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双减政策的现状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老年人;工业设计;日常生活
一、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难题
中国的老龄化人口一般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上,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很多子女对于老年人的照顾都会有一定的欠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单调无趣。在农村亦或者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问题就更加的明显。家中的成年人都外出谋生,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泛滥。这对老年人的暮年生活更加艰y。所以,社会必要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除此之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学科的突破,催生了一系列的工业设计产品,这对于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的各种困难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此列举若干。
(一)可推可坐老年车
可推可坐老年车采用满焊设计,密封好,结实耐用,采用1.1mm加厚管壁,2cm加粗主管,使用寿命长。采用双闸线杆刹刹车更稳定,采用助力扶手,起身更方便,受力位加固设计,承重力更强,更耐用。轮子采用灵动万向轮,360°旋转,坑洼土路,小区减速岗均能顺畅同行。后轮采用汽车7幅轮毂设计,抗压减震,使用寿命长。采用可拆卸踏板,坐在手推车上可以歇脚,乘坐更舒服。配备实用零钱袋,可存放零钱,不易丢失财物,方便实用。侧面驻停手刹,人性化设计,老年人坐卧休息时,更方便。该老年车座位储物盒容量大,可以满足日常买菜储物的需要。可调节伸缩拉杆,人性化三档位调,轻按按钮,即可将靠背调整至舒适高度。该产品对于老年人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一般需求,所以受到很多老年人的喜爱。
(二)可移动坐便椅
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导致晚上起夜时如果很远的地方上厕所很不方便。而且天黑不易见物,极易出现危险,所以一个可移动的坐便器很是必要的,它解决了大部分的老年人起夜的这个问题。除此之外,目前老年人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有的还伴随一些并发症。所以很多因为高血压引起脑溢血引发偏瘫的老年人也很有作用。可移动坐便椅,采用全新PP料,承重能力强。创新档案双缓降静音技术,盖板缓慢降落,有效减声降噪,高效静音,不会扰人安眠。坐便椅的下部,采用幼稚橡胶块,超强抓地防滑能力,增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全面增强防滑指数。而且承重能力强,可以承重180kg。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解决一些生理问题很有必要。
(三)便携定时器提醒器
老年人的记性下降,健忘的现象很常见。很多时候灶上炖着东西,过段时间就会忘记,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有时候由于健忘,会忘记吃药一些事情。所以一个便携定时提醒器很必要。便携定时器提醒器采用磁吸式,附带挂孔,方便携带,可以吸附在冰箱等金属涂层的表面,可以立在桌子上,设计有挂孔,可以绑上绳子、带子方便携带,高精度计时器,精确美观;超长计时、倒计时。小巧新颖,携带方便。
(四)电动爬楼步行式轮椅
步进式爬楼轮椅在国外有将近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改良和演变,现已成为所有类型爬楼轮椅中传动机构比较复杂也是安全性较高的一种。其原理是模仿人体爬楼动作,由两套支承装置交替支承,以实现上下楼梯的功能。由于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安全性相比其它类型的要高,在国外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但因其传动机构复杂,我国目前还不掌握这种技术。尤其是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智能化安全报警和阶沿防滑制动技术还不被国内相关生产厂商所掌握。由于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的传动机构复杂而又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结构,加之大量高硬度轻质材料的使用导致造价高昂。尽管如此,政府和残疾人家属出于对残疾人和老年人上下楼安全的绝对保障需要,还是会优先考虑更加安全的而非更廉价的爬楼轮椅。相信随着步进支撑式爬楼轮椅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体现,将会逐渐成为未来主流的爬楼轮椅服务于更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群体。
二、结语
中国老龄化是经济告诉发展的衍生物,改变中国的老龄化现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代中国也还末真正形成完整的老年人的保障体系。所以早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针对老龄化群体的工业设计产品也会不断出现。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下,我们不仅要为老年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还要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创造出更多更加便捷的工业设计产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老年人不仅仅是需要好多物质保障,子女所给与的精神保障更为重要。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必然迎来经济和技术的高峰,可以解决各种经济物质方面的短板,但是不能忘记多陪陪老年人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收支拐点;资本与金融项目;短暂逆转
F8316A
常文琪(1991-),女,安徽淮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国际收支拐点
国际收支拐点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短期内总收支或个别项目由顺差变为逆差,或由逆差变为顺差;二是从长期看,收支变动总趋势发生改变,比如从正增长变为负增长或平稳增长,从负增长变为正增长等。通过准确把握国际收支变动趋势:外贸公司或投资者可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投资策略,从而促进产业资源合理配置;政府可及时出台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家合理进行宏观调控。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国际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根据2009—2013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了国际收支结构简表(见表1),同时根据1982—2013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相关数据,绘制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变动趋势图(如图1)。
从表1和图1中可以清楚看出: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总体呈现从2000年为界点先平稳增长后迅速上升态势,保持着高 “双顺差”,直到2012年首次出现“一顺一逆”状态:即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却出现了168亿美元的逆差。同时2012年国际收支报告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国际收支总差额较2011年上涨6%,国际收支调节自主性增强。但这种“一顺一逆”格局是短暂的,2013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报告表明,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为净流入,顺差1187亿美元,恢复到“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那么2012年就可以看作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一个拐点。
三、我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原因
(一)外在周期性原因
1欧美债危机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与难测,欧元汇率的不稳定性使国际机构投资者纷纷去杠杆化,即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同时为了规避风险将国际资本大量投向传统资产安全港,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向改变,而且人民币预期贬值造成短期资本大量从中国流出,致使2012年第二、第三季度出现了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现象。
22012年9月份以来,美国继续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各国又宣布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这些传统及非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流动性泛滥,我国资本大量流出。但是2013年5月以来,美联储对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的减缓,伴随着美国长期国债等资产价格上扬,形成正利差,使我国资本又重新流入,所以2013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又重归顺差地位。
(二)内在结构性原因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资本项目逐渐开放,若其可自由兑换,国外公民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借贷等途径持有并储备人民币,从而使经常项目波动幅度下降,国际收支逆差、双顺差减少,国际收支平稳运行,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国际收支格局。
2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使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上涨要求也不断加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加上我国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导致我国出口商品成本不断上涨且出口价格上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持续顺差的贸易收支状况。
3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对国外奢侈品牌的追捧以及国际交通的便捷,推动了我国出国旅游消费和留学人数的激增。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美国和德国,境外消费总额1020亿美元,旅游项目逆差520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逆差进一步扩大,达357亿美元(见图2),上半年就到。服务与旅游项目逆差的进一步扩大改善了经常项目的顺差,同时出国换汇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储备资产与金融项目顺差。
四、我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带来的变化
(一)有利影响
12012—2013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表明,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已经趋于平衡,资本与金融项目首次出现逆差,这是多年来我国一直追求的国际收支格局,虽是短暂的,但是说明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平衡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作用。
2“藏汇于民”初步成效。“藏汇于民”是指希望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目前,国内外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加速,“藏汇于民”可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避免国际贸易收支恶化。
3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可减少国际收支差额波动,提高国际收支调节的自主化、稳定化,形成合理的正利差,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合理配置。
4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表明国内资本从我国市场流出,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加强对外投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不利影响
1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国内要素价格上涨,服务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国外投资收益负值增大,表明国民福利水平下降,最终会导致国际贸易恶化。
22012年第二、三季度短暂出现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在201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反弹,这种短暂态势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基础尚不稳定,国际收支稳定的内在动力不足,而外在周期性因素是主要原因。
3短暂的国际收支格局逆转表明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对外资依存度较高,我国资本流出大部分是通过“其他投资”项目完成的,而对外直接投资较少,直接控制程度较弱,我国企业还需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世界主要大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原因总结
国际收支出现拐点是世界各国都会出现的普遍现象,有可能是一种短期格局,也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二)启示
研究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规律与特殊原因,对于我国国际收支格局的进一步预期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除了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与国际金融态势,完善政策预警方案,更应按照2013年两会提出的“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方针,转变我国国际收支短暂外部平衡为长期内在平衡,建立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提高平衡调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永定,覃东海中国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31-41
[2]高海红,刘东民2012—2013年国际金融形势回顾与展望[J]全球化,2013(2)
【关键词】CDM 批准 注册 签发 碳交易市场
CDM,是“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的简称,即清洁发展机制,是由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所创造的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运行机制。CDM具体是指议定书的附件1国家(工业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附件1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经核证的排放消减量(CERs)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CDM是一种双赢机制,它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生效后,我国CDM项目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宣传以及利润的驱使作用下开始迅速发展,四个多月后,我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在清洁发展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这也是我国开发的第一例CDM项目。到目前为止,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已经产生了9.3亿欧元的经济效益。
就目前中国CDM现状的研究情况来看,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之后的更新研究分析较少,为此,本文将对2005年初到2011年末我国在CDM项目上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个分析归纳。
一 中国CDM项目具体情况
1.中国CDM项目批准情况
我国CDM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CDM项目业主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批复、当地政府备案、项目设计文件(PDD)等文件并确定碳指标国际购买商后,要首先提请国家发改委批准。
截至2011年12月28日,我国获得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达3560个。
就前3421个发改委批准的项目来看,如表1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其项目数占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的72.97%,年估计减排量3.11×108 tCO2e,约占批准项目年总减排量的53%;其次,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和甲烷回收利用项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分别占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的15.84%和6.81%,年估计减排量依次为0.85×108 tCO2e和0.6×108 tCO2e,分别占批准项目年总减排量的14.56%和10.3%。
“以上统计结果正好反映了2005 年10 月12 日生效的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即在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2.中国CDM项目注册情况
项目获得国内批准后,需要请作为独立第三方的经联合国批准的审定机构DOE(Designated Operational Entity)的简称)对项目进行审定,之后提交联合国申请注册。经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对项目资料的详细审核、网上公示并批准后,项目可正式注册成为CDM项目。
截至2011年12月28日,中国有1740个CDM项目在EB成功注册,占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的48.88%,估期年减排量为3.55×108 tCO2e。
就前1717个我国在EB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来看,如表2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我国注册项目总数的81.08%,估计年减排量占注册项目年总减排量的49.29%,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项目规模的大小有关;
其次,节能和提高能效及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合计占我国注册项目总数的14.39%,估计年减排量占注册项目年总减排量的19.06%,项目数和估计减排量各自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最后,虽然HFC―23分解项目数所占比例较小,但估计年减排量所占比例较大,这与其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的简称,即全球变暖的潜势)较大有直接的关系。
3.中国CDM项目签况
项目注册成功后,需要按PDD中的设计及方法学的要求执行项目,并对项目运行结果进行详细监测、统计,出具项目运行监测报告。聘请第二家DOE对项目运行及监测结果进行核实,DOE核实后对项目出具核查核证报告,并向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申请签发CERs。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对项目运行、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后,批准签发。截至2011年12月29日,中国已有663个CDM 项目的减排量获得签发,合计签发减排总量达4.78×108 tCO2e。
首先,就前605个获得签发的的CDM项目来看,如表3所示,首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签发项目总数的77.51%,但还是由于规模的因素,签发年减排量仅占签发年总减排量的32.28%。
其次,节能和提高能效及甲烷回收利用项目合计占我国签发项目总数的14.55%,估计年减排量占签发项目年总减排量的16.15%,项目数和估计减排量各自所占比例也相差不大。
最后,HFC―23分解项目有11个项目成功注册,且全部签发,除了GWP较大因素外,加上我国HFC―23分解项目开展较早,目前HFC―23分解项目数的减排量占年总减排量的31.94%,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当。
二 CDM背景下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展望
在《京都议定书》确定的三种碳交易市场机制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参与CDM项目与附件1中的发达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进行碳交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广度,但中国碳交易市场仍然发展迅速。CDM项目正在为中国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同时,CDM项目的实施为中国企业引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国内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在国际碳交易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必然也会借势快速成型与发展,规范化的碳交易平台有望形成。
但是,《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供给国,除了机遇,在通过CDM项目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也将面临着各种挑战。
1.CDM项目存在的问题
(1)项目减排类型单一: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主导。无论是批准、注册还是获得签发的CDM项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占比都超过了其他项目。但是,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普及,该类项目注册会愈发困难。如果我国不能积极开发其他类型项目以求多元化、高技术的减排方式,CDM项目将逐步丧失原有功能,不利于我国碳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2)项目模式单一:单边项目占比很小。截至2012年1月9日,我国成功注册的1771个CDM项目中,单边项目仅为51个,所占比例为2.9%,大量外资参与到我国CDM项目开发中来。这虽然有助于缓解我国资金短缺压力,激活国内碳融资渠道,但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外资。此外,双边以及多也合作的最根本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而非资金。但在我国开发的多边项目中,技术含量大多较低,没有利用好多边项目的优势。
(3)注册以及签发率。我国发改委批准的3560个项目中,注册成功的有1740个,而签发的只有663个。注册成功率为48.88%。签发率则更低,仅为18.62%。究其原因,一方面是CDM项目本身从申请到签发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我国CDM项目本身质量也存在问题,企业或者机构急于获得资金及收益,在项目选择及开发设计等环节并没体现出CDM项目的宗旨,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了解CDM的国际新规则、新变化,致使注册以及签发成功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为了使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探索,帮助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
2.碳交易市场发展方向
