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基因的认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基因;基因人格权;基因信息隐私权;基因财产权
21世纪是基因技术世纪,基因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基因技术世纪的核心,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即将完成。基因科技的研究发展其实有不少的法律问题有待厘清克服,诸如基本权利的保障问题、风险问题、伦理问题等。由于基因所具有的“一身专属性”这种人格法益特点(除了同卵双生以及尚未出现的复制人之外,每个人的基因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使得在法律上明确规范、保护自然人个人对其自身的基因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尤为必要。人身权与财产权构成民法中的两类基本权利,其他一切民事权利或者包含在这两类权利之中,或者是由这两类权利结合的产物(如知识产权、继承权等)。而人对其基因究竟享有人格权还是财产权,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基因人格权
人格权是民法中的基本权利,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主体的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人身权利。人格权可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具体人格权。根据权利客体不同,人格权还可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包括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精神性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其他人格权。
具体到人的基因,就其物质层面而言,基因是由DNA等遗传物质所组成,而组成我们的物质躯体的细胞就带有这些基因,可以说基因是“身体的一部分”,而身体是人格权中“身体权”这种具体人格权、物质性人格权的客体。因此,尚未与身体分离的基因,当然可以直接适用身体的法律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是人格权的客体,因此基因也是人格权的客体。
而就基冈的功能层面而言,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基因组包含着决定人类生、老、病、死以及精神、行为等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具有“一身专属性”这种人格法益特点。因此,可以说基因表彰了人格,作为整体的人格,基因是一般人格权的客体。
而脱离了人体的基因(如与身体分离的器官、组织、体液、毛发等中所包含的基因)法律地位如何呢?按传统大陆法系观点,只要不违反法律与公序良俗,与身体分离的部分,可以作为独立的物,得为物权之客体,而属于该人所有,所有权人可作抛弃、捐赠等处分。例如在医疗过程中为达成医疗目的经患者的知情同意而对病患器官或组织进行切除,切除后的器官或组织成为患者享有所有权的物,患者可抛弃、捐赠等。那么患者如同意抛弃组织或器官是否就意味着同意抛弃该组织或器官中所包含的基因呢?这其实就是美国著名的Moore v,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0)案所牵涉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案原告Join Moore患有发细胞白血病,接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医生的建议,同意并签署“脾脏切除手术同意书”。其主治医生和助手用被切除脾脏的细胞用于医学和商业研究上,这些细胞作为医学研究的材料有潜在的商业与科学价值,但他们没有向原告告知这个信息。在Moore发现他的医生、医生助手、加州大学董事会、两家药物公司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自他身体取得的细胞以发展商业上有价值的产品并取得专利,获利甚巨后,在加州高等法院向这些当事人以13项诉因提起诉讼。本案经过加州高等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的审理,最后加州最高法院认为被告违反告知义务,依照“告知同意义务”,医生在建议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必须向病人揭示他在病人的身体组织上的“移除前利益”,即使该被切除之组织的计划用途与病人之健康并无相关。所谓移除前利益,指的是医生在抽取组织之前就有的利益,在Moore案中原告声称医生就原告之组织有科学与商业上的利益,但在建议移除组织时却未揭示这些利益,因此应构成侵权行为。同时法院认为原告在细胞从他的身体移除之后,原告对他的细胞不再保有财产上的利益。原告因此并不保有控制这些细胞的权利,也因此没有强占的诉因存在于这些未得授权的组织使用之上。倘若采肯定立场,将加重医学研究人员过重的负担,阻碍医学研究的发展。可见,该判例对于已被抛弃的切除组织中的基因的利用,承认患者享有经告知同意的自主决定权,而不是财产所有权。换言之,在此种场合下,脱离了人体的基因,仍是人格权的客体。
基于上述分析,基因可以是物质性人格权中“身体权”这一具体人格权的客体,同时也是精神性人格权“一般人格权”的客体。对于作为人格权客体的基因,主体的民事权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基因自己决定权
对于作为身体权客体的基因,身体权不仅表现为对身体完全性和完整性的维护权,而且表现为对自己身体组成部分的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支配权。传统民法理论及伦理观念认为身体权是一项消极的权利,只是意味着权利不受外力的侵犯,身体的完整性不受破坏。但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行业的日益社会化,医疗中所需要的血液、人体器官等不得不来源于其他人。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法律和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公民支配身体的行为已被法理所承认,人享有对身体的支配权。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在宪法学研究中,将自己决定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认识的见解逐渐取得支配地位。一般而言,自己决定权是“就与他人无关的事情,自己有决定权。仅仅对自己有害的行为,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权利,也就是说自己决定权是自己的私事,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可见,自己决定权已被作为人格权的主要内容,在对基因的支配权和自主决定权方面,体现在每个人对于其基因的采集、研究与商业上的运用,拥有被告知以及自主决定是否同意该项运用的权利,此权利同样及于已经脱离人体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基因。因此医疗研究单位,若欲使用由病患身上所采得培养的细胞,即使此项研究与原本的医疗目的无关,也应该如实告知病患者其状况,并只有在获得告知后同意的情形下,方可使用这些细胞。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社会调查;统计学分析法
