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中由农村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占据主导地位。而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同时,其子女的学习问题却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本文在城市化大环境下,进一步探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推动相关问题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城市化背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09—02
收稿日期:2014—03—02
作者简介:周梦(1989— ),女,山东东阿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由于双亲外出务工而导致亲情缺失,表现在生活上无人监护、行为上无人教导、学习上无人辅导的状态,使其成为城乡二元经济体系下无人问津的“制度性孤儿”。[1]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存在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其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本文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且时间累计在6个月或6个月以上,不能跟随父母身边,被滞留在农村户籍地,由父母一方或委托其他监护人照顾,年龄为16岁以下的儿童。
一、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产生的背景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是历史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村人口流动并未按照“一步转移理论”发展,在城市化人口流动中,农民切断与土地的联系,由农民工直接转为非市民。[2]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同时却无法解决好其家庭的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
(二)城市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情况下,这种强调城市户籍制度的义务教育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两为主”的政策规定流入地政府有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但随着借读生的大量涌入,流入地的教育经费不足以保障所有人的义务教育权利。[3]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缺乏有效机制保障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规模存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不意味着差生,产生的学习问题也不单单是由于父母外出所导致的,在留守儿童中也存在一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但据调查显示,成绩在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占绝大多数。本文主要从学习动机及目的、学习成绩、学习辅导三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进行梳理。
(一)学习动机及目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方方面面的,父母外出务工对于子女在学习动机和目的上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其积极方面表现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其辅导督促,一部分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从小就理解父母的辛苦,因而在学习上表现为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动机更加强烈;消极方面表现为,父母持有的“读书无用功”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的厌学思想。
(二)学习成绩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根据周俏春对四川省仁寿县2000名外出务工的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40%的学生成绩在中等偏下阶段,厌学逃学倾向更明显。[4]
(三)学习辅导监督
在学习辅导监督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力的辅导者,对其学习的督促力度也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年龄大且文化水平低的爷爷奶奶,他们多要承担繁重的家庭琐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监督。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产生原因的反思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乡壁垒存在的矛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体系直接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能很好地解决其子女的学习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与二元管理体制的户籍制度相挂钩,若离开户籍地,其子女应享有的义务教育费用也会随之消失,而进入到城市学校读书,由于我国现有的城乡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同非留守儿童相同的教育经费补贴,因而,造成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的现状。
(二)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失衡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更多的农民选择抛弃土地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当其子女就学无法得到妥善安置时,更多的留守儿童被其父母剥夺了其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更多的农民选择将进城务工增加家庭收入放在首位,因而忽视了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据农业部2004年的信息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的6.7%。[5]
(三)儿童的教育需求与家长的教育能力之间的失衡
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管理子女的学习,对孩子受教育过程中的困惑、需求等关注少,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在儿童早期成长阶段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知识上的解惑。
(四)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
留守儿童的家庭长期缺乏父母共同的影响,导致了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比非留守儿童更多的不解与疑惑,在生活上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相比城市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心理教育方面,农村学校受到的限制更多,如学校里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全面等,这都导致了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上的困惑不能得到良好的疏通。
四、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反思与出路
(一)对国家政策方面进行完善
1.改革旧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当前,我国旧的户籍制度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应尽快改革完善目前这种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新的户籍制度应取消城乡间的差别对待,切实保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2.制定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就应该首先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在政策制定上适度向留守儿童倾斜。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加强引导
1.设置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
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设置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使留守儿童不仅能在知识上获得进步,也可以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
由于留守儿童的独特性,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在爱上的缺失。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重视对儿童的亲子教育。同时,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4).
