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问题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问题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问题学生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问题学生教育论文

第1篇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点钟开始上第一堂课。到了中午得陪学生午修,自12点40分起至1点10分,下午4点30分放学,又得陪学生搞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第2篇

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包含了专业课程内容、自测、答疑、作业、考试、公告信息和相关资源、相关学科的链接等。一般包括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网站三部分。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一般包括电子备课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学籍成绩库、科研成果库、学生学习社区、教师学习资源库等。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教师摆脱传统的、低效的工作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使学生体验和接受数字化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兴趣。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设计建立课堂教学视频远程教学课程网,采用课堂录播或独立录制上传两种方式,建立教学视频库,便于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自主学习专业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建立数字化教学网站与计算机考试平台,拓展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对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以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整改进教学模式,以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教学互动网站建设。传统的教学,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完成教学内容,因而没有时间进行如讨论、答疑等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导致难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以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手段,建设教学互动空间,能有效地建立课程学习、作业与自测、讨论与答疑等环节的有效联系,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和自我测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跨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灵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拘泥于课堂,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成为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存储与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课外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建立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为学生搭建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2.2现代化录播技术,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高等学校应坚持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脚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搭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录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可利用录播系统对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讲授式多媒体教学课程的情景进行录制和播出,以达到师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根据课程呈现特点将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课程设计与优化使课程层次更加清晰,课程模块更加合理,课程优势更加突出。利用录播技术录制完整课程内容并在校园网播出,主要供学生学习和教师间交流,也可供社会学习者学习。此类课程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学习者不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选择灵活,利用率高,传播范围广,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同时,授课内容也受到同行和社会的关注,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录播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录播教室主要承担精品课程、精品活动、精品讲座录播,同时还可分期录制教学计划设置的所有课程,即每学期每位授课教师需到录播教室录制至少2学时的课程,录制完成的课程经过后期制作与处理,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向师生开放,学生可点播视频反复学习。录制的课程除供学生学习外,还可供同行交流、教学督导专家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行之间可通过录播课程了解其他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取长补短,激励教师争创优秀、齐头并进;教学督导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任意点播课程对其进行评课,评课后的反馈信息直接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反馈,教师还可通过平台与督导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2.4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务管理系统模块。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B/S管理系统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管理教务系统,用一个账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学校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学校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务系统[2]。积极作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教学资料收集处理,形成有效信息传递、输送、公布、共享,全院师生第一时间可了解到教学动态和学生学习情况等信息,并可以下载或打印,学生可以通过客户端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有力地提升了各项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

3.校园网络布线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保障

校园网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学校应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拓宽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建成设备先进、布局合理、安全可靠、快速畅通、运行完善的万兆多业务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教务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就业信息管理、后勤保障信息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各教学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均建立网站,并通过网站与教学、行政相关的文件和资料,方便教师、学生查阅。

4.电子图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馆藏文献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建设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开展,逐步形成以专业文献为主、兼有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电子资源互为补充的文献保障体系。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学校还可进一步推进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并逐步加强各专业图书资料室资源建设,进一步增强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

第3篇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输的一方,可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第4篇

在1600名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学生没有勇气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表现出紧张慌恐,出现缺乏信心的表现;有235名占168%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和去面对,而是悲观地认为己不如人,出现自卑心理,以消极的态度参与竟争;有478名占29.88%的大学生存在定位过高,自我欣赏,产生好高鹜远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出躲避现实、缺乏斗志,对困难、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竟争.有361名占22.57%的大学生在困难和矛盾面前退缩,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表现出恐惧害怕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分析

体育存在其独特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独厚的特性,也就展现出来的道德高洁、风格风范、尊谦礼让、团结协作、勇于竞争、诚信友爱的体育精神,对塑造与强化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学地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体育教育,教育中体现大体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中融入就业思想、就业能力培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组织、适应、协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考验,高校体育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对1600名毕业生调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学生是为了个性追求,崇拜某种体育项目的明星,有的达到痴迷的地步,模仿其动作,对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是为了就业需求,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游泳专业,通过学习和练习,考取游泳教练员和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有594名占37.13%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是为了强身健体,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学生选择终身教育,毕业后想从事教学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学生选择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将来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1体育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毕业,从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纷繁复杂社会,就业就给大学生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身体虚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身体问题,心理上出现慌恐、自卑、自大、消极、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身心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研究事实证明,体育运动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消除心理问题,放松身心,调节身心状态,维持身心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2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就业信心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感、集体荣誉感、精神愉悦感;体现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挑战性.体育活动使学生经受烈日、寒冷、风雨等艰苦环境的洗礼,还得承受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训练的考验,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时刻处理各种问题,如通过坚强的意志反败为胜,这需要承受巨大的的心理压力.可见,通过体育能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坚强的优良意志品质,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去理智地面对就业问题.可见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作用.

