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改变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对更好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现状、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发展前景,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汉语国际教育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对传播汉文化有利。伴随汉语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于国民教育体系中。自2011年起,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同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积极迎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虽然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中,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可能制约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首先,就宣传工作而言,宣传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其次,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打造特色化的优势,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再次,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是重要施教者,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四,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汉文化推广,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五,汉语国际教育未能与国际相接轨,不利于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第六,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够均衡,导致学生流动较大;最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事项中,未能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导致对欧美等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
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创设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汉语国际教育加强正确引导。现阶段,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主要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一股“学孔”浪潮。孔子学院最初在韩国首尔创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着百万学员,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能够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而积极开展大会,对其未来发展而加强研究。其次,为鼓励外国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我国创建系列汉语比赛活动,并设定基金会,给予参赛人员以奖励。例如,汉语桥比赛,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等部门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其发展进程。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推进,对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其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预测。首先,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地位。对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汉语“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次,仍然坚持以孔子学院创办途径为主,使其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积极扩大孔子学院的规模,在世界各国的诸多城市中积极创办,以提升学员和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发展孔子学院时,应以国别研究为重要基础,使孔子学院更具针对性,并汇集多方力量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再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培养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汉语教师本土化等,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使教育手段越趋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准,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语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纵观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途径,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地位、扩大孔子学院规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
[2]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发展;汉语教学
历史证明,国强语盛。任何一个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其语言必然被很多外国人学习,一个国家对外语言教学的情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应当与经济的发展一样要做出“国际大循环”的构想与推广与传播的发展战略。
一.汉语推广的背景。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文明社会对话交流的主要工具。各国与中国正在展开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汉语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组织的重视,不断增长的汉语需求迫切要求中国加强汉语推广,以提供足够的汉语教育服务产品。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意义。有关数字表明,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席卷全球,需求强劲。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使汉语逐步成为强势语言,被政府纳入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规划。首先,从学习汉语的人数上看,根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如在东南亚各国,开设汉语的大学有102所,中小学2500所,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达500多所。
三.孔子学院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对如何推广本民族语言,各国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国际上现有很多专门的、成功的语言推广机构,如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卓有成效的语言推广机构,它们在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孔子学院的不断完善。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在初期时候的建设特点主要是建设速度快,分布区域广,布点有侧重,以与国外的高校合作为主。而国外的承建者主要是专门的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机构,当地的中小学,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商务机构。孔子学院的命名,应该尽量考虑大家对孔子和儒学的不同理解与习惯,避免过度宣传。
(二)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除了课堂教学,孔子学院还建设了网络孔子学院和广播孔子学院,它们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孔子学院面向全球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等多项功能。一门"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方面应该再有一些精品课程的推出。
(三)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在所在大学和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与文化史息息相关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才能讲汉语讲得地道。并且汉语中很多用法都跟文化相关。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话就很难理解一句话的意思。
四.汉语师资的培养。根据社会语言研究,语言传播政策作为学术开展的一个新的方面。语言传播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师作为传播者。据目前来看国内,国家汉办每年都会有海外教师培训以及志愿者培训。但是有的数据表明汉语教师还是存在缺口。在海外汉学家就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海外汉学家的重要角色。很多报道都指出目前海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学家。他们是国外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研究和传播领域的最活跃的专家,现在就汉学家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和如何培养中青年汉学家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加强汉学家与国内文史哲学家和当代中国研究专家的联系,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各方面问题。其次,可以实行课题培养计划。由国家汉办和各大学资助课题研究,内容围绕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来确定。例如,如何编订国别化的孔子学院《论语》教材就需要汉学家的工作。
(二)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汉语师资与汉语教学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专业师资的严重匮乏成为汉语教育机构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2000年2月,泰国副总理披猜访华时曾向中方提出,希望中方能帮助培训泰国430所中小学汉语师资。韩国印尼、老挝、越南等国家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鉴于此,孔子学院项目的提出与建设必将成为突破汉语推广海外机构设置不健全制约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也就是顺应汉语国际推广所产生的,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汉语国家推广是一个刚起步的事项,国家的政策需要完善,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法,自我提升上下功夫。只有社会各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汉语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国家的软实力才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 发展之路 实践创新
中美两国在教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笔者通过比较两国在知识观、教育理念、课堂形式的不同,总结国际汉语教师的发展之道。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足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效率往往会得到很大的上升,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因此,兴趣对于激发本国学生或是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尤为重要。
以兴趣为基础的课堂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热情的有效途径,而且兴趣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聊课”就是一种以聊天授课的课堂形式,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循循善诱,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巩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并思考问题。“聊课”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论语》记载了儒家学者孔子与其弟子在平时聊天中所探讨出的言语,如“问仁”“问义”“问理”等,通过问答启发弟子的思维,增加弟子的学识。“聊课中的聊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不同,它需要教师明确授课目标,精心设计课程。”i汉语国际教师要真正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聊课”方式不失为一种尝试。不管是初学者还是中高级,汉语国际教师都应该尽量用汉语教汉语:对于初学者,教师可以串联几个主要的语言点,设置一个情景,通过肢体语言或图片展示的方法,采用反复问答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学生母语解释;对于中高级的学生,“教师把相关生词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在一起,跟学生展开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话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巩固对这些词语的印象。”当然,在“聊课”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把握主线,避免学生思绪过散或钻牛角尖。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题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鞭策着不少学子要自主思考。而“聊课”“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步,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动态化学习。”
