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档案分类管理范文

档案分类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档案分类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档案分类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档案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档案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档案分类指的是按照形式、内容、来源以及时间的不同将全归档文件进行实体分类,分成若干类别和层次,从而形成有机的体系。在我国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档案的分类管理与创新一直是重头戏。相较于过去,各种归档的材料在档案内容性质、形式、载体以及数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案卷位置依然采用案卷号、案卷目录号、全宗号等编号方法显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不利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对档案分类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

首先,人员配置缺乏专业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存在兼职多、专职少的现象,甚至身兼数职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变动频繁,且不能及时的进行全面的移交工作,这就增加了确定档案管理责任归属的难度系数。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对改进档案工作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欠佳。其具体表现主要为:一是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比较少,从事该岗位人员很少有专业技术职称。二是档案人员缺乏创新意识,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满足于根据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充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从而导致现阶段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创新意识不足。三是缺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机制,从而影响了人员的综合素质。

2.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部分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细节的要求,其归档的效果只是笼统的说明。在归档的实际过程中,大多数只会归档纸质文件而已。尤其是在电子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指导,电子归档会出现一些混乱。如果只是将手工记录通过扫描存入系统,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电子归档。此外,在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在档案管理人员职责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电子档案的修改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难以真正的避免人为破坏情况的出现。

3.档案管理条件比较简陋

档案室简陋已经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个别单位还存在没有建立档案室的情况。部分单位尽管有档案室,但是阴湿狭窄,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档案材料霉变或虫蛀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外观和整洁。

二、档案分类管理的创新改革思路

档案归档整理工作的关键就是建立档案分类表,做到清晰、简化合规、层级分明,这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开展档案分类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分类的采标

就档案分类而言,有诸多的标准可以指导其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其逻辑架构也不尽相同,所以档案分类管理中起步工作就是做好采标工作。假设某个单位或者部门在档案分类的过程中,要遵守档案行业的分类标准,亦或者是所属行业的档案分类标准,或者兼顾两种档案分类的标准,这需要慎重的考虑和决定。选择任何一种标准都要以实际情况出发,杜绝盲目照搬照抄的可能性。有的时候个别部门或单位往往没有充分分析和调研其所选择的档案分类标准,这样即便档案分类表已经做好,实际上也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

2.档案分类的完善

在采标慎重选择之后,基本上初步形成了档案分类的框架,需要根据单位属性、部门属性进行适当的完善和调整。在档案分类表调整之前,要对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职责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建立的文件收发登记制度要事实监督,文件收发登记表要以充分的职责分析、业务调研为基础,进而对其所产生的文档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档案分类管理的基础工作。实际上需要花费较多的经历和时间来酝酿、熟悉、了解档案分类表的调整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系统的、准确的、完整的档案分类管理。

3.档案分类的简化

在档案分类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归档管理工作简化的原则,对内容分类的过分追求反而使得档案分类管理本末倒置。自“DA/T22-200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颁布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文书立卷的归档方法进行了变革,按件整理的方法实际上将很多复杂的分类工作都省去了。再加上现阶段,较高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使得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和计算机检索成为了可能,文书档案的分类工作应该财务文书文档按件管理的方法来起到简化的作用。此外,档案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文档管理的核心理论,即来源原则,强调在档案分类整理工作简化的过程中,在整理馆藏档案的过程中,要以文件的形成机关来源为基础。

4.依法科学管理

提高档案工作总体水平的关键就是提高依法科学的管理水平。管理方式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在全国档案信息通用数据库的建立健全当中充分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国档案制度不断深入的改革步伐,人员逐渐实现了转变,从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日渐频繁的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档案信息库建立健全的重要性,尤其是确保档案资料的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和标准性,为后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自动化的管理流程、多样化的信息载体以及整体化的信息共享等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具备不同的特点,在开展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避免软件不兼容、单位自行设计、硬件配置不统一等做法。

5.建设高质量的档案工作队伍

档案分类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这就对档案分类管理工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具备系统的档案管理学知识只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此外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条理性、科学性的开展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增强档案框架管理的清晰度,为后期的保管、查找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实现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因此,就现阶段而言,着重培养年轻的档案干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这些人的能力不断的提高直至其具备担任档案事业主力军的能力和素质;对专职、兼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其知识体系的更新工作,在上岗之前确保岗前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是培训的重点内容,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要积极的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吸收、引进、聘用高级人才。

三、档案分类管理的意义

首先,无论是社会、城市、企业、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档案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档案可以记录人、物过去的状态和具体的情况,为后续的调查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档案分类管理正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充分利用,这才是信息化时代对档案的要求。

其次,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对档案的意识逐渐培养起来,原先人们对档案莫不关系、毫不在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如今人们开始重视档案的作用,并尽可能的利用档案带来的积极效果,而档案分类正是帮助人们高效的、快速的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社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最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就业问题一直是值得考虑的民生问题,而档案分类管理这种档案细化的分支,有助于该专业的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培养该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对档案分类管理人才的需求,在缓解现阶段就业压力中有一定的贡献。

四、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性的问题,在开展档案分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其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要遵守客观规律和自然形成规律。只有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在调查研究的时候做到深入细致,就一定可以实现科学化的档案分类管理,尽可能的加快其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试论煤化工项目档案分类与档号编制[J].化工管理,2013,(24):31-31.

[2]朱雯.妇幼保健院档案分类与档号编制[J].医学信息,2013,(29):35-35.

第2篇

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许多工作者而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是非常明显,甚至会出现松懈的情况。从本质上来讲,此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分类”“管理”上。如果对这两个词进行延伸,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实施手段,还要做好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提高生产的有效性。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工作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登记是他们的本职,其他的后期保护与业务管理都不应该计算在内。

(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负责人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的宣传,转变管理者的思想。第二,没有给予档案管理部门适当的便利,使他们在数据采集、特种设备的文件归类中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对任务进行规划,实现工作程序的统一分析。如果缺少了这一指向,则不利于后续方案的设定与实施。第三,少数的领导认为,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根据设备检测明细中合格证书内容对照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并进行文件的定期核查工作。在这种条件下,工作者缺少一定的技术支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在相?P资料检索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使管理工作混乱。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许多特种设备检测单位中都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管理方式的缺失所导致的。首先,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一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没有将具体的惩罚和奖励方案落实下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员工对其中的认同感欠缺。其次,在档案外借、归还以及安全保密工作上没有体现得当性。档案借出的条款不明确,一些人员没有及时归还,管理者也没有与其进行协商或者催促,使得一些特种设备的资料“有去无还”。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对资料并不爱惜,管理手段不得当,当数据记录错误时随意进行涂改,使档案的真实性出现了缺失。

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

(一)提高档案分类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认识与责任感的提升主要针对两部分人群。第一,对于实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他们应该转变传统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特种设备的不同类型划分为主要目标,将维修改造、使用年限、产品参数、生产厂家等重点记录下来,以保证每一个特种设备的日常状态都能够记录在案。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其进行重点划分。第二,从管理层人员的角度来讲,要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例如:可以在每月定期召开例会,档案管理人员以工作的分类总结为主,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着重说明,并提出改进方案。对于一些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人员,管理者要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之,对于一些投机取巧的工作者,管理人员也要及时批评,并督促其改正。

(二)建立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完善的特种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确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协调记录与核准方式外,还要将档案的借阅与归还放在首位,实现工作体制的有效性。第一,每一个特种设备都要登记在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其编号进行排序,并适当调整入库时间,将范围精确到分钟。具体执行者要建立一个excel表格,将设备管理中的对应事项都审核清楚,并查看是否有遗漏,便于日后的验证工作。第二,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预览、复制和外借方面予以创新。例如:可以在本单位的官网上设定一个OA软件。每个特种设备都有其具体的号码,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它们的身份象征。内部人员如果有需要,可以将自己的员工编号输入进去,并依照特种设备的号码进行预览。在借出和归还方面,内部人员要携带上级负责人盖章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同意的证明,管理者将借出时间与限定日期在系统中输入,程序会进行自动提醒。当借出者归还档案时,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审查,以保证内容中没有被涂改或者损毁的地方。如果出现了此种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第一,要聘请专业的人员对档案工作者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例如:指导人员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在理论方面,主要讲解一些档案的统一管理方式。在实践方面,带领工作人员“走出去”,让他们去其他地区与单位进行业务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身的管理技术。第二,每隔一段时间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考察。以“综合简述题”“日常操作管理”作为两个重要记点。前者主要是对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进行考察,选择10道覆盖面较广的题目来进行查验。后者则是以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看工作人员是否按照记录的标准和要求将设备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等内容具体化。总体来说,管理者对两部分成绩进行统一设定,对连续两次排名在首位的员工,升职加薪时予以考虑。而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惩罚。

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档案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第一,优化档案监督与交接工作。特种设备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是文件合理交接的重要前提。如果工作人员出现了岗位上的变动,工作的交接是必不可少的。假定档案的分类不明确、设备的种类设定不完整,会为交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检测秩序。第二,促进档案的定期检查工作。管理的有效性会使得档案按照一定的编码表示出来,操作人员能够依据具体的明细进行装订或查询,提升了工作速度。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 教学档案 分类管理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高校的主要信息和材料,在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活动中逐步累积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揭示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虽然教学档案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没有单独设立项目,但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大多数指标和观测点都是以教学档案为依据的,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试卷、成绩、毕业论文等都是评估材料的重要依据。实践证明,教学评估与教学档案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同时教学评估又能促进教学档案建设,提升教学档案的价值和地位,教学评估工作为提升教学档案建设水平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教学档案材料具有内容丰富、类别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学档案的详细分类十分困难。如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档案分类标准是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与高校教学档案。

