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文化品牌策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文化品牌策划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品牌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常见术语在营销、管理、广告等专业出现频率极高,美国营销专家PhilipKotler给品牌的名词定义为名字、称谓、符号或以上的集合,指具有相当独特性与排他性的代表性标志,用以区别群体中的个体。广告学家LarryLight甚至以“营销就是品牌之争”来说明品牌培育的重要性,“比拥有工厂重要的是占有市场,而要占有市场就需要具有足够优势地位的品牌”。

1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1.1对外形象展示与生存空间争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早在教育部于2004年联手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有了充分说明。正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优势品牌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依靠足够响亮的品牌扩大自身的辨识度,而这惟有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在全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现实中,不断有各种专业化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以争夺越来越有限的行业空间。而在这种日益残酷的竞争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莫过于一个响当当的教育文化品牌。借由高识别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职院校才更有机会和条件在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教育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包括学生、家庭、业界内外直至全社会在内的各环节都认识和关注到群体殊的个体。校园文化品牌在帮助院校实现更为卓越的形象展示的同时,也是在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技术等汇集自身内外。这无疑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教育和管理基础,也帮助院校在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争夺宝贵的占有率。1.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优势品牌往往不止于实现创业后的极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长时期的守业和兴旺。同样的道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接近饱和、生源争夺残酷早已成为常态。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利环境下只有凭借具有优势的品牌打响知名度,成为同行中的标竿,才能在强手环伺的现实压力中崭露头角,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3育人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需要。虽同样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较普通高校更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部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特定行业企业的背景更决定了其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育人目标,故这类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更多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特性甚至专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强化自身相对独特的育人属性,并使校园内外、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以就业为重点导向的职业教育组成。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侧重还会进一步凸显院校为全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职能与责任,尤其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更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促成文化认同的强大助力。

2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取得的成绩

2.1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等方面不断提升。相较于过去只重专业教学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的民办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这既是院校自身经营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出的结果,也是与院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企业在大力建设企业文化进程中的影响所致。民办高职院校往往离不开特定行业企业的投入与支撑,其中不少院校正是通过与企业联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拓着教书育人的新局面。当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日渐成为潮流趋势时,相关院校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何况企业文化品牌培育在市场上引领风潮、决胜千里之际,院校必然有所触动甚至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既有参考、模仿,更有学习和借鉴。因此,新时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各方面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2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办校之初就已制定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原则,这不仅成为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指南,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主要背景。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完全抄袭对方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提炼自身的文化特色元素,再结合职业教育性质有所开创。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无法提高自己院校文化品牌的识别度,更有被迅速湮灭和忽略的风险。因此,当下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都会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尤其是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方面优势和成就更成为不少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时最为重视的环节。

3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的问题

3.1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对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创立时间晚、发展历程短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而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是一项非经足够时间积淀而难成体系的长期工程,这便成为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短板。由于时间累积不足,文化品牌培育容易出现缺乏厚重感、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有限的生存时间也容易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经验、规章制度、教育体系各方面出现不尽完备、不够成熟的问题。而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差、院校教育成效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这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也较普通高校更加参差不齐,且教师流动性相对更大。以上各类问题不仅常常导致教学品质与效率难如人意,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不容忽略的负面因素[1]。3.2文化自觉有所欠缺。很长时间以来,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都迫使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最多资源、最大精力投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育。这虽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更为显著。但也使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逐渐形成了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对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重视不足。这极易造成学生专业技巧底子厚、文化素养基础薄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渗透持续深入,年轻学子的价值观非主流现象严重。一些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低,可学生学习动力弱、精神状态差,甚至在道德、信仰层面显现危机[2]。以上种种文化自觉层面的缺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进程与力度,是格外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4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4.1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方面的工作属于相对“形而上”的部分,这就需要在具体措施实施前做好战略规划,有一张相对系统、完整的蓝图设置会更好实现文化品牌培育的落实。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需要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也就是规划一条具有相当专业性、独特性的战略发展轨迹。比如若是经济类高职院校,就可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突出职业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例如可以在校徽Logo设计上选择深浅不一的蓝色组合,深蓝如同海洋,有全球化的寓意;浅蓝则如同天空般深远、辽阔。且蓝色代表理性、冷静、客观,正是经济、金融专业人士应当具有的良好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同类或公办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思路与形式,但切忌模仿甚至抄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也惟有最个性、特殊的专业或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元素才有支撑校园文化品牌生存发展的力量[3]。4.2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品牌作为文化内在的外显标志符号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徽、校歌、校训等在内的外在形式是构建文化品牌内核的骨架,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形式上有所忽略。曾有一项针对国内近三百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显示,其中有近两百所高校的校训一律采用“八字、四词”的口号式设计,甚至出现若干所高校校训内容并无二致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对校园文化品牌形式给予高度关注。需知对文化这一培育对象而言,外在形式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惟有基础牢靠才有可能实现高层建筑的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从哈佛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至善至美,自立自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歌)中总结经验。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独创性,是与他校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4.3突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背景。找到本院校区别于其他同行最显著的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并培育文化品牌是提高品牌辨识度最有效的策略。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专业化背景不仅是教学和管理的着眼点,也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立足点。比如对一个有军事专业元素背景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就可基于“军魂育人”一点。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强调对国家六类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的策应能力,以及军民两用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等特色。另一方面则可以突出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教育环境与形式。比如在校园内专设军训社团或教官队,在课堂教学之外,教育、管理、训练学生更多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又如这些社团或团队不仅能够承担本校所有军训任务,还能帮助周边院校乃至省外更多院校完成军训工作等。此外,校园内外的升旗仪式、军事礼仪表演、军事技能演练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极为夺目的亮点,可以作为品牌培育的一大助力。4.4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文化品牌培育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工作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且有关部门、机构等齐抓共管方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务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自上而下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规范操作。比如建立院校领导负责制与党委监督管理制。院校各级领导均需承担相应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责任,且院校党政双方共同监管,参与部门则应包括学生处、宣传部、工会、团委各层面。每个部门应当视情况签定有针对性的任务协议,实行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且应当根据院校教学、管理等实际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行管理人绩效挂钩机制,根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任务完成情况在薪酬待遇绩效层面体现出来[4]。其次,建立活动基金或激励资源机制。即划拨专项基金或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相关的各项任务、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意产品设计。设置有差异的奖励或激励等级,对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对积极分子进行激励等。

5结语

校园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基于文化战略高度而被业界内外日益重视和关注的文化核心之一。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企业投入和文化构建为支撑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也正在成为民办职业院校在新时期拓展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的不二举措。然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建设发展既有的短板,即文化自觉尚有不足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也就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客观现实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职院校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除了在意识、思想上持续给予关注和重视外,还需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落实各种具体手段。特别重要的是找到一条极具个性的品牌培育途径以明显区别于同类或其他高校。这既是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优质而高效的途径,更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桂林.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6(6):90-96.

[2]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J].清华大学学报,2007(3):140-144.

[3]魏嘉.浅析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85-86.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品牌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4-02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展示,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能够为校园文化增添特色与内涵,使其更富有价值力和吸引力。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可以使师生感染到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文化熏陶,从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校的文化品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有利于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良好氛围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促使全校师生对学校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教育目标等达成共识,进而营造出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样不仅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实现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同时还能够激励全校师生自觉地朝着这一目标而奋斗。

(三)是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就校园文化而言,其是物质、制度、行为、精神以及这四部分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有效地推动了人文、素质以及生态教育的协调同步发展,学校文化的特色和品牌也随之形成。在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同时,其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凝结出一个非常独特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凝聚性、教育性、传承性以及创新性等特点,正因该系统的建立使学校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教育品牌,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办学品位,而且也会逐渐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机制已经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各高职院校都迫切希望能够挑选到较为优秀的生源,也更加期望学生能够实现更高的就业率。从某个角度上说,学生选择学校、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主要看的是学校的信誉、声望、形象以及效率,等等。可以说,各高职院校间最本质的差异就是文化差异。换言之,哪所学校具有先进、独特的文化,其就具备了优先选择权,同时也可以获得学生和社会的青睐。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现状

(一)随意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存在随意性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时,基本都是临时决定、随时开展,并未制定系统的活动规划,很多活动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未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有些活动缺乏特定的目标和立场,跟风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得活动的开展不具备任何意义。

(二)缺乏专门负责的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机构。有时候某一个活动的开展由多个临时部门共同负责,这就造成了责权不明的问题,而有时候一个完整的活动被多个部门分割,各部门只负责自己的活动,从而使得原本连续、完整的活动被切断了应有的联系,致使活动的开展变得孤立,导致活动的普及性大幅度降低。

(三)整体策划缺失

站在校园文化战略的角度上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应当有一个整体的策划,并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同时按照校园文化发展的某个方面或是整体进行系统、全面的谋划,以此来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指导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上,整体策划缺失,过于注重形式、结果和数量,严重忽视了活动内容、过程以及质量。同时,由于整体策划缺失,加上有些学校在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时,除必须完成学期计划内的活动外,还需要应付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这就造成了活动的开展连续不断,致使学生为了活动疲于奔命。此外,一些活动还具有强制性,如果学生不参加还会在考核中被扣分,这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欠缺内涵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内容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活动都流于形式,明显存在文化形态低层次化,这严重弱化了校园文化在教育和培养人才中的积极作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科技型的活动相对较少,而娱乐型的活动却过多;其二,高雅的文化活动较少,通俗的文化活动较多;其三,文化活动的开展过于重视物质,严重轻视精神文化培养;其四,重视显性文化,轻视隐性文化。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将物质文化建设当成重点来抓,但却严重缺乏对其内在精神意义的挖掘,对于隐性文化教育意义的探寻略显不足。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欠缺内涵。

