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学习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2-01
地理课程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上优势明显,然而,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却面临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不足,地理学习较消极的尴尬问题。地理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地理课中被动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提升地理素养,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是每个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但目前中学地理课在实践上还没有摆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来,它的作用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首先,功利主义削弱了地理课的吸引力,也淡化了学生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其次,近些年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许多初中地理课开卷考试,高中地理课主要作为文科生的选修,也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动力。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课程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践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素质指人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即个体在遗传体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教育及个人实践、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身心特点。包括品质、文化、身体、劳动与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核心结构,动机是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地理课程内容强调以人为本、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动机能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践行并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最终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
二、推进地理课程改革,达成地理课程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祖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形成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支持与推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地理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就要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这样的主动性即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控力和学习渴求。地理学习动机对地理学习具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学好地理,必须有强烈且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地理学习中是很有效且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但能促进学习,提升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是顺利达成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真实高效地理教育,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长期以来,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不大,缺乏兴趣, 缺乏热情,致使地理的教学效率不高。通过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可以扭转学生学习地理的消极态度,建立起积极的心态,愿意去奋斗、去追求并享受成功。其次激发地理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学习是否有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会不会学,另一个是愿不愿学。后者就属于动机的范畴,其实会学也要以愿学为基础。巧妙的方法和技巧是在动机的支持下专研出来的,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主要途径。此外,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可维持地理持久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倡导“终生学习”,地理学是跟随我们一生且受用不尽的一门学科,学好并用好地理是学生终生的事情。在新课改情境下,地理教师只有积极激发、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意识到“我要学地理”后,方能真正实现地理学习方式从机械接受式到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满足身心发展,促进认知需求
当今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片面强调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形成的需求。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豪情壮志、满怀梦想的阶段,是他们对一切都跃跃欲试的阶段。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某种程度上动机教育对他们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激发他们恰当的动机,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建功立业的豪情;还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完美人格,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理学习动机作为学好地理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内容,在地理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作为工作在一线课堂的地理老师必须明白地理学习动机对学生学好地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58页
通过对新课标地理教育的相关要求进行分析发现,新课标要求地理教育不仅仅要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这些地理知识还要为高中生所用,并为我们的终身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贸易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培养学生生存和生活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生活现象及其产生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处理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仅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高中生生活质量的相应意识,还可以创造较为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学习。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种理论进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策略的改变。国际贸易理论是一种融入理论较为新颖,这一理论的融合对于学习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如下。
1.可以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思想素质
通过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的地理思想素质水平。例如,在进行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通过“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往来”这一知识体系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通过“我国贸易发展的历程”方面的学习,还可以不断促进我们高中生对于我国贸易发展的历程进行深人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培养责任感以及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原则以及相应规则等方面内容,都是高中生需要进行地理思想素质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促进高中生地理知识的丰富
通过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中生的地理知识。在进行国际贸易地理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例如交通以及贸易,这些学习内容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我们高中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知识。除此之外,在进行欧盟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这一方面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国与欧盟的经济往来,世界石油、粮食、矿石的输出国及输出路线,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都是地理知识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地理成绩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3.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智能素质