[3]张燕燕,兰燕玲等.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和抑郁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9(17).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民涌进城市打工,农民工满足了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被彻底打破,再加上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入地不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农民工被迫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生活、读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新世纪初,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就有了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那个时期进城的农民工大都是未结婚的年轻人,几年后他们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但那时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不大。新世纪以来,向经济发达省份输出劳务已成为经济不发达省份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此时,很多已婚或有孩子的农民也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再加上前几代打工者的子女,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具有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广、解决难度大的特点,已经严重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广大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能够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城乡协调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城市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吸收农村劳动力。十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彻底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必然需要政府、学校与家庭的联动,特别需要政府发挥强大的协调作用。
1促进农业人口的非农化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尚处于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在西部12省区中,甘肃的城镇化水平排在第9位,城镇化的任务比较艰巨。随着兰州新区、关天经济区的立项与建设,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区等国家经济区的立项与建设,为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甘肃省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足以承担国家产业集群的建设任务,甘肃省已经具备了快速城镇化的条件。从内部看,甘肃的工业化、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兰州、白银、庆阳、酒泉、金昌等工业城市。甘肃省城镇化的关键是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增强城市吸纳转化农业人口的能力,推动农业人口的非农转化。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首先,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吸引转化更多的农村人口,进而推动城市产业的升级转化。只有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实现快速持续的发展,才能推动农村人口的快速转化。笔者在庆阳市做过调查,在庆阳市石油化工产业的带动下,庆阳市吸引了大批农民劳动力就业,庆阳市的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我省农民大都奔赴东部沿海省市务工,甘肃城市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吸引我省人口回流到兰州、白银、庆阳、天水、酒泉等城市,这既能推动我省城市的发展,也能促进我省农村人口的非农转化。其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人口的就地转化。相比其它省市,甘肃省的县域经济比较薄弱,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比较薄弱。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经济,吸收转化当地的农业劳动力。最后,流入地政府部门健全人口落户制度,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参保年限为条件,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根据国家政策及甘肃省实际,甘肃省应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开大城市落户限制。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
截止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1.27%,中国城市人口约为6.9亿,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9亿。然而,中国城市化水平虽然进程较快,由于农村人口的基数太大,仍然有3亿多的农村人口,城市农民工仍然存在。因而,未来十几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将存在,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甘肃省农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村适龄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减少。笔者在镇原县一个农村小学看到,这个小学的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而全校不过一百二十人,这必然导致资源的空置和浪费。并且,甘肃省农村人口居住特别分散,一个村的人家最远的相距2~3公里,上学非常不方便。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撤并学校、优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以一个或几个乡镇为学区,每个学区建一所寄宿制学校。各级政府可以出资创建寄宿制学校,也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非常适应甘肃省农村孩子求学的实际情况,满足孩子对教育的需求。当孩子离开父母之后,家庭这一监管教育孩子的功能弱化,这自然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实施这种功能。寄宿制学校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健康、安全、住宿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这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加学习信心,学习成绩提高了,他们用在其它方面的心思就少了,他们的其它问题就很容易克服。寄宿制学校可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无缝化监护和管理,无论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都存在监护真空现象,而寄宿制学校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约束和规范,可以促进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的是,寄宿制学校可以营造家庭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过上另一种家庭式的生活。“同时,寄宿的团体生活可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学校管理和教师指导也能及时到位,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寄宿制学校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可以培养留守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笔者在庆阳市某寄宿制学校调研时,发现该寄宿制学校管理科学、制度严密,学校的安全、生活、卫生、学习、饮食、交通、品德等方面都有专门的制度,并有专人负责,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不但重视学生的学习,而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每到周六周日,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如转转超市、观看电影、举办球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集体生活的温暖;还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身心,宣泄自己的情绪。“游戏中,当儿童运用规则来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就逐步向社会性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其社会性不断趋向成熟”。笔者发现,这个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其他儿童相比,没有差别,他们的个性同样健全,一样天真、活泼、大方。这种温暖的集体生活,十分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延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链
