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学重点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中职《经济法基础知识》 教学策略 内容处理 教育技术
由王永吉、吴春一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经济法概述、经济法律关系、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破产法、合同法等。虽然要求为“基础”,但中职学校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点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视对教材中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的处理
《经济法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目的有:重点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为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教师应先熟悉福建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编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章会计法律制度、第二章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三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目的,确定必学和选学内容的重点章节。确定必学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因为本课程一共十四章必学内容就占了十二章。在对必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合同法”、“会计审计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作为重点章来学习。在对选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金融法律制度”一章进行重点学习。学生对以上这些重点章内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见这些章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经济法的重中之重。
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不断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教育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用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达到充实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中活动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及应用,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声、图、像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尤其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代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的不再仅仅是文字教材和教师的板书,还包括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的灵活生动的现代教学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通过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章节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结合电子教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第八章合同法第八节违约责任”时,教师不仅要把知识点制成幻灯片,还要补充更多民事活动中违约的案例,以文、声、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课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回答复习思考题(有的题目答案在教材中没讲完整)、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
三、重视对教材中“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的利用
在经济法的教材中,编者安排了一定量的“小资料”、“链接”和“想一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其的利用。“小资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对于“链接”知识,要把前面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新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至于“想一想”的知识,多数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相近概念(或问题)的理解。现就以“第八章合同法的第二节合同的订立”为例:在本节讲到“自然人”这一知识点时,编者就安排了一个“小资料”(其内容是: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分为三类: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指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三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旨在学生自己阅读或者在教师讲解后,对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深刻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委托人”时,编者设计了一个“链接”(其内容是:关于“法人和法人制度”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关于“委托人”请同学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经济行为”。),旨在学生通过这一链接,对“法人和法人制度”、“经济法律关系”、“委托人”、“经济行为”这四个概念有更到位的理解;在本节讲到合同订立的程序的“要约”时,编者安排了一个“想一想”(其内容是:想一想两对相关概念的区别:“要约”与“要约邀请”;“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旨在学生通过“想一想”的思考,找出这两对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信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考政治 时事政治 经济观点
在新课改继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政治教学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高考越来越高的能力要求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它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下面,我就2012年政治高考中涉及经济学知识的题目作简答评析,并简单谈谈我对于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经济学知识和观点这一问题的具体看法。
一、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选析
1.关于经济学知识的时事政治题
例1 (2012年江苏卷)2011年11月,为使更多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国家扶贫优惠政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不变价)()
A.1274元 B.2300元
C.3500元 D.4000元
解析:选B。本题是对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的考查,属于学生日常要注意收集和了解的知识。
2.关于经济学知识的基础题
例2 (2012年安徽卷)右图反映的是在商品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时,收入(M)变化引起A商品需求量(X)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①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增加
②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相应减少
③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增
④随着收入增加,A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递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收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基础,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在不断减少,所以B正确。
例3 (2012年安徽卷)读下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2011年某企业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比例和价值总量分别是()
A.50% 40万 B.80% 80万
C.100% 80万 D.200% 160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由4减少至2,说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了1倍,即100%。商品的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故选C。
二、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传授科学的经济学知识
日常教学要注意对学生经济学知识的传授,依据课本,适当拓展经济学知识供学生开阔视野。
1.经济学基础知识
