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第3篇

    1引言

    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在人口问题中,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应重视。人口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的现象,在社会里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一般用65岁或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或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联合国,1956&1982)。日本现在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2004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 5% 。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陷人严重的衰退之中,日本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掀起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风潮。为应对人口的老龄化,缓解老龄人口的贫困以及分散和降低养老风险,维系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多层次弹性养老保障制度受到西方国家和世界银行及国际劳工组织等的重视和推崇。

    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必要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我国已于1999年进人老龄化社会,表1为我国1999 } 2005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关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表明,到21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分为3个阶段:

    (1)从2001一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从2021一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3)从2051一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现在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2051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4. 37亿。

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妇女生活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老龄化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l 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龄人口在总老龄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龄人口普查为例:在百岁老人中,性别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其中男性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2.7:100。事实上,8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经只有大约女性的一半。除了复杂的性别基因等原因,有健康专家分析,男性压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养生,也导致高龄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龄化趋势下妇女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作为老龄化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妇女的弱势现状备受关注。同时,年轻的妇女其生存发展状况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也讲遭受严峻挑战。

(一)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老龄妇女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年老的妇女习惯了之前的忙碌与操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为家庭和儿女忙碌。妇女区别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们更易产生自卑心理,怕给儿女添负担。所以,这些老年妇女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会更大。

老年妇女对亲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们更多的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强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处过程中,更易产生冲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经有关很多案例,甚至因为家庭矛盾和婆媳关系最终导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中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这些已婚妇女既要工作,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同时要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而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一个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结构:上面有双方的4名老人需要赡养,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负责在外打拼,而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的重任便落在这些青年妇女身上。

来自家庭养老扶幼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使得这些妇女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宣泄。所以,这些青年妇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断上升,女性癌症患者的比率也不断攀升,生存现状堪忧。

(三)老龄化给妇女就业带来的机遇

人口老龄化使得需要照顾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为老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攀升。而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点,使得妇女在老龄人口服务工作中十分受欢迎。

当今,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逐步兴起,而且市场需求逐渐火爆,工资收入也很可观。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岗位主要招聘的是妇女。如针对老年人生活的护工岗位、老年社区服务人员、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等都比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龄化能够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有助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

第5篇

关键词:老龄化,特点;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正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依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由于其生育水平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其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但是由于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与现行生育政策无关,虽然中国老年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但中国依然是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第一大国,2050年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加之计生措施降低了出生率,使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为2.79亿人,占总人口的20.2%,比200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1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1,O%,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05亿万人.占总人口的7.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1老少比为37.5%,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2.1岁,比2000年提高5.7岁。

参照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划分标准,从上表中几次普查的数据看出,198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只有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一项略高于标准,1990年已开始进入初期成年型,2000年仍属成年型,但0-14岁人口比重已低于成年型标准3.7个百分点,2010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老龄化标准。

放在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其老龄化速度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联合国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稳加速转向急剧加速。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近2倍。

将中国与其他三个人口大国(其中两个是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日本,另一个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对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愈加明显和独特。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4年已经超过了14%,其间仅用了24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为45年、美国为65年和法国115年。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中国人口将是世界人口大国史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不仅大大快于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而且,还快于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老龄化水平还不及日本,但在整个人口老化速度上并不亚于其上世纪的人口老化速度。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 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而我国从199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6%只用了20年。我国由7%上升到17%,只要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一般要花费80多年,有些甚至在100年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偏快,并呈逐步加快趋势。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10年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每年0.1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10年10年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每年0.22个百分点,到2030年3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2.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同工业化、城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03年只有1334美元,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3.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将老年人口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类:65―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构成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预期寿命延长而发生变化,低龄老人比重逐渐降低,中高龄老人比例在不断上升。低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中龄老人中70-74岁和75-7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个和1.9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在迈入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趋势也在日渐显露。高龄老年人口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需要特殊照顾,如何关心和爱护这个弱势群体,使得高龄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使抚养系数上升,增加劳龄人口赡养负担。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我国老年

