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

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

第1篇

互联网玩金融在形式上是一种跨界营销,不仅互联网玩金融在跨界,很多行业都在跨界:快消品娃哈哈在向白酒行业跨界,恒大房地产在向饮用水行业跨界。从跨界营销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玩金融里面关于跨界营销的三个关键词:逐利、模式、升级。

逐利:所有的跨界都有一个清晰的指向——利润,因为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逐利的。互联网为什么玩金融?因为互联网巨头和金融巨头尽管都是巨头,但在赢利能力上,二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2012年,工商银行的利润达到2387亿元,而身为搜索行业龙头的百度当年净利润只有104.56亿元。面对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巨大赢利差距,互联网企业一旦有机会,肯定会向金融业寻求发展。娃哈哈去做白酒,也是看中了白酒行业的高毛利,恒大则是看中了饮用水巨大的市场和赢利空间,所有的这些都是逐利行为的驱使,所以我们说跨界首先是逐利的趋动。

模式:跨界必须有合适的商业模式,并且这些模式最终可以实现商业逐利的目的,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建立在最低的成本满足最大的需求这一目标上。互联网金融之所以成为热点,正是找到了老百姓在投资理财方面的巨大需求。来自知名金融理财市场服务机构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在中国,金融理财产品的数量和发行规模近年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百度的搜索数据也表明,用户搜索请求中很大一部分与“理财”密切相关,2012年至2013年,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投资理财类信息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今年金融理财类总搜索量每天达到3.3亿次。如此大的社会需求,加上与之相配的商业模式,如果成本还可以最低化,那么这样的跨界必然会取得最大的成效。互联网企业将金融和互联网结合,创新性地打造出面向大众客户的金融服务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安全、高收益、简单易操作的理财服务,使需求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也使互联网企业跨界到金融界后找到了适合的商业模式。

第2篇

[关键词]MIT;商业模式;创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 F832.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25-05

一、 商业模式对比评估研究综述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商业模式进入刀光剑影的市场竞争之前,可以加上预测性评估的环节,从而可以在众多商业模式创意中挑出那些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保证企业成功地进行商业创新。目前对商业模式的评估多借用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如从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专利数量创新性、客户满意度、创新成本等来衡量。也有人试着使其评估更为全面,如李蔓具尝试用平衡计分卡建立商业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用资本收益率指标、现金周转速度指标、存货周转率指标、股票市场价格指标、新产品开发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商业模式进行评估[1]。从这些方式来看,有倒果为因的嫌疑,而且多从财务指标来评价商业模式,实际上盈利能力并不能全面衡量商业模式的优劣,要视企业所在的各个方面的环境来确定。

既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所以将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直接对比就是最适合的方法。自从商业模式创新概念提出以来,不少研究者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郭毅夫以上市公司广电运通和御银股份为例,将两者的商业模式分为调整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且两者分别处于行业的成长期和初创期,发现初创期的改变型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成本较高,财务表现不很稳定,且风险较大,但净利润较高等[2]。Christoph Zott和Raphael Amit把商业模式分以效率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和以创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以190家美国和欧洲创业型企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即使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以创新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确实对创业企业的绩效有影响,并且呈正相关,同时发现创业者试图将两种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的努力可能是徒劳无功的[3]。麻省理工学院的Peter Weill和Thomas W.Malone等人对资产的权力和转换程度的两个维度将商业模式分出四种原型:创造者模式、流通者模式、房主模式和经纪模式,从所设计的四种资产,即财务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出发,两者组合演绎出14种商业模式类型(有两种非法)(简称MIT商业模式框架)。对美国1000家最大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一些商业模式确实比另一些表现要好,卖资产使用权的商业模式比卖资产所有权的商业模式有着更好的利润和市场价值。同时发现基于非实物资产的商业模式比基于实物资产的商业模式有更好的

利润[4]。

二、 基于MIT的中美上市公司的对比分析

MIT商业模式框架中,创造者指企业生产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客户;分配者指企业从第三方买产品,然后把产品卖给客户;地主指企业让渡的是产品的使用权,而不是产品的所有权,在文中作者特别强调,服务让渡的是客户使用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的权利,应该归为地主;经纪人指企业并不生产和让渡产品,而通过组织供需双方而获利,其盈利来源于佣金。四种资产类型是: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确保其所有者掌握潜在的未来现金流权利的保险策略。实物资产,包括计算机等耐用品和食品等非耐用品。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以及知识、美誉度和品牌价值等其他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包括人的时间和成果。当然了,从法律上讲,人是不可能买卖的,但其时间和知识却可以计费“出租”。所以从整体上可以演绎出14种商业模式原型。

⒈ 基于商业模式的总量对比分析

从总量来说,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总收入的81%来自实物资产。创造实物资产的制造业产生了所有公司大约57%的收入。制造商受到投资者普遍重视,特别是那些勇于创新的制造企业。公司收入的28%来自租赁型交易,但是公司间的证券市场回报差异很大。在常见的商业模式中,金融和实物出租商的表现最差,而知识产权出租商的表现却位居第二。承包商——一个包括咨询公司和其他主要“出租”人力资产的企业的商业模式,表现居中。

截至2009年年底,证监会22大行业中,总市值超万亿元的行业从2008年的2家上升至6家,金融行业以5.73万亿元的市值总量仍然盘踞在行业榜首,采掘行业市值超过5万亿元,名列第二位。2010年上市公司净利润金融服务(46.78%)、采掘(13.34%)、化工(6.03%)、交通运输(5.00%)、机械设备(3.84%)五个行业占全部上市公司2010 年净利润的74.99%,其余18 个行业的净利润占比仅为25.01%。而2009 年金融服务等五大行业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77.86%。

第3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网络金融;阿里金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的逐步加深,网民数量逐渐增加,网络金融迅速兴起。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网络金融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和参与主体上都实现了创新,它的推广促使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现如今,商业模式逐渐从传统百货、连锁卖场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变。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很多渠道商从提供实体服务过渡为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其对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迅速提升,而交易网络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服务交付方式得到了革新,这对于金融领域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下面笔者就对商业模式创新背景下的网络金融进行探究。

1. 网络金融

网络金融指的是金融企业在互联网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其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内容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支付和结算等,这是对传统金融业务、服务、运作流程和方法的一种大胆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的市场信息具有虚拟化特征,服务更为快捷,产品革新和业务处理更迅速,且能够大大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成本,促进金融混业化发展。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第三方支付即拥有一定技术和信誉的非金融机构和网络融资是其运营主体。据相关数据统计,在结算功能、承担支付这两项网络金融业务中,仅2012年,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合计就超过900亿,其在整体网络金融业务中所占比例几乎达到80%;另外,2010年,以网络借贷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融资逐渐兴起,虽然当前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在2012年,其增长率达到了1981%,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呈现着井喷式的增长态势,业务量远远超过网络保险,在网络金融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 网络金融的商业模式分析

2.1基于产业链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和网络融资行业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一般描述的是企业的商业逻辑,而非价值在产业链中的消费和传递过程。第三方支付产业上游是银行和卡组织,下游则是用户,与产业平行的是电子商务平台。一般而言,第三方支付企业是银行和卡组织与用户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在第三方产业不断成长的今天,其对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迅速提升,其与电子商务平台则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惠互利的关系。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看,第三方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内容为价值创造、价值维护和价值实现,其中,价值创造方面是产品服务创新,包括快捷支付、移动支付、收单渠道、基金支付;价值维护方面是产业组织关系创新,也就是平台化发展和创新;价值实现方面是盈利模式创新,其创新目标是发展金融增值服务,这三方面的创新完成了第三方支付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充分将金融特性发挥了出来,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融资行业的上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以及电子商务企业,下游为个人、小微企业等借款者,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网络融资平台和借款者之间充当着中介角色,主要提供资金充值服务、现金提取交易和清算服务。网络融资行业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体现在价值创造、价值维护、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在价值创造即产品服务创新方面,包括利率、期限、有无担保抵押、还款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价值维护即产品组织创新方面表现为与银行独家合作,同时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打造社区平台,发展社区化;在价值实现即盈利模式创新方面是发展线下业务,比如追索债务、抵押物托管、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等。

2.2实例研究

(1)阿里巴巴集团的发展

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于1999年,从成立开始到2000年仅一年时间,互联网用户量就突破了1000万,同比增长率达到153%。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起来,阿里巴巴快速打入了我国电商市场,并在电商市场的逐渐发展中实现了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不断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对于我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意义。瞻观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自1999年成立,在2002年实现了B2B业务首次盈利,2004年支付宝独立运营,2007年B2B业务香港上市,2008年商业模式从B2B转向C2C,2009年提出了“大淘宝”战略,2010年阿里小贷成立,现如今,阿里巴巴集团提出拆分业务,成立了25个事业部。有关数据显示,2011-2012年,阿里巴巴集团在亚洲网络交易规模上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阿里金融种类包括第三方支付、阿里贷款、网络保险、网络理财,2011年到2012年,阿里贷款累计发放贷款超过了500亿,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又同腾讯、平安保险共同成立了互联网保险公司。

