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地管理基本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制定的《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农民宅基地用地实行指标控制的试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至今我们很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不够。一些干部和群众使用土地只考虑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些单位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时,多征少用,早征迟用或征而不用。农村一些地方乱占耕地成风,有的乡镇企业用地不搞规划,不经审批,随意占用;有的干部目无法纪,随意批准用地,甚至自批自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买卖、租赁、擅自转让土地的现象。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占用土地失控的严重情况。省人民政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务必充分认识珍惜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坚决按照本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征地、用地全面试行指标控制的管理办法,要象做计划生育工作一样,依据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审批,在保证各项建设合理用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节约用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陕西省土地利用管理局关于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家民宅基地用地实行指标控制的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制止基本建设中无计划的占有耕地的现象和农民建房中不经审批乱占滥用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基本要求,省政府决定,全省从一九八七年起,对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农民宅基地用地实行全面的指标管理办法。
第二条 国家、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用地每年的控制指标,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部门提出具体建设,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部门确定,并列入全省国民经济计划,由计划部门下达执行。
第三条 非农业用地的年度控制指标属指令性指标,由省、地(市)、县(市、区)、乡(镇)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按照下达的控制指标包干使用,不准超过。
第四条 实行按指标控制非农业用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具体负责。
第五条 国家和集体基本建设用地及农民宅基地用地,分别下达控制指标,专项专用,不得互相调剂。
第六条 对非农业用地实行指标控制办法后,所有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履行征地、用地申请和审批制度,未获得用地指标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擅自占用者按非法抢占耕地处理。
第七条 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纳入全省非农业用地总指标之内统一安排,随国民经济计划一同下达。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超指标用的地,原则上在地(市)、县(市、区)的总指标内调剂解决。
第八条 乡镇企业基建和村民个人建房用地,以乡为单位,按上级下达的指标进行控制,一律纳入年度控制指标之内。这类用地要充分利用非耕地、旧庄基地和质量差的耕地,必须占用现有好耕地时一定要从严掌握。
第九条 农村专业户和个体工商户以及经济联合体需要的生产场地,应当充分使用自己的院落场地解决。确需另划场地的,必须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列入乡镇企业用地指标办理申报和审批手续。这些用地一律按临时用地对待,使用时间和使用面积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严格审查。经批准划定的生产场地内,不许建永久性建筑物,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不得私自转让。
第十条 对于主动使用非耕地、旧庄基地、质量差的耕地表现突出的,对于精打细算,节约用地指标成绩显著的,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对于不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和无故突破用地指标的,对于弄虚作假,欺骗管理部门,多批多占土地的,要追究主管领导者的责任,并给予经济的、行政的处罚。
第十一条 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管好土地。要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控制非农业用地,不准突破。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乡镇土管理员(在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专管此项工作。乡镇干部必须坚决按国家规定的征地,用地申请,审批制度办事,不准越权批准用地,更不准自批自用。考核干部时,乡镇要把土地管理工作的好坏,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第十二条 各级计划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非农业用地情况的检查监督,每年检查一至二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及时解决存在问题,防止造成用地失控。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现将《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基本要求》是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最低标准,各物业管理企业向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不得低于此标准。
二、市及区县房地局、小区办自1999年7月1日起,依《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检查、考核。对所提供服务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应要求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由市、区县房地局根据《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1995年第21号)第十九条之规定予以警告、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千元至3万元罚款;警告三个月后,企业无明显改进的,报经市房地局核准后注销其《北京市物业管理资质合格证书》。
三、物业管理委员会、产权人及使用人可按照《基本要求》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考评,并以此作为对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要求的依据。
四、办公楼、商厦的物业管理服务可参照此标准执行。
北京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基本要求(试行)
全文一、服务宗旨与原则
以“业主和住户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坚持方便业主和住户、文明服务原则。
二、房屋及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24小时受理住户报修;建立维修服务回访制度,有回访记录。
房屋及设备小修和电梯、供水供电设施、共用电视天线的管理应达到《房屋及其设备小修服务标准》(京房地修字〔1998〕第799号)。
房屋的大中修执行《北京市城镇房屋修缮范围和标准》(京房修字〔1994〕第521号)。
定期以及冬、雨季和天气异常时对房屋和公共设施设备、道路、绿地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安排抢修;对质量较差,易出问题的部位,应及时记录备案,重点检查;每年年底或年初对上述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对完损程度做出评价,列出年度养护维修计划。
检查和大、中、小修要有记录。
三、保洁服务
居住区内道路、楼梯每天清扫一次,垃圾每天清运一次;及时清理居住区内公共场所的废弃杂物;及时清扫积水和积雪;及时组织清理乱堆放物品、乱张贴的宣传品。
四、保安服务
24小时有专人值守;进行日常巡视;涉及人身安全处,设有明显标志并有防范措施。
对火警事故、交通事故、治安事件以及其它紧急情况有处置预案,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对居住区内违法现象,积极与派出所等配合进行处理。
五、绿化管理
绿地无杂物,无侵占现象,基本无裸露土地;花草、树木修剪及时,无明显枯枝死杈及病虫害现象,树木基本无钉栓捆绑现象。
六、消防管理
建立消防责任制;定期进行消防训练,保证有关人员掌握基本消防技能;消防设施设备有明显标志;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放置合理,定期巡视、检修。
七、车辆管理
车辆应停放有序。
收取车辆管理费的,应有专人负责看管;机动车应指定专用停车场、划定专用停车位,非机动车应存放在专用停车场所。
八、装修管理
监督业主和住户遵照有关规定进行装修。
九、代收代缴服务
如代为收取水费、电费、燃气费、房租、电话费等费用,应按照有关规定收费,计数准确,并提供凭据。
十、档案资料管理
有比较完整的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基础资料、房屋产权产籍资料和物业管理经营管理资料;及时变更记录,保证档案资料帐实相符。
房屋及设施设备基础资料要求有房屋总平面图、地下管网图、规划批准文件,竣工和接管验收档案资料(要有验收证明、竣工验收单及土建、水暖、电气、人防、设备竣工图纸等)、公共设备设施的设计安装图纸资料。1996年后新建小区应有六图二书,即1/1000比例尺的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市政设施管网综合规划图、绿地规划图以及居住小区的详细规划说明书和环境预评价书。
位房改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及所属各分中心:
现将《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
局机关、直属各单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标准价购房的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积金。现将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一、各售房单位可根据(95)京房改办字第05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1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71号、(98)京房改办字第015号等文件规定,积极予以办理。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介绍,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供考生参考选择,赶快来看一下吧!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测绘与地理信息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具备熟练应用地理信息软件、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从事测绘、地质、矿山、水利水电、建筑、铁路和公路建设、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相关企事业的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应用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学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的生产、整理、更新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以及GIS软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三、培养要求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掌握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测绘、GIS软件应用、地理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先进测量仪器使用等技能。文章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ccut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测量学、AUTOCAD、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遥感导论、工程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籍与房产测量、GIS软件操作与GIS数据库建设、GIS工程设计与开发、遥感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与应用。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在地理信息系统企业从事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制图与建库工作;在国土资源、房地产部门从事地籍测量与地籍数据库建设、管理及房地产信息管理工作;在测绘部门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阶段的各项常规测绘工作;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农田水利部门从事工程测量和环境监测、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等工作;在政府机关从事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的信息交流、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
关键词 测量学 教学研究 课程体系 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据统计全国已经80多个院校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开发、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等问题的日益突显,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土地及房地产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随之壮大①。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是由农业院校的土壤专业演化而来,到现在的侧重于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等各具特色专业体系。随着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的发展,其在现代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
据统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院校均开设有地图学、土地(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量学等相关课程,这些都是技术类的课程,知识点有所联系。虽然都不是专业主干课程,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这些课程所提供的成果和技术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数据、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测量学,它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硬件的更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测量的实施向自动化、动态化和智能化,测量成果呈现出数字化、多样化和集成化等特点②。
本文就作者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对测量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提出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测量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1 测量学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其技术性课程有地图学、土地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测量学(GPS)等,而主干课程中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等课程均以测量学为技术手段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学好测量学对掌握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地球表面点位的科学,其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到国土、规划、工业与民用建筑、房地产和水利等国民经济的部门③。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设置的测量学是直接为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土地交易和土地保护等服务的学科,其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测量学课程的实践和实习,掌握现代测绘技术和手段及常用测绘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技术、方法和测绘仪器和软件解决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④。
2 测量学的教学建设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技术(GPS)的发展,3S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测绘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工具,需要及时地在测量学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面对增加哪些知识,删减那些内容,才符合土地管理测量学的教学要求;如何安排才能使这些新内容、新技术和传统测量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融合等问题;怎么将3S技术融入测量学教学中;怎么将测量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本专业其他主干课程中去,在现在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专业测量学内容体系。
