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

病理学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病理学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病理学的意义

第1篇

我们对新疆医科大学2009级口腔医学本科生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共计2个班,76人,多数学生未选修过循证医学。。尽管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仅有9.21%的学生每天利用网络学习约为1小时,这说明学生对医学网络资源的利用还很有限。尽管76.32%学生对循证医学有所了解,但是只有6.58%的学生认识到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研究的文献才最具有权威性,说明学生缺乏循证医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缺乏对循证医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故在遇到问题时还是以参考教科书和请教老师为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较少。多数学生在上网查阅资料时,选择百度、谷歌等一般搜索引擎的较多,而选择使用图书馆网络、PubMed、循证医学网站等的学生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①大学可供使用的网络资源有限,如计算机数量与学生总数不匹配;②医学生课业繁重,文献检索时间有限;③对循证医学不理解,缺乏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在进行实验教学前,要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和循证医学理念的先进性。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知识往往滞后,因此作为医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医学网站,如何有效地查阅相关文献,如何筛选证据,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训练,使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采用PBL教学方式,每6个学生为一组,教师协助学生提出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实施循证医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在涎腺肿瘤实验教学中,黏液表皮样癌病理诊断依据有哪些。根据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包括实验室的大体标本、HE切片、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学生检索后总结如下:涎腺的黏液表皮样癌在大、小涎腺均可发生,大体上表现为一个边界相对不清楚的肿物,显微镜下的特征正如其命名,有3种细胞包括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分化程度高者多表现为囊性变,黏液细胞所占比例高,分化程度低者多表现为实性,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比例高,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表现为主者,应该和鳞状细胞癌、腺泡细胞癌相鉴别。黏液表皮样癌位于黏膜下,与黏膜不相连,这也说明肿瘤并不是起源于黏膜的上皮细胞,而是起源于涎腺。作为恶性肿瘤,显微镜下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向周围组织呈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故边界不清楚。儿童的涎腺恶性肿瘤类型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

循证医学和PBL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思维,两者互相结合,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PBL教学模式是在一个问题之下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链接起来,知识的系统性好,同时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关,有益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活知识,不断思考,深入探讨,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具有较大优越性。

尽管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在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①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定期学习、更新知识,这对于不少理论教学和临床病理科分离的院校来讲,实在很难克服[2];②学生还没有临床经验,可能无法提出问题,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教师的协助和引导;③这样的教学法不适合大班授课,如果真正普及这样的教学法,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综上所述,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为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史永华美力班·吐尔逊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第2篇

    1病理学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

    病理学发展必须跟上医学发展的趋势,将基础医学研究和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针对肿瘤特定分子变异类型的靶向药物,如易瑞沙治疗EGFR基因突变及克唑替尼治疗ALK融合基因肺癌患者[4-5]等治疗手段的进展,也在要求临床医生不仅掌握临床诊疗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分子病理学诊断报告中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意义。由此可见病理学的“桥梁”学科的作用之大。对每一例肿瘤患者都必须根据具体特点,包括临床因素、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改变、甚至基因特征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些临床治疗需求也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病理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依据形态学对疾病的诊断,而且要深入到疾病的分子水平,将基础研究中的成果通过分子病理的诊断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后评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病理学,尤其是分子病理学的发展是转化医学理念具体实践的要求

    病理学从大体形态学的观察逐步深入研究到分子水平,分子病理学针对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措施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主张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临床医师对疾病的特点和进展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再由基础研究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提供临床实践建议,最后将基础科研成果转向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总体医疗水平。笔者在美国着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期间,亲身体会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优势;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临床医生、病理医生和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为完成一项临床课题彼此交流协作,多学科合作、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基于此模式,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及时高效地应用到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实践中检验基础研究的成果,一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其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将是巨大的,最终受益的将是患者。因此从我们医学生本科阶段起就应该培养他们严谨、积极、协作的工作和学习意识。

    3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生病理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方式进行形态学教学,较为枯燥抽象,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尝试进行以下变革:

    3.1病理课程数字化

    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组织和编写以转化医学为中心的病理教材、多媒体教案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教学研究和试点,深化和丰富转化医学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及教学医院的相关科室已经引入数字病理系统用于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将示教切片和相关大体标本采集为数字切片和照片并存放在数字病理系统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自由登录该系统的远程会诊模块,随时调阅和复习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医学生的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互动,将遇到的问题实时发送给任课教师来寻求帮助,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病理课程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病理教学由抽象向生动、由单纯理论学习向理论联系实践转变,逐步建立起转化医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这对于临床型的研究生教育尤为重要。

    3.2组建病理转化医学交流平台

    此平台可以提供传统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所涉及的常用技术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微量组织的显微捕获及核酸或蛋白提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及基因测序等),使医学生在熟悉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的同时,应用经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这些疾病的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对将来走向临床岗位能深入浅出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尤为重要。通过这种平台可以培养医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践(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一方面增加了医学生在学习病理课程时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学生提供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了解基础研究技术手段及研究现状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可通过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理论知识有所帮助。

    3.3转化医学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此平台接受医学生在寒暑假中的见习或实习。安排医学生参加一些相关临床基础转化实验实习,在学习传统病理形态学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学习临床病理诊断到分子病理诊断延伸所需的实验技能,了解分子病理诊断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作用等。医学生通过医学实践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理学不仅有疾病治疗前形态学的诊断,更有分子病理诊断,使其能理解病理诊断在临床治疗中“金标准”的指导意义。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可使医学生认识到转化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病理的转化医学教学平台,可以使医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的学习阶段中自觉树立转化医学理念,使医学生意识到医学知识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医学生不仅要知道疾病的起因,而且也要掌握疾病的转归,更要使临床医生的治疗为“循证医疗”、“有的放矢”的医疗,医学教育将变为以“医院”和“患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第3篇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方法; 病例讨论

病理学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到了只要飞连接作用。其对于疾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对于病理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其一,在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等分培养学生是其二。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自然不能单单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出于这样的考虑,因而将课堂病例讨论课融入了病理学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枯燥乏味的之感。始终以床病例为主线,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将他们独立、能动地学习精神和能力培养起来。实践证明,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病例的选择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

对于病例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有学生在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又要联系理论教学。最终选择病例的目的完善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还要尽量让病例能横穿整个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学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1]的学习过程。最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所以,选择的病例可以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当然还要与理论教学重点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几道临床病理思考题,以便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大纲在这方面也有规定的,要求每章都选2至3个比较典型的病例。这类病例都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收录在《课堂病例讨论资料汇编》之中。可以按照教学进程来提前让学生熟悉病例,并围绕这一指定的病例要求学生做相关分析研究工作,然后将相应的发言提纲写出来。

