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本文从素质教育出发,探讨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素质教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素质教育及公共体育教学
1.1素质教育的含义及作用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公共体育教学的含义
公共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体育是指社会体育,狭义的公共体育特指高校中的公共体育课程。公共课程是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考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就是高校公共课程的一种形式。
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尚未明确的概念。众所周知,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因此,在此把它理解为,它是指高校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育场地设施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高校体育设施更显短缺。由于资金的限制,各高校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教学楼、办公楼与学生宿舍的建设上,使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现状是体育场地少、器材种类少、数量不足、设施陈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2.2体育教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体育教师长期在室外教学,风吹日晒,特别辛苦,对增强学生的体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其地位却相对较低,即使在大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在职称的评聘上,公共课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主要靠文章发表的多少为主要硬件,忽视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水平不能在职称评聘中得到有效体现。由于重视不足与职称评聘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教师情绪低落,主动性和能动性不仅未得到充分发挥,有的甚至还产生了懈怠情绪。
2.3教学理论上存在缺陷
第一,教学观念滞后。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仍奉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即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过分强调竞技技术、技能的掌握,偏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增强学生体质,只重视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仍坚持锻炼呈下降趋势,而现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
第二,教学内容重技术,轻人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每学期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但实际执行的高校并不多。体育教学仍以练习为主,注重传授学生各种运动技能,而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育运动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理论指导。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仍未打破单一的行政班授课制,教学缺乏针对性,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4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机械
体育评价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甄别和选优,二是反馈和激励。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该主要发挥反馈和激励功能,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上,主要是采用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的办法,注重结果评价、生理评价,忽视了心理素质及体育过程和能力评价,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不同体质、不同起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发挥的是甄别和选优功能,缺乏激励机制,不仅无法正确评价学生体育成绩以及实际能力,同时还给学生思想上带来一定的压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5学生对上体育课缺乏兴趣。
在体育教学上有个不幸的奇怪现象: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逃避上体育课去医院开假证明办理体育免修手续,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许多男生能够在烈日和雨天等恶劣天气中打篮球、踢足球,但就是不愿意上体育课。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懒惰、不重视,而另一方面也与项目设置有关,体育教学在设置教学项目时往往一个班级所学项目都一样,不符合《纲要》的精神,并且这些项目往往具有重复性和枯燥性,像跑步、推铅球等是从小学一直学习的,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学方法也是“大一统”,导致出现学生大规模“厌课”的现象,学生对教师安排的项目缺乏兴趣而常常怠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需求,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教师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素质教育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
3.1转变指导思想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指导思想由技术中心向健身中心的转变。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主要
以健身效益来衡量高校的体育工作,创造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社会环境,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正确的政策导向积极引导高校转变体育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高校自身要着眼健身目标,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工作,而不要仅仅围绕赛事抓体育工作;三是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要以健身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落实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3.2培养师资力量
指导思想的转变首先要落实到师资的培养上,国家应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国或某一地区高校现有师资的转型培训工作;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部门自身也应该根据改革的总体设想,一边工作一边培训,使每个教师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多方面实现与适应转变;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应具备以健康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精心制定最佳的体育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使之能多方面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新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师要专业对口,不要把专攻某项运动技巧的专业教练型人才安排到公共体育教学岗位上来,以防止造成新的不适应;无论新老教师都应持培训合格证上岗,对不积极参加培训或培训不符合健身中心教学体系要求的不予聘任。
3.3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的设置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及实施过程的特点,以健康第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首先应适当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等文化内涵丰富、健身效果明显、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其次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增加综合性、针对性、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公共体育教学的文化品位和现实针对性。总之,不管哪种课程类型,选用什么内容,一定要重视教育与教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相结合,严肃的纪律和活泼的气氛相结合。应当突破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代之以健康体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3.4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改革课程内容的需要,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认为目前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优化语言法、完善直观法、强化练习法。在语言法的运用上,突出一个“精”字、把握一个“准”字、形成一个“特”字、注意一个“美”字。要以最精炼、生动的语言,传递最准确的信息,善于运用术语、口令等体育教学特长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介绍、技术分析和动作要领讲解。
4.结束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第二,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三,理论研究是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加强学习、研究,深化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规律的认识,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最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身体系的建成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胡睿哲.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深化之策略[J].知识经济,2012(10).
