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视创作的意义范文

影视创作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创作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影视创作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话剧剧本创作;影视剧本创作;异同分析

影视剧本和话剧剧本的创作大多来源于戏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且随着戏剧作品的发展,才逐渐衍生了电影、电视剧剧本,可以说古老的戏剧与电视电影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与戏剧表现形式最接近的话剧是一脉相承的,话剧受到戏剧的不断滋养,在保留舞台演出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影视剧本创作却是另一番发展景象,在两者的相互发展中,进行相互的创作异同比较是比较有意义的。

1.创作影视剧本的本质内涵

在影视剧本的创作中,是用文字将一件事情、现象、故事等表达清楚的手段,通过文字的详细描述,使影视制作人、导演对剧本中设定的人物形象、环境、心理动态、内心独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更好的把握整个剧本创作内容框架、主题思想等,从而将故事发展的开始、经过、、结束等阶段进行一个详细的表述,同时通过这些文字描述,可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大致确定,为导演选择演员提供了理由支撑,并且也对影视剧本各阶段的准备工作、拍摄阶段提供了文字依据,并且也为演员的走位、表演、对白、服装等提供了参考。另外,对于后期的影视制作、剪辑提供基本的依据,可以说,影视剧本创作是整个影视拍摄的根本依据,对整体的影视创作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延续着整部影视作品的命脉。

2.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特征

2.1文字更加自由

与话剧剧本基本的框架相比较,影视剧本的文字创作是比较自由的,文字书写更加形象化。在一般的话剧剧本创作中,对于剧本中最重要的要求有特定的文字限制,比如,剧本总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需要体现在重要的位置,一个话剧剧本如果出现了几个时间点,为了演出时不至于发生时间错乱,需要进行详细的标注,通过用情景的说明、叙事的体现将时间轴更加详细的表示,这就说明了话剧剧本文字创作的局限,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而相比较影视创作,就没有那么多的文字限制,影视剧本创作的编剧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用自己的文字风格表现出剧本的多种多样的情景,文字创作更加自由。

2.2文字形式多种多样

对于影视剧本的来说,其文字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剧本剧情的需要分为可读性较强的剧本和可读性不强的剧本,可读性强的剧本较大程度上采用原著叙事结构类型,原著和剧本差别比较小,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琅琊榜》电视剧,就是根据网络小说作家海晏的《琅琊榜》所改编而来,而且改编的变化幅度很小,基本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思路进行,极大的保留了原著的情景机构及特点,并且人物出场方式的改变,其他的内容都极大地尊重了原著,可读性也很强。在电视剧《琅琊榜》热播的时候,其网络小说再次被更多的人提及并且点击量及阅读量明显有所上升。而在话剧剧本创作中,对于文字形式有着明显的要求,文字的形式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3.影视剧本创作与话剧剧本创作比较

3.1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虽然影视剧本创作和话剧剧本创作发展的方向不一样,但是,两者所表现的题材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话剧和影视都要求有人物、情节、矛盾冲突、情节特点,并且在情节的起承转合设置上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需要各种艺术表现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特征,美化叙述的各种故事结构。总而言之,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通过各种创作表现手段而表现出来的剧本情节目的。

3.2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影视剧本与话剧剧本的创作不同之处比较多,一方面是两者的设定表现的舞台不一样,对于话剧来说,要求人物、事件、情节必须限定在一个舞台环境内,否则就无法完整表达出来故事的情节,而对于影视剧本来说,舞台的限定没有严格规定,影视作品可以由蒙太奇手法进行情节的延伸,对于环境的要求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通过诸多的场次组接,然后对全剧的整体实现有效控制,也就是说话剧剧本的集中更多的注重形式,而影视剧本的集中内容更多的是注重内容。另一方面,两者的表现形式不一样,随着现代话剧的发展,话剧的形式也正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为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将话剧的主题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框架内,更加注重符合客观环境的需要,而影视剧本创作就很少有这样的框架限制,可以用更多的表现形式展示深刻的主题思想。另外,话剧的剧本创作更多注重演员的专业素质,比如,演员的内心独白、伴奏氛围等,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才华来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影视剧本则可以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将剧本的各种元素共同融合在特定的环境中,并通过数字媒体的光影记录展现给观众。

4.影视剧本创作的要求及注意要点

4.1影视剧本的创作要求

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与话剧剧本创作的很大差别点是在于剧本的展现的形式问题,由于影视剧本的创作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展示出来,可能还需要借助影视制作技术,所以在影视创作中,应当注意后期的拍摄问题,关键要做到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关于影视剧本的题材选择问题,在社会意识上,要选择符合一定社会现实的题材,在思想意识上,可以提升整体的作品价值观念,选择一个好的题材,可以有利于导演的深刻把握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利于选择良好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演绎,更好的吸引观众。例如,在影视作品的《士兵突击》中,对于许三多的形象的成功朔造,将许三多的土里土气的“傻”演绎到极致,并在客观上展示了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品质,在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更好的展现了李云龙的硬汉形象,充分吸引力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4.2影视剧本创作注意要点

影视剧本的创作表现的形象更为贴切,创造的角色更为丰富,表达的情感更为炽热,在这影视剧本创作中,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创作者准确的用语言文字将故事的背景、情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展现出来,并保持叙事情节的清晰明了,这主要做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影视剧本创作主题的准确把握,通过用文字将剧本塑造的形象体现出更加深刻的主题思想,这是整部作品的灵魂所在,需要作品的每一个情节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要为主题思想服务。正如《士兵突击》里所演绎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都在体现着。另一方面还有关注对作品人物的朔造,人物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人物形象朔造的成功可以更加丰富情节的内容,在人物所处的环境中,需要有完善的人物形象带动整部影视作品的节奏,具体讲人物的形象动作、心理活动等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视剧本创作和影视剧本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一叙事主体和主题思想动态,只不过表达的手段或者叙述的的内容有很大差别,如今,我国影视行业正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日渐崛起,成功的作品和思想主题也深刻的影响着观众,但是,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仍有很多内容要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影视作品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祖力菲亚・吾斯曼.话剧剧本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异同[J] .戏剧研讨,2015:35.

[2] 王 超.话剧剧本创作与影视剧本创作的异同[J] .艺术百家,2012( 07):343-345.

第2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创作;民族化;借鉴;审美体验

中国电影自1930年《野草闲花》始,开始有了配乐一说。其中《寻兄词》作为首次电影插曲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其后左翼电影《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等的创作,都将音乐作为不可分割的部分思考设计和创作,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尤其是《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骄傲的被推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曲家聂耳的名字从此也与中国革命的道路联系在了一起)。从这个方面看,早期的中国电影音乐不仅在艺术上日臻成熟,且很快便投入到了电影为大众和社会发展服务当中。

建国以后,中国的电影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下,迎来了电影创作的春天,许许多多优秀的电影音乐更是让电影充满无限的魅力。时至今日,《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红色娘子军》等电影依然会博得老少皆醉的痴迷喜爱。象《柳堡的故事》、《怀念战友》、《好歌好比春江水》等等,有数不清地电影插曲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中播放,并频繁再版唱片或者单曲。甚至在这样的冬天里也会留下样板戏等著名的音乐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电影重新繁荣起来,《咱们的牛百岁》、《青春啊青春》等等插曲让人耳目一新,热遍大街小巷。

纵观中国电影音乐,在近几年却乏有鲜出,尽管有一批国际级的作曲家担纲主笔,甚至曾经以奥斯卡大奖(2001《卧虎藏龙》谭盾作曲)的辉煌来作为新的里程碑,也少有留下传唱不衰的作品,反倒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的几位作曲怪才写出了今日还在传唱的作品,《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等等便是其中成功力作。

为什么中国电影已经和世界接轨了,已经到了大片时代的时候,其音乐竟然不能博得观众的喜爱和传唱呢?这便是本文探索的主要内容:中国电影音乐离大师级民族化的创作有多远呢?

本文是以电影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索整个影视创作领域,并试图提出民族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道路。

一、 影视民族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

1.题材决定着影视音乐的创作

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考始于剧本,其音乐尽管不同属于导演的工作,但其主要风格的形成却与导演的构思有着直接关系,不管是什么题材,笔者认为可以将影视题材划分为两大类:古典与现代。古典作品的创作究其内容与实质其本质上应该选取与时代风格统一的审美视角,音乐也是一样,必须保持高度的时代性与时代审美观的统一,而现代题材的作品却可以任审美情绪肆意扩展,同理音乐也可以天马行空般任意发挥想像力进行创作。

如果古典题裁的作品选用了西方音乐风格的东西,或者说如周杰伦般的音乐风格,那么在观众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会产生通感上的错觉,不知音乐与影视有着什么样的联系,甚至感受不到音乐作为影视创作的一个部分,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应有的美感烘托与内容阐释。所以,笔者认为影视作品音乐民族化的使用与思考应在古典题材上思考与探索,这样会直观清晰并且容易分析和探索。

2. 电影民族音乐学的概念

电影民族音乐学是从民族音乐的角度出发,利用音乐学的分支民族音乐学的原理来研究电影音乐的创作与电影美学的关系,它作用于电影创作及体裁的选用。自1895年电影音乐的出现以后,电影音乐学以及电影民族音乐学便得到了音乐学家的重视,它涵盖的范围包括音乐创作、民族音乐的形式及分类、美学以及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电影民族音乐学我们可以提出,其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器乐、戏曲,还包括音乐创作的技法分析与传承。

3.应是音乐创作的美学指导原则

探讨影视音乐的创作,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笔者认为它们可以有如下的相辅相成、各自独立,但又有内在联系的三点关系:

(1)音乐是影视艺术的“并蒂莲”。

从内容阐释的形式上看,音乐与电影有两种关系:乐画平行与乐画对位。也就是说音乐与电影可以从创作上思考的便是上面两种方式。乐画平行是指音乐语言及内容与画面语言及内容保持统一,有着同样的情绪与内容揭示,这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中是极为常见并容易被人理解的。而乐画对位则反之,音乐内容与画面内容有一明一暗、一冷一热、一急一缓的强烈对比,其结果是须要品位与思考的,往往这样的创作手法会出现在艺术水准较高的影视创作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内容可以作为音乐创作的指导线索,抛开一般意义上的商业运作,影视音乐可以被看做独立的音乐创作,这如同为舞剧创作音乐一样,当舞剧演出结束后,音乐经过简单的选取与编排,便可以独立发行出组曲或者交响化的音乐题材。例如威廉姆斯创作的《星球大战组曲》。

(2)音乐也是影视内容背景的“画外音”。

由于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我们常常可以通过音乐感知到,影视内容所发生的地点、时间。那么从创作上来讲,我们应该积极服从于这一原则,不能在影视创作中做南辕北辙的事情,也就是说应是音乐的创作者本身应该是一位熟悉各种民族音乐形式的民族音乐学家。例如电影《刘三姐》的音乐创作,作曲家雷振邦先生曾经在广西地区进行了很长时间的采风与研究,当熟知了壮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后,方下笔进行写作,这样才会出现历久不衰、广为传唱的《刘三姐音乐》。反观当今时代,许多影视作曲家还在闭门造车,创作地域性、民族性风格不明显的音乐,使人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总会有些许朦胧或者糊涂的疑问:到底这是什么地方的故事。也许即将投拍的《云上而玛》,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也是笔者与广大受众群体的期盼。

