多发场所和监管薄弱区域为重点,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并根据排查结果,开展了饮用水、临保食品、网络食品等的专项整治。在餐饮服务环节,建立全省餐饮环节被行政处罚单位、食物中毒发生单位、食品抽检不合格单位、被投诉举报核实单位数据库,将上述四类餐饮单位列入“飞行检查”重点名录和重点约谈对象,要求对其检查覆盖率达到100%。1-10月份,省级共开展餐饮环节明察暗访和“飞行检查”220家次。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省食安办建立日常舆情实时监测、专项舆情动态跟踪和月度、半年度及年度舆情汇总分析的舆情监测工作机制,前三季度共编发《每日舆情汇编》186期,相关舆情信息750篇,专项舆情监测30期。制定《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防范处置规程》,及时核实信息权威,妥善处置20余起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及舆情事件。

(四)千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圆满完成。2013年至今,省政府连续三年把“千万工程”列入对各市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今年是收官之年,各地将“千万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学校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教育,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强化校园周边食品专项整治,提升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达97.8%、学校饮用水城镇管网接入率达98.5%、学校食堂A、B等级达76.6%、品牌超市进校园比例78.4%,上述指标均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社会共治格局不断深化。一是宣传教育立体多样。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组织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站建设工作,设立市级科普宣传展示中心12个,区级科普宣传基地45个,基层科普宣传站1700多个,开通“浙江食品药品监管”官方微信公众号,全省共创建食品安全公众微信号67个。在浙江经视开辟《食药聚焦》电视专栏,每周日20:40播放。开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直通车”、“三品一标”宣传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百部公益广告宣传活动”、“食品安全五进”活动,全方位宣传食品安全工作。二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有力推进。出台《浙江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成立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召开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政保对接会,研究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示范性文本。加强对保险机构落实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六个一”措施情况的督查,切实推动保险为食品安全工作服务。目前,全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单位5169家,保费规模比上年增长5倍多。三是“四个你我”活动有声有色。以“四个你我”活动为载体,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去年以来,全省共组织“我执法,你参与”活动7160余次(期),参与人数8.8万人次;开展“我宣传,你传递”活动12580余期(次),开辟媒体宣传专栏772个,宣传报道3747期(次),参与人数134.4万余人次;通过“你点题,我检测”活动,抽检10.78万批次,检出不合格1883批次;开展“你举报,我查处”活动,受理公众举报线索19355条次,查实举报7577起(次),发放举报奖励金90余万元。四是农村食品安全征信体系建设试点成效初显。在丽水开展农村食品安全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食品安全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库,实行差别化信贷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正在总结经验拟在全省推广。五是食品安全义工队伍不断壮大。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与省消保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省食品安全义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指导义工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消费维权义工有7548名。组建“食品安全消费维权义工队”,开展食品安全义工“啄木鸟”公益行动。成立“产品质量百姓买样团”,委托百姓购买最关心最担心最想购买的样品进行检测,公布检测结果,做好后续处理。六是行业协会作用有效发挥。引导各类协会组建 “社会共治监督员队伍”,加强会员单位管理,强化行业自律,指导和督促会员单位诚信经营。省保健品行业协会实施保健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公益工程,免费为从业人员开展培训。

三、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一)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强势推进。市级层面,11个设区市均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组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湖州、衢州、金华、丽水、杭州、嘉兴等6个市级食品检验能力项目列为中央投资项目,累计获得中央投资3546万元。县级层面,2015年拨付专项资金4800万元支持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61个需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县(市),已有45个启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其中3个列入全国试点。

(二)检验检测能力逐步提升。经过近年来持续投入和建设,我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建成了“省级强龙头、市级创特色、县级重基础”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3家食品检验机构,取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机构31家,国家食品复检机构8家,我省食品检验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全面轮训基层食品检验人员,多层次举办检验检测业务培训,邀请省内外权威专家授课,有效提升各级食品检验人员业务水平。坚持开放检测市场,引导市场力量服务监管,通过公开招标确定11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参与食品检验。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目前省、市两级疾控机构设备配置率分别为83.3%、78.6%;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溯源平台,率先推广食源性疾病报告卡与医院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提高监测效率与报告质量。

(三)食品抽检监测全面覆盖。持续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检测,安排食用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1.7万余批次。安排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1.5万余批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40%,实现地产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全覆盖。同时,加大专项抽检、评价性监测的力度,根据应急处置、举报投诉及案件查处、专项整治,以及考核评价等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督抽检或评价性抽检,实现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四、破解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推进食品安全专项治理

(一)全面推进餐桌安全治理行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2015-2017年)》, 对食品安全整治提升工作进行系统、全面部署。以实施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进口食品、“三小一市场”和餐饮具及食品相关产品等六大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治为原则,重点整治群众反映强烈、风险隐患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管控体系。9月份,省政府对各地餐桌安全治理行动情况开展首次督查,及时通报存在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创新“三小一市场”监管。以属地管理为主,采取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手段,破解“三小”整治难题。在小作坊监管方面,积极探索负面清单与申报登记制度,初步做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底数清、情况明、安全可控,为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启动《小作坊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地方标准制订工作,为基层加强日常监管提供明确的依据和规范。在小餐饮监管方面,按照“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实施监管重心下沉,强化乡镇(街道)监管职责,消除监管盲区。同时,扩大持证小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覆盖范围,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等级公示,提升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目前,全省共有持证小餐饮14.22万余家,等级公示率达91.7%。在小摊贩监管方面,各地结合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全面整治流动摊贩,引导小摊贩定点定时经营。在农贸市场监管方面,目前全省共建成539家农贸市场快检室并免费开放,提前完成今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任务指标。检测室设立统一标志标识,张贴免费开放信息牌,每日公示检测结果,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三)破解过期食品与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难题。在过期食品监管方面,制定下发《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指导企业落实临保食品提示、临保食品专区(柜)、临保食品退货、过期食品处理等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将过期食品作为日常监管和各项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超过保质期食品台账,如实记录退货、回收、处置台账。在加强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方面,省政府出台《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行动计划》,利用5年时间,开展设施能力建设、收运体系建设、资源化利用产品管理,全面推进我省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金华、衢州6个市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督促餐饮单位建立健全餐厨垃圾处置台账、日产日清和流向追溯制度。

(四)开展食品冷库与进口食品安全重点治理。上半年,针对目前肉制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进口和使用未经检验检疫肉品等8种违法行为、冷库和仓储等7个区域为重点,全省开展了肉品和水产品专项整治“百日会战”。行动期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4万人次,检查食品冷库等各类重点区域或场所18.53万个,排查发现风险隐患817个,查扣问题肉品、水产品760余吨,涉案货值1600万元;行政立案4385起,行政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18起,公安部门刑事立案139起,形成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强大声势。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冷库监管长效机制,规范冷库管理标准,建立冷库经营档案。目前,杭州、宁波、台州、湖州等地冷库管理试点已取得实效,拟在全省推广。

(五)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队伍建设,6个市、29个县(市、区)相继挂牌成立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专门机构。强化涉食品犯罪问题打击工作,明确5大类食品安全犯罪打击重点。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梳理可能涉嫌食品犯罪的种类,解决农产品种植中使用禁限用农药等的定性问题。截至9月底,全省共侦破涉食品安全犯罪案件517起,刑事打击1065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11.2%,端掉犯罪窝点110个,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40起,破获的3起走私牛肉等冻品案件被公安部表扬通报。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食品安全工作仍处在食品安全风险高发、监管职能磨合和监管力量薄弱的“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基层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以来,食品安全监管的力量得到有效整合,但一些地方也存在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削弱、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基层食安办虽已全部组建,但运行机制、经费保障仍显不足,协管员、信息员发现问题、排查隐患的能力相对欠缺。市、县渔业、林业主管部门缺乏专职的质量安全监管编制和人员,乡镇(街道)市场监管所设置尚有84个未组建到位,仍有5个地市、61个县(市、区)未设立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专门机构。二是难点问题巩固成果难。食用农产品限用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常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仍然存在。“三小一市场”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秩序虽有明显改观,但尚不稳固,无证经营、脏、乱、差等现象容易死灰复燃。三是食品安全犯罪打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食品犯罪呈现跨省、跨区域、组织化、网络化趋势,案件侦办成本高,影响全链条、全环节的犯罪打击。对于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定性问题,法律适用上缺乏统一标准。同时,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方面也存在检验鉴定不规范等问题。四是食品行业基础薄弱。目前我省乃至全国食品产业发展仍处于低、小、散、乱阶段,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低,安全风险隐患还比较高,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主体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严重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以省人大常委会跟踪执法检查为契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餐桌安全治理三年行动为抓手,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为主线,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食品安全的审议意见,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一是进一步推进“两个创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对于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国家已同意我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杭州、宁波两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下一步,我们将把“两个创建”作为重点工作,围绕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完善政策举措,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局、取得实效。