2.1 教学内容
全球定位技术、一体化数字测图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等这些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相关学科及产生的新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都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⑤。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测量学作为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其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提供先进的、多样的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和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以下3种:(1)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理论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面点位置的表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建立和投影系统变换及改正,地球曲率对测量的影响,“3S”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测定和测设,课程内容包括对点、线、面的测定和测设方法。其中包括控制测量的方法、摄影测量的方法和GPS测量方法;大比例地形图测绘的方法及判读方法和数字化测图方法;地籍和房产测量的方法;施工测量中点的放样方法。(2)基本内容和技能。测绘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测量原理;测绘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测绘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测绘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和GPS接收机;测量的内容包括:距离测量、高程测量、水平角及竖直角测量及计算和误差的消除。(3)基本步骤和程序。测量准备工作,表格及图件等材料的收集和准备,仪器设备的检查等;野外测量的实施;野外观测结果的内业整理及补测;成果的汇总及输出。
2.2 教学实践
作为技术类课程的测量学,实践环节很重要。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和实习在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整个学时的40%左右。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⑥。在实习环节,将4~6名学生分成一小组,结合测量项目,能够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巩固测量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测绘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测绘工作的工作步骤和工作流程和测绘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的效果。
(1)在学习了基本理论和原理后,紧接着进行相关仪器设备的野外实践操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练习,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认识。将所学到的知识,所领悟的原理形成成果记录下来。
(2)在考核上,加入通过仪器操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内容,测试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将此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里。
(3)综合的测量实习实践。设定学校为测量对象,通过综合运用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接收机),遥感图件和GIS数据,测绘出学校平面图,并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制作学校的三维地图。将地形信息,各楼宇信息,交通信息,绿化信息及应急避难场所等信息综合起来,建立学校的数字校园系统,可使使用者在三维校园中漫游,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2.3 教学方法
测量学的教学建设不仅教材要更新,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适合本专业的学生,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首先,进行模块化教学,打破教材的束缚,并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实践,采用模块知识的单项实践和整体知识的综合实践相结合;其次,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量化考核,把课程的考核分散到平时的学习、实践和多次测验中去;最后,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跟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改进不足之处。
3 结语
测量学作为专业的基础性的技术课程,和土地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地图学等技术性课程,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将“3S”技术融会贯通,应用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去。随着技术的进步,软硬件的更新,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
注释
① 邓华梅,李肖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科学,2012(1).
② 张卡,盛业华.非测绘专业摄影测量学教学方法探讨[J].测绘科学,2011(5).
③ 段贻民,杜国标.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4(5):58-60.
④ 高飞,吴兆福.关于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3-15.
关键词: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人才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5-02
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
目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调研目的与基本思路
调查目的 使我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缩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距离,实现与用人单位岗位“零距离”对接,了解省内外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对我系专业设置的意见及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及需求量;了解省内外各地区、各事业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了解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及用人单位对我院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能力评价;了解其他同类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情况及教学管理模式。
调研时间及地点 在2010年度的专业调研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调研目的,获取更多的调研资料,我院主要选择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土行业企业以及国土局来进行调查,全面覆盖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拟定的调研范围,采取分时段、分地点进行的方式。
调查对象 用人单位及近几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毕业生。
调查方法(方式) 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走访、会议交流座谈、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
参与调研的企业 湖北省国土测绘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测绘院、荆州市长江勘察设计院、荆州鑫地源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广西苍梧县国土局等。
调查方案(内容)设计 (1)企事业单位对现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2)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3)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4)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态度、知识与能力的期望及现实感受。
(二)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企事业单位对现有地籍测绘与
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使用情况
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在深圳市爱华测绘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公司在全国业务量较大,对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反映良好。
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武汉鑫华夏土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及有关土地整理设计项目。公司反映我院2007届毕业生通过在公司两年多的磨炼,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公司技术骨干,部分毕业生已经可以独立带队做规划修编项目以及做土地整理的相关工作。
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毕业生在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和绘图相关技术工作,用人单位反映也比较好。公司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也对我们有所启示,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很重要,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广西苍梧县国土局:通过对进入国土局“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研,毕业生主要从事地籍管理、绘图、土地整理等相关技术工作,单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有敬业精神,目前在广西苍梧县国土局“顶岗实习”的20多位毕业生,该局准备全部留用。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毕业生在该公司主要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以及土地规划工程设计相关技术工作。单位建议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各种绘图软件的认识与熟悉,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公司以后还会大量招聘房产测量员、数据处理员、土地整理设计人员、项目经理等。因此,调研认为该专业要从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着手,以适应市场需求。
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
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人才需求量分析
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国家“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战略的指导下,全国企业和国土系统急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以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从事管理型工作的专门人才。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在国土资源系统就职,主要从事地籍管理。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熟悉相关土地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确权发证的依据和步骤。(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地籍测绘、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以及土地估价等相关工作。
企业在招聘时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期望 (1)专门技术能力:具有对地籍图和地形图判图的能力;具有一般地形测绘的能力;具有地籍测量的能力;具有房产测绘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测量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能力。(2)关键能力:具有献身测绘行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行业精神;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3)职业延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估价与交易方面的能力。(4)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创新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高职人才所需的人文和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核心职业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测绘仪器操作能力。分别有90%的人力资源主管和90%的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加大了学生在校实习与参与实践的力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由以前的2∶1调整为1∶1,缩短企业再培训的时间,为企业直接输送上岗员工提供条件。
(二)企事业单位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的地籍测绘单位从事地籍测绘行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国土局、土管所、规划设计院以及房地产估价部门从事土地调查、土地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及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测绘和管理的相关方法及原理,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从事地籍测绘和地籍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
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依托行业,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搞好继续教育 通过本年度专业调研,对促进我院的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对本专业以后的办学思路、教学模式、招生就业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技能型”为主旨,整合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以实用性、技能性为特点,删除陈旧课程,合并重复课程,适当精简必修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遥感、土地信息系统等课程;突出现代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特色,设立AotoCAD、MAPGIS、ARCGIS、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等类课程,补充新兴科技发展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工作的影响和要求等内容,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由以前的2∶1调整为1∶1,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着眼于对学生五种素质和三种能力的培养。五种素质是指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三种能力,一是语言能力;二是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主要包括敬业、奉献、诚实、可靠,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探索多证多能教学模式 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精心设计课程实训、实习、社会实践,使学生获得从事土地管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进入土地管理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在专业实践体系中,使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人文素养、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事)业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尽力为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更好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供依据和建议。尽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的调研工作存在着局限性,在思考分析中会出现一些偏差,但我们相信,这些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的调查研究成果,定会促进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
[2]徐文,刘仁钊,杨德全.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扶持是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A].国土资源行业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7(3).
