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基因的认识范文

对基因的认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基因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基因的认识

第1篇

关键词:基因;基因人格权;基因信息隐私权;基因财产权

21世纪是基因技术世纪,基因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基因技术世纪的核心,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基因科技的研究发展其实有不少的法律问题有待厘清克服,诸如基本权利的保障问题、风险问题、伦理问题等。由于基因所具有的“一身专属性”这种人格法益特点(除了同卵双生以及尚未出现的复制人之外,每个人的基因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使得在法律上明确规范、保护自然人个人对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尤为必要。人身权与财产权构成民法中的两类基本权利,其他一切民事权利或者包含在这两类权利之中,或者是由这两类权利结合的产物(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而人对其基因究竟享有人格权还是财产权,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基因人格权

人格权是民法中的基本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人身权利。人格权可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具体人格权。根据权利客体不同,人格权还可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包括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精神性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人格权。

具体到人的基因,就其物质层面而言,基因是由DNA等遗传物质所组成,而组成我们的物质躯体的细胞就带有这些基因,可以说基因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身体是人格权中“身体权”这种具体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的客体。因此,尚未与身体分离的基因,当然可以直接适用身体的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是人格权的客体,因此基因也是人格权的客体。

而就基冈的功能层面而言,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基因组包含着决定人类生、老、病、死以及精神、行为等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具有“一身专属性”这种人格法益特点。因此,可以说基因表彰了人格,作为整体的人格,基因是一般人格权的客体。

而脱离了人体的基因(如与身体分离的器官、组织、体液、毛发等中所包含的基因)法律地位如何呢?按传统大陆法系观点,只要不违反法律与公序良俗,与身体分离的部分,可以作为独立的物,得为物权之客体,而属于该人所有,所有权人可作抛弃、捐赠等处分。例如在医疗过程中为达成医疗目的经患者的知情同意而对病患器官或组织进行切除,切除后的器官或组织成为患者享有所有权的物,患者可抛弃、捐赠等。那么患者如同意抛弃组织或器官是否就意味着同意抛弃该组织或器官中所包含的基因呢?这其实就是美国著名的Moore v,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0)案所牵涉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案原告Join Moore患有发细胞白血病,接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医生的建议,同意并签署“脾脏切除手术同意书”。其主治医生和助手用被切除脾脏的细胞用于医学和商业研究上,这些细胞作为医学研究的材料有潜在的商业与科学价值,但他们没有向原告告知这个信息。在Moore发现他的医生、医生助手、加州大学董事会、两家药物公司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自他身体取得的细胞以发展商业上有价值的产品并取得专利,获利甚巨后,在加州高等法院向这些当事人以13项诉因提起诉讼。本案经过加州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的审理,最后加州最高法院认为被告违反告知义务,依照“告知同意义务”,医生在建议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必须向病人揭示他在病人的身体组织上的“移除前利益”,即使该被切除之组织的计划用途与病人之健康并无相关。所谓移除前利益,指的是医生在抽取组织之前就有的利益,在Moore案中原告声称医生就原告之组织有科学与商业上的利益,但在建议移除组织时却未揭示这些利益,因此应构成侵权行为。同时法院认为原告在细胞从他的身体移除之后,原告对他的细胞不再保有财产上的利益。原告因此并不保有控制这些细胞的权利,也因此没有强占的诉因存在于这些未得授权的组织使用之上。倘若采肯定立场,将加重医学研究人员过重的负担,阻碍医学研究的发展。可见,该判例对于已被抛弃的切除组织中的基因的利用,承认患者享有经告知同意的自主决定权,而不是财产所有权。换言之,在此种场合下,脱离了人体的基因,仍是人格权的客体。

基于上述分析,基因可以是物质性人格权中“身体权”这一具体人格权的客体,同时也是精神性人格权“一般人格权”的客体。对于作为人格权客体的基因,主体的民事权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因自己决定权

对于作为身体权客体的基因,身体权不仅表现为对身体完全性和完整性的维护权,而且表现为对自己身体组成部分的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支配权。传统民法理论及伦理观念认为身体权是一项消极的权利,只是意味着权利不受外力的侵犯,身体的完整性不受破坏。但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行业的日益社会化,医疗中所需要的血液、人体器官等不得不来源于其他人。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和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公民支配身体的行为已被法理所承认,人享有对身体的支配权。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在宪法学研究中,将自己决定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认识的见解逐渐取得支配地位。一般而言,自己决定权是“就与他人无关的事情,自己有决定权。仅仅对自己有害的行为,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权利,也就是说自己决定权是自己的私事,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可见,自己决定权已被作为人格权的主要内容,在对基因的支配权和自主决定权方面,体现在每个人对于其基因的采集、研究与商业上的运用,拥有被告知以及自主决定是否同意该项运用的权利,此权利同样及于已经脱离人体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基因。因此医疗研究单位,若欲使用由病患身上所采得培养的细胞,即使此项研究与原本的医疗目的无关,也应该如实告知病患者其状况,并只有在获得告知后同意的情形下,方可使用这些细胞。

第2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社会调查;统计学分析法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以满足商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了转基因食品。然而,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社会各界对它却忧心忡忡。在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中,随处可见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都着眼于科学研究,或者是风险性本身。然而,对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影响公众认识和态度的因素等问题,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调查研究。毕竟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研制转基因食品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一些统计学分析法和统计软件,以保证本文分析的可靠性。

二、调查目的

了解百姓对转基因食品认识、态度意见;了解影响公众认识、态度的因素;为今后转基因产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三、调查方法

(一)抽样问卷调查部分

1、调查对象。南京市各地区普通公众,但较偏重于青年人。因为他们特点是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迅速成长的青年人是未来转基因食品的最大潜在消费人群或反对者,所以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将深刻影响未来转基因产业的发展。考虑到完整性,我们同时也调查了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2、抽样方法。针对调查设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1份,回收率96.2%。

3、数据分析。采用SPSS v11.5统计软件整理资料,绘制图表。部分问题的选项还转化为李克氏量表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到问卷信度信息。

(二)网上问卷调查部分

依托中国第一家自助调查网站: 省略/进行网络调查,共回收问卷45份(截至2007年8月1日)。网上调查问卷强制了主观问题的回答,可得到更多的主观意见。同时,我们补充了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研究。

四、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经过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526份(含网上调查)。其中,18岁以下的占15.6%,19-25岁的占60.3%,26-40岁的占18.3%,40-60岁的占4%,60岁以上的占1.9%。