(一)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与高校教学档案的关系。

在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一级指标有七项,其中与教学档案明显相关的指标占了三项,分别是:

1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包括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这部分内容广泛,是评估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反映专业的总体布局与结构是否合理。专业的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效果: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取得的效果等。

2 教学管理。包括管理队伍与质量监控两个二级指标。管理队伍的情况可以从人事档案中收集。质量监控部分主要就是观测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3 教学效果。包括基本理论、技能、毕业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七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实际水平、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论文质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毕业生就业率等。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多个档案体系,教学档案是其中主要一个材料来源。

(二)本科教学评估体系下教学档案的细化。

对照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关于教学档案的指标,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将院系教学档案细化为如下四个方面。

1 基本教学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的教学管理指标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部分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具体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安排、教师授课计划书、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及考勤表、课表等。

2 日常工作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的教学管理指标和教学效果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具体包括学籍管理、调课管理、学期各类教学总结、各类考试管理和其他日常文件。

3 主要教学环节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专业建设与家偶尔改革的部分指标和教学效果两个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包括理论课程排课管理、教学改革、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管理。

4 教学质量管理文件:涵盖教学评估方案中专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两个指标。对应的教学档案包括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各类成绩管理。

二、本科教学评估下的“高校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一)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教学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可信,因此,必须遵循档案自然形成的规律进行分类,科学选择分类方法,合理设置分类项目,从而使教学档案能够系统的反映出教学活动的本来面目。这是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首要原则。

2 系统性原则。由于教学档案是在处理教与学的各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成分较多,纵横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进行教学档案分类的时候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尤其要注意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纵横关系的明确性。如我们在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时纵向可以根据学年进行分类,横向可以按照档案职能进行分类,一旦确定分类方法以后,每次分类就都遵循同一标准进行,而不能第一次以学年纵向、职能横向分类,第二次以职能纵向、学年横向分类。这是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根本性原则。

3 实用性原则。也是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学档案是为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它能够提供详尽完备的原始材料,发挥档案的查考和凭证作用,所以在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时就必须考虑其实用性。如根据学年进行教学档案分类时,我们不能忽视档案本身的职能特点而生搬硬套进行分类,而要注意档案的可用性。

(二)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原则指引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类。

1 按教学档案的职能进行分类。教学档案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种教学档案的内容、性质、成分、形式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据此,笔者根据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具体分析教学档案的构成,针对不同档案的特点,提出了按照教学档案的职能进行分类的方法。按照教学档案职能进行分类就是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体系下教学档案细化的四个方面。

2 按学年――学期进行分类。在高校实行学年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2--13世纪大学的初建阶段,就实行学年制的分科教学制度。我国高校经历了学分制―学年制一学年学分制这样一个过程。目前高校多数实行学年学分制这样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保留了学年制的整齐划一等特点,为教学档案按照年度进行分类提供了依据。按学年分类即意味着按学期分类,按学期分类其实是按学年分类的细化。现在高校分为春季和秋季两类招生,然而无论哪一类别的招生,一个学年都要分为两个学期,相应的教学档案就可以在学年之下再根据不同的学期进行分类。

(三)本科教学评估下的“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在理清了本科教学评估与教学档案的关系后,秉着教学档案分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笔者建立了如下的“院系教学档案分类管理体系”。

首先,根据笔者提出的职能分工的要求,将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体系下教学档案细化的四个方面作为分类体系第一级别,分别予以编号,为1(基本教学文件)、2(日常工作文件)、3(主要教学环节文件)、4(教学质量管理文件)。

其次,将四大职能具体的分工作为分类体系的第二级别,分别予以编号,为1-1(教学计划),……,1-7(课表);2-1(上级文件),……,2-5(各类考试管理);3-1(理论课程排课管理),……,3-5(毕业论文管理);4--1(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管理),4-2(各类成绩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医保档案;规范化;档案分类

一、三明市医保档案的现状与特点

自2012年以来,三明医保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通过“三医联动”,医保事业迎来了新格局。截至目前,三明市医保基本情况如下:全市共有参保人数263.5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42.27万人,城乡居民221.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65万人。2019年市中心档案室共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各类业务档案330卷。全市档案从业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共有11名,其中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1名。

(一)医保档案涉及人员范围广。医保档案自每个人出生之日起,伴随其一生,因此,对个人而言,医疗保障部门档案是否全面对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影响较大。参保种类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待遇享受分为干部保健、门诊特殊病种、住院报销、异地就医、异地安置、特殊用药备案等。医疗保险稽核类有现场稽核、有对手工报销材料进行审核、复核等等。因此,医疗保障部门的档案在其他社会保险类档案中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多、利用最广,与人民生命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档案类型。

(二)医保档案的组成类型多。组成医保档案的有医保中心形成的文书档案及相关的合同协议;参保人员的信息登记表、相片、身份证复印件,与单位签订的合同等相关材料;住院患者报销的各种发票、住院清单、疾病证明书等相关凭证;医院、药店、诊所等定点医疗机构的开通申请书、信息变更表、账目冲销报告等相关附件;生育保险参保人员的信息登记及待遇申请表等相关资料;驻医院服务站办理业务时收集的新生儿登记表、门诊特殊病种登记表、特殊用药备案表、异地就医申请表等;医疗保险稽核科到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稽核记录本、稽核人员到外伤参保人员事故发生所在地和就医地进行稽核的笔录本、对待遇审核科工作人员手工报销材料进行审核、复核的反馈单等。

(三)医保政策的不断深入。医保政策的制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参保人员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期的医保档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具体表现为:每年住院报销目录与比例的调整与变化,参保单位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基本上是每年一调,以及个人账户划拨比例的调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每年的缴费也在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每年每人20元到2020年每人280元),审批材料的报送等进行不断更新,还有办理业务所提供的材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少跑路,最多跑一趟为前提,医疗保障部门时常调整提供材料的种类),这些政策上的调整,导致医保档案材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三明市医保档案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保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医疗保障部门的档案承载着与医保相关的一切信息,与参保单位、参保人、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中心关系密切,也是地方政府制订医保政策依托的基础数据与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医保档案业务人员的配备、档案室建设的水平及年度档案工作的考核等情况看来,医疗保障部门的业务档案与三明医改差距较大。

(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都是以纸质档案为主,档案软件只用简单的“阳光文档”软件,仅能对档案进行录入和自动生成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及简单查询等功能。档案室的硬件设备未及时更新,室内只是简单配备了档案柜、打印机、计算机、灭火设备、温度计。从档案室建设标准要求来看,档案室还应配有相应的密集架、防磁柜、温湿度调控系统、防盗监控系统等。

(三)档案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档案专业的人从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市中心与管理部都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平时以其他工作为主,档案工作为辅。

三、三明市医保档案管理规范化路径

针对三明市医保档案内容多、变化快、利用多等特点,为保持三明市医保档案的统一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及销毁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档案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制度、业务档案管理流程制度、业务档案立卷工作流程制度等。各项制度既要体现档案管理的专业特点,又要保持医保业务开展的方便,且做到最大化服务参保人员。

(一)建立统一的医保档案归档办法。各科室及各管理部要按照各自工作情况,以方便档案查阅、利用为前提,根据《福建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若干制度》,制订《三明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材料归档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规定由业务科室在第二年度上半年对本科室上一年度的材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组卷、打码,然后移交给档案室,对其进行编写卷内目录、填写备考表、拟写案卷题名、归档验收、编制检索工具、编制案卷目录、装盒、填写档案盒、上架。

(二)建立档案借阅与利用制度。为了提高医保档案提供利用水平,也为了更方便服务参保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查阅,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每一份档案的借阅和利用都要进行登记,特别是服务效果好的、利用率高的档案要及时让借阅者对其进行评价,确保医保档案有借有还,防止医保档案的遗失及损坏。

(三)加强医保档案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障部门需不断提升医保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信息技术对医保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全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电子档案与纸质文档相比,具有易保存、方便借阅和归档,存储空间大、物理条件要求低的特点,在调阅和检索等方面有很强的便利性。利用“e三明”“微信”“云闪付”等平台搭建“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平台,利用“闽政通”网上办事大厅平台,方便参保人员在线办理业务。

(四)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应加强档案从业人员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及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档案管理岗位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培养,促使其认真学习医学、法律和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让医疗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保档案工作的保密性、重要性,确保医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认真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使医保档案工作有序进行。医疗保障部门要形成医保档案工作和岗位责任管理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提高医保档案管理效率。

(五)加强档案库房建设。建立医保档案专用库房,严格档案室库房的建设标准,要求配备必要的防火、防水、防盗、防霉、防潮、防尘、防光、防高温紫外线、防有害生物以及照明等设备,并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

四、三明市医保档案分类的探讨

三明市医疗保障部门的业务档案分类是在国家、省有关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三明市医保档案利用与科室工作方便的原则,将医保档案分为七大类:一是社会保险管理类,保管期限分为永久、100年、50年、10年,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登记材料期限为永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关系转入申请材料及附件期限为100年、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材料期限为100年、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继承审批材料期限为100年、职工医保退休人员审批表及附件材料期限为100年、参保单位基本医疗保险变动月报材料期限为100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汇总表期限为100年、参保人员放弃补缴申明材料期限为50年、参保人员异地联网申报材料期限为50年、基金购买健康保障服务协议、合同协议审批单期限为10年。二是医疗保险费征缴类,如退休人员补足25年医疗保险费审批表及附件材料,保管期限为100年。三是医疗保险待遇类,如门诊特殊病种确认表和疾病诊断证明书,保管期限为10年。四是生育保险待遇类,如生育保险待遇登记表及相关附件材料,保管期限为10年。五是医疗保险稽核监管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中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信息更改申报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功能新开通审批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退出或暂停医保定点申请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全省联网定点的申请材料期限为永久、稽核情况汇总表期限为30年、医疗机构变更结算、冲销费用的申请、报告材料期限为30年。六是医疗保险耗材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中公立医疗机构第四批医用耗材采购现场议价、专家意见及配送承诺书期限为30年、单位耗材产品信息调整材料期限为30年、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品规调整登记表期限为30年。七是医疗保险业务统计报表类,保管期限为10年、30年、永久,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年报表期限为永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季报、月报表期限为10年。

【参考文献】

[1]朱秀红.创新医保档案管理的几点看法[J].办公室业务,2020(13):106-107.