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监管力量。推动基层市场监管所应设尽设,加强规范化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监管力量,强化执法保障,改善基层监管条件。组建专业讲师团队,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人员培训,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与水平。深化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健全各项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切实发挥协管员(信息员)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准入准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食用林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执法机制。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犯罪专门侦查机构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完善线索通报、信息交流、案件会商、倒查督办等制度,充分发挥刑事打击精准有力、震慑违法的作用。

四是进一步深化餐桌安全治理行动。继续开展餐桌安全治理六大提升工程,着力治理农产品源头、小餐饮、小摊贩、小作坊、校园及校园周边食品、进口食品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深挖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抓紧开展我省食品安全法实施办法、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制(修)订的前期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订和清理工作。通过组织举办全省食品安全论坛、食品安全法征文比赛、食品安全知识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新食品安全法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2篇

    为健全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完善我国国债发行与流通的市场机制,推动国债市场发展,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管理办法》和《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审查与确认实施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商(以下简称“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完善我国国债发行与流通的市场机制,推动国债市场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债一级自营商,是指具备一定资格条件并经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审核确认的银行、证券公司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债一级自营商可直接向财政部承销和投标国债,并通过开展分销、零售业务,促进国债发行,维护国债市场顺畅运转。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国债”,是指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内公债。

    第二章  国债一级自营商的资格条件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下列金融机构,可以申请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

    1.除政策性银行以外的各类银行。

    2.各证券公司、可以从事有价证券经营业务的各信托投资公司。

    3.前列1、2项之外的可以从事国债承销、交易、自营业务的其它金融机构。

    第五条  申请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金融机构需符合的条件:

    1.具有法定最低限额以上的实收货币资本。

    2.有能力且自愿履行本办法第四章规定的各项义务。

    3.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活动,在前二年中无违法和违章经营的记录,具有良好的信誉。

    4.在申请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之前,有参与国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业务一年以上的良好经营业绩。

    第三章  国债一级自营商享有的权利

    第六条  直接参加每期由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国债承购包销团。

    第七条  享有每期承销合同规定的各项权利。

    第八条  享有在每期国债发行前通过正常程序同财政部商议发行条件的权利。

    第九条  企业发行股票一次超过8000万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由取得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担任主承销商。

    前款所称的证券经营机构,不包括各专业银行及其它无权经营股票业务的金融机构。

    第十条  优先取得直接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国债公开市场操作的资格。

    第十一条  自动取得同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国债回购交易等业务的资格。

    第十二条  优先取得从事国债投资基金业务资格。

    第四章  国债一级自营商须履行的义务

    第十三条  必须连续参加每期国债发行承购包销团,且每期承销量不得低于该期承销团总承销量的1%。

    第十四条  严格履行每期承购包销合同和分销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

    第十五条  承购包销国债后,通过各自的市场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国债的分销和零售业务。

    第十六条  维护国债二级市场的流通性,积极开展国债交易的和自营业务。

    第十七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在开展国债的分销、零售和进行二级市场业务时,要自觉维护国债的声誉,不得利用代保管凭证超售国债券而为本单位筹集资金。

    第十八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有义务定期向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有关国债承销、分销、零售以及二级市场上国债交易业务的报表、资料。

    第十九条  已获得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的金融机构参加某期国债承销后被取消一级自营商资格的,仍须履行该期承销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

    第二十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有办理到期国债券本息兑付业务的义务。

    第五章  申请、审查和确认

    第二十一条  凡具备本办法第二章所列资格条件的金融机构均可向财政部提出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报表资料。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审查确认事宜。凡经审查批准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一级自营资格证书》,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公布其名单。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每年对国债一级自营商的资格进行一次复审。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因未履行承购包销合同的,按每期承购包销合同规定的处罚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对利用国债代保管凭证等手段,超售国债为本单位筹资的,没收其全部超售金额,并处以超售额30?100%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国债一级自营商违背本办法有关规定或未履行规定义务,情节严重者,经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方共同裁定,有权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或永久性地取消其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及与其相关联的权利,并通过新闻媒介予以公布。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颁布后,有关国债一级自营商资格标准及确认等的一切管理事项,皆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国内金融机构。外资或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申请成为国债一级自营商的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制定实施细则。

第3篇

>> 浅谈社会转型时期的“全民健身路径”设计 全民健身的基层镜像 全民健身的和煦春风 全民健身 全民慈善的“转型时代” 全民健身,科学健身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几点思考 数学巨星的陨落与全民健身 赵之心――全民健身的火炬手 全民健身设施供给模式的探讨 全民健身需要怎样的支持 浅析影响全民健身走向的因素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建议 街头篮球对全民健身的影响 关于农村全民健身的几点思考 全民健身中景观体育的作用 全民健身新闻的突破与深挖 论健身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全民健身背景下广场健身舞的发展 浅谈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1-23.

[2]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2012年援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通知[Z]. 2012-06-13.

[3] 国家体育总局.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N]. 中国体育报,2014-12-26(03).

[4]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4]6号)[Z]. 2004-08-2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 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等. 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 体育学刊,2013,20(2):65-68.

[7] 刘洪俊.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比较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1):91-94.

[8] 杨凯. 湖南省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 体育科技,2004,35(4):105-108.

[9] 邵秀菊. 烟台市初级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 卿滢. 外国人眼里的广场舞[EB/OL]. ,2015-04-20

[11] 胡小明,刘燕舞,冯宁. 论全民健身的制度创新[J]. 体育文化导刊,2005(12):3-5.

[12] 吴俊宽,朱. (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议学校体育、全民健身话题[EB/OL]. http://news.xinhuanet. com/

sports/2015-03/04/c_127544329.htm,2015-03-04.

[13] 樊怀洪. 公共性的基本特征与政府责任分析[J].学习论坛,2010(4):58-60.

[14] 刘梅梅. 公共性差异视角下市政公用事业市场机制优化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3:2.

[15] 彭国强,舒盛芳,闫杰. 体育空间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95-198.

第4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 课题标书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27-01

怎样做好高校科研课题标书呢?

以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生态位发展态势耦合机制之研究为例

1.[选题依据]: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国外的研究 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国外对生态学理论运用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研究日趋流行,对体育生态的研究还尚未形成明显的体系。

1.1.2国内关于体育生态的研究 国内的理论定性研究和论述,大部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体育生态问题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设想。如王如松(2001)《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马玉华(2003)《体育的绿色思考》,熊茂湘(2003)《体育环境导论》,吴明深(2004)《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赵权(2009)《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初探》.

1.1.3国内关于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

体育产业、全民健身是中国目前体育界研究主流、将形成专门体系.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体育现象在我国至少有十余年,基本是零散、移植和提出问题式研究,随着体育之发展,特别运用生态学理论来解决体育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却越来越引起体育界学者的关注。对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同一时空维度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方面,今对两者耦合机制研究尚未见新。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主要是国家体育发展政策的导引、湖南省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间的不均衡、及解决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要依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背景下进行。

1.2.1理论研究的意义 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对这类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伴随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全过程。实践中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没取得大的进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时断时续地进行着。特别对体育产业发展与开展全民健身的问题始终没有将它处在同一时空维度、进行机制上的耦合性研究,这是我们研究中存在的遗憾与困惑,迄今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民健身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全民健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带来崇尚休闲、娱乐、健身的和谐社会氛围外,它所带来的体育消费及其消费结构性变化,能够创造巨大商机和商业利润,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另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为全民健身提供条件与保障,它为推动体育体制改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体 育服务体系、引领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湖南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将急剧增长,居民的体育需求从量的方面还是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为建设幸福和谐的湖南做出积极的贡献。

1.2.2研究方法上的意义 运用生态位理论对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在同一时空维度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方法意义,可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2.[研究内容]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生态理论研究评述;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理论研究评述;湖南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湖南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界定与分类;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的生态位理论与模型研究;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环境与资源分析;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定位;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耦合体系的政策建议。

