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实践语文素养

诵读不仅仅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小学语文应该做的事情,初中语文应更加关注这个环节。因为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能使学生灵活贯通经典的字词句型。

1诵读教学的作用

1.1增强口语表达水平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言要发挥其交际技能,就必须规范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而规范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字、词、句都涉及到普通话的声、韵、调等规范问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促其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庄子说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厚积方能薄发,诵读回归课堂为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融入现在与未来的社会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1.2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十分推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文本巧妙的立意、优美的语言、细致的描写、深远的意境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领悟。因此语文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少讲精讲,让学生真正读起来,于诵读中不断理解,不断领悟。

1.3提升写作能力

诵读教学中所要求的多读、熟读实际上就是量的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感性的意会积累多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语法理解和规律总结。写作时才会真正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1.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鲁迅说过: “语言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 美 以 感 官,二 也; 形 美 以 感 目,三也。”诵读时能使文本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句子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多种形式之美得到充分体现,使语音的节奏、叠词的使用、平仄的抑扬、语气的急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之美得到充分展示。同时,诵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获得了怡然畅快的审美享受。

重视学生的诵读,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法上的互相认同。有很多的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诵读,认为诵读可以达到的效果很多,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自己先抑扬顿挫地读一遍,再让学生来模仿。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已经仔细地领悟了一遍,然后再进行诵读,领悟的效果更好。在诵读中要注意,教师要让学生做到精神饱满,眼到心到。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个小组一起诵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滥竽充数。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够在课本中把握要领,营造气氛。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是什么样的情感思想在里面,什么样的方法在里面穿插,什么样的作者思维贯穿在其中等等。教师甚至还可以为学生配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感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讲究诵读效果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诵读深化知识,也需在诵读中升华情感,让学生不是死读书,而是巧妙利用诵读这一方法去主动汲取知识,陶冶情感,升华情感,把握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效果,边诵读边思考。如思考诵读内容概要,思考作者创作这些内容的目的与意图,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的,是怎样进行表达的,又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把握诵读方法。当然,在诵读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大胆提出诵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提问中了解学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在语文诵读时,教师还需注意方法,如个体诵读 、集体诵读;先读而后提问点拨;先提问引导而后学生诵读;边导边读;此外,还有教师示范朗读、录音范读。当然,对比范读、反复引读也是有效的诵读方式。通过多种诵读方法,使诵读更为有趣,更能够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

4明确诵读位置与方向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正显示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诵读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诵读而深刻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而不是一言堂,教师代替学生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诵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诵读,以诵读促讲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词、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以及极具韵律感、节奏感的重点语句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一方面感受内容语言之美与文章构思之美,同时于诵读中积累语言,增强表达能力。如学习诗歌时,若想学生鉴赏与解读诗歌,则需引导学生揣摩诗句,发挥想象与联想,再现情境,学会鉴赏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才可进入诗词意境中,感受诗歌韵味与情趣。而诵读是揣摩诗句的前提与基础。例如:教学《归园田居》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诵读,找出生字生词,熟悉作品,把握诗歌内容,品味写景诗句的情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讲解。在学生诵读时,有时也需要教师的各种讲解活动,如提示或引导等,以增强师生互动,增强诵读效果。如语文教师可适当拓展知识,譬如简要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生活链接等资料,引导学生诵读;适当提示点拨,解决诵读障碍,唤起学生诵读热情等。

5总结

总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 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 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学现状;诵读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积淀。它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练的语言,深沉真挚的感情,绽放成中华文苑中的奇葩,极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且,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也是相当可观的。往往,纯粹的默写就占了8分左右,还有4分的课外古诗赏析题。所以,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因为古诗词创作的时间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过于遥远,初中学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积累,很难认识到古诗词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就难以激发。其次,一线教师虽看重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未真正给予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地位。有的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无误地默写,拿到中考卷上的分数即可。于是,平日里滚动式地紧抓学生的背诵默写。有的教师则对古诗词只做简单的文字翻译,破坏了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也有许多教师很重视对古诗词的鉴赏美读,从作者的写作背景、诗词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技法美等各个角度鉴赏,并让学生详细地做了笔记。种种教学现状,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古诗词和学生是貌合神离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浸润其中含英咀华,难免兴趣索然。

笔者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一直致力于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文专门从传统的诵读角度研究有效的学习策略。笔者发现,诵读策略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诗词是文学中的音乐,具有音韵之美,是最适宜诵读的文学样式。而诵读又是语文课的本色,是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诵读教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学童启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诵读,在诵读中代代相传中华经典。诵读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将诵读运用于古诗词学习,是打开感知、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一个入口。

一、诵读策略之读出节奏

古诗词中语词的停顿,语音的长短、轻重强弱构成了不同的节奏。读一首诗歌,要改变小和尚念经的腔调,代之以音乐性的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美感中激起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大胆尝试有节奏的诵读,并在诵读中揣摩怎样划分节奏最具音乐美。做这个工作,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相信学生能通过个体的诵读实践和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最准确的节奏划分。最后,师生互动小结:四言诗词往往是“二二”节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五言诗词往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七言诗词则往往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夕阳/西下/几时/回?”“夜泊/秦淮/近/酒家。”笔者这么做了,发现学生很有成就感,对诵读也很热爱,他们在诵读中将古诗词的音乐性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诵读策略之再现画面

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多为情景交融之作,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再现画面。如诵读柳宗元的《江雪》,脑中展开一幅寒江雪景图,图画的背景空旷寂寥寒气逼人,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一叶孤舟,垂钓寒江。整幅画色调清冷,质感深寒。当这样的画面出现在脑中,诵读时自然会呈现出作品带给读者的炎凉沧桑及傲世高洁之感。又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脑中展开的则是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姹紫嫣红,一片花的海洋;莺歌燕舞,彩蝶嬉戏。春意盎然之中,绽放的是春花,也是心花;听到的是黄莺清脆的歌唱,也是诗人愉悦的心曲。诵读时,自然会有轻快喜悦洋溢在嘴边。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当学生在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画面,其实已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诵读中再现画面“披文入情”,很感性地领会诗人的感情。

