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存在问题及解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农业早已从传统的人力耕种转变为以科技为主的智能化操作,这既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所带来的改变,又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体现。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中供给和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遇到的难题,达到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目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r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长久以来就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政府部门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科学技术供给。然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真正面临的问题却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明显短缺。
首先,农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技术成果与实际需求相匹配,而当下由于农业技术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科研环节与生产环节严重脱节,造成供需不平衡。农业以其层次丰富、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于技术成果的需求是多样化和优质化的,因此单一的农业技术并不能作为有效供给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考虑到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对于农产品加工技术不够重视,所以创造出的综合配套技术成果极其匮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长久需要。
其次,农业技术良好的应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推广之上,但由于当下的农业科研成果存在转化率低的现象,并且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导致推广过程困难重重。从技术供给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自诞生之日便局限于实验室和试验田,没有真正走进现实生活中;从推广体系的角度来说,结构不合理导致基层推广人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严重不足,管理不完善也使得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以行政机构为主体的管理机制效率低下。我国农业推广的行政机构主要是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对各级推广机构行使人事权、财务分配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这种高度集中的领导体系使得各级推广机构在开展工作时束手束脚。
再次,推广资金落实不到位导致相关工作难以进行。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推广所需的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但从个体角度来看,越偏向于下级的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越难以获得到手的推广资金,甚至有大量的基层推广人员既缺乏收入保障,又缺少装备协助,赤手空拳式的单干注定难以成功。
最后,基层推广人员普遍素质低下,难以发挥带头作用。当下农村推广机构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无法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推广队伍,这使得参与推广的基层推广人员缺乏专业性和积极性,在进行试验示范工作时难以发挥既定效果。
2 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现状的原因
第一,农民受土地经营规模的限制和生产资金的制约,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和应用无力争取。我国大多数农民都不具备充足的原始资金用于引进新技术,即便有政府部门的扶持,在选择技术时也略显被动。另外,我国农民所拥有的可用于经营的土地面积严重不足,无形中为引进新技术增加了成本负担。同时,个体户在将应用新技术时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科研机构时所要承担的成本过大,获得的利益极少,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阻碍。此外,以个体为单位的农民所拥有土地较为分散,所以从规模上难以大面积应用机械。
第二,农民群体普遍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质不高,在吸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时也力不从心。农民作为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和技术应用的主体,其本身的教育程度和思考方式直接影响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和传播。相对的,农业技术推广者在考虑到这一情况时,也会在主观上影响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如此一来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陷入恶性循环。
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策略
第一,从制度上对农业科研体系进行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现存的农业科研体制急需改革,并且要把改革的重心放在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上。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原本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相互联系,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环节和转化过程。
第二,通过合理的方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所带来的效益,因此应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来改善规模。比如,通过稳定土地承包权并扩大农民在土地使用权上的自由度,促进土地的集中使用;鼓励农民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拼凑聚合,应对大规模的技术实施;引导并加强农民与专业性合作组织的联合,以实现共同开发与获利。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认知与素养。首先,对农民群体开展分批次、分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出掌握相关技术的示范个体,以形成连带效应;其次,对具有示范作用的个体,加大表彰力度和支持力度,有利于普及科学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最后,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农民群体建设农业技术产业链,有效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并加大技术需求。
第四,加快建设与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以增强其实用性。政府部门应带头建立农业推广体系,设置专项资金扶持制度,重视对于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丰富推广内容和推广措施,通过一系列专业法律制度来保护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新品种保护法、成果专利法、技术市场管理法等。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过程,从而推动农业发展。
4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机制创新
第一,创新人事管理机制。进行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促进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改变农技推广中管理队伍建设领导岗位,将经验丰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久的人员。提升到领导岗位,实行新的管理模式。
第三,完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制度的建设,相关的领导和各级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对考核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第四,切实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建设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力度,在资金和技术层面给予支持,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尤其是进行农机站的建设,对相应的设备进行及时购买。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提升其责任意识。进行技术人员的储备建设,不断为农业技术推广输送人才。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14-2
从2008年起,黑龙江省被国家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采取商业保险公司与各级政府联办共保的形式,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为全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6.41亿元,同比增长17.29%。其中,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6758万亩,同比增长11.05%,覆盖率37.13%,较上年同期提高3.53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种植业保险赔款4.86亿元,受益农户达30.59万户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呈现一些问题,本文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步恶化,灾害频繁,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近几年的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分析
1.1.1 保险标的分散,农业保险点多、线长、面广,经营分散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农村交通不便,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逐户承保和逐地块查勘等方面有一定难度。
1.1.2 经营方式单一 目前农业保险公司开展的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在垦区推行“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互助式保险模式。
1.1.3 逆选择现象普遍存在 在农业保险投保期间,农民往往选择性地参保,有目的地投保风险较大的标的,使危险集中。大量逆选择行为导致保险公司赔偿金额剧增,农业保险发展资金周转困难。
1.1.4 农业巨灾风险难以规避 一般性的商业保险可规避“巨大风险”,一般约定战争、骚乱、核爆炸、地震,甚至酒驾等均不属于保险责任。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有不规则性、突发性、损失巨大等特点,“特大灾难性事故不会发生”这一可保条件不能满足,从而使农业保险的超赔风险始终伴随左右。
1.1.5 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保险公司无法详细准确地了解农民参保的实际信息,如种了几块地,每块地种什么品种,地块的名称、位置、边界四至,每块地的品质特征及风险程度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黑龙江省地域广阔,信息量大,且保险标的处于动态中,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详细信息。
1.1.6 农业保险专业性强,人才匮乏 农业保险工作涉及农学中的植物学、畜牧学以及气象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但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现状是,有丰富的农业保险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这给大规模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带来许多困难。
1.2 从农民的角度考虑
1.2.1 农民缺乏风险意识,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 几千年来传统思想影响,农民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想法,在农业保险推广的过程中甚至有农民认为这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农业保险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保险从建立到制度完善,花了近50年的时间,而我们农业保险工作刚刚起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完善。
