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武术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广播体操质量好坏,能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广播操的教学上,教师必须认真规范,动作到位,路线清晰,基于这套武术健身操动作变换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教,学生要认真学,因此对易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我根据以往教授广播操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1.学习广播体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枯燥无味的事情,所以老师要采取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负担。例如,根据学生喜欢武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广播操的动作和武术的动作加以对比。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课前常规,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体育委员的培训。结合集合、整队,原地转法等原地队列练习,一方面提高体育委员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另外也有助于消除其他同学在小学时形成的不良习惯,达到标准统一。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着装要求,使学生的运动卫生习惯符合体育课常规要求。教师、体育委员、在这个过程中做到配合默契,有利于以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对于低年级教学来说,这套操动作不是难,难的是每个动作很难到位,这套操比一般的广播体操节奏都要快,武术在于精、气、神,每个动作都要浑厚有力,在教这套操前我们体育老师也是经过培训的,如果自身武术基础不牢固,基本功不扎实,动作不到位,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套操的风格。作为年轻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做出新成绩。不断满足新形势下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增强职业责任感,绝不能墨守成规,闭门造车,一劳永逸的用陈旧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特别是学第三节开合运动的时,因为要配合出拳要发声,这一节是最能体现出这套操的精气神所在,学生们也能很认真的打出这节操。
2.在动作示范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大屏幕上观看武术健身操的全套动作,对整套操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看分解动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老师进行分解师范教学,采用不同的示范面,镜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等多方位的示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都能看清动作姿势及动作路线,同时,教师的首次动作示范相当重要,因为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相当关键的。正确到位的完整动作示范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熟能生巧”,通过千遍一律的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和练习的技巧。才能体会其攻防含义。另外还要注意看的习惯。在观摩教师示范的同时,要体会到眼到心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的同时,积极联系影视中的一些攻防动作,想想这些动作在实际中如何实现攻防转换,再根据教师对攻防转换的讲解,比较与自己想想的是否一样。从而较快地领会动作含义和技术要领。在学习中,如果不动脑思考和实践,而一味地死练,不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有难以想象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即让学生多练习多体会,而且还要多思考。在实践中多应用,才能做到想、练、实践的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分解动作示范及慢动作的动作示范,这样能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动作路线及动作过程,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记忆印象,为学习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帮助相结合,在集体反复练习基础上采取小组帮助的教学方法,让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互帮互学,这样就能使学生相互促进,掌握动作技术,老师则对各小组进行纠正指导。在教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播操的教学特点,来培养优秀学生的示范和组织能力,加强同伴间以及小组内的相互合作能力。每一节或一个阶段的动作传授完毕后,就可以让小组长来带领大家共同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互助互学能力的提高。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学好每一节健身操的热情。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
4. 在复习前面所学的广播体操时,教师的口令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由慢到快,最后和广播操音乐的口令相同,节与节之间要连贯,绝不能喊一节做一节,这样让他们更早的适应跟着广播曲的节奏做操。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在武术操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们得兴趣,便于他们记住动作,我们对有些动作进行语言提示。如:第六节拧转运动,1―2拍“并步摆掌”,教师可以提示,“少林和尚,阿弥托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联想到少林武功”;再如:第七节俯仰运动,3---4拍“马步展掌”,教师提示“我是李小龙,我……打”让学生联想到影视功夫片《李小龙传奇》中李小龙常用的招牌动作。通过武术操中第一节“起势”1--2拍中的“左顾,右盼”;第五节“侧展运动”3--4拍中的“震脚,砸拳”第三节“开合运动”中的“哈-哈”以及第四节“踢腿运动”中的“呼”等动作和呼号来提高学生练习武术操的兴趣和“精、气、神”。
最后,我们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由一名体育教师上台示范,带孩子们听音乐做。大课间时执勤的老师及时进行总结、纠错。当全校所有学生都会做武术操时,利用庆六一活动,及时地举行了全校的武术健身操的比赛,效果好。比赛之后,就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中练习,及时是巩固。这样,我们的武术健身操推广的及时到位效果好是体育组老师团队的力量,他们是和谐、向上、团结的战无不胜的团队。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1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对这五个教学环节正常教学还不够,还要对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反思教学。
一、课前备课预习中进行反思
1. 课预习中进行反思。(1)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或预习目标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完成什么,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便于学生的操作。只有在明确的预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有可能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在自己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预习有利于学生弄清定义、例题、公式、性质等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与质疑听课,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学生进行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及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任务是:①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③预习时要做到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学习的内容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2.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自我理解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以一种参考提示性的形式出现,给教师与学生展示多样化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资料。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应立于教材之上,而不应被教材所束缚。故在备课过程中的反思是对教材的反思,是对学生学习情况预设的反思。对教材的反思可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中。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对于“上课”这一环节的反思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及时反思,就是对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的及时应变。及时反思讲求的是时效性,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解题灵感或证明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也从侧面不断地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最终形成自己的合理思维方式。二是深度反思,这是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的全方位反思。而深度反思是为今后再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方法,为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做铺垫。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检验,是学生对当日课堂掌握情况的反馈和对新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作业的反思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业内容的选择反思,二是对学生作业错误的反思。作业内容应关注量和质两方面,作业题量上做到少而精,选择兼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发展性的作业。由于作业性质的不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这样就做到作业分层,还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个性化的作业,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积极完成作业。而要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必须是跳进题海的那个人,参阅大量的参考书籍是一个好方法。有了精心设计的作业,那么对于学生的错题反馈就能更深层地反应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便于双方的改进。在初中阶段的几何论证学习中,学生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不思考,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反思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中进行反思
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所要的时间和理解的深度也不同,个别的辅导就成为必须。辅导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就是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找到适应学生的方法加以教学,而不同个体的辅导过程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个案。
五、数学教学评价中进行反思
摘 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习练武术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其在中小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转变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关键词 武术教育 学校武术 中小学教学
一、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连年下降,这给我们教育部门敲响了警钟,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还原健康的体魄已经迫在眉睫。武术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健身的功能,还具有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1915年,武术正式作为一种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东邻日本就将“武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重视[1]。
二、制约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因素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2]。
(一)武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调
现有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长久以来,内容的枯燥、单调使学生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对向往的武术慢慢产生厌倦。导致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
(二)武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低
目前,中小学武术课程大部分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只有小部分由专业武术教师担任,教师们也都普遍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或相对较为熟练的套路去教授。在武术课程中只注重学生技术的练习,对学生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长期的(热身―基本功―基本方法、组合―套路练习)模式使得学生们只能被动、机械化的学习。教学中以老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则学什么,丢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武术认知偏差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中小学生通过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到武术。受武侠小说的夸大以及电影特效的渲染,误导他们认为武术就是能够“飞檐走壁、上天入地”,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武术。因此,在现实的练习中发现武术与自己认为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异,容易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三、方法与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是构建武术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3]。传统的上课模式在这里行不通,单纯的练习基本功,学习套路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武术课。段位制教程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恰恰就解决了现有的教育内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单练,对打和拆招,这既增加了教学乐趣,也会让学生在体验武术乐趣的同时,了解武术的技击攻防作用。
“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4]。武术教师在上下课时应与学生互行抱拳礼,通过肢体运动,让学生们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学会武术,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套拳术或者器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中的技击攻防、了解武术文化。
(二)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
现今的中小学武术教师,不管是对于套路水平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都有待提高。国培计划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还应当大力鼓励武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进入到各地中小学,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够把武术在各个中小学中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转变教学模式不容忽视
武术难学易忘,技术性强,缺乏趣味性。泛竞技武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惧怕一些难度动作。武术进入中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体质、传承武术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需要他们参加比赛取得金牌,当然,能够教育出拥有专业水平的学生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充分发挥武术特长生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脱颖而出,他们的一个示范动作会削弱其它学生心理上对武术动作的恐惧,并使他们发挥特长,起到帮、带作用。
(四)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受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的影响,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小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也正是因此,使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武术也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对武术向往的心理又移植到了对武术课的情感上来。因此,武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武术形成正确的理解,正视武术的功能价值。使中小学生将学习武术看作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我国国粹真正的在他们身上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传承武术的作用。
四、结语
武术“六进”,进学校也是其中之一。学校设置武术课程,就是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保证武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武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民。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符号”,我们应该把它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学校武术是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曾说:“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强国强种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有效实施途径[1]。”其中在中学阶段是发展学校武术的关键环节,因为中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对中学生武术兴趣的培养及技术动作的成型对今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中学武术的发展走向研究是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的。随着近几年来省各级部门领导对武术的重视,湖南省武术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近三年来连续举办了两届湖南省太极拳锦标赛和两届湖南省大中学生武术比赛,以及今年举办的国际武术节,参加高考武术加分考试的学生也正在逐年增加,为湖南省中学武术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省中学武术展走向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与教学基本现状
1.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基本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在湖南省中学体育教师当中,毕业于武术专业的体育教师较少,只有13.89%。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湖南省高校武术专修班的学生较少,而且很多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中小学武术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市场的需求情况相关,虽然许多中小学近几年对武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上升,但由于目前学校武术不良的教学现状,武术专业毕业生仍少有人问津,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学武的发展[2]。
2.湖南省中学武术教学基本现状
从现状调查中得知,对开展武术课较为重视的学校仅占15%;一般重视的比例较大,有60%;还有25%的学校对武术课不重视。笔者还对湖南省部分中学的校长进行了访谈,发现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强调学校要强化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主要还是对文化课投入力度比较大。至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仅仅是以体育比赛中的奖牌数量来衡量,而中小学生的武术赛事较少,学校对武术课的投入不大,在资金、场地、器材等方面比起其他如球类、体操、田径等体育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武术教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武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较普遍偏少,而且武术又非体育锻炼达标项目,因此武术教学不被学校领导所了解和重视,影响了教学效果[3]。
(二)湖南省中学武术发展走向
结合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和教学现状来看,目前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对日常的武术课的开设及教学存在多很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甚至都没有开设武术课。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参加体育高考以及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考试的考生确很多。而且从近两次的湖南省大中学中武术比赛以及国际武术节来看也有不少中学生参加比赛。通过分析可知,虽然湖南省中学武术老师相对较少,但是这一部分老师的专业能力强,虽然许多学校没开设武术课,但是基本都有体育特长生练习武术,部分学校还有专门的武术竞技队。因为湖南省中学武术教师数量较少,所以学校如果要开展常规的武术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数量上则显得有些少,但是学校组建武术队培养特长生相对来说师资还是充足的。
因此,结合目前湖南省中学武术现状,湖南省中学武术应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展中学武术。
1.以体育国考武术专长生为基础
武术项目是湖南省体育国考专项之一,每年体育高考报考武术专项的学生占到很大的比例,虽然由于跆拳道也列入了体育高考项目,对武术专项报考的人数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近几年来报考武术专项的考生比例也都占了到所有项目总和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因此,体育高考武术特长生这一块的学生基数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加强对这一块学生的培养,对湖南省中学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近两年体育高考武术项目的调查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一就是体育高考生要考试的项目多,相对来说减少了对专项的练习时间,而武术是一项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磨合的运动,在短时间里很难练上手。因此,体育高考武术特长的生的水平显得有些不够;第二,有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武术是不好拿高分,也不会失误很大。所以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身体素质好的练其它的项目,容易拿高分,只有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为了保证丢分不大迫不得已才去选择武术项目作为自己的专项。因此,这些考生都是迫不得已被动的去学习武术,这样很难提起考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三就是体育高考制度,通过对高考武术套路的考试要求来看,一个套路中要求的难度动作难度相对太大。这使得许多学生没信心练好武术,而且中学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身体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一些难度动作难以撑握。这使得考生的整体得分都不高,这样一来便使得许多学生对武术专项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
2.以体育高考加分考试为特色
武术是湖南省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考试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考试的考生可获得文化高考加20分的优待。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不但可以学习到一门技术,也煅炼了身体,而且还可以享受高考加20分的优待。这无论是对教育部门、对学校还是对学生本人来说都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推动和鼓励学生参加高考加分考试作为湖南省中学武术发展的一大特色是行之有效的。
3.以竞技武术发展为突破
在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体育运动的主流。能够参加竞技比赛获得金牌被认为是最高荣誉,也是主管部门政绩评价的硬性指标。所以,推动湖南省中学竞技武术的发展不但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促进武术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各高校及省队仍至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材,也解决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求学问题。因此,湖南省中学以竞技武术发展为突破口,不但可以推动中学武术发展,还可以带动整个湖南省武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湖南省中学武术师资相对薄弱,不利于大规模的开展常规武术课,但是可以以武术队的或武术协会方式开展武术活动,推动湖南省中学武术的发展。
从以体育国考武术专长生为基础、以体育高考加分考试为特色、以竞技武术发展为突破为发展走向,可以更好的发展湖南省中学武术运动。
(二)建议
从上可以看出,体育国考武术项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降低武术项目考试的难度,高考武术套路的编排不能一味的增加难度,毕竟体育高考生不是以竞技为主的,应该多加一些更传统的武术元素,更能体现出中华武术精华的元素,要以传承和发展武术运动为出发点,应该客观的来增加套路的难度。
虽然湖南省中学武术朝竞技路线发展为突破口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但是就目前来说其竞技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建议,对于运动员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小学、初中、高中连续培养,制定长久系统的训练计划。从当前来看,为解燃眉之急,可以有计划的向外省引进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及教练员,以更好的带动本省的武术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东进.新课程标准下湖南省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2009.05.
