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保护生物的有效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0 前言
生物多样性本身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源消耗性经济的发展,资源总量严重下降,许多生物濒临灭绝,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水平实现根本性的提升,促进我国的发展。
1 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城市作为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在进行人工建筑规划的同时,又融合了许多自然因素,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生存环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在城市中建设了许多大规模的工厂,由于其本身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理工业废料、废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给生物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许多生物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致许多生物被灭绝。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设,土地资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栖息地就会逐渐减少,城市建设中留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生物无法在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逐渐消亡。随着生物的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城市本身的发展,给城市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但是,经过有效的调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虽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然而从认识的整体上而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护的整体水平未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化的措施,促使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面性的认识,促使其自主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城市的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保证城市生态平衡,为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能够保证当前生存区域的平衡性发展,并且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本身的科学性,通过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的发展。
3 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性应用
3.1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注重物种多样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在工作过程中,对不同物种在当前区域中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保证其引种和繁育工作的成功,为物种多样性的实现奠定基础。多样的物种构成对城市中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园林系统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灾害或者病虫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国白蛾这种灾害性的病虫害。
另外对各种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过对乡土性物种的科学性驯化,促使其生物多样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种类,从而实现植物上的多样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动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其的均匀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有效保证其整体的生态平衡性,保证其实现长效永续性发展。
3.2 在城乡交错区域进行园林绿化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增强其功能,首先必须保证各个绿化带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各个区域绿化带上的联系性,有利于各个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第二,在城乡交错的地带,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重要的分界线,在城乡交错地带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其实现各种动物之间的迁移活动不会受到限制,从而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城市实现健康高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绿化趋势是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的,乡土树种将更受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景观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4 结语
总之,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片面性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使人们进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运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并且为城市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提升城市整体的大环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福波.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5)
[2] 陈晓菲.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海绵城市景观途径探讨[J]. 生态经济. 2015(10)
[3] 邱玲,陈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认知评价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之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5] 张军,董彩丽,王崇,李治阳. 生物滞留设施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6(07)
[6] 张翔,王雪松. 台湾地区EEWH绿建筑评价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演进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5(3)
;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
关键词:桥梁水毁;生物防护
桥梁水毁的生物防治措施具有降低河水流速、拦洪落淤、协调环境与改善生态等优点,并且其防护效果随生物的生长而日益显著;特别是将桥梁的调治与防护工程同生物防治措施完美结合,能使二者的防护功能相互完善、相互融合,收到良好的防护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本地区在防治桥梁水毁方面的实践,本文对生物防治桥梁水毁的经验措施做一探讨。
一、生物防护桥梁的优势
(一) 固岸截流
在河道两岸营造防水林,能有效遏制河道变迁。因为:树木的枝叶能截留降水,减缓地表水流汇集,减轻降水对地表的冲刷;树木的枝干能阻滞洪水,降低河水流速,从而减轻洪水对桥梁的冲击作用;树木的根系盘根错节,能深入土体内部发挥“锚固”作用,提高了土体整体强度,从而稳固了河岸,保护了堤岸及桥梁的安全。生物防护对桥梁的防护效能是工程防护设施所不具备的。
(二)落淤防冲
在宽浅变迁及宽浅游荡河段上建桥,洪水主流摆动对河岸冲此淤彼,易导致河道变迁引发桥梁水毁。因此,应在桥址河段的凹岸设计石笼、丁坝等导流构造物,待丁坝回流区落淤后再栽植树木,用于稳固河岸,防止洪水冲刷加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工程防护的效果,还能有效预防工程防护设施被洪水冲毁。据调查,随着树木郁蔽成荫,丁坝间回流区泥沙淤积不断增厚,丁坝(石笼)在淤积的泥沙及树木的保护下,坝头的局部冲刷减弱,坝身会逐步得到稳固,能有效预防某些桥梁因防护设施屡修屡毁而导致水毁。再者,在河道两岸及其上游流域植树,能有效拦蓄降水、消减洪峰,从而减轻洪水对河床及桥梁墩台的冲刷。
(三)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现
由于洪水泛滥,桥位河段往往是冲沟交错、滩石裸露,加之桥梁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桥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季节性河流上,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而在桥位河段两岸营造防护林,树木的枝叶能吸收有害气体,并借助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从而净化了空气。此外,枝叶繁茂的树木还能遮蔽裸露的滩石,将丁坝、护岸等防护设施掩映于树木之中,使桥梁建筑物与河流、树木相融合,形成友好和谐的自然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再者,桥位河段土壤肥沃且含水量较高,可为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栽植杨柳易成活、生长快,一般8~10年就能成材,更新树木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不仅如此,由于桥梁的工程防护设施具有易老化、防护效果衰减等不足之处,某些桥梁往往因此屡遭水毁,修复这类设施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耗费大量资源(如水泥、砂石等),且后期尚需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养护。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对桥梁水毁实施生物防治。因为:生物防护桥梁投入低,成本一般仅需工程防护设施的20%~30%,并且其防护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生物防治措施与工程防护措施相互配合,既能增强工程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又有效保护丁坝、顺坝、锥坡等调治与防护设施免遭水毁。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桥梁水毁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而且节约因修复桥梁水毁工程的资金投入与资源消耗,经济效益显著。
二、经验做法与效果
(一)桥台的生物防护
在桥头引道附近及锥坡基础外围植树,树禾根系稳固了地表土层;其枝干能阻滞洪水,降低洪水流速,有效防止洪水直接冲刷引道路基坡角及锥坡基础。树木的固土防冲与导流作用,能消除或有效防止洪水对桥梁锥坡及桥台造成的水毁威胁。例如:1986年敖汉旗新玉线北扎兰营子桥锥坡被洪水冲毁,桥头引道被冲陷。水毁抢修应急措施是在被毁锥坡基础外围每隔20 cm打入直径15 cm、高200 cm的木桩,形成排桩,而后再于木桩上挂树冠(要求将树冠以8号铁丝绑扎在木桩上)。按上述方法布置的木桩及树冠经历洪水后被淤埋固定下来,有效遏制洪水直接冲刷引道与桥台,收到良好的生物防护效果。
(二)桥墩的生物防护与加固
桥墩局部冲刷加剧易导致水毁。因此,应根据河水流速及水深采取不同形式的生物防护措施。若河水流速较高,可采取抛石挂柳的形式对桥墩进行防护。这样,抛石能阻止洪水淘刷桥墩基础,挂柳(柳枝)则可降低墩身附近的水流流速,有利于减缓冲刷及墩身外围泥沙沉积;若河水流速较低,可于枯水期在桥墩冲刷严重部位分层填埋(或栽植)亲水性强的树木。这样,桥墩局部冲刷坑内填埋的树枝被洪 水淤积后会与泥沙紧密结合,形成加固的土体结构,有利于阻止洪水冲刷;若填埋的树枝成活生长,其防护效果会不断增强。
(三)河湾的生物防治
桥址河段的河岸遭洪水淘刷易形成河湾,河湾引发洪水冲此淤彼,对桥孔通畅泄洪极为不利,应及时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治理。若河水流速较低,可在河湾内填筑丁坝,待坝间落淤稳定再配植树木。这样,随着树木的增长,河湾凹岸淤积逐年增高,并形成稳定的新河岸;若河水流速较高,河湾凹岸冲刷严重,应先在河湾内布设石笼丁坝、顺坝等导流构造物,将洪水调离河湾区域,待丁坝、顺坝问落淤稳定,再于坝间配植树木,形成生物“柔性坝”,既保护了丁坝、顺坝等防护构筑物,又能拦洪落淤、固岸防冲,有效遏制河道变迁导致桥梁水毁。
(四)生物护岸
在桥址河道两岸的滩地栽植防水林,形成生物护岸,将洪水平顺导入桥孔,防止洪水淘蚀冲刷河岸,保持了河槽稳定。若桥址河岸局部冲刷严重,应重点在河岸坍塌部位栽植树木,以生物防护措施替代砌石防护工程,用于调治洪水、稳固河岸。实践证明:在河道两岸栽植杨柳并配植沙棘,形成乔灌结合、高低合理搭配的生物防护体系,既能有效防止河道演变导致桥梁水毁,又保护了环境,改善了生态。
近年,敖汉地区结合公路绿化对桥位河段实施生物防护,并在河岸两侧的滩地、桥头引道路段以及锥坡附近栽植了杨柳与沙棘,有效地防护了桥梁,减轻了桥梁水毁灾害。
(五)桥位上游流域的生物治理
结合生物措施对桥址上游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是防治桥梁水毁的根本措施。具体做法:在河道汇流区的山坡上沿等高线方向挖品字形鱼鳞坑,并在坑内植树种草,以拦蓄地表径流,这样能使降雨就地拦蓄、就地下渗;在桥址上游流域的沟谷内修筑塘坝,并于坝问配植树木,形成降水——拦蓄——下渗——植物蒸腾的水分循环体系。上述措施减少了坡面水流汇集,降低了河道洪峰流量,有效防止桥梁遭受水毁损害。1998年内蒙古东部盟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洪灾,全区有723座桥梁被洪水冲垮。但是,由于敖汉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加之桥梁的生物防护措施比较完善,其境内管护的91座桥梁除老虎山桥、各各召桥及山嘴桥三座桥梁的锥坡发生不同程度水毁外,其他桥梁均安全渡汛。
