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医疗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信部近日发报告称,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新常态下,信息消费成为了亮丽的新的增长点,预计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2万亿元。1月20日,银监会启动监管组织架构重大改革,正式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监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上海、天津、江苏、重庆在内的多地政府在其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规范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由于各地两会正在进行,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发展有望成为各地议题。
受以上消息影响,互联网概念相关个股近期表现强劲,电子商务龙头生意宝、深圳华强、乐视网等出现连续涨停。而用友网络、上海钢联等互联网或电子商务概念股表现强劲。从业务题材看,深圳华强是市场中难得的真正具备电子商务并具备线上和线下结合优势的上市公司,中线仍有上涨潜力。生意宝互联网金融投资主要由B2B在线交易平台和B2B大额支付平台组成,是互联网概念龙头股,由于前期涨幅巨大,不建议投资者介入,前期介入投资者可逢高了结。上海钢联主营以钢铁及相关行业信息服务为基础的B2B电子商务服务,用友网络控股子公司北京畅捷通支付技术有限公司获得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两只个股近期也涨幅巨大,也可逢高逐步了结。
由于互联网概念股全面爆发,涨幅大的个股不建议追涨,但同样具备相关概念而涨幅不大的细分行业龙头股未来有望补涨,值得重点挖掘。下面重点跟投资者谈谈哪些互联网应用或信息科技概念股仍值得关注。
首先是智能医疗行业值得重点挖掘。其次包括在线教育、云计算、互联网彩票和智能机器人等细分行业龙头股值得关注。
九安医疗(002432),九安医疗处于从传统医疗行业向互联网医疗行业转型阶段,是智能医疗概念的龙头股,互联网行业应用概念股有望补涨,可中线关注。
珠江钢琴(002678),作为互联网在线教育概念股,前期缩量逐步盘升,同时具备国资改革概念,明显被主力控盘,未来仍具备上涨潜力,可关注。
三五互联(300051),其前期收购道熙科技 深化大互联网领域发展战略,具备互联网、游戏、云计算等多重概念,技术上面临前高压力,中线向上突破可能性大,可中线布局。
英特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健康与生命科学总监George Margelis表示,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产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诊疗模式,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有赖于各方,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健康服务提供商和患者之间的合作,而这一切之中最重要的核心其实并未改变―医生和患者永远是诊疗服务最重要的核心。
面对各种产业和资本涌向医疗市场,有人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有多少巨额融资,大多数尝试并未触及医疗的核心。同样,也有人看好“互联网+”的冲击效果。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曾表示,在他眼中“互联网+”不止是概念,更是对观念的冲击,是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要求。现在数据开放阻力很大,当“增量”不断增加时,“存量”也被迫释放;当重度垂直不断挖掘时,带来的就是医疗流程和其他领域的革命。
基于此前与阿里健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包括英特尔公司的不同合作项目,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华从另一角度提出了医疗4.0的概念。20多年前,从科室引入信息化开始,在医疗和信息化的整合进入所谓2.0的阶段,因为在IT行业里很多2.0都是起步阶段,即成熟的模型都是从二级起步的。3.0则是所谓全院信息化以至医院在区域信息化环境中互联的一种形式。关于医疗4.0的概念,他认为实际上IT和业务的整合很难再像前两个阶段一样清晰,是双方彼此的新阶段。比如,医生自由职业就需要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不仅仅是软件,它带来的是一系列能够支撑这个医生自由职业的服务。
而山东蓝创移动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礼杰则认为,在整个医疗服务里,更需要把医患关系转变成客户关系管理。现在医院本身医疗规模就大,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硬性治疗上已然力不从心。其次是专业性不够,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失闭环,虽有诸多HIS、LIS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如果只服务于医护人员,而患者却不能参与,是没有价值的。
根据我国工信部统计的数据,目前国内现有移动医疗App数量已达2000多款,且依旧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淘汰率也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当下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通过炒作概念和夸大优势宣传来拉拢用户,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健康云、空中医院、网络医院、未来医院、轻问诊等概念鱼龙混杂。
201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指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4个发展方向是医药电商、在线咨询、挂号、可穿戴设备。可见,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大部分功能只能涉及到辅助医疗,而很难触及医疗的本质。当下的互联网医疗声称人工智能、方便快捷、提高效率、技术革命,但实质上的内涵建设十分局限。互联网医疗,不能因为智能而替代医生,不能因为便捷而忽视规范,不能因为效率而舍弃安全,不能因为技术而背离人文。
医生是医学的依托。脱离了医生来谈医学,医学将失去它的温度。有一天,患者面对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叙述自己的痛苦,由机器来诊治疾病、手术,恐怕患者的眼泪也会是冰冷的吧。规范是医学的根本。西医讲究视触叩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是医学的规范,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其固化。无论未来医学如何发展,也无法摒弃这项基本规范。而互联网便捷连接了医患,但无法超越距离,更不能凌驾在基本规范之上。
安全是医学的前提。患者通过互联网就完成了诊疗,而不用到医院就诊、检查、处置。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安全吗?仅听患者的描述就进行诊断,未经查体就开具了处方,这并不是科学严谨的思路。人文是医学的核心。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的结合。尽管科学在不断发展,但医学永远不能脱离了人文的核心。由于近年来人文精神的滑坡,已经给医患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互联网医疗万不能给本已重创的医患关系再次带来伤害。所以,在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大行其道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审视,技术手段的革新究竟是改善了人文,还是进一步割裂了人文。
互联网是开放和包容的平台。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但在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其他行业的固有属性和客观规律。所以,互联网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医疗的发展,改善诊疗流程,优化就诊模式。所谓互联网医疗,其核心一定是医疗,而不是互联网,不可喧宾夺主。
人工智能医疗是否能改变百姓的就医习惯?人工智能概念自诞生以来,至少经历了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西部世界》、《星球大战》等一系列经典科幻影片把机器人概念带到了普通大众的身边。而另一个节点就是被业内视为元年的2016年,从阿尔法狗战胜人类到随处可见的AI标签,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站上新的台阶。
10月11日,百度医疗在北京召开了“百度医疗大脑”会,对人工智能和医疗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双重利好。
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与服务无缝衔接
中国医疗产业长期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病人跋山涉水蜂拥至省城乃至北京就医,使一些知名医院在接待能力上不堪重负,出现挂号难的问题。为了改善医患之间的资源分配困局,百度医疗运用自身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患者就医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以手段提升医疗核心资源运营效率。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从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进程,为改善医疗服务生态提供多元化选择。百度医疗大脑既可以帮助患者在就医前实现科学又可靠的自诊,同时也具备辅助基层全科医生(包括社区医生与村医等)日常诊疗的能力,在迈入实用化、商业化阶段后,这个机器助手会极大地提升医生的工作能力与效率。在百度开放云天算、天像、天工三大智能平台的助力下,百度医疗在打造顶级医院、药品流通商、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多方共赢格局上更具优势。
百度总裁张亚勤在致辞中表示,百度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内化于应用,更要服务于生活。事实上,人工智能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与用户实际应用的融合上始终有所偏离。百度大脑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具备了与各行业深度切入的可能,围绕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用户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这也正是百度医疗大脑的意义所在。
百度医疗实现“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
从最初提供医疗相关的搜索,到联手知名医院推出挂号预约服务,再到病情与医疗资源的咨询和接入越来越多的服务,百度医疗自成立以来就不断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内创新布局。
对此,百度医疗事业部总经理李政用三个阶段来概括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
第一个阶段是打通医患不对等信息通道,即“连接人与信息”。第二个阶段是打通与优化领域资源与服务,即“连接人与服务”。第三个阶段是基于万物互联条件下的人工智能,即“连接人与智能”。借助于在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扎实储备,百度医疗试图率先实现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提前布局。
百度医疗大脑的面世把百度医疗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向了新的台阶,开启了“智能+医疗”的全新服务模式。人工智能助力下的百度医疗不仅可以为患者、医生和平台创造更多新价值,同时也能推动“智能+医疗”平台朝着移动化、聚合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演进。
通过创新科技有效帮助医疗行业升级、让亿万患者受益,这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方向。依托百度医疗大脑平台,在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以及在突破“智能+医疗”的跨界创新方面,百度医疗已经抢先占据先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让未来中国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充满了想象空间,在这场变革中,百度医疗大脑平台的价值必将大放异彩。