[3]王晓瑭.以阳光体育为背景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首先,规范性是基础和根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要遵守思政教学的大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保持一致;教材大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不改变。只有在规范性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灵活性的操作。其次,灵活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规范性的要求,即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宗旨。概言之,没有规范性,灵活性便会失去方向;没有灵活性,规范性也很难具体落到实处。如何把握两者在具体教学的尺寸和力度,这就根据不同院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了。
笔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虽然不长,但深感教学过程中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积累,就它们二者在具体教学中的结合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方家善士。
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规范性的根本,要贯穿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根本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应用的基本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的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来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进行法制教育和国史国情教育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各门课程皆有其特色,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这门课当中,我们可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各种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演讲;在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中,我们模拟具体的招聘情景,或者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模拟各种企业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在法制观念教育中,我们组织和开展模拟法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灵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二,严格按照“05方案”精神,落实五门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在这两个方面,绝不打折扣。遵循中央指定教材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五门课程所规定的章节,在具体的教学中绝不删减,真正意义上做到规范性管理和规范性教学。在具体落实学分和课时方面,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定的适当调整,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一共有6个学分,在具体的教学中即可分为4个理论学分和2个实践学分;在五门课程的内容和章节上,亦可作详略得当的调整,比如《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第六、七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下篇相关章节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相似或相同的内容,笔者认为,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可把“原理课”、“纲要课”的相关章节略讲,重点放在“概论课”上来进行讲述。这样的灵活性处理,既可以在“概论课”中把相关内容讲实讲透,又可以让其他课程腾出更多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篮球教学;技战术;训练 初中
一、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早在2002年8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学科的指导思想。《纲要》中还规定了运动参与目标是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然后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由此可见,在初中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中,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在校时期,还要放眼于初中生的未来、直至终身。初中阶段是他们养成良好体育锻炼方式的关键时期,校园又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初中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体育意识。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是对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根本性要求。因此,在初中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中,首先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稳定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大力加强比赛教学, 培养初中生篮球兴趣
笔者认为,要想使初中生对篮球运动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其中加强比赛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其指导思想一是在比赛中学会打球,锻炼身心;二是掌握方法,终身受益;三是积极参与,体会乐趣。比赛是篮球运动的最终目的。它具有强烈的竞赛性和对抗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和作风。还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激励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加强比赛教学,比赛的方法要多样化,有全场和半场、有单项技术个人赛、有三对三、五对五、班与班的教学比赛,甚至可以男女混赛等。在分组比赛时人员的搭配要合理,让初中生感到有学习和奋斗的目标。要适当放宽规则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打球,锻炼身心,积极参与,体会乐趣,并给学生以临场裁判知识的指导,营造一种宽松而愉快的学习气氛。在比赛中,应以初中生自身的进步和提高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统一标准,使体育课实践部分形成规范的、标准化的考核制度。
三、要注重初中生“球感”训练
“球感”是球类运动员对球的特性的感知能力。它是球类运动员具有的一种特殊的专门化知觉,它和游泳运动员的“水感”,射击运动员的“枪感”、体操运动员的“时间感”、“空间感”等一样,在训练和比赛中,无时不影响着运动员成绩的发挥,无时不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术提高,也无时不困扰着教练员的教学与训练。它在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篮球“球感”看不见,摸不着,给人以抽象感,但它却影响着篮球运动员基本技术运用的准确程度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球感”的好坏是控制球和支配球的基础,是现代篮球比赛中各项技术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优秀篮球运动员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一个球队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运动员能够通过训练形成高度发展的“球感”,就能增强自己在比赛中的信心和力量,使自己的动作灵活自如,随心所欲;运动员的注意力便可集中于临场所需的迫切解决任务的技术和战术动作上,做到既快又准的完成投篮、运球、突破等技术。因此,要注重初中生“球感”训练。
四、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
在篮球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存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我们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但教学过程并非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简单累积,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非是无限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必须有个限度,以免使教学变成不断变换活动方式的万花筒,分散了学生对教材实质内容的注意力。所有这一切还要求教师针对每一种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要把它们最恰当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机械地追求方法的多样性。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还应具体地判断每一种教学方法实际运用的可能性。教学方法的优选要从教学效果最优化着眼,选择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方案,要将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察和运用。系统的优势在于“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系统中的要素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起来,就能获得单个要素不具备的新质和功能。根据技术的相关性,把技战术教学作为一个总系统进行设计和运用,以实现篮球技战术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五、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激发初中生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加深学生对动作概念和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安排初中生观看并模仿各阶段篮球技术动作及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影像资料,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动作技术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多媒体教学还可利用其反复重播、回放、慢放等功能,摆脱时空因素对教师的影响,使瞬间的动作过程在时间,空间上定位,并对关键的动作进行提示,这样初中生在练习中就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多媒体教学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可充分地调动初中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促进他们观察、思维、判断、分析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达到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关键字:高中篮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13.9]
一、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出发点。”强调和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因此,“健康第一”思想是高中篮球教学的主导指导思想。《纲要》中还规定了“运动参与目标是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然后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由此可见,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在校时期,还要放眼于学生的未来、直至终身。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体育锻炼方式的关键时期,校园又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体育意识。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是对体育教学的一个根本性要求。因此,高中篮球教学训练工作中首先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稳定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重新审视篮球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21世纪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教学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持续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以利于培养体育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学习,养成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在普通高中篮球技术课程教学中其思路是:移动技术教学内容定位于短距离的急停、转身和跨步的教学;传球技术教学内容锁定在双手头上传球、击地传球的教学;投篮技术教学内容放在贴身投篮、后仰投篮的教学上;运球技术的教学内容放到转身运球、胯下运球的教学上;突破技术的教学内容放到交叉步持球突破、同侧步持球突破的教学上;抢篮板球技术的教学内容放到冲抢篮板球、单手点拨的教学上;在技术理论方面,应增加篮球运动技术原理分析及其心理问题方面的教学。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