1.2.2 农业保险的高费用与农民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 其一,农业生产受自热条件影响较大,有受灾害频繁、广泛的特点,保险的费用与费率不可能减低。其二,黑龙江省地广人希,农户与农作物种植地块分散。目前保险公司仅在县一级设置,且县级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不多,无力深入乡村开展保险工作。若深入乡村,交通不便,业务成本增加,增加的成本势必转移到农民身上。其三,借鉴国外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农作物保险的费率一般在2%—15%之间,高于其他财产保险。而投保人是农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缺乏投保的支付能力。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的低收入之间的矛盾,成为农业保险工作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
1.2.3 缺乏法律法规支撑 一方面,缺乏法律的支撑。目前我国尚无明确的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仅《保险法》第150条有“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不足以支持农业保险工作。二是缺乏强硬的政策支持。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充分利用财政与金融政策手段,结合市场机制,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确保农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政府的红头文件为支撑,但是地方财政保费补贴不具有可持续性、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不能有效地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削弱了农业保险的吸引力,导致农民对投保农业保险缺乏积极性。
1.2.4 经营管理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存在管理问题。一是定赔理赔工作难。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付应根据灾害发生的价值计算,但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未来的产量、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未来的市场价格较难,保险公司的赔付与农民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道德风险防范难。从农民的角度考虑,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事先确定的预期收益,因此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分辨较难。作为被保险人的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保险知识有限,容易出现交保险容易而理赔困难的情况,影响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
2 解决措施
面对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2.1 从政府的角度考虑
2.1.1 加快立法工作 专业的农业保险法是农业保险工作顺利有效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应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和保险业务的协调运作。
2.1.2 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具有非盈利的性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双重支撑。就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财政补贴制度。如黑龙江省,应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情况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在现有补贴范围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保险费补贴的投入。二是提供税收优惠。因农业保险的非盈利性,发达国家都对农业保险经营者实行免税政策。可借鉴此经验,减免经营农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及其他税种,提高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2.1.3 建立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自然灾害发生有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相关性,保险公司无法分散风险,经营风险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建立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一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最大限度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二是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基金主要由国家、主管部门与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组成一旦出现巨灾补偿,除了利用再保险机制转移风险外,剩余部分可通过农业保险风险基金来弥补保险公司因巨灾风险的亏损。以上两种方法,可增加保险公司的效能,保险公司无后顾之忧,可分出精力开发更多灵活有效的保险险种,促进农业保险业的发展。
2.1.4 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对于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农业保险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新鲜事物,农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受。笔者建议,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广播电视系统、墙体广告、文化下乡等文化娱乐形式,大范围宣传农险保障意识, 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功能有一个直观和正确的认识。二是宣传到村,保险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县级公司要宣传到位,深入村镇,增加宣传力度,提升保险公司的形象和服务。三是结合已经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农险理赔事件进行宣传,使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2.2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
2.2.1 健全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业保险需求巨大,应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如上海的“安信模式”、吉林省的“安华模式”、浙江省的“共保体”模式以及法国的“安盟模式”等,借鉴这些模式的有利部分,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探索由政府成立非营利性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
2.2.2 建立灵活多样的投保机制 农业生产中,农户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标的,在自愿投保的前提下,逆选择就难以避免,增加了赔付率。可以借鉴车船险的经验,实行强制投保和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强制保险,以减少逆选择和营销费用,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而对附加值较高的农副业产品,可采取自愿投保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投保机制,需要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基础,如强制性保险部分,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补贴。
2.2.3 加强对农业保险人的培训和管理 黑龙江省农村地域辽阔,县、乡、村分散,农业保险服务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农险人来开展业务。保险公司需要对农险人进行上岗前培训,加强管理。一是农业保险人的农村化、本土化,在县级公司重点培养镇村级农险人。二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人的培训。制定并实施强有力的人才培养及储备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地挖掘农业保险人才,提供业务培训,通过农业保险人细致的营销工作,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的接受度。三是加强对农险人员的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符合农村实际的农险人业务管理和业绩考核办法。
2.3 从农民的角度考虑
2.3.1 增强参保意识,获得保险利益 农民投保农业保险,运用保险机制转移农业风险是大势所趋。在农业保险及养老、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后,农民投保意识逐渐增强。农民是农业保险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应根据农业保险的费率缴纳保费。同时,农民可通过多种途径分摊保险成本。一是由政府补贴农民部分保费,另一个则是农民将一部分保险费通过市场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2.3.2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降低保险成本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黑龙江省广大农村生根发芽,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身份代替单个农户投保保险,可增强农民与保险公司的谈判能力,维护农民利益。同时,团体保险可降低道德风险和心理风险,节约保险成本。
参考文献
[1] 王锡桐.城乡统筹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4,(01).
[2] 史建民,孟昭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3,(09).
[3] 吴刚.农业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与借鉴[J].商业研究,2001,(02).
[4] 郭永利.关于农业保险现状和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保险,1996,(03).
[5] 李军.农业保险的性质、立法原则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01).
[6] 陈观明,范金枝.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稳定增长[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02).
[7] 高伟.促进我国相互制农业保险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8,(06).
[8] 田吉生.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策略研究——兼谈浙江农村保险[J].中国保险,2007,(12).
[9] 谢汪送.农业保险:上海经验与安徽发展之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
关键词:农业(种植业)、保险、解决办法
一、现状
农业保险是指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其他商业保险相比,其显著区别在于农业的可保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是云南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县之一。罗平县常年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生姜、烤烟、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9种农作物,近年来,由于干旱、冻害、雪灾、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各种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部分地块甚至绝收,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灾害受灾之后除政府对一部分生产、生活困难户进行救助外,灾害损失的绝大部分由农户自己承担。在我国是80年代开始就设立了农业保险,但由于实行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因为利薄甚至亏损而到导致逐年萎缩,2004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业保险工作,通过在全国各地试点,农业保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罗平县的农业(种植业)保险起步较晚,几年前由财政、农业、保险等部门调研和讨论过,但没有具体实施过,直到2012年,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把农业保险作为降低农民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在罗雄镇、板桥镇、九龙镇、马街镇等四个镇开展了玉米和水稻保险工作,其中玉米1万亩、油菜3万亩。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法为。
