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点

第1篇

应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关系着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改善滞后于其他教育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状态。

以针对就业教育为主导服务于

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随时按照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随着市场需要的转变而转变,积极推进“定单式”培养,优化资源结构。所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院校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就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院校与委托单位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监督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双方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和沟通,确保了培养质量。同时,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即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随着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需要,进行内容的更新和改造。还应当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资质,持证上岗,保证其具备必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法律保证。从制度上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普及,院校学生不仅应具有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还应获得与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妥善政策,吸引全社会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校加强管理,还必须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搞好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为社会服务。

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

积极推进多元办学格局

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有所突破,行业、企业办学的行为有所加强,形成以政府举办公办学校为主导,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行业企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主体办学形式,形成以政府主导管理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体制,积极发挥多元办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措施,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求,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须要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面对教师现实水准的整体偏低、培训基础薄弱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开辟教师在职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到高等院校脱产培训。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送本校教师到国外、综合类大学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二是到培训基地在职进修。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使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进企业工厂业余锻炼。高职院校将教师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希望利用业余锻炼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本身也必须了解和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克服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自觉地在实践中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不断加强和完善队伍建设,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互动;实训项目教学;校本教材

2009年,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高职高专电子专业教师教学教法研讨班,主要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下文以NYP简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经过探索与思考,笔者尝试将其理念运用到电子教学实践中。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无法具备NYP相应的教学条件,但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着力促进校企互动,紧把社会脉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指出,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企业是技术人才的接纳地,深化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说,应设立专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社会实践办公室,并作为重要部门去建设。

首先,实践办领导带领优秀教学团队去沟通联系,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向企业介绍近期的专业建设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现状。请专业相关的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脉、开良方。专家们的建言献策对于推进学院的专业建设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其次,邀请企业领导来学院参观交流。在交流中,让企业领导认识该院的专业优势,并举办专题讲座。既让企业了解学院,同时又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得到拓展。

再次,就业办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有详细调查分析报告,对往届优秀毕业生有跟踪访问,定期开展毕业生代表报告会。通过加强与校友联系,促进学院与校友所在企业的合作,不断实现双方的合作效益,从而走向持久合作。只有学校与毕业生、企业紧密联系,我们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改革确立正确的方向,使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南洋理工学院专业建设获得的启示

在教育体制限制、资金紧缺等外部环境下,很多问题不是管理者或者教师可以短期解决的,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可行有效的改善方法。

课程核心地位突出

1)专业开发突出课程内容。专业开发过程中着力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目的是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目前,学校还没有相关部门做相应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轮换方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调查分析,以弥补不足。还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地方经济需求作较详细的调查分析,以找出适合学校自身特色发展的方向。

2)课程安排突出实效性。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小型学期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又掌握基本技能;第二年,强化专业课学习;第三年,对学生分批,让学生分别在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同时进行,上下半年交替轮换。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校内专业资源,有利于企业正常有效运作,又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每学期开设适当实训项目教学内容

相对于NYP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育体制还是学校自身条件,我们都无法实施,但每学期以实训课程形式开设适当项目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1)实训课题注重实效性。在目前条件下,主要靠专业教师去完成。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要求、学生能力兴趣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

2)实训教学过程中强调“先会后懂”“少教多练”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动手积极性高,而对理论学习兴趣乏味。对此,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实训项目做出来,然后,教师不是立即讲原理,而是提出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提出的问题,个别不懂的问题,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而辅导也只是点到为止,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告诉答案,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种自发的持续学习及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3)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列入教师专能开发系统。

注重校本教材、课件开发

1)校本教材、课件内容突出,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适用性强。

2)学校设立相应管理激励机制有力支援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发课件。在校园网开设独立的数据与媒体库,收录教师开发的电子教材、课件,师生做实训项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问答记录、报告等。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专业建设不求数量增长,力求在特色、品牌上下工夫

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资源投入,以办学层次升格作为根本追求,在专业开设等方面以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为蓝本,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很少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更难说超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的。

在电子实训教学中探索应用NYP理念

南洋理工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目前的课程体制下还难以完成,但单个专业科目开设相应的实验,并根据该实验项目,对教材作相应的删减和补充是容易实现并且是有效的。

制订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企业要求、学生兴趣能力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对教材作合理的删减和补充,充分利用媒体素材,制作出实用的、适合学生的电子教案与课件,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堂作灵活、实用的设计,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课应有合理、到位的课堂考核;明确学生任务,了解和把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理解实训项目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定期交给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要求学生完成信息收集(如电路工作原理、相关元器件资料及应用实例、同类电路对比、电路在现实中的应用等)、PCB设计、电路装配与调试、实训心得,实训报告等全过程;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联系配合学生处,开设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 区别于综合优等生,并纳入学生奖学金、顶岗实习、就业推荐考核系统。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互动;实训项目教学;校本教材

2009年,笔者参加了广东省高职高专电子专业教师教学教法研讨班,主要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下文以NYP简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经过探索与思考,笔者尝试将其理念运用到电子教学实践中。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无法具备NYP相应的教学条件,但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着力促进校企互动,紧把社会脉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指出,我国的高职教育今后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让更多的院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源、技术源和信息源。

