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务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经管类专业 统计学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41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SHAN Qin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wu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Yiwu, Zhejiang 322000)
Abstract Statistics courses are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 professional basis.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for students of statistical knowledge and statistical skills,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Currently, there are students low interest, ign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teaching tools and method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so on Teaching Statistics. Higher Colleg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reality, to build statistical scien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statistical theor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course teaching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因此统计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性课程。我校从2010年开始,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树立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意识。高职院校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的特点,根据就业需求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难度适中。既要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的讲解,又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观念。
(2)培养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统计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实验、实训、调查等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统计的基本技能。如利用EXCEL、MINITAB、SPSS等常用统计软件进行上机操作,使学生掌握绘制统计图和统计表,编制统计指数,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基本技能;通过统计调查环节,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实施统计调查,搜集和整理统计数据等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课程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结合专业的特点,可以设置综合性训练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大学生兴趣调查,新产品市场调查,顾客满意度调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等。
2 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经管类的学生以文科为主,统计学又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计算,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对学习统计学有畏难情绪,学习兴趣较低,学习动力不足。
(2)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应用能力较差。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未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或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如缺少实际操作课程,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难以消化和巩固。另外,在经管类其他课程教学中也不重视学生统计技能的培养和统计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3)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部分教师采取传统教学形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讲授满堂灌,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
(4)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所学的专业不是统计学专业,自身统计学的功底较差。有些教师不熟悉EXCEL、MINITAB、SPSS等统计软件,不能正确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有些教师组织能力较差,不能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3 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岗课结合,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构建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
3.1 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内容适宜,难度适中,以岗位应用为导向,适当选取学术前沿内容。主要内容可包括:绪论,统计数据的收集,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度量,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分析,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教学课时60~8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0~50课时,实践教学20~30课时。
(2)教学方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的有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统计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外,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从社会经济生活中选择或编辑适合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总结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统计数据分布特征的度量一章中,可以以一个网店为例,对商品的销售量或顾客进行分组,通过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对商品的销售趋势或顾客的偏好进行分析和预测。任务教学法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因此,在统计学各章中,可以设计一个特定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如在统计数据的收集一章中,可以让学生去收集高职生日常消费数据,兴趣爱好数据等。互动式教学法,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体情景,通过设问,与学生展开双向交流。如在假设检验一章中,可以对统计决策究竟是确定性决策还是非确定性决策进行分析讨论。
(3)教学手段。目前统计学的运用一般是基于常用的EXCEL、MINITAB、SPSS等统计软件,因此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选择多媒体教学系统,如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3.2 实践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较大(高职院校一般为40%~50%)。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采用以下形式:
(1)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的步骤包括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对调查数据分类整理,数据分析和预测,并写出调查总结报告。如在学校内部,可以进行学校环境调查、学生食堂调查、学生网购情况调查等。另外,在其他的专业课程(如市场调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统计调查。
(2)实验。统计学课程实验一般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实验类型。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有EXCEL、MINITAB、SPSS等,EXCEL 是微软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各种基本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MINITAB软件和SPSS软件的功能较EXCEL强大,但MINITAB软件相对来说操作简单,深受非统计学专业人员喜爱。统计学课程实验的项目较多,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特征的度量、统计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大作业。统计学课程在讲完某一个章节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大作业,让学生主动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某些大作业可以由一个小组完成,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如让学生小组进行某一个统计调查,再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统计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4 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紧跟社会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分析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确定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确定课程的总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和开设时间,二是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2)加强多媒体和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一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如电子白板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配置先进的统计学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统计学实验的需求,并为统计调查分析等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统计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进修和培训等手段,提高统计学教师的知识水平;二是统计学教师应掌握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统计学软件的操作,提高操作水平;三是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生动有趣,善于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三是教师要有责任心,对学生要求要严格。
5 结论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依据岗位需求确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金华等.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5(1).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应用型;案例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30-02
Abstract:Statistics is a fundamental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existing shortage in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statistics course. We aim a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in the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sign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s of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ields. We advocate actively the designing experiments, explore some methods such as brain storm and seminars on early warning in cas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sign professional, strongly practical content model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veloping. the application style specialists.
Key words:statistics; economics &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pplication style; early warning in cases
1 引言
统计学时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体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能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含了数据的整理、分析,数据分布特征描述,回归分析和统计预测等一系列方法原理[1]。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一般分成如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模块二,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及分布形状;模块三,区间估计及假设检验;模块四,相关、回归分析及趋势预测理[2]。实验课上老师常常先演示函数或方法的应用,然后各专业学生根据指导书中给出的数据,一一验证完成实验作业,达到能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和进行相关分析的目的。
2 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在讨论当前统计学实验内容存在的内容之前,先以我校商学院开设统计学实验包含的内容模块为例,简单介绍介绍现行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块,并对其内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这门课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个学时,总共分4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均在4个学时内要求学生完成。
模块一的内容设计主要是Excel的基本知识。现代社会个人电脑普及率高,Excel软件是Office操作系统下的自带软件,且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办公自动化课程后对Excel的界面和操作都非常熟悉。学生利用Excel创建表格、信息输入、数据的排列、汇总、筛选、公式编辑和函数插入都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因此实验一中老师再在实验课上赘述并演示以上内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模块二的主要内容是运用Excel做“描述统计”,而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测度值的计算也是通过插入函数即可取得。所以实验二的演示关键并非学生不会做描述统计,而如何在Excel的界面下通过“加载项”加载“分析数据库”,并提示学生数据分析工具加载后,在“数据”而不是在“工具”的下拉菜单下即可。
模块三的主要内容是用Excel构造工作表做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该实验的关键是理解区间估计的公式构造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及步骤。如果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良好,在构造工作表后,实验老师只需对插入的函数做简单介绍,“指定”“最左列”按“确定”即可得出实验结果。教师需要演示的内容很少,学生理解操作也并不困难。
模块四的主要内容是求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运用forecast函数拟合线性回归模型,通过一条线性拟合线返回预测值及方差分析。因为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主要要求掌握的是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回归分析和预测。因此该实验的关键也是在“数据分析工具”下“相关系数”和“回归”的参数的演示及结果分析。方差分析的操作要点与回归分析类似。
从以上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基于Excel的统计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数据整理、函数插入及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内容简单不具管理专业特点,重复操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不高学习“无趣”。总结起来,这样的内容设置存在着如下缺点:从上述的教学模块设计来看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1)演示、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较少;2)实验内容设计的专业针对性不强,如何根据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需要,开设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统计学实验是值得在设置实验教学模块重点考虑的问题[3]。因此,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块和内容有必要重新研究并设计。在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对以上实验内容逐个的具体分析。
3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设置
从以上对现行实验教学模块具体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四个模块整合为两个模块即可,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模块一:演示、验证型实验。
教师演示常见统计函数的插入和常用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事实上,对于“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实践应用,只要理论知识掌握到位,这些工具的操作方法都很类似。演示完毕后,给出相应练习,让学生熟练操作数据分析和统计函数等方法,完成实验作业。
模块二:设计型实验。
设计的实验项目包含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应掌握的所有内容,涉及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独立分析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运用Excel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工具完成设计型实验项目。
模块三:开展头脑风暴与案例预警等讨论会。
运用管理学“头脑风暴法”,提出模块四要进行的统计实践课题。模块三的设计既是为模块四的开展进行做准备,更是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统计学一般开设在二年级,学生大学学习的课程类型此时正好是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的转变时期,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用专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没有模块三的情况下,学生直接组成小组以后,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的学生调查的课题大多一样,课余时间的安排、食堂服务的好坏、体育锻炼时间的多少、月消费情况、去图书馆的情况调查等等。统计调查课题选择跳不出日常学习生活的圈子,导致课题选择重复率高,相互抄袭甚至网络下载的可能性也很大,甚至有些调查结论显而易见不能激发学生们参与统计的积极性。而如果利用“头脑风暴”提出的课题结合了本专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们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有些课题就有可能成为学生们今后两年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方向。进行“案例预警”讨论会这一环节的开展时间应设置在学生们选好课题之后,开展实践活动之前。譬如,给出一些比如宠物食品的市场调查,应考虑其最终消费者是宠物而不是人;新产品是否有市场,有时候可能不需要其调查的平均分高,可能仅仅需要比较对不同产品高度喜好的人群比例等等。警示学生要带有专业的眼光去设计问卷,用专业的分析去思考统计结果。
模块四:综合型实验。
要求学生分组选择模块三中与专业相关的有关课题,课外完成问卷设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分析,锻炼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最后以实践报告的形式总结调查活动并以PPT的形式展示该组的整个活动过程及结论。
4 总结
本文总结了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展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强调了应根据其专业的培养需求,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有针对的开设具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将头脑风暴法和案例预警方法应用到实验教学,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设计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型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艳丽. 关于统计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183-184.