1、成立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了2012那玉米和油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和人保财险罗平支公司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县气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和人保财险罗平支公司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人保财险罗平支公司,办公室成员由人保财险罗平支公司、县财政局、县农业局抽调专人组成。罗雄镇、板桥镇、九龙镇、马街镇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2、拟定实施方案。由县农业局、县财政局、人保财险罗平支公司拟定了《罗平县2012年度玉米和油菜保险实施方案》,并由政府办以文件形式下发到相关单位和乡镇。
3、落实各项措施。各乡镇接到实施方案后,在县农业局、人保财险罗平支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广泛开展了玉米和油菜保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界定了实施范围和面积,认真做好了干旱、冰雹等对玉米和油菜造成损失的报案、查堪定损等各项工作。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罗平县的保险工作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工作开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种植业)保险工作成效还不明显,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新措施、新办法。
1、农民参保意识差。大多数农户认为参加保险既然是自主自愿投保,政府就不要干预,以农民自愿为主。农户缺乏风险意识,对灾害发生率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参保交了钱如果没有灾害,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支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仍有部分农民选择由“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缺乏风险补偿意识。部分农户有着较好的生产经验,对旱涝保收的地块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主观上就不想投保。
2、核定面积难。保险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农户,群体庞大,农作物生长期长,地点比较分散,投保大户少,开展保险工作量大,导致保险工作推进速度慢,面积核定困难。
3、保费收取难。主要原因是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主动投保积极性不高,虽然投保农户每亩地负担几元钱保费,散户缴纳保费主动性不够,有的农户不理解,不愿意掏钱,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基层工作人员逐户上门登记投保和收取保费,从村级收取保险费非常困难。
4、定损难。农作物有一定的生育期,不同时期受灾、损失程度不同,勘损机构难以认定损失,赔偿费难以实现公平、公正,由于报案不及时或者没有主动性,掌握农户受灾情况难度大。
5、保险金额低。油菜每亩保险金额230元,保险费率为6%,每亩保险费为13.8,农户要承担1.38元;玉米每亩保险金额275元,保险费率为6%,每亩保险费为16.5,农户要承担1.65元。保险金额低,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保险意识不强、保费收缴难度大等问题。
6、理陪不及时。由于去年到今年以来,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各乡(镇)均不同程度发生了自然灾害,种植玉米和油菜的农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2012--2013年玉米、油菜保险理陪大多数至今还未兑现,严重影响今后玉米、油菜及其他农作物的保险工作。
三、解决办法建议
1、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农户对农业保险工作的意识,扩大农户自愿投保的范围。
2、鼓励专业组织参保。鼓励大户、庄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组织投保,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3、强化工作职责。强化农作物勘察定损专业机构的工作,确保理赔工作及时到位,增强赔付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一、引言
农业职业学校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约有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没有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就不会得到彻底繁荣。职业学校农业专业的学生百分之百来至农村,农民的子女,他们对农业耳濡目染,看到父辈们的辛劳,许多学生从小就有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想法,只是受到“三农问题”的困扰,他们对从事农业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观念,加之农民盼望子女跳“农”门的思想左右,给职业学校农业专业招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浅析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技术竞争是国际竞争的实质,但是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怎样的农业技术,最终发挥作用都是要依靠农业劳动者,所以,农业劳动者在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劳动者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方面存在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目前的客观事实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其中人才差距和知识差距是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业收入增加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农民的内部条件因素同样应该引起重视,而且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也是挖掘出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过去主要依靠勤劳致富的方式,已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向知识致富和科技致富转变。所以,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
3、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应该把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作为现代农业在事业教育的主要阵营,以中等职校农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行业的内部培训作为主要辅导教育体系,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把农业职业教育认为是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的观点是很片面的。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的体系,认清自身定位,使之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学员创业意识淡漠
虽然中等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仅仅关注学生参加了哪些创业比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这些却成为了中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被迫参与到创业赛事当中,却不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谈不上开展实践性的创业活动。
2、中等农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职业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理论尚未形成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开设的中职学校农业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存在间课时较多,内容狭窄且缺乏针对性,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具备等问题。而且其他学科专业的教育没能够与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沟通与结合,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3、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并不具备实践创业经验,他们多是从事就业或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无法从实际创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很显然,当前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此一来,使得创业教育往往倾向学术化、课程化,无法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开展创业活动。
四、改进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扩大招生规模
首先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实现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农工商结合理念转变,改变仅仅开展种植业农业生产,发展大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倾向,着力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满足农村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改变仅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认识,扩大服务范围,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富裕等问题。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以培养国家干部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模式,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出能够有效服务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专业结构的多元化。保护传统农科专业,并对其予以改造完善,对其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更加重视教学范围的拓展,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发展,关注农业产前产后的系列问题。同时,在专业结构和学科领域拓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
3、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1.1种子问题
1.1.1个别品种可能存在越区种植的问题
多年出现“自老山”,气候条件好,能发挥熟期长的品种的增产优势。今年预报的≥10℃的积温2250-2300℃,是比较高的一年,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在选择品种上产生麻痹思想,盲目购买生育期长、产量高的品种或未经国家和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品系种植,易出现贪青晚熟。
1.1.2存在着种子不包衣,白籽下地的问题
当前我市有些农户播种时白籽下地,不进行种子包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拌种时期不对,有些农户不是在播种前1-2天进行拌种,而是现拌现播,造成播种发滞,出现下种不均和磕籽现象;二是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区地下害虫发生轻,防治与否差异不大;三是当前市场上出售的种子处理剂品种繁多,有的就是叶面肥类的,只起营养作用,用后效果不明显。目前白籽下地的趋势呈加重的趋势。
1.1.3存在良种良法不配套的问题
不同品种要求的密度不一样,栽培方法也不同。可是,农民在生产中不按照品种特性配套相应的种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植密度不合理,不管什么品种,密度都是一个样;现在玉米种植密度过大,单条播15-18cm,全市从2012年看,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在7-7.5万株,有的公顷密度达到10万株以上,远远超过了品种要求密度,不能因品种、因土壤进行合理密植。二是管理不配套,比如有些感温性强的水稻品种,苗床温度管理不当,出现高温,易造成早穗现象。三是不管品种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都采用一个施肥水平。
1.2由于今冬雨雪集中雨雪封地,春季可能出现涝灾,出现延误大田播种进程、影响播种质量的问题
局地有内涝出现,易造成播种延迟,特别是低洼地块要早一点做好排湿除渍的准备,避免因低温内涝延误播期 ,一定要抢前抓早,适期早播,并因地制宜采取保全苗措施,一次播种保全苗。
1.3个别病、虫、草害及药害发生较重问题
根据2013年气象预报及今年秋季病虫害越冬基数调查结果,结合全市作物布局、品种、栽培管理等情况综合分析,预计2013年我市病虫草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年。预计水稻立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大豆灰斑病、瓜类疫病、甜菜根腐病、甜菜心腐病、马铃薯早晚疫病等病害有偏重发生趋势;玉米螟有达到重发生的可能,苗期地下害虫、斑须蝽蟓、跳甲、叶甲、大豆蚜、蓟马及水稻潜叶蝇仍不可乎视;气象条件有利于杂草种子成熟及多年生繁殖器官存活,预计局部区域农田草荒将较重发生 ,此外,土壤湿度大、除草剂用量大的地区,药害现象将较普遍。