(2)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创新

阿里金融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生态系统+开放平台”。在价值创造方面,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增加了支付宝信用支付、网络保险和理财等,还实现了信息和知识服务的网络化,实现了金融数据共享,彻底打破了传统市场的信息隔阂,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网络金融市场有效性。在价值实现方面,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收入源和收入点不断迅速提升,收入模式得以创新,主要表现在资产沉淀在银行的利息收入中。此外,阿里金融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在价值维护方面,阿里集团电子商务平台为阿里金融创造了更大、更广阔的需求市场,而阿里金融根据电商平台收录的数据建立起了完善的金融数据,同时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资金或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和产品,在这个系统中,供需双方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金流动,进而提高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阿里金融将会在逐步的发展中成为互联网上金融服务的大卖场,这对于阿里集团整合上下游环节、实现网络金融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网络金融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风险外部性是金融服务最主要的特点,为了防止风险升级,必须由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一直以来,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准入资格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网络金融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方便快捷的交易,并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了民间信用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其在产品、供需双方以及服务效益方面都对传统的以银行为代表的网络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另外,网络金融对传统渠道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大多消费者更倾向于网上交易,比如苏宁易购的上线,其业务在短时间内就超越了线下实体店,甚至很多线下实体店成了一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从2008年,苏宁易购就开始模仿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模式,并逐渐推出了自己的支付产品,并于2011年开始对网络金融进行布局,其电商化进程发展迅速。可见,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渠道的商业模式。

4.结语

网络金融不仅是我国金融创新中的重要实践,还是一种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这种创新将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商业模式创新背景下,研究网络金融产业不仅能够将网络金融的全新面貌展现出来,还能掌握电子商务企业的升级趋向。与此同时我们应认识到,网络金融产业仍然处于成长阶段,虽然从规模上来看呈现着爆发性增长趋向,但是要想使网络金融行业走向成熟,应积极推行差异化战略,注重对外部资源的引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消除企业在风险控制和经营模式方面的问题,而企业也应当明确自身定位,真正做好金融互联网服务,实现平台化发展。(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金融系)

参考文献:

[1]黄凌超.商业模式创新的网络金融分析[J].财经界.2013,(9):9

第4篇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加剧、互联网金融兴起,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将小微金融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领域,并形成了以城商行模式、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及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代表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在经济调整时期,这些模式从不同角度面临调整压力,进一步促使不同类型的小微金融实践者根据新的经济金融环境进行创新与突破。

一、经济调整周期小微金融商业模式面临压力测试

(一)小微金融的三种模式

目前中国实践较为成功且受到市场关注的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商行模式、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三种模式面对不同的客户在不同范围内各具优势,也各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城商行模式,重点强调区域性的小微金融实践,以融资业务为导向。由于城商行业务相对局限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主要通过对特定区域内客户的综合信息的了解来进行决策,拓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小微客户,这些综合信息中既包涵财务信息,也包含非财务信息。针对城商行模式,监管部门对此类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应商主要以引导和鼓励为主,重点强调转变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鼓励其建立专业机制体制,逐步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城商行模式的典型代表有包商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

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重点强调流程化与规模化的小微金融实践,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导向。随着贷款需求满足度不断提高,小微企业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服务需求也越来越精细化、综合化。此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依托其丰富的金融产品线与优势的人力资源,开发出更符合小微群体需求的“圈链模式”和信贷工厂模式。中国民生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的典型代表。

互联网金融模式,重点强调技术创新在小微金融中的实践,以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为导向。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小微金融进一步受到关注,许多互联网公司也参与其中,并通过信息科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为小微金融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由于互联网金融在资金配置效率、渠道、数据信息、交易成本、系统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此本质上是一种更民主、更普惠的大众化金融形式,也十分符合小微金融的特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典型代表包括蚂蚁金服、宜信普惠等机构从事的实践。

(二)经济调整周期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受到考验

在每一轮的经济调整周期中,不同的商业模式都会面临来自经济周期的压力测试。如果某类信贷业务的行业集中度或区域集中度过高时,其顺周期性会更加明显,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也相应增加。目前中国正处在由经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时期,信贷不良率也逐步攀升。小微金融作为2008年之后兴起的、新的模式尚未接受完整的经济周期考验,特别是没有经历过信贷风险释放周期的压力与挑战,各种小微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有待检验。

城商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下,由于区域集中度或行业集中度高,在经济下行周期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圈链模式”为例,“圈”是指将目标商圈内聚集的小微客户群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按照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维度切分后,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授信方案;“链”即产业链,由一个核心企业以及为核心企业服务的小商户和小业主组成。依托核心企业的交易信息,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对圈链中的中小企业采取批量营销、集群授信的模式,借助联保联贷等方式弱化个体的信用风险,实现信贷业务的工厂化和低成本运作。这种模式在前一阶段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在经济调整周期,催生了许多不良。互联网金融模式尽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来管理风险,但在金融行业中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信用风险控制模式,至少要经过1次-2次经济周期的检验才能趋于成熟,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驱动手段,没有经历过全周期的样本和数据,依然不能称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总之,目前中国小微金融无论采取哪种商业模式,其风险模型都是基于经济上行周期中客户的行为和经济数据建立的,其信用风险数据库没有经历过周期检验,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信贷质量下滑预计不足的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压力测试中,不少机构的小微金融业务受到冲击,小微贷款余额增速开始回落。

二、新形势下小微金融的创新探索

面对经济调整周期的新环境,各类小微金融机构都对其业务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进。传统金融机构面对经济调整周期,也在对其小微金融商业模式进行调整。一是对传统的“圈链模式”进行细化,开发精细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和供应链金融模式;二是利用其金融服务多样化的特点,丰富小微金融的业务内涵,为小微企业主提供除了融资以外的结算、理财、咨询服务,从而增加客户黏性。无论是城商行模式、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真正决定其市场空间的因素是是否可以有效识别客户需求,并且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时候,对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在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优化改造,提升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目前许多城商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针对如何对小微金融业务流程进行集中优化、降低成本,建立一个高效率运作的信贷工厂进行探索和实践。四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入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信用评分技术,进行更加适合当前环境的风控措施。

在新兴机构方面,在通过技术驱动征信、风险监测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一是新技术正在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征信模式。在征信领域,过去银行判断客户资质,只能通过客户的财务状况、行为特征、信用记录、行业环境、违约概率、信用评分来进行聘雇,现在通过引入互联网数据源,针对搜索数据、社交数据、出行数据、消费数据等开展大数据征信,使得对客户的分析更加科学准确,从而有效降低了小微金融业务的信用成本。二是技术革新正在升级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措施。云计算和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大数据的高效分析成为可能,并且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计算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违约的概率,来降低整个金融活动的运营成本。例如依托网上平台和线上的系统,开发可视化防控系统,使客户在不同渠道的交易历史,在系统内得到汇总,打破各个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又比如通过大数据对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现,从而提升内控合规、反欺诈、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实际上,数据的运用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基金销售在牛市熊市的不同阶段,销售增长的主力客户群是梯度式演进的。在牛市开始起步还没有被认可时,一线城市的高端客户是主力客群;等到牛市成熟的时候二线城市的中产阶级是主要客群;到了三线城市成为基金主客户群的时候,就要注意市场的变化了。这些看似无关的数据原本是存在的,如何打破这些信息的孤岛现象,挖掘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的展现、支撑、决策,是互联网金融努力探索的方向。网络贷款是另外一个基于大数据征信有效运用的典型案例。针对客户群体收集建立数据库,在一定技术方法下研究客户行为数据与客户信用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出客户违约的预期概率和违约预期损失,网络贷款在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后,总结客户特征,记录客户信用等级,客户在提出贷款申请后,网络贷款公司可以及时通过计算机数据系统来评估客户的违约风险,灵活地调整其信用额度、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充分体现技术带来效率改进的优势。

三、中国小微金融发展趋势观察

(一)小微金融仍是银行业发力的重要领域

虽然正在经历经济下行周期的洗礼,但银行业并未有放弃将小微金融业务作为经营重点。《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通过对中国银行家进行持续的跟踪访谈发现,过去三年,中国银行家都将“小微企业客户”定位为银行战略发展中最重要的客户群,2015年银行家对小微客户群体的认可度达到了86.9%。除了受到政策的影响以及大型企业客户竞争激烈等外部因素外,小微企业客户利润贡献度高也是银行持续开发小微客户的重要原因。