关键词:物流,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行的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一套整合的物流业统计核算指标,对于物流业的了解只能通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或分析其他产业的统计数据获得相关信息。但是,鉴于物流统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学术界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也在探索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1物流业统计核算的对象
龚树生、高和鸿等人在2001年就提出了建立我国物流统计学的初步设想,并指出物流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流活动的过程,性质是对物流经济现象定量认识的方法论,任务是研究物流活动过程的规律与方法,以指导物流的实践活动。
张志俊认为物流产业统计是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用量的方式研究物流产业活动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即研究物流产业经济活动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经济效益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等。物流产业统计对象为全社会物流活动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包括参与社会物流活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批发业等的物流活动,以进入社会物流领域为计算的起点,企业物流活动可暂时不列入统计的对象。
2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赵艳认为物流业是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行业构成的综合性较强的产业,物流业统计核算应该反映出物流产业的全貌和物流产业的行业构成,一是要反映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服务供应情况,二是反映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物流支出情况,三是物流需求状况。
孙敏炜和邵建利则将物流统计范围设定的较为具体,认为其内容应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中的连锁和配送企业、商务服务业中的包装服务、流通加工业等。
周善忠、刘伟等为青岛市设计了物流统计测算体系基本框架,包括对社会物流的统计测算、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测算、对重点物流企业的统计调查和对不同行业企业内部物流情祝的统计调查等四部分内容。
3物流业统计核算的指标体系
韩嵩、赵艳等人将物流业统计指标划分为不同层次。韩嵩构建的物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是一个由三个层次构成的指标体系群。第一层次是物流具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物流产业活动和服务功能为基础,构建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流通加工业、配送业和信息处理服务业等各具体产业的统计指标,作为整个物流产业统计的基础指标;第二层次是归属于部门统计的简要指标体系,在综合各具体产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将物流产业活动过程的情况纳入到相应的部门统计;第三个层次是物流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反映物流产业活动各个阶段的总体情况,纳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赵艳也是按照三个层次,将物流业统计指标归纳为基本指标、综合指标和相关指标。
吴敏良、高国云、曹娟、张文杰等人则对物流统计指标进行了分类设计。吴敏良将物流统计指标分为两类,分别是反映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地位的指标和反映物流管理和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的指标,前者包括物流总量、物流总收入、物流总成本、物流业增加值、物流贡献率等,后者包括产需比率、准时交货率、质量合格率、合同履约率等。高国云将物流统计指标分为反映物流规模及流通过程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反映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的指标及指标体系和反映固定资产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等三类。曹娟构建的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由一个核心指标和五大统计指标子体系构成,核心指标是成本利润统计指标,五大子体系分别是物流供需情况统计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统计指标、生产设施统计指标、固定资产统计指标和物流增加值统计指标。
4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郭慧敏针对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相关统计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中的问题,提出现代物流统计资料采集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可以以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统计、相关部门的统计、财务及行政记录等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一次性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并测算现代物流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可参照专业统计方法,对小型物流企业进行抽样调查,从而提高数据的可得性,并兼顾我国物流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保障统计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刘延平、李卫东则十分重视物流统计调查,称其为物流业统计核算最根本的数据来源,并对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常用调查方法在物流业统计核算中的适用性与优缺点进行了研究,指出实际物流统计工作中要多种调查方法结合使用,以全面调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其他方式取得统计资料,以便反映物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观察其数量变化的趋势与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龚树生,高和鸿.建立我国物流统计学的初步设想[J].中国流通经济,2001(4).
关键词:统计;建筑企业;招投标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64-01
一、统计为招评标阶段提供科学计算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招投标方面的改革变化,在招投标活动中统计工作不但能够提供科学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为其提供准确的系统性资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具体谈谈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单位招投标活动各阶段中该如何发挥应有作用。
评标与定标在招标过程的各环节中是至为关键的,为此必须有一个能体现科学合理、操作准确性强的的评标办法。现执行的大多是按照“合理价中标”并采用百分制评标办法。即使加进去标底价、投标报价算术平均值,好一些的把参考造价、标底价与投标报价算术平均值的权数取定加权平均价作评标价格,或者有的考虑了在加权平均价及标底价的前提上采用随机抽取下浮率及预前确定批准的下浮率来计算评标标底价。但更为科学合理的评标计算方法应该运用统计学原理中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和统计指数等来消除负面影响。另外,如果最终报价经业主核实为复合标底的80%以下或110%以上,都视为无竞争性标而不计入评比。对于低于成本价的投标视为恶意竞争标处理而自动退出评比。常见两种复合标底计算公式:1.复合标底值C=(业主的标底值A+投标人报价平均值B×低价竟标校正系数m)/2。其中当投标人评标价平均值在业主标底值的80~90%之间,m取1.0~1.1的平均内差值;II、复合标底值C=投标人报价平均值B×校正系数n。其中B值应剔除B±mS范围外的数(注:m为合同段投标书份数),S为投标人报价平均值的标准差,可消除正负离差,较之定性的“评议法”和“百分法”运用算术平均数则更为科学合理。
二、统计为投标阶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科学合理的投标决策对施工企业管理决策者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投标项目的选择、投标决策及报价的确定等方面都要依靠数理统计做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最后才可能分析讨标价各类风险并做出调整合理标价的决定。
(一)统计在报价阶段的作用
建筑市场目前投标报价主要采用工料单价法和综合单价法来编制,二者都需要根据现行计价定额、人工、材料、机械消耗及其预算价格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成本和间接费成本等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体现,呈现较持续的稳定性。由于工程定额随时间及市场变化而变化特点,在计算标底与现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值,需要据材料价差系数纠正,该系数是相应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中材料价格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其数据基础来自各级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企业统计部门对市场的单价、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和材料价差搜集信息,使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出上述数据;企业的各项费率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根据往年统计资料分析确定;比较困难是对“风险金”的准确估算,尤其是固定价格的合同工程,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形成的风险金额和不可预见费,在风险管理范畴对其预测必然涉及到概率论和数据理统计知识。
为此,为投标经营服务搜集大量市场资料是统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包括搜集国内外、地区的行业相关企业的报价信息和历史资料,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分组和整理,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使得中标价格应当基本合理,做出投标决策才能正确并具有更强的竞争性。
(二)统计为工程价款结算提供科学的计算方法
大多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难免会受到材料物价、人工费用、施工机械费乃至工程变更等多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只有制定合理的调整工程价差的方法才可以更好的维护合同双方的应得利益。针对工程造价动态性的特点,工程价款价差常用工程造价指数调整法和调值公式法得出的统计价格指数去调整。在国际惯例中,造价指数调整法一般是即将竣工时根据双方认可的合理的工期中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工程造价指数,对原承包合同价予以调价补偿给承包商;在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的动态结算多采用调值公式法。这一调值公式需要在签订合同时就明确列出。调值后合同价款或工程实际结算款,合同价款中工程预算进度款,各项费用的基期价格指数或价格等参数的确定都需要建立在必须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综上所述,统计在中标合同实施阶段提供了科学的计算方法,使工程价款结算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起到技术保证。
(三)统计为商务标应提供系统性资料
投标书中的商务标主要包括业绩资料和资质年检中的代表工程业绩,主要内容有:近三年实际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代表工程的具体工程名称与工程类别、技术指标、计量单位和数量、合同结算价等,这些根据建筑业施工统计资料填报。在国家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中明确规定年检表必须是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样式式,并且填报的资料必须以企业法定统计部门填报的数据为准。
三、统计在招投标造价发展变革后的作用
未来工程招投标中会逐渐推广国际通行做法――工程量清单报价法。其特征是控制量和放开价格,消耗量成为国家标准并真正符合当前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及生力发展水平,企业可以自主报价,但是最终价格由市场信息来决定,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估价。这种报价方法要求建立已完工数据资料的积累,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按要求取样、编制、制订统计样本。施工企业应编制本企业的定额,从而方便投标报价和内部进行成本控制。这给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1)从宏观方面为建立国家工程造价数据库搜集积累资料,建筑企业利用往年竣工工程项目及重点单位工程情况统计表,整理主要工程实物量单价作为数据库历史资料组成部分,并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数据库具体内容搜集资料。(2)从微观方面,完善建立企业内部统表制度,为建立和完善企业定额做准备工作,为企业投标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更精细化为投标做好服务。因此,将来的招投标活动中统计工作的服务范围更宽广、更深远。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经济统计;人才培养
一、就业导向视阈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济统计是应用统计学中最为枝繁叶茂的一个分支[4],它是建立在经济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在量化描述经济现象并透过现象揭示背后的数量规律的过程中,经济统计发挥着重要作用[5]。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的迅速发展,记录政府、企业、银行、保险、证券、电商等经济活动的数据越来越丰富[6],为了挖掘这些海量数据所蕴含的重要商业价值信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高质量经济统计人才需求非常迫切,也对经济统计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就业导向来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契合
就经济统计教学内容来看,尽管一般高校所用相关教材不断地进行了修订,但是其主要内容并没有更新,知识内容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相比市场需求而言,经济统计专业教育知识面显得比较窄,培养出来的经济统计人才综合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知识内容缺乏或者偏少。经济统计学与数据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数据库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存储、检索、输出等有效地管理海量数据资源,这些数据资源既是统计分析的基础,也是金融部门、政府部门、电子商务等组织处理大规模日常事务的基石。纵观我国高校的经济统计专业教育,经济统计要么与数学紧密结合,要么与经济等学科关系密切,而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增加数据库知识的教学内容。二是机器学习知识内容缺乏或者偏少。经济统计的发展源于统计实践的活动,而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学理应有条件地向其他学科取长补短,提高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传统领域的生产统计、营销统计、物流统计岗位转向市场调查类岗位,像计算模拟等知识越来越重要,需要增加机器学习知识内容。