3体育教育能凝练大学生的智慧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展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除了有技能性、竞赛性、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文化性、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中功能性的作用,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展示的是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综合能力上,如编制比赛规程、规则,担任裁判,做好宣传工作,统计比赛成绩等等;在单位运动会、节日联欢会上也可以展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才华,比如健美操表演、健身表演、武术表演等等.也可在竞技项目中展示运动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受欢迎的多面手大学生;还可以走出校门与其他院校进行各项活动的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加深彼此的情感,为今后成为社会人打好扎实的基础.体育教育要体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把体育与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为时代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让学生具备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和个人梦想实现奠定良好坚实基础.

1.2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出不仅在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展现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致性.

1.3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智商、情商、个性发展、道德礼仪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所赋予的体育功能,明确体育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助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建议

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以科学发展的视角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基本技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大体育教育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人.

第5篇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与他人的各种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较高的表达能力能展现个人独特的风采。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较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与良好的表达能力分不开的。但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足够重视,严重限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这里,笔者就根据实际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够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训练工作

因为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老师认为掌握了语文知识的标志就是在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也就认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语文知识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升学率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初中生的确面临着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给语文教学安排的时间自然不多。于是,在仅有的时间里老师更难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试卷成绩来应对升学压力。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但却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不相符合,甚至限制了学生更好更长远的综合发展。毕竟考试成绩只是纸面上的说辞,有多少考生在取得高分的同时也能在众人面前或生活之中侃侃而谈呢?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进行合理的安排,然而老师的工作离不开学校的支持,所以学校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自身没有深入认识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经济也飞速发展着,而不断进步的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实中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却是有限的。这不单单是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还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脱不了关系。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会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产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掌握的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内心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认识就没有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故当即使老师有布置相关的表达能力的任务时,也不会去积极认真地完成。而这一行为则严重影响了自身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难以应付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担心自己表达不够清楚,有可能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此以往,这样的心理会限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况且,某些老师会在学生有表达方面上的错误时采取漠视甚至批评的态度。第一,老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真诚地交流,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在课堂上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消除心理障碍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接下来,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减小心理压力的小窍门,比如每天与镜子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同样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时出错的情况下,老师仍要微笑鼓励,给予安慰,使学生认识到出错没什么大不了,更积极地开口训练。

(二)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

其一,利用好口语课程。老师应认真备课,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上的口语对话有效地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其二,增加阅读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实际表达的过程中逻辑清晰,语速适中;其三,举办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游戏。例如举办朗读比赛,进行剧本的角色扮演。

(三)改善老师的教学方法

第6篇

体育活动中,不能忽视的基础就是学生的运动生理,这是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而同时也不能忽视运动心理,这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想要高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就需要对二者做出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给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全面、准确的定义.

1.1运动生理的定义及作用认识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运动生理.具体而言,运动生理指的就是人的身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训练,其身体结构和身体机能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结合这一系列变化所产生的独有规律和特征.同时运动生理更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制定体育活动方案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对学生运动生理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才能将运动理论与运动活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认识到运动生理的独特作用和意义,才能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如果不能认识到运动生理的作用和意义,那整个体育活动则必然不能发挥应用作用.