(一)落实责任、严格考核,耕地保护措施有力。一是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县委、县政府把耕地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要工作亲自部署、亲自过问,重要典型案件亲自督办。二是严格考核,实施奖惩。将耕地保护目标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并把土地开发、土地增减挂工作作为县重点工作实行单独考核,并给予工作经费补助,对完成任务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三是落实责任,强化保护。2014年以来,我县对耕地保护工作履职不到的7名副科以上干部、3名一般干部、1名村干部实行了问责,对8个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警示约谈。同时,我县将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和责任追究相挂钩,把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履职情况作为乡镇党政领导离任工作交接责任事项之一;把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履职情况作为从村(居)委干部中选拔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条件之一。四是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每年初,我县都要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耕地保护的任务和责任主体,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户。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我县将32.85万亩基本农田落实到了农户、地块和图斑,并层层落实保护责任。
(二)深入宣传、强化教育,全民耕保意识明显提高。一是开展全县性的培训和考试。近年来,我县适时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耕地保护知识纳入全县性的培训和考试,通过集中宣传,强化宣传效果,扩大影响力。在全县村干部岗前培训班中,将耕地保护业务培训列为重点课程,由县国土局分管领导讲授耕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全县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中,将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列入了考试内容。二是设置标语标牌和保护界桩,严格落实上级要求,在全县各乡镇设置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界桩19根,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172块。三是深入开展“两违”专项整治。
(三)部门联动、强化执法,耕地违法案件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强化动态巡查,实行土地巡查责任制。县土地监察大队将工作人员划分为3个中队、2个片区,把巡查范围、职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对巡查区域定时巡回检查,每月累计动态巡查不少于2次/乡(镇),并建立巡查台帐。二是实行属地管理,将执法监管重心下移。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防控整治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本辖区内土地执法监管的主体,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违法用地的制止、监管负总责。我县6个建制镇各组建了15人规模的巡查队伍,13个乡组建了10人规模的巡查队伍。各乡镇自行开展本辖区违法用地巡查,并通过“县乡”联动执法,逐步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县每个村聘请了1名国土资源协管信息员,以村为单位划分土地巡查监管网格,形成县、乡、村三级土地监管网。三是建立联合执法,案件移送工作制度。为做好新时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我县从国土、规划、公安等部门抽调70余人组建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防控综合执法大队,选派正科级干部兼任“两违”综合执法大队长,抽调3名副科级干部任副大队长,形成了综合执法强劲合力。国土局、城建局将执法权授权给综合执法大队,开展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同时建立了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案件查办联动机制,对破坏耕地等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或纪检监察部门追究相应责任,形成了案件查办快速响应机制。
(四)加大投入,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对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按项目逐一落实补充耕地方案,严格履行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二是积极探索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在征得有关专家同意后,我县于全市率先开展了耕作层保护再利用试点,将九二基地已征收的耕地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回填到周田镇河墩村土地开发(灾毁园地)项目再利用,回填规模223亩,极大程度保护了土壤肥力,确保了复垦质量。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 ;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U4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勘测定界与地籍测量的异同
1.1相同之处。这两个工作都是国土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有很高的技术性,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进行,最后的工作结果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1.2不同之处。A.后者在展开相关活动的时候,具体的目的、方法策略等都比较明晰。而前者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理念还需要经过更多的实践才能得以证实。b.“地籍测量”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土地使用状况的查询与记载。其成果直接用于登记发证。而前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那些用来进行建筑活动的土地进行检查审批,最后的检测结果用于征拨地设计及用地审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活动中,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依据。
二、 土地勘测定界与一般测绘的异同
2.1相同之处这两项工作的共同之处就是采取的方法,设备以及空间数据的取录过程是一样的。
2.2不同之处(1)行为主体不同:后者所有活动主要的负责人是国家测绘局,所有的测绘主体都是由专门的测绘技术工作者负责的。而后者的主要负责人则是国家土地资源局,各项活动的展开是根据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的具体需求,聘用专业的土地测定技术单位及人员进行的,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规范表准进行,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较高。(2)法律依据不同:《测绘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基础测绘和专业测绘工作进行时应遵循的规则而与前者有关的主要的法律文献有《土地管理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及《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其各项活动的进行要受到很强的法律性的约束。(3)知识结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对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各项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按照工作的具体内容不同,土地勘测定界不仅需要具备普通测绘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更要对我国与土地管理使用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法律文件以及具体的工作需求,只有这样刁一能保证各项土地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工作效率((4)内容和功能不同:二内容不同:一般测绘工作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环境中,地表的一些状况:而专业测绘工作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一些用于生活生产的地表物体:土地勘测定界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使用范围、界址位置、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分类面积等B.作用不同:基本测绘工作提供的资料比较详细,有利于顺利开展各项建筑活动,从而使得国家和地方建设中一般性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相比较而言,专业测绘提供的资料都是专业的图和数据等,保证各项生产建设性活动的有效展开;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的资料主要是相关技术报。
三、勘测定界一般工作程序
(1)接受委托。勘测定界机构不能随意开展勘测工作,首先需要具备用地单位或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勘测定界委托书,才可以按照相关的法律依据来进行各项勘测工作。(2)查阅有关文件。根据用地单位手中的一些规划建设方选区意见书以及具体的土地使用规划许可证作为标准来进分析具体的项目用地情况;审核施工设计和与之相关的数据资料;同时不能忽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政策。(3)整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对和用地范围相关的所有的图文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比方说: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地形图、基本农田界线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都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由专门的设计单位来设计图纸的比例并进行调整。(4)对项目工程的现场进行勘测,与技术考核。要对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认真分析考核,通过这种方式来对用地项目周围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考察,熟悉掌握具体的情况,通过这种方式来制定具体的施工策略,选择正确的施工技术方案。遇到一些大型的项目,还要多进行一些实地地勘测调查才行。(5)实地调绘。划分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界线,包括行政线、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基本农业用地界线、被准许的农业用地转成工程项目用地。并在工作底图上测绘或转绘出来,再明确调查现有的土地使用类型。
四、土地勘测定界的特点
土地勘测定界不同于工程测量中的施工放样。土地勘测定界侧重于地籍管理的内容,是在调查清楚用地范围内的土地权属、用地类型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实地定界工作,其内容包括调查与测绘工作;而工程中的施工放样仅仅是根据用地需要进行的拨桩、放线工作,是一种狭义的测绘技术工作孔。 勘测定界工作除具有一般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外,根据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还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4.1综合性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地基的调查,土地的利用状况以及以后的使用计划。