当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因为,古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外现。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诗词的意韵。比如,学清照的《武陵春》,若对词人不甚了解,则有可能把词中的“愁”理解为闺阁女子的幽怨,或是闲愁。但当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写作该词时已53岁,且经历了金人南侵国家败亡,丈夫病死家庭破碎,李清照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如风雨中的浮萍,那么,我们才能掂量出词中“愁”之沉重,之繁杂,才能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承载的词人之痛楚。

三、诵读策略之情境创设

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配上图画,配上音乐,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

如在教学齐己的《早梅》时,多媒体投射一幅早梅傲雪图,图上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一枝梅花绽放,早梅那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不言而喻。面对这样一幅图画,学生诵读时自然会生发出一种高洁傲岸之神韵。而在教学苏轼《破阵子》时,则可配上《十面埋伏》的曲子,让慷慨激昂的乐曲引领学生诵读出爱国词人的满腔抱负及报国无门的无尽悲痛。

第3篇

关键词:诵读教学;初中语文;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76-04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诵读重视不够,课堂诵读活动较少,课外诵读很少。一些学生缺乏诵读兴趣与诵读技巧,诵读水平不高。诵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在常州市新闸中学八(4)、八(5)班开展为期12周的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以提高语文诵读教学的质量。

一、诵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我们以实施诵读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效果与学习质量,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诵读教学行动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2.研究内容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诵读活动,开展有关诵读技巧、记忆方法的示范与指导,并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如: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小组合作,开展诵读活动;表演、展示诵读成果。

此外,我们拓展诵读空间,开展系列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学习兴趣,提高班级整体诵读水平;运用多元化诵读评价方式,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3.资料搜集方法

课堂观察。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诵读过程,观察学生诵读学习表现和变化。

撰写研究日志。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日志和课后反思,记载学生在诵读习惯、方法上的转变,对诵读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以求改进。

个别访谈。教师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学生诵读的体会、感受、收获与问题。

4.效果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访谈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诵读兴趣、诵读方法、诵读效果等方面的提高状况。

二、诵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1.组建语文课堂诵读小组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提供更多的诵读、展示机会,教师在班级中组建由4—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采用秧田式(或模块式)方式安排学生座位,以便合作交流。

全班制定小组规则,规范合作行为。全班讨论确定如下规则:个体诵读时,组员各自诵读,不得打扰别人;轮读、对读或交流时,其他组员必须认真倾听,他人诵读或发言完毕方可补充或纠正;展示阶段实行轮流制;组员若有困难,应互相帮助,不能讥笑、挖苦。

2.开展语文诵读学习活动

(1)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用示范诵读引领,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每次教师均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例如诵读《春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教师多次示范,学生跟着诵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还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或根据具体的诵读材料,现场即兴点名,让学生诵读,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段落,提高学生的诵读信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将丰富语文课堂生活。

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请两位学生在《赤壁怀古》音乐的伴奏下领读,然后请男女生轮读在雨霏霏的日子和春光明媚的日子登上岳阳楼产生不同情感的相关语段。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诵读作者发表自己见解的语段,传达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呼告,以无比自豪的语气读出作者洋溢在文中炽热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文章情景,准确把握文言写作脉络的不同朗读语调。同时,教师设计“诵读好声音”环节,鼓励学生沉浸在《岳阳楼记》的朗读之中,感受作者写景抒情的妙笔及伟大的政治抱负。教师多次创设情境,用丰富的形式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重要语句,让学生深入感悟本文的表达之美。在进入“我来挑战”环节时,教师走进诵读小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示范和指导:“要重读‘胜状、一、衔、吞、浩浩汤汤’,要饱含深情地读‘在洞庭一湖’,用无私的胸怀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在最需要帮助时得到了启发,课文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下文是笔者《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片段展示:

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立意深远,是后世广为传诵的名篇。请同学们在“诵读好声音”这个环节自由朗读你喜爱的或最有感触的句子,或者进行评价。

学生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学生2: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朗读文章第二节,沉醉其中。)

学生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4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读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感受,很投入,很有表现力。)

学生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句“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师:同学们,你们把这篇千古名文诵读得这么深情,领悟得如此透彻,老师被你们深深震撼了。

(学生开始小组内读背经典句子和语段。在音乐声中,教师再次带领两位学生当堂背诵本文,学生很受感染。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教室里回荡着“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朗朗读书声。)

教师:面对经典的传世名篇,我们读文章,诵名句能得到美的享受。先生那博大的胸怀,伟大的政治抱负激励着一代代人积极向上。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梦,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位当代的范仲淹吧!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里掌握了诵读的语音流变、语速、情境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对于诵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训练诵读技巧,提升学生诵读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诵读和个体诵读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不同文体的诵读技巧:

语调问题。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对满树竞相开放的紫藤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被紫藤花盛开的热闹场景深深吸引和感染。学生开始诵读时认为文本热烈愉悦,在教师介绍宗璞的写作缘起后,学生才明白作者在感叹时光匆匆,生命生生不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诵读语调。

语速问题。学生诵读《林中小溪》时,读小溪克服困难一路向前这一部分应表现得欢快、兴奋、紧张些,语速应该快一些;而在诵读《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时,表现对玛丽居里的深切缅怀这部分的内容是沉重,追忆的,语速应该慢一些,在叙述事件的部分则采用中速。

当然还有语言的节奏停顿问题。如笔者教学《望岳》这首节奏明快的诗,读完后要求学生画出节奏,再让学生继续在小组内轮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多次吟诵揣摩理解诗人的情感。

