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文化品牌策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品牌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常见术语在营销、管理、广告等专业出现频率极高,美国营销专家PhilipKotler给品牌的名词定义为名字、称谓、符号或以上的集合,指具有相当独特性与排他性的代表性标志,用以区别群体中的个体。广告学家LarryLight甚至以“营销就是品牌之争”来说明品牌培育的重要性,“比拥有工厂重要的是占有市场,而要占有市场就需要具有足够优势地位的品牌”。
1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1.1对外形象展示与生存空间争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早在教育部于2004年联手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有了充分说明。正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优势品牌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依靠足够响亮的品牌扩大自身的辨识度,而这惟有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在全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现实中,不断有各种专业化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以争夺越来越有限的行业空间。而在这种日益残酷的竞争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莫过于一个响当当的教育文化品牌。借由高识别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职院校才更有机会和条件在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教育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包括学生、家庭、业界内外直至全社会在内的各环节都认识和关注到群体殊的个体。校园文化品牌在帮助院校实现更为卓越的形象展示的同时,也是在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技术等汇集自身内外。这无疑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教育和管理基础,也帮助院校在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争夺宝贵的占有率。1.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优势品牌往往不止于实现创业后的极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长时期的守业和兴旺。同样的道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接近饱和、生源争夺残酷早已成为常态。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利环境下只有凭借具有优势的品牌打响知名度,成为同行中的标竿,才能在强手环伺的现实压力中崭露头角,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3育人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需要。虽同样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较普通高校更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部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特定行业企业的背景更决定了其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育人目标,故这类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更多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特性甚至专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强化自身相对独特的育人属性,并使校园内外、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以就业为重点导向的职业教育组成。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侧重还会进一步凸显院校为全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职能与责任,尤其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更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促成文化认同的强大助力。
2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取得的成绩
2.1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等方面不断提升。相较于过去只重专业教学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的民办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这既是院校自身经营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出的结果,也是与院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企业在大力建设企业文化进程中的影响所致。民办高职院校往往离不开特定行业企业的投入与支撑,其中不少院校正是通过与企业联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拓着教书育人的新局面。当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日渐成为潮流趋势时,相关院校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何况企业文化品牌培育在市场上引领风潮、决胜千里之际,院校必然有所触动甚至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既有参考、模仿,更有学习和借鉴。因此,新时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各方面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2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办校之初就已制定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原则,这不仅成为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指南,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主要背景。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完全抄袭对方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提炼自身的文化特色元素,再结合职业教育性质有所开创。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无法提高自己院校文化品牌的识别度,更有被迅速湮灭和忽略的风险。因此,当下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都会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尤其是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方面优势和成就更成为不少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时最为重视的环节。
3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的问题
3.1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对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创立时间晚、发展历程短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而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是一项非经足够时间积淀而难成体系的长期工程,这便成为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短板。由于时间累积不足,文化品牌培育容易出现缺乏厚重感、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有限的生存时间也容易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经验、规章制度、教育体系各方面出现不尽完备、不够成熟的问题。而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差、院校教育成效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这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也较普通高校更加参差不齐,且教师流动性相对更大。以上各类问题不仅常常导致教学品质与效率难如人意,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不容忽略的负面因素[1]。3.2文化自觉有所欠缺。很长时间以来,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都迫使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最多资源、最大精力投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育。这虽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更为显著。但也使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逐渐形成了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对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重视不足。这极易造成学生专业技巧底子厚、文化素养基础薄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渗透持续深入,年轻学子的价值观非主流现象严重。一些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低,可学生学习动力弱、精神状态差,甚至在道德、信仰层面显现危机[2]。以上种种文化自觉层面的缺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进程与力度,是格外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4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4.1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方面的工作属于相对“形而上”的部分,这就需要在具体措施实施前做好战略规划,有一张相对系统、完整的蓝图设置会更好实现文化品牌培育的落实。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需要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也就是规划一条具有相当专业性、独特性的战略发展轨迹。比如若是经济类高职院校,就可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突出职业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例如可以在校徽Logo设计上选择深浅不一的蓝色组合,深蓝如同海洋,有全球化的寓意;浅蓝则如同天空般深远、辽阔。