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

第1篇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的棉纺织企业的业务范围都涉及了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产品的储存、相关的研发设计等,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架构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业务能力、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支持、企业运营和发展目标、企业的市场战略规划等不同的要素,同时也必须覆盖到企业的设备监控、生产过程的控制、日常的经营管理和计算机支撑体系等不同的方面,形成企业决策支持、企业市场运营管理和企业产品生产控制的不同架构层面。

二、合理把握棉纺企业信息化架构的关键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企业信息化架构的设计与实施,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信息化架构设计的关键之处,为技术架构的实施打好基础。第一,企业信息化架构的设计要与企业长期的市场经营目标和公司战略有机结合,本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使信息化架构的实施有可操作性,同时符合企业发展的核心利益。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架构要注重实用、功能稳定、平台的可扩展性良好的原则和要求,在信息化处理系统的选择时要选用技术成熟、品牌先进、性能优良的信息平台,并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公司信息安全、软硬件的合理匹配、信息管理便捷稳定等不同选择要素。第三,企业业务流程、相关的生产技术标准、企业的信息流程制度要规范、合理,本着经济节约、使用方便、流程规范、技术先进的统一架构标准制作信息化平台模式化的表单。第四,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功能设计上要以资源和信息共享、处理手段统一为目标,满足各个功能模块的相互联通和信息整合,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平台上要统一协调。第五,信息化系统要有良好的适用性和较好的可扩展性,使信息平台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环境,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管理需求,增强企业在业务扩展和业务综合管理方面的适应性。总之,企业信息化架构的设计与实施要以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为目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本的信息通道,将生产设备和企业员工统一管理,实现企业决策信息化、生产管理一体化。

三、结语

第2篇

信息化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设计出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全面、深入、透彻,关系到该项目的实施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步骤、按计划完成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要实施一个信息化项目,需要知道――

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与系统设计方案从思路上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可行性方案的目的是确认未来的管理和技术方案是否有效;而系统设计方案是在确认管理体系和系统技术构架之后,对系统技术构架的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说,这种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与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是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之间的关系。

做可行性方案的理由

企业的性质、规模不同,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有很大的差别。但任何一个大中型企业若想形成比较成体系的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投入的资金数量都在百万元、千万元以上,而且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投入性决定了必须首先评价本企业是否有资金实力来完成此项工程。当然,不是说资金不足的企业就不能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多数企业都采取了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但这也是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取得经济效益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企业信息化要想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性质和管理体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否则可能出现信息系统限制或影响企业平稳发展的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实施信息系统之前,就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估或评价,以便保留确实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和方法,排除无效的技术和方法。

技术方案比选的原则是适应性,而不是单纯的先进性。也就是说,虽然有些方案的技术本身是优秀的,但由于不经济,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IT技术的发展走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本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

信息化建设常称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所以要想做好企业信息化,就必须把管理体系改造和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即便是信息技术方案本身也涉及管理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每个大系统中还包括着众多的子系统。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明确的方案指导。

设计可行性方案的过程

如何进行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设计呢?其基本的思路是:先管理后技术,管理再造为本,IT技术为用。

首先,要对企业现状进行考察(包括业务与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本企业及所在行业的基本特征。基于企业和行业特征分析,推导出企业运作的核心功能模块,并结合通用功能(形成功能体系架构。

在比较了当今国内外成功的管理体系和成熟的IT技术应用之后,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本身便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些问题主要不是依靠信息化就可以解决的,但它至少可以提供支持新管理构架的技术平台,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之后,确定未来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不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体系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基本都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管理改造,技术支持”等原则。目标体系既包括总体目标,又包括分阶段建设目标。

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和功能体系架构,就可以推导出相应的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总体系统架构包括了众多的应用系统和基本网络通讯等的技术方案,以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描述,例如“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方法和技术”。

下一步就是每个系统如何来建设了,其核心问题是确定相关各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例如,通讯系统的数据流量计算、网络拓扑结构比选、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平台设计等,目的就是为以后的信息系统产品选型打下基础。

接下来是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设计,它包括时间安排、资金安排、组织安排、培训工作安排等,目的就是对每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安排,以确保信息系统实施过程可以在明确的工作计划中进行。基于以上的工作内容,下一步就涉及到,如果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按照以上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那么它会带来哪些效益呢?这种效益评价一般都比较困难,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个综合系统工程,不但要看可行性方案是否准确,而且还要考虑以后的管理改造工作能否按照可行性方案设计的思路去运作,以及信息技术系统的产品选型是否准确,另外系统实施方的技术力量和组织是否有效也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这种事前的效益评估往往是借鉴国际的经验数据来进行。最后,还要考虑风险管理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在可行性方案中需特别指出,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以防止实施过程中类似问题影响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可行性方案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谁来做方案设计?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承担主体可以是企业自身,也可以是管理软件商或系统集成商,还可以由管理咨询公司来承担,这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对于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管理和IT技术实力有限,要想达到以信息化来带动企业管理全面提升的目的,更趋向于利用“外脑”。目前,不少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首先引入专业的咨询公司从第三方角度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管理与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之后再引入由此解决方案确定的软硬件系统,从而达到以可行性方案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硬软件环境;信息化平台;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化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是会计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对转变会计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以完善的框架体系为支撑,加强硬软件建设,并通过实际验证来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总体设计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工资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报表子系统等。各个系统具有服务本业务的功能,如账务处理子系统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其主要有部门管理、出纳管理、初始设置、账簿输出等功能模块;工资子系统为工资发放服务,主要有数据初始化、数据录入、工资凭证、工资处理等生成、查询与输出等功能模块。各系统设计程序为:其一,初置设置:为满足不同单位的不同需求,会计软件内都有一个处置模块。其二,账套设置:包括账套号定义、会计主管名称、会计制度类型、总账科目位数、年月会计期间范围等的设置。其三,操作编码设置:包括设置软件的操作用户,这些用户的会计岗位、业务小组以及操作权限的设置等。还可以设置每个业务小组或是会计岗位的操作员和权限;批量设置统一会计信息化岗位人员的用户权限,建立业务小组。为保证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要在计算机系统上设置权限和对系统操作进行分工;通过分工和权限限制,可以保证只有与业务相关的人员进行系统操作,这就避免了因非工作人员操作而出现信息泄露和系统故障。其四,数据录入:会计信息化软件至少有一个主编码文件,主编码文件在进行汇总统计后,形成会计期间的会计汇总表。