1.4存在着施肥不科学的问题
一是施肥比例不合理,没有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水稻氮、磷用量大,钾肥用量少;大豆氮肥用量大,钾肥用量少;玉米总体施肥量不足。二是存在着施肥方法不当,只施种肥(口肥),不施底肥,肥料都施在种下5-6厘米处,做不到全层和分层施肥,易出现前期肥害,后期脱肥现象;三是重化肥,轻有机肥。
1.5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我市存在着水稻种子精选不到位,水稻播种跑粗走样,水稻苗床及育苗管理不科学,如置床不松暄、种子不用盐水清选、苗床温度控制不好等等。大田除草剂用量过大,用药时期不对,药害严重,水田整地质量差等。
1.6部分地块可能出现长残效除草剂残留药害问题
由于市场导向,我市水稻、玉米、籽用南瓜、马铃薯等高产高效作物发展迅猛,在选择地块上空间小,进行盲目种植,会出现药害问题。所以在选择地块和种植作物时应科学理智,调查清楚去年除草剂应用情况,确保作物安全。应用过茎叶除草剂的大豆、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时应谨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旱改水的水稻育秧田,绝对不能选在有药害的地块上,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1.7低洼地块可能出现短时涝灾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盛夏降水集中,短时阵性强降水次数较多,部分低洼地块易发生短时洪涝灾害,我们要及时,发现有积水地块要及时挖沟排水或采用强排措施。
2.解决的办法
根据2013年气象预测分析及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今年农业生产要坚持“抗低温、抢春种、抗内涝、促早熟”的方针,重点要抢种抢管,做好战低温、抗旱、抗涝、防病虫、促早熟工作。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生产意见。
2.1选择优质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品种是增产的首要因素,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建议平原乡以四积温带品种为主栽, 严禁越区种植 。山区乡以五、六积温带的品种为主。
2.2合理轮作,预防药害发生
要科学轮作调茬,特别是确保大豆田、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的安全。在除草剂正常用量条件下,凡是施用过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异恶草松的大豆田,第二年不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甜菜等作物。
2.3早准备,抗低温、加强管理、确保苗齐苗壮、丰产丰收
合理选择地块,玉米、甜菜和晚西瓜等作物要选择有深松基础的平岗地,低洼地块在没有药害的情况下最好种植水稻。
旱田要因地制宜,坚持适期抢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的原则。对于必须起垄的地块要早动手,实施顶浆起垄,及时镇压。各作物要适耕期内抢播,将作物播在腰窝里, 在播种过程中要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措施,高质量、高标准播种,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2.4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大中微量相结合,可以配合使用复合菌剂。 大豆控施磷肥用量,增加钾肥和中微量元素施用,也可选用根瘤菌剂拌种,水稻前期控施氮肥用量,增施钾肥、硅肥和锌肥,后期缺氮造成水稻上四片功能叶片早衰,在施用返青肥的同时增施奕源生物肥,解决后期缺氮问题,提高千粒重、出米率、米质,增产增效;避免后期施氮肥造成氮肥过量,出现稻瘟病大发生、倒伏、出米率低、减产等问题。玉米要做到基肥、种肥、追肥相结合,尽量避免一次性施肥。
2.5预防为主,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水田防治水稻恶苗病,可用咪鲜胺类药剂,严格按照药剂说明浸种,浸种要浸透。防治水稻青、立枯病,在正常调酸的基础上可用恶霉灵、甲霜灵、福美双等药剂进行床土消毒。
1. 农业机械维修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机向小型化发展,农机保有量迅速增加,农机维修市场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问题,为了减少这一负面影响,必须要加强维修管理。当前,常见的维修事故有以下几种:
1.1维修设备不够完好
完好的维修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些乡村网点缺少必要的维修设备,但仍然进行大修,埋下了安全隐患,加大了事故的发生率。
1.2排除故障不切断电源动力
这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不切断电源动力进行维修是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的,尽管农机监理部门对这类事故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伤亡事故仍然不断。
1.3 部件维修不到位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大多数为私人所有,一些人贪图利益,日常管理检查不到位,维修求快,导致维修事故频率增高。
1.4维修技术水平低
维修人员受维修技术水平限制,不懂拆装窍门,盲目操作,方法力度不恰当,影响维修质量。
1.5维修人员缺少驾驶经验
一般情况下,维修后的拖拉机需要经过驾驶实验,检查维修是否到位,但是很多维修人员驾驶经验不足,常常导致各类事故发生。
2. 解决方法
2.1加强对农业机械维修系统的经营与管理
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经营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维修的经营管理同样需要围绕经济效益的中心目标展开活动,这就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管理,对维修技术政策方针措施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建立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对于设备的剩余寿命与最佳使用寿命有明确的认知,分析其费用,并对设备修理、改造与更新进行有效的分析,做出评价,选择技术经济最优的方案,为维修提供有力的依据。
2.2提高维修技术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对维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设备诊断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发展迅速减少了一些由于盲目维修导致的材料损坏与人力的大量浪费,我们称这种维修方法为预知维修,它取代了过去的定期维修与事后维修,与之相比,预知维修减少了机械引起的灾害、增加了有效的运转时间、缩短了维修的时间、提高了设备的生产率。但是一旦缺乏用以确定缺陷的检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要的费用高于诊断得到的收益,不宜采用预知维修方法。
2.3延长农业机械的经济寿命
从农业机械维修的经济角度来看,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与更新都要以经济寿命作为依据。所谓经济寿命就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受到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的影响,导致设备的使用经济性降低,如果设备继续运行,必然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设备运行到一定时间由于费用迅速增加,此时必须要进行修理才能保证其可以在合理费用范围内运行。每循环一次,费用与前一次相比就会有一定的增长,运转周期就会变短,经过多次循环,可以考虑更新设备。
3.保养
与维修相比,农业机械的保养更加注重日常管理,在农业机械的保养过程中要遵循“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切实执行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要根据主燃油消耗量来确定保养的周期,根据时间、号码、项目及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达到技术保养标准,保证机具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同时,农业机械的保养要严格遵循使用说明书进行,根据当地农机管理部门的规定来执行,机车的高级保养要在机务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燃油动力机械要做到四小漏( 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气、小漏电) 、五净( 油、水、气、机器、工具) 、六封闭( 柴油箱口、汽油箱口、机油加注口、机油检视口、汽化器、磁电机) 、一完好( 技术状态完好) ; 配套农具要实行常年修理,做到三灵活( 操作、转动、升降灵活) 、五不( 不旷、不钝、不变形、不锈蚀、不缺件) 、一完好( 技术状态完好)。
4.总结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问题 解决途径 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国民农业共同富裕的重要的技术之一。技术就是生产力,通过技术指导,因地制宜科学种田,减少投入,节约投入,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农业技术推广也困难重重。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科技体制不合理
科研、技术服务、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相辅相成,只有三方面配合好,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现今的许多科研成果都无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农技人员掌握的也不是最新的栽培、推广技术,只是在做常规的农技推广,农民的增产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过低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过于陈旧,不能及时有效的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一些重大的问题都不能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缺少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形成不了完整的推广体系,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3、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简单
现今大多数的农技人员还持原有的推广状态,把农民聚集到一起泛泛的讲解一下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切实的了解市场经济农民的需求,没有重点的区域,只在乎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使用价值,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严重的脱轨的状况。
4、农民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低
农业新技术推广对一些贫困市县、受信息滞后、交通闭塞等都给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低,对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缺少认识,许多问题都无法理解,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极大程度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5、资金缺乏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场持久战,大量的资金注入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农业技术推广中,国家以及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明确的态度,不能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打压了农业技术推广积极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推广不报太大希望,多方面原因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向前推进。
6、农业经营与农业技术推广不协调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改革,三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业经营业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部分,并得到了相关法律的保障。这对农民的增产增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金钱利益面前失去了自我,为金钱所困,只注重经营自己的产业,而完全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推广,甚至还出售和推销一些假冒伪劣的农药、化肥或种子坑害农民,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从而也制约的者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个大的低估。
7、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少主动性
现今大多数的农技人员只是为了推广而推广,而不是切合实际的积极主动的帮助农民接受新知识、新科技、新事物、新成果,不能主动的做出去,引进来,只是在不断的在等待,等待领导的任务,然后草草完成,久而久之,农业技术推广在农民的心中可有可无,起不到关键性的指引作用。还有一些农技推广人员只是做简单的只是传授,不能切合实际,更没有长远的规划,从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降低,也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目标无法实施。