(1)加强CDM项目开发与创新。首先,CDM项目应该把重点放在先进技术的引进而不是资金上。此外,项目还应实现从能源型主导向多元化转变,以提高项目注册和签发的比率;其次,要改变项目严重依赖外资的现状,多进行单边项目开发建设,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对CDM项目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再次,有关机构应加强对CDM方法学的研究,使更多项目能够进入CDM开发;最后,加强CDM咨询服务等中介行业的整合力度,提高宣传力度,推动我国碳交易工作稳步发展。
(2)大力发展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我国正式碳排放标准出台前,发展自愿交易市场是活跃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手段,自愿减排市场能够有效克服CDM市场的缺陷。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等对自愿减排的需求必定会逐步增加,相关政策制定机构应该对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详细的界定和规范,使企业通过科学的碳排放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拓宽碳融资渠道。碳交易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持,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充分挖掘所有可行的碳融资渠道,资金来源大部分局限于CDM项目。我国应该积极利用单、双和多边方式为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除了国际合作外,应该积极开发国内碳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与碳交易市场积极配合,增加绿色信贷,统一标准,使我国的碳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
总之,以CDM项目为起点,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发展潜力。只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国作为碳资源拥有量最多的国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必定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康晓琴、刘振宏、徐淑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现状分析[J].中外能源,2009(14)
关键词: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5902
保定是河北省传统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资源短缺型内陆城市,因此环境和能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2008年保定市节能减排目标得以实现,与落后产能的淘汰及金融危机影响下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减速有一定关系。保定市应抓住规划“低碳经济”的有利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寻求有效避免经济增长与环境冲突加剧的对策。
1 保定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1.1 节能减排实施现状
2008年12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这是全球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出台的城市整体低碳规划,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08年开始全面实施的“蓝天工程”使人们终于能经常看到久违的蓝天。2009年5月保定被列为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近年来,保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六大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近200家,连续两年经济增长超过40%,具有显著的区域竞争优势。如,英利公司已成为光伏产业领域的龙头,也是国内唯一全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企业。
保定正全力打造以“中国电谷”命名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特色型、国际化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军城市。
1.2 节能减排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与企业规模问题。现阶段,高耗能现象与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保定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是造成污染严重、能耗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县域经济中,部分县(市)造纸、印染、制革、有色金属熔炼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仍占较大比例。在这些行业中,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更突出,导致了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不高,排污总量较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
(2)节能技改资金缺口问题。节能技改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中央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等。河北省节能减排资金倾向于“双三十”(30个重点县和30家重点企业),同时“双三十”的新、扩、改与节能减排有关的项目按省级重点项目对待,在项目审批、征用土地等方面得到支持。但是,具体到保定市的污染企业,财政支持资金有限。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面临严峻形势,部分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冲击,节能技改资金不足,制约着企业推进产品升级换代和节能技改工程建设。
(3)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单位依然没有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有的企业明关暗不关,存在偷开、偷排的现象。
(4)全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些污染严重行业、污染大户的问题。但从目前保定市节能减排的实际看,此项工作还停留在重点县、重点企业的减排上,广大市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如果公众参与意识不高,监督不到位,很可能减排的效果将流于形式。这也是一些企业偷开、偷排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
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实行强制性政策还是诱导性政策,立足点都放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因此,利用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效果比较明显。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竞争,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发生作用。在发达国家节能减排的具体运作中,不同国情的国家又有各自特点。日本继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提出的“省能源化”取得了显著成效。1979年日本颁布《合理使用能源法》,从能源供给者、消费者等各个主体入手,规定了详细的节能措施,对能源管理制度、科技投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教育公众达到全民参与。
3 探求保定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长效机制
3.1 产业政策
绝大部分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可以调动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但对于环境问题,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制定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政策就成为必然。保定市要实现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必须淘汰落后行业及落后工艺和设备,走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体系。
3.2 融资政策
2008年10月,银行业“绿色信贷”第一招牌的兴业银行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至2009年5月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在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办69个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融资金额累计达21.53亿元。作为新能源产业基地,保定市应出台鼓励企业运用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实现金融促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价格政策
现行价格机制主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将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内部化,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特别是能源价格。保定市政府应大力推进差别电价、脱硫电价等新型电价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扩大实施范围,以促进节能减排价格体系的形成和规范。
3.4 税收政策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扶持、鼓励政策,二是采取限制性政策。2007年7月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其实质是对“两高一资”产品生产的限制。目前财政部正在抓紧研究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环境税的缺位导致了国际上生产污染性产品的资本大量流入,既逃避本国的税负,又转移污染,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建立独立税种的环境税,从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生态保护税到碳税等税目,采用差别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
3.5 贸易政策
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有两种倾向,一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发达国家自身优势而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利用我国环境税缺位且环境标准相对宽松的条件,向我国转移有害环境与健康的产业。针对这两种倾向以及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应该制定切合我国当前实际的绿色贸易政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内绿色产业,带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绿色市场的形成,制定鼓励企业在绿色产品以及新能源、新资源领域冲击国际市场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因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而导致的高污染产品大量存在的问题,除了严格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取消出口退税外,应该禁止其加工贸易的建立以防止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程度的提高。
3.6 科技政策
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与驻保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加快企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不容置疑,但在打造“低碳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应贯穿节能减排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把强化政府政策体系的建立作为关键支撑,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周冯琦.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光.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
[4]曾凡银.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研究[J].理论前沿,2008,(7).
[5]贺娇.“十一五”减排计划可望如期完成[EB/OL].人民网,2009923.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现状;思路与目标;对策;福建武夷山;兴田镇
兴田镇是武夷山市烤烟种植大镇。全镇总面积353.3 km2,有14个行政村、2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3 401.53hm2,其中水田面积3 272.67hm2。近年来,兴田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2008年全镇种植烤烟738.67hm2,烟叶总产值逾2 500万元,2009年全镇种植烤烟740hm2,烟叶产业已成为兴田镇的支柱特色产业。
1兴田镇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生产设施是实现种烟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兴田镇漂浮育苗、灌溉设施、烟田道路、密集式烤房等烟叶生产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烟叶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随着烟叶生产布局的不断优化和规模化种植面积的扩大,兴田镇烟叶生产的主要环节已由现代机械取代了人力、畜力劳动,实现了使用拖拉机深耕和起垄,特别是智能化烘烤设备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用工。
1.2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兴田镇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兴烟,紧紧围绕提质、减工、降本、增效这个核心,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把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深翻冻垡、集约化育苗、膜下移栽、平衡施肥、揭膜培土、化学抑芽、智能烘烤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也使烟农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南岸村烤烟种植示范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努力工作、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改变了千家万户分散种烟的烟叶生产模式,逐步减少了种烟农户,提高了户均烟叶种植数量,推进了烟叶生产适度规模化;同时烟叶生产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连片种植、烟叶种植大户应运而生。
1.3土地流转难度较大,烟叶生产抗御风险能力有限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在没有获取充分的农村社会就业和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为保障的前提下,农民不可能把土地进行市场交换[1];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习惯于种地养活自己,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生活依靠;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收入无所谓,宁可抛荒闲置,也不肯把承包地转让给别人种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规范,流转双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烟叶生产常受到多种灾害的威胁,主要有龙卷风、冰雹、洪涝、干旱、冻害等,特别是洪涝灾害,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一旦烟农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种烟大户有可能倾家荡产。
1.4烟叶生产用工缺失,从烟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部分烟农放弃种烟而转投其他产业;加之烟叶生产过程环节多,技术复杂,移栽、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打顶抹芽、采收、烘烤、分级、交售等诸多环节,用工量较大,导致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宁愿在外务工,也不愿呆在农村从事烟叶生产。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以高素质的烟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为支撑,以新型烟叶生产种植农户为基础,实现人才资源、人力基础和现代技术、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目前无论是生产经营管理队伍,还是烟叶生产直接操作者,都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思路与目标
2.1内容
主要是建设4个现代烟草农业园区,即南岸片(含南岸、南树)、兴田片(含兴田、枫坡、黄土、西郊)、城村片(含城村、大渚)和汀浒片(含汀浒、汀前、双西、虹桥)4个园区,用2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设园区化的沟、渠、路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化的烤房基地、育苗基地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同时在汀浒园区新建汀浒烟草站,方便汀浒片区烟农售烟。
2.2基本思路
一是整体规划布局配套管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园区化建设,单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标准化配套”的原则,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园区为整体建设规划,配套相应的软硬设施,力争建设成一个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产力发达、理念先进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二是大力推行机械化生产,切实减轻烟农劳动强度。按照“烟农自主购买、村委会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烟农机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将村民自愿挂牌流转与村委会主动协调流转相结合,实现土地的有序有偿流转,达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四是实行单元化管理,提高园区整体生产水平。园区将烟农分成若干个生产单元,单元内实行生产互助,协同管理,双向考核,捆绑奖励,促进整体生产水平提高。五是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现减工增效及专业化分工。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探索服务机制,逐步实现专业化分工及减工增效。六是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2]。应用先进科技,实行精确农业及生产动态监控,实现生产信息化管理。七是建立生产保障机制,实现产业稳定发展。通过建立烟农养老保险机制,解决烟农生产后顾之忧,稳定烟农队伍,实现产业稳定发展。八是建立烟农文化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建立园区烟农文化站,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3目标
拥有完善的烟基设施,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实现规模化种植,户均种植规模达1hm2以上;宜耕区域机械化作业面积达90%以上,生产用工减少150个/hm2以上;生产经营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式经营;育苗、冬翻、整畦、烘烤、分级、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实现专业化服务;商品化供苗率、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专业化烘烤面积比例、测土施肥面积比例均达100%;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面积达80%以上;大田生产环节和烘烤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
3对策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是一个复杂、渐进、艰苦的过程。需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扶持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激活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动力和能力。
3.1提高思想认识,关注烟农
教育干部和烟农应充分认识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排除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障碍。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当作烟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展理念引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烟叶、烟区、烟农,烟草“三农”中的核心是烟农。关爱烟农,就是关爱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关爱烟农最根本的是在生产上切实做到周到服务,提高生产整体水平,让烟农称心;在处理政府、企业与烟农利益关系上,切实做到维护烟农利益,千方百计增加烟农收入,让烟农放心。
3.2加大投入和补贴力度
不断开辟新的烟草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烟农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烟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3],继续加大烟区投入力度。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上。着眼于烟区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着眼于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烟草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着眼于提高烟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的投入。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各项补贴政策,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烟叶生产补贴制度。要加大产前投入补贴力度,消除烟用物资价格上涨、请工价格提高、租田成本增加的差价;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机型和范围;增加密集式烤房新建、改建的补贴;增加烟田自然灾害风险基金[4]。对种植1.33hm2以上的大户,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保持烟农基础队伍的相对稳定。
3.3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主体虽然是广大烟农,但仅靠烟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烟区的共同行动。政府、部门和涉农单位要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烟区的辐射、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烟区的支持及城市科技、教育、交通等方面对烟农的服务。
4参考文献
[1] 徐秋萍,朱祖斌.我国烟草农业科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1999(3):46-49.
[2] 姜静.延安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92-95.