二、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措施

1.构建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包括浏览器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其一,操作系统。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涉及服务器操作系统和终端机操作系统,现阶段主要采用Windows系统和Unix操作系统、根据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要求来选择工作站操作系统,一般选用Windows系列。其二,数据库系统。主要分为桌面数据库系统和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前者主要用于小数据信息处理量小、资金运营有限的小企业,其产品主要有FoxPro和Access。与服务器数据库相比,其在数据安全性、控制一致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缺陷,但便于操作、适于数据管理且投资较少。服务器数据库具有大容量控制、容错性和一致性控制好的优势,但操作程序复杂、不便于数据维护、对客户水平和成本投入量的要求较高。出于大信息量控制和处理的要求,大企业往往采用服务器数据库,如Unify、Oracle、DB2、SQLServer等。

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只有在建立好系统软件基础上才能安装应用软件,因此,必须使会计软件与系统软件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在实现不同软件作用和发挥两者共同作用上,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稳定运行。

2.构建硬件环境

在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总体设计和硬件选型过程中,为解决空间距离的阻隔,当前信息化系统都要在网络硬件环境下构建。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策略、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等。

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需配置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网络路线、主机服务器和工作站。其一,存储设备。存储设备的容量、性能是保证会计信息化效能的重要部件,企业要选购具有可用性强、可靠性高并能支持镜像的企业级磁盘阵列,保证存储设备与企业信息化构建要求相适应。其二,网络设备。包括网卡、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集成器等基本硬件。其三,主机服务器。要求主机服务器具备高速运算能力、可长效运行、外部数据吞吐能力强大等特征。当前,根据主机服务器服务功能,可分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四,工作站。工作站通过访问服务器,来采集数据和沟通信息;通过将处理请求发送给后主机服务器,接受主机服务器所发送的处理结果,来实现信息展示。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运行测试

1.模拟日常核算业务处理

日常核算业务处理主要有处理原始单据、查询打印总汇表和明细流水账等,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输入凭证、复合凭证、凭证记账、凭证查询、凭证汇总等。如测试凭证处理流程。通常情况下,日常凭证制作流程为:将每个月会计期间的凭证输入账务软件,在复核记账后,进行月末结账,之后进入下一个会计期间,重复以上处理过程。在录入凭证后,可立刻进入复核签章记账流程,也可以后再进行复核签章记账。通过以上流程来测试系统状况,并在凭证查询环节进行校验。校验内容有凭证编号的排列顺序,明细账目查询的步骤以及检验结果等。

2.模拟期末核算

期末核算的测试流程为:一是核算测试环境中本月剩余的凭证。二是编制转账与结账凭证。转账结账凭证主要由费用分配结账转账凭证、费用类科目分摊凭证、税金计算结账转账凭证等;测试可以采用账务处理系统的结账转账凭证定义,也可以事先定义好转账分录功能,还可以进行手工输入。三是审核结账转账凭证。四是检查本月账簿和凭证余额表。检查失算平衡对账,发现不平衡现象,可根据引发不平衡的原因,如系统设置出现问题、系统数据被破坏、人员操作失误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检修。五是记录备份后时点、录入新的凭证后恢复备份数据。六是确认结账期间和结账。

3.异常流程测试

对不合理的数据信息进行测试。当输入不合理或是错误的信息时,通过测试系统是否反映错误报告,若显示错误报告,说明系统良好,若不显示,则说明系统存在问题。对于已经修改好的测试缺陷,且修订其他缺陷后,还要进行回归性测试,以测试修订效果。

四、结语

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其不仅需要构建会计系统,而且要求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构建信息化网络系统。因此,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必须从企业信息化出发,结合会计工作特征,加强基于网络环境的硬软件构建,并对已建系统和平台进行测试,只有如此,才能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和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业务平台构建; 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73- 02

1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飞速发展,虽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系统在支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的功能方面相对薄弱,不同软件系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部门科室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交流。由此,本文提出了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案,平台构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统一管理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信息,对数据信息加以经营分析,为石油化工企业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信息和统计报表,同时作为企业领导层科学决策的科学依据。

2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2.1 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本文对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构建目标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将平台功能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数据管理中心,以采集业务数据、整合业务数据为目标,将石油化工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存储,保证业务数据的交流共享。将业务数据采集、整理、存储和传输贯穿于整个平台业务处理链中,整合零散的业务数据,对数据进行经营分析之后再统一汇总整理。

(2) 建立业务服务平台,负责对使用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用户进行管理和授权,收集并整理石油化工企业业务部门提出的具体需求,部署相应的业务逻辑和网络架构,从而统一接入平台中,使每个具体业务部门都能实现平台功能,还需要实现业务认证和业务注册功能。

(3) 开发建立平台商业逻辑模块,在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业务实现层与支持平台层采用模块连接结构,业务逻辑层则作为单独的模块与整个平台连接,从而实现业务逻辑层与支持平台层的分层设计,由此能够提高业务逻辑添加和修改的性能,也使得在变更和修改过程中对平台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2.2 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本文设计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主要描述了平台框架结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体系架构体现了分层的结构特点,该平台按照不同的逻辑功能和不同业务流程划分为多个层次,将原始复杂的系统进行分层分解,从而能够将不同组成结构和不同业务流程进行整体整合,平台的不同层次之间按照接口方式进行连接,使逻辑功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降低,将平台各个层次进行松散耦合,以此提高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3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构建实现

3.1 数据采集整理功能

石油化工企业的加油卡储蓄业务数据需要设置较高的安全级别,因此在完成业务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泄露任何加油卡储蓄业务信息。在完成加油卡储蓄业务数据统计过程中,只对集合类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将敏感的用户信息进行屏蔽,如果需要对业务流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则需要在预处理之后才能完成任务。

石油化工企业的中间业务数据属于新型开发的业务,由于流水量较大,统计需求也不够明确,存在较大的变化性。因此,储存这种中间业务数据应该采取细颗粒度存储模式,将中间业务数据进行详细分解之后,在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进行存储,利用这种存储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业务数据的特征,虽然业务数据存储较为冗余,但是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能够增加其灵活度。

3.2 数据库连接、处理功能实现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数据库配置需要非常完善,不仅要能够保证完整地处理业务数据信息,还应该对数据库事务处理机制进行合理配置。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应用是为了能够将底层业务服务全部进行封装,因此数据库应该满足这个实现原则。平台将数据库操作处理及事务处理进行封装,由此,软件开发人员只需要注重业务逻辑处理的代码编写。

