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管理的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企业转制 金融管理 促进作用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早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多种不适现象,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逐渐由经济增长的带动主体变为经济增长的巨大包袱,因此,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要求企业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内在要求。在企业改革过程中,与企业相关的金融配套措施改革对企业转制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企业转制的原因
企业转制从根本上说就是政府出让或部分出让企业所有权,建立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逐步出让企业所有权是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生产往往听从于政府指令,很少考虑市场实际需求。企业转制是企业行为市场化的表现,通过转制使得企业行为更加规范、合理、自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企业转制通过合理界定企业产权关系,政府出让企业所有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从而可以建立一个产权明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充满活力和富于竞争力的新型的企业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果不解除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附属关系,就会使得企业行为对上级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听从企业外部领导的指挥。企业外部领导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难免对企业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使得企业外部领导的指挥很有可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又由于企业外部领导较少直接接触市场,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锐的洞察力,从而很难以市场需求正确地指挥企业的日常经济。这就造成了企业行为的非市场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此外,政府直接指挥企业经营,容易引起企业责权不清的问题,进而使企业激励出现问题。政府很难做到对企业日常经营及时、有效、全面的管理,企业的实际经营者由于缺乏对企业完全控制权,往往出现权责不对称的情况。企业的实际经营者管理企业的日常业务,直接面对市场,对市场有较深入的了解,了解市场实际需求。但在政府管制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很有可能不能作出最适应市场需求的决策。企业实际经营者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有能在审批过程中被延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者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有可能因为延误时机变为不合时宜的决策。企业实际经营者往往面临企业经营成败的压力,如果企业经营失败,企业实际经营者需要对此负责,企业经营造责权不清,企业激励随之出现问题。往往政府具有绝对控制力、企业缺乏自主行为的企业往往员工工作热情不高,企业经营管理层无所作为,企业效率低下,企业发展成为难题。
因此,政府必须撤出企业经营,减少因责权不清造成的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及企业激励难题。只有解除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附属关系,企业经营者才能真正对企业负责,而非对上级政府主管领导负责,从而使企业的行为市场化。
二、企业转制需要相关金融措施的配合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存在很多弊端,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责权不清,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需求往往依赖与银行,从而使企业的资金运作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因此,企业转制需要相关金融措施的配合,否则,企业转制的改革很难成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运作机制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其列举如下:
(一)企业转制前的资金来源单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企业资金运作除了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往往就是银行贷款。这就造成了企业经营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显然,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会限制企业自身运作的自主性,不利于企业实现稳定的现金流,这势必会对企业日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此外,企业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从而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国家经济政策调控的政策风险,在企业不适用其他金融避险工具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状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转制前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往往较低,这不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自身运作效率低下有关,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企业资金的使用的约束力不强有关。企业转制前,由于往往存在的责权不清问题,使得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地管理与监督,并且转制前的企业资金往往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从而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转变以往不合理的资金运作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企业转制前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转制前的企业的资本结构往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不但如此,转制前企业的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往往以非正常占用方式流失。这不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显著增加呆坏账比例,给贷款发放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促进企业转制的金融管理手段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安排日常经营和生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资金运作方式。企业转制的目的就是改变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的、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落后的企业运作方式,使现代企业具有责权明确、经营效率较高,并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运用金融管理手段,比如金融杠杆、金融信贷和管理方式、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等手段,改变原来不适宜的企业资金运作方式,是促进企业转制成功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相关金融管理手段的配合,现代企业转制成功是很困难的,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开拓思路,加强金融管理对企业转制的促进作用。
(一)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适宜的金融调控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调控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更适合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调控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调控部门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公正、透明、完善的金融环境,充当市场守夜人的角色,而不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
(二) 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
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融资方式很适合现代企业发展。比如企业如果选择上市融资,则企业所融资金比起银行贷款的限制要少得多,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进行有价值的项目投资。企业有效的转变旧的融资方式需要畅通的融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无疑会给企业转制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转制的成功。
(三) 间接融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摊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贷方式往往对企业限制较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贷款银行对企业资金使用如果仍存在过多限制的现象,会加大企业的市场风险。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可以使间接融资方式形成企业与放贷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分摊的机制,不但可以对贷款银行起到约束作用,也可减小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
(四) 开拓其他融资方式
企业转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可以通过市场的检验开拓许多其他有效的方式。比如现代企业日益常用的通过BOT、TOT、BT等进行的资金运作方式。应该加强金融管理方式创新对企业转制的促进作用。
(五) 金融配套服务
在促进企业转制的过程中,还应加强金融配套服务的方式和质量。金融部门不但可以给转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对转制企业提供金融咨询、资产评估、资金结算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成功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明桂,潘红波.政府干预、法治、金融发展与国有企业银行贷款【J】.金融研究 ,2008(9):1-22
[2]赖小民.开创融资新渠道【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6):34-35
