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范文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第1篇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儿童的学习,大多必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我们应该把学生从封闭的小学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所以生活化的教材必须对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开展蔬菜展示。让学生自己从家里带蔬菜到学校的教室展示,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萝卜,辣椒,茄子,南瓜,黄瓜,还有豆角。直接将课堂“菜园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欢乐的氛围充满了课堂,也激活了课堂。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会看看、闻闻、摸摸,非常快地记住了所教学的蔬菜的名字,同时也了解了每种蔬菜的各自的特点。交流中,有的学生已经能把自己的所学习到的知识顺利地表达出来:“在刚刚的接触中,摸了一下菜豆,我发现菜豆又长又细,像小姑娘的辫子。”“我知道了马铃薯圆圆的,像个鸡蛋。”“我知道了黄瓜的颜色有黄的,也有绿色的。”……通过这样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了语文知识就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把枯燥的教学融入生活中,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二、依据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就像《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这些意境深远,含义深刻,言辞优美的课文,要让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课文,把握整组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教学《白杨》中“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停顿;二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多么坚强的白杨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教师要侧重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就课文的文体来说,课文中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说明文等。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课文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像朗读语言生动、精炼,表达感情充沛、真挚的《再见了,亲人》的时候,就要采取初读感知、研读理解、欣赏朗读,升华情感这三步走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思想美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而朗读《太阳》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尊重学生, 放飞学生心灵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如我在教学《春天》一文时,课前摘了一枝梨花来到教室,问学生:“梨花为什么开了?” 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回答:“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所以桃花开了。”没有想到学生说的五花八门:有学生说:“梨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个哈欠醒来了,梨花就开了。”有的学生说:“梨花听到我们在草地上跳舞、唱歌、嬉戏,它出来看看,也要来和我们玩玩,就开了”……我听了学生的回答正要评价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您来说说,梨花是为什么开呢?”顿时,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一定要说‘天气暖和了呢’,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难道不比这知识本身更重要吗?”所以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梨花呀,看到大家刚才的表现那么好,为我们庆祝来了,于是就开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个性化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努力为他们营造氛围、创设机会、提供舞台,既要尊重学生具有个人感彩的思想表达,又尊重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这就是我们的“绿色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第2篇

关键词:沿海地区;科学文化;教学培养;分析阐述

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的理论文化知识,也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步入社会后发挥自身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其是我国主要地区,肩负着我国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保证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主要增加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学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增加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度,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科学文化能力的培养工作,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基础。学生如果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便不会知道科学文化的概念,又何谈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沿海地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度,保证学生可以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保证科学文化教学知识可以和社会实践相关联,增加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了解。教师也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和学生的互动,对化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和科学文化具有关联的科目结合教学,增加学生对不同学科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保证沿海地区科学文化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对自然科学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个和自然科学具有联系性的视频,学生可以依据视频展现的内容,增加对自然科学文化的了解。如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个人类物种变化和发展进程的视频为学生进行展示,增加学生对人类祖先发展的了解,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自习课和空闲课节,为学生展现不同动物发展史和社会历史文明发展视频,增加学生对历史文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了解,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丰富自身的内涵,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实现自我价值。

三、创建校园科学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在学校和班级的时间最长,仅次于学生在家的时间。因此,沿海地区教育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创建校园科学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度。详细而言,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只要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在校园内部利用板报和条幅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举办科学文化知识竞技大赛,举办诗歌和朗诵大赛,举办科研大赛,聘请相关人士在校园内部进行演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其次,学校也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对自身不足的了

解,完善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弊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的发展。从班级文化角度来说,教师要在本校中利用班会的形式,在班级内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

素养。

沿海地区的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教育较为关注的区域。为了提高沿海地区科学文化教育的质量,提高沿海地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关注度,保证学生知识储备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校园科学文化环境,举办科学文化知识竞技大赛,举办诗歌和朗诵大赛,举办科研大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良好品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科学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艳梅.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与培养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149-150.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优化组合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实践证明,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多彩的、真实的。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因此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

二、优化教学过程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描写的是“瀑布”,然后明白是庐山的瀑布,再次弄明白是大诗人李白“远望庐山瀑布”的景象。这样,才会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二)巧妙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就是“导情引思”,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

课堂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巧妙地导入,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导入要从“温故”出发,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和艺术性,以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探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优化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入情入境