4.2专门性:是根据土地审批工作的实际需求新增的一个活动。
4.3精确性:这项工作的最终结果要提供给土地审批部门进行下一项工作,同时它也要为其它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系列可靠的依据,所以对于这项工作又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就是精确性。我们必须要根据《土地勘测定界技术规程》的具体规范来进行,提高工作质量;这就需要相关单位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设备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工作。
4.4及时性 :这项工作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鉴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工作作业效率与技术水平。
4.5现势性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勘测定界须“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它所揭示的是项目用地范围内土地的规划使用情况与即将使用的具体方案计划。
五.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的几点建议
5.1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
原已编定之使用地类别则照旧转载,仍得为从来之使用,只是将原编定为利用地之土地,放宽区域内编定或变更编定为农牧、水利、交通、古迹保存、生态保护、国土保安、特定目的事业用地等七种使用地类别容许使用。在不影响土地所有权人原来使用的权益下,已减缓公私权益冲突。查阅用地单位提交的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批准的初步设计和有关资料,土地管理部门对项目用地的前期审查意见。为防比水患限制其使用,并避免区域内计划用地之资讯于土地登记簿或地籍图上无法明示,将造成土地所有权人及建管机关在不知情之下,引发土地买卖纠纷、建管单位误发建照及土地违规使用情事发生,于是政府机关尽速办理通盘检讨变更修法,土地管理部门机关完成土地划定及登簿,以减缓土地所有权人财产损失、违法使用之困扰,并达到土地勘测与定界管理之目的。
5.2引入竞争机制
土地勘测定界工作要走市场化运作道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费用。凡具有测绘许可证的单位,均可参与勘测定界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管理,确保勘测定界成果的质量。
5.3采用新技术
运用土地勘测新技术MapGIS,按照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其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准备工作阶段、外业工作阶段、内业工作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及归档阶段。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实施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工作符合技术规程要求的精度及进度,必须有条不紊地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开展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结束语:勘测定界成界经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确认,该项目用地依法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下,由取得“土地勘测许可证”的勘测单位承担。土地勘测定界应由用地单位委托勘测单位进行;对于用地单位未能及时委托勘测单位的,可由有权批准该项目用地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代为委托。
参考文献:
[1]薛晋峰. 浅谈土地测绘中GPS技术的应用[J]. 科学之友,2013,03:11-12.
[2]刘洋,范培新. 线性用地项目勘测定界技术要点和流程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3:215-216.
[3]陈建东. 浅谈土地勘测定界的作业方法――以花都区狮岭镇海布污水泵站地块项目为例[J]. 科技视界,2013,13:194-195.
[4]陈宇箭,沙志峰. 基于ArcEngine与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土地勘测定界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科技资讯,2013,12:24-25.
[5]安汝斌. 基坑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3.
(一)加快国土资源配套制度建设。重点促成《**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省土地置换暂行办法》出台。建立立法储备制度,开展《**省测绘管理条例(修订)》和《**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和《**省土地登记办法》的立法论证工作。研究制定《**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管理办法》、《**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管理办法》、《**省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和《**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等相关政策。
(二)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将学习法律知识作为党组(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国土资源法制培训和讲座,强化法律基本知识培训。研究制定《**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继续开展“6·25”、“12·4”等法制宣传日活动,表彰国土资源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
(三)贯彻落实部依法行政规划,着力推进国土资源法治建设。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根据梳理的行政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二是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划(20**年—**年)》,研究制定20**年**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年度计划,完成《规划》确定的20**年依法行政目标任务;三是实行阳光行政,进一步完善会审办法,扩大会审单位和会审项目范围,完善政务公开的程序,落实责任单位,切实推进行政审批结果公开等;四是建立和完善首问负责制、AB岗位制等效能制度。
**村2009年度综治工作总结
**村位于**市**街道东南部,与**镇交界,有**,**,**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耕地面积**亩,山林地面积**亩,总户数**户,人口**人。
今年综治工作接近一年时间,为了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更好地搞好今后的综治工作,现将今年度的综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整组织,加强领导,提高对综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综治工作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基层信息员和各街道领导的工能力。为加强综治工作的领导,今年初在村两委的会议上,对去年的综治各组织成员进行了认真考虑,做了局部调整,充实了领导力量。村党总支成员对综治工作做了详细布置,将综治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同时与政府签订了综治工作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为了切实将综治工作落在实处,激发各个综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重新研究调整了奖金的分配办法,尽量做到责、权、利挂钩。
二、健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为了开展好各项工作,年初制定了综治工作计划,创安工作计划,反工作计划,禁毒工作计划,普法工作计划,信息员培训计划等。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各个工作计划,认真落实计划内容。先后进行了两次普法宣传,根据我村实际,宣传了土地管理和农民建房、土地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按照要求,每月召开两次矛盾纠纷排查专题会议,除在林改中正常出现的山场界线纠纷外,共排查调处三起较大的矛盾纠纷,其中山林纠纷一起,家庭纠纷一起,邻里纠纷一起,三起纠纷有两起制作了调解协议书。经过回访,没有复发现象,履行协议情况良好。
全年进行了一次信息员培训,针对农村基层常见的邻里纠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在培训会上认真学习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介绍了什么是无义管理、怎样分别用民法、刑法、行政法规处理身边的事情;学习了侵权和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关于时效方面的基本知识。使信息员提高了认识,增加了知识,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了全面开展综治工作,还配合街道综治办,和村内各企业签订了综治工作责任状。将综治工作的具体任务分解到企业和基层。在召开各社区干部会议时,布置综治工作,如矛盾纠纷排查、反工作,禁毒工作、社会治安巡逻工作、交通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土地管理工作,自然灾害预防工作等。
经过努力,今年上半年没有发生民转刑事件和集体上访事件,矛盾纠纷的发案率较往年有大幅度下降,没有重新犯罪,社会稳定和谐。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有待于努力提高的方面。诸如:
1、法制宣传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适用性不够强。
2、治安巡逻不够正常,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
3、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的不够热烈,尚未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土地调查;重要性;思考;总结
中图分类号:P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32-03
1 引 言
土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载体。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走土地利用集约化道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一定要加强土地的调查工作,为我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打下夯实的基础。目前,历时两年多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王世元副部长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研讨班上的讲话)。近期,全国各地正在陆续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标准时间统一更新的培训工作,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二次调查成果数据和200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冲刺工作。笔者等人陆续从2006年2月开始,先后参加了荆州市江陵县、松滋市和十堰市武当山地区大约1500km2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及荆州市、洪湖市、公安县的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城区土地调查部分,在第二次调查工作即将进入尾声之际,结合我们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对第二次调查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便为今后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
