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破伤风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破伤风;临床观察;护理

一、前言

破伤风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肢体伤害类的症状,必须要及时的诊断,及时的进行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够尽量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

二、临床资料

12例均有外伤史,伤后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男8例,女4例,旧法接生新生儿6天1例。20-40岁9例,40-60岁3例。中型8例,重型4例。伤口感染者3例,伤口自愈9例。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最短6天,最长2^-3个月,平均15天。每天抽搐发作数十次,持续时间5分钟者3例,10分钟者9例。张口困难,颈强直,腰酸痛,大汗发作性抽搐5例。表现为苦笑面容、张口困难、颈强直、头晕、发作性抽搐、全身肌肉强烈收缩、大汗、面部青紫等症状。

四、护理方法

1、一般护理

病人安置于单人暗室,并紧靠治疗室,保持病室的安静、清洁;避免声光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对流,室内温度维持在22~26℃、湿度50%~60%。每天用消毒液抹拭物体表面并紫外线消毒1次,定时消毒病房,严格消毒与病人接触的物品、用具、医疗器械,最好使用一次性物品,拒绝家属与亲友探望;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干燥,加强会的皮肤护理,皮肤皱折处扑爽身粉保持干燥可避免皮肤的感染。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士必须熟练、正确吸痰,注意无菌原则,恰当地调节负压吸引器,将刺激减少到最小程度,吸痰时间每次不应超过10秒。动作轻柔,手法标准,如痰液黏稠,可先行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人生理盐水。使痰液稀释后吸出,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管粗细、软硬度应适当,吸痰管插入深度以病人出现咳嗽反射或碰到阻力后向上提取1cm为准,予以负压吸引,且边吸边提取、旋转;吸痰导管和吸痰杯应每次更换、消毒,吸痰器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翻身拍背于每次镇静药物使用后进行,利于痰液引流,有时可缓解因痰液堵塞导致的全身紫绀,但拍背的力度应适度。

3、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

依据病人的静脉情况分别选用20号或22号套管针,留置套管针的部位分别选用左/右前臂远离关节外,置管操作由固定的护士专门负责。病人抽搐时出现静脉回血及时挤入血管,避免套管针被血凝不通又行穿刺。使用套管可保留5~7天,可明显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疼苦及刺激,保证静脉用药,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与普通静脉穿刺针相比,留置套管针可以避免破伤风病人因抽搐造成的针头脱出血管出血。

4、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膳食,以高蛋白、高热量、含大量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本组病人12例采用鼻胃导管营养,管饲营养液的热量比是:16%来源于蛋白,54%来源于碳水化合物,30%来源于脂肪。

5、心理护理

破伤风病人如无脑部并发症时,始终神志清楚,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愈合情况,以及如何配合治疗,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一)环境护理急症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外界的空气会通过人工气道直接到达气管中,此时鼻腔就失去了对吸入空气的生理保护作用。因此,在手术完成后,患者室内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湿度和温度,其中室内温度在20-24度最佳,湿度在50%-60%最佳。为了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不仅要严格的控制探视的时间,在探视的过程中患者家属需要做好隔离措施,同时对患者居住的环境每天要进行2次的自然通风,通风的时间保持在半个小时左右。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机械通风以提高室内净化的效果。

(二)心理和饮食护理患者在实施手术后对自己的身体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着很多的疑问。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的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和其家属在术后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在心理上的压力,对患者和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解答,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康复心理,以此来提高术后治疗的效果。在饮食上尽量给患者使用流质和半流质的事物,昏迷患者以牛奶、果汁、肉沫等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为了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的情况,帮助其的引流,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或指导患者和家属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在日常的护理中多帮助患者进行翻身。

(三)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受急症患者病症和气管切开手术特点的影响,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密切的观察。在避免术后并发症的问题上,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呼吸监测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等,并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的进行血气分析。

五、护理体会

破伤风是较危重的疾病,其并发症更是直接威胁病人生命,但若能通过恰当的治疗及护理帮助病人渡过发作期(一般2-3周),尽量降低其并发症,治愈率是较高的。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在于第一控制痉挛发作;第二保持呼吸道通畅;第三完善的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我们要及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频率、程度等,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以调整镇静药物的用量。肺部感染是破伤风常见的并发症,有时甚至出现窒息,是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在破伤风的护理中尤为重要。若发现有喉痉挛发作,持续呼吸肌痉挛、呼吸表浅、紫绀较重,痰液较多难以排出,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吸痰后血氧回升不明显的,应及早通知医生建立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后注意做好气道管理。细致的基础护理及充足的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之,破伤风的护理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护理不当,不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还会引起患者的原发病加重,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应尽量避免。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破伤风病人,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要积极采取诊治措施,一旦确定病人的病情,就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尽可能快速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救助。

【参考文献】

[1]马亦林,传染病学上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6-718

第2篇

【关键词】破伤风;急救护理;体会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自伤口侵入,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以肌肉阵发性痉挛和紧张性收缩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是创伤外科常见的并发症[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目前破伤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在逐年减少。但是,此病在临床上并非罕见,有的潜伏期长,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2]。一旦发生,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我院于2011年5月收治1例破伤风患者,经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痊愈出院。

1 病例介绍

患者张某,男,18岁,因左小腿外伤有一创口面积约2cm×2cm,曾在家中用草药外敷,导致伤口破溃溢脓11日,继之出现张口困难,全身肌肉酸痛,烦燥不安,头晕乏力2天。入院当天上午突然出现牙关紧闭,面肌痉挛,颈项强直,足弓反紧,发作次数频繁,持续时间数秒。在急送医院途中,症状再次发作,将舌尖咬断,掉出舌组织一块,伸舌时见舌尖边缘有一创口,约0.5cm×1cm,边缘齐,已无活动性出血,但口腔内留有部分小血块,呼吸急促,高热状,病情十分危急。初步诊断为破伤风。

2 急救护理体会

2.1 控制和解除痉挛。将患者安置在单人间,挂黑色窗帘,避免强光刺激,温度在20℃~22℃,湿度在60%左右。病床加档,以防坠床。遵医嘱给镇静、解痉剂,如安定、人工冬眠等。持续低流量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口角放置牙垫,防止再次咬伤舌,清除口腔积血,以防窒息。

2.2 中和游离毒素。每日用破伤风抗毒素3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内,缓慢静脉滴注。

2.3 解除毒素来源。在控制肌痉挛下彻底清洗伤口,每天用3%双氧水冲洗和定时湿敷伤口。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床旁准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以及速效镇静药,如硫喷妥钠等急救药品,以便随时急用。随时吸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吸痰时负压不超过-120~-80mmHg,口腔和气管切开处吸痰管要分开,每根吸痰管只能用一次。注意气道湿化,对痰液粘稠干痂时采用气管灌洗法,即先滴入生理盐水软化痰块后再进行抽吸。

2.5 预防感染,防治合并症。破伤风感染一旦诊断明确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即:积极处理伤口、控制痉挛、防治并发症[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病人的用物和排泄物均用消毒液消毒,更换的敷料给予焚烧,有伤口的护士尽量避免接触病人,必要时带手套,防止交叉感染。及时补充因大量出汗、禁食、肌痉挛所丢失的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中毒,及早给予大剂量青霉素,以抑制破伤风杆菌,同时控制肺炎及其他感染。

2.6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冷热刺激会引起抽搐发作,患者抽搐后大汗淋漓,应立即用干毛巾擦干汗水,体温增高时及时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天气寒冷时,室内放置电热取暖器。注意口腔及咽部分泌物,量少时用棉签清洗,量多时用吸痰器吸出,以防窒息。操作时动作应轻柔,以防损伤口腔粘膜。取头低侧卧位。病情稳定后,在不引起痉挛的情况下适当翻身,更换,以防发生褥疮。

2.7 营养支持。破伤风病人由于昏迷、长期禁食,加上反复抽搐、出汗,热量消耗大,容易出现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疲劳,免疫功能低下,组织修复不良,因此应尽早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正氮平衡。当病人病情平稳后,应尽早恢复肠内营养,保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和正常的分泌功能,减少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应指导家属合理营养配餐,给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

2.8 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属于急诊重症,加上隔离,限制家属陪护,家属表现为焦急、悲伤、无助感。当病人清醒后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而且身上有仪器设备监护,不能说话,便产生恐惧和孤独感,这时应首先安慰家属给予心理支持,指导他们一些隔离技术,可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其次,当病人苏醒后加强与病人交流,向病人传递疾病好转的信息,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动作、神态,来分析他的心理状态,并以娴熟有序的操作和耐心的指导来取得病人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建立安全感。

3 预防

破伤风是可以预防的。应开展广泛的预防宣传工作,使群众对该病提高警惕,避免各种损伤,普及新法接生,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伤后尽早去医院进行清创,并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最可靠的方法是在平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使人体产生抗体。

参考文献

[1] 王爽.破伤风患者外科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10.