企业是技术人才的接纳地,深化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说,应设立专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社会实践办公室,并作为重要部门去建设。

首先,实践办领导带领优秀教学团队去沟通联系,通过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在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向企业介绍近期的专业建设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现状。请专业相关的企业专家为专业建设把脉、开良方。专家们的建言献策对于推进学院的专业建设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其次,邀请企业领导来学院参观交流。在交流中,让企业领导认识该院的专业优势,并举办专题讲座。既让企业了解学院,同时又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得到拓展。

再次,就业办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有详细调查分析报告,对往届优秀毕业生有跟踪访问,定期开展毕业生代表报告会。通过加强与校友联系,促进学院与校友所在企业的合作,不断实现双方的合作效益,从而走向持久合作。只有学校与毕业生、企业紧密联系,我们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改革确立正确的方向,使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

从南洋理工学院专业建设获得的启示

在教育体制限制、资金紧缺等外部环境下,很多问题不是管理者或者教师可以短期解决的,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可行有效的改善方法。

课程核心地位突出

1)专业开发突出课程内容。专业开发过程中着力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目的是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目前,学校还没有相关部门做相应的工作,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轮换方式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工作、调查分析,以弥补不足。还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地方经济需求作较详细的调查分析,以找出适合学校自身特色发展的方向。

2)课程安排突出实效性。第一年,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辅以小型学期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又掌握基本技能;第二年,强化专业课学习;第三年,对学生分批,让学生分别在学校学习、企业实习,同时进行,上下半年交替轮换。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校内专业资源,有利于企业正常有效运作,又保证了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每学期开设适当实训项目教学内容

相对于NYP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育体制还是学校自身条件,我们都无法实施,但每学期以实训课程形式开设适当项目教学内容是必要的。

1)实训课题注重实效性。在目前条件下,主要靠专业教师去完成。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要求、学生能力兴趣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

2)实训教学过程中强调“先会后懂”“少教多练”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动手积极性高,而对理论学习兴趣乏味。对此,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实训项目做出来,然后,教师不是立即讲原理,而是提出几个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提出的问题,个别不懂的问题,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而辅导也只是点到为止,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告诉答案,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种自发的持续学习及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3)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列入教师专能开发系统。

注重校本教材、课件开发

1)校本教材、课件内容突出,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适用性强。

2)学校设立相应管理激励机制有力支援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发课件。在校园网开设独立的数据与媒体库,收录教师开发的电子教材、课件,师生做实训项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问答记录、报告等。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专业建设不求数量增长,力求在特色、品牌上下工夫

目前,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资源投入,以办学层次升格作为根本追求,在专业开设等方面以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为蓝本,前期调研工作不够,很少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更难说超前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进的。

在电子实训教学中探索应用NYP理念

南洋理工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目前的课程体制下还难以完成,但单个专业科目开设相应的实验,并根据该实验项目,对教材作相应的删减和补充是容易实现并且是有效的。

制订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每学期开学前,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企业要求、学生兴趣能力等资讯,制订出合理的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对教材作合理的删减和补充,充分利用媒体素材,制作出实用的、适合学生的电子教案与课件,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堂作灵活、实用的设计,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次课应有合理、到位的课堂考核;明确学生任务,了解和把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理解实训项目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定期交给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要求学生完成信息收集(如电路工作原理、相关元器件资料及应用实例、同类电路对比、电路在现实中的应用等)、PCB设计、电路装配与调试、实训心得,实训报告等全过程;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联系配合学生处,开设学期实训项目特优生考核, 区别于综合优等生,并纳入学生奖学金、顶岗实习、就业推荐考核系统。

第4篇

关键词:澳大利亚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特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28-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技能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社会的现实需要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优化,而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则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捷径。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在国际化趋势的背景下,通过不断的完善,形成了具有该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因此对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对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 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2.1体系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教育体系内部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对社会的开放性等方面。

一是学生的开放性。这主要是对接收生源的开放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其接受对象既包括应届的高中毕业生,也包括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2年的青年。还对全社会在职及不在职的社会人员开放,对这些人员主要是提供短期及两年或三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进行开放,这些毕业生要是有需要可以选择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学习,以获得自己需要的职业等级证书。此外,高等职业学校还与普通高校互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学分转换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

二是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这主要是指学习方式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学历层次及年龄跨度较大,招生学生的开放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按照统一的学习方式来安排教学,因此其在学习方式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各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家庭住址、空余时间等实际情况来从全日制教育、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教育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学习地点可以在学校、家庭中进行选择。不管哪种学习方式,只要所修课程的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通过学校的相关评估以后就能获得证书及文凭。

三是对社会的开放性。这主要是指在政策制定、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都积极吸收及采纳社会各界的相关建议,尤其对相关企业其开放性更为明显。例如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采纳社会人士及企业人士的相关建议,结合现实需要,更新课程体系,制定出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课程。学院还邀请相关的企业来学校指导教学,以及通过实践基地的形式来促进教学。