2 第二次调查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我国曾于1984年起开展过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土地调查工作(即常说的第一轮详查),前后历时十年完成。第一轮详查获取了从每一地块到村、乡镇、县市区、省和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等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状况及权属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新征建设用地、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方式,很多集体土地变成了国有土地)。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目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2]。做好本次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一是明确土地权属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3];二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4];三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促进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当前,土地管理成为参与宏观调控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5]。总而言之,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大计,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大计,一定要认真仔细,耐心谨慎。真实准确的土地数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和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手段[6]。在本次调查中要严守质量关,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情况,以最认真的态度做好本次的调查工作。
3 若干问题的思考与总结
3.1 高度重视,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协作
土地调查工作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仅仅依靠社会上的调查队伍干不好本次的调查工作。他们有技术力量,但是对当地的情况不了解,甚至存在很多语言不通的情况,为了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去,必须分期分批地开展培训。相对而言,我们国土部门的业务人员具有先天性的优势,轻车熟路,更有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心。一定要加强部门合作,组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国土局等多个部门的同志参与到调查的统一协调工作中。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情况,而且当地群众对他们的信任度高。因此,各级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有国土、林业、农业、建设、交通、水利、民政、财政、统计、等部门参加的土地调查领导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并设有专职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的成立不仅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后勤保障,还可以研究解决土地调查中的疑难问题,保障土地调查工作计划有序地完成。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居民的配合意识,让居民认识到本次调查的重要性。很多民众对本次调查的认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调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不愿意合作,不愿意出示土地权属证明文件,不配合工作。甚至阻扰调查小组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调查工作的进度。
3.2 专款专用,做好调查后勤保证工作
充足的经费是做好本次调查工作的最重要基本前提,是土地调查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本次调查有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拨款,一定要专款专用,坚决杜绝将调查经费用到其他地方的情况。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一定要加强监督检察,定期检查资金的去向。以往很多次土地调查不到位的情况,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经费不到位造成的。以前由国家、省、市(区)共同解决经费,但往往因为市(区)经费筹集不及时,影响了土地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甚至迟迟难以起步,或者中途停止,形成了“马拉松”局面[7]。土地调查的专项预算经费,一定要落到实处,专款专用。国家和省补贴经费不足的,一定要当地政府解决,建立土地调查基金,形成良好的机制。
3.3 确保调查质量,严抓调查队伍质量关
调查队伍的技术能力是本次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土地调查的调查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经过岗前培训,具备土地调查管理的基本知识,形成专业的调查队伍,确保调查工作有理有据。在选择调查队伍的时候,尽量考虑由高校,科研、规划等单位组成的调查队伍,他们在技术上成熟,工作中责任心强。在以往的调查中,很多地方为了追求利益,将调查工作承包给一些不懂土地知识的调查队伍,甚至又被转包给个人,经常出现“小作坊”的调查方式。这样首先造成了没有统一的管理,进度慢;其次,技术力量不够,调查不到位;再次,没有统一的技术方案,给数据的衔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同时,某些小的调查队伍对调要性认识不够,调查敷衍了事。所以,土地调查一定要经过岗前培训,最好能聘请专业队伍或懂政策、熟悉业务、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已退居二线的当地国土局老同志参与到调查中。
3.4 充分宣传,使土地调查深入人心
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调查工作深入人心。应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对做好土地调查的重大意义。宣传不充分,调查无声无息,不仅认知度不高,而且要反复向居民解释,浪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低下。所以,土地调查办公室要加强和与当地宣传部门联系,采取设宣传车,散发宣传单,解答群众咨询,电视宣传,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墙体宣传标语等形式,对土地调查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为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5 方法得当,灵活设计调查方案
土地调查工作是一件繁重的工作,应制定合适的调查技术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效地完成调查工作。要制定统一的调查技术规程和技术要求,土地调查的技术规程,须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用技术规程指导和规范土地调查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规范进行。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调查队伍的情况,灵活处理。在调查中,对于地籍资料比较完善的区域,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现有的地籍资料主要包括:档案文件,薄膜图,电子地籍图,遥感影像图。在城镇土地调查中,工作底图要选取较好的地籍图(地形图)。外业调查时,可以直接在打印的比例较大的地籍图上标界址点号,不需要画调查草图。同时,地籍图还有提醒调查人员的作用。调查中,很多建筑物我们只能看到一面,另一面的情况我们不清楚,而且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到达。很多前面看起来规则的建筑物,后面会存在很多的转折。这时候,地籍图就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去核查,合理地设置或预留界址点号。所以,调查前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件资料。
3.6 以调查为契机,权属证明文件的统一清查与更新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性质有两种: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历史情况决定的。我国土地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其余的均归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同时,共有宗不存在国家和集体共同的情况[9]。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却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1)权属文件混乱。特别是在城中村,土地应该是农民集体所有,却有个别的居民持有的是国有土地使用证;或者是新土地使用证是国有土地使用证,但是老土地是集体土地使用证。没有任何的变更记录说明该宗地是怎么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2)对于一宗地,存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共有宗的情况。(3)权属证明文件过期或遗失。权属证明文件,是证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具有法律的效力,是十分重要的文件。我国土地权属证明文件主要包括:①建设用地规划红线图;②房产所有权证;③土地使用权合同书、协议书、土地置换协议书等;④征(拨)地批准书和合同书;⑤有偿使用合同书(协议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⑥城市住宅用地确权的文件。但是,土地调查中经常存在土地使用证过期或权属文件遗失的情况。有些土地证甚至是建国初期的土地证,这样的土地证早也失去了法律的效力。我们应该以本次的土地调查为契机,确认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情况,明确每一宗土地的性质,不放过一个疑点,为今后的土地登记、变更、出让、转让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4 结 语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出现了很多好的方法,对今后的调查工作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我们一定要加强总结与交流、努力探索和积极借鉴这些成熟的方法和技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做到以查带学,通过本次调查提高国土队伍的工作能力;最后,要严抓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质量监管,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的情况,并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 刘胜华,刘家彬,等.土地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爱帝.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几点思考[J].林业勘察设计.2009 (2).
