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导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导论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原本就脆弱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探索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与往年不同的是,2009年应届生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10万人,加上之前未就业的近150万毕业生。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关系到上千万人。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海啸正席卷全球,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是由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辅导员共同完成,辅导员了解每个学生入校直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的情况,学生的个性、能力、家庭背景较为熟悉,在具体指导就业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是学生就业指导最直接的老师,因此,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

随着高层次人才的逐年增多,高校在对辅导员选聘上严把质量关,多数辅导员是从国内知名大学选拔的党内先进分子和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有着很强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遵守原则、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积极的拓宽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可信度

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状况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友”身份展开交往活动,从而使辅导员较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大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这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辅导员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

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相处几年下来,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比较多,对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给相应的用人单位,这样不仅提高就业推荐的成功率,也是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负责的具体表现,用人单位也往往会因此持续来要人。形成“良性循环”的系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录学生不可能随便签约,他们往往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情况。从辅导员处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是许多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之前的必经程序。就拿部队和公务员政审来说,都是要经过与辅导员谈话了解情况的,辅导员的意见在这种时候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

4、辅导员是就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会导致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辅导员掌握着学生的相关资料,比如学习情况、专业水平、tl,理素质、个性、爱好、特长、家庭情况包括就业意向等。辅导员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宗旨,用科学和负责的态度,利用掌握的有关资料与学生本人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分析,使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避免择业的盲目性,避免走“好高骛远”与“畏缩不前”的两个极端。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层次参差不齐

有的高校主要由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有的学校主要由一些工作较少的老师担任,大学生经常反映的:“开学见一面、期末见一面”就是这些“名不副实”的辅导员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鉴于此,学校应该慎重考虑,把有能力有积极性的老师安排到辅导员工作上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素质。

2、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影响就业指导的开展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千头万绪。学生工作永远有做不完的活,开不完的会,讲不完的话,辅导员整日陷入了事务性工作当中。加上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干部出身,工作能力较强,经常被院系抓差。从而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包括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深人,只能凭借粗浅的理解,去解决在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

3、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

部分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过于肤浅、泛化,经常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为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个内容宽泛的讲座,讲授就业形势和应试技巧,介绍个别成功人士,或者只是提供一些招聘信息,用人信息。这种不贴近市场实际,不符合毕业生个体状况的无针对性就业指导不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不同的个体,每个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着不同个性,能力,价值取向,又受到不同的客体因素影响,如社会评价,机会制约,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等。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肤浅和泛化的层面,必须针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法规、职业素质、应试技巧等全面的指导。

三、关于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做好就业工作,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努力钻研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学习先进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方法以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全程化,最终促成就业工作顺利完成。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很多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的,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一年级时,了解自我;二年级时,锁定感兴趣职业;三年级时,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使大学生从观念、心理,到知识、技能上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3、注重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

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前提下,还要求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如果只是生硬地说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等生动的组织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还要经常性地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交流。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所以还要在进行团体辅导同时兼顾个体辅导,增强学生切身感受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就业指导操作中,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多与外界沟通,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的有效形式。

第2篇

作者:杨月梅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针对这种学科特点,在教学上就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根据本学科的需要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可以采取分层目标教学法,进行分层、分类、不同学时的教学,例如,我校是一所金融类院校,专业涵盖了金融、会计、管理、投保等金融类专业,同时还设置了计算机、文秘、法律、英语等非金融类专业,根据这种特殊情况,我校针对不同专业,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设置重点、时数都有所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有统招的、自费的,由于他们的入学成绩相差很大,基础相差悬殊,如果同时授课,势必会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又消化不了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采取了分类、分班、分层次教学,使得每一类、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好经济数学这门课程,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抽象性。这是由经济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它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蕴涵在事物内部的规律用抽象的符号和式子来表示。这势必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很大的难度,经济数学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照书本讲解抽象的公式、定理,而是应该采用理论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适当增加经济方面生动形象的实例,用浅显的数学和经济学语言表达抽象概念,采用示例法来降低阐述理论的难度,变枯涩为有趣味,变高深为通俗,充分向学生展示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使同学们充分认识数学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习数学的积极性。其次将经济数学的教学与金融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即由具体的实际经济问题引出数学概念,强化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实用性,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今后的经济工作与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提高他们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对教材原理论体系进行改革。根据实际需要重新编制教材,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增加一些与当前经济学相关的实用性内容,教材的深度、广度和份量上尽量符合专业教学计划的需要,与当今时代的经济需要紧密结合。将比较典型的经济数学模型及应用编入到教材中来,运用数学知识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经济的运行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掌握数学在经济活动中的估计、优化、检验、决策等作用,使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累赘。