三、建议与结语
桥梁设计不仅要完善桥梁的调治与防护工程,还要提出完备的生物防治措施,使桥梁的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完美结合。
桥梁施工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在桥址河床内大量取砂挖土、弃土影响泄洪以及对桥址生态环境造成冲击破坏。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中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对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如何保护植物生态体系的健康发展,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已被人们广泛关注。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使国力增强,同时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因此,采取有效合理措施对植物进行保护,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绿色标准,真正做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联系
(一)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完善了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了病虫监测保障工作,很大程度上减少与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同时也有效地开发了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做好植物保护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与实现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在农业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前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应注重食物安全生产,同时有效利用与保护农业生产的资源、生态及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应对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实施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强化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落实相关措施,就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及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全社会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地区、季节与作物的不同及生长情况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较合理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并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采取更加适宜的植物保护措施,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二)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加快新型农药与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要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要对其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等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所以,进行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并加快与重视对新型农药的研制,以及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
(三)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与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联系,这是获更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与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包含植物保护)的一种农业生态体系,其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合理性与科学性,所以对生态农业要大力建设与推广。
(四)提倡生物防治
人们对害虫防治的方法无外乎两种方式: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虽可以快速彻底,但对自然生态平衡会造成较大破坏。相反,采取生物防治,以配合其他相关防治措施,既可改变以往定期施药的状况,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同时还可降低农业成本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结语
关键词: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我国的森林有害生物灾害比较严重,它涉及的面积广、种类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阻碍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有害生物灾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足以可见它的破坏性之严重,因此,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问题亟待解决。
1 森林有害生物的现状
1.1气候多变、环境污染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破坏
随着我国气候逐渐变暖,有害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并且其成活率也明显提高,必然会造成有害生物的大面积爆发。虽然我国研制出了许多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害生物的滋生,但是有些化学药物的排放却能促进某些害虫的生长,这样会使森林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
1.2 森林多样性遭到破坏
近几年,人们在森林的活动频繁,如滥伐滥砍,严重破坏我国天然林的质量,造成森林退化、土地沙化等,天然林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物物种减少,鸟类生物的存活率下降,造成病虫害蔓延。
1.3外来入侵生物破坏了本地生物多样性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无形中加剧了森林有害生物的传播风险,造成对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更加困难,有些外来的生物会对本地生物造成威胁,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甚至会破坏当地林业的整个生态系统。
2 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
2.1 提高综合治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要提高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水平,加强其监测、检疫、药剂药械的科学研究。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设置有效的监测树、选取实用的监测工具、设计科学的检测记录表等,准确的获得监测数据,及时预防有害生物的侵袭;提高检疫技术,引进先进的疫情鉴定设备、建立有害生物标本库、制定科学的检疫技术标准等;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药械,筛选无公害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蔓延。
2.2 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
有害生物防治迫在眉睫,我国的林业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相关部门可以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将森林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分配给每个人,让他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对有害生物发生频繁的时间和地区,特别是在每年春、秋2季森林有害生物高发期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各种突况,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源头,从根本上治理,防治其扩散。防治时要落实好森林的虫口密度、天敌、自然条件等,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及时控制好有害生物的生长,防患于成灾前。
2.3 无公害防治
2.3.1 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有害生物天敌防治是一种持久、有效的方法。只要有害生物天敌建立了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化学农药的作用远达不到这一点。我国也正在利用天敌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这将是无公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2.3.2 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主要有昆虫激素类抑制剂和几丁质抑制剂2种。它是一种环境污染小、对有益生物危害小的防治方法,使用起来方便,它能够有效消灭害虫,并且对天敌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持久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理措施。
2.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最有效的方法,每年全球化学用药在300万t左右,我国林业用药在3万t左右,足以见得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之大。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有害生物的生长,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危害到有益的天敌,还会提高有害生物的繁殖能力和抗药物能力,造成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树木的生长受到影响。为此,我们在综合考虑到安全、经济、环保等问题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量选择毒性较低、环境污染较小的药物,并且要经常更换药物。
2.5 人工防治
我国森林种类复杂,有害生物的种类更多,在进行人工防治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这样既可以有效治理有害生物,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有害生物天敌。人工防治的方法有人工挖蛹、人工捕捉成虫、人工砸卵等,这种防治方法需要的人工量较大,防治成本较高,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用的防治措施。
3结论
总之,随着对有害生物灾害的认识,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还积极采用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各种害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采用科学的手段应对有害生物的侵袭,保证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金山.浅谈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J].农林科技,2012(2)
关键词:海洋生物;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Q16 文献标识码:A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美味可口的食物,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海洋生物在废弃物分解、气候调节以及氧气提供等众多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类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海洋生物正在逐年减少这一现象,因此,国家以及海洋生物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国内的海洋生物的保护和管理现状,对我国海洋生物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并对此提出有效措施加强对海洋生物的保护与管理。
1 我国海洋生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不但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达到300万km2,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海洋生物已经达到2.6万多种,是世界上拥有海洋生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还具备了红树林、珊瑚礁等众多生态保护系统。下面就其中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举例说明我国海洋生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