[2] 孔鹏,石浩.探析中学武术教育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1.01.
关键词: 青少年 武术 跟风 传媒
在的政治大背景下,大陆影视市场开始大量引进香港电影,尤其是香港武侠、黑帮题材等。在这当中,武侠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开始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这种“侠义”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虽然只是对古人闲云野鹤般生活境界的幻想,却深深影响每一位国民。在民间不但出现了怀着比如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武术家等各种目的来主动学习武术,而且在很多体育院校也开始专门教授“拳脚功夫”。至此,功夫承载的武侠开始走进平常百姓家,不再是为了生计而苦苦奔波的下层活儿。
青少年武术热成为近几年媒体的焦点,一些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针对这部分做了研究,但多从实用性角度谈及,比如青少年武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大学体育教育制度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竞争形势,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毕业生,儿童习武的注意事项,或者加强武术学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对国民体育素质提高的作用,等等。本文将以青少年武术热问题的由来、特点、形成原因角度为重点展开讨论。
要声明的是,在这里的“武术”,不是单指中国传统武术门类,还包括引进的外国拳种、体育运动、后人自创的门类等,像泰拳、跆拳道、截拳道、八极拳等。
一、现象由来
2007年6月,由教育部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定于秋天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照此推测,下学期开学后,“华尔兹”舞进河南上万所中小学校园。教育部负责人对此的表态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审美情趣”。
在河南郑州、登封等地,有着广泛基础的武术早已进驻校园,更多人认为“推广武术更切合河南的地域实际”①,比华尔兹更服水土。而后随着“少林寺”系列剧的热播,青少年或青年更加热爱武术,学习武术。青少年武术热风很快刮向全国,并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大城市武术门类杂、多而不精,为群体授课式,小地方甚至农村都是专传、师徒手把手式等,大大小小、各型各色的武术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各个城市,还有一些专门的武术学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以武术之乡河南为典型,登封周边大量的武术学校不但助长了“武术热风”,促成很多人专门前往登封少林武校学习,而且虔诚地前往少林寺拜师,专攻武术,这当中不乏成年人、中年人。
二、特点分析
1.学习对象集中在6―15岁,以城镇为多。
对武术感兴趣的以小学生、初中生为多,这个年龄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他们有充足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周末,寒暑假等;二是此阶段练习武术对日后的身体骨骼和体质状况有着直接影响,家长都希望儿女有个好身体,鼓励他们学习武术;历来习武都从小抓起,5岁―10岁处于柔韧、协调的最佳时期,对武术动作的掌握有着先天优势,18岁以后再学习就会因年龄而吃亏、受苦――除非是专门考取武术相关专业,否则很少有坚持下来的。
这些年龄段的孩子多生活在相对富裕的城市中,而农村或者小城镇中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和经历,即使有也是自己跟着电视学习,很不成气候。
2.教练职业化和经营产业化。
今日的武馆虽沿用了以往的武馆的称呼,但性质上完全是两码事。以往的武馆师傅教授徒弟,传授本领时既管吃住,又注重为人之道,讲求武德,形如一个家庭,师徒情比父子。而今,武馆教练和武馆本身很多是协议下的利益共同体,教练不再是一家之主,不用对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操心,只需在规定时间把课程里的相应内容教完即完事。每个学徒的体质、身体结构和目前状况是否适合都不归教练管,老板负责此事。
有的教练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经营一个武馆,这样协议看起来不存在,但是为了生计和房租,教练只能按着行规走:学徒交钱学完一个周期,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则不计入老板的经营策略内。整个行业都是如此。一般教练都系体育学院毕业,功力扎实,有的到武馆做全职教练,也有的属于高校或中学教师,兼职做教练。不管形式如何,都形成了一种聘任关系,整个经营模式是商业的,朝着产业化经营发展,这一切到最后都是为了利益,迎合国家政策、提高全民素质只是成了一个噱头。
3.跆拳道大受欢迎,流行时尚因素引导性强。
受韩剧、韩服、韩款等“韩风”流行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奥运会跆拳道项目不断取得优良成绩,源自朝鲜半岛的跆拳道也开始在民众中大受欢迎,甚至超过中国传统武术。而现代传媒对这些信息的报道似乎更助长了民众对跆拳道的喜爱。同时,还和跆拳道本身的特点有关:以腿为主,以手为辅,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并且注重“道”的修养,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家长送子女练习跆拳道的原因之一。
另外,由于跆拳道对于初学者要求不是很高,容易上手,也没有过于深奥的东西,对学生吸引力强,大受欢迎。
4.青少年兴趣持续短暂,学武多为跟风。
练习武术者可分为三类:一是受父母之命,有的是从六、七岁开始,也有的在读小学或中学,学武是被动的,像必须完成的作业;二是朋友都在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和业余爱好,往多才多艺方向发展,自己也报了名学习一两个假期;三是自己有强烈的兴趣,想学跆拳道或散打等武术,这类入群既包括中小学生,又有一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开始专修某一项,也有一些将学武作为终生事业和一直保持的个人爱好。
前两类人群都可定性为“跟风”,前者是父母跟风后强迫孩子,后者是自己跟风强迫自己。这和社会的浮躁和教育升学制度的不完善有关。如今,不但成年人似乎只有拥有丰富的、多姿多彩的简历表才能找到工作,得到别人或者社会的认可,连小学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将升学和业余爱好、个人才艺直接挂钩。所以这类人群从武术的学习中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类似乎好了很多,多是自己主动选择,是出于对武术的喜爱,可同样存在一个问题――“学哪一种武术”涉嫌跟风。比如体育院校在选择专业时很少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或者骨骼体质状况来做决策,更多会考量社会,平衡二者,跆拳道的市场很好,那就学跆拳道,或者辅修跆拳道,甚至半路换专业,还有的毕业后改行做了与跆拳道有关的职业。当然,这是社会现实,是生计所迫。
三、原因探讨
社会浮躁情绪造就了当下一股脑的武术跟风,究其原因,既有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倡和教育改革的积极引导,又有娱乐传媒、影视产品等不健康的价值观的消极助推。当然,现代家庭整体经济水平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1.教育提倡和社会转型。
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的重视,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小学早不再是语文、数学“双管齐下”,还有更多的像英语、文艺、体育、道德等课程的增设。当然这和当下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转型有关,社会需要品行兼优的人才,并且还要有个好身体。所以,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感觉,锻炼身体素质,如此,报各种辅导班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孩子的童年充斥着这些,还有无快乐可言?
2.对当下健康体质下降状况的重视。
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隐患频出,再加上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今,随着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职场中的白领越来越多,电脑辐射、办公室职业病(如肩椎炎、肩胛炎、腰椎病等)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国家政策提倡全民体育的大背景下,人们纷纷开始走出办公室、走出家门,去跑步、钓鱼、旅行。这当中就有一部分开始学习武术,强身健体。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儿女的健康体质状况,引导或者自作主张甚至强制让孩子学习武术。
3.动作影视剧营造的武侠梦。
影视产品尤其电影的引导、教育功能举世公认,一部影片或电视剧所带来的舆论效应或消费风尚不可小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大量引进起,武侠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70后”、“80后”甚至部分“90后”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以前河南卫视有一档栏目叫做《武侠梦工厂》,提供一个平台实现普通人心中的武侠英雄梦。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少林寺”系列剧的热播,不管是李连杰的成名作《少林》,还是当下的《少林寺传奇》,或者其他以少林为背景的古装戏,无一例外都在述说着中国少林寺这一传奇,不但在于它那千年古寺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因它有着征服了世界的少林功夫。一方面大大吸引人们学功夫、学武术,另一方面更造就了“少林功夫”这品牌,而两者相互影响、助推。
4.经济支撑和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转变。
以往学武术,是迫于生计,有饭吃,而现在进武馆学武术的人都是些家庭富足的,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人民物质财富收入大大提高,普通家庭(主要是大中城市)经济状况大幅改善,给个人或者子女学习武术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不能忽视的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变化,考大学、考研究生、应聘职位等更加注重个人的全面素质,更加注重效益和长远利益,身体健康不再是个人的事儿。可是,这样,对于不同人来说,学习武术有了不同的目的,多少带有些功利性。
四、对当下武术热问题的反思
学武术本身是一件对身心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有着极大帮助的事情,也是个人难得的技能,却被人们赋予了功利性目的,像中小学的保送、职场竞争中同等条件下的择优录用等不好现象大量存在,这当然有个人的原因,不过还应看到整个社会的浮躁情绪和传媒产业娱乐化倾向,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最后,既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又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提高或改变。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人之力所能为,更多还要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培养出真正对社会长远发展有用的人才,而不只是为了就业率,跟从社会热潮盲目招生。另外,媒体也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凭良知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
注释:
①引自《河南商报》6月25日报道.
参考文献:
[1]宋宗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200年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论文报告会,2009.
[2]韩文星.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17,120.
[3]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91,95.
关键词:武学强国 小学 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11―03
1 前言
随着愈加完善的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和青少年入学率的普遍提高,武学强国思想在小学教学的传播对于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普及强国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武学思想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的传播和少年儿童习武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长久繁荣与发展。此外,“中华武术视个体和谐为真,天人和谐为美,人际和谐为善,和谐观念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最高准则”因此,武学思想在小学的传播对于提高人民道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以及强化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途径,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动力,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可靠保证。
2 提出武学强国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背景
“美国普查局的报告称,截至2040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目将比现有的5.06亿增加1倍以上,达到13亿。”可见,当前的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如此严重,身心健康已成为全世界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1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报告》的公布结果与2005年相比,“虽然学生的身高高了,营养不良的少了,但是学生的运动能力却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有接近10%的男生被检出肥胖;视力低下检出率依然居高不下。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
习武安邦,少年强则国强。愈强一国,必先强其少年。武学强国思想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史鉴,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无不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政权的更迭变换恰恰是所处朝代武学兴衰的真实写照。当下的中国既有内忧,又有外患。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富民穷的尴尬问题,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此为内忧。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在美国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影响下,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压力,甚至是军事压力,此为外患。在周旋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的同时,需要建设更加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而武术作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手段,青少年又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因此武学强国教育从小学抓起已是刻不容缓。
3 武学强国教育在小学的现状――武学强国教育的缺失
“尽管武术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武术课基本上是徒有虚名,甚至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武术课可以取消。”可见,武学强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实际受重视程度严重低于应受重视程度,无论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还是在城市小学教育中武学强国教育同样匮乏,情况不容乐观。
从人口比例与人口分布上来讲,中国大部分小学在农村,农村小学生数量在全国小学生数量上占多数。硬件设施的普遍落后伴随着与之共存的师资力量的匮乏共同制约了农村武学教育。农村武术教育中重要的也并非是硬件设施,而是由于师资的匮乏所导致的专业教师的匮乏以及由此而导致武学强国教育在小学的缺失。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武学思想教育同样不是很乐观。在城市的小学里,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以及升学压力的剧增,城市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斥着各种补习班与辅导班。这不仅是单纯从时间上使得参加武术学习已无可能,而且从中可以看到武学价值观念的缺失,观念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接受武学强国思想教育的缺失。
在没有武学强国思想的小学生的世界里,国家的概念相对单薄,缺乏对国家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然而,充斥在他们脑海中的也只有诸如数学、语文、英语等等,就拿英语这一学科举例,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大于接受武学教育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而习武安邦的武学思想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观念指导着人的行动,没有习武安邦的观念,没有武学强国的思想,何谈习武,何谈爱国。观念的缺失需要教育来补,小学武学强国、习武安邦观念需要进入小学教育的课堂。
4 在小学教育中普及武学强国课程的可行性探索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说:“体育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教育的体育是走向歧途的体育。”而武学强国教育站在国家层面,是利国利民的教育教学,其意义重大,一直以来为教育界所忽视,谈及武术,不能被世人所充分理解与认识,人们对其具有习武安邦的意义更是严重忽略。多难兴邦,但是,不应等到“东亚病夫”的帽子被扣到头上之时,国家动荡之时才意识到习武安邦的重要性。我们暂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在小学教育中普及习武安邦武学强国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4.1 关于武学强国教育课程在小学的设立
笔者把武学强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应用在小学是十分必要的。著名学者这样认为:“武术就是武术,它不需要西方体育化,也不需要体育学科化,它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学科,就应该成为一门课程。”而课程是维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武学强国课程教学是指在小学课程设置中通过课程设置,在小学课程上对学生施以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系列教育,达到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此课程意识到强国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参加武术锻炼的目的。强国教育老师通过课程向学生授课,学生在课程上获得知识。武学强国教育课程可以通过课程的形式向学生普及习武与爱国等传统习武安邦的思想。在武学强国理论课程的设置上,课程可以通过讲述历朝历代的习武爱国史事,弘扬武学强国的爱国思想。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传统武术家,结合当地特色传统武术拳种,向小学生传授传统武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武术。总而言之,在小学武学强国教育的课程上,应该遵循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2 关于武学强国教育课程在小学的落实
武学强国教育课程设置在小学的落实对其传播与普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践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二者同样不可或缺。针对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性特点,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应该着重注意应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学强国教育教学。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具有特定年龄阶段的特点,能够引发并且维持少年儿童的兴趣对武学强国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容设置上应该着重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辅之以活泼生动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主要传授中国传统功夫,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武术家在当地的的传承优势。教授当地特色拳种,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利于本地传统武术和广大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学校武术的广泛开展,不但有利于学校武术的开展,也有利于传统武术与非传统武术的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全民健身的开展,对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具有开创性意义。
4.3 关于武学强国教育课程在小学的长周期性
武学强国教育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周期性长包括相对较长的小周期和相对较长的大周期。小周期针对的是习武者个体,是指在习武者接受武学思想的学习过程,以掌握一定的武术功底为小周期;大周期针对的是国家教育的对象即接受教育群体,是指在社会培养并且形成一代习武人群,以影响一代人观念为大周期。
武学强国教育的小周期较长是站在物质器械层面相对其他运动项目而言。传统武术的训练周期普遍长于一般体育训练项目,例如:“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在太极拳的训练中讲:太极十年不出门。其意思就是太极拳的技术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熟练掌握。再有,在形意拳中讲:形意一年打死人。形意拳在民国时期的南京中央国术馆被称为国术,所以并非练习形意拳只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事实是拳术的特点不同。针对国家在普及武学教育的周期中是以掌握一定的武术功底为小周期,因此,小学教育中可以为少年儿童的终身武术奠定一定的基础。
武学强国教育的大周期较长亦是站在物质器械层面相对其他运动项目而言,是以培养一代习武人为大周期。一代人的习武观念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需要政府在多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植,努力发展我国武学强国教育。
武学强国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周期性。武学强国课程理应根据教育的长期性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战略全局性的角度出发。以强国为目的,以武学教育为基础,强力促进我国武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5 结论
武学强国教育将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向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将极大解决我国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武学强国在政治上,通过培养武学强国思想,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有效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武学强国在经济上,通过武术训练将会增强人民体质,从客观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武学强国在文化建设上无疑是推进我国文体事业的一剂强心剂。因此,要大力推进武学强国教育在小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实施。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93-94.