(3)小组展示,亮出学生有特色的诵读水平

课堂小组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诵读展示活动,展现学生独特的诵读水平。展示不仅是小组间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小组间成员互相赶超,可以开展“诵读好声音”的挑战比赛。

3.运用多元的诵读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体诵读水平的提高

(1)教师评价示范,指导诵读评价

在课堂诵读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具有纠偏示范作用。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将口头评价的要求示范给学生,从评价的角度为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提供具体的指导,为诵读多元评价提供保障。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升评价的情趣

诵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虽显稚嫩但真实有趣的评价,更难能可贵的是,经常会有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评价语。例如诵读《散步》,作者的描写细腻优美,尤其是春天田野上万物初醒、蓬勃生长的画面。学生小组诵读后,一位组长说:“今天轮到我当组长了,我第一次担当这个角色,有点紧张,尽管我组内成员学习任务安排和组织得不是很好,但是组员和以前的组长特别支持我,大家自觉有序地在小组内展示‘春天原野初醒图’这一节的诵读,我们在全班展示时效果也非常好,我们把这一节的几个形容词‘金黄的’、‘碧绿的’、‘整齐的’,还有‘这南方早春的田野’读得生机盎然,我很兴奋。”

为指导学生开展诵读评价活动,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协商制订了1份符合实验班学生实际的诵读评价表(见下表),给予更多的诵读评价引导。

三、诵读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1.实施效果

(1)实验班学生诵读兴趣的变化

经过为期两个多月(一个周期)的诵读,实验班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实验前后调查显示:对于“你对语文诵读学习的兴趣”,学生肯定性回答的比例由行动研究前的5%增加到行动研究后的57%,中性回答由25%上升到29%,否定性回答由70%下降到14%。

实施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看出来,如有学生表示:我们在语文诵读课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水平,大家在一起分组学习有利于同伴之间的诵读质量共同提高。同学之间能相互补充、纠正、帮助,我们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坚持这样的诵读学习方法……

(2)实验班学生诵读技能的变化

笔者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就清晰地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1]。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相合拍,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掌握诵读技能。这里的“因材施教”既可有目标的差异,也可有进度的差异,还可有指导方法的差异。

这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略见一二,如有学生反映:诵读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来挑战”这一环节,发现一些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情处理不是很到位,一味地扯着嗓子喊,而忽略了高低起伏这个基本的起承转合的要求,以至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组的成员中个别男生读书勇敢有余,技巧不足。这个时候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纠正。老师多次耐心指导我们后,我们逐渐掌握了诵读技巧,变得非常爱诵读了,也乐意在众人前展示我们的诵读水平。

笔者每一次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诵读学习要求,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的诵读活动是真实而有效的。通过反复的诵读,多角度的解读,多元的师生互动,学生真切体会了诗歌的艺术美。而在诵读学习中,笔者真正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2]的角色,也意识到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但是如何让学生大面积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每一学生都获得积极而主动的发展”,这是笔者接下来开展诵读活动要仔细思考的。

(3)实验班语文诵读效果的改变

通过一个多月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发生很大变化,诵读课上表现更积极主动。笔者对本校八(4)、八(5)班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发放试卷83份,收到83分,有效回收率100%。两个班都有70%的学生因为诵读学习提高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接近50%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并乐意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超过40%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增强

诵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朗诵水平、思维品质、作文语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查表明:过半学生喜欢语文课堂,乐于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此外,学生亲历了收集资料、建立诵读评价标准、分析问题、设计诵读形式等诵读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有了深切的体会,诵读学习对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另外,实验班级采用诵读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记忆方法,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再次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9,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5.3,实验班高出对照班5.6分。

2.研究反思

(1)部分学生参与不够充分

由于组内学生差异较大,小组管理存在困难。一些学习懒惰的学生参与不够。今后应进一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如采用接力赛、表演诵读、花样诵读等形式来吸引全体同学的参与。还可利用中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肯定,树立信心,激发诵读兴趣。

(2)课堂分组不够合理

学生访谈显示,在同质小组中学生组间能力差异很大,部分小组因缺乏有能力的学生,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了诵读学习的效果。今后,我们计划调整诵读小组,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异质小组,即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组,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适当交叉,性格内向和外向合理搭配,形成互补,保持小组相对平衡,避免各组之间的差别过大。组员根据各自诵读情况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并在班级中实行目标承诺制,避免为争夺名次恶性竞争。

(3)语言积累和语感意识不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语音、语义是准确、流畅诵读的前提条件,但实验班对诵读方法、形式、技巧的关注与训练较多,而对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重视不够。今后改进的构想为:进一步利用复沓的方法,促进学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实践;将语言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切实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建立“诵读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古典文化熏陶,提升语文素养,提高文学修养,增加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结合文言文的特殊性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探讨。

一、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对文言文进行诵读,能够夯实文言文的知识基础。通过反复诵读,能够加深对文章词句的理解,积累经典的词句,丰富语言词汇,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明白其中的深刻内涵,感受到文言文所具有的独特文化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

对于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篇目,诸如《岳阳楼记》、《爱莲说》等文辞兼美的传世名篇,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诵影像课件,以古典、高雅的名曲为背景音乐,通过配乐诵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营造与课文已经相符合的氛围,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聆听、想象、联想,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增强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语感。

(二)采用各种方式诵读,确保诵读的灵活性。

一是采用男女生对读,通过男声部与女生部的配合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当男生(女生)诵读时,女生(男生)可以边听边读,更加容易发现诵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二是采用小组竞赛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在组中进行选拔,每个成员读过后,其他成员进行打分评价,最后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参与全班诵读比赛。在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饱含感情的诵读表演,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到对语调、语速等诵读细节的巧妙处理,感受到文言经典作品带来的独特的美的感受。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诵读竞赛,学生能够丰富文言知识积累,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已成为主要的辅助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视频或音频播放的特殊优势,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将文言文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创设高仿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跨越时空距离,突破时空的局限性。