(二)问卷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结果,方便进行问卷结果的可信性分析,可把12个问题分为三组: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见。按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和乐观程度可分别对各组定序问题选项赋予一定分值,按李克氏量表转化为数值变量(一般规律:选项越乐观得分越高,视选项数而定,如有四个选项,则最乐观的得四分,次乐观的得三分,依次递减)。这样做一是可以求出变异值进行可信性分析,二是把得分转化为百分制结果更加直观。

第一,调查结果的信度分析。本文采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进行检验。公式为α= 1- (K表示两表中题目总数,σ2i是第i题得分方差,σ2T是总得分方差。α是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公众认知部分第1、2、4(1-6)、5九道题的信度分析α= ×1- =0.80。证明问卷中关于对转基因认识的题目选项间有一致性,累加来表示认识程度有一定依据,由此得到的结果可信性比较高。公众态度部分 第8、9、10、11、12五道题的信度分析α= ×1- =0.61证明问卷中对转基因态度的题目见一致性比较弱,但仍可累加,作为判断公众态度的参考。得到的结果有一定信度。

第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公众的认知度:据1、2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占75.7%,没有听说的占24.3%;有点了解其含义的占61.6%,非常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别占13.7%和24.7%。据3题的统计结果,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两者相加占的比例达到67.1%,通过专业书籍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4%(恰等于表示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由此可知,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

经过统计分析,人们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平均认知得分高),而对其他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都比较低,不存在显著差异(见图1)。

这恰证明了第3题的结论,在百度进行新闻搜索,可以发现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新闻条数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数目。这进一步说明公众对转基因大豆的高认知率与众多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新闻、报刊等媒体对普通公众的认知有重要影响。

公众的态度:转基因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消极态度。据10题计数据显示,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食品的人数占49%,而倾向于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3%,有38%的人在选择时认为无所谓。据11题,认为转基因食品总的社会效益是利大于弊的只占22%,认为弊大于利的占11%,有33%的人认为弊利相当,其余说不准的占34%。据12题,在问及是否支持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时,33%的人积极支持,16%的人坚决反对,51%表示无所谓。如果将关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这些题目选项按积极或消极给予分值,然后累计相加转化为百分制以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如图1,可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略带消极。对样本中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度得分与乐观程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后,可以得出两者相关性极其显著。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与对其认知度正相关,如图2及表1。

在公众的态度分析部分我们得出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在此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得出认知度又影响公众的态度(乐观程度),根据简单的数学推导,不难得出以上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应该多是负面的。因此,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希望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在Google中以转基因食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约有106,0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结果,约有70,3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优点的查询结果。在百度中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与转基因食品危害有关的新闻有3897篇,而有关转基因食品优点、益处的新闻加起来也只有1315篇,这就证明了我们结论的正确与可靠性。

公众的意见:主要来自主观题回答和网上调查。据第7题统计显示有8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转基因食品知情权并了解其中的成分。据12题统计显示,表示支持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占1/3,明确表示抵制或反对的受访者无论是当面问卷还是网上问卷的调查中都占少数,大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中性态度。公众对转进因食品态度还是比较理性,没有“一边倒”现象,也没有“谈转基因色变”的恐惧。在影响选择转基因食品或传统食品的因素中,安全性占第一位,其次是营养,价格、味道的影响比重不大。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影响问题上,公众对基因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多于全球粮食问题、食品多样化的期望。很多受访者认为国家的监管力度一般,有待加强。希望科研单位和企业做好安全性的研究,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检验方法,对安全性进行全面论证。

五、结语

本次社会调查在分析了相关问题后,还为转基因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当被告知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时,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明显上升,因此转转基因食品的科普之路任重而道远。各方面应大力宣传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媒体应负起责任,做到报道客观公正。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应通过媒体向公众对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种种误读答疑解惑,让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更加清晰深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并具有前瞻性,这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担负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监管责任,在科研、流通、经营等各方面加强监管,做好安全评价和转基因食品标示管理的工作,保证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2、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常超,伍金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7(6).

第3篇

关键词:天津;转基因食品;认知

中图分类号:Q78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ianjin in 2016 to analysis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8.39% of the respondents did not understand GM, while 42.47% of the respondents know about GM. The way of public knowing about gm mainly came from the Internet. Faced with the same prices of GM and non-GM food, 65.05% of people would choose the latter.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awareness of Tianjin's public about GM food should be improv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the popularization of GM food, the country should intensify popularization of GM food and guided the public have a rational cognition of GM food.

Key words: Tianji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 cognition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产品[1]。转基因食品有很多优点,如增加作物产量、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中长期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2],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

关于民众对转基因食品认识程度的问题,国外科学家做了很多调查。Schilling等[3]在2001年对美国消费者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大约2/3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对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理解算得上“好”或是“更好”。国内方面,2003年在南京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3.33%的消费者表示听说过转基因食品[4]。2004年6月,对贵阳市1 980名16岁以上的市民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知道或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人仅占总数的28.94%[5]。2005年,陈桂荣[6]对昆明市消费者进行了转基因食品认知度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有50.4%的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很少。2007年,刘志强[7]对济南市消费者进行了转基因食品认知度的社会调查,此次调查中表示知道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占总数的56.1%,认知度有所提高。2009年,长沙市消费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比率是70.33%[8]。黄季j等人[9]应用国外同类研究普遍采用的量表,在我国东部5省11个城市对公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客观知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公众与其他国家相比,缺乏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

近年来,全球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规模迅速扩大,但仍无法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会破坏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与安全,并且会破坏生态影响生态环境[10]。因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开展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调研,引导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知势在必行。

1 材料和方法

2016年7―8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学校、公园、商场、超市、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了多次的调研,主要是发放问卷,在填写问卷过程中采取随机问答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了200份调研问卷,最终统计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186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人群背景情况

在受访人群中,共有107位男性和79位女性,其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和月工资收入见表1。

2.2 受访人群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情况与了解途径

由图1和图2可知,有3.76%的人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48.39%的人对转基因食品不是很了解,42.47%的人了解转基因食品,5.38%的人非常了解转基因食品。由此可知,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只是知道一个笼统的概念,而缺乏必要的深入了解。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广播电视,但互联网上的信息真性缺乏考据,因而公众容易受到虚假言论的煽动或媒体的误导。因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可能存在不正确的因素,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普及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当多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报刊、学校等途径对公众进行科学、严谨的转基因食品的官方宣传。

2.3 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中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截至2013年9月,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证书的发放是根据研发人的申请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审,经部级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批准(http:///ztzl/zjyqwgz/)。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等也必须获得我国颁发的安全证书。

图3中所列出的9种农作物都有转基因的品种,而公众只对大豆、大豆制品和玉米这类传统的转基因作物认识较多,对其他几种农作物中也可能含有转基因食品则了解较少,而这些作物都是我们平常可以接触到的,很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成为公众的盘中之物。