3.[思路方法]

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研究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区域特点和湖南省体育产业的区域竞争力特征,并构建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从内容和机制上保证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同时也使体育产业增加值也显著提高。

3.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检索和查阅国内外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产业有关生态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撰写课题的文献研究综述。

3.2专家访谈法:对我国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的相关专家、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问、调查,了解他们对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看法,并建立访谈记录。

3.3问卷调查法:拟定出湖南省各地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体育产业相关的生态资源、现状需求、演化途径等因素,设计问卷调查表、效度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湖南省统计局、体育局进行课题研究相关数据的调查与搜集。

3.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并逐项录入,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5理论分析法: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相关论点进行分析、综合与论证,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所需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为本课题研究所用。

3.6研究的重点难点

《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体育系统则将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既定投入保障的情况下如何使两者协调发展,这是各级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重点难点是拟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准确寻找到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从内容和机制构建两者的耦合机制,在实践操作中能真正统筹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之双赢。

3.7主要观点 了解湖南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特征,以及湖南省体育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根据生态位理论分析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的生态位理论与模型研究,明确与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定位与耦合机制,提出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耦合体系的政策建议。

4.[创新之处]

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力求准确寻找到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从内容和机制上探讨关于如何构建湖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耦合机制,研究切入点和选题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本课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进行同一时空维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应用。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耦合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各地各种生态优势资源为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服务,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创新之处。本课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同一时空维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应用。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于构建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耦合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湖南省生态优势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服务,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创新之处。

5.[预期成果]

5.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排序不能够暴露作者姓名,按123456789排序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要求,全民健身提高体质也逐渐被国家和人民重视。全民健身计划对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全民生活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调动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从而也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现如今,大众健美操以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完美形体,改善气质,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为主要目的,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因此大众健美操已大范围的普及了。

关键词 健美操 运动 全民 健身 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的计划,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生活质量,更有利于维系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进步。大众健美操作为深受人们青睐的一项健身运动项目[1],其主要功能在于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计划进行实施,从而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大众健美操能增进身体健康,塑造健美的形体,改善气质,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不仅如此它还有终身受益的功效,能提高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让人们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当然还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让自己拥有好的生活心态。本文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襄阳的市民为调查对象,分析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北省襄阳市社区居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关于健美操运动在全民健身方面的文章 25篇,作为理论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襄阳市人民广场、诸葛亮广场、南湖广场、鼓楼商场门前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发群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有效问卷420份,无效问卷65份。

3.数理统计法:运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4.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结果分析

(一)民众选择健美操的原因分析

健美操作为一项简单易学,种类繁多,场地不受限制的运动,是人们健身的不二选择。通过调查发现,选择健美操的大多数为女性,但是男性比例也不是很低。可见健美操在大众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他们选择健美操的原因大多相同,是因为可以强身健体,塑造美丽的形体,丰富自己的生活,听听音乐放松心情,减轻生活压力[2]。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择健身的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农村居民大多时间都要忙于农活,闲暇时间较少,并且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他们健身的意识还不强。但是综合来说,在众多的健身项目中,选择健美操做为健身项目的还是占大部分。因此对于具有动感,难度系数较低,种类多,易学的健美操来说收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二)大众健美操对全民锻炼的意义

1.增强体质

大众健美操的动作以"健"、"力"、"美"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长时间练习健美操,可以使肌肉的弹性提高,还可以消除多余的脂肪,使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优美,其次还能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提高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人体的发育具有十分有利[3]。并且跳健美操还能提高和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功能,使得心搏有力,身体更加健康。与此同时,还能让心情变好,增加食欲,还能消除人们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

2.塑造形体

长时间进行健美操运动,可以帮助自己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使其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完美。不仅如此,还能培养自己的高雅气质,让自己的整个身体始终保持端庄,挺拔的姿态。

3.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可以培养人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好的创造力。提高音乐,舞蹈等好的艺术素养。同时,身体健壮后还能更好的适应恶劣的社会坏境,当然通过跳健美操还能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交际能力,让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训练身体能力

健美操的身体能力训练是对身体的速度、柔韧、耐力、平衡性以及协调性等等运动能力的训练。它对改善身体的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和身体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能够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身体健康。

5.历练顽强的意志

健美操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项目,如果想要把一套完整的健美操跳好,无疑是需要下功夫,多练习,只有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健美操动作达到一个新高度,跳的更加完美。因此,长期锻炼可以磨练顽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专注度和不服输的精神。

三、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大众健美操的动作以“健”、“力”、“美”为主要表现形式。能够消耗过多的脂肪,使其自己的身体曲线更加完美,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还能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让人们的速度,耐力,柔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并且健美操的种类繁多,练习方式更是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健美操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因此有很广泛的适用性。在健美操的舞蹈中,还有优美的音乐,让人听后身心愉悦,缓解生活压力。大众健美操正在以独特的魅力风靡全国[5],让全民健身可以更好的开展,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

健美操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锻炼意义的健身项目。它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还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不仅如此,还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培养好的心态以及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进全民健身操的发展势在必行。建议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并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软实力也有更好的前景。注重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让农村的人也可以有健身的机会,促进大众健美操的全面普及。群众在选择健美操锻炼的时候,要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健美操。以达到更好的健身目的。并还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广播,多进行大众健美操的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了解健美操,并能进行健美操锻炼。只有人们都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能大步发展。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化社科项目(全民健身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鄂西北地区为例14G341)。

参考文献:

[1] 硕红, 张亚峰.现代健美操的基本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0(9).

[2] 郭素玲.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作用与优势分析[J].体育文献报. 2010(6).

[3] 王广宇,占伟.浅谈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地位和作用[J].景德镇高专体育系.2006(6).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 营销 体育市场 开发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首次提出了“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一直未摆脱按计划经济办事和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在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思想指导下,我们应对全民健身服务业进行全面的市场开发。本文试图从体育营销学的角度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模式,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咨询参考的依据与借鉴。

一、全民健身服务业的界定

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Pitts,Fielding,and Miller提出三部门的分类模式,他们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表演、体育产品和体育促销。所谓的产品包括与体育运动、健身锻炼、娱乐和休闲相关的活动,体育商品及服务、人员、场地或策划。曹可强教授提出体育产业部门分类,选择具有使用相同体育资源或相同技术,或相同产品用途的特性,作为划分体育产业不同部门的标准。

根据以上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同时参考莫冬丽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定义,我们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指为大众提供与全民健身有关的服务、场地、人员或策划的体育服务产业部门,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二、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

目前在全民健身领域中,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健身意识增强,健身参与率提高,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增加,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已初见层次化格局,但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务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由计划经济下的职工体育单一模式转变为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健身服务模式。

1.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的国家政策下全民体育健身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职工体育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福利事业之一被剥离出体制外,这一变化冲击了中国特有的单位制职工体育体系,职工体育活动发生了时空转移,最明显的变化是,职工体育正在走向公共领域,并呈现出向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集散地、体育娱乐中心发展的趋势。日本职工健康活动存在以“健康管理中心”牵头和以“人事部和健康保险工会”联合牵头两种主要形态,是通过“医疗治病”和“体育强身”,在增进职工健康的同一目标下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助、互补、互动的完整系统。我国的职工体育应借鉴其做法,企事业单位应将职工体育作为职工基本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2.单位体育

单位体育是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与原来职工体育相比,活动的开展呈现出自主化的趋势,单位不再单独依靠行政手段组织体育活动,员工参与体育活动也明显带有自觉自愿的特征,员工的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我国的单位体育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年代职工体育的样子,也存在着职工体育的种种弊端,如:相对封闭、体育资源的不平衡、较强的依附性依然存在等,因此,单位制的体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逐步衰落。但同时又指出,单位体育不会立即消失,单位体育仍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领域之一。社区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本质在于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街道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关键层次。

4.俱乐部

俱乐部是国外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几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不仅是大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脚点,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原则是自下而上,组建形式有:经营性商业体育俱乐部、准经营性公益体育俱乐部、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单位型体育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体育事业产业化、市场化最突出的产物,是体育产业结构中的主体产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一部分。随着健身体育的普及,这一行业已成为了国际体育产业的支柱性行业。