[5] 李和忠,和万荣.对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问题的探讨[B].地矿测绘, 2007, 23(3): 48~49.
[6] 杨利民,曹艳萍,何安国.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几点建议[J].国土资源导刊,2007(5).
[7] 林增杰,严星,谭峻.地籍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 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The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Investigation
Chen Ruofu[1],Ruan Lvyun[2] ,Zhang Yong[3],Chen Bo[4]
(1.Jingzhou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 & Planning, Jingzhou 434000,China;
2. College of Economics &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4. Jingzhou South Zone Construction Bureau, Jingzhou 434000,China. )
一、以虚假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申请不动产登记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在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前,对于集体土地上建房,审批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不统一的现象,如批准部门既有乡镇人民政府或乡镇人民政府下设的村镇办公室,也有建设管理部门。不同审批部门按照本部门的标准进行审批管理,宽严不一,审批资料的保管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存在很多先建后批、审批与实际建设不一致的情况。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成为虚假风险防控的漏洞。目前,以虚假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申请不动产登记,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
1.假证假信息
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的载体是虚假的,即提供的系非村镇建设主管部门监制的证书。证书的内容也与实际建造不符。非法申请人从其他渠道获取仿真度高的证书或私自印制的证书来骗取不动产登记,以此获得不动产权利,谋取私利。
2.真证假信息
非法申请人通过非法渠道骗取货真价实的套好印章的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但证书的内容与实际建造的房屋信息完全不符。
3.假证但信息与实地一致
非法申请人提供的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为虚假证书,但证书记载的内容与实际建造完全相符。如何处理这种可能虚假的村镇工程建设证书问题?
首先,与颁发证书的村镇工程批准建设部门联系,调取当时的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样本,留存,方便登记机构进行真证与假证对比。也可以从已发证的档案里,找出类似的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书,以作参考。
其次,加强与村镇工程建设批准部门的联系,如发现疑似虚假证书或批准部门无法找到存根的情况,建议不要收取此类证书。若申请人不认可虚假的,登记机构可联系当地法院,通过司法鉴定部门来解决。司法鉴定部门可以通过证书的公章和笔记来辨别真伪。当然,如果申请人能提交村镇工程建设批准部门出具的符合规划建设要求的证明,并经批准部门的负责人或授权人同意,也可以视为适格的建设许可证明。
再次,了解集体土地房屋建设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做到层层把关,使虚假证书无可乘之机。
二、房屋超建部分申请不动产登记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农村房屋的建造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存在着“未批就建”、“边批边建”、“批少占多”、“批东占西”等情况。另外,农村房屋与城市房屋不同,除用于居住外,还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如居住房屋旁搭建的猪圈、工具房等,其建筑多为简易或棚户结构。
上述种种情况造成规划、土地审批手续与实际建造不一致,给登记机构的房屋登记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于申请人超土地批准面积建造的房屋,登记机构如何登记?规划审批面积与实际建造面积不一致时,房屋登记中是按规划审批面积,还是按房屋实际建筑面积进行登记?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作如下解答。
1.违反规划许可证明建设的问题
对于规划审批面积与实际建造面积不一致的问题,如规划批准建造2层楼房,实际建造了3层楼房;规划批准建造50平方米平房,实际建造了100平方米平房。前一种现象属加层违章,后一种属扩建违章。这两种现象,登记机构该如何处理呢?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由此可见,规划审批建造2层,但实际上建造了3层或3层以上的情况,就是未按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而并非其中2层为合法建筑。因此,笔者建议,应由建造人补办好相应的规划审批手续后,登记机构方可登记。对于规划批准建造50平方米平房,而实际却建造了100平方米或以上平房的情况,若已建50平方米的房屋符合登记基本单元的条件且在土地用地范围内,登记机构可认定50平方米符合规划的规定,扩建的部分则属于违章建筑。
2.符合规划许可证明的要求但超土地批准面积的问题
在目前法制较为健全的年代,这种问题基本不会发生。对于已经存留的此类问题,超土地批准面积建设的房屋,而土地使用证附记栏注明该用户超占规划用地面积的,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处理:一是由申请人先到土地管理部门补办土地批准手续,然后再办理不动产登记。二是申请人无法补办超土地面积的,登记人员至实地查看,若在合法用地范围内建设的房屋符合基本单位且属规划批准的,登记人员可按基本单元登记符合土地用地范围的房屋,超出土地批准面积建设的房屋则不予登记。若整体房屋部分在合法用地范围,部分建造在未批准的土地范围内,由于房屋无法实体分割,则该房屋不能办理登记。如果涉及同时超土地或超规划的情况,笔者建议,登记机构可根据前述的处理方法。若部分合法建筑符合登记单元的,在不动产登记簿和不动产权证上注记两方面内容,如:李某批准建房180平方米,后建成200平方米,其中土地核准120平方米,超占20平方米。建议登记机构在合法面积写明120平方米,并在附记内注记“核准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超建20平方米,核准土地面积120平方米,超占20平方米”。
三、房地权利人不一致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1.土地审批手续的使用人与规划审批手续的建房人不一致的问题
实务操作中,登记机构会遇到土地审批手续记载的使用人与规划审批手续的建房人不一致的情况,根据房屋所有权人和土地使用权人主体一致原则,这种情况是不能办理房屋登记的。但是,对于已存在的建实,笔者认为,可采取和谐处理、避免矛盾的登记原则,规划审批手续的建房人要取得房屋所有权,前提条件是征得土地使用权人同意,并向土地管理部门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手续,方可办理房屋初始登记。由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已正式施行,今后面对此类情况,建议土地使用权人和房屋所有权人统一协商,形成一致的房、地权利人,方可办理不动产初始登记。
2.登记簿记载的房屋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不一致的问题
对于已经存在的登记簿记载的房屋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不一致的情况,若房屋所有权人需转让房屋时,可与土地使用权人一并申请不动产转移登记,在房屋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都同意将不动产权利转让给受让人的前提下,笔者建议,可给予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若是房屋继承或申请人凭生效法律文书转让房屋,但未取得土地使用权人同意的情况下,登记机构只能根据《继承法》或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转移登记,对于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登记机构可在不动产登记簿和权证上注记土地使用情况,以避免矛盾和纠纷。
关键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
1.研究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地理科学下面的一个二级专业名称,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相对应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等。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国家进步的源泉,而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增强国家实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全面提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任务。培养模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培养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教育而言,它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等专业特点。但如何深化改革,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成为本专业成效的关键和核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本身发展规律看,这是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必须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与实践。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市场竞争来看,就业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既极为充分又日益趋向国际化。国际化的竞争需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懂得现代化科技的应用型人才。
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
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就业需求及其学科性质而设立,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特别要针对以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定位不准,主要方向不明确,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专业定位过高,与市场需求不紧密,使学生面临就业的困难;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动手和实践的锻炼,影响了学生工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1]-[9]等。因此,“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既要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地理科学基础扎实且应用能力强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又要明确专业方向定位——“土地测量技术与资源管理、环境治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还要明确本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即继续深造及成为“地质气象研究与勘探、土地资源管理、环保研究和开发单位”。
2.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新培养方案中,优化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树立“强化基础课,特化专业课,优化实践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次,确定合理课程体系的判别标准,即必须具有系统性、连续性、适用性,具有“宽、新、适”的特点:“宽”是指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面要宽;“新”是指课程设置要反映国内外最新的管理方法,要获取最新的知识;“适”是指课程设置和内容要适应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根据上述基本指导思想和判别标准,构建“三个层面、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见下图)。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三个层面”是指“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三个层面,其中前者是后二者的基础,专业技术课程是技术支撑,后者是前二者的应用;“五个模块”是指“综合地理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模块”、“资源环境保护课程模块”、“技术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五个课程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技术课程模块属于专业技术课程,后三者属于专业方向课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承担起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重任。
基础课程模块包括管理科学、环境经济学、资源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计算机制图、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旨在通过探讨地理、土地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地理过程、土地的变化(景观变化)和环境变迁过程的动力学机制、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环境资源保护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通过课程设置学习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最终确立科学的研究观念、思想方法,拥有专业素养,具备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基本素质。该模块课程教学为基础科学,是其他课程模块的基础。
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包括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遥感图像处理、GIS设计与应用等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为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分析等现代技能,学会数据获取、遥感影像解译、数学建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与应用等实践技术。该课程模块在培养模式层次划分中属于技术科学,既以理论课程模块为基础,又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技术支撑、相互融合、彼此促进。
综合自然地理课程模块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候水文学、土壤生物地理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环境的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对于重点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有关内容的实验与实习,特别要加强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观察土壤、生物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进行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通过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掌握。
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与管理、土地利用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政策与法规等主要课程,不仅让学生熟悉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开发的相关理论、具体要求、流程、方法和技术等,而且引导学生探索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中的价值和应用,学会从较宏观、系统的角度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开发中的问题。学习期间,学生应安排在相关单位,如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里实习,毕业后可以从事专门的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等政策法规工作。