(3)音乐是影视内容的钢筋构架的“捆扎师”。

通过音乐写作的布局与主导动机(或说主题乐思)的创作与发展,我们可以从架构上得到贯穿发展、矛盾冲突与布局的直观感受,它与蒙太奇手法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必须有不断重复、不断加深印象的创作指导原则。而蒙太奇手法尽管在人物上保持通篇的一致原则,但在画面镜头上可以任意穿梭时空、任意改变地点、任意改变时间,例如: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尽管从客观上讲这属于不真实的创作,但它的音乐却要保持高度的统一与清晰缜密的逻辑条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自觉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二、影视民族音乐创作的内涵

作为影视民族音乐的创作,我们要把握的原则不仅是上述影视音乐的关系,我们还要考虑民族化与世界性关系,更应该考虑大众性与阳春白雪的关系。往往有着准确指导的影视音乐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单纯以世界性或者单纯以民族化为指导的影视音乐创作,会有失偏颇或模棱两可。我们承认可以烘托影视内容的音乐已经算作合适的音乐创作了,但没有个性的音乐,我们不能认为它是优秀的影视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尽管能拿各种大奖,但没有起到广泛流传的,或者让人过而不忘的音乐,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电影音乐。诚然,在当今时代广大群众的欣赏品位与欣赏取向有繁花似锦般的感觉,但好的艺术作品是会有多数欣赏群体的。例如电影《红河谷》那凄婉的女主角的歌声,《老井》里凄凉的管子独奏,都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作为影视音乐的创作,我们应该明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欣赏者从主观上寻求感官与心理上的统一风格,在画面美感享受的同时,欣赏者还希望有听觉美的享受。“后现代”风格的创作似乎有着强烈的美感享受,但其内涵却往往让听者找不到上述的统一,如《夜宴》的音乐,我们必须承认它是好音乐,然而为什么却不能流行起来呢?为什么其原声大碟竟然沦落为我们案头的背景音乐?而新时期的影视音乐创作,我们不能说没有优秀的例子出现,例如电影《黑骏马》的插曲《蒙古人》、《卧虎藏龙》中的《北方有佳人》、《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台》,均属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尽管它们的作者都有着极为时尚的时代感与审美感,但深厚的人文修养使得他们的创作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我们期待这样的音乐更多更好,就像《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条大河》、《英雄儿女》,教育一代或者几代人,使得被教育者不仅有着审美体验,同时还有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上审美教育的提高。

我们所说的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所提出来的。笔者认为,电影音乐的内涵不仅能满足电影音乐本身的功能意义,还能满足时代传播的审美意义。创作技法的创新、堆砌,不是影视音乐创作的主要原则,也许传统曲调的简单重复便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影视音乐创作的内涵要素有如下几点:

1.人文内涵

我们所说的人文内涵包括历史的风格把握及延续,地域的特征保证以及不同群体的审美取向。我们不能创作士大夫的音乐用在《老井》当中,我们也不能创作具有平凡转调的西方音乐风格的音乐给秦始皇的宫廷乐舞,我们更不能把二人转的曲调用在陕北高原上。这样的要求需要作曲家有着深厚的人文功底以及民族音乐学的功底。

2.风格内涵

影视音乐的创作不能追求完全商业化,像现在三流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那样,把一部影视所需要的情绪音乐分成A、B、C三类,在后期制作中任意组合拼贴,仅作速度上的调整。我们必须注意把握和设定个人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完整统一性,认真对待写作总谱,认真思考主题乐思与主角乐思(类似固定乐思)是我们写作的案头重要的早期工作。尽管在曲式上受电影剪辑发展的限制,我们依然不能放弃曲式架构的设计。在总谱配器上我们应该像写作交响诗一样保持高度的统一与充分的协调,不能让任何一个特色音响或者乐器在发出一声后便无影无踪,这样会给人感觉音乐上的凌乱及听觉心理上的不安。我们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之上还要保持高度的音乐语言的严密逻辑发展,不能在创作中天马行空,任意罗列各种手法,使得观众在听觉上感觉混乱,没有条理。

其次,我们在对待音乐与电影的题材及体裁关系上还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地域性、民族性及时代性是我们创作音乐的指导平台,只有基于该基础之上的音乐创作才会有风格的准确认识和把握。

3.道德标准、价值观及品位内涵

影视音乐的创作要有清晰的道德尺度和价值观,我们不能任意听从欣赏者的欣赏审美取向,我们不仅要弘扬高尚的道德体系和标准,还要在音乐中表现出广大受众群体的品位提升需求,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音乐不能仅仅围绕着金钱、情感、女色的社会现象写作,我们还应该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的创作背景之下主动融入作者的审美需求及人生需求,让电影音乐不仅能带给人美感享受还能引发心灵上的部分思考,完成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三、影视音乐创作的借鉴与民族性的把握

在当今时代音乐创作的确应该借鉴新的技法与新的音乐语言,但我们不推崇漫无边际的创新与使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影视音乐的创作其实应该是我们现在音乐创作的一面反思的镜子。当时中国的文艺界与思想界充斥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一部分文人认为:纯正的民族形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在文艺创作中引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放弃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本位风格与遗产,在听到或看到“保守”的艺术作品时嗤之以鼻,可是我们并没有再在次尝试下留下多少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倒以胡伟立、黄等人的坚持民族传统风格的音乐创作,却留下了《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20多年过去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风格性的传承与借鉴呢?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我们不提倡狭隘的民族风格,但我们必须懂得只有坚持民族性的创作才有可能赢得国内受众群体的共鸣。也许影视商业化的制作目标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反思的借鉴。

当内地电影还在试图以大师级作曲家、世界级演奏家、21世纪新手法为票房亮点的时候,香港电影却使用了《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东海渔歌》、《小刀会组曲》、《将军令》、《十面埋伏》等等作为电影音乐的配乐。尽管初次听来有点哑然失笑的感觉,但从效果上讲,我们不得不佩服周星驰这部《功夫》电影音乐的选曲有着奇佳的音乐效果。如此看来,民族性借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并非狭隘的附注在时间与空间的框架内。只有认真思考、充分了解与准备后,在严谨的逻辑框架下甚至可以跨越时空,当然不能天马行空。

借鉴的原则也不必全面的模仿与重复,甚至不必拘泥于民族乐器的使用,音色的选取与设计、节奏的写作与模仿是保持民族风格性的一个可行之路。谭盾用筷子敲出的节奏(《英雄》),在电影当中我们如同感受到了打击乐的效果模仿,听到这段作品我们的眼前会出现《老虎磨牙》的打击乐场景,听者可以轻松地感知到音乐所揭示的氛围与电影内容的完美统一。

在影视音乐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应考虑到民族道德问题。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人曾经拍摄了非洲风情的纪录片。在片中,出现了土著人打鼓的场面与音效,从此全世界人都认为非洲人喜好打鼓。其实不然,一个简单的引用扭曲了一个大洲的音乐形象,这是一个民族道德尺度的把握问题,笔者担心目前经常执笔中国大片创作的某位著名作曲家有可能通过自己在国外的声望让外国人误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尽管《红高粱》里的插曲粗犷、野性,让很多人狂热,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民族音乐语言有着清晰的民族性。同样,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凄冷的京剧唱段让人不寒而粟,但我们却能时时想起电影的时代背景与民族背景。只有坚持民族化的创作,坚持风格性的准确把握,我们才能让音画同步、乐画结合完美、乐思充分演绎。

综上所述民族影视音乐的创作,应该从题材上、风格上进行主观的筛选思考,形成作曲家与导演创作立意上的高度统一,同时作曲家不应忘记弘扬民族性与风格性,于历史性不相符合的音乐创作会贻笑大方。

第3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水墨元素;运用研究

由于我国影视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中国水墨画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整个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时逐渐拓宽了影视艺术的发展空间。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水墨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的应用在影视、广告以及图像等不同领域中,在3D、4D技术发展的同时,水墨艺术的应用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通过其艺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影视艺术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等艺术价值,实现了艺术中抽象美以及艺术美的有效结合,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

一、传统水墨元素中的艺术美

“水墨”主要是将水和墨调和成的墨汁绘制在宣纸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而水墨元素主要是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提炼出来的画笔、墨色等与水墨画的相关元素,其基本的艺术主要源于自然,通过其艺术的表达可以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视觉效果。而在近几年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使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水墨元素的水墨形状、色彩以及质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传统水墨元素的潜在艺术价值。

二、影视艺术与传统水墨元素的融合

(一)水墨元素在影视角色中的设计应用

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言,其角色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熟悉的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作为基础,改变传统影视艺术中人物刻画模式,充分融入水墨元素,从而使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对水墨电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得到更好的诠释。例如,在水墨元素电影《大闹天宫》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其水墨画的运用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赞扬,这一作品正是我国水墨元素应用在传统动画中的开端,同时为水墨化元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品中通过水墨孙悟空的设计,改变了传统影视角色设计中的艺术形式,使影视中的角色设计呈现出灵活的变化。

(二)水墨元素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在电影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场景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两种元素的充分结合,可以逐渐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为场景的设计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场景的设计,通过与水墨元素的融合,为影视创作带来全新的灵感,并为影视场景的设计注入全新的元素,提升作品中角色的整体形象。例如,在水墨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就充分的融入了水墨元素的设计理念。整个影片中将黑、白作为主要色调,使人们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产生轻柔、圆润的感觉。作品中的小蝌蚪在流动的背景图中得到充分体现,彰显了水墨元素运用的重要意义。所以在现阶段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逐渐推进了我国传统动画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作品主场景设计的多样化。

(三)水墨元素在影视构图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影视艺术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引进中国之后其设计理念以及构图设计一直沿用西方的创作手段,这一现象在原有影视作品中可以得到明显体现。随着艺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行业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运用在影视构图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艺术的发展,而且通过水墨元素的构图,使整个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以及故事情节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传统水墨元素艺术构图的过程中,其艺术形式具有变化多样的特点,例如,在《功夫熊猫之盖世五侠的秘密》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密不透风的夯实创作理念,通过紧密结构与空白位置的对比,使整个空间呈现出疏密有致的层次感,例如,在作品6分40秒时,鳄鱼和大猩猩群的画面对比就充分显示了这种疏密有致的艺术性形式,彰显了画面构图完整的特点。

(四)水墨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视觉效果的传达是整个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体现。水墨画中最基本的工具是水和墨,通过在影视创作的应用将其他色彩作为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而且,在影视视觉传达的过程中,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可以更形象地将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来,使人们在作品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高层次的视觉艺术。

(五)水墨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

影视广告是影视作品中主题创意形式的体现,因此,在影视广告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体现广告设计的基本价值,同时也应该充分彰显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而在一些特定影视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其画面、镜头等艺术效果主要是将宣传作品作为目的,使人们在广告观赏的过程中对作品留下印象。例如,在酒水水墨广告创作的过程中,创意者应该通过对广告片的分析,恰当的运用影视艺术,广告中通过水墨元素的注入充分彰显了酒水的悠久历史,而且,广告中通过水墨线条将酒坛以及人物进行勾勒,画面墨色素雅,浓淡相宜,充分展现了画面简约的艺术内涵。

三、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前景的分析

水墨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运用在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使作品呈现出特有的艺术价值。但是,在现阶段影视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水墨艺术的艺术创作只是占据了很少一部分,因此,怎样使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取得长足性的发展,就成为现阶段影视作品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影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水墨元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使观众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为水墨艺术的传承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影视艺术创作及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统水墨画与新技术的融合,可以使整个影视作品的创作充分展现民族价值。因此,在水墨艺术形式分析的过程中,影视创作者应该将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全新元素,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影视艺术中的传承及发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使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秦洁.数字视角下水墨元素和影视艺术互动研究[J].电影文学,2014.