[2]美国普查局.哪些国家是老龄之国世界老龄化一览[EB/OL].http:∥.reuters.corn/,2009-07-20.
[3]卢苇.学生体质下降该谁反思[N].中国体育报,2011-05-20(7).
[4]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
【关键词】武术;攻防假想;氛围;兴趣;水平
一、案例背景
笔者工作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21门涉及多学科、多年级的兴趣拓展课程。体育组通过该平台,在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开设了武术选修课程。初一刚入学的学生常常羡慕初二学长们的武术英姿,自己却在武术学习初期对武术基本功动作兴趣不高,又被复杂的成套动作打击了练习兴趣。根据实践结果来看,经过初一阶段的武术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在初二阶段有意愿继续深入学习;初一开学的两周内常常有学生转出武术选修课,转入其它选修课程,初二年级开学后基本不会出现转出情况。
二、案例过程
1.“假想攻防”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武术主题的电影?
生:有,《少林寺》、《龙门飞甲》.......(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像《龙门飞甲》主角那样在天上飞的功夫是夸张的结果,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少林寺里面,武僧一人打倒几个坏人的功夫是真实的,我们从武术套路开始学习好不好?
生:又学套路啊?我小学练过五步拳,一点用没有,没意思!
师:武术套路除了套路本身以外,还要再完成两步才能有电影《少林寺》里面那样的效果。在古代,师傅教徒弟武术,除了套路动作以外,还要教授动作发力,增加攻击的威力;教授每一招的使用技巧。徒弟学习完成后,师傅说到哪一招,徒弟就要立即使用出来,不一定按套路动作顺序的使用。电影里面常有徒弟比武快输了,师傅在边上说招式名称帮助徒弟取胜。这样的场景大家有没有在电影里看过?
生:看过
师:我们今天也来学习几个武术动作,同时教授发力和用法,同学们想不想学?
生:想(特别兴奋,跃跃欲试)
2.单个动作“假想攻防”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拳、掌、勾;下面我们开始套路动作、发力训练和使用方法学习。右拳在腰间假设为状态一,出拳后右拳在远端假设为状态二,由状态一到状态二就是完成了一个动作,我们一起来。
师:一,双拳收于腰间;二,出右拳;走;一,收右拳,出左拳;二,收左拳,出右拳;一,二;一,二;大家一起叫口令。
生: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师:出拳是为了什么?
生:打人(部分学生偷笑)
师:是为了攻击,假设前方有一个坏人,攻击,一、二,用力,一,二,加快速度
生:非常认真地练习
3.组合动作“假想攻防”
师:大家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全部动作,下面让我们检验一下成果,一起练。一,坏人冲过来了,震脚冲拳;二,坏人害怕了,逃跑了,乘胜追击,冲拳弹踢;三,坏人没跑掉,跳起来向你扑过来了,过肩摔接震脚推掌成高虚步推掌;四,坏人又跑了,推掌蹬踹;五,坏人转身想要抱住你,和你摔跤,震脚上步接弓步双推掌。
师:一,坏人冲过来了
生:震脚冲拳(一起喊)
师:二,坏人害怕了,逃跑了
生:冲拳弹踢(一起喊)
三、案例反思
1.精彩的演练展示可以诱发习武意愿
初一学生在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之前都会经历学校举办的选修课程介绍讲座,课任教师组织课程资源在现场以自由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往年成果、评价方式等,便于同学们能够选到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武术选修课程常常会邀请初二的学长们现场演练助阵,选择武术选修课的初一的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被学长们现场展示的精彩演练所吸引,有的学生就是因为看了学长表演才最终选择了武术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2.武术学习初期需要强化练习的兴趣
初一的学生羡慕初二学长的精彩演练,却对简单的武术基本功缺乏兴趣,明知精彩的演练就是由这些基本动作组成的,也仍然感到失望。普通中小学受场地层次、学习时长、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腾空翻转之类的难度动作训练,学习内容多是简单动作的组合变化。而初二的学生在经过初一武术学习之后大多兴趣越来越高,学习和练习的意愿非常明显。所以武术学习,武术入门工作非常关键。
3.攻防氛围的营造可以有效促进练习
学生选择武术选修课后总是希望快点学到实战技巧或具有强烈武术表演韵味的武术组合,但是学习了相关动作后,怎么也做不出初二老学员那样美观的亮相。而这一差距容易降低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最终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兴趣而转出武术选修课程。武术基本功动作比较简单,重在动作规格和动作发力定格,学生往往练习几遍后就会丧失持续练习强化的乐趣,学生知道自己大概学会了所学的动作,却不关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有力量、有规格。因此,初一选修课的学生在武术学习初期处在了复杂的动作学不好,简单的动作不想练的状态。而简单的攻防假想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攻防空间,忘记了基本功动作的简单,忘记了组合练习的高强度大负荷,提高了练习次数和练习质量。
4.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维持兴趣的关键
关键词:全球化;武术教育;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101-04
Abstract:Under the vision of glob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faces two difficult cultural choices: One is getting rid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but into the path of globalization, another is to stick to its cultural traditions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independent forms. Wushu has entered school territory as a cultural choice of strengthening country and ethics in modern times of national crisi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ing model of Wushu education’s cultural disloc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odern sports culture. Taking a risk of being get rid of by strong culture and mainstream sports glob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goes forward toughly in a globalization standard drafted by strong culture and mainstream sports. Tracing back to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s a traditional oriental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al choice of Wushu education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era mission of Wushu education.
Key words:glob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cultural choice
收稿日期:2012-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TY022),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项目(2010FR074)。
作者简介:谢业雷(1972- ),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浙江农林大学体军部,浙江 临安 311300
1.Wushu Colle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Zhejiang A & F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全球化”是一个当今频繁出现在各个领域的词,作为武术教育自然也离不开全球化语境。当前武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一种两难的文化选择:“一是摆脱民族文化的特点走全球化道路,以赢得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一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形式,局限在一定的时空内生存和发展”[1]。从古代武术教育的武举制、武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民间师徒传承式教育的日渐衰微,是与西方现代“火器”体现的军事全球化相伴随的,使得“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武术教育为西方“火器”军事体操教育所替代,近代武术教育就是在这种全球化激流中迈开了寻找新生的文化转型:“在价值趋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借鉴西方体育方法和理论,加强武术教学、练法和理论与研究;引入西方竞技运动的比赛制度和比赛方式”[2]14-15。然而武术教育的转型始终都是在西方体育文化框架内,没有凸现出武术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文化多元的冲击与碰撞,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3]。
1 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武术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选择而步入教育领地
翻开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里面充满着战争、条约、割地、赔款。在近代民族革命抵御外辱、反抗外敌入侵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作为民间武术教育的武术曾发挥过历史性的作用,从满山遍野手持大刀、长矛抵御英军的三元里人民,到如火如荼的中团民们以神拳、枪矛乃至血肉之驱抵挡八国联军的枪炮,给予西方殖民强盗以惊心动魄的严正警告,作为民族文化的武术担负起了抵御列强的有力武器,激发起了万众的民族精神。这时的武术教育多以民间习武群体为主,其教育方式是模拟血缘关系的家族及师徒传承,以拳师为核心,在民间这种具有模拟血缘式的情感牵萦及认同基础上世代相延的传承自觉中发展[4]。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东南沿海广东一带以及活动的京津鲁豫地区,民间传统武术活动相当活跃,这些地区亦是洪拳、查拳、梅花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拳种的发源地或发扬地,民间习练群体甚众,故而这些地区的民间武术群体在遭受外敌入侵时将武术作为有力的奋起抵抗武器,并以其特有的民族精神激发起广大民众的热情!
在西方体操进入官办学校的民国之初,国人对这种“兵式体操”在心理上是排斥的,作为传统武术依然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5],使得一些民间武术人士得以进入学校教授中国传统武术,如马良曾于1901年在山西武备学堂担任武术教习;1911年,天津法政学校聘请擅长形意拳的刘殿琛为武术教员,刘殿琛又于1914年到清华任武术教练。在这一时期各地相继创办了一些武术社团,如1910年在上海创立了以“精武体操学校”为代表的三十多家武术会社;1911年在北京创立了以“北京体育研究社”为代表的二十五家武术会社;在天津创立了以“中华武士会”为代表的十多家武术会社等等[5]。民国时期从民间到官方的学校武术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传统武术之风,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尚武”之风,亦培养了大批武术教育精英及武术人才。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许禹生等关于“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的提案,并写入全国各级学校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标志着武术正式列入学校教育。随着大批民间武术家进入学校教育,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迷踪拳等传统武术拳种开始在学校传播,并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得以在学校教育中欲与西方兵操平分秋色。
纵观近代民族危亡时刻传统武术的繁荣及步入学校,都与武术在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所显现的强国强种及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全球化浪潮在近代初期对中国民族文化武术的初次冲击时武术所表现出的文化抉择。这时期的武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延续,在民间及官办学校教育中都依然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文化特色,也具有承载民族精神的实体而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并形成了武术教育独具特色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格。随着武术教育价值的现代转型,民间传统武术传承教育逐渐受到全球化驱使,依然在民间担负着自己的传承传统武术教育的自觉,培养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品格重任让位于学校武术教育。
2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发展的文化错位
武术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并归入体育范畴,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表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上,又从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武术[6]。随着西方文化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武术教育变成了学校体育很小的一部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异化为西方体育的“一枝独秀”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匮乏”,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尽是西方体育的天下,难有传统体育的立锥之地,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扶持与保护”[7]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正是由于近年来武术教育受全球化影响而带来的危机感,以至于和教育部在2004年4月3日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从反面也表明中小学当前的武术教育课不能适应弘扬民族精神的国家需要,或者中小学武术教育已经不能担负起国家意识上的民族精神时代诉求,迫切需要变革。
近半个世纪,由国家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编制和推广的“新编武术”,在计划经济和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内,占据了几乎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部领域,并且在“竞赛杠杆”和“高考加分”的驱动下成了近年兴起的民间武术馆校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情况有助于新编武术的单一发展,但无益于整个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2]14-15。武术教育冒着被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全球化“化掉”的危险,在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制定的全球化“标准”中艰难迈进,举步维艰。失去了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运动,将失去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武技运动的特征;而失去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将失去武术运动意识和技术标准的依据[2]17。由于武术竞赛的杠杆作用和竞技武术套路的模式化影响,凡为进入赛场、交流活动以及欲广泛传播的传统武术套路,也都受到了这种影响。即使武术普及最广的太极拳在社会及学校教育中也隐藏着繁荣背后的没落危机,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武术学术报告会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8位文化人宣称:“太极拳兴盛中孕育了趋于没落的危机,……武术特性不断淡化,逐步失去对太极拳内涵的把握,……有可能再经历十至二十年后,太极拳将逐步踏上没落之路![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学校武术教育在越来越融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洪流中,却在传承传统武术教育及培养民族精神方面不断弱化!纵观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尽是田径、篮球、排球等西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仅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武术,也是受到当代西方竞技体育影响改造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亦被过滤得所剩无几!在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错位要不断得到修正,既要回归传统,又要注重借鉴当代西方体育先进理念,不断使得学校武术教育真正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3 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的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选择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诉求
3.1 追溯传统与创新是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东方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选择
在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如果仅作为西方体育的一个部分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势必存在的空间将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最后将失去传承中国武术的民族精神的功能,学校武术教育中的现实已经容不得我们迟疑。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习练者群体的日益减少及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外来武技的争夺,显示了武术教育走西方体育之路将会前途渺茫,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才是坦途。被人们称作“国术”的武术过去、现在及将来依然在国人心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支撑,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能力的表现,也是塑造东方国家民族文化性格的手段与方式[1],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武术,在历史上为国家民族抵御外辱、反抗入侵的武术志士,都被国家与人民奉为民族的英雄与脊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武术教育应该沿着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这正是武术教育鹤立西方体育园地的民族传统文化旗帜。
近百年的中国教育(包括武术教育)都是在西方教育文化框架内发展的,我们丢掉了许多我们的传统,正如有教育学者所言:“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走向消亡的。在被摧毁的科举制的废墟上兴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是从西方照办过来的,是彻内彻外的西化大学,它所传承的是西方的文化传统,它所斩断的是中国的文统和道统。这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危机所以发生的深层历史原因。所以要真正复兴中国民族精神,彻底变革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势在必行”[9]。武术教育概莫能外,在西方教育全球化影响下,武术教育的传统民族特色可以说消失殆尽,已经使得我们传统民族精神的载体失去生存空间,武术教育的民族特色改革已迫在眉睫,而前途也就是在武术教育的民族特色上寻找出路。因此传统是我们一切的“源”,“并非传统变成无用,而是它不能告诉我们何去何从。不过当一个现代人真要去追寻何去何从的依据时,却不能凭空出发,最佳的借鉴,仍是要靠传统的基础做起点,然后逐渐把问题引入现时的处境”[10]。
武术教育需要追溯武术传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承与创新,而非保持传统武术那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教育。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越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越容易被冷落甚至被人们所拒绝。传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适应上一时代的未必迎合当代人,传统武术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群体基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里走西方体育的道路已经遭遇困境,复古传统武术传承也肯定行不通,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适应当代人的需求。武术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学校武术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否则即使传统武术多么辉煌也不可能被传承下去。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全国范围试点完成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中有长拳、剑术、短棍、太极拳、咏春拳、趣味武术等教学内容,既有传统武术,也有传统创新武术,下一步就是要看这些教学内容在学校推广试点的实际情况,正如2010年3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在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报告中对武术教育提出的目标:力争四年内,在全国8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开设武术课,85%以上的学生掌握课堂武术教学内容[11],这一目标是令人欣喜的。武术教育首先要保留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文化特色,其拳种是重要的载体,失去拳种的武术教育将失去中国武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色,发劲刚猛著称形意拳、刚柔相济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走转拧翻的八卦掌、大开大合的劈挂翻子拳等,这些中国传统拳种既有各自独特的技术风格,亦有其独具的文化传统与内涵。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由于传统武术拳种套路长短不一,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这需要在保留传统武术拳种技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学校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创新,在传统拳种套路编排、器械选择与改进、武德礼仪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当前全球化民族体育文化竞争下,追溯传统与创新是武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民族文化特色选择。
3.2 弘扬民族精神是武术教育的时代诉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中国的武术到日本的相扑、朝鲜的跆拳道,从泰国的泰拳到巴西的柔术,尽管每个民族武技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功能:那就是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塑造着一代新人。武术教育的功能正是延续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武术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诉求。
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及其文化的兴衰此起彼伏,有些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保持其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令世界瞩目;有些民族在历史演进中逐渐销声匿迹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文化也随之消失,这有着政治、军事、自然等原因,其文化与教育的失衡不无联系。由此可见,只有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结合为一体时,其民族及其文化方可以延续,否则将会解体,民族及其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二者存亡相依。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武术教育在中小学广大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航标,吹响了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号角。当前武术操、武术段位制等一系列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的武术教育举措,都是在为武术教育所担负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诉求而努力。目的能否达到,关键仍然要看广大学校中的青少年是否喜欢武术、是否真正身体践行参于其中,没有广大青少年群体习练武术的学校教育,武术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将成为一句空谈!