关键词:税收预算预算性增收税收优惠
税收预算与税收优惠的概念及延伸
税收预算(Revenuebudget)是上级领导机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对税务机关完成税收任务的目标测算,是国家财政预算体系的核心。它包括了预算体系的编制、分配、检查以及分析等一系列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税源可靠、税收有效。税收优惠(Taxincentives)是为了配合我国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在税收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照顾措施,减轻或减免纳税人的税务负担,以达到支持和引导产业发展的目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税收预算主要采取“以支定收”的方式进行,即根据税收用途来决定税收多寡的问题。税收预算的编制体制采取的是一种“基数增长”的机制进行的,在上年税收计划完成的基础上,按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综合各地税源增减变化情况等因素,一般再调增几个百分点,形成新一年的税收计划。这种税收预算体制的编制就为我国税收预算带来了增收的可能。在税收优惠方面,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起到的是政策调节、政策扶持作用,优惠区间集中度比较高,主要集中于基础性建设、吸引外资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这是对税收预算的一个“负增长”,而且不可预测性很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寻求临界点就成了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现状分析
(一)税收预算性增收现状分析
国家税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税源问题,保证税收稳定,为公共财政提供保障。稳健的税收政策有利于保证国家基本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财力支持,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我国的税收预算是面临增收的压力的,其主要方面有:
由于我国财政预算与GDP比值、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比值较低,社会各界普遍要求提高这两个比值。这直接带来了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预算时要求明显的高于GDP增长,最终导致了税收的预算性增收甚至是超收。
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夯实财力基础,国家或多或少的要求实现地方税收增收以扩大内需。政府通过增加投资扩大财政支出带动积极发展,为了控制财政赤字的规模,就需要在控制国债的同时增加税收。从2009年新疆率先获得30亿地方债发行权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都获得了不同额度的地方债发行权。事隔一年多来看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效果并不明显,这部分缺口对税收的增加提出了直接要求。
政府机关不理。如前所述,税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支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大兴土木、乱搞建设,带来了资金紧缺,对税收要求加大。同时税务部门为了迎合上级部门领导,采取多征税的方式,确保“超额完成任务”。
(二)税收优惠减免现状分析
我国实行税收优惠的目的是在税收方面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照顾措施,以减轻某些纳税人的纳税负担,最终引导国家产业结构稳定发展,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税收优惠是对税收预算的一种政策性减免或减少,且不可预测性很强。目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和地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倾斜性。税收优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为吸引外资进行的优惠。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虽设立机构场所的但其取得的所得却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实行减按10%的税率进行征收的决定。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缴纳的“三税”不征收城建税。
对固定资产进行的可抵扣政策减免。现行增值税法条里明确提出了以2008年12月31日为界,期间以前买入的固定资产卖出时按4%征收率减半征收,期间以后买进的固定资产按17%抵扣,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与此同时,为鼓励技术进步,企业固定资产确实需要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折旧,但是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年限的60%。
对农业产业链的税收优惠。增值税明确规定了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税,企业所得税中对农、林、牧、渔项目所得也提出了相应的减免税规定,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药材的种植、家禽的饲养、远洋捕捞等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实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有企业采取加速折旧、加大新产品开发费提取减免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目前国家对重点扶持的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进行征收。
对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于2008年1月1日之后新登记注册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自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纳税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半”税收政策。
纵观我国税制发展模式,一方面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偿还国债和财权积累,带来了税收的增收,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就必不可少的需要对一些功能性税种进行税收减免。在税收预算时,方法太过单一、政策干预太强,对税收预算太过宏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税收优惠方面太过微观,大多局限于所得税,并且只有降低税率和免税两种,在扣除方面也只有个别行业可以享受150%加计扣除的优惠。同时纳税人负担较重,依托于政府力量的税外费用名目繁多,严重冲击了税收调节的主导地位,形成了税费不清、以费代税的不良局面。
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存在的矛盾
(一)对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的基本认识
由于采用基数增长法进行税收预算,目前税收持续高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随着时间推移,基数不断增长,税收预算值不断加大,导致税收压力不断增加;现行的税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税收收入的弹性不能与GDP保持同步增长,目前的征收状况对税收收入弹性增长的贡献与地方税收预算性增收呈负相关。因此在预算性增收降低的情况下保证税收收入的同时,对国家鼓励的产业进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就提出了挑战。而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出台,都是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行业发展和扩大内需、提高纳税人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进行的。现行的优惠政策集中度是比较高的,仅仅局限于个别产业和个别地区,可能导致纳税企业从低税收优惠行业向高税收行业进行转移,最终使产业失衡,税源不稳。
在我国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税费并立的局面,在税收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费用征收,纳税人的总体税负其实是不轻的。单纯的要求预算性增收是不切实际的,更应该厘清税费关系,确立税收的主导地位,加强征管来堵塞漏洞和清缴欠税来化解政策性减收的缺口。树立目前的税收优惠是为了将来的增收做准备的信念,才能保证税收预算增收与税收优惠的协调发展。
(二)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的矛盾解析
预算征收是为了保证税收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税收优惠则是为了扩大内需,同样也是为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增和减同样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表面上存在着矛盾,实际上是殊途同归,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度”。如果税收预算超过了纳税人的度,会直接影响税收源泉;如果税收优惠超过了国家的度,人们富了,国家穷了,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垮了,宏观调控也就相继失效了,金融危机的防御性就降为零,社会也将动荡不安。因此,在这两者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应该把两个比重提高到合理的水平。目前,我国各种税费合计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5%-30%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纳税人的总体负担是不轻的。靠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来提高两个比重是不恰当的。只有有效地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和清费立税的前提下,才能完善税收体系,也为税收优惠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解决税收预算性增收和税收优惠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
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主要以直接税和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共有19个税种,其收入主要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共享税。部分税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关联度不高,因此不能片面的强调税收收入增长应当高于经济增长。应当明确税收优惠并非不利于税收预算,而是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更加全面的发展,税收暂时的减收是为了以后年度的增收。从我国最近几年的税制改革可以看出,在税制改革方面对于税率已经开始重视,所得税税率从33%下调到25%说明了对纳税人总体税负的减轻。但是在税收优惠方面,仍然关注个别行业和部门,可以想象其结果就是,产业的严重倾斜,纳税人可能转移到税负较低的行业中去,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同时还需要根据预算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不能一味的“以支定收”,不切实际的支出会减少纳税人的投资和消费积极性,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失衡,不利于经济发展。
(二)以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税源情况进行税收预算
以税收征收质量来代替“以支定收”的指令性税收任务,以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税源情况进行税收预算。目前通用的基数加增长数的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税源的状况,也不能体现出税务部门的主观努力程度,无法确定依法治税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不能搞“一视同仁”的方法,否则会出现不发达地区地方税负较重的情况。因此各地税务部门应当与政府部门做好沟通,立足经济发展,按产业来测算税源,做到量能收税;以征管质量来进行对税务部门的考核,政府部门应当对本地的经济水平和税收水平进行正确匹配,合理考核绩效,避免税收的盲目性与主观随意性。
(三)推进税费改革和地方税种的改革
传统意义上就存在着“税务收税,工商收费”的说法,致使纳税人面临着双重压力。大量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各种收费和摊派资金是导致我国税收收入负担较重的主要原因。加快清费立税工作,既可以实现税收预算的增收工作又能做到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对产业政策进行调节,使税收优惠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银行卡的发行量也是剧增的增加,并逐渐与国际发展相接轨,走上的全球化发展道路。在当今的金融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据2011年国内金融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卡业务比以往年份的发展更加迅速,而且截至到2011年的第二季度末,全国已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已经超过了26.7亿。中国第二届第一次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决定通过加强对银行卡业务及行业标准的规范,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我国银行卡业务和产业的发展步伐。调查数据还显示,截至到2011年第二季度末,上半年的总交易金额已经达到了178.6万亿元。在这些交易金额中,消费金额为7.5万亿元左右。银行已发行的贷记卡已经超过了2.3亿张,而且上半年的银行卡交易金额也超过了3.3万亿,其中用于消费的金额占一半以上,大约为1.8万亿元人民币。虽然2012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就当前国内和国家经济形势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数量有增无减,平均每个人所拥有的银行卡数量将超过2.5张。就此发展势头,到近年(2012)年底,国内银行卡的发行量可能会超过30亿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而且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尤其在功能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存款、取款、汇款以及贷款等业务的载体,而是在发展层次和业务种类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进,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载体。
2、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非常的迅速,为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毕竟起步较晚,实践中还存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依然缺乏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并未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一种影响力,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作为经济活动中要手段或途径,却得不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或业务推进,这将严重影响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业务拓展。实践证明,银行卡业务应当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目前我国业已成为WTO组织的成员国,当过渡期结束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业就会大举进入到中国境内,与国内银行进行竞争。反观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难以与欧美或者日本等国家相媲美。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政府再不及时对国内银行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则银行卡业务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国内银行卡业务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机制不健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滞后性特点。目前来看,我国关于银行卡业务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和业务发展需求明显不符,而且对国内的银行卡业务专业化及市场化发展趋势缺乏政策上的导向;同时,不同的监管主体在业务监管过程中的职能分化及业务准入条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尤其对发卡机构和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上的有效界定。面对当前的国内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曾先后颁布和修订了《银行卡管理办法》,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难于国际法规相比,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第三,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国内银行卡专业化服务的水准还是比较低。从实践来看,造成国内银行卡业务相对比较落后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化服务水准比较低就是其中一个。就当前国内金融形势来看,作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一个重要发展主体,商业银行至今尚未打破窗台的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陈旧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专业化的外包,每一家商业银行都闭门造车、自成体系。在缺乏竞争、沟通与交流的背景下,使得银行卡业务的传统统包独揽格局难以真正的打破或者改变。
第四,大量发行的借记卡严重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导致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就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现状来看,不仅用户刷卡消费方面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刷卡消费环境应当改善,而且以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视角来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银行卡业务的拓展结构和方式不太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支消费过程中较长免息贷记卡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借记卡或者信用卡的比重则相对较大;加之国内至今还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型发卡机构或者高效率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整体竞争力仍需不断提高。
3、加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完善银行卡信用体系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为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银行卡业务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或者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由于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对运行环境的保护,因此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发卡单位、特约商户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并对他们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进行规范,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防范银行卡业务发展风险;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银行卡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信用考核机制,对那些失信的单位或者个人,要建立登记、惩罚制度,信用不良者不能在任何一家银行办理银行卡业务,只有过了一定的观察期限,方可继续使用银行卡。
(2)加大用卡宣传力度,培养优质用户
对于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而言,同时面向社会的一项业务服务活动,因此应当向全社会加大对银行卡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广大用户的用卡意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熟悉银行卡业务,这也是开拓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当WTO暂缓期限过去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就会进入到国内市场,那时对资银行最主要的竞争主体就是优质客户。基于此,笔者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把握当下时机,多培养一些优质的用户。比如,年轻的高知识阶层人士和高收入阶层对银行卡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比较容易接受银行卡、有能力使用之,所以银行卡业务可以适当地、有目的地想这类人群倾斜。
(3)创新银行卡业务,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银行卡业务及产品而言,创新时应当考虑的是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并以此为创新方向,提高银行卡业务的含金量。比如,将银行卡业务或产品与高科技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一卡双币种、一卡多功能以及借贷合一等业务,从而增强银行卡业务的吸引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结语:银行卡业务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思想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业务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丽霞.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21).