从美国富国银行的发展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领域有所专长,是可以穿越经济周期,而且在商业模式上是可持续的。通过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信用打分系统,富国银行每年可以受理200万笔年销售额在2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其中三分之二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己完成的。放贷之后,每个月系统会跟踪客户信用评估,由电脑自动评估其贷款行为,并进行相应贷款决策的调整。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大数据征信和网络贷款仍需验证

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目前仍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无论从其商业模式、跨越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是业务规模上看,都远远小于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小微贷款业务,其可持续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一是目前国内大数据挖掘平台能力薄弱,平台的构建缺乏核心技术;二是目前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宣扬居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不足;三是数据变量有待精确,数据挖掘过程中变量的选择和优化仍有很大空间;四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安全依然存疑,网络故障、黑客攻击、内部隐私泄露等问题都有待妥善解决。

(三)未来小微金融解决方案将走向垂直化

未来小微金融解决方案将进一步走向垂直化,其中,细分行业的金融生态构建显得尤为关键。未来小微金融的模式很难再出现统一的一个解决方案或者单一的规则,而是更加依赖具体的行业、产业甚至区域,小微金融将在行业内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建立基于特定产业链,适应具体场景的小微金融生态。在小微金融生态圈中,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介入和努力探索值得关注。供应链金融通过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货权质押等手段封闭资金流或者控制物权,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基于这样的判断,细分领域内生态的构建对于相应领域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而不仅仅取决于整体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例如,处于钢贸行业的上海钢联就进行了成功的探索,通过B2B钢银平台将钢贸商和银行之间进行整合,解决了双方的信任矛盾,从而实现了业务的飞速发展。

(四)金融工具的综合化运用将是小微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5篇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约在1980年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针对经济不断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人口问题而提出的。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和环境是和谐共存的,企业活动是在特定环境和社会中进行的。企业在做决策时不仅应基于财务/经济方面的因素,还应考虑企业活动对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银行作为特殊的公众企业,既依赖于股东资本投入,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资源为银行所付出的努力,银行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发挥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即主动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银行不仅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为客户和社区传递和增加价值,更由于其在配置与调控资源上的独特作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从而对其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性要求其发挥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如贯彻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主动引导信贷投向,确保金融市场稳定,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纳入银行战略目标,在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中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理念植入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它还提供了有关公司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与(公司)战略一起,主导了公司的主要决策。商业模式还描述了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在所有的创新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创新,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当前,我国企业白热化的竞争,已经从资源的竞争、效率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发展到商业模式的竞争。中国的经济环境逐渐从紊乱过渡到规范,许多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也相应从自发到自觉、从模糊到清晰。在战略和执行之间,商业模式作为企业经营的方法论,是企业参与社会竞争的立足点,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创新性地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 达成持续赢利的目标。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利率市场化、产品服务同质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清晰等重大挑战,如何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是商业银行需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

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式。在银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方式上,按照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与银行自身业务相结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与自身业务并不相关,银行只是单纯地拿出一部分利润转移支付给利益相关者,典型的方式为纳税和慈善捐赠;另一种是将社会责任与自身业务结合起来,奉行战略连接的策略,在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具体经营环节中体现社会责任。本文所说的将银行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便大致是第二种实践方式。而且,更进一步地,由于商业模式是企业内在的经营逻辑,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模式便不再是零散的业务结合活动,而是从企业生存方式上来体现社会责任。只有如此,企业社会责任才能行之久远,企业社会责任才能与企业经营行为有机结合在一起。

近些年来,上市银行围绕如何践行银行社会责任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见解,其中兴业银行提出的“寓义于利”集中体现了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的思路。它要求银行遵循市场准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导向,通过提供卓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发挥影响力,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这样一种以社会责任为指引的经营管理活动,银行得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产品创新、信贷投向、同业关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植入社会责任理念,形成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股权文化,有效传递了公司价值,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目前,上市银行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行业,其良好业绩得益于其日益完善的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和和谐的股权文化建设。仅以投资者关系为例,如工商银行,自上市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它们以保障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目标,打造主动型、互动式和精细化的投资者关系平台,推动公司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动态统一,树立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其他上市银行也相继设立专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信息披露部门、配备专职人员,为构建良好投资者关系提供组织保证。

把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引导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机遇以及利益相关者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上市银行在加速实现总体商业目标的同时,积极从经营理念、风险管理、银行业务、银行产品和服务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推动环境、社会、企业和银行的和谐发展。

兴业银行在国内首创推出的能效融资项目,使其树立了中国“绿色信贷”先行者与倡导者形象, 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成为全球第63家、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董事会在2008年底制定了《兴业银行环境与社会管理政策》,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围,支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支持绿色信贷,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在新兴市场中,出现了与银行社会责任相关的四个新兴商业领域,分别是可持续供应的能源、清洁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对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以生物多样性为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会因为绿色消费主义的兴起而变得愈加重要,认同绿色消费主义的消费者不单单考虑产品的价格,还会考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因而会非常关注产品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应对消费需求的这一变化,银行应重点支持那些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模式。

构建银银平台,推进合作共赢。秉持社会责任理念,上市银行还应妥善处理与中小金融企业的业务合作与竞争关系,力求合作共生,共同建立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如兴业银行推出的“银银平台”,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的产品、服务、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并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体金融服务。

与中小银行合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塑银行业价值链的过程,与价值链体系的上下游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建立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合作共赢机制,通过一致性战略和一体化标准,使价值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一起建立共同履行企业责任的价值链。

把服务中小企业作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积极实践,上市银行普遍认识到,大力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不仅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战略转型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为此,它们从深化机制、完善机制、加快创新、政策倾斜等措施入手,已经在中小企业金融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业务特色,并取得了中小企业的普遍认可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履行社会责任中的挑战与机遇

第6篇

【关键词】资源整合;资产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2012年伊始,中国证监会明确表示,将以各种方式大力支持证券公司探索创新。无疑,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内涵将在今年得到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创新的途径与转型的方向也将进一步明确。作为证券公司四大主业之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虽然是国内理财市场中最早起步的市场参与者,但因长期受困于相对狭窄的投资范围、绝对强势的银行渠道以及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得不面对远远落后于公募基金的严峻局面。根据Wind资讯显示,2011年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规模仅为一千多亿,而公募基金规模早已超过2万亿,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近20倍。鉴于现阶段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与竞争环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壮大是业内诸位管理者亟需思考与规划的。由此,笔者尝试从金融资源整合的角度探索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创新,提出可行方案以供业内参考。

一、我国金融集团的资源整合现状

所谓金融资源整合,就是以金融产品或服务创新为突破口,对分业金融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改造,以达到效率最大化。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实现金融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与资产规模、创新机制等要素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整合金融资源是重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成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规避分业经营限制的桥梁。下表1列出了我国现有的主要金融控股集团结构。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理论解析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概念才流行开来。相对于国外实业界的创新实践,目前国内实业界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尚处于引进与尝试阶段。例如,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者王波、彭亚力(2002)认为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即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是对运营机制的扩展与利用。而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2.基于资源整合的券商资管商业模式

在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中,虽然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但是如上表1所示,我国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已建立起银行控股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业经营雏形,而个别实业集团也初步搭建了金融控股平台。如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成立证券、保险、信托等控股子公司,内设投资银行部、金融市场部等与资本市场关联密切的业务部门,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试探性地开展混业经营;而平安、中信和光大集团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控股公司为平台,实现大规模、跨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类混业经营模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开展中却是孤军奋战的,亟需进行同业资源整合。一般而言,业务整合按整合对象的界限,可以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外部整合是指企业对企业的业务、或对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业务、优势资源之间进行的调整合并过程,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加强对产业控制力的目的。据此,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或对资产管理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业务、优势资源之间进行整合,以达到扩展资管规模,加强对产业控制力的目的。

三、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实战案例

(1)案例背景

券商A公开发行了一款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该产品的托管银行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C。而城市商业银行D一方面不具备券商理财产品的托管业务资格,另外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券商A的资产管理业务实力拓展自身的理财能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D向券商A提出:希望借助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的平台,为其设计并打理一款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能够保证全部客户的本金安全,二是满足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其收益随着市场行情进行浮动。

(2)解决方案

券商A为城市商业银行D量身定制理财产品E,通过产品E再投资于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由此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此款产品E的设计要点为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结构分类,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种类型,优先级部分对客户的投资经验没有要求,次级部分仅适合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认购。由此可以估算不同情形下,优先客户与次级客户的投资收益率。

(3)模式点评

在传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属于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并无交集可言。而在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合作关系,券商利用自身强势的资产管理业务能力整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在此过程中,券商可以有效扩充自身的资产管理规模,获得管理收益;而城市商业银行则可以迅速提高自身的理财产品收益,既可拓展潜在理财客户与存款客户的范围,又可从中学习券商资管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