红树林是一种自持的、可更新的海洋生物资源,主要生长在热地、亚热带海岸潮湿地域带的上面,属于常绿阔叶林的一种,被称为是“海底森林”,红树林生态系统2000多种鱼类、鸟类以及其他一些附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繁殖环境,此外,红树林还在海岸防护、净化河水、保护湿地多样性的等众多方面发挥作用。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毁林围海造田或者搞城市建设等人类的一系列破坏,红树林的面积就在大幅缩减,尽管在此过程中,国家曾颁布相关政策进行阻止,但是仍然未起实质性的作用,再加上后期红树林转换性的开发,使得红树林面临濒危的境地。根据调查报告显示,60a来,我国的红树林面积已经减少到73%,因此,国家极其需要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我国其他的海洋生物的保护与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2 我国海洋生物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人类生存和生活方面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加大对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再加上人类大肆进行沿海建设,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给予人类无数的海洋资源,人类不知感恩,反而为了牟取暴利,进一步加大了从海洋和海岸等多方面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用于生产加工的原材料,特别一些商业价值较大的海洋生物资源,更是倍受人类无情的迫害。人类的海洋捕捞不但针对鱼虾类和脊椎型动物,更有甚者还会顶着被法律制裁的风险捕杀受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通常来讲,像海龟、海豚以及鲸鱼等体积庞大的、生命周期较长的、繁殖率较低的这些哺乳性海洋生物,他们的敏感性极强,一旦遭受到人类的伤害,就会很难恢复过来。
2.2 海洋污染方面
海洋生物出现病害现象的主要是由带有病原体生物和具有污染性的生物引起的。人类的日常的生活用水、工厂的污水排放、渔船为首的行业排入以及大型的水产养殖,都会伴有许多病原体生物,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污染。有时候,海洋污染还会导致赤潮的发生,从而使得鱼虾和其他大量的脊椎性动物濒临死亡危境,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一些稀有的海洋生物种类因为海水污染而消亡。几乎每年都会有报道说某一海域发生石油泄漏事件,这都对海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许多海鸟为此丧失生命。再或者,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海洋中的有机物含量日渐增多,使得海域污染状况更为严重。现今的核污染也是海洋生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人类在生产研发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原子核能技术的使用,为此,海洋中相关核废料也就随之增多,同时也加大了核事件的发生率。比如,2011年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泄露事件,不仅对其本土海域产生重大的污染,而且还对我国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至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
2.3 生态环境方面
人类围海造田、围海搞城市建设、大量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破坏海岸等一系列活动都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促使海洋生物面临着重大的环境压力,并且,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的程度也日益严重。一些大河流上的水库、发电站建设,以及气候造成的连续断流现象同样会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在近40a内的围海造田、围海搞建设的面积总的加起来已经接近67万hm2,也就是说,我国有将近一半的海岸湿地被人类用来开发建设了,每年我国的沿海湿地面积都会平均缩减2万hm2。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
2.4 气候变化方面
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海洋生物的生存状况。科学研究表示,到2100年,全球的气温估计会上升到2.5~10.4,将会给全球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海洋的影响颇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回升南极已经出现了冰川融化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科学家推测,倘若全球的冰川融化后,海平面将有可能上升66m,到那时,我国将面临者被海水淹没的境地。全球气候变暖也将严重危害到海洋生物资源。随着海水温度的逐级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的上升,许多海洋生物会因为气候不适而渐渐消亡,海洋生物种类也将逐渐减少。
3 改善国内海洋生物保护与管理现状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的规范性
我国的海域广阔,海洋生物品种繁多,因此,保护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极具重要意义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虽说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海洋生物保护的法律制度,但是随着我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愈加频繁,现有的政策制度早已不能达到国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所以,政府应该结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国内的海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法律制度,及时落实好海洋生物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我国的海洋管理部门还应注重对现今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做到有效解决,对已有法律制度不适应现实发展的进行优化和调整。积极借鉴国际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策略,提升国内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改善我国海洋生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
3.2 建立健全的协调管理体制
海洋生物保护工作极具变动性,在工作中,各级部分之间难免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协调管理体制,明确划分各管理部分应该承担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从行政辅助管理制度着手更能确保这样工作的落实。所谓行政辅助制度主要是指不相隶属的机关或部门在工作开展工作的进程中,由于某种需求,彼此给予帮助,并且协力完成任务的行为。这种制度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免政府中立状态下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实现行政工作效果的最大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辅助制度的施行必须要以各部门之间的明确分工为前提。行政辅助制度主要涵盖了提出请求、审核请求、采取措施以及救助等4方面内容,也就是说,凡是在相应的请求帮助的规定范围之内,本机关都可以向其他机关提出行政帮助的请求,受到请求的有关单位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请求的审核,审核时要注意请求的事项是否在本机关的管辖范围内,请求帮助的事项缘由是否具有一定的法律性,是否有违反法律的行为等,不过这些通常只要观察表面事实便可;受到请求的机关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倘若受到请求的辅助机关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时,请求机关则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性的途径来实现对本机关的救助。所以,协调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促进海洋生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措施。
3.3 协调好海洋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海洋生物的保护与管理不仅关系到海洋的保护,而且与国内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倘若一味地重视海洋保护,而忽略对经济的建设的话,那么海洋生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就很难落实,预定任务也就更加不易完成。不过虽说海洋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存有分歧,但是这一问题仍是可以解决的。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同时兼顾对海洋的保护和经济的建设。比如人工渔礁技术,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沿海水域质量,而且还能为鱼、虾等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从法律规范的角度出发,可以施行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一系列的海洋保护制度。比如推行休渔养海政策,在休渔期间严禁任何个体或单位进行捕鱼作业。根据《渔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反休渔制度渔船,将“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还应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在保护海洋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如实行渔业权利流转政策。
在保户渔民权益的同时,明文规定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海洋保护的义务。因此,我国的海洋管理部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同时也需注意兼顾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针对海洋生物划分一定的海域、岸段以及海岛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上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手段。海洋自然保护区主要就是对那些珍稀和濒临灭绝的海洋动植物的保护,从而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以及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自然保护区还在科学探究、科普教育以及生态旅游3大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比如,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就体现出这些方面的功能: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自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岸的自然景观和海区的生态环境;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海南省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金丝燕及其栖息的海洋生态环境;海南省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珊瑚礁及生态系统;浙江省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贝、藻类及其生态环境。因此,国内必须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实现对国内海洋生物的进一步保护与管理。
总而言之,我国的海洋生物保护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海洋管理部门进行结合现实状况建立健全保护管理体制,而且还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
1 植物检疫
在观赏果树病虫防治的过程中,及时地对相关果树进行检疫,不仅能有效地防治病虫扩散,同时还能及时地发现观赏果树中存在的虫害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对观赏果树定时定点地检疫,及时地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1]。此外,相关部门能够从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针对观赏果树制定完善的检疫措施,及时地发现观赏果树中存在的病虫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栽培管理
观赏果树在日常生长中,每年冬季集中修剪虫害严重的枯枝叶。清净杂物,剥掉老皮及粗皮。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隐藏的害虫,以减轻第2年的危害;在枝干上涂石灰水,用铁丝钩杀蛀干害虫。在生长季节发现病虫危害时,应及时仔细地剪除销毁,减少下一代或第2年害虫的来源。
除了在季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之外,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针对果树的日常生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2]。在果树生长中,相关部门应定时定点地对果树进行施肥,这些肥料一般以有机肥或无机复合肥为主,且灌溉必须依据果树的生长周期决定,适度地进行灌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果树肥料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同时还能避免果树病虫害的发生。