[2]侯换成.浅议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1)
[3]张浩琪.银行卡业务的风险与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关键词】莘县;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
莘县地处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413km2,人口110万人,耕地面积9.33万hm2,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
1地下水超采现状分析
莘县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折合人均水资源量仅130m3,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34m3。由于莘县自大量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取水工程,导致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大范围的地下水超采区。根据《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区评价》(2014)结果,莘县地下水超采量为2071万m3/a,其中浅层空隙水超采量为1391万m3/a,深层承压水超采量680万m3/a,全县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151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1%;深层承压水超采区面积达1413km2,与全县国土面积相当。
2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
2.1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出台《莘县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的通知》,以镇(街)水利管理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基层水利管理协调服务组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村供水协会,配备专用的计量设施、维修设备、通讯设施,完善用水组织章程和用水制度,针对地下水超采问题进行工作调研,开展基层人员技术培训、印刷宣传资料等工作,提高基层服务的技术服务水平。
2.2水资源监测计量监控体系建设
提高水资源与水质监测、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监控自动化、科学化水平,对全县地表水、地下水位及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莘县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地下水监控系统,实行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制,提高地下水水资源监控自动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2.3马西片区地下水修复补源工程
马西片区位于莘县马颊河以西,属地下水漏斗区。区域内主要河道为鸿雁渠及其支流元庄沟、道庄沟,鸿雁渠长31.7km,莘县境内21km。2017—2019年,清淤扩挖鸿雁渠及其支流,新建鸿雁渠耿楼蓄水闸、焦村蓄水闸、道庄沟蓄水闸3座,加大引进黄河水、金堤河水等客水资源水量,增加区域河道拦蓄水量,加大拦蓄地表水利用量,通过河道入渗补给地下水进行修复补源。年可增加区域蓄水量314.4万m3,年可置换地下水源180万m3,年新增回灌补源水量为63万m3,新增蓄水可改善灌溉面积0.38万hm2。
2.4徒骇河片区地表水挖潜工程
徒骇河干流发源于莘县文明寨村,莘县境内河长68km,流域面积1072.42km2,主要支流有新金线河、俎店渠、范莘干沟等。通过对徒骇河干流河道及范莘干沟、老金线河、河店沟等支流河道清淤扩挖,新建徒骇河李凤桃蓄水闸、新(改)建支流灌排沟渠截蓄闸等工程措施,加大地表径流拦蓄能力,增加雨洪资源利用量,充分调蓄区域内雨洪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实现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
2.5限期封停超采区地下水取水工程
莘县浅层地下水超采水量主要为农业灌溉用水,以及部分生活及工业用水。充分利用河道拦蓄水源和莘州水库、古云水库等调蓄长江水、黄河水等提供替代水源,对有条件实现水源替代的农业灌溉机井和工业取水井依法关停,共封填灌溉机井34眼,封停深井3眼,并加强水资源监控,严管开采取用,建设监测管理系统。
2.6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农业节水工程
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古城镇、东鲁街道办事处、徐庄镇、等6个项目区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农艺节水,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水肥控制车间,铺设节水灌溉主管网19467m,供水支管36597m,铺设φ16PE滴灌管62709m,共完成微灌面积203.46hm2,可节水50%左右、节肥40%左右、节省劳动力80%~90%、增产30%以上,有效压减农业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
3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
3.1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上升
根据聊城市水利局、聊城市水文局联合的《2020年第四季度全市地下水动态》,莘县2020年7月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为1363km2,比去年同期减少51km2,地下水平均埋深上升1.56m。
3.2利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
莘县经过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地下水超采压减治理,分别压减浅层地下水364万m3、357.76万m3、318万m3,压减深层水34.5万m3、78.53万m3、30.4万m3。截止2019年末,莘县共压减浅层地下水1039.76万m3,剩余351.24万m3,压减深层地下水143.43万m3,剩余536.57万m3。
3.3助力莘县地下水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通过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农艺节水工程,发展高效农业节水。有利于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控制水资源消耗强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3.4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同时,通过增加蓄水、地下水位回升,有利于地表植被等绿化苗木的生长,使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及开发建设环境。
4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地下水监测能力
莘县应利用超采区治理时期建立全面的水位监测数据,包括水位的变化,地下水取水工程(农业、工业自备井、城镇供水水井数量、分布和开采层位等),发挥水位日常监管和预警作用,提高地方超采区治理技术支撑和服务力度。
4.2出台地下水管理法规
完善和出台相应法规规章,细化地下水管理制度和措施,增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法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备用机井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参考机井封填规范建立分级分类启用制度,条件较好的深层机井可转为监测井,填补目前莘县无深层承压水监测数据的空白。
4.3强化项目后续管理
跟踪和分析农田水利项目发挥的效益和节水能力,配套设施的投产及对周边的地下水位的影响,对超采区的超采量、地下水水位变幅、超采区面积进行定量评估。对机制建设、管控约束、关闭地下水取水工程、地表水替代等进行客观评价,保证压减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4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关键词:农民 收入增长率 投资约束
江西是农业大省。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深入研究江西农民收入问题并探求其解决途径,具有重大意义。
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收入决定基本模型
农村居民收入,按不同的来源可以进行多种分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目前我国农民总纯收入(I)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工资收入(G)、家庭经营收入(J)、转移收入(Z)及财产收入(C)。以P表示地区的总农业人口,L表示地区的总农业劳动力,则一地区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W)为:
W=I/P=(G+J+Z+C)/P
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
按照上述模型,将下年收入减去上年收入,以差值除上年收入,可以计算出农村住户人均的年纯收入增长率。从图1可以明显发现,“十五”计划期间的四年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低于1978年以来的大多数年份,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时滞效应,如果剔除2004年经济局部过热的因素,2004年的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大概与2002、2003年持平(陈至发,2004)。在江西GDP年均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全省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仍然保持比较低的增长率,这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还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见图1。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内外生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在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中,从江西的角度来看,资源禀赋约束和制度体制约束是不可控因素,属外生变量;可控因素是投资约束,属内生变量,可以通过资金的流向和方式改变来予以控制。
体制和制度约束
江西是农业大省,在体制和制度约束上,受国家整体宏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江西农业组织结构弊端很多。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农户分散进入市场;农户众多分散。
市场约束
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1996年以来,连年农业丰收,粮食、棉花、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销售不畅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跌;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东部平均可增值3.72元,而江西仅0.38元,农产品加工增值少,自然会严重制约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能力;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效益下降。据有关部门对江西省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五种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比较研究看,江西只有水稻的生产成本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源和环境约束
表现为现阶段,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而作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耕地面积,近年来却逐年减少。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江西耕地从0.04亿公顷锐减到0.038亿公顷,而这时期人口却年均增加31.25万人。2003年,非农用建设占用耕地0.716万公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非农用占地的增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增地减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农业生产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同时农业用水浪费也较严重,灌溉率低,仅在40%左右。据有关预测,未来江西农业发展依赖的水资源只能是“零增长”,且从历史上看,农业水资源向非农业转移趋势非常明显。
投资约束
按照投向分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用电、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农机等用量。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的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支出、信贷投入、农村集体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农村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仅以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4年,江西平均每户年末生产性固定投资原值只有325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7.43元。
不可抗力约束
近年来,江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时常威胁着农业生产。
投资约束的影响排序
投资作为内生因素对经济欠发达的江西而言,尤为重要,然而大中型企业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小,影响极其有限;外商投资农业的额度也不大,2003年农业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当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2.3%,因此,江西省农业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集体合作组织和农户,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财政农业支出(X1);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业的信贷)(X2);集体合作组织的投入主要是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3);农户的投入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资产投资(X4),二是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X5)。笔者利用1994——2004年的数据(见表1),将Xi(i取1到5)做为影响因子,重新采用灰关联(翁贞林,2003)的分析方法,确定上述五个投入因素对年均农民纯收入(X0)的影响程度大小。见表1。
通过关联度公式,r0i=1/n∑§0i(k) (k从1到n,i从1到5),可以算出每个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如下:农村信用社年末贷款总额(0.9341)、财政农业支出(0.7633)、农户人均简单再生产投资(0.6594)、农户固定资产投资(0.6277)、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0.59)。可以看出,农业信贷投入和政府财政投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有着重要作用。考虑到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双稳健”取向,笔者认为增加农户收入最主要的是应该提供信贷支持,但绝非增加绝对货币供给,而是货币流向和方式等基于农业特性而产生的变化。
提高江西省农民收入的基本建议
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江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提高积累和投资水平,应建立和完善以信贷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目前,江西省各级农村信用社是帮助农民解决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主要金融部门,途径就是提供信息和信贷扶持,笔者认为,农户信贷的特点、农业信贷项目的特点,使得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不但能满足当地农民对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密切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民的信用观念,抑制民间高利贷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而且会使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翁贞林.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西为例[J].广西农业科学,2003.12
2.王海民等.发展项目小额贷款可持续性的经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1
紧凑型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就其发展内涵而言依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其城市政策导向性方面,紧凑型城市走向何处,在不同国家和大都市区都存在较大差异。在2012年OECD的《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中,[1]依据对OECD34个国家的调查和73个大都市区的紧凑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对于紧凑型城市内涵、在OECD国家发展的现状和政策实施重点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要杜绝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盲目扩张的现状,转而要注重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存量质量、推进城市集约利用土地,以紧凑型城市建设为路径,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紧凑型城市政策推进的背景与内涵
(一)紧凑型城市的推进背景与原因
从OECD国家城市当前基于绿色增长政策而提出的城市发展模式归纳,紧凑型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目标。其中包括五个方面的重要背景和原因:第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需要节约土地资源。联合国人居署相关报告显示,到2050年将会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在OECD国家中这个数据将到达86%,其中在34个OECD国家中将会有30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增长速度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第二,全球气候变暖对城市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并要求作出响应。第三,日益增长的能源价格会影响城市生活模式,例如交通成本的提升。第四,近期发生的经济危机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这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投资面临更大的困难。第五,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管理者需要改变城市现有的发展政策。例如在德国和日本人口规模已经面临减少趋势,同时在过去60年中OECD国家的老龄人口已经实现翻番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则是三倍增长,而这种趋势至少将延续40年。此外在OECD国家,家庭平均规模也在减少。
(二)紧凑型城市的推进内涵与特征
在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中,对紧凑型城市的内涵和关键特征进行了归纳。在追求绿色增长的时代,紧凑型城市由于对经济发展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因此还将承担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职能,所以紧凑型城市不仅是环境概念,紧凑型城市还将在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促进人类追求的绿色增长。其内在的关键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高密度临近开发模式。高密度是指城市土地高强度开发,临近是指大都市区域城市活动的集聚性。典型紧凑型城市中城市土地被集约开发利用,城市活动集聚空间紧邻,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边界清晰。广场、街道、公园都是公共空间必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密度和临近是紧凑型城市的两个重要的物理特征。第二,基于公共交通系统的城市区域联系。这主要揭示城市土地如何被有效利用,公共交通系统为城市区域提供便捷通,并且使城市各个功能区域有效工作。第三,地方服务和工作的可达性。该方面主要是关注城市居民接近地方服务如商铺、餐馆、诊所以及邻里地区工作机会的便捷性。在紧凑型城市中,土地混合利用推动居民通过步行或者公交系统接受地方服务是典型特征。