8、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外流严重,推广人员紧缺
人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迫在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少,资金不足,工作环境艰苦,很多贫困乡村农技服务中心都没有固定的办公的场所,没有自己的实验基地,没有住房,也谈不上农业技术推广的壮大和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城市,在实验室里,而不是在生产的第一线,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也只能在原地踏步,没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二、加强和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1、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成立是其他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跨越和取代的,国家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也在不断的完善,国家有相应的农技组织、各市县、乡镇也有自己的农技服务部门,农民也在成立自己的专业合作社。
2、改革用人机制,实施竞争策略
按部就班的用人机制,长久的人员队伍,不能合理分配人员,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生机活力,改革完善创新用人机制,多引进就业资格制度,实现持证就业上岗,加大竞争力度,择优录取,人事结合紧密,相辅相成。农业技术人员实施绩效制,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公平竞争,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3、营造工作环境,改善服务机制
增加服务功能,把农技服务中心建设成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增加培训、三农致富信息的平台,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乡镇无试验基地,无办公场所,无培训场所的现状,用科技带动农民真正的发家致富,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真正融汇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
4、明确投资渠道,保障工作开展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投资渠道一定要明确,资金一定要切实用到农业技术推广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属于国家财政开支,增加投入,完善乡镇推广体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项目,全面规划,保证发展。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费用,国家市县要加大投入的比例,促进发展。
5、修订完善推广法,确保依法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从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增加农技推广的保障力度出发,从农民增产增收的角度出发,建议修订完善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要增加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办法和处罚办法。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6、正确的处理好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营服务的关系
农业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一定要良性发展,农业经营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助推器,为杜绝经营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就要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合理分配人员,推广的技术骨干一定要进入到生产一线,做好农技推广,真正把技术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其他的人员进行经营,农技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要,组织好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供应,同时耐心向农民讲解使用方法,以提高经营服务的质量标准,推动推广工作的全面发展。
7、抓紧农业推广教育工作及基层农业推广培训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核心,常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普及,这就要保障农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提高综合的业务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受益的是农民,对农民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采用咨询、示范、指导、运用宣传工具等各种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实地教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生产中技术方面的要点。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
【关键词】农业;机械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众所周知,中国属于产粮大国,农业在中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据统计约有70%的人口在农村居住,而全世界约有1/3的粮食输出来源于中国[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发达,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在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推动下,现代的农机机械化生产也越来越具有规模,与此同时则带来了相应的管理问题。
一、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机维修行业相对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无营业执照的维修站、维修店铺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这些维修点具有小作坊的性质,技术水平不足、维修工作者无责任心、以利益为中心、管理不完善、甚至无管理可言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农机维修的质量保障,同时也为维修后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带来隐患。目前我国农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观念上重视程度不足。农业机械由于考虑到应用者和实际应用需求,其结构和操作方面并不复杂,可能一些农民自己就可以进行零部件的更换或修理,这也导致了一些农民在观念本质上对于农机维修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日常发生的故障和运行不良现象仅采取自我修理的方法,忽视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忽视专业维修机构的作用,从而使农机维修机构生存吃力,农业机械管理没有思想和经济的支撑,同时对于农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2]。
2.农机维修行业建设和发展缓慢。大量的小作坊式农机维修站点使整个农机维修与管理受到了冲击,这种经营模式直接打破了农机的专业化要求,同时延缓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机服务站点多设在乡、镇、县、村等,尽管布局相对较广,但各个维修点的资金流量、站内建设、服务能力、运行规模、技术水平、管理理念等均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农机维修与维护需求的空间的容量,使相关的行业工作开展受到了阻碍,并直接影响了农民们将农业机械送修送检的积极性。还有,多数维修站点以经济利益为关注点,忽视技术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导致在维修和维护方面质量不过关,无法达到农民满意。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维修行业的发展阻隔重重。
3.农机维修与维护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农机维修站点以利益和收入为关注点,再加上农民维修和维护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站点的经营不佳,造成相关的维修与维护工作者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机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技能交流。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加深,农业机械虽然相对简单,但从技术层面和零部件精密程度等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如果农机维修站的维修工作者仍然以旧的维修观念和技术水平进行新型机械产品的修理和操作,则大大损伤机械设备的寿命,甚至可能造成维修后的安全隐患。
4.行业的制定与法规尚不完善。比如,目前行业内虽然有相应的认证资质考核,但由于监管不严以及市场的现实情况,认证资质并不受到重视,甚至有大量的在职维修工作者并没有任何从业资格证而进行修理和保养工作。还有,在对于农机维修站的建立、营业执照办理、设备要求、资格水平等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导致市场混乱,影响行业发展。
二、农机管理的发展对策
发现和梳理目前我国农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深刻和清晰的看到缺陷和隐患,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更好的发挥我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能力,扩大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与维护管理,延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为推动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带来经济效益[3]。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发展策略:
1.做好机构建设,抓住改制时机。随着我国经济体质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逐渐开始了转制之路。在这一契机下,如何抓住机遇理顺好农机管理的机构建设,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应从宏观上对农机行业的管理机构进行制度建设,使其直到的完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进行农机行业的梳理和管理;其次,应该从法律法规上对各地区农机进行管理与筛查,对于完全不符合营业标准的给予停业整顿,对于从事该行业的维修人员进行考核和发放上岗证;第三,要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教育,将农机专业维修的观念传达到农民当中,将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切实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的问题说明清楚,提高农民送修和送检率;第四,纳入相关的财政预算,给予政策性支持,为加快行业组织架框的迅速完善,可利用财政的支出和政府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从而将农机机构建设提升到社会层面。
2.实施政府扶持,提高维修点的经营能力。由于目前大量维修点仍处于非专业性、能力不足的局面,全面筛查后大量砍掉不切实际,也影响到相关维修点的农民生存问题,因而在建设与改建的过程中需要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给予维修点改造的信心。建议政府根据区域的分布规划给予一定的补贴,促进维修企业与生产、销售部门的联络与经验交流,使农业机械形成行业化、规模化,并由政府组织,由机械生产厂家提供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各维修点的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部件等的培训,提高专业性。对于可塑性强的维修企业一定要尽快将其标准化,达到二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以上的层次。
3.对农机的安全、质量与使用寿命进行筛查。在行业内调用专业人员,下乡对农民正在使用中的农机产品进行筛查,了解其安全、质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对于状况不佳、可能影响应用安全的机械要及时通报和提示农民进行更换,对于存在一定问题的机械要指导农民进行送检,并推荐已经由政府扶持获得相应资质的维修站点,以便于促进站点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要迅速的将其规模化、正规化,一定要全面综合行业管理机构、政府、农业维修点、农民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全产业链的改造与问题解决,从而快速提升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贵全. 浅谈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与发展[J]. 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6:15-16.