(五)创新性不足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始终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当中,严重缺乏创新性。由于高职院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校园文化积淀不深,更多的院校是在参照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创新动力的丧失,而且学校对于创新的活动也未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致使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活动项目流失。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缺乏创新性,使得多数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导致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因缺乏应有的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越来越趋向一致化。

三、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策略

(一)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

所谓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具体是指在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中,将活动项目作为基本单位,借此来使校园内外的多种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现阶段,整合资源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是高职院校开展文化品牌活动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化运作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目标作为基础:其一,为大学生创建成长平台,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其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淡化行政组织行为,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预留出更多的空间,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三,坚持贯彻市场化运作方式,并对目标管理和竞争机制进行强化,同时还应科学合理地配置资金、人员和技术。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做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调研工作

首先,高职院校应做好企业与学生需求方面的调研工作,这样能够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资源整合奠定基础,有利于改变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品牌活动量多质差的现状。通过对各专业职业能力的匹配分析,可以为创造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供条件。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做好活动开展的效果反馈调查工作。学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作为活动开展的导向,并致力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现状,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区域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并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三)优化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条件

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仅靠学校团委以及学生会等部门来开展是不够的,其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予以配合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壮大。因此,应加强思政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辅导员,等等。其次,应采用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活动经费,如争取政府资助、适当收费等。再次,学校应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对各种文化设施进行完善,如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同时还应加强校内景观的建设,借此来充实文化标志。只有不断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开展的条件进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与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有关的制度,对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宽严适度,如果过于宽松会影响执行效果,若是过于严格则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活动质量。应对活动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明确活动主体,严格活动秩序。

【参考文献】

[1]赵红深.院系活动文化的拓维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

[2]谢雯.浅谈高职院校二课堂活动创新与人文精神培养[J].广西轻工业,2010(3)

[3]潘秀秀.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创建路径——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文化”系列活动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4]沈威.姜国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5]李新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实践与探索[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4)

[6]冯晓艳.以特色活动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J].河南教育(中旬),2010(7)

[7]王坤,任纪霞.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及实现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10)

第3篇

传承与创新的失调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缺少发展空间。一是同质化现象。高职院校行业背景深厚,文化基因中行业文化因子众多。如交通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与所在区域交通发展同步,尽管各校建校历史、规模、地域不同,但其文化都深深打上了“交通”的烙印。于是,传统的如“铺路石”精神特质就被广泛运用于各校的精神文化层面,这样的泛化多少都会使交通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出现同质化、缺乏个性的现象。二是创新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在品牌培育中只注重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创新不足。校园文化活动要么一味模仿复制本科院校模式,要么品味不高、无新意、年年重复。文化活动缺乏主体能动性,失去了创新的可能。三是缺少吸纳空间。校园文化是一个大文化层面,需服从于师生的文化、情感和心理需求,应大胆吸收新鲜的文化因子、兼容并包。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制约了文化的吸纳。

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践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一是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应与其他教育渠道、环节相联,与具体的专业设置、师资组合、课程开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浑然一体,形成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立体化保障。而现实中,不少交通高职院校单纯地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视为一个管理方法、手段,没有放在办学方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实施操作,只简单地把某一部门作为运作部门,从规划、立项、培育、实践等都由一个部门包办,导致活动孤立化、部门化、单一化,缺乏资源整合、立意的高度和较广的师生受益面。二是缺乏系统地培育,有累加求全倾向。校园文化品牌应综合地反映系统文化,包括学校的理念、专业、组织、载体、措施、物质等。比如,要培育励志文化,不仅需要一个多年的励志教育平台作支撑,还需相关政策和专业支持、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优秀教师指导、励志文化传承、师生的广泛参与和较好的媒体传播等,要围绕励志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步完善,不能为搞活动而搞活动。另外,品牌培育贪大求全或是单纯的活动累加,导致其缺乏核心内涵和价值。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要素分析

1.理念上的认同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条件。当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一流建设”。但“一流”并不意味着任何领域都要名列前茅,而是某一领域有自身的优势和品牌。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文化品牌培育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意识培养、平台搭建、财力支持、资源调配等以多种服务。各校也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品牌建设大讨论,让全体师生树立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共识,调动师生出谋划策,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品牌的认同感,充分挖掘他们的主体性参与品牌培育,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

2.情感性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最重要面向。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气质和品性的显现,怡情励人、具有亲和力是校园文化与生俱来的品质。校园文化品牌的强烈亲和力,体现在其与受众间的亲切感、紧密感、互动感、参与度与和谐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性的校园文化也不会有感召力,不会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感召力来源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理论和实践的贴近性、新颖性、有效性,能调动受众的兴趣,才能实现“同频共振”。重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满足师生内在需要、切实解决师生实际困难等都不失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亲和力、感召力等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3.特色打造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要素。“区别于其他”是品牌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必须把握这一核心,树立鲜明的特色,浓缩和整合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精神内核、教育形式和内容,将这些独特的理念、精神、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使某项校园文化活动区别于其他,显现特有的教育意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打造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行业背景特征寻找特色;二是根据师生的需求寻找特色;三是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确定特色。[2]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挖掘传统的校本文化,总结办学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从中凝练出风格独特的校本精神;结合行业、地域文化特征,培育具有行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实现对行业、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凝练等。

4.调整创新是校园文化品牌历久弥新的源泉。校园文化品牌是在千头万绪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经归纳提炼、加工整理而成的,是一个被认可的质量和特色标志,是精心组织和策划的系统性项目或整体活动的特质符号。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要有值得品味的丰富内涵、较高的品质和品位。这就需要对校园文化品牌进行不断地调整创新,不断进行科学的生态演替。比如,交通类高职院校一般由中专独立升格、合并组建而来,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交通教育格局的形成、交通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等,都要求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内在要素共同进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环节解构

1.顶层设计要先行。顶层设计的内涵在于要有战略性布局,以显现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有理性思维,以实现源于基层并高于基层;要有艺术性构思,以实现精致性并通过实践使其得到完美实现;要有刚性执行力,以体现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交通高职院校校立校时间不长,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积累与积淀不够,面临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更需要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协调推进、党政工团的密切配合和上下左右的整体联动,尤其需要顶层设计。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都提出了“品牌”目标。这里,“品牌”并不专指“一流”“顶尖”“垄断”,而是在文化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具有明显“度”的含义与“领域”的属性。[3]“品牌”的具体内涵和标准是什么,需要哪些分项目、子系统来支撑,何时何地何人实施等都需要考虑。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目标和定位。要与其他高职院校有明显的区分和显示度,能够体现自身特色。二是要有战略和设计。要科学确立校园文化建设总目标和分任务,精心策划课程建设、重点工作、特色创建,架构好组织网络,创设学校或院系文化及品牌。三是要严控制和考核。要将确立的目标进行广泛论证和协商使之成为大家共同愿景和兴奋点,要分层设计好层级子系统形成协同效应和合力机制,要加强稽查考核来支撑和巩固顶层设计的执行机制。

2.项目定位是关键。定位是高职院校依据其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综合师生需求、时代要求和兄弟院校情况后,确定出的较为清晰的校园文化品牌目标。定位的高低会影响品牌的创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定位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对象、传播对象,从办学理念、工作理念、地域文化等角度去调研、规划,加强优势项目挖掘;要使校园文化品牌规划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统筹考虑;校园文化项目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其力量、比例要符合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要求,保持总体平衡。同时,品牌的定位还要具有开放视野。品牌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它的独特性,更取决于它的发展性和敏感性。从发展趋势看,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实体、重塑国家实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4]在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中,已呈现出“以高职为主,上下延伸,横向联合”的态势,这标志着高职教育势必会从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与南京地区另两所交通高职院校实施“游学制”培养“大交通”物流人才;2012年分别与国家示范中职校开展“3+3”中高职专业衔接,与本科院校分段培养高职、本科人才。这些变化都对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3.资源整合成合力。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首先,要通过整合形成研究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力量资源。目前,许多交通高职院校在会议上、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各种研讨会上也经常听到专家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各个层面上的新鲜、独特、创新的理论。但最终落实还是在学校具体部门,理论很难被实现,高校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处于封闭保守、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因此,建立校园文化的研究实践机构就很显重要,而不是简单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随意挂靠到某一部门。其次,要通过整合形成有效系统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资源。零散的校园文化因缺乏有效系统地梳理、整合,看起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内在往往并无必然的联系,甚至出现各自为政、自成一体,有时还出现活动扎堆出现的无序驳杂现象,造成表面繁荣但师生迷糊的局面。文化活动不在多,而在形式的新颖、内容的精当、主旨的深刻。要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工程来建设,注意对每项活动主旨的明晰和内涵的深化,注意在推进中对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进行理性地把握和审美关照。再次,要通过项目化运作形成好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方式。项目化运作就是以活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使校内外的人力、资金、信息等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立项项目可分别从内容、形式、对象上着手,通过立项激发师生创造力、积极性,并带动指导教师的研究实践结合,促进品牌培育的良性循环,最终要实现成功搭建青年大学生成长平台、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强化竞争机制和目标管理,促进全员育人。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内涵深化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探讨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式创新是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特征