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三大困境

困境一:价格战已经走到了尽头

价格战是我国互联网企业面对竞争惯常采取的策略。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很多企业通过价格战吸引消费群,建立了发展优势。但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缺技术,也不缺创新,缺的是把这些东西变成能够创造价值的、盈利的产品,而不是一味的通过消耗资本,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千团大战”从2010年打到现在,团购网站诞生总数达到6218家,累计关闭4670家,死亡率高达75%,除了美团、拉手、窝窝等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安然度过外,许多“烧”不起钱的小型团购网几乎在一夜间消失无存。单纯通过低价挤压对手,而不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困境二:单纯的商业模式复制难以为继

不可否认,国外互联网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国外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其商业环境的成熟,还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现在很多的创业者和一些互联网企业都在试图将国外好的商业模式引入国内,但并未针对中国消费市场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效果乏善可陈。美国餐厅预订企业OpenTable成功的案例激发了国内企业对于餐饮预订网站投资的信心,但中国消费者相对国外消费者并没有餐饮预订的习惯,且相对网上预订更加倾向于电话预订,这也直接导致如饭统网这样的餐饮预订网站在国内的发展停滞不前,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同样的例子还有,百度通过成立爱乐活布局O2O的构想也于今年宣告破灭,爱乐活彻底的变成了电商导购网站,与之前O2O本地商户服务的定位大相径庭。商业模式复制本身并没有错,但一旦不能与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不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出发的复制,必定会被市场逐渐淘汰。

困境三:低附加值发展模式面临转型

广告付费的模式始终是互联网企业连接线上、线下,获取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很多网站的生存命脉。但一旦网站内容难以吸引点击率,广告投放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经营压力将随之增大。Facebook和新浪微博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潜在消费群,但始终难以摆脱盈利的问题,过多的广告投放反而使其遭受消费者反感甚至投诉。但Facebook和新浪微博都积聚了众多的用户,用户粘性大,只是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网站各种广告信息杂陈,更有甚者广告信息含量超过实际内容,这种网站只能是昙花一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传统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渐式微,但并不代表会退出历史舞台,低价促销、商业模式复制、广告付费等仍然是很多互联网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只是在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玩法”,如果管理思想还停留在十几年前,那你的竞争对手只会帮着你“死”的更快。在新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以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重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决定互联网企业命运的关键。

商业模式转型的三个策略

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天要变了”,积极进行着商业模式转型的探索: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在经历了砸钱积聚人气、通过网络广告获取少量收入等初步发展模式后逐渐分化:新浪回归媒体定位,搜狐向在线视频领域拓展;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进军金融领域;腾讯开发微信,掌握移动互联入口,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叠加,重新定义通讯含义。从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战略意图不难看出,未来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将超越企业成立之初的业务领域来进行资源整合,在不断冲击传统经济,改变用户消费习惯的同时,将更加注重企业与用户间双向沟通渠道的建设。尤其随着近些年移动互联的兴起,更是直接挑战着传统互联网经济业态。笔者认为互联网企业要想在新互联网时代下进行商业模式转型,取得先机,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做好内功修炼:

转型策略一:注重互联平台价值提升,促进内部生态链建设

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平台崛起的时代,网站作为提品和服务的媒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平台功能,通过搭建不同类型而又相关的服务平台,并在服务平台上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叠加,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完善企业内部生态链,满足用户多重要求,增强用户体验感,才是未来互联网企业保证用户粘性和持续扩张的的关键。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就是典型的平台式发展:阿里巴巴从最初的B2B到淘宝网(C2C),再到支付宝(线上支付平台)、天猫(B2C)、“阿里金融”(余额宝等构成的网络金融平台),每个平台的搭建都互为补充、互相依托,在其发展中这些平台还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在进行业务协同的同时还将不断催生更多的新业务平台,形成内部生态链,扩张能力显著。

转型策略二:整合数据资源,精准市场行为

目前,业内对于什么是大数据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对大量的互联网活动数据进行系统的挖掘和分析,进而激发精准的市场行为、获得利益的目的认识较为一致。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未来互联网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要求,随着互联产品交互能力和用户参与程度的提升,个人信息透明度也不断提高,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将能够开发与客户实际需要最贴切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减少企业试错成本。现在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互联网企业,都在力图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转型策略三:抢占移动互联市场,开启新的利益增长点

第8篇

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上市企业数量众多,传统上人们习惯于把这个行业分为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但是目前,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之间越来越难以区分。例如苹果公司既做硬件又有自己的Apple Store。

在苹果颠覆手机行业格局的同时,中国的小米手机也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横空出世,颠覆了在中国只能做低端手机的观念,把安卓系统的手机也做到了极致,雷军甚至与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打赌5年内超越格力电器。

所以,在这个颠覆的时代,我们认为不妨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打破传统的软件和硬件的划分界限,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企业建立一套新的研究体系。

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模式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架构。通俗的说就是公司通过什么方式来赚钱。投资者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洞察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就看懂了这个企业。例如,表面上可口可乐是通过卖饮料赚钱,快递公司是通过送物品来赚钱,而从商业模式角度来看,饮料公司是通过向消费者售卖广告给他们塑造感觉来赚钱,快递公司最大利润则是做金融服务。只有你搞懂了商业模式,你才会懂得房地产行业其实不属于建筑业而本质上属于金融公司,需要的是像银行一样快速融资,快速销售。

为何一定要搞懂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

知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在一次巴菲特式午餐会上,与一个中国拍中者说:投资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实际上,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非常看重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辉煌就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式的典范:利用保险浮存金和长期保险资金的低成本,长期持有伟大企业股权获得了超级成功。

中国有许多计算机和网络商业模式上创新的企业取得了成功。比如贩卖体验的腾讯、做交易平台的阿里巴巴,这两个典型拥有创新商业模式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是非常优秀。

商业模式分类的研究方式是研究软件和互联网企业最简洁和具有逻辑性的方法。虽然计算机行业缺乏统一的业务和客户属性,但其商业模式可以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项目型企业:企业实行项目化运营,通过参与招投标获得客户的个性化订单,通过实施、验收确认收入并回款,其中大部分参与政府客户的项目还需通过企业垫资执行。市场中一般做信息系统的都是属于项目型企业。A股里面主要有:银江股份、卫宁软件、东华软件等。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平台 商业模式 政策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在无数案例中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威力及其孕育的惊人创造力。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转型与升级的紧要关口,商业模式创新已被赋予更多的期待。对于目标客户为中小型节能企业的低碳产业园区而言,经历着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以及新一轮全球经济衰退的双重考验,传统而单一的发展模式压力重重。因此,搭建金融平台以优化商业模式刻不容缓。

一、低碳产业园区经营现状及困惑

(一)节能环保企业普遍表现为实力偏弱的小微企业

截至2009年,我国专业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约有400余家,但资本金过亿元的不超过10家,且大多只能提供单一技术的节能改造服务,尚无法上升到国际大公司所提供的总体解决方案层面。同时,由于节能环保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非常充分。如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前三名企业行业集中度仅为6%;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过万吨的企业仅5家,行业集中度不足8%。而发达国家的这组数字分别为40%和30%左右。因此,低碳产业园集聚的节能环保企业普遍实力偏弱。

(二)低碳产业园的运营模式基本表现为传统商业模式

目前低碳产业园的建设招商模式基本表现为:融资——建设——销售回款。虽然经过几年的开拓积累,已形成一定规模。然而,当宏观经济发生变化以及货币政策收紧时,园区项目显著表现为建设期融资难度较大、销售回款期收款压力巨大,整体表现为资金压力较大、盈利能力偏弱,难以实现企业快速的滚动式发展。虽然企业一方面加强工程管理以期加快建设进度、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开辟各种渠道进行多种形式招商、加快资金回笼。然而,在始终无法解决企业自身盈利增长点以及客户作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情况下,这些传统的管理办法在强大的经济环境面前收效甚微。

(三)困惑:如何破解低碳产业园的发展瓶颈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从小微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需求出发,现有金融机构对于低碳园区及相关产业缺乏对应的金融产品及政策,所谓“绿色信贷”之类的行业信贷多停留于概念阶段。从低碳产业园的运营融资环境而言,国家在信贷行业分类中往往将低碳园区建设类的节能建筑行业视同于房地产。因此,当国家实施房地产信贷政策紧缩时,经营低碳产业园区的企业融资环境比较艰难。在不改变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困惑背后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低碳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融资渠道和办法也在不断扩展,然而目前尚不能较好地解决产业园自身以及入园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尚不能有效地集合金融力量助推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一)从低碳产业园自身而言,未形成系统的创新融资模式