4 结语
“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12]。武术具有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在全球化多远文化的冲击下,需要我们对武术教育的这一时代使命重新认识,这是历史赋予学校武术教育的使命,“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实行指令性的国家意志.推进中国武术教育的直正重生”[13]。需要我们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展的价值定位[14],把武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武术将以其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奥林匹克西方体育教育在当代教育园地并驾齐驱,这才是武术教育新的出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古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6):25-26.
[2]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3]《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
[4]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30.
[5]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6.
[6]李印东,李军.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8.
[7]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8.
[8]朱晓光,刘尚贞,何蔚琅,等.武术研究(第一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68.
[9]魏久尧.中国传统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关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116.
[10]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5.
[11]高小军.深度解析“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J].中华武术,2010,(5):31.
[12]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7.
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和发展走向的思考 李龙,李伟,许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陈永辉,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竞技武术商业运作模式的研究 马文杰,Ma Wen-jie
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 曹琼瑜,刘丰,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 李富刚,侯俊,Li Fu-gang,Hou Jun
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黄树梅,Huang Shu-mei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 向玮,Xiang Wei
少儿武术训练损伤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王伟,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董刚强,Dong Gang-qiang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 刘期努,Liu Qi-nu
大负荷专项训练对散打运动员铁代谢影响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试论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散打战术 王芹芹,高东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赛中男子与女子侧踹腿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高振兴,Gao Zhen-xing
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岳春林,黄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徐瑛,Xu Ying
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张广华,Zhang Guang-hua
学拳、用武、育德——武术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徐武,黄光丽,Xu Wu,Huang Guang-li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 刘尧峰,Liu Yao-feng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赵红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术的奥运历程探析 刘晓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 董新亚,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鹤拳技术特点的对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莲,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挂拳及其劲力特征 刘志兰,张正红,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术现状的研究 张彩琴,Zhang Cai-qin
浅析合气健身操的存在价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杨爱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 陈光玖,Chen Guang-jiu
武术散打力量新探 李龙,Li Long齐鲁武术简论 李成银,Li Ming-yin
关于21世纪全球武术和谐发展的竞赛构想 谢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为镜才能展望未来 张君贤,Zhang Jun-xian
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 赵静,Zhao Jing
太极拳运动变化中的矛盾关系研究 张天熙,段宝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汉社会与中华武术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 庄昔聪,Zhuang Xi-cong
武当兴衰史古诗考证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李俊,卫志强,Li Jun,Wei Zhi-qiang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 万会珍,Wan Hui-zhen
经营性健身场所搏击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赵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浅论传统导引健身法在现代应如何发展 史俊梅,刘玉红,Shi Jun-mei,Liu Yu-hong
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呼吸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牛晓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业余散手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 吴祖会,Wu Zu-hui
加速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 沈辉,张宏伟,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王军,Wang Jun
应重视"三视图"在武术类教科书中的合理运用 张宗豪,马建桥,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王红芳,王艳,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 李永刚,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 张力,张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 陈喜福,黄振鹏,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常保荣,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浅析影响女大学生公体课积极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 王岗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 康戈武,Kang Ge-wu
现代意义武术概念的探讨 范鸿雁,Fan Hong-yan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竞技武术论文综述 郭,Guo Wen-ge
浅析中华武术当代价值观 张军,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王军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 关彦莉,Guan Yan-li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当武术养生探源 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田桂菊,Tian Gui-ju
浅析形意拳的"劲力" 韩丽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术表演市场开发研究 薛龙,Xue Long
对提高散打运动员战机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维方,Zhou Wei-fang
武术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刘旭东,刘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武术裁判员培养的探析 刘巧芳,王永胜,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趣味教学"法浅探 段晓霞,Duan Xiao-xia
大学教育中的武术美学 孟庆袖,Meng Qing-xiu
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朱清华,Zhu Qing-hua
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姜玉泽,高丽,Jiang Yu-ze,Gao Li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 张玲,Zhang Ling
试论太极拳与健身防病 陆卫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国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 邬宝坤,Wu Baokun
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观察与思考 曹琼瑜,Cao Qiongyu
旋转性练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 宋桦,Song Hua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攻克指定难度训练中易伤部分的治疗与预防 许华,Xu Hua
浅谈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刘期努,文春辉,Liu Qinu,Wen Chunhui
江苏省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张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济南市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白刚,Bai Gang
试论高校高水平武术教练员专业素质构成的理论研究 吕墨竹,Lv Mozhu
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吉祥,Zhang Jixiang
浅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 张守升,杨润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对高校公体课武术项目设置的反思——兼论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张金,Zhang Jin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王志朋,罗贤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 赵涛,Zhao Tao
武术的教育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梁世强,Liang Shiqiang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特征与方法探析 高楚兰,Gao Chulan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王红蕾,田小从,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 邓跃飞,李炜,Deng Yuefei,Li Wei
对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宋惠娟,陈丽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浅谈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论少林武术的价值 刘海科,Liu Haike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 李永明,马会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论太极拳欣赏 路锋辉,王飞,Lu Fenghui,Wang Fei
浅谈武术术语翻译 程艳伟,Cheng Yanwei
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 杨宝生,向玮,Yang Baosheng,Xiang Wei
浅谈武术内家拳中的重力线及其应用 赵珍,Zhao Zhen
太极拳进入社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谢晓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术馆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方斌,左家伟,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开展大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桦,Song Hua
28式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 朱勇军,张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试析太极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 曹庆华,窦彦丽,Cao Qinghua,Dou Yanli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武术推广的影响 胡赛风,Hu Saifeng
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监测的研究 陈翔,Chen Xiang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陈威,Chen Wei
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选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吕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斌,牛闽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陈寿忠,Chen Shouzhong
浅论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 呼美兰,Hu Meilan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思考 王新华,Wang Xinhua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展模式创新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王卫荣,Wang Weirong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胡杰,胡红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颖慧,杨润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趋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马世坤,Ma Shi-kun
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张吉祥,Zhang Jixiang
一、因地制宜,建立督导机制,落实督导职责
我校是一所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适应城市扩容的发展要求,我校自2013年9月全面启动改扩建工程以来,办学规模呈爆炸式发展,短短3年时间,学校本部的初中、小学学生人数由原来的19个教学班800多人猛增到现在的68个教学班4500多人,所辖的7所村小共550多名学生、5所幼儿园近1200名幼儿,总管辖学生达到近6300人,学校督导工作范围广、层次多、路途远。由于学生人数增幅过快,再加上师资严重紧缺等原因,我校的督导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为了搞好教育督导工作,学校督导室首先理清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关制度,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学校督导工作制度》《学校督导工作实施细则》《学校督评小组工作要求和任务》,建立了学校督评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级督学为副组长、全体行政人员为成员的督导工作领导小组,督导工作由副校级督学主管、督导室主任具体来抓。同时,优化督导队伍,把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以及教学骨干20余人加入到督导队伍之中,成立了安全、教学常规、教研课改、班级管理、师德师风、村小幼儿园、后勤、体艺等八个督评工作小组,每个督评工作小组的组长都由行政领导担任,分工合作,职责分明,对学校各部门工作及时进行督导,促进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
二、联系实际,创新督导方法,开拓督导领域
1. 常规督导勤为先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我校督导工作注重“勤”字为先,将学生养成教育、课程计划的执行、安全、卫生、后勤等系列工作列为常规督查项目,形成长效机制,不定时进行随访督查,及时反馈随访情况,并针对督查中出现的问题实行跟踪督查,整改到位。例如,为了抓实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制订了相关评估细则,通过听课、议课、抽查、评价等手段,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督评组成员随机进入教室、实验室及相关场所对上课、考试、作业及体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督查,还通过学生座谈会及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了督促养成教育的落实,班级管理督评小组每周对各班级的主题班会、养成教育等进行检查评比,并进一步督导落实。
2. 专项督导实为本
规范办学行为、教学常规、营养餐落实、阳光体育“21”活动、课改督评活动等均为我校专项督查项目。督查方法是:督查之前拟方案,督查之时做记载;督查之后重反馈,复查之时抓整改,力求督导落实、整改有效。
(1)规范办学行为。每学期的开学工作会议之后,督导室就对办学行为进行全面督导。如组织全体教师签订了《廉洁从教承诺书》,并将该项内容纳入教师期末的绩效考核之中;在学生报名时,组织收费督查组对每一位班主任的报名收费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并随机询问家长和学生的缴费是否与学校公示的标准一致。由于督导工作全面跟进,近年来我校没有发生一起乱收费行为。
(2)推进课改工作。课改工作是学校质量能否有较大突破的关键,为了促进我校课改工作有力推行,学校教研课改督评小组,对每个教研组的教研课改活动进行全程参与和督评,及时总结,认真整改,在每次教研课改活动后召开督评会议,对活动情况进行反馈,从而有效指导后期工作。在课改督查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的电子教案不规范,有的没有使用学校的模板,有的没有学生的个性活动,有的年级集体备课之后,就没有自己的个案,还有许多教师的教学后记及教学反思也是打印的,等等。针对上述情况,督导室按照教务处的常规要求,制订了具体的管理细则,并对全校教师的教学常规每月进行一次普查和通报。为了督促落实课改工作,我们努力在校内推广骨干教师的课改成果,真正让全体学生享受课改的快乐。
(3)丰富阳光体育,抓实体艺教学。为了抓实大课间、阳光体育和“体艺2+1”工作,我校体艺工作督评小组制定了督查办法,每天的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时间,体艺督评小组成员就下到各班进行检查、登记与评比,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如今,踢毽子、跳绳、转呼啦圈、打篮球、踢足球、学武术等活动,已经成了我校学生的健身常规项目。某个学期初,我校督导室对体育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项督评工作,对每一位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按照课改要求M行量化评比,每一堂课后都进行交流,活动结束后召开了总结会,分析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此次督评活动,规范了我校体育教学秩序,使全体体育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认识,提升了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教师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落实营养餐工作。为加强对营养餐工作的监管,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校后勤工作督评小组对食堂人员安排、经费管理、采购形式、加工要求、伙食标准、卫生安全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并就营养餐工作在全体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督查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督导工作做得实,使学校营养餐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食堂被评为2016年食堂管理年度考核先进单位。
三、着眼未来,更新督导理念,提升督导效能
1. 加大宣传,扩大教育督导参与面
为了确保学校督导工作的有效性,督导室利用行政会、教师例会、学生集会、家长会,对教师、学生、家长大力宣传学校的督导工作,与他们达成全员参与的共识;我们还利用会议,学习有关政策法律文件,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让大家了解督导室的工作职能,并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督导工作。学生会上,我们要求学生做教师工作的监督员,督查教师的日常行为;家长会上,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监督,进一步规范督导行为。由于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我校的督导工作有了新的活力,督导工作的参与面得到了提高。
2. 优化队伍,强化教育督导规范性
为了确保督导人员规范、有效地开展工作,督导室还强化了管理力度: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为了培养督导人员能专业性地参与管理工作,我校督导室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不同内容的督导工作人员培训讲座,学习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提升督导人员的整体理论水平;各督评小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督导人员的业务能力,也落实了教育局、督学责任区的工作要求。二是定期报告,把平日的督查工作及时向校长报告;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由副校级督学向全体教师公布学校常规督查情况;每月的督导工作总结以《城南学校教育督导简报》的书面形式向责任区汇报。三是规范绩效考核,学校把各督评小组的督查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和绩效挂钩;督导室每期对各督评小组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绩效挂钩;根据责任区对学校督导室的期末业绩考核,与副校级督学和督导室主任的绩效挂钩。
因此。武术也必须走一段和普通的竞技体育相同的路,就是对基本功,如力量、速度、技巧的基本训练完全掌握。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球类是要讲究球感的,武术也要讲究拳感、讲究对武器(刀、棍等)的感觉,这就是最基本的技术,必须通过无数次的强化训练来增强这种感受。在训练的过程中,感觉其灵敏度,就是教师发现天才苗子的基础。
在完成了这些训练之后,无疑最重要的就是让运动员做一定的实战训练,以对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进行真实的强化,并且在这过程中培养其对于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战斗意识,从中培养实战的经验。
到了高级阶段,教师至少要做两件事情:一是针对运动员本身的身体条件,设计对他最重要的有特点的个性化的技术,让他能在众多的运动员中打出自己的优势:二是必须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辅导,特别是增强精神力量的训练,对高级阶段的运动员来说,这种训练无疑比单纯的技术强化训练重要得多,因为它能挖掘出运动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普通的身体训练不可能得到的本能潜力,从而在重要的比赛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武术也是这样的,在最开头的学习中,没有人不经过这样一些起码的关口。如果人一开始就只练一些站桩一类的基本功,那也只能增强本人的身体实力,而无法让基本的重要技术形成定型。达到实战的效果。
也有人认为:武术重点应该放在一个“打”宁上,我知道,韩起先生,以及赵道新先生都持这种观点,也许,他们可以说是点中了国术的死穴:重练不重打!的确如此,从我们所熟知的几大名拳,从我接触过的武林人士来看,他们所代表的数十个武术的门派,无论大小,都或多或少在“打”方面有严重的不足。
但问题也就接着出来了:光是讲打,只要反复地打,就能练出所谓的高手吗?