[2]郭早早.论中国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赵季平;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乔家大院》;《卧虎藏龙》综观

我国当代影视音乐发展历史,赵季平和谭盾绝对是其间熠熠生辉的两个名字,两位大师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令人叹服的探索与尝试,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富于创造性地融合在其作品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民族性”就是二者艺术创作中最鲜活独特的标签。但品味他们的作品,虽然同样都因所蕴含的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而赢得了广泛赞誉,却恰恰如同两支姿态迥然却各自含芳吐蕊的花朵,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品貌。这在引发我们深度思考的同时,似乎也看到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多样化路径。

一、赵季平与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的相同之处

赵季平和谭盾在影视音乐创作方面都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色彩而著称。两位大师在当前民族发展的大潮中,创造性地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提炼与改造,是公认的当今中国音乐创作领军人物。

(一)深厚扎实的音乐功底

赵季平与谭盾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音乐底蕴和扎实的作曲技术。赵季平出身于艺术世家,又在西安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作曲,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工作生活了二十一年。在此期间,赵季平始终如同海绵一般,在这片看似不够正规却十分“接地气”的“沃土”上饥渴地吸收民间音乐元素,晋地的秦腔、碗碗腔、秧歌、晋剧、信天游等等,都是他所关注的宝贵艺术资源。赵季平总结他的艺术创作时说道:“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他幼时饱受富于浪漫气息的湘楚文化之浸染,这使其在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时,在节奏、风格、乐器的使用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很好地运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手法,使作品本身富含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浪漫的文化气息。

(二)卓越不凡的艺术创造力

两位大师级的作曲家都有着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二人获得赞誉无数:赵季平被誉为是“乐坛神笔”,谭盾则在2007年被权威媒体机构评选为世界“十大杰出华人”,可见世人对二位在艺术方面成就的高度肯定。在音乐艺术创作方面,赵季平和谭盾有着音乐家所固有的使命感和敏感力,他们似乎总能极为精准地把握民族音乐的精髓神韵;再加之,二者又具备了极高的作曲技巧,在运用民族艺术元素方面总是显得举重若轻、炉火纯青,又似信手拈来、妙手偶得,二位大师最终将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精华元素巧妙而完美地纳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之中,使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深深地印刻着“中国”烙印,彰显着华夏风采。

(三)完美和谐的影音视听效果

赵季平和谭盾影视音乐创作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音乐作品不仅本身就极为出色,同时还能非常完美地融入到影视剧之中,成为不可或缺、分外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赵季平所创作的包括《远情》在内的《乔家大院》系列组曲的创作素材就是取自于晋剧曲牌,再匠心独运地将山西当地民间乐器二股弦定为主奏乐器,使整部作品都蕴含着极其浓郁的山西风格,与电视剧的主题、背景和人物都结合的恰到好处。令谭盾拿下奥斯卡原创音乐作品的《卧虎藏龙》也是如此,《月光爱人》《永别》等音乐的含蓄内敛和电影传达的气息非常吻合,音乐不仅仅是影片的连接和补充,而且是以能够与画面质感和故事情节做深层次交流和融合的介质物出现,二者相得益彰。

二、赵季平与谭盾影视音乐创作“民族性”的不同之处

在一次访谈中,赵季平评价谭盾及其艺术创作时说,“艺术家就要有创造力,就要打破过去的一切东西,去创造一片新的天地……我觉得他(谭盾)在创作方面是在不断地打破格局,在不断地探索,这是每个搞音乐的人应该追求的境界。”可见,赵季平认同谭盾的独创性,而这也正说明二者在艺术追求及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定不同。

(一)“立足点”不同

赵季平和谭盾都具有中西方双重的音乐知识背景,但二者的创作立足点是不同的。但赵季平立足于“民族音乐”,他始终扎根于“中国”这片沃土上,这一点在《乔家大院》组曲中有明显的体现,《远情》在运用晋剧音调的同时还加入新的调式和旋律,如增加了六度、八度大跳等等,这样的艺术处理,使歌曲显得更加悠远绵长、富于韵味,但作品本身仍属于山西地方音乐风格。谭盾的作品立足点则是“国际化”,他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中西文化交流意义,从容游走“东方”与“西方”、“现代化”与“国际化”之间,使中国音乐的浑厚与西方音乐的雅致合为一体,一部《卧虎藏龙》中就融汇了传统古琴、川剧打击乐、新疆的热瓦普以及西方的大提琴等多种艺术形式,多样的元素被和谐地融为一炉,恰到好处地向世界展现了一部“中国式”电影的多样风情。

(二)艺术追求不同

从音乐追求这一方面来看,赵季平和谭盾有着巨大差异。赵季平力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艺术,链接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弘扬时代主旋律,以“民族化”的音乐来展示“民族化”的风情。《乔家大院》组曲的主题、节奏、旋律和器乐都是中国式的,作品的中国特征明显。谭盾音乐创作理念却相对自由,他本人曾对此进行了深刻全面的总结,即“1+1=1”理论。他说“1+1”可以是东方的、西方的,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可以是古代的和今天的,也可以是民乐和西乐,这些音乐元素在经过全新的创造之后成为一个崭新的“1”。谭盾以宽泛的音乐创作视角、自由的创作思维“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艺术领域的艺术”。因此,《卧虎藏龙》虽然是充斥着浓浓的“东方”韵味,但却是西方人能欣赏的“东方”。谭盾自己也成为一个传播东方文化的“媒介”,向“世界”来展现“东方”的魅力。

(三)艺术技法不同

赵季平与谭盾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所采用的技法也十分不同。赵季平否定单纯地以“形”补“形”,不是运用了民族器乐就是传承了民族音乐,他透过民族音乐的表层形态———器乐、唱腔、演奏技术等,将其分解为能够体现浓郁民族音乐风格和文化气质的素材,并充分而圆融地运用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中国味”。因此,《远情》中能够听到山西的民歌、小戏,又能找到山西蒲剧、晋剧的影子,但《远情》并不是所提及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而是一首融合了这些民间艺术精华的现代歌曲。谭盾在创作《卧虎藏龙》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始终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主、西方音乐元素为辅,他要求马友友以二胡的方式来演奏大提琴,大提琴低沉的音色和二胡微微发颤的演奏技巧在四四拍的旋律节奏中融为一体,影片如同一幅淡淡的画卷就在这样哀伤的音乐中徐徐展开,令人心醉神迷。

三、赵季平与谭盾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成就

音乐伴随着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推介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赵季平与谭盾,这两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具有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勇气和担当,更是将中国影视音乐艺术创作推上了顶级作品的高度。赵季平曾感慨万千地说:“我为什么一直坚持做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谭盾也有着“要把中国当代音乐与文化风貌介绍出去”的执念,他的作品有着淳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并以富于挑战与创新的音乐创作理念来处理和调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等种种矛盾的音乐元素,使“中国化”的音乐最终升级为“国际化”。这在当前以“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大众传媒普及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也为我们探索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对内,能够“立得住”,坚守本民族的传统;对外,也能够“放得开”,更多地兼收并蓄、包容接纳。赵季平与谭盾,两位大师级作曲家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方面的理念十分一致,但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分别走出了不同道路,他们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之美。笔者对二位大师级人物的影视音乐创作进行比较,希望能够为更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影视音乐创作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蒋筝鸣.《乔家大院》主题曲《远情》创作剖析[J].电影评介,2008(08):52.

第5篇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平民视角;喜剧风格;市场意义

陈凯歌的《无极》耗资3亿元,金秋9月,冯小刚的《夜宴》耗资1.2亿元,岁末,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投资更是达到了令人咂舌的3.6亿元。2006年,就在国内电影界一线导演们在比着烧钱的时候,一部投资不到300万、由非一线编剧、非一线导演及演员完成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一经上映就引得评论界与观众交口、称赞。就在国产大片正陷入一种“高投入――名导演――全明星阵容――高票房收入――差口碑”的怪圈的时候,这么一部“轻量级”的电影能罕见地赢得票房、市场的双丰收,原因并不是偶然的。

一、《疯狂的石头》,一次平民主义的胜利

从根本上来说《疯狂的石头》的成功,首先是其平民主义创作思路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它完全从满足平民百姓的娱乐需要出发,让平民百姓做片子的主角,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戏剧化的描写,来反映平民百姓实实在在的喜怒哀乐。

第一,和其他影片不同的是,《疯狂的石头》中的主角既不是要拯救世界的英雄,也不是身怀绝技的武林豪侠,而是一群普普通通、为生活而整天奔波的小人物,影片通过对包世宏这一人物的描写细致而准确地刻画了这群小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个性特征。警校毕业的保卫科长包世宏生活如同他的健康状况一样到处都不能令他满意,“8个月都没发工资”,“捡个烟屁股也捡不出红塔山”,但为了“二百多张等着吃饭的嘴”,他还是答应承担保卫珠宝的任务。并且还施展聪明才智安装声波警报器、虚晃一枪在铁丝网上悬挂“高压有电”的假警示牌。在获悉厂长的儿子被绑架后孤身一人赴道哥的约会以及在电梯间勇斗大盗麦克等一系列情节勾勒出了一个优秀的草根英雄人物。然而影片紧接着就对这种英雄意味做了多方面的消解:他因小便不出来而又是砸玻璃又是拔火罐的穷折腾;并且公安院校毕业的他尽管满口的“痕迹学、犯罪心理学”,但其绞尽脑汁精心布置的防盗措施仍然让两拨贼出来、进去好几次,这种消解,使得包世宏这个人身上的凡人成分大大多于英雄成分而显得更亲切一些。并进而因其亲切感而迅速A得了观众的认同,

不但如此,为了进一步巩固影片的平民立场,《疯狂的石头》甚至还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人物”有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贬低,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大多数影片中主要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富商、官僚在这部影片中全都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反面人物:富商冯董在影片中表现出的冷血恰好迎合了当前中国贫富不均的社会环境下国人对富裕阶层“无商不奸”的情绪性偏见,其人格缺陷成了处在社会底层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获得心理平衡的一个绝佳对象。而对官僚代表谢厂长的刻画虽着墨不多却一针见血,他为了“这以上全都是你的”的个人利益而不惜出卖全厂人的利益这一点,恰好影射了当前一部分国企领导假公济私、“倒了工厂,肥了厂长”的嘴脸。

第二,是影片主人公所处生活环境的市井性,和《英雄》、《无极》等国内大片中那些美轮美J的人造景观相比,《疯狂的石头》中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的确没有多少艺术美感可言:狭窄凌乱的居民区、行将倒闭的工厂、拆到一半的厕所、颓废破败的寺庙以及隔音效果极差的旅馆等等,你当然可以说这些镜头是凌乱的甚至是肮脏的,然而恰好是这些凌乱的镜头却忠实地记录了当前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真实的生存环境,或许我们看完电影走出影院,上述这些曾经在镜头中出现的场面会立即真实地朝我们扑面而来,而唯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影片的制作者的良苦用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真正的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并立足生活表现艺术。

所以,《疯狂的石头》的成功,首先是其主题定位的成功,它并不打算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雅俗共赏、多方讨巧的完物,而是实实在在从平民百姓的立场出发,从娱乐而不是教育他们的意图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场平民化视觉的“家常便饭”。因而,能赢得平民百姓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疯狂的石头》,强烈的喜剧风格

