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素质教育评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英语教学 渗透途径 评价构建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然而,近年来,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就业导向”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的现象,这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更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一、人文素质定位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优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高职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当前仍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这种“工具人”的培养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健全发展,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受到很大局限,其影响是深远的。
1.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二十一世纪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又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
2.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特别是日益强化“内涵”建设的今天,只有坚持全面育人,高职教育才有出路。
3.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人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进而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三、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要把应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才培养就会事倍功半,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和人文领域全面发展。
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树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努力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即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积极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兼顾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心、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高职英语教学就应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极目的。
2.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改善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实现人文素质渗透与融合程度的大小。因此,教师除要注意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能力外,还应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还要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便增强教学效果。
3.尝试文化比较的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广义讲,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模块。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注意结合语言运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聚焦看同一种文化现象,或者从同一视角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融合。另外,只有坚持尝试文化比较教学模式,才能从挖掘、发现文化现象及其内核过程中,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其“文化敏感性”,切实提高英语交际的能力。此外,通过文化比较,才能不断领会我国文化的深邃内涵,树立中西文化的平等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做补充。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使视听语料“原汁原味”地呈现,使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领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要创造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领悟目的语的妙趣及其文化内涵;重视资源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收集丰富多样的语料为学生提供第一、二课堂的生动素材。
5.设置任务驱动改善教育质量。
改变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尝试任务驱动的模式强化课堂模拟交际,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激发学生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突出的意义。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资料整理、课堂讨论、自主发言等方式完成任务,并最终使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借助诗歌朗诵、歌曲比赛等形式活化课堂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人文修养的目的。
四、效果评价构建
有效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效果评价要依据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从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情感评价三个维度构建。
人文素质评价的实施应从本人自评,教师、同学等评价主体的他评结果反应,要使评价内容更科学,更贴近实际,进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维化。
高职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而且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备内容,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人文价值理念引导和感召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其人文素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搞好英语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透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N].光明日报,2008-2-21.
[2]邓昕.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潘璋德,林增明.高职学生人文修养读本(第3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综合素质评价应彰显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和潜质。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否则一切理论上的探讨都是空谈。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本,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快的情境中提高整体素质,而不是备考的“储备器”。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语文知识,更应该具备自己动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美好的道德情操。
二、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合作和探究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是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利用好评价这个教育工具,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导航的作用。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而语文是以听说读写为本体,学生语文素质的养成必须以听说读写为训练途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于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听觉能力的评价
“听”通常是指听教师讲,也包括听录音、听别人的表述。教给学生听的科学方法,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抓住重点,领会要旨,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如听《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朗诵,要求学生听出感情的所在;教师在讲完课后,让学生复述重点;听别的同学翻译文言语段并指正。
2.口语能力的评价
“说”是语言表达,从吐字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明白、有没有深度等方面评价。在课前十分钟,笔者设置了口语表达训练,要求学生对社会时事和热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既训练了口语表达,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在讲《边城》时,有的学生能分析出翠翠的悲剧在于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可谓深刻。
3.阅读能力的评价
“读”要心到、眼到、口到,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培养良好的读的习惯以及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读”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获得了什么,鼓励学生注重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阅读中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学生能读出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从而得出的主题。细心的学生还能读出情节上的各种铺垫。又如,讲《装在套子里得人》时,最后的结尾是这样:“虽然我们埋葬了别理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有些学生从这几句话中悟出别理科夫具有典型性。另外,做题时,能不能读准题干、明确要求也在评价之列。
4.写作能力的评价
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是“写”的难点。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关注生活和社会,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如讲《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读文,听乐曲,在此基础上将诗歌转化成散文。学生很有兴趣,全面地训练了听说读写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评价方法个性化
孔子讲究因材施教,评价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对缺乏成功体验的学生要维护其脆弱的自尊,给予充分肯定,以树立其自信。教师即使要批评的话,也要说得委婉,如:“你能这样讲,老师很高兴。”“老师有几个期待……”而对自视甚高的学生要压其傲气,指出不足;对有潜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深化学习。
论文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能力素质,评价
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评价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它反映一个教师教学科研等多种素质的综合,涉及到对教师的客观评价和定位。因此,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必须能够尽量的减少或者消除,每个指标要素所反映的信息必须是唯一的,与其他指标没有重复的。主成分分析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时,通常是将原来的P个指标做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如果将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记为F,一般自然希望F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里的信息经典的方法就是用F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越大,则表示F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所选取的第一主成分应该是方差最大的。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完全代表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第二个线性组合F即第二个主成分,依次类推可以选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这些主成分间互不相关,且方差递减。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由p个指标x,x,…,x描述,可得原始数据矩阵X=(x)。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1.对矩阵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建立标准化后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3.求解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
5.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6.写出主成分并求出各样本的主成分值