1.2运动心理的定义及作用认识运动心理是体育活动中的第二个因素,也是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运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参加活动被动消极,同时在面对竞赛类体育活动时,经常表现胆怯,而在团体活动中,往往会呈现两种分化,一种是完全为了个人表现,而不关注团队整体.另一种则是害怕承担,不愿为集体风险等多种运动心理问题.而这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导致无法达到体育运动的本质目的,更无法体现体育活动本身陶冶情操、放松学生心态这一基本要求.同时也影响到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而只有将学生的运动心理与体育运动实际本身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有效创新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进步.同时实现运动心理本身的价值.从运动心理角度认识和研究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本身就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大创新.运动心理对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更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学生具备积极运动心理时,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这就对学生成长和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而同样,当学生不具备积极的运动心理时,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更多的就是抵触心理和不合作表现,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不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还需要我们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正能量的体育运动氛围.运动心理是重点研究在人对体育运动的观点、看法以及积极程度的科学,同时也会通过体育活动前后的心态变化所得出具体规律的科学.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考虑的运动心理指的就是从体育运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角度入手,通过有效研究人的情感、心态等心理现象,进而形成的有效情感归纳.而这一系列要素也是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心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运动活动的开展,诸如积极参与、主动追寻的运动心理就能够帮助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也会全身心参与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只有有效总结运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运动心理的特点和类型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要求.

2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对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这二者共同确保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培养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是必然要求.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不断影响体育活动本身的质量.无论是运动生理,还是运动心理,两者任一方面存在问题,都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1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涉及到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和能量消耗.而这就会对运动生理产生影响.但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面对学生,很多教师并不能区别对待,往往推行一体化教学机制,一部分身体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无法承受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同时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对学生的运动心理产生影响.这实际上是一部分体育教师为了减少自身工作量的不负责任表现.其次,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课程安排不合理,有的班级在体育活动安排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调整至最佳状态,就要面临新的体育活动训练,这实际上就是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的周期性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要注意对学生饮食问题进行关注,比如很多体育教学课程会选择在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开始,而此时学生所食物品尚未完全消化,这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体育活动的强度应该有效控制,一些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自控力,往往过渡消耗体力,也不利身体健康.

2.2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只有健康的运动心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活动,而事实上,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障碍,即恐惧障碍、动机目的障碍、心理疲劳障碍、心态障碍灯.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具体表现为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现象.比如很多学生以各种借口请假,从而躲避体育活动开展.或者以消极被动、不配合的心态来参加体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和开展结果都较差.而学生的恐惧障碍,也就使的一部分学生较为自卑,不敢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整个活动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

2.3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应该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关系.而事实上,很多体育教师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运动生理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时,其运动心理就会产生消极被动的行为.比如学生普遍较为疲劳时,很多学生从心理角度就会抵触活动开展.而当学生运动心理缺乏时,也不会以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调动自身运动生理基础.当前二者关系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重视运动生理,而轻视了运动心理的作用,同时割裂了二者的必然联系,并没有认识到两者互促互进的直接影响关系.

3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和运动心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

3.1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有突出的解决,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同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具体解决思路主要有:首先,要坚持四大原则.体育教学活动中,在运动生理方面必须坚持原则,具体指个体化培养原则、体力恢复原则、锻炼活动周期性开展原则、严格控制活动量原则.这四个基本原则,是解决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本要求.个体化培养原则是指差异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状况分类、有区别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具体见表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表).176而体力恢复原则指的是学生在参与一定量体育活动之后,体力必然有大量消耗,要结合实际情况,等学生体力基本恢复后,在开展新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不顾学生身体状况、盲目开展.而锻炼活动的周期性开展原则指的是活动安排要合理,要结合活动本身的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开展体育活动.其次,要普及体育生理保护知识,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活动计划和安排.要培养学生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关注运动生理保护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定期体质检查活动,对学生身体生理素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要通过体育活动开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后,体育运动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大量的体力消耗和能量消耗,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健康合理的饮食进行补充,同时也避免运动后的暴饮暴食问题,在食物选择上,尽量选择易消化和比较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再者要定量.不暴饮暴食.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要合理安排符合强度.表2为用于肌适能训练的抗阻符合强度表.