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注重追求活动形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借鉴、融入社会流行元素和时尚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和设计一些新颖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

1.从注重传统到追求时尚

当前,大学“象牙塔”的形象已然模糊,大众化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多样、多变的社会与大学校园无阻隔相融,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独立、多元、复杂的思想状况,外部世界花样繁多、瞬时变幻的时尚文化和娱乐信息给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的影响。随着社会时尚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及对校园的渗透,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影视媒体对娱乐文化的热捧,使得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时尚元素日渐增多,形式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活动的目的倾向于休闲和娱乐,于是各种“秀”便大行其道,校园时装秀、超级模仿秀、动漫人物秀,甚至虚拟爱人、模拟相亲等层出不穷。当然,这种形式需要进一步引导。

2.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空间拓展的有效载体。传统的校园文化利用网络能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实现校园文化向虚拟空间的延伸。校园文化活动借助网络这一新的平台,对活动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创新[1]。如利用网络开展社会调查、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开展网上纪念、为毕业生网上送行、网上支部活动、网上招聘会等,特别是近年来开展活动流行使用的“微博墙”,为活动现场拓展无限的空间,提供更广泛的参与面。

3.从院系单元到“交叉集成”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组织一般有院系层面和学校层面两种方式,院系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经常性和小型化的特点,主要结合本院系学生情况及专业、学科特色来开展,要求或吸引本院系学生参与。而新阶段,许多高校本着突出院系特色与学校校园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校园文化活动的“共建、共融、共享”思路,集成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力量和优势,将院系层面的活动转变为学校层面的活动,于是,由院系承办面向全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活动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既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能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并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交融。

二、内涵缺乏是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不足

因为形式的无限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可在这看似繁荣和热闹的背后,却在一定程度上隐含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倾向。一味地追求形式出新,却忽视了内涵的进一步深化,致使内涵缺乏已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不足。

1.影响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与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主要是由校园文化活动本身的内容来决定的。高等学校拥有掌握不同学科知识的群体和良好的信息传播手段,以及追求新思潮新趋势、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文化需求表达直接,文化信息传播迅速,文化热点形成便捷,凡此种种均有利于策划组织出既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又有艺术性和娱乐性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或主办方,应尽可能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广大学生思想和心灵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而如果广泛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有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只有外在的华美包装,只讲究排场和热闹,没有内涵的丰厚充实,那就难说是有层次和品位的。

2.弱化文化育人的功能与作用

大学生置身于一个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对其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及今后人生未来之路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实践证明,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理想的形成、人格的完善、才能的增长、身心的愉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当中出现了重视学习实用技能、重视尽快融入社会的风气。对学习的过于片面的功利性认识,本已使得部分大学生开始忽视校园文化活动中,蕴含的精神追求等内容,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关注度相应下降[2]。如若主办方或组织者不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思想内涵,片面追求新颖的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现实教育意义便会大打折扣。

三、坚持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化的统一

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位,最大化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不但不能淡化或忽视校园文化活动本应蕴含的“教化营养”,而且还要对其内容不断地进行创新、深化,要将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相结合,使之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活力,充满感染力。

1.既要“吸引眼球”,又要“温暖心灵”

当前,不少高校开展一般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在组织者的多方“邀请”和“催促”下,甚至采取参加多少次活动可转换多少实践学分的激励措施,观众、听众依然寥寥。于是,组织者或主办方便绞尽脑汁地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和包装,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利用声、光、电、虚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活动中开展网络互动、设立大型微博墙、利用光影技术装扮舞台、与机器人同台演出、与历史人物模拟对话等,吸引大家参与其中。虽然形式创新是增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但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支撑,相得益彰,不能有所偏颇或丢弃。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在增加“技术含量”的同时,提升其“内涵分量”;在追求形式的完美、场面的宏大、现场的热闹的同时,不忽略或淡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宗旨和目的。注重立足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增进对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科学思考,才能让广大参与者获得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温暖。

2.强化“品牌创建”意识

坚持形式创新与内涵深化的统一,可有效体现在“品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做法,逐渐达成了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的共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突破了以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朝着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凝聚师生、改善学风、提升素质、促进就业的方向迈进。”[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各有关部门要注重活动的品位和意义,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重视和建设有显示度、有众多“粉丝”、有社会影响力、受到大家热捧的“精品”或“品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创建,一是要有明确的主题。评价一个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主题,主要看其是否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因此,品牌创建要能充分体现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落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思想主题,宣传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要进行策划和凝练。一方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审美追求、年龄心理等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出广大学生所喜爱的品牌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梳理、发掘、提炼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站在全校的角度把分散在各个层面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规划整合,集成创新,打磨出特色鲜明、品格高雅、形式新颖的活动精品。院系交叉集成联合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弥补了单一由学校层面来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创建”的不足,便于集成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实现“品牌创建”的目标。三是要进行维护评估。“品牌”需要不断地建设和维护,并进行合理的评估。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评估机制,品牌活动实施推广一段时间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适当加以延展和扩充,“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实际需要,不断纳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机制,调整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设立品牌活动发展的各期目标,保障活动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4],使其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萍,戴雁琴.论新形式下校园文化载体的拓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1):38.

[2]吕晨飞.浅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难点和重点[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2):28-29.

[3]宁静.浅谈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J].传承,2009(9):86.

第5篇

“百舸争流,千帆竞逐”。我校各级团委组织一直以来精心组织策划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理念,丰富活动形式,积累了大量值得推广的宝贵策划经验,这对于我校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和水平,加强青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90后日益进军大学,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的品位和层次,激励广大学生创造更多积极健康、新颖别致的活动,切实将活动创意与时代特征、办学特色和师生特点结合起来,大力提倡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化、品牌化、长期化、项目化。经研究,我校团委特委托调研部举办本次调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

1.智慧丰富:调查研究目前我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校领导、校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依据;同时,一定程度上扩展校园活动涉及面,拓宽我校学生第二课堂的视野。

2. 创意点燃大学生活:激励我校大学生对校园活动开展的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创意的平台,更多征集创新型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提升我校学生创新能力。

3. 调研提升参与兴致: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关注自身喜好,发挥自身特长,提高积极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关注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宣传校学生会调研部组织文化,表达“为同学服务”的决心,争取同学们的支持,方便日后工作。

4. 校园活动与时俱进:通过调研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补充更新校园活动,营造活跃、时效的活动氛围,将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体现时代特色及学生特点的优秀品牌活动。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1月4日(周四)

四、活动内容

1.学生兴趣调研活动

调研对象: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各年级各院系同学。

调研方式:问卷调查与随机走访相结合,共拟发放问卷500份。

活动地点:河南大学大礼堂广场

2.创意方案征集活动

活动方式:1设立现场提议及网上提议点,同时收集创意方案交予相关活动组织者。

2设立意见箱,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

活动地点:1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十号楼前

2 河南大学各宿舍院门口

五、活动流程

1关 于 丰 富 校 园 活 动 的 调 研 活 动

2. 进行调研:11月4日—11月5日,全员出动。

3. 数据总结:11月5日当天。

4. 形成报告:11月6日—11月7日,11月7日晚上交报告,由部长审核修改。

5. 意见反馈:11月 8日

2.创 意 方 案 征 集 活 动

1. 意见征集:11月3日,挂好意见箱,设立现场提议及网上提议点。

2. 物资准备:10月30日—11月3日

3. 正式活动:11月4日10:00-17:00,全员。

其中,第一班负责活动前的物资搬运、放置;第三班负责活动后物资的整理、运回。

4. 活动后意见总汇、总结 :11月5日-11月8日。

5. 公开反馈:11月9日

六、活动预算

2.总计约 60 元

第6篇

1.顶层设计的概念。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一项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协调的功能、统一的结构和标准化的部件,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该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点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度引发关于诸多领域“顶层设计”的畅想,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关注的焦点。凝练地讲,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资源,系统地统筹和规划某项任务,从任务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设计。

2.校园文化活动顶层思维。

本文论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的狭义概念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引导、规范约束等功能,既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也体现在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站在顶层高度,以顶层思维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消除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阵地。

二、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三、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广播台 品牌活动

高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青年学生作为“亚文化圈”的中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对象和主要参与者。作为由大学生组成的基层媒体平台,高校广播是校园文化最为活跃的机构之一,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不少高校广播都有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经验,可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远景规划,缺少必要的组织、制度和物质保障,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缺失校园文化品牌的理念。因此,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中,能够形成较大范围、较长期影响、成为“品牌”的活动却乏善可陈。许多校园广播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创设品牌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活动,建立“长效工程”已成为了他们着力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广播创办品牌活动的必要性

在当代的媒体经营界有“四轮驱动”说,也就是指编辑、广告、发行、活动已成为了媒体运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内的媒体,已经在借助大型活动打造媒体品牌并提升媒体社会影响力上达成了普遍共识。广播要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立足,必须走出媒体自身的局限,走出播音间,与受众面对面。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传播的手段和内容,强化了传播的力量,还拉近了广播和受众的距离。同理,对于想扩大影响力的高校广播来说,“开门办广播”无疑也是其品牌战略中关键的一环。