[2]解恒学.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几个要点探究[J].兰台内外,2020(30):56-57.

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归纳整理;管理分类

档案具有原始信息记录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档案的特征,档案是普遍存在而且具有深刻的意义的社会现象,对人类文化的、历史的传承有重要作用,是跟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存在的,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档案的保存对后世也有很大借鉴意义,因此通过分类、归纳、整理等过程,让档案能够在保管过程中不会丢失信息,而且方便查询。

1 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现状

1.1 档案整理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当前机关档案整理仍然基于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现代化管理思想作为指导,缺乏一定分类归档的思想,尤其处于现代化归档的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只有更好地运用分类思想,才能发挥出觉得的档案功能,目前机关档案整理工作人员缺乏现代化整理思想,因此传统机关档案整理模式缺乏一定归档的规范性,要求档案整理的准确性而非规范性,因此,传统档案整理具有一定弊端,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思想。

1.2 档案整理缺乏专业化。据调查表现,当前机关档案整理工作人员出身基本是非档案相关专业,基本上是由机关内部调整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岗位调整而组成的,这样直接影响其机关档案整理工作的整体专业性,专业化档案整理是发挥其档案强大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机关档案整理缺乏专业化具体表现为:一是机关档案管理缺乏专业化整理人员;二是缺乏专业化整理方法;三是机关内部缺乏专业化整理程序与规范,四是档案整理人员不稳定,档案整理人员比较灵活,直接导致整体档案整理的专业化下降,以上是笔者认为当前机关档案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3 档案整理缺乏信息化。信息化是当前机关档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机关档案整理缺乏一定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档案整理能够节省传统档案整理的人力以及物力等,因此,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关档案管理缺乏信息化技术设备,如档案整理数据库等;二是缺乏信息化储存与保管的思想;三是机关内部档案整理缺乏信息化技术人员。

1.4 归档装订上的错误

一是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装订材料及工具。归档文件装订材料与工具应具备保护档案、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三个要求,目前使用的缝纫机线装方式在文件的缝线处易断损、可逆性不好、操作耗时;塑料夹装方式成本高、易老化;无酸纸套方式易散失归档文件。最好的方式恐怕是研制出不锈的金属或其他材料的订书针,同时注意不用微波消毒方式。二是在每份归档文件上使用封面,有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甚至于在这种封面上印上多项栏目,要求档案室的同志填。这种方法增加了整理工作量和装订成木,严重违背《规则》的简化原则。三是没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材料进行处理。装订前应对残缺、薄弱、破损、装订线侧有文字等情况的重要文件采取相应的补缺、托裱、接边等措施;对字迹模糊(如热敏纸传真件)、字迹易扩散或褪变的重要文件进行复制;对大于A4幅面的纸张进行折叠;对所有的归档文件拆除金属物。这些前处理工作不做,会严重影响档案的保管。四是对“件”的处理扩大或缩小。《规则》对“自然件”及“可为一件”的归档文件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不能随意扩大与缩小。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件的范围扩大,认为同一问题的归档文件都应成为一件,殊不知“可为一件”的归档文件是同一事由中具有“来文与复文”,性质的归档文件。扩大件的范围,实际上又回到传统立卷的老路上去。

2 档案管理归纳整理分类技巧

2.1 档案管理技巧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几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档案有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原始档案是非常珍贵的孤本或是脆弱的磁盘,在管理中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有哪些损害这些都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否则一旦档案发生损害,甚至不可恢复的话,会导致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损失,特别是文化断层的出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其次还要注意到维护档案安全,一方面的安全是指作为实物存在的珍贵文物、孤本等的安全,这些珍贵的实物能够真实的映射出当时的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必须让它们能够安全存在。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档案作为记录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决策的文件,如果不能保证它的安全,导致泄密情况的发生的话,那么国家在政治上就会处于不安全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团结和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到要延长档案的寿命,有些纸质或老化的机器,由于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2.2 档案归纳整理技巧

在档案的整理归纳过程中,首先,注意对档案文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档案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删除的,科学取舍进行归纳整理,还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档案之间是存在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档案间的联系,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其次还要注意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和收集质量,这样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可以保证档案完整性,不会有信息的缺失,确保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由于从前国家针对档案归纳整理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因此省市县之间的档案归纳整理方法不尽相同,不利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下发文件《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标准,我们在进行档案归纳管理时要注意改变从前的归纳整理方式,遵循统一的规则,这样馆和馆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容易许多;最后还要注意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类目不符的情况要逐一进行修订,还有已归档文件如果出现错误的话要注意及时进行更正,同时一些细致的工作如装订、封皮、卷皮填写要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在出现错误后再进行更正的话,就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

2.3 档案分类技巧

在档案分类过程中要注意,对档案文件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根据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工作,档案分类正确的话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提供和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同时针对分类文件要有明确的标识,确保寻找方便,有利于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档案在我们社会和生产、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针对档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档案工作困难,促使我们对档案管理、归档、整理、分类等环节的技巧进行总结,使档案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田真.文书整理归档的现实意义[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2).

第6篇

1 现阶段档案相关工作分析

1.1 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档案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时代的发展使得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所涵盖的行业、档案内容、档案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有所上升,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一状况,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另一方面,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档案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专业学历背景,这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原本是在单位内部的其他工作岗位工作,之后通过岗位调动的方式组成了当前的档案管理团队,这种情况下也就直接导致目前的档案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影响了正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档案管理团队的成员频繁调动,这也就导致了虽然单位经常展开担纲管理工作的培训,但是档案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迟迟上不去,最终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

1.2 档案归纳整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现阶段的档案归纳管理工作中,经过调查发现一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未能够掌握相应的档案归纳整理技巧,在调查过程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没有清晰的认知,尤其是一些篇幅较大的资料不知道应该对其进行删除还是整体保留,这也就使得在目前的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必要的档案文件,不仅占据了有限的档案储存空间,还消耗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经历。

1.3 档案分类工作存在的不足

在档案分类上,没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分类方案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分类标准的交叉使用,使得档案文件分散归档,对文档的检全率具有较大影响。在《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中,归档文件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分别为保管期限-年度-机构、保管期限-年度-问题以及保管期限-年度,但在实际的归档文件分类中,采用级次分类法、收文发文分类法、文号分类法等方法的现象多有存在,这些分类方法不是全国统一的分类标准,在反映归档文件间的历史联系、形成规律以及文件内容方面多有不足,容易给文件检索与存取造成困难。

2 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技巧

2.1 档案管理的相关技巧

档案的管理技巧并非一成不变的,档案的管理技巧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学习档案管理技巧之前要充分的了解新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P理念,并且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有几个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要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档案有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原始档案是非常珍贵的孤本或是脆弱的磁盘,在管理中注意档案是否有损害,有哪些损害这些都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否则一旦档案发生损害,甚至不可恢复的话,会导致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损失,特别是文化断层的出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削弱了国家的软实力;其次还要注意到维护档案安全,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作为实物存在的珍贵文物、孤本等的安全,这些珍贵的实物能够真实的映射出当时的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必须让它们能够安全存在。另一方面的安全指的是档案作为记录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决策的文件,如果不能保证它的安全,导致泄密情况的发生的话,那么国家在政治上就会处于不安全的情况,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团结和发展;最后还要注意到要延长档案的寿命,有些纸质或老化的机器,由于脆弱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特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措施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2.2 档案归纳整理技巧

在档案的整理归纳过程中,首先,注意对档案文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档案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需要删除的,科学取舍进行归纳整理,还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同时档案之间是存在历史联系的,因此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要注意档案间的联系,不要把它们分割开;其次还要注意加大档案资料的收集力度和收集质量,这样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可以保证档案完整性,不会有信息的缺失,确保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由于从前国家针对档案归纳整理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则标准,因此省市县之间的档案归纳整理方法不尽相同,不利于档案馆之间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下发文件《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标准,我们在进行档案归纳管理时要注意改变从前的归纳整理方式,遵循统一的规则,这样馆和馆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容易许多;最后还要注意在档案归纳整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类目不符的情况要逐一进行修订,还有已归档文件如果出现错误的话要注意及时进行更正,同时一些细致的工作如装订、封皮、卷皮填写要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在出现错误后再进行更正的话,就会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