第3篇

【关键词】破伤风抗毒素 不良反应 护理与观察

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一种特异性抗体,能中和破伤风病人体液中由破伤风杆菌使机体产生被动免疫,从而控制病情发展或起到预防疾病的功能,它是一种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用药前须作过敏试验,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但超过1周者,如需再用,重新作过敏试验。

1 临床资料

1.1观察对象 2010年1月—8月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923人次,注射前病人无发热等不适,有伤口,有污染,无禁忌症的人群为对象,住院人数600人次,流动人员323人次,均在伤后6小时内注射。

1.2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结果的判定及处理

1.2.1皮试配制 将原装的破伤风抗毒素1500IU/支加生理盐水1ml摇匀,再取其中0.1ml加生理盐水到1ml摇匀即可皮试,皮试前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作皮试20分钟观察试验结果,期间嘱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或观察室。

1.2.2阴性者 局部皮丘无变化,全身无不良反应,此病人可一次性把所需的药量注射完毕。

1.2.3阳性者 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超过4cm,瘙痒,有伪足,发热,以血清病型反应常见,偶见过敏型休克,抢救不及时可死亡。此病人可用小剂量多次注射脱敏疗法,脱敏机制:小剂量抗原进入人体后,同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LgE结合,释放出少量的组胺等活性物质,不致对集体产生严重损害,因此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经多次小量的反复注射后,可使细胞表面的LgE抗体大部分甚至全部被结合而消耗掉,最后可以全部注入所需药量而不发生过敏反应,阳性者也可注射TIG,价格昂贵需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2 结果反应

本组病例共发生过敏10例,1例皮试后15分钟发生,5例脱敏注射后10分钟发生,4例在脱敏过程中发生,8例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呼吸急促、憋气感、血压下降等症状,2例出现全身药疹,瘙痒,经及时抗过敏休克,吸氧后生命体征稳定,自觉症状消失,随访正常。

3 讨论

3.1适应症 新生儿、大面积烧伤、创伤后伤口深而小,污染重,即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局部组织缺氧,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污染的伤口。

3.2注射TAT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 本组病例中发生过敏反应者由于能及时抗过敏、抗休克、吸氧等救治才很快脱离生命危险,平安出院。

3.3对于皮试阳性者 护士要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注射TAT的目的,脱敏注射原理及发生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使病人明确注射TAT的目的,在发生过敏反应时有心理准备,减少护患纠纷,另外,在作皮试时一定要等消毒皮肤的酒精干后再作皮试,否则阳性率还会提高,对酒精过敏者可用生理盐水消毒皮肤。

预防性肌肉注射TAT是一项很普通的护理技术,要做到用药安全,护士不能掉以轻心,用药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负责。

第4篇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感染。是由于破伤风杆菌从创口进入人体引起的,病人十分痛苦,危害性大。

1 临床表现

1.1 潜伏期 一般为6-12天,个别病人可于伤后1-2天发病,长者可迟达数月。

1.2 前驱期 无特征性表现,病人感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嘴嚼肌紧张,烦躁不安,打哈欠等,常持续12-24小时。

1.3 发作期 典型的症状是在肌紧张性收缩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是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嘴嚼肌,以后依次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和隔肌。病人相继出现嘴嚼不便,张口困难,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颈项强直,头后仰等。当背、腹肌紧张性收缩时,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此扭曲成弓形,腰部前凸,足后屈,四肢呈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状。隔肌痉挛可致病人面唇青紫,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接触或饮水等,均可诱发全身肌群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头颈频频后仰,手足抽搐不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间歇时间长短不一。

2 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于2010年6月6日在工作时不慎被上锈铁钉刺伤在足底部,伤后自行在家处理伤口,于6月16日,病人突然出现抽搐,全身乏力,大汗,嚼肌痉挛,张口困难。被家属急诊送入医院,入院后通过医生各种检查,诊断为破伤风。立即给予单间,暗室。重新清创伤口,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气管切开留置导尿,吸氧,吸痰,经过及时抢救,病人入院后第五日病情逐渐好转。经过30天的精心治疗及护理,病人痊愈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床旁备好气管切开包及氧气吸入装置,急救药品和物品等,仔细了解病史,给病人安置于隔离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用窗帘遮挡。设专人护理,床边加床档,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固定病人,防止坠床或自我伤害。病人专人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止血带,治疗盘,处置包等。病人室温度18-20℃左右,湿度60%,工作人员治疗护理时要穿隔离衣。

3.2 免疫柱射是治疗破伤风的有效措施,我科采用血清治疗。给予清创伤口后,局部注射TAT1500国际单位。臀部外侧上1/4区肌肉注射TAT1500国际单位,蛛网膜下腔注射TAT15000国际单位,同时给予TAT15000国际单位加入百分之5葡萄糖液500ml中缓慢滴入。

3.3 因患者有持续性喉痉挛,为防止发生窒息,及时采取了气管切开。并每隔15-20分钟免疫球蛋白酶和庆大霉素交替滴入气管套管内,在套管口周围用两层食盐水沙布覆盖。及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吸氧,氧流量每分钟4-5L。同时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每日行口腔护理三次,防止口腔内炎症,做好口腔护理。

3.4 密切观察病人的抽搐情况,详细记录。可用体温表以横坐标为时间,以横格代表半个小时,小抽搐用蓝笔划记号,大抽搐以红笔作记号,抽搐若系刺激后引起的可用红笔作【+】记号。每隔6小时给镇静剂安定一次,必要时给人工冬眠【氯丙嗪、异丙嗪各50mg,盐酸哌替啶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配成】。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随病情变化而调节静脉输液速度。形成镇静环,使病人处于浅睡眠状态,呼之能应。

3.5 为防止尿潴留或尿失禁,及时行留置导尿术,观察尿液颜色,性质,量,抢救后行膀胱冲洗,有效地预防膀胱炎症。

3.6 因病人抽搐后常伴大量出汗,为预防褥疮,做好皮肤护理。每次使用镇静剂15分钟后用温水擦净汗液,更换浸湿的被褥,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舒适。

3.7 重症破伤风可引起心电图变化,因此我们床头设有心电监护,对患者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

3.8 因病人不能张口,因此我们在用镇静剂后置鼻饲管。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鼻饲温度38℃左右,每次灌入量200-300ml,并注意有无消化道反应。

3.9 定期查血生化及血气分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第5篇

【关键词】射器无效腔;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浓度

由于TAT是一种异体蛋白,易发生过敏反应,在注射前应做皮试,阳性者需作脱敏注射,按护理学基础判断标准[1],TAT皮试阳性率甚高,脱敏注射全程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影响工作效率, 我们探讨注射器无效腔造成配制皮试液的浓度偏高,使皮试假阳性率升高,把注射器的无效腔占据的剂量考虑进去,经过三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方法明显降低TAT的假阳性率,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自2008年1月至今,在我院门诊接受TAT注射治疗的938例外伤患者作为传统组,按护理学基础[1]的方法进行皮试结果判断和注射。990例接受TAT治疗的门诊外伤患者为改进组,应用改进后的新方法判断和注射,其中无药物过敏史患者915例,有药物过敏史患者75例。

1.2皮试液的配制方法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一般都是采用原液1毫升,取0.1毫升加生理盐水至1毫升,然后取0.1毫升做皮试,观察20分钟看结果。这种方法看到的结果往往是阳性率很高;改进后TAT皮试液的配置:1ml注射器5号针头无效腔残留量是0.08mL。

因此,先抽吸生理盐水0.92ml,再抽吸TAT原液至1ml,摇晃混匀药液,可使0.1 mL TAT含量为15 U,达到教科书上要求的剂量. 然后取0.1毫升做皮试,观察20分钟看结果。

1.3皮试结果判断:传统组按护理学基础[1]的方法皮试20分钟后观察结果,阴性,局部无红肿;阳性:局部反应为红肿、硬结>1.5 cm,红晕超过4 cm,有时出现伪足、痒感,全身过敏反应、血清病型反应和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同;改进组:皮试20分钟后观察结果,阴性:硬结≤2 cm,红晕<4 cm,伪足<2个,局部无痒感及全身反应;阳性:皮丘>2 cm,红晕≥4 cm,伪足≤3个,稍有痒感;强阳性:皮丘>2 cm,红晕≥4 cm,伪足>3个,局部瘙痒明显或有全身症状。