(三)紧凑型城市的推进关键与尺度
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还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辨析,包括紧凑城市开发与紧凑型城市的区别,紧凑型城市规模问题以及紧凑型城市应该是多中心的还是单中心城市等。报告认为紧凑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政策工具和城市形式,特别是在大都市区的层面上,而紧凑城市开发则是在邻里尺度上的一种发展计划,是紧凑型城市建设目标的一种实现路径。但在内涵上两者完全相同,都需要满足上文提及的三个主要内容。此外是紧凑型城市的尺度问题,一般认为紧凑型城市是人口规模和空间都比较小的城市,但报告认为大型的都市区也可以实现紧凑型发展,因为大型都市区肯定比小的都市区消耗更多的土地,因此更需要实现紧凑发展的模式。紧凑型城市的发展模式亦是关注重点,过去认为紧凑型城市应该是单中心的模式,以更好地应对城市蔓延和离心发展,但OECD的本次报告认为,如果城市集聚并非连续且并非蔓延式开发,但通过公共交通系统实现紧密联系亦可认为是紧凑型开发模式,这其中城市核心的彼此临近是重要特征。实际上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很难实现纯粹的单中心模式,多中心的紧凑开发模式应该是更加推崇的。另外,紧凑型城市中的建筑形式和公共空间也是讨论的问题,一般观点认为强化高层建筑和减少公共空间是紧凑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但报告通过多伦多、巴黎及香港的案例分析显示高层建筑并不代表高密度。报告同时指出,公共开放空间是紧凑型城市的重要指标,因为紧凑型城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包括城市环境质量。
二、紧凑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及OECD大都市区发展现状
(一)紧凑型城市的指标体系
紧凑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绿色增长。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紧凑型城市政策如何对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何种程度尤其重要。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认为,紧凑型城市政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利好、社会利好及经济利好,包括减少碳排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绿色增长等内容。但报告也指出紧凑型城市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绿化减少、局部基础设施压力极大、热岛效应等。因此,必须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来推进政策利好和减少负面效应。
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往往很难具体考证,特别是对于不同情况的城市而言,政策效果差异很大,政策利好和负面效应亦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通过制订指标体系来监测和评价紧凑型城市政策的效果非常有必要,每个城市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目标来分析政策实施效果,进而提升自己的政策行动。《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提出两种类型的指标:一类是展现紧凑性,包括高密度紧邻开发模式、公共交通组织的区域联系、地方服务和工作机会的可达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另外一类是监测紧凑型城市政策的影响——如何影响城市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这两类指标的设计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紧凑型城市作用机制的全幅图像。
(二)紧凑型城市的指标分析
在OECD《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中选择了18个核心指标来分析紧凑型城市的政策效果,这些指标与上文中所描述的紧凑型城市、紧凑发展模式等内涵密切相关。在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凑模式的时候,特别选用了一些可能产生负面效果的度量指标,以更好地度量政策效应并为进一步完善紧凑型政策提供依据。实证分析中,基于选择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主要集中于其中七个指标:(1)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长;(2)城市区域人口的密度;(3)平均通勤距离;(4)城市建设用地;(5)公交通勤;(6)临近公交站点;(7)地方服务与居住匹配。在对象城市分析中,选择了OECD中73个大都市区进行分析,其中对澳大利亚墨尔本、加拿大温哥华、法国巴黎、日本富士及美国波特兰等五个大都市区进行重点分析。[2]
1.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长
该指标主要表述大都市区人口和土地年增长速度,如果城市土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城市蔓延已经存在。对46个OECD国家大都市区在2000~2006年的表现看,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土地增长速度和土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兼而有之,这与不同大都市区政府实施紧凑型城市政策或者市场放任政策具有密切相关性。典型城市中,如波特兰、旧金山、里昂、巴黎、布鲁塞尔、马德里等都是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土地增长速度,属于紧凑型城市发展的样本城市;里斯本、哥本哈根、丹佛、波士顿、芝加哥等则属于土地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大都市区;另外如东京、大阪、底特律、费城等则是人口负增长但土地消耗依然快速提升。
2.城市区域人口的密度
该指标的测算是计算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并与大都市区的人口密度进行比较。为精确计算城市土地,报告采用网格单元作为基础单位进行GIS分析。其中土地指标基于不同的标准(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及墨西哥),人口数据则选择24小时平均人口数据。在欧洲,在都市区层面比较马德里与斯德哥尔摩人口密度基本相同,但在城市建成区层面马德里人口密度则是斯德哥尔摩的2.3倍,马德里城市土地利用强度远比斯德哥尔摩高。同样的情况存在于米兰和罗马的比较,按照传统的大都市区层面的比较,米兰人口密度是罗马的两倍多,但在城市建成区层面则人口密度相差无几。在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及墨西哥等地区都出现同样的情况。对温哥华、巴黎及波特兰都市区的详细考察,其中通过3D地图显示,温哥华表现出多中心城市的紧凑发展模式,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特别高,但几个高点依然出现在城市建成区,彼此间距离很近。巴黎及波特兰则表现出高密度单中心城市的特征。
3.平均通勤距离
城市平均通勤距离是横向临近性的指标,主要是考察城市居民平均工作距离,报告主要收集了五个重点考察大都市区的数据。其中富士是最短工作通勤距离的城市(7.2公里),其次是温哥华(7.4公里)、巴黎(11.2公里)、墨尔本(13.2公里)以及波特兰(13.84)等大都市区分列名次。温哥华和波特兰大都市区都有200多万的人口规模,但温哥华的工作通勤距离更短,巴黎是最大的城市(1100多万人口),但其工作通勤距离却少于墨尔本和波特兰。
基于动态时间的考察更能反映城市发展的实际。从1996到2006年,温哥华大都市区的平均通勤距离从7.7公里下降到7.4公里,但全国层面的调查却从7.0公里上升到7.6公里。少于5公里的通勤比例,温哥华在1996年时候仅为33.8%,到2006年时候上升到35.4%。需要指出的是温哥华的人口增长和通勤数量几乎同时期增长。与之比较,墨尔本的工作通勤距离从1996到2006年变化不大。巴黎的变化则更加巨大,1982年时候为7.0公里,1994年时候则为9.4公里,到2008年上升到11.2公里,较人口和城市土地增速更加快。
4.城市建设用地
报告在该指标重点考察12个相同地理尺度的OECD大都市区,他们呈现多样化的城市形式,根据人口规模分为三类:超1000万;300万~600万;200万~300万。第一群组包括巴黎、东京、墨西哥城和纽约,其中墨西哥城发展最为紧凑;第二群组包括了雅典、底特律、亚特兰大以及马德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征。其中雅典在一个非常小的地理空间内积聚大量的人口,体现出高密度和临近性的特征;与之相反,底特律拥有同样多的人口却消费了6倍以上的土地,亚特兰大和马德里都显示出蔓延式的发展动态,但马德里较亚特兰大少三分之一的土地消耗,表现出更为紧凑的发展模式。第三个群组包括维也纳、温哥华、阿姆斯特丹和波特兰,温哥华和阿姆斯特丹通过清晰的城市和乡村土地开发模式的差异,展示出紧邻发展的模式;维也纳城市土地开发最为发散,波特兰则在四个大都市区中消耗最多的城市土地。此外,报告还采用城市建设用地占大都市区总面积的比重来说明城市发展的紧凑程度,73个大都市区差异较大。
5.公交通勤
该指标依据数据可得性,主要比较19个大都市区利用公交系统进行城市通勤的情况,包括五个重要案例地区的分析。其中巴黎大都市区表现最好,其次是马德里和斯德哥尔摩。需要指出的是大都市区因为有规模效益,因此更适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除了大都市区层面的比较,考察大都市区内部的差异同样可以提供重要信息。在巴黎的三个空间层面:巴黎中心城、内城环带、外城环带。其中在巴黎中心城区有64%的人是通过公交系统、14%的人是通过步行上下班,而只有13.3%的人是利用私家车,而实际上这些车的利用更多是离开巴黎中心城区的时候。与之比较,在内城环带有38%的居民、外城环带有59.8%的人利用私家车上下班。
6.临近公交站点
在大都市区,公交临近性是显示城市发展与公交网络间有效联系的重要指标。在温哥华大都市区,97.7%的居民生活在公交站点400米以内的区域,42%的人生活在快速运输网络400米以内的地区。在日本富士有63.7%的居民生活在公交站点400米以内的区域,但有29.8%的人生活在铁路站点800米以内的地区,比温哥华要高(13.8%)。
7.地方服务与居住匹配
该指标主要揭示邻里地区能够获得的地方服务,这种不匹配在郊区(居民多服务少)和中心城市(居民少服务多)都可能发生。过度不匹配意味着需要长距离的通勤、产生低质量的生活和服务的低效率。在实证研究中,本次报告选择三个大都市区进行分析:墨尔本、温哥华及巴黎。报告选取匹配指数(Matching Index)①,匹配指数越小代表匹配度越好。其中巴黎大都市区较之于温哥华和墨尔本更为匹配。在墨尔本内城地区,有22.2%的服务人员集中于此,而总人口只有7.8%,而在西墨尔本地区,9.4%的服务业人口对应着11.6%的总人口。该指标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平衡邻里地区。
报告最后对研究中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一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比较的指标并没有纳入研究,包括城市区位比较,居住和建筑有关指标包括租金、空置率等的比较,公共交通(特别是车站、服务频率的地理信息等)的比较等。未来的研究中仍然需要建设更为丰富的数据库,特别是基于大都市区层面;此外还需要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OECD国家紧凑型城市政策工具
(一)紧凑型城市的主要问题
2010年,OECD对34个所属国家进行紧凑型城市的调查,以收集目前OECD国家普遍推行的政策信息。在这次调研中,紧凑型城市政策被简单定义为防止城市的蔓延发展和提升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密度、混合开发以及公共交通联系。[3]主要问题包括:
1.在国家层面上,是否推行紧凑型城市政策?如果推行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政策?请具体介绍。如果没有,国家层面是否已意识到政府应该推行之?请提供你们的观点。如果你们国家实行联邦制度,请具体介绍次级区域政府如何推行紧凑型城市政策。
2.在你们国家,大都市区政府是否推行紧凑型城市政策?该政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请具体介绍。
(二)紧凑型城市的发展策略
透过以上两个问题,OECD收集了成员国主要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实践。《紧凑型城市政策比较评析》报告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一个重大发现是在多数OECD国家中,紧凑开发的内涵已经深入到城市发展政策中。在一些国家,紧凑型城市已经出现在政府政策文件中;而在其他国家中,与紧凑发展内涵相关的概念也同样出现在政策文件中;当然,有一些国家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推行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4]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把OECD国家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分为以下几类:
1.不仅在大都市区层面,还包括在国家层面,紧凑型城市发展政策都要体现在总体规划及战略发展规划中。
2.制度工具是紧凑型城市最常用的政策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是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绿带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被严格限制超过边界以及进入绿带。有时候金融工具的作用可能比制度作用更加突出,例如城市服务边界系统采用一种分层体系,引导城市新开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按照一定顺序执行,美国马里兰推行的“城市地区重点资助创新”战略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分层体系。
3.密度要求和混合开发要求正在成为最流行的政策工具。在法国,学术界正呼吁在交通站点的新开发中设立最低密度要求,未达到开发密度要求的需要交纳特别税种。伦敦规划顾问委员会同样提出密度要求的导则,此外美国许多城市在新开发中也设置最低密度要求。混合开发的要求被同样实施。
4.对于空间发展政策来说,金融工具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向政策。目前在OECD国家中存在多种金融手段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的政策,例如在美国,阿林顿推行的交通导向发展模式(TOD)就获得了开发强度贷款。又如,加拿大温哥华及其他城市推行的公共设施红利计划,在开发商进行开发计划的时候并行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直接的现金补偿或者图书馆、公园、幼儿园、社区中心等,以减轻高密度开发对社会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压力。
5.在城市建设计划中,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干预是创造公共空间的常规手段,这包括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开发。在私人开发计划中,企业与规划部门的合作同样非常重要。
四、对我国大都市区的政策借鉴及推进启示
(一)政策导向一:构建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我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人口总量和密度较高的情况,紧凑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是以多中心的模式存在。因此,中心城市主要严控建设用地增量,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同时,全面推动存量挖潜,推行节约与集约并重以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在地区的重点新城和新镇地区,要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年度用地指标。同时,实施节约优先的用地政策,奠定集约利用基础。尤其要根据人口规模考虑适当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容积率标准区。为提升郊区新城活力,在宽松用地指标基础上,加大对郊区新城范围内开发性和战略性投资项目的政府支持政策力度。
(二)政策导向二:推进城市混合功能+紧凑开发
推进城市地块的混合功能开发,特别围绕交通站点、核心商业区等进行城市据点式开发,导入城市商业、住宅、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要素,杜绝单一功能地块开发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
其中在大都市区中心城要重点推行“双增双减”政策②,通过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形成项目建设区域的开放形态,形成适宜工作、生活和观光的理想场所。在郊区,围绕新城、新镇建设,强化“双增双提升”的策略,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建筑容量,鼓励高层建筑”,通过不同功能性项目建设,提高容积率,丰富城市功能和吸引人口集聚。
(三)政策导向三:杜绝中心城市集聚和新城无序扩张
与西方国家城市经历了郊区化、中心城市衰败、绅士化改造发展的不同路径,中国的城市中心城区相对保持繁荣发展,直至过度拥挤。因此,目前西方城市所提倡的保持中心城市活力、加大城市建成区开发力度、推动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等,并不适应于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其他如对郊外分散选址、扩张型基础设施等西方国家城市予以批判否定的措施,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反而应予以支持,加快中心城区在产业、人口、公共设施以及社会服务等资源对外的扩张及在新城的集聚。而新城的集聚必须以提高开发强度、避免对外无序扩张为基础,真正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
此外,以城市的农田、绿地、河流等自然环境保护为基本着眼点,同样可限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市区内的农田、绿地在城市规划进行适当定位,并作出综合性空间规划,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四)政策导向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
积极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各类大容量的快速交通系统的发展,在城市内部、城郊之间以及郊郊之间兴建地铁、轻轨、城郊快速列车、巴士快速交通系统等快速的交通体系;推进公共交通枢纽建设与城市社会公共活动中心的空间一致性;限制小汽车交通在城市的发展,尤其要研究中心城区中小汽车交通收费系统的设置,以减少城市交通阻塞;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紧凑型道路的建设;扩大步行交通以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的比重,鼓励提倡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
此外,要推进土地开发与公共交通发展结合的策略,形成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即TOD模式。公共交通枢纽具有最高级别的城市开发强度,其他以公共交通可达性水平确定城市开发强度,公共交通可达性越好,越可以实现更高强度的城市土地开发。
(五)政策导向五:实施紧凑的工业区土地利用策略
土地利用方面,严格把关新批土地开发,提高已批土地容积率限制,在大的区域范围内控制容积率并允许不同建设地块的容积率相互调剂。强调土地多功能混合使用,在各类产业园区和郊区新城内实现混合功能开发和“产城融合”。工业区项目投资准入要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工业园区节约和集约使用资源、把好项目准入关等措施,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升开发区新建项目容积率,并着力提升投资强度。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由被动推进变成主动需求,不断盘活存量用地,推进土地二次开发,认真梳理园区存量工业用地情况,实施土地回购、腾笼换鸟、厂房改扩建、闲置厂房租赁等方式分类推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
注释:
①MI=1/2{|(Ei/E)-(Pi/P)|},其中Ei和Pi分别为次级区域的服务业人口和总人口,E和P分别为城市的服务业人口和总人口。
②2003年11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关于修改的决定》,“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即“双增双减”)以法规的形式写入了修改后的城市规划条例。
参考文献:
[1]OECD (2012).Compact City Policie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ECD Green Growth Studies[EB/OL]. OECD Publishing,2012. http:///10.1787/9789264167865-en
[2]张润朋,等.紧凑城市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0(9).