人的扶养系数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达30%以上,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0个老年人,如果再从劳龄人口中扣除实际未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则实际负担人数将大大超过该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也相应上升,最高达到60%以上。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消费人口相对增加,加大了劳龄人口的扶养负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逐渐老化。劳龄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3,7岁上升为2010年的36,5岁,2020年将达到41.3岁。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增多将相应增加对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然而老年社会保障在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老年经济保障基本依赖子女、依靠家庭,由于农村中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种保障质量较低,往往只能达到温饱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4.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年人口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目前的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住宅、社区和环境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亟待加强。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增强,就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

2.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具有双赢性,既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同时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为避免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每年延长两个月方法逐步推进,也可以针对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先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第6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

第7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8篇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思路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3.培育老年友好的组织,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河北省在实际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中,要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现状,合理规划老年服务蓝图,创造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条件。针对城乡不同区域分布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种类的具备特色的和谐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社区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帮扶、关怀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可以提供专门服务,真正保证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注重宣传爱老、尊老精神,提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设立“一对一”专项服务等相应措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第9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0-03

党的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写入报告,为未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紧迫的课题。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怎样,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结合省情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及显著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21世纪初我国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9.9%,2010年上升到13.26%,预计2015年将达到15%,届时老年人数将增加到2.2亿左右。我省的人口历史变迁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省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平均年龄较轻,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改革开放之后,我省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人口净迁出省份,虽然我省人口老龄化步伐稍晚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迈入“老年型”社会步伐较快。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6%,2005年时达到7.6%,超过了7%的人口老龄化衡量指标,标志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2010年“六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8.3%,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但十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40年左右我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00余万,将占总人口比重约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将达到50岁左右,届时汹涌的“银色浪潮”将呈现在全社会面前。

2.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据“六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3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万人,增长了49.9%,同期全国增长了34.5%,而全省总人口仅增长了0.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其中法国130年,澳大利亚和美国是79年左右。中国只用了27年就将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都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我省将同全国一样呈现较快的老龄化增速。

3.高龄老人比重快速上升。从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龄段看,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岁的老年人口占50.9%,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与2000年相比,65~69岁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个百分点,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比重持续、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这就对今后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龄化程度城乡、区域差异显著。2010年,全省城镇总人口达2 132.4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5.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3.0个百分点。乡村总人口为1 699.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显著差别。我省老年人口规模、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要高于乡村,而且从老龄化速度看城镇也要快于乡村。这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相同,也是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但与中国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三个百分点来看,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正好相反。这是我省老龄化不同于全国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龄化在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省老龄化程度伊春市最高达12.1%,第二位是鹤岗市10.49%,第三位是鸡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为牡丹江9.86%、大兴安岭9.49%、双鸭山9.21%、哈尔滨8.52%、齐齐哈尔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绥化7.59%、大庆7.14%,只有七台河接近人口老龄化边缘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主要受资源枯竭影响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国呈现不同的特征。

5.老年抚养比逐渐提高,赡养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间我省15~64岁年龄段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少儿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及老年人口总量增加的影响,我省人口总抚养比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老年抚养比逐步提升。

当前我省每10个劳动力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处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十年来人口总抚养比在不断下降,但其中的趋势是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而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上升了2.7百分点,即0~14岁少年儿童数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攀升,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优势条件“人口红利期”将逐渐消失,全社会养老压力将加剧。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我省人户分离人口为505.14万人,已占户籍人口的13.21%。这部分流动人口与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万人,增长49.37%,其中61%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他们正是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制度身份隔离等多种原因,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化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同时,家庭中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赡养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异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龄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稳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丧偶的老人占25.9%,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离婚比例为0.9%,与2000年时0.7%和2005年时的0.6%相比,分别上升了0.2和0.3个百分点,尽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上仍保持着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为0.9%,与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数据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体状况较为稳定,呈现出有偶率高、丧偶率低、离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点,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稳定和睦,健康程度较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发展态势表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可逆转,我省也不例外。从欧洲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实践表明,老龄化社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体系等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