且蓝色代表理性、冷静、客观,正是经济、金融专业人士应当具有的良好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同类或公办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思路与形式,但切忌模仿甚至抄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也惟有最个性、特殊的专业或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元素才有支撑校园文化品牌生存发展的力量[3]。4.2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品牌作为文化内在的外显标志符号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徽、校歌、校训等在内的外在形式是构建文化品牌内核的骨架,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形式上有所忽略。曾有一项针对国内近三百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显示,其中有近两百所高校的校训一律采用“八字、四词”的口号式设计,甚至出现若干所高校校训内容并无二致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对校园文化品牌形式给予高度关注。需知对文化这一培育对象而言,外在形式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惟有基础牢靠才有可能实现高层建筑的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从哈佛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至善至美,自立自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歌)中总结经验。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独创性,是与他校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4.3突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背景。找到本院校区别于其他同行最显著的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并培育文化品牌是提高品牌辨识度最有效的策略。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专业化背景不仅是教学和管理的着眼点,也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立足点。比如对一个有军事专业元素背景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就可基于“军魂育人”一点。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强调对国家六类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的策应能力,以及军民两用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等特色。另一方面则可以突出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教育环境与形式。比如在校园内专设军训社团或教官队,在课堂教学之外,教育、管理、训练学生更多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又如这些社团或团队不仅能够承担本校所有军训任务,还能帮助周边院校乃至省外更多院校完成军训工作等。此外,校园内外的升旗仪式、军事礼仪表演、军事技能演练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极为夺目的亮点,可以作为品牌培育的一大助力。4.4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文化品牌培育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工作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且有关部门、机构等齐抓共管方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务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自上而下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规范操作。比如建立院校领导负责制与党委监督管理制。院校各级领导均需承担相应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责任,且院校党政双方共同监管,参与部门则应包括学生处、宣传部、工会、团委各层面。每个部门应当视情况签定有针对性的任务协议,实行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且应当根据院校教学、管理等实际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行管理人绩效挂钩机制,根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任务完成情况在薪酬待遇绩效层面体现出来[4]。其次,建立活动基金或激励资源机制。即划拨专项基金或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相关的各项任务、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意产品设计。设置有差异的奖励或激励等级,对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对积极分子进行激励等。
5结语
校园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基于文化战略高度而被业界内外日益重视和关注的文化核心之一。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企业投入和文化构建为支撑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也正在成为民办职业院校在新时期拓展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的不二举措。然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建设发展既有的短板,即文化自觉尚有不足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也就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客观现实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职院校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除了在意识、思想上持续给予关注和重视外,还需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落实各种具体手段。特别重要的是找到一条极具个性的品牌培育途径以明显区别于同类或其他高校。这既是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优质而高效的途径,更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桂林.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6(6):90-96.
[2]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J].清华大学学报,2007(3):140-144.
[3]魏嘉.浅析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85-8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品牌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4-02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展示,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能够为校园文化增添特色与内涵,使其更富有价值力和吸引力。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可以使师生感染到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文化熏陶,从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校的文化品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有利于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氛围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促使全校师生对学校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教育目标等达成共识,进而营造出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实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同时还能够激励全校师生自觉地朝着这一目标而奋斗。
(三)是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就校园文化而言,其是物质、制度、行为、精神以及这四部分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有效地推动了人文、素质以及生态教育的协调同步发展,学校文化的特色和品牌也随之形成。在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同时,其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凝结出一个非常独特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凝聚性、教育性、传承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正因该系统的建立使学校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办学品位,而且也会逐渐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已经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各高职院校都迫切希望能够挑选到较为优秀的生源,也更加期望学生能够实现更高的就业率。从某个角度上说,学生选择学校、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主要看的是学校的信誉、声望、形象以及效率,等等。可以说,各高职院校间最本质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换言之,哪所学校具有先进、独特的文化,其就具备了优先选择权,同时也可以获得学生和社会的青睐。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现状
(一)随意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存在随意性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时,基本都是临时决定、随时开展,并未制定系统的活动规划,很多活动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未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有些活动缺乏特定的目标和立场,跟风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活动的开展不具备任何意义。