300万元的投资给这个影片留下的发挥余地并不多,况且在中国电影界,创作这种平民关怀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也并不是第一个,而在没有大制作、大明星的前提下,它取得成功的原因恰恰是,影片把这种关怀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喜剧化形式展现了出来,这种喜剧效果主要是凭借以下几点创造的。

第一,大量使用巧合的喜剧化故事情节。谢小蒙向道哥的女友求爱遭拒,反被对方狠狠地踩了一脚,剧痛使得他手中的可乐罐凌空坠落,砸向包世宏的车,并且使得这个车撞到了路边一辆宝马,而这恰好将道哥等一帮正在搬家的贼给救了;装备齐全的国际大盗,被小偷偷走了作案工具,仓促间买来的水货工具,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更可笑的是,身手敏捷的他最后败在保卫科长一包石灰下。影片正是在这一环扣一环的巧合中推进故事情节的,尽管过多的巧合有可能会消解影片的现实感,然而其作用正如导演宁浩本人所说的一样,“冯小刚的幽默我不敢比,他剧中的台词功夫很厉害。我的电影更多是靠情节的巧合和阴差阳错引大家发笑的”。

第二,幽默搞笑的语言风格。 《疯狂的石头》中另外一个喜剧化元素就是人物语言所产生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的产生则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的变形:如谢小蒙将以前政治话语中的权威人物的斗争哲学语录改写为“与老爸斗,其乐无穷”,道哥的手下在厕所时将流行歌曲改成“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这种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家环矫嬉蚨哉庑坝锏氖煜ざ倍感亲切,另一方面又因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不禁莞尔。二是,故意让人物一本正经地说出一些不符合他们身份的话,如作为盗贼的道哥在女友背叛他的时候他愤怒地喊“什么世道!还有没有王法”,“世道变了,咋就没有好人了呢”,还有大盗麦克的那句“我的招牌就是讲诚信”。这种人物与语言之间的不和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张力,从而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第6篇

一、电视电影在创作题材上的现实主义风格

由于影院电影很大程度上是靠票房收益来评价电影的认知度,电视电影则是依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来品评的。因此,电视电影在创作题材上要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调查,中国的电视电影占百分之八十的是现实主义的题材风格电影,尤其是百姓生活、民生类故事题材都极受欢迎。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电影中,爱情故事类也占很大的比重。例如爱情故事片《不敢说爱你》《警花燕子》等都是这类作品。这些电视电影作品,每一则故事都可以以现实主义题材为指引,让观众沉浸其中,观众们对于影片的情感体验十分强烈,对于这些影片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状况的思考也可以发人深思,人们可以自我体验这样的具体情境。电视作为电视电影的传播媒介,可以以其真实性和情感性吸引观众,面对众多的电视类节目,电视电影的特点被付诸电视媒介来表现,可以利用小媒介创造大的传播效果。尤其是针对于现实题材的影片创作都接近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以现实题材和纪实风格为主,贴近于大众情感,侧重于描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类的电视电影要做到的不是特效和恢弘的气势,要做到力求贴近现实,以情动人,虽然注重影片细节的表现和情节的连贯性十分重要,但也要对不同的电视电影作品区别对待,做到不同的审美感官,以期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二、电视电影在人物角色上的典型处理

典型的人物角色不仅是剧场电影,也是电视电影提升魅力的地方。由于之前提到的电视电影讲究贴近生活,电影中的人物也要反应各自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也是电影要反映的一个重点之处。例如影片《不敢说爱你》中的黑子,从一个没落的修车工人,因为恋人的背叛,使其性格扭曲,一切以金钱为重,不再相信爱情的存在。自从他认识了大学生蓝馨,从他们之间曲折的交往中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致最终获得了对于蓝馨的爱。而女主角蓝馨虽然处于大学时代,但仍然有家庭的负担和苦恼,她一边摆脱着自己的生父,那个有钱却不疼爱自己女儿的老板,还有那些社会上滋扰她的闲散人员。此时,蓝馨遇上黑子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他们之间通过几次事件的处理,虽然也有误会,却深知自己已经爱上了对方,只是各自的内心没有捅破。影片《不敢说爱你》就是这样一部电视电影,里面的黑子和蓝馨就是展现了普通人的爱情,真挚而令人感动。这两个人物也十分典型,一个是在读大学生,一个是社会上的小老板,虽然层次和学识都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爱情的碰撞,使不相信爱情的人们重新追回了爱情,得到了爱人的真心。塑造有魅力的人物角色是每一部电影需要考虑的事情,电视电影就是要以独特的创作来深化人物内心,展现现实的每一个故事,使里面的人物角色饱满而充实,不做作,这也能够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符合拍摄短小而精悍的电视电影的设计需要。此外,电视电影还要根据每一部剧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风格定位,每一个典型人物都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占据主位,鲜明而惟一的叙述故事发展,他们的感动,他们的角色魅力都是需要传达给每一位观众的东西,也可以说这是导演的创作意图的表达。影片《警花燕子》中的主角田燕和端木长春也类似于前面提到的《不敢说爱你》中的主角黑子和蓝馨,虽然角色的地位不同,但是他们也在不同的经历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田燕的假小子似的性格也符合这样的角色定位,而端木长春古板的律师形象也好似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了在人物角色上的冷处理方式的展示。借助于影片最后在处理交通事故上的发展与结果处理,他们之间的爱情初见端倪,律师端木长春为了良知透漏了信息给田燕,使被告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在影片人物角色处理上,这种典型人物的设置加深了观众对于该片的认可度。因为选取了现实题材的故事素材,小人物在片子中的重要性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角色,面对观众对于故事片的渴求,可以使导演去挖掘观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心理需要,去满足老百姓的观影需求。其他一些影片也有展现典型人物特色的,例如影片《金牌工人》里的徐振国就是新时期新型个人的代表,常局长是新时代的改革者形象。影片《督察队长》沈泉和朱豪也是普通的警察形象,他们有极高的职业素质,但在生活上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和人们对他们的不解。影片《天籁》中的央金、根嘎、扎西都反映了藏族同胞对于祖国的热爱,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也是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

三、电视电影对于时代内涵的把握

电视电影因为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电视,因此,可以说,它还起到了与电影不同的宣传效果。电视电影的故事情节可以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虽然最为一个电影的类型,它却以通俗性与艺术性相贯通,可以追求独特的电影美学。剧场电影追求恢弘的场景效果,震撼的视听享受,但往往这些投资巨大的大片失去的就是人本主义的精神内涵,在电影的灵魂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的。电视电影在电视上的广泛传播,比电影观众拥有更多的受众群,可以响应党的号召,强调和谐社会的文化需求,特别是一些可以反映主旋律的影片和人物纪传式的故事片对于强调社会文化价值,体现 民族精神感召,树立时代新风尚。众所周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电视电影,例如《极限救援》《任长霞》《走四方》《金牌工人》《督察队长》《天籁》等。这些影片虽说题材很不一样,但是不同的故事也都可以反映当下中国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识。这些影片都是以讴歌时代精神为己任,处理不同的事件,这些影片在叙事上也体现了时代感,具有影片自身的文化价值所在,在影片的设计和制作上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鲜明。

四、电视电影的叙事处理

叙事是强调电影故事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电视电影篇幅较小,不可以借视听语言和场景来吸引观众,因此就要在故事的叙事上做文章,力求做到电影的现实主义来打动观众。电视电影的这种特点表现也可以有自身的优势,要做到日常化的生活处理,避免出现与电视剧那样的较长的故事情节讲述和场景表现,要做到短小精悍,使每一则小故事叙述起来更加凝练,尤其是可以深化整个故事的主题思想,渲染合理的故事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变化,给电视之前的观众展现出电视电影独特魅力。很多电视电影都具有优秀的叙事性,尤其是一些表现惊险刺激故事的叙事,例如《极限救援》就是如此,李晨饰演的刘武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陷入了爱情和工作两忙的境地,影片开始时的叙事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开端,随着一系列事件的紧张出现,刘武为了挽救一个儿童的生命,故事中出现了撞车、堵车和高速路迷路等很多事件,一系列的人物也纷纷登场,交警、广播台、高速路上救援的人们都投入到了这场救援中去,影片也渲染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人们的关怀之情。该片中的叙事情节就是以哈尔滨的一个普通的哥司机救人的事件为创作主体,该故事情节不同于好莱坞大片式的特效场景,但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展开,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也使观众身临其中,这样的故事可以说更吸引人,因为观众就是在普通的生活中体验社会人情冷暖的,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类似于这样题材的电视电影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电视电影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电视电影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求以现实社会题材为主,也要挖掘电视电影的深层次意义,对于一些电视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法也要注意。由于电视媒体的特点,在艺术上要做到增强电视电影的表现手法,不仅要使其具有电影的影像风格,也要吸收电视剧的剧情的有益之处,这样才能进行多方面的创作,取长补短,在题材、角色、影片的表现等多方面有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营造特殊的影视效果。

电视电影对于镜头的使用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变换,这对于表现性来说可以增强电视电影的不同风格,《极限救援》中疾驰而过的出租车,利用跟镜头进行出租车的跟拍,加之移镜头的出现,展示窗外的景物变化,景物在移动,可以深化主题。此外,对于电视电影的画面构图也很讲究,《极限救援》偏重于纪实风格,该片可以营造动感和刺激的情景再现,虽然电视电影的投资较小,使得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在景色变化和处理方面还与剧场电影有很大差距,但是通过合理的构图、音效的加入以及故事情节的展开,也能够创造出电视电影的经典之作。

总之,国产电视电影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二十几年,作品也出现了不少,但仍需要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使该类型的电影市场逐渐展开,适应电视观众的观影需要,同时,也可以推进国产电视电影的在创作上有着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徐怀静.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视听艺术;叙事艺术;影视作品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06-01

一、听觉艺术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作用

(一)产生不同的抒情效果

视听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体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包含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的艺术元素,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作品运用镜头语言、光效、构图、色彩和音乐等技术技巧,无论是何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感情表达上都需要通过音乐烘托和渲染其情节和人物,使作品能够对观众产生以情感人的效果。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电影音乐成为不可替代的元素之一,音乐的抒情表意功能不但能够深刻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而且可以对电影作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1]

例如赵薇指导的电影《致青春》中王菲主唱的主题曲《致青春》,主题曲以女生如春燕呢喃般的吟唱方式,进入电影的情境,电影中的音乐具有青春的热忱与脆弱和青春过后的悔悟,当音乐和画面同步的时候,更能够表达主人公波澜起伏的情感,也能把观众带到电影情境中,使观众感同身受。在由杨文军导演的电视剧《致青春》中,音乐的表达方式和电影是不一样的,音乐响起时,就必须与电视剧中的多种元素协调,比如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环境渲染等,形成最佳的匹配关系。

(二)具有不同的戏剧性表现

创作者要想创作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首先在情节结构和剧情安排上都应该注重轻重缓急的原则,并且要以前期的情感作为影片的铺垫,为了中期的情绪能够积压在部分,选用戏剧冲突的方式为情感的发泄找到出口,使主人公和观众内心积压的情感都能够得到释放,并在后期结局的时候用交代情感的方式使作品整体得到升华。听觉艺术的运用对影视作品本身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艺术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声影片到有声影片、从单声道到立体声道的发展,都能够充分地说明听觉艺术对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并且对影视艺术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在电影《致青春》中,整个影片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声音的出现对情节的不断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影片因剧情的展开而产生的突兀和生硬现象,使影片更具震撼人心的效果。声音对电影突出的戏剧性和对电视剧突出的戏剧性是不同的,在电视剧《致青春》中,当画面和音乐达到同步时,观众能够对影视作品产生感同身受的观影体验,并且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由于电视剧这一类影视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所以声音的插入能够更细腻和更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视觉艺术特征在电影和电视中的具体体现