1.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从世界范围来看,首先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的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全省人均GDP仅为2.7万元,整体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是“未富先老”。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我们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医疗保险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据调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乡村的水平就更低。这一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离退休养老金及社会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单位离退休职工,城乡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差距较大。另外,由于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因此,在离退休人员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3.城乡社会养老机构不足,老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伴随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家庭规模进一步小型化,年轻人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来照料老人,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养老机构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安置单位等731个,共有床位95 594张,但是面对老龄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农村地区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完全实现养老目标,老龄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各级政府要将人口老龄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开创老龄工作的新局面。

1.树立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老年事业发展,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宣传部门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强蛋糕”,只有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才能提高养老支付能力。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既要充分挖掘当前“人口红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抓住我省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好时机,扎实推进“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支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3.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和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老年产业是一个前瞻性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从政府职能看,要通过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从社会上看,要逐步培养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事业发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设普惠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营造让老年人放心消费的服务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上门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样即能解决养老机构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问题,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赡养人口人户分离的后顾之忧;另外,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从金融、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规上对民间资本参与老年社会服务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解决资金短缺的状况,为民众办实事。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障事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适当调整生育等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由于人口结构老化造成社会负担沉重和养老问题突出,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人口老化趋势加快。建议适当放宽“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缓解越来越严峻的人口高龄化趋势,积极主动地引导人口结构向平衡、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应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尽快推进从目前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实际全覆盖。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农民工城镇身份问题,为老有所养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为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凯等.黑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及对策研究[Z].黑龙江统计要报,2011:11.

第10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老龄政策

一、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变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即指老年人口在人口总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规定,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趋势称为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的数量比其它年龄组的人数增加得更快,从而使老年人口系数增大的一个过程。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①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围家。1980年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1.5%,2030年将为15.7%,2040年为21.3%,2050年则达到22.6%,到2030年时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见下表。

资料来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New York,1999

(二)造成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70年代初期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和严厉的控制措施,从而迅速使全国性的高生育率水平转向低生育率水平,我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第二,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对养老、医疗保健事业的影响

现在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就是企业的职工交养老保险,占劳动者的比例不到20%。我们是属于未富先老,每年退休的人员以6%的速度增长,养老需要国家财政来弥补,是很沉重的负担。另外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养老负担也越来越重。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需求率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期常见疾病的防治成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根据卫生部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老年群体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新的冲击

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福利单位,表现在养老机制中的作用是天然养老组织,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传统伦理“孝”的价值取向,是“天经地义”行为的最高准则,自然也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养儿防老”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家庭保障的主要方式。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地方出现了“4-2-1”小型化家庭结构,一对夫妻不仅要抚养小孩,而且要供养四个老人,其精力和财力均难维持家庭养老正常运转,家庭养老功能将日趋枯竭,这无疑会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三)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使愈来愈多劳动者体力出现衰退,对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体力劳动者的影响更为显著。其次,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劳动力老龄化,将不断扩大劳动力质量供求上的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劳动力人口的老龄化,也将对劳动力的健康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将产生消极负面影响。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战略对策

(一)加强老龄问题的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美好的老年人生存环境

加强老龄问题的宣传力度目的是让全社会了解我国日益突出并快速发展的老龄问题,及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影响。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关注老龄问题,重视老龄工作,支持并参与老龄事业的发展,为最终解决老龄问题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老龄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关心和帮助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要积极提倡中青年人为老年人服务,动员全社会都投身参与老龄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二)改革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实现城镇各类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一体化;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步伐,力争全部农村人口养老和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切实做好民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扩面;整体推进实现城乡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确保城乡人民在年老以后的养老和医疗的社会保障。

(三)鼓励延缓退休,适度后移法定劳动年龄

为了保持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近几年来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地区制定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的计划,其中美国每年提高2个月,计划到2010年提高到67岁,日本也争取在2025年前后把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提高到70岁。目前,我国平均法定退休年龄是56岁,但是在这个年龄段中,大多数都还处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状态之下。适度后移法定劳动年龄,除特殊部门之外,法定劳动年限应适当后移,以避免过早地将富于工作经验和体力的人员推入养老的行列中去。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绝不是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注释:

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1-04-28

参考文献:

[1]王字飞,郑怡.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及影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0(3).