一、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机维修行业相对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无营业执照的维修站、维修店铺影响行业的发展,这些维修点具有小作坊的性质,技术、维修工作者无责任心、以利益为中心、管理不完善、甚至无管理可言等,都将影响到农机维修的质量保障,也为维修后农业机械的正常使用隐患。我国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1)观念上。农业机械考虑到应用者和实际应用需求,其结构和操作并不复杂,可能一些农民就零部件的更换或修理,这也导致了一些农民在观念本质上对于农机维修的,对于日常发生的故障和运行不良现象仅采取自我修理的策略毕业论文,忽视了机械设备本身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忽视专业维修机构的作用,从而使农机维修机构存活吃力,农业机械管理思想和经济的支撑,对于农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也存在着隐患。
(2)农机维修行业建设和发展。大量的小作坊式农机维修站点使整个农机维修与管理受到了,经营模式了农机的专业化要求,延缓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农机服务站点多设在乡、镇、县、村等,布局相对较广,但维修点的资金流量、站内建设、服务能力、运行规模、技术、管理理念等均,农机维修与维护需求的空间的容量,使的行业工作开展受到了阻碍,并影响了农民们将农业机械送修送检的积极性。还有,维修站点以经济利益为点,忽视技术和服务管理能力,导致在维修和维护质量不过关,达到农民满意。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维修行业的发展阻隔重重。
(3)农机维修与维护工作者的专业不高。农机维修站点以利益和收入为点,再加上农民维修和维护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站点的经营不佳,造成的维修与维护工作者也的机会参加的培训与技能交流。技术的不断加深,农业机械相对简单,但从技术层面和零部件精密等都在不断进步,农机维修站的维修工作者仍然以旧的维修观念和技术新型机械产品的修理和操作,则大大损伤机械设备的寿命,甚至可能造成维修后的安全隐患。
(4)行业的与法规尚不完善。比如,行业内有相应的认证资质考核,但监管不严市场的现实情况,认证资质并不受到,甚至有大量的在职维修工作者并任何从格证而修理和保养工作。还有,在对于农机维修站的建立、营业执照办理、设备要求、资格等也明确的规范,导致市场混乱,影响行业发展。
二、农机管理的发展对策
和梳理我国农机管理的,于更深刻和清晰的缺陷和隐患,并具有性的解决对策毕业论文,更好的发挥我国农机维修行业的专业性能力,扩大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与维护管理,延长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为推动农业生产更多的和经济效益。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发展对策:
(1)做好机构建设,抓住改制时机。我国经济体质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已经逐渐开始了转制之路。在这一契机下,如何抓住机遇理顺好农机管理的机构建设,了值得深思的。应从宏观上对农机行业的管理机构制度建设,使其直到的完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农机行业的梳理和管理;,从法律法规上对各地区农机管理与筛查,对于完全不营业标准的给予停业整顿,对于从事该行业的维修人员考核和发放上岗证;,要全面的宣传与教育,将农机专业维修的观念传达到农民当中,将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切实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的清楚,提高农民送修和送检率;纳入的财政预算,给予政策性支持,为行业组织架框的迅速完善,可财政的支出和政府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从而将农机机构建设提升到社会层面。
(2)政府扶持,提高维修点的经营能力。大量维修点仍非专业性、能力的局面,全面筛查后大量砍掉不切实际,也影响到维修点的农民存活,在建设与改建的中由政府一定的支持,给予维修点改造的信心。倡议政府区域的分布规划给予一定的补贴,推动论文范文维修企业与生产、销售部门的联络与经验交流,使农业机械形成行业化、规模化,并由政府组织,由机械生产厂家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各维修点的工作人员新技术、新部件等的培训,提高专业性。对于可塑性强的维修企业一定要将其标准化,达到二级农业机械综合维修点的层次。
(3)对农机的安全、质量与使用寿命筛查。在行业内调用专业人员,下乡对农民正在使用农机产品筛查,硕士论文其安全、质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对于论文格式范文不佳、可能影响应用安全的机械要及时通报和提示农民更换,对于一定的机械要指导农民送检,并推荐已经由政府扶持相应资质的维修站点,以便于推动论文范文站点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管理,自觉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加强管理,首先要强化管理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的教育,既要求在思想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自觉服务的意识,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农机管理人员充分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只有这样,农机部门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好自己的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服务上门工作。基层农机站要为农机具建立档案,做好跟踪服务。如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将其成绩与年终考核及晋级晋职联系起来。实行分片包干、通力合作,也可以在农忙季节组织维修人员深入村民、深入田间地头,实行上门服务。
三、结语
言之,农业机械管理还起步阶段,要迅速的将其规模化、正规化,一定要全面综合行业管理机构、政府、农业维修点、农民等多因素,全产业链的改造与解决,从而提升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提高管理。
参考文献:
[1]贾贵全. 浅谈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与发展[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6:15-16.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开始逐渐关注起基础行业特别是农业的循环发展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学者根据国外的循环农业概念与国内的现状进行对接的产物,循环农业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各方的广泛赞同,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这个概念在我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的磨合与建设,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关于循环农业又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 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循环农业属于一个相对较为新型的概念类型,也是国家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的农业类型。经过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地方上缺乏宣传工作,再加上本身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就出现了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的理解不深,了解较少的情况。从农民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农民只关注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却很少关注其他的领域,这就直接造成了国家的战略方针他们了解的很少,对于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也较差,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1.2 生产单元的规模较小
从我国的大部分县域来看,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县域,基本都是沿袭的,而且都是以小单元的经营为主的形式。农田的分布情况比较散乱无章,整体农业规模化程度非常低,更加谈不上生产的集约化。即使是在一些农业大省,这些问题也依然十分严重,这与我国当前的小生产、大格局的农业现状是分不开的。由于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这也势必将对于我国的农业事业发展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
1.3 农业合作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
由于循环农业涉及的内容较广,波及到多个行业与领域以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而我国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又必须要面对各种分散的农户。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由于农民本身势单力薄,并没有充足的精力、技术来进行完善循环农业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当地的农村合作专业的相关组织的介入。但随着走访调查发现,由于地方上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都是由当地的农民选举产生,本身就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落后的情况,再加上一些地区的保护主义盛行,许多农业相关机构吃空饷现象严重,没有很好的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最终导致地方上的农民无法学习到第一手的循环农业资料,缺乏理论指导,所以无法真正完善循环农业的内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地方政府与地方组织两手抓,提高宣传力度与地方凝聚力,加快循环农业的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整体质量与成熟度,从而形成循环农业的初步格局。
1.4 地方上农民的执行力有偏差
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也对于农村的循环?r业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与标准,但是根据实际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基层农村的循环农业中,由于农民缺乏基础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对于循环农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执行国家的标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要求在喂养时使用3种添加剂及其严格的比例,但农民在使用时往往会嫌麻烦只使用1种或者2种,而对于比例的控制更加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实际循环农业的效果。
1.5 缺乏技术创新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模式创新,却明显缺乏技术创新。实际上,实现循环农业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循环农业。在循环农业当中,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必须要相互结合相互融合,这是一种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一些地区过分追求循环农业的模型概念,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形成一致的循环农业模型,但这样就忽略了循环农业的创新性特征,既不利于农民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将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扼杀在了摇篮里,这是非常错误的时期。实际上,模式的改变的本质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成果创新,实质都是技术创新,所以说地方上推广循环农业不能够因循守旧,应该主动从模式中走出来,不但要借鉴相关成功案例,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有生命力的循环农业。、
1.6 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缺乏生态效益意识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整体效果,尽管名义上发展的是循环农业的模式,但由于基本的思路与循环农业不符,所以在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的正常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扭转意识观念,把传统的追逐利益的角度转变过来,转而搞生态农业,提高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型收益,从而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效率。
2 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宣传手段,提高农民节能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府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实,许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开始逐渐了解并且关注起循环农业来,循环农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能环保。由于循环农业的基础就是内部能量循环,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将更多的能量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这就是循环农业的实质。但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宣传或者理解的偏差,没有真正了解到节能的重要性,所以在发展循环农业时往往会铺张浪费,不能够很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不但浪费了成本,降低了收益,还有可能会加大劳动负担,造成亏损等等。
2.2 加快农村合作专业组织的建设工作
农民个人的能力毕竟势单力薄,实际上在我国要是想发展规模化的循环农业,就必须要借助农村合作专业组织来实现。地方上的农村合作专业组织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等问题上一定要严抓落实,不能够懈怠,一定要起到积极带头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要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宣传工作,真正把农村合作专业组织平台搭建好,从而形成真正的循环农业规模化。
2.3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循环农业的关键就是综合利用效率,这其中的内容十分的庞大,牵扯到许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由于循环农业的起点是农作物,所以如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率与循环率,降低能量的浪费等,都是在下一步的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水资源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都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大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都要以水资源为依托进行循环农业的铺设活动,对于一些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就要在确保淡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好的前提下再发展循环农业,否则循环农业永远是一个口号,无法真正在民间普及。