1.4注射方法:传统组注射方法阴性者,将皮试余液0.9ml和TAT余液全量肌内注射后,观察30分钟;阳性者:将皮试余液和TAT余液稀释,分4次脱敏注射,每隔20分钟注射1次,全程注射完毕再观察30分钟;改进组注射方法,皮试结果阴性,将皮试余液0.9ml和TAT余液全量肌内注射,注射后观察30分钟;阳性而无药物过敏史者,跟传统组一样,分4次脱敏注射,每隔20分钟注射1次,全程注射完毕再观察30分钟。 转贴于

1.5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传统组阴性364例,占39.0%,阳性574例,占61.0%,阳性者用传统方法注射,全程注射分4次;改进组阴性832例,占84.04%,阳性158例,占15.9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001)。

3讨论

临床配制破伤风抗毒素(TAT)皮试液,一般取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其缺点忽视注射器死腔的存在.1ml注射器5号针头死腔为0.08ml,抽吸TAT至注射器刻度0.1ml时,TAT实际量为0.18ml,所配皮试液浓度显然高于标准浓度,假阳性率甚高,有文献报道假阳性率为61.7%~75.8%;皮试阳性者1支TAT分4次小剂量脱敏注射,从皮试到注射观察完毕,全程需要110分钟,频繁的脱敏注射,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费用,而且消耗时间长,使患者产生厌烦情绪,有些患者因不愿等待而无法完成全程注射,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实工作中还很多人不知道如此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的皮试液,自从我门诊部把注射器无效腔所占据的剂量考虑进去,降低了皮试液的浓度,明显降低了阳性率,避免了传统组的弊端,在我门诊部注射的皮试阴性患者无一例发生过敏反应。

总之,破伤风抗毒素是外伤患者防治破伤风必不可少的药物,使用时严格掌握TAT的配制方法、最佳观察时间、规范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严格掌握注射原则,可明显降低TAT皮试结果假阳性率,减少病人用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达到预期的目的。参考文献

[1]刘慧萍,武惠萍,郭会萍.一次性小剂量注射器无效腔容量的探讨[J].家庭护士,2006,4(5B):2829.

[2]张桂花,邢善燕.注射用水配制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致假阳性增高的报道[J].河北医学,2010,16(2):217218.

第6篇

1.1本组病例中,男8例,女4例,最小年龄7天,最大年龄64岁,农村11例,城镇1例,

1.2临床分型按轻、中、重分型;轻型2例,中型4例,重型6例。

1.3临床表现发热10例、占83.3%,张口困难12例、占100%,苦笑面容12例,占100%,吞咽困难11例,占91.6%,窒息3例,占25%。

1.4并发症并发肺部感染4例,占33.3%,并发尿路感染1例,占8.3%.

1.5治疗结果治愈11例,治愈率占91.6%,窒息死亡1例,占8.3%。

2.护理体会在抢救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预后,所以本组患者除一般常规护理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护理工作。

2.1病室环境设置专门病房,实行床边隔离。破伤风杆菌是一种芽胞厌氧菌,存活能力较强,因此,要防止其播散,医务人员出入须更衣、洗手,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等须作特殊处理(消一洗一消的原则)或尽量应用一次性器具。废弃物须作焚烧处理。破伤风病人受轻微刺缴而发生抽搐,故须安排住单间,病室需避光、安静、清洁、温度与湿度适宜。合理集中安排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并轻柔准确。

2.2按轻、中、重三型进行护理,中重型患者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抽搐发作时,必须专人守护,防止发生意外。轻型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顾虑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抽搐及人工冬眠的护理

2.3.1痉挛和抽搐是破伤风患者的主要症状。控制抽搐发作和缓解肌肉僵硬是治疗破伤风的中心环节,迅速有效地制止全身性痉挛对于防止喉痉挛引起的窒息,脑缺氧、脑水肿甚至呼吸衰竭均属重要,为此为控制和解除痉挛,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的轻重使用镇静药物和冬眠药物,如:安定、苯巴比妥钠、冬非合剂、冬眠Ⅰ号等。这类药物有抑制呼吸作用,所以我们严格遵医嘱,准确应用镇静止痉药物,每次用药后要观察记录实际效果,以便调整用药间隔时间或更换药物种类,并且加强患者的各项监护,注意观察呼吸、脉搏、瞳孔、神志、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症患者应详细记录抽搐持续时间、抽搐程度、间歇时间,并及时调整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浅睡状态。

2.3.2病人抽搐发作时,应用合适的牙垫防止舌咬伤,舌后坠时,立即将下颌向前向上托起,以防窒息。使用带护栏的病床,必要时加用约束带固定病人,防止痉挛发作时坠床或自我伤害。

2.4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

破伤风患者抽搐频繁发作时,可发生喉肌、呼吸肌痉挛,痰液堵塞气道,而致窒息死亡,应尽早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是预防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重症破伤风成功关键之一。本组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2例,我们的护理措施是:

2.4.1一般护理要求环境安静、清洁、温度适宜15-20℃,相对温度60—70%,故每日用消毒灵液拖布擦地板4次,用1:1000消毒灵液擦病床,桌、椅及墙壁等,病室每日定时通风2次。

2.4.2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若有发热适当给予物理降温,注意翻身防止压疮。

2.4.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口腔和套管的吸痰管应绝对分开,用于套管的吸痰管必须一用一换。

2.4.4患者术后1—3日呼吸道分泌物多,要随时吸引,避免结成干痂堵塞套管,吸痰时注意导管插入感觉稍有阻力即可,最深可插入15厘米,不可太深,而且吸痰动作迅速,每次时间不应超过15秒,避免在一处抽吸不动,以免损伤气管粘膜。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可每2小时从套管内滴入药液(庆大霉素8万单位+糜蛋白酶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毫升),最好用5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32单位,用输液器排好气,把头皮针针头剪掉,末端插入气管内管约2—3cm,每分钟3—5滴。这样即湿润了气管又降低了感染率。[1]

2.4.5内套管的护理,保持内套管通畅,清洗消毒内套管4小时一次,分泌物多时2小时一次,小儿一小时一次,注意内套管不能离外套管时间过长,以免外管阻塞,取内套管时,必须将外套管固定好,以防将套管全部拨出。

2.4.6切口的护理,每次清洁消毒内套管时,更换切口敷料,切口周围及外套管周围用75%酒精或爱尔碘消毒,再盖无菌纱布。发现切口分秘物多有感染时,在纱布上滴敏感抗生素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7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注意套管内有无血性分泌物,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等,如有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5加强营养重症破伤风患者由于反复抽搐、出汗,能量消耗大,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和吞咽困难,易导致营养不良和体液不足,在抽搐间歇时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少量多餐,以免发生呛咳、误吸,对症状严重不能进食者,可在镇静药物控制痉挛下或气管切开术后,置胃管进行鼻饲,或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2.6发热的护理破伤风患者易引起伤口混合感染和肺部感染,从而引起发热甚至高热,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头戴冰帽,颈部、大血管处冰敷或使用降温毯,尽量避免酒精浴、温水浴,以免引起或加重抽搐。

2.7局部伤口的处理对于伤口尚未愈合者,在使用镇静剂控制痉挛、抽搐下,常规消毒,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3%双氧水彻底冲洗伤口,必要时TAT局部封闭。

2.8排尿和导尿管的护理对有尿潴留的病人及时导尿并留置尿管,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同时做尿道口和会的护理,防止感染。

2.9尽早使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抗毒血清以减少毒素与神经组织的结合。

2.10终末消毒

病人解除隔离,出院时沐浴更衣,进行消毒处理。病人死亡后病时用40%甲醛(12ml/m3)加热熏蒸,密闭24小时后通风,室内各种用物1%过氧乙酸擦抹,被服暴晒4~6小时,死亡病人尸体应用0.1~0.2%过氧乙酸喷洒或擦拭全身,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处理。

3健康教育

3.1宣传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和预防知识,指导公众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创伤,普及科学接生,按期接受破伤风主动免疫的预防注射。

3.2伤后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及时就诊。

第7篇

中图分类号:R633.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189-02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在我国破伤风仍比较常见,特别在农村,发病率高。死亡率达10%,病程3~4周[1]其预后严重,死亡率高,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主要死亡原因为其并发症。并发症: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主要死亡原因为窒息,心力衰竭,肺部感染。临床治疗中由于抗痉挛药物的应用,早期气管切开,抗生素的应用,窒息,肺部感染引起的死亡明显减少,我院自1985年-2004年收治破伤风患者35例,死亡4例。1例由于家属拒绝气管切开窒息死亡,其余3例都死于心力衰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行气管切开组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7岁,平均48岁。均表现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频繁抽搐呈角弓反张,并发创口感染的3例。外伤后第四天发病2例,第五天发病5例,第六天发病2例,第七天发病1例。非气管切开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5岁,平均32岁,亦表现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频繁抽搐呈角弓反张,仍并发创口感染的例8,外伤后第四天发病10例,第五天发病7例,第六天发病5例,第七天发病3例。4例死亡病人年龄分别是27,38,47,60,男性3例女性1例。35例患者中在外院误诊治疗的占15位,误诊率高,35位患者都有外伤史,都未进行TAT注射。3位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酶检查都明显升高。心率>130次/分,最高达160次/分.