要解答经济学的题目首先就要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说货币的起源、功能、发展,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劳动与经营等知识。要切记所有关于经济学知识的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而其中的“宗”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
2.适当拓展
除了要传授学生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之外,教师也要适当拓展这些基本知识。比如在学必修一《经济生活》中“投资的选择”时,就可以了解一下学生家庭里有没有炒股票或者买基金的投资行为,有没有贷款创业的行为等,进而可以由此展开延伸,可以讲述一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次贷危机;或者考虑存款利息的计算问题,比如说如果存的年数不一样,采用哪种方式和哪家银行对自己最有利等。这样可以在传授知识之外,向学生传递简单的投资知识和意识等,为培养新世纪需要的经济人才贡献力量。
三、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向学生传递多重经济观点
1.教学中注意多角度解读经济事件
多角度解读经济事件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深化其初步建立的经济学基础框架。比如就目前的房价问题,教师就可以拿到课堂上来供学生讨论,然后综合收集到的信息向学生多角度解读。比如从人民群众的角度,从政府的角度,从房地产商的角度,从中间投资者的角度(炒房的人),等等。
2.关注经济人物
各个行业都有处于其领域前列的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经济人物,从而增强自身的经济素养。比如可以让学生关注著名经济学者郎咸平教授,或者关注每年的CCTV年度经济人物等。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1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教材内容更新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与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不符,这也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教材内容过于死板,缺乏新鲜的知识概念,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是一样的课本,导致学生的学习差距较大,此外,我国计算机发展迅速,教材内容早已不能适应当下计算机的发展。出现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用于生活中,因为它早已落后于生活,同时,学生对于一成不能变的教学内容,毫无学习热情,如今,计算机已经被普及,而我们的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数是在和电脑交流,这对于学生而言,会认为课堂学习不如自己操作,进而导致课堂上学习效率低,可见,书本内容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1.2中职计算机教学条件尚需提高
计算机在教学设施上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正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不同,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我国计算机每年都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紧跟着科技发展的步伐,不管在硬件或是设备上,在不断的创新,这对中职学校而言,无外乎将会造成经济负担,但又为了培养人才,不得不进行适当设备更新,但设备是需要长时间更新、维护的,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压力。据调查,大多数学校反映,计算机教学需要较大的场地支持和资金投入,这也是影响计算机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
1.3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不足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尤其是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感兴趣,掌握知识也会更容易一些。相对于理论教学,也是使学生提高计算机能力的方式之一。但目前为止,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呈现出学生人数较多,实践机会较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及时得到锻炼,目前,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都能够符合要求,但进行实践操作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学的不足之处。
2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
中职教育多数是为国家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但根据目前形势发展,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单一,计算机设备落后,对学生能力发展造成阻碍,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认为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点作为出发点。
其一,创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既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结合所学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动脑思考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计算机教学形成一些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一般都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讲解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21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时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
其二,根据中职教学特点,实行课程整合。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意味着所学知识进入一个全新的层次,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但更多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综合素质,还是学习能力上,都要有所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只要求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要有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不需要达到某种高度,更多的是以实践性为宗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相应的技术培养,制定教学模式。
3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路径
第一,要确定计算机的未来发展目标。培养计算机人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社会,所以,培养计算机人才要依据本地的需求和发展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也要对上岗职工进行认证,这也是确保计算机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学生进入公司后,要尽快的适应周围环境,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本职工作,在此期间,是公司和学生自身相互适应的过程,所以,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对相关公司有简单的了解,为今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打下基础,这也是学生成为计算机人才的前提。
第二,实行统一性人才培养。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来制定计算机课程,才能实现人才统一培养,比如:网络管理,需要对交换机、服务器、线路连接有详细的了解和熟悉的操作程序,以及相关计算机证书,这不仅是公司聘用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未来想要成才的基本前提。
第三,增加教学设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进入公司的优势所在,反之,如果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有一定的阻碍影响,学校要想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则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所以,学校要增加教学设施,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有足够锻炼机会。
第四,优化课程教学。学生想要证明自身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去考取相关证书,当进入公司应聘时,也将会成为一个有力的条件,相关证书的考取,这也需要学校的努力,例如:在教材选取时,可以着重于证书考试的教材,使每名学生都能够考得证书认证,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计算机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并且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学改革也将越来越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总所周知,计算机教学改革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时间的推移,不断改革存在的不足,同时,也需要各相关教育部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徐英.研究性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2]钟冠卓.浅谈如何实现中专计算机高效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