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第1篇

[关键词] 普高生;中专生;心理;差别;舞蹈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00-3

随着教育制度的抛进与改革,从事艺术之母——舞蹈这个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各大高校也频频扩招舞蹈专业生,从小学习舞蹈专业的中专生一部分进入歌舞团参加工作,而更多的人选择迈进高校继续学习。在普通高校中也有部分学生为了能继续进入大学学习,通过学习舞蹈专业参加艺考的方式进入大学,但对于现如今同在的各所高校中的中专生与普高生来说,中专生通过了几年的专业艺术的训练进入大学,已经有了很好的专业基础,相对于普高生他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很满足了呢?而对于仅仅学习了几个月就进行艺术考试的普高生来说,他们相对于中专生的基础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是不是就自此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呢?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展开了研讨。

一、调查统计

为了使调查尽可能的有更高的可信度,更全面的可比度和全面性,我们分别对西北民族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山西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西北师大舞蹈专业的学生、甘肃商学院舞蹈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部分调查分析与研究。这类高校中舞蹈专业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的普高生和专业生人数比例大致为3:4。从中可以看出许多高校内舞蹈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高生,舞蹈的普及在许多普通高中已有了较好的普及趋势。部分高校还从舞蹈专业中下设了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舞蹈学专业中普高生占据的比例较多,舞蹈表演专业中则中专生较多,这些无疑看出作为身心合一的舞蹈,受到学校、学生们的青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它的建设学习传播中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国内部分高校舞蹈专业中普高生有48%的学生是因为亲戚朋友的各种影响而选择舞蹈专业;52%则是因为喜爱舞蹈专业而选择舞蹈;对于从小学习舞蹈专业的中专生来说,有40%是喜爱舞蹈的;60%是受外界影响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舞蹈。但进入大学以后中专生约有33%的人主动参加早晚功的训练,普高生越有41%的人主动参加早晚功训练。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中专生占总人数的40%,而普高生则占总人数的53%。大学是个自主学习的地方,能否主动学习舞蹈专业知识是决定大学专业水平的关键,一部分普高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会让他们在四年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另一部分普高生因为基础差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专业水平不如中专生便放弃了对舞蹈的热爱。大部分进入大学的中专生由于进校时有着一定的基础经常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夸赞,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一部分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大学可以放松自己了。这些现象在各类大学舞蹈专业中均有出现,尤其专业水平上较为突出。

在就业上从某高校的已毕业的、将要毕业的学生中看出,就业趋向主要是四个方面:1.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2.专业团体演艺人员;3.企业单位;4.其他。而且从这些调查中看到就业的严峻性:2009年毕业人数50人就业85%,10毕业58人就业82.8%,11毕业50人就业82%。12毕业60人就业78%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学校该如何发展引发了思考。

二、中专生和普高生出现心理差异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中专生与普高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普高生会比中专生学习更为主动对舞蹈的热爱程度也相对较高,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中专生与普高生对舞蹈学习有不同的认识看法,以致影响到他们对舞蹈专业的学习态度。根据报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一)入学基础差异(专业与文化水平之差异)

文化:中专生一般在十二岁到十四岁进入中专学习舞蹈,中专类学校大部分是三年制到五年制,也就是说他们要在三年到五年里学习完普高生初中到高中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学习文化课的内容就会相对减少,由于每天要进行刻苦的专业训练,学生就很难再静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时间一长就会对文化课持有一种疲惫心理。这样中专生与普高生在文化成绩上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因而在中专生的心里就有了“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

专业:在中国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中,虽然已经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舞蹈专业在普通中小学还未能得到比较完善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可能通过业余学习接触过舞蹈这个专业,从而喜欢上舞蹈选择大学继续就读;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文化课相对较差,为了迈进理想的大学校门走近路参加考前舞蹈培训进入大学。不管是哪一种,他们的舞蹈专业水平和差距都是有目共睹的,中专生经通过三年到五年的规范训练大部分中专生已经解决了软度的问题,而普高生却只懂皮毛,基本上一切归零,从而出现了“重文化,轻专业”的现象。

同时迈进大学校门的普高生和中专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重文化轻专业还是轻文化重专业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都是有影响的。

(二)年龄的差异

第2篇

一、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

在幼儿舞蹈的启蒙阶段,幼儿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然而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幼儿觉得困难,要使幼儿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能跟老师进行愉快的合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幼儿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育。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学得快、也学得好。

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软开度训练,许多幼儿感到害怕。如能用儿歌结合舞蹈动作和舞蹈小组合的兴趣教学,使幼儿对舞蹈产生了学习舞蹈的激情,他们就会乐意与老师合作,努力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并落实在行动上,一切从兴趣出发,让幼儿从被动变为主动,培养意志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

二、幼儿学习舞蹈的模仿性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内容。幼儿学习舞蹈模仿的过程首先是进行舞蹈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模仿,幼儿可以学习舞蹈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幼儿知识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那种认为舞蹈无知识可学的看法是极其片面与错误的。还应看到,一段好的舞蹈音乐,一部好的幼儿舞蹈作品,就是一本好书,幼儿从中可以学到自然、人文、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更可以培养幼儿的表现创造能力。

幼儿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他们感兴趣的都要去学,学习的一种突出形式就是模仿。模仿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能力的最主要手段,他们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用双手向下按两下比作浸泡毛巾,两手握拳向相反方向转动比作拧毛巾,双手在两前绕圈比作洗脸;他们还喜欢模仿各类动物,如:小鸟飞,小鱼游,青蛙跳,小鸭走;又如学习骑马,刺杀,开炮等等。幼儿舞蹈活动中想象与联想所揭示的知识性内容就是模仿所提供的,因此在幼儿舞蹈中模仿性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三、创设环境让幼儿大胆表演

舞蹈的要义之一即自我表现,一堂课幼儿在老师的指挥下重复练习,哪怕一个小动作没做好,也要从头到尾练一遍,时间一长幼儿疲惫不堪。简单、反复的训练会使感情割裂,使人变得机械枯燥,如果留点时间给孩子自己来做一做、想一想,调整学习状态,促使幼儿大脑活跃、兴奋,经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有所选择地进练习,效果会更好。请一些幼儿来当小老师,让他们带领其他幼儿进行练习,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也可教其他幼儿 一些东西,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四、培养幼儿对舞蹈动作的想象力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幼儿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幼儿舞蹈《让座》,表现了小姐姐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故事,舞蹈中有让座、搀扶等细致的情节表演,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幼儿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而是通过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发自内心地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它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幼儿在学习表演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懂得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这些平时需要无数遍的说教才能使其明白的道理。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国旗国旗我爱你》,歌曲曲调节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再编配上幼儿感兴趣的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这抽象、深刻的教育内容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在幼儿边唱边跳的真切表演过程中完成了,此外通过舞蹈还能培养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尊敬师长的礼貌习惯及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等等。

舞蹈的想象力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曾言:“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幼儿舞蹈中他们可以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可以像机器人一样所向无敌,还可以与小星星打电话,在弯弯的月亮上荡秋千等等。这种想象既是幼儿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虚拟,幽默的重要手段。所以幼儿在想象过程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童幻性,是幼儿舞蹈艺术的特点。

第3篇

舞蹈与文化既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范畴,又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

1、舞蹈是文化的载体

舞蹈在文化内涵方面拥有语言艺术与形体艺术两大基本特征,而且舞蹈主要以形体艺术的无声语言表现其文化特征与风格特征,所以,形体艺术是舞蹈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形体艺术的历史要比语言艺术的历史更为久远,在人类语言尚未形成的时候,人类已经开始用简单的声音变化、手势语言、体态特征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初期的形体语言是信息交流和人类文明的最初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形体语言无法承载过多的信息量,其信息传输功能逐渐居于次要位置而被弱化。随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形体语言又一次焕发青春,以其独有的形体符号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殿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体系中,舞蹈拥有情感要素、韵律要素和造型要素。舞蹈的情感要素描述着舞蹈者与舞蹈主题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人类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对舞蹈、对自我的审视与描述。舞蹈的韵律要素自然要和音乐节奏、运动规律协调一致,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舞蹈在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三大本质特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信息。