(二)软件驾驭能力和市场需求不完全相符
就经济统计学学科属性来看,尽管主要借鉴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而具有“概率属性”,但是由于其研究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量之间具体数量规律,因此应用性才是经济统计最终的使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数据分析方面,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又聚焦于相关统计软件熟练程度上。相关软件驾驭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熟练掌握R语言、Python等软件的经济统计人才市场需求巨大,而大部分高校的经济统计专业并未开设相关软件课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公司、信息科技公司、网络科技公司等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要求:熟悉R语言、Python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会制订调查方案,会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这就要求应聘者对一些主流统计软件具有较强驾驭能力,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经济统计专业教育主要用Eviews、SPSS等统计软件,并未开设R语言、Python等主流软件。二是企事业单位要求熟练掌握相关软件是针对实际数据(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的,而大部分高校的经济统计专业案例教学和编程教学比较少。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每天都会产生大量数据,随着数据库建设的日益普及,挖掘本单位存储的数据价值是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些数据和课堂上所列举的数据有着本质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实际数据伴随大量噪声,需要进行数据的分类、挑选、匹配、横向合并、纵向合并、行列互换等数据清洗工作,这就需要熟练掌握一款数据分析的软件利器,通过编程实现从海量数据集中找到所需要的目标子数据集,进而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报告。
(三)统计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就经济统计专业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固然重要,但统计专业素养的培育更加重要。从笔者教学经验来看,统计素养主要反映了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具体问题时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个人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状态,这种素养主要是在教学互动、课题讨论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统计观念、统计思想、编程思维、难题解决方案等信念和思想传递给学生的一种内在精神特质。统计素养很难用现有的考核体系来衡量,但它是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统计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统计专业大学生容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或者没有为市场需求做好准备。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应聘者对工作岗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造成自己的期望与公司给予的机遇之间出现较大落差,容易滋生不满情绪和离职倾向。这反映了应聘者对从单位基层工作做起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成绩才是获得单位认可并逐步升迁的重要保证。二是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仅靠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团队协作意识是统计专业素养的核心素养,它贯穿于数据资料收集、调研、访谈、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报告展示的全过程,表现为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不仅善于用语言描述问题和分析问题,而且善于用数据指标、图表以及可视化等形式说明问题,也善于用书面语言呈现研究报告。
二、适应就业需求的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经济统计人才培养是经济统计专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功能,也是落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内容、方式、条件等诸多要素。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统计专业无疑具有更大发展空间,培养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统计专业人才是全体经济统计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心声。笔者认为,提高经济统计专业人才质量,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情况探索科学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增加
数据库技术和机器学习内容系统优化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参考国内外相关专业的设置及其市场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状况,综合考虑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方法教学和实践实习教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应用性和前瞻性。对现有课程体系中相近课程和内容重复课程进行合并,并对开课门数较多的经济类课程进行除粗取精,保留重要课程,删减其他课程,同时广泛征求意见压缩相关课时,并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调整。一是适当增加数据库知识内容。鉴于数据技术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中适当增加一到两门数据知识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能够了解数据库,提高学生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集,并进行补充数据等的管理数据能力,同时在选修课程中适当增加一门数据技术,提供给学生选择数据库有关课程的机会。二是适当增加机器学习知识内容。尽管机器学习内容十分庞杂,但是可以把一些在社会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随机森林等设置成教学内容,可以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体系中安排一门相关课程,另外设置一门选修课。
(二)突出数据清洗能力的培养突出数据清洗能力的培养,训练软件编程思维
随着相关数据库建设的推进和国内外各种学术团体、高校的微观数据库开放,获得数据资料变得非常便捷,关键问题是怎样从海量的数据库中获得所研究问题的子数据集,而获得这些高质量的子数据集,必然涉及数据加工能力及其编程能力。另外,经济统计专业和一般的经济学专业相比,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数据处理和加工能力,因此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突出数据清洗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要求。一是加强数据清洗能力的培养。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数据质量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获取的社会经济数据往往伴随大量噪声,想要的数据集和搜集到的数据集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来自开放数据库中的数据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据处理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按照指定要求进行纵向和横向合并、分类统计,网页爬虫、数据集的输出格式调整以及不同格式数据集的互调等。二是使用真实数据代替虚拟的教学数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来自统计调查、开放数据库、学术论文中的真实数据,而不是采用虚拟的教学数据或精选的真实数据,应把数据中关键指标的获取及其来源向学生交代清楚,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同时可利用R语言或Python软件向学生展示数据结构,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等。
(三)注重学生统计专业素养注重学生统计专业素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尽管统计专业素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经济统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是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眼光、专业方法和专业知识等,也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时油然而生的专业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在教学、科研和比赛过程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一种职业习惯和精神特质。一是要重视实践实习,养成从点滴做起的习惯。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大实践实习考核力度,让学生重视实践实习。实践实习不仅包括实践课程和实习课程,而且包括参与课题讨论、参加专业比赛项目等,通过实践实习,增强学生从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报告撰写全过程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执着精神,养成从点滴做起的习惯。二是要善于沟通,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以及团队合作是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在统计报告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与调查对象、主管部门等进行充分沟通,也需要团队其他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并且能够用数字、图表、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重视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围绕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市场需求状况,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以提高师资力量作为关键举措。只有一支具备扎实统计知识、经济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并且精通R语言、Python等软件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经济统计专业高质量人才。一方面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和高级专家学者,补充经济统计专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自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及时更新前沿知识,打造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的教学团队。
三、结束语
关键词:案例教学;电子商务;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用于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教育以来,已被愈来愈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已经培养出众多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领域的精英。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本文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起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
二、理论综述
(一)案例教学理论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开始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创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出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呈现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不同观点的案例使用者进行主动地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质量理论
质量是反映产品能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广义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二是毕业生对所在高校教学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三是教育管理者、实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领导与教师等)对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即“工作质量”。
从教育学原理看,教学质量要素包括:目的明确(即有目标设计,对学生要求具体,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内容正确(即安排教和学的内容有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方法恰当(即传递信息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积极有效的认知活动)、语言清晰、生动(即发音清晰、语调高低和语速及节奏适宜。这影响学生的听觉效果和心理接受,对教学效果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和组织合理(即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紧凑)。
三、运用案例教学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方案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涉及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
(三)编写案例