5.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的兴起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家庭体育的基础性、早期性、全程性特点,使得家庭体育在体育健身服务模式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全民健身体育服务的形式中,还存在有结合型的全民健身服务。此外,农村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服务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是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农民体育健身的服务不仅仅要涉及到体制改革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因此,要改变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格局,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如特色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和体育旅游。

三、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市场开发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是一个过程,借鉴体育营销管理模式,我们设计了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如下图所示。该模型展示了各市场开发要素、各要素和职能的顺序、开发过程以及要素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2.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

由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经验,有很多全民健身公司纷纷的倒闭和下马。在经济大潮中,只有了解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的运作模式去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力地研究全民健身服务业的营销理论和管理理论,已经受到了所有全民健身公司老总们的关注。用现代化的商业营销理念去经营全民健身服务业是大势所趋。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与定位等几个方面。

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营销者经过市场调查,依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把某个产品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的过程。所谓市场定位是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在特定目标市场中的特定形象和地位。[13]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都是以差异化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基础进行细分,而市场定位是以差异化营销为手段进行定位的;市场定位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企业的营销获得成功。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和定位,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富裕阶层和步入小康家庭的人们提供有偿服务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市场。因为这类人具有支付和消费能力。这个市场可以由经营体育休闲服务部分承担。另一类是为贫穷、低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重在健身的市场。因为这类人口有体育活动的需要,却很难有机会,这个市场应由政府提供各种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

四、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

(1)加强全民健身服务市场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全民健身市场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要加大对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从商业的角度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规律、营销手段和市场开发进行深入地研究。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体育虽然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然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其运作和经营都要依照商品流通规律来进行。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的买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还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其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扭转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纯消费性活动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改革,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面向市场为指导方针,形成政府职能由“办产业”向“管产业”转变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3)引导、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消费

引导强化群众全民健身意识,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体育传媒大力宣传参加全民健身的意义、作用和益处,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激发和培养群众的兴趣,以便养成经常参加健身休闲的习惯,进一步拉动潜在的消费。

2.对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建议

(1)贯彻市场营销观念 培养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营销人才

树立以全民为消费者,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对消费者的需求应有贴切的了解和把握,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针对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的趋势,应适时开展一些“量身定做”的项目。和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合作,一方面可请其为企业把脉开方,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可帮助企业培养既懂全民健身服务,又懂营销的专门人才。

(2)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业营销体系

加强市场调查,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市场信息,必要时可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制定适合全民健身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品牌定位及市场竞争策略。灵活运用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体育赞助、体验营销等在内的多种营销手段。

(3)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可通过产权联结、战略联盟、业务外包、加入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与其他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美)李明苏珊・霍华斯丹・马宏泥编著:体育经济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

第7篇

关键词 第三方 全民健身 体育学术团体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参加运动的人群队伍不断壮大,伴随而来的一些健身问题也不断突显。民强则国强,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热潮,使全民都动起来,我国在全民健身的健身设施、环境、健身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如何监控全民健身和加深全民对此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凭借其特殊的特性及价值在全民健身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政府与全民健身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服务平台。

1 我国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提出的理论价值

监控包括监督和控制两方面含义(现代汉语大词典2006;辞海2009)。全民健身的开展情况与国家的监控有密切的关系。全民健身如何监控;怎样提高监控的效果;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提升监控效果等是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而“第三方”的研究主要依据非营利组织的涵盖范围进行的界定。非营利组织包括各类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群众团体及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不进行严格区分的情况下,非营利性组织与第三部门、社团、非政府组织等概念的涵义基本一致。

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是在以上监控、“第三方”论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来的。国外有一些国家全民健身开展效果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第三方监控机构的设立。在美国全民健身的监控机构不仅仅是政府机构,还有一个承载科学指导的体育学术团体;意大利非营利性的体育团体以第三者的角色处理政府和市场运作中无法完成的工作;日本和德国在全民健身方面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关于全民健身任务的执行和事务性的工作均有体育社团承载与合作;挪威、瑞典在全民健身方面也强调社会团体管理为主;我国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全民健身的具体事务。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展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创新的监控方式是关键。而2008年梁建秀和李兵在学术团体的论述中指出学术团体集本行业、本地域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具有“大兵团”作战攻克科研难关的能力,可避免以权、以言代法现象,能成为政府在监控方面的参谋智囊与得力助手。

为此,在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全民健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体育学术团体充当第三方监控机构协调、监督、评价政府与全民健身市场发展的意义非凡。首先,能有效发挥政府职能,成为政府开展全民健身的有力助手;其次,能充分发挥体育学术团体的特性,提高全民健身的效果;第三,公正、客观地反映政府和全民健身情况,搭建共同发展的桥梁;第四,有利于满足全民的体育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2 我国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的特殊性和承载的社会角色价值

2.1 独立性

体育学术团体作为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它既不隶属于政府部门,也不受体育健身市场控制,它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负担,可以满足不同健身人群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可以独立进行运作。

2.2 学术性

体育学术团体的人员主要来自各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他们有一线的体育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有着资历深厚的教授、副教授等,这样的构成,既能指导全民健身,又能高度发挥学术职能的特点来管理、协调、监督、评价全民健身情况,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实效性。

2.3 公正性

体育学术团体充当第三方监控机构,可以客观公正地、专业性强地、监督力度大地、执法严格地监督、协调与评价政府、全民健身市场的发展情况。比如:监督体育部门的体育行政行为、反映其执行情况;从第三方的角度提高监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和完善管理体系;及时反馈全民在健身开展情况,并提出解决策略等。

2.4 合作性

体育学术团体作为政府和全民的中间监控机构,充分体现其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服务提供帮助、支持、反馈、服务等,也充分发挥着作为政府管理、监控体育的合作者本应该分担的职责,为二者提供沟通与联络,提高监管效率,是政府实施全民健身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帮手,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体育学术团体和政府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2.5 非营利性

体育学术团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能成为政府有关体育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等的传递者、监督者、指导者、执行者,又能成为大众群体体育的服务者、指导者,加速了政府与大众群体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桥梁,提高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效率。或者说体育学术团体为整个国家全民健身的发展服务。

我国全民健身“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的特殊性和承载的社会角色价值除以上几点外,还有自愿性、私人性、组织性等。

3 “第三方监控机构——体育学术团体”对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推动价值

3.1 填补了政府监控全民健身的盲点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政府监控全民健身也日益突显出复杂性、多元性等,单一依靠政府监管全民健身难度较大,同时,全民健身中也会遇到一些“政府管了但管不好”、“管理途径相对单一”、“全民健身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依靠“非营利性组织”或“第三方”组织加以协调、沟通才能发挥成效。

3.2 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民众健身的需求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由于体育学术团体是以第三方监控机构的形式存在,能公正、权威地将政府部门与民众建立起联系。体育学术团体可以将政府部门中有关大众体育的政策、法规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转达给民众,树立起政府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把全民健身中的意见、问题、建议反映给政府,增进了政府了解全民的需求与实际,拓宽了政府获得民众体育相关信息的途径,促进了政府与全民的沟通、理解、支持,加速了全民健身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张国超.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2] 张义峰,李文辉.“合作主义”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探析——基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视角[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全民健身条例》于2009年9月颁布后,各级政府千方百计地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全民全运”的口号和理念,而全民健身中心的建成正是该理念的具体体现,展示了政府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决心。

(一)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位于城区西南部的全民健身中心,占地138亩,总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由市财政全额投资1.25亿元,所有工程于2010年7月竣工后全面向社会开放。中心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其中室外部分有:健身跑步道、运动场(含足球场及看台)、4个篮球场、4个网球场、2个门球场、2个排球场和3个健身苑等;室内部分由综合健身馆和球类游泳馆组成,综合健身馆内设有跑台、动感单车、体操房、力量区等,综合球类馆内设有游泳池、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综合馆、台球馆、乒乓球馆等。据初步统计,去年7月至今年6月底,这个中心已接待健身市民近90万人次。如今,到全民健身中心健身休闲已成为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市民们都亲切地称为“全能型”健身中心,中心可同时容纳5000多人进行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是省内县级市中最大的一个开放式体育休闲场所。

(二)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不断健全

市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也带动了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截至2010年12月底,市已基本实现了体育设施网络的全覆盖,市级建成了市体育馆,21个乡镇(街道)都建有文体中心,263个建制村都有村落文化宫,811个自然村都有1个以上健身活动点,全市建成了篮球、门球场近400个,安装健身路径813条,普遍建成了15分钟健身圈,基本满足了全市城乡群众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三)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方兴未艾