[2]李林晋.老龄化问题初探[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第11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又由于目前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今,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所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1、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使得消费转变与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矛盾,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这些消费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加重养老负担,冲击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模式,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这就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迫切需要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也就是说,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金支出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医疗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从我国的国情看,同时满足这些需求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供求矛盾的长期存在,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显现和隐性的社会问题。

3、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的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从而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同时大部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使得务农人口以老年人口为主,这样的人口结构状况将影响农业的发展。第一,影响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不利于农业对新技术的应用;第三,使农业的生产率下降。这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就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同时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更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一旦受阻必将会反作用于经济,使市场失灵。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对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将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制度,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建立健全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通过医疗救助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老年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时,要加强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社保机构设置,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服务。

2、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上升,这也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新的挑战。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加大对老年人口需求和服务的研究,他们将进一步开辟老年消费市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兴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扩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寻求更全面的老年服务项目,提高老年服务质量,促进老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3、大力发展经济,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迎来了老龄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以较薄弱的经济力量来应对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问题,负担较重。因此,我国要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快乐、健康的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老龄化危机。

4、加大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发挥宏观经济作用

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面临养老危机,所以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政府此时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加大对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使得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救助,子女可以安心工作,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率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像河南等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大省的转移支付,使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能很好的掌控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36-01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故要制定和落实老龄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把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有其客观需要和应用价值。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的再认识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或者人口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的过程。目前,社会各界对人口老龄化后果的认识尚不统一。主流的看法是将人口老龄化视作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消极不利因素。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被描绘成是使社会丧失弹性及朝气,使社会有停滞危险的负面图景。与主流看法相对应,部分学者提出,应充分正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主动予以应对,尽可能减少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老年人在需要社会供养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他们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威望和能力,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仍旧是社会发展的一股建设性力量。

二、昆山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应对选择

昆山是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示范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2008年,全市出生人口6098人,出生率为8.9‰:死亡人口3967人,死亡率为5.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1%。为避免人口老龄化,那么势必要提高出生率。那么,稳定低生育水平下的昆山人口老龄化的具体状况怎样?

1.老年人口数字增长迅猛,比重持续上升。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上升到117993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7.36%;2008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增加到123048人,占到全市户籍人口的17.8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引起昆山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2.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数量逐步扩大。通常,我们将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就昆山而言,2008年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2007年增加近2000人,为18126人,占老年人口总体的14.73%。高龄老年人口的规模数量呈现出增长扩大的趋势,他们不仅需要经济物质上的供养,而且还需要生活上的悉心照料,由此引发对医疗、社会福利设施尤其是福利院等机构的需求增加。

3.在性别方面,总体呈现老年女性多于老年男性的特点。2008年不同年龄段老年女性数量要超过老年男性数量,在逐步提高的年龄段层次中,老年女性占比由51.22%上升为74.92%。2007年昆山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0.24岁,其中男性78.41岁,女性82.29岁,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预期寿命高出3.88岁。这就意味着年龄段的层次越高,老年女性呈现寡居状态的问题越突出,她们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照料情况令人担忧。

三、昆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出路

基于昆山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再对照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实质,我们认为,昆山需从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和自我提升三个方面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1.政府主导层面。政府主导需要在物质基础、制度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准备,未雨绸缪。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为昆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后面临的问题是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调节机制,提升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涵成效。

2.社会动员层面。在昆山率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社会动员层面是一个薄弱环节

(1)老龄产业的开发和投入。由于老龄群体的不断壮大和消费能量的日益增长,昆山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和民营资本进人老龄产业领域,如培育老年群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和金融理财产品,开拓满足特殊需要的老年用品市场等。

(2)社区照顾的起步和拓展。社区照顾是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生活自理存在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目前。昆山需要动员整合社区照顾的主要资源力量,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老年个体需要的照顾体系。

3.自我提升层面。

(1)老有所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龄的增长向每个人提供多次更新其生命价值观的能力。老年人可以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关心教育下一代,从事咨询服务、民事调解、社区服务等工作。

(2)老有所学。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可以利用社区老年大学并利用各类媒介充实自己的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激发自身内在活力和潜能。

我们认为,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广泛动员参与,老年个体的自我提升,必将成为昆山等经济发达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选择和战略举措。这有助于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法]保罗一帕伊亚,老龄化与老年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14