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讨论活动要分组进行,可根据班级人数做恰当的分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规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成员选一位代表来进行总结发言。之后可以再进行自由发言以作补充。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如果对某个小组代表发言有异议,教师鼓励其提出质疑。就以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内容为例,其中有一个典型病例,就是关于外伤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肺动脉栓塞,最终致死。那么,在讨论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血栓形成的部位是哪里?形成原因是什么?尸检时可能会发现哪些病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死亡原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视为正式的医生,自己去对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并给出依据,这样学生必然会深受感染,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讨论课堂的气氛较为活跃,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时候可以不用急着作出判断。可以让学生就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继续地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思路理清,同时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

三、临床病例分析作为病理学考核重要内容

对典型病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讨论之后,还应当把临床病例分析纳入考核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打下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的良好基础。以前的考试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居多。占比较小的是分析推理部分和临床与病理的联系方面。为了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机密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需要加大临床病例分析题的比重,30%左右的占比内容为最佳[2]。考核内容应当包括对临床病例的完整分析,还要有小的选择分析题。临床病理分析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整个疾病过程的宏观把握,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很好地结合了临床表现与病理知识。

四、课堂临床病例讨论课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临床病例讨论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助推力。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回答,必然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分析病例,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另外,就临床病例自身来说,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临床现象,因而具有神秘感[3]。学生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会积极运用所学病理学知识去分析临床表现,以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在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超出自己所学,为了使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迫使学生主动去图书馆或网络来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也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具备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工作,打好人际沟通交流的基础。最后,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病例讨论课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团队协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以学生目前知识储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查资料,最终汇总归纳出结果。所以,在讨论课中,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必然得到加强。

4、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高要求。首先,教师要选择病例、设计讨论题。病例的选择比较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因而要求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病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师还要认真准备,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可能提的难题。确定病例之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由此可见,教师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学习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课堂病例讨论融入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其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有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3): 181.

第4篇

关键词: 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病理学教学 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既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又获得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中的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重要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病理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1.病理学CAI课件的局限性。病理学从形态、机能和代谢三方面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了解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为机能和代谢的讲解作铺垫,机能和代谢依托形态得以更好地表明机理,使抽象的机理具体化。用PowerPoint、PhotoShop等工具制作出的CAI课件是一种二维空间模式,只能从某一个侧面观察形态结构及病理变化,难免会留下片面、静止的印象,哪怕是再典型的病变也只能反映整个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当讲到胃癌的时候,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都是胃癌的不同阶段,传统CAI课件无法将早晚期的病变连续起来。在讲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仍是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体现不了血流动力学的“动”,学生很难理解。

2.病理学实验的局限性。病理学教学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普通的医学院校没有开展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流式细胞术等,病理学实验以观察大体病理标本及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为主。由于有些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因此,标本及切片的获取也较困难。在实验中,以病变标本和切片为主,而正常标本和切片很少,学生难以通过比较法加深对病理学的认识,以及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巩固。另外,在病理学实验当中标本、切片、显微镜的损坏也较严重。

二、了解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一个虚拟现实的三维透视空间的技术,即在X、Y、Z轴上的空间动态的活动,三维动画使模型旋转多个角度,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相应的解剖位置和病理变化,可以弥补病理学教学的不足。

三、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1.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使三维病理学教学目标融为一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使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更易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和病理变化,如在讲到休克分期,即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休克难治期时,仅靠教材、课件上的文字、图谱和标本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也很费劲,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以使这几个期在课件上动态地演示,每个期血管内血流的特点非常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在讲到冠心病时,教师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用于CAI课件当中,学生能够立体地看到从正常心脏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的全过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轻松而生动地讲,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每堂课非常和谐。另外,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概念的理解是不够的,应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三维动画技术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知识,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很难代替的,这一点也是教师很容易忽视的。三维动画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愉悦的环境,本来很复杂的疾病,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很直观地得以体现,教师能腾出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风医德,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当中更加体现直观整体性。从微观角度来看,病理学是直观的形态体现,从宏观层面来讲,病理学又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每一种疾病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动态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直观,更具有真实感、准确感。如在讲到心肌梗死时,通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使心脏从正常形态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各类心肌梗死加以动态的演示,而传统的教育技术很难展示出来。心瓣膜病是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对正常瓣膜的形态及功能了解非常模糊,在讲到病理变化的时候更是理解不了,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正常心脏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病变后的形态、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展示得一目了然。

3.三维动画教育技术拥有病理学教学当中符合社会时代性。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医学教育目的。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推动力,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教师会更好地为学生提高服务,符合时代要求。

总之,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已给病理学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而根本的变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学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在病理课教学中做适当的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理论与实验、临床与理论联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属于医学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形态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已广泛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经过几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加上病理学教学内容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病理学教学巫待解决的问题。

1.1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病理图片以增加直观效果。以往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各种病理变化的形态特征只能利用有限的挂图或教师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描述,很多病理改变学生难以理解,印象不深,所以也会觉得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

现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不仅可以在讲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将相应的病理图片及正常图片展示给学生加以对比,对同一病变还可从不同角度搜集图片加以讲解,肉眼镜下各种病变充分展示,这样使学生对某种病变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使授课更加直观。多媒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能使学生脑、眼、耳并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具有新颖感,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2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很多理论课的课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而病理学教学内容繁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简洁的文字突出重点,节省了用粉笔板书的时间,增加图片以取代冗长的文字描述,从而加快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为课堂信息量增加提供条件。

1.3应用多媒体教学可提供学生复习和下载应用 由于应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加课堂有效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把时间尽可能用于听老师的讲解,不必担心遗漏记笔记。此外,教师可以把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练习等放到网站,学生可自由选择下载学习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完成作业。

1.4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相比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也存某些弊端。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量的扩大,教学节奏加快,如果多媒体课件应用过多,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使病理变化表现得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病变的发生发展的思考过程,这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基本功,要求教师在每堂课前必须花时间备课。而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旦准备妥当,教师讲授重复课的负担减轻,容易忽视备课,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在病理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使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适当的时机准确切人多媒体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等优点,而对于重点、难点必须要讲、要写,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观察病变的大标本和切片得到对病变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1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前准备

2.1.1利用多媒体打出包括实验内容、试验目的、观察方法的注意事项,条理清楚、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

2.1.2利用多媒体复习与本节实验课相关的病理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复习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本次实验课的内容。

2. 2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现病理变化以往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同样常采用挂图结合切片模型和手绘等教学手段讲述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但静止状态下的标本及组织切片缺乏动感,难以形象地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及多媒体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在学生面前呈现集声、色、动画、动态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材料,将那些抽象的、难懂的、微观的或宏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标本、切片的演示,将呆板、静态枯燥的形态学实验变为灵活、声像并茂、动态、生动的实验。