(二)缺乏专门负责的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机构。有时候某一个活动的开展由多个临时部门共同负责,这就造成了责权不明的问题,而有时候一个完整的活动被多个部门分割,各部门只负责自己的活动,从而使得原本连续、完整的活动被切断了应有的联系,致使活动的开展变得孤立,导致活动的普及性大幅度降低。
(三)整体策划缺失
站在校园文化战略的角度上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应当有一个整体的策划,并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同时按照校园文化发展的某个方面或是整体进行系统、全面的谋划,以此来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指导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上,整体策划缺失,过于注重形式、结果和数量,严重忽视了活动内容、过程以及质量。同时,由于整体策划缺失,加上有些学校在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时,除必须完成学期计划内的活动外,还需要应付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这就造成了活动的开展连续不断,致使学生为了活动疲于奔命。此外,一些活动还具有强制性,如果学生不参加还会在考核中被扣分,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欠缺内涵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内容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明显存在文化形态低层次化,这严重弱化了校园文化在教育和培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技型的活动相对较少,而娱乐型的活动却过多;其二,高雅的文化活动较少,通俗的文化活动较多;其三,文化活动的开展过于重视物质,严重轻视精神文化培养;其四,重视显性文化,轻视隐性文化。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将物质文化建设当成重点来抓,但却严重缺乏对其内在精神意义的挖掘,对于隐性文化教育意义的探寻略显不足。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欠缺内涵。
(五)创新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始终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当中,严重缺乏创新性。由于高职院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校园文化积淀不深,更多的院校是在参照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创新动力的丧失,而且学校对于创新的活动也未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致使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活动项目流失。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缺乏创新性,使得多数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导致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因缺乏应有的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越来越趋向一致化。
三、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策略
(一)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
所谓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具体是指在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中,将活动项目作为基本单位,借此来使校园内外的多种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现阶段,整合资源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是高职院校开展文化品牌活动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目标作为基础:其一,为大学生创建成长平台,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其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淡化行政组织行为,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三,坚持贯彻市场化运作方式,并对目标管理和竞争机制进行强化,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人员和技术。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做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调研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做好企业与学生需求方面的调研工作,这样能够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资源整合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活动量多质差的现状。通过对各专业职业能力的匹配分析,可以为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供条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做好活动开展的效果反馈调查工作。学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作为活动开展的导向,并致力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现状,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区域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并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三)优化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条件
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仅靠学校团委以及学生会等部门来开展是不够的,其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予以配合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壮大。因此,应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辅导员,等等。其次,应采用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如争取政府资助、适当收费等。再次,学校应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对各种文化设施进行完善,如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同时还应加强校内景观的建设,借此来充实文化标志。只有不断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的条件进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关的制度,对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宽严适度,如果过于宽松会影响执行效果,若是过于严格则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活动质量。应对活动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明确活动主体,严格活动秩序。
【参考文献】
[1]赵红深.院系活动文化的拓维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
[2]谢雯.浅谈高职院校二课堂活动创新与人文精神培养[J].广西轻工业,2010(3)
[3]潘秀秀.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创建路径——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文化”系列活动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4]沈威.姜国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5]李新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实践与探索[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4)
[6]冯晓艳.以特色活动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2010(7)
[7]王坤,任纪霞.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及实现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0)
传承与创新的失调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缺少发展空间。一是同质化现象。高职院校行业背景深厚,文化基因中行业文化因子众多。如交通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与所在区域交通发展同步,尽管各校建校历史、规模、地域不同,但其文化都深深打上了“交通”的烙印。于是,传统的如“铺路石”精神特质就被广泛运用于各校的精神文化层面,这样的泛化多少都会使交通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出现同质化、缺乏个性的现象。二是创新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在品牌培育中只注重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创新不足。校园文化活动要么一味模仿复制本科院校模式,要么品味不高、无新意、年年重复。文化活动缺乏主体能动性,失去了创新的可能。三是缺少吸纳空间。校园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层面,需服从于师生的文化、情感和心理需求,应大胆吸收新鲜的文化因子、兼容并包。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制约了文化的吸纳。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践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一是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应与其他教育渠道、环节相联,与具体的专业设置、师资组合、课程开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浑然一体,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立体化保障。而现实中,不少交通高职院校单纯地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视为一个管理方法、手段,没有放在办学方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实施操作,只简单地把某一部门作为运作部门,从规划、立项、培育、实践等都由一个部门包办,导致活动孤立化、部门化、单一化,缺乏资源整合、立意的高度和较广的师生受益面。二是缺乏系统地培育,有累加求全倾向。校园文化品牌应综合地反映系统文化,包括学校的理念、专业、组织、载体、措施、物质等。比如,要培育励志文化,不仅需要一个多年的励志教育平台作支撑,还需相关政策和专业支持、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优秀教师指导、励志文化传承、师生的广泛参与和较好的媒体传播等,要围绕励志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完善,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另外,品牌培育贪大求全或是单纯的活动累加,导致其缺乏核心内涵和价值。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