编写案例有以下基本要求:首先,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编写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课堂讨论,它使得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体会到自己将来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其次,要开展案例研究工作。案例的研究有两个阶段:一是图书馆研究;二是采访阶段。采访阶段是案例研究的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必需的阶段。第三,撰写案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要提出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第四,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如何提第一个问题;提问的顺序是什么;预期中的讨论方向;如何应对预期外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和其他工具;如何进行总结等。
(四)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
教师在精心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可以因地制宜,用以下的方式灵活地进行案例教学:其一,穿插式。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其二,讨论式。教师可以在某一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其三,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其四、组织专题讲座或报告。教师或院系可以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电子商务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学术家和企业家的思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五)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要求学生写好案例分析报告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报告可以每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对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写好报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常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收效较好:第一,认真总结。要求学生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作简要回顾,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和结论性的观点列举其依据,分析其关系,说明其利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再现讨论过程,加深印象,锻炼学生把握观点、概括说明的能力。第二,刻意创新。要求学生不仅要写讨论总结报告,也要写案例分析报告。力求超出别人的观点,超出讨论的局限,鼓励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作概括说明。这项要求旨在督促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案例教学同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第三,力求精练。无论是总结还是分析,都要抓住要点,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这项要求可促使学生注重思维的逻辑性、文笔的流畅性和文字的简洁性。
(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指标进行组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周全,执行完整有序;关心学生课堂参与、教学管理严格;对所讲内容掌握娴熟、运用自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充实、信息适中;讲授系统、便于学生归纳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教学语言清晰、明确;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指标体系确定后,还要将每个评定等级赋予一定分值,计算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后分值。
四、方案实施效果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提高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班级小组、大组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案例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三)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四)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学生在积极参与、广泛合作过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合作交流,培养了团队意识。在交流过程中,使他们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又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五)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案例教学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知识及理论的内化。采用案例教学法,实现教与学的双方良性互动,增强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10).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07,(1).
[3]李雪.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基于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8).
[4]王志芳.引入“案例教学”与提升“两课”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05,(53).
关键词: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发展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国家也提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着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我院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技能示范中心,按照“实验体系层次化、实验资源共享化、实验资料真实化、实验环境场景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实验管理规范化”的指导思想来建设实验中心。
1.经管类实验教学的定位及规划
近几年来,经过一些大学的积极探索和倡导,把实验引入经管类专业教学,在我国高校逐步形成共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需要,既具有开拓、创新和创业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经管人才,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与理论教学、企业实习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验设计体系化,实验资源共享化,实验资料真实化,实验环境场景化,资金软件来源多元化,实验管理规范化”的思想指导下,我校制定了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发展规划,规划要求,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资源共享开放为基础,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将经济管理类专业技能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功能配置合理,环境整洁高雅,实验教学条件一流的全方位开放式,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有特色、有强项、门类齐全,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借助于学校的学科背景和办学的经验,特别是多年来在经管类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体会,我校系统总结并提出了经管类学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既注意与专业结合,又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这一思路得到了各级领导与同行的充分肯定。
3.中心组织架构
中心属于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实行主任负责制。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中心在对经济学科的实验教学及科研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后,根据实验性质的异同将原有资源重新整合,加大经费投入,合理调整实验用房与人员分配,与学校共建实验室。中心根据经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特点,有效地整合和开发资源,注重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同学科的特点,从功能划分的角度将实验中心划分为功能齐全的六大综合性实验室:金融市场综合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实验室、财会信息技术与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ERP&DRP实验室、经济计量学实验室、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此外,还有中心控制室、实验教学研究室、远程会议系统、语音室及研究生实验教学基地等。中心将各种实验需求通盘考虑,统筹实验室建设资金,统一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优化各种实验室资源配置,统一协调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的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日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卷)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4.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构建崭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转移、学用结合等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工作和学习作风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按经济与管理学科大类平台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体现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平行、渗透及互补的特点。在实验体系的设计上分为五个层次。
(1)基础实验平台。这部分实验主要分计算机技术基础大类和专业基础大类。经管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内容,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比如跨平台的操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等)和素质结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生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实验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结合具体的专业和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实验中心设计了相应的模块。专业基础大类实验主要在大专业、大学科的背景下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如会计学实验、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等,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为专业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课程单元实验平台。这类实验针对专业课程中的某一单元或章节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少,综合性体现也较弱,但它可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后续的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基础。实验中心现已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营销学、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财务会计、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原理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实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模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近20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3)课程综合实验平台。这类实验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或主要内容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会计电算化实验、EDI模拟实验、统计技术实验、电子商务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销售系统实验、期货投资分析实验。
(4)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这类实验在设计时将多门甚至全部专业课内容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实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经济与管理模拟实验、电子商务大型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型实验、沙盘决策模拟实验、ERP实验、会计模拟实验。
(5)创新(创业)实验平台。这类实验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经理人经营决策实战演练实验、网站总体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设计等实验。
5.建设发展思路
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开展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新一轮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一流的建设水平、一流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方法、一流的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一流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莉萍.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初探.[J]改革与开发,2010,(12):162-163.