(一)色彩在电影和电视中的不同运用

在影视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电影作品还是在电视剧作品中,色彩、光线和镜头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所运用的色彩、光线和镜头都是不同的,运用不同的视觉艺术特征进行创新从而能够产生独特的影视作品。[2]观众可以从这些艺术特征里感受不同的视觉体验,不同的色彩、光线和镜头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氛围,还能够推动剧情发展。从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再到现在的3D影片,视觉艺术在影视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其诞生还为视觉艺术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电影《致青春》中,影片开头就运用热烈的暖色调展现大学校园生活,烘托一群年轻角色的青春气息,在电影后期开始出现冷色调,渲染人物转变后的成熟和世故。而整部影片对冷暖色调的运用使得作品呈现出了一种青春洋溢感,却又要面对现实带来的沉痛。而在电视剧《致青春》中,同样的故事却有不一样的呈现,电视剧的整部作品都加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充满青春的氣息,就算剧情后期角色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层层挫折也阻碍不了其对青春的向往。相比电影作品,电视剧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对青春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更不乏青春的激情。

(二)镜头在电影和电视中的不同运用

在当代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必然缺少不了对镜头的运用和选取,其作为影视作品的组成元素,对作品的呈现和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影片的审美风格和特征。

比如电影作品《影》,通过恰到好处的镜头使用,展现了作品给人的观影感受。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人物关系与环境气氛。在这部电影作品里,有两处的镜头应用较为巧妙,分别是移动正拍以及垂直俯拍两个方面。而电视剧的镜头运用,更多是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中心。镜头的景别以近景、特写为主,并通过对镜头的处理,把演员真实、生动、细致的表演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南行记》就有不少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人细节,多通过人物的近景、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叙事艺术在电影和电视中的运用

在影片中,不仅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很重要,叙事艺术也相当重要。随着现代电影和电视的多元化,影片的叙事结构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根据剧本讲述故事,更多是需要看导演如何展现故事。在影视作品中,叙事艺术的运用可以给影片带来不同的视觉呈现效果。[3]

比如在电影《致青春》的开头,直接呈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氛围,如女主人公在文艺晚会上演唱李克勤于1992年所发专辑的主打歌《红日》。电影运用的是叙事艺术中较常见的错位叙事,将历史存在的时间和未来即将发生的时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后现代主义主张的随意性、颠倒性和跳跃性。如今,我们更主张后现代主义、打破封闭模式。而电视剧《致青春》与电影不同,叙述具有一定的时间线,围绕时间线展开剧情,但其又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因此我们称之为时空艺术。电视剧运用具体形象的空间场景摄制,来代替小说中抽象的语言描述,使得电视剧的时间线非常清晰明了,这是电视与电影的最大区别之一。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影视观众来说,无论是创

第8篇

关键词:舞蹈;古典舞;影视艺术;美学

每当影视作品中出现舞蹈场面时,其优美的音乐、飘逸的服装、精致的舞美设计、曼妙旖旎的舞姿……银屏前的你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些旋转不停、舞姿美妙的舞者们所吸引了。很多时候,影视剧中的舞蹈,代表的不仅仅是人们视觉中的眼花t乱,更多的是以舞传情、表达人物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或是叙述人生故事。舞蹈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让影视艺术更具美感、更有生命力。在影视剧中,舞蹈具有高度的娱乐观赏性,它在与银屏完美的融合之后,具有抒情和叙事的双重作用。同时,影视不仅仅是科技工业,也是美学与艺术的结合,因而,舞蹈艺术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美学意义也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因为它是生动形象的影像内容。

一、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

我国古代《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我们说,舞蹈在表现人的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真实性和直接性等方面,往往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的表达包括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形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姿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映。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它从先于自己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因而是在各种艺术的交叉点上诞生和发展的。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

二、舞蹈在影视艺术创作中与情节的协调美

中华民族几千年持续发展的文明传统,从“有无相生”注重整体功能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等文化观念,到具体的审美方式,都有着大量可供汲取的民族智慧的精华。中国影视艺术与传统古典舞蹈文化亦有着天然的联系。

1.与情节的协调性

影视剧创作中的舞蹈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影视剧创作中,舞蹈片段的安排要理解剧情的主旨、情节、人物和风格等;要清楚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域背景;要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甚至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还要根据导演确立的影片风格决定舞蹈的风格。在完成这种种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要和导演、音响设计或音乐编辑商量具体的音乐段落,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长度等技术性问题。而后舞蹈片段的创作不可能再是自律的,它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与结果要严格依据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众多的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长袖舞”,这不仅是因为它姿态优美,还因为它是我国古代舞蹈形态的标志。从汉代开始,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就已形成,而这种以阴柔为主,同时体现着内在阳刚之韵的舞蹈,在众多的影视剧中频频出现,无一不给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增色不少。例如《卧薪尝胆》中的片段――小雅•南有嘉鱼,其中的这段舞蹈,正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喜好乐舞,以致出现倡优女乐“遍及诸侯后宫”的情势。而剧中舞蹈的内容,也采用了楚舞的特点,甚至运用了我国古代联袂踏歌的形式,使得舞蹈与剧中的历史、情节很好的吻合,并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此时越王勾践内心的矛盾冲突。又如:《唐明皇》中,《剑器舞》和《胡旋舞》场面的运用,也都符合了当时唐代以这两种健舞最为著名的现实,并以此舞来显示大唐帝王的气度和大唐王朝国运的昌盛。

2.与画面的协调性

在影视这种综合艺术中,舞蹈场面的设计与剧情的表现可以相互转换。主要体现为与影视作品中画面的协调,即舞蹈的画面可以在作品中成为渲染气氛,表现情感,并同时表现剧情,从而使得舞蹈与视觉画面和谐一体,以达到舞画并茂、水融的效果。例如:《西游记》中的仙女舞曲,玉皇大帝与众仙一同欣赏嫦娥等众仙子带来的曼妙舞蹈,与孙悟空在五行山下挣扎的画面穿插出现,这种结合更加烘托了两种不同阶层,不同命运所造就的矛盾,在看似优美的舞蹈中天上地下、明亮与阴霾交融,展示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这其中包括现实的和心灵的。

三、舞蹈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抒情美

从《诗经》和楚辞中埋设的最早的情感模式,经由魏晋六朝的率意创造,以及无数唐诗、宋词的斟酌推敲,中国审美意识中对“情”的把握,达到了极其细致精妙、极其复杂成熟的程度。从舞蹈艺术的内在本质属性方面来看,舞蹈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性就体现于抒情性中。因而,在影视剧中,舞蹈在其中的运用也显现出它的这一优势。其抒情性又表现为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

1.情的交融

中国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古典舞蹈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处理画面的方法神似。细加分析也常有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我们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当然,在影视这一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手法,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与试验。

舞蹈一般的表情性动作,是指那些与人的情感和情绪相联系的身体的动作变化,包括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这些,在影视艺术中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情绪的纷繁变化所形成的。影视作品中,安插舞蹈场面,来抒发主要角色内心情感的情况,在古装戏中比比皆是。在创作中同时承担着抒情、娱目的作用。如果演员可将二者融为一身,在剧中,可达到出奇的视觉效果,如果不能,则经常会采用近景与远景,真人与替身相结合的拍摄手法来弥补。例如:影片《神话》中,玉漱公主在山上为蒙毅所舞的那一段,虽不足一分钟,但整段舞蹈在周围自然画面的衬托下,既体现了玉漱对蒙毅的爱恋,也抒发了她对自由的想往。而这段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元素动作的舞蹈片段,也是典型的以舞传情的代表。

2.意的交融

影视剧中的舞蹈,不仅可以传情,还可以成为贯穿主题的构成内容。主要是指舞蹈片段的设计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情景氛围的表现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协调性。如:电视剧《富贵》中,花鼓灯在其中的很多情节中成为了一种贯穿全剧的线索,在人物经历的不同生活阶段,它都承担了一定的说明人物命运,对待生活态度的任务。“花鼓灯”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充分地体现出汉族传统民间歌舞的主要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称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花鼓灯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的舞蹈艺术,它的舞蹈动作大都是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提炼发展起来的,如“簸簸箕”“双扯线”“回头望”“端针扁”“单挎篮”“老鹰磨云”“燕子试水”等。它包括舞蹈、歌唱、小型戏曲节目等形式,情绪热烈奔放,场面壮观,加上用大锣、大钹、花鼓、小锣伴奏,形成节奏欢快、铿锵有力的艺术风格。其曲调来自民间小调,或轻快优美,或哀怨抑郁,或奔腾激昂。但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得“花鼓灯”在本部电视剧的创作,塑造人物性格,表达角色感情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表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

综上所述,影视作品中的舞蹈片段都应当通过与画面、与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协调,在突出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同时,发挥其优势来服务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示、主题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最终更好地实现影视艺术的整体表现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但它同时又以美学特征和文化性格区分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如今,从舞蹈的角度,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应当以中国美学的独特视点去研究中国影视艺术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当中,已经生成了自觉的审美主体,建立了约定俗成的审美方式,并积淀了丰厚的审美趣味,这一切可以作为论证中国各个艺术门类美学的基础依据。因而,探讨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影视创作中的美学的关系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切入角度,中国舞蹈美学从不同方面对影视民族化审美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第22页

[2]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1

[3]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

社,2002

[5]欧建平.《舞蹈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

第9篇

关键词:

镜头内的看到的东西,才是一切艺术的载体!

--英格玛·博格曼

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关键是利用画面及其辅助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常言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那么作为电视文艺节目创作者,想到了,又如何把"想到的"通过镜头或其他电视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电视这个特殊媒体的特殊表现形式,电视与广播、报纸、网络统称为四大媒体,而电视作为四大媒体中的龙头老大,它以其独特的声画结合的表现方式独占鳌头。它的霸主地位是其它三种媒体无法比拟的,虽然网络已发展到有声语言,但它的普及率与传播方式、表现手段、专业化程度与电视相比,依然是望其项背,可望而不可及。从1936年,英国BBC建立起第一家公共发射台开始,就预示着传媒界的革命,同时也奠定了电视的霸主地位。尽管现在电脑可以看光盘,网络上有LIVE、电影等,那也只能说网络借助了电视的表现形式。

我国电视始创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可以说走过了一个由弱到强、迅猛发展的曲线,特别是1993年以后,随着《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的出现,为我国电视发展史竖起了一块里程碑,结束了我国电视播报式的单一表现方式。尤其是后来的《实话实说》、《开心辞典》,再到如今的《星光大道》和各种选秀等观众参与的互动节目,更广阔的拓展了电视表现形式的空间,使电视真正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审美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越来越多的电视从业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把思想意识的东西,也就是你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感悟,通过电视手段表现出来?虽然电视是声画艺术,但它以画面表现为主体,以解说、采访(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为辅助手段。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些表现形式呢?