2.2行业的高度参与性

行业的高度参与性主要表现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参与教学过程。

一是参与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积极吸收行业人员的建议,尤其是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通过行业人员的参与,了解行业的现实特点及职业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行业人员能够占到总参与人数的三分之一,且比例还有扩到的趋势,这就为及时的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各方面都认可度较好且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课程提供了保证,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二是参与机构的管理。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澳大利亚在全国推行国家能力标准框架,标准的制定需要行业的高度参与。一般而言,标准框架都是由行业的咨询委员会提交,然后经过国家的审核确定后予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业咨询委员会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市场的变化对标准框架进行适时的修订,以满足行业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是参与教学过程。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市场的需要,行业积极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行业帮助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学校,用以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备及技术。此外,还接受学生的实习,为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

2.3广泛的衔接机制

广泛的衔接机制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非正规的各种培训的衔接。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包括了中学毕业生,此外为了加强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一般普通高中都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这部分课程,在学生毕业以后,要是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此前修读的课程的学分有效,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读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紧密型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育成本。

二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互通较为紧密。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进入普通高校继续学习,其所修读的学分可以进行学分转化得到普通高校的承认。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是与非正规的培训紧密结合。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关注在读期间的教育,也关注毕业后的教育,这主要是通过企业来实现。非正规的培训较为多样,有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供的,也有行业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提供,多种多样的非正规的培训为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提供了条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一、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商务教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从1996年开始萌芽,经历了已经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电子商务也得到迅猛的发展,这直接决定了电子商业的专业人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需求程度。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在今后的10年里,中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量将超过两百万人。2010年12月4日,首份电子商务行业《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仅2008年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用人需要将超过230万,51.4%的B2B企业在一年内有明确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38.9%的企业有潜在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70.2%的B2C企业在未来半年内有明确的人才需求,25.3%的企业有潜在人才需求。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井喷状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发展需求。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首次批准4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高职专业,我国正式进入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行列,2001年又批准电子商务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开设。2005年1月8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说明国家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已经正式纳入了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来。

近年来,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培养了一大批紧缺的电子商务人才,但是其人才的专业质量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容乐观,一方面无法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得不到很好的就业。不少高校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只了解一些电子商务理论,而对电子商务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十分缺乏。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教育体系,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注重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固化,对电子商务及其教育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使得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成为现实需要。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商务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理论体系不成熟

《通知》中规定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到了计算机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

1、由于电子商务属于新兴行业,发展的历程很短,其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的,是属于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目前尚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本身的一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2、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速度之快是难以把握的,专业体系的发展难以更上发展的速度,对最新的理论成果把握不到位,教材更新速度不快,造成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理论体系不完善,到现实工作岗位上存在不适用的状况,由于对电子商务的延续性研究不足,高职电子商务教学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偏离,电子商务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电子商务实践。

3、专业理论教学不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开放的课程远远达不到要求,只是注重一些基础理论能力的学习,比如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等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理论水平有限,关键知识点讲述不生动不深入。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确,实践教学有待充实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准应该是与市场严密接轨,市场需要什么样技能和理论的人才,在专业课程方面就提供相应技能和理论的教学内容。在现实发展中,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却没有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何种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做深入的市场调查。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专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要求是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然而从我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仅仅是设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模拟实验系统;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而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且模拟软件只能使学生熟悉操作的流程,并没有达到锻炼动手能力的目标。理论和实践难以达到很好的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对基础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偏重于系统性、知识性,缺少实践性。某些高职院校通过创新,也曾引用了一些国外的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标准,特别增加了专业实践内容,但是,一方面由于硬件环境跟不上,学校不予相关的财政支持,另外一方面,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达不到标准,不能够及时消化更新的教学能力并输出出来,实施了电子商务专业专业教育的学校大都由于教学设施、条件等硬件条件和教师软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达到教学实践的要求。

(三)专业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1、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电子商务理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方式,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双重“剌激”,最终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无法将需要实践的教学环节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最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一直处于主动教学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更不能主动地学习。

2、专业教学手段单调。电子商务实验传统教学方法以电子商务实训模拟软件为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诸如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操作流程。这些传统的专业教学手段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网上银行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操作上早已经非常娴熟了,不再需要对这些基本的教学实践进行讲解或者实践操作。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三、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丰富课程内容理论性体系

1、不断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研究,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技能要求不断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理论,并不断形成以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操作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应该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网络安全与认证;实践操作课程包括计算机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等。

2、不断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更新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内容。教师应该跟上时代节奏,不断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通过进修或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到企业去不断接触新鲜实际的东西,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然后把最新鲜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甚至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对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电子商务本来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产业,自身发展本来就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是总拘泥于教材,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都是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或者为以实训室为主要教学场所的方式,即在教室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在实习场所是以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方式。

电子商务专业的产生就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严格的专业,所以,实践性的特性就要求电子商务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实践来完成,学校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成为重要的且必须要建立的实践场所。学校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有很多,学校可以自己建立,也可以以校企联合的方式在企业建立固定实践基地,而且实践的实践课时必须占到专业学习的一半以上,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践过程管理制度、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等。真正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得到积极参与的机会,能够真实认识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切实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的就业机会,学校要和企业积极合作磋商,让学生不断可以得到专业实施的实践,还可以增加一些就业机会。