思维的逻辑。经济数学的逻辑性推理性很强,前后内容之间联系紧密。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经济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科学生比起来相对弱些,还有大部分经济类院校的学生是文科类的学生,这就更加大了学习经济数学的难度。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讲课时思维必须很清晰,语言表述很精准且通俗易懂,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办法,适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一年的高数学习过程中即学到所需的知识,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会有很大的帮助。金融类院校的学生学好经济数学,除了要掌握一些计算的方法公式外,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经济数学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与研究中形成一种理性的思维问题的方式。任务的繁重性。一般说来,在每一所经济类院校中,数学的教学任务都是很繁重的,每年整个数学组的教学工作量不少于全校教学工作量的十分之一。大学学习特点不同于中学,中学教学时。老师往往对一个问题会翻来覆去讲好几遍。一次没理解或学生偶尔开了小差,后面还可跟上。大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教师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停下来等学生。如果学生不及时跟上学习进度。不懂的问题越积越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另外,有不少学生进校时都抱有这样的心理:认为自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跨人了大学的殿堂,是应该自己轻松轻松、玩乐的时候了。在这样的心态和情形下。加上学生觉得高数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抄抄马虎了事,甚至可能经常无故缺课。“树弯了就难以扳直”。所以教师在第一次课,最好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说明他们进入大学是人生新的旅程。在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的学习关系到他们一生的造诣。同时,向他们阐明大学学习的特点。他们必须转变观念,及时改变中学里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谁转变得快,谁就能跑在前面。另外,教学时数偏少,教师普遍感到学校给的教学时数不够,大多教师都要额外补课才能完成。学生大多反映数学教学进度过快,教师缺少针对学生情况自由操作的余地与空间。加上现在扩大招生后,学生数学基础的差距加大,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基础差的同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自暴自弃。对这部分学生教师不应该在思想上歧视他们.更不能在言语上打击他们,而应该积极鼓励他们。有过教学经历的老师还可结合以前进校基础差的同学能顺利通过高数考试的例子来激励他们,同时在讲课中要适当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平时在答疑中也注意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并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操作的重要性。有许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习惯以学习文科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数学———喜欢看书.而不动手去做题。有不少学生经常抱怨,上课听懂了,看书也能看懂,但就是不会做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惰性”,未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所以教师在经济类专业的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2l世纪要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作为经济数学教师,不应该是教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依葫芦画瓢似地解题,而应该注重经济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但可以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的负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教师的思维定势有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刚开始犹如稚嫩的幼苗,经不起狂风暴雨,他需要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培养才能茁壮成长。总之,搞好经济数学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全体经济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班主任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针对金融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环节有效结合,发挥经济数学的应用特色和工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经济数学为经济服务的特点,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经济数学知识参与经济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应用技能,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类“应用型”人才。

第3篇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使用效果及评述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变动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贴现率政策。我国的贴现、再贴现业务从1981年开始试办,经历了从试点、推广到规范发展等几个阶段,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调控机制日益完善,逐步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但是,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商业信用水平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商业银行承兑、贴现操作不规范以及再贴现操作规则的自身局限,使得再贴现政策效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存款准备金制度自1998年改革以来,运行体系日益完备,效果有了很大改善,而且,我国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不必象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要经过议会的批准,增加了可操作性,为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就是中央银行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了既定的经济目标,在债券市场上买卖有价债券,以调整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的波动,最终将产出和物价控制在既定的水平。1998年5月26日,中央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现货和回购市场操作的基础上,还发行央行票据,以控制货币的供给量。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最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同时,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直接的信贷导向也是央行的手段之一。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家,金融领域由于其风险性较大,开放较晚,国内的私有银行更是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下,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他一些股份制银行也是国企控股,因此,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完全有能力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影响,自从信贷配额制取消之后,央行主要“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完善各项金融服务”。