3.3 业务注册服务功能实现

业务注册属于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中系统维护的功能,负责对用户办理的业务名称进行存储,同时将唯一有效的业务编码分配给用户,用于对用户办理的业务进行标识。

交易注册是将石油化工企业中的某个业务进行细颗粒度分解之后再存储,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每一个交易都会分配到一个专属的交易编码,交易编码的组成包括三位序列码和四位业务代码,交易编码是对系统操作人员的最小权限分配,其管理功能也参与到本平台的授权管理中。

交易集是与交易管理直接相关的,用户在完成注册某些具体业务时,进行的组合就构成了交易集,但是因为交易是系统中授权最低的管理,交易集则成为了系统中最小权限的组合,其作为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中的权限标识,实质上就是分配给每个用户的权限集合。

3.4 用户授权管理功能实现

用户授权管理的目的是对于登录到平台的用户进行操作控制,防止用户进行跨级别访问、跨权限操作等等,本文设计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菜单授权和页面操作授权。其中,菜单授权与交易注册的关联极为密切,在业务注册服务功能中已经描述过了交易集的实现过程,每个平台用户都能够被分配到一个交易集,拥有了该交易集就说明该用户具有了调用菜单的权限。当用户登录到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时,平台通过用于进行的交易得到交易集和编码,并根据其拥有的权限来对菜单进行操作,最终显示在系统界面上。由于每个用户的交易集和编码不同,因此不能够进行交易集中不包括的权限操作,从而实现了用户访问控制的目的。

3.5 统一认证服务功能实现

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的统一认证服务是针对登录平台的用户开发实现的,能够支持接入式业务模块的连接,在对用户合法身份进行验证的同时,也对用户登录平台得到的权限进行了判定,按照授权为其提供访问服务。统一认证服务在用户登录平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用户输入用户名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对密码口令的合法性进行验证,根据用户的编码提取交易集和交易代码。

4 结 语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构建方案,该设计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业务管理的需求,从而达到整合业务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数据库;内燃机车;智能化;C/S结构

中图分类号:F42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5-0109-02

1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随着我国铁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实施,企业铁路运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飞速发生,因此建立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迫在眉睫。随着我国铁路建设高速化、信息化,内燃机车的检修任务逐渐加重,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数据繁多,并且异常复杂,传统的人工输入非常不方便,因此,依靠计算机完成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依靠网络技术,实现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和自动化,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2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

2.1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分析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就是为内燃机车检修管理提供准确、详细、及时的基础管理信息和综合信息,为制定标准、规范、可行的操作流程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①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简化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减少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

②提高内燃机车检修管理水平,合理划分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解决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的时效性差、利用率低的现象。

④彻底实现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的动态化,及时利用反馈的信息,提高内燃机车检修管理水平和质量。

2.2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功能体系:

①数据录入。数据录入的功能是利用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手工填写的方式,根据内燃机车检修部门的需求,设计符合要求的数据录入界面,通过C/S系统模块,让录入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

②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就是将内燃机车检修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评定检修记录,做出结论,为以后制定规章、修改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③数据查询。数据查询是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检修记录,该功能可以很方便地为内燃机车检修管理部门提供信息。

④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功能体系中的最后一项功能,该统计功能可以汇总不同的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统计相应的数据,通过建立数据模块,最后制定出各种报表。

2.3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目前内燃机车检修管理系统提出了“系统的管理方法”这一新的理念,该理念要求把内燃机车检修过程看着一个整体,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互为条件,相互联系,从而确保检修的质量。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包括检修管理、备件管理、走行管理和其他管理任务等。内燃机车检修的流程一般是:统计机车走行公里、技术科根据机车实际状态和行走公里制定检修计划,通常检修计划提前一天下达到检修车间。检修车间根据复检结果,制定检修作业任务。检修完毕交给验收室进行内燃机车的交验。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体设计就是按照上述检修流程进行系统作业,从而保证检修信息数据录入、分析、查询、统计和确定任务的正确性。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已经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三层C/S结构,本文就采用三层C/S结构,通过建立内燃机车检修过程的E-R信息模型,构建系统的数据库。

3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现实

3.1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方案

本系统采用C/S模式结构,该模式响应速度快,没有中间环节,具有强大的事务处理能力,该模式结还可以实现操作界面设计的个性化,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同时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安全性,数据的交互性也很强。本系统的开发环境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程序使用Visual Basic 6.0,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本系统根据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步骤,进行目标分析、功能分析、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结构图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开发等一系列工作。

3.2 车型参数的维护数据结构设计

车型参数的维护数据结构设计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必须输入要检修的内燃机车正确的信息。该模块可以实现车型参数的输入、删除和修改。表1是输入的检修内燃机部分基本信息。

3.3 各种记录数据的结构设计

记录数据包括小辅修记录数据、接车记录数据、临修记录数据、机车保养数据、油水化验数据、机车运用数据和运行通报数据等。这些记录数据的结构设计类似,都包括功能描述和数据结构,各种数据结构都是以表格的形式,表格中分别列出要描述的参数名称、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和字段长度等。例如检修时间表如表2所示。

3.4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现

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现包括的内容众多,主要有车型参数的窗体实现、基本资料录入窗体的实现、各种记录窗体的实现、检修设备管理窗体的实现、机车保养窗体的实现等,本文以检修参数设置窗体实现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内燃机车检修窗体的界面由检修提醒、检修周期、检修单位设置等组成。各种不同参数设置的意义如下:

①检修提醒。该功能主要是提醒操作人员要一定的里程或一定的时间,要进行检修,检修提醒中又包括大修、中修、小修、辅修提醒天数等。

②检修周期。在检修周期中确定好检修车型号之后,就可以按照里程或时间排列的大修、中修、小修和辅修提醒天数,这些数据同时可以进行保存或修改。

③检修单位设置。该参数可以进行撤销、保存、修改或删除等操作。

4 结 语

内燃机车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铁路企业的重视,很多企业和高校等研究机构开展的电视监控系统、多媒体查询一体机、网络办公综合管理系统等研究,为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各个研究机构采用的软件、硬件系统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整个检修过程的互通信息、相互联系,因此给内燃机车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多隐患,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内燃机车检修信息化管理,我国在内燃机车检修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企业铁路的具体情况,结合内燃机车检修管理信息系统远期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据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2002年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520户国家重点企业、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和地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调查显示,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企业为信息化建设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继续改善;信息化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提高,信心、决心增强;企业信息化的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下一步重点将转向ERP等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