1.2 治疗方法

①定时给予静推地西泮,地西泮用量首次剂量要大,成人每日最大用量可达0.4g,分次静推[2]。症状减轻后,逐渐减量,症状完全缓解后,再用小剂量0.02~0.03g维持2~3d。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行气管切开组患者,气管套管处加盖无菌罩,定时抽痰,严格无菌操作,可定时滴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混合液少许,以预防呼吸道感染。非气管切开组患者也要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短程应用大计量破伤风抗毒素,成人最大用量每日可达20万U。④联合应用抗生素,首选大计量青霉素,加强抗感染治疗。⑤对于有创口感染的都要给予彻底清创,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敞开引流,TAT+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注射,加强换药,无菌罩遮盖创口。加强支持治疗,给予蛋白、血浆等。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⑥加强皮肤护理,按时翻身防止压疮等。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正规治疗,10例气管切开组中,3例20d痊愈,5例25天痊愈,2例30天痊愈,25例未切开组中,15例17天痊愈,6例22天痊愈。4例死亡,死亡患者中1例因家属拒绝气管切开窒息死亡。其余3例都死于心力衰竭。

3 讨论

3.1 早期预防和降低误诊率在我国城镇地区,由于外科医疗操作规范,对创伤患者早期彻底清创,TAT注射治疗,因创伤导致破伤风的发病率几乎为0。我院收治的破伤风患者都来自偏远的农村,都有外伤史,且外伤后都未进行正规清创治疗TAT注射,其中15例误诊患者入院时都转为重症破伤风,4例死亡患者都来自于15例误诊患者。早期预防和减低误诊率对降低破伤风临床死亡率致关重要。

3.2 诊断破伤风的诊断比较容易,一般均有外伤、手术或分娩史,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即张口困难,局部或全身肌肉出现阵发性痉挛性抽搐,呈角弓反张,即可确诊。在发病早期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3]:①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患者有发热、剧烈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②狂犬病。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患者饮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水,患者听见或看见水声,咽肌立即发生痉挛。③其他。如颞颌关节炎、癔病等,也要注意鉴别。同时,对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在早期所表现的言语不清,有时也容易和破伤风早期所表现的言语不清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3.3 治疗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多因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全身衰竭而死亡。目前,治疗破伤风没有特效药,多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即局部创口清创、中和游离的毒素、镇静、解痉、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抗感染等支持对症处理。气管切开对防止窒息的危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气管切开组较非气管切开组并没有明显缩短治愈时间,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我们认为,在抢救破伤风时,要严格掌握气管切开的手术适应证,避免盲目行气管切开,尤其是医疗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一般情况下,气管切开的适应证有:抽搐频繁,持续喉痉挛,有窒息危险;肺部感染,痰液粘稠,有痰堵可能;呼吸肌痉挛,呼吸表浅,口唇发绀,有呼吸衰竭可能[4]。如若行气管切开,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气管套管要定时煮沸消毒。②每次抽痰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气管壁。同时,要严格无菌操作。③气管套管要覆盖无菌纱布。④气管套管处要按时滴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混合液少许。⑤拔出气管套管前,要试堵1~2d,再拔出。总之,气管切开在防止重行破伤风窒息方面起有一定作用,但是临床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严格掌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和切开时机,决不可一概而论,盲目行气管切开术。指征明确应立即切开,以免引起窒息死亡。

由于治疗措施的完善和提高,护理的完善,因窒息,肺部感染,引起的死亡明显下降,我院收治的35例患者中4例死亡,其中一例因家属拒绝气管切开导致窒息死亡,其余3例都死于心力衰竭,治疗上应重视对心力衰竭的防治。注意以下几点1,对抗毒素,抗痉挛药物等长时间大计量应用可能对心脏造成的损害引起重视,临床症状缓解尽早减量或停用。2,早期大量输液治疗,注意出入量的平衡,避免大量快速输液加重心脏负担。3,对临床出现的心率加快,及时引起警惕,不可误以为是破伤风毒素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错过了早期治疗,应及时干预控制心率。4,积极防治酸中毒减轻心肌损害。5,入院及对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进行监测采取保护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59~162.

[2] 王季午.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3.

第8篇

[关键词]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假阳性

[中图分类号] R4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80-02破伤风抗毒素(TAT)是一种抗毒素球蛋白,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效能,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它是由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再经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制成液体或冻干粉的生物制剂,对人体而言是异体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很容易发生过敏反应[1],用药前必须先做过敏试验。目前医学临床上已开始使用人血源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制剂(TIG),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能避免过敏反应,但因其制备复杂,来源较少,而且价格较贵,一般患者很难接受,尚不能普遍使用。因TAT起效快,疗效肯定,使用方便、经济,仍是预防破伤风的首选药物。因TAT皮试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临床上假阳性率较高,而脱敏注射方法繁琐耗时,既增加了门急诊护士的工作量,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加剧患者的恐惧心理,使部分病人不能全量完成注射,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在做TAT皮试时如何做到很好的护理干预,尽量减少假阳性率的发生非常重要。作者复习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门急诊工作临床经验,现结果报道如下。

1 TAT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

行TAT皮试后,局部皮肤的反应程度与皮试液的浓度、剂量与成正比关系,局部皮肤接受高浓度大分子的异体蛋白质后,引起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而出现明显的皮肤局部反应[2],如皮试液浓度增高,则皮肤局部反应增强。以往皮试液配制方法按教科书要求,以每毫升实验液含TAT 150 U为标准[3],配制方法如下:取0.1 mL的TAT药液(每毫升含TAT1 500 U),加生理盐水至1 mL即得,即0.1 mL含15 U的TAT。而目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各厂生产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剂量为1 500 U,装量均不足1 mL,多在0.5~0.8 mL之间,于是出现每支

TAT皮试液新的配制方法分两步:①取1支含TAT1500U的原液,用1 mL注射器缓慢将药液全部抽出(其中不含任何气泡),加生理盐水至1 mL,然后全部推回安瓿内,再次抽动活塞,将注射器无效腔部分的药液均全部推回安瓿内。②用1 mL注射器先抽取0.9 mL生理盐水,再加抽第一步配制好的TAT药液0.1 mL后摇匀,这样配制的TAT皮试液浓度更接近于标准浓度。

传统的配制方法造成的假阳性率甚高,文献报道高达61.7%~75.8%[5], 而新的TAT皮试液配制方法操作简单,避免了因为TAT体积不同(0.5~0.8 mL不等而非1 mL)和注射器死腔的存在(1 mL 5号注射器死腔约0.08 mL)所造成的配制浓度的差异,从而确保了皮试液剂量的准确性,明显降低了假阳性率。

2 TAT皮试液剂量的改进,目前临床推广使用7.5 U为皮试标准浓度

既往教科书上TAT皮试液剂量以含15 U为标准,如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基础护理学》第3版[6]中要求 TAT皮内注射的剂量为0.1 mL(含15 U)。张亚琴研究认为[7]TAT皮试液及剂量越小,假阴性率越高,反之浓度剂量越大,假阳性率越高,而当TAT皮试剂量为7.5 U(0.1 mL)时假阴性率为0,不会发生漏诊,假阳性率0.55%,误诊率比传统含15 U的皮试液明显降低,故建议临床应用TAT皮试浓度为75 U/mL,剂量为7.5 U,此标准的皮试液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的阴阳性结果[8]。目前生产厂家的药品说明书中的皮试剂量已由最先的0.1 mL(15 U)调整为更为合理的0.05 mL(7.5 U)。所以对临床工作者来说,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不能照搬教科书内容,无论是常规用药还是新药物,在使用前均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是说明书有变化时,应以说明书为临床规范用药标准。