(三)创新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一些共性特点,例如,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彼此借鉴。前者偏重技能和实践教学,而后者偏重学术和理论教学;前者所培养的是兼具高技能与一定理论修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理论功底深厚、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但是,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以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等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这3个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成败。

(一)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显著特点之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高等职业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概念是相对“工程”、“操作”而言的,包含在“应用性”这一特征范围内。而“职业性”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具体要求,要从职业岗位的角度来培养人才,要以培养人才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为重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以学科为重点,以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为教学内容,并不强调职业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职业性教育,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即要取得某种或某类职业的资格,所以不需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需要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基础课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数的1/3等,实际上就是其“职业性”的反映。

(二)应用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点是与其培养目标相关联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可分为2大类:一类为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类为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3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能是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物质形态或使之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但不必像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那样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而是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由于现场工作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所以对技术型人才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只有这样,技术型人才才能适应技术迅速发展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构建。例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课。应主要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在推行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这是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因此,应用性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更强调的是在工作现场和生产一线的直接应用性,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于研究、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于设计,是有较大区别的。

(三)实践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第3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特点。这个特点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手段等相关联,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例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构建基础是工作现场与生产一线的职业(如会计、护理)、职业群(如轻工产品制造)或覆盖若干职业的知识构成的某一类技术,而不是按学科的分类构建的。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大,目的是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开发、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等,都要求有来自生产一线与工作现场的专家参与。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则要求其具有“双师”的素质,既要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要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还要能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所以产学合作教育不仅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要方式。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和行业开展经常、广泛、类型多样的联系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师资要求、评价要求、办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为基础,以技能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而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基础,以高深学问的教学为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都归属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以及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而后者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主 要是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所以两者的关系应该理顺,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具体说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技能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这种技术技能必须是同一岗位最先进的;二是这种技术技能是以满足岗位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为宗旨的。无论这种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都必须通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获得。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的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在明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前提下组织教学的。

在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针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应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注重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职业能力。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所强调的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

转贴于 3.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能够将研究型、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技术技能操作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各种信息,能够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等。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要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实施高职教育的教育者,既要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要有校外的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双向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更要注重计算机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吻合,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为中心来考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人才培养要按岗位建立模块,而且强调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践这一环节,即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训实习。

(三)教学内容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而不强调基础理论的完整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安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实践与理论并重,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通过设置和实施大量真实的实践环节或模拟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以促进学生相应技艺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基础课的设置与学习方面,应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强调基础理论的选择与学习必须能为专业实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四)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重视“教、学、做”的合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因此,其具体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不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通常所用的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而是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训练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等。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以案例和课题组织形式出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中案例、课题教学法和案例、课题考核法成为重要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建立以“阐述案例、课题背景一自学/查找资料一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一情景模拟/实验分析/计算机分析和仿真一提出报告、实施结果、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基础上通过讨论、研究的方法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较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组织和贯通知识,可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重点

技术型人才在社会劳动总体链环中处于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这类人才除了要具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分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大体应为1:1左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虽然都能增加与职业相关的经验和能力,但有着性质上的差异。前者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而后者旨在验证专业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师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应为“双师型”,即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等。为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除了要加强专职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外,还应大量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实训任务。

(七)评价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着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适应就业的需要。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即在取得代表其学识的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该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而“双证书”或“多证书”的获取率也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评价的标准。

(八)办学形式

第7篇

论文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基。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分析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我国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的途径。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特点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选用是非常严格的。在德国。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l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后,才具备任职资格。

澳大利亚啪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严格。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主要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实现,招聘原则是: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大学文凭(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以确保任职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培训行业四级证书。

2.规范的职业教师培养机制

在德国,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教师制定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培训、考试机制,具体见图1和图2。

澳大利亚TAFE学院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的更新和企业技术发展步伐,鼓励教师进修,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和新技术培训。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获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作为TAFE学院的合格教师,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素质。

3.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很大,维尔兹堡市DAG技术教育中心共有32名职员,其中26名教师,6名管理人员,而聘用的兼职教师达到100名。莫斯巴核市职业大学有3O名专职教师,常年聘用400~500名兼职教师。维尔兹堡市科技大学有160名教师,800名兼职教师。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parttimeteacher)主要来自企业或曾在企业工作过的熟练技术人员。悉尼TAFE学院有900多个专业,在校生5.1万人,教职工4500人,其中兼职教师达2500人。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要与学院签订工作合同,一般的工作合同都是短期的,但在合同期内兼职教师必须全天候在校工作。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1~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4.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时间充足

在德国.国家认定资格的理论教师和普通教育课教师的培养,需要8年左右。技术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也需要6年以上。因此,在德国很难看到年龄在3O岁以下的职业教育教师。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的发展,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经历了“双职称”、“双证型”和“双师素质”三个阶段。但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

由于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既有专业对口的本硕士毕业生,也有中途转行的非专业本硕士生,还有通过在职学历进修的各层次毕业生。导致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复杂,职业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