2005年,我国在物价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9%,并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维持在10%附近,在超额完成既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经济增长过热的担心。具体表现为:1、在信贷的支持下投资热度偏高。2005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35万亿元,同比多增871亿元。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以房地产为例,总投资额为6850亿元,增幅达23.1%。2、产能过剩突出。2005年底我国已形成炼钢能力4.7亿吨,还有在建、拟建能力1.5亿吨,而2005年钢的表观消费量为3.5亿吨,即使考虑到未来需求的增长,供求也严重失衡。不仅钢铁行业,水泥、电解铝、焦炭、煤炭等产能过剩的现象也很严重。3、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我国是能源储备大国,更是能源消耗大国,而且能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的能源利用趋于紧张。2005年夏季,在华南和华东地区,都施行了限电或错峰用电的措施就是证明。综上所述,2005年经济的增长仍是一种粗放的模式,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别国经验,都已经证明,这种靠投资拉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最终会导致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2006年,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步采取紧缩的措施,包括一次上调贷款利率、两次上调银行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即社会流通货币总量加上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余额为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逆回购操作只有一次,交易金额也仅相当于正回购操作的十分之一;央行票据发行数量已接近2005年2.8万亿的发行总量,央行的紧缩政策非常明显。但是,在中央银行“紧信贷”的要求下,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仍增长迅速,1~5月全部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17834亿元,超过了今年全年预期目标(2.5万亿元)的七成以上。仅六月份贷款同比少增706亿元。总体来讲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为央行全年新增贷款目标的87%。另外,截至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这两点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较大的冲击。如前所述,发行票据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手段之一,但是,央行票据的效率已经越来越低,根据中信证券的分析师杨辉的计算,考虑到滚动对冲的成本,目前“发行1块钱的央票,大约只能回笼0.3元的市场流动性”。同时,商业银行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改制、上市过程的国有商业银行,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信贷扩张的能力和愿望开始慢慢复苏。为抑制信贷资金的投放,央行有加息的愿望,如此以来,外资将大量涌入,在强制结售汇制下,人民币的投放将进一步加大。正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吴晓灵所言,“如商业银行投资选择余地增加和贷款意愿增强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将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因此,尽管自3月份以来中央银行已实施了一系列抑制投资和信贷增长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上半年GNP增长率仍高达10.9%。

二.货币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是因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所致。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也是不完全的,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与其它金融资产不可完全替代,某些贷款人(特别是小企业、新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很难从公开的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所以银行信贷对他们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市场上存在信贷配给,银行贷款利率不表示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它与市场利率之间存在一个利差。因此,除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货币市场外,银行信贷取向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有两条,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无论哪一条,在当前我国的金融环境中,其畅通程度都不能令人满意。

1.固定资产投资难以控制。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中,固定资产投资是主力军。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远远高于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的目标是年均增长7.5%,而各省普遍定在10%以上,甚至达到13%。一些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投资扩张的决定性因素。而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办法,就是上项目、扩大投资。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与地方官员的任用机制、激励机制有关,中央银行显然对此无能为力。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地方政府是各分支机构存款的主要来源,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公积金等必须存放在银行,而存哪家银行完全是政府说了算。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各分行的职员都来自当地,他们的人际关系都在当地,与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于政府想要投资的项目,各分行不得不给予大力支持,对于此类贷款,央行的调控政策是无法影响到的。