在篮球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存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我们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但教学过程并非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简单累积,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非是无限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必须有个限度,以免使教学变成不断变换活动方式的万花筒,分散了学生对教材实质内容的注意力。所有这一切还要求教师针对每一种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要把它们最恰当地结合起来,而不能机械地追求方法的多样性。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还应具体地判断每一种教学方法实际运用的可能性。教学方法的优选要从教学效果最优化着眼,选择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方案,要将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察和运用。系统的优势在于“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系统中的要素一旦被有机地组织起来,就能获得单个要素不具备的新质和功能。根据技术的相关性,把技战术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总系统进行设计和运用,以实现篮球技战术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四、战术意识中的攻防转换意识的培养
篮球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战术活动的实践基础上,运用自己专项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能力的总和。它是在战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以身体活动能力为基础的技术动作,又是战术活动的主体,它是通过学习、训练、比赛逐步形成的。只有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能提高运用技、战术的能力,战术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而战术意识的提高,重点要做好攻防转换。其形式分两类:一是进攻转入防守,如投中、违例或犯规,传接球失误,对方抢篮板;二是防守转入进攻,如抢到篮板球、抢断成功、对方投中、掷界外球等。篮球新规则中30s的规则和国内24s与7s的规定促进了篮球技术朝着快速、灵活的方向发展,还要求比赛双方必须具备多种针对性较强的技术配合,乃至短时间内的战术配合方法,能够娴熟的恰当运用战术配合,以应付不同的临场变化。攻防转换的关键是速度,然而欲速则不达,有计划有目的的稳中求快,灵活多样的攻防转换才更富成效,所以说,在高中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中,攻防转换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篮球无形战术的创新
篮球战术分为有形战术和无形战术。无形战术是看不到摸不着而在场上不时地在起作用的战术,宽泛的讲就是生理心理战术。生理心理战术是攻防运动员利用各种技战术在攻防时对对手施加生理压力,使对手在攻防时感到畏惧与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变化,进一步形成心理战术的效应。在当今篮球运动员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生理心理战术的成功实施是比赛获胜的关键,世界重大篮球赛上,许多强队被弱队打败就是由于赛前对对手估计过低或对困难估计不够,而在比赛时对手不停地对其施加生理心理战术,使其在攻防中都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最终导致心理崩溃和最后的失败。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梦6队在第14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上只获得了历史最差成绩第5名,首要的原因是自己生理心理战术施加的失败,其次是对手生理心理战术的成功运用。因此研究无形战术的创新是摆在我国篮球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任务。无形战术创新方向应该在规则允许且不违反体育道德的情况下,研究它的有效实施、怎样干扰对手、暂停及换人战术运用时机和怎样利用有形战术去实施无形战术等等。
参考文献:
[1]邵旭军.浅谈高中篮球课多元教学模式的试验效果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22.
关键词: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深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2-1
一、师生关系须融洽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体育课不同于别的学科,体育课在操场上进行,学生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制力大都较差,只要有一丁点“风吹草动”,很快就会转移注意力,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
建立有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上得协调而有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哪怕是一个动作、表情或眼神,还是一句话,都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心理和态度。
二、有效教学需要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主要看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体育课要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二是,体育课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三是,体育课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有效设计为核心
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教学不能跟着感觉走。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些对的、错的、不明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导向发展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教学内容的改革,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体育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能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能基础。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其次是主要教材要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体育教材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是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从体育学科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这一点无需质疑。
五、课堂教学要以有效实施为关键
有效设计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体育课的有效实施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理念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六、合理创建新课程下的课堂学习规则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从宏观上说,教学方法一方面随着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深受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制约。也受人们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制约,还受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变化的影响。从微观上说,教师个体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自我专业角色定位以及教学经验、教学情境等均密切相关。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通过实验创造的新的教学方法,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之纳入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学方法体系中去。如果没有当前的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今天的课程改革就无法确定正确方向。最后,就师生关系这个因素而言,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强调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互动作用。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导引了当今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理论发展对教学方法变革的影响。
人类在逐渐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中,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也日渐科学化。随着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最终导致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由原来的神本位转为人本位,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发展过程中,又从以成人为本转移到以儿童为本。工业社会初期,学校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进工厂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的本质被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征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随着学习理论以及儿童潜能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教学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儿童身上。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上述变化引起了教学方法观的转变,教学方法理论的重点由重视"教法",即研究教的方法与策略转移到注重"学法",即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侧重点的调整自然引起具体教学方法的变化。
(一)国家教学教学指导思想变迁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主导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和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实际上它的变迁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我国几十年教育教学主导思想的变迁对教学实践领域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通过实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使之纳入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学方法体系中去。就今天课程改革而言,如果没有素质教育理论做指导,就无法确定教学方法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是学生学识的源泉和人格的塑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强调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互动作用。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正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改变,导引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综合来看,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受社会生活方式,教学理论发展,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变迁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变化等的影响。教学方法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随着逐步的改革和发展,相信中小学教学方法会越来越适合当下的广大中小学教育。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当前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它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的教育,同时又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于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以下要求:
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启发式"应该作为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它不是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者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而是一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思想。2、要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这是学生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3、注重研究学法。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研究教的方法,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应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对于教学目标,只有最适当的教学方法,而没有最好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共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论文摘要:“对话”教学在巩固指导地位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仅体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而且强调了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对话”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自我完善”转变;教学内容由“简单结合”向“深入联系”转变;教学方式由“单向应用”向“深层互动”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的信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激烈化,指导思想面临的挑战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传话”思路,引人“对话”式教学,以更有效地巩固指导地位。
一、“对话”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理论课堂教学的传统思路是“传话”,即教师以课堂为载体,向学生传输基本原理和观点,师生之间是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塑造者和被塑造者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显然,这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因此,超越传统“传话”模式的“对话”式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由来已久,但将其具体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两者之所以能够结合,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任务和“对话”式教学的优势共同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只是使大学生接受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和行为规范,而是要将的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融人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信念和信仰,并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于行动中,也就是说要完成指导思想的内化和外化过程。“对话”式教学正契合了这一教学任务。
教育视界中的“对话”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首先在谈话层次上,它追求师生间平等、自由、公正的语言交流;其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学生精神世界与教育引导的融合,这就超过了谈话和交流的范畴;最后,“对话”揭示了一种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可见,“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赋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强调学生人生经验与精神世界的参与性。与“传话”式教学重视宣传和讲解过程相反,“对话”式教学着眼于建立一种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由“教师要学生接受”向“学生要学习和实践”的转变。只有在这一转变的基础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头脑中得到确立和巩固。
二、理论教育“对话”式教学实施的策略
1.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向“自我完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具有较高的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揭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和作用,但对这一教学目标的理解却由于教学思路的不同而存在分歧。
传统的“传话式”教学将侧重点放在“教师传授知识”这一环节,基本理念是“要学生学”,强调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对教学目标进一步扩展时往往通过列出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这一观点虽然看到了教师的讲解在系统的理论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握和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出现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普通的知识课程进行讲授的情况。学生即使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点,也不能自然而然树立的“三观”。更不要说这种“要学生学”的形式往往引起学生反感,影响他们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知识。
“对话式”教学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完善”上,基本理念是“学生要学”,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增强运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发挥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除了包括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应包括大学生在指导下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程侧重点不同,面对的大学生也处于不同的年级,在促进自我完善方面必然有不同的要求。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年级、分课程制定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完整的自我完善的目标系统。
2.教学内容由“简单结合”向“深入联系”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具体课程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体系,但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一条得到普遍认可的基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在教材的理论内容之外,还要关注社会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两者联系得当、有力,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增加理论的说服力,有助于巩固其指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尽管不少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能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尝试,但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原因就在于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受到“传话式”教学思路的影响,是一种“简单结合”,将“理论”简单理解为政治教育,将“实际”简单理解为结论明确的一般实例,使得二者的联系变成生硬的“两层皮”。在这样“简单结合”原则下选择安排的教学内容尽管有理论,也有实际,仍很难真正吸引学生。
“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在意义交互中的深层次沟通,因此在理论教学的理论和实际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实现相应转变。
首先,教学的理论内容要从简单强调的政治教育向普及的基本知识转变。这里要澄清的是,并非“对话”式教学忽视的意识形态性,相反,它主张教师应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坚决反对将边缘化,反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同于一般的人文素质课程。但由于“对话”中师生双方不是控制、操纵的关系,不是强行把一方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因此不赞成脱离知识的空洞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因为舍弃了知识教育抽象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只会出现机械教条、生搬硬套的情况,不但不能树立和巩固的“三观”,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只有寓思想性、政治性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通过系统知识的普及才能达到确立和巩固指导思想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本着科学的态度对的基本体系和知识进行全面、客观的讲授,既包括必须坚持的普遍原理和分析方法,也包括需要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具体结论;既要讲中国化的成果,也要将理论与西方思潮进行简单对比。在发展和对比中让学生明了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确立对指导思想的信心。
其次,教学的实际内容要从简单列举一般实例向深人分析社会重大问题转变。所谓一般实例是指争议性不大、结论明确的具体事例,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例子固然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但是,由于这些例子对现实的反映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的,且结论一目了然,难以触动学生深层的精神世界,也难以激发学生深人思考和讨论,仍然是徘徊在“传话”的旧思路中,只不过“传话”的内容是实例而已。如果教学中仅局限于这类例子,学生会认为教师故意片面选取那些能够解释和证明理论观点的事实,而回避了现实中的矛盾和争端,逐渐对单一的课堂内容失去兴趣,转而更加关注从其他渠道获取的负面信息。并且,由于在课堂上接受的都是用正面实例说明正面观点的教育,在遇到有争议的社会重大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用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甚至会产生悲观、失望等负面消极情绪,影响对理论的信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内容要从简单、片面列举一般实例向深入对比分析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转变,在争议、分歧甚至是负面事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发展的分析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只有对课堂教学的理论内容和实际内容都有了改进,才能在对两者关系的把握上实现从“简单结合”向“深人联系”的转变。这既要求教师能深刻领悟和生动阐释的基本知识,超越“传话式”的政治说教,又要求教师敢于和善于联系社会重大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大学生进行深度“对话”。
3.教学方法由“单向应用”向“深层互动”转变
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既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实践应用。理论研究的范围很广,有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也有国外教育方法的借鉴;有方法论上的改革,也有具体方法的创新。实践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案例法、专题法等具体方法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由于受到“传话”教学思路的限制,很多教学方法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不能从根本上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常规。