2.高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

近年来我国高职师资准入门槛逐年提高,大多数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起点门槛是硕士研究生。但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高职院校走上讲台时,没有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一般高职院校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仅进行了心理学、教育学、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短期培训,而后续师资培养主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来完成,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师资“双师素质”的要求。

3.缺乏与高职教育要求相符的实训教师

由于我国用人机制的约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的工人转行;另一部分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工科学生。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转行担任实训教师的工人,虽然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往往在实训过程中只能围绕自己熟练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不能全面贯彻落实整个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担任实训教师的工科毕业生。又存在着专业理论较强,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4.教师缺乏师资培养的时间保障.自我双师素质培养动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顾及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密切相关,与系部专业建设关系较大,但与教师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在国家政策上,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无关。与薪酬多少关系不大,教师自我“双师素质”的培养动力不足。

5.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本身发展压力过大,不愿意抽出时间和人力,腾出岗位,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二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无法把握顶岗实践教师的具体操作水平的前提下,不愿冒产品质量波动的风险接纳高职教师顶岗实践;三是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够。

6.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任教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本职工作压力大。很难在学校常规教学时间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部分行业企业专家不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把握教学的能力不太自信的同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产生畏难情绪。

四、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

1.严把专业教师专业学科学历教育关

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教高厅[2002]5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

2.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教学活动都涉及技术科学、劳动科学与教学理论,所以高职教师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科学诸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才出校门就执教鞭的工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教师基本素质培养是他们成长为高职教师的第一课,更是他们双师素质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

在行业企业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的现实背景下,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是推进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奖励的政策,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并在时间上给予一定政策的保障。

第8篇

1964年,柯达伊先生担任ISME(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名誉主席后,便开始着手向世界音乐教育界推广“柯达伊教育体系”。由于诸多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我国比其他国家晚了近20年,于1987年正式接触该体系内容,并成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担任会长的“柯达伊教育协会”。近年来,与该体系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有:《柯达伊教学法之一:全面音乐教育》(Lois Choksy著,卡尔加里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杨立梅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柯达伊教授认为:首先,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声乐教育理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第三,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其中,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第四,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念,其主要体现出:“注重民间音乐教学和声乐教育”、“重视首调唱名体系和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视唱训练”、“强调音乐教材的质量”等三个方面的特点。

随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深入和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普通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已得到广泛推广,并已取得一定成效。那么,就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而言,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又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所得启示可基本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尊重本土文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悠长,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极其深厚的基础,其内容亦十分丰富。因此,要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就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特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音乐教育模式方可长久。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能够对其本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与他能以匈牙利本土文化为立足点,运行在美育轨道上,以推动对人的教育为根本目的所分不开的。

作为湖南唯一的国办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担负着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演绎湖湘特色作品能力的艺术人才的重任。因此,学院应立足湖南实际,汲取湖湘文化精华,狠抓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内容倾斜,使学生具备赏析、演绎、传承的能力。

二、借助“首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它始终贯穿于其各类教学活动。在首调唱名法中,Do的位置、高度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应作品所需而不断变化。换言之,即:无论调性如何,凡是大调音阶的第Ⅰ级,其主音均唱Do;第Ⅱ级上主音均唱Re;以此类推。唱名既可显现出调式音级的功能、特性,亦是调式音级的命名和唱名。由于这一视唱法十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综合能力,因此,首调唱名法可谓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它对世界音乐教育,乃至整个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贡献。

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视唱练耳这一专业基础课在音乐、影视、社文、戏剧等四大系中均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该课程在各系各年级中的平均课时为每周2课时。随着五线谱的普及,固定调唱名法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首调唱名法却逐渐淡出该学科领域。然而,对于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就业,视唱练耳这一基本功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质量,亦是体现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让学生熟练掌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首调唱名法”,以便其将多调号乐谱由繁变简,提高其识谱准确性,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十分必要。

三、重视“歌唱”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歌唱”即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声乐”、“合唱”等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柯达伊认为,“人声”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而“歌唱”这一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项有效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手段。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发源地匈牙利,即使是普通学校,合唱课与声乐课亦占有了相当大比重的课时。

就高等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其就业方向是相对明确的,即:艺术工作者。因此,将“歌唱”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到学院课程设置中的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更好地学会倾听、配合音乐旋律,更深刻地领悟、感受艺术的和谐与完美,增强其美感体验。

第9篇

柯达伊?佐尔坦(Kodály Zoltán,1882年12月16日——1967年3月6日)是20世纪音乐教育家,匈牙利作曲家。他所创建的“柯达伊教学法”是世界四大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该音乐教育体系包括“全民音乐教育观”“音乐教学论”及“合唱教学思想”等。在此,柯达伊教授提出了:“音乐是全民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人人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音乐教育也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学习内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声乐教育理当应当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音乐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教材应当由高品质的音乐素材组成,其中,民间音乐应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教材,被置于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用母语演唱的民谣传授给学生”“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将影响学生终身,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等颇具理论研究价值的观点。

与此同时,柯达伊教授还针对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制定了“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改革实践”“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教师和教学方法”“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等与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

该体系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得更加完善。其音乐教育观广泛影响着国内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和专业音乐教育领域。而几代研究者根据其各自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的背景对该体系的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完善,使其变得更加合理、丰满。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对高等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改革的启示