一、引言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病、抗逆性,以满足商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了转基因食品。然而,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社会各界对它却忧心忡忡。在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中,随处可见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都着眼于科学研究,或者是风险性本身。然而,对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影响公众认识和态度的因素等问题,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调查研究。毕竟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研制转基因食品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一些统计学分析法和统计软件,以保证本文分析的可靠性。
二、调查目的
了解百姓对转基因食品认识、态度意见;了解影响公众认识、态度的因素;为今后转基因产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三、调查方法
(一)抽样问卷调查部分
1、调查对象。南京市各地区普通公众,但较偏重于青年人。因为他们特点是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也更容易受到各种媒体的影响。迅速成长的青年人是未来转基因食品的最大潜在消费人群或反对者,所以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态度将深刻影响未来转基因产业的发展。考虑到完整性,我们同时也调查了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2、抽样方法。针对调查设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实际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1份,回收率96.2%。
3、数据分析。采用SPSS v11.5统计软件整理资料,绘制图表。部分问题的选项还转化为李克氏量表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到问卷信度信息。
(二)网上问卷调查部分
依托中国第一家自助调查网站: 省略/进行网络调查,共回收问卷45份(截至2007年8月1日)。网上调查问卷强制了主观问题的回答,可得到更多的主观意见。同时,我们补充了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研究。
四、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经过统计共回收有效问卷526份(含网上调查)。其中,18岁以下的占15.6%,19-25岁的占60.3%,26-40岁的占18.3%,40-60岁的占4%,60岁以上的占1.9%。
(二)问卷分析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结果,方便进行问卷结果的可信性分析,可把12个问题分为三组: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见。按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和乐观程度可分别对各组定序问题选项赋予一定分值,按李克氏量表转化为数值变量(一般规律:选项越乐观得分越高,视选项数而定,如有四个选项,则最乐观的得四分,次乐观的得三分,依次递减)。这样做一是可以求出变异值进行可信性分析,二是把得分转化为百分制结果更加直观。
第一,调查结果的信度分析。本文采用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法进行检验。公式为α= 1- (K表示两表中题目总数,σ2i是第i题得分方差,σ2T是总得分方差。α是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公众认知部分第1、2、4(1-6)、5九道题的信度分析α= ×1- =0.80。证明问卷中关于对转基因认识的题目选项间有一致性,累加来表示认识程度有一定依据,由此得到的结果可信性比较高。公众态度部分 第8、9、10、11、12五道题的信度分析α= ×1- =0.61证明问卷中对转基因态度的题目见一致性比较弱,但仍可累加,作为判断公众态度的参考。得到的结果有一定信度。
第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公众的认知度:据1、2题的统计结果可知,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占75.7%,没有听说的占24.3%;有点了解其含义的占61.6%,非常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分别占13.7%和24.7%。据3题的统计结果,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途径主要是通过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两者相加占的比例达到67.1%,通过专业书籍认识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4%(恰等于表示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由此可知,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
经过统计分析,人们对转基因大豆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平均认知得分高),而对其他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都比较低,不存在显著差异(见图1)。
这恰证明了第3题的结论,在百度进行新闻搜索,可以发现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新闻条数明显高于其他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数目。这进一步说明公众对转基因大豆的高认知率与众多媒体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新闻、报刊等媒体对普通公众的认知有重要影响。