3.2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教师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活动热情参与度,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活跃状况,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胆怯、自卑问题,要做好鼓励,而针对技能要求较高,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活动,要积极做好补充教学和示范教学,通过活动的简化和细化,帮助学生掌握.要选择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团结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的体育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互帮互助精神.通过一系列解决办法,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团结意识和全面人格,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发挥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3.3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之间的关系处理要将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紧密结合起来,要将二者培养与训练放在统一的位置.要认识到二者互为影响的特殊关系,不断优化调整二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还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正常发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仅能够保持良好发育,还能够为运动心理提供坚强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认识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强调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标准,很少考虑学生的体育需要。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单一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教师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1、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教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以一副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

1、教师转变角色,提高主体学习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把体育课看作是自己的健身娱乐课堂,树立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做到:(1)备课时心中有学生;(2)在课堂上眼中有学生。要会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到积极参与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分享教学的决策权;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其乐融融;对学习是否积极;学习信心是否增强等。实践告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2)充分发扬教学民主;(3)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情绪,并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4)要创设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决策。

3、“让学生扮演主角”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习活动形成有机联系,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自主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甚至还会悟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内化,并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学生在体能、技能、爱好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后天的学习上,而且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如:一个学生无需付出多大努力100m跑成绩可达14秒,另一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也只能跑出16秒的成绩。这就是客观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会造成有些学生获益;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遭受挫折或失败。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把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力求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

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因此,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不能总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绑住,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要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反之,过分强调有序、强调精细安排,就会僵化、会顾此失彼,无法面对千变万化的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要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多年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法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三段教学法。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主要是从技术学习的角度把教学设计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模式。教学的落脚点是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操作上采取由浅入深,从分解到完整的循序渐进方式。这种课堂结构的弊端是重教学内容轻教学对象,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的过程轻学的过程,显然,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实现。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师从关注教材、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第8篇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发展校企合作,确立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有力手段。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的高度统一。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现在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工人。因此,技校毕业生必须具备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等。如果一个技校毕业生写的求职信,词不达意,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怎能让企业相信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怎么能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即使谋得了工作,如果语文知识贫乏,理解能力低下,表达能力欠缺,那不就成了不会交际、不会思考和学习只会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又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打工后又来求学的。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又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常常会轻视语文学习而急于学习专业技能。孰不知,语文也是一种基本技能,它不像掌握操作技能那样简单,但它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表达能力,与人协调的能力等。对于技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不仅需要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要交流交际,不断地学习更新,提升自己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都是以语文水平为基础来完成的。可谓学好语文,终生受用。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扎实地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这项最基本的工具。但是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一些学生不愿学,有些教师也主张压缩语文课甚至取消。所以学校应重视语文课,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从各方面支持;加大语文教师培训的力度,各级教研教学部门多开展语文课教研活动。教材应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规划;预测和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做好调查研究,收集分析企业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职业性、社会性、实用性的原则选择教材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学校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素质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具备较高的实际技能和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配备较强的语文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语文教学作为学校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企业提高对工人综合素质要求后,语文水平能力逐步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许多新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这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往往生搬硬套,其结果是悖离技工教育的内在规律;有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但不了解企业和社会,教学内容单纯化,讲课内容与社会和企业没有任何联系,使学生产生“学语文无用”的想法。这样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技工学校目前师资队伍结构还不能适应技工教育教学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技工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水平?

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企校合作,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企校合作关系,各科教师包括语文教师轮流到企业去,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立足企业,通过培训加速教师知识的新陈代谢,多层次开展语文课教学研究活动,依靠企业完成师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了解世界经济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知道现在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程度,便宜于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吃透教学大纲,正视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同现实的差别,较好地分解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准确确定重难点。同时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游刃有余地驾驭语文课本,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第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出有“技工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

语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既不能扼制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教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语文水平为底线选择内容把握进度;以学生现状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视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目的,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些:如少写错别字,把词语用准确,尽量使句子通顺,然后再逐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多动笔写作,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因感觉到自已的进步而觉得学语文有用,学语文有趣。另外,教师本身要清醒认识到技校语文是在系统性的基础上更讲究实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需要采取符合技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应用文写作时,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基本写法,教师可采用举例法、比较、情景写作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如果犯下错误就要承担责任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应用文基本格式和内容的重要性,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只有当学生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语文,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把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做人,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第四,学校各部门应与教学管理部门互相配合。作到“互通有无”,做好信息反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第9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界对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问题已经展开了大量有益探讨.然而,由于各自指导思想和认知程度的差异,高校体育教材仍然处于不规范状态,好多高校甚至出现体育课“放羊”状态,即使在教学开展中,体育教育人员也多局限在教学大纲之内照本宣科,体育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仍然存在不足,直接严重制约了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机发展.此外,过分强调课堂内学生的整体划一,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过分强调育体,使育心处于边缘化;重视体育教学生物机能的激发,影响了写生积极主动参与和对体育科学的理解.从体育科学角度看,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将体育教育的真正本质迷失在惯性表现之中.