由表2可见,公众对有关基因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此次受访人群趋于年轻化,并且多数都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即相对来说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仍然有不少人对于转基因的基本知识把握不到位。由此可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普及转基因知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4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情况

由图4至图7可以看出,41.94%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关注较少,22.58%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比较关注,但是价格同等的前提下,有65.05%的消费者会选择非转基因食品。对于选择转基因食品的理由,有31.72%的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价值高,22.58%的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相对便宜;而消费者不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原因,则是因为担心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对于食品而言,有50%的消费者考虑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回收分析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受访人群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电视广播或者互联网。无论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有50%左右的人对转基因食品和基因相关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41.94%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般,仅有20.43%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在面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品时,65.05%的人们都会选择非转基因食品,不选择的原因大多数是出于害怕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以及基因污染带来的恐慌。

通过调研过程中对受访者的访谈,可以看出群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对转基因食品是好是坏的认识则大都来自于网上的评论。目前,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还未得到合理的解答,因而公众中的部分人群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是有一定的恐慌。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转基因食品,但对目前国家认可的转基因食品,大多还是持抵触或者观望态度。

综上所述,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不足,而拓宽宣传途径,比如在社区的宣讲、大街上的一些非盈利的广告,都可能是弥补这个不足的有效方法。此外,政府对于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也有待提高。虽然目前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好是坏尚无定论,但是应该把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相关的知识科学客观地呈现给公众,以便让他们能够对转基因食品有理性的认识。国家应该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普及力度,这样才能让人们在面临转基因食品时能够理性地取舍,而不是无知和恐慌。

参考文献:

[1]唐德强,王玲.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其安全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1):93-95.

[2]AUGOUSTINOS M,CRABB S,SHEPHERD R.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news: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M debate in the UK[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Bristol, England),2010,19(1):98-114.

[3]BRIAN S.Perceptions of food biotechnology:evidence reform a survey of U.S.consumers[J].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3,34(1):37-41.

[4]钟甫宁,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潜在态度初探――南京市消费者的个案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4 (1):22-27.

[5]王娅芳,孙晓红,张密.贵阳市部分转基因食品标识及市民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度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6):531-533.

[6]陈桂荣.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昆明市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4-17.

[7]刘志强,王成栋,李宁,等.济南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52-58.

[8]周梅华,刘馨桃.长沙市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和态度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3):51-53.

第4篇

我国不少博物馆藏有秦印,古铜印谱著录秦印者亦多,它们中除少数出土品外,均是历代收藏家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虽然秦印很早就进入古印收藏家的视线,但学界对秦印的认识过程却是相当漫长的。清中期以前的古铜印谱,从未有人把秦印与其他印章分开,直到清朝末年,大收藏家陈介祺编辑的《十钟山房印举》,才有一名为《周秦印》的栏目,收进一批有别于战国私玺和典型汉私印的印章,陈氏认定它们比古玺晚,比汉印早,虽不敢直接称之为秦私印,然其断代,无疑是古印研究的一大突破。概括秦私印特征的第一人是罗振玉,罗氏在《赫连泉馆古印存》自序中说:“秦人印大小同于周,有半方印,皆白文,刻划以成之,其书体与传世权量铭同。”此说虽只谈及半方印,但其对部分秦私印形态、篆刻手法、文字特征的认知,却是相当准确的。

陈、罗二氏对秦印的认识还仅限于秦私印,多年以后,罗福颐先生才尝试秦汉宫印的断代,并首次区分出部分秦官印。他在《古玺印概论》中说:“据所见之秦官印,皆凿款白文。一般约2~3厘米见方,有的略长一些,也有2厘米见方的,可见当时的官印制度不很严格。秦印文字有自然风趣,整齐而不呆板,有类秦权量、诏版的书法。方印多加田字格,半通印(长方印)多加日字格。”并在该书收录了秦官印7种。20世纪80年代先生在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时从数以千计的秦汉官印中摘选出43方定为秦官印,并在卷首按语中说:“左官印四十三方,从其具有田字格。并多凿印为标识,故定为秦。虽未必全当,殆可得其大半。”在印谱中,把秦官印与汉官印明确区分此是第一次,而罗先生指出秦官印有田字格,刻凿,印文类秦权量文字,风格自然风趣等,在当时是对秦官印特征最全面的概括,对后人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近年,秦官印研究有突破性的发展。1990年香港中文大学的王人聪先生《秦官印考述》,文章对传世秦官印实物及印谱中著录的秦官印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以考证的六十五方秦官印为据,对秦官印特征进行了新的更为全面的概括。1995~1996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陆续出土4000余枚秦官印封泥,数量多,所涉及的秦代官署也相当广泛,它的出土及陆续发表,为秦官印提供了一大批绝好的标准品,人们对秦官印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了,过去一大批施田字格的官印,由于没有确切证据,只好放入汉初印中,现在看来,其中绝大部分也应是秦官印。

第5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 认知 态度 购买意愿

一、前言

从1983年转基因食品诞生至今,因为其因在营养价值,产量,有效抗病虫害等方面的卓越品质而大受追捧,发展迅速。截止至2008年,中国境内的转基因大豆、豆粕和豆油份额已经超过50%以上,38%的棉花,18%的油菜,17%的玉米都是转基因作物。但与此同时,转基因食品也因为安全性等问题受到某些专家及诸如绿色和平等个别社会组织的质疑与抵制。但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直接受众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以及购买意愿到底如何呢?为此,笔者以广州市消费者为样本,做了相关的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笔者主要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倾向以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调查统计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市消费者直接进行调查。问卷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第二部分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第三部分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第四部分为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于部分有关态度和购买意愿的问题,笔者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计量,数字1~5表示同意的程度,即:1表示强烈支持,2表示支持.3表示中立,4表示反对,5表示强烈反对。对回收的有效数据,采用了Excel进行整理,并用 SPSS 13.0 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如:百分频数(PERCENTAGE,以%表示)、重要性均值(MEAN,以M表示)和卡方检验(Cramer’s V)。

根据广州市民平日购买食品的生活习惯及研究需要选取了广州市2个超市(好又多、新一佳)及天河区的一个农贸市场作为调查地点,于不同的时间段(10:30am-1:00pm,4:30pm-7:00pm)在超市和市场入口处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持续时间为7天,总共收回问卷21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00份。有效被调查者(200人)具体统计特征如下表1:

三、结果分析

1.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2.5%的有效被调查者是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对转基因食品未曾听闻的仅占37.5%。而相对于2004年绿色和平所做的调查(认知度为42%)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是有所提高的。对听说过关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又对他们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其中有接近一半(4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转基因食品程度不高。而进一步其对转基因食品的信息获取渠道进行统计后,其具体数据如下表(表2):

从图表2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获取渠道还主要集中在报纸、杂志和电视等传统的渠道;其中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比例也达到了22.5%;而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比例只有8%,这也就反映出来,转基因食品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

接下来,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他们所知道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是,排到前三位的依次为转基因素菜,转基因水果和转基因制品(如转基因豆油),他们的比例分别是55.2%,53.6%和47.2%。而根据统计数据得出,被调查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关注和了解多数是集中在安全问题(50%),品质问题(19.4%)和食品种属问题(19.4%)。对转基因食品的信息了解程度中,39.2%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44.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有10.4%,M=3.59,这说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很低。

2.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有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的调查,被调查者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被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一个基本的态度选择,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52%),支持的有28.8%,强烈支持的有5.6%,反对的有12%,强烈反对的只有1.6%。把支持和强烈支持的被调查者可以认为是对转基因食品持积极态度,而反对的和强烈反对的可被认为是持否定抵触态度,那么可以得到以下对比,(如表3):

根据图表3我们可以看出,很明显持积极态度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否定抵触的比例。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笔者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如果我们把那些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多达52%的人群,认为是在购买过程中不关心是否为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可能会高达86.4%(52%+28.8%+5.6%)。可以说这个比例是很多国家难以达到的,尤其是相比较西方很多国家而言,更是大大的超过了。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关其可能存在的各类危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各执一词。为此笔者将现争论较多的可能危险分为对人类身体的危害和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两大类进行了调查。同时,笔者将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和自然环境存在危害的态度不是特别明显,其重要性均值M分别为2.81 和2.77。而在接下来的问题中,当被调查者问道是否会将转基因食品给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食用时,很大比例的被调查者(36%)认为不确定,肯定会的占4.8%,可能会的占24%,可能不会的占17.6%,肯定不会也是17.6%(M=3.19),这也就说明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具体的危害态度不是特别明了,态度很谨慎。

3.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笔者将转基因食品分成转基因水果、转基因蔬菜、转基因粮食、转基因肉类和其他转基因制品(如转基因豆油)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各类食品的购买意愿重要性均值如下表所示(图表4):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转基因水果的购买意向最强(M=2.3),而对转基因肉类的购买意向最弱(M=2.89)。为了更进一步测试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笔者接下来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您被告知您经常购买的一个品牌的食品为转基因食品,您还会继续购买吗?”,其结果显示37.9%被调查者认为会减少购买, 27.42%的认为不确定,23.39%认为不会改变,11.29%停止购买。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判断出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购买意向都是非常谨慎的。

为了调查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向和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的关系,基于态度与购买意向之间的重要关系,笔者首先将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态度和其人口统计特征这两个因子进行了分析,用SPSS做卡方检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表5):

而后笔者又将各种类转基因食品购买意向和人口统计特征这两个因子进行了卡方检验,具体结果整理后得出下表(图表6):

通过对图表5和图表6的数据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所有的Approx. Sign.都小于0.05,不具备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这也就说明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购买意向都与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没有太大关系。

四、总结及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比较高,但是他们的了解程度却不是很高,比较模糊。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整体来说是比较积极地,明确表示抵触的比例相对比较低,但同时,消费者也表示出了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的谨慎态度。在对各类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向调查中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水果的购买意向最强,而对转基因肉类食品的购买意向是最弱的。而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和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我国食品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媒体多向消费者宣传转基因食品的相关信息,尤其需要做一下专题类比较深入的介绍,以帮助广大的消费者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

2.我国的立法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转基因食品研究和商品化等相关问题的立法工作,以促进相关工作的和谐有序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

3.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工作者可以先在转基因水果、蔬菜等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品种方面多做研究。

由于时间、精力、数据采集等各方面的限制,本次调查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将来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可在此基础上扩大调查的范围,对不同地区和社会背景的人群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有价值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DALLS,China:new laws guide nation’s gene work[N].Asia info daily China news,2001-07-01

[2] 陈桂荣: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对昆明市消费者的调查与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4―17

[3]葛立群 吕 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J].商业研究,2009,8:189―192

第6篇

【关键词】合理饮食;寿命;饮食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了人类生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控制饮食、营养平衡、合理用餐等方面说明了饮食影响人类健康,并且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延长人类的寿命。

1饮食的健康的影响

1.1饮食量科学实验研究发现,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减少10%-25%的热量摄入,人的生命得以延长。吃得过饱,人体线粒体负荷增多,氧自由基就会大量产生,并会攻击细胞核,使之损伤;攻击蛋白质,使之变性;攻击脂肪,使之氧化;从而急速细胞衰老。如果适当饥饿,人的氧负荷降低,减少氧自由基产生,使氧损伤减轻,就可以延缓衰老进程,从而延长寿命。

1.2饮食结构

1.2.1蛋白质失衡身体里的蛋白质是不断消耗的,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取大约80克蛋白质,蛋白质摄入不足身体就会出现浮肿、疲劳等轻微症状;长期摄入不足会引发许多疾病,甚至会危及生命。许多人为了健康长寿或者保持身材,基本上只吃素食,这样会严重导致体内的蛋白质不足。

1.2.2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在动物脂肪后,不仅会造成脂肪沉积,使身体肥胖,还会增加饱和脂肪酸在人体中的含量,从而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多,如果超过了人体利用限度,剩余的部分就存积在人体许多脏器中。这两种物质,尤其是胆固醇可以使动脉内壁受损,久而久之可以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摄入脂肪过多导致肥胖也是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

1.2.3膳食纤维研究表明,食物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不仅能刺激肠道蠕动,减少慢性便秘,而且可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等,有益人体健康。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蔬菜、杂粮和水果。因此,食物过分精细或者经常以过高脂肪、高蛋白食品为主要食物者常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而诱发相关疾病,经常吃富含有纤维食物可以大大降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

1.2.4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维生素会让我们的肌体代谢失去平衡,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病毒就会乘虚而入。维生素A过多,就发生骨骼脱钙,关节疼痛,皮肤干燥,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维生素D过多可导致眼睛发炎、皮肤瘙痒、厌食、恶心、呕吐、肌肉疼痛乏力等;维生素E过量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还可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眩晕、视力模糊等。人体中碘、硒、铁等矿物质和人体健康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缺乏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

1.3饮食规律不吃早餐很可能造成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加速衰老、肠胃病、心血管疾病和发胖等危害,另外,晚餐过低,摄入的热量过高,而晚上人们消耗的热量少,多余的热量就会变成脂肪,更甚者可以使血脂胆固醇增高,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会导致动脉硬化、冠心病。