2、文化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朵奇葩,记载着编舞者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思想意识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深度认识,可以说,舞蹈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艺术结晶,其中,编舞者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以及艺术创造力都能够对舞蹈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舞蹈生动诠释出编舞者对社会、对人生、对舞蹈的看法与体验,编舞者的个性化思想和艺术化创作使舞蹈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沉的思想内涵,从而赋予舞蹈生命和灵魂。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滋养着不同的舞蹈形式。以古典舞为例,古色古香的古典舞在欧洲大陆上一般都统称之为芭蕾舞,并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舞风格迥异的舞蹈特征。芭蕾舞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独特舞蹈形式,表演者绝大多数都是脚穿特制足尖舞鞋的女性,并且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以脚尖立地、身体笔直的形体姿态进行表演,所以,很多人喜欢把芭蕾舞叫做“脚尖舞”。芭蕾舞表演能够创作出亭亭玉立、风姿卓绝的舞台风格,究其原因主要是欧洲人开放的个性以及追求自然、浪漫、高雅的文化时尚,从而造就出芭蕾舞与众不同、别有洞天的艺术特色。

二、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有效策略

“现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实质就是揭示艺术作品中的身体形态、动作语言形态的形成和变迁与时代的风尚、文化的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舞蹈艺术中的文化意义”。

1、强化舞蹈文化教育,助力舞蹈技能学习

教师要看到舞蹈文化教育的强大辅助作用,提升学生对舞蹈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层次,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主动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悟和把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主体基础,使学生的高效舞蹈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了解舞蹈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动机后,就会对舞蹈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实现舞蹈创作情感的回归与再现,为即将进行的舞蹈学习做好情感准备、思想准备,从而使学生在舞蹈学习时实现与舞蹈创造者在情感、心理、思想、动机方面的高度一致,能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舞蹈创造者的创作激情、创作心理产生共鸣,并能够完美展现舞蹈创造者倾注在舞蹈中的诸多情感元素,实现舞蹈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全面推进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艺术成长。

2、创新舞蹈文化教材,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教师不但要强化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积极意识,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全面理解,还要创新舞蹈文化教材,为表现舞蹈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情感准备好充足的文字材料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保持舞蹈学习的“原汁原味”,为舞蹈教学课堂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创造条件。另外,教师还要实现舞蹈文化教材的先进化和时代化,将时代元素和科技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舞蹈创造者当时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并以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和表现舞蹈,既做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继承,也实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创新和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有效促进舞蹈教学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第4篇

在家长们看来,上舞蹈班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培养气质、增强审美能力等等,这是他们对舞蹈培训的最基本的需求和认识。在这个阶段,大多数的家长还无法预见到孩子接受了舞蹈培训之后,未来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走向,只是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为孩子报名舞蹈班。当孩子真正开始学习舞蹈,继而几年之后爱上了舞蹈,并从中体会到舞蹈带给她们的乐趣时,这时的很多家长却因孩子升初中学业繁重、多个特长班时间重叠等种种原因放弃了他们认为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舞蹈培训。那么,舞蹈培训就真如家长们认为的那样不重要么?我认为不是。我觉得少儿舞蹈培训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应当全社会普及并持续和全面发展。下面我具体谈谈对少儿舞蹈培训几点看法:

一、启蒙阶段舞蹈培训的持续发展

接受启蒙舞蹈培训的孩童大多都是幼儿,年龄在4-6周岁之间。在幼儿时期,舞蹈培训主要应该在软开度及兴趣培养上多下功夫。所谓的兴趣培养主要就是让孩子们对舞蹈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个了解和认识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多个生动活泼的小舞蹈组合来完成的,老师不必苛求孩子们手脚的位置是否准确,让她们喜欢舞蹈、爱跳舞蹈才是最重要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和肢体的表达能力,这就达到了兴趣培养的目的。与兴趣培养相比,幼儿的软开度训练似乎要略难一些,这个难度体现在老师与幼儿的沟通和耐心上,在这里,幼儿和老师将面对他们之间的第一次配合和考验。幼儿软开度训练,说白了就是压胯、压腿、压腰等等,需要老师辅助、幼儿配合的练习。在老师给幼儿压腿或者压胯的时候,幼儿往往因为承受疼痛的能力差,拒绝老师辅助甚至反抗大声哭闹,如果在幼儿启蒙阶段的舞蹈培训过程中能够顺利地完成兴趣培养和软开度训练这两大项,就意味着可以成功步入下一个阶段了,少儿舞蹈培训的持续和全面发展阶段。

二、少儿阶段舞蹈培训的持续和全面发展

1.少儿阶段舞蹈培训的全面发展

幼儿在经过了几年的舞蹈培训之后,逐步成长为少儿,也对舞蹈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和兴趣,在这个阶段,作为老师首先应考虑到的是少儿舞蹈培训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我将它大体笼统的分为两大部分,舞蹈表现力的发展和舞蹈动作规范性的发展。前不久我的班刚转来一个学生,在排练节目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舞蹈表现力非常好,情绪拿捏准确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舞蹈中,但在之后的基训课上,这个孩子却令我大跌眼镜,她几乎连最基本的站姿都站不准确。后来,我通过了解得知,这个孩子之前学习的学校演出机会多,因此练就了孩子“人来疯”的舞蹈表现力,而恰恰也正是因为演出机会多,荒疏了舞蹈基本功训练,导致孩子把杆站位撅屁股、腆肚子。此外,还有种情况是老师过分重视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基训课的训练,导致孩子们表情木讷,动作死板,双眼无神。以上这些,相信奋战在舞蹈培训第一线的教师们都曾遇到过,那么,如何解决“偏科”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学生从少儿阶段开始,就应循序渐进的将基训课引入深化,逐步渗透给学生动作的规范标准,另外,每堂课要专门有民族民间舞蹈的组合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舞蹈表现力。只有将这二者合一,既不失动作的规范性又有超强的舞蹈表现力,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算是全面发展的典范。

2.少儿阶段舞蹈培训的持续发展

舞蹈培训事业就如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哪一环节都不能懈怠偷懒,都必须倾注心血、用心思考,从启蒙教育到深入教育,从兴趣培养到全面发展,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过来,才能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就是一少儿舞蹈的持续发展。

第5篇

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思维与身体的协调发展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艺术中包含各种不同的动作,长期练习这些动作有助于学生思维与身体的协调发展。各种训练动作以及不同动作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在长期的锻炼过程中,可以改善学生的形体美,如果学生有不良的体态也可以得到较为及时的纠正。另外,舞蹈动作也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舞蹈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都将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总的来说,舞蹈艺术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学习舞蹈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与戏剧、美术、音乐等有着较多的共性,即对个人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极强。高校舞蹈教育更具专业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培养。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展开,其目的不仅在于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该阶段内的舞蹈训练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者,从而实现对我国舞蹈艺术的传承。

(三)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完善与发展

舞蹈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在品质的完善与发展。首先,舞蹈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高校开展的舞蹈教育通常是团体性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为了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学生需要遵守课堂纪律与其他人进行协同配合,从这一角度来说,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交际能力。其次,舞蹈动作的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舞蹈艺术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挫折,并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这就是说舞蹈教育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引导性作用,可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发展健康。舞蹈艺术是一种兼具综合性与复杂性的艺术,要想获得成就,学生需要加强学习与练习,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将得到极大的完善与提升。总的来说,舞蹈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是对学生内在品质的一种锻炼,只有拥有坚强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因此高校舞蹈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途径

(一)加强对舞蹈的正确认识

对舞蹈的错误认识阻碍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的顺利展开,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舞蹈艺术的形式就是歌伴舞,舞蹈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而舞蹈艺术主要是为了衬托音乐艺术,有些人甚至将广播体操也纳入到了舞蹈的范畴,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为了提升舞蹈教育的质量,必须要对这些错误思想加以纠正,从而营造出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它是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具有较高难度的形体动作,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兼具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教师与学生都要参与学习,从而明确什么是舞蹈,为舞蹈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当明确舞蹈的作用,了解舞蹈对自身能力、素质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够认同舞蹈教学,愿意学习舞蹈。

(二)提高舞蹈教师的能力素质

教师是推动舞蹈教学展开的关键因素,高校应当意识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聘请具有高素质的舞蹈教师,使其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因此提高舞蹈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高校开展舞蹈教学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当增加教师数量,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继而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以往并不受重视,因此课程教学并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教学仅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内容的枯燥使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舞蹈,更无法领会到舞蹈艺术的精髓,最终影响舞蹈教学的效果。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还应当组织教师参与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通过教师共同分享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舞蹈活动或者舞蹈比赛,从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比赛中教师也可以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完善教学工作。另外,高校还应当对教师的工作评价进行调整,定期对舞蹈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进行考核,将舞蹈教学质量与常规课程教学质量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评定与考核。