市全民健身中心为开展各类大型活动提供了平台,自室外场地对外开放以来,已举办了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开幕式、市老年人门球比赛、市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暨首届广场健身舞蹈大赛、市公交新车投放仪式、市武术选拔赛、第22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参赛选手入城仪式、市政协运动会、塑料城游泳比赛、银行支行首届游泳比赛、首届“动之韵”中秋之夜趣味运动会、“幸福、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市首届风筝放飞大赛、民兵组织整顿集中点验大会、春季相亲大会、青年志愿者走进全民健身中心、新爱婴•宝贝e家趣味运动会、庆端午节社区文化活动、第三届市青年交友联谊活动、“唱响红色旋律”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广场群众歌咏会、市第十六届运动会拔河比赛等大小活动近50次,在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中,坚持大型活动与小型活动相结合,与城乡的实际结合。从而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实现大型活动重在引导群众参与,小型活动重在群众自发参与的良好健身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部分乡镇、街道在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时,引导群众参与健身、为群众提供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方面不到位;挖掘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力度不够;一些体育协会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

(二)全民健身设施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一些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健身用地,缺少健身设施。社区健身场地普遍较小,健身器材数量、品种较少,缺乏管理和维护。一些健身设施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换,影响使用。

(三)全民健身活动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乡镇群众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少;健身设施的匮乏和分布不均,在客观上限制了一些乡镇群众的健身活动。

(四)部分经营性的健身场所经营不规范。一些经营性健身场所收费较高、环境差,条件难以达标。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宣传和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对于提高群众身体素质、调节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民健身是一项多元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和支持。政府应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使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市体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指导开展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身活动。新闻媒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宣传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

(二)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和《体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并逐步增加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支持全民健身活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的标准要求,在新建、改扩建居民小区时,预留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配建公共体育设施,确保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落到实处。加大农村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将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列入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积极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农民利用山、水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健身。

(三)实现各类健身场地设施资源全民共享。充分利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场地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全民健身服务,缓解健身场地不足的矛盾。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教学和安全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免费开放。要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体育健身辅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同时要做好健身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第9篇

断了“脚”的漫步机、锈了轴的扭腰器……笔者近日走访北京的多个社区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不少户外健身设施受损未能得到及时修护,不仅影响使用,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全民健身路径,这项旨在方便百姓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的民生工程,却遭遇“建而不管、白忙一场”的尴尬。

健身器械,很受伤

2011年12月26日下午,东城区安化北里小区的健身广场上,4、5个老人一边聊天,一边活动着四肢。几米开外的地方,就是上肢牵引器、转腰器等健身器械,无人问津。

“有现成的健身器械,干吗不用?”记者好奇地问道。

“好些器械都有毛病了,稍微一动,就‘嘎吱、嘎吱’响,影响别人休息。另外,也怕用着不安全。”64岁的王大爷对记者说。

在王大爷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一台钟摆器的轴承部件开裂,摆动起来有些吃力;而8张腹肌板中,有2张的靠背木板已不知去向,只剩下光秃秃的铁架子。

“平时没有人维护吗?”

“没见有人管。”

在西城区长椿街东里社区一健身园地,扭腰器的底盘与地面已完全脱离,根本无法使用,牵引器则锈迹斑斑。在朝阳区小庄社区的健身广场上,几件健身器械自身虽无大恙,但周围停放着好几辆小汽车,俨然成了一堆摆设。而西城区广内街道的一处健身路径命运最为悲惨一健身器械已踪影全无。“坏了之后一直没人修,先是有人用来晒被子,后来收废品的人就给拆走了。”附近一位居民说。

在其他一些小区,记者也看到不少有不同“残疾”的健身器械。

有人用,少人营

2003年出台的国家标准规定,有活动部件的户外健身器材安全使用年限不得少于4年,固定部件式户外健身器材的安全使用年限不得少于6年。那么,为何在现实中户外健身器材多“短命”?

“有些是器材本身质量不过关。除此之外,日常管理不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国体世纪体育用品质量认证中心总经理助理李爽表示,从整个行业的调查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户外健身器材受损未达到设计使用寿命,与不按相关说明使用有关。

安化北里小区的王大爷也反映说,由于没有专人看管,有些人胡乱摆弄健身器械,一些调皮的孩子更是把健身路径当作游乐场,又踢又打。

一些地方的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短命”,或许有器材本身的质量原因,也可能有市民使用不当的因素,

但说到底,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才是根源。

事实上,关于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的维护、管理早有规定。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的《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全民健身路径实行“谁受赠谁负责、谁受赠谁管理、谁受赠谁维修”的原则,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作为捐赠方与受赠单位签订捐赠协议和责任书,由受赠单位负责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维护和管理。也就是说,全民健身路径由所属地管理,即街道和社区负责。

不过,在笔者所采访的社区、街道中,由于经费有限,几乎没有一个受赠单位能保证设专人管理、维护健身路径。“基层活儿多,就那么几个人,怎么可能忙得过来?’’某社区居委会一位工作人员抱怨道。

民生工程需齐抓共管

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于1996年在广州诞生。截至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累计投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6亿多元,资助全国各地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万多条,带动、引导各地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6万多条。这些建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健身条件。

如何才能保证全民健身路径有人建、亦有人管,让这项民生工程持久地惠民、利民?

“关键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区、县一级的政府。”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朱宏表示,将努力推动区、县一级政府把全民健身路径的维护管理开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这样一来,社区和街道才能建立起“随坏随修”的健身路径维护、管理机制。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既然属于公共体育服务范畴,体育行政部门就有监督管理的义务。因此,他建议,体育彩票公益金除用于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外,还应划拨一部分配套资金专门用于管理维护。

鲍明晓还表示,相关部门在户外健身设施的采购招标过程中,不仅要比较企业的产品价格,更要比较维护、保养等售后服务质量。他说,企业在全民健身路径的维修、养护多承担一些,既可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对其市场营销也大为有益。

岂能只建不管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已建成逾16万条全民健身路径。散落在公园、社区的体育设施,大大方便了老百姓在家门口锻炼身体。然而,不少地方存在全民健身路径“重建轻管”现象,一些户外健身设施建成后“一年新、两年旧、三年残”,不仅公共服务效益打了折扣,也影响了全民健身工作的整体形象。

一些地方的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短命”,或许有器材本身的质量原因,也可能有市民使用不当的因素,但说到底,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才是根源。

依据《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全民健身路径实行“谁受赠谁负责、谁受赠谁管理、谁受赠谁维修”的原则,即全民健身路径应由所在社区和街道负责维护与查验,并指导居民妥善使用。然而,现实情形却是,社区和街道受人力、经费所限,无法保证专人专职管理,健身路径往往是用的多、管的少。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使用寿命自然大为缩短。

第10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重庆市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供给现状做了研究分析。结论为:(1)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与日俱增,但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仍比较单一,两者之间存在矛盾。(2)现有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结构不均衡,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十分相似。据此,提出两点建议:(1)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将更多的社会力量融入进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的格局。(2)加大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建设力度,促进体育服务供给均等化发展。对体育服务供给严重滞后的区域实行优先发展。目的:改善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突。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重庆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重庆市社区、养老机构等机构内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对这些机构内的体育服务供给结构进行了分析。

1.2研究方法

文章以“老年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再以“体育服务”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的检索(主题检索)、再以“供给”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主题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期刊文献52篇。对这52篇文献进行了重点解读与归纳总结,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登录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老龄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土资源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网、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重庆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针对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浏览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

2结果与分析

2.1制度分析

国家层面上,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制度分析:2016年6月2日,全国老龄办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修正)》[1]。该法中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中提到,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文化体育活动服务设施和网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运营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都规定了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权利及国家和社会提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2014年9月19日,民政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2],通知中将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作为三大重点工程目标之一(其他两目标为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目标为: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米以上,到2020年,达1.8平米以上。2014年4月15日,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3]《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同年4月25日,国土资源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4],通知中提到,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保障养老服设施用地供给。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5],意见中提到,该意见的发展目标有:扩大包括老年体育健身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拓展包括体育健身、健康服务在内的养老服务内容。这些政策的颁布,在国家层面上保障了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权益。重庆市内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制度分析:通过重庆市民政局网站浏览众多相关政策法规发现,重庆市有关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政策不多,多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再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而。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其发展目标内包括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2016年11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多个地方提到,改革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016年7月1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配套,布局建设一批体育场馆。2014年5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意见的发展目标为促进包括老年体育健身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3年到2016年,重庆市民政局每年的“重庆市民政局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立项的通知”中均对有关养老服务的若干项目予以立项。这反映出重庆市对养老服务的政策性支持。