[3]倪全宏.论新时期地方政府金融观及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J】.南方金融,2006(1):25-26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转制;积极促进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38-0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关键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方面。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率低下,缺乏自主能力和活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推动企业进行改革,转变经营的方式,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经营制度。我国国有企业也需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针对企业中的金融配套措施进行改革,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国有资产的战略调整
国有企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它与民营企业不同。民营企业不具有公益性质,不会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问题,所以应当允许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内进行自由竞争,而国有企业应当主动退出这些领域,将这些行业交由民营经济和合作经济来经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中相互竞争,不能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优势,也难以实现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国有资产应当从这些竞争性的领域中退出,要退出这些领域应当选择适当的方式。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拍卖、出售的方式将经营不佳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改变企业的所有权关系和企业性质,这不是单纯的产权关系调整,在改革过程中要结合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经验,在国有股出售前要成立独立于政府的私有化立法与政策委员会,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国有企业还可以将自身拥有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客户群转让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收购这些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需要的价格要低得多。
经营较好的优质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职工集体筹资形式将企业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使企业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的性质仍然是公有性质,但是产权发生了转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应当通过企业转制的方式将企业转变为合作经济或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转,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2 企业转制的必要性
企业转制就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从政府手中让位出来,实现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听命于政府的命令,不能适应于市场的需求。企业转制能够促使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使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能力。企业转制重新界定了企业的产权范围,建立了以股份制为主的不同经济成分并存的新型经济形式,使投资者共同享有企业经营成果。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与政府划清界限,减少上级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涉,防止领导的错误指挥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3 企业转制需要有关金融管理措施的配合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运营出现了比较多的弊端,且依靠自身体制已经难以使境况得到改善,致使许多企业权责不明,经营效率比较低下,企业内部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经营资金通常都是通过银行解决的,导致很多企业的资金运作机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配合。所以,企业要想成功实现转制则离不开有关金融措施的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的运作机制不能完全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转制前的企业资金使用率不高
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运作效率通常不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自身运作效率较低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难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形成有效的约束力。转制前的企业通常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权责不清问题,企业资金在使用和管理上得不到有力的监督,并且转制前的企业资金一般情况下找不到合理的投资渠道,致使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不高。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以往的企业需要改变其不合理的资金运行方式,从而为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做好铺垫。
3.2 转制前的企业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的运作一方面依赖本企业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则主要是依赖银行贷款。这使得转制前的企业过分的依赖于银行贷款。其消极后果就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运作的自主性,企业稳定的资金流难以实现,这样下去必然会阻碍日后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同时,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面对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调控所带来的风险,致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3.3 转制前的企业资本结构不甚合理
转制前大多数的企业的资本结构都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此外,转制前企业的新增资金贷款许多都是通过非正常的占用方式流失的。其危害结果一方面使得企业出现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在银行的呆账、坏账比例,给发放贷款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4 能够促进企业转制的金融管理措施
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依照市场要求来安排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资金运作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企业之所以转制的目的正是要革新以往落后的企业运作模式,建立起一个权责明确,经营运作效率高,有着高效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管理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金融杠杆、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金融信贷和管理方式等手段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转制。
金融管理手段对企业转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4.1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上市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限制要相对少许多,如果企业选择上市融资,对于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是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式。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资金问题,企业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有价值的项目中去。革新旧的融资方式需要金融管理的大力支持,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建设将会大大地促进企业转制的进行。
4.2 革新计划经济体制下落后的金融调控方式
以往的金融调控方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配套使用的,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要探索并确立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调控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调控部门的任务主要是为市场运行提供完善、公正、透明的金融环境,其角色并不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而是市场守夜人。
4.3 间接融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摊机制
以往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下,其信贷方式所受限制多,在相对复杂得多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贷款银行需要放松对企业资金使用上的过多限制,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若仍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加以不必要的束缚,则难免大大地增加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风险的难度。
4.4 综合多种融资方式
企业改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十分重大,企业改制可以借鉴已经经过检验的其他有效方式,包含现代企业通过BOT、TOT、BT等经常运用到的资金运作方式,发挥金融管理对企业改制的促进作用。
4.5 建立配套服务
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金融措施的转变,还需要到位的配套服务,金融部门不仅需要转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给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资讯服务、资产评估服务和方便的资金结算服务等,使企业成功实现转型,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5 结 论
企业转制能够让政府出让或部分出让企业的所有权,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转制是企业市场化的行为,国有企业能够通过金融管理方面的改革推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调整,释放企业的活力,更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也能够实现更好的经济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蒋新宁.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管理观察,2014(5):52-53.
[2]尉敏.解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4):85-86.