我在少年时代就见到我们镇上的一对青年,他们在十五岁前就开始联手锻炼身体,早上一起跑步,然后在没有人的地方练对打。几年下来,该不错了吧?但据我所知,他们根本上不了正式的场面,甚至和仅仅只练过一个月苏派拳的人都远不在一个档次上。最多能在趁人不备的偷袭中,手脚快一点。另外,梅丝拳就是专门强调打的,一个套路下来,就主要是对打!虽然我曾经输给练这种拳的人,但一旦掌握了它。就不那么肯定这种拳了。一是它的打法太阴毒,根本不适合正式的较量,特别是擂台。更重要的是,它缺乏那种称之为“大气”的东西,大家都会了,经常都打不出名堂来。扭在一起,谁都占不了明显的便宜。并且,它的训练手段也不够科学,说句不客气的话。只适合街头打架,在小范围里称霸,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名拳。
重庆武林在近代。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虽然重庆人的脾气暴是出了名的,但普遍都对所谓“打三个,擒五个”这样的武夫行为持否定态度,认为上不了档次。
所以,我认为,光强调一个“打”字,不总结和提高,不讲究训练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光练肌肉不练脑,是不可能真正登堂入室的。
我自己的经历也很能说明点问题:小时候,家庭出身不好,不敢打架,连脾气不好的女生都爱欺负我。到有了性格,想出手了,却根本就打不过人家了,连个子比我小得多的都远比我出手快和重,对方身子也灵活得多。交流起打架的经验,他们似乎已经会了许多,小小年纪就连一些掏裆挖眼之类的下三滥动作都有了。可我连最简单的绊腿都不懂。当然就只有吃亏的份儿。于是,我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快,怎样才有力量,有效果。后来,有点经验了,输了几回,就总结出了在踏地和落地瞬间,利用身体的重量增强打击力量的方法。这种原则我们那个年龄的孩子是不可能懂的,也是不可能承受的。有个平时爱欺负我,比我大的孩子,被我这样点了一下背心。居然躺在地上,一分多钟只是僵直了背挣扎着。痛得说不出话来,我也吓坏了,怕打出了祸事,幸好,他终于哭出来,边跑边说要告诉家长,我只说一句:我要挨打,下次你肯定要挨更重的打。他就再没有了告状的勇气。我还发现,如果灵活地运用假动作,在用细棍为主要武器的孩子们的械斗中一个人就能轻易地打败许多人。所以到了小学毕业,班上打架,我第二,第一名是个留级生,个子比我高大很多。前年和他一块喝茶,才知道,他比我大了四岁,当时已经十六岁了。
当年的事提起来简直是幼稚之极,但至少有一点收获:如果我只会练功,只会出手。不动脑,如棋手只讲“对局”,不打谱,不学习前人千百年来经历了实战考验的东西,不站在一个高度上总结和提高,是不能有前途的。
另外,我认为,武术是不能回避“招数”这个问题的,它和其它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有点类似,却不能完全等同。
曾经反复看了《道新拳论》,印象是:似乎他对所谓的招数不以为然,虽然他也说过“打人的招,推人的劲”这样的话,但我总的感觉是他特别强调、反复苦练的任何招数都可能是绝招,提倡在肌肉方面下工夫。他虽然提出了几个关于运动的公式,但其实就是以西方搏击训练大纲为主,没有什么新东西,特别是中国的东西。
我猜想,他肯定曾经用了太多的简单的招数打败了许多有名的高手,所以,他不屑于挖掘和探讨对他来说是失败者们的武学内容。事实上,郭云深先生就曾经用再简单不过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可是,那只是顶尖高手的经历,不能称之为经验的。未必值得普通人效仿,再说王芗斋先生曾提倡“兀招”,恐怕更加绝对。我认为,王先生只看到了他本人和学生的胜利而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本人就曾经经历过各派武术内容的历练,他的学生也多是带艺从师,已然有招在身。
而我们普通人,毫无疑问是应该学点招数的。
我自己呢,是要感谢我爸爸曾经教过我的简单空手夺刀术,要不,我在仅仅十三岁那年,根本不可能夺下一个十八岁汉子手中的刀,虽然那次我差点因为伤人而送命,但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不感觉后悔。因为,人有时是必须要冒点危险来维护自己尊严的。并且,从那事后,即使是平时最爱欺压我们家的人,无论是有身份有势力的,还是阶级成分思想特别重的和当地恶霸,都必须对我敢出手的胆量另眼相看。但我明白,光有点拼命的勇气,不会点实用的招数,以我当时的年龄,我根本不敢,也没有能力空手面对和制服一个强壮的有武器的青年。
我哥哥对招数的崇拜比我偏激得多,他其实没有认真练过功夫,只看我和朋友练过一点余拳,他的悟性相当好,于是他就用那些技术和人较量,居然从来没有输过,败在他手下的人可多了去,有能举起近四百斤重量、徒弟上千的名拳师,有指导学生拿过两百多块
从省市到全国擂台的各种奖牌的武馆馆长,也有特种部队的战士和教官。弄得他有点自大,认为只要是单打独斗,他不可能伤在任何人手上,包括我,能打败他也不一定能伤得了他。我当然不可能对他的话当真,也知道他其实是没有见识过真正的强手和高手。他也有一点可取:即赞同我的武术观,就是后发制人!因为人在出手的那一瞬间,其实是最软弱的。
有一次一个正在准备擂台赛的教练当着学生的面向他挑战,刚一出手就在他面前倒下,周围观战的运动员都呆了,在外行看来,他几乎没有动作,人家完全就是硬撞在他的手上倒下的,那教练不知为什么,吐了一口血,爬起来就不顾一切地跑开了,我心里却没有半点高兴,反而觉得难受,不知为什么难受,那场面叫我说什么呢?有点悲壮!非得到这种地步才行吗?他后来对我说他是“攻不足而守有余”,发力还控制不好,有点勉强,也没有我那种爆炸力,算有些自知之明。但我得承认,有些门派独创的招数虽不能称之为绝招,但在对敌中,特别是在反击中的确有出人意料的摧毁力,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
当然,对招数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它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某些门派的一些针对性过强的东西,其实用价值就应该大打折扣,如我曾经见识过一个门派,它的东西是专门针对少林这样的大开大合的拳种的,对其它人,特别是对现代散打,效果肯定差多了,有的内容是专门用于二人对抗的擂台式的,在实际搏斗中效果并不好。
总之,任何招数都不能光在“奇”上下工夫,总有一天,当大家都熟悉了,再奇的东西也不可能长久有效,必须同时在“精”上下工夫,在实战上下工夫,在个人特点方面上下工夫,才能做得到精益求精,应变万端。
另外,我也想在这里谈点关于拳架的问题,上个月,我看到一位作者对韩起先生的八极拳架颇有微词,言外之意挺明白:功夫可能不怎么样吧?对此我肯定不敢苟同,我不认识韩先生,但从《精武》杂志上的文章中知道他是个对武术有独特见解的人,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他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尤为佩服。
练拳之初,是必须要走拳架这一关的,但我不认为拳架有多么重要,学苏门拳时,师父说我的“身桩”好,当时我挺得意,后来,我在练书法时,一位同事开玩笑说我有书法家的风度,我顿有所悟:我的字当时并不怎么样,可姿势一定挺正确。所谓拳架,说白了就是一个姿势而已,古来关于写字的姿势,有种种复杂的要求,而我知道坡先生的姿势就极其糟糕,因为他握笔和我们今天用钢笔的手法完全一样,过分随便了。可想而知,当时,有多少书法家对他有颇多的攻击,但据我所知,在他那个时代里。实在没有一个书法家的字能超过他的。
其实,几大名拳的架势,特别是开门的姿势,在今天看来,其准备格斗的的姿势都不太科学,日本的空手道是源于中国的,所以也继承了一些缺陷:肩放得平平的,脖子挺得直直的,重心也靠后了,过分保守,不如拳击的科学和有效。
李小龙则对肩部和下颏两处进行了改进,同时把重心靠前和升高了一点,后脚跟也更有弹性,使之适合现代搏击的需要,单从外形看,的确不如原来好看,但从实战的要求看,却更加完美了。
我认为普通水平的武者,应该特别讲究姿势,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科学。当然,水平高了,就得看气质,不那么讲外形了。我在重庆偶然认识一位中年武师,他先是吹他的师父打败过王芗斋,我就不甚感兴趣,问他是什么拳,他说叫“晓手拳”,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就不敢评价了。最后我问他,你看我会功夫吗?他说。肯定是练过的。要不我就不会同你讲这么多了。他说王选杰的架子太张扬,不如王芗斋平和,反倒更显大家风度,我只好对他另眼相看,他看来并非全无见识。我知道古代书法家曾经把书法分为上品、极品、神品等,所谓“神品”最关键的居然是四个字:平和简静!古人早就知道艺术的真谛所在了。
二十年前,我就悟到一句话,在朋友中间流传了好一阵子:高手可以用任何外在的形式打败对方!所以,过分拘泥于拳架,是不理智的。
我认为,武术无疑也必须走基本功――基本技术――精神训练,这一条科学的道路。
也有人认为,最开始就走精神的训练是可行的,比如意拳大师王芗斋先生就主张用站桩代替所有的训练,以简化传统武术繁琐的训练体系,并且,他本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代宗师。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尽管他和赵道新先生都是我最佩服的武林前辈,但古人说得好: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按王芗斋先生的话说就是:不听我的,是错的;完全听我的,也肯定是错的。他们也绝对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拳学仅仅停留在一片吹捧声中,或者在莫名其妙的“变革”中逐渐由铁老虎变成纸老虎。在浩如烟海而不切实际的解读中蜕变为只能玩玩健身游戏的东西,成为武术界里最新的悲哀。
我知道,在国外,关于用精神训练来代替基本技术训练的说法也得到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功尝试。有人做过试验,把刚刚学会投篮技术的两组人分开,一组只做意想投篮训练,一组每天做真正的投篮训练,二十多天后,两组人做投篮比赛,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提高了4%。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一部分西方教练运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即暗示法,对优秀的运动员进行冥想训练,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其运动成绩,特别是在体操、击剑、跳水等技巧难度高的项目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是不是意味着单纯的精神训练可以代替所有的训练呢?我想下这个结论还太早了点。
无疑,当武术家们高度地强调站桩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因为,站桩是一种非常好的,从整体上去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力量,也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精神训练的完美的练习。它摈弃了传统的、复杂的基本功内容,用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达到同一目的,也可以说,比传统的训练效果更好。它并不是简单地锻炼表面形式的肌肉强度和力量,而是从外到内的整体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且从身体到精神得到整体的提高。但是,武术是一种比普通的竞技运动更加复杂的运动,它的技术性无疑超过了人类发明的所有运动。
所以,我在练过了二十多年的一些武术,又练大成拳和少林一指禅类站桩的功夫之后,虽然收获很大,也得到了许多武术方面的启发,甚至在某些方面自己感到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并不认为简单的站桩形式就能代替我以前学过的所有的技术训练(那里面当然有精华,也有糟粕)。
我想,王芗斋先生一定是早就精通了所有的武术内容,到了后来,当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时候。他就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以前自己所学的东西,包括那些经过艰苦练习后、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融为一体的内容,难道还是必要的吗?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已经走过一段学习的路以后,可能
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走了弯路,这种反思的过程对提高自己必然相当重要。但也可能会有某些错觉,认为自己走过的所有的路中有太多的弯路,甚至怀疑那些必要的训练。
当年。一个叫史丰收的人发明了一种能够颠覆传统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方式,许多数学家们也曾经产生一种叫“错觉”的东西,即认为将来的数学。特别是四则运算的学习会有根本上的改变,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他那一套比传统的快,而放弃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在完成了传统的教学之后,才学习他的东西强化四则运算的能力。史丰收本人可能忘记了,他也走了这一条相同的道路一即先是传统的训练,然后才是在此之上的飞跃。
我们也知道,数学里的罗必塔法则可以解决所有的分解因式问题,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否认在初级阶段那种折磨人的分解因式训练对培养数学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听说在文学界,外国的雨果、歌德、卢梭、托尔斯泰,中国的矛盾、巴金,在完成了大量的著作后,都坚持认为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弯路”,认为其中有不少浪费生命的成分。也许这些大师们都会觉得,如果让自己有机会重新开始。他们的人生道路会“直”得多,产生的艺术和学术成果将会多许多。
我认为,这是错觉,就是把必要的人生积累看做了浪费。
同样的,虽然王老师本人只对他认为最重要的技术:发力。做了由站桩、试力到发力的强化。并没有特别强调别的技术,在意拳的早期,他认为这就够了。事实上,他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完善他的武术体系。
如在上世纪30年代,针对外国拳击横扫上海滩、几乎是打败了所有的中国武术大师的现实,他也对外国的拳击做了一些研究,也发现传统的三体式面对迅猛和连贯的勾拳并没有效果,而做了一定的“让步”,把传统的三体式改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技击桩”。增加了对方的攻击难度,让前手更能发挥“应感而发”的功能,为后手致命的一击做了良好的铺垫,我认为这个重要的改进可以说是帮助他和中国武术家夺回了主动权。
并且,到了王先生的晚年,他也意识到他的体系在技术上的缺陷。开始强调做少量的“断手”训练。主张所有学武的人都要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动作方面的剃砍”!