2.2经费供给分析

经费预算方面,2016年3月8日,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民政局2016年部门预算情况和“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表》,表中列出,老年人体育服务所归属的老龄事务的财政拨款为216.94万元,而2015年该项预算数为172.67万元;2014年为176.65万元。(2014年之前,老龄事务预算未单独列为一项,故无法统计)总体呈增多趋势。这反映出重庆市民政局对老龄事务的重视。除政府预算外,重庆市民政局也在大力支持各种社会性组织团体及个人参与到养老服务中,自2012年始,重庆市每年成立的社会性慈善组织越来越多。同时,这些社会性慈善组织、福彩公益金在养老服务中所占的比重也愈来愈大。这反映出政府在努力将以往的单一经费来源改变成多元化经费来源,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去,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政府在建设养老服务业的多元化资金来源,但仍未改变政府预算是主要资金来源的现状。众多的社会性慈善组织是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才得以发挥作用。

2.3供给结构分析

体育公共服务是个复杂的系统,由体质监测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及体育信息服务等6个指标组成[6]。老年人体育服务属于体育公共服务的范畴,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选择这6个指标对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进行分析。

2.3.1国民体质检测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均规定,对公民要进行定期体质检测。2016年,重庆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1300万,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达93%以上。重庆市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主要由各区县的国民体质监测点(站)组成。通过浏览重庆市政府网,重庆市各区县的体质监测点中,仅有江北区、九龙坡区等少部分区县设立有免费的体质监测点。其他区县的国民体质监测多由每年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来完成。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提出,每年建设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10个,开展经常性的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此外,包括万盛经开区、大渡口区在内的多个区县正在探索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该中心涵盖体质检测、健身指导与咨询、项目推广等多项功能。但在这中间,针对老年人的体质检测服务尚未出现。

2.3.2体育活动服务

老年人体育活动属于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部分,做好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也等于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5年重庆市举办各类群体性赛事达2000次左右,参与人数达到1千万人次以上。与全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相比,重庆市老年人体育活动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老年人参与度较高的门球、柔力球、太极拳(剑)、广场舞等体育活动的赛事活动明显少于其他体育项目。且其供给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

2.3.3体育指导服务

体育指导服务的优劣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7]。截至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全市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11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为此,重庆市体育局下一步将每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0名。2016年11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中提出,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确保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以上。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作用,提供科学健身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增速,超过了重庆市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

2.3.4体育组织服务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开展,需要以老年人体育组织为载体,展开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管理[8]。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体育局在2016-2017年将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使城市社区健身站覆盖率达50%。今年建设的300个,涉及全市38个区县和基层社区。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任务分解表的通知》中要求,到2015年,各区县要普遍建立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组织;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在全市80%以上的街道、60%以上的乡镇建立体育组织,提高全民健身的组织化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体育组织几乎没有专为老年人而设立的。

2.3.5体育场地设施服务

老年人体育服务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场地设施,这是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硬件保障,也是衡量政府对体育服务投入大小的最直接指标。2016年,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市体育局准备在2016-2017年,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每年新建和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各500个,建设乡镇健身广场50个,笼式足球场3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和全民健身中心10个。力争到2020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1.7平方米以上。截止11月28日,600个社区健身站中,今年内的300个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这些健身站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并非针对老年人而设立。

2.3.6体育信息服务

体育信息服务对指导、传播体育公共服务起重要作用,其载体包括网络、电视、报刊等等。良好的体育信息服务能够起到促进老年人享受体育服务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市体育局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强网站建设,设立媒体专栏,积极利用群众身边的社交媒体来传播体育信息。2015年5月27日,重庆日报刊登报道关于“重庆体育生活”云平台(简称云动重庆)正式上线的新闻。推动了“互联网+体育”全面融合,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体育生活服务。当日,“云动巴南”、“云动沙坪坝”、“云动万盛”、“悦动九龙”等多个区县体育生活服务平台一同上线。标志着体育信息的服务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尽管传播体育信息的媒介越来越多,但老年人因为自身认知已经与社会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新颖的传播媒介对老年人来说却不易接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城市社区老年人日益扩张的体育需求与供给主体单一的矛盾

老龄化逐渐加深,老年人的自我健身意识逐步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体育服务的需求增加。但现有的体育供给中,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众多其他社会力量,是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才得以发挥作用。

3.1.2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结构非均等化

重庆市经济发展有着典型的区域不平衡特征。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了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不均等化。不同区域、不同社区间的在经费、体质检测、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信息分配上严重失衡。

3.2建议

3.2.1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应继续降低老年人体育服务市场准入门槛,把社会组织力量及私企,个人等融入到体育服务市场中;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3.2.2加大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

第11篇

摘 要 全民健身计划制定及实施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健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过度的健身运动不但起不到健身效果,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本文以衢州市白云社区100名中老年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锻炼者并不了解运动处方,应加强宣传。

关键词 衢州市 中老年全民健身 运动处方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的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观念,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开展的热潮,有了政策的扶持,全民健身的氛围也逐渐形成。然而只有科学的合理的进行锻炼才会不断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增强体质,反而会损伤身体。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要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是一种个体化的科学锻炼的运动程序[1]。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对衢州市中老年群众进行关于群众体育健身现状、运动处方的认识及使用等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运动处方健身模式在群众体育开展过程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衢州市白云社区10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从CNKI及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中搜集关于运动处方在群众体育健身中的运用相关文章50余篇,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10余册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制定《衢州市中老年体育健身基本情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的健身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情况

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做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5个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二)衢州市中老年人健身现状的调查分析

1.衢州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体育锻炼态度也就是指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体育锻炼的评价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行为倾向。积极的锻炼态度会促使人们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有着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这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2.衢州市中老年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程度的调查

表3显示多数被调查者已经知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表明纲要已深入人心,但仍有25%的被调查者仍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3.衢州市中老年人体育健身目的的调查

4.衢州市中老年人对运动处方知晓度的调查

从调查结果显示,衢州市中老年人对运动处方知晓率较低,应加强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

三、衢州市中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的分析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进行健身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况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2]。

(二)运动处方的分类

运动处方的基本分类方法是按照运动处方内容分类,可将运动处方分为单一运动处方和多项运动处方。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运动处方的变式。

(三)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

运动处方根据个人的体质水平设计的,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效,千万不可盲目攀比,也不要逞强而使自己的运动量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

2.循序渐进原则

运动处方应以最适运动强度为依据,循序渐进增加负荷,使运动强度既产生足够刺激,又力所能及。

3.自我评估

运动处方是渐进式的。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就是一个阶段目标,学会自我评估是向下一阶段迈进的最有效手段。

4.充分考虑气候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一)衢州市中老年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但在运动健身的科学性的了解上程度不高,应在社区体育开展过程中加大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

(二)应关注中老年人常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提出健身方案,指导中老年人有效地进行科学健身活动。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衢州学院201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RY1112。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国内现状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众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无疑成为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体育场地的66.7%在学校,而有关政府部门一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另一方面顾及学校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等因素,使学校体育场馆一直未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导致场馆的利用率偏低。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并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武汉、成都7个城市定为首批开放试点城市。每个城市将选定两个区为试点区,每个区选10所学校,作为开放试点学校,开放试点学校的体育馆一律免费,相关设施、器材的保养费用则由国家统一给予补贴。目前,试点地区的中小学校和不少大学的体育场馆以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为下一步的全面开放积累了一些经验。

学校体育场地更好地向公众开放,社区与学校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放眼世界各地,有的国家和地区在体育场地资源的规划、设置上,将社区场地与学校场地截然分开,而有的国家和地区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共享已经形成社会系统。我国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众多,运动场地面积极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区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迫切。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社区与学校体育场馆是共享还是各司其职的不同做法,也在提示我们:解决我国社区群众健身难问题,要多管齐下,因地制宜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不能搞“一刀切”。

学校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是活化闲置体育设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闲置封闭的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既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沟通,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是一个双赢之举,也是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当前学校体育设施的兴建,也呈现出蓬蓬勃勃的强劲势头,更多的体育场馆在学校中拔地而起,为进一步的全面开放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全面开放带来的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全面开放,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场地,实现了体育资源共享,活化了闲置的体育设施,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机制问题。