(三)促进舞蹈教学内容的丰富

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当前很多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课程并不完全相符,教学内容多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舞蹈动作的练习,导致现有的舞蹈课堂内容与结构与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不符合,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舞蹈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当前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学生所喜欢的舞蹈类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研究认为,现代舞、芭蕾舞等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舞蹈类型。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并不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和主要的内容,舞蹈教学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仅仅是为了达到标准学分而参与这类课程,这种情况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舞蹈的主动性。高校舞蹈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差异以及能动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与问询,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确定课题教学内容。

(四)充分发挥相关社团的作用

舞蹈教学应当渗透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当中,营造良好的舞蹈氛围,提升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舞蹈的作用,促进德育教育、审美教育等教育活动的展开。社团在普通高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舞蹈社团,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并可以定期排练舞蹈节目或者举办舞蹈类比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舞蹈。与课堂教学相比,社团活动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活动的安排与节目的练习均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教师几乎不参与到实质的活动中。题材的选择、情节的构思、舞蹈的编排等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化发展。另外,舞蹈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也能够渗透德育教育,舞蹈艺术是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情感的,学生在欣赏与学习舞蹈时能够切实感受到其中蕴藏的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内在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如《爱我中华》等舞蹈作品将爱国主义内涵融入其中,学生在进行舞蹈练习时,则会深刻领悟到其内在情感。

(五)优化舞蹈教育的课程设置

舞蹈教学要兼顾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学生外在形象的提升,普通高校所设置的舞蹈课程,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舞蹈家,而是以舞蹈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形体训练是舞蹈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因此这一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予以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形体训练,为后期舞蹈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挺拔性以及协调性,改善学生的体态与形象。舞蹈教育还应当同时设置欣赏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审美素质。优秀的舞蹈作品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与情感内涵,然而虽然学生可以在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上观看舞蹈节目,但是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在未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舞蹈的艺术性与内涵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介绍舞蹈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帮助他们对舞蹈的内涵进行解读,告知其解读的技巧,提升其艺术审美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艺体教育专业 创造性思维 必要性 方法

舞蹈是当今时代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许多基本功扎实的人可以十分优秀甚至完美的学习舞蹈,表演舞蹈,却不能自己独立的创造编排出一套全新的舞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归根结底,舞蹈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只有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的做一名好的舞者。由此可见,对艺体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仅仅教会他们如何跳舞,更要从创造性入手,使之能够掌握独立舞蹈、独立表演的能力。本文将从创造性思维对舞者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深入到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培养艺体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由于每个人的舞蹈天赋、成长环境、思想、性格、对舞蹈内涵的理解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创造性都是不一样的。创造性思维在舞蹈艺术中,体现在对已有的作品,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加工升华成另一个全新的作品,或者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入从生活或别处得到的灵感,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新舞蹈作品。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进行不同的再创作,从而得到不同的舞蹈作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就体现于此。舞蹈是一门艺术,不断的创作新作品是让艺术得以发扬的保障,因此,创造性思维对艺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吴晓邦老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先行者,也肯定了创造性思维对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她认为,艺体教育不能仅仅是机械化的身体重复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技术上,不能用死板的科班教学方法,而是要进行心灵的教育,要让学生的身体动作跟着心走。也就是说,在艺体教育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舞蹈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的适应这个行业,对学生今后的舞蹈职业发展更有利。由于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对舞蹈的创造水平也会成为他们就业发展的显著优势。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在高校艺体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水平上升。

二、高校艺体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不能缺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点是要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成为基础的条件,学生的人格应该被得到尊重,教师在学生做的好的方面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那种只是体现教师权威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体现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才是应该存在的形式。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且自主的环境里学习,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但是教师必须认识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它们对于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教师应该具有一颗博爱的心,充分给每个学生发挥的空间,即使学生的看法是存在问题的,也不要过于及时的提出否定的意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创新,去勇于表现自我,勇于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养成一种良好的探究习惯,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学生可以大胆开拓新思路,激起更大的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只是一种单纯的接受教师在讲台上灌输知识的容器,假如教师只是一味的凭着自己的想法教授知识,则做不到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学生很可能融入不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将被动接受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摄取知识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开发了智力,这样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艺体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强制性。艺体教育过程,在大家印象中的就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模式,所以教师需启发学生要有自己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激起了问题意识,及时提问,敢于创造,力争做一个具有创造性和独立人格的舞蹈人才。

3.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独创性、灵活性以及流畅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三大主要特点。流畅性是灵活性的基础,因此做到流畅是舞蹈学生的基本条件。具备了灵活性,才可以表现出独创性,而流畅和灵活都是为了独创打基础,独创性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的目的。三者是相互制约并且相互作用的,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既要具备流畅的创造性,也不能缺少灵活的创造性,这二者为独创的创造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艺体教育过程中,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就必须将三个特点结合,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加强舞蹈艺术实践教学

在现代的艺体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其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成为一名优秀舞蹈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在长期以来的艺体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舞蹈训练来实现学生在课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借助于这样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际表现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在艺术领域之中,其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如若仅仅是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方式来开展相关的艺术创造将会使得艺术的表现能力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在艺术领域中,对于创造力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需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舞蹈的教学应当注重于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挖掘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对固有的舞蹈形式进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得学生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难以突出自我,进而丧失其独立的艺术灵魂。就舞蹈艺术的正确培养方式来讲,应当是在适当的实践之中来引导学生对于舞蹈进行理解与开展创造,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创造性得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提出模仿训练的要求,但也要求学生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将练习实际进行拓展。就舞蹈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与示范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鼓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实践表现中来,对于舞蹈练习的开展应该注重于对其计划性与目的性的体现,从而给予学生更好地练习与发展环境。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高校学生的艺体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创造性的培养是其课程实践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表演形式、表演风格、表演技巧、舞蹈作品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为其技能与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在对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导过程中,舞蹈教师需要做到毫无保留,同时,对于学生的疑问之处做到及时地解答,实现学生能够在其发展的黄金阶段,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艺术素养进行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学校应当加强对自身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发展,实现对学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清.加大中职艺体教育力度,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9):19-20

[2]耿生旺.艺体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有效助推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1639

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舞蹈编排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尽管普通中小学尚没有专门设置舞蹈课程,但在实践中,丰富多彩的载歌载舞表演、天真活泼的少儿舞蹈,以及各种与此相关的竞赛和专题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成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小学录用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即兴创编作为对应聘者的重要考评项目。

在中小学的舞蹈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会跳,还要有一定的编导能力。因此,在学生积累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知识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编导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编创能力。

在我担任舞蹈教育工作的几年后,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谈几点浅薄的看法和建议。

一、遵循青少年舞蹈创编的原则

舞蹈创编的构思是客观生活通过人的头脑,经过加工后的再现。当编舞者找到了适当的体现形式――动作、姿势、造型等,就产生了舞蹈形象。青少年舞蹈创编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共性规律,又要遵循舞蹈创作个性特点。由于青少年身心特点决定了青少年舞蹈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所以青少年舞蹈创编要了解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观察青少年的生活,反映青少年的情趣,达到感染青少年与教育青少年的目的。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所接受,要克服和避免青少年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从而创作出使青少年感到亲切、易学、好记、愿意接受的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动作的编排

青少年的舞蹈动作不宜过多过难,要简明、形象、直观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寻找动作好像是最难得了,针对这一难点,一开始可以从队形变化入手,以求突破。起始阶段不能复杂,只要简单的直线、横线、斜线就可以。如此,在每次学完一个适于变化队形的组合后,都可以去做这样的练习,直到熟练把握,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既熟练了所学的动作,而且起到了强化训练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有了队形变化的练习之后,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时可以要求各个动作或句子的顺序发生变化,并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在不改变组合训练性的条件下,可将动作重组,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随着舞蹈知识的积累和舞蹈素质的提高,这时进行舞蹈动作元素的寻找、变化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而且思维的灵敏感也会得到很大的锻炼。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组合动作的创编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后,可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构思编排,以两个八拍节奏为基础,不断发展,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也可选择一首歌曲,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内容构思,再给予指导纠正,并让学生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编舞能力。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更大程度的解放开来,不再拘泥于课堂所教的知识,而对舞蹈的认识也更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从而使编排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另外,青少年舞蹈动作的创编可以从民族民间舞的动作中吸取营养,寻找适合青少年的舞蹈动作。也可以根据青少年的思想情感,生理特点把成人舞蹈的动作加以简炼,使其成为适合青少年跳的舞蹈动作。此外,从国内外民族民间舞、电影电视、杂志画报等中寻找适合青少年动作的素材,从中选择有青少年特点并且有代表性的反映时代气息的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也会创作出许多优美舞蹈来。这样的加工创作,动作就会新一些,效果也就会更好一些。