通过国际贸易理论融入到地理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智能素质。通过分析发现,高中生的地理智能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操作性技能;二是持续性技能。在国际贸易理论融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例如各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各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量以及相应的货物流量等,进行各种图表、示意图以及其他任务的完成,通过这些技术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持续性技能主要由地理知识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组成。通过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融入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对生产以及交换活动的空间特点以及条件进行深人的识别,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寻找这些特点以及条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各种条件进行深人的分析,尤其是人们地利益及自然地理相互交叉的时候。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高中地理学习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策略的提出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入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能够顺利的实施,在此,结合现阶段高中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现状,进行相关策略的提出。
1.拓宽地理教材
在高中阶段,我们高中生之所以进行各个课程的学习,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员,无论将来进人到何种的工作环境中,能够能具有较为基本的生存能力,同时也要具有面对现实的勇气。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种能力主要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适应生活的能力、欣赏生活的能力以及享受生活的能力等。在进行地理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融入国际贸易知识,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他还能够帮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中的各种与国际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现象。除此之外,通过国际贸易理论,还能够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对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进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区域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需要对生活中对学生有利的地理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进行“三区域经济联系”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中美贸易现状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学生充分的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能够分析贸易顺差与逆差对于各个国家的影响。
2.普及贸易常识
对于沿海的地区高中学校,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还可以邀请一些大型外贸公司员工进行讲座的开展,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城市与国际上城市贸易较为频繁地地区;其次,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应的宣传活动,或是开展知识小竞赛,不断普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进行地理墙报举办的时候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地理学习的相关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在进行这一活动过程中,由于我们高中生并不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响应的国际贸易方面资料,同时,还缺乏独立学习的经验,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
3.选修课程的设置
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学校还应该积极进行选修课方面的设置,这些课程在进行设置之前,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还要积极对学生的整体地理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法,制定科学的选修课课题,并不断丰富其选修课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实际操作的机会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四、总结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中学;地理
一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特征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基础的地理知识,才能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协助,让学生逐渐的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步的分析人地关系。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规律和演化特点,从而,逐步的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具备地理学习的基本素养和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逐渐的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5]。中学地理的教学活动,不止是学会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要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从目前考试题目的考察来看,对地理学的考察不仅是对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考査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书本知识后能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进行迁移转化,从而能够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服务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地理教学活动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地图、图表和数据,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具备一种阅读地图、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技能,从而将此技能应用到其它的学习和生活方面。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不同的学习手段对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搜集,然后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相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重视人地关系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之后,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人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6]。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的地理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地理课程改革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同时,在中学的教材中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也逐渐增多,涉及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软件,通过对软件的熟悉,对图件的制作,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7]。由于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制图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动态的表现出来,因此,采用辅助制图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地理综合素养的意义
地理学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除了掌握文字的知识点外,还有大量的地图信息是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引入使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对学生也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准确的解读地图信息以及巧妙的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制图技术,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地理知识,掌握里面重要的知识点,并且能够感受到地理魅力所在,在不自觉中提高了对地理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地理综合素养。
(三)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传统的制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由于传统制图方式在精确度和制图效率方面的落后,导致了其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中学教师需要借助于某些专题地图来阐明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直观的展现教师需要的内容。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理要素分布图的绘制,学生可以直观的认识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同时,教师可以用这些专题地图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