2合理饮食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合理饮食,就是要达到营养全面,酸碱平衡,饥饱适当,使食物摄入量和体力活动量相适应,从而为健康长寿打下基础。

2.1平衡营养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必须摄取品种多样的食品,既有鸡鸭鱼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也有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但应该注意不宜食用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和纯热能食物。还要避免吃太多的脂肪,粗细粮以及副食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应搭配适当,防止营养素摄入不均。

2.2合理用餐一日三餐食量分配的比例,以全天热量计算,中餐占40%,早晚餐各占30%。一日三餐是常规,一日两餐不可取,一日四餐则更好。上午7点、11点、下午2点、7点四次进餐,每两餐间隔4-5个小时,正好与胃的排空时间吻合,便于营养吸收。每日进食不能狼吞虎咽,而应细嚼慢咽,享受美餐。

2.3合理搭配

2.3.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完全不同,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推荐我国成年人每天吃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并注意增加薯类的摄入。

2.3.2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奶类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含钙量较高,是膳食钙质的极好来源。各年龄人群适当多饮用奶有利于骨健康,建议每人每天平均饮奶300ml,饮奶量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低脂、脱脂奶。

2.3.3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动物性食物是人类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瘦畜肉铁的含量高、而且利用率也很高。鱼类脂肪含量一般很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禽类脂肪含量也较低,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蛋类富含优质蛋白质,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是很经济的优质蛋白质来源。

2.4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脂肪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并可提供必需脂肪酸,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但是脂肪摄入过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膳食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食用油和食盐摄入过多是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存在的营养问题。为此,建议我国居民养成吃清淡少盐膳食的习惯,不要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腌制食物。

2.5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能量的活动。

2.6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食量,进餐定时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可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应计入全天能量摄入之中。

第7篇

银行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银行所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对被审计人应负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任务一般由银行内审部门承担。目前,各行开展的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偏重于对分支行行长的审计,对这方面的和探讨也最深入。实际上,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能够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总、分行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负责人,甚至是重要业务岗位上的一般工作人员,均可作为审计对象。

与其他银行审计业务相比,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首先,这类审计既是对“事”的监督,又是对“人”的监督;其次,这类审计涉及期限长,审计范围广,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国家财经法规及本行规章制度)多且变化大;第三,这类审计群众性较强;第四,审计结论将为干部的使用和任免提供直接依据。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计形式单一,基本等同于离任审计;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鉴定技巧有待提高。笔者认为,为实现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解决当前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对审计形式、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一)探索新的审计形式

目前,我国银行业所采用的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般采用“下审一级”形式,即由上一级单位组织实施;(2)采用委托审计形式,即由行领导或有关部门通过某种正式程序,委派内审部门来进行;(3)以现场检查为主;(4)大多采用“一次性专项审计”,即离任审计形式。

实践证明,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上级交付经济责任情况的审查、评价,必须从被审计人所组织开展的经营活动中界定他的“功过是非”,落实其经济责任,肯定经营业绩,找出存在问题。采用“下审一级、委托审计、现场检查”等形式,有利于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但单纯依靠离任审计形式,无法满足银行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无法完全实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因此,在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1.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采用定期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形式。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重结果又重银行的发展,应在被审计人任期内不间断地进行(时间频度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离任审计是任期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重点是对被审计人离任时所在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对被审计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为作好离任审计,必须开展定期审计。

2.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和常规审计(如经常性财务收支审计、业务经营情况年度全面审计等)结合起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吸收常规性审计的成果,还可尝试与常规性审计一并进行。审计过程中,审计组在检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同时,可尝试对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所发现的问题,不仅要进行常规处理,还应对主要负责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鉴定和评价,为上级部门考评、任免干部提供可靠依据。

(二)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

与其他审计业务相比,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评价,从中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业绩、落实其经济责任。因此,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业务信息进行确认,以分支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可从被审计行财务报表人手,运用比较、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对重点科目进行审查。通过财务报表审核,有关财务信息的确认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应结合调查分析、内控测试等手段,审查被审计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内控管理状况、经济效益以及重大决策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对银行分支机构而言,评价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1)授权授信执行情况;(2)信贷管理制度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效果(信贷资产质量);(3)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效益性;(4)财会管理系统的严密性、独立性,资产、负债损益核算的合规性、效益性;(5)业务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健全情况;(6)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7)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被审计行的效益和管理水平,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些评价指标,对被审计行近年来的状况进行量化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可采用的指标分为两类:(1)反映被审计单位风险程度和经营成果的指标,包括:流动性指标,如资产流动性比率、日均头寸增减幅度比例、拆出拆人资金比率等;安全性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单个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率、不良资产率(五级分类)等;效益性指标,如资产利润率、本息回收率、营业费用率等。(2)反映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和管理责任的综合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计划完成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三)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界定被审计人责任界限

如何鉴定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银行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和难点。审计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划清以下界限:

1.划清被审计单位责任与被审计人责任的界限。在对分支行行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违法违规,有的属于被审计行的责任,违法主体是分支行;有的属于该行负责人个人违纪问题,或是出于个人利益擅自作出的违法行为,违法主体是被审计人本人。审计时应加以区别。

2.划清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审计过程中,应把握好被审计人经营业绩与本系统管理体制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析哪些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哪些是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造成的,并在评价中给予充分考虑。对于非经营因素导致的利润增加和减少,如行业补贴、灾害等,应作为其他调整项,在考核被审计人经营业绩时予以扣除。

第8篇

关键词:基本乐科变革动因模式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运作中所发生的情况。缩小现有的实际做法与课程设计者所提出的实际做法之间的差距。课程实施的变革是完善和发展课程实施过程的有效途径,美国学者把变革分为三类:1、有计划的变革。2、强制性的变革。3、互动性变革。在此基础上,人们对课程实施中谁应成为变革的动因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校长;有人认为是课程工作者;也有人认为是教师,笔者认为每一种观点都存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更倾向变革的最终动因在于教师,以下笔者通过教师与校长和课程工作者之间的动因比较,浅谈一下基本乐科课程实施变革最主要的动因,进而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对变革动因分析

(一)课程工作者是课程实施变革的编写者和创造者,是课程实施变革的动因,但不是主要动因。

课程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和技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要具备选择和组织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能力。课程工作者除了要注意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外,还要考虑到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如果内容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学生会对之感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日复一日学到的内容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产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遇到适当的新情景时,就能把学到的东西整合起来,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上。但是课程工作者仅仅是教材的编写者,他们能够指明教材的编写总体方向,能够把教材的制定上升到理论层次,但是具体到课程实施中,他们似乎缺乏一定的实践和教学经验,不能够完完全全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并做出灵活的改编。假如教材的制定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作基础,但是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否完全领会教学大纲的意图,能否忠实或者精确地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也存在着变数。