关键词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对比研究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22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extbook evalu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Cheng Xiaotang,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authentic of five aspects of "new vision" and "new age" compared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analysis.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views and needs of the user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comparative study; demand analysis
0 引言
2007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了修改,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学习者能有英语有效的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近几年,各大高校开始了提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的建设,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依据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实际需要开发编写。它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卡通和光盘等多种途径,为学习者提供情景化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本研究选择目前高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简称《新视野》)和《新时代交互视听说》(简称《新时代》)进行对比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1)《新视野》和《新时代》的优缺点对比研究;(2)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对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需求。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3级本科的150名学生和武汉大学的20名大学英语教师,他们都使用过两套教材中的一套。
1.3 研究工具及步骤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首先,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材的组成部分及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地道性五个方面,对《新视野》和《新时代》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用SPSS对教材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结果并进行定性分析。
2 研究结果讨论
2.1 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指教材对语言、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的认识。通过分析,《新视野》是“主题+功能意念”大纲,整个教材以主题为线索,以组织学习者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表1显示,在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有助于四六级考试三个方面,《新时代》的满意度均值都高于《新视野》。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新视野》比《新时代》的均分稍高。这是因为其文化内容较丰富,涵盖习语、风俗、历史、神话等,讲解方式多样,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新时代》则更倾向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文化渗透。
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材在内容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具体依据和参照,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新视野》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而《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是交互式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通过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人机交互来完成真实而有意义的交际任务。
2.3 教材内容的编排
选择教学内容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使用的对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这两套教材。
2.3.1 教材内容编排
在内容上,《新视野》和《新时代》都是分为四个级别。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都认为两者难度基本适中。但从访谈的结果看:30%的学生认为《新视野》的第一、二册较容易,第三、四册的难度突然增加(见表2和表3)。
2.3.2 题材选择
教材的题材选择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研究对比了《新视野》和《新时代》的题材选择,发现两者的题材均贴近大学生生活,其中涉及校园生活、自然环境、婚姻家庭、网络科技等题材,两者都包括对话、独白、电影片段、广告等,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
2.3.3 策略学习
策略包含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新视野》偏重于认知策略,在听力技能方面几乎都是认知策略(如笔记、母语迁移等),口语方面是交际策略(固定表达等);而《新时代》的策略更为全面,包括元认知策略(预测、自我管理、选择性注意等),认知策略(重复等)以及社会情感策略(同学合作等),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社会情感等多有裨益。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新时代》在策略学习方面比《新视野》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2.4 语言素材的地道性和真实性
为让学生真正能够接触到真实形象的语言情境,感受真实的英语文化,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理想的视听说素材应该实现地道性和真实性。依据访谈结果,有72%的学生认为《新视野》视频节目中的人物和场景不够真实,人物对话不自然,口语练习的语言不够口语化,较生涩;《新时代》这方面做得稍好,但是有的单元主题反复,比如约36%的学生认为“饭馆吃饭”的话题没有必要在一册书中重复提到。
3 结束语
两套教材各具优点,基本能够实现提高学习者听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结合对比研究,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期望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1)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题材,并能从趣味性和思想性等方面考虑,比如说名人讲演、访谈、名著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适当增加相应的语言素材和练习题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3)平台中多提供文化背后隐藏的历史等信息,用新鲜、有用的人文理念感染学生;(4)平台应该提供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和情景,让学习者真正感受英语国家真实的生活,学习地道的语言;(5)在平台上增加生生互动的交互活动,让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王大伟.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41-02
Status and Reform of Advanced Mathematic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ong Cuicui, Kong Shanshan
Abstract The advanced mathematic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ewer hours, the arduous tasks, the poor quality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ust be reformed. To this end, the text carries out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tudy concerning the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of the advanced mathematic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reform; theoretical study
Author’s address 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 of Jin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1 前言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来看,是完全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教育体系。高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实用型”,而不是“学术型”和“理论型”。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科,教学改革就显得重要和紧迫。
2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现状
在指导思想方面,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但高职数学教学只是单纯复制高校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应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严重背离高职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上,数学教材与高职发展及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学校普遍增加了专业课和实训内容,从而压缩了高等数学的学时。要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数学这门课程是很难的。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普遍采用课堂注入式教学,由于课时少,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再加上高等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学生接受起来不容易,渐渐地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必须转变普通高校强调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密性的一般性要求,而将内容的应用性、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作为高职数学教学的重点。
3 对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3.1 努力转变高职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根据这一目标,高职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摒弃“理论研究型”的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的数学人才,合理制定教学课程的结构、内容和目的,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断修正教学活动的表现方式和教学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较强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意识,培养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根据培养目标实施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来确定,做到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合,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
2)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将高等数学中的很多思想方法贯通起来学生才好接受。比如:在讲授导数与微分时,对不定积分的概念设下伏笔;在复习函数的概念时,对隐函数的概念设下伏笔。
3)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尽量避开定理的高深逻辑推理过程,侧重讲解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实用意义。
4)强调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普及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其数学品质。
总之,教学内容设置要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科学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的基本目标。
3.3 应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展示知识发现的思考过程的内容,使学生体会产生数学灵感的心理氛围。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遵守数学的原理、原则的情况下,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转化与变形,努力寻找新的解答方式。