(四)对学生认知的意义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地理教学活动的辅助,让学生成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目前教学方式多为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实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哪?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自主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寻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在活动和探究中完成地理的教学内容,在讨论和学习中完成地理知识点的学习[8]。这种学习方式是基于地理问题和地理背景材料的,因此具有问题性和实践性。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探究学生对新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和学生互动,多与学生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新的地理知识。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主要是以某些区域为主要载体进行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图技术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判读和认识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名称的同时,认识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说出自己家乡的主要河流和主要的大河,从而掌握祖国的主要水系。
(五)对学生人地关系培养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人地关系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教学主线,人地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教学的环节当中。地理信息系统制图技术可以直观形象的表现各种人地关系。例如在讲授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之间的关系。城市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城市上的交通干线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施加的影响的结果。
一、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实际,大多是空洞的说教,学生并没有实实在在认识到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以及如何去做才算是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爱父母是因为从他出生就受到父母的呵护,非常直接和具体。同样,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也必须建立他们对祖国和家乡熟悉的基础上。那么,怎么了解祖国和家乡呢?无疑乡土地理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地处河西走廊的瓜州县,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在外地人的眼中,这是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县,但借助乡土地理,可以让瓜州的孩子们了解到,这样一个小地方,却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这儿有世界遗产锁阳城,有文化艺术瑰宝榆林窟,有玄奘留下的足迹,有西征留下的故事,有和大熊猫一般珍贵的普氏野马,有号称赛人参的锁阳。凡此种种,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地理为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供及其鲜活的素材。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切实贯彻到教学当中,宏大无边的地理空间可以聚焦到一个点上长期以来,初中地理在学校都是作为副科对待的,学生不重视,教师也把地理教学作为普及地理常识的一个过程。以至于到了高中,学生连基本的识图能力都不具备。那么,怎样在高中阶段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呢?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乡土地理的教学加强地理实践。例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哪是山谷,哪是山脊,哪是鞍部,哪是隘口往往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地方。那么,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山地去观察、去体验。为什么山谷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凸出,看一看、比一比,自然就明白了。这样,通过地理实践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即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从而把学生难以把握的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也就突破了地理教学中一张地图一本书的局限性。
三、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给学生灌输再多的地理知识都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乡土地理的教学正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例如分析家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引导学生讲出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诸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交通、科技水平等,讲出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后,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种要素的基本构成。例如,气候主要涉及气温、降水、水文包括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等。由于讲授的是乡土地理,学生对有切身体验的气候、身边的河流、动植物、交通线路等都可知可感,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上。而一旦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这对今后的学习无疑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要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交通等环境要素方面来分析。可见,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四、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与技巧
1.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关键原因
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涉及许多学科内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等。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教材内容已大大简化,再加上现实的中考制度,河南省对初中地理和生物学科大大淡化——能够通过初二结业考试即可,所以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上高中后地理学习显得十分被动。同时,与高一地理有关的一些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要在高一下或者高二才能学到,这种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地理课本开篇《致同学们》很有新意地介绍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材编写体例、学习方法等内容,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认为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很多学生学习地理重记忆、轻理解,忽视理性思考和推理,对地理学科形成了“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感受。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师资流失,难度提高,缺乏学好地理知识的信心——重要原因
为了及早与高考接轨,平时训练用题照搬全国历年高考题,拔高了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恐惧。还有一点也是应该正视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初地理一度中断高考,很多地理老师流失,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萎缩,导致中学地理教育人才青黄不接,现今相当一部分地理老师是没有学过地理专业的,素质不高,遇到教学困难束手无策。
5.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客体原因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很多老师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对老教材有解不开的情结,习惯了旧的教学方式,现在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应对措施
1.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地理必修一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要充分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如在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中,每一课都设有“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课堂作业类,以试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2)课堂讨论类,要求学生以尚无明确意义与答案的开放性热点话题为主题展开讨论与辩论;(3)课外调查类,要求学生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