(二)校长是课程实施变革意图的传达着,是课程实施变革的动因,但不是主要动因。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组织和管理者,具体负责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校长的监督和管理成正比。校长在理解和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意图上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向;校长在课程变革的理解上有一定的消极和抵触心理的话,也直接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态度出现问题。校长就如班长、市长或省长,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的发展状况和精神面貌都和他们的领导和组织有很大的关系,好的校长能够组织和引导各个要素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反之学校则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但是校长作为课程实施变革的动因之一,也仅仅是一个组织和管理教师工作的人,他不直接面对学生来进行教学和实践,也缺乏一定的实践和管理经验。

(三)教师是课程实施变革意图的最主要动因。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工作者,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比上述两点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的素质和理论修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必承担开发课程的工作,在教学大纲制定后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因为教材可能有超时空性,也许不适合特定学生的特定学习。这种灵活性要求教师理解一个学习行为潜在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怎样与教师和学习者的行为联系起来。有了这种理解,他就能保持一种比较明智的心态,能够随时处理预先准备好了的计划,以适应目前正在从事的情景。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对学生负责,运用现成教科书的教师,应对教科书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心中有数,认真分析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领会教学大纲的思想意图,要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进行教学。因此,不要以为统一的教科书是不容置疑的,只能按照它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进度教学。即使是对于以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为依据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在面对他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有责任重新考虑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更动、修改或加以补充,以便最好地适合于自己的情景。

二、消除变革动因的阻碍模式

(一)消除对变革的抵制模式

对这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有计划的课程变革的成败,取决于课程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克服教师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有一定的顽固性,在接受变革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总结和分析新的课程纲要、教材,需要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进行补充完善,进行修改。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就象哲学观点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原理一样,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需要一个过程,旧事物有一定的势力,新事物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斗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针对此种模式的主要策略是通过吸引教师参与决策,做好宣传,使教师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领导――阻碍过程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师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使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主张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为此,就要搜集各种材料已确定教师抵制的程度和性质。要使所有成员都清楚地了解课程改革的方案;使每个成员都具有实施新课程计划所具备的技能;并提供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材料和设备,进而调整学校组织方式,以便与新课程计划的要求相一致。

(三)兰德变革动因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存在于学校的组织动因之中。困难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于原来的一套做法。这要求领导在课程变革的过程发起阶段,要努力使大家支持预期的课程变革,在实施阶段要对新课程计划的重点和要点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本校的情况。在合作阶段,领导者要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以便新课程能以既定的方式继续下去。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人才流失 原因 对策

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一些部门人员严重超编,低技术岗位与普通岗位的人员有过剩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才的流动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人才流失问题却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高技术管理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损失,因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才流失的现象,认真分析人才流失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1、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1.1 员工个人原因

电力企业属于大型国有企业,在薪酬和待遇方面比较稳定,但是,一些人不满足稳定的工作,不习惯按部就班的环境,觉得现有的工作不具有竞争力,不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自己的薪资待遇与自我价值不成正比,在待遇方面感觉存在不公平的问题,自己的付出与自己的所得不能够平衡,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生活保障。在这方面,主要是一些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以及高级技术人员,让他们产生离职的原因有许多,但是,主要原因就是待遇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针对其思想问题,有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控制人才的流失。

1.2 企业内部原因

电力企业也有许多内部问题导致的人才流失,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方面:

1.2.1 工作环境比较差

电力企业的一些单位距离市区较远,有些员工的工作环境比较差,特别是运行岗位的员工,环境闭塞,信息不畅,上下班的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其工作性质主要是轮班制,单调的生活以及较差的环境让一些员工产生离职的想法。

1.2.2 对发展前景缺乏信心

由于一些单位和部门论资排辈的思想还比较严重管理方法陈旧,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基层管理者以及基层员工很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寻求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一些员工感觉自己的技能和才干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想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产生离职的想法。

1.2.3 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于企业文化没有给与高度的重视,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就给员工的协调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另外,由于一些单位和部门距离市区较远,工作性质又是轮班制,特别是运行岗位的员工,更是很难接触到企业文化,在工作中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间比较少,一些部门的领导在工作中不能够以人为本,与员工沟通和交流的时间也非常有限,使员工感到企业与个人关系不大,有一种孤立的感觉,于是产生离职的想法。

1.2.4 福利和待遇等方面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造成人才流失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薪酬待遇是一个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员工的薪酬待遇决定了员工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员工的生活质量以及与员工的生活方式。因此,薪酬待遇问题是优秀员工流失的主要问题。由于电力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在薪酬管理上不具有竞争力,不能够根据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按劳取酬,在待遇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一些技术人员为寻求更多的保障和薪酬待遇而跳槽、离职。

1.2.5 培训和发展的机会甚少

由于电力企业人员较多,许多岗位获得培训的机会比较少,许多领导只关注外部的人才需求,没有很好地做好内部培训,不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导致部分员工看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感觉没有升职的空间。另外,一些领导为了降低成本,也减少培训预算,没有看到提高员工素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来,企业才能够健康发展,同时,也会较少人才的流失。

1.3 外部环境影响

电力企业的一些岗位距离市区较远,生活单调、信息闭塞,和繁华的城市生活相比,一些员工耐不住寂寞,想寻找更加优越的环境。另外,一些员工想寻求更稳定的工作,向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觉得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更加令人羡慕的职业,在政府部门工作,可以有效提升自我价值。近些年公务员考试可见一斑。另外,还有一些技术人员,向往新能源企业,希望通过新的工作环境改变生存空间,于是通过招聘等方式离开电力企业,到新能源企业发展。

2、留住人才和人才的对策

2.1 待遇留人,薪酬管理公平公正

薪酬管理是具有激励和协调的功能,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电力企业一定要加强待遇留人的有效措施,以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良好的薪酬管理,是一个人自身价值获得认可的具体表现,待遇留人不是唯一留住人才的手段,却是很重要的管理措施。公平公正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安定人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效预防员工的流失。薪酬管理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起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作用,不公平的薪酬管理制度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只有员工的自身价值获得有效的肯定,在待遇上和事业上给予积极地扶持,优秀人才才会有工作积极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按照企业的自身特点有效的制定薪酬策略,合同等行业相比,薪酬水平要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要做到能够真正的吸引人才,有效的留住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同时,根据外部薪酬的发展变化,对企业不同岗位的薪酬进行有效的调整。