传统的校园广播采取的是单向的传播模式:通过扩音器,作为一种伴随式媒体在学生上下学期间播出。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白式播出”、“强制式接收”。在这种单一固定的传播方式下,从节目形式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到节目播出的编排,受众(青年学生)除了通过电话、留言等极为有限的渠道点歌、提建议之外,几乎完全由传播者(广播台成员)决定。在与其他媒体和网络终端争夺注意力的竞争中,校园广播“独白”式传播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形式和内容创新乏力,脱离受众需求,受众资源日益流失。

这样的现实在客观上也要求高校广播紧跟广播业界的革新步伐,树立起“品牌”意识,借鉴“外场活动”的模式,以活动为载体,实施“走出去”战略,办“看得见的广播”,用活动形成影响来构建品牌。让主播直观地出现在受众面前,不仅有助于挽回部分流失的注意力资源,也能让许多对校园广播尚未形成关注习惯的青年学生认知、认可进而锁定高校广播。

二、高校广播创办品牌活动的意义

运作活动,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对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来说,意义尤为重要。举办彰显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广播宣传形象的有效手段。同时,近距离的互动能让“看得见的广播”更好地融入到青年学生中。

从品牌建设的外在表现来说,高校广播创办品牌活动对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美誉度和吸引力至关重要。优质的品牌活动对营造浓厚而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可或缺,有助于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此外,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可以向企业和媒体推介一批优秀的成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品牌建设的内在表现而言,创办品牌活动不仅为高校广播设立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而且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培养一支干练、高效的成熟团队。同时还能为高校广播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校内外资源,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使高校广播在无形中成为学生自主创造校园文化的一片沃土,进行课外实践的一个良好平台,锻炼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融入社会的一块重要跳板。反过来,这也保障了高校广播能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的新生力量,为品牌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对高校广播打造品牌活动的启示

打造切合自身特点的品牌活动,置换自身的角色,由为他人提供平台转为为自己搭建舞台,对许多现代企业和专业媒体而言是一条屡试不爽的制胜之道。这一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广播的品牌活动建设中也同样适用。

自2005年至今,长江大学广播台“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举办了四届,成功地打造成了学校的一大品牌活动。“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集比赛、晚会、锻炼平台、联系纽带“四位一体”,是一个多维的平台和空间。长江大学广播台通过打造品牌活动拓展了广播的优势,显示了声音的独特魅力。不仅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支持,还树立了校园传媒的品牌和名主播形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长江大学广播台的许多创新尝试和积累的经验,对其他高校广播突破传统“独白”式传播模式,打造品牌,建立“长效工程”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1. 明确自身定位,为品牌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应用识别系统

“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在设计上充分凸显了声音特质,由内而外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品牌识别系统。具体体现在其内容规划、活动标志和视觉包装上。

首先,“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的选手均是从校内筛选的,他们代表的就是该校广播台的形象,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品牌活动最重要的识别元素。一定程度上,选手的质量决定了活动的质量。因此,其选手都是优中选优,经过了多层筛选确定的。

其次,从其内容设计来看,从环节设置到选手才艺的展示,无不是围绕着声音做文章:开场秀、走进直播间、情景主持与选手才艺表演穿插、趣味辩论赛。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每届都会对环节进行改进,但是其经典环节“走进直播间”却一直保留。这一环节的妙处在于,它将主播的日常工作室搬到台前,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此外,除了展现主播的声音魅力外,将品牌栏目串联起来现场演绎,也相当于给广播台做了一部宣传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高校广播抓住既有受众,吸纳潜在受众关注其日常节目,还可以延长活动的效力,提高活动的效益。

再次,从活动的外在包装上看,活动策划团队设计了“为长大创造精彩,为梦想构筑舞台”的大赛口号。此外,该团队尤其注重利用专属符号来强化其品牌意识:专门为活动设计了专属的形象标志——“金话筒”。落实到活动具体的细节设计上,从LOGO设计到宣传口号,从道具配备到舞台布置,再到选手和后勤服务人员、大众评审的装束,其形似喇叭的台标和“精彩发声每一天”的台号等团队识别元素被充分运用,反复作用于受众感官,强化了其品牌印象。

要打造品牌活动就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应用识别系统。在品牌活动建设过程中,高校广播要依据自己的团队理念,量身打造具有团队特性的品牌活动。这就要求在活动策划时,要围绕团队特性进行开发设计,追求合理定位,办出层次。广播的特色和特长是声音,能否凸显声音元素的魅力决定了广播活动能否成功并成为品牌。

2. 品牌活动的话题和立意应与主要目标受众、目标市场相契合,并根据其特点量身打造

高校广播作为校园媒体,受众主体是青年学生。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学生有着高度的敏感性、鲜明的自主性和强烈的参与愿望。所以,高校广播在创办品牌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乐于展现自己、反对随波逐流、赞赏独立品味文化产品的特点和需要,并以此为依据,在活动前期设计和宣传阶段乃至活动中,选择适当的主题,设置议程,营造热点,制造悬念,并提供讨论和共享平台,增强其积极性和参与度。高校广播的品牌活动必须为他们营造尽情舒展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其所传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所接受。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以本校师生为活动策划的核心,注重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其活动的名称就足以印证这一立意。通过解构“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关键字: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即活动主体是“广播”,活动的核心元素是声音,活动的重点是“主持人挑战”或者称为“挑战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主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主持人则活跃在台前,“挑战主持人”就是揭开主播的神秘面纱,走向台前,全面展现风采。“大赛”则表明了活动的性质是竞技。有“挑战”、有“比赛”、有悬念、有看点,这类竞技活动是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这足以体现活动策划团队周全地照顾了青年学生的需求,这种健康向上的主题立意也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做出了显著贡献,符合高校广播传播校园精英文化的角色定位。

3. 品牌活动要淡化商业色彩,彰显文化品位,迎合受众期待,符合媒体形象

高校广播不但在学校内部信息传播、文化建设、氛围营造、历史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还担当着对外宣传的重任。高校广播担纲校园精英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所以在创办品牌活动时也应该符合自己的形象和定位,坚持相当水准的文化品位。这一原则在四届“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中得到了严格贯彻和传承。

4. 品牌活动要有创新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以差异化取胜

高校广播在实施品牌战略时要注重对活动的合理定位,按照特色与内涵结合、个性化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办法,发挥个性,开创品牌,建设既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能代表高校大学生层次,反映大学生特点,激发大学生智慧,体现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品牌活动。同时,要创新活动模式,推动活动的品牌发展。

“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每一届比赛都会涌现新亮点。从这四届活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环节的设置与组合衔接、选手的个性化包装均在不断改善,其呈现形式也在不断翻新。例如,在2011年举行的第四届“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中,设计了新环节“情景主持”,通过不同的场景,向观众们展示播音员主持人全面的主持才能。本次大赛还以“趣味辩论”取代了第三届的“魅力访谈”,设计了“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广播台台长”的辩题。选手们唇枪舌剑的辩论,既风趣幽默,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收到了良好的口碑和效果。值得肯定的是,第四届大赛成功整合了其他校园媒体进行网络直播,开辟了新浪微博平台,加强了与场内外观众的实时互动。

5. 品牌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规模,形成影响

从高校广播走出的优秀个人、媒体工作者、文化名人、业界精英等都是高校广播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而他们一般也非常乐意参与校园活动。高校广播在创办品牌活动时,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需要邀请媒体的专业记者、播音员、专家学者对活动给予指导,甚至莅临现场观礼,作为专家评审,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活动造势,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打造品牌活动大有裨益。

在“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前,长江大学广播台在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上海、湖南的校友会相继发来了祝福,活动现场滚动播放了由全国各地校友们制作的音视频,为活动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有的校园广播台老成员甚至从外地赶到大赛现场,集体朗诵了特地为校园广播台而作的诗歌。

该活动还试图搭建一座让高校广播电台成员走上社会的桥梁。每届大赛都会邀请荆州广播电台等单位的专业媒体人士、从长江大学广播台走出的媒体人担任现场评委。在大赛最后,特别设计了现场聘任环节,由专业媒体人为有潜质的选手颁发“特聘客座主持”聘书。大赛举办8年以来,高校广播在校园及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为有志于从事媒体行业的成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6. 品牌活动要与宣传报道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高校广播要充分利用自身和可借助的校内外资源,加强活动的对外宣传力度,促进活动和组织的形象传播。高校广播可以与其他校媒、社团进行资源整合,例如,设置宣传板,在报刊和网络开设专页,宣传报道活动最新进展和选手最新动态,利用广为学生接受的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在微博、论坛发起讨论投票,进行前期宣传,造大声势等。在比赛进行时还可以借用网络平台实现现场直播,赛后开设专版纪念网页总结活动,发表选手比赛心得。