第6篇

1.1考试总分及各类型题目的得分情况:由表1可见,本次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2分,平均分(73.33±11.54);名词解释题满分30分,最高分30分,最低分13分,平均分(24.00±3.12);单项选择题满分40分,最高分40分,最低分16分,平均分(30.68±4.63);简答题满分30分,最高分27分,最低分8分,平均分(18.65±4.43)。

1.2正态性检验和频数分布:KS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为Z=1.231,P>0.05,表明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由成绩分布图1可见,407位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为40~44分2人,45~49分4人,50~54分20人,55~59分31人,60~64分41人,65~69分51人,70~74分73人,75~79分53人,80~84分60人,85~89分42人,90~94分21人,95~99分9人,学生成绩的拟合曲线呈现出典型的正态分布。

1.3试卷的质量

1.3.1效度:按照病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教师根据上课内容组织命题,构建完整的病理学试题库,教学秘书根据知识点的覆盖面从试题库中选择考题。选择题采用单项选择题(5个选项),主观题由教学组共同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进行复核,本试卷中每个题目均能反映一个知识点,该试卷具有很高的效度。

1.3.2难度P: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难度为0.733,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8、0.767(校正0.709)和0.622,名词解释题难度最小,简答题难度最大。

1.3.3区分度D: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566,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区分度分别为0.902、0.970和0.955,且各题型与试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的P值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1.3.4信度α:由表2可见,试卷总体信度为0.927,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信度分别为0.866、0.797和0.809。

2讨论

2.1试卷的一般情况: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第8版(李玉林主编)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老师按照授课内容构建病理学试题库,依据与以往试卷重复率不超过25%的要求从试题库中选题。该试卷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基本涵盖了授课主要内容。考试时间2h,学生基本能做到按时交卷,主要集中在考试结束前30min内,考试时间安排合理。

2.2学生成绩分布:单样本KS检验是检验实验数据的分布是不是符合一个理论的已知分布,结果显示,Z=1.231,P=0.096>0.05,结果表明考试成绩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此外,学生成绩分布图的拟合曲线也表明学生考试成绩呈典型正态分布。

2.3试卷的质量:本文从效度、难度、区分度和信度4个方面进行了试卷分析。效度即有效性,是指考试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能否有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本试卷的出题原则和改卷标准均显示其具有很高的效度。难度是试题的难易程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以得分率作为难度系数P,试题难则P值小,试题易则P值大,并以0.6~0.8较合适。

在本次试卷中,名词解释题(P=0.8)的难度较低,简答题(P=0.622)的难度较大,所有类型的题目以及试卷总体难度均在0.6~0.8,符合出卷要求。名词解释题属于记忆性的知识点,容易得到较高分数;简答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系临床、综合解析的能力,学生在该题型中得分较低,存在答题不够严密、逻辑性较差、抓不住重点等问题,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区分度D即题目的鉴别力,指考试试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以学生在某题上的得分与考试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作为该题区分度,优良的试题区分度一般在0.4~1.0。在本次试卷中,各题型和整卷的区分度较为优良,且各题型与试卷整体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各题型均能很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信度α是指考试试题的可信程度,表明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对于期末考试来说,α值在0.5以上即符合要求,本试卷的各类型题目和整卷的信度均在0.5以上,表示考试结果稳定、可靠。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试卷的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考试结果可信度高,说明试卷质量较高。

第7篇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 教学模式 改革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我校对病理学教授情况和授课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病理学实验课作为整个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演练场[1]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目的不但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要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连贯性教学。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与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病理学实验课作为考查课的形式设置,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际操作为辅。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于2012年引进了Motif显微数码互动系统[2,3]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观察疾病镜下病理学特点的过程中实现充分的互动,加强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实践操作,成绩结构由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0.1,其评定方法按照学生完成课上作图作业情况及课堂表现予以评定。实践操作考试的考核方法为识图答题,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播放幻灯片,考生在20分钟内完成10张镜下图片及大体标本图片的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作答。

(二)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堪忧

在长期的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认为病理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倦情绪。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的教学影片比较陈旧,授课内容及形式也比较保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该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学生及教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

这种教学效果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实验课的初衷,致使病理实验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病理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依据

(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需求

通过实验课程教学课堂秩序以及教学效果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可以认为目前的教学形式存在以下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第二,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程度不够,造成实验课程中学生难以消化全部理论知识。第三,学生与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第四,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考核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一些改进。

由于该课程自身就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等特征,学习理解中的困难是学习该课程的客观现实。所以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更形象的方式简化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一要提高学生与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成绩权重来诱导学生与教师提高对课程的重视,改变从前的错误看法。

二要丰富实验课程的内容,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内容更新颖。使课程内容可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

三要调整考核形式,增加平时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重视课程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

(三)新型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形式

我校积极应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病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而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首先,课程性质由原来的考察课改为考试课,将改革后的病理学实验课命名为:《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4],它是一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助以 PBL 教学、临床病例讨论和病理尸检观摩的课程。

显微形态学在我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考核方案:

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实验报告(20%)、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60%)(详见表1)。

各部分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最终按加权比例形成最终总成绩(X)。具体计算方法为:

X=实验报告成绩×0.2+平时成绩×0.2+期末考试成绩×0.6

课程总成绩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按该门课程不及格认定。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36分(60%),而总成绩达到60分,仍按不及格认定,无故缺勤4次(含4次)以上者本门课程计为0分。

考核内容的要求 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课上完成;要保证出勤率及保持课堂纪律;下课必须做好卫生值日工作;临床病例讨论。

(四)新型教学形式的设定依据

这次新型的教学形式的设定的针对性很强,其主要目标就是增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以及PBL教学形式的引入,使课堂的互动性更强,气氛更活跃。

在考核方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平时撰写报告与课堂表现的成绩权重,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新型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提高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调整,让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得到了重新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改变了原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态度,真正做到“授之予渔”。

同时,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以典型的病例为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显微形态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纳入了学生平时成绩,其中包括纪律、卫生等考核项目。武则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三)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完成病理学实验的大胆改革,在师资力量上我校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授课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参与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我们对改革前、后病理学期末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的病理学成绩及格率较改革前提高了10%,改革模式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基础医学生来说,病理学实验课乃是检验病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唯一场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的观察来认识疾病,我们还开设了病理尸检观摩板块,了解尸体解剖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跟踪和参与医疗事故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切片制作,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拓宽了视野,为今后培养临床工作者或者法医打下基础。

总之,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集理论与实践应用为一身的医学人才,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不断地更改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对医学前沿知识的了解。病理学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杰,张秉义,马思敏,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开创了形态实验教学新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