资源环境保护课程模块包括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和环境生态学等主要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环境法制观念;熟悉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自然资源保护原理与方法、国际环境规范及各类规范的相互联系,提高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既要掌握最近污染治理新技术,又需要熟悉主要行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及技术,其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清洁生产及污染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专业方向。学习期间,学生应安排在相关单位,如环境设计院、环境设计公司、环保局、与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部门等单位及相关领域里实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治理、保护技术方法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贡献,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本文所构建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资环专业培养方案》。该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1)让老师和学生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学更具有针对性;(2)课程体系清晰了,各门课程的老师进一步认清了自身在其中的位置,有效避免了过去“大杂烩”的问题;(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毕业的就业渠道;(4)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能提高在自然地理实习方法、掌握环境治理技术与法规,而且可以参加全国GIS技能大赛、计算机大赛,参与测绘实际工作。本文所介绍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对本校本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及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特色而构建的,希望可为其他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3]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4]赵小风,黄贤金,李光录,等.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4):73-79.
[5]赵筱青,谈树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以云南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0,5:93-98.
[6]邓琳,于嘉,车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79-550.
[7]俞晓莹,王春兰,董力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2):63-64.
[8]许光泉,陈要平,李小龙,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的探讨[J].资源·产业,2005,7(4):85-88.
关键词:土壤环境学;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内容改革
作者简介:赵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创新,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目标,以“3S”技术与工程技术为手段,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复垦、保护管理为研究核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测绘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估价、土地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1]该专业分别于2008 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了具有明显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工程”的学生能力的培养。[2] 2009 年,学校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启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此为契机,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实践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循序渐进式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土壤环境学、土地生态学、土壤地理学等环境科学、生态学背景的课程。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着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发生与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等方面,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3,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开设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土壤环境学教材知识结构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不太适用,为使“土壤环境学”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必须对现有“土壤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土壤环境学”教学特点
1.内容多
现有“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土壤基础知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组成、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是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没有土壤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这部分课时量需要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来源与分类、特点、土壤污染动力学过程(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等内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包括土壤污染修复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机污染修复技术、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及其案例分析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内容非常多,而该课程安排学时量为32学时。
2.知识面窄
从上一节“土壤环境学”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整个内容体系除了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外,其他内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发生、迁移转化、防治与修复等,也就是说土壤污染与修复是该课程的主题内容。从土壤环境学的环境科学发展背景来看这一知识结构体系是不难理解的,土壤环境学是随着环境科学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土壤环境学教材主要是面向环境科学专业并以上述内容为主体知识结构。除了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更侧重于讲授土壤污染的发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4]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当前的“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显然知识面太窄。此外,随着环境科学向着重视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壤环境学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扩展,土壤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也同样受到重视,并获得重要进展,例如土壤环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农业侵占等。土壤环境学应成为融合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和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5]曲向荣[5]对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的内容。
3.实践性强
“试验实践”是“土壤环境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掌握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样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样,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分析试验,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分析及污染评价,土壤修复技术操作观摩等。其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基础土壤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土壤环境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治理土壤环境问题。因此,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土壤环境学”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王红旗主编的《土壤环境学》(研究生用),张辉主编的《土壤环境学》,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这些教材均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而编写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与防治为主题内容。虽然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对教材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内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诸多土壤环境问题仅仅是点到即止,篇幅较少。而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体系中土壤环境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机理及其调控与治理方法。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环境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需求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组织与优化。主要内容由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三大部分组成,具体见图1。
1.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组成、性质,是学习后面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系统结构组成决定系统性质,系统性质决定其功能发挥”的逻辑思路,该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后面章节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本专业学生先修课程里有关土壤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因此,在32个总学时中,分配1/4左右的学时数讲授该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学中有详细介绍,为避免知识重复并节约课时将本部分内容删掉。土壤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热、空气,其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性质及后面要讲的土壤退化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需作为重点来讲;土壤生物部分压缩,主要讲授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与土壤有机质合并为一章;土壤水、热、空气一章内容进行压缩和简化,保留与土壤退化过程关系较紧密的主要内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质地等;化学性质:酸碱性质、胶体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等)都与土壤退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详细介绍。经过如此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扩充。主要讲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机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沙化与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土壤盐渍化与治理、土壤酸化与治理,每部分设置一个案例。该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土壤环境学只介绍“土壤污染”这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内容压缩,补充了其他几种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宽了知识面,更有利于土地综合整治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需求。该部分是该课程主体教学内容,安排总学时的1/2左右进行讲授。
3.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依据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侧重土壤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评价和侧重于土壤生态变化的土壤生态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特性和外部条件、土壤污染和生态在内的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5]通过该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三、实践教学设计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土壤环境学授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土壤环境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只有32个学时的情况下,本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了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学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学时,本文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土壤样品的野外采集与保存是大多数“土壤环境学”实践的必有环节,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学习的“土壤地理学”中安排了土样采集这一环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直接去掉了这一环节。在这有限的8个学时内,对土壤环境学的核心实践内容进行实习教学,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价及修复,即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对土壤中常见污染物进行调查、污染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修复或治理对策,由学生自由选题,自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试验,通过试验掌握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评价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当前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功能减弱或丧失,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决土地退化问题,恢复土地各种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础、具有生态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因此,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是土地整治的关键与前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环境退化过程或机理及其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环境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而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通过土壤学基础知识以及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管理奠定专业技能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梅臣,袁春,周伟,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2):26-29.