长江大学广播台在举办“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时采用了全方位立体的宣传攻势。“大赛”的前期宣传手段多样、组合出击,最大程度地告知广大师生活动的最新动态:平面媒体宣传包括板报通告、横幅和利用学校报纸刊登相关信息;视听媒体宣传包括由广播台自主制作的音频宣传片,每天在校园广播中循环播放,由长江大学电视台制作的大赛宣传片,可在长江大学广播台、电视台和长大在线的网页点播;新媒体宣传包括制作以“青春飞扬,我最闪亮”为主题介绍参赛主播的网页,在“百舸争流BBS站——长江大学官方论坛”开设讨论区,申请开通了长江大学广播台新浪官方微博并制作微博宣传片,鼓励同学们为选手投票。大赛结束后,长江大学校报开出整整一个版面,《校友通讯》《长大青年》杂志开辟专栏,广播台、电视台分别制作主题节目,校广播台网页、长大在线开设专版纪念网页对此次大赛作全面的报道和盘点。不可否认的是,让人感兴趣的本来是“广播主持人挑战大赛”活动本身,但受众也因这些宣传报道而了解了活动和主办者的大概情况,从而建立或加深了对该活动和该台的认知。

在日益激烈的注意力资源争夺战中,高校广播要想保住“领地”,就必须打破以往“独白”式的单向传播模式。除了在节目内容和形态上注重“双向沟通”,创立和维持一批品牌节目,借助于网络平台弥补先天缺陷之外,还应合理借鉴现代企业“品牌战略”营销模式,吸收媒体业界“活动驱动”的模式,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内外整合以寻求突破。在完善常规活动的基础上,高校广播不妨尝试创造、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起活动的品牌效应,通过这些活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那日斯 杨秀萍 《借助大型活动 打造媒体品牌》,载《中国广播》,2011年第9期。

2.曹勇 朱平凡 龚毅 《探寻广播媒介活动策划运作的路径》,载《中国广播》,2010第10期。

3.张向飞 张步师 秦磊 《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建设中的运用》,载《企业导报》,2010年第9期。

4.李茜 《校园媒体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载《新闻传播》,2009年第8期。

第8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路径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建设新校区成为我国高校建设中的常态化现象。新校区的运行一方面使高校的办学空间得以拓展、一方面使高校的办学资源得以优化重组,高校新校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高校新校区在运行当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新校区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包括历史传统、发展理念、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在内的诸多要素的组合。在高校中,校园文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校园人文景观是反映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传承高校传统、彰显高校发展理念、传播高校特色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实当中,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突出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缺乏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

高校新校区的人文景观环境是反映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新校区一般是高校低年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学子而言,高校的人文景观环境能够使其直观而深刻的感受到高校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对高校学子产生影响。但在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中,一方面,具有特色人文景观环境相对缺乏,受制于资金成本和建设进度等各方面因素制约,高校新校区普遍缺乏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部分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缺乏,校区建筑环境仅能基本满足高校学子的日常学习生活需要,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高校新校区建筑环境中无从体现;另一方面,高校新校区人文景观环境具有趋同化态势,在我国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建筑风格大同小异、景观塑造缺乏高校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面临困难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是反映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1.新老校区文化活动交流渠道缺乏,因为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因素,新老校区之间相对独立开展各自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交流渠道;2.新校区缺乏有特色和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我国高校新校区中,普遍入住的低年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原创性,而在高校文化活动传承方面着力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在新老校区之间的迁移,使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塑造受到制约;3.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效链接,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有效链接的方式和渠道,使新老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隔离;4.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制度规范和引导,在我国高校新校区中,每学期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但对这些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制度性规定相对缺乏;5.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在高校新校区中,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高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机会增加,网络也成为学生的重要的信息渠道,但同时也使部分刚进入大学、缺乏正确辨识能力的学生沉迷网络,影响高校学子对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上文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考。

(一) 打造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

在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中,着力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环境塑造,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营造,把具有高校特色的传统、理念、精神等因素通过景观环境体现出来,可以有效传承高校的历史文化。高校新校区一般在地理位置上与老校区存在差异,在新校区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断层。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环境是衔接两个及多个校区之间重要的文化桥梁和纽带,具有高校标志性建筑特色的景观环境能够保留高校历史文化记忆,传承高校历史文化,丰富高校文化内涵,也是维系广大学子对母校情感的重要实物载体。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性规范尚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程序、时间、权限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加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制度规范,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对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考虑,进行顶层制度的设计和规范;2.加强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倾斜,重点加强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力度;3.增强对现有制度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调整不属合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4.把高校历史文化和高校特色的传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当中,使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有制度保障,确保高校特色文化在新校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交流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交流平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完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构建以校园网络为主体的多元交流平台,引导校园文化方向;2.积极组建专门力量,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络媒体中传播校园文化建设的正能量,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3.利用传统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日常宣传,通过报纸、宣传栏、展板、条幅等各种传统方式对新校区进行校园文化宣传,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4.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讲座、论坛等形式,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塑造品牌、实现校区文化活动对接

1.当前在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衔接链条断裂,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校园文化活动在新老校区相对独立进行,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影响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质量有待提升,存在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新老校区文化活动的有效对接,因而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新校区进行有效推广和延伸。使新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的衔接和交流。

2.在高校新校区,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组织能力、文明素养。对于高校新校区来说,应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具有高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笔者认为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增强校园活动品牌的思想引领作用,一个有思想内涵的活动品牌才能从众多活动中凸显其思想和教育价值;(2)一个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创意的提炼、策划的构思、群体的讨论、反复验证、投入实践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优秀的品牌运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运作能力;(3)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优秀代表,要能够反映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因此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高校特色文化内涵。

三、小结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区的增加是促进高校发展的硬件条件,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如何在新老校区同时运行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建设也显得尤为必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链接新老校区的纽带和桥梁、是传承高校传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本文聚焦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应从环境塑造、制度建设、平台构建、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四位一体的解决问题路径。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宗旨

创建卓越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院的品牌知名度。

二、目的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绚丽灿烂、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新生快速融入学院之中,开始自己多彩的大学生活。

三、实施内容

1、文化活动

包含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文化讲座(礼仪、励志、艺术欣赏等)、书画摄影展、年开学典礼文艺晚会、社团活动等,《准空姐的私密生活》演员校园海选活动。

2、体育比赛

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比赛。

3、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参加新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4、校园媒介

利用《西航院时报》、《西航院广播站》、《西航电视台》等校园媒介,长期推动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四、实施方法和步骤

第一阶段(新生军训期间8月8日——8月27日)

1、宣传学院的已有社团,组织有兴趣的新生加入相关社团,创建新的社团,组织有兴趣的新生参加。在学院原有的校园社团基础上,拟组建的社团有:①、国标舞社团;②、西航话剧团;③、摄影社团。

2、组织新生在军训期间举办歌咏比赛。

3、协调有关部门拟在军训期间给新生放1—2场电影。

4、组织新生在军训期间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包含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成立新生足球队、篮球队,开学后与老生进行四场(篮球、足球各两场)友谊赛。

5、举办文化讲座(主题拟定为心随梦想,一起飞翔系列讲座之大学——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从心理、生活、学习上辅导新生,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6、举办新生军训生活征文比赛(主题拟定为“结缘西航,放飞梦想”之军训生活征文)。征文可通过校园媒介播出、刊发。

7、与相关部门协调,组织新生进行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既是对新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也为日后学院的宣传积累了素材。

8、举办感恩专题讲座,弘扬感恩文化,倡导新生在军训期间,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恩信,以此彰显我院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模式。家长收到信后定会有所感动,家长会对学院有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样更有助于新生的稳定工作。

9、校园广播站每天给新生免费送上祝福歌曲(开学后收费)。

第二阶段(开学阶段8月28日——9月28日)

举办第一届西航院“校园文化月”,活动包含:

1、开学典礼文艺晚会(院长在晚会上宣布“校园文化月”开幕)。

2、新老生体育赛事(篮球、足球等)。

3、演讲比赛(主题拟定为“我的大学”)。

4、开展系列文化讲座(礼仪、励志、艺术欣赏),此项活动可延续至寒假。

5、举办全院学生、教职工合唱歌咏比赛。

6、举办“西航院第一届书画摄影展”。

7、学院各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院领导深入社团,给予各社团一定的经费支持,掀起社团文化活动的。

8、启动《准空姐的私密生活》电视剧拍摄的前期工作,在校园内海选演员。

9、组织新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10、校园媒介全力跟进,为校园文化活动宣传、造势。

五、实施部门与参与人员

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协调学院各个部门,全力配合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院学生处、团委、院办和宣传处牵头,组织实施。

六、相关问题说明

1、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方能实现。

2、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需要全院每一位教职工的配合与支持方能实现。

3、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可延续至寒假前,社团活动为长期开展。

第10篇

校园影像引爆青春狂潮

2012年6月7日,杭州电子科技体育馆,现场3600名学生的鼓掌与喝彩山呼海啸一般袭来。灯光闪烁的舞台上,苏妙玲、苏醒倾情放歌,竞选微电影演员的学生纵情表演,观众借助现场微博直播大屏疯狂吐槽,爱奇艺举办的“校园影像季”活动在这里点燃了青春的狂潮。杭州,这是“校园影像季”活动的最后一站,此前,同样的热烈情形在广州、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高校相继上演。

以影像为媒介,以活动做落地,“校园影像季”掀起校园影像文化的宏大潮流。根据校园人群的喜好特点,爱奇艺邀请了深受学生欢迎的众多人气明星纷纷来到现场,陈翔、李霄云、刘心、许飞、王野、王栎鑫、王艺洁、苏妙玲和苏醒等众多新生代偶像秀翻全场,更有伊利巧乐兹代言人罗志祥和Angelababy点燃激情。