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某高校英语教师能力素质水平
根据某高校对从事英语教学的30名教师能力素质水平打分情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30名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其中X为教学理念,X为知识结构,X为敬业精神,X为科研能力,X为学术成果,X为施教能力。
我们运用建立的主成分分析法数学模型,利用SPASS分析软件在计算机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得如下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指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一般来说,只要前N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就可以说明前N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所建指标体系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利用前N个主成分组成的新指标体系可以完全代表原来的指标体系来对评价主体进行综合评价。由表1可知,前三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已经达到了84.73%,基本上达到了相关要求,因此前由前3个主成分可以做为评价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的指标数。
表2高校英语教师能力素质的主成分载荷
F
F
F
X
0.502
-0.009
-0.354
X
0.512
-0.003
-0.087
X
0.456
0.012
0.670
X
0.134
0.674
-0.483
X
0.022
0.710
0.126
X
0.510
关键词:教师;高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3-02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先天禀赋为基础,对受教育者实施适当的教育影响,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1],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2]。“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的教育成果明显低于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果[3]。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小学,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倡导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既涉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进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素质、整体的社会环境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现的体现者[4],对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我国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教师方面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5]。高中生物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6]。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7-8]。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准确、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9],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学生。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8]。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处于逐步完善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最近发展区”,若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化和引导,定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明确困惑所在,上课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和重点。第二,课堂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可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继而再由“细胞核为什么功能如此强大,居然能够成为细胞的‘大脑’和‘控制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胞核结构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后设置复习,教师可通过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习题和课后任务,巩固已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贯。如:通过实验探究设计、模型设计、调查研究、私人访谈等课后任务布置,并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比拼等形式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执行任务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左涛.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马秉乾.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解读人文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基本理念[J].学周刊,2011(3):149.
[3]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德育论衡,2011(8):36-38
[4]张乐天,邓银城,范安平.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5]王春艳.浅谈教师的素养[J].职业与教育,2010(5):61.
[6]曹东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冯锐.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中 新课改 教学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32-01
新课改是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标志,新课改在我国基本上已经全面实行。新课改要求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转变教师传统的授课理念,完善教学的硬件设备以及纠正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等。在中学教育中,高中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对于学生来讲,高中阶段正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型的时期,因此学校教育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的指示下,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责任和教学热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高中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管理质量,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运行效率。
1 传统高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管理推崇的是硬性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强制管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我国实行了几十年,它的优劣不能笼统地进行评价,但是过多的管理必定会对那些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学历层次比较高的教师来说,势必会限制和降低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硬性的管理导致了学校仅仅依靠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定学生和老师的教学水平,这种评价标准是片面的、缺乏公平性的。传统高中教学管理具有封闭性,这和新课标的所规定的开放性相背离。受到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和束缚,高中教学管理一味追求高升学率,因此高中教学管理中普遍采用的是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学校和社会、学校和学校以及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严重的沟通,由于学校的封闭,这严重影响了其和社会间良好的吐纳关系,形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传统的高中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各个阶层分级明显,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纵向关系非常分明,教师和教师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互助,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明确―― 取得好成绩,其兴趣和愿景被完全忽视。
2 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管理的改革探索
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在教学管理中侧重于关注学生以及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新课改坚持的是一种柔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校关心的不仅仅只是学生的成绩、高考升学率,学校还应该专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更侧重于综合性的评价方案。
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改革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方针,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进行教学管理,突出素质教育理念。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迟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要想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尤其是针对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量化的一些考核指标,学校或者教师必须制定相应的激励体制进行恰当的引导。利用新课改提供的良好契机,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教学管理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方面应该制定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摒除单纯依靠升学率对教师进行评定的传统评价体系,在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既考拉量化数据又重视学生评价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让公平公正真正体现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校坚持两个基本教学评价原则:第一,把教学评价渗透、分散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公平、公正和民主的教学评价原则,促使教师在公正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力求达到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目标。第二,多元性评价原则。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目的,坚持采用问卷调查法、谈话法以及观察法开展教学评价。
在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应该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改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制定了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例如:班主任老师制定了详细的学生考试、考勤的评价标准,并认真执行、严格把关,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注重课堂人性化管理,班级的奖惩制度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为考核目标,考试成绩不在课堂中公开,而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对学生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分析和指导,给学生留足尊严,只将具有示范性的部分学生的成绩公开出来,在班中起到带头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状况,以鼓励为主要的激励方式,逐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教育目的。
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班内巧妙划分学习小组。按照“内外结合、优差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将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相互融合,达到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制定严格的要求,保证组内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中去,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在我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针,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进行教学管理,突出素质教育理念,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玲,尹利伟.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改革初探[J].管理学家,2010,36(10):55-56.