首先我们来看画面

(一)画面是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有人说老百姓的视线在画面上怎么流动,取决于创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画面承载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如湖北电视台张以庆获四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中,创作者将欲表现的世纪末心态,赋予了全是带铁栅栏的画面,表现了囚笼禁锢式的生活原生态;为了表现世纪末的浮躁,创作者用了一组表面上看毫无联系的画面,同时配以吵杂、喧嚣的音响效果;为了表现人与动物的异化,作者用了白(驯兽员)与英(大熊猫)的亲吻、白与英的对话等等。

(二)运用细节表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创作意识的间接表现。细节通过哪些形式来表现呢?一般来说,主要有画面,解说、叙述、画面与解说相结合等形式,由于画面与细节共同的具体性、感性特征,画面表现细节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它可以保持细节的多义性,能够为观众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

(三)运用"蒙太奇"的剪接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意为装配、安装。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等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如果找不到更好的画面来表现,完全可以通过"蒙太奇"剪接来达到目的。如《英与白》中"英"看到电视画面上女人做健美操时,自身动物本能的冲动;《难圆绿色梦》一片中,当马老听说树被全砍了,赶往当年的植物现场时,为了表现老人那种痛惜、气愤等复杂心情,作者用老人与被砍的树干、老人与被砍的树枝、老人与树墩的"蒙太奇"剪接,没用一句解说都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

(四)运用长镜头表现作者的思辨意识。思辨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长镜头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长镜头作为叙事语言,它是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一种创作观念。用这种叙述方法来代替人为编造故事、情节,用纪录真实生活来代替表演。它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还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真实可信。如《龙脊》一片中,表现贫困地区的人们渴望知识和文化意识的觉醒时,作者运用了一个长镜头:潘能高的爷爷在窗外看着孙子在教室里考试,看着看着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教室,站到孙子的课桌旁目不转睛的看孙子答题(其实他一个字也不识)。最后被老师请出教室后,还一步三回头的往教室里看,当镜头跟着老人走到学校大门口时,原来在校门外还有许多像"爷爷"这样的家长。这一长镜头将作者欲表现贫困地区人们那种虽然自己不识字,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将来有知识、有文化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有一期《今日说法》反映的是拐卖儿童案,当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问她是否知道拐卖儿童是犯罪时,她嘴上说不知道,表情却是侥幸,这时镜头摇到了她不停抖动的腿上,就是这一画面告诉了观众:这人说话不诚实而且心怀鬼胎。

所以恰当、巧妙地运用好画面语言,可以将作者的创作意识表现的形象、直接、淋漓尽致。

第二,恰当的运用解说词可以升华画面、深化主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解说是画面的解释与补充,更是创作意识的揭示与挖掘。它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主体--主体是画面。

(一)当画面可能产生歧义或看不懂的时候,需要解说。如:《藏北人家》一片中白玛拾牛粪一段,开始白玛用手向揉面一样,把散落的牛粪捡起扔到一处,连着三个画面后,解说词出现了:"白玛每天一大早都要把散落的牛粪拾到一起,晒干当燃料"接着就说:"藏民们并不认为牛粪是脏东西,晒干的牛粪烧起来没有异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解说词,观众肯定认为藏民真疯了,怎么会用手去抓牛粪呢?

(二)当需要揭示和挖掘画面背后的本质与规律时,需要解说。如:《话说运河》解说中,将长城比作阳刚、雄健的一撇,将运河比作阴柔、深沉的一捺;再如《藏北人家》结尾中,画面是清晨万物生机的草原,措达去放牧,解说与此对应的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对措达?罗追来说,就像他们手中纺锤一样,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永远是那样和谐、宁静,那样安宁。"就是这么一小段解说,深刻的揭示了全片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对牧人们那种无忧无虑、没有世事纷争的生活的向往与羡慕,解说使画面得到了生活和深化。

同期声的运用能够对创作的主题意识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期声是指:用电子采录设备在纪录视频信号的同时,纪录并在重放时,与视频信号保持同步的真实的现场声音。同期声包括背景声和同期声采访录音,同期声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缺少的因素,荧屏上的人如果没有同期声。只见嘴动不闻其声,那么,关于这个人的所有解说、旁白都值得怀疑。所谓言为心声,当我们从被摄对象嘴里听到他自己的话时,我们可以直接而真实的了解这个人。所以在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当中,恰当地运用同期声,将对表现主观意识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如: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一片中,对几位远嫁日本的中国女人的采访就很耐人寻味,其中对片中最后一位女人的采访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记者对这位想搭婚姻之船,圆出国梦的女性作了简单的介绍:

这位女士原名叫某某某,是吉林延边人,某年某月通过其在日本的表姐介绍,嫁到日本后改名为"某某某子"。接着就是一段采访对话:

记者:你结婚的时候是在这所房子里吗?

答:是的,当时完全是按日本风俗,我穿的是**(日语)。

记者:什么?

答:(笑)就是和服。

记者:(指着神龛)这时什么?

答:这是供......供......就是供的。(支吾了半天也没答上来)

此处说明尽管她加入了日本国籍,改了日本名字,穿了日本衣服,但是她离真正的日本文化差远了。接着记者进一步追问:

记者:那你结婚时父母参加了吗?

答:(有些尴尬)没有。(迟疑了一会补充)太远了。

记者:那就你一个人吗?

答:(红着脸)就我一个。

因为前面已经交待她的表姐在日本,可他结婚这么大的事,(父母不来可以理解)表姐在日本竟都没来,可见她不但没有了亲情,连友情也没有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记者对这位女士以婚姻为跳板,达到出国目的的态度。通过这段递进式的采访,观众已完全领会了记者的褒贬、好恶、使全片主题更鲜明。

声画结合(即画面与声音的结合)

将使声画相升,收到1+1〉2的效果。世界本身就是视听统一的世界,没有声音的世界无法想象。将声画艺术有机地结合,使得电视与世界同步,保留了现实生活的环境氛围,最重要的是它恢复了人的本来面目。将画面与音响效果有机地结合,可以使声、画得到升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方荣祥》一片的开头,是一个剧场舞台的空镜头,画外音是以前方荣祥的唱腔和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当电视观众看到空旷的舞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时,一下就能领略到作者的意图,即表现了观众对方荣祥的热爱、呼唤和深深地怀念之情。再如:《英与白》中,音响效果恰到好处的运用:电视机里的声音、嘈杂的人声、音乐声、生活中发出的声音等等混杂到一起,对表达世纪末心态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难怪《英与白》四项国际大奖中就有音响效果奖。

总之,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画面、同期声、音乐、音响,犹如主菜和调料,想做成什么样的口味,要依据创作者的意图酌情加减。正如张以庆说得那样:好的作品不是拍出来的,而是思考出来的。那么思考出来了,又如何表现,就要看你掌握和运用"调料"的技能了,"调料"用得好,则色、香、味、俱全,反之则会使作品倒胃口,甚至无人问津。

另外,音乐电视作为一种声画合一的电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和其他电视作品一样,其创作完成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紧密合作。而光作为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音乐电视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造型、特定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在画面视觉效果的处理上,应该说有它的独到之处,也是其它艺术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音乐电视的创意设计中,对光的设计和运用应该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光为造型艺术的一种重要符号

在音乐电视的创造过程中,对光的运用和理解必须以作品的题材、歌词的含义、画面的整体风格为依据来进行选择和诠释,这样才能使它和其他造型元素融为一体,才能使整个作品在其画面的创作上更加整体、统一与和谐。

音乐电视是一种声画合一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由画面和音乐两大基本元素构成,而画面作为主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它不仅承载着诠释音乐作品所表达含义的任务,同时画面的形式也直接影响着其他造型元素的表现风格。

其二,非现实主义风格,也就是说一种抽象、虚构梦境式的情景的营造。其用光设计倾向于非常规化,即较多地采用逆光、脚光、侧光等非常规投射角度的光线,及闪烁的多变的光的运动,来塑造出奇异的视觉形象,造成陌生的、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这种画面的风格,应该说在众多的音乐电视作品中是运用最多也是最常规的。因为其画面中光和色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仅能直接调动观众的欣赏与审美情趣,将观众的情感引入视觉效果强烈的画面结构中,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思考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和意蕴。

如《记忆中的你》,这是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音乐电视作品。这部作品在用光方面的基本特征是对逆光和投射轴向单一的单侧光的着重运用。这类光线的特点是塑造性强、光质较"硬"。能造成一种神秘感和紧迫赶,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类似于版画和雕塑效果的硬调画面。较为适合表现战争题材和风格粗硬狂放的音乐电视作品,在《记忆中的你》这部音乐电视作品中,其中有一段场景是描写战场上几个负伤的战士,他们手拉着手紧挨在一起,摆出各自不同的造型,背景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画面设计出于表现作品主题的需要,刻意选择了硬调的画面造型风格,而这一风格的成型,主要是依靠运用很强的逆光来勾勒出演员的轮廓。夸张地强调了被摄物体的黑与白两个影调的层面,从而赋予了画面以群雕般刚硬的视觉效果。这一效果很好地反映出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有时候光线投射方向的本身就具有艺术象征表现的独特意义。例如在音乐电视作品《天唱》的最后一个镜头中,那道仿佛是从天庭中直射而下的光柱,就有强烈的宗教意义,使观者能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无边联想。所以说在音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光主要是被用于表达特定的情绪和情感的同时也是用于指示或暗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第10篇

关键词:励志;影视传播;短剧创作

励志题材的这类影视作品主题突出的是以奋斗和励志,人物选择上会偏向奋发向上的年轻人,抓住奋斗的特点来加入情节。在当前的影视剧创作中,在娱乐元素逐步突出,在给受众带来更多可供消遣的作品之外,更需要作品生活积极向上的元素来影响观众对生活的认识,提倡一种追求真善美的价值标准。

一、以励志为主题的青春剧概述

1、电视剧中的励志主题

在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中,并没有提出过励志剧的概念,而励志作为一个主题的元素贯穿在各类型的电视剧当中,在中国电视剧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中,从单一的僵化,到丰富的类型,尤其以青偶像剧的创作中,励志元素的常常值得提出和表现的。

作为励志剧的典范《奋斗》讲述年轻人从毕业走向社会中的爱情与工作的困恼,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年轻人,成为了朋友。在这里,以年轻人的爱情为主线,他们渴望向往“乌托邦”式的生活,但在现实中,他们必须面对很多问题,在这个解题的过程中,他们在爱情与友情中纠葛。寻找青春的价值,奋斗的目标。

2、微电影中的励志元素

微电影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传播的发展,视频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机会。

励志题材是微电影类型题材的一种,与电视剧不同,励志题材被直接划分为微电影的类型题材之一,例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以“80后”的青春为主题,多角度呈现了“青春、奋斗”的励志主题。在“幸福59厘米”系列中的《爱有多久》,讲述年轻人80后的梦想与爱情的碰撞中的执着和勇敢。

二、励志主题作品的表达形式

1、以“情”励志

青春偶像剧中的励志主题做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在以情感为主线的电视剧和微电影作品中,励志的元素与情感的线索相互渗透。

首先,关于爱情,青春偶像剧多以爱情为浓墨重彩描绘的内容,在所以蕴含励志主题的电视剧,以爱情为主线,使电视剧作品突出励志的元素,《相爱十年》就是反映青年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到底的勇气。

第二,关于友情,友情是青春题材作品中最纯洁而美好的表达,也是最彰显青春的风貌和特点的情感。尤其是在励志主题中,友情也最容易打动人。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是主人公许三多从一个胆小、软弱到坚韧、勇敢的奋斗历程,在当兵期间与史班长、伍六一等人的友情赞歌,展现的就是男人间友情的担当。