2.要加强老师自身的专业修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则要有“一池活水”。“活水”从何而来?关键是要找到“水源”。笔者认为地理老师除了要具备专任老师的共性素质外,还要在地理学科能力方面加强修炼:一是运用地理图表教学的能力,包括具备速绘、设计地理略图、板画及编绘常见的地理教学挂图的能力;二是运用、制作地理直观教具和课件的能力,即会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制作地理幻灯片,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并能制作课件;三是关注社会热点,多渠道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老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到身边的自然界,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去读“无字书”。
3.推广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是智力、能力发展加速的重要时期,学生迫切希望老师能够传给他们一些学习“法宝”,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分析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地理事物。特别要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知识。
4.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关键词】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地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0-01
在一系列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下,地理教学理论方法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学方法由注入主义转变为尊重学习者的自我活动。注意对培养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等教学方法的研究,如探究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个性化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方法。这些方法有针对性地用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讲授式、研究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法、多媒体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由此可见现阶段新课程时期的地理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为重视。随着教育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调查,创造了许多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现代地理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将以定论形式呈现给自己的新学习材料与其脑海中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而掌握新的学习材料,使新的学习材料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上述地理教学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与思考,我认为把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的学习过程是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的过程,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现需要以下几种策略:①激发认知内驱力的策略。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激发认知内驱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要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认知兴趣。②引发有意义心向的策略。为了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觉某一内容有意义,教学过程中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们明确地理学习的目的,唤起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③激活已有的认知策略。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且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应该知道大知识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为新知识提供脚手架。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内容广泛。面对海量的知识,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中陈述性知识所占比重比较大,它是其他类型知识学习的基础。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指向,把新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相关的内容结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学习某些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该地区的气候类型,自然景观等知识不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发现,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接受知识,也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为了检验这种方法的在地理教学中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培养 激发 兴趣
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的奥秘。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二、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1、提高教师素质,是激发中学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关键。
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热爱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对地理教师的崇拜程度。教师要赢得学生,在学生中富有权威性,才能唤起学生对所教科目产生浓厚兴趣,以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取得最佳效果。老师要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比较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富有启发性,师生民主关系好,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提高素质,才能塑造良好形象,才能赢得学生对所教科目的喜爱,才能唤起学生对此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地理起始课,能启迪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起始课(又叫绪论课、序言课),是学生步入地理知识王国的入门课,是目的性教育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也是使兴趣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不能光讲大道理,而要趁他们刚刚接触这门知识的有利时机,联系焦点、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的放矢的采用一些方法,如可采用设问列举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趣的地理问题。
3、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程度。比喻形象动人,使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幽默的语言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点已得到众多优秀教育实践者的证实。(2)诗歌、谚语或谜语创设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多不胜数,如果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兴趣,能够诱发思维动机,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兴奋剂的作用。(3)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能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活跃欲试之势,学习兴趣盎然。
综上所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择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发兴趣的方法,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学生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
参考文献:
一、高考地理复习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意义
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来看,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是很难自如应对高考试卷的。因此,加强迁移理论学习,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意义深远。
(1)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地理知识迁移能力是建立在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地理知识的把握,而且还侧重将地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呈现给学生,目的是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将掌握的知识技能、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略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主动发展。在迁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与原理,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拓展地理科普知识,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学术前沿等教学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将这种能力自觉地应用到以后学习、探索、创新实践中,获得了主动发展。