[2]骆旭林,李梅,包国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下):132-133.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可以实验的科学”,逐步廓清了上世纪80年代还颇为流行的“经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错误认识。近几年来,在国内的一些大学经过积极探索和倡导,开始把实验引入经管类专业教学,实现“动手学经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需要,既具有开拓、创新和创业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经管人才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与理论教学、企业实习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有别于以物理化学等理科为代表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年来在经管类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在经管类学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针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体系方面,我们做了如下创新:在实验设计上体现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构建基础实验平台、课程单元实验平台、课程综合实验平台、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体现专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类实验平台。这部分实验主要分计算机技术基础大类和专业基础大类。信息技术是当代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方面,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已成为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必备的技能。对经管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主修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内容,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比如跨平台的操作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等)和素质结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专业基础大类实验主要在大专业、大学科的背景下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如:基础会计实验、统计学实验、运筹学实验等等,目的是使同学熟练地掌握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为专业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课程单元实验平台。这类实验针对专业课程中的某一单元或章节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少,综合性体现也较弱,但它可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后续的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基础。比如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税法、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财务会计、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原理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近20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课程综合实验平台.这类实验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全部或主要内容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会计电算化实验、统计技术实验、电子商务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销售系统实验、期货投资分析实验、税务征收实验。
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这类实验在设计时将多门甚至全部专业课内容组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用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综合性最强的一种实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经济与管理模拟仿真实验、电子银行模拟实验、电子商务实验、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沙盘决策模拟实验、ERP 实验、会计模拟实验。
3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技术创新
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技术选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创新各种实验技术,构建一个用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目前教学中使用的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手工操作实验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技术两种。
在手工操作实验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ERP沙盘模拟的引入。通过ERP沙盘模拟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虚拟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借助实物沙盘的各种设施模拟企业的主要运作过程和企业资源配置过程,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亲自体会并模拟企业的团队建设、经营决策、营销策略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等。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对企业全方位的认识、参与,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硬件环境,通过购买软件、二次开发或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为实验教学提供保障。实践结果表明,目前像金蝶K/3 ERP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模拟软件、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模拟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系统、国际贸易单证模拟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软件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效果明显。
4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高度重视实验技术、方法与手段的同时,应注意各种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形成学生之间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4.1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
根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人才的要求,实验的模式必须多样化。实践中我们采用的实验模式有体验性的实验、角色性实验、实证性实验、仿真模拟性实验、创业性实验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我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形式,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教师灌输为启发、讨论、互动,变机械式完成实验过程为研究、探索、合作。例如,电子商务实验中,我们将每5个同学组成一组,利用电子商务软件系统,教师只布置实验要求,方案由每组学生自行策划,合作实施,共同完成。
4.2利用引入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近年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实现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视频技术辅助教学创造了技术前提。我们通过信息化管理可远程监控各实验室设备运行情况,实现了网上预约实验课程,课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设备、实验环境以及实验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设置实验项目,编写实验大纲,查阅学生实验报告并进行反馈。同时,通过互联网学生能自主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与教师在网上进行交流,查阅实验预习资料,如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大纲、实验流程等。
4.3多元化的实验考试与考核方式。
先进的考核体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设计了多元综合的课程考核与项目考核体系。考核指标注重独立思考,考察合作交流能力。整个考核体系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为目的,针对不同的实验,采用理论考核,软件考核,实验分析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的考核与定性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过程中,学生也有一定的打分权,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证券投资仿真模拟实验的考核由教师通过证券模拟平台,查阅学生每笔模拟交易的具体数据以及盈亏排行榜,结合学生提交的实验分析报告予以考核。电子商务体验性实验让同学在网上体验真实交易流程后,将关键步骤的网页提取制作成图片上传给教师批阅,这些考核方式都起到了激发同学的实验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教学;科研;结合点;建议
长期以来,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体会到许多老师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上好课就行了,科研似乎于自己无关;有些教师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许多人认为科研是专家们的事,把科研看的很神秘。这种现象在所接触的教师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有的教师也认识到周围没有科研氛围,想努力改变只“教”不“研”的情况,但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又要带班,没时间搞教研而不了了之。为此,我们将“教学与科研”这一问题抛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课堂教学就是科研
把科研看成只有专家才能从事的工作,想搞科研也不知从何入手,找不到科研的方向和课题,是许多教师的思维误区。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所从事的课堂教学,就是我们的科研基地。众所周知,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其科研能力最主要的是科学教研能力。在你签下一门课时,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备好课。备课就是科研。备课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
教课绝不是老师将课本上的文字照抄到备课本或课件上,上课时照念一遍了事。这仅仅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备课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成果、富有激情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真正好的教师在备课时是有科研性质和味道的。
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准备活动。当我们接到上一门课的任务时,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你对这门课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知识体系是否掌握。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重现教学设计的环节,做好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准备活动的成败,决定着你的教学效果。教学准备活动如同制定作战方案,可以减少教学时的盲目性,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教案是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研究结果的全面体现。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等方面有一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是以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课前研究,其价值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准备,也是教师思考问题轨迹的记录,更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教学的资料、是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这个传授知识、落实教学设计内容的场所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谈的“课堂”,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也包括实验室、实训室或其他的教学场所。教学是交流的艺术,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能够以愉悦的、适度紧张的、专注的心情去参与教学活动,是老师应该注意的教学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设计环节的不足之处或新的课堂情况,同样是我们教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是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是对实践教学设计之后的研究,更是帮助教师以审视的眼光去探究其教学过程得与失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堂教学后坐下来冷静思考一下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功与不足?其他教师或学生的评价?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比现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遇到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原教学计划是否需要变更等等。课堂讲授后反思的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在职业生涯中应当经历过的教学生活。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设计的场所,也是发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等得失的场所。教学反思是总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得与失的思考过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是进行研究的载体。把教学反思过程中得失记录下来,为当前或以后的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这样,课堂就成了教师们的科研基地。
在教育届提“科研”二字,都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着“科研”活动;每位老师都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通俗点说,科研就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提炼,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的分析和概括。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就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现象进行深刻分析,对规律的把握会更自觉,实践过程会更理性。如果每位教师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就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当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之时,教学质量必然大幅提高,教师自然会成为名师,也必然会培养出众多英才。倘能如此,我们就可以自豪地宣布:我们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我们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是教育科研中的主力军。
2 做一名研究型的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出题,科研求解。科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应成为每位教师坚持的理念。如何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效践行这一理念,是每位教师所应探求的问题。
中国有一位科学家、院士曾经谈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看来,教学与科研能力,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备的能力。然而,放眼当前的教师群体,就会发现对科研与教学存在着不同认识。
有一种教师,以谋生为目的去教学。虽然旧中国“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言已无人相信,但这类教师并不十分热爱教育专业,只是把当教师视为谋生的手段,把教学视为赚钱的工具,不追求知识更新与事业发展,一本教案用数年,把所讲内容抄到课件上,在课堂上放映出来,念一遍就完事大吉。其结果是:人越教越老,课越上越差。学生意见越来越大。当然,这只是教师队伍中极个别的人。
第二种教师是经过一段教学生涯后,觉得教书自己很行,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傲心理。这样的老师特爱面子,有一点成绩就老虎屁股摸不得。由于太重视结果,不重视研究教学过程,使其很容易失去耐心。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薄腹中空。
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以对国家育人的责任感来教书。这种人是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在教书过程中,注重教学研究,研中求乐,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多年如一日以教学为乐,以育人为乐。他们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名不见经传的实干教育家。通过观察学习,就会发现这些教师的成长历程有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在从教之初,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努力争当合格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经过几年努力,投身科研教学,逐渐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由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特长教师。他们并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在某一学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他们坚持教学科研,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细节、新的特征、新的方向。这些老师都具有某一学科带头人的实力。
合格教师特长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历程,供我们学习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这些老师思想觉悟高,把教师职业当成终身大事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令人学习和钦佩。
其二,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其三,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包括独立备课、驾驭课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媒体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每位教师都数年坚持不懈,定能达到学科带头人的水平,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教育家。
