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康复护理特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优质护理;专科特色;健康教育模式
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我科通过改变工作模式、转变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开展专科特色健康教育等优质护理措施,不断改善护理服务,缩短了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及平均住院床日,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同时加强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并在落实各阶段健康教育中逐步创建出了专科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现介绍如下:
1 专科特色健康教育模式
1.1改进、优化工作流程 结合我科白内障患者侯床、入院情况,改进了患者入院流程,对患者入院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针对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白内障患者,入院前先进行血糖、血压检查,结果合格者再办理入院。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医护合作度、缩短了白内障患者入院后等待检查、等待手术时间,同时还缩短了白内障患者平均住院床日。
1.2入院流程多媒体视频 为了指导患者及家属顺利地办理入院手续及完成各项检查,我们制作了白内障患者入院流程多媒体视频,详细介绍了入院手续办理、术前检查项目及各项检查地点等相关项目,在患者进行入院前检查时进行播放,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直观、醒目、详细的健康指导,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3 完善、规范入院介绍 根据医院入院患者须知,结合我科患者特点,制作了眼科患者入院须知、入院介绍质量评价标准,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回病房后由责任护士进行一对一的规范化的入院介绍,从病室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到患者的“三知道”[1](责任护士、主管医生、护士长)、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安全通道等全面、详细的内容。
1.4 住院全程健康教育 修订了眼科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并组织学习,患者住院期间,认真落实各阶段健康教育,入院时责任护士接待患者至床旁行入院宣教;手术前进行术前指导、术中配合要点指导;手术后回病房责任护士与手术室人员交接并进行术后指导;出院时办公室护士办理好出院手续后交给责任护士,由责任护士交给患者或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出院指导,既规范了病房秩序、工作流程,又保证出院指导落实到每一位患者。
1.5专科疾病知识宣教 在病室走廊制作了白内障患者健康知识、高血压与眼病、糖尿病与眼病、老年人眼保健等健康教育展板,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科疾病、相关疾病知识,又美化了病室环境,打造了科室文化;在病室内制作了眼科健康教育资料册供患者及家属翻阅;根据患者住院不同阶段,制作了白内障患者入院须知、手术须知、出院须知等多种健康教育处方,为患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专科特色的健康教育。
1.6 延续护理 为了拓展服务内涵,我们开展了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工作,每周对前一周的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出院后情况、指导用药、讲解注意事项及提醒患者门诊复查,同时征求患者对我们工作的意见或建议,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护士的关心、照顾,促进了护患关系。并根据患者的反馈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
2 体会
2.1 专科特色健康教育的开展对护士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护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沟通技巧,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才能在健康教育中针对患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的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2 各阶段健康教育的落实加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到健康教育中,使护患关系更符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护士与患者地位平等,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有问题主动询问护士,护患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同时,在健康教育中护士与患者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2.3 健康教育的开展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专业的健康知识,又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调查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满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平的满意率。“尊重患者,关心患者”是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同时将护士的良好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的展示给患者,让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一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166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胃癌诊断标准》。依据国际TNM分期,所有患者胃癌临床分期均为Ⅰ—Ⅱ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12—73岁,平均(51. 71±6. 35)岁;胃癌工期32例,胃癌11期51例。观察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3—71岁,平均(52. 31±6. 38)岁;胃癌工期30例,胃癌11期5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已确诊为胃癌,并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药物或手术治疗者;K arnofsky评分≥80分。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者;有针灸、药熨禁忌证者;影像学显示肿瘤有转移迹象者;术后有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者;有幽门梗阻、肠梗阻或慢性肠道疾病者;合并心、肝、肾、肺等重大脏器损伤疾病者;有神经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
所有胃癌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体温、心功能、肺功能、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的监测,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同时术中加强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尽量减少患者暴露。
1.2.2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围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①健康知识宣教:向胃癌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手术类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持续时间范围、手术并发症等。②心理引导:向患者介绍胃癌根治术的成功率,嘱咐患者放松紧张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以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恢复。
(2)术中护理:采用胃癌根治术切除胃癌,术中加强保温措施,使用保温毯,尽量减少患者暴露;输液保温至37℃,补液体积镇1500 mI。将无菌蒸馏水保温至37℃,作为冲洗液冲洗腹腔。
(3)术后护理:①镇痛:术后采用镇痛泵进行镇痛;术后21 h停止补液。②用药指导:术后给予吠喃氟尿嚓陡抗癌药物辅助治疗,10—20 mg/(kg.d),溶于500 mI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③饮食指导:观察患者的胃肠反应,嘱术后6h可开始饮水,术后12h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5d,恢复正常饮食,每日饮食少量多次,以清淡为主。④康复指导:术后1—2 d,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活动四肢、行半坐卧位或斜卧位等活动;术后第3d,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活动量由小逐渐增大。以上护理均持续7d。
1.2.3中医特色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中医护理精髓给予中医特色护理。①整体护理:胃癌术后定时监测患者的胃肠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②辨证施护:胃癌术后患者常表现出血疲气滞症状,胃肠功能下降,此时给予营养补充,食物中适当添加黄蔑、山药、山碴等,以助于健脾开胃,益气生津,缓解血疲气滞症状。③艾灸疗法: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即在高于皮肤表面3 cm处用艾条给予温和施灸,直至皮肤出现轻微红晕,每次约20 min,每天1次,以助于康复。④按摩疗法:在足三里、三阴交及两穴中间位置进行按压,力度以感觉酸胀为主,每次持续1 min,每天30次,以助于通络经脉,健胃和脾。⑤敷脐疗法:中医学认为,“脐通百脉”,为神阙穴所居,脐部局部用药易于吸收;将吴茱英放入微波炉加热,以颜色呈咖啡色、外壳稍裂开、味道可闻到芳香药气为度,待温度降至60℃--65℃,熨帖于脐部,以助于肠道功能恢复。以上护理持续7d。
1. 3观察指标
①胃肠功能评定: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评定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②生存质量评定: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中心制定的临床量表评价其生存质量,内容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项目,分值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对食欲下降、便秘、睡眠障碍等症状,分值越低,表明生存质量越高。③并发症发生:观察并记录两组出现肠梗阻、肠出血、吻合日瘦、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7. 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描述,组间或组内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 01)。