青少年舞蹈创编来源于青少年的生活。热爱学生、善于捕捉他们的情趣和心灵特点,才能获得创作的好素材。青少年舞蹈是演给青少年看的,也是青少年直接参加表演的,这一点十分的重要。因此,舞蹈的音乐、动作设计都要考虑到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将决定着舞蹈的成败。青少年舞蹈的题材要主题鲜明、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富有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青少年舞蹈录像观摩,选择各个不同风格、种类的舞蹈节目进行赏析,同时讲授了少儿舞蹈的特征、主题、选择、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内涵。还可以用少量的课时,让学生做简单的青少年集体舞的编创练习,将理解的东西表现出来。实践结果,大多数学生能把前面所学的编舞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小舞蹈里,基本上能做到主题鲜明、层次清楚、动作清晰,收到良好的效果。

律动的创编和选择音乐非常重要,音乐的节奏要鲜明,形象要突出。由音乐节奏激感,同时又把这种感情变为有规律的节奏动作称为律动。律动的训练能发展舞蹈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协调性和优美性,并引发对音乐的兴趣。有时是先有音乐再编动作;有时是有了动作再创编音乐。但动作总要与音乐密切结合。如果先有音乐,那么创编时必须将音乐反复唱熟,再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编排动作。反之,如果先有动作,那么就要依据准确有规律的连贯动作,确定主题,创编出符合动作特点和节奏的音乐来。律动可以是单一动作的反复,也可以有一定主题,在一首曲调中变换几个动作,并要求连贯起来。比如《骑马》前奏音乐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小牧民眼望辽阔的草原,骑上了马,音乐开始,马儿慢步出发,接着,越跑越快,回来时,马儿越跑越慢,最后走回家来。了解了音乐的主题内容之后,就可以根据内容创编出符合音乐主题的动作。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元素;融入;舞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48-01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来了传媒艺术的不断更新,然而新的传媒元素在很多领域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特别是“舞蹈”这种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在受到传媒界新的元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舞蹈不仅是在现代,应该说从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开始,它就以各种姿态问世。在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是唐朝飞天舞、西周巫舞和汉朝巴渝舞等;在现代有荧光舞和激光舞等。鉴于许多舞种的更新进步,所以在舞蹈的相关教学上也必须要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关于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的相关现状

(一)传统的舞蹈教学形式。在高校的教学课堂上仍处于较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体制上没有更新的方法。例如:某学校一舞蹈专业课上,教学老师用壮族的扁担舞为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授课老师基本是以照本宣科的模式进行教学,先进行书本知识讲解,再进行基本动作的授课,没就其重点和细节进行传授,致使学生接受起来显得似懂非懂,领悟不了其中所要呈现的精髓[1]。因此可以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透彻地领悟舞蹈所表现的意义,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舞蹈的教学观念落后。舞蹈教学内容没有科学性地提高,在这个新媒体元素领先的年代,舞蹈的形式在不断更新,但所学的相关内容却还停留在原地,不仅与现代元素不相符,也造成舞蹈的教育不符合社会的现实性[2]。

(三)关于加强弘扬舞蹈的精神。舞蹈精神未能渗透教学模式中。因为没有合理利用新的媒体元素授课,使得对舞蹈形式的解析不足,造成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度不够。

二、关于新媒体元素和舞蹈课堂结合的意义

(一)与舞蹈发展的规律相符。舞蹈,其发展历程很久远,是一种从古至今都不会衰竭的艺术,从其本身来讲,它所具有的魅力不言而喻,它代表的是生活中的点滴。在不同的年代,大家对舞蹈的看法就不一样。它谱写着当时年代的社会状态、结构和社会发展,并用很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二)关于舞蹈精神的传播。舞蹈能持之以恒地发展,其关键不仅在于舞蹈的形式,更重要是传播舞蹈的精神。在以往的舞蹈授课中,授课教师没能对舞蹈精神做明确阐释,故步自封;但在当代,进行舞蹈授课时则可以利用新的元素采用新的授课方式[3]。比如:通过观看视频先了解人文风情,再观看相关的舞蹈视频。因影音资料可给心灵带来渲染感或震撼感,使得观者能更深入其中,也就促进其能更好地掌握舞蹈要领,充分展示出舞蹈的精髓。

三、关于课堂中将新元素融入后的实践

(一)以新的传媒技术和新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就是新媒体元素。现今,有一些高校已经在专业课上引用了新媒体元素,如在专业授课时的相关设备:投影、电脑、影音器材、摄像设备及电视与光盘等等,它们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不但取代了传统授课模式,还将舞蹈的新的课堂环境搬进了教室,增加了学生的领悟力,提升了上课的进度和效果。新的授课形式和新思想的传播,不但可以打开学生眼界,也更有利于思路的拓展。以播放相关视频的形式来对教师不能展示的部分作完美诠释,因媒体播放器具有慢播功能,这样便使得在较难动作展示时可以看得很清楚明白,教师再就其进行诠释,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4]。

(二)舞蹈艺术利用新媒体元素的实践。舞蹈教学不单是教学生怎样学习舞蹈动作,侧重点在于学习后能进行各种舞蹈的创作和编排,如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会较难,但运用了新媒体元素授课后这就不再是问题了。学生在欣赏舞蹈视频的同时,对舞蹈知识和精神的传播起到了很好作用,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新媒介的编程功能可以对很多新的想法进行编排,有助于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5]。可以说所有艺术的根源都来自于舞蹈,它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这个对艺术追求较高的当今时代下,为了能更好地传承舞蹈艺术,更系统化教学舞蹈及提高舞蹈的进程,我们国家的舞蹈教学就需利用好新的媒体元素,亩更有效地推进其发展和革新,让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让我国的舞蹈艺术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文畅.新媒体元素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05):149-152.

[2]李晶晶.新媒体的舞蹈教学实践--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传媒,2016,(14):95-96.

[3]丁思文,彭钰.原生态花鼓灯的传承重要性与教学实践[J].滁州学报,2015,17(06):131-133.

[4]单丹.浅析高职院校音乐剧专业教学的重要元素-舞蹈[J].辽宁高职报,2005,7(05):132-133.

[5]邓宝妍.让舞蹈融入课堂,彰显音乐教学魅力[J].新课程导学,2014,(27):2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学习兴趣;缺失原因;对策建议

一、兴趣的定义和作用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兴趣可以丰富人的心理活动,推动着人去积极的行动,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习充满兴趣时,就会觉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浑身充满了力量;而对于一件事情没有兴趣的时候,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处于一种苦闷中。其次,兴趣对于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着重要意义。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能够快速的人情客观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因为充满兴起的时候,往往都是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层面,还锻炼了个人的观察能力。最后是兴趣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力量。面对一项工作时,饱含兴趣和没有兴趣,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能够激发起更多的潜能,帮助人创造性的完成当前的活动。

二、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舞蹈是一门身体的艺术,和一个人生理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年纪都在18岁上下,他们的骨骼发育已经基本成型,软度和柔韧性比较差,在训练过程中,一些有些难度的动作,确实会引起身体的疼痛,而教师对此没有充分的重视,只是一味的严加要求,致使学生渐渐地形成了抵触的心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到了舞蹈的学习兴趣。

2、心理因素

舞蹈是带有人主观目的性的一种特殊的身体的律动,其艺术特点略微带一些夸张。因为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舞蹈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同学,都对自己能不能学习这门课程产生了怀疑,更不敢想象自己做出那些舞蹈动作的神态,特别是一些男生,会产生一种害羞和抵触的心理。这都是对于舞蹈的错误认识,还没有去尝试,仅从自己的过去的旧观念出发,带着有色眼镜看舞蹈,继而产生了抵触,自然也就谈不到兴趣的激发。

3、环境因素

舞蹈教学对于教学环境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各种艺术教育的场所和器材进行了大量的修整和完善。但是具体到舞蹈教学来说,多数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还有所欠缺,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舞蹈教室中上课,有的学校甚至是男生女生混合在一起上课,态度上放不开,动作上也放不开,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对于舞蹈的兴趣。