尽管他反复强调,那二十一式断手并非教材,而只是他的实作过程的简简单单的记录,并且告诫千万不要学得太多,只要一二式就够了,以免事与愿违,但是,从他对断手之前做的“铺垫”功夫,就可以让人感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他说,他正在病中,感到自己必须把一些重要的东西记下来,免得将来大成拳也走太极等诸多拳种的老路,由“铁老虎”变成了“纸老虎”,他在再次强调了几个运用力量的原则之后,又介绍了那二十一个“断手”。
事实上,王的学生中也有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重要的问题,大成拳是王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推向全国的,王选杰就不同于他的老师了,他一开始就推出了二十多个大成拳的基本技术动作,尽管就因此遭到了许多意拳传人的反对,我记得王芗斋先生的女儿曾经在文章中反对一些人在推广大成拳时用了大量的技术动作,认为这样做歪曲了先父“至简”的拳学原则,她没有点名,但当然是有所指的了,但王选杰先生并不在乎,接着是发表了大量的单操手动作,从单操手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了相当多的其它门派的技术精华,如形意的,三皇炮捶的,也有了少量的腿法。后来又推出了“八拿八打”、“大成拳擒摔术”等内容。我看过王选杰的弟子出的一本书,里面居然有了一些成套的并不太科学的连击术(就是组合动作),甚至有了一些以前就从现代技击角度说已经过时了的并不太实用的防卫术般的内容。
甚至我可以不客气地说,今天的大成拳已经不再是正宗的大成拳了,从一本又一本《大成拳学》中复杂的理论,到一个个门人最新推出的远超过大多门派的技术动作,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创始人“大道至简”的最初宗旨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王老师的弟子及他的晚辈们已经在他的基础上完善了这一体系,使之更加能用于实战,更加科学和接近生活实际了?
这到底是对王芗斋先生理论的颠覆,还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进步?
谈了这样多,似乎有点离题了,我想说明的是:武术应该像现代体育运动那样,对重要的基本技术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应当是简洁和有效的,完全取消它,或者过分复杂化都不太恰当。
下面我想进一步说的是:武术也不完全是现代体育,特别是其并不是体育中的竞技运动所能代替的,它还应该有它自己特殊的东西。
首先,武术应该不完全套用竞技运动的争胜形式。至少不能把这种形式(如擂台)当做唯一的内容和唯一的目标。无疑,擂台是能把武术推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的。所以,擂台赛是要搞的,如国外的拳击比赛,特别是精彩和刺激的职业拳王赛,肯定能大大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我自己也忍不住场场都看。但,我想不应该鼓励每个人都去走职业武术的道路。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拳王们都能如国外的金腰带拳王们一样有高额的回报,我想也不应该鼓励太多的人,特别是无论有天赋与否的人都走这条道路。
武术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健身和防身,说到健身,那些职业拳手们所从事的努力超越人体的极限的训练未必最终对他们的健身有多少好处,他们也许有强健的肌肉,但是未必肯定有真正健康的身体,个个拳王必然伤痕累累不说,并且到了他退役后,他的健康由于脱离了必要的训练必定会让人担忧,泰国拳手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据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足球运动员平均只有三十九岁,今天的运动员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岁。都远远低于正常人七十多岁的平均水平。
严峻的事实说明,为争取表面的金牌和所谓的胜利,对体能进行过分的“透支”,是有害而无益的。
再说防身吧,在擂台一对一的较量中能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未必能在生活中总能遇到这样简单的一对一的较量,经常是一对几,甚至会一对十以上,还有空手对刀棍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某些东西,如体力、技巧、出手出脚的力量,可能起一些作用,但没有经过“混战”训练的人必然会束手束脚,特别是擂台的一些规则可能反而妨碍了他潜力的发挥。简单地说,也许他的攻击能力已经足够大,但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能力或者是不够的。我看到过这样的老人,身体看来并不太强,根本受不了擂台那种激烈的运动,那当然不是适合老年人的地方,但是,平常十多个人根本近不了他的身,只要一近了身,他随意轻松地出手,看起来就不过是开玩笑般按一下而已,就必然有人倒地不起,例不虚发。撇开他的武术是否全面,单从技击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防身的功夫。
其次,武术应该“练养结合”,除了有高超的功夫,还应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我们就应该寻求一种更为科学
的武术训练之路。比如,在基础训练时,应从基本功到技术以及实战训练后,应该像日本的合气道一样,在高级阶段更加重视静力功夫的训练。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更加科学的站桩,许多门派都有,外家的少林有一指禅,内家从形意的熊形、龙形桩发展为后来的浑元桩、技击桩,都是相当完美的桩功,只是有的门派强调得不够,在意念方面的要求不同而已。
我们可以通过站桩这样综合的形式来达到我们希望的“练养结合”。并且也能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竞技能力。你想吧,如果要强化某一动作技术,你需要每天做多少遍?一千,还是一万?或者都不够!李小龙是每天打三千拳的,这仅仅是练拳,还不包括其它内容繁多的基本功,基本技能的训练,他只活了三十多岁,肯定和他在练拳过程中超负荷训练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他用生命告诉我们:只是练,不会养,是后果严重的。
在站桩中,这样的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在飞速的意念活动中迅速地完善,并且这种“精神的搏击”效果也并不比实际的训练差,这是通过科学的训练实践证明了的。
站桩并不需要太大的运动强度,它不是如有的年轻人,特别是强壮的学生所想的越是低的困难的桩就会越好,我想,以王芗斋先生那样单薄的体型,肯定不会有太粗壮的肌肉,事实上,王先生特别反对单纯的力量,特别是“坚硬的”肌肉训练,他认为这是透支了健康的愚蠢练习,但是,看似文静的王先生,却能够发出令任何人都恐惧的力量,这是高度的全身协调而产生的效果,这才是武术!
通过其它训练也能达到类似的高度协调,如击剑、空手道等,但是肯定没有王先生的方法简单,效果也没有这样好。
最后,武术除了身体层面的训练以外,还应该有精神的训练,这也是武术的高级训练,王先生提到的五字秘诀“恭、慎、意、切、和”,张松溪先生提到的五字诀“勤、紧、径、敬、切”都几乎没有一条是单纯的身体训练。
武术的精神训练当然少不了战斗意识的训练,如南派少林武术中就有坐禅式的类似冥想般的“头脑中的战斗”。大成拳的技击桩中就有大量类似的训练。余拳的面壁功,高级功法中都有大量的战斗意识训练,并且,几乎每一派训练都强调的是意要越“切”越好,就是越高级的训练,质量越高的,意念应该越真切,达到几乎左右自己的程度。我自己就常有这样的体验:在意念中。会情不自禁地进入那种境界,突然手脚身子会下意识地有某些突然的短暂的动作。我想。这样的高级训练无疑对提高自己是极其有效的。
武术的精神训练还应该有大我和无我的练习,这是超越自己的道德和精神层次的训练,这种训练从实用的角度可以产生战胜生活中、工作中任何困难的自信和勇气,也是武术中最重要的精神气质的训练,如果说,前面的练习能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那么,这种精神的训练就可以引导你进入“神”的境界,庄子的文章中提到过一种“无我之射”,就是这样的境界。
一支精神奋发、斗志昂扬的球队,会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战果。一个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甚至能控制大多数人的灵魂,一个有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的人,必定给他的敌人和对手带来强大的精神压力,如果把这种力量用在武术境界的提升中,无疑,效果是惊人的。
据说,日本有一个名叫大波的古代高手,他的力量、速度、技艺都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正式比赛中,他甚至不能胜过自己的学生,他感到非常的痛苦和疑惑。无疑。他需要的不是技术层面的指导和锻炼,于是,他找到了山间的一位禅师,要求他为自己指点迷津,那禅师听了他的叙述,明白了他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对他说,你不是叫大波吗?那么你就在这里好好地想一想吧,你想像着你就是大海的波涛……禅师走了,大波静静地思虑着禅师的话,他逐渐地进入了冥想的状态。开始,他感到了微波在荡漾,接着,他看到了波涛的起伏,逐渐地,海水越来越高,淹没了他,也淹没了这个小小的禅院,终于,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大海的波浪在激荡着,汹涌澎湃……当禅师叫醒他的时候。他才发现是第二天早上了,红日已经升起,禅师笑着说,你已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从此,你就会天下无敌了。
大波回到家里,真的,在整个日本,他再无敌手。
关键词:太极拳;身心经验;构建历程;身心学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83-08
Abstrac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s, supplemen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llect and stud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 6 long-term ai-chi practitioners (3 male and 3 female). he age of the practitioners is between 27 and 73 years old, and the practice time is from 9 to 35 years. [JP2] Research hasfound: 1) 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practicing ai-chi: knowledge-seek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esthetic images; 2) 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ai-chi practitioners is from technique to art and finally to concep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ence learning theory of Klob;It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arning cycle that is composed of four stages: specific experience, reflective observation, 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nd active practice. When practitioners reach the balance between body and mind, they will directly enter the practical stage without reflection; yet, when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conflict or meet other people who are in higher body and mind level and make them as studying examples, they will produce reflections; 3) he key factors of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 ai-chi practitioners are: the guidance of ai-chi masters, practice mentality and good practice atmosphere, etc. 4) Long time practicing and understanding can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practitioners' body function, awareness, mode of life and the nature of mind and attitude.