应该说,“民族性”特色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其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特色之一。且不提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精品专业”,并成功申报“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特色骨干专业”的戏剧系,单就音乐系而言,其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都自始自终地体现出了“民族性”特色。其声乐表演专业以民族唱法和器乐专业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由学院音乐系为首组织公演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声乐器乐专场均大获成功,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音乐系师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演出、比赛中所创下的佳绩不胜枚举,这也充分印证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毋庸置疑,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所推崇的“植根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值得积极倡导和发扬光大,而其目前所具有的强大的师资力量显然也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被发掘和推广的。笔者对此有如下两个建议:

1.鼓励西洋乐器专业学生辅修民族器乐

由于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发展历程、乐器发音原理、乐器演奏技法存在各自的特性,因此,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和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也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如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首调概念相对较强,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则主要以固定调为主;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的教材多采用简谱,而西洋乐器专业学生则主要使用五线谱,等等。应该说,在中国文化理念的传承方面,民族乐器专业学生相对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文化理念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大,影响力度更强。而西洋乐器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则相对较少。

然而,要让学生承袭本民族文化发展特性,就应该促使其亲身参与到本民族文化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去,而并非坐而论道,泛泛而谈。笔者认为,无论学生现在主修何种乐器,都必须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必须对本民族艺术特点和价值有足够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简而言之,即在我院主修西洋乐器的学生能够在主修课程完成的情况下辅修民族乐器,使其通过辅修课的学习能够熟知民族乐器发展的历史,了解民族乐器的自身特点,并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以实现培养本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教育目的。

2.增加合唱课程受教学生范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某一门表演技术,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素质,以此有效应对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不断递增的需求,达到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

笔者认为,就我院目前情况而言,最适宜在六大系部学生中推广的便是合唱课程。众所周知,合唱课程是一门适合音乐专业学生和非音乐专业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该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在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其理念的影响,合唱教育被广泛普及,国民音乐素质由此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我院该专业课教师人数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因而,在全院学生中普及合唱课程切实可行,各专业系部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音乐素质将普遍得到提高,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集体凝聚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在世界文化交融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术类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融入其中,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国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土和本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积极创新,大胆尝试,以期达到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的教育目的,并使本民族文化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袁善琦.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3).

\[3\]李方元,吴祖英.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2002,(3).

\[4\]陈晓.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释读\[J\].大众文艺,2011,(17).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体化;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决定了会计教学必须坚持手脑并用、学练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而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这种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办出特色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厌学的现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根据对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要成功地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和与专业规模相吻合的教学设施,还要对原来的专业课进行课程整合。而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可以试着通过以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多途径培养,造就双师型教师。

1、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明确带教目标,落实带教措施,定期检查带教结果,传、帮、带是人们熟知的对快速培养年轻教师的一条最有效的传统的方法。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也要切实地执行这个传统的方法。现在刚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他们的共同特点为:理论知识较强,但实际应用较少,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经验较少。就算是已经有一定从教年限的专业理论课或实习指导教师,由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如果由上述的教师马上独立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无助于他们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首先认真选择好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较丰富的教师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让年轻教师或只有单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学徒的形式跟着学习,拜师学艺,时间一般应为1-2学期,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为以后的独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积累教学经验,实现教师的理实一体。在经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和培训学习后,年青教师对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一体化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要大胆地磨练、任用年青教师,让这些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工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安排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协助、辅导第一次担任一体化教学工作的教师上好这一门课程,这样既确保了教学的效果,也锻炼了任课老师,使任课老师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任课老师逐步趋向成熟,逐步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2、加强校外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机构、学校进行学习和实际训练,强化实践性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强化培养职教教师的实践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专业实践。职教教师“双师型”专业发展目标,需要改变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要让学校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多到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训。

二是加强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习得,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唤醒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它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3、多组织年青专业理论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入企业的一线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学习,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深入到行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具体岗位技能培训,能弥补教师操作技能的不足,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让他们从实践角度来提升教师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并能帮助教师重点了解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进行产学研实践探索。学校还应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在一定期限内,都必须取得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并增强教师的实际“双师”能力。

4、从相关院校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大力引进“能工巧匠”和各类专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这一方面,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可以邀请财会专家来学校做讲座或技能大赛的评委或指导;二是可以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做专业教师;三是可以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行业专家到学校做实习指导教师,同时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请企业专家来学校指导一体化教师,协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老师开展相关技能的技能辅导。

专家进入学校可以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传授给学生,也与本校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互补,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结合。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可以通过以上的方式方法去努力培养教师,从而帮助教师较快地成长为一名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实践操作技能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并通过教学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使高等职业学校的迅速发展得到有力的师资力量保证。

参考文献

[1]郭亮,晋波.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4(7).

[2]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的衔接新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06(11).