初中毕业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出去打工,又走上了父辈的道路。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到十八岁,又没有成熟的技术,因而只能干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体力活,这种工作工资低、待遇差,劳动强度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根本适应不了劳动强度如此大的工种,他们不得不再次回到农村,处于失学、失业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为了改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链条过短的情况,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比如庆阳市、酒泉市可以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目前,职业教育在三大教育板块中最为薄弱,职业教育发展应从多个方面着手,一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很多人认为干活不用培训,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低人一等。二是加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公平对待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从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转变。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延缓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全社会对人才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由注重文凭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转变,文凭高,但缺乏操作能力的人,并不受人才市场欢迎;那些学历不高、动手能力强的人、技术水平高的人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农村留守儿童有的学习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强,在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在职业学校他们能找到自信与自尊。这不但提高他们的技术,而且提高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庆阳理工中专是庆阳市的一所职业学校,这个学校由市政府提供学费,凡是初中毕业后来这个学校的学生还享受生活补助。笔者调研时发现,这个学校的一大部分学生为1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孩子,他们在这里学习实用技术,在这里发现了自身价值,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很愉快,毕业后按照订单他们也能找到工作。可以说,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模式,这个学校把知识与技能、教育与就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受到了学生与企业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学校也可以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农民工之所以不能在城市落户,部分原因是自己干的工种技术含量低,工资低,负担不起城市生活费用,经过培训后,他们也能干一些技术含量高、待遇优厚的工作,具备了在城市落户的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可以推动农民工的非农转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1-02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户籍政策等原因,大量农村居民外出进入到城市中打工,其孩子无法一同跟随,因而留在农村本地。现阶段国内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非常庞大,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国内农村有大约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占据了整个农村孩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数据。农村各方面生活与学习设施都较为落后,因此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
1.留守儿童的教育背景中出现的问题
1.1 学龄前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显示,现阶段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龄构成出现非常明显的改变,学龄前儿童的数量急剧增长,在2016年这一群体数量已经达到了2400万。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量增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提高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程度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父母长期x家,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家中其他亲戚进行抚养,其中大部分亲戚都是与孩子隔代的老人。老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多对其言听计从,非常溺爱,对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1]。并且长期生活在老人溺爱中的孩子,其生活与学习方面也没有良好的习惯,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农村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设施比起城市要落后一些,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对于留守儿童的培养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加上农村地区的教学机构无法全面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因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
1.2 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虽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能够有基本的保障,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有偿的成长环境中,无法体会到来自父母无私的奉献。因此,因为家境贫寒,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为了生活变好所考虑的只有怎样赚钱,却忽略了与儿女之间的交流。孩子由于长期无法体会父母的关怀,对家庭自然缺少清晰的概念,时间一长,留守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内向,避免与人进行沟通,变得自卑、孤僻[2]。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家庭和亲情的认知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其安全感和归属感都非常低,加上其他同龄人有意或无意的嘲笑,甚至会导致留守儿童内心自卑情绪的产生。事实上,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类儿童家庭关怀的缺失。
1.3 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除了家庭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家庭方面的缺失,学校是留守儿童唯一接受教育,锻炼和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场所。除了教材中知识的传授,学校更需要重视的是对这类特殊儿童群体在人文方面的关怀。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实践授课中老师只做到了学科知识的教授,却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需求。老师在课上和课下对学生的关注中只看到了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是否遵守纪律这两方面,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加之多数农村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长期如此,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封闭自己,拒绝和他人交流。
2.新农村的构建下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力度的举措
2.1 加大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近些年来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全面重视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地考虑到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有怎样的需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以投入到对这类儿童的教育进程中。
2.2 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怀。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问题在于家庭方面的关怀,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需要尽最大努力,依靠各种渠道的帮助,恢复留守儿童在家庭方面的关怀,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加大力度宣扬正确的培养留守儿童的方法,引导其监护人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避免由溺爱或不爱所产生的儿童心理畸形[3]。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使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明白自身应尽的义务责任,在外打拼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儿女的关怀。对于留守儿童自身也要多进行鼓励培养,带领并引导其参与活动,调动起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使其尽快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融入到集体中来。
2.3 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国家在新农村的建设下促进了农村教育方面的发展,各农村学校在确保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人文方面的关爱,除了学习方面的关心与指导,还需要对其思想和生活方面进行培养[4]。在外打拼非常不容易,许多留守儿童即使在新春佳节也无法和父母团圆,因此学校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与家庭一样的温暖,填补留守儿童内心中关于家庭的空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普遍不如普通儿童,因此学校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孩子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
3.结论
国内在全面构建新农村的进程当中,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背井离乡到城市中打拼,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涨。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扶持的力度,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下,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保证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关怀的情况下也可以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10-11.
[2] 和建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优化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0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