1、企业重视主业经营发展的同时,尚未充分运用资本运作及投资类相关手段,以期与主业形成良性互动

在全民PE的大环境下,没有资本运作类项目为主业输送超额利润及现金流,则主业本身的积累是长期而缓慢的,快速发展的目标也较难以实现。当融资环境恶化而规模扩张机遇来临之时,该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

2、企业对金融工具的运用比较单一和零散,未能形成系统及合力

目前企业无论对自身融资的需求、还是对园区内客户的融资需求,往往应用的都是单一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并且由于金融服务几乎完全依赖于银行,因此融资渠道单一及融资风险较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从融资大环境而言,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

1、园区内小企业客户在银行信贷融资中始终处于弱势,该问题的突出表现直接影响了销售回款的资金流及经营业绩

实践表明,虽然各大银行纷纷成立了中小企业业务部力推小企业贷款,然而在整体银根紧缩的现实面前,小企业始终很难抢到贷款额度。何况大量中小企业并不能完全满足银行传统的贷款条件模式、或者无法承受颇费时日的银行审批流程。

2、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雄厚的民间资本暗潮涌动

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在现有体制下始终是难点,并且缺乏内生性动力,所谓金融创新往往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阶段,甚至只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对民间资本而言,逐利和创新是其显著特点。在房地产业遭遇长期坚定调控的大背景下、以及“国进民退”等制度性壁垒的确立,直接导致民间投资领域匮乏,进而导致民营资本去产业化,并在逐利本性驱动下直逼金融灰色领域。于是,民间高利贷狂欢、影子银行膨胀、承兑汇票迷局扩散,等等。以温州为典型的金融乱象时时浮出水面。在这冰火两重天的背景之下,如何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足、如何聚集并引导民间资本的合理投向,是有效集合金融力量的关键问题。

三、关于搭建金融平台优化商业模式的探讨

针对产业园经营现状及目前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围绕搭建金融平台助推商业模式优化的课题,相关政策建议探讨如下:

(一)国家层面

建议国家应从战略高度细分传统金融机构中的客户行业分类,将节能园区类的节能建筑行业从房地产行业大类中划分出来,与节能服务行业、环保行业等一并归为享受优先、优惠政策的国家鼓励性行业,以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战略配套。同时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针对节能环保行业在金融产品创新、担保形式多样、审批手续简化等方面提供适合行业特点的创新,并且,在机制上和考核上为金融机构注入动力。此外,国家还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金融投资热情,规范其渠道及方式,以成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也利于成为企业金融平台建设的生力军。比如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鼓励及业务逐步放开的政策,需进一步深化并加快发展的速度。

(二)企业层面

建议企业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金融平台建设对于优化商业模式的助力功能,并且作为长期的战略布局进行筹办运营。目前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构建这样的金融体系,作为节能行业这类急需创新力的朝阳产业而言,尽早的搭建平台将为企业的商业竞争增添有利的砝码。

(三)金融平台打造建议

1、提供组织制度及人才保障,在战略规划、风险控制、专业水准等方面重点关注

从大型集团搭建金融平台的经验表明,这一系统工程的打造不可操之过急,只有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认真布局,并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则这一系统创新工程才有可能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

2、打造丰富产品池,汇集国家金融产品及民间资本资源

金融平台的内容之一是汇集各种可操作的金融产品资源。经过专业性筛选后纳入体系的产品可涵盖适合中小企业的各类传统信贷产品,还可包括信托、债券、基金等等。同时,还可通过打造IT平台,借力将产品池以市场细分的定位进行推广,以实现“有限客户”的“无限化”。

3、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尝试以小贷公司为核心,以发展的眼光打造金融上下游产业链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准金融机构,经过几年试行以来正迎来逐步开放的政策。浙江省作为全国率先的试点,在2011年11月颁布的最新文件中,已明确鼓励小贷公司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当小贷公司逐步获取相应政策后,产品池中的金融产品则可望顺利融入公司业务),同时明确指出发展一批优质小额贷款公司获取金融牌照,甚至鼓励有条件的小贷公司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因此,虽然小贷公司的组建和运行比较复杂,规范性条款颇多,行业洗牌和竞争也比较激烈,同时还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但其从实质上实现了规范民间资本合法投资的功能,是符合国家政策及金融布局引导方向的。对于公司涉足金融领域也具有战略意义。此外,以小贷公司为核心,自然派生出的金融上下游产业链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4、打造金融产业链上游业务——金融咨询及管理咨询服务类业务,增强园区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在节能园区规划的配套服务中,金融服务本就是吸引客户、体现差异化的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园区组织的银企业务洽谈会等金融服务取得了客户良好的反响,只是未能形成体系。因此,结合小贷公司进行金融平台的打造将整体提升服务内涵,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条件成熟时也可适时策划为低碳产业园新的利润增长点。

5、打造金融产业链下游业务——集聚优质的投资孵化类项目,集聚多种形式的资本运作类项目资源

第10篇

关键词:P2P网贷;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引言

P2P是个人和个人之间或个人和企业之间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发生借贷关系的新型商业模式。与传统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不同,P2P网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投资人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来自借款人的需求信息进行投资,网络平台不直接介入交易。

P2P自诞生以来基于投融资门槛低并借助于网络的便捷、高效和低成本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借贷者:P2P网贷满足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给投资人提供了比同类金融产品更高的收益率,充分利用了社会闲散资金;从对第三方的影响角度:P2P带来的金融脱媒化使借贷双方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交易,削弱了银行金融中介的作用,因此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必将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革。虽然P2P网贷有着众多的优点,但同时也蕴含了很大的风险,特别近年来不断有平台发生诈骗、倒闭和跑路等现象,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管控P2P行业的风险引导其健康发展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P2P网贷在国内发展现状

(一)行业壁垒低,新进入者和成交额增量迅猛

目前,我国P2P行业准入门槛低,简单注册公司就能从事类金融业务,又不受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为了获取监管套利带来的超额收益,新进入者纷纷加入。根据零壹财经的《中国P2P网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P2P行业平台数量从2013年的692家上升到2014年底的1983家,年度增长率达187%;在成交规模上,2014年成交额大约在3000亿元,环比增幅超过172%。迅猛的平台增速和庞大的成交额增长速度使P2P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二)问题平台数量剧增,系统性风险加大

随着P2P平台数量与规模的急剧扩张,P2P平台的风险也急剧扩大;据白皮书显示从2010年2家问题平台到2014年288个问题平台;2015年前四个月已经有206家问题平台出现。虽然目前的规模尚不足以导致系统风险,但是随着交易者的不断涌入和成交额的迅猛增长,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P2P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的情况下,非金融机构短期大量介入金融业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加了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机;另外我国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业务,且关联关系十分复杂,发生风险传递的可能性非常高,金融监管机构需要保持警惕。

三、P2P网贷在国内外的国外商业模式与风险防范

(一)国外商业模式与平台风险防范

按照经营性质划分,P2P网贷平台可分为盈性质和非营利性质,非盈利性平台以国外Kiva为代表,Kiva以消除贫困为宗旨,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跨境小额贷款服务。非盈利平台中以英国Zopa和美国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为代表。这些平台都是线上中介,在撮合借贷双方达成交易后收取服务费而不介入双方的经济利益中。

作为国外最大的P2P网贷公司,Lending Club在美国一度拥有超80%的市场占有率。其商业模式为:公司提供交易平台撮合借贷双方交易,一旦撮合成功,由美国联邦保险公司担保的特许银行WebBank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同时Web Bank将债权出售给Lending Club,Lending Club再将债权以收益权凭证的形式卖给出借人以完成借贷交易。在此过程中,贷款违约风险通过收益权凭证转接到出借人身上,平台和银行均不承担违约风险。Lending Club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有严格划分借款人信用等级,每个等级设置借款上限。

(二)国内变幻多变的商业模式与风险演化

1、商业模式

叶湘榕(2014)将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模式分为四类:纯平台模式,典型代表为拍拍贷;保证本金(利息)模式,典型代表为红岭创投和人人贷;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典型代表为陆金所和有利网;债权转让模式,典型代表为宜信。而《中国P2P网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从产品结构角度将其分为三类:类信用卡模式、类担保债券模式和类资产证券化模式,这与白皮书2014年的分类方式截然不同;P2P网贷模式发展变化之快已经很难有效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分类。

2、P2P网贷平台借贷风险

P2P网贷借贷平台风险包含借贷平台的技术风险和借贷行业的风险两类。技术风险包括黑客攻击和网贷平台中间账户风险。

截止2013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发生技术风险的P2P网贷平台已经超过30家,平均每月都会有1到2家平台遭受黑客攻击。在遭受黑客攻击的起始阶段,网贷平台会遭到些许利益相关者的质疑;接着在“羊群效应”带动下下出现大面积的质疑,最后导致大面积挤兑现象发生,借贷平台无力兑现而导致资金链断裂,出现资不抵债甚至跑路的现象。