【关键词】财务管理 金融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0-02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包含投资、融资、运营和利润分配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始同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紧密相连。比如,企业通过发行债务和股票筹资;通过购买债券和股票进行投资。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企业贯彻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和汇率风险也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既给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些现实要求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金融知识和技能,学会利用金融市场的规则和金融工具趋利避害,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
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反映到高等教育中来,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设金融学课程。本文作者就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系,该系自成立后的第二年,即开始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学时为36个学时。此后,每届的财务管理专业都开设了金融学课程。这对于丰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在作者从事金融学教学的实践中,感到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尤为关键的是,目前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金融学教材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学习。现有的教材大多针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编写,有的侧重于货币供给和需求、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等宏观金融的内容,有的虽然侧重微观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定价,但对金融产品定价过分强调理论,对金融产品的应用性方面介绍不足。有的教材尽管内容全面,兼顾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知识,但相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在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方面的介绍过于简略,针对性不强。而国内流行的金融学教材如黄达《金融学》、曹龙琪的《金融学》等,都是面向金融专业学生,内容繁复,很难在36个学时内完成这些教材规定的授课内容。
教材选择的困境,反映了我们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需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如何切实了解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需求,在精炼基本的金融知识讲解的同时,根据财务人员工作的特点,有重点地针对性地进行金融知识的讲授,从而改善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我们认为:要科学确定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仅仅了解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地是要面向学生毕业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金融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我们利用2014年暑假的时间,走访了北京地区我系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实地了解他们参加工作后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为了提高走访活动的实际效果,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考虑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70%的生源来自北京,此次调研走访对象确定为北京生源。我们共走访了30个毕业生,剔除毕业后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外,实际有效走访的毕业生为25位。
三、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
3.1 从事财务工作毕业生的工作时间情况。
由于我系成立时间较短,因此毕业生工作时间在1-5年之间。通过图1可以看出,访到学生的人数在不同年级之间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工作一年的约占16%,工作2年的约占28%,工作三年和四年毕业生各占20%,工作五年的占4%。总体上看,工作两年及以上的学生占到总样本的84%。这意味着,即使考虑到刚刚工作的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需求体会不深的因素,本调查的结果也具有足够的可信度。
图1:毕业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时间
3.2 工作中常用的金融知识
图2:毕业生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最常用的金融知识
图2统计分析了毕业生在财务管里工作中常用的金融知识。我们将学生可能用到的金融知识划分成几个模块,然后让接受访谈的学生选择其在工作中最常用的金融知识模块(可以多选)。图中的纵坐标表示受访学生中选择该模块金融知识的人数。从统计结果看,微观层面的金融知识最为常用,如利息、利率结构与决定理论、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等,而宏观方面的金融知识如现代货币体系、货币供给与需求等则运用得较少。这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是微观层面的投融资等业务有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多数是北京生源,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毕业生受雇于国际大公司或者国内从事跨国经营的大公司的机会较多,学生对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需求也逐渐增多,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最重要的金融知识
如同我们在教学内容中经常强调的重点和难点一样,在考察财务管理系学生的金融知识运用方面,我们既强调这些知识的使用频率,同时也强调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所谓频率是考察是否经常用到这些知识。所谓重要性,是说这些知识可能用的频次不多,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图3给出了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利息和利率结构与决定、金融市场基础知识、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重要度更高些。众所周知,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投融资占很重要的地位,利息和利率结构理论事关筹资的成本以及投资收益的测算(在企业投资分析中,计算投资的净现值时,资金成本常用来当作折现率。),金融工具则直接关系投融资的渠道和途径,金融机构则是企业与资本市场打交道的中介。这些访谈结果所反映的毕业生对不同金融知识重要度的认知,将对确定未来金融学课程重点内容提供借鉴。
图3:哪些金融知识比较重要
3.4 使用频率最高的金融工具
图4:使用频率高的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是企业与金融市场打交道,完成企业投融资等财务活动的重要的载体。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将全部的金融工具分成如下几大类:外汇产品、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贷款和商业票据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运用最多的金融工具是贷款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面向银行。不过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产品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多。当然,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商业票据的使用频率也使很高的,这点不难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的频率逐渐升高。通常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金融衍生品主要用来风险管理,这反映了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过,金融衍生品的内容在现有的金融学教学安排中非常少。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四、对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第一,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重点安排微观金融的教学内容,包括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等。随着国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企业的投融资活动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多元,若要在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中,找到最佳的投资项目和融资方式, 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这些金融知识。这将成为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变化的一个趋势;第二,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同金融市场打交道,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学会利用市场来规避或管理风险;第三,适应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学生应注重汇率等国际金融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在以往的金融学教学安排中涉及较少;第四,受课时所限,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微观金融知识的学习,适当简化宏观金融知识的讲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宏观金融知识不重要)。考虑到该专业学生在宏观经济学课程学习中,也学习部分宏观金融的知识,可将适当将删减部分宏观经济学中已经讲过的知识,从中可以节省部分课时,重点安排微观金融学的知识。当然,这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曹龙琪.金融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杨长江,张波,王一富.金融学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