4、教师因素

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同学们都喜欢业务能力突出,教学态度认真和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师。当前高校的舞蹈教师,大多和面前的同学们一样,走过这样一条道路:学习舞蹈一参加高考一进入舞蹈学院或舞蹈系一担任舞蹈教师,特别是舞蹈学院和综合大学舞蹈系毕业的教师,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内容,个人业务能力突出,但是在教学上却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不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建议和措施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舞蹈、感受舞蹈

多数同学在进入大学校门的之前,都没有接受过舞蹈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先从舞蹈鉴赏开始,让同学们欣赏一些国内外的经典舞蹈作品,特别是选取一些和同学们年纪相仿的舞蹈者表演的作品,他们可以跳的这么好,我们虽然不是舞蹈专业的同学,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样可以跳的惟妙惟肖。逐渐的培养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往往都经过了十几年的专业训练,在舞蹈身体素质上要远远强于学生,不能拿教师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同学们相比,特别是面对一些高难度动作时,可以适当的降低一下标准和要求,重在让学生亲身感受舞蹈,养成学习舞蹈的兴趣。倘若每一段舞蹈的学习,都有几个给学生带来巨大生理疼痛的高难度动作,学生们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学习兴趣也无从谈起。所以要从实际出发,先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正确认识,继而选择合适的作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主要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的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

2、采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像是前文中通过对一些经典作品欣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着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学生们进行舞蹈学习强大的支持力。比如可以多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亲身的体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们观看到与自己年龄、能力相近的学生们的成功表演,进而鼓励学生也完成类似难度的教学任务,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切忌挖苦、讽刺和不耐烦,而是耐心的予以指导,及时的予以肯定和鼓励,通过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帮助同学们培养起舞蹈学习的兴趣。

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学硬件设施,舞蹈教学的开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所以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国家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要求,在物质设施建设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完善舞蹈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拿舞蹈教室来说,没有专用的舞蹈教室,就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所倡导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所以首先要建设专用的舞蹈教室,只有学校重视了,教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才会认真的都入到学习中去。

4、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教学方法

1引言

作为我国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在塑造人格、提高审美等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儿童是我国的花朵,是我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更有效地健全我国少年儿童的人格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就必须要加强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所以,当前幼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就必须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地创新其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推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1未正确认识学前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学前舞蹈教育舞蹈教学中存在部分的幼儿园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并设置独立的舞蹈教学,且舞蹈教材也相对较为落后,幼师在开展儿童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仅在一些音乐游戏的活动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教学,而未真正地发挥出舞蹈教学的具体作用等问题。幼师在开展音乐游戏时,一般对儿童的动作具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这些动作的作用、内容及形式等在某些程度上与幼儿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有一定的关联,虽然幼师们在把握音乐的节奏、性质等属性进行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和节奏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想象力、记忆力及感受力等,但如果幼儿园过度地采用音乐游戏来代替儿童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就说明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2.2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儿童学前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且对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灵活的组织进而安排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们的全面发展[1]。但在当前我国儿童的学前教育中,部分幼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且教学模式也较为单一,在开展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时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满足当代小朋友们的需求。

2.3幼儿园舞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优秀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与幼儿园自身的舞蹈教育师资力量息息相关,幼儿舞蹈的创作、训练、辅导及演出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舞蹈老师的教育与指导。当前,虽然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幼儿园内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幼师们缺乏系统的舞蹈教育、缺乏专业的舞蹈教材及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化的教育知识,从而难以满足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2]。

3提高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

3.1幼师们在教学时要树立正确的舞蹈教学观念

虽然儿童的年纪较小,但幼师们在教学中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3]。同时,幼师们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从而有效地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此外,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也要加强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与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3.2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不断地提高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

学习兴趣也就是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它是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情绪状态。由于儿童的控制力较差,所以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有效提高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学习舞蹈的动力。此外,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也要采用较为简单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儿童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幼师在舞蹈教学时可以通过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肢解舞蹈动作,方便儿童更加容易理解记忆。

3.3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学教材

幼儿园在设计舞蹈教学课程时也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具有教育性及艺术性的舞蹈教学教材。另外,幼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也要结合班级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从结构到风格、从体裁到形式及从歌词到音乐等都合适的贴近儿童生活认识的教学内容[4]。同时,教师也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学生,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去学习舞蹈。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幼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要加强对幼儿审美心理、审美能力以及对舞蹈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加强对幼儿创造性及自主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更有效地完善儿童的人格、净化儿童的心灵及陶冶儿童的情操,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时去发现美、感受美。同时幼师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的教学时也要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幼儿们学习舞蹈的兴趣,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1-18.

[2]朱妍妍.论学前教育专业民族舞蹈创编与素质教育舞蹈推进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4,(13):225-226.

[3]田萍,田丰,熊金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选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71-73.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舞蹈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幼儿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幼儿园迫切需要具有唱、跳、说、弹、画等综合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舞蹈是主体教学内容之一。舞蹈技能是幼儿教师的第二教学语言,良好的舞蹈能力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舞蹈课程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根据笔者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加强专业教育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学习自觉性,渴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加强专业和课程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理解舞蹈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大部分学前教育学生来说,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舞蹈,个别的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舞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教师就要对舞蹈课程做好学习动员,全面介绍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要始终把幼儿舞蹈教学法的思想融汇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熟悉幼儿各阶段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掌握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在每个时期所表现的情感都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舞蹈是他们心理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学习舞蹈能够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塑造美好的心灵。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和激发舞蹈学习的动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走上各种岗位实施舞蹈艺术教育时,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幼儿舞蹈教学、创编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保持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利用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表演比赛,展示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高职学生理解能力强,善动脑爱提问,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大家共同探讨,使学生尽快明白动作要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舞蹈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强烈的自控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无法真正领悟到舞蹈艺术的真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动作和技巧,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在班级内树立几个典型,带动其他同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舞蹈训练中,他们大多能够忍耐疼痛,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下来。

2 增强学生信心

学前教育专业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舞蹈,且已基本处于成年阶段,对有难度的动作完成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对舞蹈训练课产生了恐惧感,出现一些消极应付甚至逃课的现象,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

信心是指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信心是学习的强大支持力,舞蹈技巧学习需要身体的协调能力、音乐节奏感的表现能力,教师要从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等要素方面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困难和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调整情绪,增强自制力。一是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白动作要领和关键点;二是树立典型,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对成绩突出的学生树立成标兵,带动其他同学迎头赶上;三是分组教学,肯定学生的付出,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成不同训练小组,采用优差(下转第67页)(上接第65页)组合,互帮共进;四是梯度教学,根据难易程度,对分解动作多次进行细化,循序渐进;五是开展兵教兵活动,对于一个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教练,利用课余时间练习。

3 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规范的、针对性强的舞蹈教材,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照搬艺术院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难度大,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特长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要深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处理,精选教学内容,编制适合本院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一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切实抓好形体训练,改善身体基本条件,掌握肢体语言的基本技巧,为舞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进行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及创编理论、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全面锻炼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为幼儿舞蹈的教学、创编做好充足的准备。三是针对舞蹈课程课时短、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时要抓重点抓关键环节。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民间舞之前,先让学生对该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开始训练。首先从简单的手位和脚位开始练习,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体态律动及代表性和典型性步伐,再选取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组合让他们进行实践,这样既能巩固舞蹈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审美水平,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4 提升职业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教学、表演创编能力,能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运用舞蹈教学手段,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只是单纯停留在了解舞蹈基础知识和一些简单的肢体练习上,实践课时少,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能简单了解学前教育工作,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舞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实践锻炼,舞蹈教学脱离实际,学生舞蹈职业能力不强。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会教、会演、会编的职业全才。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演练活动。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互动式教学,在体验模仿、协作性练习、小组展示、观摩互评、总结归纳等教学环节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参与探究,进行交互式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教学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通过成立学生社团,开展专题展示和评比活动,活跃校园生活,展示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及各种艺术实践,给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加深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舞蹈表现力等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唐胜利.紧围专业培养目标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J].黄河之声,2012(3).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Dance Teaching Practice

FEI Renying

(Art Department, 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4)

AbstractTraining and mining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dance teaching practice in normal colleges has become the world's main mode of educating cre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mainstream of education, the creative consciousn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Teachers should put training students' motive power and creative ideas of dance practicing at leading roles.