2.3 档案分类技巧

在档案分类过程中要注意,对档案文件内容有大概的了解,根据档案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工作,档案分类正确的话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提供和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同时针对分类文件要有明确的标识,确保寻找方便,有利于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7篇

在个人信息法领域中,对人事档案的基本定位,是“依特定目的而收集的并以一定方式编排的个人信息的集合”[1]。法学界在现代隐私权的基础上,建构个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的救济框架,完成该合法利益的权利化。按照侵权责任法的原理,对于作为人格权的隐私权的损害主要是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救济,也不排除对经济损失的赔偿。根据我国人事档案制度的规定,本人是根本无法知悉档案记载的内容为何、档案记载是否有错误、被提供给何人查阅等。不少学者提出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中应尊重个人信息自决权,给予当事人请求复核、更正、删除等权利[2],即个人的知情与参与等权利[3]。

从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而言,与以传统隐私权保护为基点的隐私权保护机制不同,现代隐私权在权利配置上,要求按照个人信息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权利增设与重置,在保护机制上,要求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所要求的公共监管机制[4]。在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制无法完成现代隐私权,特别是个人信息保护所需要的保护架构。

笔者认为,在分析人事档案制度中,OECD所提出的八项著名指导原则(汇集限制原则、资料内容正确性原则、目的明确化原则、利用限制原则、安全保护原则、公开原则、个人参与原则、责任原则[5]),既可以作为制度分析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制度改革的借鉴。本文以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人事档案管理侵权的判决文书为基础,结合上述指导原则,以类型化的方式,分析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为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奠定必要的实证基础。

二、经验材料

在我国有关人事档案管理侵权纠纷的司法实践中,可以将有关的纠纷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人事档案因记载不完全导致的侵权责任

该类侵权责任,主要发生于用人单位在档案信息收集与档案材料制作中因所记载的事项不完全的情形中,体现为应当记载的而没有记载,还包括记载错误等其他情形。

在“某制药厂与李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6]中,法院认为:“本案中,李某的《企业职工档案》中只记载了李某自1986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运司参加工作、工资审批及退休的一些情况,对1985年以前李某参加工作及调动工作的情况均未记载,致使李某1985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工龄无法认定,故制药厂应对其记载档案不全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在该案中,法院是把该类侵权纠纷作为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而非作为人格权侵权纠纷予以处理的,而且在判决处理上,也没有给予受害人以任何物质性或者精神性的损害赔偿,而是判决加害人承担补建相应的人事档案的责任。

在“韩某与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上诉案”[7]中,法院也认为:“某公司作为代为保管韩某人事档案的单位理应对韩某的相关人事档案信息妥善保管,某公司提供的《企业职工档案》只记载了韩某1985年开始工资套改及退休情况,对1985年之前韩某参加工作的情况均未记载,且某公司对韩某1978年参加工作认可,故对韩某要求某公司赔偿其工资损失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

在“吴耀荣诉广州鹰金钱企业集团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8]中,法院确认:“由于原告档案没有反映原告辞职的有关情况记载,在这阶段的职工花名册也丢失,以致社会保障局无法取得能够证明原告工作经历的原始资料,造成原告无法享受视同缴费26年1个月年限的养老待遇,并因此无法享受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25年由政府专项资金全额资助缴纳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费,责任在于广州市穗光食品厂”。

本部分所研究的后两个案件判决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因人事档案记载不全而给当事人造成的物质损害(工资损失、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费损失等)给予了赔偿,并没有给予档案关系人以精神损害赔偿。

(二)人事档案因保管不善遗失导致的侵权责任

该类侵权案件,可能发生在公共性档案保管机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所属的档案部门)与档案关系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企业、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所等)与档案关系人之间,是一种比较多发的人事档案侵权纠纷类型,而且在是否具有可诉性的问题上,司法机关对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与企业、事业单位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具有二元化的倾向。司法实践往往对前者持不具有可诉性的立场[9],而对后者持具有可诉性的立场[10]。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民事案件在纠纷定性上比较复杂,主要是被作为侵权案件予以处理的,且主要赔偿的是当事人的经济损失,但在少数案件中对当事人的精神损害给予了赔偿[11]。只有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明确的档案保管约定的情况下,才可能是被作为违约案件予以处理的。

在“刘岩与北京市朝阳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保管合同纠纷上诉案”[12]中,终审法院认为:“职业介绍中心作为保管人没有履行合同的义务将刘岩档案丢失,职业介绍中心具有过错,其违约行为必然影响刘岩今后就业及享受相关待遇,因此,应对其违约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赔偿刘岩相应的损失,对于损失数额,本院依据刘岩提供的证据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酌定为30000元”。在该案中,在当事人之间存在着明确的人事档案保管合同(委托存档协议),所以法院将该案作为违约案件予以处理。

在“李蔚萍诉长葛市归侨侨眷联合会劳动争议纠纷案”[13]中,法院认为:“在原告达到退休年龄时因档案丢失而无法办理,对此被告长葛市侨联应负保管不善的责任,具有过错。由于无原告档案材料,造成原告不能及时办理养老退休手续,给原告的利益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对原告主张的损失,被告应予赔偿”。

在“安阳市北关区彰北街道办事处与陈建设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14]中,法院支持了初审法院的观点:“上诉人将被上诉人档案遗失,影响了被上诉人享受相关待遇,给其取得相关利益造成了可预见的损失,故原审判决根据安阳市的人均生活水平,酌定一次性赔偿被上诉人遗失档案损失并无不当,本院予以维持”。更为重要的是,在该案中,终审法院提出了人事档案遗失侵权之诉与劳动关系纠纷之诉的相互独立性问题,即“关于陈建设的身份及双方是否形成劳动关系的问题。因该纠纷同档案遗失引起的侵权之诉不属同一法律关系,本院不予审查,应另行处理”。

在“李传雅与广州钢管厂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15]中,终审法院认为:“钢管厂遗失李传雅档案造成李传雅办理退休手续的延误,以致于李传雅未能享受到从2006年7月起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100元的调整,该损失应由遗失李传雅档案的钢管厂承担责任。钢管厂应按每月100元从2006年7月起计算至本判决生效之日一次性支付给李传雅,以后每月于当月30日前支付100元给李传雅至其死亡时止”。该判决将不能办理退休手续的损失用一次性支付和终身定期金的方式予以赔偿,其大胆与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在上述案件的损害救济上,对人事档案关系人主要是给予了损害赔偿的救济,但是并未言明是对物质利益的损害赔偿,还是精神损害的赔偿。从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理论而言,似乎该损害赔偿主要是针对物质损害而做出的,均未对档案关系人的精神损害予以救济。

(三)人事档案在劳动关系终止时未及时移转导致的侵权责任

该类侵权责任,体现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终止后未能及时移转劳动者的人事档案而产生,主要产生于劳动争议纠纷领域中,而且往往是被作为劳动争议纠纷予以审理的。

在“青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与王政智劳动争议纠纷上诉案”[16]中,法院进一步阐明:“本案中,晶华玻璃公司在与王政智终止劳动关系后至今未给其办理档案转移手续的事实清楚,故原审法院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判令晶华玻璃公司为王政智转移档案正确,本院予以确认”。在该案中,尽管被告用人单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给劳动者转移人事档案,但是法院并没有因此给予劳动者损害赔偿的救济,而仅仅是判决用人单位继续履行相应的移转义务。

在“袁媛诉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17]中,法院认定了用人单位未为及时移转劳动者人事档案的违法性,即“双方的劳动关系在1994年已解除,重庆银行未即时为袁媛转移档案资料,不符合相关规定”,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诉请用人单位及时移转人事档案的权利属于用人单位的在劳动合同解除后的附随义务(后合同义务)且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即“由于原告该诉请系劳动关系解除后用人单位的附随义务,该请求不适用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以此保护劳动者对自己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

(四)人事档案去向信息告知义务不履行而造成的侵权责任

该类侵权案件,体现为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中终止后,长期不告知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的去向,给人事档案关系人(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情形。在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件相对较为少见,而且也是被作为劳动争议纠纷予以处理的。

在“华某某与上海汽车电器总厂劳工合同纠纷上诉案”[18]中,法院确认:“职工档案记录职工的生活、工龄、工作经历等,用人单位应当妥善保管并在职工离职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且告知档案的去处以便职工享受其应得的各项政策待遇。上海汽车电器总厂虽然在1993年12月履行了档案转移手续,但直至2008年6月才告知华某某,亦有不当之处。原审法院据此酌情判令上海汽车电器总厂赔偿华某某养老退休金损失15,000元亦无不当”。

在该案中,法院不仅确认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的基本义务,即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妥善保管义务和在劳动关系终止后的及时移转义务,而且还确认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终止时及时履行档案移转义务后及时告知档案去向的义务,以此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诚为司法能动主义的一大进步。

三、对司法实践的反思

与对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思考

从对上述人事档案管理侵权纠纷司法判决材料的整理归纳与初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在纠纷的性质定位上,有关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侵权纠纷的归类,较为复杂,且多种多样。既有作为财产损害纠纷,也有作为违约责任纠纷,还有作为劳动争议纠纷予以审理的。在司法实践中,还有法院敏锐地提出了人事档案侵权之诉的独立性问题。这一点主要是跟目前我国立法上关于人事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是否权利化以及如何权利化的规范之阙失有极大的关联。