在防治观赏果树病虫害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针对果树的密度以及排水防涝状况进行及时地改善,还要综合考虑到果树的通风透光状况,在增强树体抗逆性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减少土壤表层害虫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将表层的害虫与病菌埋入施肥沟中,以此来减少病虫来源。
3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
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的过程中,优质的抗病虫害品种,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对病虫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观赏果树与经济果树的根本区别在于观赏果树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一定的经济效益,在防治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选育优质的抗病虫害品种,除了能节省一定的经济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中,相关部门应尽量选育抗病虫害品种之间或种间杂交抗性较强的果树品种。
4 生物防治
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的过程中,生物防治就是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对果树病虫的天敌进行保护[3][4]。这种防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具备高效、绿色等特点。在生物防治中,需要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树立保护益虫的观念,同时能够保护病虫的天敌与有益生物[5]。在当前追求“绿色”的背景下,针对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大力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维护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发展规律。
5 物理、机械和人工防治
在观赏果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中,人们在多数状况下会采用物理、机械以及人工防治等方法。而在物理方法中,管理人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利用温度、光谱声响等方法,对害虫的特异性以及耐受力进行破坏,以此来达到保护果树的目的。而机械法中,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捕捉、杀死果树害虫,这种方法简单且经济有效。而在观赏果树病虫防治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通常会使用黑光灯、性诱剂以及糖醋酒来诱杀多种害虫。这种防治方法简单,且防治效果较好。
6 化学防治
在观赏果树病虫防治措施中,化学防治是指管理人员按照专业人员的指示,使用一定的化学药品,对果树虫害进行杀灭、控制的一种途径。在当前观赏果树病虫控制中,化学防治是果树病虫防治的必要手段,也是综合防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使用化学防治这一方法时,其最大优点在于见效快、效果好且使用方便,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即环境污染严重、天敌杀伤严重以及残毒遗留等相关问题。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在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配制,避免在喷洒的过程中对果树造成影响。
7 结语
综上所述,观赏果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美化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对观赏果树的病虫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虫灾害影响果树的观赏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希林.苹果树几种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19)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34-02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感染性物质和污染性物质,如果保护不当很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加强职业防护,有效的预防职业危害,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1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院内各科室所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以及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的部门,同时也是供应无菌物品的部门。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造成职业危害。并且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等。所以,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要重视自我防护,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1.1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
造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危害在很多方面是离不开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主观因素,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造成职业性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工作态度不强;不按照工作程序对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消毒、清洗和灭菌;没有有效的运用防护工具;没有养成自我保护意识等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因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严格的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工作,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2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生物性因素的侵袭,造成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和包装穿刺针和剪刀等医用工具过程中被扎伤,由于清洗过的穿刺针和剪刀上面残留的病源微生物就会通过伤口进入到人体中,导致伤口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管腔狭窄的医疗器具过程中,在各种穿刺针和吸引器管中的病源微生物的血液或者体液很可能会溅到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皮肤上,导致皮肤感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没有将医疗废物丢弃在规定的容器中,很可能会造成职业危害。这些生物性因素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预防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1.3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或者消毒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的过程中,会应用很多具有化学物质的消毒剂。例如含氯消毒剂、醛类消毒剂以及多酶清洗剂等消毒剂和清洗剂。但是,长期接触这些消毒剂和清洗剂很可能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受到侵害,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应用含氯消毒剂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时,由于消毒剂有很大的刺激性就会造成消毒人员出现流泪和咳嗽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生,最为严重的是当消毒液溅到皮肤上,会导致皮肤烧伤;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用含有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的消毒剂对医用器具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过氧乙酸会出现皮肤脱皮和干裂,长期接触环氧乙烷消毒人员会出现头痛和眩晕等症状的发生,严重者会引发肺水肿,甚至会患上白血病和皮炎的病症;当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运用臭氧和紫外线进行消毒,臭氧会使消毒人员出现恶心、胸闷和疲倦等症状的发生,紫外线会导致消毒人员皮肤过敏,患上电光性眼炎等症状。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1.4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受到物理性因素的侵害,进而造成职业危害。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物理压力灭菌器和远红外线干热灭菌设备时很容易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尤其是在高温、寒冷和潮湿等工作环境中,医用器具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出现爆炸和破裂的现象,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的危害更大;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压力灭菌器等器具时,压力灭菌器与超声清洗机器会发生碰撞,产生很大的噪音,会使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出现心动过速、血压变化和心电图异常等症状。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重视预防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2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通过对引发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造成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防护。
2.1物理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通过了解物理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例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进行消毒和清洗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时,带上专用手套可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避免发生职业危害;在对压力灭菌器进行清洗时可以采用隔音设备,避免因为噪音污染引发的职业危害;在高温环境中,消毒供应人员应该穿上隔热服,带上棉纱手套,按照具体的操作程序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和清洗,可以有效的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因此,消毒供应工作人员通过采用有效的措施能够成功的防护物理性职业危害。
2.2化学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针对化学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人员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及时防护。例如,消毒供应人员在使用带有化学性物质的消毒剂或者清洗剂进行消毒和清洗工作之前就应该穿好工作服,带好口罩、帽子,手套和防护眼罩等防护用具,可以避免受到化学性因素引发的职业危害。
2.3生物性因素造成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
对于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只要在消毒和清洗工作中按照医院的规定穿好防护服,带好防护手套,根据医院规定的操作程序对医疗器具和医用物品进行清洗和消毒就可以有效的防护生物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
2.4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为了更好的防护职业危害,应该注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通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技术规范》等知识,增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由此可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才能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的分析和研究,对提高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危害。因此,本文对引发职业危害的因素的分析,进而研究出防护职业危害的措施,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防护职业危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珊.潘更.罗惠.供应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6).