[2] 袁永亮.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团队建设[J].成功,2010,4(1):115-116.
[3] 谭斌,勾小娅.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东方青年・教师,2011,15(4):71-72.
[4] 沈忱.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工作研究[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0(31):197-198.
高中政治课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加快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学德育主导渠道的政治课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却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窘境,如: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偏低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等,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许多的矛盾和困惑。因此,我们尝试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困惑分析
1.在教师层面,存在着素质教育与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单一的矛盾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政治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三个基本素质;必须遵循“教书育人、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等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然而,仅就业务素质而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政治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就笔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政治教师10人中,本科学历的仅有2人,中专学历1人,其余均是专科学历。其次是政治课教师缺乏,特别是农村教师,半路出家者甚多,笔者所在学校的10名政治教师中,就有2人是语文教师和历史教师转行来从事政治课教学的。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些教师对某些内容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只能是照本宣科,使政治课失去应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导致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众所周知,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是:今天的教师用过去的方法教未来的学生。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自主的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被教师代替。以笔者所在的重点高中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的发言中,主动提问、异议的比例仅占8.3%。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的政治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点全面,一贯地注入式教学,使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2.从学校层面来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尽管在观念层面上,素质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然而,在操作层面上,应试教育却依旧大行其道。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课下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课上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原因很简单――考试成绩、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高考的指挥捧依然强劲有力。
笔者所在学校,有个政治教师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他带的学生的总体素质确实高于其他班级同学,但在学校组织的月考中,成绩却是排在后面。结果在领导三番五次的谈话下,最后只得按部就班地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教材内容被删掉了,所有与考分无涉的教育活动被取消了,所以教师唯考是教,学生唯分是学,导致有些学生考试高分,条条烂熟于心,但表现差劲。
二、关于解决高中政治课教学矛盾的对策分析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一支德、才、能兼备的教师队伍。
首先,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加强理论修养,增强马列主义信仰和情感,“以德育德”。
其次,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摒弃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的“教师本位”的观念,实现“教本位”向“生本位”的转移。新型的教学观,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全员学习的新理念;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政治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时引入教学,把呆板、生硬的记忆性传统教学变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受青年学生欢迎的现代教学。
素质教育下的政治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辅助学生掌握学习政治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师资配置;分层分类;素|评价;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31-02
随着高考作为社会区分人才、进阶学习越来越重要的标准,愈发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重视。不少人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下抢得人生发展的先机,常常急功近利、赶抢进度,甚至停课搞起所谓的“学考会战”,延长教学时间、占用晚间时间和节假日来组织教学,严重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更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背道而驰。为此,浙江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纠正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错误做法的通知》,对这一类违规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进一步消除这些有违教育本质规律的做法,浙江省又再次出台了《浙江省深化高效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再次调整了高效考试招生的相关制度。依托这一现行制度,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依据素质教育要求,合理进行师资配置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主力军;素质教育要深化,教师仍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唯有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发展水平优异的教师队伍,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才能不断向前迈进。
1. 平均分配师资,做到师资力量均衡化
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哪一种类型的专门性人才,而是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提升。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与实施者,是与学生进行深入接触的对象,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上本率,常常将学生分列为不同的层次,并配置不同层级的教师进行教学,进行好中选优,为刷高考成绩的数据打破师资配置的均衡化要求。事实上,这样的配置方式一方面为优等生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却没有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样的方式,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处于主体地位。兴办教育、学校办学的原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对师资力量进行平均分配,避免人为划分的快慢班、重点班的出现,而要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原则。
2. 强化师资培训,做到师资力量共发展
本次“招生制度改革”中考试的项目课程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执行“3+综合”的模式。这一模式决定了,学校切不可仅仅关注3门基本课程的教学,而要将更多的视域拓展到其他学科上。因此,学校对于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上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课程,而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培训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今高考方案下的素质教育决定了高中所有学科中,并不存在传统理念下的“主科”“副科”之分,每一门课程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每一位学科的老师都可能成为学生素质发展道路上的“伯乐”。只有不断深化每一位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多提供一条康庄大道。
二、把握学生身心特点,深入分层分类教学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之间在认知能力、思考方式中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是契合素质发展规律的。这与人为划分重点班、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在尊重学生人格下,对学生思维、认知等不同特点作出的合理反应。