第8篇

组织学与病理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科目,组织学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够独自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或者是正常组织的观察,病理学要求学生在认识细胞形态的基础之上,对组织的代谢、正常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整个医学范围中,组织学作为病理学的基础,而病理学又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所以学好学两门学科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体中的很多组织和结构都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并且,学生在上课期间只是对组织进行单调的学习,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全然不知,这不仅仅使学生感觉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很多普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组织学和病理学在两个不同的学年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使,组织学已经淡忘很多,所以学生在进行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的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很好地理解。因此,目前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很大的弊端,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普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

对人才培养的依据就是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一般教学计划的落实是通过教学大纲体现出来的,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过程、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质量考核的整体归纳。新的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将两门分开学习的课程调整到一个学年,然后可以实施交叉式的课本教学和对照式的实验教学,两门课程同时开展,使学生在掌握组织学的基本形态之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病理学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牢固的掌握,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优化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内容

普专临床医学专业中最重视的两门课程就是病理学和组织学,主要是这两门课程与人体的细微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机体的微观形态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记忆和掌握,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比较差。针对在普专临床医学专业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可以对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两门课程中相似的部分进行重组,将原文中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除,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交叉,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够加快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进度,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3 合理展开实验教学

实验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有利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深化理论知识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组织学和病理学本身的特点,教师可以将组织学和病理学进行融合,将所学的基础课程与临床实验相结合,开展创新性、研究性以及验证性的实验。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学习组织学的“四大组织”时,可以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将实验内容与病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在显微镜下比较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的不同,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之间的差异,通过与同学进行探讨,加深对实践的认识,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4 注重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

学生的学习?x不开老师,尽可能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教学,并且学校还可以根据每年导师的教学情况对导师进行评估,对优秀者给予奖励,这样对促进导师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临床病理;见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52-02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肉眼及显微镜下改变以及疾病走向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临床病理见习则是医学生初次接触临床的最佳切入点[1]。基于这些,我们在暑期组织安排学生进入病理科进行临床病理见习。

现结合我们在学生见习过程中的教学要点和经验教训,提出一些带习体会,以期提高临床病理见习的教学水平。

一、具体实施步骤

1.参加对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病理科的容纳能力有限,我们采用自愿报名、择优选取的方式,从已学过病理学理论的大二临床本科学生中选出部分同学参加了暑期的病理科临床见习。

2.前期准备工作。要保证见习效果,充分的见习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对见习学生介绍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流程和详细步骤,与临床科室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交谈注意事项,等等。

3.正确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病理诊断医师与临床医师不同,大多不能直接见到患者,只能见到手术切除的大体标本与病理检查申请单。这时反映患者病史及手术所见情况的申请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现在很多临床医生并没有意识到申请单的重要意义,病理检查申请单的填写内容非常不规范,往往会对病理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通过对见习学生这一内容的训练,使他们了解病理申请单的填写对病理诊断的影响。当他们正式投身临床工作后,能够重视临床与病理的沟通,正确规范的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

4.熟悉病理制片过程。见习学生分组,先由相应的诊断组带教教师带领,从接收手术病理标本开始,观看取材,然后上脱水机脱水,再由技术组教师带领观看包埋、切片、染色,最后再由诊断组教师讲解显微镜下如何观察诊断。这样不但使学生直观了解了上课时使用的病理切片如何制作,也熟悉了临床病理科的整个工作流程,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了整个工作环节中的任何环节受到影响都有可能影响制片的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而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病理诊断的结果需要3~5个工作日才可以发出,而不是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或者临床医生所想象的很快就能出结果。

5.熟悉病理诊断工作。选择一些典型的、临床多见的疾病,比如食管癌、乳腺癌等,通过多头显微镜指导学生镜下读片并初步诊断,使学生明白如何对镜下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的热情并再次复习病理理论课的学习内容。

6.亲自动手制作切片。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对一些病变典型的大体标本进行取材,并包埋、切片、染色,然后在镜下观察,进一步理解大体标本的病变与镜下改变的一致性,训练正确的病理思维。

7.了解冰冻切片流程。在临床工作中,部分临床医师简单的认为冰冻切片可以快速的知晓病变性质从而滥用冰冻切片检查。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增加了病理诊断医师的诊断风险,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通过对冰冻切片操作步骤的观看,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冰冻切片在临床中的使用范围及意义。

8.参观免疫组化室与分子诊断实验室。现在分子病理学逐渐成为病理发展的热点及新方向。通过参观免疫组化室与分子诊断实验室,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了哪些疾病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明确诊断;选择这些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原则和意义;了解关于免疫组化的实际操作步骤。现在有部分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其中一些正需要借助一些病理技术开展,同时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以后对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动手能力要求也会有所提高,较早了解病理学的相关技术对他们日后的科研课题开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临床病理见习的一些体会

1.参加对象的选择。我们选择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参加见习,这部分学生通常对病理学相关的内容比较熟练,学习的自主性较好,能够达到较好的见习效果。

2.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临床病理见习,学生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可以亲身参与到临床病理诊断的日常工作中,不但可以了解临床病理诊断的一般操作流程,还可以理论联系实践,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上课时封存在玻璃缸中的病理标本在见习时可以带上手套仔细观察触摸,使相关理论印象更加深刻,亦可以看到与教科书上或实习课上有差别的一些病例,之前较为单一的内容也变得丰富了,很好地补充了学校内学习的不足,锻炼了学生运用整体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翻阅科室现存的专业书籍或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临床见习,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甚至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临床病理见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比如接待患者或家属、为其查询病理结果、学习怎样正确解释病理结果。同时与临床各科室医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比如询问病史、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也可以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

4.提高今后临床诊断水平,保证病理报告的质量。学生体会了病理科的活检流程后,进而可以对病理科前的一些工作做一些了解,明白标本在进入病理科前还可能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比如临床医师取材不到位或病理申请单填写不清影响病理诊断,甚至标本处理不当,如标记不清或标记错误、固定不及时或放错固定液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需要各临床科室共同协作才能确保病理诊断的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高度重视[2]。

作为临床专业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明白病理诊断对送检标本的要求、固定的方法和时间、冰冻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适用范围等,能使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5.教师从见习带教中收获颇多,实现教学相长。临床病理见习对学生来说上课时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而丰富,而对带教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变得更有挑战,不能简单的重复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将不同病例的临床资料转变为有规律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深入浅出的指导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病的临床病理诊断,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带教过程中,教师再次梳理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自身教学能力;同时必须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这也有利于见习带教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认识与提高的机会。

三、待改进的方面

1.时间有待改进。要求参加见习的学生很多,但病理科容纳量有限,为避免影响日常病理诊断工作,目前见习时间仅安排在暑期,有必要争取更多的见习时间,以便更多的学生能轮流到病理科见习。

2.与临床相关专业联合示教。临床病理诊断仅仅依靠学生所学的病理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与一些临床课程有机地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真正起到桥梁学科的作用,应该积极争取和相关科室教师联系,邀请多个临床科室的带教教师进行指导和介绍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3.组织有关人员编写见习手册。编写一本适合学生见习使用的工作手册,包括见习所含内容及注意事项,方便学生在有限的见习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综上,通过临床病理见习,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供了可靠的机会与途径;同时通过见习,学生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3],值得一直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吕自力,陈伟露,魏晶晶,等.临床病理诊断见习――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桥梁[J].教育教学论坛,2012,4(19):59-60.