2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1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教育

体育基础知识理论是构建体育科学的基础,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内在源泉.上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作出这样论断“教,是为了不教”,基础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够让学生重新认知体育内涵、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进而促进自我体育实践,这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高级阶段.探进高校后,学生的身心日渐接近成熟,正是学习体育知识、发展体育能力、思考体育内涵的好时期,加强高校体育基础知识能力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热情,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的拓展,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能力发展.所以,在大学阶段开展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理论教学,对学生一生的体育行为和情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人员可在每学期适当按安排一些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为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以讲座形式开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促进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水平的提提升.

2.2推进高校体育教材改革,构建合理教材体例

为保障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稳定及可持续开展,现有高校体育教材的体例应进行有益的探讨和修订[3].当前,在我国的体育教材改革中,应在打破传统体例的基础上,充分加入刺激学生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教材的目标设定上,要力求强身健体、体育素质及体育能力的三位一体综合培养,打破长期以来的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体例.通过这种教材的运用和推广,可以较低教材难度,方便体育课堂开展,以及促进学生长远体育锻炼兴趣和意识的培养.比如,可以在教材中加入中国传统武术,中长跑、花样游泳等娱乐性和运动性结合较强的体育项目,引发学生体育激情.

2.3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方法是目的达成的重要保障,好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使高校体育能力教育工作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总结和反思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高校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和创新,不能拘泥于落后教学模式的枷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育本质上应是富于激情的,但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确实枯燥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打造激情课堂,点燃学生胸膛火焰.一旦学生敢于学习,爱上学习,高校体育课堂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比如,高效课堂可以采用体育多媒体情景教学法,在高校体育田径训练课中,体育老师在讲解田径运动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将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平世界纪录、北京奥运会上博尔特100米、200米破世界记录等令人激情澎湃、热血喷张的时刻做成教学视频课件,在上课的时候根据课堂内容的进程适时播放,从热身、准备、起跑、加速、奔跑、冲刺到撞线,采用慢镜头详细的讲解田径运动的技巧和比赛规则,直观的画面和狂热的现场气氛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此外,回放颁奖过程,并对运动员的战绩进行解说,增加同学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采用游戏互动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实践.

2.4丰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我国现行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体育课安排为每周两节,体育课堂开设时间一般为1~2年[4].总体上讲,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增强生理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加强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多多研究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建立课外体育俱乐部,通过适当的课外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锻炼等一些休闲有益的体育活动开展,让学生体会体育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如,可以鼓励学生开设课外足球社团.鼓励他们研究足球知识,并开展相对专业的课外足球比赛,甚至可以让学生据国别分组对抗,并现场模拟如中国世界杯巴西之战场景还原,在观看相关视频后,学生各就各位;速度快且有有裁判角色兴趣的学生当做裁判,负责吹哨罚牌;女生作为拉拉队;剩下学生可另行分组对抗或做观众团助阵,这样不但能够在现场将足球运动的整个环节模拟出来,生动形象的展示了该项运动,而且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这样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更甚至从此改变中国足球命运,不断的磨练,也许仅凭几个学生难成大业,但不屈精神和经验却可以向身边甚至后代传播,也许通过这种方式,总有一天中国男足的体育能力也会惊人提升,终将屹立于世界足坛之巅.

2.5大力推广体育选修课,创造良好校园体育环境

首先,高校内应大力推广体育选修课,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还是相对轻松地,如果教师不充分利用,加上部分学生自身惰性较强,容易造成学生青春黄金时间的虚度情况.大力开设选修课,课程内容相对较为轻松有趣,教学氛围无需太严肃,重视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总体上讲,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往往对体育的兴趣就会越浓厚,对于整体上对体育不甚了解的学生,该类课堂无疑是他们走进体育大门的金钥匙.在选修课堂中,脱离了专业课堂的紧张和枯燥,良好的形态和轻松的情绪更容易让学生领悟体育能力是.其次,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氛围会影响心理和行动,良好的高校体育环境,甚至能够把校外的体育爱好者吸引进来,更何况每天都受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学生.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强化学生的锻炼欲望,一方面,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地与相关运动器材、体育宣传栏、运动着装等[5].另一方面,体育环境还包括体育信息资料、体育活动组织的经常开展等等,通过一些列设备、形象、资料以及活动逐渐营造一个良好的、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长此以往,学生必能提升自身的体育能力.