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学校来说,这既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沟通,又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但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落实起来非常难。我国学校大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没有相关的政策依据,是很难形成大规模对外开放的,即所谓的没有政策指导,缺乏明确的导向。

2.规划问题。

我国大众体育运动场所的不足,一是体现在学校体育运动场馆的全面开放问题,二是体现在规划的不合理。在城市规划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关系,存在脱节的局面;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上,还要充分体现体育场馆与社会共享,考虑这类场馆的选址与布局要符合全民健身和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3.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面临的现状是即使把学校体育场馆全部开放,也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要。盲目开放体育场馆而管理跟不上会出现公众一哄而入的现象。怎样才能不妨碍学校正常的管理,实现体育场馆的有序管理值得深思,如果管理不当,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4.安全问题。

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便捷的活动场地和条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对学校管理者来说,理论上应该赞成这一举措。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安全问题使学校管理者感到有压力,一方面是开放后学校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是参加锻炼的人的安全,还有另外一些负面的问题。体育场馆全面开放会出现一些乱丢垃圾、随意破坏等不文明行为,更重要的是居民在学校锻炼时发生意外责任应该由谁负责。

5.经费问题。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开放的场馆一律免费。虽然相关设施、器材的保养费用由国家统一给予补贴,但如何开放、如何补贴,这也是学校比较关心的问题。

三、建议

1.政策导向,因地制宜。

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善待身心已成为时尚和主流,人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健身条件,改善和提高健身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为解决这一供需矛盾的突出问题,在现阶段相关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发挥出主导作用,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机制问题上,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规范和引导学校体育场馆尽快向社区开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使这一事关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积极稳妥地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2.政府搭台,细化管理。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区共享的管理上,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借鉴各地经验,进一步细化制度,建立完善的开放制度。首先,要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扰;第二,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调度、管理此项工作;第三,更新观念,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开放形式;第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放时间。总之,多利用学校的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使全民健身真正走进市民的生活。

3.落实政策,保障安全。

为解决学校体育场馆的安全问题,建议首先落实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制度,保障满足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第二,建议学校成立专业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管理队伍,除了完成管理任务外,还应担当教育、指导、督促学生及社区居民积极健康安全地参加体育活动。第三,为了保证安全,预防安全事故,开放场馆的器材、设施要定期检查维护。第四,学校健全门卫制度,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第五,可以采用会员制的方法,居民要留下详细的资料。总之,落实政策,保障这一工作安全有效地向前推进。

4.灵活解决,保障使用。

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开放还存在一个费用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除了依靠国家政策补贴外,还要根据各地情况灵活解决。建议在条件比较好的运动场馆,可以适当收取一些费用。这样既可以保障使用,又可以解决全面开放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收取一些费用在现阶段首先可以弥补学校场馆维修、保养及人员支出等费用的不足;第二,可以起到一定的资源约束作用,可以避免由于“免费搭车者”而出现的所谓“公共悲剧”,导致最后没有能够真正享受到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好处;第三,如果有人或单位搞活动要包租学校场馆,只要在时间上和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冲突,就可以到学校的场馆负责部门登记,签订租赁协议。总之,根据各地、各校情况,灵活解决好居民健身活动的场所问题。

5.规划布局,解决问题。

第13篇

关键词 河口镇 农村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

一、前言

河口镇位于古交市东北方向,镇政府驻河口村,该村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新建商业一条街已起动,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河口、火山、河下、寨上、大南坪、耿家庄、曹坪村等七个行政村, 总人口16108人。

本文通过对河口镇所辖7个行政村体育设施场地面积和设施数量、健身人群基本情况及体育设施保养维护情况等调查研究,找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加强河口镇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口镇所辖河口、火山、河下、寨上、大南坪、耿家庄、曹坪村七个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为研究对象,并以七个行政村村民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河口镇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情况:

(一)河口镇各行政村人均体育面积情况

河口镇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到0.6平方米,与我国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到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且无法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二)各行政村体育设施数量及分布情况

河口镇农村体育设施数量较少,共31个体育活动场所,国家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配建上规定每 1000 到 6000 人应拥有 10 个健身场地,每 6000 到 10000 人应拥有 24个健身场地,河口镇个行政村总人数16108人,而体育场地设施共有31个,未达到国家标准配建,可见河口镇农村体育设施资源较少,体育场地设施种类不足。

(三)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喜欢程度

通过调查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喜欢程度,非常喜欢的人51%,喜欢的42%,不喜欢的4%,说不清楚的占3%。得知大部分村民非常喜欢利用体育设施来进行锻炼身体而极少部分村民不喜欢利用体育设施进行锻炼。

(四)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育设施的种类和数量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在满足人群需求上表现的“力不从心”,这严重影响到了全民体育健身业的发展。

(五)村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损坏情况反映

调查得知,河口镇各行政村的体育设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公共体育设施使用不当达到了26%以上,而公共体育设施的人为破坏占21%、缺乏基本维护的占34%,农村体育设施安装在室外不易管理,给管理和维护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导致了公共体育设施损坏严重。

(六)河口镇公共体育设施有无管理细则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有29%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有管理细则,71%的行政村农村体育设施无管理细则,主要表现在:农村体育设施损坏严重、安全隐患重重的现象屡见不鲜等,这严重影响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因此河口镇农村体育设施管理细则的制定势在必行。

(七)河口镇公共体育设施指导员情况

从调查发现,河口镇有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占14%,没有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占86%,在调查河口镇7个行政村中,只有河口村有1名体育指导员,而且是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对居民的体育活动不能进行科学指导,可见河口镇各行政村中体育指导员较缺乏,继续培养专业指导员。

四、结论

(一)人均体育面积0.45O,与我国城乡人均体育面积1.2O相差较多,虽然体育设施在不断完善,但与村民大众的体育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农村体育设施种类和数量不足,在村民健身的需求方面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当地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随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村民体育需求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在扩大,河口镇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村民的健身活动无法进行科学指导。

(四)河口镇体育设施管理制度不完善。

五、建议

(一)各村体育、文化、建设等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空闲资源设置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增加村民人均体育面积。

(二)镇政府带头,加大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增加设施种类,建设多样化的体育健身场所,满足村民的体育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三)河口镇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体育设施管理制度刻不容缓,以河口镇各村发展特点、居民需求倾向性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体育管理体制。

(四)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体育设施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故意损坏或者盗窃体育设施的行为。

(五)建立维修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宣传。

参考文献:

[1] 张晓春.山东省农村居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2006(2):24-28.

[2] 包雪鸣.关于社区体育服务概念与几个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 (2):24-28.

第14篇

[关键词]太极拳;全民健身;民族健身术

[OI]10.13939/ki.zgsc.2015.44.214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提出是我国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素质的又一重大举措。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它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充实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推进我国全民健身工作全面健康迅速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太极拳,数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健身修身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健身术。本文通过对太极拳健身价值以及其推广优势的研究,旨在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提供依据。

1 太极拳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健身术

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吸取了明代名家拳法及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从而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的有以下5派: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其中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 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太极拳是具有很高健身价值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所倡导的是关于人类健康、进步的主题精神,长期修炼太极拳可焕发人们的青春活力,当你静下心来,抛开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的一切忧愁烦恼,徐徐而动,你会感觉到已融入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体,使人忘掉了烦恼、抛却了忧虑与浮躁,并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你会感受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陶冶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从而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3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3.1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心静神聚”是大脑半球静与动的矛盾统一,是一种积极性锻炼。太极拳采用心静用意,全神贯注,不存杂念的练法,亦即是强调练意、练气和练身三结合。这种意识结合身体锻炼的方法,能使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神经形成一个特殊的优势兴奋性,而周期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由于负诱导机理,使某些与慢性病有关的兴奋灶加强了抑制,而神经中枢的相互诱导,使病灶得到积极的调理。久之,可修复和改善某些神经中枢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因而病状得到控制、减轻或消失,使机体康复。

3.2 保养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太极拳吸气时扩大腹腔;呼气时收缩腹部,使腹瘪下去。这种腹式呼吸可加大隔肌的舒张与收缩而使横隔上升下降幅度加大。腹压增大有助于心血加流。腹压的改变又相应地调节胸压,有利于心脏活动。同时,在练拳过程中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放松与收缩,以及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的作用,可使血流通畅,使静脉回心血增加,从而可减轻心脏的负担,血压也相应有所降低,对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颇为有益。