[2]王岸柳,李光.研究生临床病理实习教学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1145.

[3]张淑红.临床病理见习教学要点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4):315.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pathological clinical novitiate teaching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HEN Xiao-li,HE Xin-rong

(Pathology Department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 637100,China)

第10篇

关键词:病理学 建构主义 多媒体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037-01

病理学在整个医学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学生了解疾病的启门学科。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学知识十分重要。由于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大量能够展示病变形态的高质量图片。虽然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已成功运用到了病理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弊端日渐显现。

1 目前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调整,基础医学教学任务逐渐加大,教学资源匮乏现象日益突出。而作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的病理学,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点,加之目前其它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尸检率低等现状,能运用于病理教学的素材、标本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当前病理学的教学仍然主要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已加入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但依然是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环境中,缺乏自主学习机会,因此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下降。这种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2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当代西方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学活动就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又着重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与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对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实现以“建构主义”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起到积极作用。

3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策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重要外部因素,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发展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适应性过程。所以在病理学教学实践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民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从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找出学生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而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或下载网络上已有的疾病发生发展模型及出现的相应病理变化,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动态直观中感受疾病的变化,改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病理学教学资源库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及方式。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民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比如,教学过程中适当设计引入一些病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引发兴趣的直接动力。学生经常把自己在某方面受到教师的鼓励视为一种成功,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并及时提出表扬和肯定,要避开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实施愉快教育。

3.2 教师要发挥个人特色

第11篇

目前,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影像学科的教学任务时,主要由两种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1]。本次研究选取当地某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两个班级,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影像学课程的学习,利用阶段测试和问卷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当地某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两个班级,开展案例教学法进行影像学课程的学习,利用阶段测试和问卷调查对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进行评估。

1.2教学内容

选用第七版《医学影像学》中的呼吸系统作为本次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1.3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均有同一教师进行授课。实验组学生使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法。

1.4案例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影像学呼吸系统的授课时,先进行章节内容的讲解,随后提供学生一个相关案例,要求学生互相讨论,结合书本知识和理论基础,进行病例分析[2]。教师则通过主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并在课堂上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例,依据大纲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具体案例:老年女患,64岁,喘憋胸痛一周,咳嗽咳痰三天为主诉入院。体格检查:胸部听诊有双肺散在干??音和哮鸣音。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治疗后一周进行复查。针对以上病例给学生提供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临床查体等资料,可以给予患者何种初步诊断。(2)该诊断的依据是什么,说明疾病病因。(3)该疾病具有的X线征象,为何使用X线检查。(4)该疾病的病生学改变,以及该病同病理学间的联系(5)该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1.5教学评估

1.5.1阶段测试

具体可以分为理论和阅片两部分测试。理论测试包括名解、填空、选择、简答,共50分;阅片要求学生根据病例进行相关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共50分。

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成绩和读片成绩,两者相加为总成绩。对两组学生的总成绩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1.5.2问卷调查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分析问题、思考、记忆归纳和联系临床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调查。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方面的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在医学影像学的课程教学中,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解决分析问题、思考、记忆归纳和联系临床等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3讨论

第12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123-03

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号召全国西医界学习中医,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一刻起,中西医结合至少承担了两个历史任务:一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应用于临床,治病救人;二是挖掘中医药宝库,发展中医学,并使之科学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责任,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单纯掌握中西医两套医疗方法去治病的一般医生,而且应该是对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认识范畴、逻辑方法、临床思维特点、科研方法等都有所洞识、有所发展、有所成就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方向培养的人才似乎没有很好的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业内和业外人士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似乎都不满意。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教育长期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改革。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环节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本文决定以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抛砖引玉,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

1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1.1结而不合: 结而不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的原因和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关。笔者查阅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培养目标,大体表述如下:“系统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西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西医处理临床疾病,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师资基本上就是由中医学专业和西医学专业的教师分别担任;教材基本是中医教材加西医教材的常规组合;各院校该专业的特色无非就是体现在中西医知识的比重上。因此,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而就是中医学或者是西医学教学体系的翻版。这样的教学体系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中医和西医各自的医学认识和医学实践,至于能不能够结合、怎么结合,以后完全看学生个人的造化。

1.2各自为政: 各自为政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后果之一。纵观中西医结合临床,大体西医辨病之后,中医辨证,然后各自用药,最后观察临床疗效,判断中医和西医共同治疗同一患者后是否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笔者以为,这种临床结合模式基本用不着中医和西医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只要懂西医和懂中医的两个人一合作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培养的人才如果在临床一直是从事这样的工作,恰恰说明了中西医间仅是合作,根本没有结合,基本上还是按照各自的医学实践去诊治。

1.3误读科学: 对科学的误读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严重后果。学生分别学习了中医和西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西医在临床上表现出的强大优势似乎与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生命有关。在“西医是科学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中医科学化似乎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理论、证候及方药的微观物质基础,实现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验证。这也成了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笔者以为该研究方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科学的误读,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又一现象。

什么是科学?科学并不就是指从物质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生命,它的真谛在于不断的实践,去伪存真,实现对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真理的追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由于西医课时不足,再加上中医先入为主,因此对西医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仅看到了研究西医的技术手段,没有学到西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科学过程。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学生,而应是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没有启发学生中西医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只是简单把两种医学体系填鸭给学生。当两种医学体系在“脑袋里打架”时,结而不合自然就成了必然现象。

2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2.1培养科学精神: 不可否认,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疾病、针灸的临床实践以及方药的作用机理阐述等。然而,中医学没有进步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的中医科学化任务没有完成,甚至几乎没有涉足该领域,中医里面依然是真真假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原因在于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认为:中西医临床结合治疗以及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释中医、中药就是在发展中医,就是在实现中医科学化。而实际上,中医科学化应是一条通过不断实践,实现对中医去伪存真,不断探索真理的一条艰辛之路。因此,中西医结合教育首要的改革方向应是通过课程教育重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科学精神。下面笔者以病理学发热的相关章节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按照常规的讲解模式,发热这一章节会让学生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及内生性致热愿的概念,熟悉发热的分期、发热时体温的调节机制及热代谢的特点,了解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改变。最后会告诉学生,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如果通过该章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笔者以为要利用一些实验,重点讲解对发热的认识过程,比如:为什么前列腺素E(PGE)是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什么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笔者在讲解后面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学生举了个前辈做过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蜥蜴的实验:

首先,实验分两组:一组给感染的蜥蜴解热药阿司匹林,另外一组给感染的蜥蜴安慰剂。结果显示:给阿司匹林的蜥蜴全部死亡,而给安慰剂组的蜥蜴仅是轻微感染。这个实验观察了抑制发热对感染的影响,阐述发热对机体抗感染的积极意义。

其次,实验分五组,分别把蜥蜴放到34℃、36℃、38℃、40℃及42℃的环境中去。结果显示:环境温度越高,蜥蜴的死亡率越低。由于蜥蜴是变温动物,这个实验通过升高蜥蜴的体温观察了发热对感染的影响,同样阐述发热对机体抗感染的积极意义。

随后,多中心通过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样,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的观点逐渐得到公认。如果一开始提出这个观点是唯心的,那么通过众多科学家正反两个方面、严密的逻辑论证最终把唯心的观点转变成了唯物的真理,并且明确指出这个真理还是相对的,继续接受质疑和检验。

笔者以为,这样的讲解才能告诉学生什么是科学精神。如果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材都能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写,增加重要论点得出的实践过程,那么学生就会用科学精神去审视中医,早晚会走上中医科学化的道路,去验证“辨证论治是不是美丽的谎言”、“中药是不是有如书上所述的功效”及“针灸的临床效果有多少是安慰剂效应”等,实现对中医的去伪存真。只有这样,中西医才实现了真正的结合,也只有这种结合才能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

2.2

2.2.1中西医各自医学体系的特点: 不可置否,中西医在认识生命和疾病上具有本质的差异。西医展现出的鲜明特色:用物质来了解人体,用物质的变化来衡量人体的健康状况。专业人士通常用“白箱法”来概括西医的这种研究模式。由于人体发生疾病的时候,往往都是很多处会同时发生物质变化,如果只是固定某一处物质变化加以研究和治疗,就会显得局限和机械。

中医展现出的鲜明特色:用系统比对和疗效反推的方式来认识生命和疾病。所谓系统比对就是指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结出的客观规律运用到人体身上(比如:阴阳、五行、气血),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也和自然界、人类社会相似,这是一种哲学思维模式。然后,通过四诊将客观观察到的疾病症状和体征用这些术语进行概括性描述,认识疾病的证候就此产生了。除了系统比对,中医的许多理论是通过临床疗效推求而出的。比如:经络理论就是基于针灸在临床表现出的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归经理论也是由于方药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特定效果而得出的。某些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可以化痰湿的症状,当再次用这些中药治好了某种病理状态后,就把这种病理状态称为痰湿证。专业人士通常用“黑箱法”来概括中医的这种研究模式。

2.2.2减少隔阂的教学模式: 两类不同的医学体系放在一起势必会相互排斥并产生隔阂,进而诱发“中医和西医根本就不能结合”的想法。这本是一个合理的现象,但如果这种情绪进一步蔓延,势必会危害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因此,减少隔阂、相互吸引,把中医和西医构建成矛盾双方可能是中西医结合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可能也就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下面笔者以病理学课程教学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⑴总论教学: 病理学总论部分系统概括了西医对疾病的理解。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动态平衡被打破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笔者认为,中西医对疾病的理解是的切入点之一。事实上,中西医对疾病的理解基本一致。笔者在讲解时作了相应的比较。比如:“动态平衡被打破”对应于中医的“阴阳失调”;“损失和抗损伤反应”对应于中医的“正邪相斗”。西医对病因的大体分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应于中医的“先天和后天、内因和外因”。西医认为,疾病的转归取决于“损伤和抗损伤的势力对比”,对应于中医的“正邪此消彼长”。两者对疾病理解的不同点仅限于:这些概念是不是用具体的物质来描述而已,这属于认识手段上的差异。而事实上,中西医采用各自的认识手段,最后实现了对疾病相同的认识。这也侧面证明了:不同的认识手段都可以用来探索客观真理。

⑵各论教学: 病理学各论主要涉及各个系统的疾病,重点在于讲述疾病的病理变化。笔者认为,目前的各论教学过于强调了疾病的某个状态,而弱化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可能会给学生留下西医对疾病的研究是局限的、静态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会与中医留给学生的系统性印象产生冲突。因此,动态、系统的讲解某个疾病可能是的又一个切入点。下面笔者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探索的总原则:从疾病的发生一直讲解到死亡。慢性支气管炎按照该原则讲解的线路如下: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死亡(抢救不及时);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衰竭-缺氧-机体的代偿反应-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静脉淤血、低排出量综合征-丧失劳动、自理能力-死亡。按照该线路图,笔者在讲解时,把呼吸衰竭、缺氧、机体代偿反应、失代偿等章节的内容调整到了呼吸系统疾病章节。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病理学教材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写,从而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可能有利于降低不同医学体系间的隔阂,并能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

⑶细节教学: 中西医的相通点还可能存在于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神经系统疾病章节谈到抑郁症,将临床使用有效的抗抑郁药用于小鼠后,可以减少强迫游泳试验中其静止不动的时间,那么就把小鼠强迫游泳试验中静止不动的行为称为“抑郁样行为”。这种认识模式和中医疗效反推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再如:发热章节里面谈到体温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这和中医的阴阳观念一致。这样的哲学思维模式如今也正广泛运用于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之中,这不也说明了系统比对的思维方式在西医的微观世界里其实也在运用。

3结语

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存在认识手段上的差异,但也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因此,如果把中医和西医放在一起,它们注定会成为矛盾双方。哲学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那么,中西医结合定会成为中医发展和西医发展的动力,这不仅可以促进中医科学化,还可以形成有中国特点的西医研究模式。为此,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应以维持这对矛盾为总体方向。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一方面,避免两者冲突,从而营造中西医结合的氛围;另一方面彰显各自的特色,培育可实现各自发展的可结合点,从而实现中西医真正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振瑞,李经纬,陈可冀.20世纪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史学考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1):1033-1037.

[2]黄李平,凌江红.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在西医高等院校的初步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3):273-274.

[3]王阶,许志仁.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4):245-246.

[4]刘建平,曹卉娟.从循证医学看国内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5-8.

[5]杨云松.中西医结合史论[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6]王炜,严火其.从库恩范式理论解读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3,24(9):55-56.

[7]聂优爱,陈利国.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之浅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80-382.

[8]陈可冀.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8-9.

[9]李致重.从科学的出发点、含义、分类看中医[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3-4.