2. 2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 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 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 28%(P<0.05)。
3讨论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于全球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占第一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困。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式,其效果通常优于传统的药物化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川,但手术依然会对胃部造成创伤,使胃肠功能受损,产生无肠鸣音、不排气、不排便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肠梗阻、肠出血、吻合日瘦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比。术后给予胃癌患者早期护理,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快速外科康复理念是一种术后加强康复程序,围术期通过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优化干预措施,以减少对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应激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资料显示,胃癌术后给予患者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可明显改善其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利用外科康复理念还可减轻胃癌术后的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中医特色护理是基于“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中医辨证理论而采用的一系列护理措施,包括饮食疗法、艾灸疗法、按摩疗法、敷脐疗法等,以改善患者的胃肠动力紊乱现象,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胃癌术后患者常表现血疲气滞症状,胃肠功能下降,此时应给予营养补充,食物中适当添加黄蔑、山药、山碴等,以助于健脾开胃,益气生津,缓解血疲气滞症状;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给予艾灸疗法,以通络经脉,调理脾胃,益气生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激素分泌与神经系统,进而调节胃肠运动;在足三里、三阴交及两穴位中间位置施以按摩,有助于通络经脉,健胃和脾。中医学认为,“脐通百脉”,脐为神17穴所居,脐部局部用药易于吸收,可条达脏腑;采用吴茱英敷脐法,可疏通脏腑经脉,暖肾温脾,调节通气,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康复护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42-02
近年来,对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医学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医学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促进教师反思性地成长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结构,必须蕴含特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要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提供可参考的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或程序,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基本教学方法。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科,康复护理是以提高人的整体功能及生活质量为目标,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体护理的推广和发展,康复护理教学也成为整个护理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康复护理学教学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设计和建设。
1 康复护理学教学的现状
1.1 康复护理教学的师资状况
康复护理教学的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来自康复各个科室的康复医师组建而成的。对康复护理的教学有一个重新认识学习的过程。如何组建康复护理教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将康复医学与临床护理有机的融合,如何将康复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护理临床,是康复护理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康复护理教学的课程内容
目前,《康复护理学》统编教材,其内容无论在康复护理理论方面还是在康复护理技术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康复护理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束缚。
1.3 康复护理的教学方法
到目前为止,康复护理的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形式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此种方式
主要的弊端是单纯强调传授具体知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康复护理的教学中得以普遍应用,但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思维、分析、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更大的突破。
2 康复护理教学模式探讨
2.1 建立、完善康复护理教师队伍
应该按照美国康复护理学会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
2.2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康复护理的特色
康复护理是护理人员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通力合作,从护理角度帮助伤病残者, 使他们在肉体、精神、情绪、社会和就业方面的能力,复原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便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地独立,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的动态过程。它与康复医学以及其他临床护理在工作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应从康复整体护理、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和康复护理管理等方面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康复护理的特色。其中,康复护理的基本技术(与转移、关节挛缩及其预防和处理、压疮预防和处理和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及其护理)和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占重要地位。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在康复护理学的教学上,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有关理论原则外,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康复护理评定是贯穿整个学科的基础与核心。不仅如此,康复护理评定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如ROM 的测定、肌力测定、步态分析等肢体功能的评定在骨科、神经科也运用广泛。因此搞好康复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本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康复的要求。康复护士应能通过功能评定和功能预后的预测, 了解残疾者在某阶段的最佳健康状况,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康复护理目标,并使残疾者亦充分了解此目标,共同为达到此目标而努力。
2.3 课程设置及学时的安排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和临床各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涉及的面很广。鉴于康复护理学的广泛性、多科性特点,康复护理学的课程可适当安排在临床护理课的较后期进行。此时学生已接受了较多的各科临床医学及护理知识,这样对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时的安排上,康复护理学的教学总时数一般多为30余学时,课程安排太紧,有些内容只能压缩或删除,影响了整个内容的连贯性,也对教学效果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与康复护理在整个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根据现行的实施情况来看,以6O学时左右较为适宜。其中,康复护理概论(4学时)、康复护理评定(16学时)、康复护理技术(10学时)、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10学时),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可适当增加实习或见习课(2O学时),两者的比例可为2:1。这样可使教学安排更为科学、合理,也便于学生学习、掌握这门知识。
2.4 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改良现有的康复护理教学方法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迅速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知识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软件”建设,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保证。现代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和广阔。它包括: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与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密切相关。国外医学教育重视强调:综合性(基础与临床的综合)、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注重基本素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康复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导学是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导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如:参考书、期刊杂志、网络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采用E-mail、BBS或QQ群等进行问题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华夏出版社.第1版[M].北京.1990
[2] 李树贞.康复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1版[M].北京.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