2.2 绩效考核,合理分配薪酬

另外,还要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的考核管理,避免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惰性心理,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保证公平公正,要根据每个岗位对于企业所做的贡献合理的进行薪酬搭配,对于员工的付出与回报要成正比,各部门各岗位的薪酬一定要公平公正,薪酬曲线一定要相对完整。相同的岗位,按照绩效考核合理分配报酬,对比表现好的优秀员工一定要增加报酬,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要根据技术水平以及岗位熟练程度制定不同的薪酬标准,激励后进员工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待遇留人,不仅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失,还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2.3 提高福利待遇,加强员工的生活保障

要想留住人才,只靠高薪水是不够的,对优秀人才更具有吸引的是企业的福利承诺,因为福利承诺可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福利承诺对于员工忠诚度的提高以及企业声望的提高还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福利的作用非常明显,在员工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角度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生活需求。企业福利还可以体现在员工可以带薪休假,定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文娱活动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企业福利还可以表现在安全保障方面,如公费医疗、医药费报销等,在生活和健康方面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保障。另外,企业福利还可以表现在对优秀的员工给予后续学历教育保障,为职工后续学历提供时间以及待遇上的保障,满足员工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需求,还有为员工上交五险一金,在养老、医疗、疾病、住房等方面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对于一些效益比较好的电力企业,公司还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出外旅游,旅游可以缓解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丰富业余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现如今,我国部分电力企业都开始转移员工的生活基地,一些电力企业的家属生活区已经转移到城市繁华地区,这样,不但解决了员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解决了员工生活条件不好,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企业福利计划还可以更加宽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弹利,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企业所给与的福利,这种方法不但提高了员工的福利质量,是福利待遇更加适合每一位员工,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效果,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3、结语

人力资源部门在人才流失问题上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人才流失与合理的人才流动之间的关系,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可避免,人才流失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无法逃避,只有正确面对,认真分析其根本原因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接触员工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人为本,对于企业员工以及企业人才给予应有的关心和重视,经常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员工不断提升自我,热爱本职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伟.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03).

[2]雷小生.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其林业部门的借鉴[J].湖南林业科技杂志社

[3]杜春江.企业人才流失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9).

[4]章钦铄.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特点、原因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

[5]白丁,王双英,朱吉闯.国企改制期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07,2.

第10篇

【关键词】音乐小学课堂教学认识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如何使学生掌握音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一、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现在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半价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如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缓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

(2)设计多样的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

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变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二、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和谐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练准确。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3、有乐感的歌唱

有乐感地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的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的歌声表现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三、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

第11篇

失眠;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37-01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现代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也称之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1中医失眠症病因病机研究

1.1先秦时期

《内经》中把失眠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明确指出“阳不入阴”是失眠症的总病机,“气血虚弱”是失眠症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导致失眠的外部条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是治疗失眠的总则。

1.2汉隋唐时期 东汉末年,张仲景将失眠称为“不得眠”、“不得卧”,并创立了多首延用至今的名方,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的黄连阿胶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的酸枣仁汤等。

1.3宋金元时期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治疗方剂日渐增多。在《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定立化痰清热、化痰镇惊、养心安神等治法,药用温胆汤、益荣汤、心丹、寿星丸等治疗。金代刘河间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懊惯虚烦不得眠》篇中指出“懊懊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佛郁于内而气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烦、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烦心者凉膈散”。元代朱震亨在《丹溪手镜·不得眠卧三十七》篇说“胃虚则不得眠。心虚则不得卧。汗吐下后不得眠,栀豉主之。日烦夜静,姜、附主之……不眠。少阴病,心烦不得眠,宜黄连阿胶汤。大热错语不眠,宜黄连解毒汤。下利而渴不眠,宜猪苓汤利其水。吐下后,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导其热”。

1.4明清时代

如明代戴元礼在《证治要诀》中独设“不寐”篇云:“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伤寒不寐,当于活人书中自惊悸以后诸证,亦可用温胆汤加或同金银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去取之,导痰汤加石菖蒲半钱尤治。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不寐》篇指出不寐分为“无邪而不寐者”和“有邪而不寐者”,并提出以“养营养气”和“去其邪”为主治,随证采用“半夏汤、三阴煎、补中益气汤、五福饮,七福饮,天王补心丹、归脾汤,寿脾煎。张璐于《张氏医通》中云“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人不寐。虚者,六君子加枣仁。痰者,灵枢半夏汤。虚劳烦热不得眠,酸枣汤,或酸枣仁一两炒研,水煎绞取汁,下米二合煮糜,以生地五钱捣汁入,更煮过,时时服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竹叶石膏汤。水停心下不得眠,茯苓甘草汤。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大抵胆气宜静,浊气痰火扰之则不眠,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三钱,炒枣仁一钱五分,立效。

2现代中医研究

王睿认为肝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肝藏血和肝主疏泄,两个生理功能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红l。’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失眠患者多有急躁易怒、易激惹、心中烦乱不安等情志障碍,并且从肝论治失眠后症状有明显好转。黄晓辉等认为肺的功能失调也可引起失眠,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神,亦可以间接通过影响肝、脾的功能而致心神不安或失养,最后导致失眠。此外,失眠症还与五神的病理改变及情志过极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的病因主要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劳倦过度。其中尤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

3讨论

第12篇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

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t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月亮颂》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歌曲的主题背景和音乐风格。我在教学生唱歌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忆更启迪思维。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说唱天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视频《小曲好唱口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今日好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如进行曲、摇篮曲)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才能作出反应,才能事半功倍。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阳关三叠》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作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人民军歌》时,我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记得有一次,学生在欣赏《蜻蜓点水》时把可爱美丽的蜻蜓想象成勤劳的小蜜蜂,有的更想象成了苍蝇,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

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蜻蜓与蜜蜂和苍蝇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什么。显然,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尽管音乐有不可指向性的特征,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但是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还有一次,看了《铃儿响叮当》的插图,学生大多这样说:冬天,地上一片雪,小朋友坐在马车上奔跑。其实,重要的是注意马脖子上的挂铃是怎样一个响法?狂奔时、缓步时怎样响?乘车的小朋友心情会怎样变化?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你也想,我也想,你这样想,我那样想,逐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这是我们所期盼的音乐教学。

第13篇

关键词:人员流失;原因;对策

1引言

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的生存发展不断依赖于企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良好的管理水平,避免出现人员流失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属于最宝贵的经济财富,应当尊重行业人才,充分合理地任用人才,降低企业出现人员流失的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健全,从而在成熟模式的运作机制中,人员流失状况会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1]。