[10]BernheimHA,KlugerMJ.FeverandantipyresisinthelizardDipsosaurusdorsalis[J].AmJPhysiol1976,231(1):198-203.

[11]KlugerMJ,RinglerDH,AnverMR.Feverandsurvival[J].Science1975,188(4184):166-168.

第13篇

【关键词】 球形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病理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92-02

医学部门研究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一般寄居在人体胃的幽门部,是引起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它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指出80%的胃溃疡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所感染[1]。根据调查得出HP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或者药物治疗以后会发生变形,一般为球形。球形HP具有完整的细胞膜状结构,并且还会带有鞭毛,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力,可以导致疾病的重复感染[2]。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旋杆菌进行补贴方式的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胃黏膜之间的关系,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均分为螺旋状HP伴随球形HP的观察组,与单纯球形HP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为(43±21)岁,且伴随泌酸型黏膜13例,胃窦型黏膜18例,小肠型黏膜19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为(38±25)岁,且伴随泌酸型黏膜11例,胃窦型黏膜23例,小肠型黏膜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黏膜类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HP进行检测的试剂盒主要是由北京世济公司所提供。银染色步骤为:将石蜡切片脱蜡至水,用蒸馏水洗过以后放入到染银液缸中,分别加入5ml与10ml的显影液粉1、2瓶中,和浸银液一起放置60℃温箱中助溶30min。将浸银液缸中的液体倾去后,使用蒸馏水清洗2次,把1、2瓶显影液中的液体混匀以后导入到浸银液缸中显影1.5min,将显影液倾去以后,使用蒸馏水洗过2次,进行脱水、透明、树胶封固。免疫SP方法为,将石蜡切片脱蜡至水,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修复,使用苏木精复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采用乙醇进行脱水,实施树胶进行封固。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包括每例标本的主要症状、内镜的改变以及取材部位,由两名专业的病例医师进行HE切片,对炎症类型、黏膜类型以及黏膜糜烂程度等病理指标进行重新认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使用t检验各组之间的比较;运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验,P>0.05,差异属于无统计学的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数据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螺旋状幽门旋杆菌伴随球形HP与单纯球形HP之间的病理学指标变化,见表1。

2.2 免疫SP的检测结果 在淡蓝色的背景当中HP菌体呈现出棕黄色,且外形分别为螺旋形与球形,包括了卷曲的螺旋状菌群,末端较细呈现成为直形或者为多角形,伴随着球形末端直形或者多角形,菌体的直径一般大于改良后的银染法;非螺旋状HP主要包括了球形与椭圆形球形菌群,一般情况下球形HP直径大约为螺旋形的1/2-1/3,并且主要分布在患者黏膜表面黏液中、小凹腺腔内,一部分附着在上皮细胞表面中,另一部分位于间质中如图2。

3 讨论

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溃疡的复发,随着病情的严重,它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现今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3]。组织学诊断幽门螺杆菌的优点为在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胃黏膜的病理学分析,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目前已成为检测HP感染的标准,在临床抗HP感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4]。虽然组织切片染色的方法比较多,但以W-S的银染色方法的效果最佳,细菌清晰度较高,易于辨认,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湛的技术。

HP免疫SP方法可以通过HP特异性的抗体检测组织中HP的抗原成分,阳性的着色在HP菌体之外,其他的HP菌体成分也会呈现出阳性着色,并且着色显示为棕褐色。本次调查研究中使用抗HP多克隆抗体在检测中发现,和苏木精复染以后的淡蓝色背景相比较,则极易于辨认与观察,比如胃黏膜表面以及小凹腺腔中的HP、上皮细胞内以及间质当中HP菌体、HP螺旋状形态以及球形变形HP,免疫SP染色以后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出HP在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感染状况。球形HP属于HP为抗逆生存而逐渐形成多形性的改变,临床中对于体外细胞的培养以及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球形HP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并且对抗生素不会产生敏感性,这可能是和HP感染的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以及流行传播具有密切的关系[5]。

本次调查研究中使用免疫SP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球形HP感染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螺旋状HP感染一般会伴随着球形HP感染,这表明了球形HP可以因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形,也可以单独的生存[6]。球形HP和HP的阴性者之间相比较,球形HP阳性者则出现的炎症程度、糜烂度以及间质淋巴细胞的数量出现显著性的增高,这表明了球形HP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致病力。由于球形HP对患者的黏膜上皮进行破坏而导致糜烂,患者的机体逐渐产生急性炎症。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球形的HP拥有较为完整的鞭毛、尿素酶以及vacA、cagC基因,拥有较为完整的胞壁,并且较低的尿素酶活性,较弱的细胞黏附力度,但侵袭力和正常的HP不存在差异性[7]。本次调查研究中,螺旋状HP伴球形HP感染炎症的重度为44%,与单纯球形HP对照组的4%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P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显示球形幽门螺杆菌的病理学特征和螺旋状HP形似,对患者的胃黏膜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但单纯球形HP感染的致病程度较弱。

参考文献

[1] 常艳萍,吴利先.幽门螺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03(25):42-85.

[2] 张春花.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2(15):52-67.

[3] 肖欣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2(25):52-83.

[4] 张冠成,金小晶.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3,04(05):73-81.

[5] 丁惠,林建银,刘君炎,陈月秀.球形与螺旋形幽门螺杆菌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05(03):23-64.

[6] 佘菲菲.幽门螺杆菌的球形变异及其特征和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05).

第14篇

【关键词】  Web技术;医学病理;教学;远程诊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大。在医院现代化医疗服务中,远程医学的广泛应用成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从广义上来说,远程医疗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为医学提供的服务和技术[1]。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护理、远程教学及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方面,从狭义上来讲,主要就是指远程医疗,包括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影像学、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

1 远程医学病理教学咨询系统研究

远程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分支就是远程病理会诊,是基于远程一些基础发展而来的。远程病理学主要指的是在异地之间进行的病理学分析和时间,主要包括病理学教育、病理会诊、学术交流及科研等,该活动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远程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完成的。

1.1 建立远程会诊互联网络

远程会诊互联网络的建立,其意义在于使病理会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逐步的消除了患者带着病理切片及病理往返与各大城市进行病理会诊的情况,同时也为读片讨论、开展学术交流及组织病理教学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果与互联网进行连接,还可以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国外医疗机构开展远程病理会诊的经验来看,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涵盖了:疑难病例会诊、读片讨论资料传输、术中冰冻切片会诊、大体标本图像传输及电镜超微结构图像传输等内容。

1.2 web病理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把医学专家常年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保存下来,需要建立数据库,而Web病理数据库的建立解决了这一问题。web病理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满足医院内部对各科室病例数据的查询,资源的共享也使得诊断的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应用于校园网的临床教学,使教学的质量大为提高。Web病理数据库主要的作用包括:病理资料的录入、各种病理资料打印、病理图文报告、分类统计、组织条件查询、远程病理会诊、共享免费的静态图片等服务。