1. 中心不变:夯实基础学科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不管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如何,一些基础性课程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与他人交流、适应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进行分层分类的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将基础性学科的地位作任何改变。从学生高考实施方案中来看,“3”的课程设置仍旧占据着60%的比重。因此,我们在高中学科中务必强化语数英学科的综合教学,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紧扣不同学科的本质属性展开教学,学生才能真正顺应学科规律,达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高度,从而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2. 彰显意愿:突出自选学科
在《浙江省深化高效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解读》的第七项中明确指出:选考3门是学生自主选择,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指向和学业特长。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选材模式,就是打破“语数英”学科垄断的局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与余地。这种基于人文关怀下的方式,不仅尊重了生命个体自身的认知意蕴,同时也是坚守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
这样的模式决定了高中办学必须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取向进行合理分类,并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参与学习的热情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兴趣得到充分的尊重,更便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认知,对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针对传统评价漏洞,综合实施素质评价
论及教育,我们往往考虑到的是实施教育的环境与氛围、策略和方法,而对于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却涉及甚少,那就是素质教育的评价与引领。可以说,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维度所在,公平、绿色的评价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明方向、夯实过程的作用。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将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进行,这对于每个学生整体性素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不以分数论英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必须要明确,教育教学的成效、学生的整体性发展绝不是以分数的方式加以呈现的。虽然,当下的高考模式依然是分数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但我们必须要指出这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准。因此,对于学生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评价的实施本身就是一门复杂而专业的科学。而对于普通高中而言,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评价的实施主体,要从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考试评价的窠臼中抽身出来,将评价的权利从教师逐步辐射到学生自身、家长手中,从而丰富评价的主体;其次,就是评价的关注维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果,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方法的运用、态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却很少问津。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改变,逐步从“重结果轻过程”的尴尬中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因此,要想真正地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就不能将分数视为评价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而要在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关注学业过程的方式中,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整体性效果。
2. 加强综合性评价,实践评价维度的立体化
随着高考方案的不断改革,我们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固有的学科上,而要以整体性融入的视角来关注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这与传统教学就单一方面的认知效果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高中教育不是某一类型的专业学校,不以培养某一类专门型的人才服务,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和愿景。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就单一学科、单一层面进行评价的方式,而要从综合统筹的视角出发,可以在纳入分数发展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构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有效的评价。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素质教育 实施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课程,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课堂设计的各环节都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⑴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⑵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二、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一般是:学科标准、会考说明、高考考试说明、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实际水平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只研究认知目标,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首先,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如知识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能力目标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学能力;情感目标即为个性品质目标,它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建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其次,利用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高中数学,知识多,如果仅仅教给学生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搞题海战术,学生只会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不知道从中获取精神的力量,必将导致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实现了教书而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而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联系知识,采用各种形式与方法,逐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借助数学教材和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讲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史,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果,并通过讲述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来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刻苦钻研精神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租J=进心。最后,教师要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问题,典型习题及其变式、引申与拓展等,创设问题情境,深刻挖掘知识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教师应考虑活动的方式和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适合学生的能力,紧扣教学内容,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使学生乐于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关注教学评价,改革表现性评价
1、注重过程。完成任务总会有结果,但同一结果却由不同的过程所致,特别是设计复杂的认知和心理活动,甚至有时没有清晰的结果,更需要考证过程。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表现行为的深刻分析,发现其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特别是学生完成相同任务采用了不同手段和行为方式,有的可能走捷径,有的可能走弯路,这样可以更好地探测学生的成就水平。
2、关注多方面的表现。表现性评价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这样在完成任务时就会涉及多方面的关系,而进行表现性评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因素,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都成了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素质教育观念简述