2.6改革高校体育教育评价方法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大学体育评价中,往往以学生的理论、技术、达标等几方面综合审查,考试性质和考试模式相对单一,这种考试模式往往给学生带来较大压力,忙于复习、练习备考,很难有自觉研究体育和热爱体育的积极性[6].另外,由于考试不够全面,过分侧重动作标准性,忽略了体育能力的考核,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发现自己的体育个性和特长及体育能力,教师也对学生不甚了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就应在在理论考试环节联系实际体育现状和问题,针对性的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体育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在技术考试时,除达侧重技术规格要求外,还可以对相关技术的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口试,使高校学生既会做又会教、既会讲又会分析,有利于体育文化的长远传播.此外,在进行中国武术、女子健美操等项目的测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选项目,自编动作,自由发挥,刺激学生的创造性,使其体育经验促进体育再创造.

3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问题学生;尊重与沟通

在信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学校会采取分班的措施,将问题学生隔开,也有专门开办学校来“整治”问题学生的。事实上,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总是会采取消极的放任态度,而这样也就缺乏了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沟通与尊重。

一、霸道且强硬的“工读学校”

老师喜欢优等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这些孩子好管理,不会惹麻烦。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多数是指学习成绩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当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来讨论他们,各种影响因素被大家乐此不疲地挖掘着。于是专门“改造”问题学生的工读学校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是,这样的一些报道却将我们对工读学校的幻想默默粉碎,例如,2010年湖南长沙倍腾学校打死学生事件。又例如2013年11月,四川的10岁小学生因不守课堂纪律被罚写1000字检查时,却留下“老师我真的做不到”这样的遗言后,最终跳楼结束生命的悲剧。

面对这样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把问题学生至于何地?不是说,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吗?不是说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吗?不是说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的更有意义吗?不是说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尊重的问题吗?为什么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尊重却成为了被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们所忽略?为什么问题学生的梦想就那么不受重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听听问题学生们的心声呢?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与问题学生良好沟通呢?

二、最温暖的策略:沟通与尊重

工读学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误解,而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则是误解形成的根源。

(一)理解与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日本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极道鲜师》,里面所讲述的问题学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爱打架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困难的……一群十六七岁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整天不务正业,被学校视为污点,并单独划分成一个班级,任其自由发展。

我想,这也会是现今大多数学校分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原因之一。在台湾,这种问题学生集结的班级,也被称为――放牛班。

由于刻板印象,我们会直观地认为问题学生便是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到处惹事,只会为学校带来麻烦,他们所说的任何话都不值得被相信,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而且,在一件公认的错误事情上,当事人是一个优生和一个问题学生,作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首先将问题学生列为嫌疑对象。

影片里的山口久美子老师坚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班上的学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放弃了自我辩护的权利而说出“算了吧,反正就算我说不是我做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你们老师都是一个样!”这样的言语时,山口久美子老师依然真心地相信这自己的学生。

当看着对问题学生恶言恶语的老师们,她说:“不要轻视别人,将人用‘垃圾’来形容,这样的语言暴力又是许可的吗?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种老师,他们才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当看着一位父亲拒绝相信自己那典型的问题学生的儿子时,她说:“为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这样也算为人父母吗?难怪孩子会变成这样。从不曾正视过他,也不愿倾听孩子的话,到最后只会渐行渐远。你只是因为他违背你,而对他有成见。你到底怎么看孩子的?成绩优秀,运动全能,对父母惟命是从就好吗?”

其实,问题学生很希望被人理解,很希望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然而成人却用“异样”的眼光将他们拒之门外,才使他们逐渐变得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社会,甚至不敢相信自己。

(二)尊重是沟通的核心

在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被视为笨孩子、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曾经这样说,“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样的。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所以有时候的日子过得很不快乐。”“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讲话多了,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其中一个老师也这样对家长们说,“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钥匙,就容易沟通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烂的,你把它切掉,它还是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做得不够,至少,在现在看来,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们,还没有用一种平等的尊重态度来对待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也是一样。家长、老师以及优等生们,更愿意注重精英教育。试问,那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人,那个孩子愿意被抛弃被怀疑?