其次,在损害赔偿的性质和范围上,在我国有关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侵权纠纷的案件中,司法机关普遍倾向于而且也实践了对给予当事人造成的物质损害应当给予救济的主张,而对前述各类型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则根本就没有或者较少给予赔偿。此外,在司法救济中,还普遍使用了非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如继续履行(及时移转)、恢复原状(补充建档)等措施。这是因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司法机关所看重的是人事档案在记载不完全、遗失、不及时转递以及去向不明等情形中给人事档案关系人在就业待遇、缴纳社会保险、办理养老退休等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忽略了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侵权行为对人事档案关系人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可以说,存在着严重的将人事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财产权化的倾向。这一点与法学理论界将人事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人格权化(隐私权化)的基本观点大相径庭。

最后,在损害赔偿的数额与方式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起到了主要作用,法官通常会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予以认定,既有一次性支付的损害赔偿金,也有终生定期支付的损害赔偿金。

综上可以说,从OECD的指导原则而言,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侵权行为主要体现为对资料内容正确性原则、安全保护原则和个人参与原则等三大原则的违反。

从法律规范的创制而言,对人事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的保护,应当将该合法利益规定为法律上的人格权位阶,特别是隐私权的范畴,为了彰显个人信息主体对其个人信息的权利与传统隐私权的差异,可以称之为个人信息自决权。从司法实践的改善而言,应当注意人事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中的人格权因素,在司法救济上,不仅要给予受害人因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侵权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的救济,而且也要给予受害人因该侵权行为而导致的精神损害的救济。

注释:

[1]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2]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3]张建文.论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北京档案.2009年第10期,第19页.

[4]张建文.基因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河北法学.2010年第6期,第11页.

[5]刘怡君.资讯化社会隐私权之研究――以日本个人资讯保护为中心,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班硕士论文,2005年6月,第84-86页.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乌中民一终字第1059号民事判决书.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乌中民一终字第912号民事判决书.

[8]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2009)天法民一初字第3137号民事判决书.

[9]许昌县人民法院(2010)许县法行初字第36号行政裁定书.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原告所诉被告因保管不善将档案丢失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原告可以向被告或其上级机关及有关部门反映解决.

[10]张建文.行政部门所保管的人事档案遗失的权利救济,北京档案.2011年第7期,第17页.

[11]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安民二终字第55号民事判决书.

[12]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1)二中民终字第9927号民事判决书.

[13]长葛市人民法院(2009)长民初字第00699号民事判决书.

[14]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安民二终字第304号民事判决书.

[15]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穗中法民一终字第2563号民事判决书.

[16]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青民一终字第385号民事判决书.

[17]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2009)中区民初字第6132号民事判决书.

[18]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0)沪二中民三(民)终字第1315号民事判决书.

第8篇

关键词:档案;产品;分类;评价;质量;顾客满意度

何谓“档案管理服务产品”?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1]。依据产品的定义,档案管理服务产品指企业为满足档案管理相关需要而提供的物品与服务的总和,例如,档案装具、档案设备及周边用品、档案软件、档案业务服务等。一方面,市场上提供的档案管理服务产品种类数量繁多,质量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在交易过程中,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产品信息,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成效。面对繁多庞杂的档案管理服务产品,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更多产品提供者及产品质量的信息,成为档案管理服务产品交易的一个“瓶颈”。本文首先对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各个类别产品的评价指标,为档案馆、档案室合理选购档案管理服务产品提供支持。

1 档案管理服务产品的分类

档案管理服务产品的分类并没有直接的法规标准作为依据,只有少数法规标准如《档案装具》(DA/T 6-1992)、《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 42—2009)等部分涉及档案装具和设备的分类。参考现有法规标准并结合产品的性质和用途,可将档案管理服务产品大致分为档案装具、档案设备、档案易耗品、档案软件与档案业务服务五大类。

1.1 档案装具。档案装具是档案馆(室)存放并保护档案的装置或容器。主要有柜装具类、架装具类和其他装具等。

1.1.1 柜装具。柜装具类主要包括案卷柜、文件柜、办公柜、胶片柜、磁带柜、卡片柜、自动选层柜等。

1.1.2 架装具。架装具类主要包括固定架和密集架。固定架有单柱式、复柱式和积层架等。

1.1.3 其他装具。即档案卷盒、卷皮、卷夹、光盘盒、磁带盒等。

1.2 档案设备。档案设备一般指具有“固定资产”性质的机器、仪器、仪表等设备。依据它的用途,可以分为保护设备和技术设备。

1.2.1 保护设备。保护设备包括档案库房所配置的灭火器材、除尘器、去湿机、加湿机、温湿度监控设备等。

1.2.2 技术设备。技术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照相机、光盘刻录机,以及容灾备份设备、应急电源等。

1.3 档案易耗品。即用于档案管理的易消耗品。如,防虫防霉剂,活性炭等吸湿剂,卷绳,裱糊纸等。

1.4 档案软件。目前,较为常见的档案软件产品有综合性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数字化加工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和数字档案馆系统等。

1.5 档案业务服务。档案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业务服务主要有档案寄存、整理、数字化加工、保护、销毁以及咨询业务。

1.5.1 档案寄存。由档案咨询公司或档案寄存机构提供档案库房、设备和人员,对寄存档案提供保管、保护和利用等有关服务。

1.5.2 档案整理。档案整理服务即对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包括文件、图书、资料等)进行拆订、分类整理、装订等。

1.5.3 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数字化加工服务就是把传统形式档案(如纸质、胶片等)转换成数字化文本、影像,并用计算机来存储。

1.5.4 档案保护。档案保护服务主要包括杀虫灭菌、修复等。档案修复服务包括去污、去酸、加固、档案字迹的显示与恢复、档案修裱等。

1.5.5 容灾备份。容灾备份服务是在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监视和功能切换,意外发生时也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

1.5.6 档案销毁。利用先进的档案销毁机器,根据系统的流程和方案销毁各种载体类型的档案。

1.5.7 档案咨询。档案咨询服务由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对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运转流程、档案管理方案、档案人员配置等进行评估和建议。

2 构建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2.1 构建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2.1.1 目的性原则。设立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真实准确地反映现代档案管理服务产品的质量状况,促进企业树立现代的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质量观。评价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方法的设置和选择必须以此为导向。

2.1.2 系统性原则。影响人们对产品评价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在对产品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考虑某一因素,必须采取系统、全面的评价原则,才能综合、客观地作出对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质量的评价。

2.1.3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应该既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测量、评定的方式进行度量,又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操作,这就要求用操作化的语言对指标加以定义。

2.2 构建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

2.2.1 以产品质量为评价核心。产品质量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影响客户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档案管理服务产品进行评价必须以产品质量为评价核心。产品质量包括产品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方面。产品的内在质量是指产品的内在属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五个方面,产品的外观质量指产品的外部属性,包括产品的光洁度、造型、色泽、包装等[2]。

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分类管理;问题;对策

图书馆的作用在当前越加显现,无论是个人专业素质或综合素养的提升,或者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与图书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当前图书类型的增多,我国图书馆的馆内资料形成包括纸质和无纸化的多种书籍资料等,且各种纸质书籍资料的材质不同,各种书籍资料的价值差异较大,在管理上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图书馆的管理书籍等类型越加丰富,需要注重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图书馆发展,发挥图书馆效能等。

一、我国图书馆分类管理的现状

图书分类管理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基于各种不同内容、不同材质的书籍在馆内安排的位置及保护工作存在差异,为更方便读者阅读和馆内人员对图书的保护性管理而进行的。目前我国国内图书馆已经普遍使用图书分类管理这一手段,首先以材质为类别,建立了包括图书阅览室、报纸杂志阅览室、电子及多媒体阅览室、高级档案阅览室等多种针对不同材质的分类管理板块,或者在馆内隔离出一定的空间进行分区管理,基本能够将不同材质的书籍进行划区管理。读者只需要明确所需资料的材质就可以首先选择正确的阅览室进而查询资料。其次,以图书阅览室为例,图书馆人员会根据图书的内容进行分类,一般会划分出各大学科的不同书籍管理和阅览区,进而更明确引导读者选择正确的科学材料。对于医药类等专业的图书馆则一般会根据具体科学划分材料。在完成内容分类后,图书馆一般会根据书籍的出版时间进行再次分类,进而形成内容由早及近的管理模式,更加便捷读者阅读,并为馆内的图书管理奠定较好基础。此外,图书馆还会建立电子条码等,通过计算机网络更便捷完成图书分类管理,提升服务读者和进行图书保护性管理的工作等。

二、我国图书馆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图书馆在分类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 对古籍性质书籍的保护欠缺

目前我国图书馆对于古籍性质的书籍期刊、高级档案等的管理并没有真正建立特殊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案,尤其是古籍性质的图书与期刊,并为建立独立管理区域和保护措施。这使得我国图书馆的古籍书籍与期刊的损坏较多,书籍的清洁程度及工整程度都不高,这对于书籍的持续管理不利。而对于高级档案等极珍贵资料的管理虽然有着一定的特殊管理模式,但是这并没有真正的达到高级档案的无损坏,这不仅是图书管理工作的遗憾,更是对某些专业发展的伤害,必须引起重视。