当前,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普偏采用较为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更是很难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掌握及合理运用。目前,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推出实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新课标的实行则是对“素质教育”的推进。依据教育学家的长期研究和总结,将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应处于平等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并且通过双方的协同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而言,英语教师和学生应处于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地位,学生应充当英语课程主动求知者,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主动求知意识
受长期的、固定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对于知识的获取只依赖于教师的安排,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接受什么内容,而没有任何的疑问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法上,也是普偏采取机械性的记忆方式,对所学知识仅限于“记住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更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后果则是记住的东西在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被忘却。
2、英语基础薄弱
许多学生在曾经的英语学习中,由于错误的认识,认为在中国学习英语并无多大用处,对于英语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种从一开始就对英语的学习未下足功夫的做法,导致了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打好、没打牢。英语基础的薄弱,使得许多学生在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想要好好学习英语的时候,不知道要从哪做起。尽管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词语用法,但是在阅读英文文章时,却是多半不懂;对于将词汇连成句子讲行表达时,更是开不了口,表述不清。
3、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的大部分重点都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对英语知识的具体运用,错失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在英语实践运用中存在明显不足。
三、新时期素质教育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通讨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掌握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总结出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后,应注重对问题的具体解决,只有真正通讨问题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才是研究的真正目的和真正价值所在。现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1、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力度
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重点基础工作,应当投入人力和财力建设语音实验室、培训师资。改变原有以学习英语知识为目的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听说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新英语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机会,使学生从“不敢开口”到“敢于开口和想要开口”说英语。在考试方式上采用“笔试+口试+平时训练”的复合计分方法,探索英语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
2、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考核机制
在对高中英语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重要资源,因此,为了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改革措施的切实落实,确保投入的相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建立一套素质教育的考核机制,为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保障。如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考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考核高中英语教师,对其在素质教育改革措施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学生对其教育方式的满意度等,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发放关联。对于考核结果优良的教师予以合理的奖励,而对于考核结果欠佳的教师则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从而促进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对学生在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等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其期末成绩、评优等活动进行关联,从而促讲学生在素质化教育方面的学习。
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改进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要想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导向、教育以及激励的职能。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切实做到让学生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另外,针对高考的考题设计形式进行改革,使考试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做到综合的、全面地掌握英语这门学科。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形势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认清当前的教育要求,找准教育目标定位,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进,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落实,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345.
【论文摘 要】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得以相应的提高。高中体育教学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对体育教学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自由、散漫,其教学内容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忽略了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作为体育教师,应及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一下高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大多学校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取消了体育教育教学,而开设体育教学的学校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方面都存在着简单、单一、重复等特点,让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感受和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个学校逐渐开展了体育教学课程,然而,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构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逐渐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如:将体育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体育教学的价值所在。具体操作有:将田径运动中的短跑与篮球教学中的传球相结合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针对兵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实施同化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然后在自我选择体育项目掌握的基础上,拓展练习内容,开展健美操、武术、太极等等,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并练习,加强自身体育素质和健康理念的培养。
二、分组分享教学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是指在班级授课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现在的高中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乏交流和沟通,自私、倔强等,素质教育欠缺。而分组分享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推动学生为主体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的顺利发展,是体育教中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如:在篮球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性格、自身体育素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以比赛形式让各小组成员自主安排篮球位置,在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我们会发现,每个小组成员的位置都会做出不同的调整,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交流,才能发现自身的、合作伙伴的优势,从而发挥这种优势,同时在小组间歇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将竞争对手的队员情况进行交流、分析,进而来完善自我队伍的布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的自主能动性,加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把握。