三、传授文言文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三看、两查、两问,理解文言文大概意思。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传授理解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文言文理解方法的传授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到“三看”。一看课文,二看注释,三看资料。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看,通过看课文明白大意,借助注释,进一步理解课文,再结合资料,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的意思。二是做到“两查两问”。两查是指:通过查工具书和上网查询,进一步理解课文,扫除理解方面的障碍。两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向老师问,向同学问,通过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等方式,弄清文言文课文的具体意思。

第二,小组合作探究,全面理解文言文词义。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进行探究理解。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加以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以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第三,不断归纳总结,形成知识脉络。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尤其对重要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考试前复习。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创新文言文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通过配乐朗读经典佳作,激发文言文诵读兴趣,确保诵读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传授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莲.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2]吴洪雷.放飞文言文的课堂——小议初中文言文的几种教学方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33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要发挥初中语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天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扎实深化下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感,养成阅读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让传统文化的回归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强大的滋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足的双重幸福。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很多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这些教师往往是纯粹的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们读书只是为了换取大学通知书,或者为了有一份工作,能够挣一份薪水。因此,这些教师内在是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的,他们怀着一种内心枯竭的状态,很难给学生传递出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毫无积极性,传统文化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难怪效果很差。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气氛和计划的,而出于人性中懒惰情绪的影响,很多人也需要在一定的团队中进行学习,如此才能持久坚持下去。因此,教师就是n堂学习的领导者,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养成习惯,将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来自于社会的不良风气。很久以来,社会上兴起一股读书无用论的风潮,用能不能挣钱,挣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种思想有好处,但是坏处更多。好处在于可以鼓励人们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坏处在于内心精神世界匮乏,缺乏规范引导,容易变得为了钱毫无底线,最终也会获得无尽的空虚和孤独。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与社会上类似的不良风气作斗争,努力消除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保护好学生的求学热情。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秀可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课文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练,只是呈现了一些精髓,而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拓展和补充,这也是我们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所以,在学完一首古诗之后,里面所包含的所有关键词,我们都可以通过扩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美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积累文化底蕴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巴甫洛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以上的名言警句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积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学习也应如此,要不断地积累才会有知识,这是成功的前提。语言文字的东西重在积累,重在培养语感和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厚积而薄发,才能收获长期积累的神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每天都进行传统文化的诵读活动, 可以只占用非常少的时间,比如十分钟,三年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利于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果学校没有校本课,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制定传统文化的诵读计划,帮助学生定期印制一些诵读的材料,选择早自习或者课上的多余时间进行集体共读。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将诵读中遇到的一些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记在作文素材本上,不时拿出来品味欣赏一番,想想那个画面都觉得多了几分文人气息。

(三)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文化需要传承就离不开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我们才更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才能使其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滋养我们的灵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很多时候,一些封建思想浓厚的传统文化,其内在可能有很多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针对其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讨论,筛选出其中的精髓,舍弃其中的糟粕。经过了这样一个思辨讨论的过程,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领会越深,思想上越认同,在行为上就容易效仿并实践。例如,对于《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主要是教导大家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内容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把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从教材方面来说,我们在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对自己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诵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运用,在生活中去实践与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诵读实践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97-01

古人有语“数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说的就是要多读书,就能自然而然的明白书中的道理。初中语文就是一门需要百读、时间的学科,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很多都不喜欢阅读、朗诵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是选择的都是名篇佳作,文言文也是历史留下的精华,让学生通过诵读背诵文章对他们的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丰富文学知识、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诵读的意义

1.1教师阅读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会阅读能增强一定的语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的积累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泛读、领读的方法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语文这一语言学科需要一定的口头练习,如果只是教师讲讲课文的生字、新词或分析课文归纳段意什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的教会学生知识,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学是需要学生学会一门学科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1]。

1.2学生坚持反复朗诵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词语积累获得一定的语感,这就需要反复阅读语文课本坚持朗诵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出一定的语感。不论是难以读懂的散文还是拗口的文言文,都需学生要去朗诵,体味其中丰富的语言,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坚持反复阅读能培养学生手脑眼嘴的协作能力,需要眼睛看、脑袋想、嘴巴练,注重对学生感官的额训练。同时,经常阅读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让其能品味出文章的美,能提高他们日常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诵读内容的选择

这在整个诵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学校、教师比较了解初中生在学校三年语文应在怎样的一个水平上。就要根据这些要求去选择较好的文章,从古至今因写作成名的大家不少,但是应根据初中生的所需去选择他们的佳作。同时,要避免选择同一位作家的大量文章作品让学生诵读,这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另外,要选取古人的诗歌、古文也要选择现代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这样就能从各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素材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诵读需求,提升选材针对性,要求过高的段落可进行适当删减,有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适当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在诵读的文章里再挑选出整篇文章的精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好的文章熟记于心,用的时候也会比较方便。

3 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书本上文章的阅读兴趣[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有了对学习得兴趣,相应的会努力学好感兴趣的学科。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班上举行朗诵比赛,可以奖励一些小奖品,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增强他们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着练,这样的方式还可以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认识新字。对小说类的文章选段,如《茶馆》中的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还可以让他们以话剧的形式把文章的内容表现出来。在学生朗诵或表演完后要及时给予一些表扬鼓励的话,增加他们对诵读的好感。

其次,诵读经典文章只是一方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段落。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一些背诵方法,这样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重要指知识点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文章的解读,就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这样就有利于他们的背诵。在讲新课前,教师可以花几分钟带着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就行回忆,根据遗忘定律这时的复习效果也很好,在这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文章的印象更深刻。