Key words:ai-chi; physic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process; somatics
太极拳以其融拳、哲、医于一身,兼有技击、健身和养生的多重价值而成为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一脉;其“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尚直觉,体悟拳理与人生”[1]的高雅气质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健身修心人群的青睐。然而太极拳作为中国身体文化的表征,深铭其内的重直觉、重意、重体悟[2]的习练风格,具有主张认知与修养一致,将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三合为一的特征。虽言其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但这种思维方式的模糊性、偏颇性使习练人群在习练中对正确身心经验的建构造成了障碍和困惑,存在着方向不明、理数不清与胡乱盲从的现象,甚或有的习练者干脆只练习体育模式下忽略内在修炼、仅注重外在形体规范的“半截拳”“空架子”“太极操”。意即相当一部分习练者对习练太极拳的动机、习练中身心修炼进阶的层次性、铸造良好身心水平需要的客观外部条件,以及习练经验对个体身心带来影响和着力调适的身心领域等缺乏充分与合理的认知,造成习练效果往往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于是浅尝辄止、不了了之、中途流失乃至误会太极拳成为现实中的常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了解太极拳习练者的练习缘起;2)探究太极拳习练者透过太极拳研习构建个体身心经验的历程;3)分析身心经验对太极拳习练者的影响。试图在方法论层面上构建太极拳习练中身心体悟与修炼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太极拳健身修心人群提供参酌。
1理论依据:身心学与Klob经验学习理论
1.1身心学与太极拳身心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的欧美,在对传统身心二元论批判的基础上,物质身体与心性身体互动越发密切,产生了身体的疾病与不完满源自对身体的误用导致身心的不适与失调所致的认识。而人可以透过学习正确地使用身体,来恢复身体原有的完满状态,达到身心的平衡与统合。于是产生了许多的不同理念的身心治疗技法,其初衷主要是以个人自我身体的重新探索和意欲倾听身体的声音以解决身体上所出现的不适。随着经验累积和体验分享而渐成不同流派,但其发展的操作方法,大都以呼吸、意象、视觉化、体觉化、动作为手段,其中也包含各种身体的波动、颤抖、声音、手的接触或借助道具来进行身体觉察能力的开发,以便更好地探索和了解身体的结构、功能及各种关系。
1976年,美国身体学专家托马斯・汉纳(homas anna)根据这些技法的共通性,选择了“oma”一词来重新阐述与界定“身体”的意涵,确定了此体会身心互动关系、探究身体内在智慧和强调内在经验感受的研究新典范,整理出了其基础理论,并将这一身体研究领域称为身心学(omatics),并将身心学[3]表述为透过身体感受与内在经验的身心整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学问。接触与研究身心学较早的台湾学者林大丰,刘美珠认为[4],“身心学”是一门研究身体现象、探索身体智慧和强调身心合一的学问,是强调内在经验的体会和反省,以探索人体觉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环境这三者间互动关系的一门艺术和学问。有别于从第三人称的立场来研究人体动作,身心学的研究者试图从第一人称(即从自我内在的体验)来体察人体动作的经验与现象,并强调人体不仅有外显的、可测量的动作,更有内在的、难以测量的自然动作,以及动作背后的意图和身体智慧。身心学者强调[5],动作可以提供人们最深刻的感受经验,动作本身即一个人生命体的呈现,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有其意图和表达的内容,每一个动作的呈现,在不同的时空下都会诉说着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身心学为使它的oma理念更加完备,也吸收和借鉴了许多东方思维中从内而外的次第观来完备理论。源于中国的太极身体观因契合身心学培养身体觉察能力、整合身心平衡的旨求而成为西方身心学家最常用解释身心观的理论之一,其身心经验有以下两个面向:
其一,太极拳习练伴随身体觉察能力提升。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求“用意不用力”,被人们称为“知觉运动”[6],意即太极拳首先是培养人的知觉的灵敏性。《太极拳论》中太极拳习练的三个层次:招熟、懂劲、神明。从“招熟”到“神明”间的“懂劲”至为重要,而这一环节就是培养身体觉察能力的直接体现。所谓懂劲,就是要懂得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然后正确地处理这些来力,而拥有灵便的身体觉察能力是做到懂劲的不二法门。因此,太极拳习练从站桩的“虚灵”到盘架子的“祛僵求柔”,从推手的“听劲化劲”到散手的“借力打力”,皆是为了培养这种顺遂柔化、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身体觉察能力。武禹襄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听劲理念,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化劲原则皆可谓培养这种身体觉察能力的方法论。拳论“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其中”“对方方挨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之骨里”,意即身体觉察能力的敏感性已完善至发肤。及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随曲就伸,四两拨千斤”的“不期然而然”更是太极拳习练者知觉提升的最终向往。
其二,太极拳借助技道的练悟实现人的身心合一,企求身心平衡的美好状态。《太极拳论》开篇有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指出“太极”乃“无极”所生,而“无极”与《道德经》的“复归于无极”同出一辙,即老子所谓的“道”。所以历史上很多名家认为,太极拳理,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拳艺上的具体化;是中国人典型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换言之[7],太极拳通过习练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术”和“艺”而获得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与体验,这是一种对内在超越性命和人生价值的体验。中国艺境中的“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是对太极拳术道融合的绝佳诠释。杨澄甫说,“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罄其妙者,比比皆是”,意即拳虽小技,其道存焉,太极习练透过外在身体的训练及锻炼,向内形成强化的自主精神意志,进而转化成为思考模式的指导,最后加深成为人生态度,是一个不断向内深化、向外展现,时刻保持内在省思与外在表现交融的状态。内外交融的终极旨归就是要达成太极拳习练者身体与意志的和谐,以求在习练者个人身上完成自然与人文的融会贯通。于是,描述习练者真实感受的“太极武艺就是人生的指导原则”“太极人生”等成为表达这种身心经验的恰当反映。
1.2Klob经验学习理论
1984年,klob(库伯)[8]在审视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的学习理论时,睿智地发现三者的学习理论在本质上具有重叠性和相同点。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囊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体验学习圈构建了一个学习过程,但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是一种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理论。库伯认为[9],学习是持续的经验构成与再构成的动态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经验发挥了核心作用。沿此逻辑,研习太极拳也即构成与再构成太极拳身心经验的过程,因此,该理论对太极拳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的研究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首先,该理论强调学习的重点是过程,而不是内容或者结果,而本研究旨在对习练者身心经验成长过程的考察;其次,该理论强调学习是改造主观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本就是不断改造习练者主观经验,并强调实践的内外兼修的过程。最后,该理论还强调学习不是获得或转移的一个独立知识实体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的持续改造和重建的过程;理解知识本质是理解学习的前提,理解学习是理解知识本质的基础。这为太极拳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的良性发展提供了监控与指导。尤其是此理论将经验学习描述为上述4个往复循环,呈螺旋状不断上升的阶段更是真切地表达了太极拳习练中身心经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无始无终不断破立的生产过程。理论中充斥的“紧张与冲突”并“解决辩证冲突”的心理过程[10],不仅能阐释体验学习的内在机制,更揭示了太极拳长期习练中身心经验从低阶到高层变迁的深层动因。
2质性访谈法:洞悉太极拳长期习练者的身心体验
首先以“太极拳”“身心”为综合主题对中国知网、台湾学术期刊等数据库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从既有的研究成果看,鲜有关于太极拳对人的身心经验形成过程的研究。已存在的以量化方法论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和以宏观理论把握的定性研究从某种情况下确实为了解太极拳运动与人的身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是,要深入了解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发展,如习练中有什么样的真实体验,这些体验对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身心提升对原有状态又有什么样的冲击等一系列的行为和观念,紧靠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笼统的“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总体归纳是无法真切回答的,因为它们抽空了情景,无法与情境中的人实现对话与沟通,损失了使得研究实际可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太极拳与人的身心的研究同时兼具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特点,既要关注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心经验构建的真实状况,又强调对习练者个体的认同尊重与重视。解决这些具体的内容,不可以用假设为前提去实施量的研究,而更加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的质的研究方法与解决上述问题恰好相适应。尤其是身心学研究。质性研究能使研究对象以最原始、最自然的话语和体验得以表达,从而真实洞悉其身心成长历程。
关于质性研究的成果已相当丰富,国外的麦克斯威尔、斯特劳斯、哈奇等,国内的陈伯璋、陈向明、文军、蒋逸民等,他们基本上都从质性研究的特点、设计、注意事项等概况进行了介绍。比较发现,斯特劳斯[11]对质性研究的过程与策略进行了相当完整的说明,“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是在探索、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很多,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因为“质性访谈是一类特别的对话或演讲活动,用以探索受访者的经验和解释”[12],比较适合经验材料的收集,并采用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尽量使采集的一手资料符合研究者的设计思路,同时充分地聆听被访者的表述,详细地传达研究对象的经验和感受。
质性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深度,而不是广度。因此,本研究在广西玉林太极拳指导站和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随机选择了6位太极拳长期习练者,其中3名男性,3名女性,年龄从27岁至73岁之间,练习太极拳年限从9年至35年不等。麦克斯威尔指出:“质性访谈对象的选择,采用目的性取样是质性访谈的典型特征[13]。”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对太极拳情有独钟,常年累月地习练不辍,太极已完全融入个人生活,可谓“太极拳享用者”。“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14]。因此,本研究在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参与观察法对6位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近2年的交流、回访。但研究也存在局限,如受样本的限制,其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太极拳习练者身心经验构建成长的状况,因此本研究尽可能地涉及和反映一些具有同质性的现象以及规律,为以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太极拳长期习练者的身心经验建构的历程
日本哲学家汤浅泰雄指出,“身心的修行和转化是东方思想中最为独特之处”[15],太极拳作为东方身体哲学思想的实践文化,其创拳思想、伦理道德、养生观念和审美情趣,无不兼顾到身心两面,其内外兼修,身心合一的修炼理念更是被众多太极拳习练者奉为圭臬。然正如王宗岳[16]所描述的那样,“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对身心的修炼需要一个长期研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缘识太极、体悟太极,动态地不断打破既有的身心水平,重新构建更灵敏的身体觉察能力、更高身心水平的过程。
3.1习练缘起
缘起,佛学中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诸缘升起之义。每一个太极拳钟情者相信都有着与太极拳的一段缘起,这关乎个体习练的动机和态度,与其在后续的身心经验建构过程研究息息相关,因此对其关注也是太极拳身心经验建构历程研究的起点。
首先,最普遍的缘起当属求知性。太极拳[17]集气功、桩功、吐纳、导引等养生方式于一体,长期习练,有助于舒缓情绪压力,按摩五脏六腑,平衡身心,疏通经络,调血养颜,健体瘦身。习练者正是发现了太极拳有如此神奇的身心机制和健康良效之后,方对太极拳兴趣盎然。访谈中一位被访者如是说:[K]
“我小时候身体素质很差,经常生病,但我看到身边经常练习太极的人精神和身体都是那么好,我也开始练了,所以练太极让我有种死里逃生的感觉。现在上瘾了,每天不管是自己站桩、套路,还是找人推手,反正都要舞弄舞弄,否则觉得不舒服。”
正是对太极拳的求知欲望与求知中感受到了太极拳的实惠,才让习练者爱不释手。
其次,比较常见的缘起是基于人际关系。创立人际关系学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认为,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时间久了,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可能化为个体的价值体系,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获得正确的社会文化规范和社会角色。一位被访者介绍了他的经历:[K]
“我本来对太极拳不感冒,但我的朋友有几个喜欢太极拳,天天聊的都是太极拳,我也深受影响。2000年我开始练24式太极拳,但刚接触我就感觉太极很不错,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太极拳是我想要的健身方式。”
另一位退休的女性习练者陈述到:[K]
“我退休后天天呆在家里,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每天郁郁寡欢。朋友建议我练太极拳,看到公园里的姐妹们白衣飘飘,身手敏捷,羡慕之余就跟着每天早上都来到公园练习。打完拳和老同志们聊聊天,交流下技艺与人生,心情豁然开朗。有需要,还为社会进行免费义务表演。是太极拳让我又活了,而且活得更好了。”
不难发现,习练太极拳的缘起也有出于对太极拳审美意向的美好与愉悦。
3.2身心经验的建构
太极拳是建立在中国生命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身体文化,是中国哲学在武术养生方面的成功实践,“身心兼修”是太极拳与中国生命哲学之最大契合处,所以太极拳习练过程的内核也就是身心经验建构的过程。太极拳研习中从术至道的进阶,其内隐的身心经验构建是一个不断打破既有身心经验进而重新建构更高水平身心经验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3.2.1具体经验初建具体经验的建立需要学习者从实际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学习者对新的经验开放自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经验情境中,在互动的过程中寻求新的经验意义,通过问题的发现将新旧经验联结起来。传统的“要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依然是当代习练太极拳成功的关键,习拳的长期性与以“桩”始依然是正规学习太极的铁律。无论是练拳伊始的“静桩”还是随后套路中的“动桩”均可谓获取初步具体经验的物质基础。通过“桩”的规训,统合原有的身心经验,构建具体经验。习练太极时间最长的一位被访者如此陈述到:[K]
“完整的太极拳学习过程应该从站桩开始,站桩是规矩身心的过程,站桩中长期的头、颈、肩、肘、手、胸、腹、背、腰、臀、胯、膝、足等有形部位的拿捏与心境、意念、呼吸等的无形调适都是在打造一个太极身体。盘架子也是桩,是运动中将站桩积累的经验加以强化。刚开始单个动作的练习,然后是小组合,进而整套地掌握都要遵循拳中有桩、桩上演拳的原则。那些急于求成,一上来就急着学习套路的,称不上是太极拳,顶多是太极操,因为里面没有东西。”
这“里面的东西”“有形的、无形的规矩”就是习练太极初步经验,和原初的经验进行融合产生具体经验。