[2]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38-43.
[3]胡学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2-183.
关键词: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完善网络,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一是我局门户网站已正式开通,在网站专门安排了维护与固定更新信息内容的负责人,成为干部职工网上办公、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推行政务公开和政策法规宣传的重要窗口,兑现了政务信息网上的公开;二是在原来的外网网络基础上,特别铺设了一套内网线路,是为了完成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还要为了全局每台电脑加装隔离卡与硬盘,建成了物理上完全相互隔离的外部局域网和内部局域网是要采用双网布线、双硬盘加隔离卡的方式。
2、建设政务外网情况和市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首先,按照顺序对耕地保护业务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业务系统、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来完成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步开展了信息服务系统、地籍管理业务系统与综合事务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其次,通过国土资源的门户网站,提高管理与服务的公开性、透明度。促进了办事效率的提高。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技术手段。
二、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机构设制方面要提高
1、信息中心已成立,基层所培训在组织了一个星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还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个原因,并没有将基层所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因为人员配备没有到位,工作人员基本掌握了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没有机会操作,使用程度还不是很顺畅。信息化建设想更好的开展和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发展奠定基础,那工作人员就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2、信息化机构暂时还没有得到体系,造成建设信息化的技术人员不能巩固,比较困难的是培训人才和找到合适的人,容易造成技术人才流失,影响了开展信息化工作;开始投入建设经费后,更新、维护和升级应用难以为继,难以发挥出系统应有的效益,这是系统建成之后造成的,是因为配套系统基本上没有管理日常维护费用,所以要进一步理顺的是信息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
三、建设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想要有力地保障信息编制与数据库成立的顺利进行,就要加强对信息化网络与标准等基础工作。利用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如网站、触摸屏、大屏幕等多种形式),使社会化服务的国土资源信息有了很好的开始。为了领导的决定与提供依据的工作分析,有效的利用每个系统原有的统计功能分析,和软件公司协调改进。
2、为了减少市局与县局之间交流的时间,那就要快速的抓住传输的网络特征,文件传送的时间也能缩短至几秒钟。除了这些以外,它可以减少差错发生提升了工作效率,全是因为综合查询统计系统可自动汇总、自动统计数据。又可以从“三民”(既是为民、便民、利民)这三个角度来看,开启动了政务信息内网网站和互联网网站门户,能将政务细化公开,可以看到全市国土资源具体业务管理。
3、可以直接在网上受理与审查,是因为建成了管理各种土地的档案数据库,在这种“虚拟窗口”的模式下,任何的承办人员和业务的申请人都可以随便时间、随便地点在网上填写和补充相关申请资料,省的来回的奔波。实现无纸化办公是为了减少纸张油墨的消耗;公文传输系统的开通和提升办公效率,在提升传送速度的当时,想要有效的减少送件取件的交通费用,就要提升传送速度。
4、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按照四个原则设置,即是效率、精简、灵活和岗位这四个原则,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高新集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收件与审查的程序运作当中,可以做到每一组报件的办理人员、办理过程、办理时限、审查意见随时在网上查看,是因为系统对全部的环节都进行自动的约束检查,不用直接找审批科,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按照效率、精简、灵活和岗位原则设置,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高新集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措施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信息化是逐步深入与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领导班子要始终把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配置。不断加大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力度,坚持对专业激素人员继续教育,建立科学的激励、奖励、竞争机制,造就国土资源行业的信息化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为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政务信息公开
当前,运用局域网或是建立自己省份的网站,通过动态信息、数据查询等政务公开的网上服务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关国土资源的政策法规、新闻和公告信息,提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查询服务,是一个很好展示国土资源部门形象。为了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的功能,让人们群众了解到更多关乎自身利益的信息相关部门需要逐步完善网站的相关栏目,健全网站管理制度和网站信息制度。以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业务服务的形式,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社会监督,提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公众了进行良好互动的平台。
3、注重技术培训,夯实信息化建设发展基础
对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自己的维护队伍,提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与业务水平,为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信息化工程的关键。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就难以与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市国土资源业务培训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是保障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也要在国土资源部门内部建立相应制度,形成人人学业务,人人钻业务的风气,这是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动力。通过培训要达到工作人员基本上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办公、网上报件和发邮件等一些基本操作,对国土资源流程熟悉,不仅要掌握本职业务,其他科室的业务也要了解。
4、土地利用记录
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不是非常合理。工业与农业争抢土地的现象只增不减。在工业用地面积越来越大的形势下,进行合理的土地分配,记录土地利用的相关情况,对整合土地资源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出现土地利用纠纷时,我们需要冷静看待,在进行调查相关记录的同时,分析产生纠纷土地的应属利用类型,综合多方面因素,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进行土地利用记录不仅仅是一种监测手段,更是为了以后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项明智的决定。
5、专业人员的配备
由于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本身就具有大量的数据且依托数据库,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需要我们注重培养既熟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又掌握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既掌握信息化建设又熟悉地政、矿政、测绘、遥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激励人才的用人机制,使信息化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信息化培训机制。
结束语
在土地管理的方法、手段和管理模式随时发生变化的当下,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关系到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当人们对土地的价值逐步深入了解时,对土地利用价值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在不断完善现代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使土地管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变动的土地利用趋势,在恰当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调整策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财政损失。政府在顺应时代的变迁中需要抓住时代主流,紧紧控制好土地资源的使用,在增加财政收入时还需要警惕不法分子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牢牢守住国民经济命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