3.4 在讲课时注意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连接
这样有助于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调动起来,从而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一方面强调高等数学对中学数学的指导作用,一些中学数学问题用中学数学的方法和理论不易解决或不能解决,只有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才可完满解决。另一方面,要尽量利用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高等数学中的问题,以彰显中学数学的应用价值。如一些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问题,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很不方便,但用中学数学中的不等式反而可轻松解决。
3.5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将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而不是用“数学模型”或“数学实验”课的内容抢占各个高等数学的阵地,关键是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考方式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授课期间,每周安排一次数学实验课,教给学生使用数学软件,如Maple、Mathematic等。这类数学软件易学好用,可大量减少计算,以便学生能把大量精力用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3.6 尽快建立全新的高职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成绩评价方式。根据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数学评价机制必须走“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考试观”的路子。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解决“考什么”的考核内容问题,又要解决“如何考”的方式问题。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要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如开卷、闭卷、口试、笔试、操作、论文与答辩等形式。评价主体的选择也可以灵活多样,既有教师评,还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必要时还要请专家进行讲评。在评价的实际操作方面,可以把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力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能和知识相结合,笔试、口试和操作相结合,校内教师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最终达到综合评价学生、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培养新型建设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高明.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与改革[J].福建高教研究,2008(04):66-67
【关键词】篮球教学;实效性;中学生;提高
前言
篮球教学与训练是《体育健康大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运动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开展学校篮球教学,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精神。近年来,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在教学与训练中只侧重于技战术方面,而忽略基本功训练、也忽略了对中学生终身篮球意识方面的渗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提高篮球教学实效性的措施与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
早在2002年8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工作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健康第一”亦成为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工作指南。《纲要》中还规定了“运动参与目标是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然后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由此可见,在中学篮球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当前在校时期,还要放眼于学生的未来、直至终身。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体育锻炼方式的关键时期,校园又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体育意识。由此可见,终身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为此,中学篮球教学训练要更新教学理念,首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为终极目标,使中学生树立稳定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激发中学生篮球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培养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切入点。在日常教学与训练工作中,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应学生能力和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重点教学,并根据中学生的实际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例如课将篮球比赛视频提供给学生,让中学生从中习得篮球比赛的更多知识,采用游戏、比赛、合作训练等教学方式,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篮球兴趣做好基础铺垫。其次,篮球兴趣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体育教师不要过度追求训练效果,对中学生进行超强度、高能量的训练,以避免挫伤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技术的目的性、动作标准性和配合的整体性,对中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技能和意识训练,如先要求中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知识后,对中学生的观察意识和应变意识进行培养,并将其意识运用到技能实践中,这不仅符合了篮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而且适应了中学生的思维特征,同时,将短期培养和长期训练统一起来,并重视意识培养效果的回馈,以实现篮球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有效性。
3.精讲多练
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计划地精讲为多练创造条件,此外还应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多为中学生提供自练的机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决赛活动,为多练提供组织保证。有收有放,收放结合是篮球课常用的教学手段,凡是带有共性特征的则需要收,将中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讲解示范,给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当中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后,则尽量放手让中学生去尝试、去摸索、去探知,寻找正确的答案。要“放得开、收得住”,要让中学生散点自练或分组练习,只有充分地发动中学生自主学练,才能有助于中学生掌握和改进技术动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中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愉悦身心。
4.面向全体学生
目前大多数篮体育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关注学情,不调查中学生的篮球基础,教学过程变成单向、僵化、硬性的技术传递,明显地表现出现代篮球运动训练化的特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统一化、规格化,不重视学法的指导,只重视授课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技术的提高,学生对动作原理缺乏了解,体育德育渗透和情感体验更无从谈起。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过分重视身体条件好、基本技术扎实的中学生,忽视了身体条件和基本技术较差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篮球教师应认真深入研究篮球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把现代教育学理论、可行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入篮球课教学之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统一。在授课形式上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以身体锻炼为主线,而不是运动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不仅教运动技术,而且教锻炼方法,即“授之以道”的做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变‘封闭型’课堂为‘开放型’课堂,不断提高篮球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5.以赛促练,巩固兴趣
每一项篮球技术的掌握,都是经过无数次反反复复的练习得以巩固,然后内化形成运动技能。然而,反复枯燥的练习,很难让中学生保持长久的学练兴趣。众所周知,争强好胜是中学生的显著年龄特征,笔者就在篮球教学中穿插各种方式的比赛。如在学习传接球时,进行半场不投篮的传接球比赛,每成功抢断一次得一分,规定时间,得分多的队获胜。以此促进中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投篮技术时,中学生就很不理解,甚至有的学生问我,我不用你教的方法投篮,也可以把球投进去为什么还要练习投篮呢?我就通过比赛,让学生认识到面对防守队员时,由于没有平时的基本功,动作变形,投出去的球失去了方向,很难得分;比赛是中学生篮球学习的催化剂,不但可以激发兴趣,更是中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中学生通过篮球比赛,可以把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既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了团队意识,更培养了中学生面对挑战,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可见,通过以赛促练,巩固兴趣,不仅能展示与发展当代中学生的个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兵.如何上好中学篮球教学课[J].青少年体育,2015.3
摘 要 在传统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田径课一直以培养竞技为主,使得体育项目枯燥乏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如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成为当今田径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本文从宏观的理念出发,对田径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开发进行探讨,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田径课 教学现状 改革
自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历程了近二十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逐渐被各个学校所重视,尤其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的战略主题。体育课作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而田径课程又是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由于其种类较多,教材单调,教学技术多以竞技技术为主,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也稍显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顺利高效完成田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成为当今田径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本文从宏观的理念出发,对田径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开发进行探讨。
一、中学田径教学现状
(一)教育思想观念滞后
田径是人类最早的竞技运动项目,当人们一提到“田径”两字时,就立刻会想到田径的走、跑、跳、投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正是受这种竞技体育思想影响,在我国大多数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课都将以培养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教师将传授竞技技术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与方法滞后