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教法科学合理

反对形式主义和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保证知识目标的实现,又要促使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不仅要提高课堂效率,也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优化师生关系,使课堂宽松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六带”,即:把微笑、情感、信心、爱心、激励、竞争带进课堂;“六让”即:让他们思考、讨论、质疑、议论、错误、参与。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要把尊重、热爱、互信带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科大学生;素养教育

如何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人数众多的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都必须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当今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越来越快,让人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难越全面,一个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必须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很难说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的难以逾越的知识结构方面的鸿沟,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多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工科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起就远离了文科知识。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对文科知识兴趣不大,不是很热衷学习和了解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考的严重压力,即使是对于文科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思维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而且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价值理解已经很难从思想深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工科学生一生当中对于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多少了解和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论证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如果缺乏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清晰的看到这个后果是很让人担忧的。正如很多学者分析的那样,缺乏人文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无论在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价值理念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缺陷,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

我们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虽不能说很完善,但也已经是运行了多年,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并且是很成体系了,改动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虽然高校经常进行教改,但很难从体系的层面有所撼动)。但是时展的太快,教育如果不积极赶上甚至超前,就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今天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工科教育体系中是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了。

对于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应当加强课堂内的教育。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无论从学习时间方面还是从学习习惯方面来讲,课堂内的学习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当仁不让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来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作为公共课,让工科的大学生普遍接受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载体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先让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课程,都要认真设计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设法打消大部分工科学生头脑中对于人文课程养成的习惯性的轻视和厌倦的定势,要摆脱中学为了高考而养成的对于文科学习“背”的恶习,要在生动性上下功夫,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育就是一个目标:让工科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人文科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恢宏华美的殿堂,不需要死乞白赖的拖着后生小子们去掌握,而只要真的把我们的青年人领到中华文化殿堂的大门,那种让人震撼的力量一定会让我们的青年人崇拜和欣赏的。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工科的大学生认识我们的中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课对于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性的教育,而应该是体会性的教育。让我们的青年人找寻到了某种体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体会)就可以了。中华文化其实常常就是一种意境,中华传统的教育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意境,一种孔夫子抚琴而歌的意境,我们工科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就应该追求一种意境,而不要单纯的追求分数和所谓的知识教育。有了这样一种认识,然后再来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一定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万万不能再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否则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义就不大了。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 语文素养 提高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一、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教学实践。

如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目前,我国加强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多动嘴、多动手。

多动嘴是指对进行朗读或朗诵。在学生在朗读和朗诵中理解和记忆语文文化知识,也可以在朗读和朗诵中学会如何表达情意。一般又可以利用三种方式进行训练,充分地朗读:指反复地朗诵;有层次地朗读:对难易程度不同、类别不同、情感不同的文章进行分别对待;有个性地朗读:大声朗诵或者利用某种学生自己习惯或喜好的方式进行朗读绝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多动手是指让学生多练(多做、多写、多看),在身体力行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般有这样三种方式:多做即多动手做笔记;多写:多板书地设计与制作;多动:参与课本剧的表演。

(二)全面调动各方的有利资源。

全面调动各方的有利资源是指挖掘所有的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服务,主要是对阅读书籍的挖掘和学习环境的利用。针对提高语文素质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使学生爱读书,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阅读。

使学生爱上读书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榜样激励,环境渲染,活动促读、引导家长鼓励学生读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有益书籍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在裕度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的遴选,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的同时获得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合作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团体协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分工明确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合作性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合作性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启迪智慧法,陶冶情操法,健全人格法。

启迪教育法是在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概念,使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挖掘学生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各抒己见中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批判能力。陶冶情操法主要是宽松学习环境,在人文的关怀下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健全人格法主要是指让学生先“学会做人”,以良好的品质去学习,去获得知识,获得成就。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把握好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尽量参与进来。同时,在课外实践中尽力创造合作机会,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倒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扩充课堂信息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多种方式结合,建立资料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在对《航天飞机》一课进行讲解是可以利用科普资料,视屏、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种属性。在正确认识其人文性质的前提下还必须明确定位器工具性,给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环境的步骤有三:

第一步:教师与学校、家长的沟通。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前最重要的是铲除可能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教师与学校、家长进行友好沟通,使各方面都支持学生的学习,是给学生最大的帮助;第二步: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上教师尽可能用语言艺术和表情艺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轻松、愉快地学习;第三步:营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课外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给予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讲解为排除学生心中的“无用”心理障碍,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对学生实行再教育。