关于知识观方面,中美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知识来源,传统方法是课堂上教师讲授及书本,学生通过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记忆背诵,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点,较为单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知识观点已经不适用于这个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国了。学生可以在接收知识的同时,对那些旧时观点抱着怀疑态度已经是不可置否的了,让学生在怀疑的前提下加以考察验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养成对新鲜事物求真探知的习惯。而且汉语国际教师还可以扩充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使知识来源多样化。一方面,笔者建议汉语国际教师在课堂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课堂上可以尝试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或者进行讨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增强了自学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渐渐地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学生。另一方面,汉语国际教师不仅可以依靠书本传授知识,还可以通过游学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授教,游学的地点自然是其他设置有中文课程的学校,小至学校周边地区,大至全国范围甚至中国,以此来达到寓教于乐。如今大多青年人处于好动、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游学的形式较好地迎合了他们的特性。在美国,这种由专业老师负责主持组织的游学课程较受欢迎,除了接受专业知识,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对当地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名胜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游学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长学生的阅历和学识,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当今社会,就算是对那些业务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也存在知识更新的问题,所以未来国际汉语教师自身能够有意识地去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知识,有效传播教授汉语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么做还可以在学与教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对于教育理念方面,中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蕴含的道理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理,想要学生永久有知识,那就要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汉语国际教师可以争取在教学中一边传授学生以知识,一边帮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或者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寓教于乐,避免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既切合了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式,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美国在培养教师时,比较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应变能力,能够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避免死板的教学模式,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创新是教育理念生命力的源泉,所以笔者认为,国际汉语教师首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完善教育理念。当然,创新是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通过比较中美差异,借鉴美国优秀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使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其次,创新载体传播的教育方式,信息传播需要依靠一定的载体,不单单靠嘴巴,靠本子,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多种多样的载体如网络,电视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传播中华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产品被运用到教学中来,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将讲台与电脑合为一体的多媒体讲台,教师的授课方式从单调的板书到如今可放映幻灯片以及播放音频、视频,这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讲台在我国已开始渐渐普及到小学范围,课堂气氛也随之逐渐活跃起来。当然,创新教育理念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心理咨询的教育方式。“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事业。”iii学生如果在学业上出现挫折,难以接受现实容易心灰意冷,这时候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倾向,国际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
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深化,对汉语教学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国内外的教师需求量急剧上升。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很多大学设立了对外汉语教育专业以及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不少教育机构也推出了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也从世纪年代的凤毛麟角,成长为如今的百花争艳,将来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巳经成为很多学子的职业梦想。无论是在本土教学,还是在海外教学的教师,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既合格又负责人的的汉语教师。这是海外教学的教师们一直都在担心的问题。
在不少国家,个人的“继续培训”巳成为了一种权利,只有通过“继续培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纠正和更新。我们知道,汉语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其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习汉语的动机、需求和目标也不尽相同。教学对象越是表现出多样性,教学方法和手段越应该多元化,课堂控制和管理也充满着多变性和偶然性。没有始终如一的教育情境,教育情境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情境有一个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往往是从教师的学业背景中无法直接获得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继续培训”的过程不断完善。“继续培训”的施行以及完善必定会是我国的汉语教育之路越走越远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实践,因此,笔者建议在实践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扮演引导的角色,在一旁鼓励和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进行,适当地设置(实践)实操性、自主性强的课堂,比如“说课”,它是实习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口头阐释课堂设计与安排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的人要讲清楚“为什么”,对具体的教学方案只需要作提纲挈领式的说明,重点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告诉同行。此外,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备课,掌握上课技巧和经验,也能在备课的同时增长自身的知识,进行这样的业务培训可以使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尽快熟悉本专业所需的知识,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更进一步地了解“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避免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现象。
不仅如此,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就业门槛也尤为重要。除了资格证书这项硬性要求,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重视教师的内在涵养,包括知识、创新等综合能力。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就业门槛,再由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汉语教师对外实施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并且能够为今后培养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教育自出现以来,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试图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梦想。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及涉及领域等基本问题的讨论至今都不曾停止。
一、内涵述评
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情况,可以将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内涵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强调教育在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图景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大多数国家认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发展方式,以培养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和创造新的教育体系,强调更加关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以使人更具主动性、更具批判性、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路线图《构建一个公正、包容的绿色社会》中强调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育投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公平与包容的关键。教育是提高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增长、提高健康与营养水平、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各国更加突出教育对于变革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模式以及行为方式过程中的巨大潜力,更加突出人在改变社会和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巨大能动力。
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置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首要位置,特别将教育作用的着力点落在知识/信息、技能/能力、价值观/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并各有侧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最新出台的《可持续生存: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强调教育在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教育的功能不仅应该体现在赋予人们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创新能力;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在重新调整人类的生存和工作方式,使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基于此,澳大利亚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七大重要原则:转型与变革、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来愿景、参与及合作等,并对如何调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做出了具体阐释。
日本政府提出日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价值观以及行为要求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环境中;确保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从优质教育中受益;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
中国基于对联合国提出的“四个尊重”,即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指向的现实问题看,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应对一系列问题,如代际和区域之间的平等、男女性别平等、社会宽容、消除贫困、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安定。但世界各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个体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详尽知识,而应该从更加广泛的视角视其为推动社会转型的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们视上述问题为己任,从而改变全体人类的意识和行为,让人们从全球和区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创建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教育优先事项协调处主任马克?理查曼德(Mark Richmond)在《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2012年报告》测报告中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即让我们能够重新思考应对全球挑战的方式,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更需要全方位地思考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如果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能够潜在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那么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便能够成为现实。”②
(三)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依托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十年计划”实施中后期逐渐出现的新趋势。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里约+20”峰会文件中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社会,教育质量是第二个关键因素。教育质量对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绿色技能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同年,《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基于对102个国家的数据调查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启动以来,最大的变化无疑是将素质教育问题纳入探讨的重要内容。关于素质的讨论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从一个专题教育领域,推向教育改革辩论的核心。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输模式,向改革模式迈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即人人都应有机会参与人类共同未来的当地及全球讨论,得到越来越多地强调。③