3 皮试液配制中选择正确的溶媒很重要,溶媒必须是生理盐水

有些医院护士在配制TAT皮试液过程中仍常规使用注射用水,因为注射用水为低渗性液体,渗透压比组织液低,皮内注射后,注射用水很快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水肿膨胀,引起局部组织疼痛,而局部疼痛刺激会加重皮肤的充血潮红反应,造成临床上假阳性结果增加;而生理盐水为等渗性液体,其渗透压与组织液相近,皮试时局部组织几乎无特殊反应。

4 重视注射器无效腔对皮试结果的影响

该院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1 mL注射器空针存在无效腔,如按以往教科书配制皮试液的方法,即先取溶质,后取溶剂的方法配制的皮试液,浓度显然高于标准浓度,从而增加了假阳性率的发生。

5 皮肤消毒剂的选择

目前护理常规要求在皮试前要使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而酒精对皮肤具有刺激性,可使部分病人消毒部位的皮肤发红,从而影响皮试结果的判断,尤其对小儿患者。而0.5%碘伏对皮肤黏膜无刺激作用,故主张使用,为了防止碘化的颜色影响对皮试结果的判断,在用0.5%碘伏对皮肤消毒后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消毒区域,直至碘伏颜色完全消失。

6 掌握科学的皮内注射法

在做皮内注射时选择合适的进针部位也非常重要,通常选在前臂腕横纹上3横指正中处行与腕横纹平行进针,因该部位的尺、桡神经皮支末梢分布最少,皮肤感觉不敏感,注射时患者感到无撕裂样疼痛或仅有一点微痛;但如果选择与皮纹垂直方向进针,局部的皮纹可产生机械断裂损伤,同时加上药液逆流,阻力增加,患者容易感觉撕裂样疼痛,局部疼痛刺激又增高了假阳性反应的发生。

7 规范皮试结果的最佳观察时间

临床观察发现TAT皮试结果与观察时间有很大关系,皮试后15 min的反应最为强烈,假阳性率结果也最高,当延时观察10~15 min后,假阳性率明显降低,故推荐TAT皮试结果最佳观察时间为30 min[9],延时观察法在临床工作中既实用,又安全,值得推广。

8 规范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几十年来,TAT皮试液的配制及判断皮试结果均采用固定的方法和标准,简称为“习用标准”。目前使用的教科书[10]对皮试结果的判断只有两种,阴性:局部皮丘无变化,全身无反应。阳性: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1.5 cm,红晕范围直径超过4 cm,有时出现伪足、瘙痒,全身变态反应如头晕、恶心、出汗等。临床上对于阴性与阳性之间的反应该如何判断结果,给门急诊护士带来极大的困惑,对不符合阳性判断者都按阳性给予脱敏注射,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改良式判断标准则避免了这种情况,皮试结果划分仔细,对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阴性:局部无红肿,皮丘不超过1 cm,无全身或其他部位反应。假阳性:皮丘直径在1~2 cm,质不硬且规则,伪足不超过2个,局部无瘙痒及全身反应症状。阳性:皮丘直径>2 cm,质地硬且不规则,有红晕和伪足超过3个以上。强阳性:皮丘过大且质地硬,中央发白,伪足较多有痒感,有时伴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全身反应。

9 选用适宜的皮内注射针头

在做皮内注射时,针头越粗对局部刺激越大,越容易出现皮丘发红等皮肤的应激反应,从而使TAT皮试阳性率增高[11],临床上一般选用4号或4.5号,尽量不要选用 5号或6.5号针头。

10 TAT保存

TAT属于异体蛋白质,如在室温下保存易变质、变性。TAT有效期一般为3年,运输和保存都必须在2~8℃避光干燥处,如药物含杂质或过期,或放置在常温下时间过久,均可出现过敏反应,应现取现用。

11 外伤伴饮酒的病人注射TAT的时间与阳性率有很大关系

患者饮酒后机体处于一种亢奋壮态,酒精可加快血液循环,使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发红,从而使护士对皮肤结果判断的难度增加,还有大量饮酒后机体处于高敏状态,易于发生过敏反应。由于饮酒后时间的长短对TAT皮试结果影响较大,皮内时间距饮酒时间越长,阳性率结果越少,所以建议对于饮酒后必须注射TAT的患者,应选择受伤后24 h之内距离饮酒时间越长越好,而不要选择在饮酒后立即进行注射,这样既能够降低酒精引起TAT实验的假阳性率,同时也降低了病人对乙醇的敏感度[12]。

12 其他因素

如外伤、疼痛、恐惧心理均可干扰皮试结果,还有注射前空腹引起低血糖、晕针表现易造成判断失误。还有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做完皮试后在局部抓挠、衣服摩擦均影响结果。

综上,TAT皮试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医务工作者在进行皮试前要详细地询问病史,做好各种记录,准备好一切抢救措施,排除一切可能引起假阳性的因素,安全、有效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崔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0.

[2] 马白芳,李彩玲.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浓度的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Chinical Healthcare,2004,17(5):384.

[3] 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4] 郭昆华,孟肖.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配制方法商榷[J].医院学报,2002,4(3):27.

[5] 黄叶莉.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及脱敏注射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J].2002,18(6):5-6.

[6] 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7.

[7] 张亚琴.四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的比较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614-615.

[8] 裴振兰,钱国菊,韩静枫,等.破伤风皮试液最佳浓度及剂量探讨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3):102.

[9] 郑昌炼.避免TAT皮试结果假阳性的探讨[J].河北医学,2005,11(10):919.

[10]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7-278.

[11] 冯月霞,赵润萍,翟谢民.TAT皮试假阳性原因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5):777.

第9篇

[关键词] 血清病;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44-02

临床应用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时,在皮试及脱敏注射过程中虽未发生不良反应,但脱敏注射后2~14 d仍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护士须要叮嘱患者离院后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我院曾接诊过脱敏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7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9年6月,因开放性损伤在本院门诊经彻底清创消毒处理或缝合术后,TAT皮试阳性,脱敏注射TAT后2~14 d出现血清病型反应的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47岁,平均26岁。7岁以下2例,7~16岁3例,16岁以上2例。5例接受过破伤风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2例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均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1.2 注射方法

TAT皮试液的配制、判断标准及注射方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技术》制订的标准进行操作[1]。7例患者TAT皮试均呈阳性反应,全身无不适。余液按常规分4次脱敏注射,每次间隔20 min,末次注射后留观30 min无不适反应,同意患者离院。

1.3 临床诊断

本组7例中,2例在脱敏注射TAT后2 d,4例在7 d,1例在14 d出现临床症状,均首先在皮试与肌注部位出现浸润性水肿性红斑,然后蔓延全身呈红斑风团样损害,瘙痒难忍。2例严重全身密集融合红色风团,双下肢袜套状明显红肿,1例伴有发热(体温38.5℃)及双膝关节肿痛,1例伴有腹痛,1例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压、呼吸、脉搏均正常。均除外其他药物或食物所致的各型变态反应,诊断为破伤风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型反应。

1.4心理护理

患者就诊时除要忍受身体痛苦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特别是患儿家长,心理负担较重,担心是否会留下后遗症,医护人员要用和蔼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发病的原因、治疗计划及预后推断,使患者得到温馨的、人性化的关怀[2],消除恐惧心理,放松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5 治疗护理

遵医嘱患者均选择性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加维生素C口服和(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2~3 d后视病情而逐步减量。同时每日应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20 ml静脉注射。发热或关节痛者给予水杨酸制剂。腹痛者给予解痉镇痛剂。严重病例给予0.1%肾上腺素每次 0.1~0.3 ml皮下注射。护理操作轻柔、准确,帮助患者摆好,放松肌肉。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时,防止药液渗漏皮下引起组织坏死,掌握好推注速度。治疗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随时与医生沟通。嘱患者对皮疹不要抓挠,以免损伤皮肤引起感染。用抗过敏(抗组胺类)药常有乏力、嗜睡等副作用,嘱多休息,少运动,避免参加高危作业[3]。

2 结果

经对症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7例患者均在1~2周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治愈时间最短为5 d,最长为14 d,平均7 d。