(三)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自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并能够在自学中探究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精讲多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的讲绝对不能出现“多余”,必须要讲在点子上,讲的就是关键。

其次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更重要是知道“怎样学”。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读、画、思、忆、译、议”等方法进行教学。

最后,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学生的心理才能够让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主动去学习。

(四)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首先:变压抑为愉快;教师的语言和表情是最终的工具。教师的微笑和依据表扬可以使小学生们都兴奋起来,解除心中的烦恼和疑惑;其次,变厌学为爱学。利用故事、魔术、游戏等让课堂变得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生写字时:可以利用纸片将每一笔写在不同的纸上让学生来进行拼图以学会不同的字。在拼图中让乐趣与学习共存,不但让知识被牢牢记住还活跃了气氛,抓住了学生的心。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丰富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开拓进取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够在教师的尽心尽力下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远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教师版),2010.

第6篇

[关键词]英语学习 弱势群体 人文素养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批“英语学习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环境、本人个性及学习动机、态度等各方面的影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失去信心,从而导致面对正常的学习形成畏难情绪,逐渐成为家长烦心、老师闹心的“英语学习弱势群体”。

一、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形成

1.外界的环境因素。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有不良因素存在的可能。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环境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比如,在单亲或不和睦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经常会出现情绪问题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即便是正常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爸爸妈妈的专制或放任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忽视对孩子进行注意力、自制力和独立性的培养,也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学习品质。如缺乏上进心、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多做一道题,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等。

2.自身的心理环境。(1)胆怯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想回答又没勇气,怕说错被老师批评、同学讥笑。学习中有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敢主动提问,常常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影响了智力的正常发展。

(2)较弱的自控能力。有一部分学困生顽皮贪玩、学习不认真,注意力分散;兴趣不专一,意志力不强。他们在学习上不求甚解,往往人在课堂,心在操场。上课喜欢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搞小动作。这些不良学习行为的形成促使他们没有确定的学习目标、动力,于是便放纵自己。

二、加强人文素养培养,逐渐消除“弱势群体”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外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人文素养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注重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克服只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文品行和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人生的起点!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更容易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从赞赏做起,当学生付出努力做成功了一件事,你要对他大加赞赏;当学生对所做的事未尽全力,要诚恳地说出来“如果你尽力去做的话,会做的更好”,让学生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树立自信、自强、不气馁的个性品质。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是当孩子做某种行为时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自己主观上很愿意做这种事而不是仅靠意志力强迫自己去做。当孩子在做一门功课或解一道题目时能够感受到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和满足,那么学习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4.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学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面对社会。感恩是一种美德,面对教师辛勤忘我的工作,你应该感恩;面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培育,你应该感恩;面对他人的帮助,你应该感恩;面对安定和谐的社会,你应该感恩。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将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主动地帮助别人,由此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实自己的人生。

6.树立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是不能被他人和社会接纳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人的社会性,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社会要求人在竞争的同时要学会合作,而集体是人与人合作的基本平台,加强学生的荣誉感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思想先导。

7.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8.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只有先“善其身”才能“济天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青少年学生身上寄托着家长、教师及社会的无限希望,而这希望对青少年来说则是一种责任。因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是教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项任务。只有让青少年具备了必备的责任意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拼搏和进取。使自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结语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健全的人才,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品尖才能学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都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情感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转化并逐渐地消除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2003.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1992.

[3]章兼中.培养人文精神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网,2002.

第7篇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倡导下,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迫切的需要,科普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主要机构,能够有效的传播科学先进的思想理念,进行基本的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提高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还是社会科普文化教育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教育活动的意义

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是以某一特定主题为线索,开展一系列反映科技动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教育活动,以展览、实验、动手制作、讲座、竞赛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加深公众对主题的理解。《中国科学技术馆教育活动方案》中提出科技馆教育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有展览教育活动、扩展教育活动、培训教育活动。其中,展览教育活动是基础,扩展教育活动是特色,培训教育活动是保持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科技馆开展主题性的扩展科普教育活动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它不仅能有效提高科普场馆的吸引力,更是对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对社会大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能够为大众提供大型基础科技教育设施。传统的观点对于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职能存在一定的误区,人们只是单纯简单的观察科技馆,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科技馆展示以及科普教育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科技馆建设不符合基本要求,科技馆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展示的内容以及科普教育的形式缺乏必要的创新,与实际的社会实践脱离,这些对于科技馆科普教育职能的实现有一定的制约。现阶段,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现阶段,大多数科技馆缺乏对科普教育创新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②科技馆内部现代科技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基础薄弱。③科技馆的建设过程中,决策与设计程序的非科学化。④科技馆科普教育以及展览工作实施质量不高。⑤科技馆的科普教育仅限于满足观众的数量和观众对展品的喜欢程度,没有正真的付诸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