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迅猛发展的一年。自从年初“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提出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
医疗作为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等问题一直存在。百度作为互联网公司的领军者,在中国就医环境亟须改善的大背景下,为了促进人民平等就医,推动中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开始在互联网医疗广泛布局,进一步加速转型“连接人与服务”。
“百度医生”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在今年年初,百度推出“百度医生”APP,标志着进军互联网医疗。百度医生致力于让用户能快速找到身边的好医生,打造国内首个医患双选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APP上预约挂号,完成诊疗后可以对医生进行评价,逐渐形成“找医生、约医生、评医生”的闭环服务新模式。
百度医生的覆盖范围从最开始的粤、闽、赣、鄂、陕、皖6省也已经扩大到了如今的29个省市。其中包含304个城市,4000多家医院,共19余万医生入驻在此,方便患者能真正最快速度预约到身边的医生。
在百度医生智能导诊的基础上,研发人员还根据用户的使用体验,将已经成熟的百度语音智能识别技术运用到百度医生APP中,使得用户通过语音录入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方便老人与儿童。
除自身医疗产品的发展外,百度还与业内各方展开合作,共建医疗大数据,打造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
多线合作
连接人与医疗服务
百度在1月与北京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开始与传统医疗机构融合。接下来,与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合作让百度不断丰富医院资源,构建了智慧化的医疗平台。同时,百度还为医院专门开设了科室直达号助力医院信息化转型。作为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在医院层面的布局使得国内顶级的医疗资源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整合,而双方的技术融合能够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效率,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百度还与健康之路达成合作,连接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紧接着投资了医护网,并且相继与就医160、贵州朗玛信息、天津医指通等服务平台合作。与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合作,整合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大幅提升了百度在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医疗服务支付、医疗大数据、个人医疗消费信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百度医疗与各平台共同探索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渐丰富医患双选平台,为更广泛的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对接,让医患匹配更加准确。
除此之外,百度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所具备的大数据、云计算、入口流量等优势,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从而促成了百度与政府的紧密合作。
在2015年百度连下三城,相继与贵州省政府、天津市政府、深圳市卫计委达成战略共识。与政府的合作能够连接官方的医疗资源,打破了行政和区域内的壁垒,助推当地医疗领域的一体化,打造区域内的优质医疗服务,从而提升当地居民就医的便捷性。百度先于其他企业打造与政府合作的样板间,将快速推进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强化互联网医疗的闭环服务能力。这既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很多用户的需求所在。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阿里健康 资源合理配置
一、引言
基于医疗刚性需求的不停扩大,互联网医疗正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快速成长。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当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5%,估计2030年该指标将达到16.2%。在可预见的未来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因人口老龄化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失衡的医疗资源配置将成功的为互联网与医疗行业提供完美切入点。
《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医疗仅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就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50.0%。而这一数值在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已经整合了医疗设备制造商、移动医疗服务商、IT巨头、移动运营商、风险资本、应用开发商、保险企业和数据公司等众多参与者,形成了以可穿戴设备和在线医疗为主的产业格局。201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并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联网+”力量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跟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成长、新产物开发的加速和企业筹划实力与立异能力的不停加强,互联网医疗将通过提高医疗机构效率、让患者掌握主动权、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方式突破传统医疗服务短板,将对传统医疗行业的服务模式产生倾覆式的影响。下面将以阿里健康为例来浅谈中国互联网医疗。
二、阿里健康发展的根本及前提
对于中国医疗的现状可以得出中国医疗问题重点突出表现为“看病难”及“看病贵”。
1、“看病难”:一方面是等待的时间,国外预约后的时间去看病就成,从预诊到就诊者中间的时间,患者可以有自己的各种安排,就算这中间的时间很长,患者有其他的事情做着,也不会觉得长,因为你没有漫无目的的等待;而国内的预约很不健全,很多都是去排队挂号,排队的时间全都是等待,排一个小时,会感觉过了一天,等待消耗着患者的耐心。另一方面,国内缺乏杰出的基层医疗体系与转诊制度。你知道2014年中国医生的工作负担量吗?来看表1。
我们不难看出,越高级别的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越多,形成一个倒立的金字塔。这还只是医院级别,如果在考虑中国地域间的巨大差距,现实就可以浮现出――东部大城市的大医院,医生每天忙得没工夫吃饭,中西部农村小医院的医生,恐怕一个星期也没几个病人,他们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技术。所以看似是“看病难”,实际是医疗资源利用不合理。如果那个医生负担分布变成了一个正的金字塔,基层医院治疗最多的病人,而有需要的重症或疑难杂症才被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医疗资源分配合理了,看病也就并不存在难了。
2、“看病贵”:对于这个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透明化有很大关系,一种药生产出来可能只要一元钱,到经销商手里可能要五十,而到医院可能就要八十。商品中介的存在很大程度提升了一种产品的价格。如果信息透明化了,商品中介减少了或者消失了,我想能很大程度的消减看病的费用。
三、阿里健康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就提出“实施分级诊疗室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制度设计,事关医改成败”。老百姓抱怨看病难、挂号难是因为信息的获取不对称,互联网大数据的存在可以帮助患者在选择所需医生时掌握主动权,将患者和医生相链接,将就医数据相连接,实现挂号、诊断、查房、缴费等数据共享。而通过接入一些基层的数据信息系统,可以为患者自动匹配一些合适的医院,这很好的迎合了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所以互联网医疗出现了,所以“阿里健康”出现了。
“阿里健康”依托阿里巴巴的在线支付、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优势,迅速的布局于互联网医疗。阿里健康的前身是中信21世纪,中信21世纪是中国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牌照的获得者,并掌握一套完整的药品监管码体系,这表明其将获得药品流通过程当中的全部数据。阿里健康的原本的目的是作为一款吸引用户的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在医院获得的处方,于该软件上进行对应药物的比价,该软件可以将价格最低的合作药店推送给用户,而后用户可以自取也可以通过药店的配送拿到价格较低的药物,这样阿里健康便达到网售处方药的目的。仅仅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阿里健康必须扩大自己的产业链及多样化自己的服务模式,后来阿里健康成功的与新浪爱问医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功的接入新浪爱问医生业务,拓展了购药的上方产业链。天猫医药馆的接入,使阿里健康网上售药成为可能。2015年以来,阿里健康不断扩充自己的规模,与多家互联网服务与医疗设备方面的公司达成合作。由此可见阿里健康的目的是打造成一座医疗平台,集药房、医疗机构、医疗器材、保险公司等于一体的医疗平台。
而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阿里健康想挑战传统医疗必然会遇到挑战。众所周知医院和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处方药,阿里健康想让用户拿着医院提供的药方,通过药店竞价的方式来降低医疗费用,而医院和医生想办法拒绝提供处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医疗点等基础医疗服务机构或许是不错的合作对象,基础医疗机构缺少流量而恰恰阿里健康可以引入流量,这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中国看病难的难题。但如果无法与更高级别的医院达成合作意向,阿里健康便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平台,重病患者则无法转诊到更高级别的医院。问题在于更高级别的医院重来都不缺少流量,他们不会愿意开放自己的数据接口。好消息是政策层面的支持,阿里健康可以将目光放于一些大型的军医院,邀请其开放数据接口。
四、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的冲击及其成长前景
(一)传统医疗的痛点
对于传统医疗的痛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得出:
1、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优质的医疗设施及医生过分的集中于三甲及以上医院,区域性的分布也不合理,大都集中于大中型城市。这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及技术水平下降严重,也使得大型医院的资源得到不合理的应用。
2、分级诊疗的推行效率低。医院都想得到更多的优质资源因而努力向三甲医院发展,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努力向三甲医院看病,扎堆现象因此形成。
3、以药养医问题严重。医院的主要的收入便是药品收入,而运营上的很多成本便被摊在药品上,这直接导致看病贵这一难题。
4、医保系统性风险,医保连续多年的支出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
5、医院、医生、患者这三者的关系复杂。
(二)互联网医疗的优势
而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1、对于分级诊疗难推行,我们如今缺乏的是从三甲到中间、到基层的统一化信息平台,而互联网医疗中的远程医疗及医生交流论坛可以很好的促进分级诊疗的推行。
2、网上竞价售药对于消减药品的中间利润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的出现可以消除商品中介,消除中间利润、
3、医保的互联网化,可以精化医保的管理,减少医保的不合理支出,使医保的支付更加便捷。