最后,很多的学生对文言古文、诗歌都是似懂不懂,在诵读上问题不大,但是有的就不能带有感情的去阅读这些文章。因为他们不理解意思,不能领会当中的感情,这就需要在讲文言的时候多给学生灌输一些文章体美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古文、诗歌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讲这些的时候让学生想象其中的画面,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也许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所想表现出的情感。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负荆请罪这一个画面,然后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近而能在诵读的时候,能进入各个角色,也能好好地掌握其中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创新课型是目前语文教改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所谓创新课型,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

课型需要创新,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当前语文教学教改的宏观背景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二是素质教育对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很有力度,提高课堂内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主导方向;四是创新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呼声日益高涨;五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需要。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几个重要方面更新观念。

一是教学设计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是教学设计要突出诵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三是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四是教学设计要讲求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三、教学改革试验与科研课题的深化需要创新课型的支撑。在新世纪之际,各地的语文教研教改成果激动人心,很难设想,这些优秀的充满科学性、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科研能够让那些由教师独占讲台的陈旧课型所支撑,可以说,没有课型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只会是一句空话;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课题,越是富有成果的教学改革,其课型研究、改革和创新就越有风采。

所以课型设计要创新,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破除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入式、探究式等崭新的课型,更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内容:

第一、要结合实际。就是不离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效阅读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大背景”,不离开初中语文教材这个重要的载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不离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诵读、品析、积累”的学科、教学要素,不离开大面积语文教师的教学需求。

第二、要突出重点。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二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创新的课型更有效、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又更具有美感。

在课型创新中,要做到:

第一、语言训练要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

第二、教师精要指导,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

第三、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能的积累。

第四、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五、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置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让学生在诵读,听说,置疑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智、求美、求乐。

第六、要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既要带有研究性又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既能参加各个层次的教学竞赛又可以成为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类型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中学教科书》,这套教材构造的阅读系统,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套教材的重要改进之处是强调综合,提高培养“文学素质”的地位,提高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的比例,这样大动作的改进,必然会带动课型设计和教法运用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这样一套教材,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

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低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方面下功夫。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第8篇

[关键词]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内容理解和鉴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内容的比重逐年增多。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分值也逐年增加。加强文言文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教学大纲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古诗文;理解浅易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诗文。可以看出,教学大纲的要求难易适中。不过,初中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或多或少感到畏难。因此,笔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考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尝试性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实词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大纲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仍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分析原因,其重要的一点是文言实词掌握太少。掌握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其重点考点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几个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记诵、积累,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并且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其实,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部分单音节的古汉语可以直接译为双音节现代汉语。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词汇,平时多诵读,提高对文言语言的感悟能力,对学好文言文将有很大的帮助。

二、虚词教学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意义较为复杂,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归类让学生认识此类词语。如“之、以、而、然”等重点考查的虚词。在教学中,我把它们作以下归类:

“之”的用法。一般作代词、助词、动词。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是作代词用的;

例:“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是用作结构助词的;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是主谓间助词;

例: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用于形容词后的助词,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例:“吾欲之南海。”是用作动词的,作“到。。。去”解。

“以、而、然”的用法也作类似整理归类。

三、文言的诵读教学

考试大纲主要考查阅读停顿规范。虽说该部分分值一般在2分左右,但断句不可忽视。因为诵读停顿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朗诵停顿一般可以从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来考虑,侧重在语义的停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 “夫”、“是以”、“若夫”、“故”、等,诵读应稍加停顿。如“夫/战,勇气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若夫/雨霏霏”、“故/君子有不战”等。

其次,古代汉语中属于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属于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行不知/足所在;“乡邻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知足”、“生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节的词,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词,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

第三,正确的诵读文言句子,还要考虑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如“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矣。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文言文的翻译教学

一般被翻译的句子,或者是文中关键句子,或者是考点比较集中的句子。翻译的指导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关键字词。并教会学生“译文五法”即“留、补、删、换、调”。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五、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教学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考点在:概括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倾向等。题型一般包括:评价型、感悟型、联系型和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往往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的应对办法是:整体把握,包括把握内容、人物、时间、观点、情感以及主题。其次,面对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表述,力求有新意。

六、诗词鉴赏和名句背诵教学

第9篇

一、创设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导语,如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启迪思维火花;如戏剧序幕,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如巨大磁石,吸引学生眼球。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悬疑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为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利用“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牛郎与织女的生活是否与神话故事中的一致,其结果是怎么样的?”通过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创设出课堂的导入,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再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然后由教师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通过展示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让学生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领悟奥妙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悟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对下列语句的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语文特有的美。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教学 方法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及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树立正确的古文教学理念,深入研究多样化教学方法,紧跟时展步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一、适当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存在厌恶感,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文言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在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补充“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六出祁山,兴师北伐,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五丈原”等情节内容,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可见,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奠定情感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上必须充斥着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是古代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诵读这一教学形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只要用心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教师在学生不明白文意的情况下实施教学,即使将内容分析的再细致、再透彻,也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主旨,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甚至会使学生歪曲对原文内涵的把握。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同时,要采用多样化诵读方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诵读方式,则会打击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感觉诵读文章枯燥乏味。因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配乐诵读

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可以播放优雅古典的乐曲,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此情此景中诵读古文,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当学生闭上眼睛时,会仿佛感觉身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皆在眼前,心境也随之变得儒雅,犹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致远旷达,以及不争名利的可贵品质。为了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反复播放、反复诵读,让学生默默体会古文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目的。

2、分角色诵读

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以下角色:邹忌、妻、妾、客、齐王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文章的“三问三答”,并切身体会不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语气,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私、畏、有求”等不同情感。再如:《促织》、《画皮》、《黔之驴》等,由于这些文言文内容丰富、情节有趣、扣人心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质。