公众的态度:转基因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消极态度。据10题计数据显示,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食品的人数占49%,而倾向于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只占13%,有38%的人在选择时认为无所谓。据11题,认为转基因食品总的社会效益是利大于弊的只占22%,认为弊大于利的占11%,有33%的人认为弊利相当,其余说不准的占34%。据12题,在问及是否支持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时,33%的人积极支持,16%的人坚决反对,51%表示无所谓。如果将关于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这些题目选项按积极或消极给予分值,然后累计相加转化为百分制以表示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如图1,可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略带消极。对样本中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度得分与乐观程度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后,可以得出两者相关性极其显著。对转基因食品乐观程度与对其认知度正相关,如图2及表1。
在公众的态度分析部分我们得出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将直接影响公众的认知度。在此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得出认知度又影响公众的态度(乐观程度),根据简单的数学推导,不难得出以上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应该多是负面的。因此,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希望证明我们的这一结论。在Google中以转基因食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约有106,0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结果,约有70,300项符合转基因食品的优点的查询结果。在百度中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与转基因食品危害有关的新闻有3897篇,而有关转基因食品优点、益处的新闻加起来也只有1315篇,这就证明了我们结论的正确与可靠性。
公众的意见:主要来自主观题回答和网上调查。据第7题统计显示有8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获得转基因食品知情权并了解其中的成分。据12题统计显示,表示支持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占1/3,明确表示抵制或反对的受访者无论是当面问卷还是网上问卷的调查中都占少数,大部分人对转基因食品持保守中性态度。公众对转进因食品态度还是比较理性,没有“一边倒”现象,也没有“谈转基因色变”的恐惧。在影响选择转基因食品或传统食品的因素中,安全性占第一位,其次是营养,价格、味道的影响比重不大。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影响问题上,公众对基因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多于全球粮食问题、食品多样化的期望。很多受访者认为国家的监管力度一般,有待加强。希望科研单位和企业做好安全性的研究,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检验方法,对安全性进行全面论证。
五、结语
本次社会调查在分析了相关问题后,还为转基因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当被告知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时,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明显上升,因此转转基因食品的科普之路任重而道远。各方面应大力宣传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媒体应负起责任,做到报道客观公正。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应通过媒体向公众对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种种误读答疑解惑,让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更加清晰深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并具有前瞻性,这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担负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监管责任,在科研、流通、经营等各方面加强监管,做好安全评价和转基因食品标示管理的工作,保证食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2、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常超,伍金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7(6).
关键词:天津;转基因食品;认知
中图分类号:Q78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2.0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ianjin in 2016 to analysis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8.39% of the respondents did not understand GM, while 42.47% of the respondents know about GM. The way of public knowing about gm mainly came from the Internet. Faced with the same prices of GM and non-GM food, 65.05% of people would choose the latter.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awareness of Tianjin's public about GM food should be improve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the popularization of GM food, the country should intensify popularization of GM food and guided the public have a rational cognition of GM food.