4、在传统环境下,因事业编制的存在,使得医生和医院是隶属关系,医生和患者是服务关系,患者想见到医生就必须到医院。互联网医疗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改变了,一个医生可以看到更多的病人,解决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的问题。而未来,越来越多的医生会走出体制龋自由的服务于更多的患者。
五、研究结语
中国传统医疗行业“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催生了人们寻求一种崭新的医疗方式的想法,而当下最火的当属互联网,各种互联网+的出现,启迪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的快捷方便对很多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很方便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对称,这可以消除很多成本,商品可以由厂家直接到消费者手里,消除了很大一部分中介成本。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大的概念,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存在,好在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开发这一概念,我们已经可以具体的去感触这一概念。阿里健康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让人们已经开始去发现去体验互联网医疗带来的快捷,市场导向已经开始。每一个伟大事业的诞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摸索,去发现挑战,并克服挑战。我们可以从阿里健康的发展历程中感触到,传统医疗的阻挠,上下游壁垒的打通,各种层面的博弈等等。于其解决的方案我们也可收获良多。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然后倒逼整个体制进行改革,相信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对传统医疗的冲击能够加速中国的医改,为人民营造出贴心,舒适的医疗环境。在这里我想以一句话对如今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做个总结:“关山路远,道阻且长”。
【参考文献】
[1] 赵平.2015年互联网医疗最具投资潜力的五大领域[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Z1)
[2] 2015年最有可能IPO的14家互联网医疗公司[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08)
[3] 李洪磊,王强.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
[4] 晏茜勤.我国互联网医疗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
[5] 郝宇航.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融资渠道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6] 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J].技术经济.2000(12)
从国内市场看,MUMU无线电子血压计、康康无线血压计、快乐妈咪胎语仪等产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10月份推向市场,健康医疗设备互联网化的第一波浪潮即将汹涌而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了3.3亿,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患病率和绝对人数全球最高,有数亿人需要通过医疗设备监测生理指标,而这部分群体中年轻人的比重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事实上《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在2007年就提出了“自我监测”或“自我量化”的趋势,而数量庞大的病患和孕妇等脆弱群体正是这一趋势最直接和刚性的受众。
一大波互联网公司正在进入这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不过在走访几家相关公司后,记者发现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互联网公司:慢半拍仍赶上概念红利
“今年新产品比较多,但是移动医疗早就有人在做了。”快乐妈咪CEO陶建辉说。
国内医疗设备生产商九安医疗2011年在硅谷组建团队,开始研发iHealth品牌的移动互联网血压计、体重计、血糖仪、血氧仪等产品,这些产品将传统医疗设备体积减小,并通过与iOS设备相连,将检测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和平板上,同时传输到云端形成大数据。
其国内的跟随者康康、MUMU和康诺云等产品已经比九安晚了一年,不过不同的是这两家的创始人并非出身于传统医疗厂商。MUMU是《读览天下》的母公司华阅数码推出的跨界项目,在此之前华阅是一个地道的互联网公司,而康康血压的创始人刘菁此前是IBM架构师。
正如互联网电视与传统电视厂商一样,互联网人的思维模式与传统厂商的思维差异在价格上有了最直接的差异,iHealth BP3电子血压计的售价为999元,而康康和MUMU的售价均在400元上下。
华阅数码CEO陈迟表示,在终端上iHealth选择了更标准化的iOS设备,而MUMU则从Android切入,在中国老年人即使使用智能手机,一般也是杂乱的低端机型,不同机型的适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这也是机会所在。
“APP的适配需要花费很大的工作量,传统厂商都的人才结构和技术储备都不是为这个设计的。”陶建辉说。
不过从目前医疗设备行业整体的利润率看,现在进入在硬件上仍然有利可图,一家智能心率检测设备公司的CEO表示,目前凭借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其产品的价格要远超出市场上同类产品,利润率保持在50%以上。
同时,凭借势头正火的移动互联网概念,九安医疗的市盈率从此前的几十倍涨到了现在的500多倍(深交所数据),在欧洲市场超过了原先的老大欧姆龙,而欧姆龙则在日本市场与运营商NTT Docomo合作成立合资公司Docomo Healthcare进军移动医疗。
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升温,互联网创业企业将持续受益,最终或被巨头收购,或通过资本市场套利。
传统设备商:合作还是单干?
抛开硬件高额利润,通过后端服务赚钱的互联网模式已经把手机和电视市场搅动得翻天覆地,对并没有互联网经验的传统厂商而言,互联网怪兽来袭也让他们坐立不安。
或许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目前快乐妈咪、MUMU等公司都是找了医疗设备生产商进行制造,以互联网公司的品牌和渠道进行销售,双方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从目前手机和电视领域看,互联网公司和设备商有四种关系:1、互联网公司自己打通供应链,绕过传统厂商,通过代工厂完成制造,如小米,2、双方合作,在硬件内植入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如爱奇艺与TCL;3、双方合资建立新的品牌,如阿里巴巴与创维,4、设备商自己开发互联网服务,如华为、中兴。
“传统厂商都是卖产品,没有服务,互联网公司又缺乏专业性。”陶建辉说。基因的差异使得双方都很难独立完成这一生意。
而另一位行业人士则持不同看法:“互联网的玩法是把硬件的利润空间转移到软件服务,传统厂商不能快速适应这一玩法,自建互联网服务有利于其更好地控制转型节奏,也避免自己沦为陪衬。”
事实上在这一问题上传统厂商有自己的优势,一名医疗行业人士表示,传统设备商的渠道优势很明显,除了庞大的网络,他们在社区和医院的布局也很深,鱼跃医疗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血糖仪及试纸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其中医院市场超过15亿元。
除了销售,还有大数据积累,拿血压计来说,厂商在社区医疗站给居民办理健康卡,测完血压后上传到云端,去医院看病时可以通过健康卡查询历史数据。
而据了解,目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全部通过官网渠道销售,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大量的营销成本,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九安通过苹果店渠道销售,去年销售额超过1亿,不过苹果会收取20%-25%的分成,且苹果店对产品要求非常严苛。
另一方面,与手环、手表等产品不同的是,移动医疗设备的用户大多是病人,陶建辉表示,他们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状况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出去,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社会化营销效果大打折扣。
互联网公司要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国家药监局的医疗器械许可,许可的申办对医疗器械的专业人员、场地、设备、检验机构等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对具有很强专业型的移动医疗设备而言,缺乏专业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很难像手机一样自己找到供应商自行生产,与传统设备商合作或许成为最优解决方案,而这一条件使得传统设备商在合作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由此看来,合作或许成为最大的趋势,不过传统厂商在思维上的转变仍然需要很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一市场并不充分成熟,仍然存在很多变数。
看上去是肉咬下去是骨头
陈迟透露,目前血压计在国内一年的销量为1500万台,按照每台价格400元计算,每年的规模就是60亿,加上血糖仪的30亿规模,以及血氧仪、体重计、胎语仪等设备,市场规模十分可观。
而这块市场目前仍然是互联网沙漠,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这是一个应该但是尚未被互联网渗透的领域。
不过事实上这块肉咬下去,首先咬到的是一些“骨头”:
1、由于种种技术限制,移动医疗目前仍无法做成轻便的可穿戴设备。测量血压需要通过充气加压,测血糖、血氧需要有创口,而在中医领域重要的诊断依据——脉搏则基本只能通过人工判断,手环或手表等产品形态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2、多位人士表示,即使是慢性病患者,大部分也都没有定期监测相应生理指标的习惯,而健康的用户群体更没有监测意识,同时需求最强烈的慢性病患者多集中在老年人,智能设备在这个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有限;
3、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监测受到干扰因素较大,如饮食、情绪等,同时用户的佩戴方式等原因也会影响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同时据了解目前医生并不认可家用血压设备的测试结果;
4、数据采集难度较大,最核心的体液成分、血糖、血氧、血脂等数据大多通过有创方式采集,无创采集的技术尚不成熟,且成本极高。
5、部分群体对电子设备较敏感,在3W举办的德尔塔俱乐部可穿戴设备沙龙上,快乐妈咪产品经理王志聪介绍,此前快乐妈咪胎语仪采用蓝牙方式无线连接手机,不过用户仍然担心辐射问题,最终改为有线连接。“用户家里用着无线,用手机打电话,却不能接受我们的无线连接。”王志聪说。
陶建辉表示,慢性病相关的医疗产品用户使用周期长,但是市场已经很成熟并且竞争激烈,而类似胎语仪的母婴健康产品用户使用周期较短,需要其他产品配合延长生命周期。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去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举行,推动了网络创客、网上医院、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让这个白墙黛瓦的千年古镇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这家得到点赞的网上医院,就是在2015年12月7日开业运营的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足不出户就能问诊拿药
“根据你在线上提供的检查化验资料来看,你的病情很稳定,可以继续按原来的方案吃药治疗。”2015年12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建安通过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对身在桐乡家中的黄女士进行了一次远程复诊。
“两年前,我在做胃镜的时候,突然感到胸口剧痛,是王院长把我从鬼门关前拉回来了。”黄女士说,突发心梗的她经过紧急心肺复苏以及急诊介入手术转危为安,尽管身体恢复得不错,但她还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和开药。