三、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1.增加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人们对与科学素养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为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公众在其中的感受与体验。科技馆的职能也有原来单纯的传播科学知识,转变成为当今社会培养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场所。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更加注重社会公众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和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强调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科技馆必须要增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科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提升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在将科学的方法论与科学的思想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热点话题,创新学习方式。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满足人们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科技需求。

2.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与科技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作为人们休闲娱乐场所的科技馆也面临者日益严重的挑战。面对激烈的竞争,科技馆如果不能从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不能很好的吸引和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更不能完成科普教育的职能。这也就是国内一些科技馆出现的一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却无人问津的场面,这种尴尬境地使得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出现困境。建立与完善科技馆科普教育的教过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科技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就有巨大的优势。科普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展品的丰富程度、服务水平以及不同场馆、不同展品之间的总结性评估等。

3.创新科普教育模式与展览方式

科技馆展览的方式主要有静态展览、动态展览、体验展览以及最近出现的新技术展示,这些都具有自己各自的优缺点。具体来说,静态展览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展览方式,其具有操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但是其展览的内容更新较慢,对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动态展览是一种场景式的展览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也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展览方式。体验展览具有很强的实践参与性,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感受,对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新型的科技展示是科技馆发展的新手段,对于科技馆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结束语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注重对公众科学思想、知识、方法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参与、互动、探究的方式,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普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相信在越来越多的关注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科技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科技辅导员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及信息的载体,其自身主体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现代社会要求科技辅导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努力。

(1)良好的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

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随时左右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技辅导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是社会对科技馆进行评价的标准。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为社会忠诚奉献的勤劳敬业精神,不仅能使科技馆与观众建立和谐信赖的关系,得到观众的认可支持,吸引和稳定更多的观众,同时,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可和提升,因此科技辅导员思想与职业道德的提高,是科技馆自身道德建设的体现,是树立科技馆整体形象的灵魂。每位科技辅导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科技馆工作,从实际出发,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2)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

科技馆所传播的信息融合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多种信息,因此,要求科技馆人员在语言表达上能够通过人际交流信息准确地传送给观众,并用通俗的语言解答多种学科领域的知识咨询,为观众提供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位科技辅导员都应适应社会的改革变化,迅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新事物的承受力、应变力。

(3)具备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无论在科技馆进行何种类型的展览,其所涉及的知识面都远远超出每个馆员自身拥有的知识容量,而科技馆向公众提供的是某方面的科学知识的文化信息产品,所以每个科技辅导员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学习,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成为学者型、智能型人才。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科技馆的每个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理论、操作、管理、维修和开发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4)具有良好的的亲和力和较强的服务技能

科技馆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不同观众,在为这些观众服务中,科技辅导员的业务水平、服务技巧、职业道德、心理素质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效果,因此,每个科技辅导员对待观众,既要表现出热情、亲切的态度,又要运用娴熟的人际传播技巧,引导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深入了解,从而扩大传播面,使科技馆有效的资源发挥出无穷的作用。而要达到这样的工作目标,每位辅导员都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技能,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信息服务导航员。

二、提升科技辅导员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科技馆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教育,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机构。科技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的工作。尤其是当今,各种新技术的综合使用,变更了知识信息的组织方式、传播方式、利用方式,从而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知识层次、服务方式的更新换代。这对每位科技辅导员来说无不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使每个科技辅导员都感受到时代赋予我们的压力和责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吃喝消费,逐步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新型消费转变。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文化含量关注逐步增多,社会对科技馆的需求也明显增长,因此,对科技馆的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科技馆要在社会变革中实现有效的发展,就要依靠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不断适应时展逐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馆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现代化的“硬件”可在短时期内从无到有,而科技馆现代化的高品质服务必须依赖于现代设施的操作者,依赖于科技辅导员的现代品质,所以科技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在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提升科技辅导员的基本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科技辅导员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