在传统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自然地把竞技性的田径运动与田径教学相联系起来,忽视了田径课与竞技性田径运动不同之处。正是这种思想,田径教学课程内容设置都是以反复地训练走、跑、跳、投等竞技技术来代替素质练习,教学内容死板,机械,教学方法多以“填压式”的教学,着重将竞技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并辅之以练习,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略如何教会学生通过田径来强身健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田径课程失去兴趣,缺少对田径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田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尴尬局面。
(三)考核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田径教学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走、跑、跳、投投等四种基本运动为考核重点,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田径考核成绩,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偏离了体育教育和评价的目标。
二、田径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思路
(一)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确定田径课教学目标
2003年我国曾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全新的田径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田径课程教学都应以学生掌握田径专业知识、技能为根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怕挫折的精神,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更好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淡化竞技色彩,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服务于学生未来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掌握一定健身手段和方法,淡化田径竞技运动的色彩,引导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分析与理解田径健身的意义,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因此,田径教学内容要从单一反复地训练走、跑、跳、投等竞技技术向多样化、灵活化以及实效化进行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学习竞技技术为提高健身发展,以发展专门身体素质为主,丰富学习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教学内容改革除要考虑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需要考虑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需求设置不同运动技能要求,以有效提高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为其今后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三)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由于田径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来使学生获得知识。为此,单一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应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探索性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式的综合性
在改革田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对田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不能以单一竞技项目的成绩为学生考核标准,应结合学生实际对其学习全程过程的各项素质进行考核,只有这样田径课程考核更为符合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强身健体的教学目标,受到学生的喜欢。
三、结束语
田径是体育运动之母,它拥有特有的健身价值,只有放弃旧的教学观念,勇于开拓新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焕发这古老体育运动的生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持
1.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共性分析
从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两者间的概念定义和特征上,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共性,因为两者的功能和特点在其概念中会体现出来。在游戏理论视域下研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要结合两者的定义与特征展开分析。体育游戏定义中的自主娱乐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二者都提倡创造性思维与身心和谐的发展。
2.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在需要与兴趣为基础上建立的学习动机是体育游戏具备的最大亮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去追寻和掌握有兴趣、娱乐性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寓教于乐”理念的真义。我们既要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又要扭转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发挥其活动主体作用。
(2)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不统一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究其根源在于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缺乏,在教学中系统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不足,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交流。
(3)体育教师仅仅追求“思维的创造”也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状况背离了体育教育的根本――运动技能的掌握。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教学的技巧。而体育游戏可以将教学方法隐藏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创造的思维,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
二、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差别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被教育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被过分强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种模式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自觉性泯灭,主体地位丧失。快乐体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双向多边、复杂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也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心理上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快乐体育教育理念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快乐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中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教学必须在安全的活动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娱乐”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才是快乐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将安全、健康、娱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课程是快乐体育的原则。快乐体育就是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活跃身心的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以增强体质为基,以完善人格为标
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研究发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活跃,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在运动的环境下,受氛围的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社会化的形成可以进一步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要达到符合社会需要的要求,人本身的基本素质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中虽然体育课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但是必须要兼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也是各科教育的任务。体育课也要在基本的思想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快乐体育思想融入进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动起来。
3.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制定。学生个体受自身条件、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很大的个体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安排习题的难度与要求上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因材施教,从学生的根本角度出发,选择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于课程本身详尽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以“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新式教学手段,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各式体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十分有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学习技巧,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术技巧,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偏重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并制定出相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体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其自身所蕴含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包含一定的人文知识,还要保证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会有所局限。
5.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由其传授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但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如果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同体验、感受和互动,教学相长,就能让体育教学中的全体参与人员组成一个即时的信息反馈系统。
6.建立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
体育学习的过程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一种师生间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是一种行为和态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使这种兴趣成为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逐渐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扭转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建立了良好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基于游戏理论视角,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建立以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滕达.体育游戏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2] 李景华.快乐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析.教学与管理,2011(6).