“每次一想到要去医院拿药我就心情压抑,满眼都是望不到头的队伍。”感慨挂号太难的黄女士如今在家上网就可以轻松复诊,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拿到药物。
目前,浙江省食药监局已将乌镇互联网医院作为电子处方的试点。医生在线诊断后,为患者开具电子处方和医嘱,患者可凭借电子处方获得药品。
乌镇互联网医院已经和中国最大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国药集团签订了药品配送协议,患者可以到离家最近的国药药房自行取药,或等待配送上门。
在线诊疗结束后,王建安在办公室用鼠标按下保存键,便开出了全国首张电子处方;而黄女士在手机上完成付款后,2015年12月12日一早,两盒治疗心绞痛、心梗的药物便被配送到黄女士手中。
预约―在线诊疗―在线处方―在线医嘱―付费―药品配送,这一系列环节的完成,让王建安和黄女士成为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营后首次体验诊疗全流程的医生与患者。
“在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下,医生与患者在线就医的全流程首次实现闭环,这是中国互联网医疗一个重大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这一行为相当于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与医疗之间的“玻璃窗”。
为确保在线诊疗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目前主要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和复诊服务。患者在实体医院取得检查检验报告并获得初步诊断,或者与医生已经有过线下面诊,就可以在乌镇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提出复诊请求。
“中国目前的心血管病患者人数正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因此我们尝试互联网诊疗,对于医患双方都有很大意义。”王建安说,尤其是在一些慢病患者的复诊方面,互联网平台对于医生效率、患者就医便捷以及医患匹配度都能起到提升作用。
分级诊疗“样板间”
30多年来,我国医疗改革始终希望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富有效率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然而,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这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
导致百姓看病难的关键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而解决之道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体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治疗工作。
为有效推进分级诊疗相关政策落地,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12月1日下发《关于做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未来已经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不能直接到大医院看病,必须先经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只有在病情控制不理想或达到转诊标准时,方可上转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虽然分级诊疗已是大势所趋,且这两种慢性疾病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但仍有不少人担心,基层医疗机构能够胜任如此庞大的慢病管理工作吗?如果基层医生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病人该如何快速有效得到进一步治疗建议?
如果说解决公众看病难的核心在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那么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便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培育众多可供信任的基层医生。
那么如何才能让广大患者“足不出县”也可获得具有专家支持的治疗建议?怎样帮助广大基层医生得到“面对面”的专业培训机会?一个联通全国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可能是个有效途径。
乌镇互联网医院就是这样一间国家分级诊疗“样板间”――它是桐乡市政府主导的“互联网+”项目,也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项目”,并拿到了国家卫计委正式批文。
相关政策规定,一切医疗行为必须依托于实体医疗机构。因此,乌镇互联网医院也无例外地挂靠于当地一所二级乙等医院――桐乡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虽然坐落桐乡,但它却可以通过互联网联通全国各级医院的医生与患者,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医疗服务平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主要来自于由挂号网搭建的微医集团。2015年3月,挂号网宣布启动微医集团项目,当时包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吴孟超院士和国医大师P国维在内的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在互联网平台上率先组建专家团,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服务患者,辅导团队成员。
在成为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合建方之后,微医集团上活跃着的5000个跨区域、同学科医生协作组织,将继续以多点执业的方式面向全国患者提供服务。甚至连这家互联网医院的院长都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张群华兼任的。
“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有数千只‘同病种、跨区域’的专家团队,大家通过团队医疗的方式彼此相连。”张群华介绍说,每个团队由一个顶尖专家做首席带头人,通过组建一个跨医院、跨区域的队伍,打造分级诊疗的“互联网模式”。
平台为每个专家团队配有分诊组,一旦收到患者的对症需求,分诊组会依病情疑难程度和地域特点,安排专家组中不同级别的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实现有效精准的导诊和分诊。“这种模式是通过学科带头人到团队专家再到基层责任医生,组成一个协同的服务组织,为亿万家庭提供‘健康看门人’的服务。”张群华表示。
除了可以实现医生们的在线讨论与远程辅导,这个平台还可以在对症分诊的前提下,帮助患者就近找到医生,实现基层首诊;而当基层医生遇到疑难病症时,他们可以随时申请团队成员进行远程指导,如果病情超出自身医疗服务能力,还可一键转诊,交给团队中的大专家来进行诊断与治疗。
智慧城市代表作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乌镇互联网医院被作为“智慧乌镇”的典型代表推荐亮相。
谈到打造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初衷,桐乡市市长盛勇军表示,2014年世界首届互联网大会召开后,乌镇作为大会永久举办地蜚声国际,桐乡市政府也开始谋划互联网与行业结合的创新发展。
自“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如何借助互联网改变中国医疗难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国务院在2015年7月4日和9月11日先后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均明确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
于是,一直致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桐乡市政府便将“互联网+医疗”视为一项民生工程。
“从国务院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到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行网络强国战略,如何借力互联网实现‘健康中国梦’已成为一个时代主题。”盛勇军告诉记者,先行先试的乌镇互联网医院,便是利用互联网创造性改善传统诊疗与就医方式的一次大胆探索。
“当前医疗面临着如资源分配不均等明显问题,我们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推动医疗资源的整合,让百姓看病少些周折、多些便捷。”盛勇军说。
能否打通医保是关键
实际上,在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之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医院”的案例。
2015年3月,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同年6月,贵州启动了互联网医院试点。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的发力则要更早。腾讯和阿里分别在2014年推出“智慧医疗”和“未来医院”的概念。
和乌镇互联网医院一样,优化流程、预约挂号、网络支付,分级诊疗、家庭医生、慢病管理也是这些“互联网+医院”的主要卖点。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概念医院的运行情况并不理想。
以最早接入支付宝未来医院平台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为例,过去一年中,使用过支付宝“未来医院”服务进行挂号的患者仅为13%,而通过这一服务进行结算的患者仅占2.6%。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通过这种渠道无法实现医保实时结算。该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曾对媒体表示,尽管很多用户反馈“未来医院”方便了大家的就医行为,但这些用户大多是自费患者。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认为,此前国内的互联网医院一直处于同质化探索阶段,大多以预约、挂号等周边服务为主,一旦真正进入诊疗环节,就要面临政策限制以及医院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国家政策规定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来做,所以互联网医院的主体只能是医院。”史立臣表示,远程医疗会涉及利益分配问题,一旦分不清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管理与利益,医院和医生不可能有动力打造并加入互联网医院,另外如果能否实现医保实时结算也是互联网医院的巨大掣肘。
在他看来,互联网医院要想真正落地,必须由政府牵头,形成一个区域的医疗资源共同体;或是让民营资本收购三甲医院,通过对接基层医院资源形成自己的医疗集团。
约140家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医疗类公司,公开资料中有提及互联网医疗布局约49家,能清晰的找到其布局的约为26家。上市公司的互联网医疗布局主要集中在六个方向,布局方式有三种。
“六大方向”
方向一:医药电商
主要玩家:医药企业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医药电商的A证(即国家局审批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共有33张,C证(即地方局审批的医药B2C交易平台)共计568张。
作为离药最近的互联网化的方式,医药电商成为了各家上市公司、尤其是医药上市公司发展互联网业务的首选,而在竞争激烈的B2C领域,已经有20多家网上药店或企业的年销售额过亿,据公开信息显示,太安堂旗下的康爱多、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康恩贝旗下的可得网、仁和药业旗下的仁和药房网等均已在2016年扭亏为盈,实现了医药电商的净盈利。
除了实现盈利之外,医药电商的销售地位也对线下的销售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某大型药店为例,截至2016年6月30日,其网上药店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其零售业务的63.34%,远远超过其线下连锁药店的业务。
亏损魔咒被打破、国家政策又大力推动医药分离,药企急需搭建新的业务线,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医药电商依旧是上市公司转型的宠儿。
方向二:健康管理
主要玩家:医疗器械厂商、医药企业
近年来伴随着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概念的火热,健康管理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上市公司也频频出手布局,各种“大健康产业链”、“健康管理生态”的概念层出不穷。