此外,还可以灵活采用个别诵读、评价诵读、两人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师生对读、多人对读、竞赛诵读、接力诵读、模仿诵读、挑错诵读等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乐趣,并读出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三、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教会学生翻译“六字法”:对、留、换、删、补、调。比如《韩非子·说难》中有这样一句话:“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可翻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就是采用了“对译法”。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其次,初中文言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心理变化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深入体会。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以让学生作为文中角色,对课文进行解说,从而深刻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下文,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如,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开始部分朗读一下,让学生边听边理解文意,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然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朗读,让学生自己猜测接下来的文意,黔之驴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效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有效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

[2]李改青.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活探析[J].新课程(教研)

第1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调查报告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了唤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调查当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兴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针对此项问题,笔者对本校学生(主要针对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中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调查问卷”。

调查采用试题简答、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随机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33%左右)参加问卷。调查过程组织有序,因而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代表性,对教师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调查问卷分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试题部分,主要意图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涵盖面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问卷部分,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喜爱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一些传统文化,却不知道其来历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很多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未来更是漠不关心。以上种种情况,令人堪忧。现将有关调查中所反映的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一、特点及问题

1.中学生对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了解较多,但询问后得知,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主要在影视剧作品上,而对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题着重通过影视歌曲了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熟悉情况,数据反映,《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对《聊斋志异》了解甚少,参与问卷的300名学生仅23人知晓,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称,却写错了字。再如,32~35题,命题意图在于了解学生对名著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级。

2.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我国诗词掌握较好。如,2题、13题,掌握者达到72.3%,14题是83.6%人。看来,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课堂是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主阵地。

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适时介绍一些饮食、服饰等生活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调查反映,对耳熟能详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六畜”的具体内容。

4.在传统语言文化类,成语、谚语、俚语等知识,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对一些常用的俚语反应不上来,如,第24题,近半数人不知道“灯不拨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辩不明”。更令教师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中常会用到的成语记忆太少。成语接龙题只有4名学生完全接对。

5.对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如,关中“十大怪”,只有27%学生说得上来。有些传统节日很多学生还不知道,但是对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6.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6、11、2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者寥寥无几,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7.可喜的是,经问卷得知,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教育较多,比较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对中国书法、国画、民族音乐有一定的兴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继续加强此方面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建议与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此次调查,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擂台、经典诵读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课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七、八年级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教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的名著书目,大力开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拓展课程资源,在研究与探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甚至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其艺术视野,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4.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研究与体验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教材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5.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使我们对以后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有效和深入。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一个拦路虎,如果不能够采用恰当的教育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进步都会产生阻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究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将其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推动学生和教学的双赢为最终目的。

1做好语文阅读预习

预习属于一种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在阅读学习当中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能够让学生对阅读篇章产生初步的了解,为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忽视阅读预习,认为预习活动十分空泛,不能够产生实质性效果,同时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难题,之后,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预习环节,不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缺少预习的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往往会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同时在教师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是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因为缺少对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也因此不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见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语文阅读的预习工作,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预习这一环节做出更多的努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教学环节有意识的为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体系。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预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布置读后感的方法来强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主动的投入预习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这篇文章,说一说自己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用读后感的方式来进行简要的评述。

2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在和学生以及教学来对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创新,会极大的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还会让整个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多种多样,接下来将对几个重点方法进行分析:一,加强学生的文章诵读。诵读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环节,采用略读的方式,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用精读的方法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神韵,发现篇章的特色,运用默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深入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范读以及导读,有效熏陶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力。第二,注重弹性留白。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利用阅读材料当中的留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使得学生能够展开自由的想象,而不是直接表述出答案,让学生给出自我感悟。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留白,隐藏好自身的理解,将发挥的空间交给学生,率学生用一句话来对孔乙己进行总结。教师的留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发散和拓展,提升阅读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第三,指导个性阅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在阅读教学环节也要落实这一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心理学角度来看,大量的心理学家在自身的研究当中明确指出,当人置身于愉悦轻松的环境当中展开学习活动的话,能够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远远超出基本预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也要将良好阅读环境的营造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考虑到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当中充满激情和求知欲,最大化的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学生出色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的认知阅读主题,同时也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一些重点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深化理解来挖掘出中心思想。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深入的阅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并在优良环境的支持之下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境,僵尸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并创设开学情景,让学生也能够直观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最终让学生对阅读篇章的主题进行把握,真正的了解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的真实含义,感受作者的心声和心意。

4倡导师生互动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平台,而且师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阅读课堂的,师生之间应该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互动来深化对阅读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在深化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当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因此,倡导师生互动交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力提升的一个保障和策略,而且在积极构建阅读课堂交流平台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价值,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在师生的合作互动当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交流互动当中,深化阅读理解水平。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的呈现文章当中描绘的美妙情景,初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接下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也就是进行生本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就可以进行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主题思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十分关键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把握文章主题,活跃阅读思维,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在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好语文阅读,预习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倡导师生互动阅读,进而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王新明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慧.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J].成功教育,2011,(24):36-537.

第13篇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课堂的有效上面,却忽略了教学的有味性。本文提出要从文本的审美入手,加强引导和建构,让学生从诵读中提升语感,从文本言语聚焦言语,从提问中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

文本建构 阅读教学 语文味 教学策略

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虽然有名目繁多的概念炒作,但究其实质也只是在教学形式上打转,教学的本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何谓教学本质?它是指教学的原则,是指教什么,让学生得到什么的问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首要元素是语文,只有具有语文味,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课堂锁定语文味这个频道,让学生体验言语构成规律,培养语感,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分析,由此提升思维能力。现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思考。