3 结合所教专业,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来说,从事科研都是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需要来进行,当然也有对某一种事物感兴趣而进行专门研究的。我们在商业学校任教,而且是职业教育,专门为商业服务业输送人才。因此,我们搞科研应从“商业服务业”和“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在商业服务业职业教育领域所涉及的科研范围,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它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我们仅将商业所涉及的科研范围开列出来,为老师们提供科研时参考。
商业: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研究领域。商业亦称“贸易”,也称商贸,是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国内商业又分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是联结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生产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任务是为生产、为消费服务。当你了解“商业”的外延、内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时,你会发现它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进行研究。如物流专业,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对外贸易、金融银行、会计学、法学等。如果你是讲授礼节礼仪课的老师,可以研究商务礼仪,中国传统商务礼仪与当代礼仪的关系;与统计学相关的是商业统计,商业统计是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商业领域中大量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一门专业统计,即关于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等商业活动的统计。主要内容有商品流行、商品价格、商业劳动、商业网、流通费用和商业财务等统计;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可以为设立商业网站提供服务,还有一种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分时服务计算机网络――商业分时网,它不仅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对中心计算机的成批处理或会话使用,还提供具有广泛商业用途的多种应用程序,包括结构分析、电气工程、数据库管理(ERP管理)、财政计划、管理分析及图像处理等;教美术的老师可在商品设计,商品装潢等领域大显身手;德育老师可在古今商业职业道德领域施展才华。物流专业是我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其研究内容在商业领域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商品堆垛、商品储备、商品运输、商品流向、商业地理学等;商业经济学是部门经济学之一,专门研究商业部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其内容一般包括有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即商业发展史)、商品流通中的经济规律、市场与商品供需、商品价格、商品购销调存、商业劳动、商业现代化、商业经济效果等。讲解法学的同志可从事商法研究,商法亦称“商事法”,用来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商标法等。我校涉及经济学内容的课程较多,可以选择任一领域有所建树。
为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有关商品,商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我们收其附录如下:
商品、商店、商法、商标、商战、商流、商税、商路、商港、商业网、商(事)行为、商标法、商品率、商帮(商人行会)、商业银行、商业文化、商业利润、商业革命、商业信用、商业美术、商业统计、商业秘密、商业资本、商业票据、商业道德、商事关系、商品比价、商品构成、商品储备定额、商品经济、商品差价、商品滞留、商品资本、商品流向、商品流通、商品堆码、商品检验、商品储备、商品装潢、商品编配、商业分时网、商业心理学、商业经济学、商业性保险、商业增加值、商品二重性等等。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的教育。我校面临的施教对象,既有在校学生,又有在职人员,因此,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成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点。
职业教育领域供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很多,涉及到的学科也较广泛。如探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中国历代是如何从事职业教育,其得失如何?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有哪些?研究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找出共同发展方向,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改进中国的的职业教育等。在当前,我们应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求科研方向。比如:“职业声望”的研究。职业声望指某种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声望和地位。其高低取决于职业环境、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任职者的素质。如何提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声望及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的教育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在职业道德领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职业道德是否具有积极性;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职业道德的作用、原则、规范。如果哪位老师有精力,完全可以写出一本商业伦理学、律师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等。
研究职业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职业有关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职业社会学,也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应当关注并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职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和职业变迁,如:职业分类、职业分布、职业流动、现代化对职业结构的影响、职业结构和社会地位结构的关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岗位的分配和招聘,就业、失业、待业、退休及其有关问题、职业心理、职业伦理问题、特殊职业问题等。如果你对职业社会学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点研究有兴趣,坚持数年,必定有所收获。
综上,为大家提供的科研内容,仅供选择科研方向和题目时参考。当前,我们学校已登上国家示范校的舞台。这是全校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在教学、科研领域会取得更大成绩。
一、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基本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目前进行的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4个班,每班人数平均52人,共209人。该课程32节课,16周,每周1次课,两节课。16节理论16节实训。目前我们有两名老师承担着该课程。每一次上课两位老师共同参与,分主讲和辅助,若是讲座课,每次留出15分钟的时间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训课程一般6-8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一名,老师进行实训指导,主要要求每组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实训指导书》设计实训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如何传达给目标顾客。做成一个PPT和WORD文档,进行小组讲解,学生和老师提出问题,该小组成员现场解答,以此为据进行打分,方案设计的分数也就是组长这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而组员的成绩由组长给出。这样就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市场营销专业认识教育。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状况;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及学分安排(培养手段与培养方式);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介绍。
2.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能力渗透;市场营销专业的深造通道;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式导引。
3.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创新型、应用型教学模式开发设计;体验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具体包括:①双向交流教学法。避免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一言堂”,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有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本着自由活泼、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②自学精讲教学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精讲有机结合,以老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于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加强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作好自学笔记,提供自学参考书目,批阅自学心得体会,检查自学效果等。③营销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把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④模拟营销教学法。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营销表演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以达到掌握营销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策略的目的。⑤多媒体教学法。把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电视录相、幻灯片、电影、多媒体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领略到真正的市场营销运作过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形式的呆板性和课程的繁琐枯燥问题,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不仅给学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和讲授中难以学到的东西,而且也方便了教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水准。⑥社会实践教学法。把校内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现场教学的一种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机会从事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本领。
四、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措施
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匹配不够科学合理,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便。缺乏有实践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
我们建议在师资方面,大力引进具有营销实践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学历和职称方面可以适当的降低一点,这样就可以保证专业导论课的实施,因为专业导论课更多的强调的是专业,专业的就业、发展、薪资、岗位等知识只有在一线从事营销的工作人员才更加具有发言权。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办学力量,但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与普通的本科高校有所不同。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独立学院中两个常见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共同点的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对比分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按照各自不同的定位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有所长的人才。
关键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共性;差异性
一、独立学院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又称为二级学院)是指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依托母校力量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普通本科的二级学院。1999年,浙江大学与其所在的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从此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外延性扩张的一种特殊方式,发展势头持续强劲。
(一)独立学院定位的依据
对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该如何分类,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普通高等学校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三个层次。根据我国教育部的26号令文件,即《独立学院的设置与管理办法》,不难看出独立学院是我国当前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是独立学院与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而教育部2003年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根据文件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于独立学院的定位———独立学院应该属于多科性(或单科性)教学型大学或学院。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官方数据,全国总共有266所独立学院(截止至2016年1月29日),这些独立学院承担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已接近我国总体本科生培养任务的三分之一,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重要的高等教育办学力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文件,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该是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功能定位、专业定位以及区域定位。所谓功能定位是指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目前各行各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专业设置方面,独立学院要以母体本科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设置母体高校的强势专业,并且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社会需求量大、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业。而区域定位则是要求独立学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人才。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比
高等院校的录取工作,一般依照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然后独立学院的顺序进行,也就是说,独立学院是俗称的第三批,其录取批次、分数和时间在第一批和第二批之后,所以客观上独立学院在生源的选择和质量等方面都与重点及普通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不管是英语(商务)专业还是国际贸易专业以及其他专业,不管是在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上还是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经验和模式。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的培养目标
培养外语方面的人才不但要考虑市场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商务)必须尽快制定自己独特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规范统一的、符合自己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历来有以下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本科专业:英语语言与文化、英美文学、专门用途英语(科技方向)、专门用途英语(旅游方向)、专门用途英语(外贸方向,即现在的商务方向)。商务英语是ESP(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这个特性决定了这个专业或方向“商务加语言”的ESP特征,与普通英语专业最根本的差别体现在它是“双重知识”与“双重技能”的叠加。“双重知识”是指语言知识(包括词汇知识、翻译知识、语言学知识等)与商务知识(包括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国际商务/贸易知识、国际商法知识、市场学知识等);“双重技能”是指英语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与国际商务技能(包括主题演讲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团队工作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等)。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不仅应该具备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还需要具备语言与商务技能。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很多本科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一个常设专业,开设的学校众多,虽然在培养目标上不完全一致,但大体可总结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熟悉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处理对外贸易日常性工作和文件,能从事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进出口合同及相关文件的起草及翻译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1]从以上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务知识,同时应该兼备英语的沟通和基本翻译能力。而两个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知识体系的侧重点上,英语专业(商务)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与之相反,国际贸易专业更注重学生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有很大的相似点,但又各有侧重和优势。