(1)加强自我教育

只有不断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才能更新,能力才可以不断提升。科技辅导员要利用能先人一步接受展览内容的便利条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2)加强科技馆队伍的建设

要建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强化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技辅导员继续教育规则,有步骤,分阶段地落实教育内容,并且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的结果与评职称、奖金挂起钩来,这样才能推动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逐步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

(3)加强科技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训

第9篇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铲除,构建和谐。

履行公民义务,举报犯罪,兑现奖励政策。

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

学八荣,抵八耻,爱科学、反,共建文明家园。

抵制渗透,筑牢反邪防线。

崇尚科学千般好,平安幸福吉星照。

抵制爱祖国,促进和谐谋发展。

加强特色阵地建设,创建无社区。

依法打击组织,彻底铲除社会毒瘤。

倡导科学文明,勇当反邪先锋。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抵制歪理邪说。

第10篇

1、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拒绝一切活动。

2、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反对。

3、揭批本质,弘扬科学精神。

4、拒绝,珍爱生命。

5、全党动员,全民参与,铲除。

6、毒害你我他,反邪要靠千万家。

7、崇尚科学勤学习,防范报祖国。

8、抵制爱祖国,促进和谐谋发展。

9、抵制,构建和谐,从我做起。

10、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防范陷阱,远离。

11、自觉抵制,维护社会稳定。

12. 抵制渗透,筑牢反邪防线。

13.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抵制歪理邪说。

14. 反对,保持大局稳定,推进科学发展。

15. 铲除毒瘤,倡导文明新风。

16. 固本强基,建立基层防范的长效机制。

17. 认清本质,提高抵御能力。

18. 讲科学,知荣辱,反,保平安。

19. 是人类公害,是社会毒瘤。

20. 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拒绝一切活动。

21.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22. 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反对迷信,拒绝。

23. 讲科学,促发展,反,反愚昧。

24. 取缔组织,保持一方净土。

25. 铲除土壤,构建和谐社会。

26. 迷惑人的心智,科学照亮人的前程。

27. 普及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28. 用真情唤醒被迷惑的心灵。

第11篇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第12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高校;素质教育;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63-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之辅导员专项(1253xs3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毕武春(1981―),女,吉林德惠人,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

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文精神等。高校实行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养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学生享受音乐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一)听觉的艺术

白居易在其经典之作《琵琶行》中对听觉艺术有着丰富而生动的描写,其中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至今广为传诵;《论语》中也记载“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些都说明音乐的美感是通过听觉体验产生的印象与意境,这样的印象与意境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有了感性的知觉。

(二)情感的艺术

听觉较之视觉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他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听到了“俄罗斯最底层的声音”,不禁潸然泪下。音乐是擅于抒感、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也比其他的教育形式更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对社会现实情感的一种表达。它既是抒感体验的艺术形式,又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虽然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但音乐归根结底是人类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反映,音乐教育也因此成为具有社会现实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增强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如今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较大,容易感到身心疲惫。欣赏音乐能使人的神经兴奋,能增添活力、舒缓压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演奏音乐更需要眼、耳、口、四肢乃至全身的共同配合,与体育锻炼一样具有增强体魄的作用。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心情愉悦、身心和谐,能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当中,健康成长。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常用“琴、棋、书、画”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气与修养。这其中位于第一位“琴”指的就是音乐素养。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音乐教育能产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力量。荀子曰:“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孔子也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智力、技能、身心全面发展并逐步趋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想象力强、活泼好动、内心活动较为复杂,是自身素质平衡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时通过音乐教育适时引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艺术感染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操是非常有优势的,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其实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受到了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庄严肃穆的国歌传达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使命感,雄壮热情的《热爱祖国》赞美着爱国爱民、勤劳勇敢的美德,优美抒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饱含着对母爱的深情歌颂……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生动而浓厚的情感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劳善良、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这种感之于心、导之于行的作用值得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校歌、班歌都是很好的音乐教育形式,这能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爱国爱党、爱校爱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形成更强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音乐教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并不是单纯地教授音乐的欣赏与演奏等,还包括与音乐相关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如音乐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所涉及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与音乐作品背景相关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情感的熏陶与愉悦中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音乐教育能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而不被淘汰的重要元素,创新的前提是灵感的迸发,而音乐是最好的创新方式[3]。音乐首先是由音乐家创造的,而欣赏音乐则是一种二度创造,是对创造性作品的重新体验与感悟,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并促进创造力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在提高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之外,还具有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教育工作者将这种作用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以欣赏音乐、即兴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意向的理解、感知与再创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中华儿女,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使学生懂音乐、懂文化,在陶冶情操之余,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这样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总之,音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无论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还是培养审美情趣、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撼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赵宋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第13篇

