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生婴儿护理方法范文

新生婴儿护理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生婴儿护理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生婴儿护理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疼痛;生命体征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124-03

由于新生儿年龄及身体发育情况不完全,在其桡动脉采血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往往导致凝血现象、血流速慢等。此外,在采血时新生儿会感到剧烈疼痛,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感知疼痛比婴儿及成年人更加强烈、弥漫和持久。疼痛刺激使新生儿产生显著的生理反映,长期反复的疼痛会对新生儿的行为发育及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生儿采血时应给予其对应的护理干预,来达到控制、减轻最终消除疼痛。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在疼痛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诊的320例新生儿,其中男新生儿210例,女新生儿110例,年龄2~14d,体重1.02~3.81kg,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桡动脉采血方式来采血,将全部新生儿进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为1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全部新生儿入选标准:(1)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窒息史等体征;(2)2天内使用过阵痛药或镇静药剂;(3)危重新生儿有机械通气者及对刺激无反应者;(4)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体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在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和环境护理干预。具体为:在操作结束15min后,整个过程中,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操作前与操作中对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及经皮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改善NICU的环境。降低NICU的噪音,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2)宣讲健康教育。增强医护人员对疼痛认识,强调疼痛给新生儿的影响严重程度,要求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尽量降低对新生儿的刺激;(3)治疗。取屈曲及包裹襁褓,提高新生儿的自我条件能力,降低由于各种操作所造成的疼痛;(4)抚摸。摇晃、按摩以及肌肤接触,可以减少多新生儿的触觉、运动感觉、前庭的刺激行为;(5)口服蔗糖水。操作前口服14%~22%蔗糖水4mL,反复操作时给予口服0.6~1.2mL持续口服;(6)非营养性吮吸(NNS)。NNS指在婴幼儿口中置于一安慰,来增加其吮吸动作,但并无母乳及其他液体吸入。

1.3评价指标

通过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对新生儿采血时进行疼痛评价,NFCS包括10项:挤眼;皱眉;张口;鼻唇沟加深;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颔颤动;嘴呈0型;伸舌。每一项占1分,共10分,其中≤5分为轻度痛,5~7分为中度痛,≥7分重度痛。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采用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与对照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评分分别为(2.69±1.68)分、(7.68±1.7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481,P

2.2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血氧饱和度变异率、呼吸变异率、心率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对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变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新生儿或早产儿在出生后即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他们会对有刺激伤害的信息进行传递、回应以致记忆。新生儿的血液基本分布于内脏和躯干,四肢分布比较少,有研究显示,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充盈度比较差,采用静脉采血方法,时间长、出血慢、易容易导致静脉血管破坏,为新生儿带来更多的疼痛感,此外,大量研究显示,医疗操作是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新生儿所处的重症监护病房,对新生儿的操作频繁。疼痛刺激会影响新生儿的生理、代谢水平及行为的紊乱,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特别是早产儿疼痛会影响其脑部的发育,造成继发性痛觉过敏或原发性痛觉过敏,进一步影响神经功能的重建。因此,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进行评价及有效采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的预后与成长发育有重要意义。有专家指出,新生儿疼痛时会出现面部表情(如伸舌、张口、挤眼等)异常,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感强烈,护理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显示,采用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其疼痛评分高达(7.68±1.76)分,说明常规护理方法效果不明显。有专家指出,心率变异是检测神经系统的调节情况,主要检测心脏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神经活动状况,借以诊疗神经系统病变。常规护理新生儿采血时心率变异率较高,数据显示,新生儿桡动脉穿刺前后的心率变异率(22.36±9.61)%,常规护理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及心率变异率效果不明显。

第2篇

【关键词】 营养支持护理;低血糖;危重症;新生儿

本次研究中选取92例合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危重症新生儿病例,对应用营养支持护理方式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92例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就诊的合并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危重症新生儿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新生儿中男26例,女20例;日龄1至16d,平均4.2d;体重1250g至2700g,平均1650g;足月产18例;早产28例;干预组新生儿中男25例,女21例;日龄1至15d,平均4.6d;体重1200g至2750g,平均1550g;足月产20例;早产26例。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护理,主要措施包括:在新生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危重症新生儿应该尽可能早的开始喂奶。对于出生4h没有明显症状的低血糖患儿,应该尽早采用经口方式适当喂一些糖水或者喂奶,使间隔时间进一步缩短,通常情况下为1-2h,并对血糖的浓度进行监测,如果没有发生新生儿出现呕吐及腹胀等喂养耐受性差情况时,可开始进行母乳喂养或实施混合喂养方案。早期喂养可以对低血糖现象进行有效纠正,但需根据每位新生儿的实际胎龄、具体吸吮能力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喂养。对于一些早产儿或吸吮吞咽能力相对较差的患儿应该考虑通过鼻饲方式对其进行喂养,奶量和浓度应该以不会在新生儿的胃内发生潴留或呕吐为宜[1]。对于足月新生儿、吸吮吞咽能力相对较好者,可以直接通过经口途径对其进行喂养。出现喂养耐受的患儿应该通常静脉途径对其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静脉营养支持可以使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得到充分保证,使机体内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得以维持,对新生儿机体免疫力的提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合理的静脉营养液通过匀速输注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2]。对两组新生儿症状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3 症状扭转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患儿的血糖水平改善幅度明显,达到或者已经接近正常水平,对原发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患儿的血糖水平有所改善,但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可以配合原发病的临床治疗;无效:患儿的血糖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善,对原发病的治疗无效或产生不利影响[3]。