3.2.2进入观察反思观察与反思[18]是指学习者依据以往的经验、知识和理念对第一阶段获得的具体经验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观察和反思,探求资料间的相关性,认识活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经验学习强调具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主张在具体经验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知识并进行一定的实践,而且还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与反思的过程来获得成长性的发展。太极拳习练中的反思是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到的新的身心经验,最终都要习练者对其进行反思、提炼、升华才有质的飞跃。总之,思考太极拳对身心要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一位被访者说道:[K]
“刚开始,我练习24式、42式还没有感觉,但当我开始学习陈氏老架一路的时候,我觉得有种不得其要的感觉,学完套路后,我和一个水平较高的拳友练习推手,感觉他的化劲特别厉害。和其交流,他说陈氏的那种缠丝劲给了他很大感触和启发。我想了想,觉得需要有高手指点自己才行。于是,暑假之际去了河南温县陈家沟专门报了培训班,之后了自己以前的很多理解,推手也有大幅提升。”
“悟是练之始,练是悟之成,悟而不练,只是未悟”,习练者的反思环节,即通过探究过去和现在的身心经验的联系,甄别了其区别,通过再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身心水平。
3.2.3将抽象概念化对抽象出来的身心经验进而概念化是基于反思性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将身心经验的高度融会贯通,找出联系,进一步将其抽象出合理的、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由于武术思维注重整体性,这种思维虽使习练者保留了对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完整认知,但往往比较模糊;加之习练主体感悟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必然使抽象出的感悟具备极强的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某种意义上,陈式震脚发劲、刚柔相间、蹿蹦跳跃到杨式的架势宽大、中正安舒等拳种风格的“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李亦的练拳精要“五字诀”等均可谓对抽象概念化的典范。正是习练者的这种对身心经验进行深度归纳和整合的过程可以使其更理性地界定和厘清原有身心经验之上的新知。“道理巧妙须自悟会”,意即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神韵、精微和深久还要自己去把握、进而概念化。旨向上,该环节通过总结个体的身心认知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位被访者讲到:[K]
“刚开始是知规矩,逐渐懂规矩,再到去规矩。大道至简,这是一个‘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过程,等你在规矩之内,不再犯错,就可以实现‘无为而不为’,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此时你就可以制定自己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你的规矩,就是你以自己的方式来界定自己的认知。”
习练者在太极拳“大圈化小圈,小圈化无圈”的习练过程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对身心经验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概念的过程。
3.3.4投入积极实践积极实践是学习者采用实践的方式,在新的情境中主动实验,对情境中发生的过程进行干预,同时检验第三阶段的结论是否正确,并将获得的经验转换为己有。这种检验的过程又成为一个具体经验,成为进一步反思的起点。中国武术先贤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既得艺,必试敌”“口说千遍,不如身练一遍”,都彰显着实践在认知武术的运动本质以及掌握合理的运动方法方面的重要性。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在其《拳真述要》中也记述他早年开始习拳,即闻知“拳即是道”,但无甚体会,后经过积极的实践,直练至暗劲、化劲阶段,才有悟得[19]。一言以蔽之,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算是一完整阶段,意即实践不仅是验证抽象概念化正确与否的有效手段,也是身心经验建构的重要环节。一位被访者就其亲身经历说道:[K]
“直到在上海我和金仁霖老先生搭过手之后,我改变了很多以前的经验,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前和别人推手觉得脚下很实,但和已经八九十的金先生一搭手,就感觉自己脚下没有根,有种站不住的感觉。”
成功的实践将证明获得的经验是否真的有用。到实际检验为止,习练者经历了一次经验学习的完整过程。经验学习通常以一次相对结构化的完整过程为单位,但就现实而言,单一的经验学习过程往往是不够的。因此,可以把经验学习理解为一次又一次不断螺旋上升的循环。有效经验学习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从具体经验开始,经过反思、理论总结,到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以新的经验结束,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从被访者的感受不难看出,当身心冲突或遇到身心水平较高的“他者”并以之为学习榜样时,会让习练者产生反思;随着身心修炼的不断提升,习练者能达到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统一,保持一种高能量的状态,即身心平衡状态。一位被访者说到:[K]
“有时候打完太极拳,经过放松的调息后,感觉体内出现一个较为缓和的气场,内部的能量流分布均匀;身体和精神彻底放松,一种回归大自然中的美好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此时的状态不需要集中注意力,行拳的同时,感觉到拳到意到,近乎达到圆融无碍的状态。满满的能量,有种精满不思,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眠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修炼才能出现,可一旦受外界环境干扰,精神有所牵绊,就会消失。”
也即当太极拳习练者达到身心平衡状态时,习练者不需再经过反思环节,而是略过反思,直接进入体悟阶段。
3.3影响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因素
3.3.1高明的老师黄宗羲的“古今学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也”说明师的必要性;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进一步说明师的功能,不仅授业,还要解惑,但首要是传道[20]。“凡百学艺,莫不有师,况乎技击之学。疾徐闪展之度,非亲拟不能悉;开合封闭之妙,无启示不为功。苟无师承,宁能窥其要耶?[21]”太极拳身心经验的正确建构,一位有师承、明拳理、熟拳法、身怀太极功夫的明师是其充要条件,这存在着一个谈玄授道,贵乎有师的文化律令。一位被访者说到:[K]
“有一个真正懂太极的老师来带带很关键,个人感觉师父的指点要占到成功因素的三分之一。”
正如国家一级裁判员,太极拳指导员赵艳华女士在谈到自己的太极拳研习过程中强调说[22]:“我也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要学好太极拳一定要向‘明师’学习和请教,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3.3.2习练心态心态是指人们在面对主客观事物时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观察问题的心理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看法和感受,而积极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太极拳研习往往使个体置身于一个长期研磨、贵在坚持的环境,然正如心态理论里所指出的那样:环境固然重要,但人对待环境的态度和看法更重要。一位被访者说:[K]
“一路走来,觉得自己喜欢太极拳,追求太极拳的那种热情劲特别重要。很多老师,他看你有这个心,才会教你。‘万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街头白送人’就是这个意思。其言传身教你视若鸿宝,他肯定会尽心;你当做耳旁风,在行动上浅尝辄止,他就不再会真正教你了,因为他花费了很多精力才悟得的宝贵经验在你这里得不到珍惜。”
《六通短打》有云:“学拳之理,难于知应用,需精心体察,阐发妙用”,这种长期的体察并构建身心经验的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都需要良好心态的过程。
3.3.3习练氛围氛围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每个个体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知觉,而且可以影响这个特定情境中个体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太极拳的习练同样需要团队或者集体氛围,在交流中更有效地建构身心经验。一位被访者说道:[K]
“现在跟着我练太极拳的人很多,我身边不乏局长、处长等级别的领导,还有我的邻居,我的学生,我从不收费,主要是大家在一块玩,教学相长,交流心得。推手时有人跟我玩,我拿他们试手,我能长功夫,他们也积累经验,功夫也长得很快。”
良好的习练氛围还包括通过对其他艺术领域的研习来促进对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以武术与书法为例,“山谷行书,长撇大捺;武当拳法,凤舞龙蟠;右军小楷,铁画银钩;少林拳术,其筋在骨”,说明武术与书法各臻其妙,妙处相通的规律前人早有深刻的认识。一位被访者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
“书法有永字八法:侧、勒、弩、、策、掠、啄、磔,太极有太极八法:颉⑥邸⒓贰按、采、、肘、靠八法,书法在运笔之时要有意在酝酿,太极拳在行拳之时要有意在引导。书法与太极有许多会通之处,兼而习之能达到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的效果。”
4身心经验的建构对习练者的影响
4.1身体机能有提升
正如国际著名营养专家浩赛尔在《松弛的艺术》中所言:“除非你能够松弛,否则,全世界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能帮助你。”太极拳以其放松舒适状态中能有着良好健身修心之效而走进了主流社会[23]。诚然,身体机能的提升可谓首肯的项目功能。一位被访者说:
“习练太极,我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了,摆脱了缠绕随我十多年之久的消化系统疾病,睡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微循环差、手脚发凉的毛病有了好转。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脱胎换骨了,有了年轻时多年看不到的‘精气神’。”
4.2觉察能力更灵敏
在深度访谈中,当问及身体觉察能力的变化时,近乎所有被访者都觉得自己的身体觉察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一位比较典型的被访者有着这样的认识:
“两个方面:其一,对自己的身体非常熟悉、了如指掌了,特别是快要生病的时候,自己都有感觉,提前预防,个人就是自己的医生。其二,推手时特别有感觉,能有效保护自己。”
4.3生活方式有改善
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活方式作为区分阶级、阶层的重要指标,并指出一定阶层的人群有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韦伯基于财富、权力和声望三标准将社会人群划分为富有阶层、中产阶层以及下层阶层的格局,并指出各阶层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下层的忙碌与劳累、中层的自主与紧张、上层的悠闲与迷茫,各阶层均有着不同的困顿与困惑。而由太极拳身心经验的建构能缓解、祛除这些不足,实现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一位被访者谈到:
“工作以来,我过着一种紧凑而又有压力的生活,近乎行尸走肉。随着习练太极拳的深入,我对以前的生活进行了反思,尤其是太极的中正安舒、心静体松的生活化,让我在做事之前都有意调整自己的心境和态度,事情往往在这种心态下做得更好。生活看似原来的生活,但其实已经有很多变化。心境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也大不一样。”
4.4影响心性与处世态度
古典哲学范畴,心性是先贤在待人接物、境界提升等面向内倾、内省时的重要维度。至现代,心性往往指个体的性格、性情。而处世态度[24]是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自信程度高反映对生活和未来坚定而充满信心,工作积极进取。淡泊是指对成就和成功的态度。淡泊程度低反映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卓越和渴望成功。一位被访者感触颇深:
“年轻时我性格比较急,还爱较真,生活不和谐。练上太极以后我逐渐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尤其是在处事方式上有了很大改观,太极的以柔克刚在化解矛盾上特别有效。比如在和别人冲突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火上浇油了,事后对方也意识到错误了,这叫‘反者道之动’。其实没必要,孰对孰错,大家心里都有判断。”
太极拳立身正中培养的浩然之气、圆弧运动轨迹的以柔克刚,契合国人思维与行为特征,研习与体悟中强化了这种特征。
另一位被访者也深有感触:
“以前我的攀比心理比较重,就是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处处示强的意识伴随着生活,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得不偿失。随着太极拳体悟的深入,更坚定了我改变以前处世态度的想法。到现在,觉得按照自己的思路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才最重要。”
太极的安静舒适、恬淡虚无使人变得淡泊了,对个人取得更大成就有着不利影响。但置身当今“人为物役”“心为形役”的异化社会,太极身心经验中的这些宝贵思想在砥砺心性与重塑处世态度,使其返璞归真、回归本然上,无疑又有着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太极拳习练者的习练缘起主要有基于健身需求的求知性、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审美诉求等。太极拳习练者从技到艺,再从艺入道的身心经验建构历程可用库伯经验学习理论来解析,是由具体经验、反思、体悟及应用构成的学习圈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当习练者达到“身心平衡”时,会略过反思直接进入体悟阶段;当身心冲突或遇到身心水平较高的“他者”并以之为学习榜样时,会让习练者产生反思。影响太极拳习练者身心经验建构的关键因素有明师指点、习练心态以及习练氛围。在经过太极拳长期习练及身心经验的建构后,习练者在身体机能、觉察能力、生活方式、心性及处世态度诸方面均有改变和影响。
质性研究将成为未来武术研究重要范式。文化自觉下武术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体育层面的技术体系,更要关注武术的心性方面的“内部之消息”。这就需要武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的分析思维下对量的把握,还要注重中式感性思维下对质的归纳。太极拳的习练是一个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身心改造过程,仅仅关注身体的改造是不够的,心理的重塑更是重中之重,而契合这种需求的质性研究将在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中有着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太极拳修心养性的价值与修为的效果.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6(1):22-26.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1-188.
[3]anna, . omatics: reawakening the mind’s control of movement, flexibility, and health[M]. MA: Da Capo Press, 1988.
[4]林大丰,刘美珠.身心学的意涵与源起之探究.台东大学体育学报,2003(3):250-251.
[5]刘美珠.身心适能(omatic Fitness).中华体育,2002,16(4):134-141.
[6]吴文瀚,梅墨生.太极拳为什么是“知觉运动”?.中华武术,2015(5):16-17.
[7]孙群.武术身心整复学说理论与技法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25-30.
[8]Kolb D.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New Jersey: Prentice-all,1984:41-42.
[9]D.A.库伯.经验学习:让经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
[10]ims R. Kol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heory: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Person-job Interac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3):501-508.
[11]斯特劳斯.质性研究概论[M]. 徐宗国,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9-20.
[12]J.Amos atch. 如何做质的研究[M].朱光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3]Joseph A.Maxwell.质性研究设计[M].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4]陈向明.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
[16]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5.
[17]秦东颖.李连杰缘何钟情太极拳[N].解放日报,2011-2-15.
[18]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10:90-91.
[19]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2-160.
[20]王晓晨,赵光圣,张峰.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97-202.
[21]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588.
[22]赵艳华.身心双修习太极.精武,201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