(二) 对引导读者自助阅读不利

目前我国图书馆虽然在时间基础上进行了图书的二次分类,但是实际上书籍的借阅量与出版时间等并无太大关系。读者一般只知道书籍的大致信息,不一定清楚书籍的准确出版日期,这就使得读者自助寻找书籍的效率不高。而读者对于书籍资料等的阅读一般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热点书刊、重点书刊等方面,目前我国图书馆内一定时期内书柜中书籍的借阅量都是比较集中与少数的集中书刊之上,因此只是以时间划分书籍分类管理的内容还是有所不足的。

(三) 条码管理技术引入后并未得到全面利用

在我国图书馆引入条码管理技术后,虽然能够在计算机系统辅助读者自助或半自助进行书刊的准确查找,明确书刊所在的具体馆名及馆内位置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图书分类管理效率。但实际上,我国图书馆条码管理技术的使用并为完全展开,条码技术在读者自助使用方面还是很少的,使用率不足20%,而书刊等的馆内阅读中,读者一般会将书刊等带离原柜,管理员还是需要在馆内全面整理后归类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条码技术实际上成为人为管理的辅助工具,不能够发挥全面的书籍分类管理优势。

三、促进我国图书馆分类管理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促进我国图书馆的分类管理工作发展,图书馆还需进行如下努力:

(一) 加强对古籍性质书刊的特殊保护性管理工作

我国图书馆的古籍、高级档案等的管理必须建立全面的特殊保护性方案。对于古籍,应该建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对于年代久远的书刊等,应该考虑将资料录入电子阅览室等,方便读者进行无纸化阅读,进而保护古籍。对于书籍损坏较大的古籍等应该及时修复,并且加强保护。对于高级档案应该将原档案珍藏,而在当前模式下开发高级档案的影印版本供读者阅读。

(二) 根据借阅量划分书籍辅助读者自助借阅

鉴于我国图书馆内读者对于各种书刊的借阅量相对集中,图书馆可以考虑根据书籍的借阅量等在出版时间基础上,从书籍的借阅量出发进一步划分书刊管理区,加强分类管理。进而形成热点阅读区等,供读者在更多的时间内自助完成书籍的查找和借阅工作等。

(三) 加强对读者宣传图书管理信息等引导读者自主完成图书归档工作

条码技术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图书分类管理,要更好的落实保护性管理和高效管理。图书馆必须注重更多的对读者进行图书保护等信息的传播,引导读者在借阅中自助将书籍归类放回原处,进而更好的方便其他读者借阅和降低图书馆分类管理的工作量等。

参考文献

1.方敏.高效图书馆档案的分类管理与分级实施[J].黑龙江档案,2008(3)

第10篇

一、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第一,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纳税人的经济类型、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日趋复杂,能否有效地对纳税户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分类管理就是针对纳税人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和纳税申报方式多样化的实际设立的一种能使税收征管建立在及时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和税源变化基础的一种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分类管理是从管好源头开始,所以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包括将所有纳税户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内,对纳税户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计,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日常检查和税源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增减变化情况、发票使用情况、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缓退情况、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事宜的全过程,并能通过管理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各种涉税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真正做到底数清,税源明,所以应该把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作为加强征管的突破口。落实分类管理应做到:(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广大税务干部要把推行分类管理看作是加强征管的基础和关键,是创收的保证。要正确认识分类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管理,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把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户。(3)把分类管理、征管质量(十率)考核,征管软件的运用、征管档案的管理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进行,分类管理中包含了后三项工作的大部分,分类管理搞好了,其他三项基本就能水到渠成了。

第11篇

第二次全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真可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当前我国“以药养医”不良体制下推动药品流通领域的药品分类管理工作虽有无奈,却不乏明智。这是基于防止消费者因自我行为不当导致滥用药物和危及健康,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利高度负责而做出的理性的人文选择。然而,如何让药品分类管理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制度走得更远,人民获得更多实惠?我想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

一、更新用药观念是基础

目前,大部分人民群众分不清“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的概念与区别,更不识OTC三字为何物;对药品分类管理可能带来的好处“从未想过”,对OTC与Rx,对于分类管理没有什么感想。可见,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到底有怎样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当下最该做的是进一步加大药品分类管理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信息简报、政府及食品药监政务网站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充分认识到凭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处方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老百姓知道不合理用药、滥用药物的严重危害,自觉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认识,自觉自愿地在用药安全和购药方便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支持药品分类管理,主动凭处方购买和使用处方药,逐渐更新用药观念。

二、强化流通监管是关键

首先,要加强对零售药店的日常监管工作和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零售药店驻店执业药师或从业药师配备情况和在岗情况;药品零售企业店内专有标识的规范情况;检查用药咨询、指导情况和处方审核签字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已经明确必须凭医生处方销售的药品,要通过核对药店处方进货量、处方量与库存量,检查零售药店是否执行凭处方销售的规定;检查零售药店是否违规销售已明确不得经营的药品。

其次,要加大对零售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的检查力度。各地药品监管部门要通过批评教育或警示警告,必要时给予行政处罚,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另外,要加强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档案建设。将药品分类管理与零售药店的诚信建设密切结合,把零售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情况纳入企业“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档案”。

三、加快OTC遴选是条件

加强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无疑是药品零售企业的“阵痛”。在“以药养医”不良机制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如何让药品零售企业既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药品分类管理政策,又能在疲软的药品零售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争得生存可能?国家最可做的就是加快非处方药的遴选工作。足够品种的OTC至少有两种利好:一是专门的OTC药店或药房成为可能,它将更具有资金成本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利于进驻广大农村市场,能较好地达到方便群众购药的基本目的;二是制药企业可以避开医院终端销售的独木桥,企业将在药品质量上下工夫,尽可能让自己的品种进入OTC行列,减少药品销售时在广告投放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扩大企业的销售领域。目前,我国已有非处方药4488种,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要,这对制药企业、零售药店、老百姓来说都是很好的消息。

四、加快推进农村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

第12篇

一、当前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第一,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纳税人的经济类型、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日趋复杂,能否有效地对纳税户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分类管理就是针对纳税人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和纳税申报方式多样化的实际设立的一种能使税收征管建立在及时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经营方式、核算方式和税源变化基础的一种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由于分类管理是从管好源头开始,所以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包括将所有纳税户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内,对纳税户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计,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日常检查和税源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增减变化情况、发票使用情况、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缓退情况、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事宜的全过程,并能通过管理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各种涉税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真正做到底数清,税源明,所以应该把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作为加强征管的突破口。落实分类管理应做到:(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广大税务干部要把推行分类管理看作是加强征管的基础和关键,是创收的保证。要正确认识分类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管理,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把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户。(3)把分类管理、征管质量(十率)考核,征管软件的运用、征管档案的管理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进行,分类管理中包含了后三项工作的大部分,分类管理搞好了,其他三项基本就能水到渠成了。

第13篇

随着我国医疗的普及以及诊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医院内医疗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显著增加,各种临床设备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阶段,它是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医疗设备已成为评价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实力。由此可见,医疗设备的管理对于评价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是指医疗设备具体信息的记录与维护,其信息更新周期从临床科室提出需求申请开始,直至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或因其他原因报废为止。设备报废后,该档案还需根据需求继续保存,以便为日后其他相同或相近设备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档案管理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购置、验收、使用、处置等环节中重要的资料存档,对设备使用情况具有可追溯性,对同类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对医学装备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档案法》等相关法规,档案管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档案完整,资料真实可信,具有可追溯性;②各层级条理清晰,便于档案查询,对重要信息有适当的备份,保证档案具有较好的使用效率;③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档案收集和使用有明确工作流程和记录。

2设备档案内容

2.1购置档案

医疗设备购置档案是指设备申请及购置过程中的全部公文资料,设备购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院内议价两种方式。公开招标方式产生的购置档案主要包括委托协议、招标文件、政府采购合同等资料;院内采购方式产生的购置档案主要为采购合同等。此外,还需医院医学工程处形成包括设备购置申请(由需求科室提交)、大型设备专家论证、设备资质证明等相关资料(由设备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一同并入设备购置档案留存。

2.2验收档案

医疗设备技术档案是指设备到货验收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验收时设备配备的操作手册等相关资料、备用零部件及初始测试部件、设备验收报告、设备厂家提供的培训记录、预维护方案等。其中,为了保证设备到货准确无误、设备功能正常,验收现场应有科室负责人、医工处负责人及供应商三方人员在场,设备验收报告中应包含三方人员签字。科室自行保存所需的必要说明书及零部件,需在设备验收报告中明确标明,其余随设备一同到货的资料全部交由医学工程处登记并建立验收档案,由专人负责建档登记保管。同时,随同验收的医工处相关人员在验收完成时也需进行登记,该登记以设备验收时间顺序为依据,记录设备到货日期、到货情况、培训情况、安装科室及相关设备信息,用于设备快速查询及到货情况核对等。

2.3维修维护档案

据国外统计,不合格设备中约10%会导致严重伤害,33%会导致伤害,其他会导致轻微或潜在伤害。因此,发达国家的医院已经把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列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医院相关部门严格执行设备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最大程度消灭或降低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医疗事故。维修档案包括:

(1)送修登记。指设备由于故障送到医学工程处进行维修,由送修人员进行的送修和取回的记录,为保障设备流转记录的可追溯。

(2)维修记录。其主要包括:①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后,登记设备的故障缘由以及维修情况;②设备维修后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时的检测数据。登记内容包括送修日期、送修科室、送修设备及附件、故障缘由、送修人等信息。医学工程处人员在自行维修或返厂维修后,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在保证设备达到质量控制标准后联系科室取回设备,并在取回时完善送修记录,确定设备及附件完好齐全的情况下取回临床使用。维护记录卡是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后的相关记录,巡检工作由医工处人员去临床科室进行外观检查,主要巡视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外观是否完好等基础内容,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纠正不正当的操作,及时排除疑难问题,并作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本次维护日期、维护人、下次维护日期,并制作成卡片形式固定在设备机身上,以便查询和下次维护。当维护记录卡记录已满时,更替新的卡片并将已有卡片交由医工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不同设备的维护周期有所不同,除颤仪、输注泵、监护仪等生命支持设备维护周期为每3个月1次,大型影像设备维护周期为半年或1年1次。

3档案管理的模式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主要体现在收集、保管和利用3个环节。首先要依据相关法规,联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我院在医院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在实行医院、医学工程处、使用科室的三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各环节管理,明确设备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规范建立设备各项档案,注重收集设备风险评估和预防性维护的原始记录,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应充分利用档案的扩展律和时效律,挖掘和利用医疗设备档案资源的价值。例如,根据设备的购置档案结合维修维护档案,编写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报告,为医疗设备购置前期论证、规划设备升级换代等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或根据设备的验收档案结合维修维护档案为设备的临床使用和维修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档案管理有多种模式,目前医院中比较常见的是以下两种。

3.1档案分类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是根据档案类别不同进行档案分类,我院采用该类管理模式,档案内容主要分为购置档案、验收档案、维修档案和其他4个类别。

(1)购置档案以购置项目为保管单位,依设备采购时间和资金来源为位置索引存放。资金来源以英文字母表示,如Z代表政府采购、Y代表院内采购等。购置档案案卷编号由采购时间、资金来源和案卷顺序组成,例如S-13-Z-1表示2013年政府采购项目1号卷案。卷脊信息还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卷内文件。每案卷购置档案中可能包含多台设备的采购信息。

(2)验收档案以设备验收批次为保管单位,依设备类别和立卷顺序分别为一级位置索引和二级位置索引分类顺序存放。设备类别以英文字母表示,如A代表心电类、D代表超声类等。验收档案案卷编号由设备类别、档案在该类别中的序号和档案的卷号组成。例如S-D-17-1表示超声类别中17号卷案的第1卷。卷脊信息还包括案卷题名、生产商、产地、编制日期等信息。详细的卷案目录、卷内目录和卷内文件的档案编号登记均为档案调用效率提供了保障。

(3)维修档案根据设备的种类和维修维护的模式分为:①小型设备的送修记录采取统一登记,其预防性维护记录和质量控制记录采取分类登记,且均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以便查询和统计;②保修设备,包括核磁共振、CT、X线血管造影机等,其维修记录和预防性维护记录由服务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以独立设备为保管单位,依设备采购时间和种类为位置索引存放,便于核对设备维修详情和年度维护进度,能够对公司的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起到监督和敦促的重要作用。

(4)其他档案是相对独立的记录档案,包括设备计量合格证、设备巡检记录卡、不良事件上报记录等。档案分类管理要求档案人员在档案利用时,能根据利用需求,快速定位档案类别,定位档案卷案,提取档案信息。

3.2档案集中管理模式

档案集中管理是以设备主体为保管单位,依立卷时间为位置索引,即每台设备建立一卷档案,每卷档案包含设备的全部信息。从科室提交设备申请开始为设备立卷,档案中包含设备购置申请论证、购置合同等资料、设备验收资料、设备维修维护记录、售后服务记录等档案信息,随着设备使用,信息不断增加,直到该设备报废时,设备档案停止更新。已报废设备的档案应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及相关档案管理规则,保存一定年限,为后期设备信息查询及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目前,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采用该管理模式。

4讨论

档案分类管理的方法比较便于同类或同期档案的集中管理,有利于设备之间相同或相近信息的横向比较。不论是以项目类别划分的购置档案,还是以类别划分的技术档案,都能够在查找特定档案的同时对比同期或同类其他档案内容,使得管理人员对于档案内容具有感知,便于档案的整体管理。在档案编目过程中,分类管理的方法能够便于档案分开管理,有助于档案存储和相关统计工作;在档案调用过程中,该方法能够缩小被调用档案所在区域的范围,有效提高档案查询和调用的效率。该方法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弊端。例如,由于档案内容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因此如果需要单一设备的所有档案,就需分别查找多个区域才能将全部内容拼接在一起;每一部分档案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存储,在设备量较大而存储区域有限的情况下,该方法容易导致存放混乱,容易出现人为错误的现象等。档案集中管理的方便比较便于单个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利于单个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纵向比较。由于每件档案中包含一台设备的各类档案,在查找特定档案时能够获取该设备有关的全部信息,同时在存放过程中能够节约空间,方便存放。由于所有档案的统一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较容易检查设备档案是否全面,并针对不齐全的档案作出相关处理。在档案编目过程中,档案集中管理的方法能够便于档案整体管理,有助于统计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连续性问题;在档案调用过程中,该方法能够快速查询与特定设备有关的全部信息,保证设备信息的完整性。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档案的建立依赖于单个设备的到货时间,因此档案建立顺序受时间影响较大;又由于设备资料常有无法一次性到齐的情况,导致设备技术档案容易延迟建档或出现多次弥补的情况,致使档案的时间排序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维修维护记录在不断更新,造成技术档案被频繁修改,加大了人工工作量,间接提高了档案管理成本等。

5展望

档案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内容,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以下两个方向:

(1)综合性。

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均在不同医院中实施,充分说明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需要医院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医学工程处及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两种不同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在发扬单个管理模式长处的同时,有效减少和避免单个模式的弊端,使得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便捷,为临床使用和设备本身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信息化。

第14篇

随着我国医疗的普及以及诊疗水平的不断上升,医院内医疗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显著增加,各种临床设备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预后等各个阶段,它是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医疗设备已成为评价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实力。由此可见,医疗设备的管理对于评价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是指医疗设备具体信息的记录与维护,其信息更新周期从临床科室提出需求申请开始,直至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或因其他原因报废为止。设备报废后,该档案还需根据需求继续保存,以便为日后其他相同或相近设备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档案管理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是医疗设备购置、验收、使用、处置等环节中重要的资料存档,对设备使用情况具有可追溯性,对同类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对医学装备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档案法》等相关法规,档案管理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档案完整,资料真实可信,具有可追溯性;②各层级条理清晰,便于档案查询,对重要信息有适当的备份,保证档案具有较好的使用效率;③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档案收集和使用有明确工作流程和记录。

2设备档案内容

2.1购置档案

医疗设备购置档案是指设备申请及购置过程中的全部公文资料,设备购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或院内议价两种方式。公开招标方式产生的购置档案主要包括委托协议、招标文件、政府采购合同等资料;院内采购方式产生的购置档案主要为采购合同等。此外,还需医院医学工程处形成包括设备购置申请(由需求科室提交)、大型设备专家论证、设备资质证明等相关资料(由设备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一同并入设备购置档案留存。

2.2验收档案

医疗设备技术档案是指设备到货验收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验收时设备配备的操作手册等相关资料、备用零部件及初始测试部件、设备验收报告、设备厂家提供的培训记录、预维护方案等。其中,为了保证设备到货准确无误、设备功能正常,验收现场应有科室负责人、医工处负责人及供应商三方人员在场,设备验收报告中应包含三方人员签字。科室自行保存所需的必要说明书及零部件,需在设备验收报告中明确标明,其余随设备一同到货的资料全部交由医学工程处登记并建立验收档案,由专人负责建档登记保管。同时,随同验收的医工处相关人员在验收完成时也需进行登记,该登记以设备验收时间顺序为依据,记录设备到货日期、到货情况、培训情况、安装科室及相关设备信息,用于设备快速查询及到货情况核对等。

2.3维修维护档案

据国外统计,不合格设备中约10%会导致严重伤害,33%会导致伤害,其他会导致轻微或潜在伤害。因此,发达国家的医院已经把医疗设备的质量检测列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医院相关部门严格执行设备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最大程度消灭或降低由于设备故障带来的医疗事故。维修档案包括:

(1)送修登记。指设备由于故障送到医学工程处进行维修,由送修人员进行的送修和取回的记录,为保障设备流转记录的可追溯。

(2)维修记录。其主要包括:①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后,登记设备的故障缘由以及维修情况;②设备维修后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时的检测数据。登记内容包括送修日期、送修科室、送修设备及附件、故障缘由、送修人等信息。医学工程处人员在自行维修或返厂维修后,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在保证设备达到质量控制标准后联系科室取回设备,并在取回时完善送修记录,确定设备及附件完好齐全的情况下取回临床使用。维护记录卡是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后的相关记录,巡检工作由医工处人员去临床科室进行外观检查,主要巡视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外观是否完好等基础内容,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纠正不正当的操作,及时排除疑难问题,并作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本次维护日期、维护人、下次维护日期,并制作成卡片形式固定在设备机身上,以便查询和下次维护。当维护记录卡记录已满时,更替新的卡片并将已有卡片交由医工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不同设备的维护周期有所不同,除颤仪、输注泵、监护仪等生命支持设备维护周期为每3个月1次,大型影像设备维护周期为半年或1年1次。