一、我区二氧化硫污染现状分析
城区二氧化硫浓度均值为0.124mg/m3。从季度分布来看,第一季度、第四季度浓度最高,第二季度有所下降,第三季度浓度最低。从月分布情况看,1月份二氧化硫浓度最高,2月份浓度开始降低,到7月份浓度开始回升,12月份浓度回升到与1月份差不多的水平。从区域监测结果看,东起骆驼山矿区,西至石嘴山、乌斯太工业园区,南起鄂尔多斯棋盘井工业园区、宁夏陶乐工业园区,北至乌达区、海勃湾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污染带。从污染时段看,下午2时—4时最低,早晨、上午、夜间尤其严重。
二、影响空气二氧化硫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的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物扩散
我区中心城区所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气象数据表明,我区以北风和偏北风为主导风向,静风及小风为主的天气占到冬季总天数的52%,致使城区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受到较大抑制。加之我区处于鄂尔多斯高原边缘,东、南、西三面均有大山,地势相对高度较低,且我区地势东西狭窄,不足30公里,在逆温和静风等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周边地区的污染物逐渐飘入城区,致使城区环境污染加重。
(二)环境承载力差,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1、煤田、矸石山自燃严重。全区确认露天煤矿面积16平方公里,灭火工程面积5.316平方公里,井工煤矿面积24平方公里,部分煤田已自燃40多年。较我区洗煤行业产生的矸石量递长4.8倍。另外,我区煤矸石含碳量及含硫量较高,热值在3300—3500大卡之间,露天堆存极易自燃。尤其是露天开采造成的烟尘和扬尘近地面排放,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难以扩散,烟尘、扬尘逐渐向低洼区域蔓延,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工业结构性污染严峻。“十五”以来,虽然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关停淘汰了394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但现有企业中仍存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区万元GDP能耗为12.51吨标煤,据全市万元GDP能耗目标值9.611吨标煤相差甚远。另外我区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耗指标较行业单耗限额要求高出近10%,如电石单耗水平为3400—3500千瓦时/吨,硅铁单耗水平为8500—8600千瓦时/吨,焦炭单耗水平为180—200千瓦时/吨。从污染物排放情况看,电力、炼焦业、高载能三大行业排污量己占全区工业排污量的67%以上。
3、周边地区加剧我区污染。在我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工业园区、阿盟乌斯太工业园区、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等三个省级工业园区,这三个工业园区都以煤炭采选、焦化、化工、电力、冶金、建材等资源型和高耗能型行业为主,三个工业园区内有上述行业的企业200多家,其中属污染严重的企业80多家,约占总数的40%。另外,骆驼山矿区露采煤矿及白灰企业对我区污染严重,现该区域内有13家露采煤矿和灭火工程、16家白灰企业251孔白灰窑、10家洗煤企业,其中属鄂尔多斯市管理的有6家露采煤矿和灭火工程、11家白灰企业112孔白灰窑、3家洗煤企业。
4、生活面源的煤烟污染也是我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开始我区实施了“蓝天工程”,城区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随着冬季煨碳价格的大幅上涨,很多居民经济上难以承受,致使烟煤大量流入城区,同时矿区居民也多数使用便宜劣质煤种。据调查,城区现有燃煤取暖居民住户3802户,按每户居民燃用4吨无烟煤计算,每天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为0.68吨,而这些使用燃煤取暖的居民通常在早、晚集中排放燃煤烟气,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迅速集聚,形成一个低空面源,尤其在频繁的逆风和静风条件下,污染物难以扩散,极易形成“盖状”污染。
(三)新增项目二氧化硫减排压力较大
经测算,我区新建6个重点工业项目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46.68吨;计划投产的项目预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534.31吨。
三、整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任务,遵循“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方针,坚持“以区为主,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自我完善”的原则,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煤气入户、旧城区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为保障条件,以全面禁止烟煤散烧、推进节能减排为基础性措施,用两年的时间,努力实现环境质量的明显好转,让人民群众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二)工作目标
1、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我区的减排责任目标为减排化学需氧量200吨,减排二氧化硫1000吨,二氧化硫年平均值达到0.095mg/m3,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30天。
我区预计削减二氧化硫3154.027吨。其中新建项目7个,预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546.68吨,预计净削减二氧化硫2607.347吨。计划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个,减排化学需氧量223.2吨,新增化学需氧量按人口自然增长率5.63‰计算,新增人口年增加排放量13吨,净削减210.2吨。同时,在10月底完成污水处理厂中控和在线监测的联网安装。
2、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
按照市政府与我区签订的《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到底,我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3977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970吨。
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20668吨,其中统计重点企业排放量为16012吨,非重点企业为1615吨,生活源二氧化硫为3041吨。
是“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最后一年,以统计数据为基数,2009预计削减二氧化硫1000吨,要完成以上控制目标,需削减二氧化硫5691吨。
(三)工作措施
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是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自治区减排“双12条”政策措施,力争使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在新增量的基础上实现降低,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快推进结构减排。加大落后产能工艺、设备、产品的淘汰力度,巩固关停小企业成果。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的公告制度,将核查中已关闭淘汰的企业、生产线、生产能力等定期向社会公告。6月底淘汰挂靠焦厂的7家泡花碱厂,年削减二氧化硫657.47吨。8月底关停淘汰西水创业公司3台立波尔窑和2台烘干机,年削减二氧化硫1325.67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规模60万吨以下无脱硫设施焦化企业关停计划,在8月底关闭万晨、乌拉山2家焦化企业,11月底关停榕鑫等7家焦化企业,当年减排906.84吨。12月底关停宝祥公司等5家高载能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硫57.774吨。关停项目结转至削减二氧化硫7203.07吨;11月底全面淘汰实心粘土砖企业,年削减二氧化硫7.734吨;淘汰海电4台生活锅炉,年削减二氧化硫192吨;底关停东孚水泥的3座立窑,二氧化硫量减排量计入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由区经济局负责,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自治区及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制定淘汰关停计划。
(2)加快推进工程减排。重点抓好西来峰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及配套网建设。化工公司一台75蒸吨循环流化床锅炉安装脱硫设施,已列入市政府“十一五”期间第四批限期治理任务,要求于10月完成纯碱动力锅炉除脱硫项目治理,年削减二氧化硫269.57吨。西水创业公司自备电厂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年削减二氧化硫819.16吨。通过工程治理措施,共减排二氧化硫1088.73吨。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3)加快推进管理减排。将顺达铁厂、蒙利制药厂两家企业列入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其中顺达铁厂脱硫治理项目年削减二氧化硫17.31吨,蒙利制药厂脱硫治理项目年削减二氧化硫1.94吨。同时强化环境监管,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污染治理设施建成而不运行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通过监督管理开展清洁生产,共减排二氧化硫19.25吨。此项工作由区经济局、环保局负责。
(4)抓紧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和考核三大体系。加快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监督性监测、信息传输与统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重点项目,促进减排责任的落实。全面实施排污费许可证制度,按要求完成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强化排污许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区统计局配合。
(5)加强项目跟踪管理,确保落实“三同时”,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物耗。
鼓励、引导传统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竞争力。分解下达循环经济各项指标,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对电炉余热、电石渣进行综合利用,开展顺达铁厂、蒙利制药厂两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对电石行业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对单独生产电石的企业不予审批;鼓励氯碱化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离子膜工艺,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大型氯碱装置,使氯碱行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大力发展PVC深加工产品和PVC型材、管材、塑钢型材。煤化工产业要大力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煤气制甲醇及下游系列产品,提高煤焦油加工利用水平,鼓励甲醇下游系列产品,延伸甲醇产业链,以炭黑和煤焦油深加工、煤气综合利用为废物代谢核心,加工生产轻油等化工产品。建材行业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巴音陶亥镇四道泉砖厂等12户实心粘土砖企业。引导发展日产4600吨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努力提高优质水泥产品的比重。按照“调整布局、总量控制、焦煤并重、以煤为主”的原则,通过“煤—焦—煤化工”、“煤—焦—钢铁”等多种形式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走出一条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的焦炭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快行业整合,淘汰低水平、规模小的铁合金生产企业,扩大单个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对白灰行业、耐火砖行业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生产秩序;对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地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使用锅炉进行限期整改,以减轻因燃用烟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要求新上的白灰项目必须采用国内先进机械化窑炉,鼓励建设回转窑和依托密闭电石炉气为燃料生产白灰;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设施,原料、产品以及废渣堆场必须建设防风抑尘网,废渣实现综合利用。煤炭行业继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煤矿回采率达到75%以上,矿井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煤矸石和煤泥的利用率达到80%。此项工作由区发改局、经济局、环保局、煤管局负责,各单位要按职责要求认真开展相关工作。
3、深入推进“蓝天工程”。
按照区政府“蓝天工程”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建成区及西卓子山地区为我区烟控区范围,要求控制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禁止燃用烟煤、煤泥,必须使用指定煤种(煨煤、白煤、型煤);安排专人对城市重要路段进行24小时监控,在进入城区的主要路段设立煤炭入城检查站。加大督查力度,通过举报电话等措施,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对城区内安装茶浴锅炉的企业实施水浴脱硫和改换煤种的措施,可削减二氧化硫153.6吨。淘汰海电4台生活锅炉,可削减二氧化硫192吨;,在西水地区继续全面推开“蓝天工程”,可削减二氧化硫172.8吨。同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采暖期对拉僧仲办事处和西卓子山办事处的低保户给予每户2吨的煨煤补助,积极做好困难职工清洁燃料的补助工作,建立和运行清洁燃料市场。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拉僧仲办事处、西卓子山办事处负责。
4、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煤气入户、旧城区拆迁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矿区人口搬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城市扩容提质工程,加快天然气入城工作,尽快完成煨碳、低硫低灰烟煤等过渡煤种的改换工作。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矿区人口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矿区居民的生活条件。通过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2000户,预计减排二氧化硫256吨。进一步完善热网体系,取缔城区内10吨以下分散小锅炉,具备热电联供条件的必须落实热电联供,不具备条件的要新上配套脱硫除尘的大锅炉或余热锅炉;为减轻因燃用烟煤造成的大气污染,要求分管单位成立单位锅炉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区环保局负责组织对公乌素、拉僧庙、老石旦地区单位及个体工商户使用锅炉进行限期整改,签订整改协议,要求各锅炉使用单位在采暖期到来之前安装除尘设施或改用清洁燃料。同时,进行旧城改造,增加集中供热。西水地区新增供热面积1万平方米,约400户平房居民利用电厂余热进行集中供热,减少用煤约1800吨,减排二氧化硫46.08吨。工业园区要在底前,建成实现集中供热,取缔分散的取暖锅炉,建成污水处理、固废集中处理厂,并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杜绝集中处理场二次污染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区建设局、环保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5、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对各类行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制度,把区域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总量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园区外所有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关停,按照区域定位分别制定、完善园区规划,西来峰工业园区严格按照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要求,提高入园企业的规模、工艺技术和环保门槛,以接纳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对新建限制类项目和允许类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实施“减二增一”,对鼓励类项目实施“减一增一”。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企业,实行新上项目“企业限批”。按照区政府对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的要求,批复项目9个,审批二氧化硫417.81吨。对不符合国家及区内发展规划和没有替代量的项目不予批量,从源头上控制新增污染量。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
6、加强对化工、电力、焦化、炼铁、白灰等重点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对焦化企业日常监管力度,按照分片、兼顾原则派驻环境监察员驻厂,加大检查和夜间巡查频次,通过日常检查、节假日抽查、夜间检查等形式进行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2次的日常监察,对重点企业实施24小时监管,对已完成脱硫治理的西水自备电厂、华资焦化等企业重点监察,确保脱硫设施正常运行;对于使用低硫燃料企业加强煤质抽查,防止私自更换燃料。对恶意排污的企业发现一次处罚一次(按最高限额),对处罚超过三次以上的企业,移送相关部门,停水断电,并报请区政府进行关停。化工公司已停产的4×20蒸吨燃煤锅炉不得恢复运行,在底前拆除设备,动力车间75吨锅炉脱硫设施将要在10月底前投入运行,如到期完不成任务进行停产治理,由区监察局和环保局挂牌督办。此项工作由区环保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7、加大煤矸石治理,降低污染水平。
认真落实《市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积极扶持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聘请煤矸石治理专家,开发煤矸石新的利用途径和治理方法。加快煤田灭火工程进度,制定煤田灭火工程规划,确保灭火工程有序推进,严禁超层越界、胡乱排渣等现象,同时做好工程后期的生态恢复和取土回填等工作。对煤矸石进行集中处置,杜绝随意堆放和自燃现象的发生。此项工作由区煤管局、发改局、经济局,国土资源分局负责。
8、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减排监测体系。
投资建设监测站并配备常规监测设备,进一步加强监察能力和监测能力建设,同时按照减排工作要求督促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或监控装置。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区相关单位要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二氧化硫达标专项工程领导小组,全面沟通协调各项工作,及时研究专项达标工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落实,确保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顺利进行。
2、搞好动员,全民参与。
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积极主动参与,为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创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对“蓝天工程”的重要意义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宣传,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舆论监督,对久拖不决的问题予以曝光。
3、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全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确保工程圆满完成。
4、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按照二氧化硫专项达标工程的责任要求,明确整治任务和职责,将各项整治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必须深入一线,按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认真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制定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一、广泛开展工业企业对标行动
开展对标行动,引导和促进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追赶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生产优质或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弥补短板、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工业企业广泛开展对标行动,围绕创新理念、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工艺保障、产品标准、节能减排、经营机制、规模水平、人力资源等9个方面,通过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改进提高等环节,持续不断地对标追赶,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创新超越。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一批优势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一批大中型企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逐步缩小我省工业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也是生产力。为加强品牌建设,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优势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0项以上,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采取强有力措施,对示范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在项目、技术、科研、资金及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质量管理、境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引导、扶持优势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三、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建设
历次经济转型往往伴随着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大规模更新换代,这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也是动力所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上新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大上技改项目。由此可见,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2010年全省计划建设1300项重点项目,年度投资2500亿元以上,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下大气力抓紧抓好。首先是精益求精谋划项目。其次是千辛万苦跑办项目。第三是只争朝夕建设项目。实行领导分包制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及时解决困难问题,保工期、保质量,确保项目尽早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
四、加快产业技术改造步伐
在现有基础上改变我省产业竞争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的状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技改。今年我省谋划了1000项省级技改项目,这是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口。针对我省工业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薄弱环节,用贴息的办法支持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企业生产实行技术改造,有利于企业升级。各级政府应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新农村建设机遇,鼓励支持企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生产适销对路、能引导消费的工业产品,促进质量水平提升。
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技术者即王者”。只有抢占技术制高点,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包括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省科技部门已经启动了包括光伏产业、风电产业、钢铁节能、水泥节能等8大领域的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下一步重点是明确共性关键技术,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用的集成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技术创新主要应靠引进那些既先进又可靠的技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向同行业的高端水平迈进。