第13篇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国家以来,老年人口开始呈现快速上涨趋势。截止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0243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1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9.7%,比上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并预计到2055年老龄人口达到最高峰值,约为3.4亿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趋势显著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规模较大。虽然目前人口增速缓慢,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下,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伴随着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将日益显著。杜鹏等(2005)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百年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得出从现在到2053年是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时期,2055年预计老年人口将达到3.4亿,达到最高峰值,在本世纪的后半叶则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二)老龄化地区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越高。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态势较为严重,人口分布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正向相关趋势并不显著,因而中国老龄化的地区分布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划分作为依据。从总体区域分布来看,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但部分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省份,虽然经济不及东部地区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呈现“未富先老”的局面。依据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域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初始阶段老龄化地区和未进入老龄化地区。其中,中高度老龄化地区,其老年人口比重均在10%以上,这部分地区除江苏、天津外,其余都为中部人口较为密集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所面临的均为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在7%―10%之间;只有新疆、广东、宁夏、四地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7%,并未进入老龄化。

(三)高龄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形势复杂

与其他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伴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快速提高。2009年至2010年,60―79岁之间的老年人口增速出现了下降,而自2001年以来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到2025年之前,中国高龄人口将持续保持年均100万的增长态势。

同时,伴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失能,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2013年失能老年人口已达到3750万人,而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数已突破了1亿人大关。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明显降低,出现病患以及失能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低龄老人。随着年龄的上升,处于健康或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重大大下降,而身体出现病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却有了大幅度上升。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存在较大空白

2013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共计4.3万个,床位474.6万张,与快速增长的老年人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老年人口年消费已达1万亿元,而全国老龄委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国内每年为老年人提品的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与老年服务相关的医疗、生活休闲、复健用品等相关行业存在研究不足,涉及老年精神消费的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更是存在较大空白。目前阶段,国内相关的养老产业也主要是局限于养老设施方面。同时,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民办机构的运营面临较大困难,这也使得部分意图进入养老产业的资本望而畏怯,造成了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局面。

(二)养老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资源利用率较低

依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对各地区老龄事业单位数的统计可以发现,区域养老设施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表1)。老龄事业单位的区域发展分布缺乏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以老年人口比重均低于7%的新疆、两地为例,二者均属于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为相近,但老龄事业单位的分布却存在着明显差距。新疆老龄事业单位数为236个,在全国位于首位;而的老龄事业单位却仅有两家。此外,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重庆市,其老龄事业单位也仅有36家。区域之间养老设施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巨大不匹配,一方面会造成部分地区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大量闲置现象;另一方面,确实存在巨大养老需求的地区,又会因为缺乏资源从而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011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其国家总人口的23.39%,居世界第一。作为亚洲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但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影响下,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世界一流水平。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市场的吸引下,日本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养老设施为核心,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器械用品、化生活服务等并存的养老产业格局。

首先,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除政府外,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均可以建设养老设施。但其区别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只是基本保障;非盈利组织则主要针对一些无收入来源的、有认知障碍等的特殊群体;而企业则是依据中等收入及以上阶层的老人对生活品质等的要求建立的商业化养老设施。同时,依照老年人所需的服务类型,日本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多种类别,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颁布《老人福祉法》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入住养老设施。

其次,日本也将与养老相关的部门产业定位未来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2010年,日本将“医疗和看护产业”划归为国家战略项目,并将针对居家养老的“上门看护”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以世界各地的中高端客户为目标群体,重点投资发展跨国医疗服务,放宽“医疗签证”,在机场周边开设24小时医疗机构,为周边国家人事赴日体检提供便利。在老年房产行业,日本重点发展两类房产,一类是环境优美、配套以医疗、生活、娱乐等设施的休闲疗养型地产;另一类是为方便高龄人群使用的,配有一些列看护设备、无障碍设施及安全警报装置等的看护型地产,这两类项目都围绕着老年人的切实需求,独具养老特色。此外,日本旅游业也将老年人口列为重要客户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了专门的旅游项目、商业项目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化需求。