(3)教会学生学习。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活在这个知识激增背景下的一代,只有掌握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生活。学生具备了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联想、比较、推理),离开学校后才能将这些能力迁移到学习、生活、科学研究的实践中,自如地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面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掌握了迁移能力就拥有了应对未来生活中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新问题的本领。
二、高考地理复习中培养迁移能力的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迁移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此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渗透迁移思想,培养迁移品质,创设迁移条件,把握迁移方向,养成迁移习惯,让学生感受利用迁移规律自主获取新知识的,增强对高中地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提高高中地理复习的效率作为首要任务。
(1)渗透迁移思想,构建知识体系。高中地理复习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只不过零星的、分散的、不系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将这些零星的、分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合理地提取、提炼、利用。这一过程就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迁移思想一旦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便可一劳永逸,师生都可受益终生。
如“地理规律和原理”专题复习时,我事先为学生提供了几个“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地方时计算规律、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等地球运动的规律,我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同学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完成一次系统的复习。然后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对其他规律和原理进行独立梳理,将自己打造的“精品”分享到校园网上,师生相互评价、完善,最后由我将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行最后整理。由于这份资料饱含了每一个学生的血汗,他们自然看得仔细,学得透彻。
可见,在高中地理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不必带领学生面面俱到,关键是渗透迁移的思想,交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帮助学生架起零星的、分散的知识与系统知识内容之间的桥梁。以此唤醒学生运用迁移思想编织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
(2)培养迁移品质,把握迁移方向。迁移品质包括:联想、求异、推理等思维品质。今天培养学生的迁移品质将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更为持久的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高中地理复习过程中,联想、求异、推理等思维品质,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地图被誉为“地理学的灵魂”。在平时授课和复习过程中都是师生的好帮手。将地图锦上添花是最得力的做法。因为平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将知识点在地图上做了批注,复习时,一打开地图,知识点自然浮现出来,即使面对没有批注的地图,学生也会从地理位置联想到气候类型,从气候类型联想到气候特点,从气候特点联想到工农业生产……可见,地图实际上是学生思维迁移的介质,这种联想、求异、推理等迁移品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记忆、判断、综合等学习效率,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能学以致用,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能推广类化。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把握正确的迁移方向,促进学习正迁移的发生。
(3)关注社会热点,引起迁移兴趣。近年的高考中不断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色的热点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问题信息的背景,所以,在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生产、科技中的某个事件当中。
【关键词】地理记忆;地理语言;空间建构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过课程实施,就是要让学生们成为心智结构健全、能力发展全面,价值观念完整,创新意识强烈的新一代社会后继力量。这对于任何一个科任教师而言,就需要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开始起步,经过合理而恰当的学科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在相关的方面,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不同的学科,给学生们提供了不同侧面、相对单一的成长、发展因素。多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多方面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共同促进,才有可能创造出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就地理学科而言,这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基本的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各方面,究竟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成长、发展因素?这需要我们去认真地、从多个方面、多个课题的分析理解角度,加以研究、探索。在这里,我只是在“地理记忆”这一子课题上,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旨在揭示一些在地理学科中有效记忆的因素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境界能够持续的培育活力,尽量避免或减少出现意识境界中的“废墟”――由于过度的机械记忆方式得到的那些偏狭的教条、零散的知识碎块等“思想废物”,所占据的大脑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思路畅顺,思考空间开阔无碍。
地理记忆,作为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活动方式之一,也是进行地理思维与地理意识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从所记的内容来看,记忆结果又是课堂学习的最主要的学习成果――未形成记忆的任何学习成就,都是不能检测和调用的,因而是无效的学习。总而言之,记忆,既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根据,又是学习过程的终点和结果。
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其它学科记忆方式相比,地理记忆更具有其独特之处。例如物理、数学公式,化学元素符号等等,“机械记忆”方式,在相关学习中的作用较大。但在地理学习中,情况就略有不同:依靠机械记忆去记住“美国”这一地名,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美国地理”,甚至这一地名与美国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几乎无关。在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早期课堂上,以及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机械记忆仍然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地理、历史等一些文科学科教学中,尤其如此。
而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则是形式逻辑推理、数学演算方式发挥作用的“地盘”。
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转变的新型情况下,在理解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描述地理事象、认识地理关系等地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机械记忆的效用就显得极其有限。因此,在新的情况下,让学生们意识到、并尽量掌握地理学科独特的方式方法,就是给他们增添一条理解、认识、并与大自然世界相互沟通“对话”的通道。
那么,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取得较好的记忆收效呢?让我们从记忆的根源开始,深入思考这一问题。
一、地理知识的编码与表征
首先让我们想一想地理知识是如何在大脑中被编码并表征的。
众所周知,文字作为一种助记符号出现之后,我们人类立即就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思想。而欧洲人在东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接受并创造性地利用了阿拉伯十进制数码符号之后,就抬脚踩进了科学世界、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大门。在我国近代,中国的汉字符号语言,在引进了欧洲的科学符号之后,数学及其它科学也可以在我华族中迅速普及了。
由此可见,一种符号、语言的使用就能把人们的智能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上面去。
在地理学科中,独一无二的运用了地图这一符号系统,或地理学的语言。与上述提及的其它符号语言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一样,学生们要想希望自己学好地理学科,首先就必须熟练地掌握地理学的这一套符号语言系统。地图符号与地图以及与地理学相关联的图片、图表等等,就是运用人类心灵的独有方式,去破解地理世界“密码”的关键,也是人们记忆地理知识的时候所不得不用的、在目前看来唯一有效的“编码形式”。