五个效果初步显现

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企业已经为信息化建设做了组织机构、规划、投入预算、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准备。具体表现:

一是83.3%的企业设立了副总裁、副总经理级的信息主管,比2001年调查的638户企业设立信息主管的比例69.4%提高近14个百分点。

二是89.7%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比2001年调查的638户企业建立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的比例76.5%提高了13.2个百分点。

三是94%的企业已经制定、正在制定或计划制定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77.4%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

四是80%的企业制定了“十五”信息化建设投入预算。

五是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有了保证。89.1%的企业设有专职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86.7%的企业根据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适时进行系统改造和升级。

六是企业信息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74.9%的企业把“信息化人才培训”列为工作重点。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改善。计算机拥有率和网络覆盖率及网络传输技术水平提高,为企业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工作协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标志:

一是计算机拥有率和入网率提高。每百人拥有计算机7台,管理人员达到了人均0.77台,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达到人均1台的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已占总数的68.4%。

二是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

三是大多数企业的网络接入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先进水平,带宽加大。77.7%的企业内部网主干带宽在100兆至1000兆;76.4%的企业桌面带宽达到10兆至100兆;大多数企业外部网接入访问带宽在1兆以上,达到高速传输通道水平。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提高。

首先,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调查显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如采购成本、加班成本等);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66.3%的企业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率;36.7%的企业提高了按期交货能力。

其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570户中填报效益数据的279户企业截至2001年末信息化累计投入71亿元,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7亿元,每投入1元产生1.64元的效益。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企业(77.9%)负责人对信息化效果感到满意,比2001年度调查的638户企业的满意度提高了25.9个百分点。

企业信息化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570户企业2002年计划投入比2001年增长28.4%,2003年计划投入比2002年增长20%,年平均增长率24.2%。而2001年度调查的638户企业2000年投入比1999年增长8.8%,2001年计划投入比2000年增长13.2%,平均增长率仅为11%。从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看,570户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为0.75%,也明显高于2001年度调查的638户企业0.22%的比重。

下一步规划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ERP等集成应用、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据统计,570户企业下一步规划建设项目合计为2183项,ERP、OA(办公自动化)、企业内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是企业下一步建设的重点。其中,336户企业将建ERP项目,占59%;243户企业将建OA,占42.6%;242户企业将建企业内部网,占42.5%;174户企业进行数据整合/数据仓库建设,占30.5%。

四大瓶颈制约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依然不够。从调查统计看,虽然企业信息化预算增加,投入力度加大,但是从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看,只有0.75%,与国外大企业一般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在被调查企业中,即便是一些很著名的、效益好的企业,也反映他们能够用于系统开发建设、IT产品采购的费用常常捉襟见肘,并不宽裕。

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从调查统计来看,企业信息技术人员只占企业员工总数的0.72%,每百人中,信息技术人员还不到一人,其中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更加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由于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僵化,缺乏吸引力,一方面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化骨干力量流失现象严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办法,在巨大的收入、利益反差之下很难产生效果。

系统建设与应用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首先,系统建设与应用总体水平仍然不高。除财务(已建企业比例95.1%)、人力资源(71.1%)、OA(65.1%)系统外,其他相对复杂的高端应用系统全部实现和部分实现或已建立(基本建立)和阶段建立企业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下。

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过程控制,不同的系统或模块由不同厂商分别提供、孤立建设和实施,导致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调查统计显示,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联网应用范围小,大多局限在管理部门和本地;全部实现信息共享的企业只有41户,所占比例仅为7.2%,部分实现信息共享的企业336户,占59%,尚未实现信息共享的企业仍有193户,占33.9%。

国内IT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除PC机、财务应用软件之外,高端技术和产品仍然受控于国外企业。虽然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到,国内领先的IT企业联想集团不但PC在570户企业销售量达到20多万台,市场份额达50%以上,高居榜首,同时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但与国外大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四项工作亟待推进

1、努力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2、甲方、乙方、第三方携手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成功率,建设有中国特色、有效益的信息化。

3、企业信息化必须突出以人为本,下大力气抓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第7篇

He Cailing; Zhang Yujing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标志,其中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和根本目的。本文将就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formatizat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sign of logistics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is the foundation and fundamental purpose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problems in our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 层次 物流信息标准 对策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level;logistics information standard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30-01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总量和物流增加值连年大幅度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业的服务成本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仍然高达17.8%,与发达国家8%左右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我国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太低,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下。因此中国物流企业迫切需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1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和层次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依照国内外实践经验,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生产效益。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技术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第二层是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这一阶段中,为了不断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并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信息系统作用在于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第三层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作用的提升,物流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2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信息系统使用率低,信息化层次低据亿博物流咨询研究调查,在我国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约67%的企业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约28.3%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仅4.7%的企业开展了物流供应链管理。

2.2 信息化建设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缺乏明确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和策略信息系统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未来架构。在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物流企业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思路、策略等方面认识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2.3 物流信息化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据统计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

2.4 物流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措施,信息化各环节就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我国大多物流企业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造成各企业的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3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对策

3.1 积极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应该着眼长期,积极购买或开发物流管理软件,提高企业作业效率及管理水平。已经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应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层次,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促进企业流程的优化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2 加强人员培训,适当借用“外脑”提高决策者的信息化规划能力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借鉴国内外物流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提高信息化的规划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聘请专家给予指导。物流企业可以借鉴以下信息化建设经验:①企业高层领导要积极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战略制定与规划,把进行信息化总体设计及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企业物流的不断升级;②企业领导要根据客户需要与业务需求来制定IT投资方案,制定信息化目标与策略,并划分优先级别,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稳步有序推进,避免脱离企业实际、忽视企业实力的盲目发展,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和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冲突和矛盾;③软件开发要根据企业或行业应用实践,推出低成本、适用易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软件平台,在满足企业当前应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兼顾和满足物流企业未来扩展与升级需要。

3.3 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可采取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应遵循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互利、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4 完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我国现有的物流标准比较零散、混乱,国家应出台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推广与世界物流标准接轨的应用软件,以降低企业开发软件的投入成本,为物流企业对软件的二次开发和设计奠定基础。政府还需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等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4结语

物流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为此企业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认真研究和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排除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困难,科学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750-02

1关于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才能确保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建的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超前谋划,并且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同时,新建炼化企业的可研报告中应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及投资额度,从而保证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整个项目的建设同步跟进[1]。