Key wordscreative; teaching; practice

舞蹈是一门高雅、严谨、实践技能丰富的艺术学科,需要支撑的技术含量高。它所涵盖的表演艺术范畴决定了它在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依托于丰富的理论构想,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依赖于实践来加以体现和完成。因此,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意识创新在舞蹈教育方面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就目前我国的艺术类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而言,舞蹈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多相继把职业取向定位于教育事业,承担着培养舞蹈人才的任务。学生是否具备意识创新、是否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激发创新意识将直接关系整个教学工作的成效。

中国舞蹈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积淀了丰富多姿的中国舞蹈文化。在高师舞蹈实践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地域间各种舞蹈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舞蹈教学受众者的不同表现特质进行教学上的阶段划分,以构筑丰富的背景教学理论,从而在继承传统舞蹈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艺术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寻找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和符合当代人个性化审美的艺术形式。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言,为了适应这一教育主流模式,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教学实践模式,在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自己独有的、独特的、有效的教学实践模式。

1 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创新

1.1 舞蹈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洞察并熟悉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原始素材常常是通过简凡的生活积淀而来,在采集这些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只有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系统科学的划分,同时加以艺术范畴的理解和熟悉,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从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素材里筛选出具有典型案例的原始素材加以实践创新,使得创作的主体意识在实践者的理论构想空间里得到良好的切入,然后在创作者的意识领域里形成独特的艺术视觉,使舞蹈教学实践活动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创作者的思维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从根本上赋予创作过程独特的审美认知。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贾作光先生说过:“你想要有一双舞蹈的眼睛,就必须把自己创作的视觉投入到细微的生活当中,用心去体验生活中每一个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将人物情感演化为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的作品”。在贾作光先生早起代表作中,他根据电影歌曲《渔光曲》创作了同名舞蹈,在创作初期,为了使作品素材和反映的主题更加贴近原型生活,他深入到偏僻边远的渔村体验渔民凄苦贫寒的底层生活,了解渔民的生活背景,触目到抗战时期沦陷的国土,联系到自己悲惨的童年,联想到那些千千万万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孩子创作了舞蹈《渔光曲》。作品在演绎过程中,那凄婉的歌曲旋律使他找到了渔民真实的情感内涵,产生了和众的共鸣。出场时,浓浓的愁绪现于面部,深情凝视的形体、赤着脚喘着气、吃力拖着的一条破渔船,整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形体都浓缩在拉船、撒网、捕鱼等舞蹈素材中,以鲜明的形象动作表现了渔民的原型生活状态和悲凉凄惨生活境况。

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者在教学理论架构上要积极通过生活的透察,使创作思想不断得到丰厚、从宽泛的生活视角提炼、凝结出好的作品,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种态度和表现形式。

1.2 高校舞蹈教学创新思维中的时代精神

创新是名族之魂,创新来源于时展的积极效应和时代背景。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在不同时代所出现的作品都有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时代创新精神的凝结。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要想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没有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精神是很难被大众接受的。那些来源于生活,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舞蹈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喜爱,最根本原因是这些作品的舞蹈内涵贴近人民的生活,从审美视觉上符合人民对舞蹈的审美追求和意愿。对于从事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敢于将视觉切入到实际生活的范畴,把教学理念加以创新、提炼和升华。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把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与时展的主题进行有机切合,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使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得到突破,既保留了舞蹈艺术传统的渊源特性,又能将各民族所具有的地域风情、语言文化、生活习性、审美情趣等文化差别和时展的大格局有机融合,只有将这些符合时代特征的融合与教学实践活动紧紧相扣,才能反映出舞蹈艺术所具有的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风貌,才能真正创作出众多符合人民意愿的优秀作品,培养出一批批适应人民需求和顺应时代潮流的舞蹈人才。

在当代,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同和喜爱,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把创新思维定位于时代精神的脉搏上,把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意识创新能力纳入到教学实践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舞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驾驭舞蹈艺术范畴中的表演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激情,才能从根本上创作出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2 舞蹈结构编排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创新

2.1 舞蹈结构编排的教学创新

生活动作的提炼和古今中外的“舞蹈素材”是舞蹈结构编排的两个重要来源。要使得这些素材在舞蹈编排结构中得到借鉴和运用,就必须根据舞蹈编排的内容、任务需要以及表现手法去提炼雕琢。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上,首先要明白表现人物感情和性格的方向如何定位,然后以舞蹈设计的结构为主线设计出舞蹈中表现人物性格、心情、台词等元素,创作者再沿着这一结构的中心主线去对作品的脉搏细节进行动作结构的雕琢和提炼。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师范舞蹈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舞蹈结构编排教学实践实践活动中,要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舞蹈结构编导环节必须融入“角色”这一概念,让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身上鲜活起来。在深入“角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炼出情景交融的舞蹈艺术形象。

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上,意识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动作典型性的创新、舞蹈“意境”的创新、舞蹈表现主题的创新、舞蹈语言环境的创新等要素。就动作的典型性而言,并不是越宽越好,而是个性越强越好。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动作的典型性要具备突出的艺术性格;二是动作的典型性要有明晰的情感表现。舞蹈结构在编排过程中,舞蹈动作的设计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感情,对于民族舞而言,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法各异,在结构编导过程还要性格分明,充分以角色的个性来塑造和展现名族的独特风采。

2.2 舞蹈编排意境及主题动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把握

把舞蹈结构中的人物、作品、时代背景融合一体进行实践创新,通过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处于当时背景之下的心境、情感状态,并将其化为创作源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处于联想与想象之中。因此,在舞蹈作品的结构创新方面,要注重舞蹈“意境”和舞蹈主题动作上的创新。舞蹈的编排形式和动作结构其实不在于“繁琐”与“简单,能充分突出和表达舞蹈的内涵和意境就好。作品的立意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对舞蹈作品中“意境”的把握以及对舞蹈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否有创新的艺术构想。你的主题思想表达是否有创新、作品的表现结构是否情景交融统一、“意境”是否符合舞蹈作品编排的中心大局这三个方面决定了舞蹈作品编排是否成功。“立于大而小于细”,在舞蹈编排的形象主题动作上,要围绕舞蹈编排的结构动作去考虑和塑造作品中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结构是作品的核心要素,清晰明确的结构方式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让作品有脉络清晰的逻辑关系。受地区间影响,各民族舞蹈所表现的结构性主题动作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也脱离不了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动作,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典型性代表动作一旦成为舞蹈作品中的“舞蹈语言”,就会在编排结构上使作品上升到“意思创新”的高度而得到贯穿,也才能使作品真正富有时代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3 舞蹈语言在舞蹈艺术作品中的创新意义

德国现代舞蹈家玛莉・魏格曼曾经说过:“舞蹈语言原本就是表现人们现实生活与内心情感活生生的语言”。在某种意义上,对舞蹈艺术的自我把握首先是一种舞蹈语言的创新。舞蹈之所以为艺术,正在于它展示内心世界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流动性,对舞蹈艺术的创新需要心灵上的悟性,这种悟性是对舞蹈语言的一种把握。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更需要具有时代色彩的精神生活,舞蹈艺术也要随着时代脉搏的跳动,用最美的舞蹈语言,给人以最美的享受空间。舞蹈语言来源于实际生活,民族区域、民族类别的不同,导致各民族舞蹈语言的特色各不相同,构成了舞蹈语言的舞蹈动作、姿态在形态、节奏、动律和结构方面的差异。比如,各地区的民间舞,它是民族生活文化的特殊反映形式,与民族和地区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等有着多位关联。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民间舞,如:维吾尔族的民间舞、东北秧歌、瑶族铜鼓舞、傣族孔雀舞、云南花灯舞、苗族芦笙舞等等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和民族风韵,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在表现手法上均有自己民族的语言环境。在高等师范学院舞蹈作品创作活动中,创作者和受众者只有充分去体验各民族自身的生活动态、才可创作出拨动观众情弦、打动人物内心的具有震撼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样的舞蹈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3.1 舞蹈语言创新在生活中的感悟