如果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未能彻底掌握这种地理“符号语言”,那他们接下来的学习行为,就如同想用汉字写出牛顿第二定律,或象明末徐光启所在的那个时代,人们希望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指数函数表达式”时的做法一样,只能弄出一些令其他人莫名其妙的“汉字堆积图样”。其理解科学、传播科学的价值几乎等于零。而掌握了地理学科的这种特殊语言,我们就获得了表达表征地理知识的利器。
但是,各色各样的地图、地理符号,就如同当代超级商场里黏贴在商品上的标签一样,只有分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尽管商标是以其简单明快的形式而引人注目的,可是它并不代表商品的真正货色,我们仅仅让学生去记住这些符号换不够。况且单纯的地图符号记忆也不是学习地图语言的最佳途径。教师应该设计出一套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技艺。
二、无效的地理记忆与“理解学生”的理念
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地名、记住了一些专用的符号,而对于这些符号、地名所标记的具体地点、区域以及地理事物的实际状况一无所知,或者仅仅把一些所谓的地理原理(也就是一小段文字)背诵得烂熟,而对于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实物顾及很少或完全无知,则符号语言与实际事实两不相干,其结果必然是有名无实。而由机械记忆所获得的谓地理知识,由于无新鲜生动的事实经验去充实支撑,不久之后亦会如浮云般的消失殆尽。
可以将这类有“毛病的记忆”状况列举如下:
1.记住的是一些缺乏具体地理事实支持的术语、符号。其意义残缺不全,给人的印象模糊不清,难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准确调用。
2.没有与任何具体感觉、知觉关联的“地理事物、现象”名称,这种记忆内容其实就是一个或几个无意义的符码。
3.不能以具体形象想象出一定状态的“区域”地名,也充其量是一个无意义的“字符串”。
总之,没有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文字、符号、图式,很难生成学习与记忆效果。
在我们的学生中,那些死记、熟背得很认真,而经不起测验、检测考试的学生,可能在其疏忽大意的无意识期间,正好就犯了上述这类错误,而耽搁了学业。
作为教师,应该设法让不少学生现有的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产生显著效果。不是首先去企图改变学生的这种方法,而是去帮助学生就从现有的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开始起步,逐渐转化为有效的方式方法。因为尽管有如“死记硬背”这样的学法,也是一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人的思想方式方法的转变毕竟具有连续性和前后承继关系的。因此,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恰当利用的学习资源,而不能简单地有求学生随便抛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读图训练”之类的课堂上,也会因教师的疏忽大意甚至犯错而使学生“错上加错”,最终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的痕迹。
在与读图有关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地图符号系统理解方式上的较大差异,并且也由于教师对于自己当年获取这方面知识的经历早已遗忘,就容易在课堂上将自己的错觉强加于学生:把自己多年来积累起来并固化在地图上、而今天可以随意在看图时注意到、提取到的知识,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睁眼可见、闭眼可知的简单知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就很难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这些层面上更进一层的细化。不是去做必要的知识补充与情境设计,而是去一语带过,甚至还会去埋怨学生“基础太差”。
例如,在复习课或者每一节课结尾的“总结或小节中”,地理教师总是提醒学生“注意归类总结知识结构”:教师用一些方框、大括号及箭头构成的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或“知识体系”。但在使用这类图式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这些“方框”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对于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地理关系,对于这些“大括号”所圈定的“地理知识系统”,只有在相关的地理事实根据足够充实的条件下,它才能发挥“建构知识网络或知识结构”的效用。而对于那些只见到了相关名词术语,而并未关心过相关地理事实、或者是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的学生而言,这些“分类总结”就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排列与堆积”。
有鉴于此,当教师们遇到学生利用地图难于全面、正确的从中提取地理信息的时候,就不应该再一次将已当场表明无效的“讲解”再去重复若干遍,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强调它,而应该去考虑学生们在理解和阅读该地图、图表时,可能的记忆缺陷;并作必要的、及时的提示、补充,或者补充、创设必要的情景以增加学生相关的感知强度。教师能否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这些“记忆缺陷”并及时的予以完善,这才是“理解学生”的实质性含义之所在。
三、促成记忆的结果――教学中的用心良苦与境遇尴尬
让我们首先选取一条思路:获取记忆结果的时空序列。然后据此一步步地展开地理记忆方面的探索途径(这里并不是我们所选取的思路是唯一正确的,而仅仅是为了让相关的分析、阐述的思绪有一个顺序,以便于自己思考也方便别人理解)。
我在这里做出这样的抉择:即可以认为学生们是从感、知觉开始展开学习过程的,最终一步才形成了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与记忆结果。那么,课堂生增加学生感知的机会,是学习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基础性工作,教师使出浑身的解数、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去为一节课搭建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感知氛围,让学生置身期内而心感身受。这种做法在新课标实施的课堂上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学生能够在这种课堂环境里,实现从感觉到知觉,到理性概念、原理建构的全程认识、思维活动。最终有望得到类似于“亲身经历”事实体验,获得深刻的记忆效果。
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在实际的地理学习中,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实际情形并非完全如此。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去感知一个小小的物件并不难,但要让他去感知一个远远超出其视距之外的巨大事物,如黄土高原、世界农业、北京市等,就不容易。人们对于小小物件的直接观察、感知,其办法要比感知巨大事物简单的多。究其理,主要问题就出在“空间建构”方面,认识巨大事物既要观察、感知,又要空间结构的设计、“建构”。增加了一个概念设计的环节,需要相对较强的空间整体构想能力。如果一个人的空间建构能力不足,一切就无法想象,更谈不到记忆了。
这一点似乎很矛盾,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其空间能力,而在学习的第一步就需要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这似乎陷入了一种逻辑上的“二难”境地:企图利用“待获取的能力去获取这种能力”。
其实,能力并非“平面结构”,只遵循“单线逻辑次序”,可以将其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排列。感知地理事物的初级能力,是学生们前一学习阶段已具备了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出现的能力差异,不是能力的有无问题,而是各人之间不同的能力类别差异。据此,在课堂上即使是在同样的情境中,其感知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课堂教学情境所能提供给学生们的学习资源量,也是因人而异的。
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环境中所能设计提供的资源,与各类学生理解主题内容对于该资源的不同需求,是地理备课、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难题”――我们的课堂因此而对某些学生“失效”。当然就不能形成记忆效果了。
要避免这种在进入课堂感知情境之后的,部分学生会“持圆凿而遇方柄”的尴尬事情发生,看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其它必要的补充条件:既需要教师方面的尽力探索,又需要学生方面的自主寻求,否则教师将在课堂上孤掌难鸣。
对深圳市宝安区的两所学校(宝安区第一外国语学校和宝安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3%,其中男生79人,女生89人。该两所学校都是深圳市宝安区直属的重点学校,在深圳市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深圳市宝安区第一外国语学校,系直属公办全寄宿制重点高中,是宝安第一所公办直属的外国语学校,广东省首批最年轻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宝安中学是我国示范性高中学校,综合实力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其重点上线率达42.3%,在全区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是宝安区教育航母的领军学校。基于此,对该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期对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有所参考。
二、调查结果
1.地理学习成绩差异
抽调其中一所直属学校的高一、高二各两个班学生某次地理期末考试成绩,高一男生平均分是74.76分,女生平均分是65.64分,男生比女生高9分左右;高二男生平均分为77.45分,女生平均分为79.76分,女生略高于男生,基本相差不大。可以看出,自然地理部分男生学习成绩好于女生,人文地理部分女生成绩略好于男生。
2.地理学科目标认知
对“你认为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什么?”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由此说明,高中女生学习地理之目的更多放在应付高考上,比例占63%,而男生则较多注重“与生活相关”,占54.4%,女生学习地理目的还有待纠正。
对“你学习地理有用吗?”调查结果如图2。认为“很有用”的男生占69.6%,女生占37.1%;认为“用处不大”的男生占26.6%,女生占57.3%,可见男生对地理学习目标认识正确性高于女生。
3.地理学习兴趣
“你对地理学科感兴趣的程度”,结果如图3。显示出男、女生对地理感兴趣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总体来说男生对地理感兴趣的程度较女生好些。选择“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男生占59.5%,女生占46.1%。
4.学习地理难易程度及信心