第11篇

关键字:高等 职业 教育 课程结构 研究

一、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概述

1、课程结构的概述

课程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课程的架构,根据各个地方的教育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它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学生的选择,又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如何设定有效的课程结构,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内容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准则,合理调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安排,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由课程的多方面因素组成的,其中包括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宏观课程有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观课程可以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微观课程就涉及到了教材内部的结构。

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来,各个课程是一个整体,但是课程的选择,如何设定这些课程,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补充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应该遵循当前的社会因素和外部环境来设定,比如说国家对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那么当前的课程设定就需要以会计类课程为主,填补国家人才的空缺。探寻市场需求和课程结构设定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有效合理的设定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二、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对比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模式

从我国开始推行义务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可以说是延续了普通教育的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转变为当前高职课程的结构;第二,安插实践课程去实现课本上的专业知识;第三,延用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课程,在增加相对应的知识点,来构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总的来说,就是以课本知识为主,实践求证为辅的一种教学结构。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越发的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性和难发挥性等特点,但是由于各个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难以把先进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机构全面推广,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国情,抽丝拨茧,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

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主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为主,这种结构模式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很多欧美国家,这也是当今比较先进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学校会针对性的聘请一批专家,根据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和学校教学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然后制作成教学大纲运用到教学中来,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保证了相对应岗位需求人才的培养。但是针对这种结构模式,又过分强调了实践能力,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限制了学生以后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国外教育部门加强了基础知识课程的部分,实现了理论结合实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工作生涯中更快的适应工作,提高了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

三、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对于专业性知识的研究还很薄弱,课程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能够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素发生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方面,所以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合理做出有效的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发挥出课程之间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结合成功经验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成果,不断的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理论,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 实践意义

虽然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依旧要积极的吸取国外的先进的理念,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鉴于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偏差,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调整是非要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凸显了学校的特色,而且使学校和人才市场之间的供求更加协调,走一条与市场经济协调的课程结构,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储备更多的力量,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四、研究的回顾

通过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组成,我们可以比较有针对性的做出措施,不断改进课程结构中的漏洞,并且能够有效的把先进成熟的课程结构引入其中,更加合理去安排课程,充分发挥各个课程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合理的针对性措施;再者,拿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对比,我们可以站在多个角度去分析,并且借鉴先进成熟的结构模式,去弥补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不足,构建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为之后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有效的资源。

五、 小结

经过多方面的阐述和对比,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更加契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本文所涉及的方面又过于片面,希望有更多教育事业的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对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结构的不断改革和调整提出更多有利的观点,培养更多迎合市场经济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群,林来寿,.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效果评价:一项实证研究[J].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7:74-79.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化;问题;人才培养;策略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养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走技能培训化的道路,忽视理论学习,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训,这种教育是存在弊端的。其实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教育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实践技能培训,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忽略理论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技能培训教育,这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相宜的,高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开展技能培训方面,很多学校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更多地是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培养人才。学校通过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模拟生产性和生长性实训等活动,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每一个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用到的技能,进行分解,贯穿于培训过程中,通过系列的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术。通过这种技能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化的教育方式,学生也确实可以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应用自己的技术开展工作,完成工作任务。但这种教育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忽略了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难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理论知识,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滋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探究知识技能的拓展创新能力较差。实践也证明,单纯的技术型人才,是很难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这类技术型人才在工作中,缺乏创新,不会合作,个人发展空间狭窄。他们的职业综合素养不高,也很难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走职业培训化的道路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种教育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规律,是难以成功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1.正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走上技能培训化的道路,主要是因为,学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解存在偏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技能培训就可以实现的。其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强调高技能,同时也强调高素质,通过技能培训化教育道路确实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高素质是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衡量,而综合能力必须要在科学系统化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忽视理论教育,只重视技能的传播是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要明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包括的主要内容,以此为指导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教育的效果。2.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分析专业课程性质和完成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条件,要能对各种实践教育方式进行灵活应用,构建科学的技能培训体系,以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同时还需要兼顾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考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必须要具备的素养,完善理论教育环节,依托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构建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习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进行技能实践,发展综合能力。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学生就业范围进行界定,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根据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各种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形成课程体系,对所有课程及性能有效整合,设置好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设计好专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要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3.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第一,要加强学生职场应变素质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掌握捕捉职场信息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保障。第二,要加强学生专业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创造条件,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教育,要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以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三,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之外,学校要开始文化素质课程,要能够通过这种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丰富社会人文知识。另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把学生由校园内引向校外,使学生能够积极接触社会,分析研究社会现象问题。要多开展一些研讨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公开场合多露面,多发言,锻炼学生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第13篇

论文摘要:教材建设是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对教材的遴选、组织编写以及出版发行等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更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教材体系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06~2008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3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  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  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  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 

3.2.2制订教材编写大纲  组织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并对照调研报告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制订教材的编写大纲。编写人员来自3个领域:一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二为相关学科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三为医学科研、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保证对本学科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际需要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第14篇

论文摘要:教材建设是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对教材的遴选、组织编写以及出版发行等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更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教材体系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06~2008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3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超级秘书网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

3.2.2制订教材编写大纲组织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并对照调研报告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制订教材的编写大纲。编写人员来自3个领域:一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二为相关学科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三为医学科研、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保证对本学科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际需要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第15篇