2企业人员流失的原因

2.1人力资源的管理基础薄弱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程度有所缺乏,其实际的管理方法相对滞后,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的人事管理制度上,企业的用人体系不够完善。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人员招聘的渠道不合理,人员引进的口径不严格。人员招聘进入到企业之后,无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难以实现相互适应的目标。大部分员工进入公司之后,一般情况下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是自己感兴趣的,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同时大多数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关注度不足,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只考虑到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愿意在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上投资[2]。

2.2薪酬待遇的竞争力较低

第1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留人之道

人才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人才流失问题仍然严重困扰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人才流失问题给民营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本文试图分析导致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企业方面的因素

1.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差,员工报酬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很多民营企业效益较差,盈利少,而又往往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负债,这就导致其可用资金不足,用于发放职工工资的资金有限,有些企业甚至拖欠职工工资。员工辛辛苦苦工作,最终却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其工作积极性自然大大降低,就会想到离开企业而去谋求更高薪酬的工作。员工所得报酬较低,这是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

2.缺乏正确的用人观念

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用人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很多企业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些企业中,大多由与领导关系较好的同学或者亲戚担任企业里面的重要职位,而一些有才能的外聘人员则难以得到晋升或者重要,从而不得不选择离开。第二,民营企业的管理不够人性化,企业领导不关心基层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员工如遇到困难,也得不到企业的帮助和关心,这就直接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企业机制缺乏活力,优秀人才难以发挥其专长

在民营企业的人事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用人机制不活这一问题。这就使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很多专业人员感到劲使不出,用不上。但有感到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长此以往都是这样,那么就会落伍。于是他们会选择毅然离开困难企业而到更好的企业发展。

(二)外部因素

1.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才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余地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上的经济主体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国内的人才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余地,为了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员工流向其他类型的企业。

2.某些企业不择手段挖人才

某些企业处于起步期,经济效益较好,社会负担轻,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而不择手段地从民营企业中挖人才。

(三)人才自身因素

1.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收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中国经济在不断飞速发展,但同时,物价也飞速上涨,中国居民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一情形下,人们对高收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留在效益较差的民营企业之中,难以得到较高的薪酬,于是不得不离开原企业而选择更高报酬的企业,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经济压力。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已经很少有以前那种一辈子忠于一家企业的观念,而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选择离开一家企业而到另一家企业发展。

二、民营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一)扭转企业亏损

民营企业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内部治理,重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体系,努力扭转自身经营状况。民营企业如果经营发展状况有所好转,那么企业内部的人才就会看到希望,而选择与企业共度难关,而不会离开企业。

(二)转变人才观念

民营企业首先应该摒弃陈旧、落后的用人观念,打破 “任人唯亲”的思想禁锢,不能仅仅将选用人才的范围限制在自己的家人或者亲朋好友之中,而应该更多地从熟人圈子之外选拔和任用人才,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民营企业不仅要注重对人才的选拔,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民营企业要加大对那些有潜力员工的培养力度,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员工的知识,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努力改善人才的基本生活条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五种需求,这五种需求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次序排列,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下一高层次的需要而告终,各种层次的需要总是相互依赖、彼此共存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只有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满足,才能去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企业的业绩而奋斗。很多国有企业来自身的发展状况恶劣,资金的匮乏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但是,民营企业再怎么困难,也不能苦了自己的员工,无论如何,民营企业都必须抽出资金来改善员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否则,优秀的人才基本生活失去了保障,就有可能离开该企业,而使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策略

人才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有效的激励,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留住企业真正需要,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的人才。民营企业要适时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民营企业虽然困难,但也应该想办法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支付给员工报酬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同时,报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重要标准。支付给员工较高的工资,在满足了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民营企业同时还可以用好的职位激励员工,民营企业可以充分考虑员工的素质及能力,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但同时又能够胜任的工作,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五)保持民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

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难境地之后,企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会纷纷浮出水面,一些原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可能会走向激化,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劳务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这一情形下,民营企业保持与员工的有效沟通,显得非常重要。民营企业各部门定期召开会议,这是听取和反映员工意见的有效方式。各部门定期召开会议,会上让员工畅所欲言,并让企业的高级领导参加会议,让他们听取员工的心声。这样,企业的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和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民营企业可以建立信箱或者员工热线,面对面的交流固然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空的限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开展的,此外,有些员工则更喜欢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企业信箱或者员工热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建立信箱或者员工热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员工的利益和要求。

参考文献:

第15篇

传统欣赏教学方法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教学中要探索新的欣赏途径,不单从音乐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可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可以运用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现。这样学生表现的音乐形象具体、实在,都是通过认真聆听得到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听得认真、学得开心,教师上课会上得轻松舒心,增强音乐鉴赏教学效果。如上《黄河大合唱》,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导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聆听后,说说音乐特点和各自感受。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基本体验和感悟内涵,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演唱者情况做简单介绍,即可完成本节课教学。

2.合作式教学方法

高中生是一个拥有一定知识量,同时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学习群体,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和自律能力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延长,观察思考问题常富于联想和想象,且思维方式较具理性化。但学生往往存在思想不切实际、审美取向偏差的状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种心理特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掌握与人默契交往的能力。

3.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对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即“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观点,让学生有思维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度;尊重学生的见解,尤其在师生间见解相悖时,要科学地利用“无错原则”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学生见解过于偏激或近于荒谬时,提出善意的批评或纠正时尤其要讲究方式方法,态度应亲切诚恳,才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不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疏离。从根本上说,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之后,音乐鉴赏教学中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才可能真正实现。

4.注重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好的教学目标只有具备可操作性,才是它的价值体现,才能用它指导教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如果教学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必定会不合时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制定出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避免过大、空洞的没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否则会出现没有教学效果的盲目教学活动、浮躁的不贴切的行为方式。此外,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尖子生,如果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实现的标准,那教育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因此,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让那些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5.注意对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如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无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基本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

6.选择恰当的学习形式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储备一定的知识量,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需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适当运用各种类型的小组学习形式,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信息收集来源和途径比较多,对于音乐知识的筛选比小学生和初中生强,在小组协作中能使信息得到合理整合。如果让高中生自由组合,就会出现几个玩得好的组合在一起,这样上课学生容易讲话,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不单起不到有利的效果,还会影响课堂正常教学,于是在音乐课学生分组上,在老师的组织调配下自由组合。有一些高中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长刻意培养,从小学过乐器,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音乐常识,每个小组都会安排至少一两个具备这种条件的学生或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学生课下搜集的音乐资料可以由小组内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同学先筛选把关,这样既可以使老师讲授的内容得到巩固,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