这一主题活动受到全国各地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欢迎,成为今年高校中声势浩大的热门主题学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新浪微博中关于“校园影像季”的讨论达到近30万条,更有多条盘踞高校BBS热门话题榜,媒体对此报道数量多达数百篇。

据爱奇艺销售策划总监邓亮介绍,15-2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是创造、体验和传播校园文化的主力。伴随视频的普及化发展,校园影像活力洋溢,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这是“校园影像季”得以波澜壮阔深入高校的深层原因。

影像文化激发品牌灵感

爱奇艺“校园影像季”活动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的方式,也为钟情于此的品牌们打开了灵感之门。4月9日,伊利巧乐兹宣布与爱奇艺进行独家战略合作,作为该活动的独家冠名商,共同启动“喜欢你没道理?校园影像季”大型整合营销活动。

伊利巧乐兹的相关负责人向本刊介绍,今年,伊利巧乐兹将品牌主张由“体验惊喜的感觉”调整为更具性格特征的“喜欢你,没道理”,更好地诠释了90后群体的个性态度,体现他们大胆率真、重视内心感受、崇尚自我的特点,更加符合目标人群心理和行为。

娱乐营销是巧乐兹惯常采用的方式,自2007年起,巧乐兹品牌就开启了娱乐营销的品牌发展路线,与网络平台和电视节目联手打造互动活动,今年则是首次选择与视频媒体进行活动营销的合作,被业内视为巧乐兹对娱乐营销的升级。

“视频媒体不仅可以将现有视频内容进行最大化的传播,同时可以吸引目标人群参与视频内容的创作,并制造热点话题。”基于这种观察和思考,巧乐兹在进行了媒体自身影响力、媒体优势、受众匹配度、推广资源优势、预估推广效果等几个纬度综合评估选择后,从众多视频网站中选定了爱奇艺作为合作伙伴。

“喜欢你没道理 校园影像季”大型活动作为切入点备受瞩目。邓亮透露,正是依托于爱奇艺“校园影像季”高校大型活动平台,以定制微电影为中心,结合一系列爱奇艺站内推广、公关媒体传播、SNS传播等形式的娱乐整合营销方案,点燃了双方的灵感,最终水到渠成,结为“独家战略合作”。

种下微电影的种子

与市面上动辄上马的微电影项目不同,伊利巧乐兹与爱奇艺在打造好微电影的营销环境和条件后,才种下了这粒微电影的种子。邓亮说,微电影的运用不应被割裂对待,找准它在整个营销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更重要。与伊利巧乐兹合作的这个案例在资源整合运用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们以微电影为结合点,贯穿“校园影像季”的主线,实现线上和线下所有资源的联动和整合。正因如此,这粒名为《脆皮情书》的微电影种子,最终迎来了夏花灿烂的动人时刻。

这是一个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一场校园里的匿名告白,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连接到一起。爱情可以盲目,却不能匿名。当新生代人气偶像陆翊和陈翔联手演绎的两位主人公终于告白,观众不禁莞尔,世界上最莫名其妙的两个字就是喜欢啊。紧扣校园影像文化轨迹,这部巧妙融汇伊利巧乐兹品牌理念的主题定制微电影《脆皮情书》,触动着一颗颗年轻的心。

围绕这粒微电影种子,依托于“校园影像季”的大型校园活动平台,伊利巧乐兹与爱奇艺详细规划了项目的每个阶段,与微电影产生紧密的相关性,确保最后的微电影更具传播优势。

线上,伊利巧乐兹在爱奇艺网站推出“喜欢你没道理 校园影像季”主题页面。并以此为根据地,进行校园“人气明星”作品征集及海选活动;线下,进入北京、广州、成都、武汉、杭州五大城市的大学校园,邀请众多知名导演、艺人担当评委举办演唱会形式的复赛、决赛,通过精彩纷呈的PK,选出最终的获胜选手,并邀请他们与明星一起参演《脆皮情书》的主题微电影。资源整合更是贯穿全程,通过站内硬广、多层次的线上互动活动、广泛的媒体报道和SNS口碑传播为微电影领衔的“校园影像季”活动聚集人气。

针对活跃的校园目标人群,伊利巧乐兹借助爱奇艺的媒体资源,组织了一系列更具互动性的活动。例如,在百度贴吧中的爱奇艺吧、爱奇艺官方微博、站内的“奇谈”社区等,开展抢票活动。由于演唱会有很多明星参加,而这些明星的粉丝主要聚集在微博和百度贴吧里,所以互动效果非常好。比如在成都站的校园活动现场,10位观看演唱会的同学中,就有4人来自于爱奇艺官方微博、百度贴吧开展的赠票活动,往往是某个人首先“发现”该活动,分享在微博、空间上,然后引来同寝室的同学、同专业的恋人“跟风”参与。落地在爱奇艺“奇谈”平台的则是一个“俏皮情话”征选活动,“奇谈”平台类似于豆瓣,讨论性和互动性较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超过7万人留言参与互动。

此外,“校园影像季”也是爱奇艺第二季品牌季“青春绽放季”中的环节。“青春绽放季”的品牌专区中,加入了伊利巧乐兹与爱奇艺合作的“校园影像季”入口。通过打通与爱奇艺品牌季推广资源的衔接,伊利巧乐兹品牌实现对年轻目标受众更广泛的覆盖。

截止6月底的一个月时间内,《脆皮情书》播放量已超过3000万。目前,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快速增长,印证着校园影像文化的蓬勃的传播力。

让精神力量深入人心

影像是文化的引子,文化是影像的延伸。“校园影像季”的实质是对个性、青春、时尚、活力的校园文化的映射,让品牌的特性搭载精神的翅膀,迸发出深入人心的力量。如论是线上的微电影《脆皮情书》,还是线下的“校园影像季”高校活动,其内涵都与伊利巧乐兹“喜欢你没道理”的定位紧紧呼应,与其背后对校园文化和受众的群体特点息息相关,体现出强烈的互动色彩。

据邓亮介绍,微电影的不少演员来自于“喜欢你没道理 校园影像季”原创校园微电影演员决选。在活动现场,各路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B-Box、舞曲、爵士混搭R&B的演唱、朗诵、经典电影桥段现场秀等精彩连连,甚至有选手玩借位亲吻、秀成都方言、当野蛮女友,通过诸多创意激发现场观众的热情。

现场明星高度配合,也让活动的互动性大增。如成都场活动中,微博大屏跳出一条微博,“马上就要上台啦!成都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正是来自当场明星“宅男女神”Angelababy,此举瞬间让气氛爆棚,迅速被转发4000多此,引来评论近3000条。主持人顺势请上了Angelababy,她不仅与演员同台演出,还邀请粉丝上台互动游戏,与粉丝一起拍照。兴致勃勃的罗志祥则把自己在活动现场的照片发到微博上,被转发超过8000多次,引来评论8000多条。

第11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社会 文化互哺

目前,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近95%,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在区域社会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区域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校园文化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是区域社会文化中的子文化。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的文化既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又有着必然的共同诉求,文化互哺是推动双方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文化互哺的前提

文化特色就是文化生命力。地方高校要凝练文化特色,只有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文化,凸现地方文化特色,才有可能形成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地方政府在建设地方文化时,可以借助高校在文化人才、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来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

(一)地方高校文化比较优势

相比于区域社会,高校的文化优势明显。一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能力,可以直接为地方政府进行文化调研、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例如湖州师院教师就在湖州丝绸文化、湖州诗词文化、湖州藏书文化、湖州民国史、南太湖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研究。二是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培养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湖州师院现有历史学、艺术设计、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还为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浙江历史与文化等课程。三是文化环境优越。大学精神深入人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浓厚,学术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气息浓郁。例如湖州师院的沈左尧图书馆、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等为主构成的物质文化环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本地文化特征与高校文化资源优势。

(二)区域社会文化比较优势

相比于高校,区域社会文化优势突出。一是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人物,构成一部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史。如湖州不仅是以湖笔文化、赵(孟頫)体字、吴(昌硕)门画为代表的书画圣地,还是以陆羽、《茶经》、紫笋茶等为代表的茶文化胜地,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发源地。二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富有地域特色,拥有一批民间艺人。如湖州有获得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金奖的长兴百叶龙表演队,四代传人带领表演队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三是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有一批在当地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湖州仅电视剧创作方面就涌现出了高锋、金一鸣等一批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编剧。四是一般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化市场,有的已形成文化产业,并拥有一批开展文化经营活动的人才。湖州的湖笔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都已建立专业市场,走上一条生产、经营、研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文化互哺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封闭性;而地方文化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往往因受外力作用太大,引导乏力,容易出现水流平原的态势。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在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导向力等方面交叉存在的短板,使文化互哺成为两者各自补长短板的最佳办法。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局限性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高校的自觉引导中自成一体,但影响范围不大、影响力不够持久。主要原因有:一是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往往只注重一时一地的建设,缺乏文化品牌意识;二是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只注重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的作用,参与人群以学生为主,忽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传承等作用,忽视其作为学校软实力的作用;三是文化培育缺乏交叉发展,重视校内培育,忽视其与地方文化的交流。