3.3 促进呼吸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的呼吸是遵循缓慢深长,其好处是:①呼和吸都比较充分,吸足、呼够。②肺血管)内气体交换充分。③呼吸肌运动柔和。④腹压、胸压的变化平缓、渐进,对内脏起到“按摩”作用,使呼吸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使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中国医学气功》对14例志愿学练气功及太极拳者检验其练功18个月前后肺功能。结果表明,练功后肺功能有明显提高,通气量也略有增加,肺活量平均提高3・31%P

3.4 调养心息的作用

从气功角度说:太极拳的“精神内收,病安从来”,充分强调人的精神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被誉为“精神体操”,具有提高精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淡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理感情。而许多生理上的疾患,都与这“七情”有关。太极拳讲究柔化,刚柔相济,随机转化,舍己从人,能柔克刚等方面,有利于人们的心态、心理的调整,减少内向性格影响,增进身心的健康。

4 太极拳运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终身性

4.1 适合不同年龄特点

年轻时可以练习速度快、节奏明显的陈式太极拳,而到了中老年为了适应身体机能的需要,可进行节奏缓慢的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太极拳的练习。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还具有腾空发力的动作,练拳时全身顺逆缠丝,协调运转,其突然发劲动作使青年人演练起来很是生动洒脱,运动强度也较大,适合青年或中年人练习。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虽各有特点,但都动作柔和缓慢、自然顺畅,呼吸深长且与动作相协调,此风格贯穿套路始终,其运动强度也低于陈式太极拳,适合于中老年人练习。

4.2 场地器材经济、实惠

太极拳练习在室外、室内均可以进行,对于场地的大小、地面条件等要求也不高,甚至随处都可以进行练习。如练习场地小,可做单动作或桩功练习,也能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太极各门派的器材主要是剑和刀,还有太极杆。这些器材不但随处可以买到而且还很经济实惠,不同收入的阶层都能承受,并且还可以自行简单加工制作。太极拳练习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春、夏、秋、冬,早晨、白天及夜晚均可进行。

4.3 益于终生健身

终身体育强调不同年龄和阶段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持续性,并且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太极拳运动正是符合了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们人生不同时期的身体锻炼的需要。无论男女老少,都可根据自身的条件,从“五式”太极拳中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自身状况的拳种练习。更重要的是“五式”太极拳,如其中某式太极拳练至一定水平后,再学习其他几式太极拳则较容易,形成正向的技能迁移,使练拳者可在不同时期随时转换拳种,根据自身的需要,终生受益。

5 结 论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种集健身、修养性于一体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手段和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练习,可以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造福社会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事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弱,以及国民的健康精神面貌,通过分析讨论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以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冯小军.太极拳的健身原理与推广优势[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3):112-114.

[2]周学军.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和影响[J].襄樊学院学报,20069).

第15篇

关键词:长株潭 农民工 体育消费 调查研究

2007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第1、第3、第4大的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统计),也是湖南省"农民工"相对集中地区之一。长株潭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既反映了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分析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心理和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增进城市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同时也为促进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且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以在工地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城市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调查范围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农民工。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符合研究的需要。农民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0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6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6%;符合统计学要求。采用再查信度的检验方法,分别抽取3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两个月,经比较,信度系数为0.92。

1.2.2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走访有关专家以及在各种职业农民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现状、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体育人文环境以及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访谈,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3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人文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上述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版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映了他们的健康意识,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体育消费总额、体育消费总人口数和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总额可以反映某一时期体育消费需要满足的程度和总水平。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城市农民工中,超过半数的农民工都没有参与体育消费。参与体育消费的农民工有3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6%,其中每个月的体育健身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23.9%,达到200元以上的仅占15.8%,说明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2.2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各种体育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体育消费的类型根据个人有支付能力的、可以从体育市场中购得的体育消费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型消费和非实物型消费。实物型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体育报刊图书等。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城市农民工中,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63.7%,实物型体育商品的消费包括体育服装、鞋帽、运动器材、报刊杂志等。其中,33.3%的农民工购买最多的是体育服装。有8.2%的人选择购买体育器材。22.2%的农民工购买报刊杂志等相关实物型体育消费。可见,农民工实物型消费结构还不太合理。非实物型消费包括博弈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等,调查发现,非实物型消费比例占总消费的39.2%。值得注意的是,购买体育彩票的博弈型消费仅次于购买运动服装的消费。这种现象应该就是农民工的投机心理所导致的。

2.3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

从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意识来看,有30.2%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必要的,有63.7%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有些是必要的,只有6.1%的农民工认为体育与健身方面的消费是没有必要的。从文化程度看,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消费意识越强,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对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

2.4.1求廉动机

这是体育消费者以追求价格低廉商品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机,注重商品“物美”和“价廉”。长株潭农民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从事中低层职业,收入水平低,工资大部分在1200~2300元左右,其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家里贫困的现状。对于他们来说,健身和体育消费无疑是奢侈品。因此,经济问题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只有经济因素得到保障,农民工体育参与的状况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4.2求实动机

这是体育消费者以追求体育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动机,注重产品的“实惠”、“实用”和“质量”讲求朴实大方、耐用便利。这与我省目前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事实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心理,有利于人们正确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并向着较高的体育消费阶段发展。然而,在人们的许多体育消费行为中,由于存在着某些偏好,使体育消费心理趋向单一,忽视了消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从而形成了专项体育消费。如不是经常进行基本体育消费,就是一直参与享受体育消费,或者只参加发展体育消费等等。这就必然会导致片面消费的形成,使体育消费结构不平衡。从调查结果看,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动机最主要的是强身健体,其次就是希望通过购买体育彩票,中大奖改变现有的生活,然后再是消遣娱乐。

3 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长株潭农民工已具有了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3.1受教育程度较低

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中,大多数人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人仅占13.5%。文化教育程度低,会影响他们对全民健身的知觉对健身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3.2健身问题未予以关注

由于长株潭农民工所关注的问题与城市市民有一定差异,他们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赚钱,因而对全民健身等问题未予以关注,致使他们对健身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3.3经济收入较低

在被调查的长株潭农民工中,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只有1200~2300元,还有少量农民工的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年收入的调查结果基本与之一致。按照湖南城镇农民工最低生活费保障金标准320元/人・月,大部分人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无法从事体育消费,从而出现有消费意识而无消费能力的现象。

4 对农民工体育消费趋势的分析

4.1农民工对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株潭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渐减小,农民工对实物型体育商品的消费会从过去相对简单的体育商品向多元化发展,体育器材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广泛,体育服装、鞋帽等方面的需求将由便宜的运动服、球鞋转向质量好、美观的体育商品的全方位发展。

4.2农民工对非实物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长株潭农民工对参与型体育消费会由价格较低且项目较单一的体育消费发展为价格稍高一些的多样化的参与型体育消费,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到现场观看比赛、到收费场所参加健身和培训、购买体育彩票的农民工将会相应多起来。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长株潭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消费水平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参与过体育健身消费。在参与消费的农民工中,实物型消费的比例较高,但购买健身器材和体育报刊图书的消费比例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非实物型消费中以博弈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占的比例较少,这可能与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投机的心理有关。

5.1.2从长株潭农民工的消费意识看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从未参与过体育活动,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这表明当前我省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非常不理想。

5.1.3长株潭农民工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表现为强身健体,求廉、求实动机方面。

5.1.4长株潭农民工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闲暇时间大部分都在为生活忙碌。所以,他们的体育消费比较低,对体育商品的需求量不大,但是对于体育商品的潜在需求量是很大的。

5.2建议

5.2.1加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广,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消费的意识,积极引导他们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去。另外,要不断地加大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为农民工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指导和帮助。

5.2.2健全体育服务体系,搞好农民工体育文化活动

企业单位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建立企业体育协会,定期举办农民工体育比赛和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将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纳入企业生产成本。

5.2.3政府职能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照顾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的体育消费能力是比较差的。政府部门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外,在制定政策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一些费用,吸引农民工为健康投资,鼓励他们进行体育消费。

5.2.4积极锻炼,合理消费

农民工要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

[2]鲁长芬,王健等.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华力,李平,彭鹰.武汉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状况的调查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6).

[4]张学研.我省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