2.来自商业银行的制约。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的中介,在存款货币扩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只有得到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链条过长,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要经过商业银行的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到支行才具体地执行经营活动,在这么长的传导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而近期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上市,使这些国有银行有了充裕的资金,再加上储蓄的强劲增长(详见图1),更增强了他们资金扩张的能力。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增大了他们赢利的预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投资央行票据和债券,而要为过剩的资金寻找新的出路。当央行紧缩的政策出台时,商业银行对此反应迟钝,即便是商业银行总行紧缩信号,各分支机构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虑,在执行上也会大打折扣。

3.企业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制约。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国有及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赢利能力增强,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3363亿元,同比增长21.3%,增幅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在良好的赢利预期下,各企业开始又一轮的生产投资。同时,商业银行资金过剩,他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得贷款。国有企业面对改革的压力,本来就有扩大生产规模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的动力,虽然总体效益不高,但他们不愿放过扩大规模的机会。游离在贷款主渠道之外的中小企业,在货币市场资金宽裕的情况下,从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资金的利率将有所下降,这刺激了他们增加投资的愿望。央行的紧缩政策只要没有使总的货币供给量减少或增速有较大的放慢,将不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

4.外汇占款的制约。我国的外汇管理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际上是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各种贸易出口实行强制结汇。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越积越多,已经接近万亿美元,约合8万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货币投放对于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前6个月外汇储备增加了1222亿美元,约合9800亿元人民币,接近于中央银行上半年正回购操作的交易量,很大程度地抵消了回笼的货币量。

5.居民的储蓄和消费等因素也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其间蕴含的经济力量不可低估,自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低迷状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的倾向得到加强,尤其是在城市,对住房的需求使得居民消费大幅上升。农民的生活也由于农业税的取消有较大的改善,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无疑给工业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刺激整个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而央行的紧缩政策一般不会得到普通居民重视,他们的消费行为是央行政策实施的又一个阻碍。

三.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的信息传递的顺畅程度。因此,理顺信息传递的渠道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调控目标的实现。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竞争与风险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主体。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主体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是传导的关键环节,它连接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中介,其运行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居民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以及货币政策效果。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各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反映。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人均成本较高,各项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此,在银行内部要通过科学管理来达到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改变过去以垄断地位自居、坐而放贷的态度,真正实现经营模式和收益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权责统一的约束—激励机制,鼓励金融创新,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动性和赢利能力。在整个金融体系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起对资金供求反应灵敏的货币市场,形成完整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引导,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同时,为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国有商业银行自主抵御金融风险的手段和能力。

2.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经历过挫折的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币值的稳定,应对可能的风险,都增加了外汇储备,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应有的水平,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订的标准是足付四个月进口外汇所需。一季度我国的贸易进口为1973美元,而我国拥有外汇储备是它的数倍。因此,有必要改革当前的结售汇管理,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目前可先进一步放宽所有出口收汇企业的留汇额度,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储备而减少国家的货币储备,藏汇于民间,进而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另外,通过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外资项目,以抑制不必要的资本流入;同时,鼓励资本输出,控制资本输入,这对于平衡资本项目,缓解基础货币增长过快的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其他性质的企业发展迅速,但国有企业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协调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国有企业如能对货币政策的反映灵敏,那么整个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能在国民经济中体现出来。

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体,就是要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提高竞争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坚持这一目标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法办事,积极应对,既要提高在岗职工的积极性,又完善激励机制,最终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获取资金不再依赖于指导性贷款,销售业绩不依靠垄断地位,真正能在市场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4.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最大化。我国金融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政府隐含担保下的企业、银行信贷扩张,以及地方行政对金融机构的不适当影响,导致企业、金融机构信用残缺,社会信用处于失衡状态。投资扩张经由金融机构信贷扩张使货币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改变粗放的、投资拉动型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干预。

地方政府官员之所以热衷于大规模投资,与中央根据经济绩效的晋升机制分不开的。地方官员为了获得晋升机会,往往搞一些形象工程,以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虽然这些工程对地方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且耗费大量的税收,但地方官员仍乐此不疲。如某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大量地掠取农民的土地建设豪华市政大楼和高档住宅区,完全不顾本地方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违背了中央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行政体制变革改变这种状况,使地方的发展与中央的经济总目标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