(二)地方文化的局限性

相对于高校文化而言,地方文化在自由发展中自然生长,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文化往往较分散,甚至相互冲突,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没有一支稳定的群众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部门分割、零散孤立、雷同化、单一性等开发问题严重,文化资源开发产业链条非常短,导致文化资源最终很难形成产业优势,无法进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区域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在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方面应与高校携手共进,促进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地方政府要利用好高校在引领和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优势,引导校内文化向校外转移,用高校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奋发向上的品质塑造学习型和文化型城市。

三、文化互哺的路径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哺存在着客观必然性。目标上的一致性是互哺的基础,互补和互惠是互哺的动力;文化服务是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主渠道,高校为地方提供文化服务则是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两者互哺的前提是沟通,文化服务是两者沟通的契合点,文化顺哺和反哺是两者互哺的主要路径。

(一)文化顺哺路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史及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地方剧种、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区域社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主动融入和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一是区域社会将人文自然环境特色渗透到高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地方历史人物塑像、以地方名人为场馆命名等形式,将地方文化植根校园。也可以通过栽种特色植物、沿用建筑特色等形式,将地方自然环境特色引入校园。二是区域社会的文化人才通过教学活动传播地方历史文化。可以聘请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者为兼职教授,开设地方文化历史选修课程,让他们到高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以邀请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进高校举办兴趣班,发现、培养一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接班人。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三是地方文化活动进高校。让大学生关注、了解地方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中来。

(二)文化反哺路径

高校要文化反哺区域社会,需要从专业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培训、文化发展研究三方面入手,来推进地方文化发展。一是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新型专业文化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优势,通过理工交叉和文理渗透,增设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大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势,加大社会文化人才的培训;加强在职文化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文化行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文化实践。三是要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开展文化项目研究。高校要联合校内的文化艺术院系和文化研究所力量,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对当地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文化决策咨询。四是要参与地方送文艺下乡活动,提升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层次。

四、文化互哺的着力点

文化互哺不仅是取长补短式的补充,而且是共同促进式的哺育。它的路径是双向的。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它的着力点在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上。

(一)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查、整理和确认、保护工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遗产传承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工作,要通过资源整合和有效策划,举办民间艺术节,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等,培育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农村文化事业有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三是做好新兴文化资源的扶持和开发工作,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对动漫、游戏等朝阳文化产业进行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业。四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跨行业交叉发展,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集团。

(二)加大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在文化艺术类、旅游类专业学生中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地方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二是在管理专业中开设文化经营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管理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从事地方文化管理的人才,特别是经营性人才和经纪类人才,为繁荣发展地方文化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在广告、新闻传播专业中加大地方媒体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现代传播技术运用能力,培育一批广告和文化传播的专业技术人才。四是组织民间手工艺者文化培训班,提高民间手工艺者的理论水平,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同步提高。

(三)加大地方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一是地方高校要组织师资力量对地方文化产业进行调研,创造性地规划区域文化产业,设计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地方政府要在高校内建立文化创业园,在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之间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创意文化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

(四)加大高校文化市场培育力度

一是要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二是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三是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四是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五是要加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地方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2]

参考文献:

第12篇

活动时间:

我社计划在校园文化月里的每一个周末进行一类赛事,共计三类,赛事时间视参赛人员规模而定,具体的时间将由我社接下来的活动申请书中预定,由学生社团管理部安排决定。

活动地点:

由于电子竞技类活动赛事需由有网络的计算机为载体(dota和war3可局域网进行),而校园文化节需在本校内举办活动才会更加有意义,我社计划在活动期间内,由我社申请,学院学生社团管理部给予批准,于我院机房进行活动,赛事活动前需安装好相关程序和联网。

活动内容:

拥有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籍的学生方可获得参赛资格,赛事规则和形式(分为个人赛和团队赛两种)由我社相关负责人拟定(注:dota竞技赛与dota社共同拟定),学院学生社团管理部给予批准!

活动经费:

由城市学院学生社团管理部给予的活动经费和参赛人员的报名费收取,主要用于校园文化节的赛事活动宣传和名次奖金,对于活动经费的收取与支出我社财务组将进行统计上报学院学生社团管理部的财务组

活动准备:

我社将校园文化节的社团特色展板宣传和活动赛事申请,宣传工作于近期陆续完成,初步拟定为于四月初将展板宣传工作张贴出来,赛事活动能够如期举行!

人员安排:

每场比赛需由有

赛前宣传工作人员(由我社成员担任,学生宣传部辅助完成)

赛事公证人员和登记人员(可由学生社团管理部人员和我社成员担任)

接待人员(可由学生社团管理部人员和我社成员担任)

场务人员(负责饮水,卫生,紧急情况处理工作可由学生社团管理部人员和我社成员担任)

设备检查人员(负责借用场地设备的使用性能,耳机是否可用等,可由我社成员担任)

摄影工作组(可由学生社团管理部人员和我社成员担任)

赛事治安巡视人员和反作弊人员(可由学生社团管理部人员和我社成员担任)

活动颁奖人员(可由学生社团管理部人员和我社成员担任)

赛事财务组(由我社财务组工作人员负责)

具体人员数需由参加人员和规模决定。

比赛预定:

4.3 星期六迎“首届校园文化节” 杯首届cf校园争霸赛(团队及个人赛)初赛

4.4 星期日迎“首届校园文化节” 杯首届cf校园争霸赛(团队及个人赛)决赛

4.10星期六迎“首届校园文化节” 杯首届dota校园争霸赛(团队及个人赛)初赛

4.11星期日迎“首届校园文化节” 杯首届dota校园争霸赛(团队及个人赛)决赛

4.17星期六迎“首届校园文化节” 杯首届war3校园争霸赛(团队及个人赛)初赛

4.18星期日迎“首届校园文化节” 杯首届war3校园争霸赛(团队及个人赛)决赛

团队赛(5vs5)实行淘汰赛,个人赛实行积分赛

借用场地:学校机房 两间(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比赛)注:参赛人员自带鼠标垫

名次及奖金:

团队赛(5vs5): 个人赛

第一名 奖金 200元 奖金100元

第二名 奖金 100元 奖金 50元

第三名 奖金 50 元 奖金 30元

纪念奖:小饰品 由剩余经费订购

证书制定;(以cf为样板)

证书

-----------同学,在我院“迎首届校园文化节杯”首届cf校园争霸赛中,荣获

(团队赛(5vs5),个人赛)第-----名,特发此证,以资奖励。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xx年x月x日

经费预算:

支出

奖金350*3+180*3=1590元

水 100元

纸张+笔=10元

预计收入(报名费)cf dota war3

团队赛30元 10 10 5=750元

个人赛 10元 20 15 10=450元

证书 团队赛5*3=15张 个人赛 3*3=9 张

宣传海报及传单200元

共计 1590+200+100+10=1900元

工作进度:现已完成活动策划及赛事规则,其他细则于近期完成,并上报学生社团管理部

以上内容为我社关于我院首届校园文化节的活动策划书初步拟定,这也是我社本学期内的工作重点,具体的详细内容将于近期的活动申请表内附录!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perfect电子竞技社&dota社

第13篇

和这所学校一样,为创建品牌、打造特色,时下许多学校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倾注着力量。这所学校的实践提醒每一所学校――师生才是校园的主人,校园文化能否实至名归,直接取决于师生们的“主角演绎状态”“主角体验程度”“主角快乐指数”……必须还原校园文化中师生的“主角地位”,而不应将其视为仅仅是一群可有可无、爱观赏不观赏的“看客”。

校园文化不可跳过师生去“隔空打牛”,师生才是创建的主角,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培育师生的“参与指数”。一是必须尊重师生在已经生成校园文化中的各种付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扎实办学足迹的一种积淀,更是其长期育人实践的一种传承。因此,文化生成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珍视已经生成的各种文化。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引导师生们学会审视和珍视过去、分析和判断当前,学会理性地扬弃已有文化,而不是不顾及师生们原有文化的实际情感。二是必须丰富师生正在生成校园文化中的各种实践。策划和创意必须立足于实际校情,取材于师生成长实际,切不可用个人喜好代替师生们的愿景;内容和形式必须尊重师生的意见建议,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阐述个人观点、经历辩论过程、清楚方案形成;布置和展示必须贴近校园生活,应是师生活动的缩影、师生共同的荣耀和关注、校园特有魅力的展示……让每一名师生拥有“我是校园主人”体验的同时,也让优秀传统继续展现校园活力,让落后元素尽快释放革新空间。

校园文化不可躲过师生去“自说自话”,师生才是品评的主角,在具体环节里必须提高师生的“鉴赏指数”。校园文化的教育职能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一些管理者、参观者“自说自话”,却让师生们对其半知半解,甚至熟视无睹。一是必须在品评环节里培育师生的“主角意识”。注重专题班队会、主题宣讲活动、师生品评作品展等各种“品评舞台”的搭建,让师生们在活动中自主认识、理解、领略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风采,自觉把“静态引领”转变成“动态规范”。二是必须在交流环节里培育师生的“自主意识”。在师生参与各种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应有序进行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各种文化设计的温度和情感,让他们自觉用自己的言行与之呼应,能够自主汲取其中知识养分,自主规范和发展自己。

校园文化不可绕过师生去“独自绽放”,师生才是体验的主角,在具体过程里必须提升师生的“感染指数”。脱离师生的成长,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就无从谈起,只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一是校园文化必须感染每一位师生,会让教师自觉运用其中的字牌、图片、雕像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教育;会让学生自觉感受其中各种资源本身所赋予的教育意义,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二是校园文化必须激励每一位师生,融入每一种实践活动,引导每一名师生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呈现出自省、自律、健康、向上的状态,真正实现“无言的教育”。