在正规教育体系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近年来教科文组织力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在于推动教与学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新型教、学方式的大量出现是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认可度最高的学习方式是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革新教、学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学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④。中国是近些年来在正规教育中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重要国家之一,并提出在教育功能上,要明确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在教育内容上,要用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教育学生;在育人目标上,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一代公民;在教育自身发展上,要努力实现均衡、优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新要求,中国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教学模式”,并依据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理念结合学科特征,以“探究作业本”为辅助工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合作探究和运用探究等环节设计,以关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经济、环境实际问题为内容,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传统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实践参考。 根据各国相关政策内容不难看到,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持续发展教育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释义,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全世界仍然不可阻挡的趋于一致,即越来越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来重新定位教育和学习,包括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通过教育转变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变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场基于教育变革的价值观或思想革命,旨在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对现有或传统教育进行调整或变革,重新培养人、改造人,促进个体价值观的变革、生活及行为习惯的彻底革新,并实现人们自主性、创造性和长期性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方式重构和世界变革的过程中,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实现。国际社会已普遍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变革和反思过程,不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认知融入教育体系,还要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教会人们新知识、新技能,使其能够应对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实现经济和社会公正、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整体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优质基础教育的工具,是重新定位现存教育,提高意识的有效工具。⑤
二、内容述评
对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或领域,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支柱的普遍共识。虽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不可持续性”的地方现实和表现往往各不相同,“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之道同样深深植根于地方自然、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传统之中。鉴于这种地域差异,联合国按照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五大区域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质,是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实践路径和落脚点。
(一)发达国家:谋求后工业时代社会的持续进步和生存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体来讲,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各区域的推进仍然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首先,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瑞典、芬兰、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在实现了经济和物质文化的繁荣之后,其可持续发展教育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利用、民主参与、人权、多元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治理、法律制度等在较高水平上的持续进步。
例如,英国可持续学校的国家框架将饮食、能源与水资源、旅行与交通、采购与废物管理、建筑与土地、包容与参与、社区利益、全球视野八个主题作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则将能源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遗产及本土文化遗产教育、灾害预防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议题。
可以说,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工业化之后来自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旨在促进人类维持更高水平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发展质量。特别是瑞典、芬兰、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均表现出对绿色环境质量、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消费等可持续发展“时尚”议题的普遍关注。
(二)发展中国家:维护和改善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存质量
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美及阿拉伯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即便是在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局部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其内容和目的也是同本国的基本国情和民众生存需要密切联系的,主要集中在包括减贫教育、扫盲教育、女童教育、社会公平、防灾减灾、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区域冲突等主题的社会、健康、人权、和平等几大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寄希望于解决社会敏感矛盾和争端,以争取个体作为社会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而斗争的武器。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由于受特殊社会、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约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着来自社会(如社会冲突、歧视)、经济(如GDP增缓、贫困)、环境(如土地荒漠化)、文化(文盲)、健康(如饥饿、营养不良、HIV-AIDS)、政治(如政党冲突)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因此,缓解非洲地区的发展难题和生存困境,是该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领域或内容包括:消除贫困;和平以及社会和政治稳定;性别平等和公正;改善健康状况;环境改善;培养相关技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改善政府治理和透明管理。⑥
可以说,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理解和领域划分在世界各国之间均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局势,即各国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并确定多样化的优先领域,但均以促进本国公民和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落脚点。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
②资料来源于《学习促进可持续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和结构审查》。
③资料来源于《塑造明天的教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2012年报告》。
④资料来源于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优质教育”研讨会。
>> 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音乐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策略研究 高校党委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浅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学科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策略研究 河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分析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界下的教材建设路径 高等教育哲学视域下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观的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文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7]吴剑平.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8]张东辉,董成武.从高深知识的视角解读19世纪后期的大学规模扩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2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92-03
经济学领域的的专有名词“新常态”于2014年5月提出,这个名词刚被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发关注与深度认知。这个词概括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高度并加以判断,还对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小语种专业中,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韩国语,韩国语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使我国民族团结以及和中韩进行更友好的贸易往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以及有关问题
自中韩建交二十多年以来,对于韩国语的教育,我国已经取得了较为全面且深度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在东北地区设立这种专业的大学一共有二十几所,学校里学生有三千多名。在华北的一些区域,对于韩国语教育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一个过程中。这些年,西南、华南以及中西部等一些地区,这种教育也正迅速地发展。在地图上来看,韩国语教育展现出来的是由上海三角区、江浙、山东半岛向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区域并向全国发展的形态。当前在这类教学上我国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如下几点:第一,对于课程设置结构相对单一,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大多类似。从中国学校的这个专业上来看,它们设置的结构几乎相同,其传授的主要课程也是根据韩国语语言学、文化、文学等领域与方向进行研究,缺乏地域之分,其培养的主要能力也是关于译、说、听、写、读这几个方面,不能够使教学重点突出。其次,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对于本T博的培养,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就中国当前而言,对于韩国语博士点的高校所开设的数量过少,并且每年招生数量也是相对有限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目前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师资团队的扩展。第三,固定的模式培养,对于人才需求出现了脱节。当今我国韩国语教育的就业情况比较差,原因在于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找到与此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就导致就业难的情况,另外,有许多的企业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中对于人才需求标准不一样,从而造成这两者产生矛盾。
二、韩国语教材及资料
由符号、信息、媒介这三个要素组成的教材,其目的是给学生传授思想、技能和知识的材料。我过多所院校已经开设本院校独特的韩国语教学课程,所以在教学时所用到的教材也不经相同,其中最为普遍使用的教材是选择使用国内某些高校所编写的。对于国内编制的韩国语教材而言,其较为注重的是关于韩语语法、词汇等一些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类教材对学生学习韩国语的基本功有着相对比较大的一些帮助,国内所编制韩国语教材,对于中国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思维方式等是比较合适的。所以说,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高方面,对学生实行科学技术以及历史文化等各项领域的技能教育,并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要求
新常态的特征有三个,其一,高速增长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转化;其二,不断地把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转化为主体,逐渐缩小城乡区域的差距;其三,是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逐渐转化为创新驱动。要更好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此项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给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全国以及地方建设服务。对韩国语教育改革,经济新常态提出下面几个要求:其一,经济中高速的增长,对于韩国语的教育就要求其向内涵式进行发展。目前中高速增长的这种形势就要求当前人才需求和就业形势一致。当今,我国有着相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许多岗位缺乏相应人才的现象。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造成人才需求的状态产生了严重的变化。就韩国语高等教育而言,目前我国对于韩国语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出与时展相符合并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才。只有将内涵式进行更好的发展才是唯一出路。其二,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这就给韩国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其对重点方向要重点进行扶持与培育。用重点经济发展来引导学生今后的就业导向,这样不但能够使此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效降低的同时还可以对促进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整理好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人才需求间的供求关系。其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对韩国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要让此专业学生同时具备有创新兴趣、创新心理、创新勇气以及创新决心,把所掌握的信息、知识、方法以及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同时进行创新、创造与改革,从而促进此专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在语言类专业中此专业的作用以及地位。想要让学生获取相关创业能力,要求学生探索发现就业创新的方式与方法,并协助学生,使其更快地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能够更好地人生价值与精神追求实现。