1.4 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症状扭转效果 对照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为: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76.1%;治疗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为: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5%。两组新生儿症状扭转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胆汁淤积和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治疗组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胆汁淤积和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3%。两组新生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体 会

危重症新生儿通常情况下会合并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现象,对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入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此时如果营养供给情况不良甚至严重缺乏,就会使新生儿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随即动用已经储存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机体日常活动提供热能,使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对原发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4]。

br>

对危重新生儿的血糖水平进行常规动态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低血糖等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可使低血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使新生儿生活质量提高,对症营养支持,可以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陈锦秀,胡腊先.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营养支持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5):37-39.

[2] 董渭盈,陈敏.妊娠期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5):43-45.

第3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室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胎龄28~35周,出生时体重1.1~1.8kg。所有患儿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畸形,经临床诊断为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患儿。

2方法

治疗中使用由北京双鹤药业生产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物珂立苏作为治疗药剂,药品为冻干粉针剂,首次剂量70mg/kg。将患儿仰卧位置于辐射台上,吸净口鼻腔内分泌物。在无菌操作下行气管插管术,将药液抽至5mL注射器中,将与注射器相连的硅胶管通过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导管管端。分别采用俯卧、仰卧位、左侧卧和右侧卧四种不同的,每次各注入1/4药液。

3结果

应用PS患儿,1~2h之后,患儿和气喘的症状有所减轻,2h 后患者皮肤颜色转红润,血氧饱和度均上升至 90%以上。6h内吸气峰压下降,呼吸参数中氧浓度及MAP均出现下降。注入PS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一过性紫绀。

4护理方法

4.1 给药前护理 室内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55%~65%。从 4℃冰箱内取出后应置于暖箱中或手心温热 5min,使之接近患儿的体温。抽吸5mL 注射用水溶解珂立苏,待药物充分溶解后轻轻转动药瓶至呈均匀状态,不可剧烈摇动,避免产生大量气泡。入院后立即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纠正低体温、低血压、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情况,若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85%,即行氧疗或辅助呼吸治疗;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和血气分析监测1次;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气管插管,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以确保 PS 在肺内均匀分布。

4.2给药时护理 将患儿平卧于远红外抢救台,取正中位,使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4%。将准备好的PS通过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导管管端,分4次分别采取不同,每次1/4PS注入,在进行完一个的珂立苏注入之后,拔出吸痰管,采用复苏囊加压给氧3min,促使珂立苏在患儿肺部进行充分的扩散和吸收。注射时应防止注入速度过快,一般的速度为 20s/次,间隔为 3min;给药过快容易导致患儿气管堵塞或者呛咳,导致药物咳出。给药完毕后,应继续给与1ml空气,以免药液残留在密闭式吸痰管的给药通路内。一些患儿在给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血氧降低现象,给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患儿面色及胸部运动情况。防止出现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

4.3给药后的护理

4.3.1呼吸道管理 在用药前彻底给患儿翻身、叩背、吸痰,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通过气管插管注入珂立苏后,肺吸收需一定时间,为了使药液更好地在肺内分布吸收,发挥疗效,减少药液的浪费,除痰液阻塞外,应用PS后6~8h内尽可能避免翻身、叩背、吸痰。如吸痰过早会将肺内还未被吸收的珂立苏吸出,既浪费药物又达不到治疗效果;吸痰时间过晚又会使呼吸道受阻,影响患儿呼吸。吸痰时间可推迟至12~24h后,根据病情按需吸痰[2]。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吸痰时间为 10s/次,吸引压力为7~10kPa,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防止粘膜损伤及低氧血症的发生。吸痰前可先用0.9%氯化钠溶液加沐舒坦及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以预防喉头水肿,稀释痰液,再用吸痰管快速吸尽气管内的痰液,以确保气道通畅。

4.3.2预防感染 NRDS患儿多见于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免疫力差,病程长,各类护理、治疗操作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护理、治疗时动作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和过多的暴露。病室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用物专人专用,定时更换消毒。早产儿的珂立苏是直接气管内给药,侵入性操作者需戴手套、口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吸痰管、呼吸机管道。接触患儿前洗手,护理、治疗等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要求,根据患儿的情况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肺部感染,呼吸机管道要及时进行消毒,保证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4.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血糖、血压及心率变化,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防止因应用 PS 后肺顺应性迅速改善,肺泡扩张,肺血流增加,肺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而引起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警惕低血压、肺出血、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有无呼吸道梗阻症状,做好护理记录。密切监测体温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因 PS合成酶系统对寒冷、缺氧和酸中毒极为敏感,当 pH

4.3.3 营养支持 N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病情危重,机体消耗较大,胃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根据医嘱给予肠外高静脉营养。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应用输液泵 24h 均匀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