第三,关于亲情,青春题材的作品在关注年轻人的生活上逐步讲亲情的地位提升,80后在恋爱年龄中,他们多数人有着物质上的富足,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过去20年中国传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父母在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地位呈现不同的趋势,因此对亲情也需要重建建构,电视剧《家的N次方》就是以80后年轻人的独特视角为切点,以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开展,剖析当代离异家庭的生存现状,讲述了80后一代人在与父母观念上的碰撞和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2、以“梦”励志

梦想这个元素是励志题材影片表现主题最好的,在造梦和圆梦的过程中为观众树立一个励志的榜样,这类题材的作品通过实现梦想过程的展现,通过叙述和影像激励观众从中得到启发,在电视剧《我青春谁做主》中把三个坚持梦想、勇敢,独立有担当忠于爱情的女生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三个女孩各有不同性格,但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却浑然相同。

以“梦”励志的主人公都在经历生活上的风雨,在逆境中成长,在拥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让观众看到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三、关于励志题材作品创作的启示

励志主题的电视作品的特征的表现手法到作品最后的呈现,其受众是广大青少年,使得这一类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时代潮流。

1、从现实主义角度塑造真实人物

在励志为主题的创作中,人物的塑造要“接地气”,更要真实。罗伯特・麦基说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具备两个属性,一是你乍一看它是崭新的,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二是,当你仔细深入一看,才发现都是熟悉的,熟悉到里跟隔壁邻居一样。这就是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要融入一定的社会背影,在创新和典型中找到一个平衡,如果一旦偏离了这个平衡,脱离现实。

2、培养更多收视群体

第11篇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使审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艺术的追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审美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形式,同时在表达人的情感以及传递美感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摄影艺术的表达过程中,形式美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表现摄影作品的美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摄影能够借助于形式美实现与观众内心情感的一种共鸣,让人在不经意之间引发思考以及情感起伏。

1 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

1.1 摄影艺术中的空间感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众多的艺术家一般都会通过各种规律来表达作品的空间感。摄影艺术作品空间感的表现一般是通过线条和影调来实现的,常见的表现途径为形式透视和空气透视两种,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需要对光线以及拍摄角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摄影艺术空间感表现中的线条透视,主要是利用线条之间交织时产生的远近及大小关系来体现其空间感,而影调透视则是依靠影调的浓淡明暗等的对比来体现空间层次。比如摄影作品上的影调比较淡,那么其所描绘的就是比较远的景物;而影调比较暗,则表现描绘比较近的景物。另外,摄影作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还会借助于丰富的影调逐渐将人们的视线进行扩展和延伸,让人在不经意间进入更加深远的空间。

1.2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又可以称之为“体积感”,立体感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加深摄影作品的真实感以及生动性。大多数人都知道,雕塑在真实感以及生动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与雕塑作品不同的是,摄影作品在进行立体感的表达时,主要借助占有两度空间的画面进行塑造。摄影家主要借助于相应的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三度空间的表达,这样能够打破平面造型对立体感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体现其立体感。同空间感一样,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在表现时同样借助于光线和影调,逆光、侧光以及影调的变化等,都对摄影艺术的空间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风景进行拍摄时,所拍摄的风景图案之所以具有立体感,是由于拍摄时光线以及影调不断变化引起的。

1.3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作为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摄影艺术语言。摄影艺术中,动感的存在加大了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动感的表现时,主要借助于相关的技术技法以及艺术语言,通过技术技巧以及艺术语言的结合使用,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动感画面。

2 形式美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2.1 形式美的存在增强了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形式美的提升主要依靠形式表现方式的选择,想要最大程度地强化摄影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就必须保证形式美与摄影内容的和谐统一,并借助形式美与神韵美的融合,实现摄影作品的情理交融。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是摄影艺术作品中最为直观的表现,但摄影艺术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除了加强对摄影内容的重视程度之外,还要保证摄影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形式美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最大作用,在于支持和补充摄影艺术的表现能力,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式美对摄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实现了摄影艺术作品的升华,使摄影作用立足于现实又超脱现实,在通过摄影作品体会现实的同时,又实现了情感的表达和心理的共鸣。与摄影内容不同的是,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灵魂所在,是传达作者思想以及挖掘生活内在美的主要途径。而摄影作品的形式,则是摄影作品的光彩所在,借助于摄影作品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摄影作品内容的生动性,对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

2.2 形式美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着较大的强化作用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拍摄时,对摄影艺术家要求最高的,就是要学会在繁杂的自然界中获得最独特也是最优秀的摄影元素。抓拍最具审美价值摄影元素,然后将与拍摄无关的元素进行有效的过滤,将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侧重点进行完美的把控和体现。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形式美,然后通过独特的形式美充分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对摄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等,进行充分的感知以及理解。摄影艺术作用的形式美,具有目的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其中,形式美的目的性,是指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将摄影作品中的众多摄影元素进行提炼以及加工,以此来升华和凸显摄影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充分地体现摄影作品的张力。摄影艺术作品的创造性需要形式美的支持,即摄影艺术作品缺少形式美就缺少了创造性,因为形式美的缺乏会影响作品艺术性的表现力度。

2.3 形式美实现了对摄影作品情感和内涵的深刻传达

在艺术领域中,摄影作品是对摄影艺术家内心情感体现的一个重要形式,而摄影艺术作品中形式美的存在,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推动力量。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对自身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进行表达,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应用,以保证摄影艺术作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常情况下,如果摄影艺术作品仅仅是用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粘贴,那么就完全失去了摄影艺术作品的意义,一个高水平的摄影艺术作品必须完整地体现摄影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因为作品就是作者情感及思绪的寄托。

第12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创作;形式美;作用

0引言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使审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艺术的追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审美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表现形式,同时在表达人的情感以及传递美感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摄影艺术的表达过程中,形式美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在表现摄影作品的美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般情况下,摄影能够借助于形式美实现与观众内心情感的一种共鸣,让人在不经意之间引发思考以及情感起伏。

1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

1.1摄影艺术中的空间感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时,众多的艺术家一般都会通过各种规律来表达作品的空间感。摄影艺术作品空间感的表现一般是通过线条和影调来实现的,常见的表现途径为形式透视和空气透视两种,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需要对光线以及拍摄角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摄影艺术空间感表现中的线条透视,主要是利用线条之间交织时产生的远近及大小关系来体现其空间感,而影调透视则是依靠影调的浓淡明暗等的对比来体现空间层次。比如摄影作品上的影调比较淡,那么其所描绘的就是比较远的景物;而影调比较暗,则表现描绘比较近的景物。另外,摄影作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还会借助于丰富的影调逐渐将人们的视线进行扩展和延伸,让人在不经意间进入更加深远的空间。

1.2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

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又可以称之为“体积感”,立体感的存在能够进一步加深摄影作品的真实感以及生动性。大多数人都知道,雕塑在真实感以及生动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与雕塑作品不同的是,摄影作品在进行立体感的表达时,主要借助占有两度空间的画面进行塑造。摄影家主要借助于相应的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三度空间的表达,这样能够打破平面造型对立体感的限制,最大程度地体现其立体感。同空间感一样,摄影艺术中的立体感在表现时同样借助于光线和影调,逆光、侧光以及影调的变化等,都对摄影艺术的空间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风景进行拍摄时,所拍摄的风景图案之所以具有立体感,是由于拍摄时光线以及影调不断变化引起的。

1.3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

摄影艺术作品的动感作为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摄影艺术语言。摄影艺术中,动感的存在加大了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动感的表现时,主要借助于相关的技术技法以及艺术语言,通过技术技巧以及艺术语言的结合使用,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动感画面。

2形式美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2.1形式美的存在增强了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形式美的提升主要依靠形式表现方式的选择,想要最大程度地强化摄影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就必须保证形式美与摄影内容的和谐统一,并借助形式美与神韵美的融合,实现摄影作品的情理交融。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是摄影艺术作品中最为直观的表现,但摄影艺术家在进行摄影作品的拍摄时,除了加强对摄影内容的重视程度之外,还要保证摄影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形式美对摄影艺术作品的最大作用,在于支持和补充摄影艺术的表现能力,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式美对摄影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实现了摄影艺术作品的升华,使摄影作用立足于现实又超脱现实,在通过摄影作品体会现实的同时,又实现了情感的表达和心理的共鸣。与摄影内容不同的是,摄影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灵魂所在,是传达作者思想以及挖掘生活内在美的主要途径。而摄影作品的形式,则是摄影作品的光彩所在,借助于摄影作品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增加摄影作品内容的生动性,对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

2.2形式美对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着较大的强化作用

在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拍摄时,对摄影艺术家要求最高的,就是要学会在繁杂的自然界中获得最独特也是最优秀的摄影元素。抓拍最具审美价值摄影元素,然后将与拍摄无关的元素进行有效的过滤,将整个摄影艺术作品的侧重点进行完美的把控和体现。一般而言,一个好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形式美,然后通过独特的形式美充分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对摄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情感等,进行充分的感知以及理解。摄影艺术作用的形式美,具有目的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其中,形式美的目的性,是指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将摄影作品中的众多摄影元素进行提炼以及加工,以此来升华和凸显摄影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充分地体现摄影作品的张力。摄影艺术作品的创造性需要形式美的支持,即摄影艺术作品缺少形式美就缺少了创造性,因为形式美的缺乏会影响作品艺术性的表现力度。

2.3形式美实现了对摄影作品情感和内涵的深刻传达

在艺术领域中,摄影作品是对摄影艺术家内心情感体现的一个重要形式,而摄影艺术作品中形式美的存在,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推动力量。摄影艺术家借助于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对自身的情感和作品的内涵进行表达,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应用,以保证摄影艺术作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常情况下,如果摄影艺术作品仅仅是用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粘贴,那么就完全失去了摄影艺术作品的意义,一个高水平的摄影艺术作品必须完整地体现摄影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因为作品就是作者情感及思绪的寄托。

3结语

摄影艺术作品要想更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就必须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和升华。首先,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善,体现生活、感悟人生,并借助形式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实现情与景的结合。其次,增强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而将人们的情感以及思想内涵进行融合和体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美。最后,通过欣赏摄影艺术作品来实现身心的洗涤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郭友军.形式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177-180.

[2]额尔敦毕力格.浅谈形式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22):155.

[3]唐楠.浅析摄影艺术中形式美的构成要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7):161-162.

[4]殷宗伟.试论艺术直觉与摄影创作的关系[J].潍坊学院学报,2006(03):52-54.