学习地理难易程度方面如图4,认为“不难”的男生占34%,女生占15%;认为“难”的男生占51%,女生占67%;认为“很难”的男生占5%,女生占11%;觉得“一窍不通”的男生占10%,女生占7%,说明男生学习地理过程中不太吃力,女生较吃力。
通过对“学好地理是否充满信心”调查,66%的男生有信心,而51%的女生有信心。可见,高中女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较男生处于劣势。
三、原因及期望
1.家庭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由于家长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教育信念等各不相同。经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地理学习的重视程度都比较低,男生占30.1%,女生占41.4%。结合该区域特殊性进行分析,得知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深圳市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人们思想多元化,一部分家长从事生意活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他们的注意力专注于怎样赚钱,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将来多挣钱,更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有做生意的头脑,而非学习成绩。据统计,宝安区外来务工人数长期保持在500万左右,占宝安总人口人数的90%,积聚的密集程度和历史形成的久远,在全国独一无二,是名副其实的外来工大本营。该类人群来自不同地方,成分复杂,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没有意识管理孩子的学习,更没有时间重视。
基于此,家长应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家庭气氛,腾出空闲时间与孩子多相处,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可实行适当的奖罚制度,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另外,家长应以身作则,多读书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杜绝铺张浪费,避免孩子对金钱的兴趣大于对学习的兴趣,以构建“学习型”、“节约型”家庭,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社会环境影响
深圳市自1999—2009年实行“3+X”的高考考试方式,其中的“X”就是自选小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的高考“X”选地理的人数占总报考人数比例相当低。另一方面,对“你所学的各门功课中,把地理放第几位?”调查显示,女生把地理放在第一位的只占1.3%,男生占6.3%,而认为地理与其它学科一样比例都相当高,男生占58.2%,女生占65.2%,放在最后一位,男生占23.4%,女生占28.1%。可见,男女生把地理放在第一位的比例都很低,放在最后一位的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说明,整个社会对地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尽管2010年以后就结束了这种高考方式,但是从该地区高考选择报考地理的人数占总报考人数的比例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地理重视程度太低,这就要求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地理的认可度。
3.教师自身因素
调查学生对地理感兴趣程度,“有时候感兴趣”,男生占25%,女生占36%,相对来说,比例都比较大。因为,教师对每堂课处理方式不一样,同时每堂课结构也不一样,使得某几节课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几节课的印象会更深一些,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另外,喜欢男教师的男生和女生都约占57%,通过访谈,对“地理感兴趣”的学生里,有74.3%选择喜欢男教师的讲课方式,据研究,大多数男教师充满自信、感染学生;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富有幽默;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女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秩序相对比较拘束,对细节要求比较严格。而男教师的这些特质更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相契合。
4.学生个体差异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其次,地理不同于其他的文科之处在于活,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有教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三、关注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理解 读图 解题技巧
一、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对那些地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地理选择题尤为重要,因为选择题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和选择范围。
1.肯定法。
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如:2011上海春季高考题。当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普遍处于枯水期时,通常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摇)
A.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摇?摇?摇?摇B.巴西南部热带草原炎热干燥
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摇?摇?摇?摇D.澳大利亚大陆昼短夜长
答案C。通过分析题干得出,此时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可以直接把C答案选出来。
2.排除法。
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就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再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减少错误。
如:图中箭头所示为风向,该天气系统所在位置及名称为(?摇?摇?摇?摇)
A.南半球,气旋?摇?摇B.南半球,反气旋?摇?摇C.北半球,反气旋?摇?摇D.北半球,气旋
答案D。通过分析,判断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为气旋,可以排除B、C选项,再看气流的旋转是逆时针,判断为北半球。
3.优选法。
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就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转换法。
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比其他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5.图示法。
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对问题进行分类,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如:特征类、评价类等。特征类就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类型包括位置、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类型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特征等。评价类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有利、不利等方面来表述。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完所有文字、表格、图,文字要圈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文字、线条等。分析材料的含义和用意,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
第二步审题,通过分析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形成解题的思路。
第三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逐次表述,要有条理性,解答时,可对知识点逐一编号,这样就会一目了然。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巧设导语;设计学案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在组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巧设教学导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浓厚兴趣
兴趣,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满心欢喜的学习地理,并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学生的综合水平,精心地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学导语,以“先声夺人之势”将学生迅速带入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到自主学习过程。比如,教师在讲授“辨别地理方向”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先为学生制作一些相关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图画,看到人们在森林中迷失方向的无奈,在旷野中找不到方向的苦恼,然后,为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教师请同学们为他们“支招”, 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为他们作出“最佳决策”。正当同学们的讨论越来越热烈,好奇心越来越浓厚时,教师话峰一转,引入新课:“同学们出的主意都不错,但是,利用自然界或天体的某些特征进行方位的辨别,虽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到大概方向,却往往并不准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如何准确的辨别地理方向,请同学们打开教材……”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环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正如影视作品的精彩序幕,在一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酝酿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成功地促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地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证。