Key words: Tianji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 cognition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产品[1]。转基因食品有很多优点,如增加作物产量、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等,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中长期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和环境风险[2],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
关于民众对转基因食品认识程度的问题,国外科学家做了很多调查。Schilling等[3]在2001年对美国消费者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大约2/3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对转基因方面的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理解算得上“好”或是“更好”。国内方面,2003年在南京市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3.33%的消费者表示听说过转基因食品[4]。2004年6月,对贵阳市1 980名16岁以上的市民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知道或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人仅占总数的28.94%[5]。2005年,陈桂荣[6]对昆明市消费者进行了转基因食品认知度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有50.4%的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很少。2007年,刘志强[7]对济南市消费者进行了转基因食品认知度的社会调查,此次调查中表示知道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占总数的56.1%,认知度有所提高。2009年,长沙市消费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比率是70.33%[8]。黄季j等人[9]应用国外同类研究普遍采用的量表,在我国东部5省11个城市对公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客观知识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公众与其他国家相比,缺乏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
近年来,全球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规模迅速扩大,但仍无法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会破坏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与安全,并且会破坏生态影响生态环境[10]。因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开展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调研,引导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知势在必行。
1 材料和方法
2016年7―8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学校、公园、商场、超市、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了多次的调研,主要是发放问卷,在填写问卷过程中采取随机问答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了200份调研问卷,最终统计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186份。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人群背景情况
在受访人群中,共有107位男性和79位女性,其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和月工资收入见表1。
2.2 受访人群对转基因技术的了解情况与了解途径
由图1和图2可知,有3.76%的人没有听说过转基因食品,48.39%的人对转基因食品不是很了解,42.47%的人了解转基因食品,5.38%的人非常了解转基因食品。由此可知,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只是知道一个笼统的概念,而缺乏必要的深入了解。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和广播电视,但互联网上的信息真性缺乏考据,因而公众容易受到虚假言论的煽动或媒体的误导。因此,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可能存在不正确的因素,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知识的普及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当多通过电视广播、书籍报刊、学校等途径对公众进行科学、严谨的转基因食品的官方宣传。
2.3 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相关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
中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红柿、土豆;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截至2013年9月,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证书的发放是根据研发人的申请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审,经部级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批准(http:///ztzl/zjyqwgz/)。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等也必须获得我国颁发的安全证书。
图3中所列出的9种农作物都有转基因的品种,而公众只对大豆、大豆制品和玉米这类传统的转基因作物认识较多,对其他几种农作物中也可能含有转基因食品则了解较少,而这些作物都是我们平常可以接触到的,很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成为公众的盘中之物。
由表2可见,公众对有关基因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此次受访人群趋于年轻化,并且多数都有一定的学历背景,即相对来说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仍然有不少人对于转基因的基本知识把握不到位。由此可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普及转基因知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4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情况
由图4至图7可以看出,41.94%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关注较少,22.58%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比较关注,但是价格同等的前提下,有65.05%的消费者会选择非转基因食品。对于选择转基因食品的理由,有31.72%的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价值高,22.58%的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相对便宜;而消费者不选择转基因食品的原因,则是因为担心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对于食品而言,有50%的消费者考虑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回收分析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受访人群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大多数是通过电视广播或者互联网。无论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有50%左右的人对转基因食品和基因相关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41.94%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般,仅有20.43%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在面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食品时,65.05%的人们都会选择非转基因食品,不选择的原因大多数是出于害怕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以及基因污染带来的恐慌。
通过调研过程中对受访者的访谈,可以看出群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对转基因食品是好是坏的认识则大都来自于网上的评论。目前,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还未得到合理的解答,因而公众中的部分人群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是有一定的恐慌。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转基因食品,但对目前国家认可的转基因食品,大多还是持抵触或者观望态度。
综上所述,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不足,而拓宽宣传途径,比如在社区的宣讲、大街上的一些非盈利的广告,都可能是弥补这个不足的有效方法。此外,政府对于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也有待提高。虽然目前转基因食品到底是好是坏尚无定论,但是应该把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相关的知识科学客观地呈现给公众,以便让他们能够对转基因食品有理性的认识。国家应该加大对转基因食品的普及力度,这样才能让人们在面临转基因食品时能够理性地取舍,而不是无知和恐慌。
参考文献:
[1]唐德强,王玲.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其安全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1):93-95.
[2]AUGOUSTINOS M,CRABB S,SHEPHERD R.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news: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M debate in the UK[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Bristol, England),2010,19(1):98-114.
[3]BRIAN S.Perceptions of food biotechnology:evidence reform a survey of U.S.consumers[J].Journal of food distribution research,2003,34(1):37-41.
[4]钟甫宁,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潜在态度初探――南京市消费者的个案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4 (1):22-27.
[5]王娅芳,孙晓红,张密.贵阳市部分转基因食品标识及市民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度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6):531-533.
[6]陈桂荣.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对昆明市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4-17.
[7]刘志强,王成栋,李宁,等.济南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52-58.
[8]周梅华,刘馨桃.长沙市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和态度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