3 讨论

3.1注射TAT后致血清病型反应病因探讨

TAT是马血清制剂,它既是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同时又是外源性完全抗原,具有抗原性。通常在初次接受抗毒素(马血清)1~2周后,出现血清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体内马血清尚未清除就产生了相应抗体,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该免疫复合物在体内可以保持3周,如这一时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则可迅速发生血清病(因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并且只要很少量的抗原就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本组2例出现严重症状者均为1个月内第2次注射TAT。

3.2治疗与护理体会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抗组胺药物,酌情给予相应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严重病例给予0.1%肾上腺素每次 0.1~0.3 ml皮下注射,经对症治疗均可康复。除做好基础护理和治疗护理外,不可忽视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信息及情感支持,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3.3 临床使用TAT的注意事项

3.3.1正确掌握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原则并非所有外伤患者都要注射TAT,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伤口大小深浅、污染情况、免疫接种情况等,来选择相应的预防措施。注射破伤风主动疫苗可产生10年以上稳定的破伤风保护抗体[4]。若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破伤风疫苗未超过10年者,原则上可以不再注射TAT,只需追加一次白、破二联疫苗即可。本组5例16岁以下患者即属此种情况。

3.3.2 注射室备品及人员配备注射室应备有急救药品、氧气及抢救器械并保持良好性能,护理人员应具有熟练的抢救知识和操作技术,以便在患者发生意外时及时抢救。

3.3.3皮试前后注意事项在做TAT皮试前,详细询问家族史、过敏史和预防接种史,对以前曾注射过TAT的患者以及过敏体质者或有其他药物过敏史者,使用TAT时要慎重。要规范配制皮试液,严格皮试操作,做完皮试后嘱患者不要离开观察室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3.3.4根据皮试结果决定注射方法和观察时间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一次全量注射,观察30 min后若全身及局部无反应方可让患者离开注射室;若皮试结果为一般阳性,可行脱敏注射疗法,脱敏注射期间及注射后应严密观察,适当延长注射后观察时间,特殊患者需观察40 min以上或更长时间,待皮丘消失或渐退,全身及局部无反应才能离院;如皮试结果强阳性应放弃注射TAT,可改用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3.3.5护理记录及离院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后应在病历上详细记录用药时间、批号、注射全过程的反应及离院后注意事项[5]。

总之,脱敏注射TAT后2~14 d有引起血清病型反应的可能,预防是关键。临床使用TAT应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操作,严密观察。患者离院时,护士须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尽快就近就诊,有书面形式的观察和注意要点最好。

[参考文献]

[1]马如娅,鲍曼玲.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2]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3]赵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88.

[4]何庆,丛鲁红.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临床应用的认识误区[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59-560.

第10篇

关键词:小儿;烫伤;急救护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96-01

小儿烧伤因年龄不同及活动范围与成人不同,多为低温烧伤(水烫伤),少数为火烧伤或其他高温物质烧伤,常因家长在生活中照顾不周所致。患儿以5岁以下占多数。而因季节不同,烧伤也有不同,夏季小儿衣着少,因此烧伤程度与范围比其他季节严重。本院2011年3~6月收治因水烫伤和1例石灰烫伤共92例。除1例家长放弃治疗外,其余经急诊留观治疗和住院治疗均好转出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6个月~6.5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开水烫伤82例,菜汤烫伤9例。轻度烫伤占65%,中度占30%,严重占5%。

1.2治疗方法:(1)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估算输液量,伤后第一个24h,每1%面积每公斤体重办理入胶体溶液(白蛋白、全血、血浆)和电解质溶液(2∶1)各0.75ml.。另外补充代谢需要的水份(4∶1)为50~80ml·kg-1·d-1。输液方法,一般为8h输入全部总量的一半,其余16h完成; (2)应用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避免使用对小儿脏器有损伤的药物; (3)静滴抗酸药甲氰咪胍3~7d,预防应激性溃疡; (4)合理进行支持治疗,早期禁食以减少肠源性感染,避免菌群失调; (5)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容易引起惊厥,加用镇静、退热药等对症处理; (6)创面处理,待患儿一般情况稳定后,进行简单的清创处理,以5%的聚维酮碘局部消毒,再以凡士林纱布加压包扎,头目部及会阴以暴露较好,一般2~4d换药1次; (7)常规注射1500u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

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严重烧伤患儿经急诊紧急处理后住院进一步治疗,由专人护理,按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尿量及比重。

2.2营养及其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输注液体与药物抢救病人生命。补液过程中注意计算液量外,也要照顾热量与蛋白质入量,满足基础代谢需要。24h内一般禁食,病情好转后,要增进患儿食欲。进食或喂水时,不可触及创面及敷料。每日做好创面清洁及卫生护理,特别是颜面部、口腔、会。哭时的眼泪、口水要用棉签轻轻随时拭干。

2.3护理:小儿不会保护自己的创面,大小便更不能自理,为了保护创面,避免受压,防止大小便污染及预防抓散敷料或伤及创面和痂皮,必要时以约束带保持患儿的卧位,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

2.4基础护理:及时更换床单位,定时病室消毒,剪短患儿手指、脚趾甲,嘱家长接触患儿前后清洗双手,尽量减少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2.5健康教育:(1)一旦小孩烫伤不要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早期处理与小儿烧伤程度及创面愈合有直接关系,正确的急救方法关系到烫伤恢复的程度。首先立即将小儿脱离热源,轻轻地脱去被热水浸透的衣服;(2)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不可用低于50C的凉水。以免冻伤;(3)在创面上涂抹烫伤膏,忌用红药水、龙胆紫等有色消毒液,以免影响医生对烫伤的判断;(4)简单处理后尽快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1]刘静,王桂玲.小儿重度烧伤48例救治体会.山东医药.

第11篇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伤;呼吸通畅;有效止血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67-02

口腔颌面血液供应丰富,组织结构复杂,是呼吸道、消化道入口处,与颅腔毗邻,所以颌面部外伤常并发出血、休克及颅脑损伤等并发症,如损伤严重时还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有效的救治及护理,可提高救治率。现将我院98例口腔颌面创伤病人的急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0岁,其中青壮年占60%,损伤情况,软组织损伤16例,面部挫伤并上下颌骨骨折53例,鼻骨骨折15例,颧骨骨折并颅脑损伤2例。

2 急救

2.1窒息的急救:

窒息常分为:1、阻塞型窒息,可因为外伤后组织水肿、血肿、组织移位、舌后坠、分泌物的堵塞导致呼窒息;2、吸入性窒息,常见于昏迷病员,直接将血液、唾液、呕吐物或其他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或肺泡内而引起窒息。[1] 窒息的症状有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煽动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脉弱,血压下降及瞳孔散大等危象以至死亡。急救措施①、因血凝块或分泌物等阻塞咽喉部的伤员,应迅速用手掏出或用塑料管吸出阻塞物,同时改变,采取侧卧或俯卧位,继续请出分泌物,以解除窒息;②、因舌后坠而引起窒息的伤员,应在舌尖处用粗线或别针穿过全层舌组织,将舌牵拉出口外,并将拉线固定于外衣扣上或用胶布固定于颌部。可将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便于分泌物外流。③、上颌骨骨折段下垂移位的伤员,可就地取材采用筷子、小木棒、压舌板等,横放在前磨牙部位,将上颌骨向上提,并将两端固定于绷带上。通过这样简单的固定,可解除窒息。④、咽部肿胀压迫呼吸道的伤员,可以由口腔或鼻腔插入任何形式的通气导管,以解除窒息。如情况紧急,可用粗针头行环甲膜穿刺进入气管。

2.2出血的急救:颌面部血管丰富,故受伤后出血较多,如伤及较大血管,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应首先判断出血部位、性质(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估计出血量。根据损伤部位,出血的来源和程度及现场条件采用相应的止血方法.