但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教学导入的作用只是画龙点睛,切忌过于拖沓冗长而喧宾夺主,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二、精心设计学案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实行的“满堂灌”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学案,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案的设计方案主要为填空式、表格式和网络式等形式。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水资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对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重要数据或“零碎”的知识点等,教师可以设计成为填空式的教案,让学生在独立阅读教材之后,自行填写:“广义的水资源是指______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______。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______水、______水和______水,其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______ 。”教师对于具有比较性特征或者总结性特征的有关地理知识,可以设计成“表格式”的学案,在组织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将教材中所讲述的地理知识经过思考、总结和归纳,填入表格,从而通过表格所特有的“表现力”,将地理知识的内涵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见下表)。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行之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组织探究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理念所积极提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予以实施。比如,教师讲授《从宇宙看地球》中的“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同学们,请说一说主要的天体类型有哪些?除了自然天体,是否还有人造天体……飞机是天体吗?地球可以和火星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恒星、行星、卫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画出简图)……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是否都包含地球……总星系是宇宙的全部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绘出太阳系简图,并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说说如果没有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理环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等,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背景一:江苏省从2005年秋自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纪挑实验,贯彻落实《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这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迎接新世战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
背景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七大主要理论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这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背景三:地理学科知识来源多样,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地理任务又有很强的真实性,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更加适宜,更具优势。
背景四:笔者参加了2009年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学习了《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和《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两门学科,有所思考,产生了一些想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构建地理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合作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地理教学中模式的探索与形成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建立“四步”模式,下面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为例来与大家交流。(笔者认为可用2课时组织这一节内容:第一课时学习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等;第二课时学习时差)
1、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真实情境,本课时就可以通过展示“台风卫星影像”图和播放“台风卫星影像”影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本课时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可将全班分成5―6小组(每组6―8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本课时的学习。
(1)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与特征
让学生自己转动地球仪,并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等。这里教师不要匆忙下结论,可以告诉学生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结合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的探讨,独立地得出结论,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2)产生昼夜交替
“晨昏线”是本课时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对这个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可以作以下尝试:
首先观察地球仪,找到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上面立一根牙签,用橡皮泥粘住。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明暗关系。然后转动地球仪,使牙签处被手电筒照亮,继续观察明暗关系。接着找到明暗半球的分界线(即晨昏线),观察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及移动方向。最后完成一个小练习
(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可以先做这么一个实验:在胶水中加入少量墨水,并搅拌均匀。将少量搅拌好的混合物倒在地球仪表面,使其在地球仪表面自然流动,流动一段后,沿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约十几秒后再观察混合物流动的路线。要求学生对此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进而读图,找出规律,验证规律,并能以此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学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个性化、多元化、“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其思考和讨论,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交流观点,使之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本课时在开展“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与特征”、“产生昼夜交替”、“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三部分教学活动时,都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安排了相应时间让学生“会话”商讨。
4、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而能提供多重感官刺激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学时,教师应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与确定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等内容,并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教育,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三、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如下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与特征;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利用“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示意图”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及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述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演示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特征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难点是理解晨昏线。
5、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教具、学具准备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二)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三)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要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