四、对韩国语教育发展的构想
(一)对于韩国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对比国外,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投资而言,政府给予支持的力度非常大,教师有着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去向国外借鉴优秀的教育投资,从而使我国在韩国语教学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不但要把我国较为优秀的韩国语教师送往韩国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引进一些优秀的韩国人才来中国任教。另外,政府要适当地开放绿色通道,倡导韩国高校和国内高校之间强有力的交流合作与沟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与教师可以充分体验“韩国式教育”的各项学习模式与教学方式,学习国外教学的优点来使本国的教学水平得到良好提升,从而补充我国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缺点。
(二)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韩国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向学生传递本国的传统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韩国语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韩国传统文化,也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教育思想,从而更深地培养我国学生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的思想观念。另外,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重点应该要放在如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进行提高这个方面上,并给予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以及历史文化等不同领域以及方向的技能知识教育,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一套教育教学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均衡并且全方位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要求的韩国语教育改革思路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些要求,就必须深化改革韩国语高等教育。将新常态的特征作为起点,对于韩国语教育改革,应该采取重点培养方向人才、内涵式的模式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
(一)打造内涵式教育模式
韩国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改革。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将设置单一的课程进行改革,并改掉培养模式类似的状况。对于不同位置区域的高校建立起富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专业方向进行研究,此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可能地可以使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其二,可以对一些具有科研条件的大学进行系统培养与培训师资,这就给韩国语教学带来了相对较为充足的师资力量。其三,把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加,另外还要适当的增加中外学生交换学习的机会,使中国学生走向韩国,韩国学生走进中国,这样能够更好的增加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的机会。
(二)重点方向人才的培养
对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采取能够更好地促进韩国语R涤兄氐恪⒍嗖愦畏⒄沟囊幌钫铰浴J嵌灾氐惴较蛉瞬排嘌的一个关键方向。对于当今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这样一个情况,对于这种教育应该从过去的科研教学类型逐渐转变成为教学型,同时与教学科研型兼顾,对于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做不但与语言类学科使用性与实用性的特点相符合,同时也与此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规律相适应。所以说,关于我国韩国语教育,其重点发展方向主要是在旅游韩国语、日常韩国语、商务韩国语以及韩国语笔译几个层面上,对于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有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海洋技术等一些新兴产业,和以涉外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等。
(三)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关于韩国语教育的改革,其重点还是在对于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情况下,高校要着重对学生资源获取能力以及识别市场机会能力进行培养。就我国现状而言,有许多能够进行创业的条件以及领域,比如在社会服务的环境中,把眼光放在韩国语短期培训、幼儿韩国语、等相关领域,在经济领域把眼光放在涉外旅游、韩国导购等相关环境。另外,高校要在对学生进行创业的培训过程当中,培养其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新企业能力等等。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用复合式培育的形式,采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附表一: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1960—199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以1992年美元计算)
国家 人均GDP 增长率
年代 1960 1970 1980 1992 1992/60
日本 4677 9290 18440 28190 6.02
韩国 647 1285 2551 6790 10.49
中国台湾 1063 2150 4350 9750 9.17
孟加拉 119 136 178 220 1.85
中国 89 130 187 450 5.05
印度 163 187 215 310 1.90
泰国 365 580 914 1840 5.04
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 1994)
仔细探讨他们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除了需及时抓住机遇,实施一系列符合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 施,重视投资积累,强调激发私有经济和一定限度的国家干预,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之外,还应注意 其不容忽视的教育背景。他们有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重视教育投资,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国策。这些国 家和地区地幅狭窄,人口密度大,天然资源贫乏有限,因而应强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这些 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途径、办学方式等方面与中国有明显的不同,有成功之经验,也有不足之教 训。不论其教育发展之得与失,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仅就日本、韩国和台湾私立教育发展方面做 些微比较,希望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东亚这三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绝大部分是公立和免费的,但家长需要支付购买教科书、校服的费用和为孩子支付上学的交通费。在高中以上教育阶段,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很重视发展 私立教育。
日本的新式私学最早始于明治维新时代。但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学校的迅猛发展还是始于60年代。据统计 ,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私立高中学生增加了1.38倍,私立高校学生增加了2.75倍。而同时期内,国立 、公立学校学生分别增加了1.28倍和1.76倍。私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明显快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时至今 日,公私立教育并举已成为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1994年日本共有大学553所,其中国立大学98所,公立大 学48所,私立大学407所,后者占四年制大学的73.6%。其中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是最有声望的私立大学 。二、三年制的短期中私立学校也要占短期大学总数的84%以上。日本国立、公立大学的入学招生必须经过全国 性的统一考试,学部、学科变更要经过文部省的审批。而私立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设立学科、专业,开设课 程。办学灵活性大,适应市场需求,但办学质量和声誉较官办大学差。日本私立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法 人提供的资产和学生交纳的学费。日本政府60年代极少给予私立学校补助,随着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为了提 高私立教育的质量,降低国、公学校同私立学校在教育待遇、学费方面的差距,在1970年提出了对私立大学实 施经费补助的提案并成立了“私立学校振兴财团”,1975年制定了《私立学校振兴资助法》。由政府向私立学 校振兴财团提供资金,再由其向开设私立学校的学校法人实施补助。补助金的分配采用倾斜方式,越是教育条 件好,经营稳定的学校,得到的补助可能越多。日本政府对高等私立学校的经费补助占学校总筹经费的比例, 由60年代的2%增加到80年代的平均20%以上。
韩国从二战结束后,私立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韩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私立院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了军事院校和教育大学全部是国立的以外,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私立都多于国立和公立,19 91年全部580所高校中,私立院校占了461所,尤其在118所2年制的初级学院中,国立院校只有14所,私立院校 竟占104所,高达88%。私立大学在数量上的膨胀,一方面大大拓宽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质与 量的抗争成为韩国高教发展长期争执的焦点。韩国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私立院校进行控制和整顿。韩国 1963年6月通过《私立学校法》和《产业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由政府补助私立学校设备费,但在许多方面要 接受政府的统一指导。为了杜绝某些私立大学的营利企图,曾由总统颁布“大学生定额令”,规定各类学校不 能在定员之外另招新生,也曾一度设立全国大学统一招考制度,考试合格才能申请入学。然而在教育民主化进 程中,随着国民不断增加的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大学的入学限制又不得不放宽,改变为从高等教育内部——包 括对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办法等进行改革,加强对学校的评估以及争取中期淘汰等。《私立学校法》至今已 修订了近20次,对私立高等院校的立法着眼点也逐步从“限制”转变为“重视、扶持、监督”。政府颁布法律 免除私立学校所得税和财产销售税并颁布了《私立学校教师退休实施法》,以鼓励私立学校教师安心教育事业。
私立教育在台湾岛内初中后各级教育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50年代。台湾当局于1955年核准成立私立东海大学及私立中原理工学院,开创核准私立学院成立的先河。台湾私立高校大规模发 展是在60年代,1961—1971年间,私立高校由15所猛增到65所,平均每3个月增加一所。但由于私立学校在60年 展过快,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相当一部分院校质量不高,与公立高等教育差距颇大,毕业生失业率远远 高于公立学校。台湾当局曾不得不在1972年采取措施,冻结私立专科学校的筹设与申请,并从1974年起组织专 家对公私立学校的系所设置、经费、行政组织及毕业生出路与社会需要等进行评估,借以改进私立学校标准。 在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私立教育的健全发展。如颁发《公私立学校奖助办法》 《补助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充实重要仪器设备配给款要点》《私立学校施行法细则》、《各级各类私立学校设立 标准草案》等规章,逐年提高对私立大专院校的奖助,指导私立学校健全发展计划,帮助私立院校改善师资、 充实设备、兴建校舍。还在《私立学校法》中规定公私立中等学校教师待遇相同,私校教师退休制度与公立学 校相同。在其“教育部”1995年2月制订的《中华民国教育报告书——迈向21世纪的教育远景》中提出:奖助并 辅助私立高中健全发展,提升其教学品质;缩短公私立大学资源差距,提供私校合理发展空间。具体措施包括 :协助私立高中建立教师晋用、退休、抚恤、福利互助制度;奖励私立高中提高合格专任教师比例;对私立大 学院校之奖助经费将逐年提高,使该项经费占学校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在公元2000年时能提高至20%;奖助的重 点将加强以学生为直接对象,包括提高学生奖助学金、就学贷款以工读金;计划逐年缩小公、私立大学院校学 费差距,预定从目前的1∶2.9缩小至2000年的1∶2。
反映了日本、韩国和台湾1970年,1980年、1993年公私立学校招生比例、学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私立教育经费占该部分教育支出比例。
可以看出,1990年——1993年高中阶段教育日本公立学校在校生数增加了4个百分点,韩国和台湾公 立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7个和1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阶段日本公立院校在校生保持恒定,而韩国和台湾公立 学校在校生数分别减少了6%和7%。这说明,韩国和台湾的私立教育,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仍在继续发展。从收费情况来看,日本、韩国、台湾公私立高中收费在学校支出中所占份额逐步降低,而公立 高校日本收费有较大幅度增长,韩国、台湾变化幅度不大。私立高校学费始终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办学经费的主 要来源。
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学生受教育成本理应由政府、社会(捐赠)、个人(包括学生和家长)共同担负 。日本、韩国、台湾都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包括高中和高等教育),私立教育占相当大比例的市场机制型国 家和地区,成本分担的形式及份额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鲜明的体现。在高中阶段,公私立学校学生平均个人 交纳费用约占全部支出比例的40—45%;在高等教育阶段,公私立学校学生平均个人交纳费约占全部支出比例的 47—64%。而入私立学校学生所交纳的费用往往是入公立学校学生所交纳费用的2—3倍。
教育成本分担有助于人力资源生产与经济领域需求紧密联系,同样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效率。私立高等学校通常有较高的生师比,教师将部分时间用于教学而很少从事科研,在教学设备、图书等学术基础设施方面投 资较小,私立学校管理灵活,通常私立高等学校的成本低于公立高等学校的成本,能够提供较高的教育收益。
部分亚洲国家正规高等院校生均单位成本以及同一国家公立和私立院校生均单位成本的比例。生均单位成本指学生年生活费用与该同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人均GDP为1980年代末数字。