三、完善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的“成绩式”评价形式,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开展多元评价体系,丰富体育评价内容,将学生的生理、体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都得以在评价中体现,拓展传统评价中教师为评价者的单一评价形式,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自评、互评等,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注重对学生心理、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和纠正,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体育评定分数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个体全面体育素质在所处群体中的等级、位置,从而使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进而达到评价体系与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来加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实施,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逐渐提高和完善自我身体素质,从而推动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
三个着力点:让学生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潍坊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设阳光60分课程、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全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选准了三个着力点,强力进行突破。
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数百课程任你选
围绕“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游览参观、自主学习”等6大板块,各高中各尽所能,全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菜单。如“话说潍坊”、“谈高中生理财”、“金庸小说探究”、“大国崛起电视系列讲座”等200多个学习模块,就是潍坊一所高中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菜单。潍坊一中还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在不同行业有所成就的家长走到学生中间,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来自军营的赵富纪家长讲述的“兵器知识”,来自市水利局的王帮学家长带来的“水资源的利用与未来”的课题等,无不让学生们对家长讲堂充满了期待。
为丰富课程资源,潍坊市开展了“千名名家进校园”活动。把民间知名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百名文化名人、十大道德模范、劳模、企业家等请进校园,通过专题讲座、社团指导、技艺传授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滋养学生,用鲜活生动的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多彩的学习模块体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地点和学生群体的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实践活动系列化――社会课堂为你开
为搭建起可供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学生双休日活动指导意见。在双休日,学生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高校,充分进行社会体验、校园体验、家庭体验、心灵体验。仅潍坊七中就建立了4个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潍坊的大型企业潍坊柴油机厂参观学习,到潍坊大型商场百货大楼顶岗体验,到当地知名民营企业瑞福香油厂调查感悟,通过“走进潍柴、体验百大、感悟瑞福”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汲取了社会生活的丰厚营养,增强了学习动力。
目前,全市高中学校挂牌确定校外社会实践基地273个,校内设立“百家讲坛”45个,各类社团2312个,兴趣小组879个。每到双休日,在潍坊的各大企业、商场、社区,随处都会看到学生们愉快活动的身影。
课堂教学再变革――把思维过程还给每个学生
潍坊市把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建设自主合作高效的课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把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全市38个重点教育工作之首,实行经费跟进、专家引领、团队运作、集中攻关的策略。
首先,加强分学科指导,探索各自规律,强力推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的课堂教学流程再造,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其次,全面推行分层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对优秀学生实行“课堂+兴趣小组”,充分放大学科学习的优势;对大多数学生,降低要求,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课堂;对后1/3的学生,实行全覆盖关爱工程,降低学习要求,挖掘潜力特长,帮助他们找准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之路。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加强心理指导,教会学生选择,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的人生我做主”。
为什么潍坊的学校能够放开手脚大搞素质教育?关键是潍坊市确立了三个支撑点,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进行了评价改革。
改革了对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评价办法
在潍坊,对县市区教育进行年度综合督导是政府行为,督导结果纳入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并在每年“两会”期间在当地媒体公告,历来被党委、政府所看重,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2008年规范高中办学行为过程中,潍坊把省教育厅的要求、标准、时限等一一列为督导内容,并赋予足够的权重,占了1/3还强。在评估方案总分1300分中,素质教育指标为430分,其中规定,国家课程课时计划落实指标占120分,规范办学行为指标为150分,因课程课时计划未落实被省通报一次扣30分,被市级媒体曝光一次扣10分。违反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一次扣10分,违反双休日安排、寒暑假及其他法定节假日安排有关规定的一次扣20分……对上述指标采取经常性督导的形式,结合潍坊市教育投诉中心的热线记录,不定期公布累计督导评估结果,年终以累计得分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成绩。这样,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就不仅仅压在教育部门肩上,同时也压在党委、政府的肩上。
建立健全客观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
改变过去主要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的做法,对学校实行多元评价。这些改革措施让广大校长吃了一颗定心丸,解除了紧箍咒。潍坊市制定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校评估办法,其中的每一项指标无不紧紧导向素质教育的要义:
1、评价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情况。引导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能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课程。
2、评价办学行为的规范程度。从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分班情况、课业负担情况、学校收费等方面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按照教育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来实施教学行为。
3、评价教师、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身体素质、艺术素质、思想素质等反映师生发展变化的指标,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
4、评价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认可度。通过学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制度、管理等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的评价,引导学校努力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5、评价学校的特色。通过对办学模式、学校管理、学科建设等某方面发展优势的评价,引导学校各具特色,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6、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益。通过师生发展水平、学校科研水平、学校争优创新水平等衡量学校的办学效益。
引导百万家长在素质教育新理念洗礼中形成科学评价观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多元评价了,但如果不改变社会上仍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评价学校的观念,那么素质教育仍难以全面推进。为此,潍坊市开展“家庭教育
进万户,百万家长进学堂”活动,深入推进“亲子共成长工程”,让百万家长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洗礼。市教育局主动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组建了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邀请近百名全国一流的家庭教育专家到潍坊市广大城乡学校巡回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全市近百万名农村学生家长免费听取了先进家庭教育理念报告。潍坊依托全市中小学成立了1000多所家长学校,依靠专家团队培训了l万名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成为本土化的家教专家,自主研发了完整、科学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并形成制度,让每个家长每年接受8课时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其中,潍坊市的“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被誉为新世纪的“农民素质提升运动讲习所”和“农民精神文化盛宴”。