一、聚焦文本形式,感悟独特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以散文题材为主,这种文学题材和小说、通讯具有很大的区别,具有高度的个性化表述特点。因而,教师要加强个性化阅读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独特体验,体会文本特定的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特定情感,在特定语境中获取人文滋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泰格独特的个性化言说方式,我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的形式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找出文中描写第一个病人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病人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的?和我们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第二位病人心理有什么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对两位病人相关描写的多次阅读,能够对两个人物展开探究,感受到第一位病人对生活的热爱,他总是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他饶有兴趣地讲述自己动人的人生故事,给人带来光明和快乐;而第二个病人,总是津津有味地享受别人的故事,以为那是别人提供的义务服务。当那个给予过他安慰和快乐的病人病情严重时,他竟然无动于衷,而且不失时机地提出要霸占那扇窗户的要求,反衬出他的自私和冷酷。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不以《两个病人》作为题目呢?到底有什么深意?学生仔细分析了文本的言语形式,感受到文本人物形象塑造的浑然之美,通过教师的引导,对两个人物形象也有了深刻认知,体会到《窗》所彰显出来的艺术底蕴,感悟到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设置巧妙追问,拓展阅读视野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整个提问过程频繁,但有价值的问题却很少,这就让课堂变得浮泛,缺乏实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要基于学生文化、思维、知识的背景,紧扣文本脉络,抓住问题,把握三个角度,一是将文本置放在历史文本语境中;二是体察文本的深层结构,感悟文本语境;三是探索言语世界与文本形式之间的关系,由此拓展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安恩与奶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涵,特意带领学生聚焦文本中那些具有穿透力和表现力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和体验。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文章的几处对话:1.“这头母牛卖多少钱?”――“它是不卖的。”2.“喂,这头母牛多少钱?”――“它不卖的。”“这头奶牛是不卖的。”针对这段对话,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品读比较,体验这几处对话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发现,这段对话充分表现出老婆婆安恩对奶牛的深情。此时我追问:你怎么看待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学生认为,在这段对话中,不管有多少人想要买,安恩始终都不为所动,她只是想要奶牛不觉得孤单,这种意外的回答,让人感到温暖,同时心头会被有种东西触动。

以上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细腻的品位,对文本的细节也有了深刻的追问,体验到小说的艺术魅力,由此提升了思维水平。

三、建构文本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选编的是优美的散文,这里有美酒般的醇味,也有辣椒般的麻辣味,还有龙井般的沁香味,如何让学生感受都这些,就需要帮助学生建构文本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语文味,我进行了如下课堂设计: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济南冬天的整体特点,理清课文的脉络;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能够表现济南特点的句子,然后展开讨论:为什么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这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先抓住一个妙字进行分析,感受到老舍笔下的济南具有的魅力:妙龄少女一般,有带水纹的花衣,还有美丽的肌肤,微微露出粉色。接下来,学生读出文本的特点,深入理解语境,从描写的小山有秀气的,粉色的,体会到济南在老舍的眼中是娇羞的,是温情的。以上教学,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品咂,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文字之美,建构了文本之美,由此,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感,提升了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从学生需要什么入手,与此同时,还要思考:如何教更能够凸显语文的本质。显而易见,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前面的路还很长,教师要从文本形式抓起,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现有效性的同时,实现阅读教学的语文味,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感悟到文本之美,提升语感。

【参考文献】

【1】陈永忠.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2】金梅芳.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4)

【3】李淑萍. 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3(04)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训练 策略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口语表达是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口语训练本身就是对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训练,它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敏捷性、灵活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口语交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一些初中教师把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练习,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做,使口语交际教学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为考试成绩高,语文就学好了;第二是教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或很少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第三是部分教师缺乏耐心,一旦学生发言表述不流畅或含糊不清,就满脸严肃,对学生横加怒斥,大大挫伤了学生“说”的积极性。

二、加强初中口语交际的训练策略

1.加大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

要想上好口语交际课程,语文教师首先要从理论层面上对口语交际有清晰、全面、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口语交际的行为本质是包含语言学、语用学、逻辑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交际学甚至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其次,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来分析,语文教师在上岗前未必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口语交际培训或口语专项训练。走进口语交际教学课堂的语文教师既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者,又是与学生平等参与口语交际的参与者。因为在大学接受的教师口语训练与中小学开设的口语交际教学课程在内容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因此,无论从理论的高度还是实践的层面,都应大力加强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

培养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和良好习惯是口语交际训练首要的一步,这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从听的角度讲,首先要求作为听者要谦虚、礼貌、尊重对方;其次是积极、自觉、理解对方。在开始上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课时,要特别强调:进行有效的交流,要尊重他人,安静倾听,有疑义等对方先说完之后再商榷。 从说的角度讲,首先要求说者要礼貌庄重、语言得体、仪表大方;其次是积极主动、勇于表达。

3.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说和听最有效的结合,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增加大脑中现成句子的积累,奠定出口成章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才不致于产生恐惧心理。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发声器官同时被调动起来,对文章、句子的三方面的感受同时作用于大脑,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朗读训练是极好的口才训练形式,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三年。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训练形式有诵读、领读、个人读、分组读、齐声读与接力读等等,其中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实践活动。准确、流畅、传情是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研讨作品,把握作品基调,标记朗读符号,小声试读与大声诵读相结合,留意各种文体作品对朗读的特殊要求。同时要注意三大技巧:重音技巧,包括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和心理重音;停顿技巧,包括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心理停顿;声调技巧,包括高亢调、平直调、降抑调、弯曲调、加长调、短促调的综合运用。

4.搞好课堂内问答

口语表达初期训练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表达的初期训练方法,是发挥性的口语练习。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如果没有训练题目时,可以自行设计。设计问题和选择答题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设计问题时除了考虑难易适中、开拓学生的思路外,还要考虑学生经认真思考后能否回答出来、该提示什么、补充什么等,不致于使学生站起来答不出而感到尴尬。在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时,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学习成绩不同、口头表达能力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在教学中持久地坚持这种训练,既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新课改”理论,转变落后的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富有活力的口语交际的课堂。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而学生既是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者,又是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言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活动和形式,指导他们的语言实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霞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6.