[2]吴丽萍.赵迎凤.刘祖芳.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
关键词:农业病虫害;加强防治;可持续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1-1
1 运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1.1 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农作物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菌源等,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时下较常用的有温室和大棚技术。
温室和大棚是能透光、保温和保湿的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植物不适宜生长季节,可帮助植物更加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1.2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如虫、拮抗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
1.2.1 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首先应该提升害虫天敌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所以为害虫天敌创造好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有所提高,能够更多地捕获害虫,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1.2.2 利用拮抗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指一种微生物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农业生产中很多时候使用秸秆肥、饼肥、绿肥、腐殖酸肥等有机肥,用来促进腐生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抑制病虫的生长,最终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1.3 科学用药技术
对于科学用药技术而言,是指坚持低毒、高效、低残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原则,注重对于农药的科学合理利用,以促使相关配套技术的精准使用与用药安全,做到科学用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把握用药的关键时期 根据往年病害的发生规律,应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来科学合理用药。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而言,应强化病害发生初期的防治,并对病害的发病中心进行科学控制,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与发展。假如病害爆发并蔓延,那样就很难防治,所以对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小。不同品种的农药所具有的性能不一,所以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故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种类采用不同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物类农药而言,因药效的作用较为缓慢,应提前2~3天来进行使用。
1.3.2 科学用药 在农药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应农药成分的不同,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将农药交替使用,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有效确保农药的药效以及使用年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注重生态农药和低毒高效类化学农药的交替使用,并在农作物生长后期使用生物类农药,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可持续植物保护
2.1 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保证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实施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确保生态平衡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对于可持续植物保护而言,其具体体现为尽可能地尊重各种群间的食物链等生态关系,并对多种控制手段进行辨证看待与运用,因地制宜,在坚持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调节,以做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并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稳定等因素的协调。
2.2 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稳定
维护生物多样性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从而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稳定。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是指对生物物种系统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多样性,并且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即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大,对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更有利。同时,对于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能量传递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个别能量传播路径的变化很难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尽量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对非靶标昆虫进行有效保护,或者有针对性地引入其他物种进行生物链抑制,或组建新的生物链系统,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2.3 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应懈怠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操作,以做到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在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杜绝对合成化学药品、肥料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按照规定选择适宜的农药产品,在规定范围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同时,对于允许使用的物质而言,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化学药品不能对种子、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等进行直接接触,在对多年生植物栽培过程中也应禁止在果实生长期进行药物处理。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可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与污染的天然物质,并对物质的溶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以将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治理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贯彻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可知,外来物种入侵主要包括对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入侵。海洋是陆地面积的近2.5倍,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因其开放程度相比陆地更高因而更容易发生物种的转移,因此,对自然海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对陆地系统的物种入侵来说影响范围更大、时间更长久,控制和治理也更加困难。同时,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入侵还可能对沿海国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因此海洋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比陆地生物多样性更为特殊的潜在危险性。但现实是,在海洋生物入侵方面,无论立法还是研究都落后于陆地生物入侵的防治。预防和控制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证沿海国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一、海洋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特殊危害
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通过分析、研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于外来物种和外来物种入侵所下的经典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海洋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海洋物种通过自然途径或是人类有意无意的活动,被引入到其他海域生态系统,其建立的族群影响和威胁到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对当地海域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海洋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入两类。自然因素入侵诸如洋流运动,热带风暴等自然原因导致的物种转移;人为活动引入包括船底携带外来附着生物,压舱水,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等。相较于陆地物种入侵,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具有一定的特殊危害性。
首先,入侵的海洋生物会破坏本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区域生物的独特性,威胁本地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入侵物种可能通过占据当地物种的生态位,建立起自己的种群,逐步消灭当地种族群,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它们还可能与本土物种进行杂交,对本地物种遗传多样性造成破坏。同时,还会破坏当地海底的自然原貌和特有景观,比如珊瑚礁。此外,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很可能连续爆发赤潮,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入侵的海洋生物可能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当地经济上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危害农林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景观破坏进而影响旅游业的收入等,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改变生态系统。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被4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损失是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的。
最后,入侵的海洋生物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海洋入侵物种有可能携带着一定的寄生细菌或病原体,这将对本地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海水养殖类的物种,经常会携带各种病毒和病原体,稍有不慎就会在引入地区爆发疾病。例如,从1993年起,我国海水养殖对虾开始流行大规模病毒侵害,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当时从台湾等虾病流行地区引进了带病毒的苗种。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由于海洋处在地球的最低处,各种废弃、污染物质最终都将进入海洋,海水通过洋流运动进行着不停地流动,污染的来源往往难以确定。同时,海上作业的科学技术要求极高,海洋物种一经破坏便难以修复,损害结果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尽管,目前已有二十余部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预防及管理的国际公约,但专门解决海洋和水生环境生物入侵问题的国际法律规制却发展缓慢,落后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生物入侵防治的国际法律规范,也与海洋物种愈发严峻的形势不相适应。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特殊性探析