2.2.1压迫止血:①指压止血: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可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②包扎止血: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出血。将移位的组织复位后,包扎稍加力,即可止血。③填塞止血:开放性活洞穿性创口或口底出血,可用纱布填塞,外面再用绷带加压包扎。在填塞纱布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2.2.2结扎止血:对于出血部位较深者,可用血管钳夹住作结扎止血或连同止血钳包扎后转运,是可靠的止血方法。

2.2.3药物止血:局部运用明胶海绵等;全身性止血药物也可运用,如酚磺乙胺,维生素K等。

2.2.4.补充血容量:对严重失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抗休克治疗,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的输入,纠正血容量不足,恢复组织灌注。

2.3休克的急救

口腔颌面部严重的复合伤,尤其损伤知名动脉或小动脉分支,更严重的是颈动脉损伤,更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在控制出血后,要立即补液和输血,使患者有效血容量和血压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其次为疼痛引起的休克。要注意休克早期和休克期的全身变化。休克的处理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输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2]

2.4合并颅脑损伤的急救

颅脑损伤的特点是伴有不同程度昏迷过程,应密切注意昏迷时间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有无神经功能障碍。颌面部损伤,尤其上颌骨严重骨折的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须加以注意。凡有颅脑损伤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搬动,暂停不急需的检查或手术。如鼻或外耳道有脑脊液外流时,禁止做耳、鼻填塞或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如有颅内高压增高现象,应控制入水量,并静脉推注或滴注20%甘露醇200ml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禁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影响瞳孔变化及引起呕吐,增加颅内压。如病情恶化,颅内有血肿形成,应及时请有关专科会诊处理。

2.5预防与控制感染

口腔颌面部的开放性创面,常被细菌、泥土、砂石等污染,甚至异物嵌入组织内,因此感染对病人的危害性有时比原发损伤更为严重。所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也是急救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对开放性创口,应尽早进行清创缝合,如没有条件,应尽早包扎创口,以免继续污染。伤后及时注射破伤风抗病毒,及早使用光谱抗生素。

3 护理

3.1观察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及瞳孔的变化。

3.2遵医嘱用药:如青霉素皮试、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等皮肤试验,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及时输液抗炎止血治疗。

3.3根据伤情准备急救物品:如氧气、吸引器、气管切开包、急救药品等。

3.4病情观察:观察病人出血情况,观察病人耳鼻是否有带血色水样液体或清亮液体流出。若有脑脊液漏时禁止冲洗鼻腔和耳道,禁止填塞,嘱咐病人不要大力咳嗽,以免引起颅感染。

3.5协助医生做好清创缝合。

3.6做好心理护理:可用心理量表及伤员主诉,判断伤者是否有焦虑或恐惧,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鼓励病员和加入表达其内心感受,指导伤员学会放松的方法,给予耐心解释及安慰,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特点和治愈效果,使他们解除心理顾虑,积极地接受,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7疼痛护理:伤口疼痛常给受伤者带来躯体折磨好精神痛苦,首先要注意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诉说,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作出评估。[3]其次积极采取局部冷敷、半卧位等缓解疼带来的痛苦。另外,还可以通过听音乐、读报、看电视等辅助措施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可辅助止痛药物。

3.8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每次饭后应使用漱口液进行含漱,必要时行口腔冲洗,以免食物残渣污染创面,以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颌间结扎的病人,可使用口腔冲洗器、棉签或小牙刷进行清洗,但勿使固定装置松动。

3.9饮食护理:由于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及咬合功能紊乱等原因,不能咀嚼食物,特别是行颌间固定的伤员,可选用流质、半流质饮食,食物应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营养。

3.10功能锻炼:对骨折伤员,出院前应使其掌握开口训练的时机与方法。对颌面部损伤,全身状况良好者,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及时进行功能训练,改善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病人早期痊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11出院指导:口腔内缝线拆除后,逐渐由流质、软食过度到普食,口内保持清洁;出院后遵医嘱按时来院复查;软组织缺损者可择期进行二期修复。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张震康,张志愿.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颌面外科学》第6版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12篇

【关键字】蛇咬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2-02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年龄10-62岁,咬伤部位四肢较多,多发与夏秋季,蛇的种类为蝮蛇、竹叶青、也有少数不明蛇种类咬伤者,就诊时间为伤后30分钟至6小时之间。

1.2局部表现:伤口出血及渗血 。疼痛,患者自诉感觉烧灼样痛最明显,随着受伤时间的延长,灼痛和胀痛加重,部分患者需用镇痛剂。肿胀,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由远心端向近心端蔓延,少数患者出现皮肤大片瘀斑、血泡。全身症状:也有少数患者有胸闷、心慌等症状。

2 急救措施

2.1 伤口排毒 就地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挤出毒液;入院后用3%过氧化氢冲洗伤口,清除残留的毒牙和污物,用2%碘酊和75%酒精常规消毒,用手术刀做十字扩张伤口,使毒液外流。若伤口流血不止,则忌切开。

2.2 局部环封阻止毒素吸收 可用20ml生理盐水+糜蛋白酶+普鲁卡因伤口近侧或外周环封,阻止毒素上传,其中糜蛋白酶有直接解蛇毒作用

2.3 局部降温 可以减轻疼痛,减少毒素吸收速度,降低毒素中酶的活力和局部代谢。方法:将伤肢浸于冷水中3-4小时,然后改用冰袋,一般维持24-36小时,注意防止降温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2.4 抗蛇毒血清和破伤风注射 抗蛇毒血清可中和毒素,是蛇咬伤的等效解毒药,根据不同的蛇毒选用不同的抗毒血清。使用前需做过敏试验,方法:0.1ml抗毒血清+1.9ml生理盐水在前臂内侧做皮内注射0.1ml,皮丘大于2cm,局部发红有伪足为皮试阳性,予脱敏治疗。

2.5 抗感染治疗 由于蛇咬伤后精神紧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蛇毒的破坏使肿胀的患肢特别容易感染,导致患肤溃烂坏死,我们一般采用500ml生理盐水加克林霉素1-2克静滴1-3天,取得较好的疗效。

2.6 中西医结合疗法 用季德胜蛇药顿服外敷。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末再调成糊状敷于整个患肢肿胀处,并将入血点,以利于排毒渗血,一天三次,用至肿胀消退。

2.7 防止并发症 积极改善出血倾向,抗休克和治疗心、肺、肾功能障碍 。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接诊患者时医护人员应冷静,稳定患者情绪,此时患者因出血、疼痛、烦躁而恐惧、紧张,应耐心疏导解释,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减轻其思想压力,使患者能与医护配合,促进健康。

3.2 严密监护

绝对卧床休息,作好心电监护,对于危重患者首先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吸氧、吸痰,开放静脉通路,密切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全身出血情况,随时作好抢救的准备。

3.3 基础护理

为患者创造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整洁与空气净化,做好口腔护理2次/d,不能自行排尿者及危重病人留置导尿管,每天用络合碘棉球清洗尿道口,加强皮肤护理,协助病人翻身每2h-次,预防压疮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以利毒素的排出,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鼓励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3.4 伤肢的护理

血循毒毒蛇咬伤后,患者伤肢往往肿胀、疼痛,出现水疤、血庖,一般不做切开引流,以免出血不止,若血水泡发展扩大,可酌情用络合碘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内积血积液,并以温开水调成糊状的南通蛇药涂敷在伤口周围,防止肿胀的扩散和促进消退,每日2~3次,患肢下垂或平放、制动,以免加速毒液的循环。

3.5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蛇毒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常见原因,蛇毒中的血液毒素具有强烈的溶血作用,产生大量的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引起肾小管阻塞,同时蛇毒可引起患者类组织胺的释放和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管收缩,肾小球过滤率下降,肾小管坏死;加之蛇毒对中下肾单位内皮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从而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因此,严格控制入量及输液速度,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密切观察尿量、尿色及有无血红蛋白尿,作好各种标本的送检,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DIC情况的出现。

3.6 呼吸衰竭的护理

3.6.1 呼吸机护理注意事项

使用呼吸机期间,床旁应备性能良好的简易呼吸器、吸引器、吸痰装置,以备急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气道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定期进行血气分析监测;加强机器管理,给患者翻身时,应调节呼吸机的支架,妥善固定人工气道,防止因管道牵拉造成气管插管或套管脱出,导致患者窒息。

3.7 健康教育

蛇咬伤患者以山区居住多见,患者知识缺乏,文化程度低,认为无大碍,不会致命,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很多患者只在家或民间草率用药,中毒症状轻者尚可,中毒重者错过治疗时机。因此应积极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教育,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毒蛇咬伤的初步自我救治方法,普及毒蛇咬伤的防治知识是提高治愈率,杜绝伤亡致残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 外科护理学; 教学方法 ;解剖学