1.理念上的认同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条件。当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一流建设”。但“一流”并不意味着任何领域都要名列前茅,而是某一领域有自身的优势和品牌。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文化品牌培育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意识培养、平台搭建、财力支持、资源调配等以多种服务。各校也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品牌建设大讨论,让全体师生树立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共识,调动师生出谋划策,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他们的主体性参与品牌培育,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2.情感性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最重要面向。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气质和品性的显现,怡情励人、具有亲和力是校园文化与生俱来的品质。校园文化品牌的强烈亲和力,体现在其与受众间的亲切感、紧密感、互动感、参与度与和谐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性的校园文化也不会有感召力,不会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感召力来源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理论和实践的贴近性、新颖性、有效性,能调动受众的兴趣,才能实现“同频共振”。重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满足师生内在需要、切实解决师生实际困难等都不失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亲和力、感召力等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3.特色打造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要素。“区别于其他”是品牌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必须把握这一核心,树立鲜明的特色,浓缩和整合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精神内核、教育形式和内容,将这些独特的理念、精神、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使某项校园文化活动区别于其他,显现特有的教育意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打造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行业背景特征寻找特色;二是根据师生的需求寻找特色;三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特色。[2]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挖掘传统的校本文化,总结办学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从中凝练出风格独特的校本精神;结合行业、地域文化特征,培育具有行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实现对行业、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凝练等。
4.调整创新是校园文化品牌历久弥新的源泉。校园文化品牌是在千头万绪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经归纳提炼、加工整理而成的,是一个被认可的质量和特色标志,是精心组织和策划的系统性项目或整体活动的特质符号。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要有值得品味的丰富内涵、较高的品质和品位。这就需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不断地调整创新,不断进行科学的生态演替。比如,交通类高职院校一般由中专独立升格、合并组建而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交通教育格局的形成、交通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等,都要求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内在要素共同进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环节解构
1.顶层设计要先行。顶层设计的内涵在于要有战略性布局,以显现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有理性思维,以实现源于基层并高于基层;要有艺术性构思,以实现精致性并通过实践使其得到完美实现;要有刚性执行力,以体现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交通高职院校校立校时间不长,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与积淀不够,面临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更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协调推进、党政工团的密切配合和上下左右的整体联动,尤其需要顶层设计。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都提出了“品牌”目标。这里,“品牌”并不专指“一流”“顶尖”“垄断”,而是在文化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具有明显“度”的含义与“领域”的属性。[3]“品牌”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分项目、子系统来支撑,何时何地何人实施等都需要考虑。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目标和定位。要与其他高职院校有明显的区分和显示度,能够体现自身特色。二是要有战略和设计。要科学确立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和分任务,精心策划课程建设、重点工作、特色创建,架构好组织网络,创设学校或院系文化及品牌。三是要严控制和考核。要将确立的目标进行广泛论证和协商使之成为大家共同愿景和兴奋点,要分层设计好层级子系统形成协同效应和合力机制,要加强稽查考核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执行机制。
2.项目定位是关键。定位是高职院校依据其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综合师生需求、时代要求和兄弟院校情况后,确定出的较为清晰的校园文化品牌目标。定位的高低会影响品牌的创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定位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对象、传播对象,从办学理念、工作理念、地域文化等角度去调研、规划,加强优势项目挖掘;要使校园文化品牌规划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统筹考虑;校园文化项目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力量、比例要符合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总体平衡。同时,品牌的定位还要具有开放视野。品牌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它的独特性,更取决于它的发展性和敏感性。从发展趋势看,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实体、重塑国家实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4]在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中,已呈现出“以高职为主,上下延伸,横向联合”的态势,这标志着高职教育势必会从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与南京地区另两所交通高职院校实施“游学制”培养“大交通”物流人才;2012年分别与国家示范中职校开展“3+3”中高职专业衔接,与本科院校分段培养高职、本科人才。这些变化都对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3.资源整合成合力。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要通过整合形成研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力量资源。目前,许多交通高职院校在会议上、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各种研讨会上也经常听到专家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各个层面上的新鲜、独特、创新的理论。但最终落实还是在学校具体部门,理论很难被实现,高校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处于封闭保守、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因此,建立校园文化的研究实践机构就很显重要,而不是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随意挂靠到某一部门。其次,要通过整合形成有效系统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资源。零散的校园文化因缺乏有效系统地梳理、整合,看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内在往往并无必然的联系,甚至出现各自为政、自成一体,有时还出现活动扎堆出现的无序驳杂现象,造成表面繁荣但师生迷糊的局面。文化活动不在多,而在形式的新颖、内容的精当、主旨的深刻。要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工程来建设,注意对每项活动主旨的明晰和内涵的深化,注意在推进中对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进行理性地把握和审美关照。再次,要通过项目化运作形成好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方式。项目化运作就是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使校内外的人力、资金、信息等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立项项目可分别从内容、形式、对象上着手,通过立项激发师生创造力、积极性,并带动指导教师的研究实践结合,促进品牌培育的良性循环,最终要实现成功搭建青年大学生成长平台、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促进全员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