所谓的健康管理,现在还是更偏向于一种概念。目前业内的健康管理多数是以慢性病管理入手进而谋求辐射全部人群,而经历了APP的厮杀、智能硬件的比拼之后,这一产业开始逐渐的走向理性,开始了服务的升级。
与药企青睐医药电商相似,健康管理的早期多数是医疗器械厂商的争夺,有据可循的有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鱼跃医疗投资的37健康等,他们多数依赖自有资源优势,从硬件入口端发力抢占市场。不过随着市场上硬件产品的丰富,不少健康管理企业开始转型平台,寻求与尽可能多的器械厂商合作。
随着健康管理的进一步升级和对于商业闭环的探索,更多的医药企业也逐渐加入这一领域。同时,在经历了血糖、血压的混战之后,健康管理的切入点也已经延伸到了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肿瘤等病种。
方向三:互联网医院
主要玩家:医疗信息化企业、医药企业
乌镇互联网医院催生了远程医疗这一的领域大热,2016年是互联网医院集中爆发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中旬,业内共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医院、网络医院、移动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等约30家,其中三分之二为今年新建。
一个医院要有什么?医生、设备、药。一个互联网医院要什么?许可证、技术、药。
因而上市公司中的医疗信息化企业和医药企业,如东软集团、复星医药、信邦制药、以岭药业等都对互联网医院青睐有加。
这种“青睐”,更多的是对未来趋势的一种预判,业界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互联网医院即使不是未来医院的最终形态,也一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现如今互联网医院的投资热潮,更多的像是一种提前的布局。
公开信息可以查询到现有的互联网医院一半左右都有医疗类上市公司的背景,而据一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透露,真实数量远不止如此,所有的互联网医院其实都已被上市公司收入囊中。在这一个转型的赛道上,上市公司的动作显然快了许多。
方向四:连锁医疗机构
主要玩家:医美、牙科等
近几年崛起的医疗类创业热门领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消费医疗。包含医美、牙科等在内的消费医疗因为离钱最近,曾被业内人士预测为接下来三到五年将崛起的行业之一。
这一领域所谓的互联网巨头其实际业务现状对传统线下冲击较少,医疗类上市公司的布局信息也较少。随着线上医美、牙科平台越来越多对线下连锁的渗透,相信这一领域会受到更多的上市公司的关注。
方向五:精准医疗
主要玩家:医药企业、基因领域
精准医疗的布局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药品的研发与生产,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但是项目成功后利润会非常可观。这类项目一般更受产业资本的青睐,医药企业是这一方向的主要围猎者,猎场中的“猎物”则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基因领域。
据福布斯报道,现在40%左右的新药研发经费都投入在肿瘤制药领域,基因领域更不必说,业界普遍看好精准医疗是因为其科技含量高,而在2020年大批专利药的保护期即将过去的时候,谁占据了技术的优势,谁就能赢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方向六:医疗大数据
主要玩家:医疗信息化企业、医药企业
大数据是公认的有价值的东西,许多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发展规划中都少不了大数据这一条,但是大数据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有效数据量要足够庞大,这也是现在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并不能满足的条件。
上市公司技术上相对成熟,同时依赖其自身多年的积淀,在数据收集上早已先行一步,开始了数据库的筹建。
倾向于大数据方向发展多数为医疗信息化企业和医药企业,前者是要将自己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后者则是要在自己主要产品的方向进一步深耕。
“三种方式”
方式一:买买买
上市公司的体量较大,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的体量之后,为了公司发展也好,为了财富增值也罢,投资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一种方式。
“买买买”的好处在于上市公司依赖自身的资金、资源等优势进驻新的项目,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的丰富自身业务线;而其劣势则在于这样一种“广撒网”的方式不一定能够捕捞到自己想要的那条“鱼”,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尝试。
方式二:建建建
除了买买买之外,也有些上市公司选择依靠自身的优势去自建团队迎接互联网转型,这一点在医药企业尤其明显:
比如,仁和药业旗下的叮当快药,是依赖仁和的优势发展医药O2O;
比如,乐普医疗旗下的护生堂,是依赖乐普的优势发展医药电商;
比如,健康元旗下的杏树林,是依赖健康元的资源发展医生工具;
再比如,更多的上市公司内部孵化了很多的项目,有一些成功了的,会单独立项扶持其发展,而更多的是在内部就已经“泯然众人”了。
“建建建”的好处在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可以更好地生存;劣势则在于,上市公司孵化的项目受限较多,有时候反而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市场的残酷考验。
方式三:兄弟,搭个伙儿呗?
跨界合作早已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更遑论目前医疗领域从业者更倾向于构建闭环。医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不同细分的上市公司在各自体量相当的时候进行合作,将双方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出来。
这样的联手一般多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联手,另外一种则更为常见,是上市公司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联手。
“搭伙儿”的好处在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而劣势则更多地潜藏于未来不确定的发展因素里,一旦合作的项目和自身企业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RFID
一、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最早出现于1969年,始于美军的APARNET。互联网是指具有“地址”的计算机终端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从而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形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正式定义“物联网”: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除RFID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1]。2011年,工信部发表的《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物联网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看,物联网是对物联网的继承和发展,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互联网和物联网中应用主体之间的通信和交流均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此外,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架构
互联网的承载网(IP网)是一种分组数据网,TCP(UDP)协议用于进程复用;TCP/IP是目前连接不同物理网络形成互联网的协议体系。在该协议体系下,网络主机包括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口层。
物联网在技术架构上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利用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网络层主要依托现有的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顶层,经应用层基础设施和中间件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物联网已应用在多个领域。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看,物联网具有更复杂的体现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包括:RFID技术、传感技术、M2M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隐私保护、安全加密等。
2、物联网具有更为丰富的网络终端。在互联网中,网络终端主要是电脑和手机。而在物联网中,网络终端可以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任何物品。
3、较之互联网,物联网对网络的安全、可知、可感、可控等方面的有更高的要求。物联网的承载网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分组数据网[2]。
三、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书信,WWW浏览几乎可以查到你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互联网服务基本实现了泛在化,无论是政府、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服务和被服务中。
借助于智能终端网络和应用程序之间连接的实现,物联网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有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物联网首先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4]:
1、环境检测:在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利用感应器感知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等信息,并实时处理这些信息。
2、智慧城市:通过在城市内部署通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以达到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智慧商务:基于RFID,人们可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无缝的互操作;将RFID技术集成到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支持产品识别、物流跟踪等。
4、智能家居: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建筑不仅可以减少水电等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人们我对居住和办公条件的满意度。
5、远程医疗保健:物联网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二是保健,利用传感器跟踪人的日常活动,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跟踪数据提出建议,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6、安全和监控:在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合安全监控是一种必然。物联网有望以更低成本、植入性更高的产品代替现有摄像头,提高安全防范性能。
显然,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具有虚拟性,而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物,是实物之间的互操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将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差异总结为表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传感器、RFID、无线通信等技术建立起实体世界的互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要推进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就要更大程度的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电信工程与标准化,2005(02):1-5.