源于德国环境法的风险预防原则,最初的核心是社会应当通过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避免破坏环境。以第二次保护北海国际会议为开端,也就是从海洋环境保护开始,风险预防原则逐渐进入国际环境法领域。由于环境保护领域的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伦理、科学等多方面问题,哪怕是在海洋环境领域,目前在国际上都很难对风险预防原则下一个统一或权威的定义。但人们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价值角度是一致的,根据大量的国际条约和会议宣言对于该原则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该原则的核心要素:
首先,环境风险的潜在危害被怀疑达到了一定严重的程度。环境风险是指公众对环境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的认识,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的环境风险几乎是不可控制的,而人为的环境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人类利用、开发、获取资源的活动,当这些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风险达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应当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和扩大。当然,风险程度因地区和适用范围而异,各国可以基于自身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衡量。
其次,发生的风险与其将要产生的危害的因果关系中存在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尚未取得支撑该因果关系的确切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在面对从未遇见过的新型海洋环境问题时,必然会存在不确定的认识。但是,这种科学的不确定性不能作为延迟行动或拒绝行动的理由,否则,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或许将遭受更为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这种损害远比提早做好预防措施的人力财力耗费大得多,更何况人类的生命健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最后,风险预防原则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正确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目前国际公认的风险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禁止与限制、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和清洁生产等。各国应当在本国能力范围内,最大化地就现有水平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以之为重要参考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环境风险。但是从上面对于科学不确定性的论述可以得知,这种不确定性会对成本效益分析构成一定的局限,人类只能够按照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行分析,在将来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与成本一一效益相违背的。因此,环境风险的成本效益分析只具有参考价值,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决定性依据。
三、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中的适用
如上所述,海洋生物入侵问题所带来损害结果是灾难性的,但如今,该问题愈演愈烈的现状似乎还没有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风险预防原则在这一问题上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在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上引入风险预防原则,并配以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国际协作,必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有力的保护。
(一)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必要性
1.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海洋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
国际海事组织指出,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对全球海洋健康造成致命威胁的元凶之一。海洋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入侵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土著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占据后,就很难再继续繁衍,只有逐渐消亡这一条路。海洋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复存在。风险预防原则正好与这一点相对应,只要出现对本地海洋物种产生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2.适用风险预防原则弱化了海洋生物入侵对于科学因素的高要求
在无法预知环境对外来物种吸纳能力的情况下,根据法不禁止即允许的理论,现行法律一般默认不能证明对环境有害的即视为环境安全的的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上,无论是在事前预测还是事后治理上都对科学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在风险与损害的因果关系上一定会存在着科学的不确定性,若是都以无法证明对环境有害而逃避责任,那么必然会放纵外来物种的入侵。采用风险预防原则可以在这点上做到很好的弥补,各个国家都不得以缺乏准确的科学依据为理由,延迟或拒绝采取预防措施使海洋生物入侵带来的损害最小化。
3.对于海洋物种多样性的预防保护符合成本效益理论
在应对海洋物种入侵问题上,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实比较难以适用。一方面是海洋环境复杂性、变化性的特点使得这种预防成本难以精确估测,另一方面是从历史上来看,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一问题的保护,一直以来都遭到忽视,人类通常只会看到引入物种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不会考虑本地稀有物种所拥有的更为长久的生态利益。海洋物种一旦灭绝就无法修复,其生态价值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贯彻风险预防原则防止海洋生物入侵所带来的效益一定远远大于事后修补所花费的成本。
在防治海洋生物入侵方面,较之损害预防原则,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明显更为合适。下面以船舶压载水这种海洋物种入侵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为平衡船舶,保证安全航行,在船舶离岸时底舱都要注入一定的水体,当船舶装载为了空出吨位,就得将水体排除舱外,这样就产生了在不同海洋生态系统间进行的压载水排入和排出活动,同时发生无意的物种引入行为。据估计,船舶每年将约百亿吨压载水带到世界各地,几乎每九个星期就会在世界各地发现一种新的入侵者。这种合法的人类活动所引起外来海洋物种的入侵,比违法活动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并且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的防治上更加有效用。压载水所携带的外来物种往往会对本地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土著物种若是遭到排挤直至灭绝,这种后果是无法修复、无法逆转的。若是等到破坏后再进行治理,地球生态利益所遭受到的损失将难以估算。目前,将有害水生物体引入新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被确定为全球海洋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因此,不仅在船舶压载水排放之前必须对排放地以及压载水中的生物进行调查,还应当在本国的能力范围之内采取足够的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及时清理压载水中的沉积物等。即便存在尚未确定的科学证明,也应当将预防措施最大化,倘若污染,便再没有进行治理的机会。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适用
1.将风险预防原则确立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
将一项原则能够尽快用于解决现有问题,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以该原则为中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如前所述,海洋生物入侵问题具有特殊性和不可逆转性,针对这类问题法律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弥补其稳定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空白,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损害的目的。例如我国1988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在立法宗旨、预防原则的精神,提出的诸多诉求,但遗憾的是该法并未明确设立风险预防原则,制度设计等方面或多或少渗透着风险其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风险社会所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上更是如此。把风险预防原则正式确立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环境立法中将该原则的几个要素一一科学的不确定性、危害结果的不可逆转性、本国范围内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等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中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能减轻海洋物种遭到破坏的程度。
2.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方面的先进措施
对于海洋生物入侵问题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最富有经验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早在1991年,澳大利亚为预防及控制由压舱水携带引入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颁布了《压舱水管理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执行的关于压舱水方面规定的法律。该法明确要求压舱水排放前要进行交换并去除其中的沉积物。1999年,为保护自然物种,《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法》第一章第3条中规定了预防灭绝、促进受威胁物种的恢复和为鲸建立保护区等措施。此外,还要求行政机关制定有关生物多样性事务的决策时必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2001年7月起,澳大利亚还加强了对进入其沿海地区船舶的压舱水管制。凡是由管制机构评估后显示含有危险外来海洋物种的高威胁度船舶,必须在公海更换压舱水。这种典型的风险预防方法可以成为我国国内法关于这方面防治的典范。
还有一些国家根据风险预防原则制定具体措施,并且对这类措施给予法律保障。例如,1993年,德国于《遗传工程法》第6条中规定,从事遗传改性生物体的任何人必须进行风险评价,这种评价程度应当根据最佳实践、适用最佳可行技术以避免对人类、自然和环境的潜在危害。而比利时、奥地利等国的相关法律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定。
3.加强国际协作