2 Brower/Server模式和三层模型

一般医学病理系统主要采用传统的Client/Server(C/S)结构,该结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和Internet技术相结台使用,对于跨平台及开放性是难以实现的。Browser/Server(B/S)模型[2]是在C/S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层C/S结构,较C/S结构有难以逾越的优势:首先该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跨平台、开放式的操作系用,可以对多个程序服务器进行防卫;第二,系统的应用环境和它的开发环境是分离的,维护方便且费用低;第三,B/S结构使用标准的Internet Explorer、Notscape Navigator浏览器用作用户界面,操作非常简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医学病理教学咨询系统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Web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如下图所示:

Web客户端主要作用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达到用户对系统的访问[3]。用户首先登陆,然后开始对系统访问,当然这里对用户的权限有一定的限制。用户将编辑信息及操作要求传输到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数据返回到客户端。应用服务器主要的作用在于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约束登陆系统的用户权限。普通用户只能对一些信息进行查询,不能进行编辑;核心用户可以访问一些病例信息并向专家进行提问等,而专家用户则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图片的添加、回答用户提问等操作。数据库服务器主要作用是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和控制,从数据安全方面,要进行定期或实时的安全备份,对用户进行分组划分,创建角色,基于角色进行访问权限的控制。

3 设计目标

该系统的研发主要为为了适应用户的需要,把图像分析系统所采集到的病理图像及病人资料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分类传输到计算机网络中心的Web数据库服务器内[4]。通过计算机网络中心连接到各医院科室、专家门诊及校园网中,当然普通电话线也能进行连接,最终实现医院、科研单位、校园网等进行资源的共享。

4 功能模块划分

本文所提到的病理教学咨询系统主要是集中了咨询、教学、检索等综合性的医学病理信息系统。主要涵盖了八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模块、专家检索模块、分类统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病理教学模块、病理论坛模块、病理学网站链接模块及会员管理模块。

5 结束语

Web技术作为当前一种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平台方面占据着主导位置,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在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中对三层结构完全的应用,受技术上的难点阻碍,还不能完全体现三层结构的优势。在实际的应用中,突发性数据传输容易导致传输时路径拥堵,降低传输的效率。在门诊方面,响应速度比较慢,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远程病例系统所采用B/S设计结构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系统的编程、功能的完善、数据实时传输及网络安全等方面还要提高研究的力度。当然,远程医疗在实际应用中也越来越具有创造性,不但实现可数据的存储于传输、交互,还能对声音、图像及视频进行传输,达到资源的共享。由此可见Web技术在医学病理教学咨询系统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

参考文献

[1]陶瑜,李浩元,陶一鸣.谈远程病理教学及其技术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6).

[2]杨迎春,李冬梅.Browse/Server模式的社区医疗咨询系统的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08(10).

第15篇

关键词: 中医院校护理本科 病理生理学 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病理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项基础与临床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1]。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护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护理人才。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护理临床工作中常见病理过程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初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护理学的临床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2]。但是由于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归纳推理性,对于很多中医院校来说其教学时间有限,短时间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了实现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每一位病理生理学教师都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近几年在护理学专业讲授病理生理学的经历,谈谈增强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体会。

1.根据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

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并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且具有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发展潜力的高级护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时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又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后的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当前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普遍被压缩了,这就使很多病理生理学教师在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其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内容需要讲授、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学生要自学哪些内容;什么内容是应该掌握的、什么内容是应该了解的等。因此,在现有情况下,我们对教材的选择必须以够用为原则,以适应需要为教学重点,选择适合护理本科专业的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重新修订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大纲,体现护理本科专业的特点。病理生理学的总体知识点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三个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具有连贯性。在讲授总论即疾病概论时,学生初次接触病理生理学,因此,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举例法讲解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但应注意,此时学生只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对临床还很陌生,教师在联系临床的时候,应避免过于专业和单调。比如,在讲病因学中的发病原因时,生物性因素涉及病毒、细菌、真菌等,我们可以2013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为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病因,明确其是最常见的病因。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指的是在多种疾病中都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热,缺氧等都属于基本病理过程的内容,是后面各论学习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我们不仅要重点讲述,而且要讲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比如休克,休克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理过程,医护人员只有正确认识休克、掌握休克分期特点和各期表现,才能及早发现休克,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挽救病人生命。对于各论,即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它往往是前面基本病理知识的综合,所以在讲授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特点,并兼顾之前基本病理过程知识的复习,讲授速度可以加快。

2.注重病理生理学与护理学的联系、注重中医理论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新的结合。

病理生理学是护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由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学习的过渡,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难懂,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应如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病理生理学时,应当注重病理生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认识病情变化的本质和演变规律,从而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更好地协助医生工作。同时,鉴于中医院校本身的特点,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会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所以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中医基本理论与病理生理学理论新的结合。如在讲到休克这一基本病理过程时,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分成: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这三个时期,血压的变化情况往往是病人的主要体征,其次像尿量、患者的皮肤、患者的意识等症状和体征也会有所改变,这就强调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密切注意患者血压,注意患者其他体征、症状的变化等,从而将病理生理学的知识与护理工作联系起来,令学生切实感受到病理生理学对护理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认为休克属于“厥证”、“脱证”等范畴,我们在讲授休克时,可以对学生讲述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其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西医基本知识。

3.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合,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设备。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过多地注重传授病理生理学知识,多采用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手段。这一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病理生理学教师更多地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及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教师自身运用教法的能力而定。如讲授休克之前,可以先放几张临床上常见的休克图片,给学生以直观认识;接着讲到休克概念时,可以从人们对休克的最先认识再到微循环学说等讲起,复习微循环的组成及其意义,强调其功能变化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从而明确休克的概念。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促使学生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最终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此教学法体现出了很大的时空开放性,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在新知识认构过程中,可以有机地将课内外、校内外、直接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在问题解决中,学生综合各部分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建构起与此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炼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3]。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特点,可以在很多内容讲授过程中应用该教学法,比如肝性脑病。讲授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出示仿真病例及相关问题,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点与病例结合起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进入病理生理学的日常教学中。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最为广泛,在病理生理学的授课前,我们需要制作符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切记不能把过多的信息引入课件,避免课件内容多而繁杂,而导致学生理解力下降。BB网络教学平台现在已被很多学校应用,通过BB平台可以定向而有目标地对某个学生进行辅导,实时交流,实现因材施教。在我校的BB教学平台创建后,我们放入部分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其他功能如布置作业、在线练习等,有效增强了护理本科专业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增强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对于中医院校护理本科专业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来讲,我们需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专业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秋.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1):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