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应该是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而且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生;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教育更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不健全的社会、人生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威胁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学校教育也应意识到,遏制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个体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就是站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们平等沟通。

教育之道,留给教师的只有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但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用善意的、信任的、鼓励的眼光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们吧,因为他们也希望能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参考文献:

[1]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2]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

[3] 刘晓东.论成人也应向儿童学习――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5.10

[4] 苗雪红.人类学对儿童教育研究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6.7-8

第11篇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教学三体论(二)主导主体说(三)复合主体论(四)双主体论。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第12篇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对立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无视学生个体的心理、情感需求,没有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只是单纯而单向地传授知识与技能。这并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而友善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学生有着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与权利,整个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时刻进行着情感的沟通,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多向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自身被尊重与被认可,更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期待与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挖掘潜能,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挥。为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克服“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给他们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值得尊敬、值得爱戴、值得信赖、值得亲近和值得学习的人,同时还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及其情感和需要,重视他们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参与过程、合作过程、情感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体会到作为一个独立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只有处于和谐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之中,才能激起学生的快乐参与、主体参与,否则学生消极情绪占主导,不仅会降低教学参与度,还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与教学的低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为学生构建和谐而开放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能够呼吸到更多自由的空气,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1.微妙的情感互动。

情感是一种微妙的东西,情感参与的教学是快乐、轻松而自在的。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观的影响,教师将自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者,单纯地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成知识的单向传递,认为学生只要能够记住教师所讲的理论,遵照教师指令展开训练就是成功的体育教学。现代教学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这样更能为学生构建愉悦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主体参与。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包括对体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换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对教师的喜爱,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情感互动,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枯燥、繁重的训练,而是在师生之间进行愉悦而轻松的互动。

2.充足的自我空间。

事无巨细,凡事亲历亲为,将学生管得过严、过死,这样会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想,抹杀学生的个性,会让学生失去原来的天真活泼,失去个性,只会死记理论,模仿动作,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育目标。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活动中少一些“必须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多一些“你会怎么样,想想还能怎么样”。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第13篇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时得个高分,考个理想的学校,而更重要的是学数学为的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管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离不开数学我曾经给学生除了这样一道抢答题:说集市上一个卖梨的小贩大声的吆喝:“卖梨啦,卖梨啦,5块钱4斤。”正好一位阿姨打算买点梨,就过来挑梨,不多不少,整6斤,请问阿姨应付多少钱,同学们,谁先计算出来谁举手!有的学生赶紧拿纸、找笔,抓紧时间进行计算;有的学生抓耳挠腮,嘴里嘟嘟囔囔;可是也有个别学生眼珠转来转去,一动不动。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6斤应付7块5。”其他同学都很愕然,大部分学生刚刚算出了1斤多少钱,还没来得及乘以6呢!我很高兴的夸奖了那个学生一番,要求那个学生说出他是怎样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的?原来是这样,5块钱4斤,2斤就是2块5,6斤实际上是在4斤的基础上加上2斤,价钱也就是5块加上2块5,等于7块5。很多同学恍然大悟,看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跟课堂上的数学不完全一样啊!我趁机鼓励学生们,刚才那个同学只不过是将课堂上的数学活学活用啦,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注意观察生活,将课堂上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大家如果都带着纸和笔去做小买卖,那么可是要大大降低效率的啊!学生们听了以后,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纷纷要求我再出几道题练习一下数学思维,同时还将羡慕的眼光时不时的瞥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同学。

2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

2.1通过数学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天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工作,为了表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自作聪明的他就向老板说:“我还年轻,刚刚参加工作,还处于学徒阶段,就少要一点工资,请老板在我上班的第一天给我5角钱,然后以第一天平方的数字递增作为我的工资。”老板很痛快的答应啦!一个月后,老板给了这位年轻人几块钱,说:“这个月你做的很好,我就给你100倍的工资奖励你!”原来,5角钱就是0.5元,0.5的平方,0.5平方的平方……这样下去,工资会越来越少,年轻人一时的自作聪明反而被老板得利,主要原因在于没学好数学,所以大家一定要学好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会对照定位,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2通过生活中的初中数学问题,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14篇