[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
但有些人搞混了概念:创业肯定不等于创新,创业也不等于融资。很多人创业就是奔着巨额融资去的。当然,有些人是有梦想的,我尊重那些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也许你会说,互联网创业不融资怎么做,哪家公司不是先融资再做事?其实,融资只是一个手段。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做事,其实不然。
目前移动医疗行业里的创业,都是浅层次的服务,没有什么核心价值。诊前咨询、诊中咨询、院后管理等有一定价值,但局限也很明显。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算得上移动医疗的目标痛点。但这不是医生的痛点,医生对此动力不足,而移动医疗又不可能缺少医生的参与。
中国移动医疗的火爆,与其说是移动互联网推动的,不如说是医改推动的。目前最被移动医疗公司视为机遇的医改是多点执业,但多点执业对医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它至少还需要结合环境的改变(职称晋升、课题申请、灰色收入的获得等方面)、医生观念的转变、患者观念的转变等,才真正有意义。我认为,就对移动医疗的推动作用而言,多点执业还比不上分级诊疗制度,但分级诊疗制度何时推出还是未知数。
从医生角度看,收入低、工作强度大、医患关系紧张,算不算医生的痛点?这些乍听起来都算,但其实并非那么绝对,实际调查后你就知道了。再说,就算这些都是医生的痛点,你真的能解决吗?
鼓励创业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我所知,虽然移动医疗这么热,但目前真正有创新意识的公司并不多,有独特产品或独特经营模式的公司很少。很多人觉得自己懂一点东西了,就开始创业。春雨医生、丁香园包括我们公司都有人去创业。很多创业公司深陷同质化竞争,下一步发展的能力不足。这就很难形成特别有核心竞争力、特别值得尊敬的公司。行业内有些公司已经融到了比较多的钱,但这个市场还远远没有定型,进入者应抓住机会,做好自己的事。
我认为,面向真正的医生的互联网模式是不存在的。这里有一个定语――“真正的医生”。什么是真正的医生?不是指医学生,而是指有处方权的医生,是主治以上的医生。他们是出于医学目的来你的网站的,临床或科研,但不是娱乐。去掉潘亢螅互联网模式就支撑不起来了。怎么办呢,需要一些综合的手段才能运营起来。
2015年两会后,“互联网+”成为热词。我觉得,随着垂直化程度的加重,互联网将成为各行业必备工具。以前是做互联网的人去颠覆做传统行业的人,现在应该是一种反颠覆了。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并且成为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式增长后行业领军企业的频繁合并、重塑格局的一年,同时随着跨界融合的升温,围绕O2O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愈加活跃。对于2015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赛迪顾问总结如下:
一是应用环境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手机用户规模预计将突破13亿。其中3G和4G用户爆发式增长,预计净增1.65亿户,总数达到7.47亿户,同比增长28.4%。在庞大用户群体的需求刺激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6.9%,达到3981.5亿元。赛迪顾问认为,带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存在巨大市场需求;二是由于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质量提升、移动通信资费持续下降,为移动设施在更多场景下便捷高效地接入互联网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模式的兴起,也极大地丰富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与服务市场。
二是智能终端创新迭出,数量规模稳步上升。2015年我国智能终端设备销售量整体出现小幅上涨,其中智能手机销售量表现平稳,可穿戴设备增长态势迅猛。2015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约为36742.5万部左右,增长趋势整体放缓。这是由于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近人口数,新增手机用户已经无法带动手机销量的增长,大多是靠手机的更换维持手机市场规模。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 精准医疗 健康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worsening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medical industry in China needs new policies and Internet mean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medical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medical were studied, the main trends of Internet+ medical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and the practices of telecom operators were introduced.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future Internet+ medical will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es in improving medical experience, precision medical, medical and health collabor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etc.
[Key words]Internet+ medical precision medical health management
1 引言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催化下,“互联网+医疗”成为了当下最热的话题,“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模式的变革更是备受关注。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最热的一年,从1月份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疗战略,到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纷纷进军医疗健康产业,医疗健康领域终于在中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中心。然而,目前国内医疗行业仍存在一些短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医疗”能否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抓手,又将会对传统医疗模式带来怎样的挑战与冲击,是值得业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接下来将首先对国内医疗行业面临的困境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最后介绍运营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应用实践。
2 国内医疗行业的困境
2.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国内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数量不均,主要体现在执业医生总量不足,每千人拥有的执业医生数量不足3人,而且大多数的医生都集中在大医院,公立的大型医院集中了80%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其次是水平不均,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高素质的医生难留基层,造成大小医院医疗水平差距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以上两点导致门诊量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据统计,国内85%的门诊量都在三甲医院,造成大医院负重过度,小医院无人问津的局面。
2.2 分级诊疗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国内看病难的本质其实很大部分原因是人人都想去三甲,在这方面,国家虽然出台了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但始终缺乏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和指导办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细则以及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最后难以落实。另外,医院“被市场”,过度追求名利,导致盲目扩张和过度诊疗。各级医院水平不均、国人传统观念落后以及健康知识缺乏,也导致了“盲目就医”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也是分级诊疗难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2.3 医院收入结构不合理
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成本补贴有限,而医院又追求行业地位和绩效,不得不走向“市场化”,不断提高收入,不断扩张基础设施。但事实上,国内医疗收入结构长期以来没有改善,医院的收入普遍存在“一低两高”的现象,即医疗服务价格低、医疗价格占比高、医药价格占比高,因此,以药养医、过度检查成为常态。
2.4 药价高,医保支付压力大
传统药品供应链长、流通环节占比大。有资料显示,药品流通部分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5%,然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5%,这便造成国内医院药品采购高成本,从出厂到医院差价可达几十倍,高药价成为医院的顽疾。同时,国内医保收支结构也遇到了系统性风险,据统计,超过80%的医疗费用是医保支付,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来看,支出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医保资金未来可能出现亏空,这对于中国医疗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3 “互联网+医疗”发展情况
3.1“互联网+医疗”在世界范围受到关注
2014年被业内说是“互联网+医疗”爆发的元年,国内外投融资市场开始大规模投入“互联网+医疗”行业,美国最热投资领域包括医疗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参与的医疗保健、数字医疗设备、远程医疗、个性化医疗、大众健康管理等;中国最热投资领域包括基因检测、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应用等。
3.2“互联网+医疗”推动传统医疗模式改革
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医疗模式,在线医疗服务是互联网最先渗透到医疗领域的服务方式,通过在线技术及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领域进行颠覆式创新,将医疗服务云化,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医药电商的出现使药品供应链扁平化,为线上线下一站式就医服务模式提供了通路,但处方药在电子渠道的开放仍然需要等待破局。
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愿意付费让自己保持健康,因此催生了保健和健身的市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可穿戴、慢病管理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现,其中以体检服务、智能硬件、医疗器械为入口的健康管理模式为目前大热。
由于国内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远程医疗因此受到政府的重视,做为一种新的医学服务模式,远程医疗在近几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2014年10月开业的广东省首家网络医院,更是实现了一系列便民的就诊过程。但对于国内现状而言,医保支付是否可以实现线上支付,将成为远程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3.3“互联网+医疗”开始全流程渗透
2016年,互联网企业开始关注面向医院的全流程服务,全景医疗的概念开始出现,同时,以提升就医体验为目的的医疗服务O2O模式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对医疗活动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医疗大数据被提到重要位置。随着医疗大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医疗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的数据碎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产业都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产业对电子病历、医疗影像数字化、临床数据、生物医药数据、可穿戴设备数据等领域的关注。
4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4.1 以提升就医体验为目的的服务会一直存在