舞蹈语言的创新也必须从生活中去感悟。一个好的舞蹈构思和舞蹈结构,是通过鲜明、生动、准确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作品内容、形象、情感,所以舞蹈语言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说舞蹈演员对作品必须有自己来源于生活的独特感悟是艺术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或者确切地说是表演家自身艺术生命组成的活力因素,那么就有必要探讨感悟在表演中产生的条件。首先,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也是源于生活,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1)在一些优秀作品上,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平凡的生活素材,编排演绎出经典之作。这就有赖于我们对生活和舞蹈艺术的感悟。例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既以美丽的孔雀为原形,直观形象的动作,细腻纯真的情感塑造了一个美丽孔雀的舞蹈形象,以形感人、以情动人。因此,舞蹈语言艺术有着广阔的开拓空间,而如何驾驭舞蹈语言艺术,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舞者对舞蹈美学的理解和修养。(2)为了对创作提供可取的创作思路及有意义的创意启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采取观摩学习和借鉴其它艺术形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丰富自身的舞蹈语言。(3)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继承传统舞蹈的加工整理、改编革新、借鉴创新等三个原则,从而丰富和充实我们的舞蹈艺术这作品的创作。我们的教学工作者要用专业眼光观察、体验、研究和了解创作对象的生活特征和性格特征,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节奏、动律,塑造动态捕捉,这是创造舞蹈语汇的源泉,同时学习借鉴外来舞蹈文化,学会灵活变通运用。“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是学习舞蹈语言、继承和借鉴优秀作品的关键。舞蹈语言是从生活动作中提炼而成的舞台形象,因此,舞蹈语言所具备的共性和个性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情感特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热爱生活、感受情感变化是创作中的表现手段,会带给观众真实准确的舞台形象。

3.2 舞蹈语言创新的意蕴

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所体现的情感倾向,以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跌宕起伏中展示舞蹈的主题内容,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艺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人体动作不善于叙事,但却能在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方面胜出一筹。成功的舞蹈表演,每一个动作、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充满了情感,有时变形的动作和夸张的表现,从另一层面上表现和抒发强烈的精神世界。

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舞蹈艺术亦是如创新来源于生活,建立时代精神风貌基础之上,在创作者个人意识的参与过程中,才有了创意的新鲜,它是熟悉的陌生感,是人重新体验的精神补偿。

4 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4.1 舞蹈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意识缺位、教学举措实效性弱化、教学器材及场地缺乏、师资力量配给不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舞蹈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从实际情形来看,有的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由于创建成立时间短,导致教学体系跟进缓慢、缺乏完备成熟的体系架构,在舞蹈理论课的教授环节得不到重视,授课方式大多由舞蹈技能课教师及音乐、艺术方面的理论教师担任主授。从教学实践所体现的绩效来看,一些教学方法所反馈的信息充分表明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诉求,学生常常被动接受舞蹈理论知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没有遵从舞蹈课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特点及舞蹈教学的教学规律,因而影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

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和教学研究创新精神停滞不前这三种弊端使学生失去了对舞蹈学习的主观兴趣,更甚者形成了厌恶舞蹈教学课的心理。教师教学为上、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意义上扼杀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消退、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我系学生大多来自偏僻边远农村,普遍具有的共性特点是基础薄弱,条件参差不齐,轻视舞蹈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舞蹈教育理论产生强烈的逃避心理。我院由于历史及师资等原因,在舞蹈专业教学领域也一并存在理论学习与舞蹈专业训练间缺乏有机结合,表现在学生缺乏特有的技能训练,学生多半重于理而轻于技,或轻于理而重于技,没有达到舞蹈艺术课程应有的教育目的,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使我院舞蹈艺术教学工作的难度加大。在教学实践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时间里有针对性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并根据学生自身条件的受限程度,合理动态的开发适宜舞蹈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同时,把“死板”的舞蹈教学理论融汇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每年度为学生组织舞蹈汇演,使学生拥有一个“仿真”、“模拟”演出平台,在演出中积累丰富的舞蹈表演经验。通过参加社会文艺团体、地方演出机构、政府文艺单位等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和比赛,让学生积极走入舞蹈艺术实践。通过对舞美、舞台、音乐、舞蹈语言、舞蹈结构、表演风格等元素的把握,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舞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4.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位真正称职的教师,仅限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对教学方法给予重视和创新,譬如:在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让舞蹈课真正意义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教”与“学”的角色互换,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舞蹈活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和创作激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从一定意义上促使舞蹈教学从中小学生抓起,这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动态发展将起着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一次次的创作和反复排练,可以使学生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创作水平,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得到有益成长,才能让高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这些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提前了解今后的教学需求,真正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而主动有效的学习,这对高师舞蹈教育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我院舞蹈教学的模式和学生综合特质,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利用电化教学平台、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等模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舞蹈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舞蹈作品的风格韵律、情感表达、肢体语言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感悟,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很难用直观的语言向学生描述和教授传递的。这个时候,利(下转第60页)(上接第44页)用适当的电教设备,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舞蹈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通过电视屏幕,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多重感官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习兴趣会更高。

4.3 如何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舞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据笔者调查,当前舞蹈艺术专业学生对舞蹈文化理论课不够重视,不少学生在舞蹈理论水平、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等环节仍旧处于贫乏状态。这不但导致学生毕业后难适应今后教学的需求,同时对舞蹈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不利的因素。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理论文化的修养及舞蹈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未来教学的整体素质。那种单纯追求技能熟练而忽视文化及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结果永远不可能造就集表演、教学、编导、研究于一体的优秀舞蹈人才。保证教学质量兴趣是学好舞蹈的动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还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爱好的升级,积极培养发展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使这种爱好舞蹈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温和发展。因此教学者要把培养学生舞蹈学习的原动力和创新思维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

[2]于平选编.舞蹈编导教学.北京舞蹈学院.

第13篇

关键词:舞蹈;民众;传承和发展;舞蹈文化;多样化

一、中国舞蹈在民众中的传承

民间舞蹈是传统的,同时也是民族的,在针对民间舞蹈的传统的看法上,通常存在这样一点认识:如同只有是在民众中广泛传承下的舞蹈才能称作是民间舞蹈,否则就只能成为创作舞蹈。有这样一点认识的人是注重舞蹈的原汁原味。站在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更偏重于坚守传统,因此在我们耳边时常会响起“民间舞蹈走得太远了”的声音,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舞蹈的创作实践产生了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的一些具有演义性质的舞蹈的发展步伐。何为传统?这并不是简单地代表具体的某个时间段,而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舞蹈已经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些舞蹈发展成为具有演艺性质的舞蹈艺术。所以,民众在传承舞蹈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地加工,以提高舞蹈的魅力,如果依然过于追求舞蹈的原汁原味,就只会严重阻碍审美的发展和舞蹈技艺的提高。

在民众对舞蹈的传承过程中,千万不能过于随意,因为民间舞蹈具有其自身的风格、地域、民族等特征。比如,舞蹈《云南映象》,这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和民族组经典整合重构的演艺性舞蹈,整个过程向人们展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该舞蹈把传统的舞蹈美和现代舞蹈美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成功的典范。众所周知,民间舞蹈是彰显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活化石,因此,舞蹈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必须要适当地尊重传统,引用传统之美,让舞蹈既充满民族文化色彩,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舞蹈在民众的传承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社会的变化是十分快速的,民族在传承舞蹈时,要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观,以发展的眼光对舞蹈进行适当的改造,进而增强舞蹈的生命力,让其在考验中进一步顽强。民众还需以认真学习、妥善继承和勇于创新的态度来传承舞蹈,正确认识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并且在传承时删减与时展不适应的舞蹈元素,同时增加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舞蹈元素,让舞蹈在民众的传承过程中不断提高。

二、舞蹈在民众中的发展方向

1、舞蹈的发展应走向娱乐性、群众性、健身性

传统的舞蹈只是用于欣赏,只是由舞蹈专业者来演绎。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情感陶冶,于是舞蹈开始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同时,这也对舞蹈的继承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因此,舞蹈在继承中要加以改变提高,应该走向娱乐性,让民众在舞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快乐和舞蹈的魅力。其次,舞蹈还应走向群众性,适当地降低和分解舞蹈动作的难度,让民众操作起来更简单。此外,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实行,舞蹈已经在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民众开始将舞蹈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并且在舞动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舞蹈带来的快乐。这样就会加大舞蹈在民众中的普及范围。

2、舞蹈的发展走向通俗文化方向和精英文化方向

舞蹈是由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其舞蹈自身也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日趋完善,祖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均为舞蹈在民众中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舞蹈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舞蹈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为深刻地是舞蹈内在的文化底蕴。只有文化丰富的舞蹈才能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因此,舞蹈在民众中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文化的发展,现主要都两种方向:(1)通俗文化方向。舞蹈不分演艺性和自娱性,其主要的特点即是通俗,尤其注重舞蹈的自娱性,这是由戴爱莲先生提出的观点;(2)精英文化方向。这是以演艺性的舞蹈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高贵文雅,注重舞蹈的技艺表现,从民间舞蹈中吸取精髓,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精心提炼舞蹈动作元素,这是由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

三、总结

舞蹈是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工具,传统的舞蹈仅用于欣赏,这已与时代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因此,舞蹈在民众的传承和发展中,要加以适当的改造,既要保留传统之美,还要渗透现代元素,最重要的是要只有民族文化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舞蹈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得到进一步地升华,绽放出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芬.舞蹈教育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与舞蹈[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8).