大保障机制:督导责任区对高中办学实行无缝隙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潍坊市用督导责任区这个机制破解了义务教育学校加班加点、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开设不全等顽症,2008年又将此机制用在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上,根据行政区划和学校分布,把全潍坊市的64所普通高中划分为12个直接责任区。
督导责任区实行目标责任制,每个督导责任区由潍坊市教育局确定1名市级督学作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县市区(开发区)为一个督导责任分区,实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靠学校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包靠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
督导责任区督学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包靠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随机督察,主要内容包括:
1、落实课程方案。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及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开设情况。自习课不得分配到学科。
2、作息时间。重点是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晚自习时间、睡眠时间、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
3、双休日学生活动。双休日学生自主活动与学习。两周(双休日)放假一次,不组织学生统一上课,不统一上自习,不统一辅导,不统一考试,不统一做同一学科的作业;取消统一上、下课铃声,允许学生自由进出各自的宿舍。双休日或晚自习教师不坐班,严禁教师有偿家教。
4、寒暑假放假时间和教育行为。按规定时间放假,严禁学校在假期上课和统一安排自习。
5、各种考试、培训、竞赛,教辅资料和收费。
6、文理分科时间和评价管理。
7、招生工作。严禁乱招生,严禁招收复读生,严格控制班额。
8、学业水平考试和学分认定。
9、高考信息管理与高考宣传。
10、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行为的其他有关规定。
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 高中
当前,面对国际社会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挑战,教育是个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它必须成为全局和基础的知识产业,也跻身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地位。面对这个根本认识,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因此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的一项战略性决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渗透到高中的信息教育中。素质教育要和中国国情相联系,符合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包括课程教育改革在内的课程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熟悉的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中,我们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在应试教育里,我们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和能力发展,所以出现了一些高分等能的所谓优等生。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只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它是把配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教育。并且也注重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和原来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应是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很大不同。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的教育。
同志说过,国家命运依赖于教育,我们必须振兴教育。而教育不应再是原来那种单调的应试教育,而是要推行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素质教于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素质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素质教育以提高所有学生素质为目标,注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符合学生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形成健全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尽管它和原来的应试教育有联系,但它摆脱了以分数论学生的观念;素质教育是面向学生能力的教育。
二、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与众多学科都能找出之间的共同点,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当一个人需要信息时,他能够知道去那个地方搜索,然后准确地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信息素养。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我们必须具有学习能力,信息素养,还有创新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是在2001年美国教育技术论坛提出来的。所以,在面对未来的未知社会,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取内容,加以分析,这是信息素养的第一步。然后再加以检索和评价,这就是信息素养的重点。
现在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原来的以原材料和劳动力来拉动经济的模式将会很快失去它的领头地位。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一个评价标准。在这个以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社会,能否具有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没个人必须掌握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素养溶入我们的网络.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培养我们获取.采取和利用现代化信息的能力,并能查找和评价现代网络中各种特征的信息。使我们能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中跨进信息化的大门。
三、高中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观念
现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热点,为了应对现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必须完成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依照素质教育的观点,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要必须考虑到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以及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因素。比如,因为经济的发达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是不一样的。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当地大部分学生的课程标准。
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一直提倡的。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技术能力培训,这个课程并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它是一个富有意义,面向学生全面发展,能帮助学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课程。素质教育是是为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它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里,知识不在像应试教育里那么重要。与此对应的是,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知识才是重中之重。现在是一个知识泛滥的社会,我们获取知识并不像以前那么难了。所以,在对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不必在是单纯的知识给予,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中技能才是最重要的,它能给学生收益一生。
四、面向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思