2.4 加强技术创新,确保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循环农业的实质也离不开创新。在发展循环农业的时候,一定要在借鉴传统成功模型的时,尽量学习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传统,做到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从而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这样可以提高循环农业的生命力。
一、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甘南县逐步开展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依法规范工作,区分类别,分清轻重,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一是对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及有关合作经济组织要求,在内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依法规范和运作,建立和完善了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对时机成熟、具备成立条件的,积极引导其尽快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在登记注册上给予优先办理,不收取任何费用;在税收上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扶持,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截止到2010年末,全县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社已发展到335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111个,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3%;养殖业专业合作社206个 ,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61%;农机专业合作社18个,占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8,572人。
二、具体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甘南县把领导机构和组织建设作为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的关键环节来抓,及时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确定专人抓落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培训。甘南县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培训作为贯彻实施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开展了多层次的系统培训。培训人员865人。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参会人员深刻领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了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和决心。
(三)强化宣传。甘南县把宣传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实施的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数量较少,发展规模不大,成员本身认识不高,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还很小,还没有形成很强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二)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还不够规范。目前还有一些以协会名义存在却没有注册登记的,其原因一是领办、创办人法律意识不强,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不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不懂得怎样登记,到什么部门去登记,害怕收取注册费用,缴纳管理费和税收。
(三)制度不健全。已经登记的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运行机制还很简单,仍在沿袭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存在运行不规范问题。一是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与农民联系不密切,没有真正成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一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系不紧密,二次分配制度不健全。二是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完善的章程,有的有章程也流于形式,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造成社员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切度不高。
(四)资金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运行资金短缺。受自身发展限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比较困难,多数组织以成员个人名义贷款,不但利率高,而且额度小、期限短。同时,农民自愿投入身份股及股金股少,内部筹措资金困难,再加上地方政府对专业合作社资金扶持较少,这样促使合作社发展较缓慢。
(五)成员素质不高。尽管合作社成立了,但由于其成员大多数是农民,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的组织水平先天不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种恐惧心理,还怕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存在一种观望态度。
四、解决办法
(一)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一是县政府要在已经建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机构的基础上,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明确任务责任;二是纳入政府工作日程。政府介入,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作用,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它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实行目标管理,签定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合作社、协会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坚持边发展边规范。
(三)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引带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村级组织的的人才、资产、设施、资源等优势,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担负起领办,创办指导任务,成为农民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组织。要把发展农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同参与农业生产化经营结合起来,同打造和巩固主导产业结合起来,立足当地实际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实际需要,积极发展各类单品种专业服务组织以及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 农林院校 贫困生 就业
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在西部高校中,有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也有部分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多子女家庭或单亲家庭,经济负担较重。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显严峻,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规模相当惊人。由于贫困生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劣势,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农林院校而言,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比例较一般高等院校偏高,贫困生数目较为庞大,如何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林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农林院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造成农林院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渐增高,机器化作业程度较之以前明显改善,机器代替人工作业的现象正逐渐普及,这就造成我国对纯工人式的劳动需求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各级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均有精简人员的现象,岗位需求量在逐年下滑。再加上近年来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在逐渐扩大,竞争愈发激烈,农林院校毕业生,乃至全国其他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1.2经济因素。农林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数量众多,整体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而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不断攀升,贫困家庭,特别是特困家庭在支付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后,对于支付学生的求职费用已经相当吃力。求职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农林院校贫困生的成功就业。另外,相对于来自城镇或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贫困家庭社会关系较少,而关系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网的薄弱,缩小了贫困生的就业渠道,往往使得贫困生需要在就业上付出更大的努力。
1.3学校因素。对于政府等相关部门政策的落实,是保障贫困生享受优惠政策的基础。但目前有些农林院校,由于管理、自身条件限制等因素,无法将这些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使得贫困生的权益受损,在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给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某些农林院校自身条件不完善,或者过于突出学习,削弱了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生活动等的重视程度,这就无法保障贫困生在大学中的多方面发展,也无法制订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加上对就业的模糊性,一定程度地给贫困生的就业增中了难度。
1.4自身因素。贫困生大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的限制,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虽在大学里可以后期发展,但由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料,再加上毕竟起步较晚,在毕业时相对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劣势,这就在就业时成为一道门槛,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5心理因素。对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而言,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有着切身体会,他们的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考入大学后能够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融入城市生活中,改变家庭的困境。这就使得这部分贫困生逃离农村的信念更强烈,他们宁愿城市里继续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也不愿再回到农村中。然而,农林院校的专业大都与农业息息相关,招聘企业也大都脱离不了“农”字,这让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转行择业,因此他们带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强烈的求职欲望,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寻找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稳定的工作中,这样不仅缩小了他们的就业面,给他们的就业增加了难度,而且在屡次失败中强化了自卑心理。
2.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对策
2.1政府和学校应加强政策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等部门,应高度重视贫困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在不断完善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和落实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如扩大资助范围,延长贷款年限等,从而在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与完成学业。同样,学校也应落实好国家和省里的相关政策,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努力争取社会奖学金,推广勤工助学岗位,给予贫困生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2.2加强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在大学生群体中属于弱势群体,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普遍会有焦虑、忧郁等表现,有的甚至会出现厌学、盲目悲观、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定期的心理排查,以及开展“一对一谈话”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心理辅导活动,积极地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进来,以期消除他们的不健康心理。