三、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是教学的先行也是关键性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各个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尤其是独立学院,要从自己的生源情况出发,既不能放弃学术能力的培养,还要侧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要。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的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以语言为基础,商科为主要内容,技能为课程核心,人文为提高目标。[2]这样才能既满足就业市场和职场的需求,又契合独立学院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都做到了考虑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先要求学生努力夯实语言基本功,持续四年不间断训练和培养;相比理论研究更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除了基本的语音语调、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传统英语专业的课程之外,同时注重增加商务口笔译的教学,注重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及其翻译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开设商务方面的课程。虽然各个学校开设的商务课程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商科领域比较重要的且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法、国际会计等。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贸易专业除了基本的经济贸易类知识是学生必备之外,还要求学生熟悉外在商业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并能进行分析研究。尽管独立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但理论基础的教学也是不能放松的,学生不仅要能够详细地掌握国际经贸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甚至是趋势,还要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3]当前进出口企业对引进的国际贸易人才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急需基于企业的要求构建属于自身的国际贸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涉及的课程比较广泛,贸易与经济领域甚至管理学方面的课程都有所涉及,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统计学、财政学、经济法、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等课程,同时也比较注重英语方面的课程,除了开设大学英语这样的基础课程,很多院校也增开了商务英语、商务函电写作等课程。对比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两个专业有诸多课程是相同的,比如商务英语、函电写作、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等课程。虽然从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的课程名称都一致,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部分课程所占的比例以及在讲授时的深度等方面都不同。英语专业(商务)首先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所以英语课程开设的数目和课时都比国际贸易专业多得多,而且就算是商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也在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尝试,而与之相对的贸易类课程则比例要低很多,教师在讲授时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与英语专业恰好相反,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类课程相比于英语类课程在数目上占绝对优势,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也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而正是这种差异将两个专业区分开来。
四、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对比
独立学院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重大改变。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商务)的主要教学方法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商务英语在实践中的教学和学科定位还是存在很多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商务英语教学到底应该注重培养懂商务的英语人才,还是懂英语的商务人才?[4]其二,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商务英语教师在面对语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时到底应该是聘请具有商科背景的英语教师,还是应该是有扎实英语功底的商科教师?其三,鉴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到底是用英语讲授商务知识,还是以商务知识为内容教授英语?为了让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初期就能很好地适应商务英语人才职场上的需求,其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是独立学院这种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商务英语特殊的人才观和教学观是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建立和改革的前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双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成为各个高校所认可和实行的主要教学方法,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争议。而该专业课程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于如何逐步培养和建立起英语专业(商务)的师资力量,如何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技能之间实现平衡和兼顾。[5]
(二)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就是贯穿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单位和服务地域的发展需要,适时地调整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国际贸易又是一个涉外型的专业,在该专业的课程中会大量地运用相关的英语术语和贸易法规等,学生毕业后也会大量接触英文文件和外国客户,所以不管是从课程本身的学习方面还是实践需要方面,双语教学就成了该专业的必行之路。在探讨两个专业的教学方法时,我们不难发现两个专业在教学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共性,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基础,还要求双语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尽管都要求相同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双语教学,英语专业(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英语的比例比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比例要大得多。
结语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和良好补充,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英语专业(商务)和国际贸易专业作为国内普遍开设的两个专业,虽然存在着很多共性,但无论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上两个专业都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这两个专业能共存的重要因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为社会培养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黄慧雅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艳萍,徐丽.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商业经济,2010,(1).
[2]赵奎丽,郑晗.独立院校本科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基于对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的实践研究[J].科学时代月刊,2010,(6).
[3]蒋丽平,申保才,梁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的需求分析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1.
[关键词] 认知语境 商务英语写作 外贸函电 语境控制 关联理论
一、认知语境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控制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按照交际情景(包括交际场合、话题、交际者身份、地位、认知水平、交际双方互明信息、双方默契程度等因素)对当前的会话言语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语境控制的目的是要达到言语信息的优化配置,即一方面使得言语最简洁,另一方面要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处于动态状态,对语境的把握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不断对现有语境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定性。然后按照推理再对当前语境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修正、补充语境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语气、语调、话语行为、交换交际角色等方式来实现。在一次目的明确,话题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信息传递处于守恒状态,如果交际双方的互明语境较多,默契程度较高,那么,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就会较少。相反,如果交际双方由于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悬殊而造成互明语境较少,那么,成功的交际要求言语表得出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互明语境与言语信息在一次具体的会话过程中呈现出互为消长,此起彼伏的关系。语境控制对会话言语信息的制约模式形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曲线。守恒是理想状态,不平衡才是经常发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自80年代初的确立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的教学内容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业已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十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商务英语写作是以经济生活为反映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文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其应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经济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武器。商务英语写作包括询盘与请求、回复函、投诉与索赔、理赔与拒绝函、销售函、邀请函与感谢信、道歉信与祝贺信、通知与通告、备忘录与会议记录、简历、申请函、推荐信、意向书、报告调查问卷和商务文件。商业英语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需要运用国内外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交际原则出发,突出商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
二、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学应用
商务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七点原则是语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是语用学上指导会话的三条重要原则。它们分别由美国语言学家Grice、英国著名学者Leech、法国心理学家Sperber 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提出的,并对特定情景下会话的语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的遵守和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但未解释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目的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Sperber和wilson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会话的一种书面形式,其写作自然离不开语用原则的指导。将认知语境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认知语境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认知语境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认知语境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的写作中。
三、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关系
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联想是想象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贯彻于商务英语创意的整个过程中,是商务英语创意的粘合剂。在商务英语创意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合理地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商务英语创意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怀,影响受众的情绪与行为,使商务英语的效果更直接、更显著。从关联与认知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联想在商务英语创意中的运用是有必要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及其策略的实现和使用,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中体现礼貌的各种语言实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别的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规律。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以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英文商务信函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得出四类信函在使用积极和消极策略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合作类信函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出现频率相差不大,和谐类信函积极策略出现频率高于消极策略,竞争类信函的消极策略高于积极策略,冲突类信函中消极策略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积极策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关语言转述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尤其体现在语法形式的转换方面,但在其解释性方面所见不多。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但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转述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基于语言转述在商务英语写作当中的定义和定界,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运用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语言转述的信息来源和转述信息的方式、转述标志以及转述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转述给他人,转述形式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即转述者通过转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认知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 (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硕士),2005, (02)
[关键词]认知语境商务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语境控制关联理论
一、认知语境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控制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按照交际情景(包括交际场合、话题、交际者身份、地位、认知水平、交际双方互明信息、双方默契程度等因素)对当前的会话言语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语境控制的目的是要达到言语信息的优化配置,即一方面使得言语最简洁,另一方面要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处于动态状态,对语境的把握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不断对现有语境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定性。然后按照推理再对当前语境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修正、补充语境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语气、语调、话语行为、交换交际角色等方式来实现。在一次目的明确,话题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信息传递处于守恒状态,如果交际双方的互明语境较多,默契程度较高,那么,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就会较少。相反,如果交际双方由于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悬殊而造成互明语境较少,那么,成功的交际要求言语表得出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互明语境与言语信息在一次具体的会话过程中呈现出互为消长,此起彼伏的关系。语境控制对会话言语信息的制约模式形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曲线。守恒是理想状态,不平衡才是经常发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自80年代初的确立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的教学内容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业已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十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商务英语写作是以经济生活为反映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文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其应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经济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武器。商务英语写作包括询盘与请求、回复函、投诉与索赔、理赔与拒绝函、销售函、邀请函与感谢信、道歉信与祝贺信、通知与通告、备忘录与会议记录、简历、申请函、推荐信、意向书、报告调查问卷和商务文件。商业英语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需要运用国内外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交际原则出发,突出商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
二、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学应用
商务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七点原则是语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是语用学上指导会话的三条重要原则。它们分别由美国语言学家Grice、英国著名学者Leech、法国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提出的,并对特定情景下会话的语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的遵守和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但未解释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目的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Sperber和wilson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会话的一种书面形式,其写作自然离不开语用原则的指导。将认知语境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认知语境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认知语境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认知语境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的写作中。三、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关系