小学语文除了包括教学生认识字、词、句的过程,也是其认知母语与培养热爱之情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得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地凸显出小学语文所具有的特点,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身体验文字、积极融入语文学习,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正面情感,增强其对语文知识的丰富性、社交性以及生活性的认知能力,培养其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此当作基础,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文章中的“摇、甩、摆”这几个动词,依次描写的是小鱼、黄牛以及燕子尾巴呈现出来的动作。对小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较难理解的地方,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扮演这几个角色,让其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摇尾巴,并让他们表演完之后派一名代表谈谈本组跟其他组的表演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便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实际意思,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这跟传统的灌输式课堂相比,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快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二、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做好保障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十分关键的。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自制力,好动多动是小孩儿的天性。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纪律问题。倘若无法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算教师讲课讲得非常好,也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凭借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觉得,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做到下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管理观念。很多教师觉得,良好的课堂纪律即学生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全都听从教师的安排,其实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纪律同样也包括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表达出来的,经过认真思考、讨论而知晓答案时的兴奋心情。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去表达这份情感,但是必须适可而止。第二,良好的纪律管理观要求学生自觉进行纪律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彼此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约束的观念,进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自身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近年来,教师队伍逐渐扩大,教学方式也不断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早就无法满足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不能继续把课堂变成简单的读写课堂,还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既然如此,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中,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对所有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得以提高第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用新颖的课堂导入来开课,如用一首歌曲进行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第二,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阅读完后,让一位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给其他学生听,这样学生不但觉得非常有趣,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课堂教学应将学生当作主体,教师所起的仅仅是解惑和引导作用。仍然将故事性文章作为例子,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进行提问,然后各自解答,而且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一个观点便是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将学生作为灌输对象,而教师却是唯一的课堂构建者,独自占据着语文课堂的话语权和评价权,再加上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身体与心灵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教师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导致教师没办法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学生对教师同样也是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心理,这样的话就很难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让自己变成学生们的大朋友;为学生开放课堂空间,赋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在思想与行动方面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同时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五、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导入

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要求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好这一点,笔者拟就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文化导入的原则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等谈几点认识。

一、文化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则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可行性、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要正确而恰当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人们不仅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语言的形式规则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规约的,是文化所能认可和接受的。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还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知道什么时候说,说什么,以何种方式说,恰到好处地同别人交往,不冒犯别人的忌讳等。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隐私上的表现是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强调隐私。如英美人不喜欢被问及个人年纪、收入、婚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而中国人把关心他人作为一种美德,对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等都主动表示关心,不关心反而是不友好的表现。因此在于外国人交际的时候对隐私应采取回避,否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甚至造成不愉快。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人怎能与该族人进行语言交流。高等学校的学生,已处于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在这个阶段应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并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原则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1996)认为,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焦急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有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有现象到本质。

3.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复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

遵守以上原则以及交际法教学原则,笔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共同仁参考。

1.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语言的构成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对词汇含义的解释和挖掘也必然能体现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次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

(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如cowboy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它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冒险传奇色彩。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三伏、三九等。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外一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联想意义。(3)词语在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龙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

(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湾(baygulfcreek,etc)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指的是美国文化的立国精神,即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机会均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们周围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观察西方人如何交际。通过多媒体手段,一方面其中精彩的片断和对白对学生学习外语是很好的教学示范,另一方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能使学生领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概貌打开了一叶天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书本文字所能提供的文化知识。例如,《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采用每一单元设一个主题的形式,而且提供了与之主题相对应的著名影片的节选片断,这些片断不仅包括日常琐事,而且将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资源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地道的英语,而且扩大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能力。

3.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跨文化交际的点滴体会,向全班做言简意赅的汇报。可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曾经或者将来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逐步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一种是分析原因的课堂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先叙述发生过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有学生选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然后于正确的答案做比较并展开讨论。一种是体验型的课堂活动。这种训练中使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教师指定学生一定的角色,有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文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视野不断的开阔、思维就会更加敏捷,对新文化的洞察力就会大大增强。这些方法通过外部文化的信息刺激,能够促使学习者内部产生变化,使学生不自觉地在交际中注意文化的差异。对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戚雨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