关键词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43-03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医文化和培养中医临床技师的双重任务。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医师,成为目前中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身就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词的综合体,涵盖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人才培养定位。因此,中医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不是过去高等中医药专科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中医药教育方式[1]。依据国际教育标准(ISCED)的分类方式,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属于“职业准备”的教育范畴,其人才培养定位不是专科医师,也不是科研能手,而是能够从事中医药服务事业的专业人员。中医护理、中医保健、中医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需求量逐年剧增,这为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从业岗位,也明确了中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要求,就是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熟练医疗保健技能的合格毕业生,从而为中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设置等提供依据。

二、中医高职实训模块的设置

中医实训是以中医理论课程为指导,以中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医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实训课程不同的是,高职实训课程以实用、熟练、模拟为标准,力求学生通过实训在理解中医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同时,能娴熟的进行医疗保健各类技能的正确操作,达到毕业就能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学要求。根据课程设置,将实训分成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中医社区实习模块等五大模块,并实施实训单独考核评定的机制,确保实训课程的培养质量,避免以往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训考核的弊端。

(一)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

中医的学习首先是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以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五运六气选读、古诗词赏析等文化积淀课程和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等中医理论课程为主线,以学校运气教学基地为平台,通过节气气候特点图片展、诗词创作大赛、运气推演罗盘制作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运气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在生活中凝练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性的总结,以及其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健康维护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

随着国家对中药及中药保健食品的大力开发,很多药食同源的食材与中药,以其特有的四性五味对不同体质的人群的重要保健作用,已逐渐被大众所认识。让学生认药识药是运用药食调节人体的基础,同时针对目前医药市场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中药鉴别也尤为重要,而药物的正确煎煮方法也是影响药效发挥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以中药学、中药鉴别学、方剂与中成药等课程为主线,以学校七星百草园教学基地、模拟药房、方剂实训室等为平台,从药物的生长环境、药物种属分类、采摘季节、入药部位到药物炮制处理、真假药物鉴别、不同药物煎煮方法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训练。经过一年的实训环节,学生在完成学业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后,能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满足了医疗服务机构及药企对中医高职学生工作能力的需求。

(三)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

对于中医高职学生而言,护理与急救是其专业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服务岗位的技能要求,而中医急救则是医疗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本模块,以中医模拟实训室为平台,将中医护理学、中医急救学等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级别病人饮食、饮水、卫生及保健、心肺复苏等多方面进行训练,并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病、哮喘病等临床常见病病人护理进行实战考核,以加强学生对护理与急救知识要点的掌握。

(四)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

中医针灸与推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和保健方法,尤其是对于高职类中医学生而言,特色的外治法是学生从 事医疗服务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模块将中医按摩手法、艾灸方法、刮痧操作、微波理疗等医疗技能作为重要的实训点。以经络腧穴、推拿手法等课程为主线,以模拟病房为平台,采用模拟病人和互换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间可以通过互换体验式方法练习手法,感受治疗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人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达到实训教学的训练目的。

(五)中医社区实习模块

经过模拟医院的系统训练,学生全面掌握了规范的医疗服务技能,实战是检验和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因此,学校与多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实习可以通过实战,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了解自身医疗技能有待提高的方面。实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实习的典型录像在班级内展示,以微课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学习,并进一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完善实训效果。

三、模块管理及考评机制

(一)实训课程独立开设

目前大部分中医高职教学中,理论课时由原来的70%下调至50%,实训课由30%上调至5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2]。以往的实训课程都是与理论课融合在一起的,每门课程均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这样的教学优势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训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而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中医的理论研究人员和临床专科医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要加大中医高职课程的改革,将中医实训课单独开设,形成一个由浅到深成系统的训练机制,在整体教学课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实训课程的整合。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将中医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独立,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其优势是将实训形成体系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一定要保证实践教学有理论知识点的支撑,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适用于实训课程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对实训每个操作点的针对性评价。在实训课程独立开设伊始,课程组将每学时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操作点进行赋分和标准制定,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每名指导教师负责对10~15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每学期将每单元成绩综合后占本课程成绩的80%,加入期末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占20%,总分作为学生一学期实训课程的最终分数。这种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更注重日常实训环节的实训效果,提高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四、社会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通过整合中医实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学生实训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医疗技能有了快速的提高。2015年6月,采用实训课程模块化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学校跟踪式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和意见反馈的调研工作,并与传统实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用人单位中有区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保健及管理机构、私营及个体中医门诊等,基本满意度达92.3%,较2012年调研的基本满意度74.6%高出近20个百分点。首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投入工作的状态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反映毕业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诊疗技能,能用按摩、刮痧等简单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与认同,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保健。其次,用人单位反馈,本届毕业生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能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答常见医疗问题。第三,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有较强的自信心,较以往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医疗服务工作。综上,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拥有了从业的信心,也能够从容的对待服务对象,同时全面的医疗技能也赢得了被服务人群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余甘霖.中医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教育,2005(2):68-71.

[2]王录军,姬水英,牛菲,等.中医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4):128-130.

On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Qin, Su Xi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substantial distinc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from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f the file spirit of“Decision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4, and the education idea of“six melting, eight together”, TCM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providing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new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