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联想是想象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贯彻于商务英语创意的整个过程中,是商务英语创意的粘合剂。在商务英语创意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合理地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商务英语创意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怀,影响受众的情绪与行为,使商务英语的效果更直接、更显著。从关联与认知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联想在商务英语创意中的运用是有必要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及其策略的实现和使用,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中体现礼貌的各种语言实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别的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规律。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以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英文商务信函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得出四类信函在使用积极和消极策略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合作类信函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出现频率相差不大,和谐类信函积极策略出现频率高于消极策略,竞争类信函的消极策略高于积极策略,冲突类信函中消极策略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积极策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关语言转述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尤其体现在语法形式的转换方面,但在其解释性方面所见不多。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但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转述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基于语言转述在商务英语写作当中的定义和定界,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运用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语言转述的信息来源和转述信息的方式、转述标志以及转述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转述给他人,转述形式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即转述者通过转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认知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硕士),2005,(02)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电子商务;教学设计
0引言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不断渗透,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工程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数据在人们的生活中呈爆炸式增长,人们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由于海量数据中记录了企业的发展、运营以及人们生活和行为的点点滴滴,所以,挖掘海量数据背后存在的模式、规律和趋势,并结合各行各业进行创新应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我国电子商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数据累积,已经从用户为王、销售为王进入到数据为王的阶段,如何针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分析,提升电子商务的运营效率,促进精准营销的开展,增加客户黏性,从而实现电子商务的智能化发展,是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国内外很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中陆续开设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系列的课程,其中作为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的数据挖掘,是其中一门重要课程。
1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的必要性
1.1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电子商务数据已覆盖了从用户、商家、第三方、物流等一系列商务环节。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有效分析和挖掘大数据的价值和规律,已成为推动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首先,数据挖掘技术是电子商务智能化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的活动从开始就具备了信息电子化的先天优势,所以,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发生的所有行为信息都被日志记录,包括用户对产品的搜索、浏览、在购物车加入或取出商品、收藏产品、对商品的讨论、评价、分享等。对这些用户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挖掘用户的兴趣特征和潜在需求,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其次,数据挖掘技术支撑电子商务的精细化营销的实现。通过网络爬虫收集用户在消费过程种对商品的兴趣、偏好、评价等数据,并进行分析挖掘,可以更好地对用户进行细分,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更准确地把握用户态度和对产品的情感倾向,及时控制营销中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第三,数据挖掘技术推动电商物流的优化。通过对电商物流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预测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优化配送路线,进行物流中心选址策略分析等。可见,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1.2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Internet在个人、组织和企业之间进行商务活动和处理商务关系的一种活动。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传感器和监控设备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和行业数据的持续积累,使大数据成为时代的鲜明特点。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王伟军教授等人对138个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的市场招聘需求进行研究发现,网络营销与数据分析是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能力需求,而目前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数据挖掘及其相关课程的只有14所。因此,该类别人才缺口目前较为严重,市场需求量较大。为了适应时展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既要注重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更要注意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培养。培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并且可以将两种能力有效结合起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总之,在当前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商务管理是核心,数据分析与挖掘是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提升电子商务的管理效率,实现电子商务的智能化发展,必须应用好数据挖掘这把利器。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2电子商务专业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思路设计
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统计学、数据库、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等多门学科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难度较大,早期高校都把该课程作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近年来,也有些高校将此课作为本科生高年级选修课开设。从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上来看,由于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课程教学又多侧重算法的分析与实现,导致该课程存在教学难度大、理论教学过多、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等问题。考虑到传统教学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轻算法,重应用”,以启发学生数据思维为主,以理解算法思路为主(忽略细节实现),以合理构建数据挖掘模型、正确解读数据挖掘结果为主。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基于场景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该课程在讲授每个数据挖掘方法时,都通过一个电子商务问题进行导入;通过本节所授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通过专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方法的应用,通过对挖掘结果的解读分析,为导入问题的决策分析提供依据。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步骤,选用合适的数据挖掘软件工具非常重要,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数据挖掘重在问题的建模和方法的应用,所以,该课程选择的数据挖掘工具是IBM公司的SPSSModeler。SPSSModeler拥有丰富的数据挖掘算法,本课程涉及到的分类、聚类、关联分析、时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挖掘等主要数据挖掘功能均可实现,而且其操作简单易用,分析结果直观易懂,可以使用户方便快捷地实现数据挖掘。学生通过对算法基本思路的了解,针对实验问题设计数据挖掘方案,并通过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算法的应用和结果的分析,理论和时间的顺利衔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据挖掘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3电子商务专业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数据挖掘课程主要讲解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技术、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数据思维,提升学生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能力,深入理解电子商务数据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商务管理和数据挖掘的有机结合。由于数据挖掘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反映在教学要求上,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实践环节。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理论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另一方面结合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1理论教学设计
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特点和应用特点,在数据挖掘课程的理论教学设计时,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性的分类、聚类、关联分析、时序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还注重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特点进行知识的拓展介绍,比如在将关联分析的时候,除了传统的购物篮分析,还增加了序列模式分析内容;比如在结合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等前沿数据挖掘知识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介绍。这些拓展内容,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为部分学生的课下深度扩展指明了方向。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数据挖掘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主要内容及其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表1数据挖掘课程理论教学安排序号章节标题内容提要学时1数据挖掘概述数据挖掘基本概念与功能;基本流程与步骤;基本方法与应用;拓展: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关系22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数据的集成与转换23分类分析决策树分类;贝叶斯分类;分类特点及结果分析64聚类分析K-means聚类;两步聚类;聚类特点与结果分析65关联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挖掘;关联分析效果评价;拓展:序列模式分析86时序分析移动平均模型;指数平滑模型;拓展:ARIMA模型67数据挖掘发展趋势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Web挖掘2理论教学在组织时,基本上以“课堂引例-问题分析-算法思路讲解-课后练习”的方式展开。通过实例分析,给学生介绍各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相关概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算法时,通过具体的简单数据演算实例来分析数据挖掘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明白数据挖掘算法在处理数据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虽然该课程开设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第六学期,但是,由于数据挖掘课程本身需要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目前的大学课程体系内,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开设全部先修课程。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对涉及到学生比较生疏的知识点,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予以补充说明。例如,在讲决策树分类时,对于信息论中信息熵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数据集合,进行讲解和计算。
3.2实验教学设计
数据挖掘是一门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详细分析与评价。每个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根据实验问题设计数据挖掘方案和实施流程;(2)进行数据预处理,并构建数据挖掘模型;(3)解读数据挖掘结果,并联系实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4)实验拓展与总结。在实验拓展和总结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比如在进行关联分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支持度阈值设置时降低十个百分点,频繁项集会有哪些变化?关联规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会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在实验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比较容易得到结果,而在总结这些变化规律时,又可以强化和巩固对关联规则、频繁项集、支持度、置信度等这些概念和指标意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电子商务活动特点以及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该课程的实验是16学时。在实验设计时,共设计了五个单人实验和一个综合性多人实验.由于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实际问题时,很多时候需要综合运用一些数据挖掘方法,其设计方案不止一种,分析结果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程在最后需要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数据挖掘作业。研究表明,对于本科生来说,指导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题目,如大学生消费状况预测、校园共享单车满意度分析等,这些热点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作业从数据挖掘方案的设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建模、结果分析以及报告撰写全部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写作能力。在综合性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介绍问卷星等网络调查平台或网络爬虫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原始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挖掘方案的点评,帮助学生更合理的选取数据分析指标,设计数据挖掘方案;通过报告撰写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化的总结实验分析结果。
4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非常迫切,在电子商务专业中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是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数据挖掘课程既有别于研究生也有别于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轻算法,重应用”,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为导向,采用基于场景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合适。本文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经课程开设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电商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将最新行业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冯然,陈欣.论数据分析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的重要性[J].河南教育,2015,(2).
[2]黄岚.数据挖掘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4,(12).
[3]薛薇.基于SPSSModeler的数据挖掘(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李海林.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挖掘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4,(2).
[5]韦艳艳,张超群.“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