第15篇

关键词: 朗读 初中语文 具体运用

一、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特别强调朗读。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既说明了朗读必须注意的方法,又证明了朗读的作用。

其实,朗读是一种对作品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良好的朗读能力能帮助读者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起到融会贯通、水到渠成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学的殿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语文教学呼唤朗读,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确实,采用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陶醉于语文天地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让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从而将静态的、无生命的语言变为动态的、有生命的语言,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促使学生在朗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读之法,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阅读启示。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加以背诵,更能巩固所学内容,将他人之物慢慢转化为自己之物。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发现更多适合学生的朗读指导方法,用来自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然后,教师可将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使它们日益趋向完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使情感、智慧、能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学生到达语文学习的高境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古诗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可用朗读将诗歌中的意境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让学生陶醉在古典文学深邃的意境中。如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教师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将诗歌中那种壮丽的画面表达出来,让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民歌大意。教师配乐朗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后产生身历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然开朗。让学生仿佛看到阴山下辽阔无垠的草原和成群结队的牛羊,领略到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使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美,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情境之美,学生在朗读中很自然地将民歌背诵出来。又如教师在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先朗读,之后相互点评。然后教师范读,营造诗歌气氛,再让学生正音、掌握诗歌节奏,让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通过朗读,学生明确诗中的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最后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2.现代诗教学

教师在教授现代诗时,可以用朗读营造诗歌氛围,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时,可让学生知道《乡愁》作为“乡愁诗”的经典之作,不仅意象独特、内涵丰富,而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这首诗在悠悠乡情中表现了希望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静静感受。然后学生齐声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音。最后学生个别朗读《乡愁》,教师在这基础上明确诗歌的主题是思念家乡,所以感情基调应是忧郁深沉的,语速应是稍慢而又舒缓的,诗中四节的节奏是一致的。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其中的轻重音要处理好,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要强调,轻读和重读一样强调,如轻读“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更能衬托出乡愁的厚重,再加以配乐诗朗诵或开展朗读竞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内涵,学生会逐渐明确诗人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是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思念,是爱情;而用“海峡”表达对祖国的眷恋,是爱国之情。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首诗由这几组意象构成了乡愁的内涵,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都能当堂背诵,达到教学目的。

3.现代散文教学

优美的现代散文,大多写得像诗一般,有情感、有意境,音节和谐,语言精练,不读,就不能出韵味;不读,不能见精神。所以,教师在教授现代散文时,可用朗读将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意境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融入其中。如教朱自清的《春》时,首先明确《春》为我们描绘了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其中五幅春景图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可用范读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通过范读,让学生看到小草的调皮、可爱、生命力顽强,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蜂蝶争春的美丽画面,把学生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景色之中,体悟、感受文中的一幅幅画面。当学生被老师的范读感染时,教学效果就会得以优化,然后让学生依次读来,教师步步订正。教师边读边讲,以读带讲,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要让学生知道整篇散文的基调应该是舒缓的。喜迎万物苏醒,描绘大自然吐露的生机,以及歌颂“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景色,都充满了联想和想象,所以声调不宜太高,音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文章开头的四个短句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朗读时声调要低一点,音量要轻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而文章的结尾:“……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这是作者对春天的颂歌。由盼春到绘春再到颂春,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感情步步升温,诵读自然应相应提高、加大、增快,这样诵读,就读出了文章起落有致的音乐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我背诵每一幅画面,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能想象春天的美景,能感受春风拂面、细雨沾衣的气息。通过朗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能领悟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憧憬。

4.文言散文教学

就文言散文来说,其更不可忽视朗读。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教师要让学生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懂得“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精神;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从《〈孟子〉二章》中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自强不息精神。文言文中的民族精魂是浓缩在语言文字中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感悟,才能记在脑里、刻在心里。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记忆力强、理解力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朗读、多背诵、多积累。朗读、背诵文言文的名篇名句,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化品位的需要。

教师在范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停顿),读准思想感情。如《孟子・舜发于畎亩章》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为这是一段说明事理的先秦散文,第一分句提出论题,引起注意,所以诵读时声调宜高,音量宜强,速度宜慢。其节奏变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中的“故、降、于、人”四字读重音。第二分句陈述“大任”(重任)由来的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表示停顿,“・”表示重音),其中“先”表示强调事理的先后,“苦、劳、饿、空乏、行、乱”表示磨炼的过程,一步一步地艰苦锻炼,而后可以担负重任。第三分句得出结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两字一顿,语语铿锵,读时声调较重,音量较强,速度宜慢。有的文言文中的大句子一般由几个小句子组成,小句子与小句子之间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联系十分密切的地方要连读,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地方要停顿,如教《出师表》时,有一个长句:“①诚宜开张圣听,②以光先帝遗德,③恢弘志士之气,④不宜妄自菲薄,⑤引喻失义,⑥以塞忠谏之路也。”教师先要范读,让学生明确句中的停顿,体会到“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是开张圣听的目的,而“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分别用一个“以”字将上下句连接起来,所以①②③应连读,④⑤⑥应当连读。“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两个大分句的关系是并列的,因而③④之间可以停顿。教师在范读时要传递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境中,在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朗读,也可用默读让学生静静体会文言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有时,默读更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主旨。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默读之后,最终学生就能流畅地背诵出来了。

5.小说教学

教师在教授小说时,更要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永恒的回味。如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小说的部分是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咽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在范读时,要尽量体现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用心读好这一句话,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一定会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韩麦尔先生的心灵世界,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时,教师可让学生找出最精美的语句,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等,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体味,再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落第11段,一方面加深印象,积累语言,另一方面培养语感。教师通过朗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语言描绘的情景之中。烈日和暴风雨同样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学生自然而然地同情起祥子悲惨的命运,憎恨坐车人的冷漠无情……

三、结语

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加强记忆,并有益于健康。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会给人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的教学,还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融入学生最真切的感受,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