【分类号】R47-4;G642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应用性学科,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其内容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内容繁多,加上中专学生生源大多为初中毕业生,起点较低,基础及学习能力较差,增加了教学难度。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将所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通过教学内容自身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课程实际和近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几种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对于激发中专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缺乏必要地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时间一长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制造出专业教学的亮点,实施兴趣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维持并发展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如笔者在讲述绪论时,以故事的形式开头生动描述了南丁格尔的事迹,当讲到战争中受到外伤的士兵由于南丁格尔在环境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时,学生中发出了惊叹,再结合生活中常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说明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南丁格尔精神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如学习破伤风时,通过学生对电视>中主人公发病时的特点的熟知,来比较破伤风发作时的异同点:两者都是肌肉痉挛,出现张口困难;不同的是破伤风出现的是角弓反张,《哑》是身体蜷缩。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及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一举两得。 无论讲故事还是举例子,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一旦激发出来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到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当然针对具体疾病选择合适的兴趣引入更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法的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整合和探索。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组织结构特点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构架,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用护理诊断是搞好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将护理诊断和解剖学知识融为一体,既锁定了护理诊断的分类又明确了相关因素,进而使护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外科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把人体浅表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护理诊断及皮肤护理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提出护理诊断为“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骶尾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在骨突处置小垫,以防局部受压;每天用红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预防褥疮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营养。

三、 整合式教学法

所谓整合式教学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必须要充分和基础学科进行整合与渗透。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于结合。护理体检与腹部体表标志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要靠体格检查方能获得,根据人体体表的标志,可以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部位。例如:阑尾点(麦氏点)位于脐至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1]。再如:胆囊的触诊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将拇指置于此点,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肝脏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2],是胆囊病变的典型体征。其中还要注重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的解剖学知识 《外科护理学》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解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解剖学内容相联,为学生能顺利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第14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26-01

门急诊病人清创缝合的病人多为突发伤和意外伤,对于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的创伤者。需在门急诊室行清创缝合术,护理的配合对门急诊清创缝合顺利完成尤为重要。我们通对1300人例外伤病人的护理配合指导使清创缝合术顺利进行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5月-2012年11月。我门急诊共收治1300人不同程度需清创缝合的病人,男性病人845例,女性病人31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2岁,外伤原因:车祸外伤422例,工地摔伤210例,机器绞伤153例,刀刺伤142例,玻璃划伤123例,跌伤55例,自杀、自残伤25例。

2护理配合

2.1急救措施

外伤病人到来护士应先观察病人的伤情,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是否有损伤血管、神经及肌腱,如有对出血多,特别是小动脉搏动性、喷射性出血,要先行止血,如四肢有开放性损伤,要摄X线片协助诊断,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如有休克先建立静脉管道、抗休克治疗及做血常规、血型、血交叉实验等检查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如无特殊情况可在清创缝合前,根据医生医嘱可先行给病人做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及抗生素皮试,使病人能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2.2手术室的准备

护士应对手术室采用多功能消毒机进行消毒,并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安静及明亮。手术室的各种器械、无菌物品及抢救药品定点定量放置,定期定人检查,使手术室物品处于完好状态。

2.3缝合配合

根据病人的伤口位置安排合适的,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清创方法,如头部伤口需要用一次性备皮刀先将头发突剃除暴露伤口,如有油污伤口,可以汽油或乙醚擦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配合医师做好伤口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工作,除伤口污染严重外,一般伤口可先麻醉再清洗伤口,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的刺激。

2.4心理护理

对过于害怕、紧张疼痛的病人,护士应鼓励、安慰病人并分散其注意力,如说明清创缝合的注意事项,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缝合时更好的配合。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人,如小孩可以让家属进手术室陪伴,并多夸奖小孩,使之更好的配合。

2.5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受伤情况、疾病认识程度、心理状况及个人需要因素进行不同的健康教育,如看影像宣教片,给病人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护士通过通俗易懂语言耐心叮嘱使之病人或家属加深印象。

第15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05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大量数据已表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占医院感染的比例达到10%及以上,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

内源性因素:①年龄:年龄对切口感染有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年龄越高,免疫功能越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高,组织代偿、修复能力减低;②病人自身体质:如糖尿病人易致切口感染,延迟愈合;③恶性肿瘤:改变了免疫状态的同时,恶液质状态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④远部位感染;⑤其他:如营养不良、肥胖等是引起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外源性因素:①吸烟:由于吸烟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引起切口血液循环减少,不利于切口修复;②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短与发生切口感染危险性是成正比的;③手套破损:手术时手套破损易造成切口感染;④急症手术:经2万例手术病人调查分析,急症手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与择期手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比例为6∶1;⑤腹部手术;⑥伤口的污染:伤口的污染与切口感染有关;⑦术前备皮:可预防切口感染;⑧抗生素的应用;⑨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易造成切口感染。

预防术后感染的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要求:①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人员要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手臂皮肤破损有化脓感染时,不能参加手术。②患者的术前准备:通过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术前须知、术前注意事项、进出手术室的过程、要求等,使患者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心理。③手术间的合理安排:手术室应设有感染手术间,无感染手术间的应将感染手术安排在非感染手术之后进行。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④手术物品的准备:术前30分钟准备好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物品及术后工作人员泡手和擦拭物品及消毒液,备物应尽量齐全,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过程中与外室的接触,仅在病人治疗物品需立即使用时才进行闪蒸灭菌(术中无意跌落的需要再灭菌的器械)交流或手术结束后未经消毒处理就人员外出,以免造成周围环境污染。

术中护理:①一般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②严格限制手术间人数:感染手术一般不安排人员参观。③防止交叉感染:手术过程中手术间人员不能任意外出,如必须外出时须按术后处置方法经特殊处置后方可外出。手术过程中临时借用其他手术间的物品器械时,应由室外专人向室内人员传递,进入室内的器械物品必须经相应处置后方可拿出。④加强自我防护措施:特殊感染手术(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和艾滋病等)室内工作人员要戴手套,穿隔离衣,术中使用过的敷料、引流液、冲洗液、切除组织和脏器等应集中放置于无渗漏的袋或容器中,污染液体的抽取和放出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对工作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⑤做好术中护理记录:严格物品清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术前、术中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前,巡回护士、器械护士与第二助手严格清点各物品数字,核对无误方可关闭体腔或深部创口,缝合至皮下时再清点1次,并做好登记工作。手术完毕再清点复核,保证与手术前的物品数目相符,严防异物遗留在体腔或组织腔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尿量、生命体征、术殊用药及用量、术中置入物等均应准确记录。

术后处置:①工作人员的处置:一般化脓性感染,手术人员于手术结束后脱除手术衣、手套后即可外出,传染性强的特殊感染手术,手术结束后,手术间人员脱除手术衣、手套或隔离衣后,必须用消毒液浸泡双手,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鞋后方能外出,并经沐浴、更换口罩和帽子后方可参加其他工作。②术后伤口护理: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24~48小时,这样切口可以达到初步愈合;在更换敷料前后、与任何外科手术部位接触后均须洗手;当更换切口敷料时,须注意无菌操作。③手术器械、物品的消毒:手术中使用的器械、物品均应先经有效消毒后再清洗,无菌物品实行双消毒制,即先消毒后清洗,再送灭菌。不能浸泡灭菌的物品,如手术床、器械台、无影灯、吸引器等可使用同样浓度的消毒液擦拭其表面,或对物体表面进行喷洒,作用30~60分钟,也同样能起到消毒效果。④污染布类的处理:一般化脓性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于手术结束后拆下单独包裹送洗衣房处理,其他感染手术中使用过的布类物品(包括厌氧菌、绿脓杆菌、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必须经有效浸泡消毒后,或用清洁单严密包裹后送高压蒸汽处理后送洗衣房洗涤。⑤污染环境的处理:地面、墙壁用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擦拭,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一般细菌感染的消毒时间为1小时,病毒感染或需杀灭细菌芽孢时,照射时间可达2小时。⑥污物的处理:引流物冲洗液等污染液体按1∶5加入含氯消毒剂干粉搅拌均匀,静止后2~6小时后弃去;敷料、清除的病残组织及少量液体可用不渗漏袋严密包裹后焚烧;消毒地面、物体表面时使用的拖把、抹布经有效消毒后方能再次使用。

术后患者的护理:术后3天回访患者。①继续服务保障,促进患者康复:对手术历时长、特殊或身体瘦弱者,重点观察局部皮肤是否受损、有否受压等,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②解释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重点是术后镇痛对肠蠕动的影响,留置管道对局部的刺激,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卧床的具体要求等。③征求反馈意见:征询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评估术中护理效果,针对问题与不足制定措施,做好手术室全程护理。

讨论

外科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监控人群,这类人群获得侵入性操作机会多,身体创伤大,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于非手术人群。预防术后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对患者术前进行宣教,术中严格的无菌技术、手术操作精细,缩短手术时间,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降低感染发生率。留置导管患者,能定期进行定植细菌监测,尽早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缩短病程。因此,提高对手术后感染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