可以看出,私立正规高等学校生均单位成本仅为公立高等院校生均单位成本的不到一半。当然对公私立高校单位成本进行直接比较需要慎重,因为①两类高校学习领域的分布有差别;②私立院校较公立院校开 展研究活动少。然而两类院校单位生均成本的差别很大,因此可以肯定地得出私立高等学校生均单位成本要低 于公立高校的结论。
日本、韩国、台湾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日本、韩国、台湾的私立教育是从二战后,尤其6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它首先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时满足了社会更多青年希望接受更高教育的需要。战后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从劳动密 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进而高科技、高知识密集型一步步转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迫切需要越来越高层次 的人才。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视高学历为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随着国民富裕程度的提高 ,要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而国家财力有限,国、公立学校无法满足多数人的入学要求,只能靠 发展私立学校吸纳接受高中及高等教育者,因而造成了非义务教育阶段私立教育的迅猛发展。私立教育的突出 贡献就是缓解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满足了广大青年入学深造的愿望。
2.东亚经济发展越迅速的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吸纳了越多的私立资源,进而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公、私立教育并举是开拓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最有力的渠道,公、私立教育共同面向巨大的 教育需求市场,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日本、韩国、台湾私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都占有很大比重。政府和当局对私立学校都采取积极支持和扶植态度。其共同做法:①通过颁发《私立教育法》和其他诸多条令法规来保障私立学校的合法权益。②通 过颁发各种优惠税收、免税政策激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捐资私立学校。③对私立学校实行财政补助,或直 接资助私立学校资金、设备,或对私立学校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使收入不高家庭子女也能进入私立学校。私立 学校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国家教育负担的减轻,国家拿出一定量资金鼓励私立学校发展,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之举。
4.日本、韩国、台湾在其私立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盲目扩充,迅速膨胀时期以及部分学校营利倾向突出现象,因而带来了教育发展失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尤其教育质量明显下降等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 主动或被动地干预,调整结构,控制数量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育质量。由于私立学校从招生到学生就业 不受国家控制,仅靠市场调节,出现各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当私立教育无序发展,出现质量危机时,政府 的宏观调控和辅助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扶植,使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韩国;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一、韩国职业教育的结构和现状
(一)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职业高中是第二级职业教育机构,它们提供普通中等教育和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年接受普通教育,第二年或第三年接受专业教育,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捕渔业、造船业,以及家用电器业。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的初中毕业生,可以申请读职业高中,入学程序由市级教育部门规定,主要是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截至2005年4月,韩国共有713所职业高中,总计503000名在校学生,每个班有30-35个学生。在韩国工业化期间。职高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韩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上世纪末,职业高中逐渐萎缩,而要大学的人数激增。韩国政府为了吸引学生到职业高中学习作出了巨大努力,于2005年5月12日出台了“革新职业教育系统法”,为高中职业建立了新的框架,从而使高中职业教育充满活力。
(二)职业教育主力军――专门大学(专科大学)
专门大学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学制2―3年,相当于我国的大专,是伴随着工业化对科技人员的日益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混合体(包括早期2年的初级大学以及2年和3年的专业高中发展而来),其专业课程主要体现在职业性上。专门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计划、职业专业训练计划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通过现场实训发展其实践性课程等来达到培养目标。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门大学采用学分制,每个专门大学的规章制度对正常出勤可获得多少学分、至少达到多少学分可毕业、每个学期能获得多少学分等都规定,根据相关规定实训也给一定的学分,这些合作计划在学院和企业之间进行,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专门大学的教师在工业领域的训练、工厂的雇员在专科大学接受相关教育、共同研制、交换技术和信息以及建立合作委员会等。
(三)技术学院
技术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学院系统,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他们在企业中的竞争力。高中毕业或初级学院毕业的工人有机会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技术学院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是依据(高等教育法)和
(四)研究生院(即大学院)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生院得到快速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是研究生院(也称大学院),研究生院分为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和成人研究生院。普通研究生院属于综合性机构。专门研究生院属于专业性机构,成人研究生院属于继续教育机构,到2005年,韩国有144个普通研究生院,129所专门研究生院。766所“特殊研究生院”,也称成人研究生院,形成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三者兼备的“三院制”的研究生体系。学位申请人至少完成2年的必修课程并修完一定的学分,通过外语考试和综合课考试,提交论文经审查和答辩通过方后可获得硕士学位。政府确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养专家,并对未来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要起引领作用。
(五)融人终身教育的韩国开放大学(即产业大学)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提供高等教育,1972年,韩国开放大学从2年制的广播电视大学(只有5个系)开始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继续接受产业社会所需学术及专门知识的技术者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培养贡献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产业人才。1982年开放大学重建,发展到今天它共有21个专业系和180 000名注册学生。高中毕业生通过资格审查而无须入学考试便可入学,整个学习计划4年而不限制修学时间。开放大学通过远程学习媒介提供一对一的教育,学习媒介包括电视卫星、EBS广播节目、在线演讲(即通过学员相互促进学习)和数字图书馆等,学生学习不受空间的限制,从1993年起卫星电话教学增列到现在的有线电视节目中,这样可使学习内容延伸到农村。开放大学通过运用一个相互作用的电话会议体系联系14所当地大学,为农村提供教育而又不受时空的限制。
(六)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KRIVET)和农村职业教育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和科技的变化,韩国教育部于1997年成立了部属“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KRIVET的运作是依据《政府基金研究机构的建立、运作和发展法案》,通过研究和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和执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该机构培养了众多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农协中央和各级农协举办的。韩国农协中央所属的农协大学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农协的工作人员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农协大学成立于1962年,下设学部、经营学院与产学协力教育院、农业开发研究所。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设施先进,管理规范、严格,类似于我国的农村管理干部学院。农协中央和各级农协投资办农业职业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工5天的短训班、每周三大为期一年的半脱产班到全脱产二年制的正规高职班;从培训一般农民、骨干农民、农协职员到培训各级农协的领导者,可以说韩国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一个功能齐全、涵盖层次众多的教育体系。
二、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实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构筑完整的职教体系
过去,韩国大部分职业高中生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就业,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完成,上学院和大学的机会提高了,现在由于继续深造的推动,原来的那种直接就业趋势已经下降,到2005年4月止,63.7%的职业高中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而仅有27.2%的学生选择去工作。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职业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的需求,2007年韩国政府出台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修订案》,根据该修订案,韩国首先对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其别规定要将职业教育与大学专门教育接轨。为此,政府还为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升学机会,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条件下,职高生优先录取,或直接升入专门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学习有关专业等。
(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韩国政府和国民坚持“农者天下之大本,身土不二,农都不二”的祖训,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教育。韩国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农协中央和各级农协举办,培训形式多样化,农业职业网络涵盖全国,培训主体由农村振兴院开展的以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机构和民间团体开展农村及农民教育为主,并逐步建立以正规教育课程的农业专门学校开展系统的正规教育。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有3―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长期的正规学历教育,有不脱产的、半脱产的培训。也有全脱产正规高职教育,农业职业培训突出的特点是教学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如安城农协教育院的教学内容有:农业生产经营的最新技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的防治、最佳营农方案的选择、农业贷款程序、农产品流通等。
(三)注重发展以专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
专门大学自1979年正式组建以来发展速度很快,2006年达到152所,入学人数有517 235人。专门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水平的技术人员,它作为一个专科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工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人们提高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认为专门大学应承担更多的职责并发挥更大的功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专门大学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潜在作用,不断增加投资支持专门大学的重构,以促使其朝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尽管专门大学重点放在实践性教育和主要目标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但它并不是学生正规教育的终结站,为专门大学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大门不断敞开。他们可以转到四年制的大学、工业大学或者广播电视大学学习。
(四)加大“产学合作”力度,密切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
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韩国职业高中积极寻找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及建立学生定向培养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建立职业教育协会,目的是为了鼓励职业高中拓展特色领域,为政府发展经济提高支持力度。为了迎合飞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的要求,职业高中改革的重点是拓宽专业面向,开设了包括信息技术、机器人开发、动画制作、美容业和旅游业等新专业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专门大学也作出努力以确保其教学和企业用工需求相联系,毕业生毕业就业率不断提高,专门大学毕业就业率平均维持在80%,高于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通过“产学合作”计划培养出来的专门大学毕业生对国家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充分地认识到专门大学对工业的潜在作用,政府不断投资支持其重构。以促使其朝多样化、专门化的方向努力,特别是在发展高级技术教育方面。为了加强“产学合作”计划,专门大学还作出努力为学生的实训开设实习期,通过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教育培养模型计划以提高学校课程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鼓励来自工业界的人士到专门大学学习。
三、韩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以私立学校为主体的高等职业学院