由上述海洋的特殊性可以知道,海洋物种的维系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不是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就能做到的。防止海洋物种入侵,必须要加强国际协作,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国际公约对这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1982年《海洋法公约》第196条规定: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在其管辖或控制下使用技术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或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或新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更是多处涉及了风险预防原则。其中第8条规定,各成员国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计划或其他管理战略,建立保护区,重建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促进受威胁物种的复原,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2000年的《卡塔赫纳议定书》第15, 16条中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更是充分体现了风险预防精神。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植物保护作为一项农业技术措施,是针对自然界中有害生物发展的规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农事管理活动。其是以保护人类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方法。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是以保护和使用自然资源为基础,不仅要保证当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在农业生产中以质量、产量、效益、环境等各因素达到最佳的配合的一种生产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其一是在保证后代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下,实现当代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其二是保护环境的良性发展及资源的供需平衡。人类在从事的各项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能源主要由植物所供给,植物对农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着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1.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目前我国的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来达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但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生物灾害频繁发生,受外来有害生物侵害严重,对我国本就较为脆弱的生物灾害监测防控能力是非常严重的考验,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其次,目前在农业种植上广泛的依靠化学农药,且使用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都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使粮食从生产到储存到市场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最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日益增多,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农业要想可持续性的发展,则需要解决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增强我国的国力,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针对当前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植物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减少污染的发生,保证所出产的农产品达到无污染、纯绿色的标准,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
2.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植物资源的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因此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在保证粮食丰产增收的前提下,注重粮食的生产安全;其次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的解决农村的贫困状况,促进农村的综合协调发展;最后要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现农业可持续性 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将对植物资源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将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就有利于农民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区域植物资源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上看,通常情况下以粗放式经营利用、精细密集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利用三种方式,目前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采用粗放式经营利用型的较多,此种方法不仅达不到有效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不利于植物保护的进行。精细密集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利用,不仅达到了较高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对区域植物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农业的发展速度也得以不断的加快,这将有效的带动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将逐渐被精细密集利用和高科技产业选择和所取代,从而更加有利于区域植物保护的进行。
第三,在某此区域内,由于经费的缺乏,对于一些珍稀动植物资源和特色农业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地区的特点,增加经费的投入,使植物保护得到落实。
3.加强植物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不断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实践证明,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成正比。据调查,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上的农户比文盲农户平均单产高18.9%, 人均收人高67.31%。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技意识就会增强,对科技推广项目接受能力提高, 农药的正确使用才会成为现实。因此, 各级部门应努力营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各种环境,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
3.2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加快新型农药研制及推广应用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使用各种化学农药时,既要对其使用的主要问题,如农药本身的质量问题及药品的使用不当问题等有所了解,又要对其使用条件,如化学特性、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危害规律及其使用的有关环境条件等有所认识。 同时, 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对症用药、选择合适用药时机、用药量及选择合理混合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还要注意使用的安全性和更新喷药设备等措施,达到用药量省、施药质量高、防治效果好、不发生药害、对有害生物不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天敌及水生动物安全无害等要求。其次,从目前来看, 因为化学农药防治仍然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农药仍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所以植保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效、 低用量、易分解、低残留农药等安全、经济的“绿色农药”的推广,加速“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加快新农药、新剂型、新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步伐,做好适用性、安全性评估,积极推广使用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品种, 特别是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采取行政、技术措施,逐步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防治成本;同时,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农药的行为。
3.3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
可以把人类对害虫防治的方法归结为2大类即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来得快速彻底,但因为强调物种全部消灭, 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极大破坏;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则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 维持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平衡。采用生物防治配合其他防治措施,改变了过去定期施药的状况,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降低了农业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我国国民经济和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3.4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 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作为一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包括植物保护)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示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大力建设与推广生态农业, 对加快与不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事半功倍的。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目的
在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生物种、基因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为指导,发挥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是解决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的重要途径。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种群管理策略和管理系统,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IPM强调要充分利用天然控制因素,诸如天敌、益菌、生物种间竞争或(抑制因素)抑制关系,以及耕作、栽培、品种抗性、遗传等作用,同时不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并充分发挥生物种群之间的自然抑制因素和规律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这在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有重要意义。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就是利用了寄主与有害生物、寄主与天敌、寄主与生态环境、有害生物与天敌、有害生物与环境间复杂的网络关系,来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而并不是对有害生物直接采用广谱性化学药物的灭杀。自然抑制因素不仅能使防治措施对农林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能使环境友好的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尽可能相互协调。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也包含着在总体上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较高的生产效能为目的的优化管理方案。
2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是预防性的根本措施
除了由于病虫害本身的顽固性、防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们违反客观规律的人为因素所造成,如盲目引种、逆境造林、树种单一、重造轻管、重化学防治轻综合管理等弊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人工林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点在于提高林分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将森林病虫等灾害控制在允许的水平之下。自然状态具有稳定性是长期选择的结果,造林后经营抚育的目的是使林分尽量发展到天然林分的状态,以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利用生态平衡,自然抑制有害生物的大爆发。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是预防性的根本措施涵盖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森林保护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工作要与森林经营管护密切相结合,始终贯穿着整个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对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林业技术防治措施的作用。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精心栽植、营造混交林,对幼林和成林进行及时的抚育和疏伐管理等仍是抵御有害生物大爆发的有效和根本措施,也是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林分卫生状况良好、疏密适度、通风良好、林木生长健壮,许多寄主主导病害自然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营林措施中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改善或避开对病原物生长、繁殖、传播和侵染有利的环境等,都能有效地防治病原物主导病害。有害生物大发生的机率低,化学药剂防治的应急措施使用率就低。