就医难是国内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以互联网化为手段,优化就诊流程,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将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医疗”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一切围绕这个目的的服务会一直存在,可能贯穿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具体可涵盖:医疗资源查找与匹配、网上挂号、在线问诊、远程诊疗、医药电商、移动医疗等领域。
4.2 医疗服务将走向精准化
精准医疗已成为医疗产业关注的热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纷纷启动精准医疗战略,精准医疗强调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其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逐步数字化,这将极大地提高医生与患者直接的相互了解,例如透过先进的影像获取和存储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得特定个人的病灶变化情况及同类病例治疗的比较结果,这将为精准治疗提供决策依据。将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精准推送给医生,将医疗服务项目精准提供给患者,实现医疗沟通过程中的双向精准化,才能真正达成精准治疗。
4.3 利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医卫体系协同是未来几
年的重点
分级诊疗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分级诊疗成为了医改的核心,在政策的推动下,该领域将迎来重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医院的信息系统孤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策的推进,因此打破医疗信息孤岛是“互联网+医疗”走向发展的基础,建设综合信息平台、突破信息围墙必然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服务也将推动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实。
4.4 健康管理将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互联网+医疗”即将带来的真正变革,是从治病转变为防病的健康医学模式。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健康数据的采集、计算、分析,从而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才能防病于未然。互联网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结合,将实现精准的个性化医疗。未来,将建成各种数据无缝流转,以患者为中心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多个机构、多个角色,可能会基于一个人的完整健康数据来实施共同管理,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这在当前技术发展现实下,已经不是技术创新问题,而只是模式创新问题。
5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医疗”实践
电信运营商在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中主要承担着通信网络的建设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成为医疗领域创新的基石。如图1所示,电信运营商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丰富的基础设施资源、关键业务能力与支撑服务体系等优势,以提供信息平台及远程协作服务为切入点,进而向应用服务和生态环境构建发展,推动医疗行业从信息化向互联网化转型升级。
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2015年将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医疗远程协作、健康管理作为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点。2016年,随着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不断积累,继续围绕就医体验服务、医疗精准服务、医卫体系协同和健康管理定制四个医疗服务环节深入实践,在医疗云网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影像远程诊断服务、居民健康卡等领域重点突破,提供医疗创新服务,并通过广泛开放合作,着力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环境。
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对网络和平台服务等能力需求大,符合医疗互联网化发展方向,且与运营商核心能力高度契合。
以医疗影像云和远程医疗为代表的医疗远程协作要求实现影像的无损传输及存储,需要高规格的带宽与存储服务以及优质的网络保障,这些都是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健康管理方面,以健康小屋的模式进行尝试,通过健康小屋聚合服务对象,丰富健康管理入口;开放健康管理云平台,聚合合作伙伴各类外设健康数据;整合后向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实现健康管理与医疗干预。
6 结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患者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互联网时代的患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全球最新的医疗资讯,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医疗决策,今后医患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政策、资源及信息技术等层面的发展,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院收入结构不合理、分级诊疗难以实施等问题将逐一化解。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互联网+医疗”的驱动下,医疗机构将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以改善就医体验为目的,逐步实现医疗诊治精准化、医疗组织协同化、医疗服务个性化,将医疗服务扩展到更大范围。未来医疗新模式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向共享、协作、个性化方向发展,“互联网+医疗”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应用和模式,而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 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 李小华,陈玉兵,赵霞,等. 互联网+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互联网+”行动白皮书(2015版)[Z]. 2015.
[4]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互联网+”行动白皮书(2016版)[Z]. 2016.
[5] 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6): 15-18.
[6] 徐甫. 互联网+医疗模式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建议略述[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 26-27.
[7] 刘波. 互联网医疗的“开放式监管”[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5(5): 33-34.
[8] 张俊祥. 医疗的“互联网+”新气象[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5(11): 78-81.
[9] 李梅. 互联网医疗探索与思考[J]. 通讯世界, 2015(23): 309-310.
对此,有人可能还难以想象,当互联网和医疗相遇,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民众已逐渐开始把网络当作寻医问诊的场所,似乎通过登录网站或打开软件向“专家”或“医生”咨询问诊就能“摸清”疾病。然而,正常看病需经过“望、闻、问、切”等程序并以专业仪器辅助,而多数网络问诊却难以做到。那么,这样的医疗方式真的靠谱吗?网络问诊是否等同于互联网医疗?未来互联网医疗又该何去何从? 网络求医问药渐流行
王欣在山西太原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对于在网络寻医问药,她自称很有一套。“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上网一查就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有很多专业人士会告诉你怎么处理,很方便,还能节约时间少花精力。”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习惯通过网络看病找医生解决问题的人已有很多。据某健康门户网站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83.2%的网民有网络问诊经历,其中34.2%的网民会向一些健康网站或应用软件咨询头疼脑热等小病痛问题,33.1%的网民热衷于从网上获取保健知识。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网络问诊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医疗平台咨询。由医院或企业建立的独立医疗平台,如医院自建网站和商业网络的寻医问药平台,针对患者的提问进行解答;二是网络互助。通过网络互助问答平台,如百度等,网友之间或网友与“医生”“专家”之间进行病情讨论与互助;三是移动应用程序问诊。通过应用平台与“医生”“专家”进行点对点的直接交流和咨询。
网络问诊靠谱吗
不用出家门,不用排队挂号,甚至不用出钱,直接登录医药网站或打开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敲敲键盘、点点手机就能“摸清”自己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这样的问诊方式究竟靠不靠谱?
“网络诊治的确能方便患者,但是诊疗中患者与医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医生只能根据患者所描述的症状进行分析。如果判断有误,就有可能对病症造成延误。”本刊医学顾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普外科专家王杉表示,相似的症状也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一些小毛病可能隐藏着重大疾病,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学检查才能确认。
山西大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任医师也认为,网络问诊只能当作参考信息,不能将此作为诊断的最终结果。另外,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那些所谓的“大专家”“医师”是否真具备合法行医资质也很难判断。如此看来,网络问诊确实存在安全风险。
网络问诊≠互联网医疗
其实,国家卫计委对此早有规定,除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目前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的工作还不允许展开,只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之所以国家卫计委对网络诊治采取谨慎的态度,无疑是基于严峻的现实考量。其一,在医患冲突日益激化的当下,互联网上“看不见真容”的诊治就值得信赖?其二,远程医疗还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医保报销政策还未完善,在政策层面不具备开闸的条件。其三,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将之全部网络化。加之,能提供网络诊治的医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贸然放开必然会引起混乱。
不过,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互联网医疗诊治”不代表整个互联网医疗,“不允许”指向的是“互联网诊治”,并非整个互联网医疗。
那么,我们该如何规避网络问诊的安全风险?专家表示,在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当下,利用网络做健康咨询,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警惕。
一、要确认网站以及医生是否具有资质。相关信息可上卫生部网站“执业医师注册查询”栏目,输入相关人名查询以辨真伪。
二、若是网上遇到热心荐药、荐医者,患者需提高警惕。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
三、对于网络医生所给出的诊疗意见,患者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最后的诊断结果,建议患者还是到正规实体医院确诊。
互联网医疗将让健康触手可及
互联网医疗打破的不仅是表面的“看病难”瓶颈,更是对传统就医模式的一次猛烈颠覆。那么,禁止网络诊治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医疗服务暂无路可走了呢?