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明显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我省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以及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在“两化融合”方面取得实效,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广大企业应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工艺改造、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各级各部门应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政策、人才支持。省工信厅已经确定123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涉及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3个行业,落实培育措施,选树示范企业,总结典型经验,以引导更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七、坚定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发展方式最直接的举措。我省任务十分艰巨,今年要淘汰1440万吨钢铁产能、126万吨焦炭产能、464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等。省政府下了决心,无论困难多大,今年的任务必须完成。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发育程度不同,我们必须既坚定又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和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税收杠杆调节,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分解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政策约束和政策激励,建立健全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体系。
八、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省政府制定了节能减排“十项措施”,主要是继续实行“双三十”节能减排,突出抓好100个节能重点项目、46个烧结机脱硫项目、50座污水处理厂建设,组织“双百”节能重点企业和726家环保重点监控企业开展对标行动等。各级各部门应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全力抓好这些措施的落实。一是严格监管。建立健全重点企业污染减排总量台账制度,完善在线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现场监测;加快节能减排项目建设进度,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电力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连续稳定运行。二是严把准入关口。工业主管部门必须严格产品准入,加强标准管理,坚决防止无标生产和低标生产。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九、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改变我省企业“小、散、弱、差”状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今年全省计划重组10个大型企业集团,主要工作措施是:强化规划约束,引导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严格行业管理,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帮助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减企压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等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和困难企业,引导优势企业与关联企业完善产业链的重组;加强政策引导,在企业融资、土地指标分配方面支持兼并重组。
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打好“产品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生产优质、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质量管理是确保生产优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重中之重。加强质量管理,一方面要坚决杜绝质量问题,防止“三鹿事件”重演,避免酿成产业悲剧甚至地区经济发展悲剧;另一方面要做好提升产品质量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实施产品更新换代工程。今年全省将有计划地开发1000个省级以上新产品;加强质量管理,充分利用产业政策、技术标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手段,指导支持企业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质量和创建名牌;落实工业产品质量政策,推动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做好产品标准修订和贯标工作。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论。高校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闻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贫困生思想状况,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现状分析
由于家庭环境以及特殊的生活经历,致使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患各种心理疾病,在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贫困”,成了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笔者认为由于贫困大学生所处年级,面临的任务以及对大学生活适应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的思想的消极特征有较大的区别。
一年级(适应阶段)主要的消极表现:
失落迷茫:刚从中学的小天地升入大学殿堂的大一新生,心中充满喜跃龙门的娇情,尤其对贫困大学生来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后,有一些人认为已经是“船到码头到站”。然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使长期处在教育落后地区的贫困大学生既找不到成绩优秀的,也得不到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迷惘。此时具体表现为:郁闷,压抑,倦怠,冷漠等不良心理反应,作息无常,过度消费,学习吸烟,电玩过度等失范行为,甚至出现某些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二、三年级(发展阶段)主要的消极表现:
孤僻抑郁:贫困大学生要融入集体,就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但他们难以支持各种参与费用,所以最终选择了逃避。处于劣势的贫困大学生慢慢变得不爱说话,躲避交往。久而久之,孤僻抑郁就占据了他们的心灵。而这种心理淤积过久,不仅使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还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和心理畸形,马加爵的悲剧就证实了这点:“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隐私他们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前,别人都在嘲笑我……天我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他们说我作弊,让我觉得他们又看不起我,于是我变动了杀他们的念头……”马加爵就是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而失去理智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二、贫困大学生消极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的重压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达到60%以上时,该家庭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线下。一项对湖南九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家庭每月总开支为300元,其中用于吃饭的为280元,平均在一起吃饭的人为2.6人,恩格尔系数为76%,可见,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家庭是处在绝对贫困之中。
(二)自身的弱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忍受力,则极易导致挫折体验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从小生活在贫困状态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的贫困这一既成的势,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改变命运,改变处境的抱负。然而,进入大学后在综合素质,言行举止,艺术修养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但是,他们不能很快接受和认识这种状况,因而变得压抑,孤僻。
(三)工作的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类心灵的复杂工作,其对象是有理智,会思维的人。人的心灵不像泥巴那样可以被别人任意捏弄,因此,针对人心灵的工作要比其他任何工作更讲究艺术。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少是强硬的,教条的,空洞的灌输式,不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情感需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状况。
三、对贫困大学生消极表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考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针对有消极思想特征的大学生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到城乡有差距,贫富有差别,贫困不是耻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仅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端正生活,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教,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但如何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呢?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作为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苦难和逆境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
(二)进一步完善,落实贫困生资助和扶助政策,体现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关爱
从1993年起,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奖励制度等文件,条例。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一套奖,助,减,贷,补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贫困生拿着相关的文件无法实现借贷,还有部分学生还贷诚信不够,都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各高校应认真落实学费减免,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生的经济负担。由于贫困生在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用同一标准设立奖学金欠合理,可设立贫困奖学金倾斜制度,激励贫困生奋发向上。进一步加大勤工助学力度,筹集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并加强有效的综合管理,设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利用专业与智力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并形成校园勤工助学氛围。进一步完善校内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推动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基础条件并做出相应规定,享受经常性困难补助的必须是品学兼优的特困生。
此外,高校必须加强对贫困生家庭经济的考核证实,使资助能真正落实到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身上,对滥竽充数或说谎夸大困难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严肃处理。同时,实行层层督促制度,加强贫困生的信息资料管理。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生用好各种资助,这有利于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大力落实对贫困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关系到高校贫困生能否成才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公正的主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携手共进,通过奖学金发放,资助贷款,学杂费减免,勤工助学等方法来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未来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认同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随着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落实,基本上所有的贫困生都能完成学业。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贫困生的就业越来越难,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应重视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贫困生改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标准。各级政府可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竞争。
(三)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引导贫困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分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厅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班主任应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12]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打消学生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去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
总之,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相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之下,在众多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并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88-89
[2] 王继辉.论切实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7,9(1)
[3] 何芬林 李湘黔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2
关键词: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的近海领水面积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海南岛地处热带,属季风热带气候区域,气候资源优越,是我国农业生产与研究的“天然大温室”,年均气温23.8℃,月最高气温25℃-28℃,月最低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辐射量大部分地区在5.0-5.7*109KJ/m2[1];所以针对海南这些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作物的丰富气候资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状况;保障粮食安全,消除贫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然而海南迄今为止,海南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政策一直是追求农业增长,忽略了资源保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恶化。海南省在实施农业现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种种形式主义行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虽然海南农业为全省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的来说,目前全省不仅农村人口总量过大,而且无论是农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产条件水平都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因此,海南农业有必要结合现在的实际,走一条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处理自身和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战略,其最本质的问题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性永续利用问题。[2]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强调吸收本地区传统农业或较为现代农业的精华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组织形式所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就是说海南农业应该谋求生态资源存量的非减和永续利用。要扬弃所谓“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哲学观念,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和谐发展,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永续关系,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六大新当选的我国国务院总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价拨出补助资金和粮食,支持各地区退耕还草、还林、还湖,治理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试图恢复良性循环。这些都对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方向--海南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海南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但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海南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逐年减少。
虽然海南省人口规模较小,但近年来海南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与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总数增加了118.23万人,90年代以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1998年仍高达1.29%,超过台湾及较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将在今后10年内失去其地大物博的优势,而且在发展农业当中土地这个特殊的生产资料一旦丧失了其原有的优势,那么农业就无从谈及其可持续发展。
2.2海南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海南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耕地“广种薄收,重种轻养”的粗放利用,经营规模小等都是土地低效率利用的主要原因。因不合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和环境破坏等因素造成的影响,目前海南平均的土地利用率仅为55.2%,宜热作地利用率只有54.6%,宜牧地利用率仅为33.7%,[3]海南土地资源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自然环境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到1997年年底,全省仍有138.2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1998年全省平均农药用量为24.3kg/hm2,远高于荷兰1995年的水平(18.2kg/hm2),加之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更加速了土壤板结、耕地退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山地没有开发,同时水稻的种植缺乏有效管理,一般把稻种播下便等收割,没有太多的过程管理,这也是产量不增,而土地逐年恶化的原因。
2.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工具水平低,对农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1/2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很多农田水利实施早就老化,而没有更新。许多乡村根本没有什么的基础实施,都是靠自然力的制约,如果某年干旱,那就只有等政府的补给了。
2.5海南海洋污染严重,对蓝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海南省是由众多岛屿及其临近的海域所组成的海岛省份,每个岛屿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态经济系统。这些海岛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热带,生态环境价值较高,陆地面积较小,环境容量不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良性循环容易遭受破坏。虽然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生在海边不识海”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大多数海南人来说,除了沙滩,海浪,海天一体的景色以及好吃的海鲜之外,确实就没有什么了解。
海洋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在逐渐加剧污染,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农业的种养殖业和交通船运业三个方面。随着海南工业的日益发展,目前海南沿海和许多江河小溪已遭到严重污染,遭到严重污染的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渡江。万泉河等,如昌化江(石碌河)遭受沿岸的海南铁矿、海南钢铁厂等近二十余家工厂,每天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废水(含有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排入昌化江,并直流河口、海区,严重污染海域,破坏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致使昌化渔汛生产受到影响。其它江河对海域的污染其情况亦十分类似。由于交通船运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省以来船运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沿海港湾的油船和各类机动船的废油大量倾倒人海内、特别是各类机动渔船,倾泻的废机油、柴油的情况是普遍的,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况在加剧。鱼类受石油污染后,皮肤粘液腺和皮肤表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还损害鱼类眼睛,视力减退影响其生活习性、产孵和成熟;石油及其产物对鱼仔的影响更大,如体形病变扭曲等;石油污染还会造成鱼类饵料生物的大量死亡,从面可以导致某些鱼种的减少或绝迹。由于近海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高位池养虾也给近海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威胁。
2.6农村城镇化建设不尽人意,忽略了生态环境建设
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与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落后很多,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土地占用面积大、人口规模小和质量低、土地利用强度低、企业结构不合理和规模不足、就业能力有限、非农乡镇企业集中度小、城镇产业不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特点。
2.7农民居住环境极为落后。对农业资源缺乏可持续利用
海南除了各别村庄外,绝大多数的村庄没有下水沟、垃圾场和村里硬路,甚至有的村庄缺少厕所等,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村庄生态景观。
[page]
3.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农业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产品单产低、优质率低、加工转化率低等方面。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1/4。海南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山区,一些农业推广结构名存实亡,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更谈不上增强环境生态意识,至今不少山区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当地居民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
3.2产业结构不合理。忽略了资源保育。
受多种因素影响,海南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尽管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由1995年16%,上升为1999年的19%;瓜菜、水果在种植业中的产值比重分别由1995年的27.5%和9.9%上升到1999年的38.0%和12.6%但必须看到,[4]目前海南省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社会农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较缺乏、“三农”服务系统极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乡镇企业的不发达以及产品质量的不如意,参与竞争就没有先天的优势,尤其是广东,广西两省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占剧了国内绝大市场。所以必须根据海南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以实行“农业立省,农营强省,商贸活省,科技兴省”战略。
3.3海南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农业环境保护法体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许多实践中急需的农业环境保护单性法律和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比如农用地土地污染防治法到今天连立法计划都没有列上。(2)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原则不明确;其实海南的农业保护法目的就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许多制度和措施很零散,很难发挥其整体的效能。(4)法律责任不明确,处罚的规定过于笼统。(5)缺乏海南地方特色。(6)农业保护法规范过于分散,零乱,不便执行。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如下一些对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和对策。