3档案管理的模式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主要体现在收集、保管和利用3个环节。首先要依据相关法规,联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我院在医院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在实行医院、医学工程处、使用科室的三级管理基础上,加强各环节管理,明确设备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规范建立设备各项档案,注重收集设备风险评估和预防性维护的原始记录,使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应充分利用档案的扩展律和时效律,挖掘和利用医疗设备档案资源的价值。例如,根据设备的购置档案结合维修维护档案,编写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报告,为医疗设备购置前期论证、规划设备升级换代等工作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或根据设备的验收档案结合维修维护档案为设备的临床使用和维修维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档案管理有多种模式,目前医院中比较常见的是以下两种。

3.1档案分类管理模式

分类管理是根据档案类别不同进行档案分类,我院采用该类管理模式,档案内容主要分为购置档案、验收档案、维修档案和其他4个类别。

(1)购置档案以购置项目为保管单位,依设备采购时间和资金来源为位置索引存放。资金来源以英文字母表示,如Z代表政府采购、Y代表院内采购等。购置档案案卷编号由采购时间、资金来源和案卷顺序组成,例如S-13-Z-1表示2013年政府采购项目1号卷案。卷脊信息还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卷内文件。每案卷购置档案中可能包含多台设备的采购信息。

(2)验收档案以设备验收批次为保管单位,依设备类别和立卷顺序分别为一级位置索引和二级位置索引分类顺序存放。设备类别以英文字母表示,如A代表心电类、D代表超声类等。验收档案案卷编号由设备类别、档案在该类别中的序号和档案的卷号组成。例如S-D-17-1表示超声类别中17号卷案的第1卷。卷脊信息还包括案卷题名、生产商、产地、编制日期等信息。详细的卷案目录、卷内目录和卷内文件的档案编号登记均为档案调用效率提供了保障。

(3)维修档案根据设备的种类和维修维护的模式分为:①小型设备的送修记录采取统一登记,其预防性维护记录和质量控制记录采取分类登记,且均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以便查询和统计;②保修设备,包括核磁共振、CT、X线血管造影机等,其维修记录和预防性维护记录由服务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以独立设备为保管单位,依设备采购时间和种类为位置索引存放,便于核对设备维修详情和年度维护进度,能够对公司的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起到监督和敦促的重要作用。

(4)其他档案是相对独立的记录档案,包括设备计量合格证、设备巡检记录卡、不良事件上报记录等。档案分类管理要求档案人员在档案利用时,能根据利用需求,快速定位档案类别,定位档案卷案,提取档案信息。

3.2档案集中管理模式

档案集中管理是以设备主体为保管单位,依立卷时间为位置索引,即每台设备建立一卷档案,每卷档案包含设备的全部信息。从科室提交设备申请开始为设备立卷,档案中包含设备购置申请论证、购置合同等资料、设备验收资料、设备维修维护记录、售后服务记录等档案信息,随着设备使用,信息不断增加,直到该设备报废时,设备档案停止更新。已报废设备的档案应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及相关档案管理规则,保存一定年限,为后期设备信息查询及设备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目前,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院采用该管理模式。

4讨论

档案分类管理的方法比较便于同类或同期档案的集中管理,有利于设备之间相同或相近信息的横向比较。不论是以项目类别划分的购置档案,还是以类别划分的技术档案,都能够在查找特定档案的同时对比同期或同类其他档案内容,使得管理人员对于档案内容具有感知,便于档案的整体管理。在档案编目过程中,分类管理的方法能够便于档案分开管理,有助于档案存储和相关统计工作;在档案调用过程中,该方法能够缩小被调用档案所在区域的范围,有效提高档案查询和调用的效率。该方法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弊端。例如,由于档案内容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因此如果需要单一设备的所有档案,就需分别查找多个区域才能将全部内容拼接在一起;每一部分档案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存储,在设备量较大而存储区域有限的情况下,该方法容易导致存放混乱,容易出现人为错误的现象等。档案集中管理的方便比较便于单个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有利于单个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纵向比较。由于每件档案中包含一台设备的各类档案,在查找特定档案时能够获取该设备有关的全部信息,同时在存放过程中能够节约空间,方便存放。由于所有档案的统一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较容易检查设备档案是否全面,并针对不齐全的档案作出相关处理。在档案编目过程中,档案集中管理的方法能够便于档案整体管理,有助于统计设备使用过程中的连续性问题;在档案调用过程中,该方法能够快速查询与特定设备有关的全部信息,保证设备信息的完整性。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档案的建立依赖于单个设备的到货时间,因此档案建立顺序受时间影响较大;又由于设备资料常有无法一次性到齐的情况,导致设备技术档案容易延迟建档或出现多次弥补的情况,致使档案的时间排序标准不统一,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维修维护记录在不断更新,造成技术档案被频繁修改,加大了人工工作量,间接提高了档案管理成本等。

5展望

档案管理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内容,未来发展趋势具有以下两个方向:

第15篇

在旧体制管理下,人事档案存在着立卷不及时、对学习工作奖罚情况记录不明确,或随着人员调动档案缺失等问题。解决这些实质问题,人事档案必须要顺应时代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上应用这一先进技术不但方便快捷,还减少了人为记录造成的错误。从传统实体的记录保管方式转型为现代化档案信息记录,是提升企业选取员工择优录用的有效途径。不单是在技术上,各单位在对档案的保存分类上也要进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作用下对各工作岗位员工编制划分也逐步明确,一些管理岗位人员人事档案划分复杂。及时跟随政策对档案分类做出新规划,对企业用人有很大帮助,更方便后期人员调动,使之从事擅长的工作。

二、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一)身份认定的复杂性

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旧体制下很多问题,同时对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也增大,促使了很多新问题产生。身份认定就是一项繁琐的任务,也是很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一些企业被兼并鲜闻易见,很多国企也转变为私有企业,这当中就涉及到原企业员工下岗或重新雇佣的问题,员工不管是重新找工作还是留在现有企业,档案都会滞留在原单位,应对大变动没有应对能力。由于重新成立的企业对编制划分不同,员工档案分类有所改动,对原单位管理层人员会有重新安排,就造成了身份认定复杂。新成立企业面对问题较多,着重与人员安排雇佣,企业投入生产正常运转,往往疏忽了人事档案管理,不能做到实时立卷记录。为后期身份认定岗位调动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执行的差异性

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下,编制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各种政策执行的差异,这些具体的项目都会在人事档案中得到详细体现。其一,工资待遇差异。根据目前中国的现实,一般存在四种人事档案,行政、事业、国有企业其他非国家供养的所有人事档案。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其工资待遇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二,职称评定差异。同上述,编制不一,在各种专业职称的认定上,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三,社会保障的差异。当前,企业单位实行的是“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各种保险已经属于社会保障。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只实行“三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出现了双轨制现象,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

(三)人事档案管理上存在混乱现象

根据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一般设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非国有的组织和企业,人们的择业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择业、流动性大等特点最为突出。应运而生的人才交流中心也只是保存档案而已,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所以出现了“死档弃档”、“虚假档案”、“手提档案”等现象,而且日渐增多,使得用人单位难辨雌雄,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新时期做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探索

(一)档案精细分类管理

既然人事档案各种差别的存在绝大部分源自于体制,那么其管理工作就在立足当前体制的情况下,做出框架内的创新。第一,根据编制性质分类。立足上述编制情况,对各种编制人员人事档案做出分类,这种分类让当事人的职务、职称、工资及其等个人动态项目在人事档案中很容易体现出来,便于对职工的行政管理。尤其是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引用上更加科学,避免运用不当对单位与个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损失。当前,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人事档案管理都采用这种分类管理。第二,根据岗位分类。这种分类抛开编制的区别,只依据岗位和个人实际才能做出分类。这种分类可以真正发挥人事档案对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作用,如把每个人的业务能力作为首要档案内容,这种管理对单位用人决策具有推动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实现唯才是举,在用人的标准上实现体制性的突破。企业编制的人事档案多采用这种管理办法。第三,根据专业分类。无论是什么编制性质,或者是保管在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的人事档案,都会有其具体的专业学习与成长项目内容。立足在该内容上,可以把人事档案的主体按照其专业适应性分类,这种分类对于人力资源的整合与调度,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共性集中管理

人事档案是以人为核心,那么,也就会立足在围绕人的管理方面产生很多的共性。作为人事档案管理者,在现实的管理中,要注意加强研究,发现其共性,总结在面对性质不同的人事档案中,简约管理办法。笔者认为,就目前我国人事体制下,有以下两种共性:一是管理的法规政策共性。无论是任何性质的人事档案,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都是一样的,因而,管理者要立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各种人事档案做出整合,既可避免违法管理失误,也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有说服力。二是工作年限共性。与国家的相关工龄年龄段结合起来,对所有人事档案做出分类管理,如10年以下的,11年至20年的,20年以上的等,按照这样的共性管理,无论是在工资还是在职称及其它待遇的管理上,都会节约更多的管理资源。

四、建立用人与档案管理分离的人事档案管

理机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事档案利用的范畴不再仅仅局限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非国有组织和企业成为当代大中专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对象,如一些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就很受年轻人的青睐。所以,这些非国有组织和企业逐步成为人事档案利用的生力军。针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公信力强,为用人单位无偿提供人事档案利用服务。这种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还可以大大减少“死档弃档”、“虚假档案”等现象,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