[3] 黄晓红,唐迅.体育游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宜宾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
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改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在许多学生心里都是严厉的、让人害怕的,学生也都不敢与教师交流,害怕受到教师的批评。其实教师和学生是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通过彼此的交流互相启发,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这样学生更容易了解教师,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畅所欲言。只有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教师的课。学生才能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多年,它要求我们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懂得观察学生,并发现他们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来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它将我国语文教育与国外外语教育进行比较,并对我国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总结。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并不完善,时代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具有创新精神,也具有时代精神,它深刻地体现了国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解决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不仅指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公布了许多改革的新标准。它明确了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它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住它的精要,完成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牢固教学新理念
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一名教师如何教学取决于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的优劣也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好坏。好的教学理念教出的学生素质高,学习效率也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总指导思想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这些都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也阐述了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想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就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些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牢固教学理念,让教师都能把握住这些基本理念,各个学校都必须组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深入学习。
二、新教材,新教法
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紧跟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该发生变化,根据教材的不同,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最适合的新方法。
(一)新教材的新特点
新课标改革之后,随之诞生了新的教材,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这方面更全面、更准确。它尽可能地遵循小学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在这基础上它改变了教学方法,它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它在课本内容方面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增加了新课文的数量,大多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减少了课后的习题数量,倡导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感悟等。这些并不是全部的改革,总体来说新的教材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思维结构、新的教学风格。我们要想学好新教材,就必须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二)新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根据新课标要求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要突出“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和兴趣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思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是我们要做的,也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字词解释、段落讲解、总结大意等。教材改革之后我们要简化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门的鼓励和培养。提倡自主探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抓住重点,大胆改革
我认为自主探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就要经历改革。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机械的、被动的灌输,现在,新课标改革后,“自主探究、互相学习、大胆尝试”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找到适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要想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就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基础,改变教师的定位,积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适当时候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赞扬,让学生能够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另外,探究学习也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对学生的探究有所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式也不仅仅是以上所说的,一个方法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所以就要求我们细心研读《新课程标准》,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丁炜,杜弘,张益. 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热点概述(上篇)[J]. 课程.教材.教法,2007(9).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视野下,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教改要紧贴中职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教学目标;要结合中职现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要围绕中职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方法;要立足中职特点,科学构建评价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应该顺应趋势,积极参与课改,为专业教学服务。
一、紧贴中职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还是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从这一讲话中,很容易对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定位,这就是要实现“三化”,即“人文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工具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为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服务;“专业化”,结合专业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迁移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结合中职现状,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理论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段话以及中职生的实际状况为语文教学内容的调整指明了方向,即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说”上,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读”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在“写”上,教学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上,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
三、围绕中职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材施教是重点。在新课改视野下,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借鉴和选用的方法。行为导向教学又称实践导向教学,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 其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模拟教学,即以人为创造某种与社会交往仿真的情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或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基地或人造情境的模拟实践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二是案例教学,即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案例教学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思考运作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三是项目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能力。学生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并逐步培养出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项目教学强调的是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四是角色扮演,即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角色扮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强化相关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行为导向教学在应用时要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 理念 目标 内容
Abstract: Education must first modern state moder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component, school sports should homeopathy on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content of reform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s needs.
Key words: School sports Target Pphilosophy Content
一、学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今年国民生产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城市化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产业劳动社会进入服务性社会的趋势,更多的人们走向知识、信息、服务行业,出现了脑力劳动,越益紧张,体力劳动越益减少,这种脑体不平衡日益明显的现象。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节奏的生活工作作息制度日益紧张,是必造成“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的不良后果”,由于社会的竞争性加强,人们又经常处于承受精神上的极大压力,导致所谓文明病的发生。(如三高、冠心病、神经衰弱、不活动性萎缩、新陈代谢底下、体能下降等)
城市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城市化的工业生活的,大气、水质源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运动区域日益缩小,加之人际关系逐渐淡漠,构成了身心健康的危险。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正如恩格斯提出的“生活、享受、发展的需要原理”,通过体育娱乐欢度和分享余暇时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身心皆宜,对学校教育和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不仅对强身健体、娱乐身心、调节生活和学习,而且在培养和促进人的现代化意识中夜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教育战线在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法》、《体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都确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又为开展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法规依据。当然,还应看到,教育战线积难太多,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学校体育的地位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得到高度的重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尚未完全开拓,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认识上尚未统一,现行的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不强,尚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配置仍有大量缺失,加之体育教师整体水平还不高,这些都影响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思考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规划现代社会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新的对策。
二、树立全面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提高全面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作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不可偏颇。
(一)“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指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导的思想。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体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与增强体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有的学者以此提出了“真义体育”的理论,是有其深刻的意义。
(二)“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指以掌握运动项目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思想。“技能教育”至今仍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以运动项目中的各种运动技术的学习为基础。
(三)“竞技教育”的指导思想――指以提高运动技术和竞技能为中心的思想。近似“技能教育”,但它强调发展竞技能力,特殊培养竞技人才。这种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现代竞技运动发展密切相关,是我国贯彻奥运战略的源泉。
(四)“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指在体育运动中使学生获得内在乐趣,从而使学生自觉的主动参与体育的一种思想。这种运动乐趣不仅是肤浅的活动后的,而且真正体验到运动特征后的喜悦心理,经过自我锻炼二到达强身、健身、育心的实效。
(五)“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的思想。强调和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能自主的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
(一)关于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药完成的任务,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体现。教学内容的选择,手段方法的运用,质量评定,是反映一套动态的体系,应随社会的需要体育教学自身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鲜明的提出了: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提出了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
1、 发展目标(人体结构、生理机能、体能发展等)
2、 教养目标(认知机能、习惯、自炼、自评等)
3、 教育目标(思想道德、情操、作风等)
4、 社会目标(社会行为、处世能力、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叙:体育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原始动力,体育应该是:体育的、娱乐的、健康的、机能的、生活的甚至安全方面的。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
四、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选择和编写体育教学大纲,应以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则的基点,既要考虑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民族性等,又要考虑多样性和兴趣性,统一性和灵活性原则,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以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基础体能和传授运动项目为主,结合适用于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材,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的教材和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教材进行综合分类和因材施教。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校体育进行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探索,面向学生,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创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