现实“骨感”,其实不然!中国人口全球第一,医疗健康需求自然也是世界之冠。根据测算,到2018年,我国年度医疗保健支出可能将达到9000亿美元。
市场如此之大,在这个“互联网+”火爆的时代,互联网医疗无疑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因如此,近来,巨鳄们投身在线医疗领域的消息不绝于耳,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网络医疗应用也层出不穷,其中包括高效利用医生碎片化时间提供健康资讯、医患互动交流服务的“春雨医生”,提供医疗信息查询、咨询、转诊等服务的“好大夫在线”,帮助用户提供“医疗健康答案”的“看处方”,先在线下看过医生后再在线上和医生保持沟通的“青苹果健康”,私人家庭医生模式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5u家庭医生”,以及“易诊”“快速问医生”“掌上好医”等等。
这原本是G E研发部门自己杜撰的一个词,他们希望在其产品中增加更多的传感器来获取海量数据,并最终帮助公司提高其机车飞机引擎、核磁共振仪器等设备的能源效率。但是,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作为G E的掌门人,伊梅尔特很快有了新的判断。
6月4日,北京,伊梅尔特现场对中国的媒体推销起了这一概念。显然,这一次,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G E未来十年最重要的一个新战略。
“如今在全世界有数百万种机器设备,从简单的电动摩托到高尖端的MR I(核磁共振成像)机器。有数万种复杂机械的集群,从发电的电厂到运输的飞机。有上千种复杂的机器网络,从供电网到铁路系统,这些网络把机器和它们的集群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庞大的物理世界,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伊梅尔特表示,只要存在某种网络将所有复杂机械设备集群连接,产生“化学反应”并创造更高生产效率,这场新工业革命降临地球的时间,已是触手可及。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
大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命脉,但工业互联网同样意味着开发新的软件和分析方法,以便从原先不存在连接的地方——比如机器内部——提取和厘清数据。通过让机器经由软件连接到互联网,数据由此产生,见解不断积累,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器现在成为一个紧密结合的智能网络的组成部分,这个网络可以被构建来让关键信息实现安全的自动化传输,以对性能问题进行预测。那么,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种应用的趋势呢?
从喷气引擎到燃气涡轮再到C T(断层扫描)扫描仪——将会带有自我诊断和自我修正的分析智能。它们将能够在实时情况下为恰当的人提供恰当的信息。当机器感应到触发条件和通讯信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有理解能力的工具。它们能够生成知识信息,人类将借由这一点更快做出行动、节省资金、达到更好效果。
比如,每年美国航空领域总值高达2 8 4 0亿美元的浪费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燃料使用低效,飞机维护没有安排好,以及航班延误。而用最先进的物理和材料科学技术足以让飞机引擎比以往更加强劲、更有效率。考虑到飞机引擎养护效率每年提高1 %就能降低2 . 5亿美元的相应成本。类似情况还有每年从发电中节省1%的燃油就能帮世界经济G D P增长超过4 0亿美元。
再比如,医保正在被目前的系统拖累,医生和护理人员不得不去寻找对病人来说性命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低效率和生命威胁两者均为最大化的糟糕状态。我们需要让数据更加智能更加整合,更有预测性更主动积极,这样一来问题信息能够找到医生,而不是医生去发现问题。
一种设想是,大数据+传感器,智能的数据流能够加快医护服务的速度,能够在最开始进行正确的处理来防止长期病症的发生。与之类似,在医疗管理成本方面,“智能”医院部署的系统像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航空管制系统”一样,提供医院完整的医疗资源细节图。更好的利用率能够减少货币开支。更好的地点配置让护士有更多时间去关注病人。更好的管理将改善病人的流量情况,减少运营成本,为医院节省数百万美元。
按照G E的设想,未来工业互联网能产生上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且成长的速度将要追赶上现在的消费互联网。而这种设想的基础是,如果全球工业的效率提升1 %,会带来多大的效益?
数据显示,全球燃气发电厂生产效率提高1 %,可以节约价值6 6 0亿美元的燃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资本利用率提高1 %,每年将减少近9 0 0亿美元资本支出。而在中国,未来1 5年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1 %,可以省下约8 0亿美元燃料;油气勘探开发的资本利用率提高1 %,则能省下7 0亿美元;铁路网络的运输行业运营效率提高1 %,又能省下2 0亿美元燃料成本。在全球,只需5个行业(铁路、航空、医疗、电力、石油天然气)提效1 %,就可在未来1 5年为世界贡献2 7 6 0亿美元增长。
不过,工业互联网,不是G E的专有概念。早在2 0 0 9年,上海可鲁电气公司副总经理张坚就在“国内首届“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工业互联网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而类似于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法还有I B M的“智慧地球”和思科的“万物互联”。
施密特称,未来将有数量巨大的IP地址、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以及虽感觉不到却可与之互动的东西,时时刻刻伴随你。“设想下你走入房间,房间会随之变化,有了你的允许和所有这些东西,你将与房间里发生的一切进行互动。”
他表示,这种变化对科技公司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会,“世界将变得非常个性化、非常互动化和非常非常有趣”。这位谷歌掌门人认为:“所有赌注此刻都与智能手机应用基础架构有关,似乎将出现全新的竞争者为智能手机提供应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超级电脑。我认为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带来每年300亿美元的市场利润,届时将会出现25亿个设备连接到物联网上,并将继续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已经成为美国科技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包括思科、AT&T、Axeda、亚马逊、苹果、通用电气、谷歌与IBM等在内的美国公司争相抢占在物联网产业的主导地位。
二、看高科技500强争相布局物联网
在1月9日刚刚落幕的201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物联网概念成为最大看点之一。智能家居、数字医疗、车联网等产品的推出,使得物联网技术真正服务于智能生活。
“物联网不是趋势,它是现实。”三星电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尹富根(YoonBoo-keun)在CES的演讲上,把物联网作为了三星重点业务方向。尹富根同时透露了三星技术支持物联网的时间表:到2017年,所有三星电视将成为物联网设备;五年内所有三星硬件设备均将支持物联网。
无独有偶,芯片巨头高通也在CES上披露了自己的物联网计划。高通总裁德雷克阿伯勒(DerekAberle)在CES上表示,高通向全球超过30个国家推出了15款物联网设备,涉及数字眼镜、儿童跟踪器、智能手表等多个产品。未来,高通将以智能手机为支点,拓展车联网、医疗、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制造业巨头也希望在物联网中确立自己的领导者地位。通用电气去年十月宣布与一众技术巨头结盟建立起物联网联盟。通用电气此举的目的是寻求各方对旗下Predix平台的支持。Predix软件旨在令各种物联网端点具备智能化。
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合作也正在展开。英特尔已携手美国圣何塞市,利用公司强项,进一步推动该市的“绿色视野(GreenVision)”计划。英特尔公司全球物联网业务开发销售总监GreggBerkeley表示,英特尔目前正与二三十个全球合作伙伴,讨论如何利用英特尔的物联网技术建设智能城市,有些合作在亚洲,有些遍及欧洲。
三、物联网和互联网究竟有什么区别?
作为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利用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而它对于信息端的云计算和实体段的相关传感设备的需求,使得产业内的联合成为未来必然趋势,也为实际应用的领域打开无限可能。
在过去一年,云计算和大数据继续发酵,物联网也成为未来大趋势之一。很多网友对于物联网和互联网之间有何关系存在疑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互联网?即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因特网等,是网络和网络之间串联而成的庞大网络。而物联网是的英文缩写是TheInternet of things,也即物物相连的网络。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四、物联网是一个新的江湖,一个比互联网大太多太多的江湖
互联网在20多年来帮助人们解决了信息共享、交互,几乎在瞬间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把卖产品变为卖内容和服务,是个了不起的产业成就。雷军很早前曾说过:“未来没有所谓的互联网企业,未来每个公司都变成物联网公司。”这个江湖够大了吧。
但从分工上理解,互联网还只是物联网中的一部分,主要是IT服务方面。物联网因为其“连接一切”的特点(“连接一切”是马化腾在2013的WE大会上提出来的未来第一路标),它具有很多互联网所没有的新特性。比如,互联网已经连接了所有的人和信息内容,提供标准化服务,而物联网则要考虑各种各样的硬件融合,多种场景的应用,人们的习惯差异等问题。相对于互联网,物联网需要更有深度的内容和服务,以及更加差异化的应用,也将更加的人性化,这也符合们不停地追求更好的服务体验,这是个亘古不变的刚需。
因此,也可以这样断言,未来所有的公司都是物联网企业。他们享受着物联网的各种便利,利用物联网工具和技术,生产物联网产品,为人们提供物联网服务。
五、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针对互联网的特性,专家总结了物联网应用中的三项关键技术:
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
2、RFID标签: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