从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到课程目标和课程资源,都必须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面向高中学生素质教育。对于课程目标,以前我国的高中计算机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需求,但是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我们必须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学生个人发展、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这三个方向,而且是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重点的。在高中信息教育里,它的课程目标一般为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和信息能力,在这三个目标中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并且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适应社会做准备工作。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正在由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而这时也正是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关键阶段。在当今的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应试教育”仍占据主要的地位,各种升学考试、入学考试成为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则被大大忽视了。数学教育中应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思维能力的培养被题海战、各种培训、单纯追求分数的提高取而代之了,严重地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当前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滞后的数学教育观念。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封闭性、节奏缓慢等特点,相对来看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对公民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素质培养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应试教育依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一直倡导提高素质教育,但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很好地结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中学数学知识用某种新的数学理念去透视的时候,就有一个由于观念的历史演变带来的认识视角差。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是面向新世纪的、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目标是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抽象能力、数学符号变换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需要。数学教育对于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数学观念、道德品质、美学修养、思维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各种能力的拓展。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给教师自主创新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进行社会调查等。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评价体制
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高中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内容创新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这些要求: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地理新课程的目标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功能定位,课程目标,基本理念,课程结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作了解读。尤其是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提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定为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素养。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重视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侧重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学习。讲求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新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既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三、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创造型人才。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树立创造志向。
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目标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做是惟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一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参考文献】
1.章玲:站在半山腰 福建出版社.
关键词:中考 命题 素质 招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本位思想已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中考(含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作为高中入学的主要依据,深受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中考改革措施,淡化了学业考试分数,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有裨益。因此,本文通过分析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希望对未来基础教育考试的走向有所借鉴。
一、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命题质量
中考命题是中考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2010年的中考进一步降低了命题难度,着重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情况。如2010年大连、重庆、贵阳等市的中考政策都明确提出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须控制在0.7,避免“偏、怪、繁”的试题。又如2010年佛山市英语中考试卷便将阅读题拆分为两节,一则降低难度,二则也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过,虽然中考命题的难度降低,强调其基础性,但这并不代表命题质量下降,根据目前中考命题的新动向来看,命题质量仍在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应用性等特点。在时代性方面,命题强调贴近社会实际,注重创新,如在2010年广州化学中考试卷中便引入了“广州亚运会”“西南旱灾”“世博”等颇具时代特征的内容。在应用性方面,命题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2010年重庆物理中考试卷中便引入了“重庆二环高速路通车”问题。
二、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
虽然中考命题朝难度低、质量高的趋势发展,但仍以“分数”为指标,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因此,中考改革于2005年推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即初中毕业生不仅要取得相应的学业考试成绩,还须达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才能被相应的高中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有效缓解了“分数”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将应试教育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在实际中较难操作,多数地区的综合评价都流于形式,从而丧失了其实效性与价值性。因此,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便是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当然,目前也有很多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深化其实效性。一是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学生外,还应调动考生家长、家长代表、其他社会人士的积极关注与支持,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更具客观性。二是构建问责机制,通过对事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执行的所有部门、个人建立明晰可操作性的问责机制,向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追究责任,以此杜绝综合素质评价的表面化、形式化。
三、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
从以分数为唯一依据,再到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高中招生制度已日渐多元化。此外,2010年陕西高中招生改革意见还明确提出,将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达到C级以上也作为招生的必备条件,这又可谓是高中招生制度的一大突破。总之,为了既把握和顺应社会需求,又遵循教育规律,目前高中招生制度已朝更多元化的方向和趋势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综合评价与择优录取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1)规定考生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上的最低标准,然后按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2)在学业考试成绩相同的情况下,差额选拔时再依据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进行择优录取。
2.推优评价模式
具体是指根据国家课程改革中有关评价、招生的要求和精神,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校三年的表现进行综合素质评定,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试进入高一级重点高中学习的一种招生改革模式实践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中考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认为2010年中考的新动向、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降低命题难度,提高命题质量、深化综合素质评定的实效性、高中招生制度多元化”。中考改革的目标是推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在改革的进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类问题的干扰。不过,这些新动向、新趋势也预示了只要通过教育部门、学校的不断努力,中考必将成为真正有力激励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中考改革方向的思考.人民教育.2008.(2).
[2]费银海.关于淡化、改革中考的思考.新课程学习.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