四、我国区域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由于我国各地区人口老年化程度有所不同、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在面对养老问题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策略。

在以广东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但人口老年程度并不显著的地区,养老产业的发展虽不是迫在眉睫,但也需未雨绸缪,做好未来大量老年人口出现的准备。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科研优势,加大对老年看护设备、复健用品、高端生活用品等的研发力度,走科技化养老产业之路。同时,还应遵循政府的积极引导,完善养老体制改革,坚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一方面能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广东省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新疆、青海等渐老未富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并不显著,经济也较为落后。这些地区的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基本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并配套以养老医疗服务等。由于地处西部少数民族积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财政的支持是这些地区发展养老产业的基本保障。同时这些地区均处于较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也较为落后。因而政府在建设基本养老设施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改革,为老年人口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帮助这类地区建设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老年人口的需求为前提,合理建设,兼顾公平,提高养老设施的实际利用率。

在湖南、四川、重庆等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十分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较为安逸,人口寿命较长,因而老龄化严重。同时由于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造成了较为落后的局面。但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养老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需求。因而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种资本进入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的首选。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等,一方面鼓励进入养老产业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规范,引导资本的合理运营,实现良好的市场化运作。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加深,同时经济也在逐步增长。这些地区代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政府对于这些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日渐完善,医疗卫生条件也基本满足居民要求,但巨大的老年消费需求仍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老年精神需求等。在此局面下,发展以不同老年消费群体为对象的多元化养老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在发展养老产业时,首先应完善基本的养老设施建设以满足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同时还应以不同收入的老年消费人口为对象,为其提供特殊养老需求。如建设配有医疗、娱乐等为一体的老年公寓,提供社区上门养老服务,开发老年旅游项目,设计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金融理财产品等,以满足新时期老年人群不断上升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献:

[1]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3]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土贵.广东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8)

[5]王娜.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发展论坛,2014(3)

[6]李余,詹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研究―以四川为例[J].统计与决策,2013(11)

第14篇

关键词:老年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老龄化社会无锡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老年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从基本理论、开发的现实条件、意义这些方面展开。首先,在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必要性上,金易(2011)指出体力好、智力和知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老年人是宝贵的财富。其次,在影响城镇老年人力开发的因素上,余洪(2012)提出影响城镇老年人力开发的因素是多维的。最后,在老年人才再就业可带来的优势上,赖立(2014)认为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可以有效弥补人才的不足和断层的缺失。尽管国内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可行性与优势已有了充分的研究,但针对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具体措施还待探索。

2.国外研究现状

大部分发达国家先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关于老年人力资源的研究开始较早。首先,在老年人才自身的要求上,美国活动理论家阿诺得・罗斯认为,对于所有人尤其是正在走向和已经处于老年阶段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活动应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还有,在老年人才再就业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上,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索维(2002)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现存的所有现象中最为肯定的、最好测量的、其作用是最有规律的,最容易提前预测的、也是最有影响的”。国外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为探讨老年人才再就业问题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无论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还是从老年人自身出发,还是从体力上、脑力上,老年人都具有继续参与社会劳动的必要。

二、无锡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1.无锡市老龄人口现状

《无锡市年度人口发展报告》中指出,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24.07%,已成为全省人口老龄化比重第三位城市(南通26.52%,苏州24.1%)。“老龄化”是无锡人口发展中面临的一道坎。

表12010-2014无锡市老年人口数据

2010 2011 2012 2014 2015(预测)

户籍老年人口数 93.91 98.4 103.97 114.57 119.57

所占户籍总人口比例 20.1% 21% 22.12% 24.05% ―

常住老年人口数 99.65 105 ― ― ―

所占常住总人口比例 15.63% 15.97% 16.78% ― ―

增长率 ― 4.48% 5.33% 5.29% 4.36%

平均寿命 ― ― 81.47 82.21 ―

各年龄阶段占60岁以上人口比例 低龄(60-69岁) 56.50% 56.46% ― ― ―

中龄(70-79岁) 29.24% 30.77% ― ― ―

高龄(80岁以上) 14.26% 13.14% ― ― 15.31%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9.5% 10.3% ― ― ―