海南省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抓的开放型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此,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屏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观念,加强宣传和提倡绿色农业,在全省造成以绿色为荣污染为耻的风气,推进“三绿工程”的实施,即绿色企业和产业工程,绿色资源工程,绿色市场工程。
4.1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使农业发展与保护两手硬
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农村,农民是主要的参加者,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败。目前海南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还较低,因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班,学习适于当地生产的种、养管理技术,同时,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生态文化意识。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始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加入适宜的当地农业生产知识和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同时鼓励当地掌握技术知识的农民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真正发挥出带动其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作用。在我们学校成教学院每年都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这些对海南的农业都在起到了输入新鲜血液的作用。
根据海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可以实施“3+1”战略,也即是读三年初中加一年技术培训班,这样便能够解决海南农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扶持和引导农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向特色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高。尤其针对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特点,大力实施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思想下乡“三下乡”战略。提倡解放思想,以市场的调节来带动生产。
4.2提高和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质量
以建设海南生态文明村来实行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村的标准是:科学规划,逐步达到民舍整齐,道路硬化,村村通广播电视,饮用清洁卫生水,人有厕,畜有栏,绿树环抱,果园飘香,社会风气良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争取社会多方面资金支持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农村基础和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加快落后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从而改变落后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对封闭状态,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费观念,并逐步实现以液化气和电力取代柴薪,作为农村生活能源的主要来源方式。
4.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让农业资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农业企业家采取本地区或跨地区联合方式,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投资兴办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运销等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由分散的小户经营向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带各环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根据本地区产业现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有选择地发展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自我滚动发展能力,且污染较小的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4加大力度支持产品的深加工,让农业发展走上“三高”之路。
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但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的作用。像我校进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产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么一点;咖啡,腰果肉原先是当作废物处理的,通过加工,不但具有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众欢迎,目前这些产品市场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辖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优势,大力发展海南的“蓝色产业”
根据海南海洋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海南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先行性产业;以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为主导性产业,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开发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滨海砂矿夜和海洋服务业为支柱性产业;以及其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既有较高的近期开发效益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益的南海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实施“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强省”战略,以港城为依托建设沿海经济带,以油气为主导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保护环境建成热带海岛型“生态省”。建议从这么几个方面突破:(1)战略性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在构建新的海洋产业体系上求突破;(2)创新海洋经济体制,在海洋管辖权与开发权一致上求突破;(3)抓住假如WTO机遇,加大海洋产业开发力度;(4)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教兴海上求突破;(5)加强产业带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产业经营上求突破;热带无污染渔业,热带岛屿休闲度假村旅游等都是实现海南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page]
4.6调整海南农业产业结构,使资源得到循环性永续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资源,努力提高耕地单次产出值。可采用低产田承包户联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联合投资者资金、技术入股和出卖劳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如商品林、水产养殖、花卉、药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种生产方式和经营品种,从而有效提高低产田的生态经济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上,应该山腰与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围种水果这些比较不易破坏土地的农作物,而山沟则种效益较好的橡胶。紧紧围绕“山上发展橡胶,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种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建设一大批田头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满足农业用水需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以排涝系统建设为重点的农田综合治理工作,适应农业结构的需要。继续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库和水毁工程的防险加固。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争取森林覆盖率达到50%,要优化林业结构,重点发展木质水果和经济林,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抓好公路两旁绿化林,海防林区,“五边地”和椰子的种植;落实好纸浆林用地,千方百计完成纸浆林任务;要抓好风景区周围绿化的规划,种植和保护,坚持依法护林,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4.7加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增强农村系统的生态合协
利用开放政策的优势,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使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市场接轨,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
扩大人才市场的开放度。2001年出现过这么一个现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场上有4万外地高校毕业生跟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而海南居然仅有700外地高校毕业生进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场。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较差的,从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现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岗,以及政府以“东部带动西部,大力发展西部”的政策,这些都对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工作待遇,居住环境,自身价值的能否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在人才市场上必须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输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术的再次输入,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较丰富的落后地区,今后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人才市场的角度,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以劳务输出等方式寻找新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农牧渔业部热带作物区办公室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区划.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2]谷树忠《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伊双增《面向新世纪的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南方出版社2000.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措施;持续发展
Abstrac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at is used, including heating, air conditioning, hot water supply, cooking,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mong them, building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energy consump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 of 50% ~ 70%.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the growing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peed up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housing system,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will further increas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s growth space is very large, is China's futur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major growth point.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 measur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在发生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生产效率升级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但这一系列的变化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等因素的困扰。解决这些难题不仅对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持续恶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点之一。
2. 国内建筑节能现状分析
2.1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54×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2.27×109t标准煤的12.6%。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3×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5%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化石类燃料燃烧时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中,99%的氮氧化物、99%的CO、91%的SO2、78%的CO2、60%的粉尘和43%的碳化氢是化石类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其中煤燃烧产生的占大多数。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中SO2占87%、氮氧化物占67%,CO2占71%,烟尘占60%。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每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发达国家3~4倍。如果听任高耗能建筑大行其道,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另外,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栋建筑要消耗掉几十亿吨林木、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材料资源的大量开采,带来土地的破坏,植被的退化,物种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2.2.2 新能源开发利用
德国建筑师塞多・特霍尔斯建造了一座能跟踪阳光的太阳房屋。房屋被安装在一个圆盘底座上,由一个小型太阳能电动机带动一组齿轮。房屋底座在环形轨道上以每分钟转动3cm的速度随太阳旋转。当太阳落山以后,该房屋便反向转动,回到起点位置。它跟踪太阳所消耗的电力仅为房屋太阳能发电功率的1%,而所吸收的太阳能则相当于一般不能转动的太阳能房屋的2倍。德国还有一个零能量住房,所需能量100%靠太阳能。零能量住房向南开放的平面被设计成扇形平面,可以获得很高的太阳能辐射能。墙面采用储热能力较好的灰沙砖、隔热材料和装饰材料,阳光透过保温材料,热量在灰沙砖墙中存储起来。房屋白天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则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
3.建筑节能措施
3.1节能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近几年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则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课题。
有关研究表明:全球的能源消耗中,45%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采光等要求,5%用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节能设计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整个寿命周期内是否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通过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可减少全球的能耗,有利于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节能建筑的设计与评价密不可分,节能评价是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手段,节能建筑的设计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对所设计的建筑进行建筑能耗分析,以评价建筑方案是否节能。
3.1.1 建筑节能并行设计理论基础
在建筑节能并行设计中,设计对象是指节能设计的对象,即建筑平台;设计主体为设计人员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对象本身所包含的设计信息即为产生信息;信息提取过程是指设计主体从设计对象提取试探性设计所需信息的过程;信息处理过程是设计主体根据试探性设计信息进行节能评价的过程;设计主体根据设计目标和信息处理结果产生决策信息,这一过程即为信息再生过程;设计主体根据决策信息进行确定性设计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施用过程;作用于设计对象的确定性设计信息即为受用信息。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施用由设计主体完成。
3.2 节能建筑设计具体技术措施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还有屋顶的保温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等。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3.3 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据有关资料介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每增大1W/M2・K。在其他工况不变条件下,空调系统设计计算负荷增加近30%。所以改善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我国《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42)对空调建筑外维护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也可采用双玻璃、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3.4利用太阳能
地球拦截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目前全球电力消费量的1500倍。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只占理论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据美国能源部评估,1990年美国太阳能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约为22Mtce/年,仅为技术可开发量的0.6%。所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建筑上很具有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等。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1012tec,2/3国土面积的太阳能总辐射量超过0.6MJ/m2[6]。如果将太阳能源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可能节省大量常规能源,而且有可能在某些区域完全利用太阳能采暖。
4.建筑节能与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果听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够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建筑节能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涉及了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也涉及设计、施工、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部门,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了达到有效的建筑节能只靠建筑师是根本不够的,还需要其他行业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节能产品,如节能型电梯、节能型空调、节能型灯具等,并开发出新的能源利用技术,使建筑逐渐实现低能耗、零能耗。
4.1节能建筑经济分析指标
节能建筑经济分析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
节能投资:节能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建筑工程造价势必也要相应提高。在我国,节能50%建筑的投资增长率一般可控制在10%以内。
节能收益:节能收益是指建筑由于采用节能措施而带来的能耗收益、运行维护收益和舒适性收益的总和。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节能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节能建筑的设备运行负荷比传统建筑小,其维护费用也相应的减少;建筑物由于受到良好的隔热保温措施的保护,从中节省了一笔维护开支。此外,由于节能建筑改善了建筑市内环境,用户的确健康水平与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与同类型的基准住宅相比,节能住宅的节煤量在10.8-12.0Kg/之间,节能率在52.7%-55.3%之间。
投资回收期: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8年左右。
生命周期收益:节能投资是一次,而收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更科学合理的分析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应该采取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
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非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
4.2建筑节能技术的社会效益
4.2.1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开展建筑节能,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能耗,缓解当前能源紧张局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对保护和净化环境十分有利,根据国家提出的五年建筑节能工作目标(建筑能耗减少50%,温室气体减排20%,每年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5%),按5年建筑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共10亿吨标准煤计算,相当于见减排粉尘1363万吨,减排灰渣2。2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39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4亿吨。从夏热冬暖地区来看,能耗总量约占全国的25%左右,建筑节能同样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能源节约,保护环境的作用十分重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2.2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建筑节能不仅可以带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减少能源消费开支。目前夏热冬暖地区城镇居民每年每户的建筑能耗实际消费额约为1500-3000元,占家庭年收入的10-15%左右。如果消费者选择节能建筑,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适当选择空调温度节能措施,即可达经济合理又满足热舒适度要求的目的,每年有望减少电费支出约1000元左右。
5.建筑节能展望
建筑节能是一门新兴科学,与原有专业分工不同,它包含有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电照、家电、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软件等许多专业内容,是许多专业学科边缘交叉并结合形成的,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都在围绕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开发,正在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建筑节能又是一门实践科学与工程技术,从城市和小区的规划、供热系统的设计、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房屋开发建设,到物业管理与设备运行,从一个区域的建筑节能管理落实到居民的自觉节能行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都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配合协调。
建筑节能又牵涉到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体,它包括保温隔热材料与制品,节能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节能设备、器件、管材与系统等等。随着建筑节能规模的迅速扩大,建筑节能相关产业越来越多,通过国外资本与技术的引进,功能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趋于合理,技术也能取得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