中间账户是平台以交易核实和转账结算为目的,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资金账户,目前平台的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受托资质、权利和义务不明确,P2P网贷平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金托管,更多的一种自由的商业合作。P2P网贷平台实际拥有平台上所有用户、所有资金的支配权;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很高。

(三)P2P网贷行业风险

1、信贷技术风险

小额信贷技术风险是指平台由于没有能够运用合适的小额信贷技术而带来的客户源头的风险。在我国不完备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不成熟的客户金融行为下,为应对这一风险,借贷平台需要承担繁重的线下尽职调查任务,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另外信用评估模型的构造需要长时间不断修正,借贷平台依然需要依靠陈本高昂的线下操作,小额信贷技术风险使客户违约风险和企业的坏账率提高。

2、法律风险

我国的P2P网贷是由民间借贷发展而来的。但我国原先的民间借贷就存在许多没有法律明确界定之处,而互联网将这种灰色地带无限制的放大。同时监管主体的缺位和错位,P2P网站的发展没有受到相应约束,很多P2P网贷平台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提供与传统金融业相仿的支付、贷款、担保、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却没有受到传统金融业严格的监管。

3、流动性风险

一些P2P平台为了更快的将借款推销出去牟利,用拆标的方式把金额大、期限长的标的借款分割成多份金额小、期限短的借款发放给投资人,这样的操作使P2P平台构造了一个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资金错配;在投资人资金充裕和借贷平台资金雄厚的情况下,尚无风险,但如果短期内发生大量的提现并且超出了借贷平台自有资金偿付的能力时便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四、国内外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一)国外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国外政府普遍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法律框架下,强化法律规范和行业自律。美国把 P2P 网络借贷的属性认定为“证券”,并形成了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核心的P2P 网络借贷监管部门下的多头监管。这种严格的监管模式要求网贷企业披露大量信息,有效的保护了投资人和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反观英国,一方面成立行为监管局(FCA)对P2P进行严格的监管,另一方面由行业自律协会-英国P2P金融协会辅助监管;行业自律相比于政府监管范围作用更大,效果更明显,比较适合我国现在P2P发展阶段。

(二)国内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我国监管层虽然不断强调互联网金融应该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进行,但整体而言对于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保持宽松包容的态度。2015年12月,P2P网贷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界定了网贷内涵,明确了使用范围及网贷活动基本原则,重申了从业机构作为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以及相关主体的责任,对于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P2P网贷行业自律协会组织较松散,执行力度小,实质性自律性弱。

五、防范我国P2P网贷行业风险的建议

(一)加快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

国外P2P平台可以直接从商业机构获得借款申请人的信用数据,从而可以对借贷风险有效进行管理。我国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使得P2P网贷平台不得不进行线下征信,线下征信的高成本阻碍了P2P网贷行业的高质量扩张。网贷平台可以从以下两种方式提高征信质量。第一,与其他征信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商业征信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网贷平台之间数据共享,对符合条件的网贷平台通过机构间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第二,技术突破,充分利用大数据征信。大数据征信的主要是基于多样化、大体量的异构数据,对用户的行为习惯进行全方位、综合性分析,得到更加精确的信用评估结果。P2P网贷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自己的风控模型,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二)明确P2P网贷平台的信息中介地位,确保监管一致性

与国外典型的纯平台形式的P2P商业模式相比,我国绝大部分P2P网贷发生的内在逻辑是监管套利,监管套利的存在使得部分P2P平台超越经营范围获取超额收益,更使大部分网贷平台游走在法律边缘,引发众多违法行为。因此,应该明确网贷平台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功能定位;同时对从事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同业务的网贷平台一视同仁,保证监管的一致性,防止监管套利。

(三)加强对P2P网贷平台资金流动性的监管

国外的P2P平台均采用资金托管的形式,隔离客户资金和自有资金,从而防止平台挪用客户资金与自建资金池。而我国对P2P网贷平台中的资金托管与清算尚存在法律漏洞,第三方支付平台或托管机构的资质、权利与义务并不明确。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第三方支付平台或托管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建议强制P2P网贷平台资金托管于经银监会认定的机构,严格控制网贷平台的资金使用。

(四)行业自律建设

行业自律通过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行为准则,组织成员承诺遵守,对当前我国P2P借贷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网贷平台之间需要建立有集中而又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准则,并负责监督执行。最终,在行业之间树立合法合规意识,促进不同网贷平台之间信用数据共享,提高平台风险管控能力,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零壹财经.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 叶湘榕.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3):71-82.

[3]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十二原则[N].第一财经日报,2014-01-20

第11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商业模式创新;业务组合

在目前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上,银行、基金和保险在理财产品的规模上占有优势。其中银行以其自身的渠道优势及高于同期存款的保本理财产品迎得了庞大的投资者青睐,产品规模飞速扩张;基金受益于发展初期累积的大量客户和存量资金,目前增长较缓但规模得以维持;保险则通过规模庞大的营销员队伍进行深入渗透维持销售规模;信托机构以其独特的营运模式、产品设计和资金运用上的灵活和多样化,管理规模亦获得长足发展。

本应该是资产管理主力机构的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政策限制,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在长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更是面临存亡之危。突出问题表现在,券商资管在满足企业和居民多元化理财需求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与银行、信托等金融同业以及国际先进投行相比,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全形成。鉴于以上现状,笔者基于业务组合的商业模式,尝试探索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提出可行方案以供业内参考。

一、现阶段券商资管发展的制约因素

去年以来市场低迷,券商资管的理财产品净值亏损严重,而银行、信托的理财产品快速增长,券商资管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有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问题充分暴露。造成现阶段券商资产管理服务能力欠缺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受国际国内大形势的影响,各方对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和产品创新很谨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金融创新过度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系统推进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国内股票市场大幅波动,证券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风险控制上;在此情况下,对已经研究论证多年的新业务方式新产品都放慢了推出进度。

二是受行业发展阶段所限,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经营机制不活、创新能力有限、创新动力不足,综合治理之后行政监管主要是推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强化管理、夯实基础,进行内部管理创新,当时缺乏加快业务与产品创新的基本条件。

三是资产管理行业身处公开市场,直接面对投资者,行业敏感度强,矛盾易发多发,社会关注度高,对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和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容忍度低,解决手段可选择余地小,客观上对行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要求较高。

四是受市场深度、广度制约,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与产品创新的空间有限。证券公司与证券市场相生相伴、相互依赖,许多新交易模式和新产品的推出需要市场的结构、层次、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与之相匹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门难以单兵突进。

目前是券商资管业务有史以来运作最规范、财务最稳健的时期,但也是券商资管业务面临压力和挑战最大的时期之一;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新股发行、信用债券、金融期货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正在拓展。综合判断,推进券商资管业务创新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行业进入创新发展为主导阶段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二、基于业务组合的商业模式理论解析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近年来证券行业谈论非常频繁的热门话题,其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技术创新。要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虽然最初对商业模式的含义有争议,但到2000年前后,理论界与实务界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概念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是如何赚钱的(Linder等,2000)。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所组成(Afuah等,2005)。商业模式的各组成部分,即其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如核心能力和成本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果或体现,客户关系依赖所提品或服务的性质及提供渠道。每个要素还以更为具体的若干维度表现出来,如市场类的目标客户要素,从覆盖地理范围看,可以是当地、区域、全国或者国际;从主体类型看,可以是政府、企业组织或者一般个体消费者;或者是根据年龄、性别、收入、甚至生活方式划分的一般大众市场或细分市场等。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2.基于业务组合的券商资管商业模式

业务组合(Business Portfolio)即大公司赖以依存的各战略事业单元的组合;而最佳业务组合(Optimal Business Portfolio)则是指公司内的业务组合最具优势开拓最有吸引力的产业或市场。在现有的业务组合战略研究方法中,母合优势理论近年来逐渐得到实业界的接受并认可,该理论提出企业应以核心业务为基础发展业务,以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来建立业务组合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

在证券公司的业务实践中,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与资管业务作为四大主营板块,虽有明确分工,但是不妨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搭建业务组合平台,携手拓展市场。例如目前较为常见的市值管理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即是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的组合,亦可经纪业务与资管业务的组合。

三、基于业务组合的商业模式实战案例

(1)案例背景

商业银行A是一家业务范围限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家高速成长的民营银行,城商行A具备相对充沛的自有资金与相对滞后的客户理财能力,由此决定其需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其高速成长所需的大额存款;二是为保证其盈利增长所需的资本运作支持。在此背景下,城商行A向券商B的资产管理部提出:希望以券商B上市为契机,将募集资金中的2亿元作为同业存款存入,城商行A将按协议价支付利息;同时将委托券商B的资产管理部为其打理一款规模2亿元的理财产品。

(2)解决方案

此款产品的设计要点是采取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品种,把握相对确定的债券一、二级市场投资机会,在控制产品资产净值波动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投资目标。

(3)模式点评

在传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属于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并无交集可言。而在基于业务组合的商业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基石来源于传统的存款业务。在此过程中,券商不但可以获得稳定的同业存款利息,而且还能有效扩充资产管理规模,获得管理收益;而城市商业银行不但可以获得同业存款,优化其存贷比率等考核指标,而且还能获得自身理财业务的协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Linder,Jane,Susan Cantrell.“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Accenture,2000,May 24:1-15.