2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尺度

目前,各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大多是根据所属石油集团的各种业务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按照业务模型框架对业务领域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规划部署、效益风险、保障措施及项目描述等方面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分析和编写工作,形成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信息化投资从项目建设投资中支持,很好的解决了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费用问题,但也造成了项目规划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某些公司的很多小系统搭顺车一并投资建设,还有一些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些系统也被包含进来。例如,某石油集团的新建炼化企业群将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等系统一并纳入建设,另一个新建企业甚至将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规划了进来,而这些系统在炼化企业的应用还缺乏相关的可行性研究。

2.2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新建炼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机制,导致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仅根据可研中的相关内容编写投资概算,由于分析粒度不够细致,容易导致投资范围不够明确[2];由于对建设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不够深入,导致系统建设的先后顺序及优先级高低模糊不清;统一推广的信息系统中的功能模块缺少与信息管理部门的核实对接;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计划和质量水平难以宏观掌控;信息化建设中的过程资料不能完全受控,且相关资料的安全保密难以保证;当新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后,缺少相关的验收评价方法和验收评价的组织机构。

2.3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规范

在新建的炼化企业中,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各异的现象,建设完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一定能完全支撑后期各类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需要进行后期改造。企业在产品选型过程中也容易走两个极端,即片面追求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抑或为实现一时的成本控制,使得所选的产品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一些企业在DCS/PLC采购选型时没有考虑接口,导致后续投资费用的增大,信息系统的实施受到严重制约。存在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新建炼化企业不能严格遵守已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规范或标准,或是当前的标准规范不能满足建设的要求。

2.4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的标准规范

在新建的炼化企业,除了集团统一推广的信息系统,很多企业的部门拥有独立开发的业务系统,这些系统都属于业务处理系统,业务数据庞杂分散,主要是为了快速满足业务操作的需要而开发的,然而,其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分析功能难以实现,且在后期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中不易被集成到相应的平台中加以应用。例如,某新建企业在建设初期就投资建设了北京某公司的STAR? LIMS,造成与MES系统中Labware LIMS的重复投资,而又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做两个LIMS系统的集成。同时,某新建企业在生产控制层拟建的数据校正系统,其实就是MES系统中物料平衡系统的变种。一些与集团统一推广项目中部分功能相重叠的信息系统也被快速的建立起来,新的“信息孤岛”正在逐步形成,与各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型炼厂的要求越走越远。

2.5新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模式不健全

各新建炼化企业由于人数较少,没有专职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队伍[3],目前采用的主要模式是将信息化建设与运维以项目的方式,转包给第三方进行建设和运维。例如,某些新建企业将信息化的建设与运维服务打包承包到某内部信息化建设单位,其中新建企业1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承包给信息化建设专业公司,新建企业2的运维模式采用“谁建设、谁运维”的方式,系统运维的队伍比较杂乱,管理不是非常方便。

3与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解决建议

3.1在集团层面统一编制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可行性研究中,应当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信息化建设的参考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与投资额度等内容,促使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炼化项目的建设保持同步。在新建企业的筹建阶段,应当针对新建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可研报告和总体设计的思想,在集团的统一组织下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议从以下四方面来组织新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信息化规划必须覆盖企业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综合管理等内容。规划的内容必须结合企业业务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求,抓住重点,选择企业最急需、最容易产生效益的项目优先实施,满足新建企业的业务以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需求,从而尽快获得效益;信息化规划中项目的划分需要优先考虑建设基础性、全局性的信息化内容,如优先考虑建设基础设施,对业务发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影响较大项目;规划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规律和特点,按照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建设、IT基础架构等三个方面安排好相应的信息化项目,使新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有序开展;规划必须综合考虑新建企业的建设历程,按先后顺序合理安排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启动时间。

3.2为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由于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实现闭环管理,结合新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周期性、长期性的特点,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服务于新建炼化企业的关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制定完成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体系与主要职责、立项论证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管理、过程文档管理、投资管理等。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新建大型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程监控、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项目的顺利进展。同时,在管理制度中投资管理的监管下,根据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和施工进度及实际实施情况投放资金,通过事后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保障信息化投资的实际投放和效益反馈。

3.3严格遵循集团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当依据各石油集团已的相关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或规范来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依据相关标准或规范设计的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能够避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投资,能够实现中国石油新建炼化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方面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

3.4明确新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维模式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各石油集团统一推广的项目必须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实现软件选型、投资、实施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坚决杜绝企业私自软件选型,防止新一轮的信息化项目的的重复建设。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稳定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和内部支持队伍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由具有丰富系统项目实施和企业流程管理经验的内部支持队伍、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起组成信息化建设项目组,项目组的管理水平和实施能力为新建炼化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信息化内部建设单位应该由集团的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并形成统一的建设与运维模式。

4结论

在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该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五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从规划编制、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的建设与遵从及运维模式四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建议,上述建议对新建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3(6):64-67.

第9篇

企业信息化作为中国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企业在基础设施、体系结构、标准化、信息共享以及安全加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信息化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基本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完成,网站数量飞速增加,企业正在由基础建设转到应用建设的进程中。但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开放的、统一的应用平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缺乏宏观统一规划,没有明确提出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企业信息化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了冲突。

2)标准化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在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上,大量的标准已经存在,需要国家进一步地明确和贯彻实施。

3)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理念以及优先级不明确造成当前在整个企业信息化环境中重复建设大量存在,数据资源相对独立。

4)完善立法工作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2005年国家颁布的《电子签名法》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的相关方面提供了相关的规则和法规,但应该进一步对网络环境中的相关问题如版权、证据保存、可信管理以及业务规范作更明确细致的要求。

2、数据资源的整合是实现开放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正发生着本质的变化,从建设初期的网络建设、信息开始转向了以整合内外部资源为主体、以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应用阶段。长期以来企业信息部门的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缺乏信息录入、更新、深加工的技术,更缺乏把这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后产生增值的手段,使得作为信息资源拥有者的企业部门有着大量的“信息孤岛”。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支撑",摆脱只注重局部应用或以网络为核心的观念,将各个企业部门信息资源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首先是通过统一的接口与标准,将数据统一集中;其次是管理这些统一的数据;最后,就是使这些数据能够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数据整合可以将原来孤立于多个异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信息整合起来,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视图,而要实现此目标关键就是数据资源的整合,核心是互连互通和数据共享。通过将原来孤立于多个异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信息整合起来,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视图,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透明访问和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整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定制转换工具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很多的数据库系统生产商都有自己的相关产品,使数据在不同的数据源之间定制专用的迁移转换,实现数据的迁移和共享。例如MicrosoftHostIntegrationServer2000可以实现SQLServer2000和DB2之间的集成和整合,SQLServer2000中通过DTS实现向ACCESS和ORACLE及其他数据库系统之间的迁移。