3 有害生物发生时,在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意义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极其复杂且色彩缤纷,其根本在于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形成与进化的重要基础,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与环境方面的保证。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生产、生活资源,它一方面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等。
1.孟家岗林场生物多样性现状
孟家岗林场植被构成是以柞树、白桦、黑桦等先锋树种为主的的天然次生林和以针叶树种为主的人工纯林,植物群落和生物物种较单一,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利。近年来,林场注意在天然林、人工林冠下更新红松、云杉以及在采伐迹地更新水曲柳、落叶松等混交林,特别加强了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林场属于七星峰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的相邻林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繁衍生息的环境,主要的林副资源有山野菜,如蕨菜、薇菜、广东菜、刺龙芽、黄花菜年贮藏量可达15000千克;中药材,如刺五加、五味子贮藏量可达20500千克。食用菌,如木耳、蘑菇年贮藏量可达5050千克;果品,如山葡萄、山里红、榛子、核桃、松籽年贮藏量可达55150千克。各种野生经济植物有着蕴藏量大,分布广泛,纯天然、无污染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林场分布各种森林昆虫200余种,林内经常可见狍子、野猪、熊、鹿、野兔、松鼠、雉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出没。
2.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逐步减少
孟家岗林场大部分森林资源是20世纪70年代营造的,经过了几个轮伐期之后,林场可采资源在逐渐减少,这样给本施业区内生物多样性带来重创,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分布呈缩小状态。
林场山地为完达山系西麓余脉,仅在部分山脉与平原交汇处存在小面积间歇性积水型沼泽类湿地,在施业区内呈零星分布,湿地总面积仅有74公顷,湿地水域面积不稳定,部分湿地在枯水季节经常极度缺水,只有在较大沟系周围湿地的水草比较丰茂,近年来已常见野鸭类水禽出没,随着湿地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林场的湿地将逐渐恢复和扩大。
2.2人类活动的加剧,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野生动植物密切相关,但由于近些年以来,乱捕滥猎、无组织的乱挖滥采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辖区内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遭到破坏,进而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普遍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问题认知的盲目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如从残余农药在食物链中的富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到人们生活垃圾的堆积等等。环境污染使得许多陆地和水体不再适应野生生物的生存。从而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由于林木和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减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调节能力越来越小。虽然林场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但由于一部分人对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给人们带来的间接价值还缺乏全面了解,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过度破坏利用资源来换取暂时经济利益的行为仍在继续,如不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该施业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将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存。
2.3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不严密,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依然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有《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是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而言,在采集、运输、收费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法律和制度执行不力、不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总之,如果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一旦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到一定水平,当其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的时候,人类将面临很难逆转的生存灾难。
3.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3.1建立保护区,加强物种保护
孟家岗林场位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该地气候条件及物种分布现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力度,把保护、科研、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主要加强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各种濒危物种的保护,针对林场施业区资源现状,合理划分生态保护类型,使森林、草地、水生态等生态系统基本达到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3.2因地制宜,建立生态管护,减少资源采伐利用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本施业区内,加大生态管护区面积,抓住此次林业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削减木材采伐产量,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调整生产力结构,加大林区多种经营生产,通过以林养林、以工养林、以副养林,实现逐步过渡。
关键词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95-02
黑山县地处辽宁西部,现有耕地面积220万亩,是农业大县。近年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接近20万亩,主要品种有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甜瓜、西葫芦、韭菜、芹菜等,每年设施蔬菜总产量60余万吨,产值超过150万元,设施蔬菜已成为黑山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连作等原因,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对设施蔬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控制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黑山县设施蔬菜生产安全。
1土传病害发生状况
据统计,黑山县每年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病面积约10万亩,占总面积的40%,平均发病率在20%~25%之间,产量损失约占20%左右。黑山县设施蔬菜常见土传病害有:十字花科的软腐病;茄果类、瓜类的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及线虫。其中番茄枯萎病、根腐病、茄子枯黄萎病、黄瓜枯萎病、疫病等最为普遍,一般棚室在栽培2~3年后,会出现植株生长缓慢,矮化,叶片黄化等较明显的土传病害症状。其中甜瓜、西瓜对土传病害枯萎病最敏感,如果连茬三年发病率可达20%以上,连茬五年发病率可达60%~70%,结瓜后全部枯死。其它作物茄子、辣椒连茬5年以下的发病率在20%~30%之间,产量损失达到30%,如果连茬5年以上发病率达到50%~60%,产量损失达到60%。
2土传病害的特点
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依赖土壤腐殖质或残枝败叶在土壤里越冬(夏),存活时间较长,最多在土壤内可存活5~6年之久。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通过土壤、有机肥、灌溉水等进行传播,主要危害植株地下部位的根、茎,通过侵染寄主植物的维管束,并在维管束内大量繁殖,从而阻塞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植株在短期内枯萎死亡。连作重茬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使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 ,根区土壤微生物生态失衡,同种类蔬菜互相传播病虫害,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土传病害发生为害逐年加重。
3综合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采用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的防治手段,有效抑制和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3.1实行土壤消毒
生产上常用方法有化学药剂消毒、高温消毒、大水浸泡和石灰消毒等,对土传病害预防和控制均有明显效果。
3.1.1化学药剂消毒法
常用土壤消毒剂有绿化苦、棉隆、威百亩、甲醛,敌克松、申嗪霉素等。一般在保护地翻耕、整畦前或移栽秧苗前进行。利用棉隆进行土壤消毒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步,要清地浇水,把保护地上茬蔬菜的残茬清除干净,浇透水,目的使病原物充分萌发;第二步,要深翻土整细,翻土深度要达到20cm以上,没有直径2cm以上大土块;第三步,撒药混土,按照剂量,均匀施药,混匀,同时要喷洒反应水;第四步覆膜闷土,可采取反埋法,挖沟法进行,要保持气密性,一般闷10天即可;最后,是撤膜放气,放气一定要放透,避免药害发生。
3.1.2高温消毒法
选择高温季节(一般在每年7~8月份),将温室大棚的土壤翻耕后,密闭棚膜,使地面温度达到50℃以上,从而达到杀死土壤中部分病菌的目的。
3.1.3大水浸泡法
利用作物休闲季节,用大水漫灌,对土壤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可显著地消灭土壤中有害杂菌与害虫。
3.1.4石灰消毒法
大部分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具有喜酸性土壤的习性,因此,翻耕前在土壤耕作层每亩撒施石灰80kg~100kg,可以起到杀菌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对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软腐病和根腐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3.2合理轮作倒茬
据试验调查,轮作一茬防效可达到60%~70%,因此大力推广和提倡轮作,有条件地区最好实行水、旱轮作。如茄科、葫芦科作物与十字花科或豆科作物实施轮作;十字花科作物与葱、韭、蒜类轮作等。
3.3选用抗病品种或嫁接栽培
在生产中,重点推广选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栽培技术。目前,嫁接在黑山地区的黄瓜、茄子、甜瓜生产上得到普遍认可,通过采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嫁接,在控制瓜类枯萎病、茄子枯黄萎病的发生方面效果明显。
3.4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菌肥,生物农药,引入拮抗性微生物或提高原有拮抗微生物的活性,通过营养和空间竞争等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抑制病原菌的活动。
3.5改进栽培方式
重点推广高畦定植、覆地膜、膜下滴灌等栽培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增强植株抗性,减轻土传病害的为害。改变栽培时期,错过病害发生期也能减轻土传病害发生为害。如在栽培上错过高温期,或在高温前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轻枯萎病、青枯病、蔓枯病、苗立枯病等病害发生。
3.6科学施肥
在增施腐熟有机肥的基础上,按各类蔬菜对养分的需求比例,进行科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还可促进蔬菜作物茁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
3.7植物残茬病茬的安全处理
为避免前茬蔬菜病菌附在蔬菜残体上,成为后茬蔬菜的侵染源,在每茬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侵染病株和残茬,有效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主编. 植物医生实用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