第12篇

1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比较

从国际发展看,移动支付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商业模式。

(1)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以银行推出的业务为核心来推动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通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以信息服务商的身份出现,不参与支付活动。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也归于此类,毕竟在双方合作模式下的清算、结算都是在金融机构的账户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上进行,通信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通道。

(2) 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作为单独的经济实体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只是作为合作伙伴存在。

(3) 以通信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通信运营商为核心来管理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不参与支付活动,用户直接与通信运营商接触。不过,通信运营商需要承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风险,服从于金融机构的监管。

无论采用何种商业模式,移动支付的盈利主要来自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方面。

2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发放支付牌照。移动支付业务作为牌照包含的六大支付业务范畴之一,正式授权给合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2011年年底,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齐聚移动支付。至此,我国移动支付半封闭开放模式的产业链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以及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作为产业链的协调监管机构严格把控准入关,使得整个产业链不至于过度分散,也不至于过度封闭。

从短期看,虽然盈利空间还不是很大,但移动支付能够增加用户黏性,带动其他各项增值服务的收入,因此,产业各方对移动支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由于移动支付产业链过长,产业链内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将该业务一手包揽从头做到尾,加之移动支付尚欠缺统一的行业标准,若产业链环节中的各方各自为战,整个产业的发展必将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探索创新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局面,加快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构建成功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必然要求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有序的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链参与各方的专业分工与有效协作。

(1) 行业间开放。移动支付相比其他增值业务,涉及的企业最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最复杂,各行业应该携手共进推动行业开放。通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移动用户群,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清算体系,通信运营商希望POS终端机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同样也希望手机支付开放共享,行业间应该开放共享。

(2) 资源共享。各方独立发展的用户,会导致用户群体割裂化比较明显,也会让用户对业务产生困惑,不仅会加剧竞争,某种意义上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移动支付产业各方聚拢在一起,会让格局及各自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朗化,才能有针对地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良性发展。

(3) 标准统一。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主导权,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力推的2.4GHz标准对国家标准的争夺从未停止,并且各自也都开展了小规模试点。从实际看,标准问题是制约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标准要统一,但不一定要单一。对于整个产业发展而言,单一的标准往往会形成垄断,会扼制创新,应鼓励多标准并存,只要不违背整体发展原则的自定标准就要提倡。

4 关于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尽早出台移动支付标准。在全面梳理移动支付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系统结构、信息安全等角度构建我国移动支付标准体系框架。要坚持自主创新,从应用基础、联网通用、设备应用、安全保障、相关技术等几个方面,规范移动支付全过程。建议涉及通信相关技术的以通信行业标准形式,涉及银行监管的以金融标准形式组织制定和,涉及多方参与的由参与方共同组织参与制定,加快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2) 注重商业模式建设。由于尚无成熟的运营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第三方支付中产业链最长、参与者最多的产业,应该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协作和跨行业的协调,开展深层次的商业合作,实现产业共赢。

(3) 鼓励产学研应用开展技术合作。通过科技加大专项的实施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产业价值的提升,带动产业发展。

(4) 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安全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移动支付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为移动支付发展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身份识别、安全加密等手段,提高移动支付交易的安全性。

近年来,3G终端普及速度加快,消费者对移动购物需求日益迫切,这为移动支付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基于先天的用户优势,移动支付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通信运营商发展的重点业务,而这其中尤其要把握两个方面:消费者认可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行业应用突破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 保险金融企业 风险管理

一、整合资源、注重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商业模式而言,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价值创新是其核心与灵魂,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同样如此,其构建要从自身实际以及市场的发展态势出发,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企业整体战略布局,实现战略协同与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寻找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效对接点,从而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能够与保险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符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起成功的商业模式。

(一)着眼于集团化趋势,优化资源整合

当前,集团化发展是保险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因势而为,在积极加强总部建设的前提下,以集中股权为载体,强化干部管理,加强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具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强化总部建设。集团总部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管控中心,是企业各子公司业务实现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行集团建设的目标定位,并于集团内部实施精细化的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建立专业的保险金融集团总部。例如,在总部建设中,保险金融企业可以建设战略管控为主要的集团建设目标,在建设中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产品、股权”等的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根据集团的主要业务及其流程设置专门部门实施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为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商业模式的正常运作奠定组织基础。

2.集中股权,完善治理结构。保险金融企业必要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其前提条件便是加强对分公司的股权控制。为此,保鲜金融企业应结合市场趋势,积极建立股份公司,提高对资产的持股比例。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要深入分析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程序复杂,决策环节偏多等,应积极发挥垂直领导体制的作用,加强干部管理,坚持市场配置以及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原则,选拔董事会,使保险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其核心岗位中引入党委成员。并积极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多层级的运营机制,从而建立起多层级的、协调性的保险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

3.创新营销模式。面临竞争激烈的保险金融市场,保险金融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交叉互动销售模式,创新营销模式,构建与客户需求相适应,利于提升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的一体化金融服务营销,使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激发,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与整合效率,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价值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类惠农与富农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险金融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这一总体发展趋势之下,应顺势而为,充分开发农村的保险金融需求,充分结合国家的相关强农政策,开发政策性业务,积极实现涉农保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探索农村保险金融工作新模式,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开拓农村保险金融市场,拓宽业务范围,实现保险金融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与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拓展模式。

二、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打造运营管理商业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运营的主要载体便是信息化技术。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资源共享,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业务发展,为其商业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推动实施信息化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加大云计算平台、客户资源数据库等网络建设,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营销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可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流程实施全面的优化。同时,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要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强化售后服务,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客户专门打造售后服务平台,解决客户的各类问题,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通过综合化的信息移动平台、网络营销以及电话营销等多种营销模式,以及个性化的售后服务,为保险金融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以信息化推动保险金融企业的营销服务能力提升。此外,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应针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管理与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积极建立各类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中心与共享中心,如保险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集中管理与共享中心等,实现对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各项费用等的集中管理,使企业的各项业务能够处于有效的管控之下,并积极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充分结合市场费率,积极完善定价以及赔付率等自动化管理平台,根据保险金融企业客户类别以及业务类型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赔措施,构建起保险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集团决策的集中管理,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降低企业的赔付成本,提升保险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注重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

风险管理是保险金融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商业模式的基础。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金融行业积极掀起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去风险化浪潮,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保险金融企应将风险防控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工作之一,置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位置,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实施垂直化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实施资本补充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保险金融管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保险金融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可从如下方面着手,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即是突破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将项目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实施项目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同时,还可借助专门的咨询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规划与指导,积极建立内部风险防控以及外部风险控制的双重指标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确保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应用系统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必须积极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加强风险信息化管理的组织建设,使其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为保障保险金融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管理以及经营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企业应根据常见的风险类型及其特性,积极设立立体化的稽查审核中心,针对企业中相应的风险管理岗位实施垂直化管理,实现保险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再次,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借助专门咨询机构的力量,进行风险管理中信息化规划,分析企业的风险源。以中国人寿为例,其与HP的信息化合作规划,使其能掌握风险的存在之处,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最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风险应对计划编制,实现风险的规避与转移,加强风险管理监控,突破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局限,构建起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培养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现代保险金融企业在去风险化发展趋势下,要积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企业的企业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在日常的业务运转中强化风险防控。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积极充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的提升,使其具备能够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保险金融企业要充分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雷曼破产等风险损失事件中,可以看出保险金融企业中风险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据此,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于企业内部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教育,自上而下,牢牢树立起“强化风险管理,积极创造价值”、“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动态控制”等风险管理理念,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积极建立风险管理的责任机制,并将风险管理指标积极纳入到绩效考核之中,使其成为保险金融企业业绩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实施员工的考核,加强约束机制、监督机制以及激励惩戒机制等的建立,强化保险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

(三)建立系统化的资本补充机制

对于保险金融企业而言,资本不足是其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若在缺少财政货币资本的注入的情况下,应积极加强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现企业资本补充的多渠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偿付能力,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保险金融企业还须多方拓展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补充机制的可持续化与市场化,为保险金融企业的发展提供资本保障,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通过风险防控体系、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以及企业职工风险防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全面建立起高效的风险防控模式。