关键词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03-02

当前,我国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科技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对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相当高要求,使得科技新闻的受众范围也比较狭小。科技新闻传播承担着科普教育功能,但我国目前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还没有树立比较强的科学意识,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足,这就对科技新闻传播提出更高要求。本文旨在通过探讨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必要性与可靠性、存在难度的分析,阐述扩大读者群的相关措施。

1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的必要性

1.1科技新闻科普教育功能的内在要求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是新闻事业重要的社会功能。而科技新闻的传播,也决定了科普教育功能必然成为其重要功能。它以新闻采编人员为传播主体、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以报道科技事件为特色的新闻宣传活动,向受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同时弘扬一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近年来,我国科学素养的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同发达国家尚有差距。科技新闻的传播,对我国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国家民族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必然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兴趣与科学素养的重任。

1.2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要转变思想,努力提高全民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同时需要努力培养具有高水平素质的科技人员。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全社会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努力。要真正做好这一点,必须做好全民的基础性教育工作,而实施义务教育、努力办好教育事业,则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最主要途径。在基础性教育阶段,通过加强科技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为他们以后的培养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的可能性

2.1兴趣与求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基石

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人们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一种极强的猎奇心理,凡事都想问一个为什么,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本来面貌,以及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了这种兴趣,他们便会化被动获取为主动地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求知欲。而求知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满足感所需求的产物。而人类的求知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二是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由于自身的有限性,满足这种求知欲望,我们更多的就要依靠现代传媒,这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可能。

2.2求新与求实

了解新事物,获取新信息,增加新知识,这样人们就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进步,并努力改善自身,获得自身的发展。而科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科技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的传播能够带给受众对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这些新的内容便会不同程度地吸引受众的眼光,特别是当他们的关注点与报道内容相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持续关注,从而培养稳定的受众群。

在信息社会的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追求信息的表层,更多的强调信息对人们的有用性、实用性。科技新闻的传播不仅向人们提供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也让人们掌握和利用先进科技,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如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对于提高单位亩产,改进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磁悬浮技术则关系着人们现在和未来的出行状况等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吸引受众关注的诱因。

3 科技新闻读者群构建的难度

3.1科技新闻的专业性

科技新闻是科技信息的载体,它向人们传递的是科学技术领域里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最新发现。而科技信息因其专业性比较强,涉及某些科技前沿信息,专业术语、专业名词与各种各样的理论公式繁多,内容比较深奥与枯燥,这就决定了只有掌握了一定相关基础知识的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更好地理解,从而导致了关注它的人也局限在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由于科技新闻所传播的内容距人们的普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其内容的晦涩难懂,这就让普通受众很难对其产生兴趣,从而使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的深度与广度大受影响,进而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2科技新闻的传播惯性

当前,我国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表现在科技新闻传播失重、失真、失效。由于我国传媒资源里专门的科技新闻传播很少,加上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总量比较少,导致其传播“失重”;科技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虚假新闻报道,其传播也追求娱乐性,再加上其传播问题的不足,产生其信息整体上的不真实,从而导致其传播“失真”;而科技新闻传播“失重”、“失效”又必然会导致科技报道的“失效”,其最突出表现是新闻接受的缺位和新闻受众的缺席。而科技新闻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与传播惯性原因密不可分。当前,“传播新闻框架结构和新闻媒体类型的基本格局是:时速新闻占鳌头,经济新闻是重头,社会新闻有看头,娱乐新闻有‘户头’。”科技新闻因其内容的专业性,得不到传播者与受众的重视,从而产生了对科技新闻信息传播的不足。

3.3受众自身条件的限制

由于当前科技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使得对它的读者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对科技新闻传播内容的理解力也会存在差别,而那些知识文化水平低的由于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局限在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对于与日常生活关系不是很紧密且难以理解的科技信息,自然不会进入他们关注视线,同时由于专业性的限制,隔行如隔山,对非专业领域的受众也会存在困难,这就决定了想要扩大读者群就必须很好解决科技新闻信息的可读性。