第14篇

高校艺术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也是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和重要支柱力量,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校艺术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渐现新的发展特点。1.1参加人数多,群众基础广。高校艺术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会吸引很多大学生参加,每年新生开学的“”场面都尤为壮观,特别是在非艺术高校,很多具有艺术特长或喜爱艺术的同学,在经历高考后,都会对艺术社团充满向往,希望在这里可以展示自己的个人专长,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通过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形式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艺术社团参加的人数会很多,也理所当然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2自发程度高,组织能力强。艺术社团和高校的其他社团在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开展方式上基本一致,都是大家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自发聚集在一起,这种形式对参加的同学没有强制的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此外,在社团内部基本都是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由高年级或艺术水平更高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组织力会更强,也更能锻炼组织的策划、宣传和组织的能力。1.3民主意识强,思想传播快。高校艺术社团的组织者与参与者都是由学生组成,大家同属学生,处于同一个层面。在这里,没有明确的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社团的负责人也是大家共同推荐的人员,在开展活动中起到的更多是带头和服务的作用,所以大家可以在社团中自由展示、交流自己的艺术特长,公开、民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相对容易形成思想宽松的氛围状态,有益于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倾爱艺术社团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任务,随着高校艺术社团参与的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需要在艺术社团管理中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强化社团的品牌建设,为其他类社团树立榜样,有切实的必要性。2.1有利于提升社团的认同感,促进校园文化活力。艺术社团的认同感是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不断积累而成的,通过社团的品牌建设可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增加自身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中积极的精神文化因素。品牌建设可以使学生在文化认同中找寻到自己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校园文化活力。2.2有利于推动社团持续发展,促进校园文化传承。艺术社团是高校里最活跃、最受欢迎的社团组织形式之一,可以促进社团内部“以老带新”发展方式的传承,强化一个系部、学院乃至一所学校对品牌社团的认同,保证社团的持续发展,避免出现“人走茶凉”的社团发展结局。强化艺术社团品牌建设在推动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会提高在校生与毕业生对母校的情感,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3有利于强化社团文化效应,促进校园文化育人。高校的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校园文化典型代表的艺术社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生、高校、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所以,通过艺术社团的品牌建设,可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向社会各界展示高校学生的风采,展示校园文化建设,传播高校优秀的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强化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达到育人的目标。

3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高校的学生艺术社团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社团的数量还是参与社团的人数都成快速增长趋势,社团活动也丰富多彩,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大学校园中,最经常见到的就是各种比赛、公益活动、沙龙等等的宣传海报,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团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只求量不求质的感觉,社团的品牌建设意识逐渐被淡化,出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3.1数量多、种类杂,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很多高校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成员众多,校级、院级、系部级的艺术社团数量近百,参加人数成千上万。在众多学生艺术社团中,各社团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有些参与人数多的社团,开展的社团活动有模有样,有意义,对校园文化起到很好的推动发展作用。但也有一些比较小的社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没有目标,基本上采取的是形式主义,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社团,只有个别人参与,因缺乏影响力,没有传承,最终成为“僵尸”社团,面临解散。3.2指导少、经费缺,社团发展传承力弱。在非艺术高校中,艺术社团的发展不光要有参与同学的热爱,有相关方面的艺术特长,更需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但在大多数高校中,团委、素质教育中心的老师只是对艺术社团进行目标上的指导与管理,缺少具体的指导,有些高校为社团聘请了专业指导老师,但由于社团排练时间多数都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两者时间上不能吻合,也就使社团指导聘书变得名存实亡。此外,几乎所有高校的艺术社团都面临着经费紧张这一问题,由于社团数量多,一些比较大的社团可以通过拉赞助来开展活动,一些比较小的社团因为没有赞助就会无法开展相关活动。所以,社团的品牌建设也就因为缺少专业老师指导与缺少经费而出现发展瓶颈。3.3活动多、学习少,学生素质提升不足。艺术社团的发展应该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但现在的很多高校艺术社团为了提高自身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频繁地开展各种乏味、缺少主题因素的活动,目的只为“哗众取宠”,博得大家的眼球,丢弃了社团的本质内容。这种只注重活动形式而缺乏活动内容的方式,不仅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抑制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社团的品牌建设。

4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的途径探索

针对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社会与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思想引领、社团干部培养、科学管理、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探索艺术社团品牌建设与健康发展的有效、可行途径。4.1加强思想文化引领,建立学习型艺术社团。高校艺术社团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思想工作是高校艺术社团发展的方向性保障。首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社团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中,加强艺术社团的思想引领,为社团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其次,应注重艺术社团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对于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正确、科学的引导,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并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最后,应将艺术社团建设成为学习型社团,发挥青年学生敢于创新的优势,利用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养成团队合作、团队学习、共同创造的学习型社团,并以此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建设。4.2实行科学管理模式,促进艺术社团规范化一个艺术社团的品牌建设、一个团队的成功经营,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要建立健全艺术社团的规章制度,规范合理完善的制度是社团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保障,应强化制度建设来提升社团的发展动力;二要对社团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积极吸取教学、学工部门的先进管理理念,对社团活动应采取申报、批准、开展、检验等程序性的管理,以此来促进社团规范化发展;三要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艺术社团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四要发挥新媒体宣传作用,找准宣传渠道,强化“品牌”意识,加强重点品牌社团、精品活动、正能量、正面材料的宣传报道,提高社团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力,促进艺术社团品牌建设。4.3搭建社团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艺术社团品牌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以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高校可以根据艺术社团的特点打造校企合作、政府合作、社区合作等实践平台,通过各种平台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又可以提高品牌社团的影响力,同时还能达到社团育人的目的,并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搭建长期合作有效的社团实践平台是品牌社团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提高大学生社团管体及品牌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做好开拓、创新,才可以使素质教育持续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及学生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盛火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融合创新

合并高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合并组建的地方性高等学校,普遍面临校园文化资源整合与构建适应新学校现在和将来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凝练具有新学校特质的校园文化精神等问题。2001年由四校合并组建而成的大理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条以融合为路径、以活动为载体、以品牌为提升、以机制为保障的地方综合性合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子。

1.整合资源,积极推动校园文化融合创新

不同背景、不同文化元素的学校合并后,必然面临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合并后的高校,推动文化融合,将不同的观念规范为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并统一于新组建院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之中,形成一种主流文化即校园精神,需要进行文化整合与创新。在合并过程中,重视对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在融合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融合,传承不同学校、校区业已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总结凝练具有大理学院特质的大学精神,探索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注重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元素,在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与推进文化创新上着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大力实施文化育人工程,营造出一种特定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熏陶,形成价值认同和人格塑造,从而实现其强大的育人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理学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合并,并实现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重视文化融合与创新,较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促进深度融合。

近年来,逐渐形成具有大理学院特质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凝练出“融合自强、德化精进”的校园精神,“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理念,“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至诚尚行、求实创新”的校风。并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校精神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实践中,始终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2.突出重点,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历史积淀,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综合实力、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育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针对学生教育活动主题不够鲜明、活动频繁且成效不够明显等问题,提出“抓重点、亮特色、树品牌、重实效”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明确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打造品牌,凝练特色。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推出继“国际日”之后又一活动品牌,坚持每年举办一届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节,以统筹和规范全校学生文化教育活动,以鲜明的主题为线索,把全校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活动以一条主线统筹起来,使各项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下属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思路,充分挖掘、利用大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以校园文化节为龙头,精心打造大学生辩论赛、话剧大赛、定向越野赛、国际日、学生社团文化节以及学术科技文化系列活动等,从而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体系。

3.齐抓共管,构建完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上,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以机关党政职能部门、校属学院等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日常工作,由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下设环境建设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专门成立文化节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挂靠校团委,专门负责日常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的审批、立项和管理。在具体活动项目运行上,坚持以文化节为统揽,按项目化进行管理。由各有关部门、各学院、学生社团按照当年校园文化节总体方案,向组委会办公室申办和自办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精心组织,认真策划,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在工作上形成合力,在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在经费筹措方面,除学校安排的专项费和项目经费外,各承办单位和部门也筹措安排相应配套经费,将部门日常工作计划与承办活动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管理运行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各方面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优势。从活动设计、过程管理到考核评比形成完整的流水线,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广阔的舞台。

4.以人为本,大力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着眼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以校园文化节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初步彰显其品牌价值,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良好影响。一是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校园文化节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广大师生欢迎和认可,师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已连续举办七届校园文化节,打造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以面向全校师生的学校层面主题活动为骨干,以各下属学院开展的专题活动为支撑、以学生社团、学生班级活动为辅助的多层次、全方位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满足了不同师生需求。二是构建了一个以活动为载体的文化教育体系。合并组建的高校,普遍面临多校区的问题。多校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组织也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学校提出加强宏观设计指导,下移活动重心的思路,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加大中小型、个性化和专业性特色活动比重,增加不同专业、校区间学生的交流机会。如,在校园文化节的设计上,以一个统一的主题、活动方案统领若干活动模块,形成一个主题鲜明,活动丰富,形式多样,点面有机衔接的活动体系,既能满足不同专业、年级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又兼顾不同校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