从表1中我们发现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比例递增。2014年末,无锡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4.57万人,老龄人口的增长率约为5.29%,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户籍老年人口数占人口比例较大,且不断增大;常住老年人口的缓慢增长也使无锡老年人口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无锡市人口平均寿命由2008年77.43岁增长到2012年的81.47岁。4年时间里,平均人口寿命每年增长1.01岁,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且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

据民政局统计预测,目前无锡市老年人口正以高于年均3.7%的速度增长,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2020年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率将接近25%。无锡市比全国提早了1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

2.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而无锡市老龄化比例居全省前三。除了具有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外,近年增加了以下特点:

(1)老年人口结构多样。预测无锡市2015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5.31%,其中大多数是两代老年人家庭,低龄老人肩负照顾高龄父母和第三代的重任,中青年人要照顾两代老人和子女。这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和新特点,增加了老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2)老年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14年末无锡市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22.02%、老少比达150.61%,分别比2013年提高1.43、1.95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劳动年龄人口却不断减少。2015年后无锡市的人口将继续向“重度”发展,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19.57万人,增长4.36%。

(3)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速度放缓,社会抚养压力上升。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增加3.33万人,增幅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全市老年人口的赡养系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口/15-64岁劳动人口)为19.38%。2014年,人口数量型红利不断缩减,无锡市户籍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2.08万人,这是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5年减少,已累计减少近10万人。

无锡市老龄型社会有其自身的特点: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寿龄高、空巢多;老化指数高,高龄少子化严重;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只有通过分析这些特点,才能掌握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提高解决无锡市人口老龄化的效率,促进老龄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促进无锡老年人才再就业的建议

针对无锡市老龄化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结合日本开展老龄工作的先进经验,无锡市宜采取“政府导向支持、市场主导配置、个人提高素质”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对老年人才进行开发和利用。

1.完善老龄工作的法律体系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条件后,原有的劳动关系终止。因此老年人才达到退休年龄领取退休证后,就失去劳动者的法律身份,再就业过程中的法律保护相对较为欠缺。对于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政府应当建立与完善老龄权益保护的具体操作性法律法规,为老龄工作开展与监督提供必要制度依据,切实维护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

2.延迟退休制度

目前无锡市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现行的法定退休制度渐渐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要求。随着养老金并轨制度的推进,老龄人口庞大、年轻劳动力短缺现状导致养老保险账户入不敷出,极大加重年轻人供养退休人员的负担。延迟退休制度不仅可以适应发展要求,还能够缓解较为严峻的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和养老金缺口,更能够让一部分老年人才充分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

3.积极开发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

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提升,达到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比第二产业有所下降,同时对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提高,这种趋势将提高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带动更多的老年人就业。

4.完善老年人才市场

完善老年人才市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建立老年人才的信息网络平台。包括建立健全老年人才交流的组织机构,形成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类老年人才档案。二是拓宽企业的招聘渠道。如企业可以与老年人才再就业的服务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企业在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同时,还要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的措施。如实施弹性时间工作制、远程办公制等。四是企业需要设计适合老年人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考虑到老年人才希望通过再就业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工作动机,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进行公平的绩效考核,在认可老年员工所创造价值的同时消除其它同事对老年员工的歧视,提高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在薪酬和福利制度方面,企业应当保证公平性,多加关怀老年员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5.推进老年人才继续教育,提高个人素质

老年人才自身需要认识到自我价值所在,积极主动的参与继续教育,汲取更多丰富的知识,以便更好的实现再就业。老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以便增加其知识的实用性,帮助老年人才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推进老年人才继续教育包括适时组织多种形式的老年人才交流活动,为老年人才施展才能建立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金易.人口老龄化的理性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6):59-61

[2]刘越,蔡成喜,高臣.产业转型趋势下制造型企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1):18-23

[3]赵建慧,刘晓旭.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3-5

第15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卫生服务 现状 干预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8-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划分,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老年人作为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 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 结果及分析

2.1 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占总人口的17%,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 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龙泉街道15.1%,朝阳街道17.8%,飞英街道17.1%,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 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 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 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 干预对策

3.1 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 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 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使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