韩国政府根据经济建设来规划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专科院校。韩国专科院校几乎占高等教育机构(不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的五分之二,学生数占总学生数近55%,其中私立专门大学又占所有专门大学的92%,承担了韩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任,培养了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这个任务靠目前的普通本科高校很难完成,应由高等职业学院来承担。并特别要大力发展面向劳动力市场的民办职业学院。
(二)利用优势政策,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长期以来,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法规来提高农民素质,1949年12月31日颁布的《教育法》规定了相关农业教育的条例,1963年颁布的《实业高中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的,即农业高中以培养作为中坚农业经营者,具有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开展综合农业经营,为区域社会的开发与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为目的。其中《产业教育振兴法》(1963)、《科学教育振兴法》(1967)、《农业产学合作审议会规定》(1967)等有关法律规定。由韩国政府提供教育实习、设备设施、奖学金以及培养农业经营者等方面的经费,使农业教育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农村经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靠天吃饭不稳,大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收的贡献率还不及发达国家一半。因此,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法律,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监测与评估,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衔接,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培育有文化、懂生产、会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增人能力。
(三)提供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在韩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高中、二年制专门大学等已形成非常灵活、纵横衔接的关系网络。职业高中毕业生可转入专门大学,也可进人普通大学。还可以直接升人产业大学;专门大学毕业生可升人产业大学三年级继续学习,也可升人普通大学三年级;产业大学毕业生还可以接受职业的或普通的研究生教育。而普通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进入职教高校接受教育,另外,各类学校毕业生还可以到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报考职教高校,或者在普通学校读完本科后再进入职业专科学校或产业大学学习。我国虽也有少量专科生、本科生进技校“回炉”现象,但只作为一种宣传,并没有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趋向,更没有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持。因此,改变传统观念,“学”与“术”并没有谁重谁轻,同时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建面向市场的立交桥,从政策上允许学生转过来,也允许转过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特色 内涵 未来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党的十报告确定的方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良好态势,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的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中国教育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只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才能推动中国教育上质量、上水平,才能追赶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并最终勇立潮头。在追赶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在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始终保持自身的中国特色,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
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历史上看,无论在哪个时代,教育都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①从理论上讲,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尤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能放松。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的内容像万花筒一般,各种思想、学说、观点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而青年学生,正处于个人思想和道德信念的发展和逐渐定型的时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保证青年学生前进的正确政治方向很有必要。而且这一方面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
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力量和当今中国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离开乡村来到城市,成为城市务工人员。在城镇化进程中,来到城市务工的农民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在逐渐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因此,这就给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技术培训的新的空间。适应现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搞好对青年学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强化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培训,丰富农民的知识并提高其技能水平,为他们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②。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必须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适应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实际。一般来讲,工学结合的技能培训方式是比较好的选择。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加快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现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
3.加快改革日益深化的步伐,持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
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水期,坚持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客观需要。在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的大趋势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同样离不开自身的全面变革。持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显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人才的招收和就业,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进一步深化各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赶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引领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就是不能一蹴而就或者追求改革的一劳永逸,而是在制订改革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步骤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推进改革;突出重点,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着重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重视对改革的整体设计和顶层设计,就是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做好全面规划,设计好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宏观角度,从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做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划设计,并采取坚决措施扎实推进。
4.专业设置的方向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动态化调整状态。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的人才,尤其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向应该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始终使自身处于动态化调整状态。这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能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在学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否则,就会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和岗位不对口,导致他们难以顺利就业。在积极淘汰落后专业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所出现的新兴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针对新兴产业的需求设置新兴专业,从而为国家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期,因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跟上其发展步伐,以与时俱进的魄力使专业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化调整状态,从而保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稳步发展。专业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化调整状态也应该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
5.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合作办学。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呈现日益频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拓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对外合作办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曾说:“一个逐步开放的世界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互相体验和学习。”③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合作办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开阔眼界和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学到发达国家办职业教育的相关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加强同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交流,让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闭门造车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早已过时了。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深化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又一个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职业教育必须打上信息化的烙印,借助信息化建设,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根本变革和深入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才能迎头赶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是主要责任的承担者,同时,企业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毕竟,技能型人才的真正成长,还是在企业中完成它的过程。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技能人才的订单式和定向培养模式,形成学校和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合力,才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3.加强学生和教师培养发展的国际化。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任何国家的教育发展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只有走中外合作的国际化之路,深化相互交流,才能加快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加强学生的联合培养,也要增强师资队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培训。只有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4.加强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型国家才能真正建成。人才支撑是任何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上。以国际一流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力支持。还要高度重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岗位的持续技能培训和模块化培训,不断提高其创新技能和水平。
注释:
①傅树京主编.高等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第1版:5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而汉语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在全球汉语热浪的掀起,国内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至2013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经超过一亿人。在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海外,随着汉语热的推动,截止2015年,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目前仍有70多个国家200多所大学正在积极申办孔子学院。同时,法国有360所主流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截至2008年全法学习汉语人数达6万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目前有2.7万多名汉语学习者;西班牙学习汉语的人数达5000人。然而,汉语热的出现也导致了师资和优质教材资源不足的现象。根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出现了约7000名中文教师的缺口。随着英国、法国、印度尼西亚等过决定增开汉语课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文教师和优质教材资源将会更加紧缺,因此,为了缓解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的为世界上各国提供优势的中文教师资源,并且结合当地汉语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优质教材。同时,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实现并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是满足汉语学习者需求和实现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之举,当然这也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化推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首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满足世界各国汉语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随着汉语走向世界,面对的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者,且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年龄、背景、个性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千差万别。同时,在学习汉语的不同阶段,各汉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难度、深度及广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各自差异的学习情况,只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其次,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汉语教学课堂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互动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性格及需求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总体来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育对象、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能够为汉语国际教育创建一个多元、共享、交互的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让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方式选择相应的内容来更好的进行学习。同时,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汉语优质教师和教材紧缺的现状,这在推广并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途径
1、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的政策法规是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需要完善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给予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加大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等,让这些具体而且明确的政策法规真正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以帮助打破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汉语优质教师与教材的共享。2、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统筹的管理,同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对加盟汉语国际教育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在结合该校及本土特点的基础上为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和教材。3、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国内外建设了许多汉语教学相关的网站,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待探讨,针对此种情况,特别是在国内有必要采取相关的管理监察措施,对这些散落的教育机构网站进行整理,以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因汉语热引起的优质师资和教材紧缺的现象,同时便捷且安全的汉语国际教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汉语学习者的要求,也将成为促进汉语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23-31.
[2]余江英.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兼议第二语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04:73-7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国别化 基础理论
目前,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语言文化呈现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大消费品市场,以及近几年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国民海外消费水平逐年增高,国外人民来中国旅游的需要、华侨等海外侨胞等各个方面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正逐年上升。
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别化,所谓国别化就是指汉语在各个国家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根据国家不同,表现也会不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问题,不仅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还要分析当地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色、思维特色等多个方面。要将汉语融入国别化教育新理念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在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的内涵加以区别。两者相比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是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要以国际教育的惯例依据,对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一门语言,还包含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本经、教育思维等多个方面。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在近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规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大部分国家,汉语仍然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其语言覆盖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推广机构是孔子学院,其截止至2015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近500所,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其成功推广表明了汉语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将想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专业,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问题,以服务汉语教学向更好更规范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点由原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中小学以及文化传播方向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型期。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纽带,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国别化方面的问题。如在美国使用的教材,在对课程设置时如果忽视对平等、人权等方面的安排,会让学生产生文化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汉语教学的学习成果。可见,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品类多样、内容繁杂,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区分进行课程设置,遵循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特点,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思路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现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教材的编写、授课方式、信息化资源利用情况、融合当地文化情况等几个方面。
(一)国别化教材方面
当前使用的一些优秀教材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学简识繁”、会话的扩展与缩略、课文内容的配套补充与注释、多笔画难字的应对等。现在尤其缺少的是汉语阅读教材,也可编一些顺口溜等。阅读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是通俗的,还要分等级。
(二)课程安排方面
针对于不同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安排长短期等班次,其配套的,需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单独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课程安排上也要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书法、音乐、朗诵等多个班次。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多关注参与学习的国家特色、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
(三)授课方式方面
要区分与国内的授课方式,引用当地授课方式,用当地授课思维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拓展教学与延伸练习,将字组成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组合运用,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句子,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性。有效的网络语言学习应当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所有网络教学中互动工具的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协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提倡完善汉语语料库,字是常用的,要分级的,有注释,形式立体化的,字表和词表可以放进网络。字库可以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词库包括单双音节和骈语;句库包括不同的句型。
(五)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以区域为视角,让汉语国际教育融合某一区域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是剥夺学生本身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色,与各国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对话,是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改善国别化教师问题思路
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推广学习的效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密切连结,构成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角体系,该体系的运作基础主要立基于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制。教师应该平常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水平,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这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05-02
所谓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主要提供财政供养,以师范类专业为主,2000年前后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承担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要求的状况。具体就本科师范院校而言,师范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结构变化的形势;高师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原来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不能适应;新增非师范专业,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强、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科研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不足等。因此,就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方向
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难题,可以为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提供突破口,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转型方向上讲,就是要建设以突出教师教学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一所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是学校的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协同推进是学校的魂。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要传承和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正确处理师范与非师范的办学关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改革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迈进。因此,新建本科师范院校的转型必须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发展,探索多元发展,推进质量建设,实现师范教育为“教师教育”。与此同时,适应地方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当地企业、事业、文化发展的实际,办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对学校现有的所有专业都提出了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由“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是教师,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而应用型则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为广泛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教师性、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具体说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储备教学所需的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能力;就应用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复合型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具有展现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要求,适应较为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国际化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能力。正如美国肯扬大学白建华所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师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①培养扎实的汉语基本功;②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动手的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主要是汉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如何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如何把汉语和其他学科相贯连,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关键,建议采纳医学院的培训方式,加大培训的力度,既要打好坚实的语文功底,也要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有适应实际教学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