第13篇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应该寻求和其艺术表现方式配合的合理的表现模式。其中,影视化妆和服饰的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大特点,有利于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协调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门集编导、演员表演、美术、摄影、灯光、化、服、道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优秀的广告必须把众多视听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影视化妆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它要同许多艺术部门取得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影视 化妆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43.1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影视化妆,是从绘画延伸出的、与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型艺术,它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绘画基本技巧外,还应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通过合理的化妆造型,准确体现剧中人物的地位、身份、个性、心境,使人物角色获得一个确定的外部形象,对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鉴于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显得意义非凡。由于影视化妆现实主义创作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忽视环节,因此对于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如何进行影视化妆,怎样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至关重要。习惯上将影视化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化装造型,即化装艺术的创作部分;另一部分是化装的工艺技术、表现技法、表现手段。鉴于这两个部分,对于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做一下几点分析。

一、首先。影视化妆与其他影视表现艺术的结合

(一)影视化妆与服饰的相结合,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

影视化妆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并不是独立的人物呈现模式,因此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应该寻求和其艺术表现方式配合的合理的表现模式。其中,影视化妆和服饰的相结合,便是其中的一大特点,有利于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协调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门集编导、演员表演、美术、摄影、灯光、化、服、道等众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因此,影视化妆不是独立的艺术创作,它要同许多艺术部门取得相互协调,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如服装与化妆的配合方面,它的功能不只限于视觉方面,同时还向观众揭示人物的性别、身份、时代特征、人物性格和所处的场合。当然服装的风格要与化妆相一致,作为统一的人物造型,服装化妆应是统一的风格形式。

服装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妆的色彩和感觉。一般来讲,在柔和灯光布局下,浅色服装或亮背景时,化妆宜淡;服装越深,背景较暗或灯光布局较亮时,化妆越深。因此在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遵循影视化妆和影视服装的融合原则,不仅仅对于主题反映和故事烘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影视作品的艺术呈现和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影视化妆与影视背景的结合,体现环境和人物的融合 影视化妆与影视背景的结合,体现环境和人物的融合又是在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中要遵循的一条必要法则。影视艺术作品是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延伸。从I:_点可知,舞台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作为化妆,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各艺术门类的关联性,尤其是与美术、摄影、灯光、服装紧密相联。

摄影的角度、灯光的色彩、美工的构图、服装的款式,均对人物化妆造型能否达到最佳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人物化妆造型时,首先要按照导演的整体要求,与美术、摄影、灯光、服装等部门主创人员进行艺术构思方面的沟通,以达成表现风格上的统一。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根据现场的客观条件,灵活应对各种突况,及时与相关艺术部门进行协调,对艺术体现风格上有差异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调整,最终统一于导演的总体艺术风格上,为演员们更好地塑造人物角色创造最佳的条件。

二、三大类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一)历史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对于不同类型的影视艺术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有着不同的化妆要求法则,在三大类影视艺术作品中,各自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历史剧便是其中的一个类型。

历史剧所表现的情节一般是历史的某个年代或某个朝代中所发生的事件,有的事件有史实记载,而有的事件则是虚构的,史实也好,虚构也好,都有其发生的年代,都有这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所以在化妆造型方面,要以历史为依据,人物的服饰和发型都要符合历史年代特点。因此化妆也要真实,不能过于夸张,否则通过镜头反映出的人物形象便会虚假、做作,而影响整部影视剧的效果。历史剧化妆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必须尊重历史文化背景,切忌一些脱离历史,影响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现代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现代剧作为三大类影视剧其中之一,对于影视化妆的现实主义要求显然与历史剧有着天壤之别。由于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成为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统一体,我国原有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受了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之下,现代性标志逐渐明显。然而对于现代剧影视化妆,必须体现出现代性标志作为创作原则。然而现代影视剧的化妆,现代剧体裁的影视化妆造型应从镜头中反映真实自然的妆面效果。要理解剧情,分析剧中人物心理,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喜怒哀乐也会随之而变化,在化妆造型时,选择与剧情和人物心理相适宜的色彩,利用色彩的情感作用与化妆线条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现代剧影视化妆造型,同样要求化妆技法娴熟,化妆效果细腻真实.如果剧情需要,皱纹的描画与假发的使用应接近生活,符合真实效果,从荧屏或银幕中能表现出来的人物妆型应没有明显的粘贴痕迹,否则人物形象会失去真实可信的特点。遵从现代影视剧的特点,进行影视化妆现实主义创作,合理运用可塑性化妆材料,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剧影视艺术创作。

(三)特殊剧化妆现实主义创作法则

所谓特殊剧是指除历史剧和现代剧的其他类型影视剧种,对于这类影视人物的化妆,与其他类型影视剧显然是不相同的。随着影视创作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的变化,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影视剧作应运而生。在这些影视剧中,人物的形象多怪异、新奇,在化妆造型时,也应该根据情节需要设计人物造型,其中以粘贴方法使用最多。改变人物的面部结构,使其夸张,充满神奇效果。

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创意性 实施

小学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没有作业显然是不行的,而单纯的听磁带、朗读、抄单词等也是不行的,它的一成不变、没有难度和缺乏创造性将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作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只提高课堂兴趣的,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更为充分,那么我们为何不通过创意英语作业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多元智能呢?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且深受学生欢迎的。

一、创意性作业布置的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都可以使自己的这八种智能发展到不同水平。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语言、逻辑智能,忽视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元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造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浪费。难道我们就只能在体育课上开发运动智能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在某一学科中,我们可以进行多元学科的渗透,以开发一种智能为主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尤其是小学英语,更要以其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来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我们已经有许多教师在努力地尝试将音乐、绘画、全身反应、合作学习等引进课堂,但对作业设计却研究不多。

二、创意性作业的实施

布置有声作业。在小学阶段,听说能力在各项要求掌握的能力中是尤为重要的。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多以听说作业为主。以致布置的课外听说作业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用了布置“有声”作业,也就是把课外学生的听说训练情况通过电教手段(录音)进行反馈,使作业有声化、听说作业具体化、实物化。有声作业的教学特点与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频信息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反复播放。2.录音磁带能记录并无时间显示的贮存音频信息。3.磁带中音频信息富有真实性。4.能长期保存,反复使用。不但如此,有声作业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也能充分得到应用,如:1. 用于新授课前的复习环节。批改学生的朗读、说话作业时,记下本次作业出现的典型问题,挑选出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传授新知识前在班上播放,以达到取长补短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同时可引出新课题。2. 用于教授新知识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录的有关新课题内容的录音作为有声教具在新授课采用,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热情。3.用于授完新知识的巩固环节。在新授课后,教师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布置各种针对性的作业是有声作业的一个用武之地。

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有声作业解决了学生的听说作业难以及时得到反馈从而影响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难题,对学生说、读能力起到检查、提高的作用。有声作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好胜心强,为了追求最佳的录音效果,反复听说、模仿,从而加深了英语朗读的熟练性,对他们自觉性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口语、听说水平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绘画、说唱、运算与推理、手工与表演、合作与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综合能力等途径给学生布置作业。

把绘画与语言相结合,是开发空间智能和评阅智能的有效手段、极受学生欢迎。在教动物和身体部位时,可叫学生自己创作一个诸如“四不象”之类的动物,并用英语说说由哪些动物的什么身体部分组成;或创作一个机器人、怪物等,说说有几个头、几只眼睛、身体各部位的特征等。

说唱是开发音乐智能和评价智能的一种尝试,还能开发运动智能,因为学生在说唱时肯定会做出表演性动作。

运用运算和推理,学生可以在开发语言智能的同时开发逻辑智能:用英语出几道简易趣味数学题,要求用英语回答;用图画给某人发一封密码信并告知密码(如小刀图表示K,钢笔图表示F);根据故事的发展续编故事等等。

手工制作和表演通常是英语课上运动智能的主要形式;为第二天的表演作头饰,人物形象学生自己设计,可以是卡通式的,漫画式的,也可是写实式的。

学会共处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合作、交往可以开发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几人一组准备表演课本剧或课本剧的再创作;几人一组编主题对话并表演;按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采访他人并对收集的信息做记录、汇报;向别人介绍自己及家人;用英文信与pen friend交流。

学以致用,让学生应自己学到的知识,办英语小报;用小本子编英语连环画,在班上传阅;几人一组自己编导英语剧。

三、创意性作业取得的成果

第15篇

关键词:现实生活,审美意识,典型瞬间

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 A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每个艺术家都涉足于人类社会的一切生活事物之中,因此深入生活、体验 生活、凝练生活、表现生活,是摄影家充实自我、丰富情感、开阔眼界、触发灵感、提炼与升华作品的必经之路。作为艺术家,要想正确、能动的了解生活、掌握生活的特征,把握创作的生活空间,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生活及怎样深入生活。

生活,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直接关系,生活应该涵盖人类的一切活动。它除了普通物质的、日常的、家庭的、生活的生活而外,更重要的更微妙的是精神的、文化的,能体现人类生活本质的活动。要深入生活,主要是“心入”,是对生活进行独特的观察,认识和思考,透过生活表象窥视生活的底蕴,――社会文化内层结构。一定的时代具有一定的文化形态,文化学家认为文化形态的结构分三个层次,外层是物质层,是劳动创造的可感的生产,生活资料等物质产品,属物质文化。中层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制度,组织,人际关系及其原则,规范等,属物质――精神文化。内层是社会心理价值,人伦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属精神文化,认识生活现象,从文化学的视角更能看清文化本质,只有认识了生活的本质,才能对生活进行审美把握。在十二届辽宁省摄影艺术展获得金奖作品《马路天使》、银奖作品《城市蜘蛛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立意和审美把握上,无疑叩准了时代的心音,也是创意者的情感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结果。

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益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享受生活。

现实生活是造就艺术家的土壤,是艺术家熔铸灵魂、塑造艺术形象的源泉。每个摄影家都应该具备对生活中的一切物象的敏锐感觉能力。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恰恰蕴藏在平凡的生活和普通人之中。摄影家创作的素材,就积因于广阔博大的生活空间。只有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增强摄影家的审美意识,丰富生活和学识的积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升华创作题材,才能真切地反映人们美的精神世界,创造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摄影艺术精品。

1.一、摄影的审美意识

作为影像时代的先锋,摄影的功绩在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自然本身的美与秩序,从而在审美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重大突破。摄影一方面使艺术家终于可以全神贯注地将视线全部投向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当中,并且获得了直接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中发现和阐述美的能力,另一方面,摄影将审美与公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统一了起来,提供了能够获得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艺术表达模式,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现实世界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人为隔阂。摄影创造了更接近自然的社会本质的易于解读的文化与艺术的视觉语汇,它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摄影家之所以能够发现美,就是因为善于运用自己的艺术手段,和摄影的审美意识去观察和发现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即客观生活的反映,也是主观灵魂的体现。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的诞生,主要是靠拍摄前的意念的生成与审美情感的注入,在创作上,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对象、形成艺术构思,到按动快门瞬间所完成的艺术品,正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审美意识渗透熔铸到了作品之中,以艺术魅力,拨动观众的心弦,使艺术产生感染力和生命力。摄影家要能动的观察世间的一切物象、头脑中应不断萌生新的创作思路。在生活中抓取典型的画面进行构思。具体说,就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人和物的轮廓及形象,调动摄影元素线条、色彩、光影、神态、视角等手段来反映事物,抒感,展开联想,用摄影家的审美意识和视觉语言塑造比现实生活更典型的艺术形象。

1.二、丰富生活和学识积累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则靠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学识的积淀来构思、创作艺术作品。现实生活是造就艺术家的土壤,也是创造作品的唯一源泉。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储库,你的库藏越多,创造力也就愈强。只有深入观察生活,长期积累,方能有丰厚的知识源与创作源。丰富的生活与广博学识积累即是摄影家思想升华的过程,也是艺术修养的过程,象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造型法则,光色影调,作品欣赏,音乐艺术的旋律、节奏、力度、和声、诗文词赋的平仄韵律、意境激情、舞蹈艺术的形体塑造、线条韵味和书法艺术的外张内敛,抑扬顿挫等等都与摄影创作有着相互渗透、潜移默化的内在关联。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素材的积累,对兄弟艺术探索的浓度和广度的把握,无疑能增强感知和创造能力。长期涉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摄影家,最能领略人生,最能感悟大自然对人类造化的神力。因此说:生活和学识的积累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只有积累,才能开拓视野、增加情感、启拨灵性。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的好:“胸中富有万物,腕底自有鬼神。”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愈丰富,涉猎面就愈广泛,对生活的理解也就更透彻。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和认识自己生活中的这片艺术沃土,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独特语言。可以说生活和学识的积累是丰富艺术家创作的底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