此种方式实现相对简单,但存在多种不足: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不同数据库系统的元数据和结构以及数据的流动方式;其次此方法只能实现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整合,扩充性差,对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数据库系统的电子政务环境中,需要多种定制工具,实现方式相对麻烦;第三由于数据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存在多种副本,冗余量过大,而如果在访问时即时迁移的话又影响到系统的相应时间;第四数据在迁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流量,所以数据整合的时间会受到限制,该方法应用较少。

2)集中复制数据采用“多对一”的方式,实际上是数据仓库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通过将同一领域的不同系统的数据库的所有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转换和装载中的数据移入数据仓库中,实现对异构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集中式存储和统一管理。此方式的优点是系统在原有的系统架构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商业规则独立运作,数据集成的质量高,在用复杂的查询语言访问低级别的详细信息的时候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并且对于实现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是必然选择。但基于数据仓库的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数据仓库要想实现议购数据源之间的集中管理和存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网络流量;其次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历史的数据,往往是只读的,而对于企业信息化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时,只能定期更新而无法实现实时变化;第三当异构的数据源的数据模式发生变化或新的数据源加入时,就必须生成一次全局的模式,使得维护全局模式变得更为困难,从而影响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对于数据量较小的单位而言,可以综合以上两种方案的优点,采用联邦数据库理论的方法(比数据仓库更小而且更关注与构建复杂业务规则来支持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并且对不同数据源的写操作更为方便)。此方案中关键模块为联邦服务器,联邦服务器通过软件模块与不同的数据源之间进行通信,而客户端通过多种应用程序(包括ODBC、JDBC或WEB服务客户机)与联邦服务器交互。但由于联邦数据库的复杂的实现技术和高昂的费用代价严重的影响到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

3)基于XML的WEBServices的数据整合要想实现异构数据源整合,必须使异构数据源为应用程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的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用一个公共的数据模型表现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并能够在公共数据模型上定义基本运算和实现查询和存取等操作。XML由于语义性强、交互性好、自描述、跨平台和良好的可扩展性等特性使其成为交换平台模型的首选标准。作为SOA架构的典型代表,WEBServices是一种基于XML的独立软件成分或服务程序,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可以实现不同硬件平台之上的异构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负责数据集成的WEBService位于异构数据源(数据层)和应用程序(应用层)之间,向下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向上为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

对于数据向XML的转换主要基于模板的XML查询、基于扩展SQL的XML查询和基于虚拟的XML文档的查询。整合的过程(如图1所示)为:将业务数据从数据源中读取并转换为符合XML规范要求的格式;以WEBService方式将XML格式的数据提交至中间层(此过程可以采用WSsecurity或SSL、TSL来实现安全传输),由中间层仍然采用WEBService送达应用层。此方案由于支持XML、SOAP和UDDI等标准或协议,使得整合平台可以以中间件的形式在不同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开发平台之上实现异构数据库平台的整合,并能够通过将WEBService在注册中心的实现代码的重用。但数据冗余和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是无法克服的缺点。

图1基于XML的数据集成的流程

4)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整合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描述的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被认为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数据单元。数据元一般来说由对象类、特性和表示3部份组成。它们的关系如图2所示。数据元表示规范是通过描述数据元的一系列属性来实现的。这些属性实际上是数据元的元数据。针对数据元的查询、维护及基于数据元的信息抽取的需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属性:标识类属性、表示类属性、关系类属性、管理类属性和附加类属性。

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可以采用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组织,也可以采用XML文档的方式。XML文档的所具有的树形结构使其可以方便的描述数据元的组织结构。目前电子交换的XML文档标准通常使用XMLSchema进行描述。数据元是一个完备的元数据集合,基于数据元库和利用XMLSchema类型定义机制构建的扩展类型库,可以定义出数据元元数据属性到XMLSchema文档元素之间的映射规则:数据元对应XMLSchema中的XML元素。数据元包括了元数据模型的各类结构信息的细节,包括继承信息和组成信息;数据元中构成继承关系的数据元对应该数据元所对应元素类型的基类型;与数据元构成组成关系的数据元,对应数据元所对应元素的子元素;数据元所包含的数据类型(DataType)信息对应数据元所对应元素的类型。基于XML的交换技术非常容易进行扩展,对于分布式数据库环境或数据仓库中可以通过建构基于XML的公共数据元库,即可实现元数据的访问、存取和集成,为电子政务的原数据提供统一的平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环境中的异构数据库的有效整合。但由于使元数据用XMLSchema进行描述,而XMLSchema的简洁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并且为了实现方便的定义元数据,XMLSchema辅助生成技术的研究也将是一个挑战。

第10篇

关键字:设备巡检;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U2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目前企业都在大步地发展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如何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变得行之有效,能够大大地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是企业管理一直都在进行着的研究问题。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管理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下达的弊端,使集团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类信息,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对于生产中管理使用的仪表仪器等设备需要随时注意它们的运转情况和使用情况等信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但是传统的巡检管理方式只是将巡检结果等信息用固定的Excel表填写记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库。

一、系统简要描述

设备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包括了设备台帐管理、巡检记录管理、周检计划管理、特殊设备管理及对设备管理的数据统计、巡检计划管理、巡检处理故障总结等。巡检管理工作主要是设备维护(负责)人按照规定的巡检周期进行现场巡检,之后以网页形式,通过账号登录管理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填写登记,然后保存。同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是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查询统计等工作。将设备的巡检信息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既可以实现管理标准化,又对实际工作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及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也有很大的帮助,进而达到故障提前报警的作用。

二、系统功能设计

(一)系统内容

1.网络功能。以公司骨干网平台为依托,在单位部门范围内构建仪表仪器设备巡检管理网络。实现以服务器为主,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可访问操作,即以B/S方式实现系统的运行。设备管理人员,部门主管、主管经理等均可通过各自客户端访问系统资源,开展各业务的工作。

2.软件功能。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设备基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设备管理(负责)人员随时录入按照巡检计划获得的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由计算机汇总产生巡检信息表,并提供查询、修改等功能。所有操作人员可依据权限及相应的业务范围查询设备信息,巡检信息等。管理层可依据系统统计的数据实现巡检计划的制定、设备情况的掌握和管理等。系统设计中采用了多级控制。针对不同用户设置适合需求的操作权限。