三、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如前所述,转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是要在具有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获得,而缺乏实践活动的课堂就学,就很难满足能力提升需要。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比较完善,而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还不够明确,学分、学时所占比例偏少。另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形式与专业特点不符的问题。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课程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与其他师范类专业相类似的传统实践环节,缺少富有创造性的如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况且实习环境以国内学校为主,缺乏国际化的体验。再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同时,没有国外的教学生活体验,缺乏多元文化背景,许多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根本没有接触留学生的机会,他们无法走进留学生课堂,更谈不上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实践。还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学习者,留学生则是较为集中的学习对象。然而,一些有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保证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质量,以免影响学校招生,让本科生进入课堂较少。而没有留学生却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更是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因此,开辟国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就成了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适应转型要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应当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强调实践应用。就能力而言,主要应当强化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科,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决不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除训练必要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华才艺、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任。从实践教学的方式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考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实践训练过程实施等方面强化系统训练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实训教材选用编写、实践任务完成等方面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据此,要体现这一目标,强化实践训练,就要“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建设稳固、可靠的对外汉语实习实训基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应当站在国际化办学的高度,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招收留学生,并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使校内的留学生课堂成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实习基地。因为,本校的留学生教育,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化办学氛围,又能够方便学生深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亲身体验汉语教学。同时,还可安排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伙伴,进行汉语教学辅导,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与当地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安排上,可考虑将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进程分阶段,按照汉语国际教育、涉外管理等不同方向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工作见习。同时,可邀请实习基地员工深入课堂教学、与校本部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参与教学改革,完成实践教学。也可与国外高校和语言培训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带薪实习、语言文化交流团,汉语夏令营、汉语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国外汉语教学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能力等职业应用能力。
总之,只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的新挑战,为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培养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有关汉语教师培训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09,(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
汉语国际教育有一个相当关键得特点即国别化,什么是国别化?即为汉语于所有国家地表达方式应该为各为不同得,它得教学时期、教学方法、教学情况依据地区差别,内容同样有差别。处理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矛盾,不单应该在语言学这一块探索,也应该剖析本国得语言特点、文化特点、思想特点及其他情况。想把汉语汇进国别化教育不一样得概念里,把中华文化之精华汇聚教学环节里。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即将剖析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之际,应该经教育之涵义与教学之涵义进行分别。彼此进行对比,教育之涵义较为渊博,关键说得是在全方位发展人得社会行为水平。汉语国际教育得普及应该将世界教育得习惯做参照,将德智体美做到整体成长得全面素质教育。同样由于如此,汉语国际教育得职责不仅仅为讲解某种语言,同样涵盖教育理论、教育规则、教育文化本身、教育思考及众多情况。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于10年前开始进行稳定得成长,了解汉语得群体同样出现每年增长得状态,教学体系朝着准确性、标准性状态进步,然而,于很多得国家,汉语还是非普遍教授语言。它得语言普及范围还存在某些得束缚。汉语国际教育得关键普及场所即孔子学堂,它统计到二零一五年末,于全球区域里建接近五百家,广布全一百三十四国。它得完美普及证实汉语得打开国门策略得正确,为汉语国际教育之关键扭转力。经过二零零四年到现在得进步,孔子学堂得教学关键把想教学方式革新为专业,剖析汉语国际教育之国别化矛盾,来保证汉语教育朝良好方向成长。汉语国际教育之关键从以前单一得语言授课朝着给中小学和文化普及方面进展,为汉语国际教育得关键转换阶段。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为同学们学习得用品,为老师讲课及学生学习得连接,于编写汉语国际教育课本之际,应该完想到国别化层次得情况。例如美国授课得教材,其于课程构建之际假如忘却将平等、人权这些加入M去,就容易使学生造成文化不同感,阻碍学生得学习兴致,也阻碍汉语教育得教学效果。教材给汉语国际教育于国别化方面起到机及其关键得作用。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本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种类丰富、包含多样。于操作汉语国际教育之际,应该完全想到国家社会文化方面得不同,分类做课程构建,尊重其得特别之处,构建有区域特点得教学方法。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对策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情况,本国汉语国际教育得关键部分有:课本得编制、讲课方法、信息化资源消耗详情、汇聚本国文化状态及其他情况。
(一)国别化教材
现在运用得部分优质教材仍要求更加完备,像重视学简识繁、讨论得延伸与减少、教材部分得标准填充和解释、繁杂笔顺难字得对待等。目前特别紧缺得为汉语读书教材,还能写成某些口诀及其他。阅读课本得编制要表达当今生活得情况,应该为简单得,并且有级别。
(二)教学安排
把握各种语需要,汉语国际教育能够设置不同阶段班次,它标准得,要求将运用得课本做到独立策划;对于学习情况有差异得学生,课程设置方面同样应该活泼一点,像能够遵循学生得喜好建立书法、器乐、口才及更多班次。汉语国际教育于课程建构方面应该更多重视加入学习得国家特点、学习及文化习惯及其他。
(三)教学方式
想分别和本国得讲课方法,使用本地讲课方法,将本地讲课思想做课程构建。利用延伸授课和拓宽练习,把字构成语句,利用将词语得构建使用,能够发展很多得语句,充分引起学生得喜好,构成优质得学习环境。
(四)利用信息化资源网络
优质网络语言学习需要涵盖将学生做核心得学习体系及植根任务得学习体系。网络授课上老师应该具有全部网络授课里交流用品得利用,还要带领学生利用全部用品。于教学里应该和学生做到优质沟通,辅助学生彼此配合一起提升。建议完备汉语资料储备,字为常用得,应该有级别,存在解释,体系三维性得,字词表能够介入网络。字库应该有字形音意;词库有单双音及骈语;句库有各种语句。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王丕承撰写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一书,针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明确地提出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该书认为,只有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训的关键,所以要增加被培训者的实践机会。而欲达此目标,即必须提高实践的机会与效率,任务型教学方式是最佳的出路。
该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阐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及其对师资人才要求的特殊性,而传统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方式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很多人更喜欢用自己受教育的方式去教别人,过分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导致了在师资培训时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教学能力的掌握。传统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方式暴露的问题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明了,如果师资情况不佳,那直接的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汉语国际教育是全新的事业,因为在海外开展的汉语教学在许多方面都与国内不同。因此,第二章提出了新型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任务不再是掌握教学所需的“万灵药”,以便“包治百病”。其关键则是要培养师资人才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国外语言的教学标准、教学观念。对教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对于教学者来说也应重新适应新的要求。那么,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就更需要适应这种新的要求,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培养方式。
在这些前提下,任务型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能够解决当前教学问题、使培训对象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特点的教学方式。该书第三到五章就提出了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培养汉语国H教育师资人才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其具体措施。国内外许多中小学早已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所以,采用学习者熟悉的方式,也可以使他们容易和乐于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任务型教学方式是与真实的教学相联系的,面对的并不是茫然不可知的海外汉语国际教育情境,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具体介绍了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的方式、案例教学的方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方式、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方式来具体开展任务型教学,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而通过这样的任务型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多方面适应能力、文化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总的来说,任务型教学方式所能够呈现的完成任务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接近实际的活动,达到了“拟真”“近真”的程度。
该书的最后一章则简单阐述了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毕竟任务型教学方式是对师资培训的创新和变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需要培训的师资对象自己去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我们都需要把握一个度。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任务型教学的方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转变中起到的创新作用,不能仅仅是传授一些新观念、新方法,而要与教学实习的实践相结合,让他们不是从概念上而是真正能够落实于行动中去贯彻所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必须直面新形势下的海外汉语教学现状,结合既有的教学经验与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实际,以期能日益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