4 科技新闻读者群扩大措施的探讨

4.1观念的转变

要实现科技新闻读者群的扩大,首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科技新闻传播意义的再认识。只有真正的观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行动方针的转变,实现读者群这一目标。我们的现状是全民的科技知识不丰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承担着科普教育的功能。这样才能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用批判怀疑态度来思考观察社会现象,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4.2国家政策的扶持

我国科技新闻处于弱势地位的改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针对专门的科技新闻媒体的不足,建立一批优秀的科技新闻媒体,并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需要建立适合不同文化群体阅读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新闻刊物,在不同文化群体中传播科技新闻,推动更多的人去关注科技;另外,由于科技新闻类的发行,很难与都市类报纸和学报同台竞争,难以获得足以维持他们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发行量与广告收入,这就离不开国家经济上的支持,通过优惠的政策鼓励科技新闻的发展。建立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支持与帮助,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效果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更好地推动科技新闻的传播与发展。

4.3媒体的转变

要扩大科技新闻的读者群,关键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科技新闻的接近性,即其内容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二是科技新闻的易读性,即解决科技新闻深奥枯燥的问题。要做到这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14篇

[关键词]科技旅游功效分析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础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巧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方案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的功效

1.科技旅游对科技的作用

首先,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一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兴事业,它增强了教育的科技内涵,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科技旅游项目将科普和旅游、娱乐与学习完美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科技旅游过程中向游客传递科技知识、科学理念和探索精神是传统旅游形势所不能做到的。通过科技旅游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形式无疑是科普工作的一大进步。

其次,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法。我国当前扫除“科盲”的形势和任务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扫除“文盲”的形势和任务还要严峻和紧迫。其实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主要是由于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不懂得而产生的。参加科技旅游,观测自然现象,操作、科学实验,听取科学报告,参与科普演示,就能够对自然世界的存在方法、层次结构、演化发展及其客观规律具有初步和基础的懂得,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提高和增强分辨科学与伪科学以及抵制各种愚昧、迷信和歪理邪说的能力。

再次,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科学技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科技旅游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科学性和客观性,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科技旅游,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就能够使人们懂得科学技巧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懂得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和主要方法,提高和增强创新意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事实、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

2.科技旅游对经济的作用

第一,科技旅游对产业间的融合与渗透

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结合供给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发展科技旅游不仅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科技旅游促使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直接融合良性互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良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供给了无限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

第二,科技旅游对旅游产业结构的拓展与优化

科技旅游既是对传统旅游形式优点的借鉴和继承,也是对传统旅游产业不足的弥补和完善,这就为旅游产业拓展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科技旅游对现有旅游资源科学文化价值和积淀的深刻发掘和努力刻画,使之能够发挥资源的深度效应,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从而为旅游产业创造高附加值,增添蓬勃活力。科技旅游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本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第15篇

第一,高职生思想上不够成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此,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即加大德育的力度。高职阶段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育,但对高职生的德育不能搞成纯粹的理论课,要密切联系高职生的特点,具体言之就是他们思想活跃,厌恶形式上的东西,参与意识强,求新意识强,同时具有较强的不服输的向上精神。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少“灌输”多“感染”,不要一头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一头是与理论无关的应试练习,而应当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使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的一次精神享受,发掘并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潜藏的思考、探索、想象、创造的天性,让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扬班级民主,引导学生自觉的管理自己,发挥榜样作用,以平等的环境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使之认识到对与错、美与丑。

第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特别是教学内容等方面应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在学校教学活动过程中,课程设置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它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基石,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因此,须使专业方向具有灵活性,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性,要切实解决好专业设置与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且有加快专业转向速度的能力和开辟新专业的能力。最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专业内容优化是实现专业优化的实质。要使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主动有效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实训课要摆到突出的位置,形成完整体系,做到专业实践技能门类齐全,重点突出,考核标准科学,切实给予保证。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文化课要合理选配,重点突出,内容要与学生从业需求相联系;专业课程要体现生产应用性,强调生产技能知识的讲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及素质能力。

第三,加强校风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由过去的被动参加变成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文化艺术品位,增长科学知识。这是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且寓文化素质教育于其他素质教育之中。应当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仍然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