[2]徐航.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播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欧光艳,梁传诚.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与广场舞蹈[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第14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文化修养;影响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7-02

舞蹈属于艺术当中的一种,其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不同于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属于视觉艺术。人们在欣赏舞蹈时,能够欣赏人体的动态美,而舞蹈作品在创作的时候,深受创造人文化修养的影响。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可分为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两个方面,想要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除了需要不断获取书中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不断经历实践的考验。

一、文化修养是舞蹈创作的基础

谈及文化修养与舞蹈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对这两者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舞蹈与文化不同,舞蹈是以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是一门能够表达情感,表现生活的艺术,而文化则是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从表现形式看两者是不同的。但这并不代表二者无相关关系。舞蹈艺术属于艺术文化中的一种,而艺术文化又是文化当中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舞蹈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一位优秀的作者能够有效地利用文字将自己内心情感或者是对这个社会的看法表达出来,同样的一位优秀的舞蹈创作者也能够有效地利用肢体动作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雄厚的文学基础才能够创作出来,而优秀的舞蹈作品也需要优秀的文化修养才能够创作出来,如果没有了优秀的文化修养,那么即便是能创作出来一部舞蹈作品,这部舞蹈作品也不可能是有深度的作品,这也是舞蹈与文化修养之间最不可否认的关系。

二、文化修养对舞蹈创作的影响作用

(一)在创作素材方面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可能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分钟,但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演员想要上台表演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同样一部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也是历经“千辛万苦”的。在创编工作当中,创作素材的选择是决定舞蹈作品优秀与否的关键一步,想要使自己的舞蹈作品更突出,那么在选择创作素材时,抓住观众的身心特点与实际需求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舞蹈创作素材的选择范围是非常广泛的。由于每一位编舞者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编舞者由于其文化修养的不同,对舞蹈创作素材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舞蹈的创作素材往往都来源于我们生活,要想获得优秀的舞蹈创作素材,那么编舞者必须对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观察,从生活当中获取创作素材,才能真正将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发现素材,大自然各种婀娜多姿的风景给编舞者更多展现的天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们在舞蹈中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快乐。从其它艺术中吸取素材,比如音乐、美术甚至于民族文化等等,这些艺术提供给编舞者更为广阔的空间。像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一些作品,列如《花木兰》《宝莲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这些文学作品的背后都会发现一系列民族文化,让舞蹈创作有了情感寄托的对象和一条叙事的线索。文学对于舞蹈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给予了舞蹈生命力和表现力,让舞蹈升华为鲜活的艺术。

(二)在创作风格方面

在编舞的过程中,编舞者往往会在构思舞蹈框架以及舞蹈的表现手法这两方面注入自己的创作风格,而编舞者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又深受文化修养的影响。不过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舞蹈,其创作风格一定要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选择更生动、具体且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舞蹈素材能够使得舞蹈作品更加具有形象力,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生动的形象是其理应必备的基础。纵观我国民族舞蹈,每一种舞蹈的创作风格无一不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朝鲜的扇子舞,编舞者在创作过程中,其创作风格深受朝鲜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才形成了如此具有朝鲜民俗文化的舞蹈。

三、提升编舞者文化修养的相关措施

对于舞蹈作品来说,编舞者的文化修养能够决定其艺术水平的高低,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修养的舞者不仅仅能够优美地将舞蹈动作演示出来,更是能够创作出被人接纳的优秀舞蹈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提升编舞者文化修养的措施。

(一)加强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阅读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用来提升自身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今有不少的舞蹈工作者大多都是从艺校毕业,艺校往往所注重的是对人在艺术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方面的培养,不少学生从小就认为文化是不重要的,这导致艺校培养出来的舞蹈工作者虽然拥有雄厚的舞蹈专业知识,但是却严重缺乏文化知识,使得不少舞蹈工作者的文学修养往往较低。而一名优秀的舞蹈工作者,除了要拥有雄厚的舞蹈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因为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创作,必定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此外,想要创作出更好地舞蹈作品,那么编舞者对其他舞蹈作品中文化含义的理解又显得十分重要。由此可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所含的文化知识是非常多的,那么舞蹈创作者想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对我国戏剧文化的理解

正如我们所指,舞蹈能够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更是数不胜数,戏剧文化便是其中一种。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在舞蹈中,纯粹的舞蹈已经无法满足编舞者的创作需求,更是无法满足欣赏者的视觉需求。优秀的戏曲文化如果能够与舞蹈完美结合,那么戏曲文化将会给舞蹈增添不一样的色彩。举例来说,由张艺谋所创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便充分地应用了戏曲文化。《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所以是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除了编舞者自身优秀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因为充分利用了京剧、皮影等优秀的戏曲文化,使得该舞蹈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戏曲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其主要是通过念白和演唱来进行表演的,将戏曲文化加入至舞蹈当中,那么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会穿插着一些表现性和演示性的动作,这些动作更能将编舞者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由此可知,编舞者想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加深对我国戏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非常有必要。

(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各国文化

我国的舞蹈创作历程非常悠远,目前正处于一个理论向实践阶段转型的关键节点,在这个阶段中,舞蹈演员如果仅仅只凭自己的舞蹈经验和资质,永远无法将舞蹈作品的科学性表达出来。想要创作出具有科学文化的舞蹈,编舞者所需要面对的东西比以往要多得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增长,我国的舞蹈创作更是染上了现代的商业气息,使得带有商业化的舞蹈层出不穷,这对于目前舞蹈创作的D变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舞蹈创作的发展,因此编舞者必须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创作舞蹈之时避免沾染上现代商业化气息。而要想做到这一点,编舞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当今的时代趋势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体现人类先进文明,满足人们对舞蹈中精神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龙金金.论文学与舞蹈塑造人物的异同[J].戏剧之家,2015(16).

[2]冯磊.民间文化在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21).

[3]何奕平.试论舞蹈动作语汇与人物的塑造――以中国古典舞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5).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舞蹈;教学观念;教学创新;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对于舞蹈专业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促进高职舞蹈专业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约束,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水平。如何针对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和发展现状对该专业进行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培养学生在舞蹈教学、舞蹈技巧、舞蹈编导等的创新性思维,成为推动该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高职舞蹈专业教学创新的几点看法。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职舞蹈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之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对于学生的舞蹈理论、舞蹈技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之外,对于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舞蹈编导能力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充分进行舞蹈理论和舞蹈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具有针对本身专业的创新性思维,能够独立进行关于舞蹈教学和舞蹈编导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而在现如今的高职舞蹈专业的课程中,教师往往沿用中职或者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在舞蹈创新能力和编导能力的创新方面的培养。因此针对这种状况,高职舞蹈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便面临着较之前更大的挑战,作为任课教师而言,应该直面现实要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等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朝着全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型舞蹈人才。

在进行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对舞蹈理论和舞蹈动作、技巧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相关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舞蹈理论和舞蹈动作进行充分全面的讲解和演示,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但是教师的这种教学理念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滋生了学生的惰性,使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老师讲解的舞蹈理论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对于老师演示的舞蹈动作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舞蹈课程中的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反而会成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高职舞蹈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将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这个教学目标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引起重视。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某些体制问题等,高职舞蹈课程的教学方法往往还比较传统僵化,没有形成系统,在高职舞蹈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在高职舞蹈课程中,教师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突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舞蹈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更要鼓励学生针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和消化,寻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可以进行改进和创新的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创新,使学生从课程的旁观者和模仿者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舞蹈学习的不同程度和水平,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合理的小组人员分配,使每个小组内学生的舞蹈水平协调一致,不要在小组与小组之间拉开太大距离,防止因为水平的差距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内部和小组与小组间的对于舞蹈课程相关知识的讨论,或者进行关于某个舞蹈理论、舞蹈课题的思索、舞蹈的编排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能够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全新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除了分组教学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舞蹈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有着十分鲜明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程中,很多舞蹈动作都是对大自然和对动物的某些动作的模仿和加工,舞蹈和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选择实地调研的方法进行教学,带领学社走出教室和他们熟悉的环境,来到大自然中,体会自然的风吹草动和韵律之美。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会,不仅能够对于舞蹈动作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更能激发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改进和创造,在情感体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还原或者半还某种情景,使学生对于某种情感的体会得到加深和升华,使学生在进行相关舞蹈的练习时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对舞蹈动作进行优化和革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