四、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持续盈利商业模式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言,其构建的终极目的就在于确保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保险金融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资本内生化的发展趋势,在加强承保的同时,要兼顾投资,促进呈报盈利提升,为保险金融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保险金融企业应积极实现主业的多元化与均衡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险金融企可通过如下方式构建稳健性与成长性兼顾的盈利模式:

(一)主业的多元与均衡格局构建

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多元、均衡的主业发展格局的建立利于应对市场的波动与变化,确保其盈利增长的稳定性。以中国人保为例,在2011年,人身险与财产险成为其主业驱动的重头戏,而通过人身险与财产险资产使其盈利能力急速提升,两项资产实现了双超2600亿元,超越了行业基准业务平均增速的6.8%,使其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可见,积极构建多元化与均衡化的主业发展格局与盈利模式成为了保险金融企业全面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兼顾承保与投资双向发展

当前,在我国的保险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投资盈利而承保亏损”的片面观点,加之获取保单的成本偏高,使对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注重运用投资的方式盈利,而忽略了通过承保盈利,从而使多数保险金融企业都过分依赖投资,投资模式逐步陷入不良的发展轨迹之中。针对这一现象,保险金融企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注重投资与承保的双向兼顾,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加强承保战略规划与执行,强化成本、理赔、承保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优化保险金融企业的资产管理,提升投资效益,从承保与投资双渠道实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升。另外,保险金融企业还可积极推行理赔权限集中,在保险经营中,充分发挥定价技术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保险金融企业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构建起承保与投资的双渠道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保险金融企业而言,利于其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功的商业模式应是充分考虑保险金融市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资源整合与价值创新为主体的协同发展与业务拓展模式,是结合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风险管理与资本内生化发展,构建的信息化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模式、盈利模式等的综合体。唯有在这一综合化商业模式的推动下,才能充分发挥保险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米俣飞.基于价值创造的软件企业商业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进宝.中国人保成立六十周年巡礼之六:奋进篇 打造大型现代保险金融集团[J].中国保险,2009,(10):58-61.

[3]齐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4]杨海平,苏健.商业模式与银行服务创新[J].中国金融,2013,(11):43-44.

[5]李香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第14篇

确实,互联网金融不仅加速推进了传统银行业的转型与变革,而且还深刻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从2014年初公布的1月份人民币存款数据可以发现,当期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更是少增2.05万亿。在存款数据大幅减少的背后,确实引发了社会思考和传统商业银行的忧虑,未来商业银行的存在的必要性在哪?而其发展的路又在何方?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正在改变着时代的发展,之所以蓬勃发展并快速的壮大,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首先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悄然变化,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互联网企业意识到可以将互联网流量和金融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做支付、融资中介使流量变现,渐渐创新出诸多新的金融业态;其次是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方面的明显不足,这也正是形成我们常说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阻碍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便是今天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下,孕育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物种。

通过对业内相应商业模式、商业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可以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大概分为六种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门户。其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余额宝、P2P、阿里和苏宁小贷,第三方支付,供应链融资等模式百花齐放。而我们也可以发现近几年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为传统金融机构及新兴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机遇与挑战。

首先,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作为金融中介的职能角色的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一直充当着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的基本职能,近几十年来维持了健康和稳定运行。然而随着近年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商业银行这一中介职能已经慢慢受到了来自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给它们带来的挑战,并感受到这种冲击已经给它们形成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

我们知道商业银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无可厚非的推动作用,但也为它们带来庞大的交易成本,包括现在无数分支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贷款信息的收集、银行和客户的签约、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贷后的风险管理投入以及坏账处理成本等。我们知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金供求双方运行基本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通信网络来完成交易信息互换,并能实现多方对多方的同时交易,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风险管理的监控也能通过对大量的交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来完成,从而大大降低交易双方在信息收集的成本、借贷双方信用等级的评价成本、双边签约成本以及贷后的风险管理成本等,与传统商业银行实体网点模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正是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市场中分流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能够使交易双方进行更充分的信息沟通、更透明的交易过程,更市场化交易定价,更能实现风险控制和信任评级的数据化,极大的降低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的传统的支付渠道,尤其是面对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截至2013年7月份央行前后向250家企业颁发了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盛大等互联网行业巨头。我们可以发现,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不仅涵盖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支付、商业银行卡支付、货币的汇兑、预付卡发行的受理、互联网支付等,其所提供服务由单纯的支付、结算甚至可以渗透至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根据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7.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38.7%,而随着第三方支付业态的逐步稳定发展,在现有市场发展的格局下,第三方支付将进入稳定增长时期,预计未来三年其交易规模将会保持35%左右的快速增长,而以物理网点和网银为主要渠道的传统商业银行支付将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给它们现有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其作为金融支付中介的地位业会受到动摇。

其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具有革命性的威胁。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对部分产业已经带来了颠覆性的威胁,当今各领域全面进入“互联网+”的大时代无疑是指德鲁克眼中的“未来的到来。我们已经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已经感受到互联网企业带来种种匪夷所思而且令人叹为惊人的创新商业模式,这些创新的业务模式及服务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在“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下,金融服务的目标客户发生了改变,而这些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消费模式的越发具有个性化,其社会价值的需求和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些种种的业务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都使得传统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均被互联网金融服务彻底地颠覆。

根据市场统计数据分析,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均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商业银行近年在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左右,但其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上还主要靠传统的“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收入依然是构成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且短期内难有较大的改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尽管有一定比例的上升,但该业务仅占全部收入比重的19.3%。

第15篇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管理;风险;柔性

一、互联网公司的财务特征

1.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技术的重要性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信息技术(即软件)、技术研发人员、信息和知识,新兴资产的额重要性高于传统资产。比如,国内互联网界的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腾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信息和技术,且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如今的大部分创业公司,若依靠这三座难以撼动的大山过活,便可称之为“嫁入豪门”,BAT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初创公司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力量。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合并案例增多,比如优酷土豆合并、滴滴快的合并,从华兴资本等从事财务顾问的投行的网站上,可以看出,参与合并的互联网企业,其估值高低主要与其轻资产相关,如用户数量、技术水平、内部信息等。

对于财务工作而言,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技术这类轻资产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从而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现状,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发挥财务管理的效用,需要多注意无形资产的计量。

2.商业模式的频繁改变

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举个例子,几年前兴起的滴滴打车、网红经济、网上订餐,以及2016年上半年沸沸扬扬的直播行业,VR行业。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只做一种商业模式的风险很大,竞争也很激烈。“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很多互联网企业会采取多种商业模式,分散风险。比如,腾讯,不仅坚守微信、QQ在社交领域的老大形象,也开始依赖强大的用户群和资金力量,尝试各种新模式,比如电商、互联网金融等等。

财务工作立足于交易,商业模式的更新迭代要求财务工作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柔性特质,保证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活动的有序进行。

3.融资活动与投资活动

互联网行业,因其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要在某一个商业模式做到前几位,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能实现的,譬如,饿了么、美团的超低满减优惠,滴滴、uber的高额补贴,这类恶性的价格战,是为了吸引更大的用户群,并建立更好的用户粘性。互联网行业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借用《三体》里的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每个企业都处在一片黑暗森林中,在各种已知或未知的威胁中快速地发展自己,不然就会面临淘汰。融资是互联网企业的重点工作,财务工作将有助于融资活动更好地进行。

为了分散风险,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有余钱”的互联网公司会有选择地并购某个新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设有自己的投资分析部。这种情况,对财务的要求是保持足够的现金流,以便随时应对投资需求。

二、互联网公司的财务风险

互联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大概可分为三类:商业模式风险、现金流风险、政策风险。

1.商业模式风险

为了抢占市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会采取“免费”模式,但最终企业的目标是持续经营。在不断创新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不断打败原有的经营模式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企业会采取多元化经营、建立上下游生态系统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化解新模式盈利减少引起的现金流短缺。

2.现金流风险

在某一商业模式上,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方式主要是“烧钱”。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融资,去参与不得不参与的价格战、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更好地切入细分市场,了解客户需求,融合社会资源,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练好内功,尽量保证现金流的平稳。

3.政策风险

政府对于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监管,比如,之前兴起的互联网彩票业务被禁止,一年以后监管逐渐放开。这些因素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有影响,管理者应谨慎考虑每一种商业模式的投入金额,做好充分的过渡。

三、互联网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

1.柔性财务管理

柔性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柔性财务预算管理、柔性财务成本控制、柔性财务融资管理(融资时间、融资额、融资结构的柔性)、柔性财务投资管理。其主要策略是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从而主动制造财务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战略决策提供便利。

2.现金流的合理管控

主要是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这要求出纳对于流动资金的管理多多用心,包括购入能灵活动用的理财产品。在保证资金的一定收益的同时,不降低资金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韩文学.

[2]互联网企业财务柔性管理机制,张燕燕,《财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