3.系统软件。本系统将采用先进的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按照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实施。网络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3 server,数据库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0,系统开发采用编程实现。

4.硬件系统。服务器、若干客户机及运行网络环境。

(二)系统详述

1.方案总体设计

方案总体设计必须面向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根据仪表计量设备的巡检业务活动范围及工作内容。按用户需求进行总体设计,计划可分三个阶段完成:1)收集、分析用户需求。(包括:分析用户的应用环境;确定系统功能;分析系统的内部结构);2)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包括:建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等);3)数据库逻辑设计及详细设计。(包括:数据库建立、程序开发)。从而做到有计划、有控制、工程化进行设计工作。

2.用户需求分析

设备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由服务器、各相关管理人员相应业务客户端、主管领导客户端等组成的网络系统。可利用现有局域网络为平台搭建该系统。可将服务器放在机房进行管理,客户端均可通过相关网络进行访问联接。

(1)设备负责人员主要业务需求描述。1)整理设备运行情况。设备负责人员要根据巡检计划收集并按设备分类对设备运行状态(包括:某设备各部件的运行状态、是否有异常等)进行整理存档,而后,通过查询所需设备的巡检信息,可根据掌握的设备即时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2)设备巡检信息。由于各设备包括若干部件,巡检时要分别对各部件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这样工作量就会很大,可根据设备的巡检周期对设备进行固定的运行状态的设定(即对于未填写异常的可自动保存为正常)。

(2)管理人员业务需求描述。所谓的管理人员是指经领导授权,可根据相关业务范围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操作的人员。对其分配权限,可进行记录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3)浏览查询。1)设备巡检情况。根据巡检结果登记到系统中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分类查询;2)用户信息。根据后台设置录入的用户信息,根据不同权限可进行查询、修改、增加及删除等操作;3)设备信息。将所有设备各自所包括的部件进行录入保存在系统中,根据不同权限可进行查询、修改、增加及删除等操作。

三、结束语

本系统实现仪表计量设备运行状态管理计算机化;计算机完成巡检信息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系统的投入运行可使设备管理(负责)人员完全摆脱了手工填写巡检记录等大量重复繁重的工作,完全由计算机取而代之,使得数出一处,实现数据共享,并为各管理人员提供了快速、便捷、准确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避免了原始单据流动过程中的重复填写、数据错误、记录丢失等现象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的投入运行,可改变了以往设备巡检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记录不完整、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共享等现象的发生,使流量设备巡检情况的管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设备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真正做到了正向管理提前控制,从而使设备巡检管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米切尔权威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Paul Nielsen.SQL Server 2000宝典[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第11篇

1信息安全总体设计及实践

1.1网络安全要求及问题

1.1.1信息安全的最终实现目标为应对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汽车制造业应借鉴国内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安全管理经验,建立一套企业信息化办公网络,并逐步加强网络传输的安全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手段。以保障企业信息化的稳定运行。2.1.2系统和应用的脆弱性企业信息化办公网络建成后为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高。但同时引发了很多的技术问题:跨省专线费用太高,且链路发生故障之后的报修、排故、恢复程序极其繁杂,严重影响效率;无法满足移动办公的需求,无法满足上下游供应商的使用需求;与互联网连接时常受到攻击导致业务中断;内部人员未经授权许可访问互联网导致病毒攻击内部办公网等等。

1.1.3常见网络风险通过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学习,汽车制造业信息化人员应掌握企业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常见的网络风险和防范手段:Backdo(各种后门和远程控制软件,例如BO、Netbus等)、BruteFce(各种浏览器相关的弱点,例如自动执行移动代码等)、CGI-BIN(各种CGI-BIN相关的弱点,例如PHF、wwwboard等)、Daemons(服务器中各种监守程序产生弱点,例如amd,nntp等)、DCOM(微软公司DCOM控件产生的相关弱点)、DNS(DNS服务相关弱点,例如BIND8.2远程溢出弱点)、E-mail(各种邮件服务器、客户端相关的安全弱点,例如Qpopper的远程溢出弱点)、Firewalls(各种防火墙及其产生的安全弱点,例如GauntletFirewallCyberPatrol内容检查弱点)、FTP(各种FTP服务器和客户端相关程序或配置弱点,例如WuFTPDsiteexec弱点)、InfmationGathering(各种由于协议或配置不当造成信息泄露弱点,例如finger或rstat的输出)、InstantMessaging(当前各种即时消息传递工具相关弱点,例如OICQ、IRC、Yahoomessager等相关弱点)、LDAP(LDAP服务相关的安全弱点)、Netwk(网络层协议处理不当引发的安全弱点,例如LAND攻击弱点)、NetwkSniffers(各种窃听器相关的安全弱点,例如NetXRay访问控制弱点)、NFS(NFS服务相关的安全弱点,例如NFS信任关系弱点)、NIS(NIS服务相关的安全弱点,例如知道NIS域名后可以猜测口令弱点)、NTRelated(微软公司NT操作系统相关安全弱点)、ProtocolSpoofing(协议中存在的安全弱点,例如TCP序列号猜测弱点)、Router/Switch(各种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中存在的安全弱点,例如CiscoIOS10.3存在拒绝服务攻击弱点)、RPC(RPC(SUN公司远程过程调用)服务相关的弱点,例如rpc.ttdbserver远程缓冲区溢出弱点)、Shares(文件共享服务相关的安全弱点,BIOS/Samba等相关弱点,例如Samba缓冲区溢出弱点)、SNMP(SNMP协议相关的安全弱点,例如利用“public”进行SNMP_SET操作)、UDP(UDP协议相关弱点,例如允许端口扫描等)、WebScan(Web服务器相关安全弱点,例如IISASPdot弱点)、XWindows(X服务相关安全弱点)、Management(安全管理类漏洞)等。

1.2网络安全加固及应用拓展改造

针对上述网络风险,汽车制造业应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建设,强化网络安全管理。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技术改造:防火墙(VPN)、上网行为管理、入侵防御及桌面管理系统。

1.2.1访问控制——防火墙部署防火墙之后,内部办公网络的IP地址与MAC地址捆绑,授权上网用户实名制管理,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和审批上网时间和访问权限。内部VLAN划分,把不同部门用VLAN划分为不同的域以区分管理。重要数据库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与办公网隔离。严格管理和控制内外网对数据库的访问。

1.2.2远程用户加密访问——VPN为保障企业运营效率,根据不同的工作人员分配不同的权限,可以在出差途中或家中处理紧急公务。并细化配置其VPN功能对企业内网的访问权限,可以实现工作需要,保障企业内部流程效率