2.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农林院校应不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教授、院领导、学生“三见面”和成功校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贫困生真正对所学专业的内容和就业前景有深度了解,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农林专业关系重大,从事农林事业有前途可言,不能一味追求不合实际的职业。同时,农林院校要将职业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就业知识技巧讲座、模拟面试等形式,让贫困生合理地制定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4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贫困生由于先天教育资源的短缺而造成的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农林院校要积极推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增强贫困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农林院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地争取与企业开展校企联合活动,实现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让贫困生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方向,对专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加快到社会人的过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农林院校还要积极地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作用,并提倡贫困生充分利用好暑期和寒假两个假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融入到课堂之外的活动中,实现教育多元化,让贫困生在参与的同时,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精神、知识面和自身爱好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结语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细分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贫富差距造成的贫困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必然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随着各级政府包括教育、财政、社会、学校等部门和组织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和实施,贫困生资助和就业保障体系也不断趋于完善,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已有好转。贫困生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增强主体意识,明确努力方向,逐步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普遍重视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合作社发展初期经营活动相对较少,收入较低,这也导致合作社不愿意再花钱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成员财务管理意识普遍淡薄,对财务知识缺乏了解,认识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一直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2.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
??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这也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疏漏,部分财务事项无法顾及,而且没有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金融服务缺位经营,资金筹集难度大
虽然在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社员股金,提留的发展基金、风险金、公益金、盈余积累,金融机构的融资,政府和组织支持的资金等都是其资金来源,但在实际情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十分单一,缺乏有效及稳定的金融贷款支持,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受制于信用级别影响很难从金融机构中贷到款,资金筹集难度较大,这就导致合作社很难持续的运行下去,这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
4.收益分配制度不规范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收益的分配责任主要由合作社负责人承担,但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这就使盈余分配欠缺公平性。再加之收益分配制度化不严谨,分配存在着随意性,社员参与度较低,从而使社员的知情权和切身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财务管理意识,普及财务知识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很大一部分农民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即使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实现财务公开,许多成员也看不懂,因此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需要做好财务知识的普及工作,努力提高社员的财务管理意识,通过开展财务知识普及教育,使社员树立起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
2.创新融资方法,扩大筹资渠道
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运行必须通过足够的资金实现,因而合作社应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有效融资,扩大筹资范围和筹资渠道,有效集中融资,实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放宽政策,鼓励各金融体系成为合作社的融资来源,同时合作社也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融资来源端的拓展,将社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提高,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目的。
3.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理财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合作社理财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以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手段,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推动合作社全面科学管理。另外,必须提高财会人员的要求。其一,合作社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其二,根据合作社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活动,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达到知识及时更新以适应新要求。其三,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4.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分配
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按照法律规定来设立成员账户,进一步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在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由成员大会形成决议来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并为每一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按章程决定量化成员的份额,计入个人账户中。并根据合作社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合理对盈余返还、股金分红和股息的比例进行确定。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建立盈余支付机制,将提取的盈余及时、全额的支付给合作社成员,严禁虚提及不及时、不足额向成员支付的现象存在。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建全。每年的农村会议及国家中央召开的会议,都多次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制度没有建立建全已经是一项遗留的历史的问题,其产生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的发展,且无法满足及适应当前农业的发展。甚至于此,落后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成为了农业向前发展的拦路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失去动力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更上时代管理的步伐,其存在条件管理的落后,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落后。例如,农产品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及再加工问题等等,根本原因是农业缺乏系统的管理,对农产品的产生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或是不重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其产生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评判标准,生产的流程不规范等等,同时仍然处于被动销售的状态,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及销售的手段多是停留在人工在市场被动销售,没有积极采取一些营销的手段或是增加销售的手段,如网上销售,或是加工成品的销售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技术手段落伍。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第一动力。特别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相对落后,同时农业多是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及小镇,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不能正确认识信息科学的用处,甚至没有接触过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时,农业的发展不均衡,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发展落后。国家重视农业的管理与发展,并对农业的发展投入了一定的人才与资金。但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农业管理发展的团队。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及拥有的管理技术决定了农业管理发展的程度。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已经不只是农业这一学科,其中还包含了管理、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管理者自身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身的发展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管理的发展的进步,如何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建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前提。首先,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在农业的建设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物等,并且是一昧的追求产量。这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理念进行改革,向绿色、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军。因此,目前需要解决农产品种类单一的问题,创新并开发出新的农产品品种,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策划多种营销手段,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方向的农业产业链。其次,需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以创新型的技术提高农业的价值,真正在技术水平上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中国占据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对加工后的农产品或是其他直销的产品进行严格的食品安全严查,保证其绿色、健康、无污染,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这是农产品可以长期的根本。
全面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进农业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化的农业发展将成为主流,而信息化的技术及设备则是核心。这需要在农业范围内大量传播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取有关于农业的信息,以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在过去,传统农业发展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现象,谚语及先辈的经验等等。但是,在如今,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与跨时代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智能的手段获取。国家应对农业管理的发展投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尽可能在农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和网络。同时,为其配备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实施。
充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是农业得以发展的本源。第一是应对农业人员加以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现代化的科技能力。同时需要培养新型的农民,使其了解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了解现代化的农业设备的应用,提高农耕和生产农产品的效率,这最终才能充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第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水利灌溉环境,并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的设施,节约水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科技,不仅事半功倍,还可以确保农业现代化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