1.2.3内网用户网络行为监控——上网行为管理系统通过对进程的审计可以了解到当前服务器的运行情况以及客户端的使用情况,对非法的行为可以限制非法进程(包括病毒进程、聊天软件进程等)的运行,非法软件的安全,随意的修改IP地址而导致的IP冲突等;内网用户的网络行为监控,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企业内网的安全风险。

1.2.4外网攻击的防护措施——入侵防御与防病毒采用入侵防御系统,具备7层检索比对入侵防御设备需要的高速芯片,同时具备硬件BYPASS功能和自动报警功能,当设备自身出现故障时不能中断网络运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单点故障对网络稳定运行的风险。

1.2.5桌面端管理通过桌面端管理套件核心服务器管理全网所有客户端。所有的管理数据统一保存在核心服务器后台的数据库中。通过角色管理可以使用管理套件控制台直接查看AD架构,而无需在管理套件中复制AD角色。同时可以分配管理套件权限给AD组或OU(ganizationunits),在分配权限时支持继承的概念。

2结论

第12篇

1.1建设原则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与其它的业务系统相比,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定制性更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不同层级用户的业务流程,来规划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系统每层级用户的具体需求。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涵盖了企业安全管理的所有内容。因此,在进行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做好总体规划,分阶段、分层级、分重点推动,避免出现“全盘端,全盘乱”的情况。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除了涉及集团内各个部门,还牵涉到与下属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因此,采取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有利于各方面的协调,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和组织项目实施。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建设中必须要遵守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更好的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打下基础。

1.2建设方法

目前,企业建设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企业安排内部的或招聘新的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包括:①有利于与用户协调,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②开发人员可以经常性地与用户部门进行交流,因此项目的可控性较好,用户的适应性也比较理想。缺点包括:①系统性及质量较难保证,开发周期比较长;②开发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不利于推动组织变革;③需要较多的信息开发人员,实际的开发投入不一定会减少。由企业和委托方共同开发,两者的配合与互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以外部力量为主,内部力量为辅,前者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后者重点放在与用户的联系与协调上。合作开发可扬长补短,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开发方式。通过合作开发,企业可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信息管理人员,这比自己摸索或外送培训都要好得多。外包是一种为了抓好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外部机构来完成的新模式。外包开发优点包括:①比较经济和实惠,成本较低;②服务质量和开发进度有保证。缺点是:①存在信息系统的控制权问题;②信息系统中的商业秘密安全性问题;③对外包服务商有较强的依赖性。

2典型建设流程

根据笔者多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经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1总体规划

对于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工作来说,总体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受信息系统项目本身特点的影响,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类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到位,往往容易导致做大量的修改工作,甚至有些系统集成后,修改工作量太大,无法进行修改而被迫宣布重新再来。因此,只有在统一的总体规划指导下,这种分散的功能模块,才能被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效的大系统。总体规划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①准备系统建设前期基础性材料,如安全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梳理等;②开展安全管理现状调研;③提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④提出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各子系统构成;⑤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各子系统的开发优先顺序;⑥制定建设进度安排和预算;⑦编制系统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2.2需求分析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信息系统建设失败案例中,超过90%以上都要归结于需求分析不深入。因此,需求分析的质量对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全局性的,高质量需求对软件开发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求分析做得好,那么项目就相当于做完了一半,好的需求分析会为项目的顺利开发奠定基础,减少大量开发成本,减小开发风险。在开展需求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人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相关人才、合作方的建设能力是否满足需要等;②物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具备了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如基础的网络条件、硬件设备条件等。③环境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各层级人员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需求、态度等。④管理的分析。主要分析企业在管理制度、机构和措施等方面,是否能保障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2.3系统设计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方面,如图2所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的参与,特别是在总体设计及子系统设计环节,需要企业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与系统开发方进行沟通交流,确保系统设计科学、实用,满足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

2.4组织实施

系统的组织实施主要由系统开发方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代码开发。完成软件系统的代码编写工作。②系统测试。组织测试人员,对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完善循环流程。③系统安装。在企业信息平台上,安装经过测试的系统,并进行企业培训。④系统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在试运行系统与正式系统之间进行转换。

2.5运行评估

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才正式开始。因此,企业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见图3),发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开发方进行解决,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3系统建设案例

3.1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为大型集团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架构为“集团-二级单位-基层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共有二级单位29家,基层单位178家,员工7万余人。

3.2系统总体架构

通过对该企业进行的5次近3个月的需求分析,完成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报告,确定了如图4所示的系统功能框架。

3.3系统实现

经过系统设计、测试、试运行、正式运行等流程后,最终的系统实现如图5所示。

4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系统

当前的制造业生产由于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管理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交货期越来越短、紧急订单越来越多;频繁的设计变更和订单变更;传统手工记录方式,难以满足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应用的要求;物流管理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如物料和产品的追溯,批次控制等;对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追溯要求越来越高等等。

企业单纯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如何将管理延伸到作业现场,提升企业的质量、成本、交货能力,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在制造企业的建设,希望通过MES项目建立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制造现场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制造、物流、质量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一、系统建设的意义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二、系统建模和分析

1、制造现场业务分析

根据对制造业现场的业务流程分析,制造业驱动的源头由客户发出销售定单为开始,企业的销售部门接收到客户的定单,安排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库存、工厂生产加工、物流的收货和发货,最终实现产品的装运和发货、从而完成客户的定单,形成一个信息闭环(见图3-1)。

2、系统的建设框架

实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共同支持,既有方便操作的人机界面,又有丰富的统计分析,系统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先进的信息系统又是采用分布式的思路,实现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分离。针对深圳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遵循求实可行的方针,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最终确定信息系统框架结构。实施了信息系统后的制造企业,形成了产品的物流、生产制造、质量、客户、供应商的一体化的数据流追溯(见图3-2)。

图3-1 制造业信息业务流图                图3-2企业产品信息追溯链

3、系统运行平台和环境

采用先进稳定及成熟的系统技术,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系统的建设思想体现超前性原则,使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够与国际IT理念的发展同步增长,并能够顺利、平稳地向更新的技术过渡。采用可管理性原则,对网络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系统管理员能够在不改变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修改,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保护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投资。

三、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 ;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

第14篇

[论文关键字]电力信息化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管控一体化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三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四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15篇

关键字:电力信息化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管控一体化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

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新晨

三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四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